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

2023-10-27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第1篇

当前公民的心理焦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公平感。这是对阶层分化在起点、规则和结果各方面不平等现象的自然反映。二是相对剥夺感。由于阶层分化受到行业、部门、单位界限的限制,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社会地位的流动,往往不是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而是取决于行业、部门、单位的性质。有一个好单位,就拥有了别人怎样努力也无法获取的种种利益。体制外的人以及缺乏单位优势的人尽管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地位获得改善,但与那些坐享其成的人相比,总是存在一种相对剥夺感。三是受挫感。一些社会地位相对下降或社会地位一直很低的人,在心理失落中,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改变现实的挫折感。四是危机感。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在市场经济和阶层分化的大潮面前,产生了朝不保夕、前途暗淡的危机感。这些社会焦虑问题极大地抑制阶层分化本身可能产生的社会激励效应,使人们丧失激励自我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甚至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情绪。

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对各阶层间的矛盾处理不好,也会产生对抗性矛盾,产生许多消极的问题,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各阶层之间的具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分化的格局下,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迫切地想表达并实现其利益诉求。各种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围绕利益的争夺就不可避免,阶层间甚至还会出现利益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有时还很激烈,发展为重大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对近年来发生的阶层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的阶层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矛盾有三种: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

(1)贫富矛盾

贫富矛盾,主要是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尤其是其中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巨额财富的成员)、掌握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私营企业主以及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富裕阶层成员与社会其他低收入阶层成员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严重。中国的收入鸿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虽然各研究机构测试出的基尼系数结果不尽相同,低的在0.43左右,高的在2011年甚至达到0.5(这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并且呈上升的态势。中国收入鸿沟表现在多方面: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分化严重,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化严重,最高收入行业与一般行业收入差距明显。

如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成员手中,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而只能是畸形化的发展,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的紧张。即便是这样,却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就一定会激化或爆发,但是,如果结构紧张的客观环境导致很多人或社会公众将贫富差别归因于“社会不公”,即形成“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社会矛盾自然会频繁发生,社会就会越加不稳定、越加动荡,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倾覆的可能性。在当前社会中,“宝马撞人案”、“拆迁事件”等等,都是“公正失衡”舆论环境下,由贫富矛盾引起的。

(2)劳资矛盾

劳资矛盾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劳资矛盾实质是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了工人(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的部分成员等)与私营企业主及经理人员阶层之间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争议的易发和多发,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定有序的一大隐患。

近年来,劳资矛盾呈现“高位运行”趋势。由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职工利益诉求与现行分配制度矛盾加剧、劳动监察不够全面到位,2000年至2010年的11年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约35%,而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由13. 5万件上升至60. 3万件,不仅如此,劳资冲突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重大的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并且劳资矛盾引发的冲突事件攀升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如:2011年11月4日,外资企业百事中国瓶装厂员工因担心公司易主后自己的权益问题而发生大规模罢工事件,停工潮遍布重庆、成都、福州等10多个省份;2012年1月3日下午,武汉富士康150名员工因不满转岗计划登上楼顶,意图集体跳楼自杀等等。回顾发达国家曾经发生的工运风潮,环视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的劳资冲突困境,众多教训和经验告诉中国,应对劳资矛盾,既要审慎决策,更要积极而作为。

(3)干群矛盾

干群矛盾主要指党政干部(主要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党政干部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冲突,干群关系紧张,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造成干群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近些年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部分成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等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而且政府及相关部门乱收费、司法不公正(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执法行为粗暴、被征地拆迁人员得不到合理补偿、下岗失业人员得不到妥善安置等侵害普通群众权益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出现给党政干部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严重伤害了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感情。这一切导致因干群矛盾引发的群体上访和群体突发事件的增多。

当下中国,“搞定”这个词汇已经成了大多数人心中处理问题的第一选择,“搞定”一词的潜在含义就是依靠“关系”来颠倒黑白。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当正义通过正规途径无法得到伸张时,那么暴力就成了表达公正的重要途径。当法律、道德成为“关系”的附庸,没有“关系”的人就会抓狂,而抓狂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于是一有风吹草动,不稳定的“情绪”就会演化成社会飓风。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改革和发展中,党政干部和普通群众所得的利益悬殊太大。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社会组织资源最多,他们属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享有很多特权和利益。2008年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各社会阶层对近十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69.84%的人认为国家干部是近年来收益最多的群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还是很尖锐的,之所以没有像西方那样频繁爆发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能忍的吃苦耐劳的民族,人民群众刻意压制了自己的不满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一个导火索。虽然,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社会主义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存在矛盾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它的存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其实并不难解决,因为它是非对抗性的。中国政府应该在矛盾冲突尚未扩大化之前积极地正视、分析、解决矛盾,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以保证社会的相对和谐,否则群体性社会矛盾冲突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社会学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规模很小,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很难保持稳定,甚至会发生社会动荡;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资源分配差距比较小,它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和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坚实力量。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第2篇

当前公民的心理焦虑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公平感。这是对阶层分化在起点、规则和结果各方面不平等现象的自然反映。二是相对剥夺感。由于阶层分化受到行业、部门、单位界限的限制,对于体制内的人来说,社会地位的流动,往往不是取决于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而是取决于行业、部门、单位的性质。有一个好单位,就拥有了别人怎样努力也无法获取的种种利益。体制外的人以及缺乏单位优势的人尽管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使社会地位获得改善,但与那些坐享其成的人相比,总是存在一种相对剥夺感。三是受挫感。一些社会地位相对下降或社会地位一直很低的人,在心理失落中,会产生强烈的无力改变现实的挫折感。四是危机感。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阶层,在市场经济和阶层分化的大潮面前,产生了朝不保夕、前途暗淡的危机感。这些社会焦虑问题极大地抑制阶层分化本身可能产生的社会激励效应,使人们丧失激励自我奋斗、勤劳致富的精神,甚至对现实社会产生抵触情绪。

亨廷顿指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从矛盾性质上来说,这些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对各阶层间的矛盾处理不好,也会产生对抗性矛盾,产生许多消极的问题,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中,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各阶层之间的具体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在利益分化的格局下,人们对利益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改变,人们迫切地想表达并实现其利益诉求。各种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受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影响,围绕利益的争夺就不可避免,阶层间甚至还会出现利益摩擦和冲突,这种摩擦和冲突有时还很激烈,发展为重大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对近年来发生的阶层矛盾冲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中国的阶层矛盾,具体来讲主要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其中,当前表现最为突出的矛盾有三种:贫富矛盾、劳资矛盾和干群矛盾。

(1)贫富矛盾

贫富矛盾,主要是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尤其是其中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巨额财富的成员)、掌握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私营企业主以及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富裕阶层成员与社会其他低收入阶层成员之间的矛盾。

中国的收入差距已经非常严重。中国的收入鸿沟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虽然各研究机构测试出的基尼系数结果不尽相同,低的在0.43左右,高的在2011年甚至达到0.5(这一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2》),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中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并且呈上升的态势。中国收入鸿沟表现在多方面:城乡分化达到历史最高期,城市内部和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分化严重,不同区域居民收入分化严重,最高收入行业与一般行业收入差距明显。

如果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成员手中,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的发展,而只能是畸形化的发展,容易造成社会结构的紧张。即便是这样,却并不意味着社会矛盾就一定会激化或爆发,但是,如果结构紧张的客观环境导致很多人或社会公众将贫富差别归因于“社会不公”,即形成“公正失衡”的舆论环境,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社会矛盾自然会频繁发生,社会就会越加不稳定、越加动荡,甚至存在着很大的倾覆的可能性。在当前社会中,“宝马撞人案”、“拆迁事件”等等,都是“公正失衡”舆论环境下,由贫富矛盾引起的。

(2)劳资矛盾

劳资矛盾是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必须面对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劳资矛盾实质是劳动者与资本之间的矛盾,主要反映了工人(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中的部分成员等)与私营企业主及经理人员阶层之间矛盾。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转型期,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和加剧,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企业中劳动争议的易发和多发,成为影响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安定有序的一大隐患。

近年来,劳资矛盾呈现“高位运行”趋势。由于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职工利益诉求与现行分配制度矛盾加剧、劳动监察不够全面到位,2000年至2010年的11年间,全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约35%,而全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由13. 5万件上升至60. 3万件,不仅如此,劳资冲突严重时甚至会发展为重大的社会事件—群体性事件,并且劳资矛盾引发的冲突事件攀升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如:2011年11月4日,外资企业百事中国瓶装厂员工因担心公司易主后自己的权益问题而发生大规模罢工事件,停工潮遍布重庆、成都、福州等10多个省份;2012年1月3日下午,武汉富士康150名员工因不满转岗计划登上楼顶,意图集体跳楼自杀等等。回顾发达国家曾经发生的工运风潮,环视一些国家正在经历的劳资冲突困境,众多教训和经验告诉中国,应对劳资矛盾,既要审慎决策,更要积极而作为。

(3)干群矛盾

干群矛盾主要指党政干部(主要指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与其他阶层之间的矛盾冲突。目前,党政干部阶层与其他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矛盾冲突,干群关系紧张,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造成干群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近些年出现了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的部分成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生活作风腐化堕落等消极腐败现象的蔓延,而且政府及相关部门乱收费、司法不公正(如瓮安事件、石首事件等)、执法行为粗暴、被征地拆迁人员得不到合理补偿、下岗失业人员得不到妥善安置等侵害普通群众权益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些消极腐败现象的出现给党政干部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严重伤害了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感情。这一切导致因干群矛盾引发的群体上访和群体突发事件的增多。

当下中国,“搞定”这个词汇已经成了大多数人心中处理问题的第一选择,“搞定”一词的潜在含义就是依靠“关系”来颠倒黑白。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当正义通过正规途径无法得到伸张时,那么暴力就成了表达公正的重要途径。当法律、道德成为“关系”的附庸,没有“关系”的人就会抓狂,而抓狂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于是一有风吹草动,不稳定的“情绪”就会演化成社会飓风。因此,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化解社会各阶层矛盾的重要途径。

第二,在改革和发展中,党政干部和普通群众所得的利益悬殊太大。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拥有社会组织资源最多,他们属于改革的既得利益者,享有很多特权和利益。2008年社科院公布的《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研究报告》显示,在调查各社会阶层对近十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69.84%的人认为国家干部是近年来收益最多的群体。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冲突还是很尖锐的,之所以没有像西方那样频繁爆发群体性事件,一方面是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能忍的吃苦耐劳的民族,人民群众刻意压制了自己的不满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是因为缺少一个导火索。虽然,真正绝对的和谐是不存在的,一定程度的矛盾冲突是难以避免的,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冲突,社会主义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存在矛盾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视它的存在。人民内部的矛盾其实并不难解决,因为它是非对抗性的。中国政府应该在矛盾冲突尚未扩大化之前积极地正视、分析、解决矛盾,化冲突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控制社会冲突的强度和烈度以保证社会的相对和谐,否则群体性社会矛盾冲突的爆发将不可避免。

社会学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应该是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形”结构。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社会的中间阶层规模很小,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那么这个社会很难保持稳定,甚至会发生社会动荡;相反,在社会中间层规模大的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经济社会资源分配差距比较小,它意味着大多数社会成员在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受益,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和较好的社会经济地位,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坚实力量。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第3篇

新的社会阶层形成和不断成熟,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必然产物,是当代中国社会发 展的显著标识,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当代中国社会走向世界的重要动力 ,是当代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是当代中国社会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础。新的社会阶层的发生有复杂的、深刻的、多样的社会原因,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 化和时代的或历史的原因:(1)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中出现的;(2)新 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阶层的结构发生新变化的体现;(3)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流 动频率程度加大的反映;(4)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成员职业经常变化的结果;(5)新 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成员身份连续变化的标识;(6)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通过诚实劳 动和工作而形成的;(7)新的社会阶层主要是通过合法经营而形成的;(8)新的社会阶层 是在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贡献的过程中形成的;(9)新的社会阶层是在党的路线 、方针、政策指引下形成的。

70多年前,在大革命的烽火中,毛泽东撰写了著名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深刻揭示了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今天,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当前我国出现哪些新的社会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新的社会阶层,归纳起来有以下六个:

(1)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所谓民营科技企业,泛指以科技人员为主体,按照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创办和经营,主要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经济组织。它们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拥有数量不一的企业股权,掌握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在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2)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外资企业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境外投资的企业。在外资企业就职的中方管理技术人员通常年纪轻、学历高,许多人还有过在国外留学、就业的经历。他们比较熟悉国外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方式,一般在外企的一些部门担任骨干。

(3)个体户。个体户即个体工商户,是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定资金,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最早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截至200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2433万户,注册资金3435.79亿元。

(4)私营企业主。私营企业指企业财产归私人所有、雇工人数较多的营利性经济组织。私营企业主正日益成为经济实力、经营范围与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的一个社会阶层。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私营企业已达202.85万户,注册资本总额为18212.24亿元。其中,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有2.31万户,亿元以上的有383户。

(5)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中介组织泛指介于企业、个人之间,并为其服务、沟通、协调以及对其监督的社会组织。它主要由三类组成:行业性中介组织,如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研究会;公证性中介组织,如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事务所以及证券、仲裁等中介组织;服务性中介组织,如提供就业、广告、公关、房地产等服务的组织。这些组织的从业人员大多受过专门训练,专业化程度比较高。

(6)自由职业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不固定供职于任何经济组织、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或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人员。主要包括一些文化、艺术工作者等。

以上六个社会阶层,尽管在财产状况、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社会职业上有所区别,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他们都不属于过去人们常说的“公家人”。然而,倘若追根溯源的话,这些阶层中的许多人原先实际上也是“公家人”,诸如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和职工,党政机关干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等等。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原因

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大背景有关。具体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变化。我国从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给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基础。不少人陆续脱离原来的工作岗位,转而从事非公有制经济,或“下海”经商,自我创业,或进入民营科技企业、外资企业等经济组织,或成为自由职业人员。

第二,经济体制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例如,市场经济正常有序的运转,离不开以服务、沟通、监督、协调为主要职能的各种中介组织,提供就业、广告、公关、信息、咨询、家政、劳务、房地产等服务的服务性中介组织便是其中的一种类型。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这一新的社会阶层遂应运而生。

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

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促成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例如,由于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大批被分流出来的农民纷纷转移到第

二、第三产业。其中一些农民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摸索出发家致富之路,成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等。 综上所述,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如何看待新的社会阶层

对于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们众说纷纭。有一些人对新的社会阶层不理解,有偏见,甚至把他们看成是“异己”、“另类”。在这些人看来,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往往同偷税漏税、制假贩假、克扣员工工资、腐蚀领导干部、败坏社会风气等丑恶现象联系在一起。的确,由于素质参差不齐,在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当中,确实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现象。例如,2001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共查处个体工商户违法违章案件76.17万户次,私营企业违法违章案件13.19万户次。对于违法者,当然要依法进行查处,加大监管力度,积极引导他们遵纪守法。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违法乱纪的人在新的社会阶层中毕竟仅占少数。

应当看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共创产值12316.99亿元,营业收入11484.24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45亿元,出口创汇折合人民币913.47亿元。

第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据统计,2001年,全国各类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达2713.86万人,私营企业当年共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8.61万人。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劳动者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 第三,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第4篇

为的影响

中产阶层作为社会中最积极、最主要的购买力量,其消费特征以及生活方式将对整个经济、生活,尤其是消费趋势以及消费文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企业要积极开展社会阶层方面的调查研究,以消费结构升级为契机,使服务的内涵和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更大限度的创造顾客满意,实现更高的综合效益。

一、中产阶层的产生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中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在20世纪上半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中国社科院报告《200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划分中产阶层的标准基本上有四个方面的标准:一是职业的标准,二是收入的标准,三是消费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四是主观认同的标准。认为有五类人将会成为中国新兴“中产阶层”的代表,即科技开发型企业家、国外驻华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国有金融行业中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就职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现在个体私营企业家中的一部分。

二、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特征

1.消费行为的个性化与自我特征

现代消费作为张扬自我个性与认同的成分也随之增强。消费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时,同时也成为展现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的手段,这样消费品与服务更多地越来越具有 “符号”特征。一旦消费品具有了符号特征,对于消费品的选择中,自我特征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对于商品的选择中,中产阶层表现出更多的对符号性商品如轿车、住房以及耐用品的消费倾向,同时对不同商品与服务的符号性如消费环境、服务态度、品牌、时尚等因素的重视,也是个性化的表现。另外,不同的消费形式、时间、空间等,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在同样的收入、消费上,消费的方式与取向将会大为不同。

2. 追求产品和服务的文化意味。

过去,人们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便利性需求的驱动,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物质的层面上。现在,中产阶层的注意力主要在文化上,其感觉灵敏,常常受到“意味”、“感觉”等需求的驱动。生活在一个基本需求能快速和轻易得到满足的新经济时代里,中产阶层关心的不仅仅是基本需求的满足,他们将会很快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新颖、具有独创性又富有特色的意味消费上。因此,大规模生产和销售的商品会遭到中产阶层的拒绝,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具有很强文化意味的产品和服务。

3. 形成了相对理性和具有超前意识的现代消费观念。

其中包括:具有较强的投资理财意识;消费注重个性化和文化品味;普遍接受了“分期付款”等现代消费方式;更为重视教育、旅游和文化方面的消费支出;并且比一般人更能理解大众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中产阶级的出现对中国企业营销行为的影响

由于中产阶层大部分都集中在发达城市的政府、媒体及新兴产业等重要部门,所以,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公众,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对我们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生活将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应如何围绕中产阶层开展营销活动呢?

1. 对位营销。

对位营销是在定位营销的基础上,利用靠量化市场调查与感悟之市场分析共同把握目标消费群体,不断更换营销方略、手法的营销运动。由于中产阶层是社会中最积极、最主要、最具消费能力的阶层,所以企业的产品营销对象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可以针对具有高消费能力的中产阶层来制定营销策略。

在这里,结合“金六福”来分析企业的具体对位营销策略。“金六福”的系统对位营销很有特色。它不断地将目光锁定在一些知名度高、发行量大,读者较为稳定的传统平面媒体上,强化了在《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IT经理世界》等媒体传播投放力度。“金六福”采取对中、高层消费者实施对位锁定营销方法,这是其他酒品商家所不及的。 另外,上海通用汽车的对为营销也很明确。它推出的卡迪拉克、赛欧、凯越和君威就有着明确的阶层定位,卡迪拉克定位于社会精英,赛欧定位于年轻的白领,凯越定位于正在成长中的年轻的中产阶层,其广告表现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职业精英为事业打拼而不断进取,提出“全情全力,志在进取”的口号,与这个阶层为事业奋进的精神特质非常吻合。事实上,凯越和赛欧的广告都具有非常清晰的阶层诉求和身份对应关系,这样可以更容易打动目标消费群。

2. 品牌营销。

企业通过利用消费者的品牌需求,创造品牌价值,最终形成品牌效益的营销策略。我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的个性化与自我特征就决定了他们对商品品牌的重视与追求。所以,做好企业的品牌,可以吸引更多注重品牌的中层阶层顾客。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英特尔的品牌营销。其一是英特尔对品牌价值的确认。第一步是确立品牌商标“Intel Inside”(内有英特尔)。这个商标的好处就在于它突出了英特尔品牌本身,同时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区隔符号,还明确地传达了一种信念,包含了对营销价值链的整合意识。也就是说,这个商标的确立本身就是基于对市场以及未来开发策略的考虑。其二是渠道和技术传播的有力推动。对此英特尔采取两个方面的策略:一方面通过营销渠道,实现多层级的渠道传播;另一方面借助渠道宣传,强化消费者对这种技术产品的认识。英特尔要求电脑生产商在自己的包装和说明中,特别强调“内有英特尔”(Intel Inside),这不仅突出了英特尔的品牌,而且也相应的强调了这个组件对电脑的重要性。从消费者角度分析,一个简单的理由可能是:这些电脑制造商—如IBM等,它们花那么多钱做广告,告诉大家自己采用的是英特尔处理器,这些电脑公司显然不是笨蛋,这个被称作“微处理器”的东西一定很重要。这样既强化了它的品牌,无意中起到了很好的品牌宣传作用。

3. 文化营销。

通过文化理念的设计创造来提升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 在满足和创造消费者对真、善、美的文化需求中, 实现市场交换。我国中产阶层如今注重的不再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更加看重产品或服务的文化意味,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所以,企业可以根据中产阶层的这个显著特点来改变自己的营销策略。

其中,主要有两种文化营销方式。第一,公益文化营销。是指企业直接参与教育、医疗、环保、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活动来贡献社会服务社会, 从而达到开拓市场建立品牌的目的。从营销的角度上看,公益文化营销是用文化来提高和升华企业的社会形象, 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良好的形象之后, 对其产品服务产生依赖和依恋。在2009年512大地震中,许多民族企业都站出来参与救援,以“王老吉”为例,一亿元的善款是迄今国内民营企业单笔捐款的最高纪录。第二,情感文化营销。情感文化营销就是把爱、怀旧、骄傲, 甚至恐惧、仇恨等这些人类感情融到市场营销活动中, 以情感人, 用情动人, 最终引发的消费行为。如,自我的、个性的、张扬的如“M-zone”―“我的地盘我做主”;淳朴的、亲情的、犹如家庭成员一般的“雕牌”―“妈妈,我能为你洗衣了”;甜美、温馨的、享受的如“麦斯威尔”―“滴滴香浓,意犹未

尽” ,都是情感文化营销的典型。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组织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 必要性 可能性 自组织理论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一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要发扬劳动创造精神和创业精神,回馈社会,造福人民,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2]。在此之前的2017年2月,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统一了认识并进行了工作部署,提出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团结引导,增进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妥善解决的现实课题。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要坚持创新工作方式,把握社会化的方向,更好地把他们组织起来[3]。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就是“更好地把他们组织起来”的重要方式。

一、社会组织和新的社会阶层共同的统一战线属性,是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前提

新中国成立之初尚无“社会组织”这一称谓,当时对这一类组织统称“社会团体”,简称“社团”。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第一个社会组织管理法规是《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规定,“社会团体包括:人民群众团体、社会公益团体、文艺工作团体、学术研究团体、宗教团体以及其他合于人民政府法律组成的团体。”新中国社团有两大特征,首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对各级、各类社团的有效领导。第二个特征是它所具有的统一战线性质,即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爱国民主和拥护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团结社会各界、各阶层人民的一种组织形式[4]。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进驻北平筹备新政协的过程中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迅速恢复和组织起代表各方面群众的人民团体,通过人民团体的工作,在爱国民主的旗帜下,把各革命阶级和各阶层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为建设一个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各人民团体作为一方面人民群众的代表参加了政协会议。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参加政协的各人民团体是各阶层人民参加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具体组织形式。

1950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工会、青联、妇联、学术团体,这些团体的工作“都带有统一戰线性质”[5]。周恩来总理的讲话从党和政府领导工作以及上述社团的组织特点的角度明确了社团工作所具有的统一战线属性。

社团工作之所以具有统一战线属性,是因为新中国的社团不仅包括新中国成立前各解放区的社团,也包括旧中国的某些社团。旧中国的社团是具有民间性的社会组织,但它不是政权机构。其中的许多社会公益、文化体育、学术研究团体等社团,在旧中国从事科学文化、学术研究以及扶危济困的公益活动,做出过很多有益于中华民族的贡献。它们坚持爱国民主立场,以各种形式进行了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也是人民民主革命的一部分。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它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新中国服务。还有些社团本身是国际组织中的一员,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旧中国的许多社团,经过清理整顿后保留了下来,以崭新的面貌参与着新中国的建设。这些社团成为后来的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组织天然具有统一战线的属性。

2017年2月,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提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许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群体[6]。新的社会阶层工作是全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新的社会群体中的代表性人士。新的社会阶层工作包括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这一重要方面,承担着广泛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党外人士的重要任务。做好新形势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新力量,是统一战线工作新的着力点,也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四大群体,社会组织从业人员是其中之一,主要包括律师、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专利代理人等提供知识性产品服务的社会专业人士,以及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7]。从以上解释可以看出,社会组织的统一战线属性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具有同一性,两者的同一性决定了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必要性的前提。

二、“何以必要”: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特点决定需要社会组织的吸纳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的专业职业优势和较强的组织归属感以及突出的“体制外”特征,需要通过社会组织的吸纳服务社会和自我服务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有了长足进步,但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使得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直接从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对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具有重要作用。中介组织和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通过提供专业服务,协助党和政府化解矛盾和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不少人有较强的组织归属感,希望加入组织。社会组织需要主动工作、畅通渠道、创新工作方式,增强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积极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社会组织。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社会组织后,可以发挥行业自律、行业调解、活跃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在党外、体制外,大多分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一些人则是自由职业者,他们在职业发展、社会关系、收入来源等方面与“体制内”人员有着较大的差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很多人岗位流动性强,社会关系不固定,收入情况不稳定,他们的收入总体上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他们中间高低收入分化的现象也比较突出,面临许多实际困难,更容易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由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前景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较大,不得不经常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频繁流动,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特大城市新社会阶层调研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新社会阶层人士中有53.0%的人表示“工作以来换过工作单位”,而这一比例在社会总体中仅占37.8%。有26.6%的新社会阶层人士表示“工作以来更换过一次单位”,另有11.4%和7.0%的新社会阶层更换过2次或3次工作[8]。新社会阶层人士商业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其拥有的商业保险份额显著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就是他们的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的体现[8]。

社会组织在市场不愿做、政府力不从心的公共服务领域得心应手。社会组织在募集社会资金、动员公众参与、吸引志愿人员、直接面向个人或群体帮助他们解决具体问题与困难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在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服务方面发挥更多团结、关心和引导作用。事实上,社会组织本身也是一支相当强的经济力量和重要的就业部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莱斯特 ·M.萨拉蒙教授主持的约翰·霍普金斯非营利部门比较项目对包括北美、西欧和亚洲的16个发达工业化国家,拉丁美洲、非洲、中东和南亚的15个发展中国家和中欧、东欧的5个转型国家,共36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进行研究后发现,非营利部门除了其社会和政治重要性以外,它还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在国内支出和就业上占有重要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非营利部门总支出达1.3万亿美元,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相加之和的5.4%,这是一个价值1.3万亿美元的产业。如果這些国家的非营利部门是个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的话,将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它还是一个重要的就业部门。这36个国家的非营利部门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总就业量为4550万,相当全职工作人员。这意味着非营利部门从业人数平均是经济活跃人口的4.4%,或者说平均起来每20个经济活跃人里几乎就有一位,多出公共设施部门就业人数近8倍,和建筑业几乎相等,相当于制造业近一半的就业人口[9]。

《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共有社会组织76.2万个,比上年增长8.4%;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864.7万人,比上年增长13.2%[10]。尽管如此,《中国特大城市新社会阶层调研报告》显示,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新社会阶层人士中有64.4%的受访者在民营企业就业,12.5%的受访者在三资企业工作,另有19.7%的受访者就职于个体工商户,而在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中就职的所占比例较低[8]。由此看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社会组织中的发展空间很大,在社会组织中大有可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需要社会组织的吸纳而实现阶层、个人价值和自我服务。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关注社会问题,在社会交往中的网络化特性突出、社会动员能力较强的特点,需要通过社会组织的吸纳有序反映诉求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社会成员的活动方式多样化并存,许多社会成员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体制内”身份,转变为“自由人”,城乡灵活和流动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各阶层、各群体的意愿诉求更加多样,依靠原有组织渠道已经不能全面反映社会各方面的诉求。而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布广泛,他们关注社会问题,社会动员能力较强,有着强烈的意愿参与社会治理。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的时代特点突出,呈现出网络化趋势。许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以“趣缘”和“业缘”为特征的“圈子”,这些“圈子”即是认同度较高的“自组织”,各种形式的“自媒体联盟”实质上就是依托这些“自组织”成立的。这种因网络而生,也因网络而兴的“圈子”,依托网络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对于反映诉求极具优势。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组织化的载体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有组织地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中的利益关系,积极引导他们提供专业化服务,及时了解各方面利益诉求,发挥政府与市场主体及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合理有序地反映社会诉求,使以往容易被忽视群体的诉求得到关注,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凝聚共同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活跃多元和群体非常年轻的特点,需要通过社会组织的吸纳规范行为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非常年轻。2017年,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分中心开展的“上海新社会阶层人士调查研究”显示,“上海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青年群体,平均年龄39.1岁。其中30~39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38.97%,18~29岁所占比例为19.85%”[11]。正因为年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思想更加活跃多元,追求精神独立,具有理性思辨的鲜明特点,许多人具有批判意识,是影响思想文化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有些人在国外接受过教育,对国情、党情了解不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不足、理解不深,有的推崇西方价值观。加上工作专业、就业环境和特点的影响,使许多人更倾向于追求自我、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存在社会经验少,缺乏实践历练和人生磨练,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等弱点,甚至有些人出现了一些错误倾向和为谋取经济利益放弃应有的社会责任,做出违背基本职业操守的出格行为。

其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也正因为年轻而具有可塑性,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组织后,通过社会组织的宗旨、章程、党建和自律,引导他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规范行为。与此同时,新的社会阶层群体也正因为具有年轻的优势,有活力、有想法,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吸纳进社会组织后,在政府指导、依法活动的基础上,在为社会组织带来活力的同时,也在加强内部治理结构建设、增强行为自律中成长,将进一步提高社会组织的能力、社会影响和社会作用。

三、社会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同构性,决定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的可能性

社会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具有同构性。以社会团体为例,社会团体包括行业性社团、学术性社团、专业性社团和联合性社团。行业性社会团体是指由相同或相近领域的法人组织或个人组成,通过沟通本行业企业和从业者与政府的关系,协调同行业的利益,规范市场行为,提供行业服务,反映会员需求,保护和增进全体成员合法权益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学术性社会团体是由专家、学者和科研工作者自愿组成,为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交叉科学教学研究的深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人才,促进科学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专业性社会团体是指相同领域的法人组织和专业人士围绕专业技术和专业资金开展专业活动,提高专业能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组成的为经济社会服务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联合性社会团体是由相同或不同领域的法人组织或个人为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进行横向交流而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联合性社会团体又可以分为联谊类社会团体和联合类社会团体两种。

2006年,民政部又在借鉴和参考联合国推荐的国际分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特点和活动领域,把整个社会组织划分为14个类别:工商服务业、农业及农村发展、科技与研究、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宗教、职业及从业者组织、国际及涉外组织以及其他[12]。从以上权威分类来看,社会组织业务范围几乎涵盖了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主要包括四大群体,即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7]。在这四个群体中,社会组织从业人员自不必说,本身即就职于社会组织,其他三个群体人士所从事的专业,绝大多数都可以被社会组织的业务范围涵盖在内。

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員,是指受聘于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掌握企业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专门知识的人员。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与行业性社会团体或者工商服务业类别的社会组织有着很大的交集。自由职业人员,是指不供职于任何组织,在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与专长,为社会提供某种服务并获取报酬的人员。大致包括:自由撰稿人、网络作家等自由写作人员;自由画家、书法家、音乐创作人、摄影师等自由文艺创作人员;自由导演、制片人和独立演员歌手等自由演艺人员;媒体与营销策划师、企业培训师、市场调研咨询师等自由策划咨询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是指以新媒体为平台或对象,从事或代表特定机构从事投融资、技术研发、内容生产发布以及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包括新媒体企业出资人、经营管理人员、采编人员和技术人员等。自由职业人员和新媒体从业人员与专业性社会团体和联合性社会团体或者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社会服务、法律类别的社会组织的业务密切相关。所以,社会组织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同构性,使得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可能性。

四、“何以可能”:新的社会阶层从自组织化到组织化是社会组织生成的重要方式——以专业性社会团体“人力葵花同学会”的演化生成为例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不少人有较强的组织归属感,在互联网时代,他们围绕着共同的兴趣、职业背景和工作需求,借助网络空间创造着新的交往规则,形成了网上自组织。随着自组织成员的不断交往产生新的需求,网上自组织深入发展成为现实中的社会组织,这已经成为新时代社会组织的重要生成方式。社会组织从自组织化到组织化,其实是一个和外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自组织系统,该系统能够自我创生、自我生长、自我适应和自我复制。

人力葵花同学会[13](以下简称“同学会”)于2010年8月成立,主要是以QQ群的形式发展起来的,是由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组成的社会组织,会员年龄基本在25~40岁之间,到2015年,已经拥有30多万会员和粉丝。会员大多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大都归属于新的社会阶层。目前已经有几十个群,活动方式是线上交流和线下活动相结合。该组织已经在中国香港以“中国人力资源经理人联合会”的名称注册为非政府组织,在人力资源行业内,该组织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影响力,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目前在国内也正谋求在民政部门办理注册手续。“人力葵花同学会”是典型的从网上自组织最后发展成为专业性社会团体的社会组织,在发展和演化过程中带有明显的从自组织化到组织化的特征。

自组织理论认为,一个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维持至少需要四个条件:一是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都不可能产生自组织结构。二是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在平衡态或近平衡态,不可能发生质的突变,从无形走向有序,也不可能从一种有序走向新的更高级的有序。三是系统中必须有某些非线性关系,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能够使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产生协调动作和相干效应,从而可以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14]。四是涨落。涨落是指系统的稳定状态发生偏离的现象。偏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涨落,在越过临界点后使系统由不稳定状态跃迁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从而形成自组织结构。

(一)同学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人力葵花同学会是发端于一个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班,最初的成员都来自于这个班学员。为了便于学员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学习经验,建立了“2010人力高师葵花宝典”QQ群,这是组织的雏形,后来组织改名为人力葵花同学会。人力葵花同学会的组织者在建立QQ群后,持续不断地扩大群的规模,主动吸收同类培训机构和培训班的学员加入同学会,再加上同学会相关活动的成功举办以及组织声誉的传播,成立3年,发展成员即已超过4000人,形成了一个在人力资源管理行业具有一定社会网络规模的社会组织。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同学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寻求加入组织的人员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考试的培训者,不少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和人事总裁等更高层级的群体,也加入到组织中来。同学会的开放性为自组织结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二)同学会系统结构的非均衡性

自组织理论认为,“远离平衡态”为有序提供了动力,也是有序的根源。人力葵花同学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不断从外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过程中,差异、非均匀、非平衡是长期存在的,均衡是短暂的。目前人力葵花同学会已经有几十个QQ群,组织者按照不同的业缘各自建立了专门的QQ群。不同QQ群的人员、结构、权利等都存在差异,权利和人员的配置也是非均衡的,不断发展的组织规模,使不同QQ群权利的配置也是不均衡的。不同的QQ群,通过组织者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人力葵花同学会,这些QQ群作为同学会的要素主体,无论是能力,还是偏好,都存在差异性。同时,在组织长期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主体对同学会的贡献程度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动态变化的要素贡献程度是同学会负责人协调非平衡的来源。为了提高同学会运作的效益,需要在权利和利益分配上体现稀缺资源的价值和贡献,使稀缺资源获得较多的权利和利益,这样就需要不断解决旧利益矛盾的制度安排。这种要素主体之间的差异性和需要不断解决旧利益矛盾的制度安排所导致的系统结构的非均衡性,就构成了人力葵花同学会不断有序发展的动力。

(三)同学会系统结构具有非线性关系和涨落

自组织理论进一步指出,系统中的各要素或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内在动力。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相对线性相互作用而言的,所谓线性相互作用,就是作用的总和正好等于每一部分作用相加的代数和,也就是说,每一部分作用都是独立的,互不相关的,是可以从系统中分割出来加以考虑的。而非线性相互作用,就是作用的总和不等于每一份作用相加的代数和,在子系统间非线性相互作用下,在临界点处,非线性机制放大微涨落为巨涨落,在控制参数越过临界点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结构分支上,使系统产生了整体性行为,促进自组织结构形成。这种非线性相互作用在人力葵花同学会这一具体案例中,体现在线上和线下活动结合,促进网络自组织演化为实体化的社会组织。

人力葵花同学会诞生于网络空间,但其更多是依靠线下活动最终发展为实体社会组织。最初这些组织成员互不相识,是通过网络汇聚在一起,组织成员在网络空间上的频繁互动,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共享情感,这是微涨落。个体共享情感越多,他们越可能加强互动和参加现实中的集体活动,这就是巨涨落,最终促成线下面对面的活动。同学会的组织者非常清醒,明白组织的活力在于提供对成员成长有助益的活动,“组织线下活动,是人力葵花同学会发展的法宝,只有不断组织活动,让大家動起来,组织才有活力,才能发展”[13]。在同学会成立的三年时间内,该组织先后举办了各种规模的活动40多次,频次高的时候甚至连续几周每周组织一次活动,活动的类型也从早期单一的联谊活动发展为联谊、职业培训、企业咨询、专题学习等多种类型并存。此时,非线性机制对涨落产生抑制作用,使系统稳定到新的结构分支上,即最终生成为实体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关键是牢牢坚持“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坚持分类施策,结合不同群体的情况和特点精准施策,使更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到社会组织中来,坚持信任、尊重、团结、引导,使他们更加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3-03-17).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081635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3]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会议在京召开[N].人民日报,2017-02-25(01).

[4]王世刚.中国社团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

[5]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6]张献生.团结凝聚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力量[N].人民政协报,2017-03-08.

[7]中央统战部.你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么?[EB/OL].(2016-09-19).http://www.zytzb.gov.cn/tzb2010/wxwb/201508/f909056ce76d493a97d39bb0de71aa89.shtml.

[8]李培林,陈光金,张翼.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9]莱斯特·M.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国际指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0]民政部.2017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9-19).http://www.mca.gov.cn/article/sj/tjgb/.

[11]张海东,陈群民,李显波.上海新社会阶层人士调查报告[J].科学发展,2017(3):81-83.

[12]王名.中国民间组织30年—走向公民社会(1978—2008)[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刘胜枝.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网络青年职业自组织研究——以人力葵花同学会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4(3):5-10,30.

[14]沈小峰,胡岗,姜璐.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Key words]social organization; new social strata persons; necessity; possibility;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中国社会阶层分析范文第6篇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新形势下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群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是具有统战性、联谊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它的成立是☆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统一战线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是新形势下党委政府联系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桥梁纽带。☆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的成立,是☆区新的社会阶层的一件喜事,也是☆区统一战线的一件盛事。我们要充分认识成立☆区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的重要意义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力量。下面,我就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作用,谈几点意见:

一是要加强政治引领,把“心”凝聚起来。要集中力量抓好新阶层人士的思想引领工作,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通过举办理论培训班、组织专题学习教育活动、进行座谈交流、推荐代表人士参加各级组织的培训等多样化方式,使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追求,能够在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中找到融合点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健康成长,从而做到同心同德,凝聚最大向心力。

二是要注重联络联谊,把“人”组织起来。要注重加强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络联谊,把他们纳入区级领导与各区直部门对口联系的范围,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各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联系制度。要自觉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搞好服务工作,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及时了解他们的发展变化,解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同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也要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日常培训加强生产经营等法律法规学习和政策引导,指导他们坚持合法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构建和谐,使其倍感温暖同心同行。

三是坚持服务中心,把“力”集合起来。作为肩负重要统战职能的社会团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要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引领他们在创业创新的同时,围绕农村工作全域提升、“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中心工作,发挥好在人才引智招才、建言献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作用,多建适用之言,多献对路之策,多做务实之事,积极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把“会”壮大起来。要不断完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培养、选拔和任用工作机制,健全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后备名单,实行动态管理,制定工作规划、选拔标准和条件,做到多渠道、多形式地选才用才,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要注重培养一批政治上靠得住、能力上能服众、作风上过得硬、身份上多样化的高层次代表人物,通过代表人物的沟通协调和榜样示范,带动其他成员沿着正确方向健康成长。同时,也希望全市其它各县(区市)能向☆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看齐,及时摸排摸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情况,及早成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形成☆各区县统筹一盘棋。

上一篇:中国文学整理笔记范文下一篇:中国移动行业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