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

2023-09-22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1篇

1.1 恐惧感

病人自身在疾病痛苦的基础上, 又要承受社会压力与精神创伤。担心家庭的破裂和婚恋困难。未婚者怕找不到合适的终身伴侣, 已婚者则恐怕爱人离异或忧虑子女的处境。对周围的人怀有猜疑和敌意, 孤独退缩, 脱离现实环境。这些都使他们造成严重的恐惧感。

1.2 羞耻感

当患者进入恢复期后, 他们很有可能会回忆起自己当时的失态行为, 倍感悔恨与羞耻, 加上社会的偏见, 更使患者觉得无地自容。这样, 患者就会对周围人谈话非常敏感, 怕受到社会的歧视, 会被人另眼看待, 在亲友中抬不起头来等。在心理上有一种很强的悔恨羞耻感。

1.3 孤独感

患者感到受到命运的捉弄, 被生活抛弃, 有强烈得孤独感, 沉闷压抑, 郁郁寡欢, 甚至对周围一切淡漠麻木, 少数人有对抗情绪。

1.4 强烈的出院心理

大多数病人因病情好转, 就不安心住, 要求出院, 诉自己病好了, 要求出院去工作, 想念亲人等。出现这种心理的病人占到了很大一部分。

1.5 悲观绝望感

当患者得知自己患有精神病时, 往往承受不了这种打击, 担心今后是否能继续工作, 许多人对生活失去了追求, 感到前途暗淡, 人生无望, 情绪极度悲伤。这种心理会不时袭击他们。

2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原则

俗话说, 要按症看病。当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出现上述各种心理特征时, 如果不及时加强相关护理干预, 不采取一定的措施, 患者常可出现自杀意外, 此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 才能避免意外的发生。对于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干预原则, 笔者认为应该做到:不可刺激他们的自尊心, 防止自卑自怜心理出现, 帮助患者认识自己的现实, 学会对情绪的自我控制, 及对各种环境和精神刺激的适应能力, 心情愉快的熟悉和适应新的生活, 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达到有效护理干预的目的。

3 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干预方法介绍

根据不同的情况, 恢复期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法会有很多种。在这里, 笔者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建议性的方法。

3.1 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主要是根据患者真实的心理特点进行的护理干预。在运用心理护理干预时应注意不要过分关心患者的症状, 而应重点关注触发症状的心理因素。护理人员要运用医学心理知识, 以科学态度、适当的方法、美好语言对病人的精神痛苦、心理顾虑、思想负担、疑难问题进行疏导。用启发、诱导、说服、解释、安慰、劝解及调整环境等方法, 帮助病人摆脱困难。由于精神病人的异常行为常被人误解, 受人歧视, 在社会和家庭得不到尊重和理解, 加之疾病折磨, 病人精神痛苦, 心理矛盾比较烈, 常可导致自杀或伤人。心理护理任务艰巨。要为病人排降紧张、恐惧、忧伤、愤怒及消极情绪, 使他们心情愉快, 坚持治疗, 树立信心, 战胜疾病。鼓起勇气, 面对现实, 重新走向新生活。对带有共性的心理问题, 可以开展心理知识讲习课, 组织病人座谈讨论, 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启发、鼓舞斗志、共同战胜疾病的目的。

3.2 行为护理干预

对于行为护理干预, 可以进行集体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坚持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如何识别和处理及精神疾病的复发, 使患者明白遵医行为对预防疾病复发的意义。教会病人应对精神疾病的能力, 解决困难的技巧和应对措施。也可以娱疗法活动:鼓励病人积极参加院内的各种娱乐活动, 如读书, 看报, 大牌, 下棋, 书法, 唱歌唱戏, 听音乐, 手工艺等。行为护理干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行为措施。

3.3 家庭护理干预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住院治疗, 逐步走向家庭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家庭护理干预是护理工作的延续, 所形成的护患关系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给予病人的心理支持更有针对性。因此, 我们应重视起精神病人的家庭干预, 使护理范围从医院扩展到家庭, 护理对象由疾病期扩展到康复期, 让护理服务走出医院, 走入家庭。释放负性不良情绪,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鼓励病人说出自己害怕及担忧的心理感受, 家属应给予同情理解和接纳, 为病人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指导病人进行自我调节, 克服自卑心理, 树立自信、自尊的良好心理状态增强患者对家庭的责任感:鼓励家属向病人表达对其不嫌弃的关切情感, 明确告知病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 解除病人精神负担, 增强患者对家庭的责任感及治愈信心。

4 结语

现代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社会竞争越来越大, 激烈的竞争机制、复杂的人际关系, 使人们承受的精神压力随着增高, 精神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在尽量减少社会人群的心理压力, 减少精神病患者的同时, 预防恢复期精神病人的复发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病人的住院依赖性, 使患者重新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 改变不良心理和行为, 明显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功能及生活技能。这对病人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精神病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病情会有所缓解, 自知力逐渐恢复, 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的病人心理反应较为多变, 容易产生恶性心理和行为。针对这一问题, 本文分析了恢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特征, 简单介绍了恢复期精神病人护理干预的原则, 并提出了相关的护理干预方法。

关键词:精神病,恢复期,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杨丽.老年期精神病的护理经验[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17) :58~59.

[2] 王斌全.精神病护理的发展[J].护理研究, 2007 (34) :162~163.

[3] 戴明华, 常娇.健康教育及工娱疗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负性情绪的调适作用[J].护理学杂志, 2003 (1) :236.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我院住院期间跌倒的精神病患者15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4例;年龄:32~80岁, 平均66岁;疾病种类:老年痴呆1例 (6.67%) , 精神分裂症7例 (46.67%) , 器质性精神障碍2例 (13.33%) , 心境障碍-躁狂发作2例 (13.3%) , 心境障碍-抑郁发作2例 (13.33%) , 抑郁症1例 (6.67%) ;服用药物:利培酮、氯氮平、喹硫平、奥氮平、奋乃静、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发生过跌倒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影响患者跌倒的因素及针对性护理措施。

2 跌倒危险因素分析

引起跌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因跌倒而住院的精神患者中, 内在原因占45%, 外在原因占39%, 原因不明者为16%。本组中椎体外系反应所致的跌倒占23.5%, 直立性低血压占13.2%。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 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 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 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 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 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 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直立性低血压分为突发性和继发性2种。

2.1 跌倒地点

该组患者在床周围跌倒者5例 (3 3.3%) ;如厕跌倒者4例 (27.2%) ;走廊跌倒者3例 (19.5%) ;楼梯跌倒2例 (13.3%) ;洗浴室跌倒者1例 (6.7%) 。精神患者由于各种功能衰退, 对于环境因素的变化不能作出及时和足够的反应。因此, 环境因素在跌倒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约有1/3跌倒者与此因素有关。常见的环境危险因素有三类: (1) 物体绊倒、地面光滑、光线晦暗、携带较重物品等; (2) 穿拖鞋或不合适的鞋裤; (3) 物品摆设不当、床铺过高过低、坐椅过软过低等因素使患者使用困难而促使跌倒。

2.2 跌倒发生的时间

夜班跌倒者8例 (53.3%) ;白班跌倒者7例 (46.7%) 。

2.3 药物因素

在使用以氯氮平、奋乃静、氯丙嗪、富马酸喹硫平巴比妥类、酚噻嗪类、苯二氮卓类、三环类抗抑郁药等情况下, 这些药物可以引起幻觉幻、视幻、听, 以及镇静嗜睡, 很容易诱发头晕和跌倒。巴比妥类可使患者发生夜间和次晨跌倒, 长效苯二氮卓类 (硝西泮等) 通过损害精神性运动功能而导致跌倒。服用氯氮平、氯硝西泮等药物跌倒者5例 (33.3%) , 因精神活动紊乱发生跌倒者8例 (53.3%) 。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掌握病情

对有跌倒史及被评估为高危跌倒的患者, 做到心中有数。熟悉各种疾病的临床表现, 将意识欠清、年老体弱、有躯体并发症、药物副反应、有行为紊乱者视为跌倒的高危人群, 将其作为重点护理防范对象。

3.2 慢性病干预

有效的控制慢性病则是预防跌倒的重要措施。脑血管疾病产生有害影响往往在出现共济失调或短小步态前很久就有平衡功能的损害, 因而有效地治疗老年高血压, 有利于预防跌倒的发生。许多老年人控制姿势能力减退都与小脑和基底神经节梗死、灌流不足或变性有关, 加强此方面的护理可减少跌倒的发生。

3.3 环境干预

改善环境因素对衰弱或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才可能成为防止跌倒的重要原因。改进病房的安全措施仍值得重视, 如卫生间靠近卧室马桶旁和走廊楼梯应有扶手, 物品摆置适当, 床和椅的高度不宜过高, 防止地面积水, 增加照明, 穿合适的鞋和裤等, 以减少跌倒的发生。

3.4 对护理人员的干预

(1) 组织护理人员培训, 提高综合素质; (2) 对新人院的患者, 做好评估、宣教与指导; (3) 对高危精神障碍患者增加巡视次数, 重点交接班; (4)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总之, 精神障碍患者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工作中注重各个环节, 为患者创造安全环境, 不断强化安全意识, 做到细致服务。针对跌倒高危因素采用相应的综合干预措施, 对跌倒高危人群可有效预防意外跌倒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影响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的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15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倒发生率为1.12%, 其中发生幻觉跌倒 (27.1%) 、妄想 (20.3%) 、冲动 (13.6%) 、药物反应 (30.0%) 、环境因素 (9.0%) 。结论 综合干预可以减少住院期间跌倒事件发生。

关键词:精神科,住院患者,跌倒,护理

参考文献

[1] 林茵.精神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19 (10) :36~37.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3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入住该院精神科的80例精神病恢复期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4~63岁,平均年龄(42.3±2.8)岁,其中精神分裂症31例,精神障碍5例,狂躁抑郁症3例,反应性精神病1例;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42.3±2.8)岁,其中精神分裂症29例,精神障碍6例,狂躁抑郁症3例,反应性精神病2例。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1)健康宣教。患者及家属均为宣教对象,讲解精神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理解此类疾病与其他糖尿病、高血压等一般疾病一样,没有必要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在思想上接受疾病,同时对疾病的临床表现、预防方法、常用药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等均有所了解,并树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坚信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坚持调理,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工作等日常生活,对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会产生影响。(2)个性化单独交流。针对每个患者不同的疾病特点和自身的性格特点,护理人员在加强观察的同时,积极与患者沟通,首先消除患者在医疗环境中的自卑心态,与患者单独交流时,针对自卑、悲观、不正确的情绪等给予纠正和疏导,语言真切诚恳,使患者对护理人员产生信赖,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对自身的关心和照顾,能积极配合医护人员走出疾病阴影,消除不良的消极情绪,利于疾病的恢复。(3)集体授课。恢复期精神患者常有着共同的心理特点,通过集体授课的形式,增加患者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的互相了解、互相启发,增加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机会,在和谐的氛围中,用鼓励和支持性的语言给患者多方面的诱导,让患者正确面对社会关系的处理。不仅可以创造机会让患者将心中不满的情绪宣泄出来,及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同时,多讲解恢复较好的成功案例,让患者对自己今后正常的生活充满希望。(4)加强巡回护理。恢复期的患者很容易由于绝望感等心理问题出现自残甚至自杀的念头,护理人员加强巡回观察,对有自杀史或是自残倾向的患者提高警惕,严加保护,当出现自残等证照时,给予及时的诱导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5)服药依从管理。患者由于害怕受到歧视、影响正常生活、危害肝肾功能等各种因素,在恢复期或出院后便不坚持正常服药,则容易影响治疗的效果甚至导致疾病的复发,护理人员增强服药依从性方面的心理辅导,让患者了解到疾病复发与服药的连续性和持续性有着密切的关系,提高患者的配合等。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状态变化(自拟焦虑评分表)、治疗后服药配合情况等。

1.3 统计方法

所有临床资料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包。计量资料属正态分布的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状态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焦虑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焦虑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数据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焦虑状态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注:1)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P<0.01);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1)。

2.2 两组服药配合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1例未自觉服药,占2.5%;对照组出现3例未自觉服药,2例抵制服药,占12.5%,患者经加强健康宣教后,均配合服药,未影响治疗。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P<0.05)。

3 讨论

精神疾病患者在恢复期由于意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已经恢复正常,虽然临床症状已经消失,但由于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了新的了解,此时的心理状态特别复杂,即便疾病痊愈,但对于身处的环境会出现种种顾虑[2],比如害怕继续正常工作,前途暗淡而情绪低落;回忆发病时可能出现的表现感到羞愧,感觉会受到旁人的歧视;担心自己的家庭、婚姻等不能维持,倍感痛苦;担心旁人发现自己患病而不坚持定时定量服药[3]等种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均影响到疾病的恢复,甚至能导致疾病的复发,因此,为了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保证恢复期精神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防疾病复发,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该研究观察组通过健康宣教首先保证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和了解,明确疾病治疗的效果,对疾病的痊愈建立信心;单独的交流和集体授课等方式,让患者感受到护理人员对自己的尊重、理解和关心,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打开心扉,不仅能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真正的心结,同时给予及时的鼓励和引导,让患者调整心态的同时,用正确的态度接受社会交流,促进不良情绪的排解;加强巡回护理,给予有极端行为倾向的患者及时的心理疏导,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巩固坚持服药的心理引导,有效保证患者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从而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服药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恢复期精神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服药配合率,有利于疾病康复、预防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住该院精神科的80例精神病恢复期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状态变化、治疗后服药配合情况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焦虑状态均有改善,但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服药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恢复期精神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服药配合率,有利于疾病康复、预防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护理

参考文献

[1] 韩维荣.康复期精神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4(28):220-221.

[2] 李淑萍.心理护理对恢复期精神患者焦虑状态的影响[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2(2):56-57.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4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资料来源于我院2010年1~12月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80例, 有拒食行为96例, 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排除器质性、情感性和其他精神障碍;年龄在18~76 (平均30.25±6.34) 岁;病程3个月~11 (平均4.3±2.1) 年。

1.2 拒食标准

拒食是指意识清晰的状态下, 有意拒绝进食甚至拒绝饮水的行为不主动进食或经家人和医护人员劝说后完全拒食达1d以上者[2]。

1.3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登记表对每一例患者进行登记, 内容包括: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经济状况、精神病家族史、个性特征、起病方式、诱因、病程、住院次数、既往史、住院方式、诊断分型、进食情况等。

2 结果

拒食行为的发生率, 调查的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80例中, 有拒食行为的96例次, 拒食行为的发生率为14.12%。疾病类型分布, 偏执型68例 (占70.83%) , 紧张型21例 (占21.87%) , 未定型3例 (占3.13%) , 青春型4例 (占4.17%) 。拒食时间长短分布, 拒食1d62例 (占64.58%) , 拒食3d31例 (占32.29%) , 3d以上者3例 (占3.13%) 。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拒食行为发生的原因分布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拒食的主要原因是被害妄想, 幻嗅、幻味, 缺乏自知力强迫住院有抵触情绪;其次幻听、罪恶妄想、疑病妄想、极度兴奋等。

3 讨论

合理的饮食入量, 可以供给机体各种必要的营养成分和热量, 以维持机体的新陈代谢, 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常受症状支配, 出现拒食、少食等饮食障碍[3]。被害妄想者, 由于坚信有人要迫害他, 在他的饭中下毒, 因而拒食;罪恶妄想的患者认为自己犯了滔天大罪, 不配吃饭而拒食;命令性幻听者, 因服从幻听“不许吃饭”的命令而拒食;幻嗅、幻味者, 闻到或尝到饭中有异味而拒食;紧张性木僵状态的患者, 因运动性抑制, 不动、不食。对于拒食者, 如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必然导致营养不良, 机体抵抗力下降, 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必须加强饮食护理, 保证均衡营养的供给对精神病人颇为重要。

4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拒食行为发生原因各不相同, 所以针对不同患者首先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对新入院的患者应主动热情介绍医院环境, 帮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对有抵触情绪患者应尽可能地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恢复期的患者, 护士在与患者交谈前须熟悉其基本情况及病情, 有针对性地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其次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讲明进食的重要性, 拒食的危害性;饮食与健康及疾病康复关系, 增强患者进食意识。特别护理, 当发现患者拒绝进食或进食量少时, 应着重了解原因, 并根据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如果患者是由于被害妄想, 幻嗅、幻味, 怀疑饭中有人施毒迫害他而不敢进食时, 应让他参加集体进餐的方式, 或让患者自选一份他认为安全的食物, 必要时, 工作人员可当着患者的面, 尝给他看, 以打消患者的疑虑。若患者由于自罪妄想, 坚信自己罪大恶极、不配进食而拒食时, 可将饭菜搅拌在一起像残羹剩饭的样子, 患者则可能吃下。对于阳性违拗、不合作的患者, 若提出相反的要求则可能进食。对于极度兴奋躁动的患者, 顾不得进食时, 宜将其单独分开或喂食, 既不受外界的干扰, 又不影响他人。对于木僵状态的患者, 应及时地采取措施, 如静脉输液、管喂饮食等保证患者身体水分和营养的供给。

摘要:目的 探讨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拒食行为的原因,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2010年1~12月在我院住院期间有拒食行为的96例女性患者从精神症状, 缺乏自知力强迫住院有抵触情绪等临床特征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拒食行为者, 精神症状中被害妄想, 幻嗅、幻味及缺乏自知力强迫住院有抵触情绪是拒食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幻听、罪恶妄想、疑病妄想、极度兴奋等。结论 针对拒食行为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 促进患者正常进食, 以维持机体新陈代谢, 增强抵抗力, 为精神药物治疗提供必要条件。

关键词: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拒食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 孙素珍, 刘福喜, 孙玉玺.精神疾病护理常规[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 1998:111.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5篇

为社会培养的医务护理人才是医学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必须将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与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进行结合, 努力培育出更多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并逐渐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教学过程中来, 让学生成为可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二、“工匠精神”概念

(一) “工匠精神”的含义

“工匠”在我国古代俗称手艺人, 即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并赖以谋生的人。工匠精神即工匠在巧手制作的过程中, 因其职业特殊性所形成的独具一格的精神品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赋予了当代工匠新的定义:处在社会生产和服务一线, 通过具体操作或依赖自身技能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工匠精神即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是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职业操守。中国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者称为“上工”, 这是中医药行业最高层次的“工匠”。

(二) “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的概念组成暂时还没有一个标准的界定, 因此从目前行业中的此概念展现内容上看, 可以大体概括为“严谨求是、精益求精、职业敬畏、科学创新”等几个模块, 本文对这几个方面概念的定义进行了以下总结:

首先, 严谨求是。严谨是医务人员必须要拥有的工作态度, 尤其是对待护理工作, 必须恪尽职守、严谨负责;求是则是要求医务护理人员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实事求是, 态度端正。绝不做出违背职业道德的事, 同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事务, 开展护理工作时也要一丝不苟, 本着对患者生命负责的态度。

其次, 精益求精。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概念组成中较为关键的部分。无论是正在学习中护理专业学生, 还是已经参加实习或工作的护理人员, 必须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 并对自己掌握的护理技术方法与操作形式进行反复思考, 让自己技艺逐渐熟练精湛的同时, 也在总结的过程中融入人性化理念, 尽量通过改进, 给患者提供一个出更好地护理体验。

再次, 职业敬畏。作为一名白衣天使, 医务护理人员必须对自己的职业保持着崇高的敬意, 不仅做到敬业, 还要做到爱业。面对患者时要尽量放低姿态, 本着尊重与服务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 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 对患者的提问要细致回答, 并专心致志的开展护理活动。在工作中淡泊名利, 摆正心态, 专注技艺与医德方面的积累, 不仅用医术对患者开展护理工作, 还要以仁心面对患者。

最后, 科学创新。这个关键词很多人认为不应该放在“工匠精神”的概念里, 但是其实工匠精神中如果没有创新, 就可能存在落伍的风险, 因此, 必须跟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需求上的变化进行技术、理念方面的革新, 让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水平护不断得到提升。

三、将工匠精神根植于职业道德培养的途径

(一) 重视德育课教学

德才兼备是现在职业对人才素质方面的重要要求, 专业与德育课程属于中职课程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 而德育课则是针对学生道德培养, “三观”方面的正确树立。中职院校开设的众多专业课中, 德育与心理健康课程也应得到教师与学生的关注, 提升课程开设质量的同时, 帮助学生在后续的职业与人生发展中找到定位。

(二) 个性化精细培育学生工匠技能和素养

作为培育学子与医务人员队伍的护理院校, 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检验理论的机会, 促进课堂与社会活动获得紧密联系, 并将“工匠精神”的内涵整理到这些专业教学、教学工作评价、教师考核工作中, 这样的处理, 可以让学生的职业发展与教师的职称评价紧密结合, 促进工作落实的更加切实有效。在对学生的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指导时, 可以通过教学工作的开展, 对学生进行整体性评价, 包括职业倾向, 知识结构以及就业意愿等。

(三) 搭建“工匠”培育平台

想要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护理院校应首先具备一支“工匠”教师, 因为教育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言传身教, 这种方式也最具影响力。

但是光有这样一支队伍还是不够, 院校还需制定出严格的管理制度,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联性更强, 让这些高素质护理人才的培养平台得到完善建立, 通过人为指导与制度规范双管齐下的方式促进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 并提升护理人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教学体系构设也应及时调整, 适应社会动态性运作。

为了让“工匠”培育工作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教师还需对学生在实习单位中的实际表现进行信息调查, 可以使用电话回访、问卷填写等方式开展调查活动, 及时掌握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基本动态, 也对学生在单位的适应情况进行信息反馈采集, 掌握学生技能上的欠缺与个人表现, 并及时了解单位用人的需求, 这些信息的采集可以帮助教师对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参考实习单位的资源与文化, 让培育方案细节得到更为详细得修正。在临床实践中, 学生可以同过自己体会对“工匠精神”的含义进行理解, 并在指导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信仰。

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竞赛、文娱活动等方式对教师的“工匠精神”进行培养, 让其时刻谨记这种精神在医务护理人员言行中的重要性, 同时指导医务教学人员用专业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感染学生, 让学生以教师为目标, 在实际的实习与工作中像教师看齐。同时教师在教学的实践指导中也要用自己言语与行为对学生进行示范, 让学生感受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与个人风采。

(四) “工匠精神”与“双创”精神有效结合实现“人职匹配”

大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让大学生可以有更多实践机会, 同时作为护理专业的教师, 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安排非正式课程的学习活动, 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提升, 指导学生要从细节做起, 精益求精, 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调整和实践中满足社会需求。社团活动举办期间, 院校可以将校园对外开放, 邀请社区群众对校园进行参观, 配合教学活动开展, 对社会大众宣传护理以及急救技能。与此同时还要鼓励护理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去, 深入社区便民服务。作为校园的管理者, 应邀请护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或劳动模范与学生进行座谈, 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指导, 让学生向这些拥有“工匠精神”的医护人员学习, 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 培养自身工匠精神, 提升人文素养。学校也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开展校训, 积极引导学生将日常工作与实习中体验心得写出来, 展现护理工作的平凡与伟大的同时, 鼓励学生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按照校训内容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与指导。无论是教育行业还是义务护理行业, 在医务护理人员的培养方面应重视德育工作的水平的提升, 让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认可度得到提升, 改变固有印象。

护理职业作为社会运作中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重要的救死扶伤责任, 所以医务护理人员必须将“工匠精神”根植于护理专业教学工作中的, 让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得到实质性提升, 并在实际工作中恪尽职守, 坚持“积学、修德、精技”理论指导, 让自身的专业与人文素养都能在日常的坚守中获得提升。

四、结语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复杂且艰难, 因为这里面涵盖的素养种类很多, 技艺、道德、素质、观念等都是其中不可忽缺的概念组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 这些理念将会更为丰富。同时这项工作的参与人员也较多, 校园、实习医院、教师、医学学生等需恪尽职守, 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并在工作对接中相互协调合作, 积极对照“工匠精神”理念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 推动医学事业的发展。

摘要:工匠精神的实质是对职业道德的遵守, 体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 与护理职业教育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内在的联系。本文针对工匠精神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发现工匠精神不仅仅体现在技能素养中, 其实更是职业道德操守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键词:工匠精神,护理专业,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袁美灵.浅谈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职业道德培养[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8, 20 (10) :38-41.

[2] 马海涛.试论工匠精神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 (26) :184-185.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范文第6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2年1月—2012年1月该院选取了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共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25~70岁,平均(50.12±13.70)岁,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25例,两组的一般性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增加以下的一些护理内容。

1.2.1健康教育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知识指导,对低血糖反应、预防和处理方式进行普及,针对患者的接受能力来进行阶段性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的自我保健能力[2]。

1.2.2安全护理观察患者的病情,预防危险因素。如果患者情绪、行为有异常,应该及时记录,平时要加强巡视,对有自伤和躁动倾向的患者,应该提供保护性的约束措施。入院后,为患者进行教育,加强医护工作者的健康意识,提升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为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让护理人员能够保持高度的专注度[3]。

1.2.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如何开展饮食疗法以及饮食疗法对患者病情改善的重要性,可以稳定的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防止低血糖症状出现,要获得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每周为患者进行体重测量,根据体重和血糖情况来调整饮食方案;指导患者营养均衡的进食,增加蛋白质摄入,保持低盐低脂饮食习惯,增加维生素和纤维食物摄入,保持清淡饮食内容[4] ,如果患者在饮食计划内有饥饿感,可以增加蔬菜来进行充饥。

叮嘱患者家属来医院探视患者时不要携带高脂、高糖食物。血糖控制情况较好时,适当的增加一些低糖水果作为两餐间隙的食物,比如西瓜、桃子等,由于患者自控能力比较弱,所以我们要定时定量的进行发放水果,防止患者过度食用。饮食量和药量之间要平衡,餐食量有计划,对患者进餐的食量进行观察,如果食量有所减少,也要将药物剂量下调。

1.2.4服药指导临床治疗糖尿病是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叮嘱患者按照医生嘱咐来用药治疗,对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交代,每次患者将药物服下后,护理人员再离开。对患者的血糖、尿糖检测,加强相关疾病知识教育,提升患者的遵医嘱行为,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5]。

1.2.5运动指导运动对患者的病情改善非常重要,运动能够减少患者的肠道血流量,让消化吸收作用减缓,提升肌肉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提升机体能量消耗。通常来说,运动可以放在餐后0.5 h,运动的强度根据患者的不同进行适当的调整,注意循序渐进。运动时监测患者的心率,保持低于(170-年龄)/min[6],可选择散步,做广播操,打羽毛球等运动方式。

1.2.6生活起居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通风透气,空气清新,病房内温湿度适宜,安静整洁,舒适,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修养环境,督促患者每天洗澡更衣,保持皮肤的清洁,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对不健康的行为习惯进行纠正,让患者的生活作息更加健康科学。

1.3观察指标

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依从性[5]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好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也会因为年龄、肥胖、活动少等因素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特别是患者的病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导致了患者的退缩、活动减少,其糖尿病的发病率要比其他患者更高一些[7] 。糖尿病在临床中属于代谢异常疾病,患者以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糖尿病会伴随患者终身,现在还没有痊愈的治疗方式,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众多因素的影响,合并糖尿病的几率比较高,当前社会压力较大,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在增加。临床中抗精神病药物比较多,使用较多的就是氯氮平,该药物在我国精神病院使用率居于首位,该药物能够对下丘脑H受体进行控制,提升患者的食欲,对体重和血脂的影响比较多,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性增加,糖耐量下降,而且氯氮平会作用于5-HTl A受体,让胰岛素的分泌量下降,这样就会提升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8] 。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血糖水平上升几率比较高,这样患者的心理负担比较大,经济压力比较大,治疗的依从性就比较差,所以患者的生活质量不高[9]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能力差,情感、意志等行为异常,自制能力差,对知识接受度差,所以无法很好的实现自我健康维护,临床中大多数都无法配合健康教育和护理操作;所以,对于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患者要将其和普通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区分。在为糖尿病提供护理的时候,要注意增加巡视,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对患者的糖尿病合并症进行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通知医生来处理,防患于未然,给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能够让患者的生活质量获得提升。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对患者提供了常规护理、健康指导、饮食护理、药物指导、生活护理等护理内容,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要比对照组低,治疗依从性比对照组优秀,说明护理干预措施对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患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根据该院2002年1月—2012年1月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25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增加健康教育、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安全护理等等内容。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治疗依从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的;治疗依从性好高于对照组的(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中接受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良好,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 刘娟.精神分裂症与2型糖尿病[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4):312-314.

[2] 刘俊江.内分泌科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6:161.

[3] 陈庆红,刘哲宁.抗精神病药引发糖尿病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4):211-212.

[4] 高式兰.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病并发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3):5-6.

[5] 汤玉妹,沈静静.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10,23(2):118-119.

[6] 顾海英.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3051-3052.

[7] 田爽.精神分裂症并发糖尿病的诱因及预防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8):13-15.

[8] 钟伟英,张程赦.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糖尿病危险因素临床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13(4):325-326.

上一篇:66岁生日贺词范文下一篇:基坑坍塌应急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