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

2023-09-18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

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 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第2篇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是全国的通用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信息产业迅速崛起,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这一切都要求社会交际语言现代化和规范化,所以大力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越来越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

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基础和主要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把推广普通话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提出明确目标和要求,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使普通话尽快成为教学语言和“校园语言”。

第一章 蠡县方言概况

第一节 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蠡县处于河北省中南部,东邻高阳,西倚博野,南接饶阳,北连清苑。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河北方言属于北方话的基础,(蠡县又属于河北方言),这表明了蠡县方言与普通话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说明了蠡县人学普通话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以及地域的原因,这些独有的条件并没能使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等同起来,蠡县方言仍然保留着蠡县的特色,仍然与普通话存在着较大差异。

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语音上。而语音差异又首推声调,就调类而言,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调类,表现为:普通话的阴平调,调值为55,而蠡县话调值为44;普通话的阳平调,调值为35,而蠡县话阳平的调值为22;普通话的上声调,调值为214,而蠡县话的上声的调值为213;普通话的去声调值和蠡县话的去声调值一样,调值为51。显然调值差异是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所在,因此蠡县人学普通话,改正声调当属问题的关键。

语音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声母,普通话中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诸如:an、en、ao、ou等在蠡县方言中大多加上了声母n。像普通话音节“袄ao”在蠡县方言中就读成了“nao”。语音差异中最复杂的是韵母,如韵母ue,蠡县方言中大多读作“iao”;韵母e与声母“z、c、s、zh、ch、sh”相拼时,在蠡县方言中常将“e”读作“ai”如“责”,但是涉及音节的数量也很有限。因此,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纠正韵母错误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其次,蠡县方言语汇与普通话也有不少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说法,普通话中“太阳”,在蠡县方言中叫“老爷儿”;“月亮”叫“老母亮”等。二是方言独有词语,这种词语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如“硌应”这个词在蠡县方言中含有“腻味、令人作呕”等多种意义。而普通话中并没有完全等同的词。

第三,蠡县方言与普通话在语法方面差异最小,主要表现在个别语句的语序差异,如普通话中的“不知道”,蠡县方言中常说“知不道”;普通话语句“他回家了”蠡县方言则说成“他家走了”。这种差异一般不影响交际。

第二节 蠡县方言分区

划分方言区的主要依据是语音特点,蠡县方言区的划分也自然要以此为标准,因此蠡县方言大致分为:曲堤方言区;小陈、林堡方言区;城关方言区;南庄方言区;北埝方言区;保去方言区。

第三节 蠡县人怎样学习普通话

蠡县人学习普通话有两利:一是地理位置之利,与北京相距不远。二是基础方言之利。从方言的角度来看,我县属于冀鲁官话区,这就自然拉进了我县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距离。但是,地理位置的便利和方言的接近,并不意味着蠡县人学习普通话就非常容易,蠡县人学

习普通仍然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仍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基础。

系统地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是蠡县人学好普通话的必要保证。实践证明,学习普通话光靠口耳是不够的,必需要有一套系统而有效的记音符号作依据,这依据便是《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现代汉语语音知识,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和系统的语音知识,可以了解普通话语音声、韵、调的结合情况,可以借助工具书找出汉字的准确读音,可以给常用易错字注音,从而为学好普通话铺平道路,为巩固普通话打下基础。

二、了解本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是蠡县人学习普通话的有效途径。

学习普通话,应该掌握好普通话语音更应该了解本地方言的特点,这样才会更有针对性,才会有效地去矫正自己的方言。掌握普通话语音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总结蠡县方言与普通话的对应规律,在实践中去认识普通话,去认识本地的方言,掌握规律,利用规律,这样才会真正地提高学习普通话的效率。

三、实践为基础,反复训练。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学习普通话更应该把实践放到首位。首先把声调改过来。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修正声母、韵母错误,只要大胆而长期地坚持实践,每个人都可以学好普通话,用好普通话。

第二章 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说

语音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汇、语法)之一,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语义的依托,语言的交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音形式来实现的。

一、音素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依据音节里的发音动作进行分析,一个动作便构成一个音素。如:汉语音节“ba”有两个音素(b和a)。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二、音节

语音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发来的,每一个最容易用听力分辨出来的语音单位就是音节。因此可以说,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也是最自然的语音单位。

汉语的音节比较容易辩认,一般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如“花儿”,虽然由两个汉字表示,但只是一个音节。

三、声母、韵母、声调

音韵学的分析方法,是把一个音节分成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这种分法反映出汉语音节的特点。

1、声母:声母就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音节开头没有辅音,我们称之为零声母音节。在普通话中,除零声母外,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

2、韵母: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北京”这两个音节中,声母b和j后面的ei和ing都是韵母。在普通话音节中,有的韵母都是由元音构成,如“科”中的e,“学”中的ue;有的韵母由元音加上一个鼻辅音构成,如“人民”中的en和in。由此可见,韵母并不等同于元音,韵母的范围比元音大。

3、声调: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的变化。汉语的音节都是有声调的。如“祖”读时先降后升,“国”读时要由较低向高上扬,这种种音高的升降变化就是音节的声调。

第二节 声母

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的主要差异

普通话21个辅音声母的不同,都是由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决定的。蠡县方言声母与普通

话声母相比,一是数目多少的不同,一是字音归类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r的发音

普通话声母“r”是与zh ch sh 发音位置相同的浊擦音。蠡县方言中“r”的读法是把“r”声母读成“l”声母。如“褥(rù)”读成“lù”,小陈、城关方言区比较严重。

二、开口呼零声母前加“n”

普通话的“爱、恩、欧、”等都有是开口呼零声母音节,开头没有辅音,而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这类音节的前面都加上了辅声母“n”。如把“爱”读成“nài”,把“恩”读成“nēn”。把“欧”读成“nōu”等。这种语音现象在蠡县方言区中都比较严重。在南庄、北埝的个别地方容易把饿(â)读成(nâ)

三、分尖团音

尖音是指“z、c、s”这三个舌尖前音与齐齿呼、撮口呼韵母拼合的音;团音是指“j、q、x”与上述两呼韵母拼合的音。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或者说,普通话不分尖团音。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存在尖团音,即方言中有团音,也有尖音。例如:精(jīng)读成(zīng),齐(qí)读成(cí),选(xuǎn)读成(suǎn),酒(jiǔ)读成(ziǔ)。

四、“zh、ch、sh”和“z、c、s”对照辩音。

把责(ze)读成(zhai)、色(se)读成(shai)、册(ce)读成(chai)等语音现象在蠡县各方言区中都存在。

第三节 韵母

一、普通话韵母的分类与发音 普通话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由元音加辅音n或ng构成。从其内部结构上看,韵母一般有韵头、韵腹、韵尾之分。 由于划分标准不同,韵母的类别也不相同。

1、根据韵母开头元音口形的不同,可把韵母分成四类,传统的音韵学称之为“四呼”。 (1)开口呼:指韵头不是iuü或全韵不是iuü的韵母,如a、o、an、en等。 (2)齐齿呼:指韵头或全韵是i的韵母,如i、ia、ie、in等。 (3)合口呼:指韵头或全韵为u的韵母,如u、un、ua等。 (4)撮口呼:指韵头或全韵是ü的韵母,如ü、ün、üan等。

2、根据韵母结构成分的不同,韵母又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三类。

二、蠡县方言韵母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

在蠡县方言中,韵母的变化十分复杂。就其错误类型而言,它要高于声母,但从总体错误率上看,它又低于声母,有时一种错误所涉及的音节仅仅几个,有的还难于找到规律,显得十分零散。因此,蠡县韵母问题,实际上是方言研究上的一个难点。 韵母差异主要表现为: (1)e变uo 如:“饿”“e”读成“wo”这种语音现象在潴泷河以北各方言区比较严重。 (2)e变ai 当e与z、c、s相拼时,蠡县各方言区常常把e读成ai,如“择、册、色”并且除韵母外,声母也随之有所变化,常常把这些字读作“zhai、chai、shai”。 (3)ü

ü独立成音节时,或与声母q拼合时,往往个别字有变读现象,如“去不去”经常说成“qì bu qì”,这种语音现象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

(4)uei 在蠡县各方言区,当韵母uei遇声母d、t时,往往失去韵头u,使uei变成ei,于是,像“腿、对”之类的字,便被读成了“těi、dâi”等音。 (5)üe 韵母üe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中,多变读为iao,如“约、学、觉”等字常被读作“yao、xiao、jiao” (6)uo 在蠡县大部分方言区,当韵母uo与g相拼合时,其读音常变读e,如“扩”常变读为“ke”;当韵母uo与r相拼合时,常变读为“ao”如“弱”常变读为“rao”。 (7)uan 当韵母uan与声母拼合时,常常失去韵头u,an后面加g,如“暖”变读为“nang”。蠡县各方言区都存在这种问题。 (8)n+ong变成n+eng 如“弄”常读成“neng”。

第四节 声调

一、普通话声调性质和作用

声调,是指一个音节发音时高低升降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所以声调又叫字调。

汉字字音的结构是由三部分构成的:声母、韵母和贯穿整个字音的声调。声调是汉字字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音节,只有加上了声调,才能具有某种含义。如音节“shu”,它是没有表义能力的。如果给它加上去声调,使之成为“shù(树)”,这时,它才有了表义能力。

声调在字音里还担负着重要的辩义作用。

二、调值和调类

调值是声调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实际发音,也称作“调形”。

调值的记录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即用

1、

2、

3、

4、5分别表示低、半低、中、半高、高五个音值高度。

普通话声调的实际发音有四种不同形式,即高平调、中升调、降升调、全降调。根据声调的不同音高变化,四种声调的调值分别确定为

55、

35、

214、51,而蠡县的四种调值为

44、

22、

213、51。

三、调值辨正

在调值方面,蠡县方言存在着二多。一上低音成分多。该升的升不上去,该降的降不到家,音高变化幅度不到位。二是弯曲成分多。蠡县四声调大多带有弯曲度,有的下滑,有的拐弯。

(一)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

普通话语音的声调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四个调类的调值有明显的区分:一平、二升、三曲、四降,不容易相混。要矫正方言声调的调值,首先得读准普通话四声的调值,排除方言声调对学习普通话声调的干扰。要想克服方言声调的影响,掌握普通话声调相对音高的结构形式,提高分辨相近但不同的声调调值的能力,需要靠音节与音节声调的对比练习。分别介绍辨正方法如下:

1、阴平:普通话阴平调的调值是55,而蠡县方言的阴平调值普遍偏低,以4度为起点,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不够高的的问题。可以在阴平音节前面加上一个阳平音节,即“阳+

阴”,构成词语练习。这是利用阳平调值末尾是5度的便利条件,声带不要松下来,继续绷紧发音,辅助后一个阴平音节读准高平调55。如“年轻、阳光、南京、迎春”等。

2、阳平:蠡县方言的阳平调值和普通话差别最大,普通话阳平为中升调,而蠡县不少地方却读作降调,因此发音时要克服调值升得不够高,而起点又偏高的问题。可以在阳平音节前面加一个去声音节,即“去+阳”,构成词语练习,如“汽油、地图、课堂、热情”等。

3、上声:蠡县方言的上声调和普通话的上声调差异也比较大。普通话的上声是降升调,而蠡县却多不平调,且起点较高,因此发音时要克服发音中段调值高的毛病,注意显示上声基本是低调的特征和先低降后升的曲折形式。可以在上声音节前面加上一个去声音节,即“去+上”,构成词语练习。如:“报纸、电影、录取、至少、字母”等。

4、去声:蠡县方言的去声调调值起点偏低。并且下降不到位。因此发音时要注意克服起点不够高的问题。可以在去声音节前加一个阴平音节,即“阴+去”,利用头尾相接时的声带状态,辅助后面的去声音节声带紧张,提高调值高度。如:“公共、机要、方向、经验、松树”等。

(二)改变调值

用方言和普通话标准音分别读同一调类的字,凡调值不同的调类,要把方言的读法必为普通话的读法。例如蠡县方言,阴平字“师方天高”读44调,要必读普通话的55调;阳平字“时房穷陈”之类读者来信22调,要改读35调;上声字“史纺美好”之类读213,要改为214调,去声调值同普通话,不用改读。

四、声调综合训练

1、单音节四声呼读训练

音节 阴 阳 上 去 bai 掰 白 百 拜 feng 丰 冯 讽 奉 liu 溜 刘 柳 六 chuang 窗 床 闯 创

2、词语呼读训练 (1)阴平连读

天津(tiān jīn) 机关枪(jī guān qiāng)

安心(ān xīn) 珍惜光阴(zhēn xī guāng yīn) (2)阳平连读

黄河(huáng hã) 尼罗河(ní luï hã)

文明(wãn míng) 儿童文学(ãr tïng wãn xuã) (3)去声连读

旺盛(wàng shâng) 见利忘义(jiàn lì wàng yì) 庆祝(qìng zhù) 各就各位(gâ jiù gâ weì) (4)阳平+阴平连读(阴平调练习) 国歌(guï gē) 旗杆(qí gān) 茶杯(chá bēi) 鼻音(bí yīn) (5)去声+阳平连读(阳平调练习)

皱纹(zhîu wãn) 配合(pâi hã) 上学(shàng xuã) 自觉(zì juã) (6)去声+上声连读(上声调练习)

办法(bàn fǎ) 饭碗(fàn wǎn) 大脑(dà nǎo) 热水(râ shuǐ) (7)阴平+去声连读(去声调练习)

出处(chū chù) 鲜艳(xiān yàn) 歌颂(gē sîng) (8)四音节混合连读

画龙点睛(huà lïng diǎn jīng) 雨过天晴(yǔ guî tiān qíng) 卧薪尝胆(wî xīn cháng dǎn)

第五节 音变

一、普通话语音的音变

我们学习普通话语音,一般是从单音节开始。作为独立存在的单音节,都有它固定不变的声、韵、调。但当一个个单音节组合在一起,构成词语、句子、篇章,这些音节群体通过人的口头表达出来时,多音节中的音素或声调就会互相影响,产生语音变化。这种语音变化就是音变。

普通话的主要音变现象如下:

(一)轻声

1、什么是轻声

轻声是一种特殊的变调现象。它长期处于口语轻读音节的地位,失去了原有的声调的调值勤,又重新构成自身特有的音高形式,听感上显得轻短模糊,这就是轻声。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轻声音节在拼写时不标调。

2、习惯轻声

绝大多数的轻声属于习惯轻声,表现在一部分常用的口语双音节词中。如:高梁、会计、巴结、活泼、意思等。

在普通话中,下列成分习惯上都读作轻声(用·表示轻声): 助词。如:走吧 好啊 行吗 ...某些名词后缀。如:镜子 木头 ..方位词。如:地下 天上 屋里 ...趋向动词。如:回去 进来 站起来 ....重叠动词的末一个音节。如:走走 看看 说说 听听 ....作宾语的人称代词。如:请你 找他 叫我 ...某些量词。如:两个 .表名称的重叠名词末一个音节。如:妈妈 星星 老太太 ...

3、轻声的调值

普通话轻声音节的调值只是一个模糊的高度,共有四种不同形式: (1)阴平后面的轻声读2度:·|2 。如:

跟头 哥哥 先生

(2)阳平后面的轻声读3度:·|3 。如:

馒头 婆婆 行李

(3)上声后面的轻声最高,读4度:·|4 。如:

姐姐 养活 老实

(4)去声后面的轻声最低,读1度:·|1 。如:

弟弟 扇子 吓唬

(二)变调

在词语、句子中,音节与音节相连,每个音节的声调或多或少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就叫变调。

普通话中最明显的变调是上声变调和“

一、不”的变调。

1、上声的变调

(1)上声在非上声前,即在阴平、阳平、去声和非上声变来的轻声前,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

上声+阴平:百般 小说 老师 许多 上声+阳平:祖国 旅行 朗读 古文 上声+去声:讲话 稿件 努力 纽扣 上声+轻声:尾巴 老婆 口袋 伙计

(2)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的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

上声+上声:手指 母语 海岛 广场

(3)三个上声相连时,前两个音节者会变调。

(4)四个及以上的上声音节连在一起时,按语音停顿情况将其断成双音节或三音节,然后再按双音节或三音节情况变读。如:

远景/美好 岂有/此理

(5)上声在由上声变来的轻声前面有两种变调格式:

调值由214变为阳平35。如:小姐 想想 调值由214变为半上211。如:姐姐 耳朵

2、“一”“不”的变调 (1)“一”的变调

“一”字单念、表序数或在词语末尾时,读本调阳平。如:“一层”、“五一”。在其他情况下,“一”有三种变调:

1)在非去声前,即在阴平、阳平、上升前,调值变为51,与去声的调值一样。如:

“一”+阴平:一般 一边 一端 “一”+阳平:一齐 一时 一直 “一”+上声:一举 一口 一体

2)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的调值相同。如:

“一 ”+去声: 一半 一度 一概

3)夹在重叠动词中间变轻声。如:

“走一走”、“讲一讲”、“学一学”。

(2)“不”的变调

“不”字单念、用于句末时本调去声。如:“你去不去?”用于阴平、阳平、上声、轻声字前,即用于非去声字前,也读本调。如:不好、不堪。

“不”的变调有两种情况:

1)在去声前,调值变为35,与阳平相同。如:

不必

不信

不坏

2)夹在词语中间变轻声。如:

去不去

会不会

打不开

(3)去声的变调

两个去声相连,前面一个去声不读重音的时候,调值一般降不到最低,变为半去,即调值由51变为53。如:汉字

饭店

(三)儿化韵

1、什么是儿化韵

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它在词语中往往处于轻读的地位,又是零声母音节,很容易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从而使它失去独立性,“化”到前一个音节之中,使用权两个音节自然融合成为一个音节。我们把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称作“儿化韵”。

儿化后的音节,在书面形式上用两个汉字表示,如“花儿”;但它并非两个音节,口语中仍要读成一个音节——“huar”,而不读作“hua’er”。

少数带词尾“儿”的词不读作儿化,如:女儿、月儿。

(四)语气词“啊”的音变

语气词“啊”的单独读音是a,由于它总是在其他音节之后读作轻声,因此,常跟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连读产生音变。这种变化都是在a前增加一个音素,于是,语气词“啊”便有了六种不同的读法:

(1)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a、o(韵腹)、e、e、I、u、时,读作ya,汉字写作“呀”或“啊”。如:

a: 噢,是他呀(tā ya)! (2)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u、o(韵尾)时,读作wa,汉字写作“哇”或“啊”。如:

u: 身上这么多土哇(tǔ wa )! (3)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时,读作na,汉字写作“啊”或“哪”。如:

n: 大家加油干哪(gàn na )! (4)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ng时,读作nga, 汉字写作“啊”,如:

ng: 今天真高兴啊(xìng nga)! (5)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前)时,读作[zA],汉字写作“啊”。如:

-i(前):要三思啊(si[zA])!

(6)当前面音节的收尾音素是-i(后)时,读作ra,汉字写作“啊”。如:

-i(后):是不是啊(shì ra)?

(五)蠡县方言音变与普通话音变的差异

普通话的音变现象,蠡县方言一般都有。其中轻声的音变与普通话差异不算太大;差异较大的是儿化的音变。另外,蠡县方言还存在着一些文白异读的音变现象。

1、轻声差异

蠡县方言轻声音节的韵母变化比普通话更大些,轻声音节的韵母都发生了变化,有的主要原因变了。如:窗户 hu>huo .

2、儿化差异

儿化音的读音与普通话不同,该鼻化的不鼻化。普通话中以ng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是将主要元音鼻化,同时加上卷舌动作。如ang>ãr 而蠡县的辛兴、百尺等地的方言ng尾韵儿化时是将ng尾丢掉,主要元音不鼻化,加上卷舌动作即成。这样,ang、eng、ing等韵母儿化后就大致成了ar、er、ir,与以a、e、i等收尾的韵母儿化后的读音几乎相同。如: “方儿(fangr)”近似“法儿(far)”,读作far; “秧儿(yangr)”近似“芽儿(yar)”,读作yar; “瓶儿(pingr)”近似“皮儿(pir)”,读作pir; “梗儿(gengr)”近似“个儿(ger)”,读作ger;

3、文白异读现象

蠡县方言中有许多文白异读字,同一个字书面语和口语读音不同。口语读音地方色彩很

浓,不同程度的影响普通话的学习,正音时要克服文白异读现象。如: 去qu/qi 尾wei/yi 避bi/bei 撞zhuang/chuang 唾tuo/tu 摸mo/mao 学xue/xiao 笔bi/bei 册ce/chai 泽ze/zhai 叔shu/shou 约yue/yao

第六节 语音的规范

一、轻声和儿化的规范

在轻声、儿化的规范问题上,我们可以遵循这样的原则:首先掌握有区别词义和词性作用的轻声词、儿化词。如东西(dōng xi)、地道(dì dao)、信儿、盖儿。其次掌握虽无辨义作用但习惯上都读轻声、儿化的词语。如巴结、面条儿。

二、异读词

异读词是指一个词或词中的语素有两种或几种读音。异读词是受方言的影响,尤其是受北京话的影响而产生的。有的词本身就是文白两读如“单薄”的“薄”,口语读báo(误读音)书面语读bï(正确读音)。有的是由于口语变读产生的分岐。如“波浪”的“波”读作pō(误读音)或bō(正确读音)。有的则是形声字的“声旁”误读产生的两读。如“酵母”的“酵”读作xiào(误读音)或jiào(正确读音)。

第三章 朗读与说话

一、朗读

朗读就是在用眼看、用心想、从中领悟文中丰富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用嘴把静态的书面语极其规范地有声有色有味地读出来。

(一)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准确无误;二是要清晰响亮;三是要自然流畅;四是要有情有味。

准确无误是朗读的前提,自然流畅是朗读的保证,有情有味是朗读的根本。“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二)朗读的基本技能

朗读的基本技能由四要素构成。一是掌握朗读内容,二是确定朗读目的,三是分清朗读对象,四是把握朗读技巧。四要素综合训练,方可提高朗读效果。

(三)朗读的注意事项

1、 朗读时不能漏读、增读、换字、重复、颠倒等。

2、 朗读时语调要自然、流利。不能由于割裂词语、肢解句子,而造成停顿错误。不能由于理解不正确造成岐义的停顿错误。

3、 朗读时声调幅度、轻重格式要得当,音变要自然,个别音节不能拖长腔或过于短促,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连的配置与变化要依据语感整体把握来确定。

4、 朗读时语速要得当,不能过快或过慢。

二、说话

1、 说话时要使用普通话,语音要标准,不能掺杂方言语调。

2、 说话时词语、语法要合乎规范并且词汇要丰富,使用准确。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第3篇

1 方言与普通话共存的必要性

1.1 方言与普通话就其自身特点而言, 有着共同存在的必要性

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 是国家法定的语言, 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 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 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 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 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 语言声望最高, 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 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 是地域文化的载体, 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 受普通话的影响, 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 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 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 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 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 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1.2 中华民族众多地域的文化特征与多种方言的语言背景决定了普通话的推广无法消灭方言的存在与发展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大文化传统和众多地域文化传统的民族。由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局限等多方面原因, 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地方方言, 有粤、闽、吴、湘、赣、客家、北方、西南等大的方言区域, 还有许多种次方言和数不清的地方土语。灿烂博大的中华文化正是由丰富多彩的汉语方言所体现。方言承载的这种多元文化特征, 具有浓厚的乡情, 刻录了民系族群的精神, 负载着不可轻视的向心力、凝聚力, 长期以来一直拥有其显要的认识价值和现实价值。普通话和汉语方言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品牌, 是了解民族文化本源、增进文化认同的桥梁。在汉语方言这么复杂的国度, 迄今为止, 90%以上的汉人其母语仍是从父母那儿继承过来的方言。可以这样说, 丢失方言将丢失一个地域的传统优秀文化, 失去一个地域的历史本源。但与此同时, 由于不少方言彼此间不能互通, 存在着严重的语言隔阂和语言障碍, 这种状况对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是不利的。因此, 需要大力推行、积极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从这个意义上说, 方言与普通话是一条长河的支流与主流的关系, 它们之间总是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人类的全部文化完全依靠这条历史长河的运载。方言承载的是民系族群的地域文化, 普通话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大传统文化。

1.3 实践证明, 方言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有其市场依据和现实土壤, 而且具有文化承传和认同建构价值

著名的媒介经济学家Picard曾经说过, 受众最欢迎的节目是本土化的节目, 其次是临近地域文化的节目, 排在第三位的才是好莱坞之类的以世界娱乐为舞台的节目。本土化的节目因为切合了受众的接近性要求, 而受到青睐。以方言为表现形式的歌曲、影视、甚至新闻类节目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当雪村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红了以后, 平时被人视为歪瓜裂枣的方言忽然摇身一变, 成为一种全新的时尚。每个人都以把那句“翠花, 上酸菜”说得最准确最地道为自豪。不搭界的武汉居然就此把服务员小姐通通改称“翠花”了!和过往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上赵本山所念叨的东北话不同, 现在这种东北腔倒不再是被人埋汰的对象, 而成一种新趣味, 一种新的时尚。如果你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之外, 还能说上点方言, 那将是聚会中的亮点, 你将快意于江湖。正像18、19世纪的英国上流社会, 以讲话中揉合法文或拉丁文为荣一样, 中国也曾以中文里夹着半生不熟的英文为时髦。不过, 现在时不时蹦出两个英文单词的行为已经太平庸了, 能在几种不同的方言中游刃有余才会更让人羡慕他的见多识广。

而最有说服力的是, 几位最文青、最小资的优秀导演都不约而同地钟情于方言的表现力。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上海话和广东话弥漫, 香港的小房子里飘荡着一种欲望的芬芳;关锦鹏在《阮玲玉》中, 用国语、沪语、粤语甚至英语, 把上世纪的几位大明星和大导演的身份拿捏得恰如其分。侯孝贤的《悲情城市》, 也是用国语、闽南语、日语、粤语, 昭示几种不同人生的对接。

方言情景剧的风暴正席卷中国大地。一种以方言为诉求的本土化趋势, 正在公众传播的新媒体概念下流行。四川方言情景短剧《经济麻辣烫》, 长度为30分钟, 由取材于当地百姓经济生活热点的两个短剧构成, 由群众演员和专业演员共同演绎, 主持人“凤姐”和“眼哥”也用四川方言进行轻松幽默的穿插点评, 从百姓经济生活小事中发掘值得思索的东西。由著名演员赵本山主演的电视剧《马大帅》已在全国多个城市播出, 该剧从头到尾说的全是东北话。连中央电视台也“不甘寂寞”。央视开年大戏——古装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同福客栈的女老板佟湘玉以及捕头燕小六分别使用了陕西话和天津话作为对白, 很多观众看后觉得方言的融入给这部戏增添了不少喜剧效果。这股“方言风暴”的发源地无疑是在广州。粤语情景剧无一例外地表现的都是广州人在广州独有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 具有强烈的不可替代的地域色彩, 跟粤语搭配起来显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所以说, 粤语情景剧的成功, 粤语本身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粤语情景剧来说, 粤语不仅仅是其内容的一种载体, 更是其内容本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套用一句俗语来说, 就是越是地域的, 越是全国的 (世界的) , 也是最有竞争力的。

此外, 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 为建构一个文化地域想像和文化认同提供了一个有效地途径。语言和文化总是紧密相连的, 它既是一种文化得以传播的有效方式, 更是这种文化的载体和其表现形式。方言是语言的一种, 它与特定的区域范围相联系, 表现的是一种更加区域化、更加狭窄范围内的文化, 这种文化往往是被区域范围内的普通民众普遍接受的文化, 该区域的民众也对承担这类文化的方言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因此, 方言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 必然与特定地域内的受众有天然的心理上的接近感, 也就比普通话更能引起本地受众的共鸣。

2 方言与普通话共存的可行性

2.1 普通话的推广势在必行

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 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 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 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 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 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 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交际的需要。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 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 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 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象, 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 国家昌盛, 民族团结, 社会进步, 经济繁荣, 事业发展, 交际便利, 普通话功不可没。

然而, 尽管我们国家推广普通话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和实效, 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但在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加速建设现代化, 进一步发展、完善国内统一市场的今天, 普通话还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 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 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 如行政、司法、警务、公共服务等。因此, 普通话的推广势在必行且任重道远。2.2推广普通话不是企图消灭方言, 方言不可能人为消灭, 方言有其自身的使用价值, 将在一定领域和特定地区内长期存在, 并发挥其作用, 为各地人民群众服务

推广普通话是我们国家的基本国策, 这是根据国家、社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而确定的。长期以来, 国家推广普通话一直采取积极而稳妥的方针和做法, 在政策上与实际工作中一再申明, 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克服语言障碍, 让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方言的同时多掌握一种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以利社会公共交际。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明确规定方言可以使用的情况, 具体包括公务、播音、艺术、出版、教学、研究等需要使用的, 范围相当广泛。至于个人言语活动中使用方言, 属于公民语言权利, 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调整的范围, 国家不予干涉。国家对方言的态度十分清楚, 并在法律、政策、要求上作了明确规定, 给方言的使用与发展保留了相当的空间。而在实际工作中, 总的来看没有发生限制、挤压方言的情况, 没有影响方言的存在与发展, 方言在一定领域或特定地区一直在自由使用, 没有受到侵犯, 方言的变化并未引发危机, 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的一些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因此, 可以说, 方言与普通话各有分工, 应该也可以在特定范围内根据各种需要充分合理地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

摘要:本文对方言与普通话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认为二者不仅应该共存, 而且可以共存, 并非对立。首先, 方言与普通话的同时存在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反, 在一定程度可以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其次, 方言与普通话共存不仅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也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最后, 推广普通话是必要的, 但这决不意味着要消灭方言, 实践证明, 二者应该也可以共同发展。但同时,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方言与普通话应该如何共存, 本文提出二者应该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

关键词:方言,普通话,共存

参考文献

[1] 于长江.中国方言的兴亡衰替看文明捍卫[J].新闻周刊.

[2] 侯虹斌.方言是时尚的外衣[J].新周刊.

[3] 普通话伤害多元?是什么保护了方言教学[J].南方都市报.

[4] 周大平, 张乐, 彭友.“方言保卫战”背后:经济强势导致文化传播强势[J].瞭望新闻周刊.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第4篇

不久,各种语言便来到了陆地。呀,外边的世界可真漂亮啊:有高大的楼房,有挺拔的大树,有鲜艳的花朵,还有可爱的小动物……看着看着,各种语言便走散了,但没关系,那些人们都很热心,因此,各种语言很快就有了安身之地。英语来到了英国,法语去了法国,日本迎来了日语,德语的安身之地是德国……然而,到了中国的汉语却一分为二了,出现了方言和普通话。

几年后的一天,方言和普通话走到了一起,方言见了普通话,便无缘无故地破口大骂起来,但普通话见了方言却大大地鞠了个躬,问:“方言老兄,近来可好啊?”方言见这情形,并没有感到羞愧,而是骄傲地回答道:“最近呀,真是忙死了,谁叫我这样受欢迎呢?人人开口就是我。”“是吗?”“不信,咱们来比比。”“好啊!”普通话自信地回答:“不如我们请其它语言来当评委吧!“行!””方言爽快地答应了。他俩找到了其它语言给他们当评委。

比赛开始,评委说:“你们俩做一下自我介绍。”方言开口了:“大家好,我叫方言,是一种很爱欢迎的语言,人们一开口就是我——方言。我很普遍,人人都会说,不要学,一听就懂……。“NO!”NO!NO!”英语用不标准的汉语说:“我不同意你的说法,因为你说的话我大部分都听不懂。“对!对!””其它语言异口同声地说。现在该普通话了,他走上台,整了整衣领,然后头头是道地说起来:“各种语言们,你们好,我叫普通话,虽然现在说我的人很少,但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将成为一种家喻户晓,人人都说的语言。其实说普通话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说普通话是一种礼貌、讲文明的表现;还有,如果讲普通话时想骂人,就骂不出口,因为只有讲方言才会讲脏话,所以,讲普通话可以帮助人们改掉讲脏话的坏习惯;还有,如果不会讲普通话,可以看一些作文书、童话书等,一边看,一边读,这样不仅增长了知识,还学会了讲普通话;真的不会讲,就经常试着讲,如果闹笑话也不要紧,不是有一句这样的俗话吗:笑一笑,十年少。讲普通话的好处数不胜数,让大家都来我——普通话吧!”话音刚落,台下就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第一局,普通话胜。”评委说。紧接着第二局知识竞赛、第三局智能比拚、第四局体能比赛,普通话都赢了,很明显,这场比赛普通话大获全胜,因此,各种语言都帮助推广普通话。不久,方言在中国已销声匿迹了,自然,普通话就成了家喻户晓、人人都讲的一种语言。

姓名:曾述亿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第5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但是由于我国存在着多种方言,且差异程度不等,在沟通过程中造成了诸多不便,使得推广一种国家通用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不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方言是传承各地独特文化的载体,具有无可取代的作用,是让中华文明永葆青春的土壤。另外,普通话从本质上讲也是来源于方言,是方言孕育了普通话,不断充实发展着普通话。所以,方言与普通话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对方言要采取保护的态度,并且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只要把握好原则,二者是可以兼容并存、共同发展的。

语言,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我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地域广阔,民族众多。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随着经济、交通、通信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民交流日益密切,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操各种方言的人互相听不懂对方的话,造成了诸多不便。推广一种共同使用的语言的要求应运而生。我国的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而且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为依据: “ 第二条 本法所称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第三条 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

第四条 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

国家为公民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条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

第五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条 国家颁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通用语言文字法总则》)

推广普通话具有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各地区各民族的交流更加方便,促进经济先进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措施。其次,推广普通话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国民语言文化水平,提升国民素质,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再次,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推行了统一的、标准的《汉语拼音方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谈到普通话,就不得不谈到方言,两者并非无关,而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我国地域辽阔,从北疆到南国,从西陲到东海,不仅自然环境迥然相异,而且存在着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化,不同的民俗风情,使汉语产生分化,这是与地域特点、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说,是指某种语言的地方变体。例如我国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八大方言。方言,能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思想态度以及文化习俗,方言词语生动活泼,是来自生活的口语。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了大量生动细腻描绘事物、动作、性状的词汇。可以说,方言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使中国民间思想最朴素的形式,也是含义最深刻最丰富的语态。”(《谈普通话与方言的辩证关系》)

方言的内涵很丰富,它孕育了普通话,普通话的基础使北方方言,这是因为中国历代都城以北方城市居多,北方历来是政治经济中心,而且北方方言的使用人数占汉族总人口的75%,分布地域最广。因此,普通话就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了。但不等于说排斥普通话与其他方言的关系,它也同时从其它方言中汲取营养来充实自己。很多方言中的词汇因为出现频率高、使用人数多而被吸纳进普通话中。所以普通话比其他方言更丰富,从而具有了被推广的价值。 很明显,普通话很重要,推广普通话也是一件国家大事,但并不是要禁止方言,更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在保留自己方言的基础上使用普通话。在这个信息化的摩登时代,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瞬息万变,我们总是沉浸在新文化的滋润中,但我们的精神家园却面临干枯,因为我们越来越偏离我们的文化内核,譬如一些鄙弃方言的观点,认为方言过时、用处不大。这种观点不仅不正确,而且很危险,因为它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精神——博大精深、兼容并蓄。方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也是十分独特的一部分。之前在一篇博客中读到这样一句话:“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方言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功能,没有了山东话,也没就有了山东快板,没有了北京话,也就没有了京戏,没有了粤语,就没有了粤剧,没有了陕西话,就没有了秦腔,没有了东北话,也就没有了二人转,还有越剧、黄梅戏、沪语、评弹等等民族艺术,方言和地域文化血脉相连,打碎骨头连着筋。”很通俗也很有道理,说出了保护方言的原因,也说出了其中的重要意义。语言的习得主要靠教育,素质教育中的语言教育,会尊重语言的多样性,语言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识字,而是使用母语的能力,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方言与普通话并不是不可并存,而是可以“长期共存,互惠互利”。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差异范文第6篇

在梳理相关研究之前,还需对双语及多语者进行定义。 狭义的双语是指人们掌握及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广义的双语不仅指人们掌握及使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也包括掌握及使用标准语和方言[2]。 多语可以在双语的基础上定义。 为了指称方便,本文将采用广义的双语及多语的定义,将掌握及使用方言、普通话及英语者称为三语者。 如文中有涉及狭义的双语或三语者, 将另外进行说明。

在对心理词典的研究中,关于双语的研究较为丰富。 相关的理论及模型多数都是利用双语的研究提出及验证的。 Potter等[3]在1984年提出了多语者语义通达的层级模型,该模型包括词汇链接模型(图1)和概念中介模型(图2)。 词汇链接模型认为第一语言(L1)中的词汇直接与概念意义(C)联系,而第二语言(L2)中的词汇只能通过L1中的词汇间接链接概念意义。 概念中介模型认为L1和L2中的词汇都与概念意义直接相连。 Potter等人的实验[3]支持概念中介模型。 但Kroll和Stewart[4]随后却发现在图片命名实验中L1的反应比L2的反应快,而双语者把L2翻译成L1的时间比将L1翻译成L2的时间短。 他们据此提出了修正的层级模型(图3),认为对不熟练L2者来说,必须经过L1的词汇表征来通达概念意义,L1的词汇表征比L2的词汇表征大,L2→L1的词汇表征的联系强度大于L1→L2词汇表征联系的强度。 当学习者的L2变得熟练后, 能够直接获得L2到概念意义的联系,但是词汇联系仍然被保留。 很多实验支持或部分支持了该模型的假设[5,6]。 在De Groot等[7]提出的分布式概念特征模型中,则强调了词汇特征对双语者加工的影响。

以上模型都是依据对双语的研究提出的,是三语研究实验开展及理论建立的基础,但如果直接借助双语的模型来解释三语及多语的产生、表征及通达,“对非母语习得的理解是片面的和不完整的”[8]。 近年来, 开始有语言学家关注三语或多语的习得,国内外研究者[9,10,11,12,13]对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及表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关注少数民族语(藏语、维语等)-普通话-英语三语者及普通话-英语-第二外语三语者的心理词典表征,而现有的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和争议。 如李利等[11]考察了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不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 发现熟练双语者虽能够直接通达L2词汇的语义表征,但仍然需要以L1词汇为中介间接地通达L3的词汇语义。 而崔占玲和张积家[12]在对藏-汉-英三语者语言联系模式的研究中发现,L1(藏)和L2(汉)之间为概念调节联系模式,L2和L3(英)之间为词汇联系模式,L1和L3之间没有直接联系。 它们同为三语研究,显示的L1和L3之间的关系却全然不同。

另外,在已有的研究中,涉及语言变体(方言)的研究也十分有限。 涉及方言的三语研究至今只有两项:陈栩茜和张积家[14]研究了粤、普、英讲话者的语义表征,发现在粤-普-英讲话者的心理词典中,粤语词、普通话词和英语词共享同一语义表征;范小月,王瑞明[15]则考察了粤语和外语学习对词汇通达能力的影响, 发现与外语学习一样,方言也会影响个体的词汇通达能力。 这两项研究都是跟粤语有关的, 未发现与其他方言相关的三语心理词典表征研究。

相当部分的中国大学生都掌握普通话和至少一种方言,其中,方言是他们自幼学习并使用的,最为熟悉,普通话一般稍迟于方言习得,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熟练程度不如方言。 而英语的习得一般更迟一些,日常使用也更少。 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已证明了方言对普通话习得及使用的影响, 关于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影响的研究更是多不可数, 那作为最先入驻心理词典的方言,是否也影响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呢? 方言与普通话及英语之间在使用者的心理词典表征上以怎样的方式互相联系?

从本质上来看, 方言-普通话-英语讲话者跟狭义的三语者的语言心理表征在某种程度上类似, 而其涉及的学习者群体在中国比狭义的三语者更大, 对其语言心理表征的研究对中国大学生学习者的外语学习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了解方言-普通话-英语学习者的心理词典表征,可以让教师了解英语教学中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授词汇及其他语言知识更为有效以及翻译式的教学方法是否可取。 同时,已有的研究表明,除了语言熟练水平、语言习得年龄之外,语言的相似性也是影响不同语言之间联系模式的重要因素[10,16,17]。 中国的多数地方方言与普通话虽发音不同,在句法、构词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使用相同的文字,具有接近的文化内涵,相对于文字系统及文化内涵完全不同的英语来说,方言和普通话可算是非常相似。 利用同时掌握方言、普通话和英语的学习者作为被试,能够有效地研究不同相似程度的语言(或方言)在同一被试头脑中的表征方式及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方式, 是对双语及三语学习者语言心理表征研究的有益补充。

综上所述, 对方言背景下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典的研究既有理论价值,也有较高的实践意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之成为未来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从包含方言的三语的语义表征方式,是共享语言表征还是独立表征,到它们的语义通达方式, 以至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及验证三语心理词典表征的模型,并用于指导教学实践,都是值得研究者关注的方面。

摘要:该文通过对三语心理词典相关研究的梳理,指出目前三语研究在方言相关研究方面的缺失,同时论述说明了与方言相关的三语心理词典研究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研究提出建议。

上一篇:煤矿风险等级评估报告范文下一篇:区服务业发展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