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职称论文范文

2023-03-07

语文职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小学语文问题式教学法,首先不仅仅是解决了老师平时上课时所遇到的复杂问题,还让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有了这一方法课堂氛围由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活泼,它既是教师的小学语文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助手。这一模式完全符合国家实行的新课程要求。既能处理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把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人,确定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题观。正确处理了知识与能力的相互结合,并实现了把能力作为中心的小学语文质量观。它还能确立实现把课堂交给学生的小学语文发展观,做到了素质教育目标与小学语文实践相统

【關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 问题式小学语文 高效率 新模式

1、问题式小学语文实施的前提条件

“问题式”小学语文法的倡导者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他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的一些方法”他倡导只靠自己不靠别人。运用这种小学语文方法必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1、教师结合课本上所遇到的知识点,帮学生设计一个与知识点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掘出一片新的知识海洋,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问,如何去思考,那就相当于教师给了学生一把属于他们自己的开拓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样做比教师带着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效率高很多。2、把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们去讨论这些他们自己发现的问题,此时,教师不要随意去否认学生的答案,要懂得去提倡学生多去探究和解答,这样他们也得到了展示个性的机会。3、分组并奖励式讨论。教师以每组的表现程度为依据给予奖励和认可,让每一小组都能做出自己最大努力。

2、实施问题式小学语文的具体过程

2.1 充分备课,设置问题

首先,集体备课要坚持“三备、四定、五统一”。要求老师上课之前就应该熟悉所讲课的内容然后列出提纲内容,让学生们交流探讨,最后教师要形成一种具备有新意有思考空间的小学语文方案。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学生遇到的问题会有哪些?怎样才能帮助学生排除困惑,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讨论的空间,怎样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生动活泼的让学生解答出来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找出哪些应该保留,哪些应该省去。因此教师必须对每一堂课都进行精心的设计,所设计每一个问题都要让学生感兴趣,然而要在难度上保持适度。课堂的设计是这一小学语文模式的重要环节,如果这一环节能做的完美,那么学生就能顺着梯子往上爬,他们会逐渐把难题解决掉,变得越来越有成就感。

2.2 深入课堂,实行问题式小学语文

教师把自己所设计的问题用情景的模式告诉同学们,或用用讲义或多媒体展现出来。下一步就要唤起学生的参与性,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相互讨论,并把所遇到的问题提问出来。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也让他们能带着问题去学习。现在,教师应该巡视并督促每位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及时引导学生去解答这些问题。而学生就要根据问题努力尝试自己解决。如果努力解答还是没能找的答案,那么老师和学生就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在探讨过程中不主张老师直接把答案解出,而应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慢慢吸收并学会问题中的解答方法。这样的针对性的学习方法可以避免学生漫无目的的去学习,也避免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小学语文效率。

2.3 问题的探究

在老师没有把解答方法列出之前,学生应针对自己的难点或疑点进行讨论,对老师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再探究。此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果每一组的问题还不能被很好的解答,那么,教师就应对每一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进行再分配,进而根据问题拓展出新有利于解决该问题的小问题。教师要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总结出来,以方便下一步解答问题时的顺利进程。这一环节体现了课堂的开放性、学生自主学习性和创造性。并且进一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和探究、辩论的心态。

2.4 问题的解决与拓展

教师把学生所得出的问题答案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注重学生原来的解题方法,要考虑到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一些其他原因导致。现在教师要把一些誤区给学生详细的讲解清楚,直到学生明白为止。并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最好还能够离开老师的指引就可以顺利解决问题,不断养成自我思考、自我提问和自我总结的习惯。在这一环节中最主要的就是,教师应该注意,不要让自己再次回到原来的那种单调无味的讲解,要利用好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犯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还可以提问学生,细心倾听他们到底是在哪一方面走进了误区,另外,还要把解决这一误区的方法详细无误地分析给学生。

3、结语

现在许多小学语文过程中存在一种消极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不管学生是否真的能听明白,如果不明白,教师就会进行详细的分析讲解。虽然教师已经完全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但对于小学语文这一主题来说,学生才是主力军,小学语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取决于学生能不能完全吸收课堂内容,学习效率的高低是由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小学语文的进程来决定的,也就是说,在学习中,学生应该扮演的角色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小学语文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进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不仅让课堂气氛活跃也能让学生们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更加深刻。

语文职称论文范文第2篇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校内外一切可利用资源。努力克服制约因素,精心计划,周密组织,大胆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尝试体验。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当下的真实生活,努力调动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表演等活动,在活动中互动交流,扩展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自身经验的体验。为促进体验,笔者在《小心,别伤着》这课教学中,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或平时的观察所得,说说在学校或居家生活中容易发生的伤害。教师还与其他学生自由组合,模拟表演自己受到意外伤害后,不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还会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学生在进行各种活动时,会尽量避免伤害,确保安全。

二、周密组织,以情促练,实践体验。

体验不只是停留在模拟阶段,凡可以进行实地训练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集合站得快、齐、静”,“维护公共卫生”,“参加公益劳动”,等等,都可以进行实地训练。这样,学生的实际行为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他们在行动中受到的教育,得到的体验也会更深。品德课的教学突出课堂明理,课外导行,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这也是导行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如教学《热爱家乡》后,教师可安排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家乡的工厂、街道、名胜古迹。通过参观,学生亲眼目睹家乡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激起对家乡、对党、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起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学习的积极性。相对于情境体验而言,实践体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已不仅指教室、校园、家庭、社区、商场、大自然,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时正值春天,不妨把学生带到校园,让学生寻找挂在植物上的“名片”,引导学生从“名片”的说明介绍中获得更多的植物类知识,还可以让学生每人领养校园里的一棵植物,平时去关爱它、照顾它,让它和学生一起健康成长。

三、加深感知,内化情感,“换位”体验。

我们认识周围事物是以感觉和知觉开始的。通过感觉和知觉,我们能认识客观世界中的种种对象和现象,获得对事物的感性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对教材若没有良好的知觉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材。而没有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便会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换位”体验,可使学生加深感知,提高教学效果。对残疾人要同情,见到他们有困难要尽力帮助,这是《同情和帮助残疾人》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上课伊始,笔者指名学生蒙住双眼,从后排走上讲台取书后叙说自身感受。学生说:“我蒙住双眼,眼前一片黑暗,走起路来似乎是高低不平的,踩上去高一脚,低一脚,非常害怕自己会跌倒或是撞在身旁的桌子上,我好不容易才走上讲台,又不知书放在何处,摸了半天才摸到了书。”让该生想象如果眼睛真的失明了,看不见世上的一切,将会有什么想法。生答:“如果真的看不到周围一切美好的事物,不但在生活上非常不方便,在精神上更是痛苦极了。”至此,学生通过换位体验,体会了残疾人的艰难及心理感受,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思品课教学中,在讲清道理的基础上,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组织学生将所学道理付诸实践,进行行为指导,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湘潭市雨湖区广场学校)

语文职称论文范文第3篇

在职称体系建立上,重庆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教师职称系列与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在职称等级设置上,统一将中小学教师职称设置为5个等级,资格名称依次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一级教師、高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同时,中学教师增加了正高级职称,小学(幼儿园)教师增加了副高级、正高级两个职称。

重庆制定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建立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评价方式,进一步体现社会认可和业内认可的要求,切实增强评审结果的公信力。

语文职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称制度;改革;职称评聘;管理模式

0引言

随着《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印发,我国职称工作进入新一轮深化改革阶段,如何更好地处理评聘关系问题是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职称制度改革大背景下,职称评聘管理工作有了清晰的改革方向,要综合考虑品德、能力、贡献,系统的对人才进行评定,逐走出传统职称评定中主要根据论文、学历、资历、计算机、外语等硬性指标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新指标的建立,有助于通过系统考虑工作,实现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的统筹兼顾。

1职称评聘管理模式现状简述

1.1论文、计算机等硬指标逐步淡化

长久以来凭借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以及论文数量的职称评聘管理模式备受争议。针对这一现象,当前多地区已开始着手改革。一是部分地区开始对工作中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更高,而对科研要求较低的岗位在职称评价中淡化或取消对于论文、英语要求;二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一些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引入新指标代替论文、外语和计算机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如更偏重于实际研究成果的传新性和影响性,以避免因对论文数量要求而引起的论文质量低下。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在职称评聘管理中取得了新的进展。吉林省在《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内蒙古针对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基层技术型和实践型岗位,职称评聘管理中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业绩进行审查,不强制对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设定标准。

1.2开始逐步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

由用人单位或评审机构自主确定评审条件逐渐成为职称改革的一个导向,通过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逐步突出用人部门和单位的自主评价,鼓励单位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人才评价,传统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部門,通过对相关工作的备案实现对职称评聘的管理。据了解当前江西省内14家企业、37家院校和医院、5家科研机构下放职称评审自主权,全日制本科高校教师职称全部实行自主评审。实践证明,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基于自身需求导向,其职称评聘标准与传统的评聘标准相比更加科学和符合单位实际情况,同时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了政府为主导的职称评聘管理职能的转变。

1.3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职称评聘的监管制度在不同地区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标准不严格、程序不规范,投诉较多、争议较大以及复核中发现严重问题的局面。凸显出当前政府监管不明确、单位不自律、社会监督失位,对职称评聘过程中的申报、推荐、评审各环节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一是下放职称评审权后事中、事后监管规则、流程和标准不够明晰。二是用人单位对评聘界限、评聘规则具体工作中依据各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做出决定的权力交代不清。三是未做到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监管,对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所出现的突出问题以及不合理情况,未能进行公示并做严肃处理。

2当前职称制度改革主要内容

2.1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职称评价标准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坚持对重品德、重创新能力、重业绩的评价和激励导向。一是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实际情况对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破除传统模式中的论文、资历标准,依据实际情况强化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业绩贡献评价导向。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破除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在职称评聘中因资历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二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建立以专业技术品德、能力和对业绩贡献为核心的专业职称评价衡量标准和体系,坚持对品德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作用发挥关键性指导作用。三是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评价注重对创新能力的评价,合理地设置专业职称评审项目中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科研成果的评价条件,对专业职称外语和对计算机专业应用技术能力水平不作统一的要求,突出对业绩和贡献的评价,增加专业职称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横向研究课题等相关评价内容和指标的等级和权重,破除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传统做法。

2.2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

当前职称制度改革要针对不同的领域、不同的行业、不同社会层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制定不同的职称评价的标准。职称人员在评聘制度的管理过程中要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通过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领域制定不同职称评价标准。鼓励中小学教师到课上和讲台、医生到科室和临床、工程师人员到实验室和技师到厂房工地、农业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在火热的基层生产一线建功立业,让干得好的人都能评得上。

2.3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

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应创新职称评价方式,探索多元评价方法,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和单位需求,在职称评定过程中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职称评价方法,在实际过程中应遵循定性职称评价与定量支撑评价相结合、特殊人才职称评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单独标准,进而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实现在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不同领域的部门做到多层次、多维度和立体性考查,增强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公平性和科学性。

3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的建议

3.1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分类评价。应在职称制度改革背景下,進一步提升职称与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适用性。在个人工作领域和业务内容的基础上,将职称评价与个人工作领域相适应、职称评价与业务内容相适应和职称评价与社会服务相适应科学划分类别,制定侧重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建立职称的评审指标和代表作用评价制度,从“单一固定评价指标”制度修改为“适应性指标”,可从其工作的内容、工作管理业绩、特殊情况和事件、工作管理绩效、专利、研究报告等不同的成果中,任选最能体现其能力和水平的优秀人员作为本次职称资格评审的主要评价内容。

3.2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做到职称告别“终身制”,通过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实现用人“能上也能下”。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强化单位和职称的“能上能下”。在职称的实际操作中,职称和个人适用岗位的聘任均严格实行职称聘期制,期满后对单位进行严格的考核;考核合格的,单位和其个人按照适用岗位的需要、同时参考个人想法的基础上,协商一致办理劳动合同;对于在单位内部的考核中成绩不达标的现象,单位可根据其个人与岗位的适用条件差异情况,低聘岗位适用等级人员直至按照规定解除其聘用。通过这一职称评聘制度的设计,有利于维护和保障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避免一劳永逸的实行职称评聘终身制度所引发的工作惰性,进一步地激发机关事业创新时代劳动主体的活力。

3.3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进一步创新民营企业职称评价方式。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建立应用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急需紧缺技术人才、新兴产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的单独标准,以保证与单位发展相契合,但同时应注意,要杜绝“放而不管”,职称评审权下放后加强监管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人力社保部门应在民营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加强监管。在组织制定本事业单位的聘任程序审核管理暂行办法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进行科学指导和对审核严格把关,确保其评聘程序和制度的合规合理。在组织开展本单位聘任程序评议工作时,需对本单位进行评议前的公示和聘任前的公示,广泛地接受人民和社会的监督。在组织完成本单位聘任程序验收工作时,人力社保管理部门负责人应对其聘任审核程序和制度审核结果落实情况进行审查和验收,确保本单位聘任程序和结果的真实有效。

3.4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

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应结合新形势,积极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以进一步提升职称评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而言,一是要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推广智能监管,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途径的运用,逐步在实践过程中探索与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相适应的“互联网+监管”模式。二是应由主管部门建立职称评审公示制度,健全公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举报途径和监督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在职称评聘管理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4结论

本文在深入分析评聘现状于改革内容的基础上,给出了职称评聘进行分类评价、职称和岗位实行聘期制、加强职称评审权的下放、探索“互联网+监管”模式的建议,对于职称制度改革下的职称评聘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廷洲,陆莎,金志峰,等.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发展历程、关键问题与政策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17,(12).

[2]刘尧.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变革透视——从《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谈起[J].高校教育管理.2018,(03).

[3]姚荣.论我国公立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的公法规制[J].高校教育管理.2017,(04).

[4]钱晨烨.现行职称制度改革的障碍和建议探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

[5]杨新春,吴艳.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视域下的学术道德失范探析[J].职教论坛,2014,(32).

[6]肖鹏燕.非公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7]温丙帅,孙建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权利保障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

语文职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教育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其中蕴含的人文性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在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不利于语文教育成效的提升,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阐述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学语文人文精神的缺失,从建立人本化的教育体系、提升教师人文素质、实行多样化教学模式等方面分析怎样将中学语文教育和人文精神结合。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文教育;人文精神

时代的进步促进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相关教育人员加强了对语文教育的关注。在新课改的深入发展下,中学语文教师同时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这两部分内容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情感和内涵的关注。通过这种关注启发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

一、人文精神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一方面,人文精神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很容易产生拜金思想,且容易引发精神空虚等问题,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人文精神也逐渐不被人们重视。怎样呼唤时代发展下的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界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中学语文学科是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在弘扬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承担着弘扬人文精神的责任。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也是知识社会,终身教育、继续教育成为各个国家公认的教育理念,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个性、自我精神、发散思维、责任感的创新人才,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要具备较高层次的人文精神,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二、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表现

(一)学生个性的缺失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应付考试的思想,在无形中压抑了自己个性的发展。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仅仅围绕考试进行教学,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学生价值观的迷失

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围绕语文教学大纲开展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阅读、背诵来达到预期的语文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方法雖然满足了中学语文教育要求,但是没有让学生看到语文学习的更多可能,使得语文学习出现了标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人文视野的狭窄

初中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来发展和提升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的。学生在语文听读训练中实现了从自然人到文化人的转变,在写作训练中实现了从文化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但是从现阶段的中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语文阅读面十分狭窄,知识面有限,且中学语文教学仍在不断删减篇目,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也无法深度把握文章主题。

三、中学语文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的策略

(一)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

为了使人文精神更好地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打造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体系,树立人本化的语文教育观。初中语文教育要着眼于人的身心发展,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通过个性化教学目标渗透人文精神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语文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形式,充分结合语文学科教学个性化、开放化的特点,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就某一问题展开探讨,在探讨中深化思想,形成独特的认识。

(三)积极借鉴传统语文教学方法

传统私塾启蒙教育虽然存在弊端,但是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通过私塾启蒙教育中的反复熟读能够让学生自主把握文章的内涵,了解文章思想,加强自己对文章的印象,感受文章中充满魅力的文字。反复熟读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牢固的知识系统,在受到外在、内在语言刺激的时候,就会根据脑海中的知识系统自主分辨出词语、句子的正误以及表达的优劣,形成自己的语感。经过长期的训练会帮助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人文素质的提升在弘扬人文精神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要提升教师人文素质。首先,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具备一定的学识基础,除了掌握本专业知识之外还需要掌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其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增强自身魅力,言传身教,使得学生在自己的影响下感受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反映人类社会的人、情、事的学科,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深刻领悟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民族文化等内涵,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为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众多阅读文章中汲取前人的智慧,学习伟大人物的思想和价值观,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个人意志、品德,从而不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立新.论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课外语文,2015(16):190.

[2]桑金宏.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现代教育,2015(Z2):114.

[3]王雪梅.浅析中学语文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失落与弘扬[J].赤子(上中旬),2015(14):183.

[4]李瑞瑞.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和行为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

?誗编辑 高 琼

上一篇:民族语文论文下一篇:小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