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

2023-09-16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1篇

教育部11月19日在北京召开“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启动会。今明两年内,为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让农村边远地区师生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据悉,“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而启动实施的一个重大项目。其主要内容是,在今明两年内,为全国6万多个教学点配备数字教育资源接收和播放设备,配送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组织教学点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各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基本满足农村边远地区适龄儿童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部长助理陈舜主持会议。杜占元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要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契机,切实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他强调,各地和有关单位,要明确责任、分工协作,扎实工作、共同努力,按时、按要求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务必在明年春季开学前,把今年实施建设的所有教学点设备配置、安装到位,并在春季开学后逐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让教学点有资源、开齐课、开好课。同时,要统筹安排、精心部署、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今明两年各项重点工作,确保按时取得明显进展,尽快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的高度重视,使广大基层学校与师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教育信息化的成效。

来自全国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智库如何开展相关研究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在议题上,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探讨的是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咨询;面向学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面向未来教育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以及面向产业发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应该以教育现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应用多元研究方法,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是将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如何向智库转型,探讨不同类型智库如何开展协作研究,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关键词:教育智库;教育信息化智库;核心议题;应用价值

作者简介:赵慧臣,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现代教育研究所,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王玥,硕士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新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为战略高度。对于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和有效应用需要智库的有力支撑。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成部分。教育智库的设立与发展被纳入到《纲要》中。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教育信息化智库如何在政府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怎样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命题。

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现状

1.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智库支持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一个十年,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为硬件、软件和人才三个方面。在硬件方面,教育信息化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2000年启动的校校通计划、2003年农远工程计划等项目在缩小城乡差距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在软件方面,教育信息化侧重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的教育工具等建设,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方面出现了较多成果。在人才方面,教育信息化注重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等专业化发展。2005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侧重于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和促进教师信息化专业能力发展。

进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第二个十年,在政策层面教育信息化上升至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部加大了对教育信息化的组织推动力度,学界产生了许多教育信息化相关新理论,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信息化实践。

我国教育信息化从“需要建设、需要投入、需要提高”逐渐过渡到“如何合理建设、如何科学投入和如何有效提高”的阶段。如何科学规划教育信息化,提高教育信息化的综合效益,是目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要求,对于任务面广量大、利益牵扯繁多、关系错综复杂的教育信息化来说,其科学发展需要系统规划与顶层设计。构建提供有效咨询服务的教信息化智库,使其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的重要支撑。

2.教育信息化智库初步形成

教育信息化智库能够更好提出便于大规模推广应用的数字化学习解决方案,可以为促进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参考及人才支撑。在我国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期,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

初步建成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已经开始服务教育信息化实践。教育信息化智库集中大量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专家,支持他们应用学科知识来研究教育信息化决策的问题,并把研究结论应用于政策制定、行业发展和院校改革。例如,2011年教育部成立了由部长担任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系统层面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2013年教育信息化的专家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再次优化,以期更好地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教育信息化发展。2014年,为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教育信息化规划、重要政策以及重大问题上的研究、咨询、指导作用,教育部决定成立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其成员主要由学校、政府、行业机构和骨干企业等在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等教育信息化相关的人员构成。

虽然有些教育智库并没有直接以“教育信息化智库”进行命名,而是以基金会、研究院、研究委员会、战略基地等名称命名,但是实际上仍然具备教育信息化智库咨询决策、舆论影响、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Research and Outreach,ETPRO)是具有教育信息化智库性质的研究机构。该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正式和非正式教育项目,分析教育信息化政策,所提供的服务包括研究、评估、培训、教育资源的开发和策略等。

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受到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数量日益增多。但教育信息化智库机构的建立并不等同于职能的发挥,研究的聚焦并不代表理论的成熟。面对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复杂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依然沿用了相对传统、封闭和主观的决策模式和规划方式。

3.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亟待深入

从整体上看,目前教育信息化智库正处在建设的初级阶段,存在着研究方式尚未转型、研究队伍结构不合理、尚未发挥对重大决策的影响力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不断丰富,才能支持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可以为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持续发展。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框架等,这既丰富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成果,又促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科学发展。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有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通过提供教育信息化的问题调研和经验借鉴、提交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为政府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制定提供建议。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如何将教育信息化融入到教育综合改革中,实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综合改革的有机结合,这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并支撑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我们应该站在教育改革与协同创新的宏观视野,根据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眼光,从管理学、社会学及政策学角度,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见下图)。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探讨如何为政府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政策等提供咨询服务;如何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创新应用提供方案;如何为研究者、实践者和社会大众解读教育信息化政策而发布教育信息化研究报告等。

图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1.面向政府部门,如何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咨询

教育智库的根本使命是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教育决策提供理论参考与咨询服务(王建梁等,2014)。教育信息化智库立足学术前沿,紧扣国家需求,服务公众需要,面向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及其影响因素,从理论上提出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方案,为政府部门制定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其建议一旦被教育决策部门采纳,将会影响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因此,如何面向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的决策建议,成为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重要议题。

例如,作为英国关注教育信息化问题的教育智库,伦敦大学教育学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向英国贸易与工业部提交了提升英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游戏制作”计划(Making Games Project)。该计划汇集了来自社会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50多名研究者,探讨如何利用媒体和信息技术为课程提供工具,同时阐释如何将游戏设计引入年轻人的课外活动中,以提升他们的素养(尤其是媒介素养)。此项计划最后被政府部门采纳。此后,作为关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高级研究机构,英国经济与社会研究委员会(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高度评价了“制作游戏”计划,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也修订了ICT在学校的应用政策,允许购买更高规格的电脑,要求学校满足游戏环境的要求。另外,在2010年3月发布的基于游戏学习的文件审核中,英国教育及文化事务司指出:允许学生学习游戏设计的知识(如叙事结构、规则系统等),在游戏设计中解决问题、进行价值判断,提高协商交流和决策技能。(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2.面向各级院校,设计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方案

教育智库以政策咨询为主攻方向,同时也着力开拓教育新型用户以至于形成用户群,比如政府之外的学校、企业、其他社会组织(张力,2015)。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结合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关键问题,分析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特征、要素、层次与结构等,探索体现师生需要的教育信息化规划设计和评估方案。

面向各级院校,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以学校行业分类为基础,结合学校区域分布的特点,制定与区域相结合的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案,提出数字化校园、绿色校园、智慧学校等教育信息化的设计方案,评估学校、教育机构或公司的教育信息化状况,并提出信息化发展规划设计和改革创新的方案。例如,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将教育信息化政策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设计和评估相关教育创新项目,并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教育机构、公司和非营利机构的管理者提供咨询服务。其评估范围从正在规划的方案到已经实施的项目,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涉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评估。

3.针对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与教育信息化机构的学术研究相比,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存在明显差别。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应用不足等问题,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从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的角度,提出符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情况的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和实施方案,涉及到经费、团队、基础设施、资源建设、技术应用、效果评估、管理支持等方面。为此,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针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学术研究。

此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将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和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加以归类分析,创建专题网站、数据库等,实现跨学科、跨地区的信息联网,向不同教育学科的研究人员以及教育机构的决策人员提供教育信息化研究方面的信息服务,吸引更多研究人员联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例如,作为澳大利亚国家层面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机构,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除了向本国和中东、南亚、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各级政府提供一流的教育决策服务之外(曾天山等,2013),其管理的数字教育研究网络(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评论学校、培训机构和公司企业等领域中重要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关注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的趋势与影响。数字教育研究网络为关心数字学习的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涉及信息通讯技术、媒体、教育、新技术等相关领域(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就内容而言,其提供的网络资源可以分为四类。(1)ICT研究,总结和分类相关的研究报告和期刊论文,以方便研究者围绕某一主题进行检索。(2)每周简报,每周发布最新的ICT研究报告、论文和会议信息。(3)研究评述,发布大量的ICT研究评述,涉及平板电脑在教育中的应用、数字土著、在线评价、MOOCs、专业化学习、虚拟现实和基于技术的学习等主题。(4)研究简报,深入分析ICT研究重点领域和趋势,便于领导者、研究者和教育者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搜索相关研究的详细内容。

4.面向社会公众,如何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

教育信息化发展不仅是教育领域的行为,也需要社会系统的大力支撑。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家长、研究者、企业和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工作。因此,教育信息化智库还要研究如何让社会各界更了解教育信息化知识,关注教育信息化政策,为教育信息化推广争取更大的社会支持。

面向社会公众,教育信息化智库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三种:(1)以发布研究报告、发表期刊文章等形式向公众传播研究成果;(2)定期举办教育信息化专题的学术讲座、培训等,以解读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教育技术标准等政策方式推广研究成果;(3)组织大型国际会议发布研究成果、探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问题。例如,ETPRO以倡导互联网安全作为专题,自2001年以来一直承办C3会议(Cyber Ethics,Cyber Safety and Cyber Security),引导社会大众理解技术使用的道德、法律、安全和保密性,向教育者和家长们展示如何将这些理念运用到生活当中。参会者可以听到来自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网络执法者、互联网安全课程的提供者、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的演讲。除了举办学术报告和会议之外,教育信息化智库还会通过授予单位或个人荣誉称号等奖励形式,传播机构的理念与思想。例如,为了更加了解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安全性,ETPRO还设置了C3 学校授予项目(C3 Schools Award Program),并奖励在互联网安全方面表现出众的学校。

国际上有些教育智库虽然不是专门的教育信息化智库,但作为为教育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通过发布学术成果的方式面向社会公众传播教育信息化知识。例如,2001年以来,新西兰教育研究委员会(The New Zealand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针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专题,先后发布了《学校ICT评估项目:文献告诉我们什么》、《数字时代学习增长的文献回顾》、《学校如何培养和支持在线学习和虚拟学习》、《素养与在线学习:转换的可能性》四项电子版研究报告,并且探索与多家刊物合作发表在线期刊文章(Rachel & Magdalene,2009)。

5.面向未来教育,如何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

高素质人才始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不仅需要重视高素质人才的吸纳和选拔,而且也应该加强教育信息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数据收集、信息挖掘、系统设计以及报告撰写等研究过程中,汇集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研究人员。这为培养教育信息化人才提供了支撑。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通过双聘机制和企业导师制,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教育信息化高端人才培养机制。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在把握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总结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成功经验,面向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人才。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培养学术型人才,为教育管理部门培养依据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的决策型人才,为学校和企业培养数字化资源设计开发的实践型人才。

6.面向产业发展,如何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议

信息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教育信息化智库探索如何针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提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建议,能够支持教育信息化产业的发展。例如,在评估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时,美国马里兰州的教育技术政策研究推广机构与多家互联网安全组织合作,开展了问卷、观察和访谈等形式的调查;对所开展互联网安全教育的项目进行案例研究,分析其内容设计、专业设计、教师水平和学生接受状况;帮助iKeepSafe公司改造了其教育产品,并且确定了能够影响美国、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项目(iKeep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国内一些教育信息化智库以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导向,以服务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和产品的标准化、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创新及科技成果工程化研究。例如,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并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和产业示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的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协作,联合进行数字化教育装备的研发与示范应用。

三、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方式

借鉴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经验,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实际,我们需要根据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核心议题,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框架,优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方式。为提高研究结果的实际可运行性,不断满足各方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必须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构建多学科的研究队伍,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1.以教育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注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探索教育信息化的解决方案,为政府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在选题的性质与方向上,教育信息化智库应该根据国家的宏观战略需求,关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热点难点问题。既要考虑前瞻性、战略性、时间意义上的长期的带有深度的问题,又要考虑现实的、应急的问题(庞丽娟,2015)。

一方面,研究者需要了解真实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尽可能收集多方资料,并借助系统方法、分析模型等相关工具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者既要参考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案例,又能敏感地洞察其所处社会环境、教育传统、思维方式等背景条件,并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问题,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案。

2.构建跨学科团队,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模式

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管理学和政策学的综合特征,其研究需要构建跨学科的团队。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以促进成果转化与应用为目的,形成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研究团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升研究层次和成果水平;发挥研究人员的综合优势,激发不同学术观点的碰撞,使研究成果富有可信性与创造性。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跨学科团队应该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规律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建立综合交叉的研究模式。具体说来,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应该将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进行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研究;将社会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相结合,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方案;将多学科并行研究与交叉研究相结合,开展教育信息化的社会服务。

为保证多学科专家协作研究的效果,可以采用学科类别与研究课题相结合的矩阵研究方式。其中,矩阵的横向涉及不同类型的研究主题,纵向为主管部门根据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和研究领域将其分组。在具体研究某个教育信息化课题时,组建不同学科研究人员,形成交叉综合的研究团队,以保证相关研究的有效开展。

3.基于大数据驱动,应用多元研究方法

如果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较多采用伏案式的理论研究方法,则结论有“闭门造车”之嫌。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具有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有必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正如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的论述:“在科学研究中,没有一种研究方法能揭示一切,宽阔的论述必须是多学科的,教育研究要在各学科专家所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力量中找到利刃。”(伯顿·克拉克,2001)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需要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深刻分析教育信息化的根本问题和发展对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大多数政府和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数据决策的意义,并开始强调“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方法”(孙强等,2014)。仅靠某一门学科的研究人员无法独立完成如此海量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解读。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社会学专家,应该与计算机科学、统计学等领域专家集体研究,采用多元的研究方法,充分发挥跨学科的研究优势,凭借全面而客观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计算机系统支持,提高研究成果的创造性和应用价值。

4.借鉴国际经验,形成本土特色的创新研究

从全球化、国际化的视角研究教育信息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常态。教育智库应与国际同行建立广泛深入的联系与合作,在研究视角、研究思想、人才结构、研究项目等诸多领域实现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田慧生,2015)。研究者分析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与研究现状,总结国外教育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分析不同国家教育信息化智库机制、模式,可以为我国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然而,不同国家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承载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不同的教育传统。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经验不能脱离我国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本土的学术文化语境,还应该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的现实需求与本土特色,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设计方案和推进策略。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应该根据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新动态及新方向,针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论和实施方案。为此,研究者可围绕选题设计、人员管理、资金来源和服务领域等研究主题,借鉴国外教育信息化智库的代表案例,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基本特点,不断探索符合教育改革需要、促进教育发展的服务方案,形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服务体系。

四、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运行方向

1.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转型,不断扩大研究主体

面对新的形势,加快实现向智库转型,是教育科研机构拓展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刘国瑞等,2014)。随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建设的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研究机构的传统地位与优势必将面临强烈冲击。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机构向智库转型不仅仅意味着研究主体的不断扩大,而且需要根本性变革和结构性调整。研究人员要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智库在教育系统中的特点和特征,思考如何在教育系统中发挥价值。例如,在研究内容上,需要从以完善学科理论体系为中心转向以解决教育信息化问题研究为中心;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从理论思辨研究转向一定样本的调查研究。

在此过程中,教育信息化智库需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从系统上分析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变革的深刻影响;以我国教育信息化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提出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规划与实施方案,以提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效益,支持教育的综合改革。研究者不仅应分析教育信息化智库的职能、特点和价值等基础性问题,而且需要研究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理论基础、系统架构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

2.不同类型智库开展协作研究,实现研究的协同创新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分类可以参考教育智库的分类框架。就机构身份而言,教育智库可大致包括三种基本类型: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吴康宁,2014)。据此,教育信息化智库也可以相应划分为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和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三类(见下表)。三者在研究内容、研究目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和研究经费方面有一定差异。

表 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方式的比较类型

[\&官方教育

信息化智库\&高校教育信

息化智库\&民间教育

信息化智库\&研究

内容\&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各省、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咨询报告,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为中小学、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研究

目的\&以影响教育信息化政策决策为主\&以推广研究成果、培养咨询人才为主\&以服务机构、企业发展为主\&研究

成果\&政策咨询报告\&监测报告、学术讲座\&规划方案\&研究

人员\&政府人员、

专家学者\&多学科教师、学生和研究人员\&企业研究人员、高校学者\&研究

经费\&政府拨款\&政府拨款、高校专项基金、企业资助\&企业自筹、社会捐助\&]

虽然不同类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具有一定区别,但是存在协作关系。其中,政府设立的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以国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导向,紧扣国家需求,研究教育信息化制度、教育信息化政策以及教育信息化重大问题,为国家的重大教育信息化决策提供支持。依托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智库推广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以及教育学术交流,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咨询报告和政策建议。而民间成立的教育信息化智库聚集专家、校长、教师,根据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前沿成果和实践经验,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创新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不同类型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的协作研究,实现研究方式的协同创新,能够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服务。

首先,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开展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协作研究。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中的研究人员在与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中可以了解教育信息化决策的过程和特点,逐步成为教育信息化政策方面的学术人员。其次,官方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之间开展教育信息化政策的推广应用研究,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政策规划通过多种媒介让广大受众理解接受和应用推广。最后,在尊重知识产权的基础上,高校教育信息化智库与民间教育信息化智库的协作研究可以便捷、高效地共享研究数据和资源,有利于节省研究的经济投入和人力资源成本。

3.提高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更好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的研究效果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逻辑推导、国外案例佐证、国家政策解读等层面;还应将研究视角从教育信息化已知价值转向未知价值(如发挥教育信息化作用)等方面。为此,研究人员在研究选题上还应该关注教育信息化智库成果的信息发布管理体制,判断是否通过媒体引发公众对教育信息化问题的关注;在人才培养改革上关注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状况,判断是否为人才培养提供到政府、企业、学校或其他智库学习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价值,服务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不仅以咨询报告等形式为教育信息化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还应该以研究报告等形式对教育信息化政策执行者和信息时代社会大众给予知识上的启蒙和应用上的指导。为提高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提高研究设计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其中,教育信息化研究样本的选取是否具有代表性、研究结果价值是否能满足教育改革的要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智库研究的质量,制约着教育信息化智库功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伯顿·克拉克(2001).高等教育新论——多学科的研究[M].王承绪,徐辉,郑继伟等.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

[2]刘国瑞,王少媛(2014).推进省级教育研究机构向教育智库转型的若干思考[J].现代教育管理,(04):1-7.

[3]庞丽娟(2015).我国新型教育智库若干重要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4):4-8.

[4]孙强,张雪峰(2014).大数据决策学论纲:大数据时代的决策变革[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33-37.

[5]田慧生(2015).加强新型教育智库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J].教育研究,(4):10-13.

[6]王建梁,郭万婷(2014).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9):1-6.

[7]吴康宁(2014).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6):16-19.

[8]曾天山,王小飞,吴霓(2013).澳新两国国家教育智库及其服务政府决策研究——澳大利亚、新西兰教育科研考察报告[J].比较教育研究,(8):35-40,53.

[9]张力(2015).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进入一个全新阶段[J].教育研究,(4):13-14.

[10]Digital Education Research Network(2015).https://dern2.acer.edu.au/dern/about.

[11]Educational Technology Policy, Research and Outreach(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html.

[12]iKeep Safe Educational Programs(2015). http://www.edtechpolicy.org/etpro/wwd_evaluation.html.

[13]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London(2010). Cas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the Making Games Project[EB/OL].[2015-04-10]. http://www.ioe.ac.uk/Research_Expertise/IOE_

RD_A4_MGames_0511.pdf.

[14]Rachel, B., & Magdalene, L.(2009). How Can Schools Foster and Support E-Learning and Virtual Learning?[EB/OL].[2015-04-10]. http://www.nzcer.org.nz/research/publications/how-can-schools-foster-and-support e-learning-and-virtual-learning.

收稿日期 2015-04-15 责任编辑 田党瑞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人才

随着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我国的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其中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先行。

一、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分析

1.教育信息化

所谓教育信息化,就是指信息技术在我国教育领域的高度普及和应用,并全面深入到各项学科教学中,从而实现教育效果与效率的双重提高,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通常来说,人们将教育信息化看作为追求信息化教育的过程。而从其表现形式来看,教育信息化就是借助现今的教育资源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密不可分,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应该从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入手。

2.必要性分析

2.1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如今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拥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强制灌输,一味的自我陶醉。教育信息化的实现,使传统死板的课堂环境变得活泼,能够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不仅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活泼的课堂环境。

2.2信息化教学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并且在其他各方面素质上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兼顾个体;但由于授课时间和教师精力的制约,课堂上教师往往容易顾此失彼,难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如果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则能很好的弥补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使授课的内容更加丰富,授课方式也更加多元化,进而可以多方面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更能贴近因材施教的实际需求;另外还能令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科学化、直观化,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3 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死板,课堂上许多教师习惯于使用粉笔与黑板,习惯于将知识和要点进行机械式的灌输。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显然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进而形成了教师一边口若悬河,另一边学生昏昏欲睡的课堂怪相。如果此时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例如利用精美的画面和动态立体的影像取代一成不变的板书,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

2.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方面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空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降低教师的教学强度,通过合理地设置问题和采用多元化的引导方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其自行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每名学生进入到这样的教学活动中,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信息化两大部分密不可分,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样必然要求我国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要大力培养信息技术人才实施信息技术教育,还要积极引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二者共同发展,不可偏废。其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又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因此,科学合理的进行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则成为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从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出发,提出以下五个建议:

1.信息技术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高级认知能力培养

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推进和互联网技术的高度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人们的思维空间越来越广阔。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以往单纯的行为训练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种种需求,因此教育目标应该侧重于更高一级的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简而言之,就是教育活动要将学生的思维活动规范以及四维空间秩序维护作为重点,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从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等六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培养他们对于信息社会的认同。现代化的教育不是单纯的教会学生操作计算机,记住几个基本概念,甚至是考取某些资格证书,而是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的内涵和作用,培养他们自我学习以及适应多变社会环境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更加丰富的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信息技术自身就具有很多优势,如直观性、多元化、趣味性、科技化等等,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发挥其原本的优势,将隐性知识作为教育主要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采取多种方式融合,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比如: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以及协作教学等等。而在教学手段上,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就是多媒体技术,借助这项技术可以实现知识的互联和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提高课堂实效性。在评价方法上也是如此,教师可以采用计算机辅助测试的形式,建立统一化、系统性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能够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的灵活性、适应性和个性化。最终能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应是动态开放的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不仅注重如何获取信息以及信息的分析加工,还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信息技术的更新,实现科学合理地更新,这样才能够实现教育的科学性。动态化的教学模式是推进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手段,能使知识的传播手段和过程与实际的教学情况相结合,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在教材方面,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充分的挖掘网络资源,同时也可将优秀的教程上传到网络,与各地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4.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衔接

从学生受教育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来看,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在中小学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因此,大学信息技术教育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首先掌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情况,并结合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尽量避免教育的重复、资源的浪费,方便那些在中小学接受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大学殿堂后,能够受到更高层次的、与专业紧密结合的信息技术教育。

5.强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

从现阶段我国学校信息技术课程的情况来看,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化的训练。学校应该吧这个问题重视起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培训活动,不断进修和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定期地组织和开展持续性的教师培训活动,鼓励教师进行进修和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化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够胜任多变的信息化教育任务,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结束语:

文章从教育信息化及其必要性开始分析,从中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教育信息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搞好信息技术教育就成为了目前我国教育领域的头等大事。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在高等院校基本普及,但是这与实际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文章针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从而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现。■

参考文献

[1] 张敬涛.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J]. 电化教育研究,2009(01).

[2] 万朝阳. 浅谈教育信息化与信息技术教育[J]. 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08).

作者简介:孙奕敏(1976-),女,山东菏泽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幼儿园正在全面有效地推行信息技术将课程内容与游戏有机融合的教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创设游戏氛围、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全面发展。本文阐述在在幼儿五大领域中将信息化技术融于游戏化课程中的策略、路径,进行分析论述,旨在更好地推进课程游戏化的实施。

【关键词】信息化;幼儿;领域;游戏化

一、信息技术助力幼儿健康游戏化教育

3-6岁是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學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和内容,在日常教学中,幼儿园可将信息技术与健康教育内容有机融合,利用信息技术为幼儿搭设游戏平台、创设游戏氛围,并于游戏过程中融入健康教育内容,从而实现健康教育目标。如组织幼儿开展“老鹰抓小鸡”游戏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给游戏配乐,配以“我是小鸡,我是小鸡,咕咕咕”这类充满趣味的音乐,利用音乐充分激发幼儿兴趣,调动幼儿情绪,幼儿快乐地参与到游戏中。再如幼儿进行“三浴”锻炼中,尤其在幼儿的冷水浴时,为了克服幼儿恐惧或害怕的心理,教师在做好各项准备的前提下,播放“困难我不怕”或“我是勇敢的三娃”的歌曲,鼓励孩子不怕困难,坚定顽强地进行冷水浴。这样达到强身健体,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信息技术助推幼儿语言游戏化教育

幼儿园语言教学都是与幼儿游戏有机结合,幼儿在尽兴的游戏中能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教师要将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劲头,将语言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表现出来。一方面教师在应用游戏开展语言教学时,对于常见的游戏,教师要尽可能的保证游戏的本质,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将游戏归还给幼儿,教师适当、适时地利用信息技术,将游戏达到更好地效果,更加激发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和劲头,让幼儿获得最大限度的、最纯粹的快乐,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幼儿开发一些新游戏,例如孩子看过动画片《熊出没》后,孩子认识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于是教师指导孩子在沙池里玩《沙池松林》游戏活动,这个活动完全是幼儿依据动画场面和自己已有经验创作,孩子们相互交流,在玩中不自觉地得到语言的训练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助动幼儿科学游戏化教育

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让幼儿产生一定的探究欲望,并且能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科学方法,获得有关周围事物与现象的科学认知,让幼儿的科学素养有所发展。游戏能有效促进幼儿思维、智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幼儿的动手、模仿、学习等能力发展。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一些信息技术播放科技短片先激发幼儿兴趣、如“食盐不见了”,“湿衣服变干了”等等,营造出良好的游戏氛围,之后再引导幼儿开展探究游戏活动,在游戏中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形成对周边事物以及现象的科学认知。再如开辟小菜园,饲养小兔子,让幼儿养殖、种植等。通过这类实践性较强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促进幼儿科学思维、科学精神形成发展。在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养殖或种植过程中,遇到困难,或疑问,教师都可在网上搜索与之相关的教育短片,给幼儿播放,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发展科学素养。

四、信息技术辅助艺术游戏化教育

幼儿期是幼儿审美的敏感和发展期,注重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如教师可将音乐与游戏有机融合,利用“音乐游戏”激发想象力,丰富幼儿情感体验,提高幼儿审美能力。在《小蝌蚪找妈妈》游戏中,教师利用图片与视频资料,先丰富幼儿的认知,激发幼儿兴趣,然后选取适合游戏内容的音乐,让幼儿在音乐中进行游戏。幼儿戴上小青蛙的头饰跟随音乐唱歌,并做出相应的动作,如转一转、扭一扭、游一游等。在唱到“小小蝌蚪游游游”这句时,幼儿手捂住眼镜蹲下,教师戴上青蛙头饰跑到活动室一角躲藏起来,然后幼儿跟着音乐的引导开始活动,寻找“妈妈”,在音乐声中,幼儿齐心协力找到“妈妈”。在这一游戏过程中,音乐让游戏的氛围更加浓厚,同时也让幼儿的积极性更高,思维更加活跃。音乐给了幼儿启发,引导幼儿想象,让幼儿完全沉浸在由游戏与音乐构成的氛围中。幼儿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以及其他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创新,让艺术教学焕发出新活力,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与感染,

五、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游戏化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如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孩子最喜欢看的《熊出没》,《葫芦娃》等动画片,看完让孩子说说我们正确的做法。教师带幼儿到园外走走、看看,幼儿通过玩、听、摸、看等多种方法接触周边。我园附近有一家钢铁企业,孩子的父母基本都在这家钢铁企业里上班,幼儿都很想知道对钢厂里面是什么样子的,我借助有关资料,制作微视频,介绍钢厂里一些情况,孩子再也不觉得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那么神秘了!

现在幼儿园网络信息技术的硬件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软件需要跟进,尤其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待提高。广大幼儿教师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是在健康、语言、社会、艺术以及科学五大领域里,将信息技术与幼儿游戏化课程有机结合,在大容量,生动、真实、多样的幼儿游戏中有效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与技能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晓晖;;术活动中巧用多媒体提高幼儿学习效率探究[J].成才之路,2016年01期

2、曹中平, 游戏课程化实践中的玩具优配[N]中国教育采购网,2020-06-24

顾卫峰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幼儿园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提高了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高中化学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尤其是缺乏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中化学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相应对策,以期能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问题     培养方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面临着人才短缺的严峻形势,亟须大量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当前我国加大了教育的投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中教育也取得巨大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创新人才。

高中化学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科目之一,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化学教学得好是国家化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生投身化学事业的重要条件。但是,在现代高中化学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个人调查研究,系统分析了当前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我国高中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高中化学教育现状

(一)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

虽然近些年国家和地方要求中小学要实行新课程改革,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部分地区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教师负责教课,学生被动听课,依然是高中教学的常态。高中化学是门非常强调实践的课程,部分学校教师仍然采取单一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未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客观实际,主观决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忽视学生兴趣,大量板书,课后又布置大量作业,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过多,教学时间相对不足

当前,高中教学中存在不重视化学教育的情况,导致其教学时间相对不足。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化学相对于语文、数学和英语而言,其在高考分值相对较少,在思想上有所轻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与化学教育的内容相比,安排的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同时,当前大多数学校使用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教材,新课程教材主要以素质教育为主,改变了传统教材当中以教学知识为主的排版模式,大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实现生活与学习相结合来提高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化学教学中,往往会让教师和学生摸不着头脑,知识点过于零散,无法把握重点,导致他们力不从心。

(三)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当前,部分学校高中化学教育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导致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缺乏相应实验,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凸显了实验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尽如人意。许多学校学生人数比较多,但是教师又相对有限,导致每个班级往往人数较多;然而,学校没有足够大的实验室可以容纳这么多人同时做实验,加大了对实验室的管理难度,部分教师采取了口头讲解的方式来代替实验环节。同时,部分难度或者危险较大的实验,教师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往往自己示范演示,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降低,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

(四)信息技术缺乏,脱离社会发展实际

当前,部分高中依然采取传统的形式,缺乏更新信息技术,脱离社会发展实际。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已经普及,这在教学中使用,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部分学校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投入,采用最新技术,使得信息技术逐渐与各个学科相结合;但是,有些学校依然采取传统的方式,大量使用板书,既浪费了大量时间,也浪费了大量精力,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同时,部分偏远地区教育教学条件相对较差,缺乏相应的资金投入,缺乏相应的实验设备,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忽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部分教师过分强调自身的地位,认为自己多年的经验得出的方法和结果完全正确,按照自身的经验去讲授相关知识点,过分强调自身的权威性,忽视了具体情况的不同,忽视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忽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缺乏交流机会

高中化学教育作为一门十分强调实验的学科,往往注重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但是,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从教时间比较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过分依赖自身的经验进行教学;年轻教师充满活力,学历往往比较高,但是缺乏相应经验,需要多向老教师请教,这就需要教师之间多交流,相互促进。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教师害怕别人学会自身的方法,往往藏着掖着,不愿意教给其他教师,忽视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即使是学校组织了相应的研讨会,也往往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

正是因为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才会促使人们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多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起来

当前,高中教学过分强调升学率,许多教师包括化学教师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过于强调理论知识,依据大纲要求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能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但是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观念,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积极转变传统观念,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在课上充分组织和引导,针对化学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依据难度的不同对学生区别对待,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二氧化氮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思考,从物质分类上思考二氧化氮属于哪种类型。还可以从原子结构角度来进行分析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角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创造真实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真实的教学情境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恰当地创造新颖、真实、有吸引力的教学环境,使学生深入其中,了解化学的奥秘。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在真实情境下,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硝酸的强氧化性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硝酸、盐酸或者稀硫酸等都可以通过与许多金属进行反应,产生氢气,但是,为什么在我们制造氢气时,主要使用盐酸或者稀硫酸,而不用硝酸?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连续性的提问,帮助学生拓展思维。在实际情境中,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去寻找相应答案,以此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积极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新化学教育方式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普及,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也要随之发生改变,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新化学教育教学方式。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高中化学教育的投入,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同时,学校管理者也要更新观念,改变对网络的认识,定期对学校教师进行相应培训,鼓励教师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知识具体化,展示相应化学知识,通过生动形象鲜活的例子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氢气的制取时,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进行解读。当学习原子电子排列时,我们可以通过图片显示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更加直观具体的方式,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也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与教师、与同学进行交流,在追求答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想法,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促进学生学习。

(四)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来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一个讨论主题,并设置不同的环节,鼓励学生积极讨论,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安排相应人员回答问题,确保所有学生均能投入其中。同时,也可以将全班通过分成各个不同的小组,确保每个小组中既有成绩好的同学,也有成绩差的同学,针对不同小组设置不同的题目,鼓励小组之间进行竞争,敢于提出疑问,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我们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之间的关系,鼓励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实现一对一的帮扶,并给予相应奖励,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验作为化学教育的灵魂,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存在着浓厚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观察,给予学生比较直观的感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通过提取氧气的实验,可以让学生知道氧气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出现等。在观察的同时,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发生这些化学现象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对现行的化学实验装置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创新实验装置,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托自身的想法和思路,进行实验创新,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此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让学生去参观企业工厂等,通过近距离观察,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我国高中化学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和行动上高度重视起来;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创新化学教育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金水英.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3(8):165.

[2]申宁萍.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3(12):182.

[3]张钊.浅谈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电子制作,2015(12):296.

语文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为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与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国家和各级政府对教育信息化日益重视,各高校也通过各种措施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需要从智慧校园、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借鉴经验,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思考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易用、智能、便捷”的信息化产品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被广泛应用于金融、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日益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高校办学的重要支撑和展示平台,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主要依托。

一、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并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和有效的利用,教育信息化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推动力。教育信息化承担着为师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科研、生活提供服务,为学校声誉与美誉度服务的三大主要任务。

1.国家和政府对教育信息化高度重视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2014年2月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信息技术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2012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的“新四化”,国家对信息化的重视为教育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在信息化不断受到重视和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2010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作为独立一章体现,充分说明了国家从战略发展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

为做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与推进工作,教育部等有关部委成立了工作小组,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召开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不断理顺工作的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和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

2.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信息技术,近年来信息技术一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方面与人们的日常应用结合得越来越好,其易用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从当前的情况看,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有力支撑的新技术主要有:

(1)三网融合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是三种主要的传统网络传输形式,由于技术差异与运营商的不同,三种传输网络分别只承担语音、视频、数据中的一种传输与应用。三网融合就是指三种传输方式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实现了业务应用的融合,网络服务内容变得多样化。三网融合实现后,终端功能将得到拓展。手机可以看电视、上网,电视可以打电话、上网,电脑也可以打电话、看电视。三者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2)移动互联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当前已经进入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需求是随时能够上网。移动互联,就是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能够满足上网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等各类终端随处上网的需要,移动互联技术使用户随处上网成为可能,特别是进入4G时代后,在没有无线网的情况,用户也可能通过4G数据服务方便地接入互联网。

(3)云技术——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

云存储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集合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 当云计算系统运算和处理的核心是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时,云计算系统中就需要配置大量的存储设备,那么云计算系统就转变成为一个云存储系统,云存储是一个以数据存储和管理为核心的云计算系统。云服务是将网络中的各种资源调动起来,为用户服务。云服务将是未来IT技术服务和商业服务的主流。云服务让用户可以通过因特网方便地随时随地存储和读取数据。

(4)物联网

物联网就是对物品进行编码,接入网络,智能获取信息和远程管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随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5)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是基于互联网、物联网、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的新校园,是现实校园和网络校园的有机统一。智慧校园强调通过“设备共享化、系统集成化、管理信息化、资源数字化、事务网络化、采集智能化”来营造“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科研共享、便捷高效的事务办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的新型校园,真正做到“安全、稳定、丰富、环保、节能”。

二、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1.各校以实际行动推进教育信息化

在国家的大力推进下,高校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越来越多的高校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排名靠前的高水平大学更是对信息化的作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在推进工作方面做出了更多的实绩和创新。

清华、北大于2013年5月加入国际在线教育平台edX;北大明确发文把推进网络开放课程建设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发展战略之一。同年9月23日,北京大学首批大规模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在edX平台开课,面向全球开放。清华2013年10月发布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北京大学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为二十多个院系提供服务,吉林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0余所高校还进入中国高性能计算TOP100排名;武汉大学采用云计算技术建设全校共用的共享服务器群,面向各部门、各学科提供服务器共享使用,提升资源利用水平和设备管理服务水平。

浙江大学提出整合各类资源,面向教育教学、科研创新,提供知识资源服务的要求。复旦大学完成了基于数据和流程的网上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了“用户网上办事、部门网上统计、领导网上查询”。上海交通大学提出要打造触手可及、灵活感知的“泛在智能图书馆”,还完成了 “智慧泛在课堂”建设,实现电子教材参考书、选课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校园平台的智慧关联,学生选完课就可以查阅课程相关参考书、讲义,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分享笔记,随时随地开展网络互动与讨论。

2.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资料分析,可以总结看到,在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还有着明显的发展特征。

(1)发展势头良好,发展规划清晰

近年来,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各高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这一点,从前面的论述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总体看来,各高校对信息化高度重视,大力推进,发展的势头很好。

特别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各高校注重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典型经验,紧紧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支撑,牢牢把握师生需求,使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与内容更加明确,形成了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开发与维护,数字教学资源建设,设备与科研资源共享交互平台,校内外综合信息服务,数据存储、交换、分析与备份容灾,网络与校园文化,生活服务与电子校务”为主的发展格局,发展的思路非常清晰。

(2)发展差异较大,发展特色明显

从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差异非常大,特别体现在经费投入和建设进度上。985高校是信息化投入最多的高校,经费非常丰富,人员比较充足,自身的研发力量也比较强大,各项业务的应用推进也比较好。此外,211高校的信息化推进工作整体也比较好,大多数高校均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分步骤推进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新建高校在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做的也非常好。但我们也看到,部分处于地级市的学校,由于经费不足、认识不到位等方面的原因,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有些滞后。

(3)建设任务较重,深化应用较难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因而也常常处于进行时,正因如此,信息化建设的任务非常繁重。从高校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拓宽带宽、更新校园网出口设备;一方面还要加强各应用系统建设,特别是做好校园门户、教务系统、财务系统、学生系统等用户量大、访问量大的常用系统的建设。此外,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所以不管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系统建设,升级更新的任务非常重。

从建设来看,硬件建设相对较为容易,只要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和队伍与空间保障,都能够很好地开展。让信息化工作人员感到非常困难的是应用系统建设。一个应用系统建设项目的开展,首先要得到业务处室的认可与支持,还要与承建公司做好沟通和跟进工作,同时要满足不同用户对象的需求与使用习惯,这些都增加了应用系统的建设难度。

三、对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各个层面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发展充满了期待。教育信息化做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创新的主要手段,在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方面有着重要作用。

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认真思考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1.充分重视,形成合力,把推进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在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大方针下,各校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普遍有所提高。要将对信息化的重视转化为实际推进,还需要在以下了个方面再下功夫:

一是学校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要切实认识到信息化对教育教学创新、科学研究支撑、文化传承平台、社会服务载体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要清晰地看到“越是优秀的学校,信息化发展越好的”实际情况,真正支持信息化工作。

二是业务部门要真正推进信息化。是坚持传统的工作方法,还是选择更加便捷、高效、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方式,是摆在各业务处定面前的一个选择。只有业务处室真心地、自愿地选择信息化,信息化工作才能顺畅的推进。

三是形成合力。信息化建设离不开领导的支持,离不开业务单位的配合,离不开承建公司的努力,离不开社会单位(银行、电信运营商等)的合作,只有形成合力,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2.注重投入,建设队伍,为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保障

教育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需要大投入的工作,比如中山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的投入累计在5000万以上。为此,重视信息化工作的一个体现就是要增加投入,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要投入系统建设费用,也要投入设施更新与软件升级费用。

此外,从高校信息化从业人员来看,除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少数高校信息化队伍较大,在百人以上之外,大多数高校的信息化人员在20人左右,甚至有部分高校的信息化人员数量保持在个位数状态,这与国外数以百计的队伍数量更是相差甚远,急需补充壮大。

3.面向对象,立足需求,有针对地做好信息化工作

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校内对象,主要是全校师生员工和离退休人员;另一类是校外对象,主要是校友和学生家长(含考生家长)。

不同对象,其需求是不同的。教师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教学与科研应用方面,在校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和生活便捷上,离退休人员则希望能够便捷智能地获得有关信息;校友的需求是了解信息,达到关心母校的目的;考生家长则希望通过信息化了解这个报考对象;学生家长更想了解孩子所在的学院都在做什么,学生最近的状态如何。当前的信息化工作,就是要面向对象,在了解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做好信息化工作,实现精细化服务。

4.围绕中心,把握重点,深入推进信息化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工作已经不是简单地上上网、发发邮件,而是体现在基于共享平台的业务系统。在这一背景下,深入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围绕“教学、科研、管理”三大核心业务,做好应用系统建设,并逐步实现创新。

就教务系统而言,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教学系统已经成为系统建设的基本内容。就科研系统来看,能否实现“申报过程管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基地管理、成果管理、奖项管理、专家管理”于一体,做到信息共享,方便科研人员,非常重要。再比如管理工作,方便的网上综合办公系统、教师表单智能填报、智能的邮件系统,同时支持移动办公,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高校的关注。

5.超前规划,高度集成,建设智慧校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了智慧校园的概念,并在一些方面做了一些建设。从当前的技术发展与高校建设实际来看,高校教育信息化在推进过程,可以适度地超前规划,以智能化校园建设和高度的系统集成为抓手,为智慧校园建设做准备。

就智能化校园建设来看,可以从统一身份认证,实现校园内所有登录“一号通”入手,在安全的网络与系统接入、便捷的无线接入、灵活的访客接入机制等方面推进。就高度的系统集成来说,可以从实名认证开始,围绕“高效的校园门户系统、便捷的校园管理系统、综合的服务系统”做准备。

6.技术引领,注重推广,提升信息化工作的效用

正如前文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展现着我们面前,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选择之一。在新的建设中,要优先考虑新技术,特别是性价比高、易用性强、效果明显的技术。就当前而言,一定要做好校园无线网建设,并开始推广云存储,可以在邮件系统、个人网盘方面做一些尝试。

信息化工作的成效,一方面是建设出来的,一方面是使用出来的。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建设,更要做好推广工作。每当一个新系统建设开始时,要做好充分的用户需求调研;完成时,则要做好培训推广工作,特别要讲求培训的方法,把复杂的技术简单化,把深奥的科学通俗化,让广大的用户轻松地接受并使用新技术、新方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在不断发展。在人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给予信息化更多的重视和支持之后,更多的新技术、新系统将得到应用,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将呈现出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OL].http://www.gov.cn/ldhd/2014-02/27/content_ 2625036.htm.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年11月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

[3]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7月13日)[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2676590.html.

(编辑:王晓明)

上一篇: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范文下一篇:审计原理与实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