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

2023-10-13

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语文写作教学的成就斐然。当我们重新审视新课改带来的教育成果时,我们不得不赞赏教育改革者的勇气和胆魄。写作教学模式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重新审视,需要教育工作者理性思考。本文从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出发,理性分析现阶段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并且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基本问题;有效策略

一、前言

2016年,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于漪在上海语文学科教师座谈会上说道:“语文科学教育的发展前途在何方?这是值得所有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语文教学的意义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识字、阅读、交际、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写作是語文教学体系的主要板块。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构建有效的语文写作教学体系,是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要想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从实践出发,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然而,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模式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语文写作教学的效率比较低,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关系没有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还没有解决,教学方法也比较僵化。我们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二、语文写作教学的现实问题思考

(一)语文写作教学目标与新课标的多层次目标相背离

语文写作的目标是什么?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是为了能够在语文考试中拿到高分。而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目标体现多维度的特征,从学生发展规律的角度进行语文教学模式探索。然而,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学语文的目标层次比较单一,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缺乏灵活性,很多语文知识和教学内容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语文学科的知识性目标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对于中学生而言,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也会有差异,学生的能力层次也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学生的发展性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存在很大差异。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设定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不能用单一的教学目标限定学生的学习活动。然而,传统的“一刀切”式语文课堂不能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虽然新课改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发展模式仍然比较单一,语文教学目标也缺乏针对性,这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

(二)教学活动的主角问题

教学活动的主角是谁?如果从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然而,语文写作教学没有认清这个问题。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没有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理念,课堂教学的模式仍然比较单一。例如在语文写作活动中,教师都是运用“分析范文”的方法进行授课。教师讲解写作手法、技巧、修辞等内容,学生被动地记笔记。这种课堂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其实是大同小异,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得到激发。在这种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性不高,写作热情也很低。

三、语文写作教学方法策略思考

(一)回归写作本身,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口”

魏书生说:“写作是自我倾吐。”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困境,那就是“空话套话”的现象非常普遍。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语文写作教学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语文知识、文学知识、语言运用能力和写作能力需要长期的锻炼,才能够有效提升。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探索,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角度进行改革探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写作活动中,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例如在议论文写作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写作。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某一个现象或者事件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得到很多不同的观点。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用文字写出来,通过引导,学生都能够很好第进行写作训练。

(二)兴趣激发,解决学生“不愿动笔写作”的问题

很多学生表示,自己讨厌写作文,甚至不愿意动手写作。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因此,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于语文的全面认识。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基础目标,创设有生活趣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尤其是要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中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实现语文写作教学目标的途径也非常丰富。那么,教师就要积极探索,关注学生,立足于语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创设具有引导性的教学情境,开展引导性的教学活动,突出语文写作教学的重点,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语文学科的各方面知识。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例如在进行“读(观)后感”的写作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视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观看一些有意义的影视作品,如播放经典电影或者精品纪录片,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观影阐述和探索,学生对于影视作品的兴趣非常高。看完电影之后都能够从一些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对写作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积极性更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写作的多层次目标无法在课堂中有效实现,学生的写作主体性没有得到保障。在应试教育体系下,写作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当我们重新反思这些年在写作教学中的探索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思维状态,看到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弊病,砥砺前行,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敢于写有自己风格的作文,引导学生愿意写作文。

参考文献

[1]李金刚.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6.

[2]张菊梅.刍议新课改下中学语文写作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J]. 中学教学参考,2012(3).

(编辑:龙贤东)

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多年来,语文界曾有一种观点被一部分老师认可,并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说到学生的语文程度时,我们大都用写作水平如何来衡量,好像教会学生写作文,语文教学就算完成了任务。在这种教育思想的主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课外阅读,教育者都把主要精力用在如何指导写作上,甚至有人把写作水平的提高认为是纯技术方面的提高。所以,就出现了所谓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快捷方式方法。还“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多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491页)” 。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差呢?主要原因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教育形式没有数理化等学科,学子上学读《三字经》《千字文》,稍后读“四书”、“五经”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而优则仕”,读书是为了参加科考,考取功名,这样就形成了一篇文章定乾坤的局面。因此,背书、作文和考试是那个时代教育的主流。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从前读书人学作文,最主要的目标在考试,总要作的能使考官中意,从而取得功名(《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4页)”。于是,受教育者便千方百计地研究考官的心理,分析他从哪个角度出题,出什么样的题目。这样就把做好文当成了人晋升的阶梯,出发点不在于如何提升自己的综合语文素养,而在于追求作文的品级。1904年以后,语文开始独立设科。语文学科虽然扩大了它的内涵,将“听、说”纳入进来,但由于传统思想在人们头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在具体的教学中仍然把作文放在了重要位置。

那么,为什么写作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呢?

首先,从诸多语文教育专家的论述看语文教学的任务。我国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国文教学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些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65页)“学习语文,目的何在呢?就在于把‘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学得更好。”(《重读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252~253页)洪镇涛先生也旗帜鲜明地强调:“儿童进学校学语文的目的就是‘学说话’,是学龄前学说话的继续。学龄前学的是口语,上学后偏重于学书面语,即不只是会用口说话,还要学会用文字来‘说话’,说比较复杂和高级的话。那么,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洪镇涛《语感教学实录》第217页)所谓“理解”就是通过对语言材料(包括教材和课外读物)的阅读和听,从而达到由外到内的“吸收”;所谓“运用”,就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说、写达到从内到外的表达。所以,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这样看来,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会“说话”、会“表达”。

其次,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来看,其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思想情意、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内的一些基本素质和涵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绝非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培养和训练。那么,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标语)”。

最后,就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实际来看,除去专业的作家等文字工作者,对普通人来说,“听”“说”“读”的运用和能力要求要远远多于“写”的运用和能力要求,如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交往多数是通过听、读和说来完成的。当然,这样说并不是排斥“写”的重要性,而是要强调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听说读写并重,同步发展。对此,叶圣陶先生在上个世纪就有过多次切中肯綮的论述。他在《语文是一门怎样的功课》一文中指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有人看语文课的成绩光看作文,这不免有点儿片面性;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应该做全面的考查。”在《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意见》一文中他进一步指出:“从前语文教学只有两件事,一个叫读,一个叫写。实际上读还不大注重,只注重写,注重怎么样让学生写出好文章。我常想,读和写到底哪一样重要?我看都重要,要并重。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家往往只注重写,这是传统的影响。我们一方面要让学生善于说,一方面要使他们善于听。读和写呢?读就是用眼睛来听,写就是用笔来说;反过来,用耳朵来读,说就是写,用嘴巴来写。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要把听、说、读、写这四个字连起来。”

诚然,阅读(听和读)与写作(说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但是它们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叶老强调的那样:“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基于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写作绝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一个人的语言整体素养也不是全部由写作能力来反映的。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才能在教学中听说读写兼顾,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并重。

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写作是一项非常难的技能,需要中学生具备综合性的语文能力,不仅要不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锻炼自己,积累大量优美的语言和词语。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阅读课程角度入手,结合具体的文章,教授中学生基本的写作结构、写作技巧以及写作手法等。与此同时,语文教师要认知和明确写作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深刻了解中学生心理的发育状态,同时分析中学生对于写作的态度,改变中学生对于写作方面的错误观念和想法,寻找适宜中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重点激发中学生对写作的强烈愿望。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质量提升

一、 读写结合,尝试运用——仿写

传统形式下的阅读学习氛围是沉闷的,是无趣的,而课堂练笔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枯燥氛围,使得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中学生只有高质量地完成前期的阅读学习任务,才能在之后的课堂练笔中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中学生进行课堂练笔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不妨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得中学生能够回想到之前学习过的文章内容,对于其中非常优美或者是中学生自己比较喜欢的片段,可以进行适当地仿写,仿写是促进中学生写作能力增强的基础,当中学生能够在仿写中越来越熟练,仿写的语句能够逐渐比原句优美且富有深意的时候,那么中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自然就会呈阶梯式地提升。

二、 拓展情节,填补空白——扩写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情节,而且部分情节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冲突性和戏剧性,这为之后的扩写训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中学生能够将原文中未曾表明的地方进行适当地填充。一方面,课堂练笔可以使得文章内容更加饱满,另一方面,课堂练笔还可以激发出中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中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增强。而针对扩写方法,需要中学生对文章的相关情节进行补充,也可以对文章的细节进行适当地增加。

三、 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

想要更好地锻炼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要掌握仿写、扩写等能力,中学生还需要学会缩写的能力。部分文章中的内容比较繁冗复杂,中学生完全可以利用这部分的文章,锻炼自己的缩写能力。不同的中学生在课堂练笔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课堂练笔能够促使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得中学生可以在同一语段的缩写中产生不同的缩写效果。在作文中,对于描写的事物,一部分要进行详写,一部分要进行略写,而所谓的略写在一定程度上就等同于缩写,所以,缩写的能力是需要中学生重点掌握的能力。比如,在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中学生就文章中的内容进行缩写,在缩写的过程中,把握好其中的时间线,将有关人物进行重点突出,如“于勒”“菲利普夫妇”等,而将一些次要人物可以进行适当地删减,最后构成一个缩写的文章。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分别讲解摘录法、删除法以及概括法等,引导中学生对不同文章依次进行缩写练习。

四、 根據材料,合理构思——改写

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中学生用来作为写作时的写作材料,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简单地引用难以提升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此时的语文教师就可以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堂练笔,通过一定程度的改写,使得文章内容发生质的变化,并丰富其中的意象,增加词语的内涵,从而形成一篇新的文章。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引导中学生从文体上进行改写,如将诗歌改成散文等,也可以在叙述方式上进行改写,如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等。比如,在进行三顾茅庐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中学生将这篇小说改写为记叙文,并利用多媒体技术向中学生播放一些相关视频,中学生也可以自主寻找相关资料,丰富改写的素材,在文章中需要将重点的事件过程叙述出来,并且体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的心,同时将其中的对话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对于其中诸葛亮的妙计试探部分要进行重点改写,从而体现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五、 创设情景,展开想象——续写

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式结局,给中学生留下了一个足够的想象空间,可以让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和想法去进行后面情节内容的设计和续写,从而充分体现出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此时的语文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为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创设一个符合文章内容的语文写作环境,引导中学生进行课堂练笔,使其能够帮助中学生更好地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自由地遨游在想象王国之中,真正达到快乐写作的最终目的。

六、 活学活用,连词成文——组段

想要提升中学生的写作质量和水平,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观察与分析是整个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观察是分析的前提,分析是观察的延续。中学生需要认真学习阅读知识,在平时所学的文章中注意好词好句的积累,并将积累的词语进行适当地组合,最后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从而达到随堂练笔的目的。

七、 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进行写作,不仅需要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中学生本身也要不断努力开动脑筋,自主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关于写作的相关方式和方法。语文教师和中学生始终要明白,中学生是写作的主体,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影响着中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不断重视和牢固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创设优良和谐的写作情境,培养中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能力。与此同时,中学生自身也需要端正写作态度,促进优良的阅读习惯和写作习惯的养成,进而推动写作教学的实效性的增强和中学生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俞蕾.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浅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0(10):72.

[2]雷玥.以“微写作”架设初中语文语言表达和思维训练的桥梁[J].课外语文,2020(24):131-132.

[3]曾祥洪,万素花,郭鹏飞.浅谈军垦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融入[J].文学教育,2020(8):72-73.

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写作教学要从盲目走向自觉,必须改善和提升教师的写作教学现场感。教师应让切身感受与课堂实际从剥离走向融合,让教学内容从“制度文本”走向“现场文本”,让写作学习的目标从空洞走向明确,因势利导地推动写作活动持续开展,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写作教学;现场感;写作学习

如何使写作教学从盲目走向自觉,是当前写作教学面临的一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有很多,其中,教师写作教学现场感的培养是值得探究的一个领域。即立足课堂写作学习现场的土壤,挖掘教師课堂现场感的存在基础,最终提升教师写作教学现场感的品质。作为写作教学现场感的衍生物,如写作教学任务、写作教学情境、写作支架等已得到广泛研究,对已有研究成果展开解剖式分析,可以丰富现场感的构成要素,使研究视域更关注写作教学本原性的问题。探究教师的写作教学现场感,需要将研究视线拉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上,关注教师是如何理解和表达现场感的。

写作课上,教师需要感受到正在发生和处于发展状态的写作教学情势,敏感地捕捉写作学习开展的契机,引起学生的思维共振与情感共鸣,因势利导地推动写作活动持续开展,最终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这些能力要素的集合体就是教师需要具备的写作教学现场感。

一、写作教学现场感的内涵

一般而言,现场是指“事件发生的场所以及发生事件时的状况”[1]。可以看出,其核心要点是当下所处的状况。现场蕴含着“此时”与“在场”的二维性,时空处于“互嵌”状态,具有不可剥离性。在新闻报道中,现场感指的是“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2]。可见,现场感强调的是一种主观感受。教学中的现场感是指教师在特定时空情境内,借助教学文本、方法、组织形式以及师生关系等教学要素互动,通过调动各种感官要素、情绪要素以及智能要素,在多种思维方式与情感方式的协同作用下产生的包括理解、联想、领悟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感受与体验。[3]由此可见,教学现场感是教师“基于生理、心理、思维、审美等多种机制联动能动地感知教学的具体体现”[3],包括“注意、判断、洞察、联想与执行等多种行为方式”[3]。

写作教学现场感除了具备教学现场感的普遍性规律之外,还具有写作教学这个领域所独有的特性。它作为一个词组,包含三个子概念:写作、教学、现场感。三者的顺序不能调换与颠倒。从语法上来看,三者是环环嵌套的主从关系。从语义上看,“现场感”是语义的中心,体现了整个词组的意识属性;“教学”依附于“现场感”,嵌套在“现场感”的语义以外,解释了“现场感”的类型;“写作”是词组语义的外层,嵌套在“教学现场感”语义之外,是整个词组的主语。从这三个层面上看,写作教学现场感是一种意识,具有教学性和写作性。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写作课上写作学习活动的客观条件。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写作课可以切分为写作教学环节与写作教学阶段。从空间维度上来看,各个写作教学要素构成了具有写作教学结构、类型与形态等特点的写作课型框架。写作教学现场感处在时空的复合状态中。它主要是指教师对写作教学活动的把握能力与敏感程度,是教师对写作教学现场的投入、理解、判断和调控能力的总称。写作教学的现场感是从教师感知的角度论述的,它不仅具有可描述特征的静止状态,还是一个可揭示成因的动态过程。具有写作教学感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自觉投入写作教学情感,理解写作教学事件发生的所以然,创设写作教学场域,敏锐地感知课堂上学生的写作状态,主导教学开展的情势,创造性地做出教学决断,引领写作教学开展的取向,推动写作学习活动的生成和发展。

在写作教学现场,随着学习情境的创设、学习任务的明确、学习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学载体与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能够明白写作学习目标,清楚学习路径,产生写作的认同感与求知欲,参与写作学习活动,并融入教学现场的氛围中,产生写作学习共同体意识,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和写作归属感。良好的写作教学现场感是教师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智慧的展现,是课堂迈向成功和教师迈向成熟的标志。

二、写作教学现场感的特征

(一)具有立足写作学习现场的情境性

写作活动中,师生的生活阅历与经验对于写作活动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能使师生在写作任务的导向下产生丰富的情境性感知。影响学生写作学习进展的情感、情绪等,是形成写作教学现场感的心理源泉,心理情境的存在使得写作活动中的师生对话有温度。创设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等相关的认知情境,可以活化僵化的写作知识和写作程式,使学生的思维更鲜活,更有利于实现写作教学的目标。

有了写作课堂上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就不会无根据地设想学生的写作学习状态,如设想讲了写作知识学生就会写作,给了题目学生就可以完成一篇作文,学生读了范文就会写,等等。教师将学生放在一个分析框架中,通过有效调度自己的教学现场感将学生写作学习的实际状态呈现出来,并与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与变动关联起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精力努力去理解和识记教材,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关系的能力。”[4]

(二)具有汇集多种感受性信息的聚合性

教师通过与学生、写作知识、写作情境和自身等多个“接触面”发生关联,创造性地提取、重组和再生信息,构建起写作教学现场感。教学现场感的聚合性主要包括教师分解课堂的认知能力、在课堂上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识,以及与写作学习现场建立关联的能力。教师通过聚合和统整生理、心理、认知与情感等方面的感受性信息,统筹写作教学资源,不断调整学生对写作任务的认知,拓展写作教学的信息通道,释放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师生产生持续高涨的现场感受,为写作学习提供必要的氛围与持续的动能。

写作教学现场信息的来源是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多通道的。写作教学现场感的创造需要教师具有多维度与多层面的敏感性,将写作知识、学生、写作情境、写作思维等敏感点与敏感源聚合为写作现场的整体性感受,维持高度的写作教学反应,形成全域性的写作教学感受,为写作教学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氛围与持续的动能。

写作教学现场信息的表征方式可能是单一的、独立的或清晰的,也可能是混合的、交织的、模糊的。教师需要从复杂的多信息群中捕捉到有利于写作学习目标达成、任务情境营造和教学方法优化的关键信息,并过滤掉无关学习目标的部分,快速整合信息,形成写作教学判断,做出教学决策。

(三)具有引领写作教学取向的意向性

写作教学现场感的意向性体现在教师如何应对和处理学生的问题上。当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作为写作教学关联的基础时,就不会采取简单的回应模式,如询问对不对、是不是等。多数时候,当教师向学生提问时,头脑中已经事先预存了答案。这样做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对错的衡量,而是要以此洞悉学生写作学习时的思维状态。师生间的一次次互动为教师提供了验证猜想和假设的机会,使教师的写作教学现场感更明确,教学更有指向性。教师可以清楚学生对于写作学习已经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在什么地方有待提升,可以怎么做来实现提升。教师如果了解了学生写作时的思维状态,就能摈弃程式化的教案流程,回归鲜活的教学现场,审时度势地应对学生的真实问题,根据课堂情势做出教学决策,采取积极的写作教学行动。

三、写作教学现场感的改善策略

(一)让切身感受与课堂实际从剥离走向融合

处在教学现场却不能形成真切浓烈的现场感是写作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的一大原因。王荣生教授在其精品课程“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中曾指出师范生模拟教学时会存在一种状态:眼睛总是向“后脑勺”看,看的是他固有的教案,如何在课堂上按照设定好的路数一步步呈现,想的是“我就要教这个”“我如何把我的教学设计完全呈现出来”。同样,一线教学中的教师也存在这种情况。在这种教学状态下,教师常常无暇顾及眼前的学生,甚至对学生存在的困惑与障碍不管不顾,与学生进行着假互动、假沟通,对学生零引导,甚至是负引导。这种教学状态,就是教师自己的切身感受与课堂教学现场剥离的状态。

写作课的现场应该是一个写作学习目标明确、写作学习活动动态流动的复合存在。师生在写作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体验,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写作教学的课堂现场。将教师现场的切身感受与当下的课堂场域和实际鲜活、具体的学生高度融合,才能形成一种常态化的写作教学现场感。在这样的课堂上,教与学和谐一致,实现了“执其两端,用其中”的融合状态。在高度融合的写作教学现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观点和判断,从中产生参与感与写作学习的真实感,最终获得自我成长的增量。

(二)让教学内容从“制度文本”走向“现场文本”

在开展写作教学时,很少有教师会深入追究教学内容。在他们看来,写作教学要教的内容基本上是客观、既定的,在教材或试题中已经得到呈现。这种客观与既定,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指写作题目本身的普遍性和不证自明性;二是意指写作题目具有规定性和约定俗成性。这种观念指导下的写作教学内容是一种“制度文本”[5],教师不会也不愿意怀疑其可靠性。教师所持有的写作教学逻辑假设是“写作教学内容 = 写作教材内容”或“写作考试内容= 写作知识”。这样,即使在写作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也无法改变“制度文本”的静态与僵化属性。处于“制度文本”认识状态下的教,难以促进课堂具体情境下的学生的学。

写作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观念层面,而应被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置于教学活动中来考查。因此,写作教学内容呈现的不应该是一个“制度文本”,而是一个具有“此时”“在场”属性的“现场文本”。需要注意的是,“现场文本”所指的写作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学科知识层面的写作知识。对于“现场文本”,师生需要从内容维度和社会维度来认识。处于内容维度的写作教学内容主要是指写作知识。处于社会维度的写作教学内容则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关课堂教学规则的内容,一类是有关师生角色的内容。教师要认清其与写作教学目标的关系。总体而言,写作教学内容指向教学活动本身的内在要素,写作教学目标指向教学活动的效果。作为构成写作教学过程内在要素总和的写作教学内容是在教学中不断创生、建构的,是通过教师才得以支撑和实现的。

“现场文本”取向的写作教学内容与教师之间不是一种规约关系。规约关系下的写作教学内容是静止的、脱离学生的。而课堂中的写作教学内容则需要教师赋予其动态性、过程性和创造性。这样的写作教学现场才有学习活动交往的动力、写作能力发展的张力、师生生命的活力。从学科层面的写作知识到课堂现场的教学内容,是需要教师进行诠释和转化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现场开展一连串的教学考虑和教学决策。[6]

“现场文本”的教学取向需要教师成为不拘囿于“自我意识”的“个体”,即具有写作教学现场感的教学主体。教师所面对的实际情境经常模糊、不确定。教师要能洞察到重要的写作教学信息,促使杂乱无序的信息重组为有序的信息体系,找到最佳的写作教学决策点。

(三)让写作学习的目标从空洞走向明确

缺乏写作教学现场感的教师无法从纷繁的写作教学点中萃取出最精要的内容,写作教学的课堂会变得无序、空洞,无法实现写作学习的意义。如教师在课堂常使用“应该”“必须”等指令性话语,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想,甚至教师自身也没有去想这个问题。这些空洞无力的话语割裂了学生与所教的写作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回避了学生的质疑。这种割裂的状态与不回应的做法导致学生无法参与写作学习过程,甚至产生抵触与厌恶的心理。教师没有找到写作主题与学生学习写作的动机之间的关联,使写作变得无意义。事实上,当学生的学习状态向教师敞开时,他们渴望的是得到教师的关注与理解。然而,在写作教学现场,大多数教师不仅未能察觉,还常常误解、破坏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萃取精要的写作教学点,能让写作的学习目的从空洞走向明确,改善教师的写作教学现场感。

当教师能够真正放下分数与排名等外在事物,将写作教学设计烂熟于心,并带着一份对写作教学的探究心态走进教室时,写作教学的现场感就开始启动了。此时,呈现在教师面前的课堂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盒子”,也不是由外力操控的教学“车间”,而是以教师自身体验为基础的写作教学现场。只有将关于学生思想和观念的知识融合到写作教学课堂当中,教师的教学现场感才真正得以经验化、具体化。

参考文献:

[1]中囯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367.

[2]史新明.电视新闻现场感与感染力刍议[J].当代电视,2009(7):72-73.

[3]杨晓奇.教学现场感:内涵、特点及其培育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9(1):49.

[4]杜殿坤.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85.

[5]余闻婧.从制度文本走向现象文本——教学内容的经验价值与语意重建[J].江西師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124.

[6]SHULMAN L S. Those 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1-14.

(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师教育学院   311121)

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对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而言,作文教学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在作文教学中,材料作文的写作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中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于生活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与思考能力。但是如果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材料進行文章的写作,很容易导致初中生出现无从下笔的问题。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材料作文中更好地开展高效写作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初中生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进而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初中;材料作文;高效写作策略

作为初中阶段比较常见的文章写作形式,材料作文考查的是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基础写作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关的审题以及立意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材料作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的材料作文写作能力。

一、提升学生审题与立意的能力

材料作文与命题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突出表现为前者没有为学生规定写作的具体主题,要求学生根据指定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并且在此基础上将作文的立意加以确定,这对于材料作文写作而言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如果材料作文的立意出现了偏差,那么整篇文章的价值也就所剩无几了。因此要想提升材料作文写作效率,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审题与立意的能力。针对不同的材料需要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对于材料中出现的较为明显的关键词字,要围绕核心字词展开解读,找出文章写作的立意,进而更好地开展写作。比如,在阅读这一段作文材料时:英国著名的登山家乔治·马洛里,他曾经有过多次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壮举,当记者向他提问为什么想要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时候,他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给定的材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马洛里的那句“因为山就在那里!”的真实内涵展开讨论,明确“山”代表了什么。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审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加深对材料中字眼的理解,从而才能实现高效的文章写作。

二、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积累素材

在完成对文章的审题与立意之后,学生需要使用丰富的写作素材来对文章加以丰富,采用有效的论据支撑自己的论文。很多初中生都遇到过已经明确了材料的立意,但是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素材来充实作文的内容的问题。因此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实际生活进行观察,从而积累有助于写作的相关素材,进而强化学生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只有从实际生活中获取的素材才能够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写作当中,也会让整篇文章情感更加真实,内容也更加饱满。作文本身是源于生活但是又要高于生活的,要想写作出高质量的文章,需要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在多观察生活的同时将自己的感悟随时用日记的形式进行记录;在阅读课外资料时,也需要做好读书笔记,遇到好的词句段落加以摘抄。同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布局结构以及写作技巧,实现材料作文写作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合理借鉴,开展有效的仿写练习

很多初中学生在写作材料作文时,面对阅读给定的材料总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材料中所描绘的内容与情境自己好像在哪里遇到过。这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不错的写作基础,同时也是开展材料作文写作的突破口。学生之所以有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有过相应的阅读经验,可能是语文课程中学习过的一篇文章,或者是阅读课外读物时所留下的印象。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知识迁移的能力,对于自己储备的知识能够充分加以调动,对于优秀的文章范例合理地进行借鉴,开展有效的仿写练习,实现材料作文写作质量的提升。开展仿写练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比如可以让学生对范文中比较优秀的文章布局结构加以模仿,或者是让学生学习怎么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等,学生在仿写的过程中将有价值的写作经验逐渐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积累。

在开展材料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名家名作的仿写能力,从而达到将优秀的写作技巧学以致用的目的。比如学生在阅读指定的材料:他们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保护伞,小的时候牵着我的手教会我走路,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可是当时那双保护我的双手现在却已经布满了厚厚的茧。在你的生活之中,有哪些事情特别打动你,请写出事情的经过,不少于500字。通过对这一材料分析,可以看出要求学生写的是父母对自己的爱,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阅读与仿写,通过朴实无法的语音表达出父亲与我之间浓浓的情感。通过仿写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写出更多更为打动人的文章。

四、结语

要想在初中语文材料作文中开展高效写作,语文教师需要采取灵活科学的教学方法加以指导,从而促进学生作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对于材料作文的写作而言,审题与立意是关键,能够直接决定文章的质量好坏。其次需要积累足够丰富的写作素材来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加以充实,使用有效的论据为支撑自己文章的论点,也是材料作文写作的主要环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优秀的作品展开仿写,提升写作技巧,进而实现初中材料作文的高效写作。

参考文献:

[1]曹丽华.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校教学初探[J].读与写,2014(1):69-70.

[2]袁勤.初中语文材料作文的高效教学研究[J].学子(理论版),2015(7):78-82.

编辑 高 琼

语文写作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激励学生写作自信心,消除畏难情绪

写作中的畏难,即学生害怕语文作文,不能从写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丧失写作信心。这是一种消极情绪,它抑制作文感知的积极性,阻断回忆和联想过程,降低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消除学生写作中畏难情绪的有效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文或作品时要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大到节、段、篇,小到字、词、句,并写出中肯、醒目、赏识性的评语。小小的成功,会使学生感受到精神的满足,增强他们写作的投入感,并自觉地追求这种成功。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早年读书期间就曾因老师的鼓励,写了一篇数百字的稿件被录用而欣喜若狂,从而激发起写作的信心,持续伏案,才有了后来的成就。当代作家胡万春也是由于一篇仅37个字的稿件发表在《文汇报》后,勤耕不辍,终于成为一代名家。可见,自信心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激励学生,增强自信力,不畏艰难,才能为写作前阶段打下情绪基础。

二、精心设计写作题目,诱发学生写作兴趣

首先,命题写作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自由发挥。写作是学生对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反映,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程度不同而产生的认知。生活为人的大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但原料不会自动变为文章,还需经过人的大脑整理、加工。原材料积累得多了,才有可能在写作中运用自如。因此,要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原材料,就要教育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平时多读书、多观察、多积累。

其次,文章题目要小、要实、要新。所谓小,就是题目明确具体,不笼统空泛。如写有关学校举行运动会的文章,可把题目定为“我为班级争了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等。所谓实,就是选题内容要为学生熟悉的事物,写身边的真人、真事。所谓新,就是命题要新颖,不能套用以往的写作模式。比如写作“我熟悉的一个人”,这个标题太泛、太平淡无奇,容易让学生产生茫然的感觉,不知从何下笔。如果能具体一点,像:我最( )的一个人,括号里可以填“爱”“恨”“讨厌”等词,学生就可以尽情发挥想象力了。

三、开展课外阅读,积累写作资料,增强写作兴趣

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可以说大部分时间用于读书,生活经验还是比较少的。因此,要增长生活经验,读书是一大途径,通过读书来吸收、积累他人的经验。这一过程,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是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生活和创作热情,发挥创作潜力。在阅读中,除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把优美的词句、语段记录下来,写点体会和感受。日积月累,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可见多阅读、做笔记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

四、丰富训练形式,发展写作兴趣

学生有了写作热情,作文题目也新颖了,但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训练方法单一,也会使学生丧失写作兴趣。在写作训练中,应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写作训练活动,如:片断训练法、竞赛训练法、归类训练法、兴趣训练法等。在八年级《上册》的说明文写作教学中,在说明文比较枯燥、学生知识面狭窄、资料积累贫乏的情况下,我曾让学生以“带你到我家”为题练笔,刚布置完,学生便跃跃欲试,一吐为快。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不仅条理清晰、语句顺畅,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连以往最厌恶作文的同学都能够一改往日的缺点,把自己的家写得生动、具体,有形象感。

五、应用多种批改方式,及时讲评,巩固兴趣

1.要激发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对学生讲一些文章修改的故事,也可让学生举一些文章修改方面的事例。类似故事多了,学生认识到作文修改的重要性,也便有了修改自己作文的欲望。于是教师便乘胜追击,指导学生将自己的原作、改作做比较,及时发现并肯定点睛之处,增强信心,从而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

2.加强教师批改的细致性、鼓励性。教师批改作文时,要力求细致,尽量找出写作中的每一个好句子、好语段,并及时给予肯定,给予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及时上好讲评课。每次作文之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先对全班作文进行概括分析,指出这次作文的倾向、优缺点及改正缺点的途径。在此基础上选取作文中最优秀的在班上细读,大家讨论,指出优点,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同时这样做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可谓一举两得。(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高家岭镇高家岭中学)

责任编辑:刘 林

上一篇:国外媒体理论论文范文下一篇:儿科病房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