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县级中小企业管理大都依靠管理者个人的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既没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也没有明确的职能分工与安排,故而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县级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具有契合国家政策要求与促进企业自身发展的双重紧迫性。文章通过对企业在管理观念、制度、人才、文化等,“软件”管理方面创新探讨,提出企业管理柔性化创新的建议,以期为经济新常态下县级中小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管理;柔性化创新探讨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0.017

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已步入深水区,国内经济正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型。受国内经济产能过剩和国际间贸易争端增多的影响,中小企业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为能保持经济发展的相对优势,我国正在实行新一轮的改革开放,2018年12月1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鼓励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力度的支持。因此,要积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企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文章对县级中小企业“软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管理柔性化创新看法。

1 管理现状

中小企业是县级经济的重要支柱,承担着85%的就业人员,也是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但是县级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总体还比较落后,尤其是企业管理观念、制度、人才、文化等“软件”管理方面,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1.1 管理观念方面

县级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经营者与管理者合一,缺乏管理创新意识。管理观念方面基本延续人治的管理模式,实行“一言堂”,其思想观念是“企业是我的,我要怎么着就怎么着”,而不是通过建立现代的管理制度进行治理,没有将制度管理发挥出最大效果,从而降低了制度化管理带来的标准化管理效应。

1.2 制度管理方面

制度设计无法适应现实管理的需要,一方面,制度运行无法有效控制人治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导致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因人而异”的管理情况,使得企业管理的公允性丧失。另一方面,不少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过于繁琐,这不仅使得规章制度缺乏本该具有的稳定性,而且过于繁多的制度设计造成员工消极执行,使得企业管理的权威性丧失。

1.3 企业文化管理方面

县级中小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着家族式企业文化、家长式企业文化和军事化企业文化三种企业文化管理形式。

(1)家族式企业文化。其主要表现为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该传统观念深深根植于“熟人社会”之中,从而在企业管理上形成了封闭僵化的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企业文化属于一种亚文化现象,因此其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并最终构成了家族式企业文化的文化基础。

(2)家长式企业文化。其主要表现为“老板一言堂”,即在企业管理中,老板具有绝对的权威意志,其不仅可以对企业的管理活动施以绝对的影响,而且往往还缺乏外部的有效制约。此种“唯意志论”的企业文化长期盛行所带来的结果是,一方面,企业的发展路径容易在个人意志下被带偏,以致陷入企业危机;另一方面,一旦企业老板意志突然消失,则企业立刻陷入半瘫痪甚至全瘫痪之中。

(3)军事化企业文化。其主要表现为把市场当战场,以消灭对手的心态去参与市场竞争,“兵不厌诈”,几乎可以不择手段,这就不可能和竞争对手有任何形式的合作,尽管有时合作对双方并不是都有利,这就偏离了“诚信”作为企业重要的竞争信念和道德的宗旨,因此,任何欺骗的行为都会损害企业长期的利益。

1.4 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县级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现状是:首先,管理者大多从节省成本考虑,不会去建立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由行政部门人员一并执行,但相关行政人员大多都不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对人才的招聘、选拔及岗位安置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次,裙带关系比较严重,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最后,人力资源管理仅停留在人事管理方面,例如各类人员档案管理、劳动合同管理、酬劳及考勤管理等日常琐碎事务上。这种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未能转向全员参与的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

2 主要问题

2.1 企业管理创新观念淡漠

县级中小企业管理大都是依靠经验进行的,管理创新思想观念淡漠,还停留在传统经济观念,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趋势走向认识不足,这种淡漠思想观念会导致在战略布局方面缺乏对企业全面发展有一个合理的、长远的规划;在国家出台新的经济政策方面表现不积极。如国家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各级政府出台许多配套优惠政策和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奖励措施,也搭构许多让企业走出去的信息或产品展销平台,县级中小企业主动对接或参加的意愿不强,有的自认为“酒香不怕巷子深”,故步自封,从而导致失去许多发展机会;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无法激活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创新思维,不能主动改变企业现有的封闭式经营管理状况。

2.2 企业管理制度模板化

县级中小企业的成分是以民营企业为主(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大多数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合一的,管理层家族化具有普遍性,企业的发展过程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人管理、一人决策的现象。许多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因此,企业管理制度尚未形成较为统一、严格的标准。另外,企业管理中还存在着管理制度落实不彻底、随意性较强等情况,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随着企业不断发展,管理制度简单而不能成体系,并且一成不变,不符合本企业实际和发展需要,极大地阻碍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2.3 人才管理简单粗放

(1)人才管理环节存在问题。只招人,不育人,既无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无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由于企业并未将培训作为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予以对待,所以时常出现“经常招人,但经常留不住人”的尴尬情况。据对漳浦县工业企业调查发现,大部分企业过度重视短期效益,忽视了人才管理的长期效果,人才引进渠道较为单一,人才结构不太合理,不会进行人员的选用育留,导致部分企业难以实现长远发展。

(2)缺乏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人才管理与考核机制脱节,导致无法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很难通过绩效考核促进企业的发展目标的实现。

(3)任人唯亲者居多。企业管理层基本上由企业主亲属组成,其经营活动是由企业主个人凭直觉和经验进行决策,不能有效发挥企业员工的活力,忽视了普通员工在企业建设中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提供的有效建议不易被采纳。

2.4 企业文化管理观念淡薄

在县级中小企业中,不仅长期存在着前述家族式企业文化、家长式企业文化和军事化企业文化等企业文化管理形式,而且在企业管理过程中重视利益增收而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象并不少见。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大多被忽略,或者只注重企业文化的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使得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实质性脱节,从而无法形成文化推动力来促进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企业文化过于高度统一,千篇一律,许多企业未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独有特色来培育符合自身品性的企业文化,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从而使得企业员工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3 管理创新的迫切性

3.1 国家政策层面要求

(1)新时代中国需要进一步开放倒逼企业管理创新。李克强总理于2018年1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力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从宏观经济发展来看,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有利于从内生因素上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激活我国中小企业的竞争环境,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扩大就业市场。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的现实场景下,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方能改变现有格局和状况。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参与者、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时刻承担起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担。因此,新经济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生存环境,要求其必须实现自主管理上的创新。

(2)从我国加入WTO前后的经验表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快,逐步形成内外资企业充分竞争、市场充满活力的新格局,倒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加快产业转型升级,这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倒逼。当前我国的资源红利、人口红利正在慢慢消失,经济发展再也无法复制以往“靠红利吃饭”的模式,因此必须要探索新的发展途径,融入“一带一路”的经济带发展,进行管理创新。

3.2 企业管理层面要求

(1)企业可持续发展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县级中小企业不再是面对内部的竞争,同时也应考虑到对国外的竞争。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有一席之地,必须抓住转型升级期的机会,重大机遇主要来自自身主动创造创新。

(2)企业管理信息化要求。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的信息共享性和企业发展的共同性日益突出,促使企业进行管理创新,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建立信息沟通平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变化。

(3)企业科学管理要求。科学管理思想的精髓是严格、精确、法治和自律,建立科学的、有权威的企业管理制度以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这就必须严格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

3.3 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要求

(1)劳动力的知识水平变化的要求。中小企业员工来源,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城镇大量下岗产业工人。这部分人员大都知识水平较低甚至是文盲,没有技术,但生活压力大,工作是为了生活,为了养家糊口,没有更多的要求,也没有能力提出新的追求,現在也都达退休年龄或已退休。而新的劳动力是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出生的群体,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接受新生事物较容易。

(2)劳动者多元化需求的要求。在新一代的企业员工中,不仅是为了取得劳动报酬而工作,他们还有更广泛的需求,包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娱乐活动等方面。

(3)新《劳动法》的贯彻施行,以法律的形式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求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用工依法管理,也要求对人力资源实施创新管理。

3.4 企业文化管理层面要求

(1)企业先进文化管理的要求。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元素要求企业文化创新管理。

(2)个性化文化管理要求。中小企业新一代的劳动者群体思想开放,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更易接受外来文化。因此,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保持一定的开放性,以接纳西方优秀的企业文化理论成果。与此同时,企业文化建设也要回归本土化资源,与我国优良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中西比较,方能知己知彼,从而创造出符合企业健康发展的企业文化。换言之,企业发展要与时俱进、兼收并蓄,以进行高效的管理创新。

4 对策

4.1 加快管理观念的创新

4.1.1 进取拓展观念

针对县级中小企业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为了寻求更广泛的发展,需要健全管理创新机制。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立足本企业实际,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相一致,与本行业的技术、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相一致,增强管理创新观念。如果把“知足者常乐”作为人生哲学,它确有可取之处,但将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则毫无益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而要赢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进取,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4.1.2 政策导向观念

2018年1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正式实施,在创新支持方面,鼓励中小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推进技术、产品、管理模式、商业模式等创新。2018年12月24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第一项议题是部署加大对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因此,中小企业应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包括政府建立的良好的营商环境、管理制度和生产要素等层面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企业减税降费等方面。地方政府为鼓励企业创新,也出台了许多相关优惠政策,在服务企业方面,如福建省漳州市设立了“漳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致力于中小企业服务、助力供给侧改革的市级综合窗口平台,并向县级延伸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人才招聘、财税管理、检验检测、中小微企业认定、产品推介等多元化、一站式服务。在企业创新方面,如福建省漳州市政府出台了《漳州市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就企业资质条件、工业设计主营业务、专业水平、工业设计研究试验条件和相关软硬件配套设施、工业设计产品创新、附加值、自主知识产权等方面进行“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认定,符合要求,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促进企业加快创新发展。因此,企业应主动与政策对接,通过政策导向来倒逼企业管理观念创新,并利用各级政府出台的惠企措施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4.1.3 诚信守法观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其一,企业在管理观念上必须增强法律观念,不仅是国家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或条例,包括企业通过各方协商以合同的方式确定下来的契约、企业内部制定的规则、管理制度等,都必须遵守和执行,坚守法律的底线。其二,企业要自觉树立“诚信+”意识,把诚信视为企业的管理要素之一以及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

4.1.4 社会责任观念

中小企业作为一类重要的市场主体,当其作为“经济人”参与市场活动时必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宗旨,这是其生存和发展之基础。然而,企业也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的一部分,故而作为“社会人”,企业必须同时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对内将影响到企业可持续发展;对外将决定着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从长远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有利于发展和管理创新。中小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自豪感、忠诚度和归属感,对优秀人才更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能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防止企业滥用相对优势地位,改善企业与公众、政府、民间组织的关系;此外,还能促进企业管理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4.2 加快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以创新管理制度为突破口,通过管理创新,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将各项管理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既要改变陈旧的管理思维,吸收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管理制度的约束力和适应性,又要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监管体系,使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4.2.1 提高管理制度的约束力

提高企业管理制度的约束效力是降低人治、提升制度化管理的关键举措。首先,从企业组织管理层面,强化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对涉及绩效考核、技术引进、产品创新等核心问题进行严格管控。其次,从企业文化管理层面,加大管理制度的“柔性约束”。通过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建立员工对制度的心理认同,加大企业的内部团结,提升企业的外部竞争力。最后,针对部分企业制度烦琐的问题,应该通过执行、监督、考评三个环节,来创新制度的实施行为,增强制度对企业管理的约束力。

4.2.2 提高管理制度的适应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设计应当实事求是,尊重和把握企业发展和市场创新的一般规律。具体而言,一方面,深入了解本企业的内外部客观环境,在进行合规管理的同时,不断调整不合时宜的企业管理政策;另一方面,对于已经执行的管理制度,也应当积极听取管理层和员工的意见,并定期组织企业各个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效果评估,以及时补充、完善现行的企业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

4.2.3 以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是为了解决企业资源市场的配置问题,能够让企业成为效益上稳健,自我发展良好的企业环境,而管理创新是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更加有效的利用,为企业提供更高的生产效率,形成高效的企业运营机制。因此只有对管理制度创新才能持续保持管理制度的时代性和适应性。如原来大部分企业管理制度规定,禁止员工上班时间使用手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现在可以通过手机微信传图片、发文件及作为工作信息平台,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3 加快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企业文化往往是其在特定社会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全体企业成员的价值目标和共同意志。个性化的企业文化对于促进企业发展、增强企业内部成员的凝聚力有著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时刻渗透在企业经营策略、激励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方法之中。因此,有必要从企业文化的视角,通过加快企业文化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软实力”。

4.3.1 融合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包含有儒家尊仁德、法家严赏罚、兵家重谋略、道家讲无为而无不为。从企业文化管理创新的角度看,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去粗取精、博采众长。如周朝姬昌的《周易》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言,阐明了传统文化里的自强不息精神和秉承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以及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这些从实质层面看与现代企业管理所倡导的经营理念、战略思想和管理原则是相通的。因此,这些哲理思想都可以给企业管理提供很好的借鉴,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营造一个充满情感、和谐共存的企业文化氛围。

4.3.2 体现企业个性化文化

企业文化必须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方能凸显其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般而言,企业的商业经营模式可以轻松复制,但是其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却无法照搬照抄。就企业的长远发展来看,企业的文化管理必须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因素相匹配,同时兼顾企业文化的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唯此方能形成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

4.3.3 社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对应的企业文化深刻受到同一时期社会市场经济文化的影响。例如,当下社会市场经济中盛行的“绿色经济”理念,不断重塑企业的生态文明观念。反过来,通过企业文化传递的新技术、新产品,也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引领社会风尚和时代潮流。可见,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本就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塑造独具个性的企业文化的同时,应当时刻注意融合社会文化中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提升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

4.4 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4.4.1 知人善任,激发工作热情

三国时期政治家曹操在留住人才用人方面很多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他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指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他求才若渴,始终把人才问题视为根本问题。那么在现代中小企业管理中如何借鉴古人的用人之道呢?一是以情留人。人力资源管理要融入管理者的情感,要从过去的管人就是命令人、指挥人转变到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开发人。俗话说“浇树要浇根,带人要带心”“动人心者莫过于情”,只有在员工身上倾注感情,才能产生凝聚力,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开发员工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二是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人力资源管理要融入员工的理想,要让员工有追求“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空间,也就是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可,期望自己的生命价值、人生价值能够得以实现。三是人力资管理要具有容错纠错机制。容错纠错就是应允许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和改正错误,激发他们敢干敢为不畏首畏尾的工作热情,树立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四是人力资源管理要融入积极的激励,在一个单位或一个企业里,人所有行为动力的根源是追求快乐,因此要通过积极的激励机制,以“多一点奖赏,少一点惩罚”为原则,让员工感受到认真工作是快乐的,变“要我这样干”为“我要这样干”,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4.4.2 重视知识,尊重人才

通过鼓励员工积极参加文化、业务、经济管理方面的培训,要多方位、多渠道接受新知识、新经验、新方法的培训。培训和学习一定程度上能开拓管理人员的思维,学到更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管理知识,打开思路,跟实际相结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管理创新的层面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才能保持新知识、新理念不落伍,从而提高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

4.4.3 改进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考核评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它是人员培训、任用以及确定劳动报酬的依据,也是激励人员的重要手段。人员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三个部分,量化考核标准,将人员的各自岗位职责进行详细划分,针对不同工作要求制定考核、考察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各个岗位的工作制度体系,利用硬性约束控制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一是企业可以对吸收到的人员进行相应考核评价,将考核结果与本企业的工作各岗位职责结合起来,最终确定相应人员是否适应本岗位的要求;二是通过对员工的素质、表现及工作态度的考核评价,可以根据考核结果对人才资源管理进行合理的分配和调整;三是通过客观科学的方法定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员工,这样,员工可以根据考核反馈的结果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激励员工进取,最终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4.4.4 适度营造人员竞争上岗氛围

企业的人才管理创新中,要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原则,同时给予适度的岗位竞争。从外部引进有学历、有经验、懂经营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一方面能補充企业新鲜血液,能带来新理念、新方法;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内部管理人员熟悉内部情况,能充分调动企业管理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内外融合,提出更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管理制度,从而提高中小企业人员整体素质,解决中小企业在人才管理创新遇到的各类问题。

4.4.5 发挥企业工会之家的作用

通过工会活动平台让家属参与互动,并征询员工家属对企业的满意度。因为企业管理人员在平时接触中仅能反馈员工的工作情况,却有时候不够真实,往往员工会把意见或真实想法告诉家人,因此利用工会活动机会能更多的了解员工思想动态和真实想法,有时也能化解企业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利于人力资源的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5 结论

企业管理创新实践是推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正在经历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从经济结构来看,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方面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在国内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多方面的,涵盖范围较宽泛,文章着重针对县级中小企业“软件”管理方面存在不足和管理创新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的时期,县级中小企业能抓住机遇,通过加快企业“软件”管理创新,也就是管理柔性化创新,使企业健康地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赵建新.如何有效改进中小企业营销管理[J].今日中国论坛,2013(11).

[2] 曹晔.对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反思[J].经济与管理,2004(5).

[3] 盛华仁.工商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 管奕.浅谈企业管理创新[J].商场现代化,2018(21).

[5] 毛勇敢.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定位[J].商场现代化,2018(3).

[6] 刘立燕.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社会责任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4(12).

[7] 湘勇.让老板如何才能做得更好[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8] 宋东风.中小企业管理的创新[J].管理之道,2010(3).

[9] 闫红满.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J].中国市场,2014(40).

[10]张晓成.关于现代企业组织管理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8(32).

[11]王隽.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研究[J].经营管理,2018(9).

[12]龙庭义.谈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3(21).

[13]王晓翔.现代企业文化建设新途径研究[J].经济师,2018(11).

[14]幸佳妮.现存企业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创新[J].管理研究,2018(11).

[作者简介]陈炎坤(1964—),男,汉族,福建漳浦人,福建省漳浦县物资总公司总经理,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风险投资在为企业发展和开发新技术提供资金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可以为企业提供所需资金,使企业得到发展。国有中小企业应利用风险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较少。

关键词:国有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企业发展;技术创新

一、风险投资概述与我国的风险投资

(一)风险投资概述

风险投资也被称为创业投资,是指通过向不成熟的创业企业提供股权资本,并为其提供管理和经营服务,期望在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收取高额中长期收益的投资行为。风险企业的主要投资对象为中小企业。在企业创立和发展的时期,通常需要资金,中小企业由于风险高和缺乏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的困难较大,因此风险投资是其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风险投资的过程一般包括风险项目评价、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风险企业家报酬激励机制和风险投资退出决策。

(二)我国风险投资的现状

我国的风险投资自1985年“中创”成立开始,已经有20年。2005年上半年,中国风险投资总额为4.02亿美元,较2004年同期下降8.1%,较2004年下半年下降13.8%。我国的风险投资之所以下降,与我国风险投资中存在许多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的风险投资并没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这首先表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备,我国并没有关于风险投资的法律或管理办法。虽然有关于发展风险投资的一些政策,但由于没有具体的法规,在风险投资的实际应用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其次,我国目前还没有对创业企业和风险投资机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风险投资机构的所得税率为33%,而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率仅为15%,风险投资机构的所得税率较高,也对风险投资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在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方面,我国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单一,规模较小,而且结构不合理。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以国有企业为主,其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规模也较小,不能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企业创立中的作用。国外的风险投资多由金融机构投资者和各种基金的管理者进行,而在我国,金融机构和养老基金等投资者并不允许从事直接投资,这限制了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缺乏退出机制是我国风险投资中一个重要的问题。风险投资主要在企业创立初期进行,当企业成长到一定规模后,就要求收回投资,再投资到其它新建立的企业中,以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我国目前还没有适合于中小企业的二板市场,企业难以上市。同时产权交易也不易进行。这使风险投资的退出较困难,从而影响到整个投资过程。此外,还有相关中介机构发展落后等问题。我国的风险投资还存在许多的问题。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的创业和发展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的发展对中小企业有一定的影响。

二、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的情况

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有引进风险投资的必要性。风险投资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但我国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尚停留在宏观层面。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在各国普遍存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也较困难,金融环境难以提供中小企业成长中所需资金。目前,中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数量在90%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40%以上;在就业人口总数中占80%以上;在新增就业机会中占90%;缴纳的税收占国家税收总额的48%以上;占国家进出口总额的69%;技术创新占80%以上。无论是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社会进步,中小企业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有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中的一个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重要作用。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管理体制、人员等各方面的改革。许多国有中小企业通过产权改革,特别是国有产权转让中管理层收购的方式变成了民营企业。国有中小企业面临着与民营企业同样的外部环境,技术创新和人才资源的管理是国有中小企业中重要的问题。在国有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中小企业较难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中小企业的风险较大。在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在报告涉及的样本城市,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形成的不良资产占全部不良资产的比例高达63.9%,其中,破产兼并的不良资产占50%。在我国,国有银行掌管着70%的资金,其放贷条件较高,使获得贷款的企业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有很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资金的方式。如动产担保、开发银行、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引导、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等。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资方式,和其它金融投资不同,是一种权益资本,而不是借贷资金。这使得风险投资更适合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时的资本结构。风险投资机构会对风险企业提供帮助和进行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风险投资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使企业得到发展。

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较少。我国的国有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较迟,大多数用于项目的投资,而不是完整的企业投资计划,且引进投资的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大多是在实业领域,企业的工作模式仍有一些计划经济的影响。风险投资有一整套过程,从资金的引进到资本的退出,有很强的专业性,以控制投资风险。国有中小企业大多对市场化的资本运作不够了解,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引进。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有国内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国外的风险投资基金。1992年以来,国际风险资本开始进入中国进行股权投资。我国的风险投资大部分都投资于技术创业。国有中小企业要使企业得到发展,应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开发新技术需要较多的资金,国有中小企业应根据需要引进风险投资。

风险投资对于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发展能起到促进的作用。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为了使自身得到更好的发展,应重视技术创新和应用。在开发和使用新技术时常会面临资金不足的情况,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风险投资来解决这个问题。国有中小企业的结构和特点,以及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现状,使国有中小企业在风险投资的引进中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风险投资引进阶段

在风险投资的引进阶段,需要进行风险投资项目评价。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由风险投资机构对所投资企业和项目的风险性和收益大小进行评价。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净现值法、层次分析法、决策树法、实物期权法等。影响风险投资项目评价的因素主要有商业风险、资金风险、技术成果转化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风险投资能否取得收益受到许多方面的影响,如所生产的产品是否满足了市场的需求;新技术能否应用于实际生产;所投资企业的管理水平;政府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国有中小企业在引进风险投资时,应选择投资风险小、收益高的项目。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大多从事生产制造业,应根据企业的产

品种类,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风险投资在消费型高科技企业中风险较小,因此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生产高科技消费品的项目。企业应该对市场有较充分的了解,使产品能有较好的销售量。

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成功率往往比大企业高。这主要是由于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管理灵活,多以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进行生产,有利于进行技术创新。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在选择风险投资的项目时,常会面临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引进高新技术和专利的方式,开发新技术。我国的科技人员大多数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重较小。由于企业所进行的科研活动较少,这使得我国有很多技术成果不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国有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中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我国科技中间试验机构建设缓慢,使科技成果转化较难进行。国有中小企业在引进新技术时,能使新技术得到改进,应用于实际的生产中,从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在引进风险投资的项目的选择上,还可以采用模仿创新战略。模仿创新并不完全照搬照抄袭别人的技术,它同样要投入一定的研究开发力量,以对率先者的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因而模仿创新并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行为。由于模仿创新不仅可以使吸收开发的针对性大大增强,这就回避了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从这个意义上与自主创新战略相比,模仿创新战略是一种风险较低的战略。国有中小企业可以选择生产市场上已较为普遍的高科技产品,进行适当的技术改进和创新,可以使产品有较稳定的销售量,降低投资的风险。

(二)风险投资管理阶段

当企业取得了风险投资,便进入了风险投资的管理阶段。与其它投资方式不同,风险投资机构在对企业进行了投资之后,会参与企业一部分的管理工作,并提供咨询。这样降低了投资的风险,使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是风险投资过程中重要的内容。风险投资机构在投资时会要求得到一部分控制权。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常保留较多的控制权。影响风险投资机构与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管理风险投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一些。首先是风险企业的管理能力,包括风险企业家素质、团队结构、财务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因素的重要性在于风险企业面临复杂的环境,不确定性高且难以评估,而拥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则可克服困难。由于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企业家对于企业的影响较大。要使投资项目取得较好的收益,企业家应对项目和市场有较充分的了解。企业的人员结构应合理,具有从事企业中各方面工作的人员。财务管理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在管理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中小企业建立起了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体制等原因,国有中小企业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国有中小企业的效率较低。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中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较缺乏,企业人员的结构较不合理。管理能力对风险投资的引进和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有影响,国有中小企业应该提高管理能力,以更好地管理风险投资项目。其次,技术与产品因素会影响风险企业中控制权的分配。技术与产品因素包括专利权、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新产品的开发等。风险投资项目中的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将会影响企业的利润。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也将影响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风险投资机构会对风险投资项目实施不同程度的管理。风险投资机构会为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也可以直接参加与风险投资有关的一些决策。风险投资机构会根据投资策略来争取风险企业的控制权。最后,投资环境对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也有影响。在风险投资的管理阶段,风险投资机构应凭借较丰富的经验为引进投资的企业提供指导。例如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市场需求等方面。风险投资机构还应对企业进行信息收集和监控,以确保风险投资项目的顺利实施。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应加强对风险投资项目的管理,以取得收益。

(三)风险投资工具的选择

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对风险投资有较大的影响。风险企业的控制权涉及到风险投资过程中许多决策的制定,包括企业或风险投资项目的很多方面。主要有企业管理中的一些决策,企业的融资决策,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决策,企业经营的决策等。风险企业控制权在风险投资机构和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之问的分配主要体现在投资协议中。其中投资工具的选择、投票权、风险机构的投资额和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影响较大。风险投资工具主要有债券、普通股和复合式证券。由于投资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风险企业的内部财务结构,所以风险资本家力求取得一种风险较小而又有利于其控制风险企业的投资工具。在风险投资中,以债券作为投资工具的较少。以债券作为投资工具时,在企业清算时可以优先偿付。债券的利率往往较低,风险机构进行投资主要是寻求企业成长中的较高增长,所以债券在风险投资中不常应用。债券是企业对投资人的负债,使用债券作为投资工具时,风险投资机构取得的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较少。使用普通股作为投资工具在风险投资中应用较多。股票是一种权益资本,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在其成长过程中不用偿还债务,使企业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普通股会随着企业的成长而增值,使风险投资机构取得较大的收益。风险投资机构作为股东,对风险企业有一定的控制权。以普通股作为投资工具,在风险投资中较为适合。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经过了股份制改革,许多企业采取股份合作制。一些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公司制改革,采取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这为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时以股票作为投资工具提供了基础。复合式证券是风险投资中常使用的工具。可转换优先股可以优先分配利润,在企业清算时可以优先偿付。在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时可以转化为普通股。风险投资机构以可转换优先股作为投资工具时,往往在投资协议中会有关于风险企业控制权分配的内容。以优先股作为投资工具对企业的控制权较低,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投资协议增加对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在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中投票权也是很重要的部分。风险投资机构和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在投资协议中,关于一些重大问题风险投资机构会有一定的投票权。投票权可以加强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企业的管理,保证投资安全。国有中小企业在引进风险投资的过程中,投资协议中应有关于投票权的内容。对于重大事项的投票权的内容可以明确风险投资机构和企业的责任,使风险投资项目顺利实施。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会出现各种情况,作好风险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很重要。

三、结论

风险投资的退出阶段是风险投资过程中的最后阶段。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投资机构在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投资通过各种途径转化为资金,退出企业,再用于其它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的退出会影响风险投资机构的收益,也会影响资金用于新的风险投资项目。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有很多种。外国的许多风险投资是通过首次公开发行退出的。通过在二板市场上公开发行公司股票,可以取得较好的收益。我国由于没有建立二板市场,因此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后不能通过首次公开发行的方式退出。这使得风险投资中的风险较大,我国应建立起二板市场。股权的销售和转售是风险投资常用的退出方式。风险投资机构在风险投资项目取得成长之后,可以将所持股权销售给愿意较长时间持有股份的机构。我国有对于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国有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可以通过股权销售的方式退出。但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交易市场并不完善,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企业回购也是风险投资退出企业的一种方式,但我国由于相关法规的规定,不能用这种方式退出。当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和风险投资项目不能取得收益时,风险投资通过冲销或清算的方式退出。风险投资的退出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风险投资机构和引进风险投资的企业应选择适合的退出方式和时机。使风险投资机构获得较大收益,对企业发展的影响也较小。

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多资金,促进企业的发展。国有中小企业引进风险投资,进行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的开发,增加了企业对技术的应用,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我国的国有中小企业在企业的发展中应引进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对于企业的管理有一定要求,国有中小企业应加强企业管理。我国还存在一些影响风险投资的因素,如风险投资机构较少、没有建立二板市场等。应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投资环境的建设,使我国风险投资得到发展。

责任编辑 习 文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竞争的加剧,中小企业战略的重要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如何进行战略分析的方法,并提供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希望能给中小企业带来启示。

关键词:中小企业 战略

0 引言

自1995年,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抓大放小”的政策后,经过十多年的迅速发展,中小企业已成为经济中最活跃的细胞,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在这欣欣向荣的发展背后我们发现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寿命都非常短暂,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少合理的企业战略规划可以说是影响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根本原因。因此,制定一个科学的战略已成为中小企业迫在眉睫的任务。

1 战略分析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实现长期生存与发展,在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分析基础上,对企业发展目标及实现的途径所做的全局性策划。在进行企业战略决策之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战略分析,也就是对影响战略制定的各种内外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选择一个正确的战略方案打下基础。

中小企业在进行战略分析时,可采取SWOT矩阵分析法,即通过分析企业的内部资源和所处的外部环境来为企业制定和选择战略。

1.1 优势(Strength)

1.1.1 组织结构简单,决策效率高。中小企业往往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管理层次少,这样在进行决策时就避免了信息在层层传递中耽误时间甚至出现失真,从而减少了因缺乏时效性而导致决策滞后,甚至由于环境的变化而出现决策失误的可能性。

1.1.2 管理和运营成本较低。中小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权一般来说相对统一,这就减少了代理费用和决策成本,而组织结构简单化也减少了管理成本。

1.1.3 技术创新时效性较高。中小企业在针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研究人员和生产销售人员联系紧密,因此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反应的时效性较高。

1.1.4 产品转换快速灵活。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灵活,适应性强,中小企业规模较小、机制灵活,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经营方向。

1.2 劣势(Weakness)

1.2.1 规模较小、资金缺乏。中小企業产业规模较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融资相对困难。这些条件的限制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可能造成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不足,难以将创新的积极性变为创新的实际成果。

1.2.2 竞争力较弱,经营风险较高。中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不能获得规模经济效益,造成单位生产成本和研发费用较高,使得其竞争力较弱。另外,由于很难通过多元化经营来分散风险,中小企业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抗风险的能力也较弱。

1.3 机会(Opporiunity)和威胁(Threat) 中小企业面对的机会和威胁要视其所在的行业具体分析。总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技术市场获得,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技术瓶颈。而第三产业飞速发展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现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更给生产批量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中小企业面临的威胁主要是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公司的强力竞争,这些企业拥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竣的挑战。

2 战略选择

在战略分析之后,中小企业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身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下面为中小企业推荐几种行之有效的战略模式以供中小企业参考:

2.1 集中化战略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比较弱。这种固有的特点一方面决定了中小企业不适宜进行多元化经营,另一方面也促使中小企业集中全力专注于一点来建立自身的竞争优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做强”而不是“做大”,因此,实施集中化战略有利于中小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进而逐步发展。

集中化战略的实质在于将企业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某一特定的产品系列上,集中精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精品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选择这种集中化战略,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专注于某一特定产品来提高专业化程度,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并扩大生产产量,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最终获取经济效益的增加。同时,集中化战略为中小企业的管理提供了方便,大大节省了管理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服务水平,形成了中小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集中化战略也是有一定风险的。由于集中化战略强调专注于某特定产品,一旦市场或者技术发生变化,企业就有可能面临极大的生存威胁。

2.2 差异化战略 中小企业规模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但其组织结构灵活因而比较容易接近顾客,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选择差异化战略通过品牌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经销网络或其它方面的独特性,使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众不同来吸引目标客户,建立客户忠诚,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差异化的优势在于利用客户对品牌的忠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价格敏感性的下降使中小企业避免与大企业发生正面冲突,从而在不用必须追求低成本的前提下增加利润。欲选择差异化战略的中小企业应该注意这种差异必须是独特的,是创新的,而不是模仿别人的,否则难以成功。同时也要考虑企业自身的经营能力,即企业是否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保持住自己的经营特色,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独特性不被其他企业所成功模仿。

2.3 市场空隙战略 索尼公司董事长盛田昭夫的“圆圈理论”认为,在无数的大圆圈(指大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与小圆圈(即小企业占有的销售市场)之间,必然存在一些空隙,即仍有一部分尚未被占领的市场,即利基市场。这种“空隙”市场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其产品服务面比较窄,市场容量不大,大企业因不能形成规模生产而不愿涉足该领域;另一方面则是由于顾客的需求在不断更新,当一种新的需求出现时,新的空隙市场也跟着产生了。

中小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机动灵活,适应性较强的优势,寻找并迅速挤占 “空隙”市场,从而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采取市场空隙战略的中小企业首先应该建立一套高效、灵敏、准确的信息系统,因为这种战略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当发展到一定规模,具有一定的实力之后,实施市场空隙战略的中小企业就应该考虑战略转移,以便能够保持长远的经营优势,以摆脱总是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被动局面。

2.4 纵向协作战略 纵向协作战略是指中小企业接受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的订货,与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或者采取特许经营方式取得大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或品牌在特定范围内的经营权,形成一种紧密的纵向协作关系。

随着社会分工程度不断加深,大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势必要摆脱大而全的生产体制或者销售渠道而求助于社会协作,这在客观上为中小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通过成为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的长期固定供货方,或者特许权经营,中小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能避开市场竞争的压力,将中小企业的优势与大企业的专业能力和资源结合起来,实现与大企业共享品牌、信息和客户资源,共同获利,从而使经营战略风险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杨怀锡.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曹智学.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现状.成因及管理[J].中外企业家.2007(3).

[4]宋荗华.论我国中小企业战略选择——基于SWOT范式的分析[J].改革与战略.2007(5).

[5]白玉凤.浅谈中小企业战略管理[J].经管空间.2009(9).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质量提升 转型发展

Wuhan SM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Promotes SM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Wang Jinjin, Huang Wei

(Wuhan Institute of Standardization )

Key words: SME, quality impro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中小企業是现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广泛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数量都占据着绝对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推动和政府扶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社会贡献逐年扩大。但是,在全球经济放缓、信贷紧缩、成本上升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许多中小企业开始面临“融资难、招工难、管理创新难、技术创新难”等问题,转型求发展迫在眉睫。

武汉市紧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重点工作。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等问题,武汉市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标杆引导、整体提高”的工作原则,采用“定向精准助力,有序有效提升,全面综合推进”的工作方法,以质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持,以提升人员素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以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双提高为目标,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

1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武汉市中小企业的质量管理较为薄弱,建立质量体系的企业比例、企业质量人员拥有相关证书占比以及切实实施5S管理、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管理模式的企业比例远低于大型企业。其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1)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一些企业生存发展困难,更多地把精力放在提高眼前利润上,从而轻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将其放到从属和次要位置,甚至忽视或违背。

(2)据调查,武汉市绝大部分企业都制定了与企业产品质量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形式远大于内容,在实际操作中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严重低于 预期。

(3)目前,武汉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已经通过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不切合企业实际,因此在企业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难以执行,从而导致“说一套做一套”。

2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发展障碍原因

2.1 企业质量发展障碍内在原因分析

企业质量发展受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企业质量的提升还是依赖企业自身。

(1)缺乏质量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宏观环境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思维,全员质量意识淡薄,质量管理机制难以建立,质量管理的运行更难推进,质量文化的缺失是阻碍企业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1]。

(2)缺乏质量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是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质量的实施与发展需要从上而下地推行,企业战略是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如果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的质量任务不能与企业愿景、发展规划,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推行就难以落到实处。

(3)缺乏高素质质量人才。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方面与大企业相比难度较高,人员流动性大,因此,企业质量相关知识掌握的水平普遍偏低。同时,武汉市许多中小企业不注重再次培训,仅安排入职培训,一旦更改作业指导或生产流程,老员工也会无所适从,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2]。

2.2 企业质量发展障碍外在原因分析

我国目前的质量发展环境还有待于改善。假冒伪劣产品仍然广泛地出现在市面上,在产品侵权方面,我国还没有完善的解决制度,从而导致正规企业利益受损,而企业为保证自身利益,于是出现重营销轻质量的现象,武汉市也面临这种状况。

质量的四大基础——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是企业提升质量的有力助手,目前武汉市的这些基础工作尚处于完善阶段。计量体系的精确性与稳定性有待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标准化公共服务体系和平台需要提升;认证认可服务能力及有效性需要完善,国际影响力较小;便利中小企业检测的资源共享平台在加强建设中,检测速度也有待加强。

3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

为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精神,紧紧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落实《武汉市质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武汉市紧抓中部崛起、“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等战略机遇,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重点工作。

3.1 试点企业情况

根据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要求,结合各区质监局、各有关园区及企业意向,2016年、2017年共选取300家企业作为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服务对象。试点企业的规模、发展阶段及质量体系认证情况如表1所示,具体行业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表1 试点企业分类表

分类特征 比例

企业规模 小型企业 66.7%

中型企业 33.3%

发展阶段 创业期 10.6%

成长期 34.1%

成熟期 55.3%

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67.7%

从表1和图1可以总结出试点企业的以下几个 特点:

(1)小型企业数量多于中型企业;

(2)大多数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

(3)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数量偏低;

(4)行业覆盖面广,其中机械机电企业和轻工食品企业占比最大。

根据以上几个特点可知,试点企业的质量人员配备、质量体系认证、过程质量管理等方面应该相对薄弱,所以质量提高应该更侧重于培训、质量体系认证、过程质量控制等方面。

3.2 服务项目

武汉市标准化研究院作为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分析武汉市中小企业整体质量现状和访谈300家试点企业质量需求,对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进行任务分解,并组建专家项目组具体实施,确保每一个服务项目都能切实帮助企业提高质量水平。

(1)管理体系咨询及认证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没有系统科学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指导企业运作、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不规范等相关问题,项目组为企业提供了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咨询专项服务。根据企业管理的需求,分派具有行业专业背景的体系咨询专家指导企业建立适用于企业的管理体系。通过精准性调研,对企业管理现状进行实地诊断;开展定制化培训,增进企业理解并实施标准内容;完善管理文件编制,指导企业规范有序运行;建立企业质量人才库,使企业自身管理能力得到提升;标准化验收,保证咨询项目高质高效开展。通过对企业开展管理体系的咨询及认证,助力企业实现管理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提升、业内竞争力增强的综合提升效果。

(2)质量对比提升

对于有些企业存在的产品工艺不太完善、技术能力需改进及质量控制有待加强等质量问题,项目组为其提供质量对比提升专项服务。以企业产品形成的工艺流程为主线,分工序从人、机、料、法、环、测等要素入手,深入调查研究,引导企业建立以完善工艺、改进技术和加强质量控制为主要目标的产品质量提高改进机制;通过对获取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确立工作的方向和实施的办法,工作方向是以选定的产品为代表,实现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改善人员结构,组织岗位培训,尤其是关键岗位优秀员工的培训;改善工艺方法,修订完善相关流程、标准;改善工艺装备,确定现场工装技改措施。

(3) 全员质量培训

为了帮助企业走出质量意识淡薄、专业人才欠缺、培训机制不完善的困境,项目组为其提供中小企业质量能力提升工程系列专项培训。首先通过电话调研、现场调研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企业对质量能力提升培训的需求,同时采用大班培训、入园区培训、一对一上门培训三个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其次,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企业的培训重点,注重整合培训资源,并在内容设计上注重“博”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企业的需求。然后,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授课教师团队从市内省内咨询专家到台湾知名专家再到国家级质量专家,不斷优化师资力量。最后强化考核评价,对每一期质量能力提升培训班进行学员满意度评价。

(4)标准研制修订

从企业标准制修订、团体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出发,不断提升企业标准水平与产品质量。通过企业标准研制及修订,提高企业对标准的理解,强化对标准的认知,提升产品或服务质量,获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通过团体标准研制进行创新技术的扩散和应用,引导相关企业或行业协会通过借鉴、引进、吸收、创新等多种手段开展符合产业特点的标准化工作。通过引导企业采用更先进的国外或国际标准,开展企业技术指标与国外先进标准指标比对,进行标准转化、标准贯彻实施以及采标备案。

(5)“互联网+”标准文献服务

为切实解决企业对标准了解不足,没有主动获取标准更新的渠道,只能被动等待外部检查监管人员告知标准作废情况,以及企业管理标准多、更新维护工作量较大等困难,项目组利用“互联网+”建立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文献在线查询等标准服务。包括针对企业实际情况定制个性化托管服务;指导企业使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方便企业及时获取标准状态信息并便捷阅览标准内容;为企业提供从标准题录信息到文本内容分析的全面咨询服务,满足企业标准工作的信息需求,促进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

(6)检验检测能力提升

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着手,综合提高中小企业自身检验检测能力。以人才培养为重点,为企业质量管理成员培训检验标准、操作规范、报告出具、检验管理方法等检验检测系统化知识;以强化设备设施为要求,为企业提供全面设备设施清单及化验室布局方案;以制度建立为保障,为企业设计建立保证检验工作质量的管理制度及控制程序,确保产品由进到出有监管、有控制、有品质。

(7)产品质量追溯

应用二维码编码技术,依托国家追溯平台“条码微站”系统和中国商品信息源数据服务工作室,对供应链上的各种物品信息进行标识、采集、记录、分享,使企业产品在供应链上每一个节点都能满足“向上一步追溯和向下一步追溯”的要求,最终实现生产、加工、物流、零售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跟踪溯源。

3.3 主要成效

(1)全面导入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幫助企业培养了一批质量管理骨干,提升了骨干成员运用质量标准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指导企业建立了能反映其特点、适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杜绝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与企业现状脱节的“两张皮”现象,提升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实用性。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切实为企业提供了一整套质量管理解决方案,提高了企业质量管理基础能力。

(2)开展质量对比提高,企业自我改进的能力有效增强

实现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问题;帮助企业改善人员结构,组织岗位培训,尤其是关键岗位优秀员工的培训;改善工艺方法,修订完善相关流程、标准;改善工艺装备,确定现场工装技改措施。帮助企业改进过程质量,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内部质量损失,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关键岗位人员素质和能力,增强企业的自我改进能力。

(3)开展全员质量培训,质量意识与质量知识得以强化

采用大班培训、入园区培训、一对一上门培训三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实现培训的计划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效果显著,一是学员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培训过程中,老师与学员互动增强,经过培训,企业员工在质量管理与工具运用、标准撰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二是企业满意度提升,企业对培训的内容、氛围以及效果越来越满意,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4)帮助企业采标建标,引导企业实现创新发展

标准研制项目实施以来,共为企业研制标准近30项,涉及气象、化学工业、机械制造、计算机软硬件等多个行业,对25项武汉市农业地方技术规范等进行了修订审核,帮助10种产品成功采用国外先进标准。项目充分发挥标准技术支撑作用,帮助企业增强技术能力,提高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扩大标准化视野,提升市场话语权;同时,为提升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助推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5)利用标准信息服务平台,企业需求快速满足

指导企业用户查找标准信息,大幅降低企业收集和管理标准的成本,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针对企业个性化需求,服务专员对接100家企业,为企业提供标准查新1989条,标准托管1224条,远程标准文献传递242份。同时通过个性化标准托管、标准文献传递服务确保了企业所用标准的有效性,提高了企业质量工作效率,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负担。

(6)开展检验检测能力提升,检测质量显著提高

通过培养人才,为企业输送检验人员25人次,大幅提高了质量管理及检验检测人员对产品标准要求的解读能力,依照实验标准开展检验试验的操作能力,出具科学、公正、准确、有效检测报告的专业能力。通过配置硬件条件,为企业提供设备、药品、耗材等近百余项的定制化清单,依照食品、工业品等各类企业的质量安全管理相关规范和要求设计实验室布局。通过规范检验检测制度,为企业设计开发多类专项管理方法,实现了全流程控制企业产品质量、降低供方原料质量风险、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等多方位的质量保障。

(7)开展产品质量追溯,源头把控质量安全

通过国家统一追溯平台,实现对种植、养殖业等主要农产品从生产源头到产品上市前的质量管控。一方面各级农业部门通过管理平台及时掌握、了解主要生产基地种植、养殖质量安全情况,为监管与执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可追溯管理,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查询可追溯农产品,可追溯企业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认识,企业的效益和公信力显著提升。

4 对中小企业转型发展的启示

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中小企业整体质量水平,助推企业转型升级。随着工程的不断推进,项目的实施进展、收获的成效,以及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都映射出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亟须提高和完善的地方。

4.1 深化转型理念

一方面,研究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规律,总结国内外企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做法,研究转型升级的内涵与外延,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法和路径[3]。另一方面,分析和把握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和不同企业所处的转型升级阶段,密切关注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势,及时把握经济回暖、市场需求上升时机,因势利导,推进武汉市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4.2 夯实转型基础

进一步推动武汉市中小企业质量提升工程,以质量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为支持,以提升人员素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为保障,以实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双提高为目标,全面提高中小企业质量保证能力,为实现武汉市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助力。同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在要素投入结构中的比重。

4.3 完善配套政策

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土地、技术和人才政策。推进“创谷”计划,拿出城市最好的空间,量身制定最好的政策,提供最优的配套服务;完善科技政策,推进校企、院企之间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和产品的附加值;进一步完善企业引进和使用人才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抓住当前机遇,引进国外高端人才,深入推进校企战略合作, 培养创业创新型人才,着重发展高职教育,解决中小企业急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4]。

参考文献

李海波. 浅谈浙江中小企业质量管理提升研究[D]. 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王文璇. 湖北省中小企业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2):10-12.

吴家曦. 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 [J]. 管理世界,2009(8):1-5.

莫婷婷. 安徽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研报告[D]. 蚌埠:安徽财经大学,2015.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5篇

企业融资就是企业以一定的渠道、通过一定方式筹集所需资金的各种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来看,企业中国融资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外投资、凑集资金、组织资金等保证企业正常经营需要和经营管理活动的理财行为。从广义上来说,企业融资是资金的双向流动,不仅包括资金的融入,还包括资金的运用。正确理解和把握企业融资的渠道,即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成本,又可以有效的防范和规避企业运营风险。随着经济的发展,融资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容,未来获得更多的资金,企业采用多种融资渠道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但是融资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就成为了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影响因素

由于资本在经济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使得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承担着借款增加、筹资失策、债务繁重等各种问题,本文认为影响企业融资的因素主要包括:

(一)生产经营因素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管理、生产销售、竞争对象、产品更新等因素的改变会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方式。例如:当企业利用租赁方式内源融资时,如果所租商品租期过长,租金过高,市场利率变化较大等,将可能会给企业融资带来一定的损失。因此,同样的企业经营模式,选择的融资方式将会不同,企业应综合考虑在生产经管过程中的多变因素。

(二)财务因素 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由于信贷市场资金供需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财务困难甚至破产。例如:企业在发展中由于自有资金的不足,往往选择利用负债融资,而负债融资要求企业不论盈亏都要按照协议支付利息,若企业内部资金供应不足,无法支付负债融资所产生的利息和本金时,就会给企业带来财务危机。

(三)国家政策因素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部分,需要融资的企业只能适应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目前的融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政策环境所决定的,对企业不利的政策必然会造成企业融资的损失。例如:当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时,原本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不在受到国家的优惠政策,会给企业融资带来极大的障碍。

二、企业融资渠道

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一是内源融资,指某一经济主体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自身体内进行的资金融通,是企业从自身内部确定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从外部有关单位或个人筹措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融资行为。

(一)内源融资 内源主要是指通过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转化为企业的投资。内源融资一般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它不需要企业支付利息或者股息,成本比较低,并在股权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融资目的,因此具有低风险性、低成本和自主性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内源融资的成本要低于外源融资,只有在内源融资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时候,企业才会将外源融资列入考虑范围。内部融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而融资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将自己在生产经营各环节所产生的资本与储蓄。按照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又分为表外融资和留存收益融资。

(1)表外融资。在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没有反应出来的筹资行为称为表外融资。对于企业来讲,表外融资具有调节企业资金结构、缓解资金不足、扩大企业经营规模、开辟企业其他投资渠道等作用。例如:企业通过将产品销售给客户,然后再签订一份关于该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将产品重新赊购回来,而原产品没有离开企业,但企业通过这个协议筹集到一部分款项,通过这样的方式,即缓解了企业资金不足的危及,又没有改变企业原来表内资金的结构。因此,表外融资可以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便利。表外融资又分可以为直接表外融资和间接表外融资。常见的表外融资方式有:代销商品、折旧及转变负债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资本融资的多少与风险成正相关,由于内源融资的资本来自于企业自有资本,不需要向借款方支付相关的融资成本和费用,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和影响较小。

(2)留存收益融资。企业从历年利润收益中提取的归自己支配的纯收入称为留存收益,也是通常所讲的企业税后利润,主要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从对企业的影响来讲,留存收益融资不需要企业对外做融资活动,也无融资费用产生,只需企业按照规定的比例提取盈余公积。从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企业没有一定的资本积累能力,是很难获得外部融资资金。作为发展中的企业,资本需求量大,内部融资往往会受到企业自身实力的限制,如果企业自有资金相对较少,将会极大的增加内源融资的成本和融资风险。因此,企业要壮大实力必须以内源融资为基础,以外源融资为补充,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二)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企业投资者利用他人储蓄作为投资资金,借助外部有关金融机构或单位,通过各种方式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活动。按照是否借助金融中介,企业外源融资又分为直接外部融资和间接外部融资两种融资方式。直接外部融资是指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股权和发行债券等方式直接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间接外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贷款、租赁和短期商业信用等方式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获得资金的融资方式。由于融资环境对外部融资的影响较小,外部融资可以为企业扩大规模提供及时的资金。

(1)信贷融资。作为金融贷款机构,银行往往是企业最常用的融资渠道。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例如:银行贷款通常是根据企业的审计报表、财务报表、担保获抵押等发放企业贷款,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相比,不需要发行费用,为企业减少融资成本。但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需要提供担保、资产抵押等附加条件较多,与市场上的担保公司相比,限制性条款较多,手续也过于复杂,并且能够提供的贷款主要是短期贷款,不利于企业长期经营发展资金的需求。因此,通过银行贷款只能解决发展中企业所需要资金的一部分。

(2)股权融资。股权融资是指企业以股票的形式向特定投资者或社会进行筹集资金的活动。向特定投资者筹资是指,企业的股东通过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等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新股东,从而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与信贷融资方式相比,股权融资具有不可逆性、长期性、无负担性等特点。按照股权的发放对象,股权融资又可分为私募股权融资和公募股权融资。私募股权是指向特定的投资者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而公募股权是指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而筹集资金的过程。股权融资投资者对企业利润要求较高,对于投资者而言所承担的风险较大,这就意味着股票融资的资金成本要比银行贷款高。

(3)债券融资。债券融资是一种企业通过举债筹措资金,资金供给者作为债权人享有到期收本收息的融资方式。它可分为银行贷款、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除靠企业的商业信用进行短期融资外,其他债务融资一般都要求企业定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企业面临的压力较大,融资成本较高。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投资者的资金决定了债券能否发行成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选择投资的关键。与股权筹资相比,债券利息是从税前利润扣除的,不存在公司法人和股票持股人双重课税的问题,因此,其发行成本也比股权筹资低。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更有利于控制股权,维持本公司原来的管理机构。

三、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同时,面临着融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严格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将融资规模、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方便程度以及融资的期限进行综合考量,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步的发展。目前,我国企业融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 我国大部分企业多采用合伙制或私人制经营,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核算不真实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企业的融资。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预算体系,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资金运用预算和资金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融资成本。

(二)企业流动资金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金决定了企业的负债能力,由于个别企业的经营规模有限,注册资金少,在资金周转方面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当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不能及时实现规模经营时,企业的负债率就会下降,融资风险相对变大。

(三)融资行为不规范 由于我国债券市场流通性差,市场缺乏统一性、债券利率也没有市场化等原因,对企业的融资行为产生了很大不良影响。我国债券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导致了企业在融资时严重的滞后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康发展。

四、企业融资防范对策

(一)规范企业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资本风险,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的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并协调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从企业不同的经营状况来讲,除了充分利用会计事务所等财务服务机构提供的各种服务,企业本身还应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收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合理确定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短期资本与长期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特点及条件的融资方案,从而兼顾企业未来的资本流量以及缓解偿债压力的大小。

(二)制定合适的融资方案,选择正确的融资方式 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对融资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在企业创办阶段,具有资金需求量小、潜在投资收益大及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多采用对外贷款的方式筹措资金,需要资金多数来自商业银行或个人投资者。在企业投入经营阶段,由于产品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对市场的认知度还不高,选择的融资方式一般具有资金回收期长、风险大、投资回报率高等特点。在企业增长发展阶段,由于产品销售量增加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企业应选择投资公司、开发公司等方式进行外源融资。进入成熟阶段的企业,逐渐步入了稳步发展的阶段,所需要的资金量大,其融资方式主要以发行股票、发行债券等。

(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企业在融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融资风险意识,应该意识到不论是哪一种融资方式都有可能与企业的预期效果产生误差,要仔细核算融资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融资过程中的隐形成本。通过对各种融资方式的发现,产权改革和治理内部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和赢利能力;通过进行股票回购、提高折旧摊销比率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把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之间保持一定的最佳比例,可以实现现金净流量的最大化,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活动始终保持在优化状态,降低企业的内源融资风险。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追求价值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的同时,应根据公司生产经营规模的特点、目前财务状况以及所处的宏观环境等,将融资的需求量与融资成本进行比较。如何有效地选择适合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能够长久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只有正视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并严格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将融资规模、融资方式、融资方便程度以及融的期限进行综合考量,才能确保企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王辉:《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全面风险管理分析》,《现代商业》2008年第6期。

[2]熊泽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约束及其对策研究——从信息不对称视角考察》,《浙江金融》2011年第1期。

[3]赵猛:《浅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原因和对策》,《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4]吴庆念:《中小企业内源融资的渠道和模式研究》,《企业经济》2012年第1期

(编辑 杜 昌)

中小企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MOOC是当代教育教学中的热点之一,已引起了各类高校的普遍关注。地方高校由于综合实力比较差,MOOC的建设也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为了增强他们的信心和竞争力,该文运用文献法、实践法、问卷调查法等对MOOC的产生和发展、建设MOOC的意义、MOOC在普通高校的应用现状、MOOC学习的特点及其局限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结合一些高校MOOC发展的新趋势,对地方高校的MOOC建设及教育教学改革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MOOC(慕课);SPOC;混合教学模式

1 MOOC的产生和发展

MOOC(“慕课”)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缩写,是基于课程与教学论及网络和移动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兴在线课程形式[1],它以视频为主,具有交互功能,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给全世界学员学习[2]。

MOOC最早出现在2008年。这一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史蒂芬.道恩斯一起开设了一门名为“联通主义与联通知识”的在线课程,并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和布莱恩.亚历山大据此提出了MOOC一词,特指在网上开设的、有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并且对注册学生没有任何学历门槛限制、招生人数众多的免费课程[3]。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台的建立,标示着MOOC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这一年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 “MOOC元年”。

2013年,由清华大学发起建设的首个中文慕课(MOOC)平台“学堂在线”正式面世,标志着中国的MOOC建设进入了历史的舞台。截止到目前,“学堂在线”运行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60多所国内外一流大学的超过500门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经管、工程、环境、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2014年,教育部“爱课程”网联合网易启动实施了全球最大的中文慕课平台-- “中国大学MOOC”。全国的高等学府都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MOOC的建设,截止到目前为止有包括北大、人大、浙大等70多所大学参与,推出1300多门课程,其规模还在与日俱增。同年,由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发布,两岸三地四校的10门课程首批上线。目前已有60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参与,共发布了近300门课程。

2015年4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其中肯定了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建设的重大意义,同时表示将从政策、资金、平台建设等各方面提供支持,鼓励985、211高校兴建MOOC。借着这股东风,许多地方高校也不甘落后,纷纷通过质量工程等项目的形式大力推动MOOC的建设。

2 MOOC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应用现状

1)MOOC的建设的意义

MOOC的大规模应用,对于无缘进入名校,接受名师指点的普通院校学生来说意味着一个全新的、更公平的教育模式。学习者只要进入MOOC平台,使用一些社交账号比如微信号、QQ号就可以登录,然后选择课程,进入免费的学习。学习的过程也是灵活而机变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视频,可以观看教学资料、回答提问、参加讨论等。对于有的知识点没有听懂也没有关系,可以反复研究,反复观看视频,可以下载学习资料等,这种学习模式理论上更优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MOOC的社会意义在于它促进了学习化社会的形成。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十分迅速,人们只有随时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能立足于社会,而MOOC正好能给学习者带来这方面的帮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工作需求等在MOOC平台上选择优秀的资源进行随时的自我“充电”。

2)MOOC在地方高校学校中的应用现状

为了解地方高校学生对于MOOC的认识及使用情况,笔者曾对所在的学校通过问卷方式做了相关的调查,问卷涉及学院的三个年级。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学生都对网络及移动学习等新型的方式具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通过高质量的在线课程进行自我提升,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实际情况是超过一半的学生还没有听说过MOOC,小于四分之一的学生对MOOC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在线课程上,知之甚少。只有少数学生了解MOOC,有过学习体验。可见,地方高校学校的学生对MOOC的认知还不够,MOOC还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 MOOC学习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深入了解MOOC,向教学名师学习授课经验以及MOOC的制作思路,笔者分别在“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以及“慕课網”注册并学习了几门相关课程,在学习过程感触良多。

1)MOOC更符合现代人的学习规律

同传统的在线公开课相比,MOOC的优势非常明显,那就是MOOC视频通常是一系列10分钟以下甚至更小的完整独立的“微课程”,这些微课程中还会穿插一些相关的测试题目,使得学生好像正在玩电子通关游戏,只有答对问题,才能继续听课,寓教于乐。这种短时间内集中精力的学习模式更符合当代学习者的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MOOC制作的水平良莠不齐

“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都是国内知名高校推出的MOOC平台,其中不乏优秀作品。笔者自己学习的几门课程中就很不错,尤其是清华大学李秀老师带领的团队推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上不仅包含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还引入了大数据、搜索引擎、云安全等如今大众比较关注的内容;课程组织形式也比较丰富,有课件、讲座、访谈、参观、实践、习题、作品点评等,根据课程内容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给学习者。视频的时间较短,内容完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但也有些课程的授课方式不符合MOOC的理念,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不过是用新方式重新加工旧材料,换汤不换药。例如,有的教学视频长达三四十多分钟,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没有与学习者进行沟通。有的视频被硬性的切割成十分钟以下“微课程”,但是内容不是独立完整的,这样做只会割裂课程内容的系统性,达不到“碎片化”学习的目的,让学习者一头雾水。

当然优秀的MOOC从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是相当大的,例如上文提到的《计算机文化基础》除了后台制作人员,授课教师就多达四位,还有助教、特邀嘉宾等。课程的录制以及后期制作费用、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薪酬都是庞大的支出。据统计,国内制作一门优秀的MOOC需要十万元左右,这是地方高校难以承受的。有的MOOC还涉及与一些高端企业的合作,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与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联想创新中心的合作,这也是地方高校等学校难以实现的。

3)MOOC的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在传统的大学教学过程中,所有的课程、课程体系及时间安排都是经过严密论证的,课程与课程之间传承、衔接关系非常清晰,每门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位置也非常清楚,学生不需要了解这些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只要按部就班的按照課程安排进行学习即可,但在慕课时代,由于注册学生来源广泛,知识结构及基础差异很大,需求也不尽相同[4]。MOOC平台上课程建设各自为政,所以各大MOOC平台上课程知识体系建设几乎为零。这可能是MOOC不能在地方高校得到重视的原因之一。

4)MOOC与本校教学的衔接问题

目前MOOC大部分都是985、211学校开设的课程,虽然MOOC是“没有先修条件”、“没有规模限制”,但实际上对于来自地方高校等基础知识比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另外,这些学生的自制力、自我约束和做我管束能力也比较差,这是造成MOOC注册率高、完成率低这个尴尬局面的最大原因。

4 MOOC在我国高校的应用研究

综上所述,虽然近年来MOOC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它对大学实体课程建设的意义并不大,而这本该是高校进行MOOC建设的最初目标。正因为如此,各界人士开始对MOOC的未来发展做出种种尝试,并取得一些成绩。

1)建设本校的SPOC

SPOC是英文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即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英文缩写,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福克斯教授提出的。顾名思义,SPOC是为小规模的、达到一定先修条件的申请者准备的课程。

当前的SPOC案例,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或者想要取得课程认证的在线学习者两类人。前者采用一种结合了传统教学与在线教学的翻转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是:教师把在线视频材料当做课下作业布置给学生,然后在实体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讨论,回答学生的提问,与学生一起完成作业或其他任务。后者是根据设定的申请条件,从全球的申请者选取一定规模的学习者纳入SPOC课程。入选者必须保证学习时间和学习强度,参与在线讨论,完成规定的作业和考试等,通过者将获得课程完成证书[1]。未满足申请条件的学习者可以以旁听生的身份注册学习在线课程,课程结束时不会被授予任何证书。

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外著名的大学都进行了SPOC的实验和推广。

国内的许多高校也积极筹备建设本校的SPOC,例如南京大学、常州大学等。目前南京大学已发布130多门SPOC。SPOC建设中一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在MOOC平台进行SPOC登录,即本校学生或者想要取得学分的学习者需要详细注册自己真实信息,进行实名认证。例如“中国大学MOOC”以及 “好大学在线”都对自己的合作高校提供此功能,这种SPOC模式的成本较低,对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意义重大,为MOOC提供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

2)混合教学模式

国内首次正式倡导混合式教学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提出:“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主动性与创造性”[5]。MOOC的产生为混合教学模式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MOOC的学习中,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自主学习。但对于地方高校学生来说,要求他们独立进行MOOC学习是不太现实的。学生大多基础知识比较差,理解能力有限,而目前大部分MOOC是由较高水平大学的教师制作发布的,他们不了解地方高校学生的情况和知识结构,很难制作出完全符合学生要求的MOOC。再次,地方高校的学生也一般缺乏自我管束、自我激励、在线独立学习、在线协作学习能力等特质,很难独自完成MOOC的学习。

而传统大学的面对面授课于监督与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是网络教学无法替代的[6]。为了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及MOOC教学的优势,推动大学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很多高校设计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课程特色的不同程度的“混合”教学模式。

有的采用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方式,即要求学生课下学习MOOC,课上集中讨论,回答提问的方式进行。

有的采用“MOOC+面对面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即采用教师面对面授课穿插MOOC方式完成。这需要教师根据本校制定的教学大纲,对课程进行规划,选择合适本校学生的MOOC,进行线上和线下、课上和课下的混合教学。

5 总结

自从MOOC产生起,关于它的争论就甚嚣尘上,追捧者认为MOOC将颠覆传统的高等教育,各种质疑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但MOOC给传统大学教育带来的震动却毋庸置疑。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正在促进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从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上进行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的热点之一。地方高校由于综合实力较弱,进行大规模的MOOC的建设也许力有不逮,但也不能放弃发展的机会,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之法,才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4,35(1):85-93.

[2] 李丽萍.“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学模式改革新视角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4(11) :252-253.

[3] 曲大为,张鹏.慕课与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2015(5):119-122.

[4] 邓宏钟,李孟军. “慕课”时代课程知识体系构建[J].课程教育研究,2013(7):5-7.

[5] 何克抗.从Blended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04(3):5-14.

[6] 王春晖,刘志国.基于MO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7):144-146.

上一篇:机电一体化论文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子与通信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