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

2023-09-23

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关于“高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张红军

2013年10月15日

2010年十月十二日在灵宝教体局的统一组织下,听了于春祥老师的《高效课堂的困境与突围》的精彩报告。于老师以其独到的思想和见解解决了打造高效课堂中的诸方面的困惑。他从打造高效课堂中的专业信仰、知识结构、师生关系、课堂模式和教师的示范作用等五个方面做了深入的分析,以大量的实例阐释了他的独特的观点,使我受益匪浅,进一步研读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余文森--《提升课堂有效性的十大教学技能》等报告,现将我对实现高效教学的几点思考与各位探讨。

一、“兴趣爱好”-----是高效教学的“原始动力”

1、教师对职业要产生兴趣。

于老师的报告中,第一个标题就是教师专业信仰的困惑和突围,他把教师对教育职业的喜欢,对所教学科的痴迷,面对向学生的热爱作为教师快乐、成功、幸福的最高追求,这也是我们教师应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对本职工作产生兴趣的需要。“不爱是最大的敌人,选择了不爱是不道德的。”“对生活和职业没有兴趣的教师,不会教出积极向上、兴趣广泛的优秀学生”。

要对职业崇敬和热爱,从而使教师产生兴趣。

2、要使我们的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人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但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老师并不多。谁能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那谁就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教的学生成绩也绝对不会差。使学生产生兴趣的方法很多,个人的人格魅力、知识水平、和谐幽默、语言艺术。真情细致的思想教育,个性的关怀,激励和批评的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是可以做为培养学生兴趣的突破点,群体性活动是兴趣的“土壤”(举例展开阐述)。“一次有意义的群体活动胜过一百次说教”。所以我们平时要在各个方面留心,处处都有点燃兴趣的火花。

二、“不断学习”----是实现高效教学的“根据地”

于老师的报告中,对教师“知识结构困境和突围”中通过现场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的知识系统化问题很差,教师不能经常学习课标,大多数教师对本学段学科教材的个人认知度差。关于学科理论的涉猎 度更差,这已成为课堂改革的瓶颈。用于老师的一句话总结就是“原本实实在在要做的事情,现在还没有开头。”所以教师要学习,怎样学?学什么?已成为实现教学高效的重中之重,我想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习:

1、专业的学习。

①认真学习本学科课标。要反复学,学反复。深入了解各学段要求,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度,这样才能真正搞好课堂设计,才能正确指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②学段知识的涉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

③重要的教育教学思想、规律、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任何的学习必须体现“思想方法重于知识的理念”。

2、其它相关知识的学习。

相关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学、天文、地理、历史、体育等方面的知识都值得学习,要博采众长,丰富头脑(求广不求精),我们可以反思我们平时的学习状况(可以扪心自问),很多教师知识面窄的可怜。

3、学习做真人。做一个守信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高尚的人,有内涵、有修养的人,有上进取心的人。教师与学生互为镜子,俗语讲“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师也必有其生”。也是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阐释。

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所做的师德学习、主题交流、组织学习课标、说课比赛、做练中招试题、专业考试、鼓励教师读书,撰写读书心得、撰写教学札记等等。都是引导教师要不断的学习。

三、“良好师生关系”-----是高效教学的“润滑剂”

于老师的报告中,用辩证的方法阐述了改变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提出了“确保师生的真实投入,高效教学才能实现”重要理念。彻底改变师生的关系,“要以学生为天,教师要心甘情愿的为地”“地永远不与天争精彩,而是把天的精彩当自己的精彩”。结合专家老师的师生关系的论述,我觉得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尊重每一位学生,真爱是尊重的根本,只有真爱才能触及学生心灵。“不夹带任何东西爱,我们的学生最能体会”。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好、特点、差异,甚至缺点或弱点,多看学生的优点、闪光点,少看学生的毛病和缺点。甚至要放大优点,包容缺点。

2、以学生为天,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不只是说在嘴上,要发自内心,要转变观念,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快乐自主的学习,使他们在校园中有“尊严”的生活与学习。

3、打破“衡量学生的单一标准”

目前师生关系紧张最突出的原因应是“同一个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我们用单一标准评价学生从根本上讲就是错误,甚至就是犯罪。所以我们要多元化评价学生,新课程从根本上是这样要求的,但我们平时真正是如何做的,我想我们的教师最清楚。所以我大力倡导打破“衡量学生的单一标准”,多元化,多层次评价学生的学习,可从品质、体育、劳动、特长等都方面肯定学生,评价学生。

四、“课堂模式”------是高效教学的“运载火箭”

于老师的报告中,提出任何模式都应遵从课堂之道-----“以学定教”,教学当如及时雨,“润物细无声”,“以人为本,产生自信”,“自信是生命的黄金,缺的是多元的展示”,在课堂上“简单大容量板演,或许蕴含着启动生命快乐的大道”。任何课堂模式都离不开三大基点: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生产力的源泉在于自主,课堂效率的根源也在于自主。合作是学习的需要,不是硬性规定的环节, 是包括独立学习的合作,小组学习是落实合作的唯一路径。探究不排除接受,要在乎体验。任何模式都是在“自主——合作——探究”三个方面做文章,结合于老师对课堂模式的论述,我想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实践:

1、我校“四步”导学校模式,灵活创新运用。

要在“自主、合作、探究”上下功夫,做大文章,课堂上要设计好三方面的活动,怎样做才有实效。

①自主学习要明确时间,内容具体、方式灵活,要有检测。 ②合作中特别重视小组作用发挥,如何组建,组员搭配,异质分组 。怎样检查效果,可以建立学生师徒结队,要有奖励措施,制定奋斗目标等。

③探究要增强学生动手动脑,注重过程,关注参与,千万不能省。

2、活动设计应遵循多变性,多样化,犹如吃饭、穿衣。

3、用模式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用模式。打破束缚,个性创造。

五、“教师的人格魅力”------是高效教学“引爆器”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学生兴趣的源泉。”所以我们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重视,自身的人格魅力。

1、个人形象美影响我们的学生。心态、仪表、行言、一手好字、有涵养,落落大方。

2、用自己的学识感染学生。博学多才,出口成章,学生肯定、亲近、佩服,进而模仿学习。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用先进独特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教育学生。

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

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要问我,纪念长征的感悟是什么?我们今天纪念红军“长征”,已经没有了战火纷飞的氛围,七十年前艰苦程度甚至超乎我们的想像,但其精神却会永远激励着我们。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想,人生可以平谈,但不能虚度光阴。这就是我的最大感悟。我们今后要继续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遥望着眼前的山山水水,眼前总会浮现长征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今天的纪念活动远远无法表达出我们对红军的崇敬之情。

继承长征精神,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中国共产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让“三个文明”建设结出丰硕的成果,让长征精神永放光芒!感悟“长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文化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七十年,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特别是“会泽扩红”更加耳熟能详,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成就。

饮水思源,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也是我们纪念红军长征的动力,在红军长征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用自己的方式举行纪念活动,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为了把这感动一代代人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面对自己的先辈,每一个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一些红军将领就出身于书香门第,家里有饭吃,他们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抢。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刻在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也是今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垫后,掩护主力

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9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精神是一个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

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师:

材料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

材料一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比例

第一次

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30多万

7万多

约4∶1

材料二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

材料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博古、李德

教师:“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结果一败涂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

教师:

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

学生: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

会前: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

教师: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

教师: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

学生: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教师: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党员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共织祖国伟大复兴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当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脑海总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那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那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上那胜利后的笑容。七十六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革命精神是取得胜利的根本保障。长征途中,在强大的敌人和险恶的自然环境面前,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强大敌人,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天,步入新世纪的我们,同样需要坚定的信念;同样需要坚强的意志;同样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样需要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无法忘记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他脆弱的身体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天空,而他自己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永远的离开了爱他的人和他爱的人;我们也无法忘记1998年夏那场令人难忘的抗洪抢险中,英雄战士李向群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置生死于不顾,以其20年的短暂生命和22个月的短暂军龄,谱写了壮丽的人生赞歌,被誉为“新时期的英雄战士”……

英雄的故事说不完,英雄的事迹道不尽,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信念,共同的精神,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和精神,他们才能从容地藐视困难、顽强地面对困难、乐观地克服困难,有了这样的信念和精神,他们才能以蓬勃向上的风貌,激发创新的能力,燃烧创业的激情,焕发无坚不摧的力量。

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通过近几节近代史课程的学习,老师对红军长征的过程以及长征精神作了详细的讲解,让我对红军长征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那些英勇无畏,历经艰险,百折不挠和对革命的无比忠诚和对党的坚定信念深深感染了我。这些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红军长征对于党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战略举措。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有一个精辟的评价: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从这一点生发开来,我们便可看到长征之所以被载入史册的历史意义。长征胜利,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序幕如果把长征放到中国革命全局去考察,就可看到,长征是中国革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转变到抗日战争中兴起的关键,是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有人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14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全国胜利,把国民党赶下大海。这样,长征在性质上就由走投无路的撤退,变成走向胜利的序幕。长征造就了中国革命的领导骨干正像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了理论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一样,红军长征所造就的中国革命领导骨干,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作了政治上和干部上的重要准备。30万红军,经过25000里长征,剩下25000人。这25000人,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革命的精英,是具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党和红军的骨干。中国革命就在这批骨干的带头冲锋陷阵下,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就推翻了国民党政府。长征是锤炼一代中国革命骨干的熔炉。在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同时,长征还为毛泽东创造了一个千锤百炼的领导班子。应该说,在长征路上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选择毛泽东为领袖,是正确的历史性选择。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也不是偶然的,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西方学者评述说:红军长征“是历史的史诗之一,并给予一次锻炼,使共产党人更为坚强,使他们为未来的胜利做了准备”。这个准备既包括干部上的准备,也包括政治上的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也就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撒播下革命的种子1935年11月5日,毛泽东率红

一、三军团到达陕北象鼻子湾,出发时拥有8万之众的中央红军,此时只剩8000多人。但是,毛泽东从这些经历了无数苦难而衣衫褴褛的战士身上,不仅看到了长征对于中国革命的现实意义,还敏锐地意识到了长征对于人类社会的精神意义,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讲: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它将被载入史册。星星之火已经燎原,昔日的8000多人现在已经红透中国,红遍了全世界。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上最壮丽的一页。红军长征显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无比顽强的生命力长征是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上最壮丽的一页,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闻之令人感喟的史诗般的壮举。长征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实际上是无数革命先辈用理想、信念、热血直至生命编织而成的,是留给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精神财富。实际上,在对民族精神的弘扬过程中,长征精神又成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精神的充分体现,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境界。长征精神,成为了个人积极向上乃至中华民族整体奋进的一种精神,成为了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新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弘扬长征精神,就是弘扬民族精神。

红军博物馆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物馆设计互相借鉴程度加剧,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同化的设计。由此一来,博物馆设计便容易丢失地域性特色,而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竭力避免的。本文首先简要概述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然后分析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的主要内容以及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

博物馆承载着当地的文化、文物和风俗,不应该失去其地域特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应该保持独有的特色。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博物馆的物料材质、色彩布局以及装饰元素。

一、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概述

所谓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示在博物馆设计中要运用到地域性元素,地域性往往代表着某个地方区域内的特点。地域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地理位置的不同、外来文化的形成、政治和行政关系、民族地域。许多建筑是古时候流传下来的,当时交通不够便利,且通信受到时间、距离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性元素和特点。随着外来人口的进入,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出现融合,创造出了新的文化。丰富的地域条件为博物馆设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地域之间的融合将在设计之中有更多的探索。

二、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的主要内容

(一)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之物料材质的地域性

博物馆通常有着较大的空间,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有可以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也更多,不仅要考虑博物馆局部的设计,同时也需要考虑博物馆整体的设计以及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等内容。在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材质来体现不同的地域特点。我国不同的地域建筑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如北京的故宫、四合院等传統建筑,哈尔滨偏重于俄罗斯风格的建筑,陕西的窑洞建筑等,都是通过不同的材质表达出不同的风格,在博物馆的设计之中也可以进行借鉴。通常,我国之前的建筑倾向于使用砖瓦等材料,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博物馆的设计逐渐选择玻璃等具备时代性的材质,使博物馆设计更有现代感。不同的材质不仅能够体现出不同的地域,同时也可以体现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区别,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色。因此,在博物馆设计之中,材质成为了地域性表达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之色彩布局的地域性

对于博物馆及建筑的设计而言,色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同的色彩可以表达出不同的风格,营造出不同的感觉。色彩主要体现在博物馆室内的设计中,反映着地域的文化特色。博物馆通常有许多的展品,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展品不同,展品也体现着地域性。在博物馆室内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色彩的运用来与展品构成相互关系,从而突出展品。同时,博物馆有着较强的功能性,也是较为正式的场合,在色彩的选择上不能太过于花哨,通常是选择较为贴近的色彩,通过细节的色彩变化来优化设计。例如,对苏杭的印象通常是雾色的,在苏州的博物馆设计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白色和灰色,有着苏州的地域性特点。除了色彩之外,博物馆设计的布局也有着地域特点,如故宫博物馆中,皇室的房间基本保留原有的布局,表现出深厚的古朴韵味。而西方如欧洲皇室博物馆也保留着原有的布局,相对于东方故宫的传统,西方的皇室装饰布局也更为现代化。

(三)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之装饰元素的地域性

博物馆设计如果只通过色彩来变化,有时候可能会过于单调,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也会加入一些装饰元素,或者图案和花纹等,都可以很好地表达地域性。在进行博物馆设计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通过当地特色的装饰图案来表达博物馆的地域性。例如,北京传统的博物馆通常有着皇室特色,较为正式,有着皇室的图案纹理,而西方的博物馆则有着浓浓的西式味道,有着西方的特色装饰。不同地域的装饰图案有所不同,在设计的时候不应该单纯地模仿,而是要考虑到装饰图案与博物馆展品之间的关系,探索出创新的设计作品。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地域性通常有着较长的历史底蕴,但不意味着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运用是一味地“考古”传统元素,同时也要注重设计的创新,彰显出博物馆设计的时代特点。

三、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博物馆设计之中应该避免过分趋同化

在博物馆设计中,最能够发挥的部分要属于展示空间。在设计的过程之中,首先应该符合展示空间的功能,其次应该符合博物馆所承载的情感表达。博物馆之中收载着具备时间沉淀的展品,承载着时代的变革,参观博物馆可以通过展品来找寻之前的记忆,在博物馆设计中,也可以来调动参观者的心灵感受,使参观者看到的不仅局限于展品本身,同时也能够体味到当地的文化韵味,仿佛置身于过去与此刻的临界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博物馆设计互相借鉴程度加剧,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趋同化的设计。由此一来,博物馆设计便容易丢失地域性特色,而这应该是我们需要竭力避免的。博物馆承载着当地的文化、文物和风俗,不应该失去其地域特点,不同地域的博物馆应该保持独有的特色。

(二)在博物馆设计之中应该注重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保持当地的地域性特色,不代表固步自封,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关注学习其他地域和国家的文化。我国博物馆设计也有越来越多对于西方风格的模仿,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东西文化存在差异,将西方设计不加修改地复制到东方未必是合适的,有可能会导致博物馆设计空有其表而毫无内涵。在博物馆设计过程中,不仅应该注重外在的设计,更要注重设计与博物馆地域文化、精神内涵的结合。随着现代化进程的高速发展,我们愈发应该保护传统的时间沉淀下的文化,如果博物馆设计越来越趋同化,将逐渐丧失地域性特点,甚至被遗忘在历史的舞台,若干年以后都将是我国文化的损失。

(三)在博物馆设计之中应该取材于当地风景名胜及地标建筑

世界各国都有历经时代风云变幻的风景名胜,这些风景之中都有着较强的地域性特色,如北京的故宫、天坛、雍和宫、恭王府等名胜建筑,仿佛印刻着帝王时代的影子。而我南方的园林建筑则与北方不同,相比北方建筑的大气恢弘多了几分雅致。在博物馆设计之中,应该对当地的标志风景名胜或者建筑进行取材,以保留和发扬当地的文化。例如,北京城楼门前的石狮子、四合院门上的石狮子等,都具备着较为深刻的地域性,在博物馆设计过程中,可以对此进行取材,选择一部分或者整体图案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之中。

(四)在博物馆设计之中应该紧随时代步伐关注科技动向

科技的发展是高速的,在博物馆设计之中也需要与时俱进,应该加入现代化的科技设施,而且现代化的设施又不应该冲击地域性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博物馆的主要功能是展品展示,现代化设施只是辅助作用,不应该本末倒置。例如,可以通过现代化设施等方式来调动参观者对展品的兴趣,在趣味中学习到相关的知识。

四、结语

博物馆设计地域性表达应该注意的问题,首先应该避免过分趋同化,在设计的过程中,首先应该符合展示空间的功能作用,其次应该符合博物馆所承载的情感表达。保持当地的地域性特色,不代表固步自封,同时也应该不断地关注学习其他地域和国家的文化,并且与时俱进,借助现代化的高科技设施,来帮助博物馆更好地展示展品,更好地发挥出博物馆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骏.当代历史博物馆设计的地域性表达——以长三角地区为例[M].北京建筑大学,2014(2):15-17.

[2]李继来.地域性设计在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M]. 长春工业大学,2010(3):9-11.

[3]姚红媛.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J].2016(5):17-19.

作者简介:刘阳(1991-),女,蒙古族,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研究生,学生,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上一篇:新颖旅游的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施工管理方面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