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趣与兴趣范文

2023-09-23

乐趣与兴趣范文第1篇

英语作为我国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其课程的教学应符合信息时代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和多元化社会的要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的我,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我认为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着重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

作为高中的学生,已有几年的英语基础,按理说,升上高中后的英语学习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但可能是由于新课标的实施;英语启蒙老师的教学方法;初中时期英语教学的环境;以及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因人而异,等各方面的原因,我所教的学生呈现出不同的英语学习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2006---2007学我所教的两班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小学六年从未学过英语,起步就要比别人晚;有部分学生连一些基本的音标也读不齐全。开学初的一些局面不容乐观。但经过了一学期的努力后,有一些同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认为,这里不仅有学生本人的智力因素,同时非智力因素(如学习动力和好的学习方法)也有着关键性作用。在同等学习条件下,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是搞好英语终身学习,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列入教学目的,充分说明了学习兴趣(动力)和学习习惯(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而这也正是我在日常教学中重视的环节。有一项研究表明,影响学习成绩的多种因素的比重为:学习习惯占33%,兴趣占26%,智力占15%,家庭因素占5%,其它占5%,从这些比例来看,习惯和兴趣居决定性地位。教学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在晚自修时能好好的自觉学习;也有的学生在“家长高压,老师重压”下,一天到晚只知对着书本和作业本,“只知三国,不只魏晋”,结果无论如何“勤”,成绩总是上不来。这一学年我所任课的两班高一的学生中,入学考试英语课成绩不及格的占80%,到第一学期期末参加全市统考,虽然分数都有提高,但“剪刀差”现象比较明显,有的只提高几分,提高了10分以上的有65人,30分以上的只有18人。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呢?

我分析认为,学校环境,老师条件相同,这应该要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上来查找原因了。象前面提到的一些同学,老师没有给予特别开“小灶”,家长也没有为其请家教,但成绩却上得很快,究其原因,与学生本人“好学”、“会学”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认为老师的任务不但是授业,尤其是英语这一非母语语言教学,需营造一个能够使学生既有兴趣,又有动力的学习环境,并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从内因的辩证关系来看,兴趣和习惯相对于老师的“教”来说,属于内因的范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生从中学升入高中之后,学习英语面临的最大不同点是从听、说为主向听、说、读、写并举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更需要做的是尽快使学生适应、跟上高中英语学习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更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一方面,兴趣和习惯是学好英语的起点。郭沫若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高一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特点和困难容易估计不足,有的学生认为初中的英语“好玩”,课堂上有说有唱,作业少,考试易过关;而现在一切都不同了,感到无所适从,进而厌学,出现过渡不平稳、衔接不顺利的局面。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数并不是因为老师的课讲得不好或者学生智力下降。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就要多从激发学习兴趣、传授科学方法入手,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找到快乐”,在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

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反映在英语学习上尤为明显。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基础环节掌握较差,升上高中后又面临较大的学习困难和压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做更多的工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使学生喜欢学习英语,爱学英语。学生一旦对学习英语有兴趣,“终身学习”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最好的教法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而兴趣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所以,就高一年级而论,我认为是课堂上要多用直观、做动作、表演等艺术性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英语在“动中学” 。

一是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教师的形象和精神状态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有亲切感、庄重而积极的教师形象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我认为,英语教学的艺术性首先是教师的形象和教学活动对于学生的感染力。教师在课堂上的笑貌和言行

举止的表现;书写、朗读、口语和讲解,练习指挥中的表现,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掌握一定的这些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在课堂上娴熟的运用。一旦能做到这一点,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将会更浓,记忆也会更加牢固持久。

二是开展演示教学。根据高中生活泼、好动和思维形象具体等特点,在英语教学中,采用“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根据课文内容需要,以“比赛活动”来激发兴趣。在课堂上由一人或多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照课文的内容用相应的角色表演出来。有时可由老师或老师带基础较好的同学先演示,然后分组进行练习。(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途径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要教会学生学习英语的正确方法。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持续性学习的关键。我在教学中主要是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和语调习惯。英语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一方面老师可做的工作很多,我在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早自习时大声朗诵;积累一些重点句子和句型;使用英语进行小表演、小演讲或举办“英语角”等活动。

乐趣与兴趣范文第2篇

【摘要】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自主学习的强化剂,其能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能促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解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运用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教学策略,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展开教学活动,进而在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  兴趣  自主

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非常浓厚,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地展开数学知识的探索构建,他们就会在解决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学习的正循环。而如果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被动的学习过程,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受到影响。由此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求知的源动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导学案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背景下,知识以及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学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学习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学生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就能形成的。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脚踏实地地展开思考与探索,需要学生不断地展开创新与总结。导学案模式下,学生会结合教师所设计的导学案进行知识之间的类比、迁移、探索与总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尤其是初中数学科目,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展开思考、推理与计算,导学案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自我,会给学生搭建一座通向知识世界的桥梁。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导学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整式的加减》,导学案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整式加减过程总结同类项合并法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学问题:3个人+5个人=?3只小兔子+5只小兔子=?3个人+5只小兔子=?入手,促使學生形成分类的数学思想。然后学生再结合之前学习到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以及教材的知识解释,就会初步理解同类项的概念。导学案中,教师还可以呈现具体的数学题目,具体可以是引导学生判断两个单项式是否是同类项,引导学生寻找一个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很多时候,学生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点的话,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但是涉及到具体的数学练习时,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如单项式中字母相同,但是次数不相同的是不是同类项,常数项是不是同类项等等。还有同类项合并的相关知识,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来展开总结归纳与练习,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前展开有效的预习活动。

课堂上,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或是促使学生分享他们的题目练习情况,或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做相应数学题目。如果有学生的课前预习效果非常好,那么教师就要充分肯定他的努力,并号召其他学生向其学习。如果发现有学生在课前预习方面敷衍了事,那么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这类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经历学习的探索过程,那么他的课堂学习活动就会非常被动。导学案模式下,教师会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会督促每一个学生展开课前自学。

二、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是激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渠道。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问题,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要设计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数学问题:小学时期我们学习过3x+20=155的方程,我们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20,进而就能得出3x=135,x=45的计算结果。那么现在,我们要如何解决3x+20=4x-25的方程呢?是否还可以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加以解决呢?或者你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吗?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展开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等新知的探索。学生会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变形方程3x-4x+20=-25以及3x-4x=-25-20,进而学生就会发现4x以及20在等式两边位置的变化中变化了符号,学生就会理解移项的概念。学生还会结合同类项合并法则,解出x的具体数值。

其次,教师要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如《多姿多彩的图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长方体拆开后,会变成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有好多种,学生的拆分点以及拆分顺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平面展开图。无论是何种学习能力的学生,都会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解决中。因为有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会总结出比较完整的平面展开图,但是有学生不能总结完整。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具体表现给予鼓励。

再次,教师要展开追问,即学生作答后再次提问。数学是一门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如果学生掌握了某一种解题策略,那么就能解决这一类型的所有问题。追问就是促使学生理清解题策略,由关注学生的解题结果转向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如《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的实际问题:某班有40名同学看演出,购买甲、乙两种票共用去370元,其中甲、乙票的单价分别为10元和8元,问购买甲种票多少张,乙种票多少张?如果学生做出了正确解答,那么教师同样要再次提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有哪些?应该如何列方程组?从而促使学生分享他们的整个解题过程。如果学生的解答出现了问题,那么教师同样要询问学生的解题思路,查看学生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

三、小组合作,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展开观察、分析、推理以及总结。而小组合作模式就能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促使学生展开思考、推理、讨论以及总结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巧用小组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

例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分析清楚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然后才能列出方程式并通过解方程来求出最后的答案。由于涉及到了一定的步骤以及分析推理,所以有部分学生就容易出现问题。小组合作模式下,每一个学生要在练习本中写下自己的解题思路以及总结出的问题,然后小组学生互相分享交流,及时解决简单问题,及时总结整理解题思路等。如一项工程,甲队伍单独做的话需要12天,乙队伍单独做的话需要24天,如果两队同时做的话需要多少天。学生先要展开数量关系的分析,(甲每日工作量+乙每日工作量)×天数=总的工作量,学生可以将总的工作量看作单位1,然后甲每日的工作量就是1/12,乙每日的工作量就是1/24,所以学生可以设需要的天数为x,进而列出方程式,并解答。小组合作模式下,如果学生的解题思路出现了分歧,那么他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解题依据,也可以将问题反馈给教师。所以无论是对于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还是对于数学能力欠缺的学生而言,他们均能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四、多媒体课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现代多媒体课件是教育信息化的直观反应,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因此,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展开知识点的系统总结。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总结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系统性地呈现知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网络。如学生学习过有理数这一单元后,学生要总结出正数、负数、0,整数,有理数以及无理数之间的关系,学生要总结出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则。然后学生可以将自己总结到的知识点与教师多媒体课件中总结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查漏补缺。

其次,教师可以巧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拓展。如《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有配套问题、工程问题以及销售中的盈亏,每一系列的问题中又有多道变形题目。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展开知识拓展,即围绕一个数学问题,呈现多道相关的变形问题,从而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形成能力。如配套类的数学问题,可以是螺钉和螺母之间的配套,可以是工作进度、劳动力的配套,可以是一个桌面和四条桌椅的配套,等等。学生要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恒等式,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还有其他类型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相应的变形题目,从而促使学生以扎实的题目解决能力来以不变应万变。

五、竞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大都有一定的争强好胜心理,他们会在竞赛活动中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所以说,竞赛活动,既能营造紧张激烈的学习氛围,又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使学生展开知识点的深入思考与灵活运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竞赛活动的方式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计算方面的竞赛活动。计算贯穿于数学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可以围绕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等计算题目展开比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一定数量的题目,然后促使学生展开计算。一定时间内,结合学生的计算结果与计算数量,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学生。计算方法与技巧,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比较熟悉,但是学生依然会在计算速度与准确度方面存在差距,其中的差距主要就是思维与专注度方面的差距。竞赛活动模式下,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他们的思维会全部集中在数字与计算方法上,因而计算准确性就能得到保证。

其次,教師可以组织学生展开综合方面的竞赛活动。即,竞赛内容可以围绕几何证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这一类型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类比、迁移、判断等思考过程,有一定难度。竞赛活动之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挑战,尽可能地发散思维,分析每一道题目所考核的基本知识点,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解决。因为数学中的很多题目都是围绕基本知识点展开的,只是某些题目综合了几个知识点,所以学生会感到有些困难。竞赛成绩出来之后,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表现,评选出优秀学生。

并且,每一次竞赛活动之后,教师都要记录学生的成绩,鼓励横向进步和纵向进步的学生,引导他们表现出更好的自己。

总而言之,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因此新课标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要运用导学案教学,巧设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以及巧用多媒体课件等多样化的策略,来创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童卫红.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12)

[2]张文栋.初中数学教学创新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07)

[3]邓红兵.信息技术的使用对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9(10)

乐趣与兴趣范文第3篇

1 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 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与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 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1.1 指向作用

体育兴趣是人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性倾向性的体现, 每个人在体育兴趣方面都可能有差异。这种向作用会因活动结果的积极强化而不断得到加强, 从而表现出体育兴趣的动力性和体育参与的延续性。

笔者根据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6届、2007届的两届毕业生964人 (男494人, 女470人) 作为研究对象, 用问卷调查法来确认体育兴趣的延续性。将体育活动归纳为三类:娱乐型、健身健美型和竞技型。研究结果表明, 高中、高职、离校后学生在三类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 其中, 对健身、健美活动的兴趣呈增加趋势;对娱乐型活动感兴趣的人, 无论在校时还是离校后都超过另两类, 并有很高的一致性。964名被试体育兴趣与运动实践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体育兴趣对运动参与有长期明显的定向作用, 对促进终身体育的实现有积极的影响。

1.2 强化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 可以促使人们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产生持久的注意, 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 周密的思维, 牢固的记忆, 丰富的想象。体育活动要求人们付出较多的体力, 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但是, 如果对活动本身感兴趣, 就会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地投入, 刻苦学习, 努力进取。实验表明:高职女学生多数不喜欢长跑, 但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步练习, 在生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2 高职生体育兴趣的现状

高职学生体育兴趣的特点。 (1) 广泛性。学生进入高职后, 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范围扩大, 求知欲不断增强, 他们不但关心课内学习与锻炼, 而且对课外体育活动及班级、校际之间的各种比赛很感兴趣。 (2) 选择性。学生对各种运动项目有不同的兴趣和选择, 如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 竞赛性强的运动项目等, 女生则喜欢动作强度不大, 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的运动项目等。 (3) 深刻性。由于年龄的增长, 知识水平及认识能力的提高, 学生逐渐对一些较为复杂、具有一定技巧性动作产生兴趣, 学习时, 他们不再满足于掌握动作要领, 更希望了解动作的原理。 (4) 连续性。许多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便有了, 到了高职阶段, 随着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他们的兴趣变得更加深刻而稳定, 这种稳定正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

3 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夸美纽斯认为,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不是天生的物质, 而是环境的产物。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 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 就是让学生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 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1) 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 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 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 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 甚至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 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丧失学生的自信心, 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2) 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心理学家们认为, 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 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 (3)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马克思也提出了“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观点。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学生发展的领路人, 而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高职学生对某项体育运动已经具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不需要教师启发和诱导就能自觉地产生主动参与意识, 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 让他们通过自身体育运动的实践, 去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意义, 培养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 此时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示范、讲解从事终身体育运动所需要的体育知识和技能, 会使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提高自我锻炼能力的方法, 从而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4) 利用竞赛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竞赛的方法特别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竞赛的方式要使各类学生都有获胜的机会, 不然会使不善于此项目的学生常因失败而丧失信心。比如说进行男生、女生的对抗赛, “强强”对抗赛, “弱中”追逐和“中强”追逐等竞赛性质的训练方法, 都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5) 成功教学法: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失败是成功之母, 而成功更是成功之母。“成功感”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 用欣赏的、肯定的目光对待学生是学生获得自信心的源泉。 (6) 鼓励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是人类头脑中最敏感的机能。体育课堂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 教学过程中应尽力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 不断超越自我, 超越某个群体, 要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总之,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和别的事物所不具有的乐趣, 否则, 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人类要如痴如狂地从事体育运动的现象了。一位教育家说过, 教师的定律, 一言以蔽之, 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 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教师的职业决定了教师就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 身为教师, 必须成为学习者, 必须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在现代社会里, 教师与学生应当是平等的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因此体育教师更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及时更新观念, 挖掘学生的潜力,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 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采取引导、激励等途径和方法培养其体育兴趣。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兴趣,培养

参考文献

[1] 徐和庆.兴趣对学校体育长期效果的影响[J].哈尔滨体院学报, 1988, 2.

[2] 詹兴斗.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心理研究[A].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论文集[C].1984.

[3]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乐趣与兴趣范文第4篇

[摘 要]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所需的专业化、技术型的人才,尤其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都为新时代的人才提出了更为严苛的标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成为新时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提升中职学校学生对计算机专业学习的兴趣,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对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进行浅要的探究。

[关 键 词] 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学习兴趣;策略

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基本上都是在中考中成绩不突出、高中录取之后剩余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因此在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之后仍然以原有的学习心理面对中职学习,导致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学科教学中,为了避免学生不积极、教学过于被动的情况发生,教师应当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参与到多种学习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来,保证中职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得以有效开展,保证学生能够得到更高水平的发展。

一、强化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认识

当前的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之中,新时代的人才也必须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已经在心理方面有了相当高的成熟度,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专业在各个岗位上的实际应用情况,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意义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明确必须学好计算机专业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理念,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自我激励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学好了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这门学科之后,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软件系统、配套设备等方面有了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就可以在他人的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大显身手,待故障解决后可以充分享受他人敬佩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表扬,不仅显示了自己的能力,还能够拉近同他人的距离,让自己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社会、融入集体,这对自己能力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学生明确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提升。

二、采用新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理念影响过深,造成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入俗套,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单一,一般就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理论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机械的背诵,教师进行检查,最后上机进行练习操作的模式进行教学。因为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沿用了多年,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早已经司空见惯了,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原本学习动机就不是十分充沛的中职学生进行教学,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因此必须大胆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例如,在教学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第一章“微型计算机组成概述”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构成,例如主机箱、主板、电源、内部存储器、外部存储器、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等,如果教师采用理论讲解的方法,学生没有一种真实可感的形象可供参考,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学习兴趣缺失、学习动力下降、恹恹欲睡的情况。因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带领学生走进机房,让学生亲自打开主机箱,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认识其中的每一个部件,了解其基本的功用。这种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手脑并用,并且通过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自然明显。

三、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尽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不理想,但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有效的锻炼,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计算机专业的学习中来,实现学習兴趣的培养。例如,可以组织“电脑主机组装竞赛”,组织“网络连接故障排除能手”选拔,组织“计算机软件设计方法展示”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让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保证学生的均衡提升。

总而言之,为了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组成与工作原理教学中大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出发,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起点,从本学科的实际教学内容出发,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兴趣点所在,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更加科学、更加新颖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展,保证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余成方.浅析培养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都市家教月刊,2016(5):191.

[2]陈忠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0).

乐趣与兴趣范文第5篇

1 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职高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较有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 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教学。一方面提出的问题或故事尽可能贴近专业实际。例如同样是求最值问题, 对旅服专业班可以从客房的定价与客源的多少关系讲;对商贸专业可从商品的定价与销售量的多少关系讲;对美工设计专业就如何设计从一根定长的材料中, 使面积最大的问题等等。另一方面, 要主动与专业教师联系了解专业学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 利用课外及时进行补充复习。特别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的电子、电工专业, 对某些数学知识可提高讲授, 使学生明确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专业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来源于实际, 应用于实际, 数学与学生的专业、生活息息相关。这无疑是提高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

2 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 特别是中学生, 趣味性的内容可引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思考。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 设计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多为学生提一些数学史、数学家的故事或其他有趣的知识, 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 可创设如下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

阿基里斯 (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 和乌龟赛跑, 乌龟在前方1里处, 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倍, 当它追到1里处时, 乌龟前进了1/10里, 当他追到1/10里, 乌龟前进了1/100里;当他追到1/100里时, 乌龟又前进了1/1000里……

(1) 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

(2) 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

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学生兴趣十分浓厚, 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

3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兴趣

开放性问题通常是改变结构, 改变设问方式, 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思维的深刻性, 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由于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不同的特点, 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特定的功能。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和合作的机会,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构建, 积极参与的过程, 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发展学生的数学感觉, 真正学会“数学思维”。数学开放性问题的教学过程也是探索和创造的过程, 它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 深入地思考问题, 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开拓、创造精神的培养。

如:α, 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m, 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 给出四个论断: (1) m⊥n, (2) α⊥β, (3) n⊥β, (4) m⊥α,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 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 条件和结论都不是固定的, 是可变的, 解答该题需要数学去思考、分析、尝试、猜想、论证, 既具探索性。

4 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 激发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兴趣

数学的抽象性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受阻, 如果能使抽象问题具体直观, 就可以大大降低难度了。数形结合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通过数形结合, 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也使学生对数学减少了恐惧, 进而也增加了兴趣。

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如果凭空说道理, 学生是难以明白的, 如果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 给出图1 (其中d是圆心距, R是大圆半径, r是小圆半径) 。

显然会给学生一个非常直观易懂的圆与圆的关系结构图。

5 创设新异悬念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新颖的东西能激发人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异生动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 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 就是要使每节课的内容具有新意的知识, 并提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 尽量避免内容和形式上的单调和呆板, 因此, 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

如: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 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 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 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 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 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

此问题问得新奇, 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 而课本中又无解释, 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 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y=x2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 即可导出形如动点P (x, y) 到定点F (x0, y0) 的距离等于动点P (x, y) 到定直线l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拼凑, 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

\"\"

它表示平面上动点P (x, y) 到定点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的距离, 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

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无疑是非常珍贵的。

6 创设疑惑陷阱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兴趣

由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 因此, 学习中经常会产生各种错误, 教师可合理选用一些问题, 通过设疑、激疑创设问题情境,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钻研, 有利于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主动开启知识宝库,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

如:双曲线上一点P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 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B.P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C.P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

D.这样的点P不存在

在教学时, 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 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

错解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 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故正确的结论为B。

\"\"

错解2:设P (x0, y0) 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 则,

\"\"

由a=5, ||=5, 得=10。

\"\"

∴+a=15, 故正确结论为B。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

\"\"

若||=5, ||=15, 则=20,

\"\"

而, 即有,

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 可见这样的点P是不存在的。因此, 正确的结论应为D。

进行上述引导, 让学生比较定义, 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 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 所以除了考虑条件||PF1|-|PF2||=2a, 还要注意条件a

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 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 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 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 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 取得学习的主动权。

7 创设美感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美感是进行探索的智慧的源泉之一, 他唤起人们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所以, 教师应当充分挖掘、展示数学美,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能力, 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发生兴趣, 由“厌学”到“乐学”, 再到“会学”。数学给人的印象总是枯燥乏味、繁琐和机械能。实际上数学处处展现出和谐美、对称美特别是它的简洁美更是无与伦比。用数学的这种美撞击学生心灵, 让其打破数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若能根据数学美的特征, 引导学生运用臻美逻辑, 发挥引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得出正确的结论, 那么, 学习过程便有了审美创造的意味, 学生们就会对理论美、公式美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式时, 根据定义“到两定点F (C, 0) 和F (-C, 0) 的距离之和为定长2a的点的轨迹”, 可直接写出方程: (a2-c2) x2+a2y2=a2 (a2-c2) 这个方程虽然正确, 但它很繁不满足简练美的原则, 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讨论, 如何才能让方程更美一些?当令b2=a2-c2时, 所得到的方程, 则是相当完美的形式。方程中的b开始纯粹是为了追求方程的和谐美而引进的。但可以进一步发现a, b恰为椭圆的长, 短半轴, b竟有鲜明的几何意义, 它体现了美与真之间的微妙和谐的统一。

总之,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所以,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是职高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职高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事物和探求知识的心理倾向,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 创设情境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最佳手段。所以,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是职高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创设美好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职高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

乐趣与兴趣范文第6篇

一、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品德与社会》课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 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 难度较大。对我们教师来说,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而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 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中, 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设备, 以其新鲜、活泼、生动的形象, 一扫传统说教式教学导致的沉闷空气, 带给学生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能够使学生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在上六年级上册《打开国门走向世界》一课时, 我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 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 并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 利用多媒体, 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 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学生踊跃发言, 积极参与到教与学中来, 引起了他们的丰富想象,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时代要求的信息, 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导入要生动有趣

每节课的导入, 是一节课的开始, 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生动、能悬念叠出、能异彩纷呈, 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引人入胜。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的不同方式, 要使学生感受到新意和幻彩, 感受到活力与激情, 感受到生机和奔放。这样, 一节课有了很好的烘托和前奏, 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也起到了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年级的实际情况, 我采用了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 比如, 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到周边去看看》一课时, 我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联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并利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带出本节将要教授的内容。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树立自信, 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课堂上, 活动中, 教师要相信学生, 多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时空,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学生的表现, 教师要多发现闪光点, “你说得真好!”“你做得太棒了!”让学生在老师的一句句鼓励评价语言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这样积极的情绪就会激活思维, 促进参与, 提升学习效果。

如我班有人缘关系特差的学生, 学习成绩也较差, 我在讲《好男孩好女孩》时, 设计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一环节, 我有意让学生找一找这名学生在班上或在家有哪些优点, 你应向他学习什么?学生在我的引导下争先恐后地说:“他家打月饼, 他会卖月饼, 还会算账。”“他在班级劳动最积极。”“他的字写得好……”我则趁机总结:“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我们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 学习他人的长处。”这一举动, 令这名学生非常高兴, 自信心陡增, 以后再上课, 这名学生总能大胆地举手发言, 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了。自信心的树立, 成功的体验促进了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的兴趣。

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课堂上做民主型教师。每节课教师都微笑着走进课堂, 热爱并真诚对待每一名学生。教师教学语言风趣、态度和蔼可亲。对学生的发言要认真倾听, 多用鼓励评价。教师以积极的情绪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就能使学生放松神经、放松心情, 从而使思维活跃, 自然就实现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 进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课堂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很多学生都会因为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 并且能学得很好。要让学生亲近自己、喜欢自己, 教师不但在课堂上要和蔼可亲, 民主宽容, 课堂外, 也要放下师道威严, 成为学生的朋友。我有个习惯, 在课下看到学生名签歪了, 我会帮着扶正;看到学生领巾开了, 我会帮着系好。孩子则会回报我一声“谢谢”或一个甜蜜的微笑。

五、加强学科学习与学生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真正受益导行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根据这一特点, 教师可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在学习中, 密切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联系,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品德与社会》和自身生活、自身成长息息相关, 进而增强学习兴趣。在上《发生冲突怎么办》一课时, 我让学生交流讨论, 广泛挖掘生活中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的现象。学生们七嘴八舌, 发言非常积极。然后, 我让学生换位思考, 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 会怎么办。学生先是一阵沉默, 在我的鼓励下, 也陆续举起了小手, 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还有的学生立即向同学道歉。通过这节课, 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社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搞好同学间的关系。

六、学会利用学科整合优势

上一篇:修身自律范文下一篇:无兼职证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