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

2023-10-04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有助于提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在“十三五”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湖北省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对外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较低,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其他部分省市,发展策略有待进一步更新。本文采用 PEST 和 SWOT 模型,分析了湖北省外文化贸易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而建立了综合分析框架之战略矩阵,并提出了对于关键对策要点的分析。

对外文化贸易既能创造经济价值,又能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因此,如何对外传播本国的优秀文化已成为当今备受各国关注的问题之一。中国作为“一超多极”中的一极,在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的今天,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中,政府已将“全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作为重要目标。而“一带一路”政策,更是提出了文化先行的概念和指导方针。

湖北是传统文化大省,文化底蕴深厚,对外文化贸易前景广阔。湖北省政府早在2014年就发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该文件的总体要求中提出了应“立足湖北省情,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优化对外文化贸易结构,创新对外文化贸易模式,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提升文化企业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湖北省的文化产业也的确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仅是从纵向角度进行对比的结果,从横向角度对比发现,其发展低于诸如北京、上海、广东等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还不足以成为支柱型产业。湖北省的对外文化贸易产业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

一、对外文化贸易的内涵、外延和特征

对外文化贸易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国际文化贸易定义为“文化商品的进出口行为”, 这些商品包括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两类。根据2018年国家新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文化商品可分为6大类文化核心领域及3大类文化相关领域。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的竞争力和其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本文分析的湖北省对外贸易主要为核心文化产品的国际交换,暂不涉及其他文化相关领域的贸易。

文化产业具有环保、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数据显示,中国单位 GDP 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粗放型发展道路终将面临发展瓶颈,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经济转型提供一种新的模式。

二、湖北省对外文化贸易的PEST分析

(一)政治政策环境(P)

1.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法规

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政策经历了几个阶段:从2000年以前的政策支持较少,到2000年后的起步阶段、2006年起的快速推进阶段,最终国务院于2014年3月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已经形成全面系统的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支持体系。

2. 湖北省对外文化贸易政策法規

自2014下半年起,湖北省对国家政策做出了积极响应,提出将重点发展研发、咨询、法律、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会展业等服务贸易。省政府颁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在“政策保障”这一点上提出了“四个支持”:分别是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用地支持和通关支持。

《湖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专门提到,要使“十二五”期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生产总值的增幅,到2015年,湖北文化整体实力力争领先中部,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二)宏观经济环境(E)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已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其文化产业产值于2017年已占到GDP的31%,英国文化产业平均发展速度是经济增长的两倍,日本文化产业的盈利已超过汽车工业。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仍相对滞后,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我国2017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472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

从横向比较来看,湖北省的对外文化产业整体发展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占 GDP 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低于 GDP 总量占全国比重。其中,武汉市的整体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市区,但与其同级别的城市相比(如长沙),则优势并不明显。

(三)社会文化环境(S)

1. 文化全球化进程

虽然目前对文化全球化现象的深层理解是:只有经济和科技全球化是一种现实趋势。其他如文化、宗教等虽有相互影响和吸收,但不可能实现全球化。但无可置喙的是,文化贸易的国际市场已变得更加多元。除传统的五大市场——美国、中国香港、荷兰、英国和日本外,2017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176.2亿美元,增长18.5%,与“金砖国家”进出口额43亿美元,增长48%。同时也特别提出需要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不能盲目趋同与西方文化,而应“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

2.国内文化产业分布

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六大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区、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珠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区、滇海文化创意产业区、川陕文化创意产业区及中部文化创意产业区。

(四)科学技术发展(T)

1.科技与互联网给对外文化贸易带来新机遇

长期以来,由于地域的遥远、文化的差异以及交流手段的缺乏,西方国家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十分不足。科技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则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使人们可以低成本、高效地去了解世界上的不同文化。

“文化+科技”的有机结合主要指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海外推广。例如目前的许多博物馆、旅游景点,已推出了通过AI技术让电脑前的游客拥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社交平台产生交互性的宣传效果,利用大数据等创新应用来辅助文化产品出口等。

“文化+互联网”也在方方面面进行着,其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大批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可以预见,让互联网技术助力中国文化出海,必将成为我省对外文化出口新的增长点。

2.文化创意技术水平的提高使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结构趋于优化

我国文化领域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是依靠我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集中在低附加值产品,文化产品影响力明显低于世界主流的美国好莱坞与百老汇、日本动漫游戏、韩剧、意大利时尚设计等。然而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创意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结构正趋于优化:动漫、游戏、影视媒介等核心内容的出口比例不断增大。

据《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该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游戏出口收入已达82亿,我国游戏产业出口规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而中国网络小说则凭借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和新奇情节,在海外市场同样受到青睐,武侠世界、Gravity Tales、起点国际等以翻译中文网络小说为主业的网站在国外广受好评。

三、湖北省对外文化贸易的SWOT分析

(一)核心竞争优势(S)

1.湖北具有丰富的科教资源。

俗话说“惟楚有才”,湖北省自古有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至2017年,湖北省共有高等学校129所,属于高等教育资源较为发达的省份。知识分子在鄂集中,他们对文化产业的认可度较高,能积极投入到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

2.湖北有稳固的出版行业基础

早在1997年,全国重要的出版物集散地湖北出版文化城便正式运营。武汉市更是囊括了湖北人民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等全国知名出版公司,拥有湖北长江传媒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湖北云天下数字传媒有限公司等国内最早由出版集团设立的专业数字出版公司。

3.湖北省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魅力

楚文化源远流长,自炎帝神农文化,至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湖北主要地方特色文化——荆楚文化,都在中国甚至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据统计,《三国演义》120回中,有70回的故事发生在湖北。以中国历史上三国时代为背景研发的日本游戏和日本动画《三国志》都深受多国观众喜爱。

除荆楚文化之外,湖北文化也因地理原因汇东西南北之长。例如清江流域的巴土文化、鄂西三峡文化、十堰太极文化等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资源。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西方文明过于专横,因此,对弱势文明的关照,从中发掘现代文明逐渐丧失的人类智慧,成为了新的关注点。

(二)自身发展劣势(W)

1.文化产业基础薄弱

湖北是文化大省,却非文化产业强省。虽有稳固的出版行业基础,但行业产业化发展较晚;虽发展迅猛,却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政策法规不够完善、产业规模化程度较低、配套服务不到位等方面。难以将文化创意大面积、高效地转化为生产力。

2.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长期以来,中国缺乏像美国的迪士尼、华纳环球影城,日本的各大动漫IP,法国的高卢英雄这样深入人心的文化产业品牌。近年来,国内的部分省市也打造出了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文化品牌,例如广州奥飞动漫传播有限公司打造的《超级飞侠》,在线上视频、线下剧场、玩具、食品、服装等各个领域持续热卖。湖北省受制于品牌影响力,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显不足。

(三)发展形势机遇(O)

1.正逢国家大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叠加机遇期。

在这样一个时期,发展文化产业顺应经济趋势,符合国家政策的新方向,更有可能得到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一带一路”政策也提倡辐射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日趋成熟的文化交流合作机制。

2.全球经济较为平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增加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发达、产品丰富的现代经济社会,人们的消费已超过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低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需求的高层次阶段。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据研究院(UIS)的报告显示:2004—2013年间文化产品的贸易额翻了一番。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有着越来越高的消费能力和需求。

(四)面临压力挑战(T)

我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华东地区几乎垄断了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出口。据商务部数据,2017年东部地区文化产品出口占比93.4%,文化服务出口占比95.9%。另外,首个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也建在上海。

而从重点企业来看,入围2017-2018年度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共295家,其中东部地区的北京37家,上海25家,江苏24家,浙江(不含宁波)19家遥遥领先。即使与中部某些地区相比,湖北仅3家企业榜上有名,也远远落后于四川15家、安徽15家、湖南10家,区域竞争极为激烈。

四、发展对策与建议

将PEST和SWOT模型结合分析,有助于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相结合,制定发展策略。

(一)PEST和SWOT分析框架之综合战略矩阵

(二)关键对策要点

1.构建有湖北特色的国际文化传播战略体系

在服从国家外交原则和对外文化战略体系的前提下,要深耕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提炼湖北省的传统文化符号,发挥民族特色优势,建立具有湖北特色的国际文化传播战略体系。以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为出发点,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发挥本省的人才储备优势,构建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战略方针。

2.体制机制创新,争取政策支持

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政府机关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好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给一部分优秀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契机,推进优秀研究项目,争取使更多的企业能进入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

3.提高文化贸易产业化程度

强化武汉市作为全省文化中心的辐射功能,在周边城市建设相应配套设施。在保证产品自身过硬的情况下,也要积极地寻找可以跨越文化距离、增进文化亲近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化主题,增强品牌营销能力。围绕对外文化贸易产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译制服务、推广包装、金融服务等,构建文化与金融“对接”的平台。

4.采用合作策略,抵御强势竞争对手

与中部地区同样有一定的历史基础和区域特色,但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其他省份寻求合作契机,在不同的文化中寻找交汇点,共享技术、服务、人才等资源,以形成区域效应,使整個中部区域的对外文化贸易迈向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共促文化交流。

5.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对话

采取官方与非官方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借助语言推广、文化产品和贸易、展览会、体育赛事、旅游节等官方形式,另一方面,鼓励媒体、学术机构、企业、民间团体、留学生等非官方力量“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为优秀湖北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宣传做出贡献。

6.以前沿的形式提高海外传播效率

5G时代的到来将对传统的文化消费形式形成了巨大冲击。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每一位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已成大势所趋。以“用户”为中心进行分析,例如用户通勤的运动轨迹、对不同类型产品和服务的偏好、社交关系等等。建立“移动互联网思维(包含碎片化思维、粉丝思维、焦点思维等)”,突破传统,尝试提供更加精细化、智能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乡镇群众文化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十八大顺利召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形势下,各地乡镇立足本土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推进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乡镇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关键词:乡镇;群众文化;发展

引言:十八大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我国也由此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文化作为软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我国而言,乡镇文化建设相对较城镇落后,其文化发展尤为迫切。

一、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的加快,乡镇群众文化发展也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的精神源泉和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文化的发展不仅能提高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同是也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许多地方已得到成熟的发展。总之,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不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乡镇群众精神文化素养,丰富乡镇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手段。

二、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现状

我国地缘辽阔,文化发展存在地区性的不平衡。各个地区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水平也因地域和经济、文化基础等原因不尽相同。整体而言,乡镇群众文化整体呈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节庆活动丰富且有自己的传统,汉民族地区文化活动较多并且形式多样。

从基础设施角度来看,随着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政策的推行,各地区均建有乡镇“文化大院”、“文化广场”、“老年活动室”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表现为个别地区走“形式主义”路线,例如:“文化大院”与规划图出入较大,且大门常常落锁,不能真正被群众使用。体育器材、健身设施作为乡镇群众文化的一部分,其建设和使用情况较为理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由于管理者疏于管理和维护导致器材年久失修不能继续使用等。

从文化形式角度而言,目前各地区的文化形式除了传统的戏曲,杂耍等,也有群众自建的秧歌舞、广场舞、健身活动、书法活动等。戏曲作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深植于群众之中。从清代开始,戏曲得到空前发展,此后,民间各地在遇到节庆、婚丧、农闲、丰收时多会请戏。对于,文化较为落后的地方,戏曲文化除了文化娱乐功能外还肩负着教育功能,群众从戏曲中辨别忠孝善恶、因果报应。在现在的许多乡镇中,戏曲依然是乡镇群众的文化盛宴。各地党和政府机关文化部门在展开“文化下乡”活动时,也会请戏剧团到乡镇演出。

从乡镇群众文化的参与主體来看,乡镇群众文化的参与者多是中老年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提升,城市人口激增,乡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下降并低于城镇人口比重。经济的发展刺激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大量乡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形成“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这也造成农村常住人口多为中老年和儿童少年,这就构成了乡镇群众文化的参与主体。

三、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的前景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大力展开文化建设,从二十世纪末对扫除文盲到二十一世纪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乡镇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不仅如此,乡镇群众对文化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能以更为开放的态度欣赏和接受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一些地区保留了传统的文化形式或活动,如元宵节舞龙舞狮活动;或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等。也有一些地区开展自建活动如扭秧歌舞等。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乡镇文化建设的发展还有广阔的前景。从因地制宜的角度来看,乡镇群众文化发展要本着要发展地域文化,形成本土特色的原则。

乡土文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呈现,南方的婉约北方的粗犷;东部的开放西部的传统,这些都是地域文化的表征。因此,在进行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发展时,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对本土资源的挖掘和使用,形成“一乡一品”。政府要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下乡活动,包括文化宣传、图书捐赠、文艺演出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如若是在河北地区文艺演出以评剧为主,若是河南省则是豫剧,总之,要结合当时实际情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乡镇群众文化发展工作。

从新时期乡镇群众文化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乡镇文化宣传组织要积极鼓励群众组建文化业余团队。业余团队作为乡镇文化的中坚力量要担负起乡镇文化发展的具体统筹工作。乡镇文化宣传组织要与业余团队密切合作,依靠乡镇群众的力量,开展活动本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初衷,使乡镇群众文化工作能真正的让老百姓喜闻乐见。

另一方面,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还可以实现经济和文化的双赢。在我国,大部分乡镇群众文化的建设资金都来源于政府投资或百姓的集资。在新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农家乐”、“乡村旅游”等活动应运而生。一些乡镇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开发本土资源,发展其住宿、餐饮等相关服务,不仅开发和宣传了当地文化也为本地人民带来丰厚的收入。例如在陕西省西安市终南山一带的乡镇,或是乡镇招商引资或是村民自建服务站点开展“农家乐”等服务。

结语:十八大的顺利召开表明了我过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在这样一个新时期下,要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秀兵: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2]张宪光:谈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与发展[J].今日科苑.2008年08期

[3]林迪: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8(11)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图书是承载文明的工具,然而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图书所面临的命运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和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于是,一些图书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命运—“书厄”。本文详细阐述了历史上出现的书厄,并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书厄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客观的态度对书厄现象进行了重新的审视。

【关键词】书厄 文化 禁书 焚书

人类之所以能够从远足洪荒的原始蒙昧状态走到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文献在其中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在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中,藏书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绵延数千载,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黄宗羲曾发出这样的感慨,“读书难,藏书尤难。”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代已有“藏室”、“册府”等藏书机构,中国最早的藏书是官藏,始于周秦以前。然而,当文明的进步和发展,文献所面临的命运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世界观和统治者的利益,于是有一部分文献图书不得不遭受这样的命运——“书厄”。

1 中国图书文献的厄运

所谓“书厄”即书籍的灾难,是指图书典籍因不断遭受自然或人为破坏而散佚毁灭的社会现象。中国的书厄观始发于隋牛弘至近现代历经一千四百多年,隋代牛弘(545-610)提出“五厄”:始皇焚书,赤眉入关,董卓移都,召冰之乱,魏师入郢。明代胡应麟续上“五厄”:江都焚书为一,安禄山入关为二,黄巢入长安为三,靖康之难为四,南宋末泊颜南下,金军入临安为五。近代祝文白又续上“五厄”:一为李自成之陷北京,二为钱氏绛云楼之烈焰,三为清高宗之焚书,四为咸丰朝之内忧外患,五为民国中日战役。

1.1 图书大厄之始—秦始皇焚书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秦朝野上下,还有一些儒生,以《诗》、《书》、百家语为论据建议废郡县,分封皇子功臣为诸侯。丞相李斯却抓住儒生“是古非今”这一点大做文章,肆意把这场政治上的论战扩大为一场思想独裁运动。他给儒生们扣上了“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乱黔首”的大帽子,奏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全部送地方官杂烧之这就是古代图书的第一次大厄运。

1.2 两汉时期

汉武帝即位后,汉王朝发起了搜集图书的运动。汉武帝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并没有禁毁儒家之外的著作,所以这一时期目录学家刘歆 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公藏目录—《七略》。然而公元8年王莽篡汉自立触发汉末农民大起义。公元24年汉宫室被焚,《文献通考》说:“王莽之乱,焚烧无遗”。此为书厄之二。至东汉末公元195年董卓部属屠长安,在城中混战使“符策典籍,略无所遗”。此为书厄之三。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80年,晋立国不久就遭受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继而于公元311年,刘聪率匈奴军攻破长安。经过这数十年的蹂躏,政府藏书“糜有孑遗”。此为书厄之四。

东晋至陈公元481年,梁武帝萧衍攻灭南齐,“兵火延烧,密阁经籍遗散”。西魏大将攻破江陵梁元帝见城将陷,“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14万卷”,梁元帝焚书此为书厄之五。

1.4 隋唐时期

隋政府藏书,一厄于兵一厄于水。隋末天下大乱,隋炀帝于公元616年逃往江都。618年隋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攻入宫,37万卷图书经兵火后“其目中并无一页传于后代”此为书厄之六。

开元藏书至安史之乱,一朝倾覆,史称“禄山之乱,两都覆灭,乾元旧籍,之散殆尽”。又说:“安禄山之乱,天简不藏”。此为书厄之七。

安史乱后,政府极力重建典藏,然公元840年黄巢领导的农民军攻破长安,兵火之中“内库烧为锦绣灰”此为书厄之八。

1.5 两宋时期

北宋末年金朝入侵公元1126年金陷汴京,“即取秘书录”。两个月后,宋援军云集京师金军仓皇北逃,“秘阁图书,狼籍泥中,书史以来……未有如今之甚”,此为书厄之九。宋高宗建立南宋后,公元1276年元军攻陷都城临安,战乱中南宋图书尽皆散失此为书厄之十。

1.6 封建末期图书之大厄—乾隆焚书

明代之后,图书大厄,无过于乾隆焚书。乾隆认为要想长治久安,还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大清洗,把不利于清朝“文治”政策的文化典籍全部消灭掉。乾隆颁布禁书令表示要将有违碍字句的图书“及此一番查办,尽行销毁”。乾隆自公元1774年下令焚书此后近20年,一再下诏催督。直至1789年仍命详查一些书是否焚毁干净。

2 书厄对中华文化发展的影响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藏书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兴废的一只晴雨表。以齐鲁文化文化、三晋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化,与以楚文化、吴越文化和巴蜀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渊源,而这两大渊源的交流和融合促成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春秋战国,这个时期完成了儒道的合流形成了以儒道为法统的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也是藏书文化兴起的时期。

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书厄”时,就不能不对其加以客观的辨证的审观。书厄确实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延缓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但也应该看到,书厄的作用也象大浪淘沙一样留给后人的往往是最宝贵的东西。

秦始皇嬴政虽然制造了骇人听闻的“焚书坑儒”事件,但他对先秦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还是大力加以保护。到了汉武帝时期,由于董仲舒的“罢黜儒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以施行,大量的诸子百家的文献遭到禁毁但由于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儒家典籍成为蒙学的必读教材成为科学的主体。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抹辉煌,也是中国古代文献所遭受的最残酷的一场浩劫。但乾隆修编《四库全书》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3 结语

“书厄”现象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政治、经济和教育的现象。自古人们就坚信“书籍聚散自由其一定不移之数,一聚必有一散乃物之常理”,“一旦治平,当有兴集”。正如人类的进化一样,没有漫长的冰川时期,没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也就没有高智慧的生物—人的出现。书厄激发人们以更大的努力收集图书、保护图书。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进一步理智,人们对文献的继承会更加慎重对文献的保护会更加科学,对“书厄”的控制会取得更有效得手段。人们会更好的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让中华文化在高科技社会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广宇.书文化大观[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2] 周东斗.传统文化的遗传、变异与近现代图书馆[J].图书馆,2002(9).

[3] 邓伟民,胡锦成.书厄与中华文化之兴废[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4] 赵长林.中国历代书厄观演进征论[J].2001(2).

[5] 陈登原.古籍图书聚散考[M].上海:上海书店,1983.

[6] 周少川.藏书与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7] 焦树安.中国藏书史话[M].北京:商务图书馆,1997.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近年来,国家愈加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合唱文化建设无疑是中职校园文化发展的象征之一。舞蹈同样作为校园文明代表,它在推动校园合唱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和贡献突出,与合唱的关系密切,甚至某种程度上,合唱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舞蹈艺术的支持。

【关键词】中职校园;合唱文化;舞蹈;关系;支持

中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校園合唱文化建设是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舞蹈又是合唱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合唱取得理想效果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下面结合工作实践,就舞蹈与中职校园合唱文化建设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舞蹈的呼吸训练促进合唱对呼吸能力的发展

舞蹈的外在展现更多的是动作与节奏方面的视觉冲击力,而其内在美也在伴随着呼吸的运用共同作用在整个舞蹈的表现当中,也就是舞蹈的呼吸与舞蹈的动作、节奏、音乐是融为一体的。同样合唱除了声音的控制与运用,合唱的呼吸也是合唱表现力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舞蹈中还是在合唱中,不重视呼吸的运用,忽略了对呼吸的控制和讲究,势必严重影响演出质量。中国古典舞身韵“提、沉、含、腆、移”的训练,特别的讲究身体对于呼吸的运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一年级的舞蹈课程就开设了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训练。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好古典舞身韵对于呼吸的运用,可以帮助合唱发声呼吸、换气、用气的运用。

合唱训练的呼吸也是源于生理呼吸却高于生理呼吸的一种艺术呼吸。因为合唱主要还是声乐方面的训练,它参与呼吸的主要身体器官与部位与舞蹈的呼吸有一定的区别,主要以嗓音发声训练为主,口、鼻、咽喉腔、胸腔、横膈膜、腹部,头腔等身体部位是参与的重点,而胸廓、两侧的肋骨、横膈膜、小腹肌肉又是合唱呼吸的重中之中。但是,从训练学生对于的艺术呼吸的认同和提升对于呼吸的意识和运用,这是相通的。而且舞蹈的呼吸动作幅度更大,表达自我的程度更强,对于呼吸在音乐表达情感方面的处理和声乐是相通的。因此,学习舞蹈对于中职学生训练合唱,提升对呼吸的理解和运用具有很大的辅助和提升[1]。

二、舞蹈的节奏训练有效促进了合唱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开发

相对而言,语言的咬字吐字节奏在合唱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口腔、胸腔、头腔等人体局部的节奏训练,而舞蹈的节奏训练是全身整体的训练,构建这两种节奏的训练,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就是音乐。单纯的语言节奏运用声乐的发声方法,就成了一种立体的声乐咬字吐字,它是合成发声训练的基础,也就是语言的咬字吐字要与声乐的发声方法再结合音乐的节奏才能呈现合唱;而舞蹈动作的肢体节奏呈现也需要音乐作为背景带动肢体共同完成。合唱的咬字吐字是语言文字与音乐相结合,具有双重节奏感。歌曲的谱面有音乐旋律流动,旋律之下有语言文字的节奏感存在,二者合二为一,再运用上科学发声方法,形成合唱的表演形式。无论是无声合唱还是有声合唱,也无论是无声伴奏舞蹈还是有音乐伴奏的舞蹈,合唱与舞蹈内在的节奏感就是一种内在的音乐旋律,它最终还是为了表达音乐表达感情而存在,都离不开音乐本身。

舞蹈的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大脑对语言节奏能力的开发,对语言与音乐相结合的内在节奏感能力的挖掘,促进学生在合唱表演中,咬字吐字与音乐节奏感更加紧密结合,使得演绎更加和谐完美,提升中职合唱团的整体水平[2]。

三、舞蹈动作与合唱融为一体促进合唱效果提升

学校同时开设钢琴、声乐、舞蹈这三个科目,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分支方面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能在短期内达到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高标准合唱水准,这其中,和学生常年学习舞蹈是分不开的。舞蹈对于中职校园合唱文化的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如《想你的365天》这部合唱作品,歌曲曲风优美,节奏变化很明显,作品结构层次分明。在抒情的合唱当中,舞蹈动作参与其中,较好地起到点缀和烘托作用。舞蹈动作设计简单美丽,很好的烘托了合唱的曲风,舞蹈与声音共同为合唱服务,在这种时尚新型的表现形式下,合唱的舞台效果也极大提升,音画同步进行,让人如临其境。

总之,校园合唱文化要继续发扬光大下去,一定要触类旁通,积极借鉴和学习包括舞蹈、钢琴、声乐、合唱指挥等诸多学科中的有益营养成分,不断补给和发展下去。而舞蹈学科作为其中之一,对合唱文化的建设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王佩英.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镇对于文化发展非常重视,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并充分运用自身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使得乡镇群众文化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也更好地享受了精神文化发展带来的益处。在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乡镇文化站建设,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从小处落实好党的文化发展政策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发展;重要性;探讨

在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也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立足于乡镇文化站,可以对当前群众的基本文化生活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把握,进而知道哪些方面应当重点抓好,哪些方面需要优化调整。实践证明,通过推动乡镇文化站建设,不仅宣传贯彻了党的文化政策,而且还把各种优秀文化送到了群众当中,让群众在享受充裕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充分感受到了来自文化层面的益处,对于推动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乡镇文化站的基本内涵

在当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乡镇文化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文化站具有自身明显的特点:乡镇文化站对群众的影响非常大,群众喜爱程度非常高,并且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实际发展推进上得到了乡镇政府一定的支持,这些支持有政策方面的,有人才方面的。乡镇文化站主要是为乡镇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的,在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由于乡镇对于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为文化站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乡镇文化站也努力抓住这一发展契机,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成长为集提供各种类型的报刊阅读、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各种文化娱乐项目等各种类型的文化体育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在当前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前,乡镇基层有了很大发展,群众物质生活有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广泛和强烈,这些都为乡镇文化站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些年来,乡镇文化站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自身的成长也在不断提速,在乡镇群众文化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整体的发展情形非常喜人。当前,在基层地区,怎样更好地推动文化建设,如何让群众更好地满足对各种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需求,这是当前基层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其中,乡镇文化站可以说是充分发挥了其桥梁纽带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文化建设,对于加快基层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乡镇地区群众的综合幸福指数起到了巨大作用。

二、乡镇文化站的重要性分析

(一)乡镇文化站密切联系群众,根据群众的需求拓展文化发展空间

以往的乡镇文化站,主要是承接上级各种文化建设的来文或者宣贯相关的政策,基本没有围绕群众的基本需求在文化建设领域进行探索,这些都影响到了乡镇文化站自身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文化建设鼓励与支持政策,这些都为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作用发挥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基层群众不断增多的文化需求面前,乡镇文化站自身也面临着改革发展的硬性要求,以往狭隘的文化工作已经无法满足群众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需要。乡镇文化站扎根于基层群众中,与群众保持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对于群众自身的文化诉求与文化满足等情况了解的也最为到位。乡镇文化站不断强化自身职能建设,努力丰富服务群众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当前群众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的新需求不断开展各种类型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文化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基本宗旨。而且伴随着乡镇文化站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这个平台中。当前,乡镇文化站每年实际组织群众开展的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乡镇文化站为群众提供的文化活动项目在不断增多,有各种听、看的内容,例如,我街道文化站组织群众开展本地花灯剧、山歌等活动,让群众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也有的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让群众有了自己写作各种书法或者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的机会,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档次有了显著提升,也有的组织群众开展各种喜闻乐见的舞蹈活动,考虑到群众喜欢广场舞的实际情况,专门联系相关部门开辟了专门的活动空间,既方便了大范围群众的集中参与,也减少了以往在各种小广场或者道路两旁进行广场舞表演所产生的各种可能的不利影响,让群众有了一个更加安全和舒适的文化活动空间。可以说,乡镇文化站在满足乡镇群众文化生活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二)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群众文化的纽带,推进农村乡风文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乡镇文化站让群众有了聚到一起的机会,尤其是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使得群众对于文化方面的诉求更加强烈,如此一来,乡镇文化站的桥梁纽带作用也就更好地体现了出来,起到了正能量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让群众在生产之余有了更多的文化选择。以往各种赌博等违法行为以及其他各种不健康的文化活动有了明显下降,这对于改善乡镇风气,更好地弘扬文化正能量的引导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让群众在乡镇文化站感受到了更多的文化气息,让群众在精神文化生活上得到了极大满足,更好地激发了干事创业劲头,对于乡村振兴等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在基层文化服务中,一些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封建陋习或者不健康的事情,这些都影响到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乡镇文化站作为基层文化前哨,身上肩负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建设责任,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依托于乡镇文化站,可以为群众提供各种最新的文化产品或者充满正能量的文化服务,可以很好地实现乡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性、规范性,让群众更大范围地感受先进文化的熏陶,进而塑造和谐、向上、健康、文明的乡风文化。

(三)乡镇文化站指导和辅导村文化室、农家书屋,为人民群众开办家门口的图书室,提供文化场所营造文化氛围

从当前实践来看,乡镇文化站实现了更加快速的发展,实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依托于自身掌握的各种文化资源,利用各种时间组织群众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艺术培训教育班,进行了针对性非常强的科普讲座,并为农村群众送上了各种种养殖技术讲座等,使得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文化在一定的程度上转化为了社会生产力。例如,乡镇文化站通过自身努力,建成了图书报刊阅览室,方便了群众阅读图书或者查阅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同时,积极指导农家书屋建设,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也让群众有了更多的文化娱乐项目选择。而且还积极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使得乡村的特色文化在各个层面上更好地展现了出来。从2013年以来,广场舞在乡镇地区群众当中非常火爆,在很多行政村哪怕就是在相对偏僻的乡村,都可以看到激情似火的广场舞,可以感受到群众参与其中的热情,这些都是與乡镇文化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根本上来看,更是与乡镇文化站的统筹把握与全面指导分不开的。总体而言,乡镇文化站始终扎根基层,密切保持着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进而为群众打造了一个属于老百姓的文化舞台,这也是乡镇文化站自身作用有效发挥的一个重要缩影。

(四)乡镇文化站是培育文化工作者的重要阵地

乡镇文化站与乡村基层有着最直接的联系,对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着最真挚的情感体验,文化工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什么样的文化发展责任,能够更加精准地把握乡镇地区文化发展政策的利弊得失,可以说,他们对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最有发言权。文化工作人员在对基层文化工作深层次把握的基础上,自然会对文化有自己更加独到的理解与认识,这是文化建设能够不断创新和呈现各种精品的关键所在。在各种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发展和创新中,文化工作人员会经受更好的锻炼与熏陶,自身的人民情怀也会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乡镇文化站通过自身作用的积极发挥与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有力促进了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的发展,把他们的思想聚拢到了一起,不仅借助他们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更是把党的政策措施落到了实处,使得乡镇基层的文化建设更加丰富,更加接地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镇文化站是乡镇基层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依托于乡镇文化站,可以很好地落实上级政府的文化建设政策,也有助于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对于活跃基层群众文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发展新形势下,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让群众更好地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以此实现乡村文明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国苗.新时期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以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为例[D].安徽师范大学,2014.

[2]龙敏.论乡镇文化站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新思路[J].商业文化,2014(10):127.

作者简介:孔艳琼(1976-),女,汉族,云南宣威,大专,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青藏武术文化发展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为了满足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而形成的,同时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及时地解决群众文化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引导基层群众明确自身的工作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是目前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本文针对目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進一步探索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基层群众;群众文化;文化馆;重要性;

目前群众文化的建设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但是伴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社会特征的涌现,给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想要完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贯彻文化发展大纲的要求,提升文化软实力,使得群众文化工作能够更好为全经济发展服务。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现状

(一)群众文化建设基地较小。目前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地还主要是来自文化馆和文化站,我国各地的文化馆和文化站在发展上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这样就是造成了级市基础群众文化建设和发展不够全面,甚至很难得到有效全面的发展。另一方面造成基础群众文化建设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有就是文化馆,基础群众文化人员的缺乏,受当前我国社会制度的影响,文化馆和文化站也在不断的裁员,将那些精通文化的工作都裁剪掉了,这样极大影响了文化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群众文化的服务方式单调。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是文化馆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很难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需求,现有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基层群众都不再同一个层面上,加上群众文化形式的单一、内容的单调,更无法和快速经济相适应。例如,我国部分文化馆的群众文化活动还是主要以文化演出、戏曲表演,举办文化节等传统形式。这样的文化宣传形式太过老套,无法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

(三)群众文化工作人员观念落后。很多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严重,都存在着思想观念陈旧的问题,工作人员的创新意识还较弱,造成了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创造出符合当地群众口味的文化形式,很难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群众文化建设人才缺乏。当前我国从事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工作的员工都是一些退休的老年人,而很少有年轻人涉及到基层群众文化建设,造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落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群众文化建设专业性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的缺乏更造成了群众文化建设的不专业性,极大地的降低了群众文化建设质量和水平的低下。

二、改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拓展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群众文化应利用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方式,拓展发展空间,不能局限于一种环境或一种方式。将新时期下发展起来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少年文化等文化方式更好的利用起来,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内容。可以将传统的文化娱乐方式加入一些现代化因素,也可以吸收一些优秀的现代化文化娱乐方式,这样既不但不会完全摒弃传统文化,还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只有文化娱乐的空间扩展了,人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群众文化建设成果,使其为创建和谐美好的现代化社会更好地服务。

(二)开展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目的就是服务群众,丰富人们群众的业余生活,因此,必须加强社区文化娱乐活动的建设。目前,有很多社区组织建设了老年歌唱团和儿童文艺演出队等活动组织,还建设了现代化的阅读室、健身场所等来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要做好社区娱乐活动工作,首先,硬件设施是前提,这需要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为社区开展娱乐活动购置合适的器材,当然,为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鼓励人们加强身体锻炼,可以在小区内安置各种健身器材,还可以为群众自愿组织的各种文娱团队提供活动器材,鼓励群众加入到群众文化建设工作中来;其次,要发挥好相关文化部门的作用,在有些思想较落后的地区,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就要对群众文化工作进行大力宣传,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发挥文化部门的指导工作,在社区积极创办各种文娱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最后,要结合当地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当地传统文化特点,在一些历史文化气息浓重的地区,要大力宣传地区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大范围的传播,发

(三)发展通俗的文化事业。目前,一提到建设群众文化工作,大家想到的就是各种文艺汇演,才艺大赛等形式,由社区选拔出优秀的进入里比赛,再层层选拔进入市里比赛,以比赛形式开展文化活动,程序大同小异,这种方式既缺乏新颖,又不能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这种文化方式已不能满足现在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这种传统老套的娱乐方式需要彻底的改变。人们注重的是文化的欣赏和观赏性,而通俗的文化事业简单易懂,更能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现状,贴近人们的生活状态,也因此更能出发人们群众的情感思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里的文化部门可以在各社区巡回进行文化展览,以独到的方式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

(四)培养专业的文化工作人员。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加强文化部门的管理机制,提高文化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更好的服务。首先,文化工作部门应招募一些对文化建设工作有经验、有兴趣的专业人员,工作责任心强,才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成就;其次,还要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及时传播现代优秀文化,与时俱进,传统与时代相结合,才能丰富群众文化的内容;最后,要加强文化部门的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工作人员要融入到群众中,做好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调查,才能更好地开展符合群众思想的文化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总结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作为我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也是满足基层群众精神生活的关键,抓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够有效的解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完善我党的文化建设,另外,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还能够促进城文化的进步,实现国家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婷. 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J]. 才智,2015,05:289.

[2]高健芝. 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 赤子(上中旬),2015,03:59.

上一篇:黄宾虹山水画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阅读教学思考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