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

2023-09-23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第1篇

(1) 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 副院长为副组长, 各学科负责人和负责毕业生工作的老师组成的就业工作小组。整个过程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 组织得力, 规范管理, 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

(2) 外国语学院总体就业工作指导思想是:实习带动就业, 跟踪服务, 与相关专业紧密结合, 保学生安全就业。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全力做好2013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推荐和服务工作。继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大力开拓就业市场, 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多渠道、多手段促进学生充分就业。

二、制度建设与配套改革

(一) 健全就业创业工作制度, 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在学校各项就业工作制度的基础上, 外国语学院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制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制度》、《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推荐制度》、《外国语学院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方案》、《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签订流程图》等就业工作制度8项, 做到了各项就业工作有章可循, 有流程可依, 推进了就业创业工作规范化建设进程。

(二) 及时制定工作计划, 认真总结工作经验, 努力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式, 拓宽就业渠道, 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是制定年度就业创业工作计划的中心任务所在。年初认真制定就业工作计划并落地, 及时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实时信息交流与沟通, 抓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考研工作, 征兵工作, 对未就业学生进行情况分类并有针对性开展就业援助。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经验交流会, 做好年度毕业生就业工作总结。

三、工作过程管理

(一) 2013级毕业生概况

外国语学院设有英语系、韩语系、泰语系、法语系、日语系等5个系, 6个专业 (英语、韩语、泰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翻译) 。其中, 英语系下辖纯英语专业以及德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柬埔寨语双语种专业方向。英语专业学生人数最多, 所占比例最高, 占毕业生人数的59%, 法语专业, 占9%;韩语占8%;泰语, 占19%, 日语占5%。

(二) 毕业生需求情况分析

1. 市场需求调查

2016年10月、2017年3月, 外国语学院先后两次深入市场以及实习实训单位进行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调查。调查显示:部分认为大学生普遍对岗位认识及自我定位不太清楚, 同时, 现在的大学生就业心态需要进一步调整, 吃苦耐劳、执着做事的品质需要加强;再者就是企业希望毕业生在校期间能多加强实践经验际、技能, 尤其是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方面的锻炼, 工作才能很快上手。

2. 毕业生择业志愿统计

经过对我院2013级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统计, 发现近四分之一的毕生毕业后主要想从事教育、翻译类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一部分同学想从事服务业相关工作, 考生选择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的比例较小。通过对其就业意向的调查, 学院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各项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

(三) 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

1.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实习基地是高校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是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的重要通道, 也是与企业开展深入合作的重要平台。目前, 我院与粤秀中学, 昆明市外国语学校, 法国勒芒大学语言实习基地, 云南省中医学院翻译实践基地, 新东方外语培训教学实践基地等10家单位签订了协议。历届英语、法语专业毕业班学生参与实习实训, 效果良好!仅2013级就实现比例为20%的实习带动就业。“互为基地, 相互培训”的模式既为企业输送了人才企业的, 也丰富了毕业生实践经验, 还促进了就业工作, 资源互补, 实现多赢。

2.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及职业生涯课, 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针对13级学生大一至大四分阶段开展全员就业指导与服务。大一开展了“大学与专业发展和就业的关系之大学的意义”、“我的梦想我的路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等专题讲座11场次;大二开展了“我的梦想我的路之如何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等专题讲座6场次;大三开展了“我的梦想我的路之大学生创业教育”等专题讲座4场次;大四上学期每班均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之求职准备课程。

3. 着力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 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在学院网站上及时发布和更新各种招聘信息及就业通知、政策文件。充分利用QQ、微信、钉钉等多种现代化信息平台, 为毕业生提供信息咨询和就业服务, 同时把收集来的就业信息及时传递给每一个毕业生。学院专门设置就业指导与服务宣传栏, 并指定专人负责就业网站维护和信息发布。

4. 重点帮扶困难群体, 提供“一生一策”就业服务

长期以来, 我院高度重视“双困”学生的帮扶工作, 在全面掌握就业困难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就业意向的基础上, 区别不同类型的就业困难学生, 制定“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对于“双困”毕业生以及弱势群体毕业生, 除建立爱心帮扶基金, 给予求职补助还重点进行就业指导服务与推荐。

对于就业心理困难学生, 重点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调适择业心理, 跨越心理障碍。

(四) 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

外国语学院2017届毕业生中, 出国境就业或升学占了毕业生总数4%, 公务员1人, 国内升学2人, 政策性就业及在事业单位就业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1%, 自主创业5人, 2人未就业。根据系统导出相关数据显示, 2013级学生最终工作去向地80%左右靠近自己的家乡。出国境工作和升学人数较2016年稍有上升。

经努力, 外国语学院2017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8.53%, 较去年上升了1.07%。

(五) 毕业生就业特点分析

1. 毕业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普遍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度不高

截至2017年11月10日, 外国语学院2013级毕业生就业率达96.4%, 整体好于预期, 虽然整体就业率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 但从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以及就业去向分布来看, 大部分在企业就业, 尤其是教育培训类、制造业等行业偏多。

具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立足云南、面向云南就业态势明显;二是企业仍然是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三是学生毕业所从事的工作普遍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度不高。

2. 实习带动就业初显成效

2017年3月至5月, 我院集中安排2017届学生进行毕业综合实习, 其中, 在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的学生中, 有20%的同学同时也实现了就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开发校友资源、教职工资源以及部分学生家庭资源已经成了外国语学院解决就业问题的经验。学院通过各种途径考察和联系用人单位, 收集用人需求信息, 已建立有近80家用人单位信息库。

四、结语

通过全院师生的努力, 2017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工作还有许多需要提升的地方。一是就业创业工作相对滞后, 学生在各类比赛中的参与度不高;二是实习基地建设不足, 需进一步拓展;三是就业研究不充分, 教师就业指导能力需进一步提升。今后的工作中, 我们将继续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 切实落实国家、云南省、学校关于毕业生的各项就业创业政策;着力加强实习带动就业,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转变就业观念;坚持全员参与, 积极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注重就业创业制度化、规范化的落地;继续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 通过就业跟踪调查的反馈信息, 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摘要:为贯彻落实国家及云南省就业创业工作相关精神, 全面反映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状况, 特对2013级外国语毕业生情况和就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和总结, 为我院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和就业质量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就业创业,质量分析

参考文献

[1] 李永金.做好新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才智, 2017 (5) :88.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第2篇

一、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介绍本研究的研究对象、调查样本情况和开展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近五年的相关数据和调查资料[3], 从就业率、升学情况、就业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专业认同情况等五个方面分析了目前的就业现状, 并对不同专业进行了比较。结合调查结果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对影响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二、样本情况

研究对象为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14-2018届的2382名本科毕业生, 本次发放问卷2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382份。

作为该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 提前联系学校和学院各年级辅导员及就业创业办公室负责人, 说明调查开展的目的和意义, 并将问卷调查的形势和内容及要求展示给各位老师, 确定调查对象为2014-2018届本科毕业生, 通过QQ群, 微信群以及微博等发送调查链接, 并时刻监控网上答题进程。通过各年级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及时督促各位毕业生在截止日期前完成调查。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升学情况、就业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专业认同情况等方面的内容。

三、统计和分析

(一) 总体就业情况

从这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 (见表1) ,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14—2018年共有各专业本科毕业生2382名, 总体就业率不错, 就业形势较好, 近5年的平均就业率为96.09%, 其中2018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16%。临床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近5年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既与湖北省医疗卫生事业一直在全国领先, 也与学院培养医学生人才质量较高, 用人单位非常期待我校毕业生工作有密切联系。

备注:2014年、2015年均无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本科毕业生。

(二) 毕业生升学情况

近年来, 医疗卫生单位来校招聘时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4], 这也导致各医学生普遍有强烈的升学意愿。通过调查 (见表2) 来看, 除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外升学率差别不大, 临床医学专业的升学率要高于其他专业且较为稳定。但是近几年随着国家医疗产业的布局和相关政策的颁布[5], 药学、卫生检验等专业的学生也逐渐期望升学来提升薪资待遇。

(三) 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在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各专业近5届的2382名本科毕业生中, 有1369名直接毕业生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参加工作, 占毕业生总数的57.47%, 有898名毕业生本科毕业后进入医疗事业单位工作, 占参加工作总人数的65.60%, 说明毕业生就业专业比较对口, 绝大部分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人数分布较均匀, 毕业生去外资企业仍然很少, 说明学生就业择业仍然存在进步空间[6] (见表3) 。

(四) 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由于武汉科技大学每年面向湖北省招生名额较多, 且湖北省近五年来发展较快, 所以大部分医学毕业生选择在湖北就业。同时, 由于国家政策支持武汉打造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市的医疗卫生水平又在全国前列, 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武汉工作, 765名毕业生在武汉工作, 占比达55.88%。到外省市就业的毕业生其中一部分选择北上广经济发达地区就业[8], 其他非湖北籍学生选择返乡就业 (见表4) 。

(五) 毕业生专业认同情况

专业认同, 是指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在诸多专业中将某一专业视为与自我同一, 而希望自己成为与该专业杰出者一样的人的反应[7]。新形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很多学生对于所学专业发展前景缺乏足够的认识。从本次调查来看, 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不错,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本专业认可度较高, 但是护理学专业学生仍然对所学专业认识有局限性, 仍有30%以上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太满意。

通过以上数据以及参考相关文献, 对影响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可知。医学院的教师和医学生多数认为现行的教育制度主要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择业, 学校方面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理念等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本文建议国家和高校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促进医学生就业:一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三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 四是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政策宣传[8]。

摘要:当前, 在高等教育扩大规模、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等影响下, 大学生就业问题更加突出, 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引起了更多关注, 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2014-2018届各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分析总结, 并提出促进医学生就业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医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 辛勤, 王卓, 张舒.《医改》政策对医学本科生就业影响的思考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 30 (2) :58-59.

[2] 张浩, 吴胜英, 陈华东, 等.新医改对地方医学院校医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1, 27 (11) :1739-1741.

[3] 赵建伟, 胡荣桂.浅析大学生难于基层就业的问题及对策[J].探索 (高教视窗) , 2008 (7) :213-214.

[4] 黄永权.浅析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指导对策[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20-23.

[5] 李雅楠.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11.

[6] 张莹.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4.

[7] 陈俊虎, 王燕燕, 向瑾操.浅谈医学生专业认同研究意义[J].商品与质量, 2012 (7) :293.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第3篇

一、百色学院2016-2017年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情况

2016年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人数为57人。截止2016年8月底, 就业情况是考取硕士研究生1人, 党建组织员4人, 特岗教师17人, 初级中学教师4人, 民办中学4人, 共30人。余下27人, 基本上都是先到企业就业再择业, 也存在个别学生未就业。 (见图1)

2017年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生人数为86人。截止2017年8月底, 就业情况是考取硕士研究生4人, 党建组织员0人, 特岗教师24人, 初级中学15人, 民办中学6人, 共49人。余下的毕业生企业就业30人, 7人未就业。 (见图2)

从以上2016-2017年的就业情况分析来看, 人文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从事的是特岗和初级中学教师, 考上高中教师的没有, 考上研究生的人数较少, 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公务员也没有。2016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就业比率为46%, 2017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就业比率为51%。总体来看, 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就业表现出就业范围狭窄、就业渠道受阻、就业成效不令人满意等显著特点, 主要是由以下问题造成的。

二、百色学院2016-2017年人文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

(一) 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

人文教育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新设的本科师范专业, 已在全国多所高校设立并在招生, 比如云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怀化学院等。但是,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各个市、县教育局, 除河池、百色市的教育局认可之外, 其他地区对于这个专业都不予成承认。具体表现在公开招考事业单位教师的专业目录里, 没有人文教育专业, 致使毕业生不能通过报名资格审查, 封堵了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的机会。有些人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因为不能通过公考资格审查, 对学校产生抱怨, 对专业产生怀疑, 对投身教师队伍感到前景黯淡。

(二) 毕业生信心不足

人文教育专业作为新设师范专业, 它是一个新专业, 也是一个新事物。作为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 本来都对这个专业还在不断认识中, 对这个专业的就业方向也是朦朦胧胧在专业教育里了解一点, 既没有往届毕业生就业经验可以借鉴, 又加上社会的对这个专业的不了解, 结果导致毕业生就业信心不足。笔者在跟人文教育专业毕业生交谈的过程中, 发现好些学生都对当初的专业选择有些许悔意, 表示当初如果没有选择这个专业, 也许就业情况就比目前的情况好。

(三) 学校推广宣传不到位

人文教育专业作为学校新设的一个师范专业, 学校不仅要负责招生、培养, 而且也要负责向社会用人单位、教育主管部门推广宣传这个专业, 使得这个专业被社会了解并承认。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学校对待新兴专业的态度和老专业如出一辙, 未重视新兴专业的宣传及推广, 主观地以为新专业是教育部设立批准的, 各地教育局都知晓和了解这个专业。结果导致在广西地区的各个市、县教育局都不了解这个专业, 造成了这个专业的就业受限。直到毕业生把就业过程中教育局对人文教育专业的不了解、不接受的问题反馈给辅导员和二级学院领导, 才发现需要把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上议事日程。

(四) 社会的容纳度不高

不管是初中招聘老师, 还是高中招聘老师, 用人单位讲究专业化, 具体说就是语文老师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思想品德老师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地理教师要求地理专业的、英语教师要英语专业的, 历史要历史教育的等等。人文教育专业都对应不上, 即便毕业生持有地理教师资格证, 也难以被接受成为地理老师。因此, 好些人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为了进入教师队伍, 只好去了专业要求不限制的小学, 走上小学教育工作的工作岗位。

三、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一) 学校提前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

教务处、就业处、二级学院可以以学校的名义通过发公函的方式, 主动介绍人文教育专业具体是什么专业, 它的培养方向、目标是什么, 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在中学从事什么科目的教育教学。而且, 这种沟通需要提前在每年九、十月份就要开始。否则会影响当年毕业生的就业, 因为教育主管部门从了解这个专业到制定政策修改教师招聘专业目录, 需要走程序得经历一段时间。

(二) 引导毕业生理性认识问题, 提振就业信心

对人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 辅导员、专业老师要对他们耐心分析面临的现实问题, 化解他们心中的困惑。毕竟一个新专业从诞生到被社会普遍接受有一个过程, 刚开始都不顺利, 逐渐就会变得越来越顺畅, 以后的路越走越宽阔, 就像网购这个事物, 刚开始也不被多数人的欢迎, 现在都被人们普遍接受。对于公开招聘教师报不了的, 可以报特岗教师, 先进入教师队伍, 在特岗教师的岗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 不要纠结于目前不能实现的目标。

(三) 毕业生要有备而来实现就业

人文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看到社会就业环境中受到政策限制的不利的一面, 也要看到社会就业环境有利的一面, 能不能顺利实现就业, 最终还是要通过毕业生本人利用社会就业环境有利的一面来实现, 比如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推出特岗教师计划这个有利的就业政策, 积极报考, 精心准备, 使得自己顺利从事教师职业。因此, 毕业生们就要对面临各种情况做好准备, 暂时不能实现就业的, 就要放弃;能实现就业的, 即便有点不满意, 也要紧紧抓住。发扬“一不等, 二不靠”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灵活机动, 实现就业。

(四) 学校、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要合力向社会推广人文教育专业, 催化社会逐渐接纳

学校举办的“双选会”的专业展板一定要有人文教育专业详细且富有特色的简介, 并放在显眼的位置上, 安排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围观询问的人群专门讲解, 以扩大专业的知晓度。同时, 人文教育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要展示在优秀毕业生的展板里, 让社会了解专业优秀毕业生的风采。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人文教育专业毕业实习的机会, 向所在实习学校宣传、推广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目标等等。人文教育的本科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发布博客, 建立微信公众号的形式, 专门写网文介绍这个专业, 介绍自己学生这个专业体会、心得, 让社会通过网络了解这个专业, 这种通过网络的方式, 既便捷, 又高效, 主动权又掌握在自己手里。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百色学院2016-2017年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初次就业存在教育主管部门不认可、毕业生信心不足、学校推广宣传不到位、社会容纳度不高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学校提前主动与教育主管部门沟通、引导毕业生理性认识问题, 提振就业信心、毕业生要有备而来实现就业、学校、专业教师与毕业生要合力向社会推广人文教育专业, 催化社会逐渐接纳的四项具体对策。

关键词:人文教育本科专业,就业,对策

参考文献

[1] 吴克明.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M].青岛: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5.

[2] 赵光辉.择业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5.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第4篇

为了更好地顺应汽车营销人才的需求与发展要求,中职院校在开设汽车营销课程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这是一门与实际紧密结合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大量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但如何能更好地适应本门课程的要求,结合目前汽车营销课程的内容与特点,任务模拟教学法为我们探索汽车营销课程的教学应用指引了方向。

剖析任务模拟法在中职院校教学中的适用性

·任务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任务模拟教学法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师所布置的任务,学生模拟扮演某一角色,或在教师所创设的一种任务背景中,进行技能训练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典型的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它的意义在于强化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任务模拟法在中职院校的适用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任务模拟法适合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科技、人才、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分支,职业院校应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而“任务模拟教学法”正适合中职院校的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它能够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一个模拟任务中,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掌握解决问题,并采用不同途径与方法。

2、任务模拟法适合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特点。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是到学校来学习技能和动手能力的,而不需要进行大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理论课基础较差。传统的“讲授——接受”教学模式是他们最抵触的学习方式。而利用任务模拟教学法,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能够引导学生把教学内容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因此,任务模拟法是十分适合中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特点的。

分析任务模拟法在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根据汽车营销课程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

汽车营销课程的包括汽车促销策略、车辆介绍、跟踪访问及客户异议的处理等实际应用性极强的内容。也正是由于内容的应用性强,因此,它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这就具备了任务模拟教学法的使用条件。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设置相应的情境,布置任务模拟。

·根据汽车营销课程特点进行可行性分析

汽车营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边缘性、社会性学科。首先是表达能力,其次是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课堂上通过使用任务模拟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汽车营销职业能力。是培养学生以上三种能力的有效措施与手段。

探究任务模拟法在汽车营销课程中具体教学应用

·首先,将职业技能进行分解,设计相应的任务模拟方案

比如,在设计汽车广告策略时、先将方案分解为市场环境分析、竞争者分析、产品价格分析等子项目,每个项目能否采用任务模拟法,最后设计出相应的汽车广告策略。

·创设汽车营销任务模拟相近的演练情境

根据所设计的任务模拟方案,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仿真度较高的模拟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将任务模拟视为真正的实践经历,按照汽车销售企业的要求,布置任务模拟场所。

·汽车营销模拟任务的提出

合理安排每堂课模拟任务量,任务设定过重了,学生挑不动,打击学生的信心与积极性;任务布置太轻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重视程度,浪费学习时间。所以,对于任务的提出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任务模拟要尽量贴近汽车营销实际, 并把汽车营销实际中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具体情况融入到模拟任务中。

·汽车营销模拟任务的过程监控

根据模拟任务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提出任务时要对其完成过程进行全程监控。控制时间及进程,以诱发学生的紧迫感,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任务完成效率。

·汽车营销模拟任务的评价体系

采用营销任务模拟教学法还需要有良好的评价体系。任务模拟教学的评价体系要体现以人为本,建立较为完善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因此,课程评价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注重结果,更重要的是注重过程。

结论

综上所述,在中职汽车营销课程中使用任务模拟教学方法是遵循中职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采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们的整体水平,有利于为汽车营销服务行业培养输送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优秀人才。

(作者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如何建立适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校企一体化办学平台,实现多方共赢,是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难点之一。以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构建的“一体三合四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介绍了该模式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师资培养、管理机制、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为同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订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校企一体化;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侯守明(1972-),男,河南博爱人,河南理工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孙现国(1978-),男,河南浚县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学科建设;李敏(1963-),男,河南濮阳人,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SJGLX332),主持人:侯守明;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校企一体平台下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2012GGJS-298),主持人:侯守明。

从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校企一体化是高职教育,乃至整个职业教育共同关注、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校企一体化办学,是在职业院校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机制的高级形态[1-2]。在职业学校深入实行“教产合作、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职业教育为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新课题、新要求。

在校企一体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国内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贺星岳等,提出了“三力”、“五共”、“四化”、“四度”的高职校企一体化教育流程及其基本范式[3]。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娄底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校企一体化”机制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校企共同体建设,优化了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实际成效[4]。

但在校企一体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尤其是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一体化教学生产实践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校企一体办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实行半工半读,带来的教学计划安排和衔接问题?校企一体化中企业文化和教育文化的融合问题?校企一体办学中企业和学校的主体地位以及权利和利益分担分配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校企一体的实践中进行研究和解决。

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天海集团投资,政府公助的一所以服务汽车行业为主的高职院校。近年来,基于天海集团和鹤壁汽车学院搭建的校企一体化办学平台,构建了以服务企业、行业为目标,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汽车类专业的“一体三合四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分专业实践,实现了校、企、政府、行业、学生、教师等的多方共赢。

一、“一体三合四双”的内涵

“一体”即校企一体化,天海集团和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共建校企一体化平台,成立校企一体化委员会,实现设备共享、师资共享、协同发展,并在人才培养、招工就业、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服务等方面进行一体化运作。

“三合”即资源整合、工学结合和产教融合。资源整合,即企业把微缩的生产车间建在学院,把生产设备引进学院,把新员工的培训放在学院,把有经验的师傅放在学院;学院把专业的认识实习、技能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环节放在企业,实现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设施设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工学结合,即学生学生的实践内容来源于企业又不同于企业,课程的内容注重实用性,由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编制校本教材,采用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等完成课程学习;学生生产性实习与企业新近员工的培训相一致,学生既是学校的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产教融合,即教师在生产岗位上实施专业教学,学生在师傅指导下进行技能训练和生产性实训。企业在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原理方法就是学生在专业实践中要学习掌握的内容。

“四双”即学生双身份(学生既是学校学生,也是企业学徒工);教师双师型(教师既是学校教师,也是企业技术人员,反之亦然);教学双任务(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完成生产任务);基地双功能(企业部分车间和学校实习基地都具有教学和生产功能)。

“一体三合四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政府主导下,企业自发的一种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学校和企业的投资主体为同一单位,学校和企业的总体利益诉求一致,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学校是企业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企业是学生实习就业的“练兵场”和“大舞台”。学校办学资源与企业生产经营资源优势互补,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管理、实习就业等方面能够做到统筹协同,极大地提高办学效益。

二、“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为了保证“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院和天海集团共同成立了校企一体委员会,负责审议校企一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事项。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和专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协调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办公室实行每周例会制度。专业委员会由学校专业教研室(系)骨干和企业对应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的骨干担任,负责组织研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并提出实施意见。

学院要求各专业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对员工理论、技能的最高要求进行专业规划和建设,校企共同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紧围绕主流技术,创新性地设置各专业课程,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合理性。

确立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如下:符合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企业技能需求,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空间;将职业技能资格认证和课程设置紧密融合,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融入创新创业知识培训和实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5]。

由于天海集团是以汽车电子产业为主导的一家企业,根据其产业特点和用人需求,我们先期首先确定了“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作为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试点,进一步扩展到“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两个专业。主要做法:

(一)专兼结合,校企共享,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企业、学校用人界限,采用专职+兼职,技师(工程师)+教师的方式聘用教学人员,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和学位进修、技能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主要措施有:

1.对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专业采用校企双教研室主任制,建立每周例会制度,互通信息,安排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企业的教研室主任负责收集整理行业企业专业相关岗位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并负责安排指导学生在企业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学校教研室主任负责专业建设、教学计划的实施、学生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训等。

2.根据不同专业需求,面向社会和企业选拔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在企业人事部门备案,参与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企业兼职教师享受外聘教师津贴,并可按教师系列评聘职称。

3.建立青年教师假期赴企业顶岗实习制度和校企双导师制度,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青年教师假期赴企业顶岗实习制度要求入职不超过三年的教师或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每年寒暑假到企业顶岗实践,并将其纳入教师职务晋升的考核条件;同时学院为青年教师指定教学导师和企业实践导师,使青年教师通过两年左右时间站稳讲台,同时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

4.建立专业带头人聘任制度,采用特殊政策引进和聘用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专业带头人,负责专业发展规划和建设,指导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5.校企一体委员会牵头制定专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教师待遇和工作量计算办法,充分调动专兼职教师、外聘教师的积极性。

从2011年实行校企一体化办学以来,学院共聘用专兼职教师68人,其中企业实践指导教师52人,引进和聘用重点建设专业带头人5人。汽车工程系目前有有高级技师2人,技师4人,中青年专业教师中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占60%以上,已经基本形成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2013年,在校企专家老师的共同指导下,由汽车系选派的1名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技能大赛入围总决赛总分排名第三,并荣获全国二等奖。

(二)立足行业企业,面向区域,打造校企一体特色专业

河南省目前有郑州宇通、奇瑞汽车、日产汽车、海马汽车等多家整机生产厂家。鹤壁市将汽车电子产业作为四大产业之一重点支持发展,目前建立了鹤淇一体汽车产业园区,引进了华晨汽车、航盛电子等知名企业;天海集团是国内生产整车线速、接插件等的龙头企业。因此,学院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面向国内汽车产业链及后市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设立了汽车、机电、管理类、信息类四大专业群,专业之间优势互补,同时节约办学资金。学院的汽车电子技术(含线束设计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目前为学院的特色专业和校企一体化重点建设专业。

在校企一体化特色专业的建设上,采用教学大纲(学校)+培训大纲(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将学院的教学计划与企业的培训计划紧密结合,校企一体共同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采用模块化理论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分类整合,结合职业技能人才鉴定和认证需求,制定考核方案,满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专业实习实训所需的设备,通过以下四种途径解决: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车间、汽车4S店,保证了学生接触的设备是目前行业企业的主流设备;改装尚有利用价值的企业闲置或废弃设备,制成教具或实训设备,同时建立陈列展示室,满足部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需求。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具专业等等;利用特色院校资金和企业自筹,采购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满足实训专业和人才培训需求;基于鹤壁汽车工程职业教育集团平台,实现中职、高职、企业实习实训设备的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此外,通过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方便学院内的理论教学与培训企业的实践教学的交替进行,使学院和企业的实训基地具有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的双功能。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建立虚拟实训室,满足了教学要求,也大大节约了设备采购资金。

学院实施专业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计划,聘请了十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企业老总,指导对口专业建设,定期开展各类讲座,开阔师生视野;实施专业带头人计划,负责实施该平台下专业建设各项工作。

目前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了5个专业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逐年修订;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20多家,其中校企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8家,校内建有缩微的企业生产线两条,按生产模式组建实训中心两个。学院牵头成立的鹤壁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目前有本科院校4家,高职院校8家,中职院校8家,相关企业20多家。学院还根据企业需求,建立了中高职打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实现了协同共享。

(三)更新理念,双纲并举,实施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根据制定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分别制定了教学实施计划,并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学院启动实施了《关于编制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及课程大纲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要求每个专业的核心骨干课程同时制订“理论”与“实践”两个教学大纲,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要求为课程目标,以职业标准要求为课程内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课程核心,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为课程视野的优质核心课程,对生产性实习、企业实践、顶岗实习等各环节也作了明确的规定。

在课程改革方面,企业教研室主任和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订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共同制订实习实训方案,理论基础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实践教学占50%,积极开展“教学做一体化“特色课程建设项目,促进校企一体专业特色课程的规范和实施。在课程结构上,建立了“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能模块+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教育管理上都渗透了“企业元素”,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学习制度。

专业实验室面向全院所有专业提供实践项目列表及实施方案,并在学期开始和期中教学过程中加强实习实训课程的督导和检查,对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进行规范。

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职业院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多相同之处,为了保证专业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学院打破系部界限,在全院成立“松散型”专业课程组,利用网络平台、多媒体技术手段,集体备课,定期研讨,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工作效率,弥补了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块化教学、理实一体化、网络教学等教学模式,增强学习目标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第二学年分专业情况增加生产性实习环节;增加理实一体化课程比例,注重课程的前后衔接以及特色专业课程的选择。

同时,积极改变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加大课程技能实践部分考核所占比例,并进行规范化建设,目前,多门课程实践技能考核占比达到50%;学院还积极引入网络考试平台,用于软件应用类技能认证专业课程考核,保证了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学院董事会的支持下,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实施了小老板创业计划,每年选拔3-5个项目,重点培养支持。通过开办创业讲堂,将创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创业学生联系企业老总作为指导老师等方式培养学生创业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创业。目前,由学生牵头,教师指导的创业项目计划已有3个项目进入孵育期,1个项目已经开始运营。

(四)创新机制,规范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严格规范的管理制度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证,围绕试点专业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学院先后制定了“学生生产性实习管理办法”、“专业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办法”、“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监督及考评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管理办法”、“学院年终考评与绩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和奖促办法,为规范教学管理,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管理上,充分考虑对口企业年度不同阶段用人需求,实行多学期制、分段式模块化教学、灵活学分制,引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综合成绩评定制度以及职业技能资格认定等多种考核办法,最大限度减少学校教学计划和企业生产周期之间的矛盾。多学期制打破了传统的两学期制,根据汽车企业生产和用工特点,适当调整或增加学期数,最大限度地满足和学校和企业在学生实习实训环节时间上的一致性。如将每年6-9月份作为学生企业实践学期,部分专业11月至次年1月作为单独学期,相关专业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到对口企业进行生产性实习,学生既参加实践又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则采用工资+奖金方式回报学生,实现共赢。分段式模块化教学是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类整合,采用小集中授课和固定时间授课相结合的方式满足不同专业课程学习需求。灵活学分制是指可以用在企业实践、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等经历经考核后替代相关课程学分,学生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就可按期毕业。综合成绩评定方法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评价,实践技能考核在单门课程中占比可达60%,同时在实训课程中借鉴大学生数学建模的组队方式,引入三人分组团队考核机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一体三合四双”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校企一体专业委员会的具体指导下,由教务处学科专业建设办公室组织牵头,各系部及专业教研室负责组织实施。

2011年10月以来,围绕汽车电子专业(线束方向),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专业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学院在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方案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修订了2011级和2012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实习实训计划。同时围绕学生实习和实训、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定了校企一体管理、培训、认证、考核方案。汽车类专业一年来已经在天海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建立了7个教学岛,8个实训中心,在校内建立了一条教学型生产线和一条实训生产线,并先后组织6批近千名学生赴企业生产性实习实训,为校企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还通过这种方式缴纳了学费,实现了职业院校真正的“零学费”入学;校企一体化专业的“入学及就业”模式也得到了有力的保障。学院2011级毕业生先后赴长城汽车、宇通客车、航盛电子、天海集团等企业顶岗就业实习,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企业认可,受到了企业的好评,部分学生已经同上述公司签订了就业协议。汽车技术服务于营销专业的35名毕业生提前半年已经被当地的4S店订购一空。学院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连续三年成为报考热门专业,招生规模每年达到350人以上,试点专业的学生除了直接在天海集团及下属公司实习就业之外,还分别被选送至奇瑞汽车、航盛电子、宇通客车等国内著名企业就业。两个专业也先后在2012年、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汽车检车与维修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学院在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特色院校。

基于校企一体化的“一体三合四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引入企业的投资,实现资源整合和共享,节约办学资金,还有利用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技术人才,减少就业压力,并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教学组织形式的实施,是对企业命名班,订单班等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新的尝试和提升,对解决新办民办院校招生就业难,企业招工用人难的双重难题有现实意义。实践证明,这种“一体三合四双”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扩大招生规模,转变教育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费重阳,张巾帼,刘金録.校企一体化办学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2(3):26-27.

[2]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0):143-148.

[3]贺星岳,邱开金.基于校企合作“一体化”的高职教育流程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2011(1):61-64.

[4]禹华芳,等.高职“校企一体化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以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佳和农牧主管班”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9):160-161.

[5]张士.社会需求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3(19):34-36.

责任编辑 王国光

汽车学院毕业生就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硕士作为高学历人才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他们一方面掌握着丰富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另一方面又有着较高的创新科研能力,是一个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的高智力群体。然而,目前硕士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基于经济学的消费者弱偏好性,探讨硕士毕业生的“弱势群体”地位,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

关键词:弱偏好公理;硕士毕业生;就业

一、硕士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

“智力资本”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对科技与人才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硕士毕业生大多具有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实践能力,具有突出的创新意识,因此,在就业大军中无论是从需求角度还是从自身能力的供给方面来看,都有着比较优势,他们的就业形势从理论上来讲,应该也是非常乐观的,但是现实的状况并非如此。[1]分析认为,目前硕士毕业生就业主要有以下特征。

1.就业满意度不高。硕士毕业生中,只有少数学生对自己的就业形势表示乐观,而大部分的学生表现出茫然,甚至含有悲观情绪。分析表明硕士毕业生对于就业的悲观情绪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首先是自己的“出身”,是否是名牌大学,是否是热门专业,这些都成为大部分毕业生的“短板”;其次是前一两年的“考研热”与大量扩招,[2]使得大量的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涌入就业市场,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两大因素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研究生的就业满意度。

2.就业选择范围狭窄。目前硕士毕业生就业选择范围狭窄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就业岗位及就业地点。对于就业岗位的选择,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越来越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选择高校和科研机构,因为这些单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工作有成就感,有发展前途,收入稳定;其次选择是大型企业,其原因在于收入高;第三的选择是政府公务员或事业单位,选择的考虑因素是福利待遇、工作稳定。硕士毕业生对就业地点的选择较集中,大都是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硕士学生的来源是全国的,多元化,而毕业的选择去向单一,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大中型城市,这就造成“僧多米少”的现象。

3.就业不如本科生。据2008年《网络招聘下北京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与职业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研究生就业不如本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率差别较大,研究生的就业率明显低于本科生,二者的就业率分别是64%和73.4%。在智联招聘对多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的调查中显示,如果不是岗位对学历有必须的强制要求,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本科生,他们认为本科生的优势在于三点,即年龄、薪酬和稳定性。换句话说,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讲,这三点就是他们的弱势。

二、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弱偏好性分析

硕士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表明,硕士毕业生与本科生相比,并非是“强势群体”,从经济学的弱偏好性角度出发,硕士毕业生属于“弱势群体”。

1.何谓弱偏好性。经济学中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对消费者的偏好有这样一种界定,面对两个消费束:

X=(x■,x■)   Y=(y■,y■)

可以存在三种关系:①严格偏好关系,即(x■,x■)?酆(y■,y■),其含义是消费者认为消费束X确实比Y好,在需要从两者进行选择时,消费者总是选择X消费束。②无差异关系,即(x■,x■)~(y■,y■),其含义是X与Y两个消费束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好、无差异。消费者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消费X消费束,但如果让其选择另一个消费束Y,消费者感到同样的满足。③弱偏好关系,即(x■,x■)■(y■,y■),其含义是消费者对于两个消费束有偏好但又不在乎,认为两者至少一样,消费者对于消费束X的偏好弱甚于Y消费束[3]。

第三种关系就是本文中所引用的弱偏好性。

2.硕士毕业生是弱偏好性群体。在硕士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用人单位——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是劳动力的需求者,他们对劳动力有自己的关注和偏好,非常类似于消费行为偏好理论。对于一个职位,在众多的求职者中选择哪一个,取决于用人单位的意愿和偏好。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来应征某一职位的求职者很多,硕士毕业生是一类型的求职者,除此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哪一类求职者,这是用人单位的主观判断和偏好。在这样的背景下,硕士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讲是弱偏好性群体,也就是说,用人单位认为硕士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好,比如,在素质、学历背景等方面都要略胜一筹,但是用人单位并不在乎,认为两者至少一样,因为接收硕士毕业生后,需要给他比本科毕业生较高的工资收入和待遇,但从用人单位本身的需求上或业务需要上,本科毕业生也能胜任。此外,在年龄和稳定性上,本科生比硕士研究生又有比较优势。因此,比较而言,用人单位对于硕士毕业生的偏好弱于本科毕业生,在进行选择的时候,硕士毕业生并没有绝对的优势,不是“强势群体”,相比之下,反而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三、硕士毕业生就业对策分析

鉴于硕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弱偏好”地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不断完善自己,使其从“弱偏好”地位变为“严格偏好”地位。此外,高等院校作为硕士毕业生培养单位对其就业市场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应该做好“质”的培养和就业指导两个方面的工作,具体对策如下。

1.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对策。①提高个人素质。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就业力。就业力的体现,不仅仅体现在毕业生的专业素养、科学知识,在当今社会毕业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良好的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基本的社会知识、较强的外语能力、开放的学习态度、健康的心理等等,也都是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要的重要就业能力。对于“弱势群体”的硕士生来说,更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除了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等综合性素质,要全面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使自己的素质严格好于本科生。②正确理解“成功”的内涵。虽然毕业生自我成才意识比较强烈,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成才的定义和自我成长的目标都不明确。毕业生认知中的成才途径非常狭窄,仅仅局限于找个好工作。对于什么是好工作,大多数学生却没有非常明确的认知。成功、成才、价值都是相对而言的。硕士毕业生要摒弃狭隘的成功观、成才观、价值观,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都是一种成功、成才、价值的体现。“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要更为珍贵难得。所以,硕士毕业生要开阔眼界去就业,不要“好高骛远”,不要片面追求“稳定性”,或许更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和价值。③主动适应市场。硕士毕业生要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硕士一入学,就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看看人才市场上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后根据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样才不至于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淘汰。要认清用人单位的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综合能力。用人单位认为硕士毕业生最缺乏的是实干精神、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5]。而现在的硕士毕业生只注重英语水平、计算机运用、专业知识等技能性、学术性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与运作了解不深,不能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异。

2.高等院校的就业对策。①注重毕业生“质”的培养,“质”的培养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课程结构,加强综合素质教育。要构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重视创业实践活动。创业品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环境和条件,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磨炼创业意志、培养创业能力,得到创业技能训练。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些大中型企业,参与小企业的设计,同时学校也可尝试建立一些小型企业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得到创业教育的体验,通过体验使学生获得创业的感性认识。其次,在教学模式上,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让师生共同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知识和创造知识,通过探索,使知识结构不断得以充实和完善。②就业指导势在必行,学校应该围绕硕士研究生就业实施多项措施,进行适时的指导,以确保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就业指导重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和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要与毕业教育相结合,教育毕业研究生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发展的关系,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才之路。要让硕士研究生看到职业的冷热是相对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长期和短期之分,克服只顾眼前利益而放弃专业特长的弊病,自觉地选择到既符合国家需要又能发挥专业特长的地区和部门工作。同时要引导毕业研究生认识到大城市、开放地区的物质待遇虽说不错,但人才过于密集,更容易埋没人才。而到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则较容易脱颖而出。

硕士研究生就业指导需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对处在人生十字路口的毕业硕士生来说,要正确把握就业方向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仅仅依靠硕士毕业生个人的判断很难选择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理想职业。这就要求我们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帮助他们正确分析不同岗位、不同职业的要求,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客观条件,做出明智选择。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要紧跟社会形势发展。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对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谢中清.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8):69-70.

[2]邢志杰.我国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分析[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2003,1(1):15-17.

上一篇:学生音乐学前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电子商务的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