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毕业论文;过程管理

专题实习是培养药学专业人才基本技能的重要环节。通过专题实习,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檢验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训练方面的能力;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专题实习分为课题选择、开题报告、毕业论文(设计)和答辩四个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进行实验设计、操作与观察、记录总结、数据的统计学处理、论文的书面表达,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论文答辩。根据《山东大学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安排,依据《药学院本科毕业生毕业专题实习规定》和药学院《药学专业毕业实习大纲》的要求,药学院毕业专题实习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展。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理论和学术素养、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阶段。毕业论文(设计)既是对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检验,也是学生的实践成果,又是学生毕业及获得学位资格的必要条件。为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和目标管理,确保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和质量,2012年山东大学出台《山东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定》,对其提出了新要求。2013年推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综合教务管理系统”,要求自2014届开始,本科生毕业论文纳入教学系统进行管理。

一、指导教师毕业课题的申报

根据教学安排,学院下发应届本科毕业生专题实习课题申报的通知。院内各教研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根据要求提出课题申请。要求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或研究人员,中级职称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的人员,申报课题最多为2项。

药学院目前拥有40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选择在校内实习,也可以选择在校外实习。选择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毕业实习的学生,实行合作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为第一导师,校外导师为第二导师。指导教师从本科论文系统中填写《毕业(设计)论文课题申请表》。

二、学生毕业课题的申请

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选择申请。指导教师与学生采用双向选择方式确定课题和人选。在校外实习基地或者个人联系的在其他单位实习的学生,需填写《外出实习申请表》,实习单位签字盖章认可。

三、开展实验

专题实习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要对整个毕业专题实习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包括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计划、调查研究、文献查阅、实验操作、论文撰写、答辩等各项工作。

在专题实习工作开始后的1~2周内,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进行开题报告,落实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措施等,完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计划》、《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根据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计划和任务书,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专题实习,开展实验。并按要求,完成论文。

四、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在本科生毕业专题实习进行过半期间,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进展情况,检查、监督学生工作情况和工作质量,保证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任务,本科生院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展中期教学检查工作。中期检查的方式是学院检查和专家检查相结合。

1.学院检查。学院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对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学生填写《山东大学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汇报表》。学院检查结束后,学院写出全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情况说明书,交督导专家小组。

2.督导专家检查。针对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前期的组织管理情况和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开展情况,督导专家对其毕业论文(设计)前期工作检查。各督导组写出各学院中期检查情况报告,交本科生院。

3.本科生院将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情况反馈至学院。学院及时将专家的意见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

五、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文献检测

根据教育部关于《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文件精神和规定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学术诚信氛围,杜绝抄袭行为发生,山东大学自2013届开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使用中国知网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文献检测。

1.检测方式及数量。检测的毕业论文(设计)由学校随机抽取,比例为毕业生的30%,由学院具体负责进行。检测分初检和复检。学院按照本科生院分配的篇数进行初检,初检不合格的论文(设计)修改后须复检。学院上报初检不合格论文(设计)数量,本科生院分配复检篇数。

2.检测时间及流程。本科生院开通网络检测系统后,根据本学院教学安排,按照要求进行论文(设计)检测。

3.检测标准及要求。检测论文(设计)的文字复制比例在30%以内(含30%)视为合格,超过30%的视为不合格。检测不合格的论文(设计),修改后学校再提供一次复检机会,复检合格后方可参加答辩,复检不合格者,不予答辩。毕业论文(设计)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还将在学生毕业后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中进行,若查到有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设计),学校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撤销其学士学位。

六、毕业论文答辩

专题实习结束后,学生要完成《山东大学学生实习报表》,并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1.答辩工作由院答辩委员会组织并主持。答辩委员会由原学位委员会成员及专家5~7人组成,下设若干答辩小组,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具体负责答辩工作。答辩小组负责向学生公布答辩小组教师名单、学生参加答辩的时间及地点。

2.参加答辩的学生,向答辩小组汇报专题实习工作情况,回答答辩小组成员的提问。答辩小组可从几个方面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3.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及答辩情况等进行评议并确定成绩。

4.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由两部分构成:指导教师评定成绩(40%),答辩成绩(60%)。

5.根据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确定论文的等级。优秀(90分以上),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以下)。

答辩结束后,答辩小组将成绩上报学院,学生将打印好的两份论文上交院办公室,装订存档。《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定表》和学生的成绩单作为学生在校的成绩凭证,一并存入山东大学档案馆。

七、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检查

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检查是本科教学检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科生院根据学校对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在本科生毕业后,还会组织学校督导专家对全校所有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进行质量检查。专家组按照有关评价指标对论文进行检查和评分,并对各学院抽查论文的质量做出总体评价。

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面临一些问题[1]。毕业论文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学期;学生实习地点分散;相对自由度较大。另外,毕业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學生面临考研、毕业补考、就业等的压力,自身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以及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完成质量,也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为提高和保障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系统的质量监督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成绩评定方法、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同时鼓励学生提前进入实验室,提高动手能力和科研水平;强化安全意识,培养学生规范安全的实验习惯;指导学生选题科学、具体,着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规范毕业论文的撰写,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作风[2]。

九、结语

通过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暑期学校开放实验的实践,药学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3,4],为毕业专题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和实验基础。药学院在本科生论文的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的有关规定,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自2010年以来,药学院共获得山东大学优秀学士论文21篇,获得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5篇。药学院将继续完善毕业教学环节的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加强毕业专题实习的过程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志勇,张胜涛,陈昌国,等.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5):98-101.

[2]何炜,路丽华,辛春燕,等.初探怎样抓好药学专业本科毕业设计[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52-54.

[3]张泰松,邵伟,郝国祥,等.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2,28(2):55-57.

[4]张泰松,邵伟,帅翔.暑期学校开放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药学教育,2010,26(4):59-61.

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 就业; 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发生了改变,从原有计划经济时代的包分配制度到供需双方自主选择制度,加之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国家关注的重点。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三农”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农业的稳定和发展,是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1年聚焦“三农”问题。2010 年6 月6 日,在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就明确指出人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符合现代国情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及“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因此,广泛倡导和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引导其回归基层发挥专业之所长,对我国的农业建设及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对象、方法及规模

以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半年后的2013届高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状况趋于稳定,有工作经历的毕业生也能够评估工作的满意度。调查方式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个别访谈等方式,力求获取到全面真实客观的就业信息。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1288人,调查共回收问卷1177份,答题率为91.4%(答题率=回收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其中有效问卷1076份,有效答题率83.5%,(有效答题率=有效问卷数/毕业生总数)。共覆盖了22个高职专业。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农林院校毕业生涉农领域的就业现状

(一)就业现状满意度

1、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与就职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比较

2013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满意度评价,是毕业生的主观判断指标,代表着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较高,满意度达(83%),其中“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属于“满意”的范围,其余为不满意范围(下同)。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涉农企业就业现状满意度为(76%),略低于整体就业现状满意度。

2、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原因分析

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原因主要集中在收入低(46%)和发展空间不够(35%),工作氛围不好(4%),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6%),加班太多(4%),工作环境条件不好(5%)。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不满意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工资低,达53%,高于整体不满意收入水平(46%),发展空间不够(29%)低于整体水平(35%),工作环境条件不好(12%)高于整体水平(5%)。

(二)毕业半年后的就业去向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大部分受雇于非涉农企业,比例达75.7%,受雇于涉农企业比例为18.1%,无工作继续寻找比例为2.6%,无工作其他原因比例为1.0%。

(三)薪资分析

月收入: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月度现金收入。

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是指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实际每月工作收入的平均值。

毕业半年后月收入区间分布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平均收入主要集中在2501-3000元区间段。有32.4%的毕业生集中在此期间的段,涉农企业毕业生中有31.9%集中此区间段。受雇于涉农企业的毕业生收入水平相对偏低。

(四)专业相关度分析

1、专业相关度

2013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偏低,“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称为“相关”(下同)占43.3%,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0%。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总计481人,涉农专业回收有效问卷数437份,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

2.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2013届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41.4%),其后依次是“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4.1%),“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17.6%)等。

三、农林高校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存在的问题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到人口比重的80%。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社会发展和产业的优化升级,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近十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农村耕地被商业占用,耕地面积逐年缩小。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航运、现代都市工业为主,农村耕地面积少之又少。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非常重视,连续1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有关,但农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2、优惠政策吸引力不够。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鼓励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偿”、“面向基层就业定向招生”、“提供小额贷款担保或贴息补贴”等,但这些政策大部分还停留在建议性层面,并为真正落地实处。此外,农村工作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低,大部分毕业生希望留在城市工作,特别是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虽然学了涉农专业,毕业后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工作,一些优惠政策对毕业生形成不了吸引力。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优惠政策力度小,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并不能对毕业生形成吸引力,激发不了毕业生到涉农领域服务的热情。

3、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应随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和改变。社会对专业需求具有周期性。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不同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不同。在农林领域,随着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发展变化。因为招生与就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就业形势往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所以,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就业的前瞻性,对农业行业领域就业形势预测性判断偏差也是导致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原因。

4、就业流向不均衡。 广大基层农村、中西部地区是吸收农林类毕业生的主要渠道。但大部分毕业生更愿意留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好的地方工作。广大农村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较城市偏低,如果没有特别优惠的政策,无法对毕业生产生吸引力。据统计,某农林学院2013届毕业生受雇于涉农企业仅占18.1%,受雇于非涉农企业占75.7%。2013届毕业中涉及10个涉农专业,专业与工作“完全相关”或“比较相关”仅占27.2%,专业与工作不相关的占到72.8%。数据表明很多毕业生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企业,而是选择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待遇相对较高的非涉农企业。

5、自身能力不足。农林院校的毕业生,经过大学里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农业理论知识,但与生产第一线所需理论知识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之后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所学理论知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广大农村是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大部分毕业生对农业生产并不了解,缺乏实际生产经验。虽然在校期间通过实习实训加强生产技能训练,但所掌握的技能与实际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工作后往往需要先进行培训或跟带教老师学习一段时间,才能进入工作角色。

四、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运用经济手段促进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增强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偏远地区涉农领域就业的积极性,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毕业生涉农领域就业经济补贴。加大优惠政策的力度,认真组织好“三支一服”、“大学生志愿服务系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项目,对于服务期满的毕业生,如果工作岗位有空缺,应优先考虑聘用服务期满的农林院校毕业生。加强用人单位对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吸纳力度,对吸纳农林高校毕业生数量较多的用人单位,国家可以给予税收减免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应加强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机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广大的农村在社会保障体系方面还不够健全,许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一定顾虑,建立起农村基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后顾之忧,才能更好的调动农林类高校毕业生的积极性。

2、完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农林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应社会发展需求开设专业,既要立足“为农服务”的宗旨开始传统农林类专业,也要兼顾到与传统农林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以社会需求促进专业设置和发展,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设置,更新陈旧过时的课程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应将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学科动态传授给学生,不因循守旧,不照本宣科,做到课程设置合理、课程内容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讲求知识点针对性和时效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到生产一线用不上、动手操作能力差等不足。只有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3、加强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教学环节。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学农不爱农,甚至学农弃思想普遍存在,因此对学生进行专业素质教育和学农爱农为农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职业理想,应从新生一入学就开始抓起。比如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就安排的专业素质教育内容,邀请各系权威专家介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及就业方向,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校外实训基地等。此外,为学生提供教学实习基地,增加对教学实践环节的考核,也尤为必要。可以每年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农村入户调查、送科技下乡活动、义务参加农村支教活动等。

4、掌握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做好就业引导。要使毕业生愿意投身农业领域工作,就要让他们对农业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对选择到农业领域工作有所憧憬和期盼。很多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制约,认为农业领域的工作环境就是条件艰苦、待遇低、发展空间小,要让学生转变这种观念,就需要教师对最新惠农政策和农业行业发展动向进行宣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已不仅仅局限在能吃饱的层面上,而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比如人们对有机蔬菜、水果,无添加农产品的需求,就是农业未来发展的一个契机。再比如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农业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现代农业,并且国家重视农业政策已经逐步实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农学相关行业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在这种情况下,毕业后从事涉农领域工作,无论是职业发展空间还是个人的实际利益,都可能有较大突破。

参考文献:

[1]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1).

[2]邵华.高等农业院校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8,(24).

作者简介:赵媛(1984.2—),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陈谊(1972.11—),副教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处长;张哲(1977.6—),讲师,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快时尚;服装专业;人才培养

快时尚品牌的兴起让中国服装行业掀起了一股匆忙制衣竞赛。当大品牌的新款式出现在T台上,几天后就会出现在各大零售店。大众服装品牌陷入一种恶性发展趋势,以其大胆的抄袭、快速的出货、低廉的价格,让不少时尚品牌尝到了丰厚利润的甜头,甚至不惜支付高额的赔偿金。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快时尚品牌在中国的零售圈里创下“神话”,如ZARA、H&M、NEW LOOK、Forever 21等快时尚品牌在各大城市频繁开店,门店顾客络绎不绝。过去10年,这些快时尚品牌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正契合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需求,快餐文化、快时尚、快经济都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目前,我国的经济正由“快经济”向“中增长经济”和“慢增长经济”转型,逐渐形成一种“慢消费”的特征,不追求消费速度,而爆出消费可持续、生态发展的理性消费。最近,在北京、上海、武汉、杭州的一些商场,有不少服装品牌都推出了“少买衣服,买好衣服”的理念与营销。这种消费理念正好符合曾经热衷于各种快时尚品牌的80后、90后消费者。他们越来越关注服装的品质和个性,而不仅仅是服装款式的不断更新。最近几年,以快速反应为生的快时尚品牌也察觉到了消费者的变化,并出现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关闭部分门店来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和设计师合作来开发特殊系列产品;通过推出多品牌策略来细分年轻市场和轻奢侈品市场。例如,H&M集团下开发的高端品牌COS,轻奢品牌&Other Stories。

由“快时尚”过渡为“慢时尚”法则,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也是逐渐理性的消费,不会造成过多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这成为时装界和消费者中的一种主流思想,也会对消费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服装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所改变。

1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中国只有优秀的打版师,没有优秀的设计师”,国外设计专家的评语显示了中国服装业作为“世界工厂”的尴尬。众多服装企业只是跟着各大牌的服装款式进行抄款、改款,没有将自己的品牌文化和品牌理念融入设计开发中,是翻版时间的竞争,导致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应该把握服装人才核心竞争力,即创造性思维训练课程的设置与开展。服装专业课程中的服装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设计思维延伸与扩散的教学理念,将服装设计中的灵感来源、素材搜集、资料整理等工作实施于教学环节中,立足搜集的灵感素材,结合相关艺术形式与潮流,进行扩散、延伸设计。首先,教師应掌握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例如,以一种款式为基本形,延伸出10种或者更多的同类款式。其次,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应进行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可以以传统工作坊的形式,带领一部分学生以实践项目为主进行产教结合,以课堂为主向课内外综合发展,以教师评价为主向市场需求和实践过程相结合的转变。

“我所设计的不是衣服,而是梦想。”时装界的“美国经典”RALPH LAUREN的品牌创始人拉尔夫·劳伦(RALPH LAUREN)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反映了创业初衷。服装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载体,不能只跟随潮流的物化形态,需要设计者注入一定的文化理念。只有结合一定的文化理念进行创新设计,才能成就富有内涵和创新性的作品。这也是消费者的一种需求转变,高校的服装专业建设与发展,应该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根本来构建相关专业课程建设。

2 培养具有敏锐市场嗅觉的专业人才

我国是一个服装消费大国,服装消费群体庞大多样,购买行为会受到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调查与分析服装消费群体的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有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品牌定位与产品开发,提升品牌竞争力。根据服装市场的变化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市场把控能力,如时尚买手、服装销售、服装搭配师等都是紧密结合市场变化趋势的。院校不断推动服装专业与服装企业、市场的深入合作,提供学生深入了解市场、分析市场的机会,将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形成一套完整的能力训练。

3 培养具有较强手工技能的专业人才

服装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能够根据时尚的审美需求,完成服装款式的设计、结构、基础纸样打版、裁剪、工艺制作等一系列的专业实践操作。服装面料再造、服装结构设计、服装款式设计、服装工艺制作、服装市场营销等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应该以实践操作,作品练习,系列作品的完成为主,理论教授为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科中的专业课程设置,以设计课程为先导,结构课程为依托,成衣制作课程为结果,服装销售课程为目标的整体有序的教学环节,合理配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做到从理论出发,在实践中掌握,理论中总结,形成以培养学生较强手工技能专业为目标的教学体系。

4 加强与市场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衔接院校与市场的桥梁,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是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是服装行业的不断发展对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根据市场与企业的变化与需求,实时调整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除了基础专业理论的学习之外,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根据年级的差异性,有区别地进行实践项目的设置。

大一、大二的学生以专业理论学习为主,提高个人专业素养,实践教学的内容为基础课程的实践操作,如基础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主要教学目标为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很好地融合,掌握基本专业知识与操作方法。大三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课程以导师组的形式分组教学,根据不同时期的项目化课程,结合企业、市场的需求,完成服装品牌的调研、市场分析、产品定位、款式设计、成衣制作、成品宣传销售等一系列的服装企业实践环节。学生能够实际参与项目实践,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大四的毕业生可直接参加企业的实习,通过在服装企业的工作机会,要求综合掌握专业知识,实现学校资源及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是个人综合实践能力的锻炼时期。在此期间,还要根据对市场、企业的调查与分析,结合个人艺术手法,完成市场化的毕业作品。

综上所述,服装行业会受到市场、时尚、潮流、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服装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根据服装行业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关调整,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根据服装行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课程的配比,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强化产业化校企合作途径,从而促进学科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服装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方龙.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纺织教育,2012.

[2] 孟灵灵,黄新民,敬凌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5.

[3] 甘应进,陈东生.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J].纺织教育,2008.

作者简介:彭丽娟(1985—),女,湖南人,硕士,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

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对策

[作者简介]哈增红(1973-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体育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41)梁勇(1970-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张雷(1981-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河北石家庄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04035)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并行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在整体“就业难”的背景下也同样出现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各体育院系的在校生人数大增。近几年来,体育专业毕业生传统社会需求岗位减少,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各地及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具备的就业竞争优势。锐意进取、勇于开拓、追求竞争、顽强拼搏、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深植于体育毕业生的意识和行动之中。相比其他专业毕业生,体育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耐挫力强,更具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健康阳光的外形、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容易融入团队并激活团队。体育专业毕业生更适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主动出击,以赢得先机。

2.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的劣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劣势较为明显,人文素质的缺乏、浮躁的个性和不善于总结、学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体育专业毕业生如何抓住机遇,更有效地占领体育产业和大众健身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是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3.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第一,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岗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体育的经济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大量投资和体育俱乐部的大量兴起,群众的健身意识逐年升温。

第二,社会对体育人的认识更加深刻。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人对体育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概念取得新突破,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4.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伴随着体育事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体育院校应坚持大体育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占领健身市场,服务大众体育。应不断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路,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建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培养大批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具备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抓住社会体育对保健康复、健身指导、体育舞蹈、体育英语、网球、高尔夫、体育赛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市场。

二、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轨阶段,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近些年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缩编等使主渠道吸纳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有限。随着形势发展,非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参与体育相关单位部门竞聘,岗位竞争更加激烈。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体育毕业生就业。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别很大,选择城市并投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成为目前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要想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郊乡村的文化体育产业,这也将是我们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潜力市场。

3.学校因素。第一,体育院校教学体制改革速度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体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体育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体育院系培养人才不对应,现在体育专业重复设置明显且专业设置较细,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任重而道远。

第二,职业指导不规范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指导课程不被重视,师资多为兼职,且结构和比例不够合理。学校对就业工作认识不到位,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向面临毕业的学生单纯传授应聘技巧的“包装工程”倾向,这与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学生因素。第一,职业观念有偏差。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缺乏正确职业观念,使得毕业生常常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行为中走弯路。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毕业生难以抓住就业机会,更不必说创造机会。

第二,毕业生角色转化不充分。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不能正视“给”与“要”之间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讲主要的经历就是学习,家长“给”出学费“要”学校的服务,学生完成学业后开始接受单位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单位“给”即出钱,“要”毕业生(职员)的智慧和服务,这种角色职能的转变使得阅历尚浅的毕业生不能够及时转变观念,从而影响到就业行为和就业质量。

第三,独生子女意识较重。近几年的毕业生生于80年代,且独生子女偏多,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偏弱,对家庭的依赖感较强。体育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因而部分毕业生变成“啃老族”,成为毕业生中“主动性失业”群体。他们并非没有就业机会,而是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的落差让他们不愿屈就。

第四,运动经历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因体育成绩优秀和在运动会上的不凡身手而备受瞩目,但体育特长生往往文化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同等学习水平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通常在高考中被淘汰,没有进入大学深造,这都将会导致体育生自我认知偏差。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比赛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体育生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少年时期参加比赛经历过的假队员、假年龄、兴奋剂等现象也会诱导个别体育生认为投机取巧属正常现象,不重视夯实自己的实力根基。

第五,家庭期望值太高致使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较高,体育生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械、实验设备要求高,所以学费相对较高。教育投入大导致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升高,急于回报家庭和物质世界的诱惑都导致毕业生更重视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空间。家长不了解就业环境,容易给毕业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错误的导向。

第六,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知识储备有限。学习经历和学习精力的缺乏是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没养成良好学习基础和习惯的原因,从而导致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缺乏。体育特长生头脑灵活,反应灵敏,但学习时间往往被体育训练占用,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训练当中常会被安排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课,体育生往往因为过于疲劳导致体力和精力透支而影响文化课学习。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掌握社会所急需的技术和能力,缺乏对职业和自我合理的认知和定位。

三、解决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体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用工制度、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和户籍制度;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抓好各地区对政策的落实工作。在市场配置方面,加大用工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放开用人单位的自主权,防止劳动力市场人为分割,保障人才自由流动不畅;由政府统筹,各相关部委协调,加强下基层毕业生的权益保障。加大对体育院校的投资力度,保证教学需求并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

2.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育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培养的学生要想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宽专业,夯实基础。专业不等同于职业,可以考虑在招生条件上,宽进严出,实行弹性学分制。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可以尝试学生自选专业,尝试采用“2+1+1”的课程模式,新生入学两年是通识教育,三年级进行专业学习,四年级进行社会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较宽厚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来做出更理想的学业选择。

在课堂教学环节,专门设置 “创新与技能系列课程”,通过专门的训练,侧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在课下,高校的社团活动可以与“第二课堂”对接,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尊重、团队、服从等意志品质。针对社会需求和体育生的素质缺口全面开设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营销学、职业指导、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社科应该有所调整,技术课教学目标不再是竞技成绩而应为具备标准规范的专业技术示范能力,懂得力学、生理学原理,具备品评比赛、解读和撰写体育科研论文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比赛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

3.体育专业学生要及早树立职业观念,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要像对待职业一样对待大学生角色,客观地做出自我评价和对所学专业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早建立大学阶段乃至长期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和市场接轨。

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诚信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对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积淀,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产业及人才结构完善而缓解,而体育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相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体育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体育类毕业生会站稳体育市场并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唐晓辉.山东省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L].http://www.

lw23.com/lunwen_204688492/,2004-03-01.

[2]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3]高雪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体制变革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4]蒋琴雅,胡玉东.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5]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工制药类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工科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1],是对大学四年综合知识的总结并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阶段。对于化工制药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动手能力和所学知识能力的全面考查,而且是对创新能力和掌握新知识能力的全面衡量。

在当前人数多、时间短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条件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培养,是每一位指导老师面临的挑战。目前的毕业环节管理模式已经运行多年,已不适应新世纪化工制药技术及相关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急需改革。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的制度建设、选题内容、过程管理、答辩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

一、以不断完善的管理制度保障毕业环节的质量

完善的教学文件和规章制度是毕业设计正常运行的保证。学院制定了《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过程中指导老师、学生等提出具体要求,这些规章制度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高质量完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等原因请假情况较多,学院根据请假时间长短,采取多级审批和登记制度,并要求学生及时请销假。对于无故缺勤一周或请假累计达四周者,取消答辩资格,成绩按不及格计。

对在校外进行毕业环节的同学制定了更严格考核制度。校外的同学,由学院指导老师负责进行定期检查、考核,每两周向学校导师递交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并在企业工作结束时由企业给学生填写鉴定意见,以此作为判定该生论文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由学院负责组织答辩,给出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另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在中期检查前一周和毕业答辩前两周返回学校,准备毕业论文及答辩。

此项规定确保了学生在毕业设计期间的出勤率,并提高了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保证了毕业论文和答辩的质量。

二、以合理的选题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

注重提高化工制药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工科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因此,在选题上,应尽量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际动手操作。一些教师科研工作业绩突出,承担大量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但是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以实验研究为主,由于教师的科研课题直接与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相关,这也导致毕业环节课题中工程设计类题目较少,部分学生只会做试验,不懂工艺流程设计,成为偏科型人才。工程设计是化工制药类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我们培养具有此方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毕业环节中学院鼓励增加设计性课题,并为参加设计性课题的同学无条件提供上机条件,确保学生的设计时间,提高效率。

三、用对过程的管理及时解决过程中的问题

在我国高等教育现状下,学生往往理论比较扎实,实验动手能力较弱,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虽然毕业设计时间受到限制、毕业设计课题存在局限性,但是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结合毕业课题,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前人所做工作的基础上,在技术路线、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自己独立设计并安排完成整个实验过程,最终完成毕业设计。

指导老师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以身作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指导中来,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设计的任务,制定周密的计划,采取严谨的科研态度。毕业设计期间,我院要求老师每周指导学生的次数不低于3次,每次不低于4小时。老师要经常检查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进度等情况,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已的见解,并定期组织毕业环节进展的汇报会,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具体指导,及时指出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以及如何克服和改正错误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深入钻研,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方向发展,从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严格对学生的要求和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兴趣,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科研上的困难,培养他们肯吃苦、肯动脑、勤动手的良好的科研素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并顺利完成其毕业设计。

四、用三级二次答辩的形式使学生得到锤炼

毕业答辩是对毕业设计的良好总结,通过答辩把学生在毕业设计所做的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和交流。高校本科毕业环节是学习、实践、探索和创新相结合的综合教学环节,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指导老师要抓好毕业设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把学生毕业论文答辩看成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最好机会。但是,有的同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验进行得也很好,但由于自己的表达能力较差,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工作完整地表述出来,这就需要在毕业答辩环节得到更好的锻炼。

我院每年本科生毕业答辩都进行“三级毕业答辩”,包括小组答辩、系级答辩和院级答辩。顺利通过三级答辩的同学可取得毕业论文的合格成绩。此项政策我院已开展很多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我院对毕业环节提出了几项改革措施,并加以实施,成果显著。

一是系级答辩过程中指导教师与自己的学生采取“背靠背”的形式,即二者不同时出现在同一答辩组,以提高对答辩学生的要求。二是院级答辩采取“二次答辩”的形式,即每个系级答辩小组答辩成绩最后1—2名同学参加院级合格答辩,凡院级答辩不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为不及格,并将参加学院于同年的7月初至9月初组织二次合格答辩,通过者方可取得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

答辩过程中要求学生在8—10分钟内阐述清楚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PPT的制作要求内容精练、突出重点,不允许出现大量的文字内容,应以课题背景、实验结果与讨论、创新点等作为答辩PPT的关键内容。并且每位同学要求有5—7分钟回答问题的时间,这就能充分反映出每位同学毕业环节过程中具体工作情况和对本课题的熟悉情况。

通过改革毕业答辩形式,促进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效果显著。学生制作的PPT精美程度明显提高、内容精炼、错误明显减少;学生在答辩过程中能够做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避免了答辩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情况出现,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管理的改革,强化了毕业设计(论文)各个环节的重要性,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为今后学生走向社会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倪化境等.提高毕业设计(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04,3:101-102.

[2]孙浩,许琦.化工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改革与探索.化工高等教育,2007,4:49-51,54.

课题来源: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化工制药类专业创新实践平台教学研究》立项编号0830012。

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光电信息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物理光学;计算机仿真

随着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光电子产业已成为全球战略产业。加快建设我国的光电子产业和培养高层次光电子人才,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光电子产业的需要。为了适应光电子产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简称光电专业)。光电信息工程作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重点学科,涉及光学、光电子、微电子、通信等高新核心技術。光电专业与其他专业一样,侧重于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人文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物理光学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物理光学是光电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其先修课程主要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应用光学、电磁理论等基础课程。后续的专业课程则包括激光原理与技术、激光加工、光电检测技术、光纤光学、信息光学、光纤通信等。该课程以光的电磁理论为理论基础,讲述光在各向同性和异性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特性以及光的吸收、色散和散射等内容。专业的物理光学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总学时为96学时,其中理论为72学时,实验为24学时。该课程内容概念繁多,物理规律较为抽象,光学现象与规律讲授难以生动形象。物理光学内容包含大量的原理推导和数学公式,学生往往容易记住公式却忘记了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和分析方法,无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课堂中,如果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将传播条件与规律告诉学生,显然没有明显的说服力。该教学方法既影响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探索兴趣,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建设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针对物理光学在光电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特殊地位,近几年我校光电系对该课程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1.一条红线,八大现象。学生在经历了高中物理基础和大学物理课程学习之后,对光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科学高度。对于光的波动现象等理论,学生开始接受并有似懂非懂之感。物理光学的课程中,则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描述光波的传播特性。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删繁就简,遇到重复的内容可一带而过。物理光学课程内容繁多,在学习该课程时,需谨记一条红线,即光波的传播。光波在同性或异性介质,自由或半自由空间传播时呈现的八大传播现象,即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吸收、色散与散射现象。在进行课堂讲述时,先由光波的传播现象,引出光波发生此现象的条件,进而总结光波的传播规律。为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密切联系,着重介绍光波理论的理论和所涉及的行业领域,通过丰富的课程内容让学生真实地感触知识的应用。

2.问题导入式的教学方法。物理光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抽象性强、枯燥乏味等特点。同时,物理光学也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该学科的创建均来源于对实际光学问题的解释。在介绍一个知识点之前,为了理论联系实际,我们首先要有目的地设置问题。通过一步一步地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与思路,进而解决问题。例如,我们讲授光波的衍射时,首先从白光通过指缝的衍射现象出发,提出产生衍射的条件。如果采用单色光源,指缝转变为圆孔、矩形孔或不规则孔,衍射条纹如何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如果采用多缝或透射光栅,衍射条纹又将如何变化?从而引出影响衍射现象的因素和采用数学模型描述衍射现象的问题。实践证明,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先导的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许多方面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具有直观性强、图文声像并茂、信息量大、生动活泼等特点。但运用不当,也会适得其反。为了弥补两方面的不足,我们采用了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光学课程中,采用PPT课件形式与FLASH动画结合,生动描述光波的传播现象与规律。多媒体课件重点介绍物理概念及方法,而大量的公式推导可在课后参考教材或其他课本。制作这种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方法不仅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给教师留下充足的时间来强调重点、难点和核心内容。

4.利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之余,训练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处理物理光学相关问题。利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对光学现象的理解,发现学习中的盲区和误区,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将抽象难懂的光学规律和概念形象直观展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光学仿真设计软件有很多种,MATLAB、TracePro、Zemax、Fred、OptiSystem,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光学领域。MATLAB是Mathworks公司于1982年推出的一套高性能的数值计算和可视化软件,具有数值分析、矩阵运算、信号处理和图形显示等功能,是工程界最流行的软件工具,在大学理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亦渐成热点。目前,已有众多文献采用MATLAB软件模拟光波发生干涉、衍射现象后光强度的分布。MATLAB软件中的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GUI),可以实现交互式模拟。采用交互式滚动条动态地展现各物理量对衍射结果的影响,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认识。TracePro是一款基于蒙特卡罗法的非序列光线追迹软件,为美国Lambda Research公司开发。TracePro以实体对象来构建光路系统,通过计算反射、折射、散热、吸收和衍射等行为来模拟光线与实体表面的作用,对真实场景进行计算和显示。TracePro图形使用界面简单,且具有强大的仿真功能,能对光学镜头、背光板、照明灯具、投影显示器、医疗仪器等进行光学模拟及分析。目前,在校学生已采用TracePro仿真软件成功对偏振棱镜、衍射光栅进行了模拟仿真,采用光线追迹方法形象直观地展现光波传播过程及特性的变化,加深对光波传播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只是物理光学教学的辅助,不能代替理论教学。学生应该在认真掌握基本物理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计算机仿真软件,才能达到促进学习的效果。计算机虚拟仿真的实际操作,培养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了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为下一阶段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指导方向。

三、总结

在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针对课程内容理论性与专业较强,数学公式与物理概念较多等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光波的传播这条红线,介绍光波的传播规律与现象。采用问题导入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学手段,加深专业课程的抽象理论形象化。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发展,增强学习效果,实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张尚剑.物理光学课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实践[J].教法研究,2012,(8).

[2]王伟.物理光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根,2011,(4).

[3]刘海洲.关于物理光学的教学设计与研究[J].高职教育,2012,(8).

[4]曾涛.高校多媒体教学中的互动性探析[J].科技信息,2010,(5).

[5]王秀芳,郑家树,陈世涛,王续宇.Matlab-GUI在偏振光实验中的应用[J].大学物理实验,2013,(1).

[6]王诩,王银河,姚春龙.基于TracePro软件的组合反光镜设计与分析[J].灯与照明,2010,34(3).

[7]龙全喜.论“物理光学”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J].广东科技,2013,(14).

基金项目: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信息之光学术团队建设(编号:j0900740421)。

作者简介:尹娟娟(1984-),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尹娟娟,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非线性光学。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育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施工合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