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论文范文

2024-01-27

专业技能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本文探索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方案,以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机电专业 技能养成 教学方案 保障

近年来,国家加快了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培养模式的变革,实现了教育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人才”的认识从注重文凭向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转变,那些学历不高,但动手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人才,正是实际工作中适用急需的人才。人的技能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通过实践中反复的训练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从而养成技能。要培养合格的机电专业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尤为重要。

专业技能的养成主要由理论教学、专业实习、技能比赛、技能测评四部分组成。其中理论教学为各专业课程的教学;专业实习为维修电工、钳工、车工等工种的实习;技能比赛为每个工种,每一阶段的比赛;技能测评为职业资格考证和其他考证。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应安排为本专业技能培养所必备、必需的课程。专业基础课以“适度”为原则,专业课理论部分则要求“够用”为标准,强调整个教学以技能实践和实习训练为主,理论知识为技能操作所服务。如本专业中对机床电路维修技能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针对这一要求开设电力拖动控制线路及技能训练课程。这一课程的理论教学加上必要的实习训练使学生的相关能力、技能得到了初步训练,形成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

二、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技能、职业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例。实训教学的好坏是衡量职业教育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标志。实训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可以说,职业教育是否成功,关键还要看实训教学是否能够真正起到作用。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实训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三、技能比赛

技能比赛应该在每一个工种、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进行。针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尖子生和技能骨干为主,其中安排比赛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创新性,可安排在校内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也可安排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的阶段性比赛。此外还可以以学习互助的形式进行,针对一些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一般安排任课教师进行指导。“技能比赛”作为职业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之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对改善学风,培养尖子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技能比赛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专业内部的技能比赛,一种是院级技能比赛,如学院每年5月份“技能活动月”时安排的相关技能比赛,还有一种是参加市级以上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比赛,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进一步促使专业技能的养成。

四、技能测评

技能测评主要有考证和企业级试题测评为主。考证是指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职业资格证的报考工作,通过考证促使学生在相关技能上的突破和养成。如本专业中安排的维修电工中级技能鉴定的考证和钳工初级技能鉴定的考证。企业级试题测评是指用企业所提供的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可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模拟面试的形式进行,也可对收集的企业级试题通过整理后在校内进行。

以上是笔者对机电专业技能养成教育方案的浅议。当然,若使该方案能够得以正常实施,还必须有两个保障:一是师资保障,二是经费保障。

师资是关键,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教学业务能力和工作热情。为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必须进一步加大实践指导教师的理论进修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院应积极实施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教师的方针,并鼓励教师进企业学实践。并要求教师参与职业资格鉴定考证,委派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实现所有专业课教师全部具有相应职业资格或考评员资格的目标,使理论教师和实践课教师都熟悉职业技能考证内容和训练要求,围绕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中心任务,完成相应的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教学。

经费是一切教学方案实施的经济基础。提高预算能力非常重要,拟定一个经费预算表,并报学院批准,确保经费的合理、正常使用。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专业技能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前,国家制定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在这一背景下,技工学校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备受瞩目的话题之一。如何利用现有的方法来建设好学校教学资源库也已经成为技工教育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信息化;建设方案
一、教学资源库与教育信息化的联系

(一)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库的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目的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等智能手段来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法进行改革,转变教育思想理念,促进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方法策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是按照国际标准来把一些优秀的数字化媒体素材、教学案例、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的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支持系统。这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以及发展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与原则,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去了解,以求建立完备的、现代化的教学资源库。

(二)教育信息化与教学资源库的联系

总的来讲,教学资源库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两者都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而教学资源库在一定程度上又支撑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其与计算机网络以及教育平台、强大的教师团队共同促进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二者可以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我们所讨论的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这一问题之中,应当很好地抓住这两者的关系来探讨具体的建设方案,以求解决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一些不足,促进技工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好地进行技术人才的培养。
二、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的不足

(一)内容缺乏,教学资源落后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需要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这一理念的,不仅要求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在教学资源上也要做到与时俱进,要符合现代的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改革的发展变化。这一特点在许多学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中都一样,技工学校也不例外。另外,技工学校会更加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大量而丰富的技能知识以及网络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对教育工作者以及学生来讲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在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内容不足、教学资源落后这种问题屡见不鲜。资源库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导致资源库内容相对来讲较少,不能够很好地满足技工学校各种技术技能教学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除此之外,专业课程资源库的教学资源也比较落后,符合新课程的模块化资源较少,很难做到与时俱进。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实际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部分资源缺乏信息化

这一问题主要是针对我们一般所讲的那些难以实现信息化的教学资源,比如技工学校实际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日常的活动环境等。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容易被忽视,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中没有切实可行的途径方法来把这些教学资源信息化,另一方面是我们在思想意识上过于轻视,没有树立具体的落实理念,导致这类资源长期无法被纳入教学资源库中,无法实现信息化。这种不足也使得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够完整全面,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教学资源库过于呆板,缺乏生动

教学资源库实际上是把学校的各种教学资源通过信息化的方式虚拟出来,然后提供给学生以及教师,以便于帮助实际的教学活动。但是,一般来讲,这种虚拟的教学资源缺乏感情色彩,只是一味地把一些数字化、信息化的资源呈现给师生,难以达到现实教学活动中以情动人的效果。师生在利用教学资源库的过程中也容易感到空洞乏味无趣,从而严重影响师生的教学以及学习效果。另外,教学资源库的界面以及教学资源的阐述相對比较呆板,缺乏灵活生动的效果。这主要是由于设计以及管理人员的技术不到位所引起的。各种类型资源之间缺少联系,只是简单地从一种资源切换到另一种资源,这种呆板的形式也会降低教学资源库的实际效果。
三、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方案

(一)丰富内容,更新资源

这主要是针对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内容缺失、教学资源落后等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具体来讲,要从教师、学生以及建设者这三方面入手。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实施者,其对学校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内容的了解比较深厚,也是学校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以及传授者。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把平时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教学资源以及内容及时反馈给资源库建设者,使得一部分资源能够被纳入教学资源库中,丰富教学资源。学生也应当把日常学习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以及学习环境等抽象资源反馈到资源库的建设中去。另外,教学资源库建设者更要发挥资源充实的建设作用,利用自身技术把一些潜在的资源纳入到资源库的建设中,从而使得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更加丰富,资源能够得到及时更新。

(二)加强教学资源信息化

这一举措主要是解决现在技工学校一些教学资源难以实现信息化的问题。一些抽象的教学资源,例如我们上文所讲到的教师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习环境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技工学校往往过于重视实际专业技能的教学,较容易忽略这些教学环境资源,使得在教学资源库中这些教学资源难以被信息化。因此,我们在实际的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应当重视这类资源,根据真实的生产环境进行教学,由抽象变具体,再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把这部分资源加以信息化,整合到教学资源库中。当然,这需要技工学校引进高技术的资源库开发者和建设者。

(三)加强组织管理

教学资源库的科学组织管理是其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要做到科学的人事管理以及资源管理,形成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具体来讲,技工学校应该制定明确的组织管理目标,对已有的教学资源库可以进行分层管理,做到学校、教师、班级等三个管理层依次有序的管理,合理地组织教学资源库,使得资源库的每一个界面以及交互层都能够具有灵活性,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的发展。
四、结语

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大举措。本文研究了目前技工学校教学资源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改进方案,旨在更好地促进其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成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0):107-110.

[2] 童卫军,姜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6(01):107-110.

专业技能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让学生技能竞赛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改革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促进竞赛与教学融合。结合建筑专业特点,开展参赛选手竞赛能力分析,引导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借鑒赛项任务设置,指导专业教学内容更新;从技能竞赛的设施建设、标准意识及评判方法中获得启示,优化建筑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强化专业规范与标准教学,改革学生学习评价;利用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专兼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教学能力提高,让技能竞赛推进专业教学质量提升。

关键词:中职教育;建筑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改革

随着中职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我国专家学者就此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各地院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评价方法改革。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被大家普遍接受且相对科学的评价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就逐渐成为学校比试教学质量与展示教学改革成果的大舞台,技能竞赛正悄悄地影响职业学校的改革发展。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中职学校对学生技能大赛也越来越重视,甚至有人将技能竞赛与普通教育的高考相提并论,相关部门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鼓励学校及师生参加技能竞赛,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组织参赛,许多师生因竞赛表现优秀,而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技能竞赛使参赛学生走上成功道路。

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师生对技能大赛持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对身边的教师进行访谈,认为技能大赛对教学有促进作用的不到受访教师总数四分之一,多数教师对技能大赛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有的教师认为目前竞赛被赞助企业绑架;有的认为是培养精英的行为;有的认为是靠钱烧出来的;有的甚至认为是取宠作秀,这些观点固然有些偏激,但产生这样观点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目前,赛教脱离的现象较为严重,竞赛与教学两张皮,用大量的资源只为了拼奖牌,没有真正发挥技能竞赛为教学服务的功能,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将关系到学生技能大赛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现以中职建筑专业为例,谈谈技能竞赛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启示,以期待能与广大同行一起,共同推进赛教融合,达到“赛促教优”的目的。

一、重视应赛能力分析,推进学生素质培养

为了促进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建筑专业学生技能大赛更加强调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从原来单纯专业技能比赛逐渐向综合职业素质比赛转变,对参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在组队方式上,以团体形式组队的项目越来越多,团体参赛率达到87.5%,强调参赛选手的团队分工协作能力;其二,在比赛内容上,电梯维修保养、工程测量及户式中央空调安装与调试等赛项增加理论知识考试,建筑CAD增加建筑工程识图环节考核,强调参赛选手的必备专业理论储备;其三,在任务容量上,多数项目容量大幅增加,强调参赛选手体能素质、应变能力及心理耐受等个体身心素质;其四,在考核方法上,更加强调对操作规范、材料节约、仪器使用、安全文明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考核。因此,我们可以从技能竞赛对选手素质高要求中获得启示,按照专业教学标准与岗位职业标准的要求,利用中职“2.5+0.5”学制改革的契机,制订有利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不能因为教学时间有限的原因,而去挤占专业必备理论知识及职业素质课程,走出“建筑中职学校就是培养泥瓦匠”的认识误区,为培养面向建筑施工领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服务。

二、关注赛项任务设置,促进教学内容更新

通过几年的改革发展,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已经能很好地体现产业与生产发展趋势,其赛项内容代表相关工作岗位最基本、最核心的能力。例如:工程测量赛项中技能操作考核包括“用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四等水准测量”和“使用全站仪开展三级导线测量”两个项目,自动安平水准仪与全站仪是目前建筑工程测量放线工作中使用最广的仪器,两种仪器的操作能力也是工程测量岗位的核心能力。

由于工程测量技能竞赛的推进,建筑专业中职学校开始强化全站仪操作技术教学,逐渐淡化经纬仪操作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工程测量岗位工作。又如工程算量赛项包括手工算量和软件算量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能力是建筑工程预算员岗位最基本的能力,我们可以从赛项的任务设计中获得启迪,整合工程造价课程教学内容,围绕着特设的项目加强手算与电算技能训练。同时,还应该关注赛项内容的更新,技能竞赛项目任务是随着产业、设备及工艺发展而变化的。例如,由于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技术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因此,在技能竞赛项目任务中也开始出现相关的考核内容。如在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项目中增加了“联动报警”内容;电梯维修保养项目的主控制柜采用“VVVVF微机板控制”。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等技术的介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相关的课程教学中增加自动化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环节。因此,可以将技能竞赛赛项任务作为专业教学内容更新的借鉴依据之一,理清课程内容更新路径(如图),让学生专业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一致,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就能具备所需的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

三、借鉴技能竞赛标准,助力实训质量提升

虽然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不可能像培养技能竞赛选手那样高投入、高难度、高标准。但技能竞赛的设备、方法、评价等技术标准是值得职业院校实训教学改革借鉴的。

1.引进技能竞赛设备,改进实训教学环境。由于建筑施工现场教学受到危险性、隐蔽性、季节性及时间性等客观条件制约,因而,施工现场教学难度较大。目前,学校实践教学多数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完成,这就对校内实训教学环境提出很高的要求,既满足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又要符合安全训练的要求。多数建筑专业中职学校实训设施靠自建,存在着简陋单一、脱离现实以及安全性不高等问题,实训设施的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升。

技能竞赛所用的设备是生产产家通过长期的调研、论证而开发生产的,竞赛组委会组织有关专家评估确定的,因而竞赛设备具备先进性、综合性、标准性与安全性。例如,在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竞赛设备)上,可开展“建筑给排水系统图和控制电气原理图绘制”、“管材的加工与连接”、“管道配件和附件的安装”、“管道试压与通水试验”、“电气安装与接线”、“系统控制与调试”等项目任务训练,能满足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给排水管道工程、建筑电气、给排水自动控制等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面向给排水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维修、技术改造等岗位,所针对的职业工种有管道工、泵站运行工、供水生产工、维修电工等。技能竞赛设备的先进性、综合性、安全性为其得以广泛地运用提供了空间;定型性、标准性为其维修与维护提供了便利。学校可以直接购置竞赛设备,或参照竞赛设备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实训设备,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实训教学环境,为开展项目化、任务式的专业课教学提供帮助,为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培养提供良好平台。

2.学习竞赛标准意识,强化实训规范教学。规范、标准是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赛项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规范化作为考核学生职业素质的主要指标,级别越高的比赛越强调规范性,可以这样说在高级别的比赛中,每个操作动作都是评分点。在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楼宇智能化安装与调试”赛项规程中要求选手必须熟悉《建筑电气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八个规范标准;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电梯维修保养”赛项规程中要求选手熟悉《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等13个技术标准,而且在专业基础知识考核中占30%。

建筑是对规范性要求很高的产业,规范是安全的前提,是工程质量的保证。建筑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建筑行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实训教学不能只让学生学会操作,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职业素养,应该在技能教学中重视学生规范化教育,把建筑工程的规范、标准巧妙地融入实训教学的每个环节,强化学生规范意识,将操作规范变成他们的工作习惯。

3.参照竞赛评判方法,改革实践训练评价。技能竞赛主要从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职业素养(操作规范性、材料利用率、工器具使用、团队分工协作、安全与文明等)三个维度进行評判(如下表)。

有的赛项还对选手操作不当引起事故予以重扣。竞赛从全面评价参赛选手综合职业能力出发,促进中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实现,具有典型的企业岗位工作绩效评价特点。中职学校实训评价改革可以从中汲取好的做法,不能只把操作技能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要注重结合理论知识及职业素养来加以综合评定,同时,评价表中各维度权重设定可随着学生学习阶段不同进行动态调整,在技能学习初期“职业素养”维度的权重可设定高些,突出对规范性操作、安全文明意识的培养,减少实训安全隐患。在实践训练评价中做到理论性与实操性兼顾、专业性与职业性融合、生产性与教学性协调。

四、利用技能竞赛平台,加快教师能力培养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中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而有“双师”成分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又是“重中之重”的工作。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就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重点强调了“到2020年,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0%以上”的建设目标,各地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采取了许多新的举措,但是从总的来说,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仍然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中职学校要实现专业教师实践化和兼职教师教学化的“双师双化”培养目标,必须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的道路,坚持校内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双轨”并重的培养模式。但就建筑专业而言,目前“双师型”教师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其一,受配套政策缺乏制约。虽然国家宏观层面出台许多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培育“双师型”教师,但还是缺乏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企业在合作中难以得到实惠,有时还要为培训承担额外负担,企业参与的热情不高。其二,受专业生产特点制约。由于建筑项目生产周期长、危险性大、条件艰苦等问题,使专业教师难以全过程坚持参与企业实践。加上建筑工程采用项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及执业资格制,参与实践的教师实际上不能独立承担岗位工作任务,顶岗实践很难得以实现,到企业后多数人成为看客。其三,受教师个人因素制约。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教师都承担较重的本职工作,他们没有很多时间参加相应的培训,多数教师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培训目标不明确,学校难以监控,培训效果不佳。

通过技能竞赛平台可以很好地提升专兼职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与学科教学能力,可以让教师不离开学校短时间内得到有效地训练,学习的安全性高,培训的针对性强,且对本职工作干扰少,是弥补教师到企业实践难、效果差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通过技能竞赛环境平台,以岗位培训或指导竞赛的方式参加培训,从而提升专业实践与学科教学能力,明确专业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掌握产业、材料与工艺发展的新动态,为赴企业实践科学规划目标,合理制定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案,研习适应现代中职学生认识特点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总之,促进技能竞赛与建筑专业教学整合,让技能竞赛走下象牙塔,让更多的师生了解和接受技能竞赛,将技能竞赛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助推器,发挥其对专业教学改革应有作用,真正为提升中职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3.

[2]2016年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规程.

[3]刘东菊.世界技能大赛对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力研究[J].职教论坛,2016,(01):75.

专业技能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通过参与技能竞赛,将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贯穿日常实践教学活动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专业负责人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优秀教学团队。

关键词: 技能竞赛 电子专业 教师团队

为进一步落实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技能大赛的“四覆盖”、“五促进”,学校加强技能竞赛制度建设,促进电子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发挥团队作用,积极参与或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三年电子专业教师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取得四金三银六铜的优异成绩,电子专业教师团队已成长为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一、技能竞赛与专业教师团队衔接的意义

专业教师通过参与技能竞赛能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养。学校将教师参加技能大赛的成绩纳入了教师考核体系,并以此作为教师绩效工资考评之一,尤其是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要求必须参加技能竞赛,促使他们迅速融入专业氛围,提高专业能力。在近3年的技能大赛中,我校电子专业教师在制冷、电子装配、机电一体化项目获省赛一等奖,成长了一批技术精湛的教学骨干和优秀教练。

技能竞赛考核的是参赛选手的全面素质,教师的单打独斗是行不通的,必须在专业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良好的成绩。为此学校成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加强对“技能大赛与教师团队”的研究和指导,对技能大赛的内容、技术走向和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进行分析,搜集指导教学改革的信息,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和半工半读等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取得金牌的名教练、名教师宣传教学改革理念,充分发挥他们的引领、辐射作用,带领其他电子教师不断进步,从而加强电子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二、电子技能竞赛与电子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实践

1.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将技能竞赛的项目和内容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中。有效利用竞赛平台,促进电子专业教学改革。近几年电子竞赛内容涉及模电、数电、单片机、光伏、机器人应用及综合的组装、调试和维修等技能;竞赛都很注重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改变为竞赛而竞赛的状况,把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技能竞赛有机结合;改变单纯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结合;改变关门搞竞赛的现象,把技能竞赛和企业需求结合。

每年的电子类技能大赛都引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技术,能够起到示范教学的作用,反映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和行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赋予专业教学新的内涵。将课程改革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通过学习技能大赛内容和标准对原有教学项目进行改造,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推进竞赛内容的普及化教育。我校电子专业现已形成电子装调、单片机应用、机电一体化、制冷等6门校本课程,课程内容采用项目式,并接近实际工作任务,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借鉴电子竞赛中的设计、制作、调试、报告等步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加强电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根据电子电工技能竞赛的技术要求,不断增加实训工位,更新实训设施设备,优化实验实训情境,着力建设能满足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电子电工技能竞赛需要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或“校中厂”建设,不仅是提高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的需要,更是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技能的需要。对教师来说,这种方式一是比深入企业便捷,不影响企业生产;二是可以解决企业无法满足的实训项目;三是不受特定时间限制,专业教师可以反复多次、随时自主安排实践训练,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3.加强专业团队负责人的培养,构建团队特色。教学团队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通过对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培训、进修等,明确团队的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组织管理能力,打造特色团队。

团队负责人参与技能竞赛,竞赛后不断总结经验,找出专业建设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弥补。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以课题研究为纽带,带领青年教师开展科学探究,提高研究能力。目前我校电子专业有两本校本教材已正式出版,在全国推广使用;成功申报两个以技能竞赛为主题的省级课题。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聘请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并选派部分教师到企业参加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三、以竞赛促教师团队建设的制度保障

1.通过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发展。明确团队各人员应承担的责任和任务目标,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及其相关的保证措施。教师发展处定期开展评估、检查及年度考核,确保团队建设工作健康发展。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在经费投入、教师进修、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等方面有重点地倾斜。我校每年投入十万元,用于电子专业团队建设,并涌现出三名区优秀青年教师和两名市学科带头人。

2.通过技能竞赛加强团队协作。技能竞赛已成为全面提高师生技能水平、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推进教师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学校通过定期组织举办校内技能节、师生技能展示,积极参与市级技能竞赛选拔和省级比赛等活动,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提高团队的协作能力。

⒊通过教学改革打造团队品牌。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技能竞赛的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电子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考试评价机制;积极实施学分制、弹性学制、半工半读等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电子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程度,倡导招生与招工、学校与车间、教师和师傅三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竣祁.高职院校电子电工专业双师型队伍的内涵建设.新课程研究,2011(9).

[2]惠世恩.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

专业技能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文章以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为例,探讨了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运行模式的构建,指出在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需要正确处理主导性与多样性、校园性与企业性、人文性与技术性的关系,以确保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素质训练 实施模式

[作者简介]黄坚(1958- ),女,广东新会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高级政工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职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宋丽平(1982- ),女,湖南浏阳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广东 江门529000)

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在夹缝中生长,曾一度出现盲目攀升本科院校的倾向,未能形成自身的特色。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对高职教育进行了准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至此,我国高职教育才逐步形成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训练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办学模式。

一、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客观需要

1.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将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16号文”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正是根据这一要求,训练企业所需要的服从和服务意识、敬业和乐业意识、创新和创业意识、劳动意识和职业核心能力等。

2.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校企合作是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途径,校企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团队训练、技术技能竞赛、企业家论坛等活动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引入企业的理念、要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纳和理解企业文化,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3.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主要涵盖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适应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等要素。就业核心竞争力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和就业指导等途径,即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来提升。

4.实施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是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要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寓职业道德规范训练于活动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在职业训练中,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构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运行模式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根据岗位(群)要求确定培养目标,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因此,在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中,不仅要结合专业特点,还要在训练观念、训练内容、训练模式和训练机制上进行转变和创新。

1.转变观念。转变原有的从学校中来、到学校中去的训练观念,实现校园与企业的结合,形成以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为主线的训练观念;转变原有的纯技术训练观念,实现人文素质和技能素质并重的训练理念。一些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强化技能训练”,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训练。而事实上,一些刚走上社会的毕业生,正是缺乏人文素养,导致其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

2.夯实内容。职业素质训练主要是对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在训练内容上不能泛泛而谈,对于这三方面的内容应各有侧重,即将职业意识作为职业素质训练的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职业道德为重点。

3.创新方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突破原有的单一专业课程模式,实现岗位(群)模式,突出实践要素。职业素质的获得不能单靠课堂教学、简单灌输和抽象教育,而是需要不断地实践和练习,即训练。学生通过“三个一”实践训练,即参加一个社团、参加一项技能大赛、参加一项科研立项,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悟,将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突破传统意义上的“你说,我想;你灌,我听”,强调实践性,缩短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岗位的距离。

4.健全机制。训练机制的健全主要体现于全员、全程、全方位性,重在训练育人。所谓全员,即组成一支以学院分管院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策划和协调,系党总支部组织实施,辅导员和专业老师、班主任具体指导训练的队伍;所谓全程,即新生一入校就设立职业规划周,进行职业素质训练的启蒙,营造“我知晓、我参与、我发展、我快乐”的氛围;所谓全方位,即在训练目标、指导教师责任、奖励和考核机制以及训练结果评估等方面的健全。根据岗位(群)的需求,确定训练目标和方式,实现与企业用人要求的零距离;将教师的训练工作量纳入课时量,授予指导学生获奖的教师“优秀指导教师”的荣誉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对于激励教师的参与和保证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有效开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训练结果的评估,可以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价

的方式,将训练结果纳入学生学分认定体系,纳入学生的日常考核中。

三、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成效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行业和企业、岗位(岗位群)需求,力求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主要以学生职业规划为导航,以学院专业社团为依托,以校园技术节为载体,以学生科研立项和组织各种技能大赛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将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营造“厚德、尚能、笃学、致用”的学习氛围。

1.增强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首先,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自开展学生职业素质训练以来,学院社团数量飞速发展,从原有的几个发展到目前的51个,其中专业社团有30个。每个社团各有特色,技术含量不断提升,在社团文化活动节,特别是校园技术节发挥了主导作用,尤其是专业社团已成为体现职业性的闪光点,成为第一课堂延伸到第二课堂的纽带。如染整科技协会专业性强,有艺术感染力,与企业互动面广,特别是其组织的工艺染色技能擂台赛,将课程与技能大赛相结合,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具数字化社团以积极的态度渲染学院的学习气氛,提高同学们对模具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电子技术协会以“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动手能力,立足江职,服务大众”为宗旨,创建自己的品牌活动——电子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

其次,学生科研立项呈现良好势头。学生科研课题立项是专为在校学生设计的一种职业素质训练项目。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的调查、研究工作。学院也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的培养,专门设立了大学生科研课题专项基金予以支持。2007年全院共申报13项,学院立项5项,发放科研资金6800元;2008年全院共申报46项,学院立项10项,发放科研资金18800元,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最后,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在校内技能大赛中,每年的技术节,学院都会举办20多项技能竞赛,直接或间接参与其中的师生员工逾4000人次。在校外技能大赛中,迄今为止,学生在国际上获奖4人次,国家级104人次,省级85人次,市级32人次;省级集体奖6次,市级集体奖2次。特别是在2008年学院职业素质训练年中,各系结合自身专业特长,认真备战第二届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相关竞赛项目,学生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又有了进一步突破。

2.提升了学生的技术和就业意识。一方面,学生“双证书”获得率继续提高,2008届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8%。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率屡创新高。2006年总体就业率98.36%,2007年总体就业率98.97%,连续两年均处于全省上游水平。2008年学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首次达到94.14%,与2007届相比提高近3个百分点,也高于广东省专科平均初次就业率4个百分点,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3.改善了学生的自我评价。长期以来,由于高职院校的定位不准确,导致高职生盲目与本科院校学生攀比,普遍存在自卑心理。根据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学生更倾向于现实型,即动手能力较强,主要从事具体操作工作。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和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学生可以对个人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待人接物的能力、擅长的技能进行充分、全面地分析,进而准确定位,明白自己更适合什么样的工作,将来有可能在哪些方面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4.改善了学生的社会认知。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活动和就业指导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有效地了解地方性的特点,地方产业结构布局,发展重点和支柱产业,区域经济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行业发展的要求以及行业和企业、岗位(岗位群)对人才的需求,了解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地位,了解职业和社会,促进学生重心下移,面向生产第一线。

5.优化了学院的学风和校风。学生以技能的实际应用、锻炼和提高为目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明确;早起、早读的学生增多了,课堂“抬头率”高了,学生违纪率降低了,学习态度进一步端正;入党积极分子继续增多,学生的上进心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活动参与率、获奖率、“双证书”获取率的提高更是成为学院学风和校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四、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启示

透过学院一年来开展的学生职业素质训练活动,我们认为,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确保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1.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主导性和多样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主导性指导、支配多样性,又不能脱离多样性,否则主导性就会显得空洞、单一;多样性丰富、影响主导性,也不能脱离主导性,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出现混乱。为防止二者割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学生职业素质训练应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首先,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结合。坚持以专业为支撑,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同时发展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如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职业生涯中,职业核心能力对职业技能的发挥以及个性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并且当面临就业、晋升、转岗等情况时,能使人们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其次,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即职业素质训练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如在实施职业素质训练过程中,为体现大学精神,建设全方位的校园文化,穿插“十大校园之星”评选、科技知识讲座和竞赛、企业家论坛等活动。最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训练,形成“他教”与“自教”相结合。“他教”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外因,而“自教”是内因。在训练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实现训练成果的内化。

2.校园性和企业性的关系。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将企业元素引入校园。为避免从只重校园走向只重企业这一极端,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性和企业性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好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关系。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固有的矛盾,企业更加注重绩效、更讲究实际利益,经济价值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学校的职责是育人,服务社会,更注重社会效益。如何融合两种文化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要正确对待两种文化存在的差异与碰撞,积极发现两种文化的相通之处,吸收对方的优良文化为我所用。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行校企合作,搭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平台,引进企业文化的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最后,要加强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采取渐进式的融入。

3.人文性和技术性的关系。在教育发展过程中,人文与技术长期处于分离状态。直到20世纪中叶开始,人们才逐渐重视技术与人文的结合。目前,企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等人文素质仍然不太满意。在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职业能力的训练成为学生职业素质训练的主要内容,导致学生向“职业人”“经济人”片面化发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素质训练应坚持人文性与技术性的统一。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增开人文素质课程,同时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成立学生文艺社团等,努力营造生动的人文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增加专业技能训练中的人文含量,引导学生将技能发展与做人相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张雪梅,田玉珍.论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J].中国高等教育,2008(18).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14).

[3]杨其滨.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0).

[4]颜莉芝.浅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5]江传月.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割裂的表现及克服[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6]朱冬英.探索学生非技能素质养成的实践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8(21).

[7]徐建平.融入企业文化 培养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8]宋楚华.论高职高专职业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9]史战芳.工科院校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和谐发展的哲学思考[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11).

上一篇:统筹管理论文下一篇:gps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