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

2023-09-2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1篇

1 发展概况

据资料记载, 右江河谷地区香蕉种植业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 百色市香蕉种植总面积约0.69万hm2, 产量达到24.73万t, 产值5.7亿元, 而右江河谷地区香蕉种植面积达到0.65万hm2, 产量达到24.16万t, 产值5.5亿元, 占百色市香蕉总面积的94.2%, 产量占到百色市香蕉总产量的97.7%。相比2014年, 右江河谷地区香蕉种植面积增加了0.18万hm2, 产量增加了73%。

其中, 右江区种植面积0.037万hm2, 产量0.73万t;田阳县种植面积0.18万hm2, 产量4.8万t;田东县种植面积0.40万hm2, 产量18万t;平果县种植面积0.03万hm2, 产量0.58万t。2015年, 除右江区种植面积不变, 田阳县、田东县和平果县香蕉种植面积比2014年分别增长了70.33%、33.57%、37.03%。由于技术管理水品参差不齐, 产量以田东县居高, 每667 m2产量平均达到3200 kg。

2 发展优势

右江河谷地区位于广西西南部, 地理位置东经106°30’~107°30’、北纬23°15’~23°55’, 该区地势平坦, 平均海拔125~150 m,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3]。右江河谷作为每年“中国—东盟 (百色) 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的落户点, 区位优势明显, 交通便利, 且该地区夏天基本无台风、冬天极少出现霜冻, 光热雨量充足, 素有“天然温室”之称, 其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非常有利于香蕉的生长。

2.1 温度适宜

右江河谷地区香蕉产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 与该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该地区热量资源丰富, 据数据分析显示, 该地区年均气温达22.0℃, ≥10℃年有效积温达7700~7850℃, 其中,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12.8~13.5℃,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28.2~28.4℃, 无霜期达350~357 d[4]。香蕉全生育期要求年平均气温20℃以上,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6000℃。最适宜的日平均生长温度为24~30℃,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香蕉生长不利[5]。

低温影响香蕉根系吸收及叶片合成功能, 温度降到10~15℃时生长缓慢, 10℃时停止生长, 低于5℃叶片出现寒害症状, 气温降到1~2℃时叶片枯萎, 如果温度降至0℃及以下, 则整株死亡。当温度高于35℃时会使香蕉的果柄无法正常运输营养物质, 导致香蕉生育期延长, 另外, 在香蕉生长期间, 如果温差过小, 很难保证香蕉体内糖分和淀粉的集聚[5]。可见, 右江河谷地区适宜的温度为香蕉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2.2 雨量充沛

香蕉为大型草本果树, 假干疏松, 叶片宽大, 蒸腾作用强, 全生育期要求充足的水分, 需水量最多是营养生长旺盛期和花芽分化果实膨胀期。据测定, 香蕉每形成1 g干物质需吸收600 g水, 一般认为, 月降水量要大于100 mm, 不得少于50 mm, 以150~200 mm最适宜[6]。干旱使香蕉生长缓慢, 蕉果短小、产量低、品质差;水分过多可造成香蕉的根系缺氧, 出现根腐叶黄现象。如果蕉园长时间处于受涝情况下, 将导致植株死亡。

最理想的年降雨量为1500~2500 mm且分布均匀[7]。右江河谷年降雨量1100~1200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76%~79%, 6—10月相对湿度为80%~83%, 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8月, 5月上旬到中旬雨量较均匀, 6—8月会有雨量高峰和次峰, 干雨季较分明。由于地处右江河谷, 灌溉方便, 可以配套相应的灌溉设施, 在干旱或少雨的季节及时灌水, 避免出现缺水现象, 保证香蕉的正常生长。

2.3 光照充足, 且基本无台风影响

香蕉属喜光性果树, 光照充足利于其生长和结果, 若光照不足, 则生育期延长, 果实瘦小, 欠光泽, 产量和品质下降。所以, 在香蕉生长过程中, 既要保证光照充足, 又要避免因光照强度过强而引起叶片果实灼伤。经调查及数据分析发现, 香蕉生长的最适宜光照强度0.2万~1.0万lx, 在这种光照强度下香蕉光合作用增加, 生长速度加快;透光量要维持在14%~18%, 且日照天数要占香蕉生长总天数的3/5以上, 才有利于香蕉的生长发育[5]。

右江河谷地区光资源丰富, 其中4—10月日照充足,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767~1823 h, 有利于香蕉进行光合作用, 创高产稳产[8]。另外, 香蕉根系较浅, 抗风性较差, 宜选在常风小的地方种植, 右江河谷的大风天气以田阳最多, 年平均3.7 d, 右江区及田东年平均2.2~3.4 d, 做好择地种植工作即可[4]。

2.4 土地资源丰富

右江河谷地区主要以赤红壤为主, 土壤多为黄沙土, 土层松厚肥沃, 结构性好, 矿物丰富, p H值5.5~7.0, 耕作层60~80 cm, 富含有机质、保肥保水性能良好, 是适宜香蕉生长的地区。同时右江河谷地区总耕地面积4.5万hm2, 其中水田2.15万hm2, 旱地2.35万hm2[8], 适宜种植香蕉的土地面积广、范围大, 为香蕉生产用地提供了保障。

3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标准化生产水平低, 果品质量不高

绝大部分蕉农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 从建园、蕉果护理到采收都是凭经验管理, 缺乏一套规范化的栽培管理措施。一些产区多年连作, 出现土壤板结、病虫害严重等情况, 加上滥用化肥、农药, 造成蕉园生产环境日趋恶化, 导致香蕉产量和品量下降。部分果农缺乏病虫害防治知识, 发现问题盲目用药, 造成病虫害防治不及时, 甚至出现农药过量等现象。也有部分蕉农环保意识不强, 将用过的薄膜、纸袋随地扔弃, 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采后处理设施相对施落后, 大部分果农采收主要还是“人扛肩挑”, 造成果实碰伤、擦伤, 严重影响果品的质量。以上这些都不利于右江河谷地区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经营模式落后, 组织化程度低

右江河谷地区香蕉种植模式多为家庭式分散经营, 资金、技术投入少, 果园基础设施 (如道路系统、供水设施等) 相对落后, 经营管理粗放, 抗灾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低。多数香蕉只经过简单的催熟后在街边出售, 商品档次低, 市场竞争力差。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一方面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 种植结构不太合理, 农户往往是根据当年市场价格, 来决定下一年的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 这样就很容易出现种植时间过于一致, 导致香蕉成熟期过于集中, 出现同时间大量上市的现象, 容易导致价格下跌, 另一方面香蕉批发市场少、规模小, 以零星路边集贸市场为主,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市场销售渠道。

3.3 保鲜、贮运、加工及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相对落后

香蕉是呼吸跃变型水果, 贮运保鲜难, 近几年香蕉产后损失率高达50%。由于受传统生产方式的影响, 无伤采收和采后商品化处理意识较低, 大部分生产企业、蕉农都是人工采收, 机械伤较严重;加上采后处理及保鲜贮运等技术设施又相对落后, 香蕉经过简单采收、包装就直接上市, 严重影响果品贮藏, 货架期短, 直接降低了商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9]。

3.4 病虫害日益严重, 后备品种不足

近年来, 香蕉产业的病虫害现象越来越严重, 如束顶病、花叶心腐病、枯萎病、病毒病等病害, 白粉虱、叶螨、线虫等虫害不断加剧。病虫害严重时, 可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而大剂量地使用化学农药, 不仅使环境日益恶化, 还影响香蕉的口感和品质。当前, 右江河谷地区种植的香蕉品种多为从国外引进的威廉斯、巴西两大品种, 分别占右江河谷香蕉种植面积的65%和30%, 种植品种趋同性较高, 缺乏可以替代的抗逆性强的新品种。

4 发展对策

4.1 加强香蕉相关标准制订及标准化生产, 打造香蕉品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要打造出右江河谷地区高产、优质的香蕉产业, 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化生产技术,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从种苗培育、标准建园、栽培技术、水肥管理、蕉果护理及采后处理等各个环节运用标准化管理, 做到统一标准生产技术流程, 提高香蕉质量和产量, 并建设高产优质栽培示范基地, 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 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另外, 要加强对香蕉药物残留量的检测及监督, 努力生产出优质、卫生、安全的果品。同时, 要注重引导品牌创建, 可以中国—东盟 (百色) 现代农业展示交易会作为契机, 对右江河谷地区的香蕉品种进行整体包装、集中推介, 不断扩大右江河谷香蕉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提高香蕉的市场竞争力。

4.2 建立香蕉生产协调机制

组织水果生产部门、企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人员定期召开香蕉产业协调会, 对国内外香蕉生产的前沿信息进行交流和研究, 及时为种植者、经营者提供各种有效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价格信息, 引导蕉农合理安排种植时间, 避开上市高峰期, 形成合理有序的竞争发展局面。另外, 相关部门要加快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构建, 完善基层技术网络推广, 积极做好指导示范工作, 使广大蕉农及时准确地了解科技动态和市场信息, 掌握各项标准化技术措施。

4.3 提高组织化程度, 积极引导规模经营

各级政府、香蕉相关主管部门及科研单位要注重发挥科技服务作用。针对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较低水平的问题, 应大力引进和扶持较大规模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销售大户和龙头企业, 推行“公司+农户”的形式将规模小的生产农户组织起来, 形成大规模的香蕉生产经营组织, 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有利于降低劳动成本, 实现生产、销售一体化经营。对龙头企业的扶持, 要注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技术创新, 使香蕉产业越做越大, 越做越强。

4.4 加强采后保鲜处理及深加工技术研发

国际国内市场对蕉果外观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蕉果机械伤既影响商品外观及贮藏, 又降低了香蕉的商品质量。因此, 应严格遵守香蕉的标准化采收及保鲜包装技术, 最大程度地减少蕉果的机械损伤, 提高香蕉的商品质量, 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外, 香蕉还可以制作成香蕉汁、香蕉片、香蕉酒等, 从而提高香蕉产业的总体产值, 既可以降低鲜果的销售压力, 又能解决机械损伤的劣等蕉果。因此, 政府可以加大对右江河谷地区香蕉深加工行业的扶持, 多鼓励发展香蕉深加工企业, 让香蕉转变为果汁、果脯、果酱、果胶等商品, 提高香蕉附加值, 实现香蕉产品消费形式的多样化, 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形成香蕉产业链, 真正实现香蕉产业的商品化。

4.5 重视优良品种的选育和引进, 为香蕉产业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右江河谷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科研项目, 与科研机构配合积极引进或选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以解决后备品种不足的问题, 特别要加强抗病种质的引进。另外, 科研部门要积极与育种公司、种植大户联系, 承担香蕉新品种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从中筛选出农艺性状稳定、口感好、品质佳的新品种进行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同时, 要加强专家学者的交流研究, 学习国外先进的香蕉生产技术, 进一步提升香蕉的品质。

摘要:根据香蕉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 结合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自然资源的特点, 分析了该地区发展香蕉产业的优势, 总结出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5条对策建议, 为右江河谷地区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香蕉产业,资源优势,品种选育,可持续发展,广西右江河谷地区

参考文献

[1] 刘玉曼, 陈远.推进广西右江河谷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桂海论丛, 2014, 30 (2) :131-133.

[2] 黄战威.广西右江河谷地区芒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工程, 2009, 33 (6) :46-49.

[3] 邓立宝, 黄振文, 马涛, 等.广西百色市右江河谷地区番茄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 2014, 42 (31) :10891-10893.

[4] 莫蕤, 韦芳, 苏春芹, 等.右江河谷引种澳洲坚果的农业气候条件分析及种植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18) :118-119.

[5] 郭淑敏, 陈印军, 苏永秀, 等.广西香蕉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与应用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26 (24) :348-352.

[6] 黄宝珠.气象条件对香蕉栽培的影响与应变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1) :106-107.

[7] 张乐阳.香蕉生长的气象条件分析[J].北京农业, 2014 (1) :42-43.

[8] 梁家铭, 罗炫兆.百色市右江河谷香蕉产业特色及发展措施[J].广东农业科学, 2009 (6) :288-291.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2篇

( 一) 保障性政策机制不完善

虽然辽宁已经明确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以下称“新兴产业”) 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和战略重点, 但在实际经济运行中, 辽宁的新兴产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并不高, 以2014 年为例, 辽宁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实现4020. 2 亿元, 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8.09% ; 增速较2013 年下降4. 2% , 低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 同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 8% ) 。而资源枯竭型地区的新兴产业规模更小, 对当地经济影响更是有限。尽管辽宁省委省政府对于发展新兴产业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但是本省新兴产业却并未相应地实现快速发展, 归咎其原因, 是辽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机制、融资机制等还不完善, 特别是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不完善, 导致新兴产业发展举步维艰。

( 二) 产业转换风险大

资源枯竭型地区培养发展新兴产业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探索过程, 产业转换的跨度较大对本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政策、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而辽宁的资源枯竭型地区大都从事能源生产, 本地区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等问题, 技术革新速度缓慢, 并未从根本上摆脱粗放式发展模式。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于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来说, 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多重制约和影响, 在转型和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结合自身实际, 盲目上项目, 导致产业转换失败的风险也要相对较高。

( 三) 专业人才紧缺

人才是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核心要素。目前, 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在发展新兴产业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问题, 很多地区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职工学历结构严重不合理, 缺少“高精尖”化的专业人才。此外, 由于很多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 从业职工大都来源于社会剩余劳动力或农村转移劳动力, 企业的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等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 很难获得社会优秀人才的青睐。

二、促进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几点建议

( 一) 完善各项保障性政策措施

辽宁省委省政府应当借助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利契机, 重点完善一批促进本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新兴产业的保障性制度和措施, 包括建立完善的金融信贷政策、政府补贴政策、人才培养引进政策、创新激励政策等。

在完善金融信贷政策的过程中, 应当进一步侧重于对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信贷支持力度, 扩大信贷额度, 简化审批流程, 建立反担保机制, 并提供适当额度的政府信贷贴息。在制定政府补贴政策的过程中, 应当建立新兴产业政府补贴名录, 将符合补贴条件的行业向社会进行公示, 鼓励社会机构、企业及个人创办新兴产业企业, 并为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更新升级的相关补贴, 充分发挥政策的示范引导作用。

( 二) 有效降低转型风险

资源枯竭型地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 建立新兴产业建设、地区经济转型以及新兴产业发展效果评估机制, 切实降低转型风险。地区政府应当对本地区可能引发转型风险的各项因素进行系统准确地评估, 合理化解各种不利因素和风险。与此同时, 要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 合理编制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避免出现盲目转型的现象。还应当根据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及规划, 建立新兴产业转型发展效果评价机制, 及时发现本地区新兴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有效解决。

( 三)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资源枯竭型地区应当全面优化专业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 全面优化本地区新兴产业企业的专业人才队伍结构。

一是要将本地区的管理和技术人才输送出去。要加大对本地区新兴产业企业的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选拔力度, 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和欧美发达国家建立人才培养模式, 将这部分优秀人才定期输送到国内外先进企业进行学习、交流和培养, 使之具备良好的专业技术水平, 将国内外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技术经验带到本地区企业之中, 进而带动本地区新兴产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

二是要向社会广泛选拔优秀人才。资源枯竭型地区要建立优秀人才引进机制, 鼓励本地区大学毕业生回乡就业, 在新兴产业企业中贡献智慧和力量。还要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优势, 为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及职业发展空间, 确保人才实现良性和合理化的流动。

摘要:长期以来, 辽宁多个资源型地区依靠资源发展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这种资源产业独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产业模式, 在本地区经济发展进程中已经逐步体现出明显的缺陷和不足。随着地区资源消耗殆尽, 部分资源枯竭型地区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严重影响到本省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辽宁资源枯竭型地区如何借助国家振兴东北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自身资源特色出发, 立足自身比较优势, 培育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这些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资源枯竭型,地区,新兴产业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 .

[2] 辽宁省人民政府: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3篇

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任务, 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大问题。中国自1986年开始的以政府发展援助为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极大地缓解了农村贫困。虽然, 目前我国的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 我国仍将在很长时期内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因素多、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相对滞后、扶贫开发任务仍十分艰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 (中发〔2010〕11号)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国发〔2010〕46号) 等文件要求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要求创新扶贫方式, 以优势、特色产业开发为基础, 挖掘产业潜力和利用自身优势资源, 加快扶贫开发步伐。《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 》 (中发〔2011〕10号) 提出了以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和贫困村为扶贫对象, 以产业扶贫、整村推进等专项扶贫形式和特色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行业扶贫为主体的重点扶贫内容, 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的远景目标。该纲要确定以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 共14个片区, 680个县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其中, 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涉及6个省 (市) 的17个市、80个县 (市、区) , 是我国包含省份最多、国土面积最大、内部差异最强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而重庆市的城口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和万州、开县、忠县等区县为代表的秦巴山区, 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典型。

2 万州现状

万州区扶贫任务艰巨, 扶贫压力大, 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多。根据2014年评定年收入在2736元 (按2010年2300元不变价计算) 以下为贫困人口计算:万州区贫困乡镇有41个 (含40个乡镇, 1个街道) , 有贫困村117个。贫困线下有11.1万人, 贫困发生率9%, 万州目前有连片贫困乡镇两个片区:一是悦君山片区, 包括分水、孙家、余家、后山镇的21个村居;二是白土片区, 包括恒合、白土、普子、地宝乡镇。

制约这些片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 资源约束加剧, 产业发展乏力。万州区属于重庆市渝东北地区, 属于重庆第二大城市。但经济实力并不与之相称, 总量不高, 均量更低, 产业体系不完善, 产业发展水平低, 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与此同时, 区内贫困村、贫困人口、贫困面积也居全市前列, 扶贫工作压力大。贫困区内劳动力、市场和资本等资源约束不断加大, 贫困村人口老龄化严重, 80%以上都是50岁以上老人, 市场以传统的农产品市场为主, 规模小, 农产品商品化率低, 缺乏吸引城市资本和外来资本投资的潜力。贫困区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有特色、有文化底蕴的资源和产业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本支撑, 导致贫困区特色产业未能有效挖掘和开发。

2) 基础设施薄弱, 生态环境脆弱。区内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 有些行政村不通沥青、水泥路、没有完成农网改造任务, 有个别自然村不通公路, 有部分农户饮水困难。三峡库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环境敏感区, 环境承载能力低, 资源和环境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区内山高坡陡, 地质地貌复杂, 河谷纵横, 土壤贫瘠,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

3) 经济发展水平低, 特色产业滞后。2010年, 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4∶35∶41, 与全国10∶47∶43相比, 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区内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5498.43元,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26%。特色产业培植难度极大, 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市场竞争力不强, 区域产业集中程度不明显, 产业支撑弱, 缺乏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大企业、大基地。

4)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基本公共服务不足。贫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 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软硬件建设严重滞后, 贫困区普遍存在就医难、上学难、文化生活单调等问题。基础教育水平低, 教育设施条件差, 专业技术教育尤其是劳动技能培训能力不足, 万州区域内仅有普通高等本科学校1所, 普通专科学校4所, 乡镇卫生医疗设施简陋、设备不全、人员不足, 区域内仅有三甲医院1个。文化体育设施陈旧、规模小、标准低。

5)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镇化水平低。2010年片区内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07:1, 城乡差距明显。片区内各乡镇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差距。2010年片区城镇化率29.3%,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 (中办发〔2013〕25号) 、市委四届四次全委会精神及《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的意见》 (渝委发〔2014〕9号) , 实现扶贫开发目标, 万州区委、区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该意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兴渝”总任务, 以“一统三化两转变”为统揽, 以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村为主战场, 以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 以片区扶贫开发、贫困村建设、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扶贫、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工作重点, 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体制机制, 认真探索落实扶贫开发到人到户政策措施, 狠抓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努力构建“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3 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建议

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 应立足于万州区政府的指导意见, 加强科学规划, 将扶贫策略从单纯的生产性资源投入或资源配置格局调整改变为连片区域协同开发, 全面改革具有共同致贫原因和脱贫障碍的连片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3.1 推进整村扶贫, 扶持各贫困村的特设产业

强力推进整村扶贫。将整村推进与区域发展、连片开发及农民新村建设相结合, 从群众反映最迫切的问题入手, 以村为单元, 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 实行项目规划到村、扶持对象到户, 资金安排到村、项目覆盖到户, 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发展能力。实现更多贫困村建设市级验收达标, 完成和启动更多贫困村建设。比如继续扶持熊家镇万家村、甘宁镇二屯村的柑橘, 燕山乡泉水村的杨梅、茶叶, 铁峰乡太平村、响水镇付家村及黄柏乡沙田村的猕猴桃, 太龙镇蓼叶村的李子, 郭村镇向泥村的水产养殖, 天城镇老岩村的乡村扶贫旅游, 白羊镇惠民村的柠檬, 钟办大团村的无花果以及九池乡泉合村的蔬菜等一大批产业亮点, 让贫困地区农民群众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2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是脱贫致富的好办法

万州区被重庆市规划为生态涵养区,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既可以较好地保护生态, 又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我们应坚持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扶贫优先的原则, 扎实有序推进扶贫搬迁。一是广泛宣传、增强贫困农户扶贫搬迁意愿。二是深入调研, 合理制定扶贫搬迁计划。组织力量对全区有搬迁意愿的农村扶贫对象进行全面调查, 拟定了分年度搬迁计划。三是因地制宜, 促进贫困户搬得出。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因地制宜, 采取梯度转移、投亲靠友等灵活安置方式, 降低搬迁成本;另一方面在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多种适用户型供贫困农户选择, 同时引导群众不盲目攀比、贪大求洋, 确保能够及时搬出。四是强化督导, 确保任务完成。为了保证年度任务完成, 采取分片督导、点对点扶持的措施, 强化对搬迁工作的督导。

3.3 进行片区扶贫开发, 为连片贫困地区全面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紧紧围绕片区扶贫开发任务, 按照“片区规划、区域发展、整体脱贫”的思路, 凝心聚力, 整合资源, 全面推进, 突出抓好主导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搬迁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四大工程, 加快片区建设, 使片区开发取得决定性胜利。比如启动更多建设项目, 完善道路建设、整治塘库, 新修人行、产业便道等。建设更多农民新村。继续扶持猕猴桃、李子、茶叶、烟叶四大主导产业, 建成主导产业的标准化园区。起步规模化养殖、扶贫旅游两个配套产业, 建成年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休闲农庄、现代农业园区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体。

3.4 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建设, 助推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继续打造太安镇凤凰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建设的同时, 搞好茨竹盛家、恒合五星、天城老岩、长滩林场、罗田枫香等示范点建设, 建设一批有档次的休闲旅游和高山纳凉避暑基地。

3.5 社会扶贫着力挖潜, 广泛聚集社会力量, 努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实施各类社会扶贫项目, 争取各类帮扶资金, 引进项目资金。比如继续争取国务院三峡办帮助甘宁镇姜家村、二屯村和大周镇铺垭村, 改善基础设施, 发展产业;继续争取外省、市的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争取重庆市对口扶贫单位对万州区投入更多扶贫资金和实施更多帮扶项目。挖掘区级帮扶集团潜力, 建立完善区级领导和区级部门定点扶贫集团考核、督促、绩效评估等机制。

3.6 继续实施“雨露计划”, 解决人力资源匮乏的局面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4篇

[摘要]职业教育在后扶贫时代推动农村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学分银行与职业教育精准扶智相耦合,具有促进职教扶智的成长价值、工具价值和经济价值。要通过落实学分银行功能作用、构建学分银行机制体系、多方协同形成清晰路径等实质性操作,为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发展提供新的逻辑理路,以多途径塑造灵活学习空间、形成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制度体系、按照乡村需求打造职教资源学分成果目录为实现路径。

[关键词]学分银行;职业教育;精准扶智

[作者简介]丁翠娟(1981- ),女,河北石家庄人,西南大学在读博士,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义兵(1963- ),男,云南昆明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2019年人文社科项目“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渝东北贫困地区职教扶智研究”(项目编号:19SKGH265,项目主持人:丁翠娟)、重庆市高等教育2019年教学改革项目“三峡库区职业教育‘SGCF’联动模式助推乡村振兴教学改革行动研究”(项目编号:191043,项目主持人:杨和平)和重庆市中华职业教育社2020年度职业教育研究课题“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JS—202005,项目主持人:杨和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乡村振兴关键要实现人才振兴,而实现人才振兴的逻辑起点在于教育。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天然优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下,更需要进一步发挥职教扶智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这标志着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在职业教育领域进入实质性的操作阶段。学分银行建设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畅通农村学习者的学习通道,既为解决工学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职业教育精准扶智嵌入了新理念。

一、职教扶智的现实困境

职业教育从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力度、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多方面入手助推乡村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者时间成本管控与帮扶价值存在不对等

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时间管理理论也认为,时间是一种没有弹性、无法储存、易消失的特殊资源。农村学习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他们进行培训和培养必须考虑时间成本,因为对他们来说时间的浪费就相当于价值的损失。然而,由于居住地分散、偏远等原因,农村学习者往往需要长途奔波,不仅占用了学习时间,也容易影响学习效率。同时,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培训内容又缺乏针对性,既增加了农村学习者的时间成本,也影响了职教扶智的精准性,最终造成时间成本管控与帮扶价值的不对等。

(二)帮扶方式单一化与学习者需求多样化存在矛盾

农村学习者的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在学习方面也存在着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有些农村学习者希望学习电脑操作、家庭基本维修、社会养老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农村学习者对就业创业类的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需求,有些农村学习者对与自身兴趣爱好或子女教育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更感兴趣,有些农村学习者则更想获取与投资、理财以及资本运作相关的知识和内容。虽然职业教育对农村学习者的培训名目比较多,但培训内容不具体、不深入,容易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产生断层;同时,帮扶一般仅是短期培训,培训的内容、形式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依托便捷的网络虽然能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但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没有学习成果的积累和转化,难以长期坚持。

(三)帮扶的间断性与学习的持续性存在断裂

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但职业院校的主要精力更多放在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上,尚没有充足的条件来长时间、不间断地对农村地区开展精准扶智相关服务。与此同时,很多农村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也表现出间断性的特征。他们往往更想获得“立竿见影”的“短平快”式培训,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中遇到问题时,才有参加相关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希望借此快速解决现实困难。职业院校如果只是提供这类培训,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就见到成效,但解决的往往只是“外在”的问题,而无法触及问题的“内里”。从长远来看,短期化、间断性的学习不仅无法满足终身教育理念的需要,也难以培养出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农村劳动者大军。由此,如何在帮扶存在间断性的现实条件下实现学习的可持续性,如何让不计入学习成果的培训不影响农村学习者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就成为推进职教扶智的重要课题。

二、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价值意蕴

(一)成长价值:实现从“工具的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转变

马克思提出,价值表示物对人的有用或使人愉快等属性。换句话说,价值就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职业教育助推乡村振兴的价值内核可以理解为,为适应农村各类职业和岗位的需要,对人进行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满足价值主体的就业发展与需求,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学分银行能够将社会有效的资源通过成果认定与转换机制利用起来,为学习者搭建成长的“高速通道”。学分银行在帮助农村学习者通过非学校教育体系的途径获取超越学校教育体系的成长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仅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了作为“工具的人”的可能性条件,使他们更能适應社会需求,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自身成长的便利条件,使其向“全面发展的人”迈进。

(二)工具价值:成为构建农民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桥梁

工具价值主要是对某一事物要达到一定的目的所起的作用而言,是主体对客体所具有的工具性作用。学分银行的存储、兑换功能以及特有的弹性管理方式一旦为农村学习者所用,将会产生巨大的工具价值。借助于学分银行,农村学习者可以将学习的知识折合成学分并进行存储和兑换,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也可免修相应的课程或者模块,完成规定学习后获得相应的文凭,这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学分银行的存储功能也解决了农村学习者工学矛盾的困扰,为农村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有助于其形成终身教育理念。学分银行具有开放性、公开性、终身性的特点,学习者可以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选择任意开放性课程,他们通过学分银行能够获取优质学习资源,并且根据学科的发展及社会的需要及时更新学习内容,从而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整体水平。学分银行已然成为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工具,其工具价值已为更多学者深入挖掘,并为各类教育所用,也在精准扶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三)经济价值:提升劳动能力,多方面体现经济效益

在经济学领域,经济价值被阐释为经济行为体从产品和服务中获得的利益。马克思指出教育具有经济效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济价值思想。教育的对象即人本身具有劳动能力,人的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产生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能创造新的价值。当前,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日渐凸显,而学分银行应用于职业教育精准扶智更能凸显其经济价值。从帮扶对象的角度看,学分银行能够使农村学习者拓宽学习通道,增加学习的灵活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其社会适配度和个体收益率;从职业院校的角度看,学分银行能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教育资源的整合,倒逼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从而吸引更多潜在学习者,扩大学生规模,提升社会影响力;从农村发展的角度看,以学分银行为依托进行职教精准扶智大大降低了教育成本,让更多的农村学习者获得受教育机会,整体上提升了农村学习者的能力和素质,为乡风文明、乡村治理奠定了基础,全面促进了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逻辑理路

(一)前提:落实学分银行功能作用

要在职教扶智中凸显学分银行的重要价值,落实学分银行的职责功能至关重要。学分银行模拟银行的功能特点,是学习成果认证管理中心,起到积累、转换学习成果的作用。

第一,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衔接功能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便利。借助于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衔接功能,农村学习者间断性的教育培训等经历不仅可以得到认证,还可以兑换相应的证书和学习资历,实现学习成果的有效衔接。这些被认证的经历可以是正规的,也可以是非正规的,这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激发了他们参加集中培训和开展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学分银行的积累、查询等功能扩大职教外延。学分银行设有个人学习账号,能够建立高质量的信息化资历名册,为学习者提供完整、详细的学习指南和自由、便捷的学习通道,并且对其学习进行追踪,提供具有公信力的、质量较高的学习资历。依托积累、查询等功能,学分银行在助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通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外延,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二)关键:加强学分银行为中心的体系构建

完整的体系构建是事物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要进一步发挥促进职教扶智的重要作用,必须构建以学分银行为中心的学习成果认证和转换的标准体系、运行体系和服务体系。

第一,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发挥“立交桥”作用的“交通规则”,也是学分银行体系构建的基础。只有构建严密科学的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才能为各类学习成果提供规范、清晰、统一的评价标准,以顺利完成转换和汇兑。构建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标准体系要分析已有学习成果,根据其特点、内容分类,建立完善的学习成果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设计指标体系的目标和结构;同时,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认证的信度和效度,简化认证的程序,尤其是面对农村学习者信息化水平不高的现实,更应遵循清晰、简洁、高效的学分银行认证和转换原则。

第二,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体系。运行机制体系建设展现着学分银行的治理能力,为学分银行良性运行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目标使然。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为农村学习者搭建学习“立交桥”,提高运行效率,保障学分银行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这是学分银行运行机制的外在目标,也是学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使命目标。要达成学分银行的使命目标,实现学分银行的良性运行,必须遵循科学、法治、民主的运行原则。科学原则要求学分银行运行机制體系构建要按照客观规律,既要遵循学分银行自身的运行规律,也要考虑学分银行的功能特点,凸显学分银行精准扶贫的特色;法治原则表现在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体系构建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学分银行运行章程,实现依法依规治理;民主原则体现在学分银行运行机制体系建设必须贯彻民主治理意识,畅通参与学分银行治理的利益诉求渠道,实现民主治理。

第三,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主要是实地开展学分银行服务工作、对学分银行进行宣传推广、促进学分银行服务业务与学习者交流融合的体系。农村人才的振兴离不开学习型乡村的建设,而学分银行的发展为农村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当前农村逐步整合各类社会培训资源,包括社区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等,提升农村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认识水平,同时通过学分银行这一平台对学习成果、资历进行认证、存储、积累和转换,以此激发农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成果的多样化。这既有利于学分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推广,也为学分银行服务社会提供了模板。由此,更需要构建各级各类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形成遍布城乡的学分银行服务网络,为农村学习者拓展更大的学习空间。

(三)纽带:通过多方协同形成清晰路径

通过对与学分银行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对学分银行概念的理解分为几个方面,从层次上看,学分银行分为学校层面、区域层面和国家层面,这就决定了学分银行实践的多样性。多样性的实践活动如果缺乏清晰路径就会失去方向,再加上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本身就是一项极为庞大、复杂的工程,影响因素众多,因此只有形成多方协同的清晰路径,才有助于学分银行厘清功能定位,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有效贯通,让农村学习者真正受益。

第一,以学分银行为纽带,连通教育机构和学习者。学分银行作为教育机构和学习者的连接器,能够促进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沟通。以学分银行为纽带,借助于其学习成果认定、积累、转化等功能,可以极大地调动教育机构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者与教育机构的互动交流。

第二,以学分银行为平台,加强职业院校与学分银行的协同。各职业院校可以制定具体的学分认定、转换规则,并在学分银行平台上公开相应的课程目录,农村学习者通过查阅课程目录,可以接触到更多优质的课程资源,根据课程目录选择适合的课程,自主确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通过职业院校与学分银行的协同,农村学习者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并通过认定的学分兑换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或者其他资历,从而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四、学分银行促进职教扶智的实现路径

(一)理念重塑:多途径塑造灵活学习空间

空间作为一种物质存在形式,与时间相对,“学习空间”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勒温在对场动力学理论进行回应时提到了学习空间,主要指的是“以学习者为实践、体验主体,以知识的生产、传承、传播和消费为中介,以学习活动广度拓展与审图挖掘为旨归的特殊场域”。20世纪90年代以后,学习空间主要代指学习场所。不同的学习空间产生不同的教与学的行为,随着社会环境、教育理念等的发展,学习空间的外延也不断变化,衍生出了物理学习空间、混合式学习空间、网络虚拟学习空间、后现代学习空间等。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在结构上存储了学历教育、其他非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学习成果目录类型,为农村学习者拓展了“在场”的学习场所与“场外”的学习空间,与建设学习型乡村相耦合。因此,面向新时代,学分银行要为职教扶智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必须多途径探索新学习空间。

第一,物理学习空间。物理学习空间为实体空间,成人培训学校、学习型社区、乡村振兴学院、农村职业学校甚至农耕场所都属于物理学习空间。物理学习空间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了基本的学习平台和场所,属于“在场”的学习场所。农村学习者在现实场域中的非系统性学习甚至利用空闲时间产生的学习证据储存在学分银行相应目录,有利于将学习者碎片化的学习整体化,并在达到一定的学习时长、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时兑换为相应的学习证书。同时,物理学习空间的使用方式、规模与布局都会对学习行为产生影响。当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物理学习空间与网络学习空间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第二,混合式学习空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变革,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教育”不仅促进了教学的改革,使课堂教学走向混合式教学课堂,也让学习空间走出了单一模式,与网络空间融合催生了混合式学习空间。依托学分银行的功能及其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农村学习者的学习空间实现了“场内”与“场外”的结合。

第三,网络虚拟学习空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持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从而建设智能化校园,协调构建综合智能化教学管理和服务平台。”信息化不仅拓展了学习空间和学习平台的外延,也促进了在线学习服务平台、AR/VR虚拟学习空间、人工智能学习空间等的发展。目前农村信息化发展相对较慢,特别是用于网络学习的资源相对有限,学分银行的发展将进一步助力农村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的发展与完善。

第四,后现代学习空间。后现代学习空间属于“非在场”的学习空间,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空间,更新了学习空间的话语体系。后现代学习空间除了网络虚拟学习空间的虛拟性之外,还具有多元性、泛在性等属性。多元性主要指后现代学习空间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多元,泛在性则体现在学习空间的无限性。后现代学习空间关注人的价值实现,注重学习者的生命意义,追求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学习者的潜力与价值,有利于拓展学习型社会的领域和范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后现代学习空间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应该充分发挥学分银行的功能,促进学习空间的多样化发展。

(二)制度保障:形成激发学习者参与的制度体系

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教育管理制度和学习制度,为各类学习者搭建了“立交桥”。学分银行要服务于乡村人才建设,形成激发农村学习者参与的系列制度,为职教扶智提供有效保障。

第一,建立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进学习者成果互认。当前,由于农村学习者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成果等方面的差异,学分认定和转换的任务显得尤为艰巨,因此建立各个层次的学分银行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至关重要。从国家层面来看,应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设立专门的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机构,在对国内外的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进行科学的顶层设计,对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标准予以明确的界定,建立统一的国家资历框架;从区域层面来看,由于各地教育资源不均衡,限于农村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要求不同等现实情况,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结合国家要求制定本地区的认定、累积和转换制度;从学校层面看,当前学分银行建设工作主要是由开放大学承担,所以开放大学要相应地进行以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管理制度改革,为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工作的开展做好制度安排与配套保障。

第二,建立弹性管理及学习制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荷兰学者柯林斯和穆妮恩认为,教育机构及竞争者、技术专家和学习者最需要的是弹性学习。弹性学习制度能够使农村学习者在自己能选择的时间和地点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学习。他们可以在田间地头学习,也可以在茶余饭后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这既有利于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符合学分银行建立的初衷。弹性管理制度能够满足农村学习者的各类个性化学习需求,对学分银行健康有序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建立弹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充分体现学分银行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

第三,建立学分银行立法保障制度,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支持。在学分银行建设中,无论制定学分银行认定、累积和转换标准制度,还是厘清各层次主体的责任,甚至协调各方面人力、财力、物力保障学分银行平台建设,都需要立法保障。立法是保障学分银行规范运行的核心和基础,能够将学分银行多样化的实践性上升为一般强制性规则,并以此调节各方面关系,为学分银行功能作用的顺利实现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支持。学分银行立法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学分银行的定位问题。学分银行具有本体功能和拓展功能,立法过程中必须对学分银行的功能进行清晰定位,厘清学习成果的认证形式、认证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学分银行按照“法的原则”顺利实施,以充分体现其公信力和权威性。二是学分银行建设的政策保障问题。学分银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及各种关系,这就需要制定具体的落实与保障政策,确保学分银行的规范运行。

(三)存储体系:按照乡村需求打造职教资源学分成果目录

学分银行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连接点”,能整合各类教育、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为农村学习者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平等的学习机会。可以依托学分银行强大的存储功能,结合农村学习者需求形成不同类别的存储体系,对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打造基于乡村需求的学分银行学习成果目录。例如,可以按照农村学习者实际需求,将学历提升、技能培训、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党员教育以及农民日常劳作过程以学习成果的形式进行储存。其中,学历提升对应的主要是正规的专业和课程学习,农民培训对应的主要是农民素质(传统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教育等)和农民技能培训(农业知识培训、农业技能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等),社区教育对应的主要是法律知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休闲娱乐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老年教育对应的主要是营养与保健知识教育、老年心理学教育、老年美学教育等,党员教育对应的主要是党员知识教育、政策解读、农村党务等,日常劳作对应的主要是田间劳动项目和具体的劳动内容。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丰富了学分银行学习目录,衔接了各类教育资源,满足了农村学习者的需求,在学历提升上为乡村人才振兴助力,解决了学历教育场域学习的困境,也有利于推动农民精神层次提升,提高农村整体文明水平和乡风面貌。

(四)质量保证:借助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保证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認证的规范科学

区块链技术原为比特币的底层平台技术,在2016年印发的《“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首次被我国确定为战略性前沿技术。目前,区块链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社会公益等领域,近年来又延伸至教育领域,国际上不少教育机构已经成功应用区块链技术。例如,2017年,美国波士顿大学、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荷兰代夫特理工大学等国际校际同盟签订了利用区块链技术的资源共享协议,确认了区块链技术保障的各类资源可以被全球学校组织及其附属组织使用。区块链技术实质上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底层基础设施,正好与学分银行的建设需求相吻合。由于实践的多样性,如何保证学习成果的公信力和认证的规范性是学分银行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学分银行的信息管理平台具有个人账号注册、学分登记、信息查询、学习资源检索等功能,存储了与学习者学习成果相关的大量数据信息,一旦遭到恶意攻击,后果不堪设想。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学分银行,不仅能够保证学分银行信息系统的等级安全,也能为学习成果的科学认证提供规范。第一,要借助区块链技术打造学分银行权威信息库。农村学习者受学习场域限制,学习轨迹分离,碎片化现象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习成果认定困难。因此,要依托区块链技术,将学习者的所有信息记录在信息库里,实现学习轨迹的有效追溯,从而规范学习成果的认证。第二,要借助区块链技术推动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规范认证。农村学习者学习方式中,非正式学习占很大比重,他们的田间劳作、生产实践、技能培训、休闲娱乐等都可以纳入学习内容,但学习过程如何记录、学分如何认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能够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优势,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查询相关学习信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成果认证、证书获取、比对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数据系统去中心化、不可更改的优势,为用人单位、教育机构等提供学习结果查询,保证学分认定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谢浩.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分银行制度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4):8-14.

[2]方素文.学分银行服务于农村社区教育的逻辑起点与路径探究[J].远程教育,2018(6):101-110.

[3]吴南中,张岩.学分银行服务体系:构建内容与推进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49-54.

[4]周晶晶,孙耀庭,慈龙玉.区域学分银行建设的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6(5):55-60.

[5]瞿一丹.学习空间的嬗变及其哲学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7(12):3-8.

[6]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教技〔2018〕6号)[Z].2018-04-13.

[7]李洪修.人工智能背景下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可能与实现[J].社会科学战线,2020(1):234-241.

[8]黄爱华.弹性学习:理念与选择[J].教育探索,2013(5):26-27.

[9]黄庆平.国家学分银行的未来:基于区块链技术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9(1):27-31.

[10]余燕芳,葛正鹏.基于国际比较的学分银行学分内涵及学习成果转换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7(2):66-73.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5篇

1 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目前的农业的经济发展的带动下有了巨大的技术突破与粮食产量的增产, 是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仅农村居民的收入明显增多, 并且生活条件与消费层次都越加改善, 根据调查显示, 我国到2018年为止, 其农产品的监测合格率已经能够达到96%及以上, 百分点也距2000年提升了三十多个百分点。

但是在农业迅速发展、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同时, 也凸显了较多的问题[1]。粮食产量的提升能够满足我国人民对于粮食的需求, 但是粮食产量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存在着不匹配的问题, 事实上, 不仅仅是粮食产量较高, 库存与进口量也相对较大, 进口数量因为远远大于了市场需求, 所以库存积压也较多, 这也是农业经济迅速发展下所带来的粮食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在这一矛盾下, 农业生产环境越加糟糕, 劳动力成本提升、农业成本提升, 这种过度开发的现象会导致资源的不可利用, 无法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而针对农业发展目前的问题以及矛盾, 需要利用相应的政策与手段, 来实现宏观调控, 充分调动多种农业要素, 促进不同要素间的合理配置, 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有效发展。供给侧改革的本质与核心就是在调整农业要素的基础之上, 实现资源的有效调配, 让农业经营能够提升效益,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产业功能结构的完善。所以要优化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利用结构, 协调与市场经济之间的需求。

综上所述, 供给侧改革对于农业经济发展而言是一个良好的机会, 能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整改, 实现全产业链的产业布局, 扩大农业规模, 我国农业经济在应用供给侧改革方面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我国需要立足于实际状况与发展需求, 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与创新, 从而利用供给侧改革来促进农业经济向高效、快速、科学、系统方向发展。

2 如何利用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1 注重农业整体结构调整

在供给侧改革过程中, 结构调整是基础内容也是主要部分。想要将供给侧改革落实到位, 就需要从农业整体结构调整处进行着手, 对于农产品质量与结构、市场布局等元素进行优化。而从目前的农业的实际发展角度上来看, 粮食品种结构需要重新进行设计, 要在满足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 对粮食以及畜牧业进行产业优化, 可以适当降低玉米种植结构, 保证生猪的养殖基数, 另外对于乳制品以及牛奶的生产要加强, 从而实现农业结构的完善。其中根据我国农业的发展规划的指导意见来看, 还需要结合目前的区域特色, 实现特色农业, 这也有助于农业的增收创收以及宏观管理[3]。

在农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之中, 要配合一系列的惠农惠民政策共同实现, 加强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 引导当地民众进行农产品种类与品种的选择, 建立体系健全的蔬菜交易中心, 促进蔬菜等相关农产品的选择与分选, 以此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而目前的农业产业结构在调整的过程之中经常采取“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等基本方针与政策, 加强农产品分级分选机制的建立, 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农业种植意识, 以宣传引导工作等, 提升地区品牌建立, 从而加强其不同农业地区市场竞争力。

其中宏观层面上可以采取的引导手段有示范推广新品种、合理安排生产时间、错季生产以及不同农产品的延续性上市等, 这些都是在实现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4]。

2.2 加强农业产业创新

创新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的关键途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品、农业管理模式、农业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都能够实现农业的转型与农业产品贸易的迅速交流。

而在农业创新的过程之中首要做的就是利用好可利用资源, 对于农村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要加速融合, 才能够延长农业的产业链, 实现农业多种功能的有效扩展, 比如目前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这一部分, 还处于一个起步的、不完善的阶段, 所以为了加强农业产业的创新, 可以将第三产业中的电子商务带入, 创新目前的流通方式, 为农业与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结合奠定基础。并且在农产品加工、销售或者是冷链物流应用的过程之中, 都能够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 促进国内资源的最大程度配置, 真正从根本上发挥了产业集聚效应[5]。

其次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上也要进行创新, 通过完善社会化服务。来加强对于目前农业的管理, 农民不应该是经营主体的唯一, 而是要将农业的经营主体多元化, 农民个人、家庭农场、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都要全面发展, 土地流转加快, 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升, 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会不断地创新, 结合目前的常规技术手段, 例如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技术, 从而为农业社会服务化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可能。

品牌创建也是农业产业创新的一大出路;能够促进地区市场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品牌建设为指导, 促进市场内部产销对接,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掌握市场需求量与自身供求量的基本信息, 避免流通环节提升成本以及资源浪费, 促进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与特色化。以黑龙江为例, 在创新农业产业的过程之中就充分挖掘了地方文化, 从而创新了发展模式, 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起来, 配备相应的项目策划, 例如黑龙江农产品博展会, 在博览会中也能够针对地区特色品牌进行宣传, 如:克山马铃薯、克东腐乳、大兴安岭蓝莓、东宁黑木耳等。另外还在城乡联合发展的基础之上, 将创意农业也放入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之中, 所以省内的资源与产品也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与共享的格局[6]。

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给予了我国农业转型一个良好的途径, 能够充分挖掘农业自身的功能性与文化性, 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生态农业环境, 给予了农业更多的表现机会与发展空间。需要在充分把握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之上, 通过结构调整与产农业产业的创新实践, 来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社会化的服务, 全面提升农产品的质量, 以完善的宏观调整方案来进一步解决制约农业发展与供需结构升级的突出问题。

摘要:供给侧改革中强调了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以及创新等要素的合理配置, 而在农业经济发展之中进行供给侧改革, 则能够有效实现结构的调整, 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效率, 所以本文将针对供给侧改革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 从而提出可行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 常丽锋.供给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与技术, 2017 (3) :163-164.

[2] 成康康.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农村居民消费关系实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 2017 (19) :141-143.

[3] 李文军, 张芳.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农业转型的思考[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7 (4) :1-6.

[4] 郑新立.抓住重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7 (4) :1-7.

[5] 杨锐.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山东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7 (6) :952-956.

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范文第6篇

更新时间:2006-10-30 9:21:0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局、发展改革委、工商联、各计划单列市档案局、发展改革委、工商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档案局、发展改革委、工商联:

为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国家档案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制定了《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

关于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的意见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推动和引导民营企业建设健全档案工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现促进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到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档案工作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民营企业是非公有制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将对民营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发展,是档案部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民营企业档案是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项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民营企业成长和发展的历程,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和信息资源。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对民营企业提升整体管理水平、维护企业和职工合法权益、规避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做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是各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管理服务体系的重要措施。社会主义时常经济体制的完善要求民营经济向着规范化、制度、诚信发展;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依据企业真实、可靠的信息和数据。各有关部门和工商联要充分认识档案工作在规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协作,引导和促进民营企业经营者树立档案意识,健全档案工作,完善基础管理。

二、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

(四)促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与民营企业同步发展。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和工商联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把推动民营企业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为民营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促进民营企业提升档案管理水平。

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利用多种形式,向民营企业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遵循指导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原则,诚心诚意、一视同仁地为民营企业服务,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管理。

各级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在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时,要提出健全档案管理的要求。在积极鼓励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经营管理水平,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档案工作,承担好保护档案的义务。

各级工商联要主动发挥党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和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为民营企业提供交流、研讨档案工作的平台,并把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列入民营企业管理者培训和对民营企业发展进行指导的内容。

(五)不断提高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服务的实效。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拓宽服务渠道,突出服务主题,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档案业务咨询、档案整理和代存、档案技术服务及档案人员推荐、培训等服务;适时引导建立档案业务协作组织,提供互相交流和学习的机会;逐步建立适应民营企业挡案工作特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满足企业对档案工作的需要。

(六)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分类指导。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要坚持自主管理、因企制宜的原则,树立和培养典型,宣传和推广典型经验,启发民营企业对档案工作的内在需求,引导民营企业做好档案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实行分类指导。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民营企业中关系国家利益和安全、涉及公共利益、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和活动,以及企业应当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档案的监管。具体范围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确定。

(七)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全面推动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工商联以及有关行业组织应加强领导和指导,密切配合,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民营企业实际、有效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企业档案管理模式。

三、促进民营企业档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八)建立与企业发展适应的企业档案工作。民营企业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的要求,加强企业档案管理,确保档案真实有效。把档案信息资源的积累、保管和利用纳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保证档案齐全、完整和准确,便于有效利用的前提下,档案管理方式可采取集中统一管理、分级管理或寄存等多种方式。倡导企业实行档案、图书、情报、资料等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

(九)制定企业文化材料归档和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民营企业应明确本企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归档时间与归档要求,确保归档文件材料齐全、完整、准确与系统。企业应强化对资产产权、商业信誉、知识产权、合同协议、客户信息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文件材料的收集和积累,制定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档案归档齐全、整理规范、保

管齐全、利用便捷,

(十)建立健全企业职工档案,民营企业应收集和保管职工在本企业工作中形成的履历、鉴定、工资、考核、技能评定、奖励和处分等方面的文件材料。完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的档案,并将有关档案材料及时补充到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授权的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条件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或有关部门。

(十一)积极推进企业档案管理现代化。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应当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与信息化建设水平相适应的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上一篇: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点范文下一篇:高一语文教学反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