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

2023-09-23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第1篇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健全XX银行(以下简称本行)市场风险管理体制和机制,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保证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的有效实行,依据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并结合本行实际,制定本政策。

第二条 本政策所称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第三条 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将市场风险控制在本行可以承受的合理范围内,实现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的最大化。

第二章 市场风险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 本行应当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适当控制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的市场风险,确保在合理的市场风险水平之下安全、稳健经营。

第五条 本行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应当与本行的市场风险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相匹配。

第六条 为确保有效实施市场风险管理,本行将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与全行的战略规划、业务决策和财务预算等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并与本行总体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相匹配。

第七条 本行的资本分配应根据董事会确定的资本总额及分配办法,

1

核定市场风险的资本分配总量,并在本行承担市场风险的业务中进行合理分配。

第三章 市场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

第八条 本行应建立与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善的、可靠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

本行市场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包括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实施部门。

第九条 董事会承担对市场风险管理实施监控的最终责任,确保全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具体职责包括:

(一)审批市场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确定全行可以承受的市场风险水平;

(二)督促高级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措施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市场风险;

(三)定期获得并审阅关于市场风险性质和水平的报告;

(四)监控和评价市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有效性以及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董事会可授权其下设的风险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上全部或部分职能。风险管理委员会应就承担的相关职能定期向董事会报告。

第十条 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市场风险管理方面的履职情况。

2

第十一条 高级管理层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负责制定、定期审查和监督执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具体操作规程;

(二)及时了解市场风险水平及其管理状况,确保全行具备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恰当的组织结构、管理信息系统和技术水平来有效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根据超限额发生情况决定是否对限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

(三)积极推动本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的研究和应用,为压力测试提供充分的资源保障,定期对压力测试的设计和结果进行审查,不断完善压力测试程序;

(四)定期向董事会提交市场风险管理情况的报告;

(五)负责对内外部审计报告所发现的市场风险管理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改进措施;

高级管理层可授权风险控制委员会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委员会履行上述全部或部分职能。

第十二条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对本行与市场风险有关的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以及相应的风险识别、计量和控制方法有足够的了解。

第四章 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第十三条 本行应当按照银监会的有关要求划分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并根据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的性质和特点,采取相应的市场风险识别、

3

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

第十四条 本行应当对每项业务和产品中的市场风险因素进行分解和分析,及时、准确地识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中市场风险的类别和性质。

第十五条 本行应当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对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中不同类别的市场风险选择适当的、普遍接受的计量方法计量承担的所有市场风险。

本行市场风险的计量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敏感性分析,并采用压力测试的方式进行补充。

第十六条 本行应当对市场风险实施限额管理,制定对各类和各级限额的内部审批程序和操作规程,根据业务性质、规模、复杂程度和风险承受能力设定、定期审查和更新限额。

总的市场风险限额以及限额的种类、结构应当由董事会批准。 第十七条 本行在设计限额体系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一)业务性质、规模和复杂程度;

(二)能够承担的市场风险水平;

(三)业务经营部门的既往业绩;

(四)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经验;

(五)定价、估值和市场风险计量系统;

(六)压力测试结果;

(七)内部控制水平;

(八)资本实力;

(九)外部市场的发展变化情况。

4

第十八条 本行应当为市场风险的计量、监测和控制建立完备、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数据的准确、可靠、及时和安全。

第十九条 本行应当对市场风险有重大影响的情形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定期对应急处理方案进行审查和测试,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以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本行声誉可能受到的损害。

第五章 市场风险报告体系

第二十条 本行应建立明确的市场风险报告体系,包括报告路线、报告内容、报告频率。有关市场风险情况的报告应当定期、及时向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其他管理人员提供。不同层次和种类的报告应当遵循规定的发送范围、程序和频率。

第二十一条 市场风险报告应当包括如下全部或部分内容:

(一)市场风险头寸和市场风险水平;

(二)对市场风险头寸和市场风险水平的结构分析;

(三)盈亏情况;

(四)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方法及程序的变更情况;

(五)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

(六)市场风险限额的遵守情况,包括对超限额情况的处理;

(七)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情况;

(八)内部和外部审计情况;

(九)市场风险资本计提情况;

(十)对改进市场风险管理政策、程序以及市场风险应急方案的建议;

5

(十一)市场风险管理的其他情况。

第二十二条 当出现重大市场风险事件时,相关部门应提高市场风险报告的报送频率。

市场风险重大事项主要包括:出现超过我行内部设定的市场风险限额的严重亏损;金融市场发生重大事件、引发较大市场波动对我行市场风险管理产生的影响;交易业务中的违法行为;其他重大意外情况。

第二十三条 市场风险信息披露

本行应当按照银监会关于信息披露的有关规定,披露市场风险状况的相关定量和定性信息,主要包括:

(一)所承担市场风险的类别、总体市场风险水平及不同类别市场风险的风险头寸和风险水平;

(二)有关市场价格的敏感性分析,如利率、汇率变动对我行收益、财务状况的影响等;

(三)市场风险管理政策;

(四)市场风险资本状况。

第六章 市场风险内部控制和审计

第二十四条 本行按照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作为本行整体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促使本行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确保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第二十五条 为避免潜在的利益冲突,本行应确保各职能部门具有明

6

确的职责分工,以及相关职能适当分离,实行严格的前后台职责分离,业务经营部门的业务人员不得参与业务正式确认、对账、市值重估、交易结算和款项收付;自营业务与代客业务分离、业务操作与风险监控分离,建立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第二十六条 本行应当避免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与市场风险管理目标产生利益冲突。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避免薪酬制度具有鼓励过度冒险投资的负面效应,防止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投资收益表现,而不考虑长期投资风险。负责市场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薪酬不应当与直接投资收益挂钩。

第二十七条 本行稽核部作为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各个组成部分和环节的准确、可靠、充分和有效性进行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内部审计应当既对业务经营部门,也对负责市场风险管理的部门进行。内部审计报告应当直接提交给董事会。董事会应当督促高级管理层对内部审计所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并采取改进措施。稽核部门应当跟踪检查改进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向董事会提交有关报告。

第二十八条 对市场风险管理体系的内部审计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一)市场风险头寸和风险水平;

(二)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文档的完备性;

(三)市场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市场风险管理职能的独立性,市场风险管理人员的充足性、专业性和履职情况;

(四)市场风险管理所涵盖的风险类别及其范围;

7

(五)市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完备性、可靠性,市场风险头寸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数据来源的一致性、时效性、可靠性和独立性;

(六)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所用参数和假设前提的合理性、稳定性;

(七)市场风险计量方法的恰当性和计量结果的准确性;

(八)对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的遵守情况;

(九)市场风险限额管理的有效性;

(十)事后检验和压力测试系统的有效性;

(十一)市场风险资本的计算和内部配置情况;

(十二)对重大超限额交易、未授权交易和账目不匹配情况的调查。 第二十九条 本行在引入对市场风险水平有重大影响的新产品和新业务、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出现重大变动或者存在严重缺陷的情况下,应当扩大市场风险内部审计的范围和增加内部审计频率。

第三十条 在内部审计力量不足时,本行应当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其市场风险的性质、水平及市场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审计。

第七章 市场风险资本

第三十一条 本行应按照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的要求,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提取充足的资本。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本政策自董事会通过后实施。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第2篇

然而,由于长期沉浸于“收费监管型”工作模式,“两费”停征后,虽然工商事业甩掉了因收费而担负的各种包袱,部门上下审时度势,正自觉而努力地探索着工商行政管理职能和职能到位的方法和途径,全面转入了履行市场监管职能实践,但是,作为工商行政管理基础的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在实践中却总有力不从心之感,在某些环节和工作领域还存在监管不规范、不到位,甚至严重缺位的问题,让监管效能大打折扣。其主要表现是:

一、监管观念滞后,监管手段单一,监管目标浅显,监管思路局限,监管模式没有完全走向“精细化”。

二、日常监管缺位,有效监管纵不到底,横不到边。

三、日常监管常态化、长效性不够夯实,监管难以达到工作预想。工作仍桎梏在定期巡查、突击性整治;走马观花,对监管对象违法经营行为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后不能及时、有效、科学处臵;对市场不能有效掌控。

四、监管行为不规范、不到位,违规违纪执法行为暗藏或多发,有泛滥之虞,使履职风险增大。

五、难以消除趋利取向,不按章办事以及业务水平和服务意识跟不上监管步伐,使监管与被监管对立矛盾在某些领域、环节上加大。

六、对监管人财物制约、调配、使用不利,造成资源浪费,管理效能低下。

为此,笔者认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性工作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分工,合理布局,确保监管职责目标清晰化。

工商所作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区域市场经济监管的派出机构,依据授权担负着对辖区内市场各类主体核审、准入、建立经济户口,对市场各类商品质量、经营行为、服务行为进行监督,受理、调解消费纠纷,开展辖区内广告、商标、合同监管,取缔无照经营、查处各类违法经营行为,宣传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职责。在繁重而复杂的监管工作面前,我们必须加大对基层“人、财、物”的投入和政策倾斜,克服监管资源有限的实际困难,依托网格监管模式,本着合理分工、科学规划的原则将辖区内的监管事项进一步量化分解,划片包干,将具体监管工作落实到巡查组(到人)。实行二级分化管理。即:一是工商所“网定格、格定责、责定人”,努力做到监管责任区、监管责任人、监管工作任务、监管责任追究四明确。二是监管人员依据职责分工,切实开展具体监管工作。努力做到对责任区管理户数清;经营者基本情况清;经营状况清;经营者变动情况清;经营者守法情况清;管区知名商标、名优产品情况清;商标、广告、合同监管情况清;管区龙头企业、主导行业情况清;违法违章发生的行业、时间、地段、特点清;工商法律法规、政策落实情况清等“十清”。将监管对象和目标有效控制在监管职能之下、视线范围之内。

二、统筹兼顾,注重落实,力求监管效能最大化

工作在于落实,关键在于细节。工商所日常监管依靠的主要手段是市场巡查和检查。要实现监管的最大收效就必须有效调配监管资源,制定科学监管规划,以巡查组、市管员为履职主体,划区域、分层次、按类别的对责任区内监管事项在科学的频次内进行系统全面的巡查和检查。兼顾的开展梳理各类经营主体经营情况;受理责任区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变更、注销、验照和企业年检;做好对新开企业的回访工作;依法查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宣传、商标侵权等违法行为;加强对责任区内食品和“高危”行业的监督管理;按要求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进行信用监管;依法取缔无照经营行为;受理和处理消费者的投诉、申诉,查实群众的信访和举报;预防重大、疑难和突发性事件;及时准确的录入各类信息;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工作;保证日常监管工作 “铺得开、收得快、效果实”,工作落实有条理、有兼顾、有实效。努力实现:

1、分类监管到位。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市场准入、市场经营、市场退出行为进行全过程监管,使经营行为更规范,监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工商所监职责更落实。

2、市场巡查到位。推行快速反应机制,取缔无照经营对各类违法违章行为及时发现、制止、上报或查处,做到监管痕迹清晰、控制有力、履职到位。

3、维权服务到位。畅通12315受理渠道,做到受理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及时,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音,使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满意度高。

4、依法行政到位。及时发现、纠正、查处违规违法经营行为;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和廉洁执法;无过错案、败诉案、违纪案、责任案的发生;有效宣传法律法规和工商职能,树立良好工商队伍形象。

5、专项整治到位。有效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经营和消费环境。

三、规范行为,增强服务,展现工商职能本质变化

(一)规范监管行为。在日常监管工作中严格规范执法主体,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不越权,不缺位,将各项工作抓“实”做“牢”。严禁乱收费、乱罚款、不作为、乱作为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严禁违反法定程序、简化执法程序、超越执法权限、乱用自由裁量权、适用法律法规不当执法办案,严禁违反财经纪律执收执罚。始终把依法行政、规范执法作为履行日常监管职责的基本准则,切实保证行为规范、履职到位。

(二)增强服务意识。服务,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宗旨,也是社会发展赋予我们新的职责。工商行政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找好自己的职能定位,寓服务于对各类经济主体和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的日常监管工作中,由监管型向服务型转变,变多检查为多指导、多服务,实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下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与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要求。

1、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日常工作中树立服务观念和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彻底摆脱权力型、领导型、管理型执法观念,摒弃对监管对象潜意识的对立态度。把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放在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服务于各类市场主体上。

2.实现监管职能到位。立足能,把该管的“事”管起来并且管好,“权利不能放弃、义务必须履行”,牢记并实践“ 提供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就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大最好的服务”,坚持依法行政。

3.选准服务的方式和着力点。服务的方式和着力点实际就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济发展和各类市场主体监管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1)整治和规范市场秩序,依法监管各类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2)打击和制止市场主体的各类违法行为,保护相关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3)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必要的经营指导和咨询服务(如指导企业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策略:商标策略、广告策略等);(4)加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工商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市场监管方式方法、大幅度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能力,建设高效率、廉洁奉公、 “强而有力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保证管理服务的高供给效率和高供给水平。

4、推进工商监管工作社化。以开展“三深入两服务”及“五项工程”为契机,为载体,将工商监管工作寓于社区、村屯、企业建设,融入社会。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及相关部门沟通和联系,实现工商工作与地方政府、基层组织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对接,努力获取社会各界对工商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工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四、提高能力,规避风险,促进日常监管科学开展

工作目标确定之后,人成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的决定因素。要实现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提高广大监管人员的履职能力,极大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力。

(一)注重学习,加强自身能力转变。执法的前提是知法、懂法、有效应用法律。熟悉、掌握、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各种办案技能、办案设备,直接关系着监管职责的实现。广大干部职工必须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于学习之中,坚持不懈地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工作实践、学习好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教训、学习一切工作需要的的资源,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同时积极参与监管、维权、服务工作实践。在实践中勤于思考,敢于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摔打和锤炼自己、总结和提高自己、充实和完善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和转变工作能力、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举措和工作手段,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二)依法行政,有效规避履职风险。一方面注重依法授权,依法用权。在日常监管中严格遵循合法、合理、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一致的工作原则,依法行政。以 “严谨、务实、公正、廉洁、高效”的作风,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和上级部署的各项工作,强化对市场经营主体及其市场行为的有效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运用行政、法律等手段予以干预、纠正、惩戒、清理,致力发展。另一方面注重在工作中规避履职风险。一是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防止索证索票和进货台帐等制度不落实,“六查六看”不到位、监管程序不完善等问题; 二是在取缔无照经营上,防止出现监管空白、监管缺位等问题; 三是在监管高危行业上,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早采取措施、实时排查、有效监控。 四是在注册登记环节上,防止随意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越权许可、缺位审核等问题;五是在市场巡查环节上,防止管而不巡、巡而不查、查而无痕,发现问题不及时处理等问题。六是在消费维权环节上,防止对消费者的申诉举报处理不及时、不作为、态度粗暴等问题。

七、在执法办案环节上,杜绝违规违纪违反程序办案,禁止违反财经纪律执收执罚。

总之,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提高自身的履职能力,勇于承担工作和责任,不失职、不渎职;注重提高工作效能,转变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推进基层工商所日常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

执法程序不规范:调查取证,未听取陈述申辩,文书制作和送达

对法律法规理解不准确 其它方面的不规范 宁国市工商局廉政风险点及防范措施(试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和监管风险,加强事前、事中监督,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特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点制定本防范措施。

一、廉政风险点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

(一)行政许可类风险点(1级)

1、行政许可相对人向工商部门提供不合格或虚假登记申报材料,为达到取得行政许可的目的,可能会通过吃请甚至行贿手段使主管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方便。

2、在实施行政许可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不予办理、拖延办理,不一次性书面告知,借机吃拿卡要。

3、在形式审查过程中,不能做到一次性告知,可能导致其向有关部门进行投诉。

4、在形式审查过程中,违反工作程序,简化审批手续,可能产生提前发照、违规发照,导致不应注册的给予注册,引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行政处罚类风险点(1级)

1、办案人员可能存在接到举报或在巡查中发生案源,相对人想私了,办案人员认为不易被发现而擅自不进行立案调查。

2、在调查取证上,如果当事人事前已暗示办案人员或与办案人员达成某种“默契”,办案人员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故意遗漏一些不利于减轻处罚的证据,以达到减轻或者逃避处罚的目的;

3、在做出行政处罚决定时,可能存在为谋取私利而滥用自由裁量权;

4、在办案过程中可能存在小案大办、大案小办或有案不办,造成人情案、弃案的发生,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出现。

5、违反办案程序,擅自改变行政处罚种类、幅度或者重责轻罚、轻责重罚或提前预收罚没款,可能导致不廉洁现象,引起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6、在案件调查取证中,未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遗漏证据,可能导致案件定性、裁量不准确,导致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

7、暂扣及罚没物品没能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不详,可能导致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数量型号出现差错等不良后果。

(三)监管巡查类风险点(2级)

1、行政不作为,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隐瞒,可能产生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2、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未按法定程序进行登记、录入,未及时留存文书档案,以及发现的安全隐患不及时给予制止,不及时上报、函告相关单位,可能造成工作失职。

3、在检查、职能帮扶的工作中,可能存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以及提高职能服务门槛,借机索取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4、不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缺乏控制力,特别是对重点行业、地区监管不到位,可能造成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

5、对发现的违法隐患查处、指导不及时,可能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6、年检、验照期间,故意刁难企业或设臵不必要条件,可能产生给予好处后,才通过年检、验照,或对于涉嫌违法行为,不经批准,私自给予年检。

7、利用年检、验照,搭车收取个私协会员费或其它费用,可能导致乱收费现象的出现,引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8、对容易产生问题的行业未制定应急预案,可能导致出现紧急情况时无对策可行,贻误时机,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四)人财物管理类风险点(1级)

1、在人事管理、干部任用、考核、评先等方面,不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深入基层调查,偏听偏信;泄露相关信息,或私下许诺,可能出现失察失误或用人不当等不公平的事情发生,造成不应有的影响。

2、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利用发展党员的机会,违反组织发展原则,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可能导致党员标准降低。

3、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不够,查办不深入,可能造成错案。

4、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未经集体讨论,可能导致资金使用不当,给工作造成不利。

5、购臵资产时,违反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可能产生不廉洁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可能造成固定资产丢失。

7、罚没物品管理不严格,不能按规定出入库,可能造成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思想道德及制度机制风险点(3级)

1、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注重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可能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下降。

2、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工作中有为难情绪,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可能产生工作一般化,不能开拓工作局面。

3、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可能导致收受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问题。

4、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有些制度不够科学、严谨,缺乏时效性,没有约束力,不能及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可能造成工作中出现偏差。

5、对制度监督检查不够,可能导致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落实,不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廉政风险点的防范措施

(一)行政许可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大宣教格局。重点加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价值观教育,开展“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教育和“用权为公、廉洁自律”警示教育活动。打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提高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侵蚀和利益诱惑的能力。

2、严格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制度,并严格责任追究。

3、严格按照行政许可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形式审查),按照“一审一核”工作流程开展工作,审核相互把关,相互监督。

4、在形式审查中发现的质疑点要逐级向相关领导汇报。防止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后果。

(二)行政处罚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市局《市场巡查监督管理办法》,巡查监管组不得少于2名执法人员,具体负责网格监管区内日常巡查工作,并承担具体监管责任。

2、在案件调查取证环节中,办案人员调查案件,不得少于两人,按照程序规定依法取证,不准遗漏证据,以保证案件定性、裁量准确。

3、发挥案件评审委员会作用,对案件严格把关。办案人员认真执行省局《自由裁量权适用规则》,不得利用职权收受当事人的好处,防止行政处罚出现畸轻畸重现象。

4、办案中要遵守实事求是原则,执行回避制度,避免办案的随意性,防止小案大办、大案小办或有案不办问题发生。

5、严格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规范办案程序,预防行政复议被撤销或行政诉讼败诉的情况发生。

6、办案人员对暂扣及罚没物品要及时进行登记、入库,物品清单中对物品型号、数量等登记清楚,防止物品损毁、丢失、侵占、挪用等问题的发生。

(三)监管巡查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对巡查中发现的案源线索及时登记、录入、上报,防止收受当事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2、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认真留存文书档案,发现的安全隐患及时给予制止,函告相关单位,防止造成工作失职等后果。

3、要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检查。深入推进工商企业联络员制度,防止出现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难办事,以及提高职能服务门槛的行为。

4、巡查人员要严格执行市局《市场巡查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涉及人身健康、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环境污染等重点市场主体及其经营活动的,实行重点巡查监管,避免辖区重大经济安全隐患的发生。

5、按照市局、巡查单位下达的巡查指令实施巡查,完成规定巡查频次或巡查任务,真正做到管到边、管到底、不留死角,及时发现违法隐患,防止造成重大损失或重大影响。

6、从事年检、验照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年检、验照程序,不得故意刁难企业或设臵不必要条件,对于涉嫌违法行为,未经批准不得私自给予年检。

7、严格执行市局“关于进一步规范企业年检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宣城市局工商监(2009)107号文件“关于转发省局《关于严格追究搭车收费行为责任的通知》等文件的通知”,加强督察,坚决杜绝搭车收费行为,防止引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的不满,诱发申诉、投诉的现象发生。

8、对食品安全监管等重点行业制定应急预案,出现紧急情况时,不能贻误时机,要及时启动预案,及时应对,及时查处。防止造成违法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的后果。

(四)人财物管理类风险点防范措施

1、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先、定职、定级等方面的各类规定,坚持干部工作监督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的监督。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不弄虚作假,深入基层调查,不偏听偏信,不泄露相关信息,不私下许诺,防止失察失误或用人不当等事情发生。

2、严格执行党章,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按照党员标准,组织发展原则,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防止出现收受被发展对象的好处的不廉洁行为。

3、在干部违纪案件查处中,坚持原则,防止发生错案。

4、在大额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集体讨论,确保大额资金使用正确,减少失误。

5、购臵资产时,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采购物品,防止产生不廉洁行为。

6、固定资产管理要到位,录入要及时,加强对各所、分局、科室、协会的监督,防止国有资产丢失。

7、罚没物品管理要严格,按规定出入库,要与相关办案单位紧密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相互监督,防止物品丢失或损坏。

(五)思想道德及制度机制风险点防范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风党纪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大力宣传勤廉兼优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坚持局所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政绩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注重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2、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大力推行责任型工商建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拓创新,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

3、认真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各级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等各项纪律。防止出现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办案,导致收受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行为。

4、要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各项制度,充分运用制度管人、管事。

5、各所及市局各单位要加强制度落实,尤其是要加大对行政执法和行政办案以及人财物管理使用方面制度的执行力度;要加强对执行制度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办违纪违规案件,追究责任人的相关责任。

三、防范责任与监督

1、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风险防范责任制。一级廉政风险点,在主管领导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市局主要领导负责;二级廉政风险点,在工商所、分局、科室、协会负责人直接管理的基础上,由主管领导负责;三级廉政风险点,由工商所、分局、科室、协会负责人直接管理和负责。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第3篇

一、从商业银行和企业两方面,对中小企业信贷的现状分析

(一)从商业银行方面分析

首先,不良贷款多,违约率相对较高。目前的信贷形式是银行大多愿意向大的企业贷款,造成这样的情形主要是大多金融机构认为中小企业坏账率高、偿还能力差、风险较大所以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同时也因为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存在很多的问题,使金融机构无法全面了解企业情况,难以准确评估其偿还能力,所以不愿意对其提供贷款服务。近年来商业银行的坏账率不断增加与中小企业贷款有着很大的关系,并且坏账率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如今由于经济下行压力的因素,中小企业发展困难重重,许多企业濒临破产,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自身生产经营都成了巨大问题,更加无法向银行还贷了。其次,贷款风险大、成本高。商业企业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服务中,为了降低坏账风险需要做很多的调查研究工作,这些都提高了银行的贷款成本,对比大企业产生的交易成本相对较高。许多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一般都采取抵押和质押担保的形式,由于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所以对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付出的成本非常同时风险也非常大。

(二)从中小企业方面,信贷风险分析

1. 管理水平不足,企业结构存在缺陷

中小企业由于管理不健全,容易发生经营管理不善产生纠纷等问题。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结构比较简单,所以容易出现各种问题。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利润,由于企业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和发展规划上的问题,使企业利润降低,造成资金出现问题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降低偿还能力变差。

2. 竞争力弱,规模小

相对于大企业来讲中小企业在抗风险能力和收入的稳定上较差,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较低端技术含量低,所以其竞争能力就非常差。

3. 财务不健全,信息不透明

中小企业经营者很多都是忽视财务制度的,所以能提供给金融机构的资料也是不真实的。在实际的工作中许多中小企业的财务人员,都是不具有财务知识的人员担任,还有的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直接由企业管理者来担任财务工作,这些情形都导致企业无法给银行提供有效真实的财务状况。第四,信用和诚信意识淡薄。大多中小企业存在只借不还或者逃避债务的现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想尽各种办法,频频出现违约或者拖欠贷款的情况,还有的企业在获得贷款后改变贷款用途,这些都是导致银行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因素。

二、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防范和对策分析

(一)对经营者个人素质和行为的关注和评估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很多都是由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来决定的,其个人行为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在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的时候,要高度重视经营者个人的能力和行为。因为其个人行为对企业影响非常大,从而也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和信贷风险。所以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企业经营者的信用和道德进行评价,结合各种渠道对经营者进行综合评价并建立档案。

(二)加强放贷后的管理

商业银行在放贷后应当加强管理,对贷款的实际用途进行持续考核,加强对会计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风险的防范能力。商业银行还应当挑选业务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确保监督的有效进行。

(三)加强商业银行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重视财务人员的素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业务培训,熟悉业务内容并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培养,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采取各种方法来强化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银行应当不断的培训员工更新知识,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操作技能。第三,提高薪金待遇。员工对工资待遇的满意程度决定的工作的积极性。所以银行应当提高工资薪金,关爱员工激发工作积极性,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第四,建立制约机制,全责分明。合理的划分责任和分工防止出现舞弊现象。

(四)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和监督检查

商业银行应当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责任制度,委派专人监督,并实行追责制度。对授权制度也要加强管理,明确授权人员和操作人员并进行严格监督检查。

结束语:

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壮大必须与市场相适应,开展多元化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在各个商业银行所占的比重也增加,如何减少信贷风险是每个商业银行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风险以及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可以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和发展发挥一些积极作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用的比重越来越大, 已经逐渐成为了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具有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差等特点, 导致商业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存在很大的风险, 本文就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和风险防范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对策方法, 促进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第4篇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特点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风险的集中性。在我国,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一直不很通畅,企业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仍以间接融资为主,使金融风险主要集中在银行。由于目前银行以国有制为主,所以银行风险及损失最终主要由国家承担。历史上每一次较大规模核销呆账贷款就是有力的证明。

2.风险的隐蔽性。我国商业银行破产、兼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各种金融风险仍以隐蔽的形式潜藏着。特别是具有庞大体系的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基层行处的经营不善并不会危及其生存,各种风险和损失都向上级行转嫁,最后都集中到了总行,再推给国家财政。

3.风险的社会性。我国在近几年的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人们的金融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但金融风险意识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淡漠。绝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者的经营风险认识还亟待提高。一旦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暴露,特别是支付能力出现问题时,肯定会引起群众不满,从而影响社会安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表现形式

从近年来已暴露出来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隐患来看,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违约而导致贷款或证券等银行持有的资产不能如期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多年来,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持续下降,成为当前突出的金融风险。据2003年6月保守统计,全国不良贷款率平均高达22%,而东北地区高达30%,一些中等城市的不良贷款率更高。信贷资产质量不断下降的另一表现是,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大量增加,目前累计高达数千亿元。

2.流动性风险,它是指银行不能到期支付债务或满足临时性提现要求而使银行蒙受信誉损失或经济损失甚至被挤兑倒闭的可能性。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未显现,但潜在的支付困难因素日益增多,近几年来,人民币存款居高不下,2003年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20.8万亿元,是未来商业银行保持流动性的一个巨大威胁。

3.利率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水平变化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因存贷款利率变动带来的减少利润风险是经常存在的,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汇率风险是指由于外汇价格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马克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高汇率风险。

4.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足,无法发挥最终清偿能力职能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严重不足。据2003年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不到5.01%,距《巴塞尔协议》要求的8%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也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证券市场不规范和金融市场秩序混乱引发种种损失的可能性。一些企业和机构存在捞一把的侥幸心理,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加大股市泡沫成分,危及银行信贷资金安全,使企业贷款清偿风险加大。

6.犯罪风险。犯罪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内部或外部人员通过不法手段牟取暴利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是巨额货币资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经济犯罪,也是抢劫、诈骗等犯罪活动的重要目标。尤其在现代,有的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以假乱真,使银行防不胜防。犯罪活动一旦发生,就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额的财产损失和名誉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的对策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风险管理效率。目前,国内银行风险管理的一大劣势是管理成本过高且效果不明显,除信息科技支持手段落后等原因外,主要还是风险管理制度建设落后所致。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一般来说,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该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以风险管理委员会(或风险与内控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同时,又要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风险管理政策制度主要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决策体系来体现。风险管理决策体系的核心是坚持公正和透明原则。风险管理政策制度要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只有建立起这样一套高效、规范的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2.进行技术手段创新,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为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目前国内银行业对风险管理技术的认识和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缩小这种管理技术上的较大差距是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突出解决的重点问题。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是建立先进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通过收集大量和连续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对客户的风险和市场的风险进行识别和预警,合理确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研究、开发易于量化、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方法。因此,没有先进有效的信息支持手段,就不可能有先进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建立高效、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已是目前各家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

3.强化外部监管,防范和控制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中将监管当局监管和市场约束列为新协议框架下三大支柱中的两大支柱,我国监管当局应以此为契机,根据新协议对监管当局四项监管原则的具体要求,提高监管层次,规范监管行为,加强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及方法的监督、检查和引导,促进商业银行自发加强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与此同时,要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约束对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作用,准确、健全的信息披露可以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成本,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为使市场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应建立统一科学完善的会计制度,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明确设定银行信息披露的基本规则,满足所有市场参与者的需要;并且还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市场参与者的监管的积极性。

4.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估体系。最低资本要求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草案)》三大支柱中的第一位支柱,围绕这一核心,新协议提出了采用内部评级法来确定资本充足率。由于内部评级法赋予了银行更大的自由度,能够激励银行自发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采用内部评级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估体系无论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验证,还是在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与国际性银行有相当差距,如果要采用内部评级法,将有大量的基础工作及配套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尽快着手进行下列几点工作:(1)尽快统一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为实施《内部评级法》建立基础;(2)对相应内部评级的贷款进行违约率统计计算,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以便接受监管当局的检查;(3)在适当的条件下,对协议中的部分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并统一向监管当局反应;(4)完善现有的客户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体系,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第5篇

目前, 不断扩展的农村银行信贷业务领域和不断增加的信贷品种, 要求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定要与时代的发展相互吻合。所以, 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制定、创新、完善不可或缺。

首先, 完善和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是防范当前金融风险的根本措施。当前金融风险的基本举措应是先制定, 再完善, 最后加强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机制。最近几年,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发展艰难, 通常轻易便将贷款贷出, 贷款难以收回现象时有发生。在其发展过程中, 还不及时管理, 一昧地追求将贷款尽量多地贷出的目标。违规经营、违法操作、甚至触及犯罪行为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和行为已经造成了银行惨重的财产损失, 随之发生的便是客户越来越不相信银行, 信贷风险也不断攀升, 严重阻碍银行的正常发展。

其次, 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机制规范是银行信贷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本身就是做货币借贷经营的具有超高风险的单位, 客户存到银行的款项, 是要求银行一定要按期支付本金和利息的, 贷款同样要到期追回的。因为只有保持这种机制, 银行方能保持良性循环的态势。不然的话资产风险就会逼近。结果会阻碍银行自身的发展, 甚至也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及人民存款的信心, 严重的便会破坏社会的安定。

最后, 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亦需要健全信贷风险内控机制。在全球贸易的今天外资银行已经开始将业务延伸向中国。若想在与外资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并同时闯进外国, 就一定要学习先进的外国银行的宝贵经验, 不断改善内部控制机制。

二、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 信贷文化缺失

信贷管理文化存在于银行的整个系统中, 是一种常见的信贷风险。其实质是信贷活动的一个集合其中包括:信贷的原则、信贷的活动、信贷的奖励。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长期发展的关键, 作为银行, 其独特的文化可以为公司的发展发提供强大的理念支撑。一些农村商业银行因为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认识度不够, 忽视信贷管理的重要性, 最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损失, 这些说明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风险文化不健全。

(二) 信贷风险的意识不够

农村商业银行的管理层缺乏对信贷风险的认识, 其中表现在执行力不足, 仅仅局限于制度的建设。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 银行的管理层制订了防风险的制度,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管理层只顾追逐经济效益, 并不去落实内部管理的规定。他们认为那些管理制度仅仅是规程, 只要不触犯那些制度就可以了, 不能认识到内部控制系统是动态的制度, 可以对每一个信贷业务进行监督, 更可以为有效的为银行减少不必要的信贷风险。

(三) 信贷风险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

农村商业银行即使能够预测信贷风险, 但是由于银行监管力度的不足, 最终导致不能把握风险的程度以及信贷风险的根源。银行在信贷监督方面形式比较单一, 银行的相关人员仅仅局限于信贷风险本身, 而对于信贷风险, 贷中缺少监督, 工作人员认为只要完成业务, 就可以避免风险, 也不会进行系统的总结。只有信贷人员遇到不良信贷时才去寻找对策, 这样银行就会受到损失。

三、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改善建议

(一) 加强内控制度文化建设, 提升员工对内控制度的领悟水平

内部控制制度不仅仅是一种制度, 可以作为一种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大部分信贷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领悟水平还远远不够, 有的压根就不清楚内控制度是做什么的, 这种情况给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针对此类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学习和宣传, 提高全行信贷工作人员对内控制度的重视和理解, 使其逐步领悟内控制度的必要性和精髓所在, 为内部控制制度在信贷业务的实施方面铺好道路

(二) 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加强职工信贷风险意识

首先, 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底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一般来说处于首要培训的是风险控制, 这也是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学习和培训, 银行上层也要不停地加强自身学习, 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 结合所学经验, 总结出一套符合自己银行发展的理论体系估。必要时可以联合专业机构对管理层人员的工作和职能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其次是确定责任追究制度, 尽量做到出了问题有人负责, 谁的责任谁负责。实施奖惩制度, 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内部监督小组加强内部管控, 要不定期的检查各部门的工作情况, 保证相关政策的落实。

(三) 加强监督与检查, 重视稽核审查

农村商业银行发生不良贷款案件的一大特点就是贷后管理的薄弱, 许多问题都是一年或几年之后才被人们所发现, 还有好多检查大多是走过场, 搞形式主义。所以, 加强内部监督与审查是势在必行。一合理配置稽核人员。稽核人员的选拔要拓宽多种渠道, 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挑选一批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过硬且熟知法律的高素质人才, 以加强农商行的审计团队, 并对该团队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提升。二设立内部监督小组, 对银行各部门, 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流程采取全方位监督, 防止有人利用职务之便向外界传递信息, 防止内幕交易, 争取确保银行所有的信贷业务处在监督范围之内。

摘要:自从商业银行成立以来, 债务危机的不断发生, 引发了全球经济动荡。因此, 规避信贷风险, 降低商业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变得越来越紧迫。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公司在实施股份制改造后的新形势下, 如何让加强信贷业务内部控制、改善公司信贷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 规避银行信贷风险, 成为银行一大难题。为此, 解析农商银行的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剖析其存在的问题, 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对保证“三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控制

参考文献

银行市场风险分析及对策范文第6篇

所谓财务管理风险, 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企业在不同的财务行为中, 因为无法准确预期, 导致企业特定时期内所取得的年度财务成果和计划的经营目标出现脱节, 以至于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受到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活动表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流程, 资金的投入与运用、生产经营活动、利润的分配均有风险出现的可能。

二、财务管理风险成因探究

保险行业在财务管理方面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为复杂, 对保险公司稳定有序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针对财务管理方面的风险成因, 大致来自三个方面。

(一) 风险意识

现阶段我国保险行业的进入者愈来愈多, 因此市场竞争也逐渐激烈起来, 部分保险公司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 可以有效地确保自身长期稳定的发展。然而在保险行业中, 大部分保险公司在资金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 资金筹集能力较差, 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也相对较为薄弱, 导致了保险公司的稳定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二) 资本运用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 通常情况下需要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所谓的责任准备金, 指的是保险公司为承受未到期的责任等预先筹备的资本。根据行业的标准与规定, 责任准备金不列入公司营业收入, 且在经营过程中赔付的时间无法准确预计。倘若实际赔付超出预提的责任准备金时, 企业将出现偿付能力不足无法承担赔付的情况。除此之外, 现阶段保险公司对于资金的运用存在一定风险, 倘若该环节出现问题, 保险公司资金收支配比将存在缺口, 从而使公司的经营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 内部控制

通常情况下, 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时收取客户相应的保费,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收取客户的保费是其主要营业收入, 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在经营过程中为了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保险公司将营业收入再次进行资本投资。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较快, 市场环境相对较为复杂, 市场的风险因素也相对较多, 在经营过程中任一环节出现短板, 均有可能使得公司遭受经济损失。伴随着资本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保险行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投资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 投资渠道也日益多样化, 从而使得企业在进行投资时承受着较大的风险。如果保险公司未能建立起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加之内控管理能力不足、审计及监管不完善, 可能导致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承受较大的市场风险, 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系数。保险公司自身往往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通常表现在公司员工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短板等, 倘若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出现权责划分不清等内部管理和制度方面的缺陷, 将导致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问题, 影响保险公司稳定有序运行。

三、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对策

(一) 调整财务管理模式

为有效应对风险, 保险公司应当对所处的财务管理整体环境进行分析, 参照经济发展周期和各阶段行业发展特征的变化, 探究发展动态规律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办法, 及时灵活地调整财务管理模式, 强化保险公司对财务管理环境的动态适应能力。具体而言, 为应对各种各样的财务管理情境, 保险公司应当灵活有效地调整财务管理体系, 根据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有效地调整财务管理模式, 不断优化与完善财务管理体系。值得注意的是, 财务管理模式调整的关键在于参与财务管理的人员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保险公司合理配置财务管理人员, 既要明确各岗位权责利, 又要努力提高人员的岗位适配度, 确保财务管理人员各司其职、发挥合力优势, 从而保障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

(二) 树立内部管控意识

对于现阶段的保险公司而言, 出现财务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于企业管理层重视业务风险管控而对财务管理风险的管控意识相对欠缺, 企业内部未能构建起科学合理的管控体系。因此, 应对财务管理风险首当其冲的是要求管理层保持高度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 梳理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财务管理风险, 加强全流程财务、业务管理联动, 进行责任的明确划分, 将应对财务风险管控工作落实到各个管理层的具体责任人, 从而提高管理层应对公司财务风险的能力。同时, 通过大量的宣传教育, 使得一线员工可以清楚地意识到风险控制的意义所在, 激发全体员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参与风险管控的积极性, 第一时间排查风险隐患, 进而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有效地处理风险。

当前社会经济环境下, 保险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此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 尽管风险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无法完全消除风险, 但是可以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提前防范风险, 制定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风险损失。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极大的提高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对风险的能力, 提升保险公司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因此, 保险公司的领导者应当研究当前保险行业的发展形势, 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进而应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的风险。

(三) 完善财务约束机制

对于企业来讲, 在应对财务风险过程中完善财务约束机制, 不断优化相应的风险应对方法, 改善财务风险处理与控制的措施, 并构建良好的财务控制信息系统, 有助于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风险时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而财务约束机制通常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 所谓的外部约束机制, 主要是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市场约束等,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约束对其财务管控的影响相对较弱, 具有明显而直接的约束力的应当是内部约束, 而内部约束主要是通过财务预算管理, 具体包括预算的编制、执行、考核评价等流程, 关系到企业内部不同层面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划, 是企业实现财务风险管控的有力抓手。保险公司应当通过加强对企业的预算管理以及对财务风险的分析与研究, 及时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偏离状况, 有效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 主动构建风险预警系统

现阶段的经济环境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财务管理风险管控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 建立起风险预警系统已成为风险应对的主要措施之一。具体而言,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 保险公司应当积极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对大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与研究, 从海量数据中筛选出有效的信息。依靠财务管理系统和风险管控设计, 从多层面了解和掌握整体财务状况, 特别是可以实时对财务指标进行预测、识别等处理, 为保险公司提供数据支撑, 及时传递出预警信号, 使企业能够对财务管理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及时的预警, 并对该风险做出及时的处理, 为企业节省更多资源, 最大限度上减少损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保险行业迅速发展, 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如制度不够完善、投资存在盲目性等, 引发财务管理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发展过程中, 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控意识和理念, 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调整和优化, 如实施内控与审计, 完善财务管理系统, 积极引入信息技术, 并构建风险预警体系, 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不断提高风险处理能力, 增强保险公司综合竞争力, 从而更好地获得社会、经济等综合效益。

摘要:现阶段保险行业发展迅猛, 行业业务结构也产生了较大的改变, 2017年我国保险业共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36581.01亿元, 同比增长18.16%。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 如何在发展业务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有效管控风险是保险公司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由于保险公司的业务特性, 其经营的是风险的规避与转移, 利润来自于费差益、死差益和利差益, 经营成效的好坏与保险公司对费用管控风险、赔付风险、资金运用风险的把控直接相关。因此, 如何对保险公司风险进行有效的管控, 是影响保险公司长期稳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本文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展开分析, 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 黄燕文.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优化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4) .

[2] 薛玉梅.保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6 (1) .

[3] 郝帅.基于财务分析视角的保险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以A保险公司为例[J].中国市场, 2016 (22) .

上一篇:人防工程监理规划范文下一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