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

2024-03-30

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第1篇

2.合资铁路:指铁道部与其他部委、地方政府、企业或其他投资者合资建设和经营的铁路,包括规范改制的铁路支线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规范改制公司)。

3.地方铁路:指地方人民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的铁路。

4.特别繁忙干线:在国家重要的交通运输大通道担当客货运主力,在路网中起极重要的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100对的线路。

5.繁忙干线:连接经济发达地区或经济大区,在路网中起重要的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60对的线路。

6.干线:连接大中城市,在路网中起骨干作用且客、货行车量达到或超过15对的线路。

7.支线:连接中小城市,在路网中起联络作用或为地区交通运输服务,或客、货行车量不超过15对的线路。

8.新线:指未交付运营部门的工程临管线路。

9.高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大于200km/h的铁路。

10.快速铁路: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超过120km/h但不超过200km/h的铁路,其中以客运为主的线路不低于160km/h。

11.城际铁路:指长度在500km以下,客货运输繁忙、相邻两大城市间的铁路。 12.铁路行车组织:是铁路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铁路综合运用各种技术设备合理组织列车运行以实现旅客和货物运输过程的组织工作。它的主要内容包括:车站技术作业组织、车流组织、列车运行图和铁路通过能力、铁路运输工作技术计划和调度工作。

1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简称《技规》,是铁路进行技术管理和从事运输生产的基本法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铁路技术设备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行车组织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工作方法和作业程序、信号显示的要求和方法以及铁路运输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和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4.《行车组织规则》:简称《行规》,它是各铁路局根据《技规》规定的原则,结合铁路局管内设备的具体条件所制定的行车组织的补充规则,是铁路局行车组织工作的基本法规。

15.《车站行车工作细则》:简称《站细》,它是根据《技规》和《行规》的有关规定,结合车站技术设备和作业条件等具体情况所制定的车站技术管理和作业组织的基本制度,凡参与车站作业的车务、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给水等部门所有人员必须遵照执行。

16.列车:指编成的车列,挂有机车及规定的列车标志。

17.车组、车列:若干车辆连挂在一起称为车组。若干车组连在一起称为车列,分为调车车列和列车车列。

18.旅客列车:以客车(包括代用客车)编组的运送旅客及行李、包裹、邮件的列车。

19.国际旅客列车:只有两个或以上国家联合开行的旅客列车。 20.特快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km/h以上至200km/h并冠以“T”字的旅客列车

21.快速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km/h并冠以“K”“N”字的旅客列车。

22.普通旅客列车:特快、快速以下等级的旅客列车,包括普通旅客快车和普通旅客慢车。

23.混合列车(包括货物列车编挂乘坐旅客车辆10辆及以上):是以运送旅客的车辆为基本车组,与运送货物的车辆混合组成的列车,或是货物列车中编挂乘坐旅客车辆10辆及以上的列车。

24.军用列车:专门为运输军事人员或军用物资而开行的列车。

25.行包快运专列:固定车辆编组及发、到站的专门运送旅客行李包裹的列车。 26.“五定”班列:即定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定价的货物列车。即在货运量较大的货运站间开行、发到直达、运行线路全程贯通、车次全程不变、发到时刻固定、以车或箱为单位报价的货物列车。

27.快运货物列车:是指以快速客运系统的线路条件为基础,采用运行速度120km/h的专用车辆,按旅客列车的形式,以高附加值货物为重要运输对象的快速列车,快速货物列车的列车重量不大于1500t。

28.直达列车:在装(卸)车站或技术站编组,通过一个及以上的编组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其中包括始发直达列车、阶段直达列车、空车直达列车、循环直达列车、技术直达列车。 29.直通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通过一个及以上的区段站不进行改编作业的列车。 30.区段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到达相邻技术站,在区段内不进行摘挂作业的列车。

31.重载列车:在货运量到发集中的运输线路上采用大型专用货车编组,采用双机或多机牵引开行的一种超长、超重的货物列车,其特点是:车辆载重力大;列车编挂辆数多。根据专用现有的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规定,开行5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050m,在运煤专线上开行10000t的重载货物列车,其部分车站的到发线有效长度为1700m。

32.冷藏列车:利用机械冷藏车专门运送鲜活、易腐败等需要保持特定温度的货物的货物列车。

33.摘挂列车:在技术站编组并在邻接区段内的中间站进行摘挂作业的列车。 34.自备车列车:为运输大宗、固定的货物往返运行于特定区段内,全部以企业自备车编组而成的货物列车。

35.小运转列车:在技术站和邻接区段规定范围内的几个车站间开行的列车。在枢纽内各站间开行的列车称为枢纽小运转列车。

36.路用列车:是专为运送铁路自用物资或设备的列车。

37.换算长度:以机车车辆前后两钩舌内侧距离按11m为一换算单位,计算得出的比值表示其长度。

38.车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及办理客货运输业务的有配线的分界点。

39.分界站:指由铁道部批准承认的铁路局间分界站及国境分界站(包括设在国家铁路、合资、地方铁路线路上的分界站),不包括各种交接站。

40.编组站:担当大量中转车流改编作业,编组技术直达、直通和其他列车的车站。在编组站还进行更换货运机车和乘务人员,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工作。编组站一般设有专用的到达场、出发场和调车场,驼峰调车设备以及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等设备。编组站按照其在铁路干线上和枢纽内的位置,所担当的作业任务,可分为路网性编组站、区域性编组站和地方性编组站。

41.区段站:设于划分货物列车牵引区段的地点或区段车流集散地点,一般只改编区段到发的车流,解体与编组区段、摘挂列车的车站。区段站一般还进行更换货运机车或乘务员,对货物列车中的车辆进行技术检修和货运检查整理作业,设有接发列车、调车、机车整备和车辆检修等设备。 42.技术站:编组站和区段站的总称。

43.中间站:办理列车接发、会让、通过、列车摘挂的和装卸作业的车站。一般设在技术站之间区段内,有些中间站还进行机车给水、加煤等整备作业,补机摘挂,列车技术检查和凉闸作业,列车始发和终到作业。

只办理接发列车的车站,单线区段称为会让站,双线区段称为越行站。

44.站界:车站与区间的分界点。单线区间以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为界;双线或多线区段以各该线的进站信号机柱或站界标的中心线为界。

45.中转车: 在车站不进行装卸作业的运用货车。中转车按作业性质分为无调中转车和有调中转车两种。

无调中转车:在技术站中转列车中未摘下的运用货车以及停运列车上的运用货车。

有调中转车:不属于无调中转车的中转车。

46.货物作业车:在站线(或区间)、岔线及段管线内进行装卸、倒装的运用货车。 一次货物作业车:在车站只进行一次装车或卸车作业的货物作业车。 双重货物作业车:指在本站卸空后,在进行装车的货物作业车。

47.行车闭塞法:指通过相邻车站(线路所、闭塞分区)的设备或人为控制,保证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区间(闭塞分区)、只有一个列车运行的行车方法。

48.时间间隔法:车站一切电话中断时,双线区间正方向按规定的时间间隔连续发出列车的一种特定的行车方法。

49.空间间隔法:两列车以车站、线路所划分的区间,以及自动闭塞的通过信号机所划分的闭塞分区作为运行间隔的方法。空间间隔法分为基本闭塞法和代用闭塞法。基本闭塞法采用自动闭塞、半自动闭塞两种,代用闭塞法采用电话闭塞法。 50.站间区间:指两相邻车站之间的区间。

单线站间区间:相邻两站间两架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双线站间区间:相邻两站间隔改线进展信号机柱(或站界标)中心线至站界标(或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51.所间区间:两线路所间或线路所与车站间的线路空间。它是两通过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一段线路空间,或是进站信号机柱(站界标)中心线至站界标中心线(或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线路空间。

52.闭塞分区:自动闭塞区间,同方向相邻两通过色灯信号机柱的中心线间,或通过色灯信号机柱中心线与进站信号机柱中心线间,或出站信号机柱中心线与通过色灯信号机柱中心线间的一段线路空间。

53.区间空闲:区间未被列车、机车车辆占用,或相邻两站未办妥接发列车闭塞及出站调车手续时称为区间空闲。 54.区间占用:区间被列车、机车车辆占用,或相邻两站已办妥闭塞及出站(跟踪)调车手续时称为区间占用。

55.区间封锁:由于施工或区间发生事故等原因,根据调度命令,除指定列车外,禁止其他列车进入区间。 56.书面联络法:车站一切电话中断时,为安全不间断地行车,单线区间两端站按有关书面形式确定列车运行次序的一种特定的行车方法。 57.行车凭证:列车进入区间(闭塞分区)的凭据。

58.接发列车作业程序:车站在办理接发列车过程中所进行的办理闭塞、布置进路、开闭信号、交接凭证、接送列车、指示发车等一系列作业过程。

59.办理闭塞:车站值班员通过闭塞设备和电话联络,得到邻站对占用区间承认的过程,包括请求、承认、取消闭塞及填写行车日志等。

60.发车预告:在自动闭塞和双线半自动闭塞区间,发车站无须接车站同意就可开放信号向区间发出列车,车站值班员在列车出发前将列车车次通知接车站称为发车预告。

61.列车进路:列车在车站接入、发出、通过所经由的一段线路称为列车进路。 62.准备进路:车站值班员亲自或命令信号员或扳道员将列车进路上所有道岔开通并锁闭的过程。 63.接车进路:由进站信号机起至接车线末端警冲标或出站信号机止的一段线路。 64.发车进路:由列车前端起至相对方向的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止的一段线路。 65.通过进路:该列车通过线两端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间的一段线路。

66.布置进路:车站值班员向助理值班员、信号员(长)、扳道员(长)发布准备接、发车

67.开闭信号:开放或关闭有车站操纵的固定信号机的全过程。

68.引导接车:在进站、接车进路信号机不能使用,以及无双向闭塞设备的双线区间由反方向行车时,使用引导信号或引导手信号接车。

69.交付行车凭证:向列车(或出站调车)司机交付占用区间的凭据。

70.接送列车:接发列车有关人员将列车接入和送出车站(线路所)的作业过程。 71.列车接近:列车即将到达进站信号机(站界标)处时称为列车接近。一般自动闭塞区间为列车压上第二接近轨道电路,半自动闭塞区间集中联锁车站为列车压上预告信号机或预告标处的轨道电路,非集中联锁车站为列车头部到达预告信号机或预告标处为列车接近。

72.列车到达:列车整列进站按规定进入接车线停妥,车站值班员办理开通区间的作业过程。 73.列车出发:自车站发车人员向运转车长显示发车指示信号(包括直接发车的出站信号机的进行显示和发车信号)起,至列车司机确认发车条件具备后,鸣笛一长声起动列车,车站值班员向邻站报点的整个作业过程。

74.列车通过:列车不停车经过车站通过进路的整个作业过程。

75.指示发车: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向运转车长显示准许发车的发车指示或开放发车表示器的过程。

76.直接发车:车站值班员(助理值班员)按有关规定直接向司机显示发车信号。 77.优先发车站:单线区段,车站一切电话中断,使用书面联络法行车,根据有关规定确定具有第一个列车发车权的车站。

78.调车:除列车在车站的到达、出发、通过及在区间内运行外,凡机车车辆进行一切有目的的移动统称为调车。

79.解体调车:将到达的车列按车组分解到指定的线路上。

80.编组调车:根据列车编组计划、列车运行图和有关规章制度和特殊要求,将车辆选编成车列或车组。

81.摘挂调车:列车进行补轴、减轴、换挂车组及车辆甩挂等作业。 82.取送调车:为装卸货物、检修、洗刷消毒车辆等目的,向指定地点送车或取回车辆的作业。

83.推送调车法:凡使用机车将车辆由一股道调送到另一股道,须停车后进行摘车的调车方法。

84.溜放调车法:使用机车推送车列达到一定的速度,在行进中提钩,使摘离的车组利用获得的动能,溜向指定地点的调车方法。

85.单钩溜放法:当调车车列每加速、减速一次即溜出一个车组,调车车列进行回拉,再进行下一车组的溜放作业方式。

86.连续溜放法:当调车车列每加速、减速一次,溜出一组后,调车车列不进行回拉,继续进行不变更运行方向的加速减速。每一次加速减速即溜出一个车组,连续溜放几个车组才向牵出线回拉一次的作业方法。

87.驼峰调车作业组织方式:根据驼峰设备条件和配属的机车台数确定的技术作业组织方法。

88.单推单溜:在驼峰上只用一台机车担当分解作业。

89.双推单溜:使用两台及其以上机车担当驼峰分解作业时,一台机车进行分解作业,一台机车可进行预推作业的组织方法。

90.双推双溜:有两条推送线的驼峰,两台驼峰机车可同时在自己的调车系统内进行推峰、分解及整场的作业组织方法。

91.中间站调车:在中间站进行车辆摘挂、取送、对货位的调车。 92.越出站界调车:越过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进行的调车作业。

93.跟踪出站调车:在单线区间和双线正方向线路上,按有关规定,跟随在出发列车后面越过进站信号机或站界标进行的调车作业。

94.手推调车:按有关规定,用人力推动车辆达到调移目的的调车作业。

95.调车作业通知单:调车作业通知单是布置调车作业计划的书面计划。调车作业通知单的内容应有班次、月、日、计划编号、担当机车、作业项目、计划起讫时分、作业程序、场别、股道、摘挂车数、作业方法、残存车数、记事等。中间站利用本务机车调车时,应使用附有示意图的调车作业通知单。

96.要道还道:参加调车作业的有关人员之间,联系准备和确认调车进路所使用的一种规定的联络方法。

97.编组隔离限制:为了列车运行和运输旅客货物的安全,对各种机车、车辆编入列车的位置、数量所规定的特殊要求称为编组隔离限制。

98.关门车:为保证车内货物的运输安全或因车辆制动系统故障而关闭截断塞门的车辆。

99.闸瓦压力:机车车辆施行制动时,闸瓦抱住车轮,起制动作用的压力称为闸瓦压力,以千牛(kN)为单位,用以表示列车制动力。

100.换算闸瓦压力:为了便于计算编成列车的自动制动机闸瓦压力是否满足客、货列车每百吨重量不少于规定闸瓦压力的要求,通常采用计算摩擦系数,并将实际算出的车辆(机车)每辆(台)闸瓦压力,按规定的公式换算成每辆(台)计算闸瓦压力。

101.十、

五、三车距离信号:在连挂车辆作业时,调车人员向调车长或调车长向司机显示的调车机车车辆距被挂车辆距离的联系信号。当调车的机车车辆距离停留车约

十、

五、三车时,分别显示相应的距离信号。

102.易行车、难行车:根据车辆的走行性能和装载货物的轻重,在溜放中相对单位运行阻力较小走行较快的车辆称为易行车,反之为难行车。 103.易行线、难行线:调车场的线路由于道岔、曲线、坡度等因素,对溜入的车辆产生阻力,阻力较小容易走行的线路称为易行线,反之为难行线。

104.堵门车:停留车距警冲标间的距离小于溜入车组的长度及安全距离,这种停留车称为堵门车。

105.车辆停留时间标准:在查定车站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工作中,所确定的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和货物作业车停留时间标准,统称为车辆停留时间标准。 106.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查定的有调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由到达技术作业、等待解体、解体、集结、编组、出发技术作业、等待出发等各项时间标准组成。 107.集结时间:车站编组列车(或车组)从为凑集该列车的第一个车组进入调车场或到达车站(本站作业车为装卸完了)时止,该车列每一货车的平均停留时间。 108.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查定的无调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 109.中转车平均停留时间标准:中转车在技术站的平均停留时间标准是查定的有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和无调中转车停留时间标准的加权平均数。 110.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标准:按查定装卸车次数计算的货车每次货物作业在站平均停留时间,称为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标准。

111.车站最高限额车数:为不使车站发生堵塞状况而规定的现在车数最高临界值。

112.车站出入车数:车站到达合发出的货车总数称为车站出入车数,其中包括货物作业车、有调中转车、无调中转车、非运用车等。

113.现有车:现在车为货车和守车在车站、路局、全路的现有数。货车按运用的区别分为运用车及非运用车两大类。

114.运用车:指参加铁路营业运输的铁路货车、外国货车和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车的重车(按轴公里计费的重车除外),又可分为重车和空车。

115.非运用车:指不参加铁路营业运输的铁路货车、外国货车和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车(包括按轴公里计费的重车),包括备用车、检修车、代用客车、路用车、洗罐车、整备罐车、改装及试验车、企业自备及企业租用空车和局管空车。 116.空车:卸完或待装货物的运用车。

117.重车:待卸或装满货物等待挂运的运用车。

118.有效车:根据列车编组计划、运行图和车站技术作业时间标准,于次日18∶00前管内工作车能卸空、移交重车能交出、空车能装完或排出者,称为有效车。

119.通过能力:通过能力是在一定的机车车辆类型和一定的行车组织方法的条件下,铁路区段内的各种固定设备,如取肩、车站(通常指技术站)、机务段整备设备、给水、电气化铁路的供电设备,在单位时间(通常指一昼夜)所能通过或接发得最多列车对数(或列数)、车辆数或吨数。

120.现有通过能力:在现有设备和现有行车组织方法条件下,铁路各固定设备可能达到的通过能力。

121.能力利用率:某种设备实际被占用的能力与该种设备的现有能力之比。 122.车站通过能力:在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的条件下,车站一昼夜能勾结、发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即为车站通过能力。车站通过能力应以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和到法线通过能力中较小的能力为准。

123.咽喉道岔通过能力:咽喉道岔是指咽喉区中能力利用率最大的道岔组。其通过能力是指咽喉道岔一昼夜能够通过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 124.到发线通过能力:在到达场、出发场或到发场中,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一昼夜能够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即为该场的到发线通过能力。

125.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的计算通过能力:在不考虑空费时间的条件下,咽喉道岔或到发线一昼夜能够通过或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

126.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的使用通过能力:在考虑空费时间的条件下,咽喉道岔或到发线一昼夜能够通过或接发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旅客列车数。 127.咽喉道岔或到发线空费时间:前后两列车占用同一组咽喉道岔或同一条到发线的时间之间,所出现的不能利用的时间。

128.车站改编能力:在合理使用技术设备的条件下,车站的固定调车设备(驼峰和牵出线)一昼夜内能够解体和编组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或车数。 129.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在技术站办理一次无调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无调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无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 无调中转车停留车小时 / 无调中转车数 130.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办理一次有调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有调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有调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 有调中转车停留车小时 / 有调中转车数 131.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办理一次中转作业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中时),其计算公式为: 货车中转平均停留时间(h) = 中转停留车小时 / 中转车数 132.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一次装车或卸车作业在货物作业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停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货车一次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h) = 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小时 / 货物作业次数

133.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运用货车在货物作业站的平均停留时间,称为货物作业平均停留时间(简称货车停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货物作业车平均停留时间(h) = 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小时 / 货物作业车数 134.列车出发正点率:在一定时期内,正点出发的列车数占出发列车总数的百分比。

135.调度命令:各级调度在组织指挥日常运输工作中对下级调度或站调,以及有关人员所发布的有关完成日常运输生产的具体部署和指挥行车工作的指令,其中必须在调度命令登记簿上登记的称为调度命令,无须登记的称为口头指令。 136.单一指挥:为保证安全生产,提高作业效率,在列车运行调整、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中,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机车只能由一个人负责指挥、有关人员进行作业的工作制度。

137.列车反方向运行:双线区间因某种需要,按有关规定临时组织列车在反方向的正线上运行时,称为列车反方向运行。

138.列车保留:由于列车运行前方发生事故中断行车,或发生运输堵塞,或限制口交出列车数超过限额等原因,将通过或到达该地区的在途货物列车或编组站按班计划所编列车开往指定中间站,摘走机车,暂时保留,等到运行秩序恢复正常时再恢复其运行,这一运行调整措施称为列车保留,被保留的列车称为保留列车。 139.隔开设备:隔开设备是指安全线、避难线、或有联锁作用能够起隔开作用的道岔。

140.影响接发车进路的调车作业:占用、穿过接发车进路的调车作业;线间距不足5000mm,一线接发列车,一线调车作业,其中之一挂有装载超限货物的车辆。 141.货物作业次数: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完成或计划完成的装车和卸车作业次数的总和。

142.装车数: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一定时期(年、季、月、日,通常指日,以下工作量指标亦同)内承运并填写货票,以运用车装车完了的货车数称为装车数。 143.卸车数: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一定时期内以运用车运到,具有货票,并卸车作业完了的货车数称为卸车数

144.货物周转量: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货物运输工作中完成或计划完成的货物吨公里数,称为货物周转量。其值为不同运程的货物运送吨数与相应的货物运送里程的乘积之和。

145.换算周转量:在一定时期内,全路、铁路局(分局)或车站在运输工作中完成或计划完成的旅客和货物换算吨公里数,称为换算周转量。其计算公式为: 换算周转量(换算吨公里)=货物周转量+旅客周转量x 人公里成本 / 吨公里成本

当旅客人公里与货物吨公里的成本相等或接近相等时,换算周转量等于货物周转量与旅客周转量之和。

146.车站行车量:各方向的到发列车数为车站行车量。查定车站能力时先选定计划车流量,确定各方向各种列车的平均编成辆数,再计算其行车量。

147.车站作业组织:车站的行车工作组织(包括接发列车、调车作业、作业计划、调度指挥、设备运用、统计分析),技术作业程序和时间标准及车站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的查定等总称为车站作业组织。

148.核对现车:车号员将列车编组顺序表的内容与车列中的机车、车辆实际状况进行对照,修改和补充列车编组顺序表中的记载使之与实际状况相符的工作称为核对现车。

149.票据交接:列车到达后和出发前,车站值班人员与司机或运转车长交接列车编组顺序表及货运票据的作业过程。

150.分部解体:因作业组织和设备影响,解体车列需分几次牵出进行分解时称为分部解体。

151.坐编:到达解体列车内有符合出发编组要求的车组,将其保留在到发线上作为编发车列的基本部分,再编挂部分车辆即编成新车列的方法。 152.解体列车到达技术作业:列车到达技术站后全部车列需进行解体的列车称为解体列车。解体列车的到达技术作业有:车辆技术检修、货运检查、核对现车司机或运转车长与有关人员办理交接、准备解体等。

153.始发列车出发技术作业:在技术站或装车站编组出发的列车为始发列车。该种列车的出发技术作业有:车辆技术检修、货运检查、核对现车司机或运转车长与有关人员办理交接、准备发车与发车等。

154.调车钩:机车完成连挂、摘解或溜放车辆等调车工作数量的基本单位。 155.挂车钩:机车(或挂有车辆)驶往线路内连挂车辆后牵出至开始进行下一项作业地点的调车钩为挂车钩;当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时,调车机车由峰顶驶往到达场挂车并推至峰顶的调车钩也为挂车钩。 156.推送钩:机车将车组推送至线路的预定地点摘车后,返回至开始进行下一项作业地点的调车钩称为推送钩。

157.溜放钩:机车用溜放方法完成摘车作业的调车钩称为溜放钩。 158.钩分:指完成单位调车钩的时间(min)。

159.选闸、试闸、磨闸、拧闸:选闸、试闸、磨闸、拧闸室有效地进行制动机制动的重要环节。调车人员在作业前选择制动车辆及手制动机类型、位置等,称为选闸。为保证手制动机的制动性能而对手制动机进行制动性能试验的过程称为试闸。在雨、露、霜、雪天气或车轮踏面有油渍时,为增大轨面及车轮踏面的摩擦系数,通过轻微制动,使车轮踏面与闸瓦间摩擦,借以提高制动效能的方法称为磨闸。用手制动机对车辆(组)施行制动的过程称为拧闸。 160.基本鞋、辅助鞋:在铁鞋制动作业中,事先放置在钢轨上的铁鞋称为基本鞋;放在走行车组两个台车间钢轨上的铁鞋称为辅助鞋。

161.车辆溜逸:停留在线路上的车辆,由于未采取防溜措施或防溜措施不当,导致车辆自然移动。

162.排风:在车列进行调车作业前,打开车列一端的折角塞门,放出车列制动主管内压缩空气的作业过程称为排风。在车列进行调车作业前,拉动车辆的排风线,排出副风缸内的余风,使自动制动机缓解的作业过程亦称为排风。 163.调整钩位:在连挂前将进行连挂的车钩调整到便于连挂的位置。 164.连挂:机车车辆间通过两车钩的抱合而连结在一起的过程。

165.连结制动软管:在机车车辆连挂后,连接机车车辆间的制动软管并打开折角塞门的过程。

166.摘解制动软管:在摘车前,关闭机车与车辆或车辆与车辆之间的折角塞门并摘开两个制动软管的作业过程。

167.试拉:为防止车辆在推进或牵引走行中脱钩,在机车车辆连挂后先进行一次牵引与制动试验,以便确认车辆的连结状态。

168.摘车:在机车车辆间进行摘管、提钩使之分离的作业过程。

169.提钩:操纵提钩杆,提起钩销,让车钩呈开锁状态,使连结的车钩分离的过程。

170.推进、推峰:机车推动车列或车辆使之运行为推进,将车列推至峰顶为推峰。 171.列车预报:调度所与调度所之间、调度所与车站之间为满足编制日班计划的需要,互相通报计划到达列车内容的资料称为列车预报。 172.列车确报:调度所、车站相互间关于列车实际编组内容的通报称为列车确报。始发站在列车已经编成,技术和货运检查已经合格,车次已经确定后,向有关单位传递列车确报。摘挂列车由运转车长将整理好的列车编组顺序表交确报传递站转报解体站。

173.车站技术作业过程:车站技术作业过程是在保证车站安全与质量的前提下,对全站每一车场和有关工种,规定出最合理的运用技术设备方法以及完成各项作业的程序、时间标准和劳动组织的过程。

174.顺向道岔、对向道岔:机车车辆经过时,先经过辙叉再经过尖轨的道岔称为顺向道岔,反之为对向道岔。

175.监督器:色灯信号机的复示器,接近、离去及道岔区段的表示灯。

176.分界点:为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区段通过能力,将铁路线路划分为区间的设施。

177.线路所:为无配线的分界点,只办理接发列车工作。 178.车场:技术站和其他较大的车站线路较多,为便于管理和减少各种作业间的互相干扰,实行平行作业,提高能力,将办理相同作业的若干线路连接起来的线群即车场。

179.限界:为确保机车车辆在铁路线路上运行的安全,防止机车车辆撞击邻近建筑物和其他设备,规定铁路、建筑物、设备及机车、车辆均不得超过一定的轮廓尺寸线,这种轮廓尺寸线称为限界。

180.铁路线路:铁路线路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181.交叉渡线:由四组单开道岔和一组菱形交叉设备组成的设备。

182.越区供电:当某个牵引变电所发生故障或停电检修时,该供电所承担的供电臂通过分区所的开关闭合,由相邻的牵引变电所供电,这种供电方式称为越区供电。

183.牵引供电:电力系统从牵引变电所开始,向牵引接触网的供电称为牵引供电。 184.进路:在站内,列车、调车机车或车列由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所运行的经路。

185.基本进路:集中联锁的车站,使用始、终端两按钮后所排出的运行经路。 186.变通进路:除基本进路外,所排出的进路称为变通进路,也称迂回进路。 187.敌对进路:互相干扰,不能同时开通的进路。

188.轨道电路:利用轨道的钢轨作导体,在一定长度的钢轨两端装设轨道绝缘物体(绝缘节),中间的两条钢轨间的轨缝用轨道接续线连接起来,并用引接线连接电源和接收设备的电路叫轨道电路。

189.侵入绝缘限界:装有轨道电路的车站上,轨道绝缘距警冲标一般应不小于3.5m且不大于4m。但是当相邻两组道岔警冲标之间的距离不足7m时。安装于它们中间的分界绝缘就不可能满足以上要求,称为侵入绝缘限界。

190.道岔区段:设在车站道岔区的轨道电路区段叫做道岔区段轨道电路,该区段称为道岔区段。为了不让辙叉把轨道电路短路,在道岔处设置两个绝缘节,该绝缘节称为道岔绝缘。

191.进路锁闭:进路在建立状态时进路上有关道岔不能转换,敌对信号机不能开放。进路锁闭一般分为预先锁闭和接近锁闭两种状态。

192.预先(进路)锁闭:信号机开放后,列车尚未进入其接近区段时的进路锁闭状态,此时若关闭信号,进路立即解锁。

193.接近锁闭:也称完全锁闭,是指信号开放后,列车已进入接近区段时进路锁闭,此时若关闭信号,进路实行延时解锁。

194.区段锁闭:集中操纵的道岔,为了防止列车或调车车列占用道岔是道岔中途转换而危及行车安全,在有车占用的道岔区段,即使车站值班员操纵也不会使道岔转换的道岔锁闭方式。

195.故障锁闭:进路不应该锁闭而锁闭或应该解锁而没有解锁的状态。

196.警冲标:用来指示机车车辆停车时不准向道岔方向或线路交叉点方向越过,以防止停留在一线上的机车车辆与相邻线上运行的机车车辆发生侧面冲突,在两股道之间设置的一种标志。 197.超重列车:列车重量超过运行图规定该区段牵引重量81t及其以上的货物列车。

198.欠轴列车:列车重量按运行图规定该区段牵引重量欠重81t及其以上或换长欠1.3及以上的货物列车。

199.组合列车:由二或三列车联挂在一起组成的货物列车。 200.合并列车:指将两列或以上同一方向运行的货物列车,在不改变原来列车编组的情况下首尾相接,合并连挂而成的列车。这种列车是以同方向运行的车流为基础,而不受货源、货流、车种、到站、品名及收、发货人的限制。

201.单元列车:指一列固定机车车辆成为一个运营单元的列车,并以此作为运营计费的单位,利用其每车每列载重量和加快列车周转速度的办法,增加其吨公里,以达到尽可能降低单位运输成本的目的。

202.超限货物:一件货物装车后,在平直线路上停留时货物的高度和宽度有任何部位超过机车车辆限界者,均为超限货物;在平直线路上停留虽不超限,但行经半径为300m的曲线线路时货物的内侧或外侧的计算宽度(已经剪去曲线水平加宽量36mm)仍然超过机车车辆限界时亦称为超限货物。

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第2篇

常用安全管理相关名词解释

1.有感领导:各级领导通过带头履行HSE职责,模范遵守HSE规定,以自己的言行展现对HSE工作的重视,让员工真正看到、听到和感受到领导在关心员工的安全,在高标准践行安全,使员工真正感知到HSE工作的重要性,感受到领导做好HSE工作的示范性,感悟到自身做好HSE工作的必要性,进而影响和带动全体员工自觉执行HSE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安全环保氛围。

2.直线责任:上级领导直接而全面地对分管部门、下属单位(或个人)进行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一种方式。直线责任者肩负着对履行职责的全体人员、全部过程全面负责,其核心是落实“谁管工作,谁管安全”。

3.属地管理:对属地内的管理对象按标准和要求进行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属地主管即属地的直接管理者。包括员工对自己岗位涉及的生产作业区域的安全环保负责,对区域内设备设施、工作人员和施工作业活动的安全环保负责,做到“谁的领域谁负责、谁的区域谁负责、谁的属地谁负责”。

4.三交一封:交通管理中节假日交车辆钥匙、交行车证、交准驾证,定点封存车辆。

5.三基: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础工作,提高员工基本素质。

6.三违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7.安全生产三同时: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8.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9.三不动火:无合格的火票不动火、安全措施不落实不动火、监火人不在场不动火。

10.三停四查:“三停”即通过险路桥前停车观察路况、通过城市前停车整理车容车况、遇有行车安全障碍的停车排除事故隐患;“四查”即途中停车检查车辆轮胎气压是否正常、检查车辆转向、制动等部位是否灵敏安全可靠、检查车辆指示信号是否有效、检查货物是否捆绑牢固。发现问题,应及时整改。

11.三级安全教育:厂级安全教育、车间级安全教育、班组级安全教育。

12.井下低压安全供电三大保护:接地保护、漏电保护和过电流保护。

13.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

14.四个来源:安全源于设计、源于责任心、源于质量、源于防范。

15.四全监督管理原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安全管理和监督。

16.承包商五关:资质关、HSE业绩关、队伍素质关、施工监督关、现场管理关。

17.五个杜绝:杜绝重大井喷失控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火灾爆炸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工业生产亡人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杜绝重大及以上职业病危害事件。

18.五项落实:事故隐患整改实行防范措施、责任、人员、资金和时间五个关键要素落实。

19.六大禁令:严禁特种作业无有效操作证人员上岗操作;严禁违反操作规程操作;严禁无票证从事危险作业;严禁脱岗、睡岗和酒后上岗;严禁违反规定运输民爆物品、放射源和危险化学品;严禁违章指挥、强令他人违章作业。

20.冬季八防:防火、防爆、防井喷、防油气泄漏、防交通事故、防滑、防坍塌、防冻凝。

21.HSE九项原则:

一、任何决策必须优先考虑健康安全环境;

二、安全是聘用的必要条件;

三、企业必须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环境培训;

四、各级管理者对业务范围内的健康安全环境工作负责;

五、各级管理者必须亲自参加健康安全环境审核;

六、员工必须参与岗位危害识别及风险控制;

七、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整改;

八、所有事故事件必须及时报告、分析和处理;

九、承包商管理执行统一的健康安全环境标准;

22.十字方针: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

23.十防:防油气火灾爆炸、防触电、防雷击、防高空坠落、防淹溺、防中毒中暑、防倒塌、防重大人身伤亡交通事故、防井喷、泄漏污染。

24.生产受控:是指生产过程中,管理、运行到岗位操作等全过程受到控制。生产受控应做到生产全过程标准化、规范化,即持续改进。

25.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事件或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26.本质安全:指通过设计等手段使生产设备或生产系统本身具有安全性,即使在误操作或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事故的功能。具体包括失误—安全(误操作不会导致事故发生或自动阻止误操作)、故障—安全功能(设备、工艺发生故障时还能暂时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安全状态)。

27.特种设备:是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28.重大危险源: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

单元,以及其他存在危险能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临界量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

29.危险区域:有或可能会积聚大量易爆气体-空气混合物,以致在制造和使用电气设备时有必要采取专门预防措施的区域。按其危险程度划分为0类、1类和2类危险区域。

30.非常规作业:临时性的、缺乏程序规定的作业活动,包括:动火作业、高处作业、管线打开、受限空间作业、临时用电、挖掘施工、大型设备吊装等。

31.作业许可:对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的非常规作业,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验证作业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的一个过程。

32.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是以系统工程为基础的一种可用于定性分析或定量评价的危险性评价方法,用于探明生产装置和工艺过程中的危险及其原因,寻求必要对策。通过分析生产运行过程中工艺状态参数的变动,操作控制中可能出现的偏差,以及这些变动与偏差对系统的影响及可能导致的后果,找出出现变动可偏差的原因,明确装置或系统内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并针对变动与偏差的后果提出应采取的措施。

33.启动前安全检查:在工艺设备启动前对所有相关因素进行检查确认,并将所有必改项整改完成,批准启动的过程。

34.工艺设备变更:涉及工艺技术、设备设施、工艺参数等超出现有设计范围的改变(如压力等级改变、压力报警值改变等)。

35.上锁/挂牌:当设备或工具在保养或清洁时,动力被切断并且设备或工具不能移动.所有的能源(电,液压,气压等)关闭。目的为确保在机器旁工作时无人受伤。上锁即要确保一旦设备关闭能源,设备就保持在安全状态。上锁有助于预防人员不慎开动设备造成伤害或死亡。

36.安全文化:是安全理念、安全意识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各项行为的总称,主要包括安全观念、行为安全、系统安全、工艺安全等。

安全文化主要适用于高技术含量、高风险操作型企业,在能源、电力、化工等行业内重要性尤为突出。 所有的事故都是可以防止的,所有安全操作隐患是可以控制的。安全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就需要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企业全员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培育员工共同认可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规范,在企业内部营造自我约束、自主管理和团队管理的安全文化氛围,最终实现持续改善安全业绩、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目标。

37.目视化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

目视化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综合运用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目视管理的目的:以视觉信号为基本手段,以公开化为基本原则,尽可能地将管理者的要求和意图让大家都看得见,借以推动看得见的管理、自主管理、自我控制。

38.HSE需求性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HSE相关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提高在岗员工的HSE知识和意识,强化在岗员工的HSE技能。

HSE需求性岗位培训的特点是针对性、实用性强,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培训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使员工进入角色;就地取材,便于操作;培训对象已具备一定HSE理论知识和技能,因此员工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经验和体会。

39.分散控制系统(DCS):一种控制功能分散、操作显示集中、采用分级结构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其目的在于监控及管理一个生产过程或一个工厂。

40.紧急关断系统(ESD):当生产过程出现紧急情况时,在允许的时间内做出响应,及时发出连锁保护信号,对现场设备进行有效保护。

41.火灾与可燃/有毒气体检测报警及消防控制系统(F&G/FGS):简称为火-气系统。对生产区内火灾、气体泄漏、或其他重大事件进行手动/自动检测报警,根据报警所在区域和报警级别,连锁关断部分或全部工艺流程,并完成对场内消防设施(泡沫灭火系统、消防冷却水系统)的控制。

42.安全仪表系统(SIS):基于生产过程的安全目的而配置的测控仪表及控制系统。

43.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对气田所属站场、气体处理厂的工艺参数进行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使全气田进行统一的生产运行管理。

44.逃生通道:是指发生火灾的时候供人员逃生用的通道。平时不许堵塞,有应急照明灯和消防指示灯。

45.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在突发事件的事前预防、事发应对、事中处置和善后管理过程中,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有关活动。事故应急管理的内涵,包括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46.应急救援:一般是指针对突发、具有破坏力的紧急事件采取预防、预备、响应和恢复的活动与计划。应急救援的特点:迅速、准确、有效。

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或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险危害区域的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险、危害进行监测、检测,测定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维护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明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47.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完善的应急组织管理指挥系统;强有力的应急工程救援保障体系;综合协调、应对自如的相互支持系统;充分备灾的保障供应体系;体现综合救援的应急队伍等。

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第3篇

层流就是使低水头的水从水箱或集水管中通过弯曲管的作用形成一无旋和无脉动的流股,这种流股从外观上看如同透明的棒一样,液体质点无任何混杂现象。这样的层流态的水从一定高度降落到钢板表面上会平稳地向四周流去,从而扩大了冷却水同板材的有效

接触,大大提高了冷却效率。层流冷却的特点是冷却设备的流量范围基本上是一定的。层流冷却广泛应用于热轧板带生产线上,安放在热连轧机组的后方、卷取机的前方。采用层状水流对热轧钢板或带钢进行的轧后在线控制冷却工艺。将数个层流集管安装在精轧机输出辊道的上方,组成一条冷却带,钢板(带)热轧后通过冷却带进行加速冷却。 卷取机是将热轧或冷轧钢材卷取成卷筒状的轧钢车间辅助设备,在热带钢连轧机(热连轧机组)、冷带钢连轧机和线材轧机上布置在成品机座之后;在单机座可逆冷带轧机上则安装在轧机的前后。此外,它也安设在连续酸洗机组、纵剪、退火、涂层等各种精整机组中。在卷取装置中用来卷取料片或薄膜的辊筒。卷取机构由蜗轮、蜗杆及链轮积极连续地传动卷取辊,实现连续卷取。

拉矫机又叫拉弯矫直机组。冷轧薄板经过退火后,往往会产生不佳的板形。例如:带钢边部延伸比中部延伸大时就形成浪边;边部延伸比中部延伸小时就形成瓢曲。为了达到后续加工要求,工厂里使用多种矫直方法,应用比较广泛的设备是多辊矫直机,薄板通过这种矫直机后,本身并不产生延伸,只是把大浪化为小浪,使板面近乎平直。而对于板厚小于0.8mm的板材,用这种方法很难矫直。而拉伸弯曲矫直机,可使薄板同时产生纵向和横向变形,从而充分改善薄板的平直度和材料性能,使薄板矫直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步。此外,由于通过弯曲产生了弯曲应力,大大减小了拉力,根据经验,采用拉伸弯曲矫直机时,要达到同样的矫直效果只需要纯拉伸矫直所需张力的1/3~1/5.而且它的矫直效果是迄今为止最好的。 热轧(hot rolling)是相对于冷轧而言的,冷轧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轧制,而热轧就是在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轧制。热轧的优点:(1)热轧能显著降低能耗,降低成本。热轧时金属塑性高,变形抗力低,大大减少了金属变形的能量消耗。(2)热轧能改善金属及合金的加工工艺性能,即将铸造状态的粗大晶粒破碎,显著裂纹愈合,减少或消除铸造 1

缺陷,将铸态组织转变为变形组织,提高合金的加工性能。(3)热轧通常采用大铸锭,大压下量轧制,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提高轧制速度、实现轧制过程的连续化和自动化创造了条件 冷轧:用热轧钢卷为原料,经酸洗去除氧化皮后进行冷连轧,其成品为轧硬卷,由于连续冷变形引起的冷作硬化使轧硬卷的强度、硬度上升、韧塑指标下降,因此冲压性能将恶化,只能用于简单变形的零件。轧硬卷可作为热镀锌厂的原料,因为热镀锌机组均设置有退 火线。轧硬卷重一般在6~13.5吨,钢卷在常温下,对热轧酸洗卷进行连续轧制。内径为610mm。

横向剪切运行中的轧件的剪切机叫做飞剪,是一种能快速切断铁板、钢管、纸卷的加工设备,是冶金轧钢行业、高速线材及螺纹钢定尺剪断机,是现代轧制棒材剪断中的产品,具有耗电少、投资成本低的特点。主要用途:飞剪常用于轧钢,造纸等生产线上。原理:飞剪安装在轧制作业线上用来横向剪切轧件的头、尾或将其剪切成定尺长度,在轧件运动过程中,由剪刃相对运动而将轧件切断。

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第4篇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

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先抽后采、以风定产、监测监控”。

◆探放水十六字原则:“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瓦斯排放二十字要领:“从外向里、逐段排放、错口对接、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严禁“一风吹”排放瓦斯。

◆两个责任主体和两个负责制:政府是安全生产的监管主体,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这两个责任制是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责任制度。

◆双基两化工作:“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和“安全质量标准化、采掘机械化”工作。 ◆两型三化矿井:“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和“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矿井。

◆一通三防:通风、防瓦斯、防火、防尘。

◆一炮三检制:装药前、放炮前、放炮后检查瓦斯浓度。

◆三人联锁放炮制:班长、爆破工、瓦斯检查员“三人”联锁进行放炮。放炮前,爆破工将警戒牌交给班长,由班长指定专人警戒,下达放炮命令,并将自己携带的放炮命令牌交给瓦斯检查员,瓦斯检查员经检查瓦斯、煤尘合格后,将自己携带的放炮牌交给爆破工,爆破工发出放炮口令,并吹哨进行放炮,放炮后三牌各归原主。

◆雨季三防:防署、防讯、防雷电。 ◆冬季三防:防冻、防火、防中毒。

◆瓦斯爆炸三条件:瓦斯浓度在爆炸界限内,一般为5%—16%;混合气体中的氧气浓度不低于12%;有足够能量的点火源,一般为650℃—750℃。

◆煤尘爆炸三条件:煤尘本身具有爆炸性,且煤尘浮游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45g-2000g/m3);有能引起爆炸热源的存在(610℃-1050℃);氧气浓度不低于18%。

◆三大保护:供电系统(包括小型电器)的过流保护、接地保护和漏电保护。 ◆三反意识:隐患查处用脑反思、施工质量用眼反查、措施落实用口反问。

◆化学品:指各种化学元素、由元素(单质)组成的化合物及其混合物,包括天然的或者人造的。

◆危险化学品: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腐蚀及放射特性,会对人员、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均属危险化学品。

◆重大危险源: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化学品事故:指由危险化学品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污染的事故。

◆不燃性材料:受到火焰或高温作用时,不着火、不冒烟、不被烧焦者,包括所有天然和人工的无机材料以及建筑中所用的金属材料。

◆三同时: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凡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从可行性研究至竣工验收、投入生产和使用,都必须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要求进行建设与管理,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工矿企业三超: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三源:重大危险源、伤害源、隐患源。 ◆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三类隐患整改:按A、B、C进行排队梳理、汇总分析和登记造册,必须立即解决的列入A类,限期解决的列入B类,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列入C类。

◆三大规程:煤矿安全规程、作业规程、操作规程。

◆三项建设: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三个到位:思想认识要到位、履行职责要到位、基础工作要到位。

◆三个转变:各级安全监督监察机构和行政管理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加快推进工作职能、工作方式、工作作风“三个转变”。

◆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三不生产:不安全不生产,隐患不消除不生产,安全措施不落实不生产。

◆三个结合:一是把专项整治与落实安全生产保障制度结合起来,督促企业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自我约束机制;二是把专项整治与日常监督管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监督机制;三是把专项整治与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结合起来,致力于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三并重原则:“管理、装备、培训”并重。

◆三员安全验收开工制:指作业场所开工前须经安全监查员、质量检查员、瓦斯检查员“三员”联合共同进行安全验收确认开工签字。

◆四位一体安全生产负责制:指现场生产过程中由安全监查员、质量检查员、瓦斯检查员、班工长“四位一体”共同进行安全巡回检查确认生产环节是否存在隐患,严把先安全后生产关口。

◆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突措施的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等综合防治突出措施。

◆安全生产四大因素:人、机、环境、管理。 ◆民爆器材四超:超员、超储、超产、超时。

◆四个环节:源头管理、过程控制、应急救援、事故查处。

◆四个起步:作业场所职业卫生工作上要起步;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上要起步;安全标准工作上要起步;工伤保险促进安全工作上要起步。

◆四个一切:安全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安全先于一切、安全影响一切。 ◆四无目标:人员无失误、系统无缺陷、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 ◆安全管理四个第一:第一决策、第一话题、第一保障、第一要务。

◆本质安全型矿井四个特征:一是从业人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较强的安全意识,具有良好的安全素质,基本杜绝人为失误;二是设备系统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高,具有故障监测和安全防护功能,安全可靠性能高,达到本质安全化;三是矿井灾害危险程度降到最低,生产系统和环节优化,生产环境实现本质安全化;四是矿井管理采用风险管理为中心,以持续改进管理模式为基础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做到本质安全化。

◆四类关闭取缔矿井:一是无证非法开采的矿井;二是以往关闭之后又擅自恢复生产的矿井;三是经整顿仍然达不到安全生产标准、不能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井;四是无视政府安全监管,拒不进行整顿或者停而不整、明停暗采的矿井。

◆五类停产整顿矿井:一是超通风能力生产的矿井;二是没有按规定建立瓦斯抽放系统,监测监控设施不完善、运转不正常的高瓦斯矿井;三是有瓦斯动力现象而没有采取防突措施的矿井;四是在建、改扩建矿井安全设施未经过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竣工验收而擅自投产的,以及违反建设程序、未经核准(审批)或越权核准(审批)的矿井;五是未提出办证申请、申请未被受理或受理后经审核不予颁发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矿井。

◆防治水五项综合治理措施:“探、防、堵、截、排”。

◆安全生产五要素:安全文化、安全法规、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

◆五证一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工商营业执照。

◆五个转变:一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依法规范,依法监管,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二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建立安全生产行政许可制度,严格市场准入,管住源头,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三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四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在各类企业普遍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五要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把职工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

◆五种能力:一是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二是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三是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四是依法执政的能力;五是总揽全局的能力。这“五种能力”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提高这“五种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五个落实:落实整改的项目、措施、部门和责任人、时间、督查验收负责人。

◆五项创新:一是安全生产思想观念的创新。二是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三是安全生产监管手段的创新。四是安全科技创新。五是安全文化的创新。

◆五个安全理念:一是安全思想理念:安全第

一、生命至上;二是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严在干部、现场管理严在流程、日常管理严在细节;三是安全责任理念:职工生命高于一切、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四是安全价值理念:任务再重重不过安全、金钱再贵贵不过生命;五是安全追求理念:天天从零开始。

◆3+6安全文化管理模式:“三为+六预”。三为:以人为本、安全为天、预防为主;六预:预知、预测、预想、预报、预警、预防。

◆班组四抓四不走:“四抓”:抓班前现场安全确认开工、抓班中生产环节动态检查、抓班后安全质量验收、抓当班综合考核评价;“四不走”:安全质量达不达标不走、事故隐患不排除不走、文明环境不整好不走、安全状况交不清不走。

◆班组安全质量管理五达标:现场图表制度达标、环境安全达标、设备完好达标、操作程序达标、工程质量达标。

◆班组4E6S精细化管理:“4E”:每件事、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处;“6S”:目标、清洁、素养、准时、标准化、安全。

◆六好班组:安全生产好、质量达标好、经济效益好、民主管理好、出勤守规好、班组建设好。 ◆安全生产六个支撑体系: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体系、安全信息工程体系、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安全培训体系、矿山应急救援体系。

◆关闭矿井六条标准:一是关闭有关地方政府发布公告,公布关闭矿井名单;二是有关颁证机关依法注销或吊销关闭矿井的相关证照;三是停止供水、供电、供火工品;四是拆除设备、炸毁井筒、填平场地;五是恢复地表植被或复垦;六是遣散煤矿所有从业人员。

◆七个依靠:一是依靠监管、监察系统执法人员的努力,加强沟通和协调,用足、用好现有法律规定,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挺直腰杆,理直气壮地加大执法力度;二是依靠企业自觉遵章守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三是依靠各个部门,密切合作,开展联合执法;四是依靠地方政府,落实地方政府的监管责任;五是依靠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六是依靠纪检监察部门,严厉查处事故背后的腐败现象;七是依靠社会支持和监督,借助社会压力,增加动力。

◆七项断然措施:一是要求各地加大排查整改力度,消除事故隐患;二是加强对停产整顿矿井的监管,确保停产整顿到位;三是坚决关闭经整顿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确保实现关闭目标;四是规范资源整合,严禁以整合为名拖延关闭或在整合期间违法开采;五是严格建设项目管理,严防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借技术改造和改扩建之名逃避整顿;六是继续抓好瓦斯治理,严防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七是落实 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责任追究。

◆十二项治本之策:一是制定安全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指标及控制体系;二是加强行业管理,修订行业安全标准和规程;三是增加安全投入,扶持重点煤矿治理瓦斯等重大隐患;四是推动安全科技进步,落实项目、资金;五是研究出台经济政策,建立、完善经济调控手段;六是加强教育培训,规范煤矿招工和劳动管理;七是加快立法工作,严格安全执法;八是建立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九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严格企业安全生产业绩考核;十是严肃查处责任事故,防范惩治失职渎职等腐败现象;十一是倡导安全文化,加强社会监督;十二是完善监管体制,加快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二十四停:1采掘通风系统不合理;2工作面风量不足或风速超限;3有自燃征兆或温度超限及高温热源点;4瓦斯超限(积聚)或涌出不正常;5盲巷不消除;6风门及密闭质量不合格;7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8防尘设施不健全;9有突水征兆或防排水设施不可靠;10电气设备不完好;11小绞车固定不牢靠;12坡挡设施不齐全或不灵敏;13工作面特殊支护不到位;14施工安全措施不落实;15安全出口不畅通;16避灾路线不标识;17安监员、瓦检员、质检员不盯面;18区队干部不跟班;19局扇风电不闭锁;20超长掘进巷道不使用双风机双电源自动切换装置;21局扇发生循环风;22无计划停电停风;23作业现场存在重大隐患;24多人严重违章。凡有上述情况之一的,必须果断停止生产或作业,执行“先停撤人快改再生产”原则,立即采取措施组织处理,超前防范零敲碎打事故发生。

◆熟知四项应急知识:井下从业人员必须熟知的基本知识:一是熟悉所在矿井的灾害预防与处理计划和应急预案;二是熟悉矿井及采区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三是熟练掌握避灾方法,会使用自救器;四是熟练掌握抢救伤员的基本方法及现场急救常识和操作技术。

◆自救五字原则:灭: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护:用器材保护自己。撤:快速撤离灾区。躲:无法撤退时,到避难硐室躲避待救。报:尽快上报灾情。

◆互救三先三后原则:对窒息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事故划分四个等级:即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其中,事故造成的急性工业中毒的人数,也属于重伤的范围。 ◆事故报告程序和时限: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的级别逐级上报事故情况,并且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事故报告内容:一是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二是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是事故的简要经过;四是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是已经采取的措施;六是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还应当及时补报。

◆四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未查明(事故原因未水落石出)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追究处理未切肤心痛)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防范措施未严密有效)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事故教训未刻骨铭心)不放过。

◆事故调查处理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经过、事故原因和事故损失;查明事故性质,认定事故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对事故责任者依法追究责任。

◆隐患排查工作机制:班组长巡回查、跟班队长勤检查、质检员细复查、安监员严督查、小分队动态查、各级领导随时查。

◆三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必须建立健全“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部门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

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第5篇

一、简介

美国是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是物流和供应链管理领域最有影响的个人参与的全球性行业组织。

CSCMP特别关注以下三个重要领域:

(1)通过行业内的交流和对话,创造机会,提高和发展物流管理水平。

(2)通过计划和指导研究来推动物流理论和实践的知识发展。

(3)作为一个资源宝库,使人们清楚地了解物流对商业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它在全球经济中的关键性地位。

协会重大事项:

【成立】 1963年,美国物资配送管理协会 (National Counci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 NCPDM)

【更名】 198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 CLM)

【更名】 2005年,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 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 CSCMP ) ,标志着全球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的开始。

二、不同时期协会对物流相关概念的解释:

(1)1976年,确定【物流管理】“Physical Distribution”定义:物流管理是为了计划、实施和控制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的流动而进行的两种或多种活动的集成。

(2)1986年对【物流】“Logistics”定义:物流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的过程。

(3)1998年,修改【物流】定义: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求而对物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产出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和控制过程。

(4)2002年,修改【物流】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

(5)2003年,修改【物流】定义: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是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源地到消费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和储存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以满足顾客要求。

煤矿相关专业名词解释范文第6篇

1.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意义

在当前煤矿开采的过程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沉陷问题,为了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需要积极开展对煤矿开采技术的探究和探索,就当前情况来说,采取的是部分充填开采技术。在实际煤矿开采的阶段,一旦出现沦陷问题,需要及时阻断煤矿的开采作用,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国家对文件内容等有明确的规定,在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加大对开采技术的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开采各种问题,规避风险,减少污染。面对严重的生态问题,在实施阶段需要进行环境的保护,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共同进步的战略目标。在充填开采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大力发展煤矿事业的战略目标,实现整体进步。

我国是当前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各种信息资源的应用需求比较大,在煤矿开采的过程中,需要实现材料的综合应用,开采阶段,对煤矿开采的废气材料等引起重视,在填充的阶段充分利用煤矿废弃物,针对产生的泥土和砂石材料等及时处理。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开采效率,掌握设备的应用现状,在实际开采中可将膏体作为填充材料,此类膏体本身具备流动性的特点,无论是在运输还是在填充的阶段都可以节约作业时间。合理有效的操作之后,促进煤矿开采效率的提升,在今后的煤矿开采阶段,对设备和劳动力等进行重点分析,提升煤矿开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分析

(1)覆岩离层注浆技术

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的合理应用比较重要,在实施中需要掌握关键技术。覆岩离层注浆技术需要确定具体的位置,了解断层的具体情况,对各种数据资料获取后及时分析。工作人员总结对应的经验,结合覆岩离层注浆技术的应用要求开展探索和分析。在关键层针对出现的破裂现象,进行注浆处理。注浆质量如果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要求运用离层分离隔离填充法进行处理,合理的处理之后能确保填充材料将离层区填满,进一步提升承载能力,起到加固效果。

(2)膏体充填技术

膏体充填技术应用效果明显,在应用中能对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和处理,废弃物的类型比较多,在整个填充阶段,采取的是废弃的泥土制作而成的,在整个填充控制阶段,充分利用自身的重力,对采空区进行填充处理,在实际把控中,需要注意的是把握好采空区的宽度,将其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需要把握好填充状态,及时进行观察,确保填充状态的稳定性,保证工作人员自身安全[1]。

(3)条带开采冒落区注浆填充技术

就当前阶段的煤矿充填开采情况来看,开展建筑物下压煤技术中采取的是条带开采技术进行的,就此类技术来看,一般情况下,条带开采后的采空区和上部等可能会出现冒落区,针对承载能力和其他方面情况等,如果大幅度下降之后,会引起地表下沉等方面问题。在煤矿开采的阶段,可能会产生条带开采区,上层的岩层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塌陷的现象,为了确保煤矿开采作业的顺利进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以钻孔注浆填充为主,地表向条带开采后。自身承受的负荷是有限的,在不同的阶段,需要对条带材料处理,对宽度进行有效把控。实际填充的材料会出现摩擦,进而能够帮助煤柱实际承受的负荷进行有效分散,从而避免出现煤柱沉陷的情况[2]。

3.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应用要求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本身有突出的作用,在技术的开采和管理中需要注意的是明确技术的种类和基本要求,及时将其应用,发挥现有开采技术的最大化作用,实现区域煤矿的开采。以下对具体的技术应用要求分析:

(1)煤矿生产全过程的生态矿山建设

在当前煤炭行业发展中,结合矿山建设要求,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进行生态环境充填的开采和保护。在嵌入的阶段,从煤炭生产过程入手,按照地质勘测、煤炭开采以及城市化建设等方面入手,做好地面建设、水资源保护以及生态再造等方面工作,在统筹分析的过程中,保护地面建筑物以及生态环境等,结合地面生态环境和地面水系的径流方向等,确定具体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等级等。在整个生态阶段,确定合理有效的保护方式,在实施中统筹进行规划,在发展中确保地面生态环境能符合实际要求。

掌握煤矿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可将填充开采作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按照计划和要求对地表塌陷现象进行处理,确保符合生态化的建设要求。在整个操作阶段需要对煤田地质进行全程的信息采集,在数据分析中,结合地质勘察的结果和基本资料等进行全国的管理。在整个管控阶段采取的是动态化分析方式,在煤矿全过程的地质分析过程中,及时准确的对填充地面的模型进行应用。

在不同的填充区域,明确覆盖岩石的特点,可结合不同的地质条件、不同的填充材料等进行处理。在实施中借助微震技术进行动态监测,为填充开采支架设计奠定基础。在整个填充工艺制定的阶段,借助微振技术实施动态监测。在填充开采的过程中,进行精确的处理,具备理论支撑[3]。地面的生态环境和地面水系的具体径流方向是不同的,结合依附情况,在实施中明确保护范围和等级,只有逐步实现采煤和地面生态系统的统一规划,才能在设计中确保整体的协调性。在填充的采煤区域,对资料进行合理的分配,统一规划之后进行充分,打造出新的生态环境[4]。

(2)建立完善的煤矿充填开采技术体系

在充填开采的各种因素影响下,建设精准度比较高的填充技术之后,结合地质模型提出对应的填充质量判断依据。结合不同的填充工艺要求得知,实现密实填充的合理化控制之后,对特定的区域进行精确的填充,能最大程度提升填充工效。在各项工艺落实中,不断进行充填,实现充填工作面高产的目标。在整个项目的优化阶段,深入分析散状固体边界的物理特点,掌握其中的条件和工艺类型等。对膏体及时填充,保证膏体凝固的速度和方式等能在短期内提升,降低成本。在填充开采的条件下,液态支架系统的受力状况不同,在实施中建立填充开采的支架系统,需要合理选择液压支架。在后期填充中完成智能化填充处理,实现智能化的填充处理[5]。

(3)“采选充留”一体化精准充填开采技术

煤矸石指的是在采煤的过程中无法避开物质,部分是运动到地面,另外一部分是和原煤一起从主井运出,能减少不良影响。因此在整个阶段需要及时处理,实施“采选充留”一体化精准充填开采技术,由于损耗比较大,如果在整个过程中不及时进行自动化分析,则会出现分选不合理的现象。在实施中“采选充留”一体化精准充填开采技术的合理应用之后,能实现全过程的协同控制,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提供安全保证[6]。

4.结束语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本身有重要的作用,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对技术进行合理分析和应用。该技术形式符合经济生产的原则,在实施中可提升煤矿企业的整体生产效益,在应用中从煤矿生产全过程的生态矿山建设、建立完善的煤矿充填开采技术体系、“采选充留”一体化精准充填开采技术等入手,进行对应的更新和落实,进而促进其进步,保证区域采矿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煤矿充填开采技术主要应用在形成每层采空区,在实施中通过现场勘测、室内检验和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材料的优化选择和应用。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正常应用之后满足了采矿的需求,确保采矿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在本次研究中以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类型为基础,对如何实现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的综合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煤矿充填,开采技术,应用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宇轩,何团.煤矿工作面固体充填开采技术应用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5):48-49.

[2] 郑宏旭.辛置煤矿10-425带压工作面膏体充填开采技术应用研究[J].山东煤炭科技,2020(01):84-86.

[3] 袁亮.我国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中国煤炭,2020,46(01):6-12.

[4] 任刚.控制煤矿开采沉陷的部分充填开采技术浅析[J].石化技术,2019,26(12):179+181.

[5] 侯鹏.我国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18):177.

[6] 任进生.煤矿充填开采技术研究[J].当代化工研究,2019 (08):56-57.

上一篇:煤矿顶板防治落实情况范文下一篇: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新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