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2

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体会

1.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

学生背后是家庭,学校背后是社会,确保中小学生安全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和谐幸福,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会有一类典型的校园学生伤害事故成为社会的热点。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学生伤害事故对社会、学校只是万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概率事件,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的灾难。失独者的晚年在何处安放,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号。校园安全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校园安全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位置显得更为突出。频发的学生伤害事件促使我国教育安全相关领域标准和制度的出台,同时也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逐年扩大,给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者带来了更高要求和较大工作压力,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具备高度责任心。

2.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需要更新观念

校园安全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涉及到了校园的方方面面,既包括学生也包括了教职员工,具体到安全管理工作我们涵盖了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校园专职保安的配备与管理、校车的安全运行管理、校园的消防安全、校园伤害事故的处置、校园安全演练以及校园保险保障与救济等众多领域。当前,许多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上的安排都是一些“富余人员”,对校园安全管理的措施也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检查,对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系统性认识不足。经过多年校园安全管理经验积累,我们认为做好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不仅仅需要领导重视,人人参与,更需要更新观念,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做好各项防范措施。

3.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防范和救济工作

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是一个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工作,树立以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和思想,形成校园安全管理文化,抓住不同时期校园安全工作的重点,切实做好校园安全预防工作,是我们校园安全工作者的第一要务。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校园伤害事故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安全管理工作人员,我们在做好日常安全教育、培训及排查的同时,应该关注校园伤害事故处置与救济工作。校园伤害事故发生后产生纠纷和矛盾的焦点往往是处置程序和经济救济出现较大分歧,在工作中探索形成科学合理的事故处置程序与完善的救济体系,才能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二、对构建新的校园安全体系与机制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

目前,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主要依据《侵权责任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这两部法律法规,一旦发生学生伤残,需要做伤残鉴定就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存在多重标准既又工伤鉴定标准又有道路交通鉴定标准,不同地区在赔付上会带来差异。我们需要逐步完善校园安全立法方面的工作,推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学校安全问题,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服务方式。

2.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为主的学生伤害公共救济制度

长期以来,校园安全工作缺乏专业的人员,校园安全工作一直处于一种“重检查、轻防范,无救济”的状态,忽略了保险在学校安全和师生的风险转移中应有的经济救济和杠杆作用。国家在制度层面也没有明确的学生伤害事故救济资金来源,这对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者来说,在处置学生伤害事故中非常被动和无力,因此建立和完善以保险为主的学生伤害公共救济制度非常迫切。

3.建立系统化、制度化、专业化的校园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机制

当前,校园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对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置,缺乏对风险的认知和管理。尽快在教育领域开展专业化的培训工作是校园安全管理由危机处置走向应急储备转变的开始。培训工作可以实现基层组织识风险,会防范,能应对,有准备的良好局面,并全面提升基层单位应急管理水平和公众的安全意识、自救互救能力,打造校园安全管理的专业工程,提升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安全指数。

总之,随着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发展,我们将认真贯彻和落实国家关于教育领域风险管理方面的政策和精神,不断加大校园风险管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和完善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安全穩定发展。

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速公路的经营管理体系是一项涉及建设、收费、运营等多个领域的综合系统工程。安全监督体系是高速公路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偏差,都会影响到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率。针对目前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的监管状况,从制度层面上探讨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以提高监管力度和监管水平。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营管理;运行效率

引言:高速公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它给人们的经济、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多方面的方便。是一个民族的现代化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从1988年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发展迅速,形成了一个便捷的交通网和交通枢纽。超限超载已成为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其进行严格的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提出了完善我国超限超载安全监管体系的必要性和必要性。

1.我国高速公路超限超载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监管体系形成了“一路一局、一路一公司”、多种监管模式并存的发展模式,从交通主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交监管权力,再到交通部门和公安机关两部门协作共同监督的过程。自1997年《公路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超限超载的制度和管理模式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实际管理工作也有了有力的法律基础,但由于具体的法律界限和管控措施没有清楚的规定,长期存在的超限超载问题仍有治标不治本的方面。与此同时,在我国的安全监管体系中,有关部门存在着多管齐下、被限制在自己的辖区内等矛盾,导致执法机关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这不但客观上加大了对车辆的查处力度,造成了高速公路的超限通行能力下降,超限超载现象依然存在。

2.改善我国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监管体制的必要性

2.1缓解高速公路的交通问题

在国内,高速公路上车辆的安全行车,多以车辆长度、高度和核定吨位为依据。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汽车在路面上的重心、刹车能力和稳定性。高速行车在高速公路上很容易出现超限超载等一系列交通事故。根据调查,80%以上的载重卡车因超限超载而造成的交通事故,甚至有多辆汽车的连续碰撞,而在道路清理、疏通等方面的工作中,造成了长距离、长时间的交通堵塞。

2.2降低高速公路路面及相关设施的损坏率

超过设计承载能力的汽车经常在公路上行驶,会对道路造成严重的损害,从而极大地减少了公路的寿命。根据数据,汽车超载的增大及其对道路的破坏程度成倍地增大。一年内,超重车辆在道路上行驶一年,其破坏程度等同于标准车辆5年或10年。超限车辆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势必会对高速公路上的设备造成损害,并经常导致失控,撞倒护栏、防撞桶、防撞岛、收费亭等。

2.3推动汽车工业发展,规范运输市场秩序

实际上,部分汽车生产和改装公司非法生产、改装“大吨小标”,伪造车型和技术参数以满足购买者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车辆的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阻碍了运输车辆向大型化、专业化、高级化发展,造成了大量的超限超载和低价,造成了以超限运输为目的的恶性运输市场局面。

2.4减少环境污染

超载汽车的燃料系统负载过大,导致可燃气体的混合不均匀,不能充分燃烧,导致排放浓度过高,对环境产生了严重的污染。

3.我国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3.1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职能交叉

高速公路的监管是一种综合管理,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管理体制主要是由交通部、公安部等多個职能部门共同负责。公路运输管理机构是指在各自管辖范围内行使公路运输管理职能的公路管理机构。目前,在现行的行政分权制度下,我国尚无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明确的界定。“两家共管”,既容易导致双方缺乏沟通、协调,又容易出现职权模糊、相互推诿、安全管理漏洞、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监管效率低下的现象。

3.2内外监管机制不健全导致执法不严和有法不依

高速公路管理工作复杂而又复杂,涉及公路建设、运营、运输等相关行业,内部工作内容和工作人员的监督。高速公路是准公共物品,其本身就具有天然的垄断性质,各有关部门为了获取更高的财政补助,而降低了自己的生产效率,加大了政府监管的负担,加大了“政府监管不力”的风险,管理部门不作为和不积极的态度,很难形成有效的执法监督力量,导致外部监督机制僵化腐败,利益交换严重,监督工作很难开展。政府机关内部管理体制落后,缺乏活力,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高速公路管理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相关资源的工作,其管理内容十分广泛,要求严格,必须建立相应的内部监督制度,以规范工作程序,细化工作任务,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缺乏健全的人才培训机制和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很难形成工作意识;没有健全的职工问责制和监督管理体系,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监督的质量和水平。

4.完善我国高速公路超限超载监管体制的措施

4.1完善法规体系和设置总机构以实现统一管理

在具体的高速公路超限管理的实施中,首先,要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法律地位,界定管理内容,赋予执法主体管理范围内的明确的管理手段,明晰执法经费的来源,消除部门内外利益冲突和责任不清的根源,通过法治经济来推动高速公路的发展,尤其是在管理制度上,要有一个明确而明确的保障机制。建立超限超载管理机构,承担相关的法律职责与义务,统一管理交通、公安部门,并联合监督管理超限超载等管理工作,改变现行的公安部门和交通部门在高速公路管理上自成体系、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状况,避免交叉矛盾,减少事故发生,确保具体管理职能的完整性。

4.2增设明确奖惩机制以加大内外监督考核力度

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惩罚机制,实现内外联动的监管。在对超限超载的情况下,国家要加强对超限超载的监管,不能有任何的灰色地带和人情空间,对于超限超载的运输行为必须严格立即责令消除并严格惩处。对超限超载的处理,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经执法人员签名确认,并将其纳入事后追查、奖惩机制的具体执行,并将违规信息录入网上。超限超载主管部门要加强内部的监督和问责,并定期对有关部门的工作进行检查。畅通内外监督渠道,增加短、宽、密特点的监督举报渠道,对不合规不合法的治超治限执法行为进行内外联动监督。

4.3采取网络化手段打破监管体制壁垒以加强部门沟通

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健全的道路交通监测网络,以达到信息共享的目的。在超限超载主管部门建立专门的网络监测和维修队伍,将交警的超限超载违法行为、交警查扣超限超载的不合规车辆信息和相关人员信息,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将信息统筹整合编辑成数据库制作成“双向信息”的电脑软件和手机 APP,方便一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将超限超载车辆作为重点检查对象,根据数据库进行核查,并对违规车辆和违法人员进行拍照上传取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消除公路行政、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在超限工作中的断点断续,形成一种全面的连贯性工作。

结束语

尽管几十年来,针对超限超载问题进行了各种整治,但其治理措施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成效,超限超载现象屡禁不止,仍成为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中的亟需解决的一大问题。文章从监管体制的视角,对超载超限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从监管体制的现状和改善监管的必要性、监管机构内部监管权力、信息交流、外部监管漏洞等几个方面对现行监管体制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希望能为改进监管体制、遏制超载超限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参考文献

[1]杜佳忻. 我国高速公路安全监管体制中超限超载监管问题探析[J]. 知识经济, 2018(17):2.

[2]马杰. 浅谈超限超载对高速公路安全的影响[J]. 科技与创新, 2020(1):2.

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科学界定档案安全体系的含义出发,构建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框架,提出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档案安全体系;内涵;内容建构;研究方法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自它发起之始,就引起了档案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本文从界定档案安全体系的科学定义出发,试图构建起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体系模型,并进一步提出相关研究方法,以供广大专家、学者借鉴。

1 档案安全体系的内涵

就目前的文献来看,我国档案学界对档案安全体系的含义还没有明确的界定,仅有两位作者在文章中谈到了档案安全体系概念的问题。赵鹏在文章中说:“关于档案安全体系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简单地分析,档案安全体系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档案安全,二是体系。其中,档案安全是目标,而体系则意味着针对目标实现的全方位审视和整合。”[1]项文新就“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这一相近的主题,下了一个定义:“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是指从信息安全技术和信息安全管理等方面对档案信息及信息系统进行安全防御,确保档案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保障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控性和可追溯性(一般信息安全保障目标为前五个安全属性,档案信息安全更应该强调七个安全属性),并具备对档案信息安全动态保护能力的综合性信息系统防护体系。”[2]

赵鹏虽然明确提出了档案安全体系的概念,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讲,他只是从字面出发,简单地对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阐述,类似于望文生义,并没有给它下定一个科学的定义,但是,他的这种思路却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而项文新由于其研究内容的不同,对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下了一个较为严密合理的定义,但是,其研究的内容只是档案安全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故其概念只有借鉴意义而不能照搬。

正如赵鹏所说,档案安全体系包含了档案安全和体系两个子概念。而从狭义上来讲,档案安全又包括了档案实体的安全和档案信息的安全。由于档案安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还涉及了档案的前身——文件的安全,还有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安全。此外,笔者以为,还应将关于档案安全和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涵盖在内。这实际上是广义的档案安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档案安全体系的概念应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首先,单从字面意思理解,体系应该是系统性的;其次,因为事物和意识是处于不断运动变化状态之中的,所以,它应该是动态性的;最后,因为要构建的是中国的档案安全体系,因此,它应该符合中国特色和档案专业特色乃至地方特色,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发挥相应的作用,所以,它还应该具备特色性。系统性、动态性、特色性是所要建设的中国档案安全体系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可对档案安全体系作如下界定:

狭义的档案安全体系是指为保护档案实体和档案信息安全而采取的所有手段所构成的系统性、动态性、特色性防护体系。

广义的档案安全体系是指为保护文件、档案实体、档案信息及相应软硬件设施的安全,而进行的理论研究和采取的所有手段所构成的系统性、动态性、特色性防护体系。

2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建构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学者们对档案安全体系内容的研究着墨点较多,也是理论深度的最佳着眼点和突破口。

杨冬权将档案安全体系的内容概括为“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内部管理、设施建设、原件保护、信息保护、技术应用”[3]等几个方面;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包括三个子系统,即档案管理安全子系统、档案维护安全保障子系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安全保障子系统。这三个子系统贯穿档案的整个生命周期,覆盖四大方面,即安全基础设施、安全全程控制、安全组织管理和安全法律规范”。[4]

杨冬权从宏观指导的角度,提出的是提纲挈领的内容体系,而张美芳等人的研究从理论深度和张力来说都是较领先的。此外,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动态响应模型、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组织形式” ;[5]不仅如此,他们还具体尝试了“档案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研究。[6]可以说,他们发表的系列文章,不仅是档案安全体系内容建设的优秀代表,更是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理论研究的亮点。

但是,深入分析其研究成果,就可发现其构建的内容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不系统的地方:一是许多内容未包含在内,如档案安全体系的理论研究、评价和反馈体系等;二是其据以分类的标准有些模糊,导致部分内容在外延上存在交叉。

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档案安全体系应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构成的。张美芳尝试构建的“档案安全标准体系”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档案安全体系这个大系统。

笔者以为,从性质而言,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应该包括两大系统:一是软件体系,二是硬件体系。软件体系又包括:档案安全理论体系、档案安全教育体系、档案安全法规体系、档案安全标准体系、档案安全软件技术体系、档案安全评价体系等;硬件体系包括:档案安全库房保障体系、档案安全设备保障体系、档案安全人员保障体系、档案安全硬件技术体系、档案安全备份体系等。如下图:

正如地球的生物圈一样,每个子系统之间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档案安全体系这个大系统。硬件体系是档案安全体系的物质基础,软件体系是档案安全体系的灵魂和思想保障。

3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运用各种方法,这些方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又构成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3.1 研究方法

3.1.1 哲学方法。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源泉:“世界上的一切理论,都是一层一层地概括的,到了最高层次就是哲学,就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总结出来的最高的原理、最有普遍性的原理。这种最有普遍性的原理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核心,就是辩证唯物主义。”[7]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的九个部门,都是与人类科学知识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紧密相连的。”[8]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中的九个部门,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和文艺理论。自然,哲学方法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档案学研究方法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哲学方法的集中表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涉及观念条件、技术条件和实践条件等方方面面,包含实践和理论的辩证关系,需要运用到系统论、矛盾论等唯物辩证法。

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建设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理论成果。而我国档案安全体系的建设又不是孤立存在的系统,它在保持自己相对独立性和特色的同时,又不断与外界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输出,更需要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方法的宏观指导。

3.1.2 一般科学方法。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过程中还会具体应用到如下科学方法:

一是历史研究法。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研究中应用历史研究法,应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继承和发展前辈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档案载体的安全、档案信息安全、档案安全法规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将历史主义的思想贯穿于理论研究中去,研究结果要符合当时当地的历史情况,即国情、地情和人情等。

二是调查研究法。在具体的准备工作中,通过调查、实践,了解和掌握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第一手资料,并对之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理论研究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理论研究的结果最终还要放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而检验结果的收集和提炼也离不开调查研究方法。

三是比较研究法。首先,由于我国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相关部门能够提供给档案安全体系建设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也自然不同,因此,我国各地区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必然会有所差异;其次,由于各地区的防范重点不一样,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侧重点自然不可一概而论;最后,国外相关建设经验和教训也会带来很好的借鉴。因此,挑选有代表性的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事例,研究其建设思路、模式、方法和技术,在比较中找出其优劣,可为我们提供启发或从中归纳出能够普遍运用的规律来。

四是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是实证主义思想的具体应用。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研究,尽可能多地掌握不同地区、不同背景下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模式,可使研究更有深度和针对性。

3.1.3 专门研究方法。“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该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但是,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目前,还没有自己专门的研究方法。”[9]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更是如此。在长期的研究中,通过融合和应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证实了某些专业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方法,对档案学的研究是非常有效的。在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研究中,尤其是在对档案安全体系的评估中,必须借助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才能完成,因此,就专业程度而言,可将其称为“专门研究方法”。

一是定性研究法。从档案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将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看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有机系统,进而通过对具体的事实和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探索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二是定量研究法。运用统计学、运筹学等方法,对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现象、过程、规律等进行定量研究,尤其是对我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的效果、效益及用户需求等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一套具有“量”的规定性的科学概念和计量化的途径与方法,不仅能获得更加理性的认识,更是此项研究科学化的标志。

3.2 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述三类研究方法自成体系又相互影响。哲学方法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对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进行宏观指导。作为灵魂,它不仅协调着整个方法论体系的正常运作,还时时渗透在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一般科学方法和专门研究方法作为具体的研究方法,其子方法在研究中可独立使用,也可结合使用,要根据研究需要恰当取舍,融会贯通。

三种方法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论体系,成为我们研究档案安全体系建设问题的重要工具。

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 HSE体系概述

1.1 HSE管理体系含义

HSE管理体系将现代管理学作为理论基础, 其主要目标是保护人类身体健康, 注重生产安全与环境保护, 从这三点出发构建具有标准性的管理思想与方法[1]。在HSE管理体系中十分关注安全管理问题, 始终将职工健康, 确保生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相对于以往的安全管理来说, HSE管理体系比较重视安全隐患的发生, 预见生产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并有针对性制定预防措施与控制手段, 以此减少不必要的人身伤亡, 确保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环境不受污染。HSE管理体系将以往的事后处理转变为事前控制, 更为关注事前控制工作。

1.2 建立HSE体系的意义

首先, 将HSE管理体系应用到石化企业生产管理中, 是真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体现。石化企业属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在生产中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发生重大安全事故, 而HSE管理体系的应用不仅可以确保企业生产安全, 还可以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真正实现保护职工身体健康目标。其次, HSE管理体系的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 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以此吸引更多外部投资者, 使企业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2 推进HSE体系, 促进安全管理实施方式

2.1 完善体系, 注重HSE管理体系

要使HSE管理体系在石油化工企业真正发挥作用, 就要注重与企业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 找寻适用于石化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如兰州石化公司维达公司维修一分公司在应用HSE管理体系时, 应做好管理规定完善工作, 确定安全操作流程, 将HSE管理体系思想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让企业员工在学习企业文化的同时就掌握HSE管理体系理论。尤其刚进入企业的新员工, 一定要通过培训等强化他们的认识。从企业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都要认真学习HSE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职工对安全生产的认识, 通过改变工作环境实现健康生产目标, 规范工作人员施工流程, 使员工养成良好操作行为[2]。

2.2 加强培训, 重视HSE管理

要强化企业职工对HSE管理体系的认识, 首先要通过培训使其认识到HSE管理体系所带来的好处。这就需要企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举办与安全有关的活动, 让职工参与到安全讨论中, 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化他们对于安全生产的理解, 转变以往灌输式的学习安全知识, 使其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同时, 通过培训使员工认识到自身对安全生产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使其了解到自身应承担的责任, 开展实践活动, 使其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意义。

2.3 注重落实, 强化执行管理

再好的管理机制如果不落到实处都不会发挥任何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做好HSE管理体系的实施工作。首先, 明确各个部门与员工在执行与落实HSE管理体系中应承担的责任, 坚持将工作做到位;其次, 通过相互配合实现HSE管理体系价值;再者, 成立专门监督指导部门, 定期检查与了解各部门对HSE管理体系的落实情况, 发现有落实不到位的部门与人员加以严厉批评, 并让其做出深刻检讨;最后, 注重全员参与。HSE管理体系的落实需要职工的参与, 因此, 企业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调动企业员工积极性, 使其在HSE管理体系落实中展现自身才能。

2.4 防范风险, 将责任落实到个人

防范风险发生是企业最应关注的内容, 因此, 企业管理者应看到HSE管理体系的本质, 通过预防手段降低不良事故发生几率, 消除一切存在于生产中的安全隐患, 加强员工认知动态风险的能力, 争取在事故发生前就将隐患排除。同时, 构建风险评价机制, 注重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融入, 强化员工对风险管理的认识[3]。此外, 通过监管制度使企业职工认识到高层管理者对HSE管理体系的落实的重视, 要求所有人员都要按照规章制度办事, 稳步推进HSE管理体系在石油化工企业的落实与应用。

3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了解到, HSE管理体系在石油化工企业的应用是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能够有效减少环境污染, 保证人员健康, 促进安全生产, 因此, 一定要重视HSE管理体系在企业的落实。

摘要:安全是所有企业发展中最关心的内容, 尤其是石化企业更是关注这一内容。通过研究管理学得知正确应用HSE管理体系不仅可以保证组织人员身体健康, 还可以有效减少环境污染。因此, 本文将从HSE管理体系的含义与建立该管理体系的意义入手, 重点研究推进HSE体系, 促进安全管理实施方式。

关键词:HSE体系,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 陶卫君, 秦丽娟, 朱焱松, 邢新华.HSE体系管理在炼化企业基层单位实施现状及改进建议[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2, 02:129-133.

[2] 陈冬梅.论如何通过推进HSE体系建设提升安全管理水平[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04:230.

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现代化的不断加快,我国房地产行业迅速升温,由此带来的建筑工程施工随之发展,但是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这对社会效益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控制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针对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这有助于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水准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建筑行业和房地产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措施;安全隐患;分析;必要性

1 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安全管理体系不太健全。在中央“四个全面”战略指导下,我国深化对法律方面的改革,加大立法规范和执法力,因此我国先后出台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法》、《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标准》等法律法规来规范建筑工程施工的相关管理,但尽管如此,我国与 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方面的相关体系还是不够健全,对建筑工程的安全生产和施工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数量较少,而且在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被漠视,而无法落实到位,缺乏科学合理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这将严重影响到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落实。

1.2 建筑安全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完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对资源的分配和调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近来年,国家一直简政放权,下放给企业更多的管理权限,更好地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但是在这种背景下,有的企业偏偏喜欢挑战政府及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只为追求公司或企业的发展利益和经济效益,而忽视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更完善的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这就有悖于新形势下经济的发展需求。从本质上来讲,企业负责人没有把建筑工程的安全管理方面的责任意识重视起来,弱化了在这其中的责任地位,没有有效地规避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增加了建筑工程施工的不确定的安全因素。

1.3 建筑安全管理人员不太到位。在很多的建筑工程施工公司,他们在管理中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是因为他们甚至没有比较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部门,要不就是他们的部门相互交叉,没有相对独立的安全管理部门,有些企业名义上是有安全管理部门,事实上,这些建筑施工安全管理部门就好像齐同虚设,根本没有实权,也没有承担一定义务的责任人意义,这就导致很多相关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的缺失,很多安全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虽然在岗,但是却不想了解安全管理的专业相关知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建筑工程施工中存在着很多不明显得安全隐患,极有可能会对人们的生命及财产造成一定的威胁,产生重大的安全事故。

2 建筑工程施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对法律的解读只停留在表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使下,我国很多的企业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经济利益的满足,却忽视了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对施工安全管理也是空喊口号,搞形式主义,成为口头要求,并没有将其真正的落实到实处,在施工材料和施工时间上做一些所谓的精简,这看似不起眼的精简或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蕴含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问题。

2.2 建筑施工监管存在极大漏洞。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它的主体大都都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农民工,他们在日常的施工过程建筑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绝大多数劳务工人都是农民工,他们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会按照自己的施工習惯来进行施工程序,人员之间的工作协调度较差,因此不太方便管理,对施工的执行力就相对较差。

2.3 建筑施工单位忽视安全管理问题。企业的最终都是以盈利为最终目标,始终把经济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自然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就会自然相对来讲就会少一点的,尤其是建筑施工安全方面的关注,甚至有些企业都没有专业相关的人员来负责,建筑施工现场没有分配专门人员进行监管,显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4 建筑安全监管资金没有一定保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使企业利益最大化,会想尽一切办法来从别的部分来缩减自身的开支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其中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就是部分企业想尽力缩减的一项制度,主要表现在企业不会定期对员工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或者在建筑材料上,尽量一些用一些成本较低的材料,完全没有考虑其质量的优劣,这便在今后的施工中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3.1 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管理责任制,明确各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责,将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问题落实到实处,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针对安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一定的奖惩制度,严格规范和执行,创造良好的建筑安全管理环境,进而进一步提升建筑安全管理的质量水平。

3.2 加强安全管理方面教育。企业应定期做有关安全管理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建设安全管理相关部门,使其更加制度化,加大安全投入,使其形成一定的规模化,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采用不同的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模式。

3.3 加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政府应该加大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企业也应该完成相关施工安全管理的建设制度,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同时也应该发挥社会和人民的监督的作用,对忽视安全管理建设的企业加大安全事故责任的问责和追究力度,每个地区和施工项目的工作性质和特点都大不相同,企业管理者应该视情况而制定不同的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从而推进建筑工程施工地顺利进行。

3.4 增强思想文化教育。企业应努力宣传企业文化,认真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尊重生命安全,严格防范,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提高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增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对施工人员进行定期的安知识的培训,营造安全的建筑生产环境,提高施工质量水平,这样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质水准。

4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它会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而且也是和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安全隐患问题,因此要想保证建筑施工工程的顺利进行,就要建立针对性的安全管理体制,就必须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要形成一定的安全管理系统,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之外,政府也应该加强引导,提供大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同时,社会上人们也应该积极 配合企业的宣传,加强安全防范意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财产安全,企业还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素质,将安全生产切实落实到位,从而促进建筑施工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春君.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措施探究[J].江西建材, 2015,10(8):65-87.

[2] 陈显斌.建筑工程现场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分析[J].科技展望,2015, 13(5):27-43.

[3] 邹斌.浅析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 (10):54-67.

[4] 廖威,何贵明.安全施工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重要性与措施[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0(4):45-57.

生物安全体系健康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实验室开放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实验室开放面临的问题,针对实验室开放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实验室管理策略, 为高校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提供思路,以保障实验室高效、开放运行。

高校实验室开放问题对策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验基地,如何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构建以开放为导向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是高校教学管理面临的一项主要任务。

一、高校实验室开放的必要性

1.促进了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目标的实现

高校通过实验室开放教学完成大学生创新项目、科研训练项目等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大学校园中营造了浓厚的创新氛围,促使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促进了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2.有利于学生“培优补差”

开放式的实验教学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实验内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需要扩展自己的知识,而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学生则需要巩固课内所学的内容。开放实验室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这有利于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培优补差”,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3.提高仪器设备利用率

高校通过延长实验室开放的时间和增加开放的实验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开放实验教学项目、科研训练项目等实验,提高了实验设备的使用率,充分发挥了实验室资源的使用效益。

4.为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开放实验室不仅可以解决时间不足问题,也可为每个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提供保障,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开放实验室可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能进一步实现优化教育。实验室开放可满足以开放教学实验、科研训练和大学生创新等项目为主的多种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条件。

二、浅析实验室开放存在的问题

1.使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管理难度加大

实验室开放,意味着学生可自由进入实验室开展各类开放实验项目,由于实验场地与时间的分散,给实验室安全监管带来了难度。因实验设备的频繁使用,设备的磨损、故障率会大幅提高,还涉及到仪器设备维修等需要技术人员解决的相关问题,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实验专职技术人员缺乏、实验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现象。

2.由于实验指导教师的不足,制约了实验室的开放

开放实验对实验指导教师的要求更高,由于开放实验内容多变,学生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实验指导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实验技能,然而因开放实验的指导工作量无法考核等原因,使有些教师不愿参与开放实验教学的指导。

3.维持实验室必要的运行经费投入机制不够健全

实验室开放后,因实验材料、仪器设备损耗增加,使仪器设备维修、保养等成本提高,此外,实验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等相关问题都需要资金作保障,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来源是困扰实验室开放管理的难题。

三、开放下的实验室管理措施及建议

推进实验室开放管理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健全“仪器设备使用预约管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实验室开放管理”等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向制度要效益”,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1.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建设,细化实验室管理

通过加强实验室“意外事故应急预案”“化学危险品管理”“生物安全使用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的落实,消除安全隐患,强化实验室管理;通过定期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对已建有的应急预案进行演练等措施的落实,强化高校师生在遇到安全事故时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危机的应变处理能力,降低实验室事故危害的程度与范围。对于实验室,特别是实验动物、废弃的细菌培养基等所产生的废弃物,很多高校只做简单地处理甚至直接排放,由此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不容忽视。实验室應制定切实可行的“废弃物处置标准”,规范实验室废弃物的排放。

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学生结束实验时,及时督促学生对实验室的火、电等安全问题进行检查方可离开。之后由值班教师重新检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使用。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做好开放情况记录,监督学生做好仪器设备使用记录,对在实验中损坏仪器设备的人员需严格按照学校有关“赔偿标准”的规定处理。

2.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推进实验室开放可持续运行

实验室现有的实验设施、仪器设备状况是实验室开放的物质基础。高校也要从资金配套、工作量和其他政策倾斜等方面对开放实验室予以支持,使开放实验室成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此外,要加大实验室师资队伍培训的投入力度,鼓励实验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高校可开设名师名人讲坛,激发学生对成功依靠能力和创新的认同感,形成一种特殊崇尚实践中提升能力的学术文化氛围。高校还应加大实验教学改革课题的扶持力度,鼓励实验室管理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3.探索学生自我参与管理的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

实验室开放使实验室人员的教学准备、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等工作量增大。为保障开放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减轻实验室人员的工作压力,可以出台政策,鼓励更多教师进入实验室参与开放实验教学;让责任心强、实践能力强的高年级学生走进实验室,担任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助手。

4.强化实验室准入制度的落实管理

实验室使用执行预约制管理,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需填写预约登记,列出所进行的实验项目、课题及所需使用的仪器设备,必须经“仪器设备使用”和“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通过理论及操作考核后方能进行实验。通过强化实验室准入制度的实施,可减少设备故障率,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最大效益。

5.加大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管理

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远程控制等技术,将实验室的各类软、硬件等教学资源有效重组,建立科学的实验室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考勤、门禁等信息化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功能,使学生的选课、预约、审批等工作流程的信息交流更为方便,迈进教学改革与建设上的一个新台阶。

四、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开放运行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搭建起良好的平台,同时开放下的实验室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模式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使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中发挥双重作用,以适应新形势的教学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秀梅,安连锁,米增强.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筑平台拓通道建舞台[J].中国大学教学,2012,(1):68-70.

[2]朱飞燕,熊梦辉,周增桓.高校实验室开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2011,8(7):41-43.

[3]张静,董伟,姚军.论多形式开放实验室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3,766(18):142-143.

[4]李志红.100起实验室安全事故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1(4):210-216.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教改研究项目《“口腔生物学”课程建设与内容方法体系改革项目》,编号:2013233,于维先为通讯作者。

上一篇:车险核保体系建设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票据质押法律探讨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