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检测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17

生物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本科教育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生物科学专业为典型的理学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本文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三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及实践环节设置,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专业规范;比较分析

一、引言

我国高校生物学领域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并制定了相应的专业规范。如何体现各自的科学、技术及工程内涵与特色既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人才市场和报考学生和家长极为关心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这三个专业的本科专业培养规范,上提出一些参考意见,以期为专业的进一步规范、教学计划的修订,为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的专业选择提供参考。

二、专业类型

生物科学专业为传统典型的理科专业,培养科学型和教学型人才,授理学学位;生物技术专业以理为主、以工为辅、理工复合,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为主、以理为辅、工理复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授工学学位。其专业类型的描述和划分比较清晰明了,比较规范和恰如其分。

三、培养目标

从专业规范中培养目标的描述(见表1)来看,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很小,仅有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之差,但从目前的就业市场来看从事生物科学与从事生物技术差异很小,难以界定。而从专业类型可知,生物技术专业可授理学、农学或林学学位,这些特色理应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

四、公共基础课

在三个专业的本科培养规范中,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人文社科和自科)完全一致(见表1),而生物工程的公共基础课形式上有一定差别,可本质上看不出有多少差别,也缺乏需有差别的理由。从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要求来看,三个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要求可统一,学分要求也应统一,要求工科学生在这一环节增加近一倍的学分极不公平。线性代数等可在公共基础选修要求中解决。

五、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然而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很小,仅增加了工程基础课4学分(约11%),应为技术基础课,且应明确例举。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基础课要求有了明确的变化,按课程类别从科学到工程变化率近50%。学分的控制宜统一,且应规定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技术基础课学分应达20%以上,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最低学分要求中工程基础课学分应达40%以上。且可给出典型的工程类专业基础课名录,如机械零件、电子电工基础等课程。另外生物工程专业基础课将《机械设计基础》列为可有可无的选修会造成该专业工程基础的严重缺陷,且应在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中保留生物技术专业的细胞工程、酶工程等选修课(见表1)。

六、专业课

专业课的设置也体现了从科学、技术到工程的循序渐进过程(见表1),从科学到技术的专业课调整率达30%,而从技术到工程的专业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所列举的课程多为非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回避了典型的工科专业课如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学分的增加也不尽合理,三个相近专业,不论理科还是工科,学分基本要求应尽可能一致。向上浮动及在各选修课程间适当调整则是各校应有一定的自主权。另外生物工程是典型的工艺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缺工艺类专业应有的分析检测课也会给工艺过程及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质检质监和质控及产品安全留下隐患,故建议3+X模式中3应包含专业分析、X应例举氨基酸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有机酸工艺学、酿造酒工艺学等。

七、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

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实习及毕业实践环节完全一致(见表1),未能体现从科学到技术的差异特点以及生物技术可授农学或林学学位的特色。毕业设计是工科工艺类专业最为特色的实践环节,但在许多学校以“毕业设计(论文)”的形式出现,实际实施则只做毕业论文,没有毕业设计,使毕业设计名存实亡,致使许多学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根本就不知道何谓毕业设计,许多学生甚至把毕业论文当作毕业设计。建议明确生物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为必修环节,可以设计论文二者兼顾,至于是“大设计小论文”还是“大论文小设计”可依各校情况而定,唯有如此,生物工程专业才能名符其实。

八、师资要求

师资的最低要求在规范中描述不尽一致,应加以统一。且应规定专业课的师资要求,因为能承担专业课的老师一般能胜任专业基础课,而能承担专业基础课的老师则不一定能胜任专业课。这在工科尤其如此。故除规定学历职称要求外,应规定专业要求,即“本科为相应或相关专业”的师资应大于专业师资总数的50%。

九、其他

近年由于社会办学、企业办学、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网络教学、数字图书资料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和方式的发展,统一实践等硬件条件形式较为困难,而且也不符合时代要求。建议教室(专用或生均面积)、专业课实验室(面积及专用设备)、图书资料数据库量设定为刚性要求,研究所(室)或技术中心、实习基地规模和数量等宜设定为柔性、选择性或特色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科学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1,1(2):3-9.

[2]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技术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3-10.

[3]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生物工程专业规范[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2):3-10.

[4]陈朝银,余旭亚,林连兵,孟庆雄,刘丽.生物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D].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陈朝银,熊向峰,韩本勇.生物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兼做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与探索[J].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11,(8):26-28.

生物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2020年11月2日—4日,2020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举办。三天的时间里,30余位生物技术领域院士、300余位演讲专家及2000余位来自国家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产业园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嘉宾齐聚金鸡湖畔,共话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发展。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本次大会以“科技助力健康、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旨在践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生物技术领域交流与合作、推动生物技术创新发展,并围绕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医疗器械与体外诊断、前沿生物技术、生物安全等内容,全方位展现生物技术领域最新发展态势。

3个大会报告、26场分会、3场闭门会

引领生物技术领域新风向这是一场专业性极强的大会。

专业首先体现在:大会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成员包括了45位院士,还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大会还设置了3个大会报告、26场分会、3场闭门会及重磅发布等活动。

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情况、创新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前沿生物技术、“十三五”生物技术领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成果等诸多前沿话题成为大会热点。

开幕式上,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徐南平直言,十三五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生物技术领域的创新投入,通过国家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学基金等主要科技计划,这五年累计投入专家财政经费730亿元左右。2019年我国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二位和第一位,去年生物技术领域发表论文115万篇左右,相比2018年增长了23%,生物技术创新产业发展态势喜人。

三位院士还分别做了《2020中国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发展报告》《2020中国临床医学研究发展报告》《2019中国医疗器械科技创新发展报告》等三场报告,展现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创新重要成果,预测生物科技发展趋势,共谋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未来。

除了开幕式,本次大会还有26场分会和3场闭门会,亮点纷呈。

在议程设置上,大会既侧重了当下热点的创新药物研发、生命科学与前沿技术、新冠肺炎疫苗研发等生物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学术交流,也对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创新合作与资本、生物制造等议题加以高度重视,同时还为体外诊断、临床医学等产学研联动的一线部门提供了展示机会。

除了诸多专业分论坛,大会还为一线科研人才特别设置了生物技术青年人才论坛,鼓励科研人才内部的交流、展示和对自身境遇的探讨,激励生物技术青年人才勇于创新创造,为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蝉联第一跑出生物产业发展“加速度”

无论是对生物行业还是园区来说,此次大会都堪称“里程碑”事件。

从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来看,目前正处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的开始阶段,并将进入快速发展期,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一场专业、重磅的大会,有助于为行业搭建平台、整合资源,发挥“杠杆”优势。对于园区而言,苏州正在逐步站上中国生物技术版图上的重要一极,参与构建全球产业链。

大会现场,《2020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发布,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竞争力、环境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和龙头竞争力等5个主要指标均名列前茅。在含金量最高的產业竞争力排名中,园区再次以卓越的产业创新能力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中名列第一,人才竞争力也同时攀升至第一,综合竞争力攀升至第二位。

近年来,苏州市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并明确将其列为“一号产业”重点打造,对标波士顿打造万亿级“中国药谷”。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药谷”的核心承载区,已成为我国发展水平最高、竞争力最强的国家级高新区之一。借助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举办的契机,园区将在生物医药关键技术领域布局一批重大科学设施、建设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进一步吸引全球顶尖人才和项目,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

面向未来,园区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力争到2022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300家,上市企业突破24家,产业规模突破1600亿元;到2025年,集聚生物医药企业3000家,上市企业突破30家,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形成2-3个具有国际引领地位与竞争优势的子领域产业集群。

现场大咖声音:

@徐南平(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生物技术领域科技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四个面向”,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作为生物技术最重要的任务,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创新能力,支撑人民生存质量、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钟南山(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肆虐,我国的生物技术创新在新冠肺炎的临床救治、药物、疫苗研发、检测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为疫情防控作出重要贡献。面对新的形势、新任务,我们需要推动生物技术各领域交叉应用协同发展,加强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重视融合国内外领先技术;以国家战略目标为导向加强基础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以应用需求带动基础研究,在生物技术领域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黄璐琦(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中国中医科学院肩负起的使命就是把中国的东西传承好,同时要吸收应用西方好的科技,双方结合最后做好我们的创新。

生物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为了培养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结合我校生物技术实验教学实践,探讨了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从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当前生物技术的实验教学必须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应用型人才生物技术实验教学近几年来,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应用到生产企业中,这就要求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不断自我提高,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和科研素质,适应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强调应用型人才对于医学院校的生物技术专业显得尤为重要。实验教学是生物技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因此,建立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更加重要。

吉林医药学院依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的特点与相关学科优势,适应生物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的实验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应用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果,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

一、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特点

医学生物技术主要是由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交叉而成的一种应用型很强的新兴学科,是集医学、生物学、药学、实验方法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具有生物学和医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具有生物学和医学的实验技能。形成符合国家对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生物技术和医学背景的,满足我国医学生物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吉林医药学院原先是一所军队院校,2004年移交给地方办学,是一所医学类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是我校新办专业,在实验教学方面比较薄弱。在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方面,主要存在基础仪器设备数量不够,而且有的仪器设备比较陈旧,缺少一些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些仪器设备;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缺少具有医学背景的应用型实验教师;在实验教学内容上,实验内容脱离时代前沿,和生产实际结合不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教学模式;另外在实验考核方面,还缺乏科学合理性。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

基于以上问题和不足,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以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制定了应用型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转变教育理念,对医学生物技术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1.通过更新整合资源,建立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在我院实验室原有的仪器的基础上,进行了资源整合,又购进了PCR仪,凝胶成像系统,二氧化碳培养箱,荧光倒置显微镜,发酵罐,蛋白质纯化系统,高效液相色谱,多功能酶标仪等先进的实验设备。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验室、细胞培养室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医学背景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包括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酵实验室、蛋白质纯化分析室、药物筛选实验室,并且还做到对学生完全开放,学生可以申请毕业论文和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等。通过教学中心的建设,既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又顺应了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2.引进优秀实验教师

医学生物技术实验课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实验室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有高水平的医学和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术。我们实验室对人才的引进,要求具有医学相关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优先录用具有医学和生物技术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并且由科研骨干教师考核,考核期合格才能被录用。并且新入职的实验教师还要进行生产实训,到医药生物技术公司进行系统培训。

3.改革教学方法和实验内容

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将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手段运用到实验课中。它可以将一些陌生、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实验,如PCR实验,可以用动画讲解整个实验过程,将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化,并可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在实验内容上,减少一些陈旧性的实验内容,多开设一些设计性、应用型实验,与医药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紧密结合,如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蛋白质药物的纯化,基因工程菌的高密度发酵等综合性实验。

4.改革实验考核制度

改变评分标准主要依据实验报告的传统实验教学考核方式,我们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实验考核制度。在学期实验结束后,除了考核学生对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外,还要考察学生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对其进行量化打分。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中,实验数据20%,实验操作50%,解决问题的能力20%,创新能力10%。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地位,转变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四、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在应用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在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改革探索,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实验室的开放管理,大学生实验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还不够完善,医学生物技术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要想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学生物技术人才,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与尝试。

参考文献:

[1]姜勇,王会岩,张磊.等.普通医学高校生物技术教学改革[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7-148.

[2]李艳,王会岩,郝峰.等.为地方生物产业发展培养医学生物技术人才[J].中国卫生产业,2013,(1):185-187.

[3]洒荣波,张显忠,孙继政,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实验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23-25.

生物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融合发展

在智能化和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海量数据爆发式增长给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挑战,信息技术的计算、存储和分析得到爆发式的增长,随之而来的能耗、效能挑战使得信息技术急需寻求新的发展方向。生物技术神经形态和DNA数据存储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成为了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信息技术的革新从生物结构中寻找思路成为了当前活跃的新兴研究领域,未来20年,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将进入最重要的时间窗口,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一、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意义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1994年,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Erwin Schr-dinger)发表的《生命是什么?活细胞的物理学观》一书中关于“是什么让生命系统似乎与已知的物理学定律相悖”这一问题启发了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等物理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开启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大门。随后,物理学家在进一步的探索中提出了信息论和控制论,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以此为起点沿着各自的轨道不断发展。之后,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启动让人们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角度对生命科学的发展规律得到了新的认识,拉开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的序幕。

在生物技术驱动信息技术的发展之前,信息技术在生物技术开发和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已经有了规模化的应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就是生物信息学,像日本建立的DNA数据库、美国的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欧洲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是发达国家依据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前景建立的三大数据库。人类基因组計划的开展使得代谢组、基因组、蛋白质组、转录组等生命科学组数据急剧增长,信息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邻域有了更大规模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生物技术逐渐向着系统化、工程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和向可计算、可定量、可调控、可预测的循环模式跃升,生命科学研究也进入了“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第四范式时代。

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改变了生命科学“实验驱动”的发展方式,向着“数据驱动”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生物体的处理过程,受到了更多的启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产业界和科技界逐渐将目光投向了生物启发计算、DNA存储、神经形态芯片等新的交叉技术领域。相互推动、齐头并进是当前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方式,成为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大国和创新企业的战略选择

早在2001年,美国各界就高度关注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的发展趋势。在《会聚观》《21世纪的新生物学》等报告中都提出了生物技术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就是信息技术等的会聚。随之在一些重大计划像“精准医学计划”“脑科学计划”等计划中广泛地融入了信息技术手段。同时,美国的信息技术联盟对于“半导体合成生物学”这一邻域十分关注,并实行了重点布局,这些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的发展举措,加快了生命科学解决方案的开发,催生了信息技术大数据存储和分析的需求。除此之外,各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也纷纷和生物技术企业或医药投资者展开了战略合作,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Sunovion、拜耳、巴斯夫等医药制药公司开展合作和交流,再比如,泛林公司作为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已经在合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做好了战略布局,还有像谷歌、微软等大型信息技术企业也加强了和大型生物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

(三)催生更多的新兴布局空间

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像美国的“脑科学计划”“人体微生物组计划”等项目,也将促进人工智能、健康、工业等更多的新兴布局空间。生命组学与半导体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促进生物电子细胞、CAD/CAM等的发展;与通信领域的交叉融合,将带来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电子处方等的发展;与互联网领域的交叉融合,将带来人机交互、远程医疗等的发展;与脑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将促进计算神经科学、3D生物学等的发展。

二、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带来的变革

(一)新的科学发现

下级结构形成上级结构,上层设计约束下层单元,这是生命系统和信息系统共有的特征。器官是由组织形成,组织是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由分子组成,同样地,在信息系统中,互联网的作用的发挥得益于计算机,计算机由模块组成,模块由逻辑门组成,逻辑门由晶体管组成,二者的结构、功能、系统组成有一定的可比性,部分与整体、运行于调控、结构与功能的规律认知必将引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科学发现。

(二)新的产业模式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在促进催生更多的新兴布局空间的意义下,也必将驱动产业新模式的形成,改变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模式,带来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的创新,带来像分子影像、生物线路、核酸界面、体外诊断、生物服务等新兴产业模式。

(三)新的技术发明

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已经在多个领域催生了技术新发明,生命信息的计算、存储和感知,启发了基因合成DNA存储、人工交互、系统生物学分析等技术的开发,催生了生物纳米物联网、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也带动了合成生物学开放语言、生物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设施的开发,使得现代生物的形态得到更大程度的丰富。“会聚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源头也将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融合发展中找到更多的思路,带来“涌现效应”。

(四)新的制造能力

生物技术工程的发展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引入,在细胞制造、DNA合成等方面有了强有力的支撑工具,实现了质的突破。比如在DNA的合成上借鉴了半导体技术,像第二代DNA合成仪的开发通过半导体技术引入了基于硅片的喷墨式合成仪器、物理掩膜法原位合成仪器、喷墨式打印DNA原位合成仪器等技术,这一领域也将走出类似“摩尔定律”的路径。细胞制造产业的发展形成“细胞设计”“细胞制造”“细胞测试”三大环节,需要不同企业协同分工,也将带来细胞制造的成本的下降。这些方面的突破,也为信息技术的带来了新的空间。信息系统的发展实现向“小规模”“高效能”“细胞启发”方向发展,“生物—半导体混合系统”也相比于传统的电子设备具有前所未有的能力。

(五)新的健康理念

“生物—社会—心理—环境”的医学模式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之下有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撑,促进该种医学模式以“健康”为中心取代“疾病”为中心;以“全方位干预健康影响因素”取代“单一要素防控”;以“实践优势”取代“理论优势”;以“治已病”取代“治未病”;以“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取代“服务部分人群”;以“社会整体联动”取代“依靠卫生健康系统”等,全面利用健康主动管理、健康状态辨识、健康制动促进、健康风险评估等技术支持“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这一理念,构建起支撑各年龄阶段的、各社会群体的健康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推动预防、治疗、康复的一体化发展,早日实现健康管理“一人一方案”“一人一路径”的个性化、精准化、数字化的新健康理念。

(六)新的环境要素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再到土壤、水源、大气,包括近人体空间的小环境。不论是人体的内环境,還是传统的外部环境抑或是环境“新要素”,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环境要素,基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使得这些在以往研究较少的环境“新要素”与传统的环境要素结合起来,开发新技术、新标准、新场景、和新体系,充分研究新环境要素在社会安全、人体安康、家庭安居中的更多作用。

三、我国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现状

我国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依旧存在布局上的短板,过于依赖国外生命科学信息分析和采集仪器,在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带来的模式和范式等方面缺少进一步的认知,前沿技术布局的系统性还有待深入。比如在DNA存储这一领域,依旧还面临着诸多的技术问题,现有的编解码方式及纠错机制、生物技术、随机存取等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四、促进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布局前沿引领技术

以类似“摩尔定律”的性能升级路径为导向,对3D生物学分析和仿真技术、DNA存储与计算技术、人机智能交互技术、细胞半导体界面等前沿技术领域,制定关键技术战略发展路线图,采取工程化的模式,在战略发展路线图的基础上实施前沿技术的布局,实现自主“所有”。

(二)开发关键共性工具

通过对环境和体系的模拟验证、仪器的分析、软件的设计,针对跨尺度、高纬度、多模态的生命信息采集工具,仿真感知所需基础模块、原件等,率先布局开发关键共性工具,支持发展所需,在工具的循环中,驱动工具开发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使能技术平台

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智能化细胞制造平台、生命健康数据平台等使能技能平台,支持协同“所创”,推动理念的融合,促进会聚范式的形成,实现工程协同和技术集成。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为改善和创造新的技术、解决技术难题、促进技术改革提供了新的原理和方式。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驱动力,是大国和创新企业的战略选择,有助于催生更多的新兴布局空间。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将会带来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健康新理念和环境新要素等的变革,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融合发展已成为国际前端研究方向,其发展前景广阔,必然会带来颠覆性的技术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丽杰,张孝余,李珊珊.大学生生物技术创新创业调查分析——以齐齐哈尔大学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为样本[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9):21-23.

[2]汪洋,陈枢舒,魏鑫,孔丽华,洪学海,廖方宇.生物技术启发下的信息技术革新.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01):43-49.

[3]刘晓,王跃,毛开云,范月蕾,陶诚,陈大明.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01):34-40.

作者简介:李海洋(1999— ),男,汉族,湖北荆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生物工程、生物医药。

生物检测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检测技术;应用

Status Quo of Food Safety and Application of Food Safety Testing Technology

ZHANG Xiaolin

(Weinan Market Supervision Administration, Weinan 714000, China)

我国对于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十分重视,食品行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经济的发展,食品的种类日渐丰富,如各种有机食品、复合食品以及纯能量食品等,食品的生产与加工技术种类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为食品的安全质量提供技术保障,有助于提升食品的安全性。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现状不容乐观,需要食品监管部门注重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

应用。

1 食品安全发展的现状

1.1 行业发展持续进步

现如今,国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使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渐发生改变,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越发重视。人们对于食品生产的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该注重食品生产的安全性问题,确保每日供应的食材均达到食用的要求。当前,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正处于持续进步阶段,食品种类日渐丰富,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并注重对先进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我国在食品检测技术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多,检测技术应用的灵敏度以及检测精准性较高,有助于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1]。

1.2 食品安全要求提高

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仅注重吃饱、吃好,还比较注重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健康性,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明显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品质量问题、食品保质期问题、食品添加剂问题以及食品味道问题等,不同类型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不同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检测。因食品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所以人们十分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在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对检测技术的应用水平要求较高。食品种类的丰富,使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逐渐增多,如漂白剂、着色剂、膨松剂等,其对食品安全的检测具有一定影响[2]。

1.3 监管力度有待提高

食品安全检测属于长期工作,其检测质量需要专业的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工作存在诸多不足,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原有的食品安全检测法律法规不能完全满足食品行业发展的需求,诸多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尚未在法律法规监管范围内[3]。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十分重视,针对食品安全检测出台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以便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有助于为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此外,相关监管部门还需加大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

2.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其在生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病虫害的侵蚀,常用的病虫害治理方式是化学农药的喷洒。针对病虫害的治理,大多数农民会优先采用喷洒化学农药的方式,因农民缺少专业知识,使用农药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不仅不利于病虫害的防治,还会使农作物表面留有农药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降低食品安全系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4]。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我国农作物食品安全检测水平的提升,不仅优化了食品安全检测流程,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安全检测质量。

2.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

畜牧业是我国的农业产业之一,其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近几年,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良好,养殖规模逐渐扩大,使兽药添加剂的使用量逐渐增加,因养殖人员对兽药添加剂的使用缺乏了解,兽药添加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科学行为[5]。部分养殖人员为了加快动物生长,缩短动物生长周期,会在动物的饲料中添加各种兽药添加剂,如瘦肉精,其可增加动物体内的瘦肉比例。此外,为避免动物出现各种传染病,养殖人员会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各类激素类药物,以此增加动物的抵抗力。各种添加剂的违规使用,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动物体内兽药残留过多,影响畜禽类食品的安全,兽药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是对此类添加剂的一种检测,有助于为畜禽类食品的安全提供保障。

2.3 毒素残留检测技术

毒素残留检测技术常被应用于畜禽类食品以及农产品的检测,检测效果良好,应用范围较广。如果食品在生产或者是储存过程中,其环境存在毒素残留问题,则会对食品的材料产生污染,如霉菌。如食用了受到霉菌污染的食品,可能会导致食物中毒。黄曲霉菌是霉菌的一种,其在繁殖过程中不仅会降低饲料以及农产品的品质,还会使食品中各种营养大量流失,食用后会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不良影响[6]。毒素残留检测技术是针对食品中各种毒素残留的检测,检测技术中的酶联免疫检测法,主要是对黄曲霉毒素的检测,该技术灵敏度以及检测结果的精准度较高,可被广泛应用于毒素残留物的检测操作中。

2.4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食品数量增多,种类日渐丰富,各种转基因食品逐渐成为食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食品其生产加工工艺较为复杂,食品监管部门需加大对此类食品的监管。我国针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及销售有明确规定,生产厂家必须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注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检测技术还可应用于天然食品的检测,部分商家为获取最大经济利益,食品生产中存在以次充好、人为加工食品替代天然食品等违法行为,损害消费者利益。转基因检测技术可对真假天然食品进行区分,避免消费购买到假的天然食品[7]。转基因检测技术的检测原理,需要依据基因聚合酶对食品中的转基因成分进行检测。

2.5 食品掺假检测技术

食品掺假是食品安全管理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轻则损害消费者利益,重则可能会导致食用者出现食物中毒现象等,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经济利益。随着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部分生产厂家为牟取暴利,存在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生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食品安全市场秩序,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健康,如用地沟油代替食用油进行食品加工;人工养殖的人参经过人为处理后冒充野山参进行销售等。在检测掺假食品的过程中,需借助先进的检测设备及技术对食品的图谱进行检测,通过红外线将食物中各组成成分进行检测,食品检测技术人员根据检测结果,使用显微镜对食物中各种分子、粒子进行观察,以此可对食品中的掺假成分进行鉴别[8]。

2.6 快速检测技术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食品的种类逐渐增多,如绿色有机食品以及转基因食品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检测的工作量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的难度系数。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快速发展的食品行业,需要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进行优化与升级。快速检测技术是传统检测技术的升级,其操作步骤简单,操作设备使用便捷,检测过程更加灵活,不仅提高了食品安全检测效率,缩短了食品安全检测时间,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食品检测成本,有助于检测机构经济效益的提升[9]。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包括分析生物学检测技术与化学比色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应用需要食品监管部门注重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注重专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

2.7 生物检测技术

生物性污染是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常见问题,其主要是由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性疾病,如沙门氏菌、螺旋杆菌以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等疾病,此类疾病的发病率虽然偏低,但对人们的生命健康的威胁性较大,一旦食用了被污染的食品,则有可能导致丧失生命[10]。生物性检测技术,可对食品中各种食源性疾病进行检测。生物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微生物检测技术进步明显。微生物检测技术对疯牛病和禽流感等病毒的检测效果良好。此外,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需要相关部门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为技术应用提供基础保障。

3 结语

食品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可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相关部门应重视对食品安全的管理,注重检测技术的应用。在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兽药残留检测技术、毒素残留检测技术、转基因检测技术、食品掺假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技术等,有助于为人们的食品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当前,我国食品行业正处于持续进步阶段,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逐渐提高,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保障人们的饮食健康。

参考文献

[1]黄锦燕,梁景波,宋青.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运用分析[J].粮食科技与经济,2020,45(10):104-105.

[2]张小静.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发对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影响[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7,38(8):217-219.

[3]李燕.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4):207-208.

[4]贺林艳.食品安全现状及安全检测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食品,2020(17):148-149.

[5]吕凌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研究[J].现代食品,2019(3):110-112.

[6]柳溪.食品安全现状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应用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4):18.

[7]石宝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主要应用技术的研究及现状[J].商品与质量,2019(39):77.

[8]李佳银,罗磊,熊蓥姿,等.磁性纳米酶显色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22,43(5):416-423.

[9]陈爱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2):411-414.

[10]张云鹏.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简述[J].饮食保健,2018,5(17):280-281.

上一篇:财政学教学论文下一篇:ppt课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