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师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024-02-07

福师大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漂泊诗圣的安居之地

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的冬天,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带着自己的家人几经辗转从甘肃同谷来到四川成都,暂时居住在浣花溪旁的古寺。第二年春天,依靠亲朋好友的资助,在风光秀丽的浣花溪边,建起了茅屋,取名“草堂”。杜甫在这里前后住了三年零九个月,这段时间是一生漂泊的诗人度过的相对安稳的日子。在杜甫留下的240多首草堂诗歌中,有大量富于田园风味的诗作,也有不少忧国忧民、富于现实意义的篇章,这些不朽的诗篇赋予草堂深厚的文化底蕴,使草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圣地。

公元765年,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渐渐荒芜。到唐末,诗人韦庄沿浣花溪畔寻得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为纪念杜甫重建了一间茅屋。成都杜甫草堂遗址由此得以确认。从此以后历代对草堂进行过十多次修缮、重建,其中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两次规模最大。这两次重建,奠定了后世草堂依中轴线对称的多重院落式布局的基础,并保持至今。新中国成立以后,与之左右相邻的私家府邸“梅园”和始创于东晋的千年古刹“草堂寺”先后划归草堂统一管理,构成了今天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雏形。它们同样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从而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最终成为集有纪念功能的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并隐约显现私家园林官邸和佛寺建筑风格的文化圣地。1961年,国务院公布杜甫草堂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人唱和传佳话

“人日”即人的生目,又称“人胜节”。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魏收引用晋人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自汉代以来,全国各地都有在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的习俗。唐徐坚《初学记》卷四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簿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相遗。”这是有关“人日”较为完整的一条记载。唐人最重“人日”,据不完全统讹仅《全唐诗》中对“人日”描述的诗歌就有近30首,如薛道衡、陈子昂、韩愈、宋之问、刘长卿、李商隐等都有关于“人日”的名篇佳句留存于世。

杜甫寓居草堂时,曾与好友高适在“人日”这天以诗唱和,被传为诗坛佳话,其影响深远,并成为明清时期成都“人日游草堂”风俗的起源。

唐上元二年(T61年)正月初七,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给身居成都草堂的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唐大历五年(770年)的正月二十一,杜甫漂泊于湖湘之时重读此诗,高适早已亡故,杜甫感时伤怀,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以寄托哀思。从此,高杜二人的友谊及其诗歌唱和的故事传为诗坛佳话,它为传统的人日习俗增加了“诗歌酬唱、歌颂友谊”的文化内涵,并成为此后“人日游草堂”民俗活动的起源,对后代的文人墨客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明代嘉靖时期,“人日游草堂”已成为文人雅士祭拜杜甫、传承蜀中文脉的重要活动。清咸丰年间,自文人何绍基“锦江春水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佳句流传起,“人日游草堂”遂发展成为由文人雅士倡导发起,民众附和响应、广泛参与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

草堂的“福”文化

成都杜甫草堂,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正如现代诗人、学者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所说:“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他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人们来到成都草堂,首要是为了瞻仰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朱德曾在参观草堂时撰写了“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名句,是对诗圣杜甫崇高地位的确认。

赏梅祈福 拓福还家

结合“梅园”和“草堂寺”的历史和文化氛围,人们还赋予了草堂更多的意义。根据《四川民俗大观》的记载,成都市民新春出游是有一定日期的,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初七“人日游草堂”。每年“人日”这天,成都民众扶老携幼游览草堂,凭吊诗圣,吟唱杜诗,赏梅、登高祈福等,清代文人张之洞、傅崇矩、潘元音、何维棣等都曾在诗文中记载当时“人日游草堂”活动的盛况。

梅花是古代诗人的重要吟咏题材,杜甫被誉为“古今咏梅第一”。草堂的梅园是成都市民的传统赏梅胜地,宋代陆游诗中即有浣花草堂观梅的相关记载。近代可考文献为1946年,作家郭祝崧在当年《旅行杂志》3月号上发表游记《成都春游三胜》,他写道:“因为有草堂人目我归来”之句,成都人多年来,每到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便成群结队到草堂寺来,凭吊爱国诗人的遗迹,同时到梅园观赏梅花盛放的情景。梅花也名“五福花”,象征快乐、幸福、长寿、顺利、和平。因为上世纪50年代梅园的合并,草堂的园林园艺文化越加浓郁,从1989年在北京市宣武艺园举办的第一届中国梅花蜡梅展览会起,到2013年在昆明举行的第十四届展览会,草堂参展的园艺梅花(盆景)多次获得金奖。新年到草堂“赏梅祈福”也成为成都市民人日游草堂的重要内容,现已发展成为以表现中国梅文化为主题的“梅花艺术展”,并已连续成功举办多届。

另外,在馆内仰止堂,还开展了“拓福”体验,即通过我国传统技艺一“拓片”,使用宣纸和墨汁、朱液,将各种类型的石刻“福”字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经过几年的沉淀,如今“拓福”已成为游客在人日游草堂活动期间的重要“祈福”方式。

登高望远 敲钟祈福

在巴蜀地区的方言中,“佛”与“福”同音(均发音:“fu”),亦因此形成了独特的“福”文化——视“拜佛”为“祈福”。具体表现就是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因为佛只能敬而不能摸,众多佛院禅林以镶嵌“福”字的照壁或者饰品等供香客民众“摸佛祈福”。其中尤以成都文殊院的大雄宝殿的大门上的铜制“福”饰和新都宝光寺门前的“福”字照壁最为有名。每年正月初一,文殊院会从子夜开放,鱼贯而入的香客们将寺院里外挤的水泄不通,而在大雄宝殿前,排着长龙的人们跪在蒲团上诚心向佛像祈愿后,再次排队逐个将铜饰“福”锁从上至下,从左至右摸个遍,并认为此举可以“引福上身”,将福气带回家!

登高则是古代岁时民俗,即在节日登上山岭高处。起初多与避灾除厄的传说相关,后逐渐演变成为游览健身活动的一种,多在人日、正月十五日或重阳等节日进行。旧时,在辽阔的成都平原,难觅登高所需的自然梯度,不过“东有崇丽阁(望江楼)、西有万佛楼”的人文景致弥补了这一缺憾。但千百年来,“望江楼”只能望不能登,而草堂的“万佛楼”则是游客登高望远的好去处。

万佛楼,本为原“草堂寺”的重要建筑,原楼为木制四层重檐攒尖式宝顶结构,正八边形,楼顶盖琉璃瓦,楼内原供泥塑佛像四尊,壁间绘佛像千余尊,是成都市区著名的古建筑。现存草堂的万佛楼是2004年在原址基础上恢复重建的。在万佛楼重建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掘出原址柱础,后经多次调整规划设计,决定仍在原址复建新楼,将新楼基础偏移225度,对出土柱础实施原址保护。我们现在透过楼外地下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柱础。

在这种地域性的“福”文化背景下,草堂的“万佛楼”也被当地民众认为是万“福”之楼,能在新春佳节之时,登上万佛楼顶敲钟祈愿,来年必定福气满满!2005年新的万佛楼重建完成后,有学者提议将新楼重新命名为“万福楼”以顺应成都市民在此处祈福的意愿,但馆方经过认真的思考,为了尊重历史,仍将重建新楼命名为万佛楼,并在楼身悬挂“上善之缘心生万福”的牌匾。

目前,万佛楼建筑面积910平方米,共四层,楼高30.7米,正八边形,重檐四层,并新铸铜钟,悬挂楼顶。今天的草堂占地面积300余亩,绿化率高达90%,加上与之比邻的浣花溪绿地公园,整个区域系成都市区的城市绿肺,万佛楼也是该范围内的最高点,在楼顶视野十分辽阔。每年新春游草堂活动期间,尤其是大年初一这一天,游客会争相登上悬有铜钟的万佛楼顶“敲钟祈福”。人们认为,大年初一作为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只要在祈福时敲钟声越响亮,新的一年里福气就会越宏旺!近年来,历届“人日游草堂活动”期间,万佛楼上会源源不断的传来,游客登顶祈福的敲钟声。

在将要到来的甲午年人日游草堂活动之际,杜甫草堂博物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用信息技术助推文化传承,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即除传统的赏梅祈福和登高祈福外,结合博物馆新开通的“威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官方微信,推出了“信”福游草堂活动,游客只需要关注其官方微信,便可以在指定地点领取主题明信片一张,在官方微信提供的免费导览服务下,边游览草堂边逐个盖上四枚纪念图章,然后将自己在草堂搜集的祝福寄送给自己在远方的亲友。

上一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论文范文下一篇:关于财务管理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