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

2023-09-20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1篇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积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生活习俗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然而,自“五四运动”始,西方思想浪潮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击,使得我们倾心于所谓的进步、发展,认定传统文化是中国落后的根蒂。随着我国民族自信心的恢复,国家加大了宣传、弘扬传统传统的力度,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1]习近平多次明确讲要弘扬传统文化,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2]当下,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让学生在小学教育中了解、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底蕴、精髓,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无启发意义。

一、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能力弱化,坚忍品格衰退。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自立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阶段。亦是其独立人格完善的重要阶段,而独立自主意识是独立人格及其他品格生成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将起到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虽开设了劳拉动课程及对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的训练,但实际情况却是在家里鲜少有学生自己动手帮助家长承担一定的家务,很多学生注重的是物质上的享受却放弃了坚韧和自强。

(二)缺乏团结协作的意识。

人类社会本就是一个人与人的社会,人不可能脱离群体却独立生存,例如狼孩。团结协作是增强人与人交往的途径,而是否具有团队精神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一个重要品格,是个体能否被社会利益共同体所接受和肯定的通行证。竞争中首先意味着在一定范围内的介作。尤其是未来社会,社会分工发展到极致,更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介作。目前小学生对合作、对团队的认识解步入了狭隘的极端。在很多小学生认为自己和同学之间存在最主要的竞争是学习成绩,成绩的高低被抬到了至高点。很多学生做错事情总是将责任归结到别人身上,而并非从自身找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有明确的定位和要求,从中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教学中此方。

(三)缺乏爱心意识及宽容意识

爱心是人类向心力的源泉它是情感中最纯真最善良的部分,人类作为高级物种类群其社会必得有序,而爱心则是这种秩序的强大约束力量。宽容能唤起人们的潜意识,是人性中重要的闪光点,宽容更是一种修养促成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就如同能矫正人生的船舵。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宽容使其达到和谐的统一、理顺人与人的对应关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像这种催人向上对成长期的孩子尤其重要。好的人格修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要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对孩子的培养和塑造。

二、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首先,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古语有言:“百善孝为先”,在 我国文化传统中“孝”是德行的根本,是做人、立身、处事的基本要求我国重要传统美德之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孝”的感悟,对“孝道”的传承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做一个对父母孝敬的人。例如《弟子规》言:“入则孝,出则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孩子们通过学习这些,把孝道的观点根植于孩子的心底,能在其心灵中逐渐树立起孝顺父母、关心老人的观念。再如《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当所执。”[3]这寥寥数语却道出了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称颂的故事。《幼学琼林》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道出了及时孝养父母的重要性。而作为老师我们在教学方面也定要把孝作为德育的首要位置来重视孝道。一个人做到了孝梯,就从根本上做到了仁,孝梯是仁的根本。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子,受长辈父母的过分宠爱,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才不会让“孝道”这样的传统美德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要引导孩子孝敬父母,让孩子继承“孝”的文化,为发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其次,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仁爱”与“慈善”在我国的传统文化道德里是两个重要的道德理念,也是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孟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乃“仁”的核心精神。要做到仁爱,就要有同情、关心、尊重、爱护、帮助和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决心。在基础教育中我们的道德教育应强调相互关心、相互爱护,友爱团结。中国人历来强调“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理念,同时也强调“宽恕”。《弟子规》中“己有能,勿自私”,“恩欲扬,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也体现宽容这一文化传统思想。当代大多数孩子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决定了很多的孩子不能与人分享、不会与人合作也不懂得善待、宽容。他们过度强调自身的利益、人价值和个人独立,具体表现为个人主义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等道德理念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最后,诚信为人的基本道德标准之一。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诚之,君子哉。”《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4]可见孔子对一个人的诚信品质非常看重的。没有诚信将在社会中寸步难行,国家则无法立足。因此,在文化传统中,诚信之本是不能忽视的。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都非常重要,是形成高尚职业道德的基础,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学生从小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是非常有利的。在政治生活方面诚实守信表现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实事求是;而讲求百折不挠,实事求是地探索、追求真理则是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在商业活动中,讲求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讲求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忠于职守则是表现在教育行业中等。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能让孩子从小收到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使得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诚信,才有可能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首先、坚毅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之一。人要成为君子,是为责任或志向而努力向上,脚踏实地,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这种精神激励了无数中国的仁人志士。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4]而当我们遇到挫折时必须坚忍不拔。例如史学家司马迁在受宫刑大辱之后,仍然忍辱负重,发奋著述,最终完成了《史记》这不“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伟大著作。在我国当代的基础教育中刚健自强的精神品质对仍然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这样一种积极向上,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从而潜移默化地成他们成长必须的一种内在品质,使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再次、使其具有承担责任的勇气。责任是不仅仅是作为对自身、家庭的责任,也是对整个国家、社会的一种责任。家是国的一部分,没有国何谈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是要从承担自己的责任开始,再承担家庭,最后承担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责任,做到“以天下为己任”。而现代社会很多人无法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如所谓的“啃老族”,依靠父母好吃懒做。当代这样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是孩子们急需的。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使得这种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然后在他们成长中能够践于行。

最后、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由于在外来文化和新兴文化的冲击,中外文化的激烈碰撞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日益淡薄、民族精神日益薄弱,从而迷失在在多元文化的浪潮中。世界交流不可避免,但越是交流频繁越是国际化,我们就越要坚持民族化。交流是不可避免,但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础。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能令优秀的文化传统根植他们心中,陶冶他们的心灵,从而始终能够具有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三)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厚实文化底蕴。传统文化在教育中能够使学生学习和感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学以致用去完善净化自己的心灵,提高文化修养增厚文化底蕴。古语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现代久远我们有可能不能完全领会古老经典中的所有智慧,但当我们处在眼下的社会中时,这些经典往往会与我们的现实相联系。让学生学习经典中怡人性情的文化时,会令其思想受到启迪感情受到陶冶,从而使得自身的气质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使得其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提高文化底蕴厚实文化素养,已达到终身受益。

其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厚实学生的文化底蕴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和熏陶中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如诵读经典这一文化传统的教育形式,注重韵律、对仗、协调,对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都有积极的影响。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读起来琅琅上口,增强语感,获得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促进识字、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

最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兴盛发达的动力。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创新人才是必要的使命。

三、如何在基础教育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以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诵读过程中,不仅要要求学生对所选文章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感悟。在学习中可以用生动易懂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小学生心智不成熟,人生阅历很浅,在诵读经典中感悟不深刻,仅靠诵读来使得其理解传统文化是很困难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探究适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内涵。比如,讲授成语可以配以生动故事,配以插图等。

其次、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青少年期正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可塑性是很强的。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不仅局限于课内,诚信守约、勤劳俭朴、扶弱济贫、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我们要联系实际融入日常情态之中,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加强青少年品德修养教育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丰富历史知识,拓展人文思想,塑造优秀的行为品格此外。

最后、提高传统文化课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水平及素养。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核心,在小学教育中更是如此。教师的传统文化专业水平及素养,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生命力。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地推动传统文化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本人也应发挥主体能动性去提升自我传统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只有重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才能更好地推动民族文化的建设、民族精神的培养,也将有利于传统优秀思想与文化的建设与弘扬,使中华文化成为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强劲一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2014年9月24日。

[3]李逸安.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弟子规[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李燕婴.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万丽华,蓝旭.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邱忠堂(1982—),男,山东梁山人,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宋明理学。

雷毅洲(1986—),女,陕西西安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山水画。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2篇

2、探究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方略

3、儒学在汉代教育制度下的性质转变

4、历史教材逻辑缺失的表现及对策

5、运用史料互证方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6、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

7、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

8、儒学多元主义的价值观

9、落实三维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

10、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的几个问题

11、论先秦至西汉孔子形象嬗迁的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13、多媒体教学在“自探互教”模式中的运用

14、许嘉璐: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

15、从“求田问舍”到“治国平天下”

16、情境中体验,体验中生情

17、浅析历史学科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

18、生活化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导学案研究

19、由“君子”“小人”到“中民”“公民”

20、中华复兴的目标和进路

2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从先秦儒学与孔子私学到宋明理学与书院教育

23、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

24、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25、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求文化共鸣

26、第三讲 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

27、论高中历史课教学重点的选定

28、“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难点突破

29、试论艺术生历史教材整合的实效运用

30、培养历史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1、民间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研究

32、对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几个问题的思考

33、儒家文化图像化传承及其策略初探

34、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35、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中古代传统思想教学的思考

36、浅谈千年孔丘与文化传播

37、由《邦家之政》谈出土战国文献学派问题

38、阅读,让课堂还原历史的美

39、发散式教学,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40、墨家科学思想兴衰的启示

41、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研究

42、新时期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研究述评

43、高中中国文化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4、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途径

45、传播儒家思想 弘扬中华文化

46、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宗教哲学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47、现代新儒家的道统意识与文化自觉

48、“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49、论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延伸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3篇

摘要:优质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邹城高职院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讨了儒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

关键词:儒学 校园文化 技能人才

文化,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灵魂;于一所学校而言,是品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孔孟桑梓之乡”的地缘优势,秉承“扬孔孟儒学之风,育德技双馨之才”的办学理念,通过顶层设计、环境创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儒学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多层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励志、文化育人、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作用,走出了一條文化强校的特色之路,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设优质儒学校园文化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却没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学习风气、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孟子故里邹城市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儒学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和”等核心思想,能够全方位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它所蕴含的“敏思勤学、博学好问、慎思明辨、砺能笃行、敬业乐群”等思想精华,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职业学校把儒学文化融入校园,可以引领学生修养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建设儒学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

建设优质儒学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就曾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生源特点和德育现状,通过环境创设、学科渗透、综合实践等形式,将传统优质儒学文化贯穿、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职业规划上,重视培养学生奋发有为、明理好学、自强不息的“现代君子”品格;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孝悌感恩、宽恕仁爱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理论学习中,重视培养学生博学好问、慎思明辨、苦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在实践操作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砺能笃行的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致用创新的职业精神。儒学校园文化的全覆盖,旨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优良、人文素养儒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多措并举是把儒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加强儒学人文景观建设为基本保障、以开展儒学经典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儒学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构建起充满儒学特色的和谐校园,达到了文化育人的培养效果。

1.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调。学校注重优化校园文化显性环境建设,多次从北京、深圳等地邀请专家召开“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在整体环境布局上,将校园分成三大文化功能区:儒学长廊区、母教文化区、企业文化区。每个分区既体现儒学特色,又兼具职教功能,实现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学校大门——“仁者爱人”的文化石,彰显出邹城职教人以“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灯杆文化、墙体文化选取孔孟儒学的名言警句;教室、走廊张贴儒学励志勤学宣传标语;寝室、餐厅等公共场所张贴《弟子规》《三字经》语录条幅。

2.开展儒学经典文化教育

学校成立了儒学文化研究室,精心编辑《儒学经典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五卷),开发建设了充满儒学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并列入学期教学计划,作为日常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周利用早读、课前读、睡前读等方式诵读《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经典;晚自习观看于丹的《论语心得》、钱文忠的《三字经》、傅佩荣的《向孟子问道》等视频讲座资料。经典诵读采用视频引领、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自由诵背等形式,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时间。学校定期开展儒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儒学诵读明星”称号。

3.开展儒学综合实践活动

为实现“儒学育德”的功能,学校以专业部为单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儒学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儒学大讲堂”,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儒学文化讲座,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儒学文化风尚;以参加“中华母亲文化节”庆典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母亲、点亮真情”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明孝道、知感恩;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三孟”景区,撰写心得体会,激发学生对传统儒学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开展“社会公德万里行”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交通疏导、节能宣传、社区服务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公德。

4.加强特色教风、学风建设

设计体现儒家教育思想的校牌、校服、校徽。制定和完善师德规范,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国学师资培训,定期开展“儒学文化与学生成人成才”系列教研活动,打造教师精英团队,形成“学高身正、技精善诱”的良好教风。组织学生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通过学生干部“文明督导”、优秀团员“岗位示范”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儒雅风范。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比武活动,引导学生将儒学中的明理好学、砺能笃行、学思结合、精益求精的思想迁移到实践能力上,夯实实践技能训练,拥有过硬的技能和娴熟的本领,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比武中大显身手、发光出彩。

四、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

自开展儒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以来,儒学思想和职教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学校德育内容日趋丰富、实践活动多姿多彩、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1.学校管理提档升级,教风、学风明显改善

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校长领导、专家咨询、民主参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师爱岗敬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学生明理好学、砺能笃行、敬业乐群。近年来,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学校共有23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6件,并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开展了“遵守师德、争做师表”的教育研究活动,发表论文58篇、参编教材9部、出版著作8部、开办讲座37场次,其中编写出版的校本课程《儒学文化经典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已在市内外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推广使用。

2.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儒学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儒学文化长廊、孟母教子文化墙、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励志勤学语录条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儒学的熏陶。学校建立了以全体师生为主体的儒学文化研究室、书画社等团体,创作了儒学特色鲜明的校训、校歌,多次舉办以“传承儒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爱岗敬业演讲比赛、诚信征文比赛、文明礼仪表演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无处不“儒”、无“儒”不入的儒学文化校园大环境逐步形成。

3.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儒韵校园文化的浸润,使学生们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仁爱他人、宽恕待人、修身正己、自强不息的品格;在职业素质方面,强化职业操守、工作态度、责任心,使学生养成了热爱专业、笃学求精、献身事业的职业品行;在团队合作方面,使学生养成了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厚生益众的职业素养。目前,一大批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笔者学校走进企业、融入单位,并成长为业务骨干,笔者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4.学校声誉越来越好,办学效益初步显现

笔者学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内容充实、效果明显、覆盖面广,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2017年召开的中华母亲节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上,笔者学校的儒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文化突围”战略指导下,笔者学校以孟子文化为载体,吸引了河马动漫、上海诺伯泰机器人等众多有投资意向的儒商到笔者学校考察座谈、签约联合办学,对于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4篇

D.《论语》

标准答案:D

2.(本题分值:2) “今之学者为人”中“为人”指的是什么? A.做人 B.做给自己看 C.作为

D.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

标准答案:D

3.(本题分值:2) “古之学者为己”中“为己”指什么?

A.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 B.为自己名利

C.一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D.学习自己想要的知识

标准答案:A

4.(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什么? A.修身 B.齐家 C.治国

D.平天下

标准答案:A

5.(本题分值:2)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出自哪部典籍? A.《论语》 B.《孟子》 C.《礼记》

D.《史记》

标准答案:A

6.(本题分值:2) 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五四运动爆发的第二天,谁在清华大学抄写了一张《满江红》的字报? A.巴金 B.郭沫若 C.闻一多

D.钱钟书

标准答案:C

7.(本题分值:2) 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 A.周易 B.中庸 C.大学

D.论语

标准答案:A 8.(本题分值:2) 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原则? A.“用力少,见功多” B.“重义轻利” C.“以义导利”

D.“以义为本”

标准答案:A

9.(本题分值:2) 中国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 A.人生 B.理论 C.儒学

D.传统道德

标准答案:A

10.(本题分值:2) “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 A.心脏 B.人的精神 C.心思

D.心情

标准答案:B

11.(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根本是()? A.民与君

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 C.人与仁

D.人与人

标准答案:C

12.(本题分值:2)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 A.重复性 B.时代性 C.象征性

D.历史性

标准答案:B

13.(本题分值:2) 从儒家历代圣贤的智慧资源中提炼了三条“为富之道”,哪个不属于? A.戒奢寡欲,洁身自好 B.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C.以财发身,兼济天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

标准答案:D

14.(本题分值:2) 从历史渊源考察,中国的情、理、法中“理”的含义说法不正确? A.天理 B.道理 C.公理

D.公共道德

标准答案:B

15.(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核心是()? A.人与仁 B.民与君 C.仁与礼

D.人与人

标准答案:C

16.(本题分值:2) 下列哪个不属于中国文化的三大思想源头? A.儒 B.道 C.佛

D.法

标准答案:D

17.(本题分值:2) 治学的三个层次是知、懂、还有一个是()? A.思 B.熟 C.透

D.通

标准答案:D

18.(本题分值:2)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出自哪部典籍? A.《论语》 B.《礼记》 C.《周易》

D.《史记》

标准答案:C

19.(本题分值:2)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标准答案:A

20.(本题分值: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哪部典籍? A.《礼记》 B.《论语》 C.《孟子》

D.《周易》

标准答案:D

21.(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所讲的待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是什么? A.不卑不亢 B.忠孝两全 C.推己及人

D.重义轻利

标准答案:C

22.(本题分值: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孙子 B.韩非子 C.老子

D.孔子

标准答案:D

23.(本题分值:2)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是什么? A.爱学习 B.爱民族 C.爱国家

D.爱人

标准答案:D

24.(本题分值:2) 做人就是要处理什么样的关系? A.人和事的关系 B.人和人的关系 C.人和动物的关系

D.人和自然的关系

标准答案:B

25.(本题分值:2) 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 A.文化 B.历史 C.哲学

D.儒学

标准答案:B

2.判断题(本题总分2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0分) 1.(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道德是天生的,无需修养和教育的

标准答案:false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是为己之学

标准答案:true

3.(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寻找自己的价值

标准答案:true

4.(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研究、学习儒学必须是和自己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去体会、运用

标准答案:true

5.(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特点是,它讲的道理都是很高深的

标准答案:false

6.(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有两重性质,要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标准答案:true

7.(本题分值:2) 根据钱逊教授所讲,中国古代讲义利关系,是要求人们“义以为上”,不要私利

标准答案:false

8.(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家治国的基本观念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于包括老百姓和领导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标准答案:true

9.(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仁要从推己及人做起

标准答案:true

10.(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讲的“为己”是指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名誉、名利等

标准答案:false

3.多选题(本题总分3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3分,总计30.0分) 1.(本题分值:3) 以下哪些内容是出自《论语》?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C.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标准答案:ABC 2.(本题分值:3) 儒家思想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A.现代新儒学的阶段 B.宋明时期 C.先秦奠基时期

D.汉唐时期

标准答案:ABCD

3.(本题分值:3) 儒家政治学思想是()? A.仁政 B.王道 C.礼制

D.大同

标准答案:ABC

4.(本题分值:3) 下面哪些不是中国史学的一个很大特点? A.记事 B.做人 C.记人

D.做事

标准答案:BD 5.(本题分值:3) 我国古人追求的不朽有哪些? A.立言 B.立命 C.立德

D.立功

标准答案:ACD

6.(本题分值:3) 钱逊教授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A.《论语浅解》 B.《先秦儒学》 C.《近现代中国哲学》 D.《中国传统道德》

E.《中国古代人生哲学》

标准答案:ABDE 7.(本题分值:3)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基本出发点是()? A.人和禽兽是一回事 B.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 C.要学会做人

D.修身是根本

标准答案:BCD

8.(本题分值:3)

钱逊教授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儒学与人生? A.人生价值观 B.待人处事原则问题 C.谈个人修养

D.谈人生态度

标准答案:ABCD 9.(本题分值:3)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关于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下面哪些不是的? A.爱学习 B.爱人 C.爱自己 D.爱祖国

E.爱民族

标准答案:ACDE 10.(本题分值:3) 根据钱逊教授所讲,关于推己及人正确的说法有哪些? A.推己及人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仁要从推己及人做起

C.推己及人道理很简单,但做起来很不容易

D.推己及人的原则已被世界所注意

标准答案:ABCD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真正本质是什么? A.一种政治学说 B.一种关于人生的学问 C.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 D.一种伦理学说 用户答案: B 4.(本题分值:2)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出自哪部典籍? A.《汉书》 B.《周易》 C.《孟子》 D.《论语》 用户答案: D 5.(本题分值:2)

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需要()? A.培养 B.修养和教育 C.修养和教导 D.学习 用户答案: B 6.(本题分值:2) 道德原则是()? A.天生的 B.后天的 C.不是天生的 D.相对的 用户答案: C 7.(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所讲的待人处世的最根本原则是什么? A.不卑不亢 B.忠孝两全 C.推己及人 D.重义轻利 用户答案: C 9.(本题分值:2)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哪位先贤讲的? A.荀子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用户答案: C 11.(本题分值:2)

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是什么? A.学习别人 B.做自己的事 C.从自己做起 D.照着别人去做 用户答案: C 12.(本题分值:2)

下面哪位是儒学的奠基人?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老子 用户答案: A 13.(本题分值:2)

上个世纪,中国哪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研究了周易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参与、组织翻译了许多基督教经典著作。并用信、知、行来总结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A.杜维明 B.冯友兰 C.谢扶雅 D.熊十力 用户答案: C 14.(本题分值: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的基本精神是()? A.中国历史 B.中国哲学 C.中国文化 D.政治 用户答案: C 15.(本题分值:2)

从历史渊源考察,中国的情、理、法中“理”的含义说法不正确? A.天理 B.道理 C.公理 D.公共道德 用户答案: B 16.(本题分值:2)

儒家重视科技及在物质上的实用,提出()原则? A.“用力少,见功多” B.“重义轻利” C.“以义导利” D.“以义为本” 用户答案: A 17.(本题分值:2)

“身心和谐”中“心”在儒家思想中指的是()? A.心脏 B.人的精神 C.心思 D.心情 用户答案: B 18.(本题分值:2)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是哪位先贤讲的?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荀子 用户答案: A 19.(本题分值:2) 儒家政治理想是()? A.仁政 B.王道

C.大同、大一统 D.礼制 用户答案: A 20.(本题分值:2)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哪部典籍? A.《礼记》 B.《论语》 C.《孟子》 D.《周易》 用户答案: D 21.(本题分值:2)

治学的三个层次是知、懂、还有一个是()? A.思 B.熟 C.透 D.通 用户答案: D 22.(本题分值:2)

儒家形而上学哲学重点是在()学科中进行展开的? A.理学、心学 B.自然学 C.心理学 D.科学 用户答案: A 23.(本题分值:2)

从儒家历代圣贤的智慧资源中提炼了三条“为富之道”,哪个不属于? A.戒奢寡欲,洁身自好 B.富而无骄,富而好礼 C.以财发身,兼济天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们如浮云 用户答案: D 24.(本题分值:2)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个是局限性,还有一个是()? A.重复性 B.时代性 C.象征性 D.历史性 用户答案: B 25.(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根本是()? A.民与君

B.三皇五帝与大同社会 C.人与仁 D.人与人 用户答案: C

2.判断题(本题总分2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总计20.0分) 1.(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做人的观念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传统,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 用户答案: True 2.(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真正本质是一种政治学说 用户答案: False 3.(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讲的“为己”是指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名誉、名利等 用户答案: False 4.(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家治国的基本观念是,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于包括老百姓和领导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用户答案: True 5.(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研究、学习儒学必须是和自己的思想行为相结合去体会、运用 用户答案: True 6.(本题分值:2) 儒学的根本是人与仁 用户答案: True 7.(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特点是,它讲的道理都是很高深的 用户答案: False 8.(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传统文化有两重性质,要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用户答案: True 9.(本题分值:2)

钱逊教授认为,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寻找自己的价值 用户答案: True 10.(本题分值:2)

做人就是要处理的关系是人和事 用户答案: False

3.多选题(本题总分30.0分,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3分,总计30.0分) 1.(本题分值:3)

我国古人追求的不朽有哪些? A.立言 B.立命 C.立德 D.立功

用户答案: ACD 2.(本题分值:3)

儒家思想经历了哪几个时期? A.现代新儒学的阶段 B.宋明时期 C.先秦奠基时期 D.汉唐时期 用户答案: ABCD 3.(本题分值:3)

儒家政治学思想是()? A.仁政 B.王道 C.礼制 D.大同

用户答案: ABC 4.(本题分值:3)

以下哪些内容是出自《论语》? A.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B.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C.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D.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用户答案: ABC 5.(本题分值:3)

上个世纪,中国有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名叫谢扶雅,他研究周易哲学,研究基督教哲学,参与、组织翻译了许多基督教经典著作。他运用什么来总结了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和中国文化? A.信 B.懂 C.知 D.行 E.通

用户答案: BCE 6.(本题分值:3)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有哪些? A.局限性 B.重复性 C.象征性 D.时代性 用户答案: AD 7.(本题分值:3)

以下哪些内容是出自《周易》? A.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B.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C.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D.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用户答案: ABD 8.(本题分值:3) 治学有哪三个层次? A.知 B.透 C.懂 D.熟 E.通

用户答案: ACE 9.(本题分值:3)

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关于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下面哪些不是的? A.爱学习 B.爱人 C.爱自己 D.爱祖国 E.爱民族

用户答案: ACDE 10.(本题分值:3)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5篇

1.0 分

    A、李大钊和陈独秀 B、冯友兰和熊十力 C、郭沫若和辜鸿铭 D、严复和康有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绝大多数上当受骗者具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1.0 分

    A、想占便宜 B、不精明 C、太善良 D、不道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现象背后一无所有”是谁提出的:()

1.0 分

    A、黑格尔 B、歌德 C、胡塞尔 D、康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孔子之前即已存世的经典不包括:

1.0 分

 A、诗经    B、尚书 C、易经 D、春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儒家所谓的“素”指的是:()

1.0 分

    A、仁心情感 B、仁爱情感 C、朴素淡雅 D、仁爱教育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孟子认为不能称为“性”的有:

1.0 分

    A、口之于味 B、目之于色 C、四肢之于安佚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

1.0 分

    A、《天涯论》 B、《典论论文》 C、《国语》 D、《警世恒言》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 “性是体,情是用”是谁提出的:()

1.0 分

    A、孟子 B、孔子 C、王夫之 D、朱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下列著名人物中,被后世称为“亚圣”的是:()

1.0 分

    A、荀子 B、老子 C、孟子 D、孔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是由下面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1.0 分

    A、黑格尔 B、康德 C、孔子 D、笛卡尔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

在中世纪时期把整个欧洲统一起来的是什么?

1.0 分

   A、文明 B、军事 C、政治  D、经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

孟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1.0 分

    A、心性论 B、道德论 C、礼之论 D、法论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3

下面对“修身俟命”中的“俟”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0 分

    A、等待 B、姓氏 C、多音字 D、大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4

被称为“群经之首,百行之源”的是哪一部典籍?

1.0 分

    A、《周易》 B、《诗经》 C、《尚书》 D、《春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

孔子一生做了三件重要事情,其中属于政治活动范畴的是:() 1.0 分

    A、创立儒家 B、删定六经 C、著书立说 D、游说诸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6

“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1.0 分

    A、1910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19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7

“回到本真”是哪个哲学流派的口号?

1.0 分

    A、分析哲学 B、语言哲学 C、后现代主义哲学 D、现象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8

功利境界是:

1.0 分

    A、错误的 B、正确的 C、发展阶段 D、最低境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9

孔子的政治活动是:

1.0 分

    A、恢复周礼 B、游说诸侯 C、创立儒家 D、删定六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0

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

1.0 分

    A、亲民 B、明明德 C、止于至善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1

所谓“绝地天通”,即斩断人和神之间的:()

1.0 分

    A、隔阂 B、感情 C、血缘 D、冲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2

儒学的创始人是:()

1.0 分

 A、孟子   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3

孟子的哲学政治思想中最高的原则是什么?

1.0 分

    A、法律 B、礼 C、道 D、仁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4

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1.0 分

    A、1919年 B、1923年 C、1921年 D、1910年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5

儒家认为“立于礼”的前提是:()

1.0 分

    A、仁 B、爱 C、义 D、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6 现代著名哲学—现象学的大本营在哪里?

1.0 分

  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7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1.0 分

    A、求实进取 B、居安思危 C、居仁由义 D、好学力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8

中国古代的由汉儒创作出来的额帝国宪法叫什么?

1.0 分

    A、《史记》 B、《白虎通译》 C、《资治通鉴》 D、《永乐大典》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9

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

   A、语言是属于个人的 B、言语具有普遍化的特点 C、人在说语言,言语在说人  D、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0

下列对《周易》古经里的“言”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0 分

    A、假借字“愆”,表示罪过,过失 B、说话,言说 C、衍文

D、语助词,无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1

《周易》的第一卦是:()

1.0 分

    A、乾卦 B、坤卦 C、屯卦 D、师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2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体现了两种精神,即:()

1.0 分

    A、洋务精神和创新精神 B、维新精神和创新精神 C、洋务精神和维新精神 D、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

从正面看一个君子,一个仁者,他的底色是什么? 1.0 分

    A、勇敢 B、诚信 C、仁爱 D、智慧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4

“无为为之之为天”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

1.0 分

    A、庄子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5

诚者,()之终始,不诚无()。

1.0 分

    A、人 B、物 C、道 D、成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在儒家的思想当中认为我们人类一切行为的本源是什么?

1.0 分

    A、本性 B、本心 C、本真的仁爱 D、本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7

“经世致用”是下列哪一个学派的传统:()

1.0 分

 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佛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8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是谁?

1.0 分

    A、笛卡尔 B、索绪尔 C、卢梭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9

一个宗族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会造成疏远,古人用什么来来磨平这些?

1.0 分

    A、仁 B、乐 C、爱 D、责任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0

儒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0 分

 A、空    B、浩渺 C、虚 D、真诚无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1

对于“君君、臣臣”,理解正确的是:

1.0 分

    A、君要像君 B、臣要服从 C、诸位君主 D、众多臣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2

周公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一个贡献是什么?

1.0 分

    A、治理作乐 B、辅佐成王 C、绝地天通 D、做《周易》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3

下面不属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1.0 分

    A、赋 B、比 C、对偶 D、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4 中国儒学未来10年的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是什么?

1.0 分

    A、创教,干政 B、创教,退政 C、宏德,创教 D、干政,宏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5

儒学有两条原则,即正义性原则和:()

1.0 分

    A、实用性原则 B、适当性原则 C、适宜性原则 D、实用性原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

在某种情况下,礼可以:

1.0 分

    A、损益 B、改变 C、推翻 D、以上都可以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

“天命玄鸟”的“玄鸟”是指:

1.0 分

   A、鸦 B、凤 C、燕  D、青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8

儒家所认为的本源是:

1.0 分

    A、思维 B、万物 C、天地 D、德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9

礼的本源是:()

1.0 分

    A、仁 B、直 C、义 D、爱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0

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动都是什么?

1.0 分

    A、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 B、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 C、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 D、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中心主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二、 判断题(题数:50,共 50 分)

1 孟子的老师是子思。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朱熹所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他人是由于保持了心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兼爱是孟子的主张之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九三”是阳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

“博爱”一词最早出现于对西方的翻译。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是庄子说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现代大学所培育的主体应该首先是至高无上的学者,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鉴卦整体上来说是一个凶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凡是属于本体性的东西都是不可定义的,可定义的东西都是形而下的东西。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人是情绪性的存在,也就是情绪化的存在。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寻求知识和寻求智慧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他们有可能是相反的路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西方和中方对人和神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人和神是有血缘关系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种人文哲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黄玉顺所谓“思无”不是一个存在者,而是指大本大源。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中国在前现代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现在就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蓍筮讲究虔诚,不宜反复卜筮一件事。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可能同时处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这样的人不存在。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有研究表明,西方宗教的教众的数量是在逐年下降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

天命之谓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

汉语中的“大学”原指古代的一种学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

王阳明认为“致知”是对知识的追求与获取。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 西方人实现现代化,近代化要做的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

现象学的态度来说,母爱的本质并不是母爱,而是其他目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

“一体之仁”是道家讲的仁爱情感的一个方面。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

孟子的政治哲学上的观念是非常保守的,不适用于现代。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

《周易》第二卦是坤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出自《中庸》。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就经济而言是成功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

“君子四德”最早是在《左传》中提出来的,它的本意是仁义礼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

《易经》讲到龙的有两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

“至圣先师”是人们对老子的称呼。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

我们常说的中国有56个民族和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这两种表达是矛盾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

蓍筮在周代代替了龟卜,成为占卦的手段。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

儒家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我们人的心性本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

理性主义的开启人物是黑格尔。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

礼泛指一切法制规范。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

蒙卦是《周易》中的一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

所谓文明国家可能不是在现代产生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

“子”在古代是对学问高的人的尊称。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

“子”在古代表示很受尊敬的先生。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

良心德性这个本体是人人都具有的,我们所有做的是要去培育它。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理性崛起,百家争鸣的时代。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 卦辞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的一个判断。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

最懂得《周易》的人就是最会算卦的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

“爱优先于恨”是马克思在情感现象学中谈到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

“容隐制”在中国古来就有,一直持续至今。

1.0 分

儒学的传统文化范文第6篇

由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和华银投资控股公司共同主办的“严范孙、张伯苓学术论坛——‘思想与社会’学术讨论会”,于2001年4月6日至8日在南开大学召开,莅会学者有80多人。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任刘泽华教授做了主题报告。

这次学术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思想与社会”,集中讨论思想与社会互动过程问题。主要议题是:关于中国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的回顾与评估;关于中国思想与社会互动关系的专题研究;关于家庭、家族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等。有关的学术讨论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思想与社会研究历史与

现状的回顾与评估〖JZ)〗[HS)]在我国思想史学界,侯外庐、顾颉刚等老一辈学者一向倡导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然而近20年来,这个研究视角和方法被许多学者所忽略。思想史研究重在经典、精英的文本、思想逻辑、学术继承,忽略了对大众意识的研究,也很少关注与社会历史的关系;而社会史的研究多关注社会实体而疏于与思想、观念的结合。对此,许多与会者都有同感。一些学者指出,以往我们多从政治角度理解社会对思想的影响,着重于认识社会精英、社会上层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试图改变这种状况。当今更需要扩大视野,观察思想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了解大众意识、大众文化与社会经济、社会政治、社会生活、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的联系。

有学者认为,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值得重视。唯物史观承认物以外的因素,如政治、宗教、思想对人类社会历史的作用,特别是人的心态、思想对社会历史的影响和作用。

有些学者认为,当前的问题是社会史理论滞后,需要从思想史的角度考察社会现象,而一些社会史研究成果又向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挑战性的问题;思想史学者引进这些问题,有可能对思想史起到改写作用。这就需要思想史与社会史专业互相促进。中国思想史应该走出观念发展史的局限,从社会史深处发掘研究资源,撰写一部全息性的思想史。

有学者认为,90年代新的儒学热中盛行的文化寓言式的研究,与历史事实有很大的隔膜,缺乏解释力,甚至缺乏描述能力。应当把思想史与制度史结合起来,对历史运动提出框架性、模式性的解释。

许多学者提出,学术研究推进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再讨论,及时改造旧的研究范式。正如以社会史取代旧的政治史一样,应当在新的学术基础上,建立新的思想史研究范式,重构思想史知识体系。思想史也是一个角度,可以通过研究各种思想形式解读历史。思想史的研究应从理论的高度把思想史与社会史结合起来,以修正宏观认识。

有些学者还明确提出彻底破除学科本位意识,全方位研究中国社会历史的主张。认为,研究思想史的学者不能把“社会”排斥在视野之外,尤其应当充分关注对各种“思想的社会关系”的研究,切实把这方面的研究作为思想史、社会史的基础性研究看待。从狭隘的学科意识走向开放的问题意识,超越现有学科框架,全方位地研究社会历史变迁,是当代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在这方面,西方学者已经创造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研究范例,如经常被人们提到的法国年鉴学派的“总体史”研究。在这方面,中国学者显得滞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应当从群体性学术理念、学术追求和学术评判标准中去寻找。

有的学者对道教政治思想与社会研究现状做了比较详细的综述与评估,进而系统地设想了道教政治思想与社会研究的思路、课题和方法。

基于上述回顾和评估,与会学者有一个共识:如何在新的时期、新的学术环境下进一步推进、深化思想与社会研究?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讨的课题。

二思想与社会的整体研究和历史

本体的关系及其学术价值〖JZ)〗与会学者的另一个共识是:思想与社会的整体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学术课题。许多学者认为,社会史、思想史的下一步发展都有要解决的问题。现在重提思想与社会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他们还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的合理性、可行性、必要性进行了论证,并充分肯定了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有的学者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了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课题的合理性、新颖性。认为根据三分法,一个统一物会分成两个对立的东西,对立的双方具有同一性,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互为对方。有时对立的双方彼此相即,如思想就是社会,社会就是思想。双方又会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一个新的东西,那就是第三个。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的对象就是“一分为三”之“三”。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不是一些人研究思想,一些人研究社会;不是社会根据思想史,也不是思想指导社会史;而是把社会当做物质化了的思想(不仅是形态、结构、生活等),思想当做观念化的社会(不仅是观念、范畴的逻辑发展)看待。换句话说,研究既非社会亦非思想的社会化了的思想、思想化了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视角,它并不排斥其他研究视角,而这个视角更重要、更丰富、更生动。与会学者大都对此表示赞同。

许多学者从思想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角度论证这一历史研究中的常青课题。有的学者指出,从历史本身看,思想与社会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二者一直处于互动之中。有人说历史是思想史,有人说历史是社会史,无疑都各有道理。我们所要讨论的既不同于通常所说的思想史研究,又与通常的社会史研究有别,也不是思想研究与社会研究的机械相加。这个命题强调两者的混合、结合和互动。因此,研究思想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种整体研究。在这里,作为关键词的“思想”不宜视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领域,思想关联着特定的语境——社会。同样,作为关键词的“社会”也不是与思想分隔的,比如社会的分化、阶层、等级、社区、团体、法权关系等等,一定要把它们视为思想文化建构的结果。中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是世俗化为主,因此,思想与社会的整体性或一体化的特点更为明显。与此相应,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政治体系、社会体系之间是一种一体化的关系,诸如天人合一、道器不二、体用不二、百姓日用即道、天理即伦理、知行合一等。这些观念所表达的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骨架,也是社会历史的灵魂。它向我们揭示:不能把思想与社会分割开来。

一些学者从历史现象本然状态的角度论证了思想与社会整体研究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社会生活本来是一体化的,思想与社会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不要人为地割裂思想与社会。要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本体的关系,防止因学科的分化而造成碎化,进而失去本体。有的学者认为,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与其说是主观设定的,不如说它是由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所决定的。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思想”本身就是一个不受现代学科分类限定的综合性的历史现象。以宗教现象为例,它既是一种“思想”现象,即信仰体系,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即社会组织。整体而言,它既是有特定“思想”意蕴的“社会”,又是有特定“社会”内容的“思想”。分析而言,它的一部分内容以“思想”的形式展示给人们,另一部分内容则以“社会”的形式展示给人们。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它属于思想史研究对象,而在另一个意义上,它又属于社会史或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为了研究的方便,人们可以将其分割给不同的学科,但不能因此而忘记甚至企图改变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因此,为了降低整体研究的难度,人们可以将其适当分割,而在分别加以细致的研究之后,又必须以综合性的研究来还原事物的整体,如此方能全面地、具体地认识其本来面目。其实“思想”、“社会”之类的概念只是人们的主观判词。在现实中,不存在没有“思想”的“社会”。政治关系、法权关系、道德关系和宗教关系等都具有明显的“思想”属性。这类社会关系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因此,无论思想史还是社会史都必须研究与各种“物质的社会关系”相对应的各种“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与“社会”本来就是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事物的紧密相关的不同侧面、不同部分。通常分属于知识系统、逻辑系统、符号系统的“思想”是主体性与客体性、逻辑性与历史性、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这就是思想与社会研究的必要性、合理性的本体依据。

许多学者强调整体性研究的学术价值。有的学者指出,思想与社会是有机的整体。思想与社会研究应呈现出“思想的社会”或“社会的思想”,而结构性的王权主义是中国传统的社会与思想的纽结关系的主干。对历史进行整体研究才能更准确地对历史进行定位,有了比较准确的历史定位,我们才有确定的历史“对话”对象,才可以避免“抽象继承”的各种偏差。有的学者认为,思想与社会不仅仅是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君主制度、纲常伦理和家族制度三位一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因此要扩大视野,抓住时代思想的本质,研究结构性的王权主义,透过表层现象揭示社会的本质。有的学者认为,任何专门史研究都不能忽视整体研究的视角。社会是个整体,必须从社会的角度讨论思想,把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有的学者指出,社会定位不准确,研究思想就会有问题,反之,不研究思想,特别是社会主流思想,就很难为社会定位。王权结构就很典型。

与会学者的共识是,有关思想与社会的研究,可以沟通、整合思想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具有拓展中国思想史、社会史的研究领域和视野的重要学术意义。思想与社会互动研究对于思想史和社会史都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有关研究可以提高历史学的整体研究水平,深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

三思想与社会研究的课题及

有关的专题研究〖JZ)〗关于思想与社会及其互动关系的研究,与会学者从研究对象和操作方式的角度,提出了一批值得研究的具体课题,颇有提示和启发作用。

有学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研究课题,诸如社会的政治哲学范式与社会整体控制问题;社会政治阶层、身份、角色及其观念、人格、生活、功能综合研究,特别是对历史影响极大的官僚阶层、官僚集团的研究;精英思想(包括经典思想)、统治思想、普遍的社会思想、大众心态等不同层次的思想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价值取向、信仰与行为方式研究;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研究;形式主义与文化、社会研究;社会文化典型、文化偶像、文化符号、文化图腾研究;观念的制度化与制度的观念化过程研究;区域文化与社会的整体研究;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研究;思想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思想化过程研究等。

许多学者强调应重视社会普遍意识或一般思想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普遍意识,即在某一社会群体中广泛存在的共同的信仰、信条、信念、心态。全社会各阶层成员的普遍意识,特别是获得社会一般成员认同的政治意识、社会意识,往往是社会风尚、习俗、信仰的主体性支配因素,由此而形成的普遍化的“意识—行为模式”和社会人格,最能体现某一历史时代或历史时期的社会精神风貌和社会特征。它又是体现时代精神的所谓“精英思想”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普遍意识既属于“思想”,又属于“社会”,因此是思想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揭示普遍意识的内涵、结构、特点,必须首先分别系统研究统治思想、社会思潮、各种类型的精英思想及社会各阶层的心态,然后通过仔细的比较,找出其共同的内容、结构和逻辑。换句话说,必须研究社会各个层面、各种类型的思想与意识,并在这个基础上揭示其共同的取向、思路和范式。

一些学者认识到重点加强中国历代统治思想与民间社会政治意识关系研究的必要性。他们认为,统治思想即法定意识形态,是社会主流文化的集中代表。统治思想属于“上层文化”,民间社会政治意识属于“下层文化”,二者之间又相互对流,甚至互为因果。它们之间的分化、互动、影响与交融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现象,又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这两个层次社会意识的共同内容和本质又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普遍意识和共同信仰。从现有学术成果看,对中国历代统治集团政治思想、社会思想的研究、历代社会思潮的研究、统治思想与各种社会思潮关系的研究、法定意识形态与民间信仰互动关系的研究等,都相当薄弱,有的很不系统,有的不够深入,有的甚至是空白。这就需要从思想与社会互动关系入手,在研究方法上把“从上往下看”与“从下往上看”结合起来,在对统治思想、精英思想、社会思潮、大众心态和民间信仰分别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全社会普遍意识发展史做出深度分析和系统描写。这个研究对于深化思想与社会的研究和强化整体历史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的具体研究课题很多,如历代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及其与各种社会思潮的关系,王权主义与各种社会权威崇拜的关系,法定意识形态与民众社会理想的关系,钦定的经典思想与大众社会文化符号的关系,统治思想与各种民间社会文化典型的关系,统治思想与各种宗教的政治观念、社会观念的关系等。

提交这次学术年会的论文大多数属于思想与社会的专题性研究,这些学术成果提供了一些新思路、新方法。在讨论中,也有许多学者结合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很有启发性的课题、思路和研究途径。

一些学者重视社会共享的思想观念、社会群体文化性格及有关的社会组织形式的研究。有的学者从明清时期“善会”的角度,解读“一般的思想史”,揭示当时社会共享的思想观念。有的学者通过对“帮会意识”的剖析,研究这一非制度性社会群体的文化性格,并解析帮会现象的本质。有的学者研究了唐宋时期敦煌民间结社的理念与组织形态。

一些学者主张把非文本的思想列为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对象。有的学者提出,中国古代重视教化的思想家都很善于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方式伦理化,变成文化符号或政治图解,进而把世俗理性提升为政治理念。“百姓日用即道”这个命题表明生活方式既是社会现象又是思想现象。等级序列、生活方式、伦理道德三位一体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由此而造成政治泛化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及生活方式泛意识形态化对思想文化的影响很值得研究。衣食住行皆有文章,它们往往被赋予政治属性和道德善恶内容。以穿衣着装为例,“衣裳”成为中国、华夏族的代称,又是文化传承(衣钵)、文化精英(衣冠)、政治功名(衣冠之士)和“领袖”的符号,“衣冠之治”还可以表示对官员的赏罚(顶戴)以及国际交往、社会变革、改朝换代等。有的学者从清代以来的“发辫”问题入手,研究了泛政治文化思维方式的若干特点,即一切问题意识形态化,政治理念空泛化,群众化,政治运动化等。

一些学者关注文化典型、文化偶像的研究。有的学者认为,不是思想家的思想偶像对人们的影响很大。例如,古代的“愚夫愚妇”可以不知道孔夫子,而没有不知道关夫子的。作为思想偶像的关公不是思想家,且与历史原型有很大距离,然而社会给他附加的价值,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面貌。有的学者具体研究了中国古代“圣王”文化偶像与皇帝群体的“自尊—自罪”政治人格维度的关系。

有的学者认为,“文化错觉”是很有学术价值的研究课题。历史上的一些现象,在今人看来是愚昧的,如初民的图腾崇拜,而在当时是文化创造的起点,具有把一个部落凝聚成一个整体的作用。这些现象属于文化错觉,而当时的人们却认定是如此。文化错觉中有真切的凝聚心灵的价值选择,研究这种“虚灵的真实”可以发现思想与社会的真谛。

有的学者认为“史义”是“社会史”与“思想史”的一个纽结。通过分析传统史学所讲究的“事(史实)”、“文(记事文献)”、“义(价值标准)”的关系,分析史家“窃取”之“义”与“众意”之“义”及“公意”之“义”的关系,审视思想与社会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史义”决非经验个人所可随意确定,它在史家的真切体悟中,却又超越史家个人的局限。

有些学者认为对思想与社会都有重大影响的士大夫(知识分子)是值得重视的研究对象。有的学者通过考察唐宋以来长江流域士绅、书院与儒学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士绅在儒家思想的传播与学术更新中的作用,指出士绅与书院构成一种共生结构。有的学者具体分析了士人在汉初思想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的学者研究了“教育独立论”与民国知识界的关系。

有些学者关注政治理念与国家权力、文化取向与政治活动、观念与行动的关系研究。有的学者研究了“和”的观念与中国古代政治的关系。有的学者研究了中国传统社会整合模式。有的学者提出“文化政治”的概念,进而分析了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文化取向与秦汉政治。有的学者研究了汉代兵阴阳家对当时政治、社会与思想的影响。有的学者研究了清廷文化取向与对礼学的倡导问题。还有学者分别研究了与现代自由主义传播相关的若干问题。

有些学者认为,应当注意考察家庭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研究家庭、家族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互动关系。在研究家庭史时,不能忽视文化因素,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反映在家庭之中,从家庭的历史也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的学者提出“位值观”的概念,从体现中华民族结构性辩证思维的位值观入手,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家族观念及其结构。

四思想与社会研究的方法及有关的对话与争鸣

有些学者主张强化问题意识,注重科际整合,坚持多学科、多视域、多维度的综合研究,以研究对象的客观属性为依归,从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研究方式与方法。有的学者指出,课题的整合必然要求方法的整合、知识的整合。更何况学科的分类只是研究对象的区别,不是研究方法的畛域,一切有利于解剖研究对象的方法都可以采用。就思想与社会研究而言,只要是可以用于认识社会现象,特别是与之相关的各种精神现象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都应该毫不犹豫地拿来。这就是前人所说的“集千古之智”。一门学科的重大突破往往有赖于研究视野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创新。限定学科的研究视野、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如果用这种狭隘的学科本位意识去限定他人,更是十分有害的。

一些学者认为,应当多角度、多层次、多中介地研究政治思想与社会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思想内容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社会现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思想与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决定了思想与社会的关系极其复杂。在具体研究中必须多方探索可行的研究途径和操作方案。例如,展开多层次的研究,即分别研究思想与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分类、社会组织、社会控制机制、社会心态、社会行为、社会风俗等社会各个层面的关系。在研究的起步阶段做比较细的分割是必要的。还可以通过思想与社会互动过程中的各种中介,如国家、宗教、宗族制度、家庭制度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等,研究二者的关系。对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做贯通式研究也是可供选择的具体操作方案之一。比较而言,社会思想比政治思想更贴近社会。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社会思想相互支撑、相互论证,二者基本上是一体化的。例如,所谓“三纲”依据同一种支配模式规范君臣、父子、夫妇关系。它本身既是政治思想命题,又是社会思想命题。深入研究政治思想与社会思想的内在联系,有利于认识政治思想的社会根源和社会意义。

一些学者提出了知识论在学术研究中的意义。有的学者指出,解读古人首先要解读其语境。由于现代研究者与古人的“知识系统”相互隔离,在研究古代文献时往往出现“误读”现象。因此,不能用我们的知识体系直接去评判。理解古人“想什么”和“如何想”的重要性要优先于他们“如何说”,要着重考察当时的人们依据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由此才能在充分理解中国古代范畴的性质和特征及其思维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评说。有的学者通过汉语语境分析“民”本和“民”主,所运用的方法与上述看法有相通之处。

与会专家学者对一些研究方法和路径问题有不同看法,展开了热烈的对话和争鸣。

关于概念、范畴的不同理解,有些学者主张在使用“思想”、“社会”等概念时,可以模糊一些,要充分注意到其中的诸多层次。有些学者则认为,只能在精英思想的意义上使用“思想”这个概念。对于中国历史上“家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也有类似的争论。有的学者认为家庭是“在血亲基础上建立的最基本的经济社会单位”,它有两重含义:一是“个体小家庭”,其根本特征是同居共财;二是“母体大家庭”,它是直系血亲大家庭分裂而成的若干个体小家庭的总合。有的学者则强调家庭不同于家族。有的学者指出,家庭是一个历史动态概念,不一定提出一个终极定义,应当从历史运动变化中去把握家庭的含义。

关于研究对象与属性,许多学者质疑把“精英思想”与“大众思想”、“大传统”与“小传统”对立起来的做法。他们指出,思想是有灵气的,思想家的思想影响固然很大,而不是思想家的思想更是不容忽视的。精英与大众是互相含摄关系。精英与大众既有差别又有联系,无论从发生还是从发展的角度看,都很难把思想发明权简单地归于一方。就具体历史现象而言,有的非此即彼,有的亦此亦彼,有的介乎二者之间。历史本身是多侧面的、丰富多彩的。有的学者主张摒弃简单的二分法,把精英视角与下层视角结合起来,采取更平实的模糊立场,进行整体化的研究。有学者认为,文化创造实践与思想是互相制约的,凡是被精英总结的、被国家政权认定的、又被大众认同的思想,其影响力更为深远。

有些争论围绕研究方法展开,有的学者认为,个体的人是思想的载体和社会的主体,如果没有人的承载与中介,“思想与社会”的命题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社会政治生活的真实过程中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的社会存在的个体性影响着思想的存在形式及其意义,人类社会的历史本质意味着社会的思想本质,思想与社会的一切关联都必须经由人的中介才是可以分析的,因而有关研究必须以“人”为本。在具体课题的研究中,有的学者注重运用结构分析,看到位置、结构决定着某一关节点的价值。在方法论的研讨中,有的学者讲究个体分析。有的学者为了启发讨论,把有关的研究方法、路径归纳为“结构本位”与“个体本位”两类,并由此而导出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之争。多数学者认为,一方面任何创造性行为的终端必定通过个人的心灵流于笔端,另一方面社会结构具有长时段的历史意义。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都有价值,既要重视对整体性、规律性认识有重大意义的结构分析和研究,又要重视有利于揭示个性、展示历史丰富性的个性分析和研究,两者可以并行不悖,互相补充。有的学者认为,从研究路径看,应以社会为“本”,以思想为“解”,无“本”不能“解”。思想为“解”是被动的,“解”要以事实(社会)为基础,然后才能转为能动的。有的学者还进一步指出,这类方法论之争久已有之,社会结构既是结构的,又是个体的,从终极关怀的意义上,追问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何者为本是无意义的。从研究路径上看两种方法都可以使用。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方法论上的集体主义是不成立的。

这些对话与争鸣很有意味,有的甚至涉及对历史学的定位问题。有关争论表明,仅就思想与社会这个研究领域而言,从具体的研究对象,到相关的概念、范畴,再到研究方法、路径,都有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对启发思考,深化认识,推动学术研究,无疑有很大助益。

〔作者张分田,1948年生,教授;王利华,1963年生,副教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300071〕

(责任编辑:高世瑜)

上一篇:统计学标准化范文下一篇:表白套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