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德育范文

2024-03-23

儒学与德育范文第1篇

1.0 分

    A、李大钊和陈独秀 B、冯友兰和熊十力 C、郭沫若和辜鸿铭 D、严复和康有为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

绝大多数上当受骗者具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1.0 分

    A、想占便宜 B、不精明 C、太善良 D、不道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

“现象背后一无所有”是谁提出的:()

1.0 分

    A、黑格尔 B、歌德 C、胡塞尔 D、康德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孔子之前即已存世的经典不包括:

1.0 分

 A、诗经    B、尚书 C、易经 D、春秋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儒家所谓的“素”指的是:()

1.0 分

    A、仁心情感 B、仁爱情感 C、朴素淡雅 D、仁爱教育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6

孟子认为不能称为“性”的有:

1.0 分

    A、口之于味 B、目之于色 C、四肢之于安佚 D、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7

我国古代第一篇自觉的文论是什么?

1.0 分

    A、《天涯论》 B、《典论论文》 C、《国语》 D、《警世恒言》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8 “性是体,情是用”是谁提出的:()

1.0 分

    A、孟子 B、孔子 C、王夫之 D、朱熹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下列著名人物中,被后世称为“亚圣”的是:()

1.0 分

    A、荀子 B、老子 C、孟子 D、孔子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0

"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是由下面哪位哲学家提出的:()

1.0 分

    A、黑格尔 B、康德 C、孔子 D、笛卡尔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1

在中世纪时期把整个欧洲统一起来的是什么?

1.0 分

   A、文明 B、军事 C、政治  D、经济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2

孟子哲学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1.0 分

    A、心性论 B、道德论 C、礼之论 D、法论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3

下面对“修身俟命”中的“俟”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0 分

    A、等待 B、姓氏 C、多音字 D、大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4

被称为“群经之首,百行之源”的是哪一部典籍?

1.0 分

    A、《周易》 B、《诗经》 C、《尚书》 D、《春秋》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15

孔子一生做了三件重要事情,其中属于政治活动范畴的是:() 1.0 分

    A、创立儒家 B、删定六经 C、著书立说 D、游说诸侯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6

“五四运动”是什么时候爆发的?

1.0 分

    A、1910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19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7

“回到本真”是哪个哲学流派的口号?

1.0 分

    A、分析哲学 B、语言哲学 C、后现代主义哲学 D、现象学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18

功利境界是:

1.0 分

    A、错误的 B、正确的 C、发展阶段 D、最低境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19

孔子的政治活动是:

1.0 分

    A、恢复周礼 B、游说诸侯 C、创立儒家 D、删定六经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0

大学的“三纲领”中统领性的纲领是:()

1.0 分

    A、亲民 B、明明德 C、止于至善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1

所谓“绝地天通”,即斩断人和神之间的:()

1.0 分

    A、隔阂 B、感情 C、血缘 D、冲突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2

儒学的创始人是:()

1.0 分

 A、孟子    B、孔子 C、庄子 D、荀子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3

孟子的哲学政治思想中最高的原则是什么?

1.0 分

    A、法律 B、礼 C、道 D、仁义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4

我国的思想文化三足鼎立的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1.0 分

    A、1919年 B、1923年 C、1921年 D、1910年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5

儒家认为“立于礼”的前提是:()

1.0 分

    A、仁 B、爱 C、义 D、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6 现代著名哲学—现象学的大本营在哪里?

1.0 分

    A、英国 B、法国 C、意大利 D、德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7

大学作为一种学制从西方引入后所失去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1.0 分

    A、求实进取 B、居安思危 C、居仁由义 D、好学力行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8

中国古代的由汉儒创作出来的额帝国宪法叫什么?

1.0 分

    A、《史记》 B、《白虎通译》 C、《资治通鉴》 D、《永乐大典》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29

下列对于语言和言语的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

   A、语言是属于个人的 B、言语具有普遍化的特点 C、人在说语言,言语在说人  D、言语遵守语言的规则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30

下列对《周易》古经里的“言”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0 分

    A、假借字“愆”,表示罪过,过失 B、说话,言说 C、衍文

D、语助词,无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1

《周易》的第一卦是:()

1.0 分

    A、乾卦 B、坤卦 C、屯卦 D、师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2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体现了两种精神,即:()

1.0 分

    A、洋务精神和创新精神 B、维新精神和创新精神 C、洋务精神和维新精神 D、改革精神和创新精神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3

从正面看一个君子,一个仁者,他的底色是什么? 1.0 分

    A、勇敢 B、诚信 C、仁爱 D、智慧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4

“无为为之之为天”是下面哪位名人提出的:()

1.0 分

    A、庄子 B、孟子 C、孔子 D老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5

诚者,()之终始,不诚无()。

1.0 分

    A、人 B、物 C、道 D、成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6

在儒家的思想当中认为我们人类一切行为的本源是什么?

1.0 分

    A、本性 B、本心 C、本真的仁爱 D、本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7

“经世致用”是下列哪一个学派的传统:()

1.0 分

  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佛家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8

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开创者是谁?

1.0 分

    A、笛卡尔 B、索绪尔 C、卢梭 D、苏格拉底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39

一个宗族的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这样会造成疏远,古人用什么来来磨平这些?

1.0 分

    A、仁 B、乐 C、爱 D、责任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0

儒家认为这个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1.0 分

 A、空    B、浩渺 C、虚 D、真诚无妄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1

对于“君君、臣臣”,理解正确的是:

1.0 分

    A、君要像君 B、臣要服从 C、诸位君主 D、众多臣子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2

周公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一个贡献是什么?

1.0 分

    A、治理作乐 B、辅佐成王 C、绝地天通 D、做《周易》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3

下面不属于《诗经》中的表现手法的一项是:()

1.0 分

    A、赋 B、比 C、对偶 D、兴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4 中国儒学未来10年的发展的两个基本方向是什么?

1.0 分

    A、创教,干政 B、创教,退政 C、宏德,创教 D、干政,宏德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45

儒学有两条原则,即正义性原则和:()

1.0 分

    A、实用性原则 B、适当性原则 C、适宜性原则 D、实用性原则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6

在某种情况下,礼可以:

1.0 分

    A、损益 B、改变 C、推翻 D、以上都可以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7

“天命玄鸟”的“玄鸟”是指:

1.0 分

   A、鸦 B、凤 C、燕  D、青鸟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8

儒家所认为的本源是:

1.0 分

    A、思维 B、万物 C、天地 D、德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9

礼的本源是:()

1.0 分

    A、仁 B、直 C、义 D、爱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0

20世纪以来的三大哲学思想运动都是什么?

1.0 分

    A、分析哲学,现象学,后现代主义 B、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现象学 C、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后现代主义 D、分析哲学,语言哲学,中心主义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二、 判断题(题数:50,共 50 分)

1 孟子的老师是子思。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是朱熹所说。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孔子提出“民贵君轻”的学说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他人是由于保持了心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兼爱是孟子的主张之一。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九三”是阳爻。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7

“博爱”一词最早出现于对西方的翻译。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有涯”是庄子说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现代大学所培育的主体应该首先是至高无上的学者,这样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鉴卦整体上来说是一个凶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凡是属于本体性的东西都是不可定义的,可定义的东西都是形而下的东西。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人是情绪性的存在,也就是情绪化的存在。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寻求知识和寻求智慧不是同一个层面的,他们有可能是相反的路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西方和中方对人和神的看法的共同点是人和神是有血缘关系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社会达尔文主义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一种人文哲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黄玉顺所谓“思无”不是一个存在者,而是指大本大源。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中国在前现代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而现在就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蓍筮讲究虔诚,不宜反复卜筮一件事。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不可能同时处于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这样的人不存在。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有研究表明,西方宗教的教众的数量是在逐年下降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1

天命之谓性。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2

汉语中的“大学”原指古代的一种学制。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3

王阳明认为“致知”是对知识的追求与获取。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4 西方人实现现代化,近代化要做的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5

现象学的态度来说,母爱的本质并不是母爱,而是其他目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6

“一体之仁”是道家讲的仁爱情感的一个方面。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7

孟子的政治哲学上的观念是非常保守的,不适用于现代。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8

《周易》第二卦是坤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29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出自《中庸》。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0

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就经济而言是成功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1

“君子四德”最早是在《左传》中提出来的,它的本意是仁义礼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2

《易经》讲到龙的有两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3

“至圣先师”是人们对老子的称呼。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4

我们常说的中国有56个民族和中国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这两种表达是矛盾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5

蓍筮在周代代替了龟卜,成为占卦的手段。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6

儒家把世界的本体看作是我们人的心性本体。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7

理性主义的开启人物是黑格尔。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8

礼泛指一切法制规范。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39

蒙卦是《周易》中的一卦。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0

所谓文明国家可能不是在现代产生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1

“子”在古代是对学问高的人的尊称。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2

从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3

“子”在古代表示很受尊敬的先生。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4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这句话出自孟子。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5

良心德性这个本体是人人都具有的,我们所有做的是要去培育它。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6

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理性崛起,百家争鸣的时代。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7 卦辞就是对整个卦的吉凶的一个判断。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8

最懂得《周易》的人就是最会算卦的人。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49

“爱优先于恨”是马克思在情感现象学中谈到的。

1.0 分

正确答案: × 我的答案: ×

50

“容隐制”在中国古来就有,一直持续至今。

1.0 分

儒学与德育范文第2篇

摘要 杜维明是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第三代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多年来一直以发掘儒家传统、实现儒学创新和当代发展为志业。他所提出的“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对探讨儒学在新的历史境遇下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实现与当代社会的互动发展具有启发意义。本文对“儒学的第三期发展”的缘起、主旨及其学术前景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前辈和同仁。

关键词 杜维明 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创造转化 文明对话

作者:陶武,男,1968年生,安徽长丰人,哲学硕士,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儒家哲学研究。合肥 230051

杜维明所提出的“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对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儒学在新时期重新成为“显学”颇有助推之功。正如方克立先生所指出的:“现代新儒学在中国大陆绝响30年后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和杜维明的讲学和宣传活动是分不开的。”虽然人们对“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有着诸多不同看法甚至争议,但我们不能无视其对儒学诠释、转型及其未来发展所作的积极而又富有意义的思考,所以探究该论说的起源、主旨及其学术前景非常必要。

近代以降,中国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儒学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斯文扫地,丧失了昔日的荣耀和辉煌。“五四”时期,与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如日中天相反,“只手打孔家店”的反儒学呼声浪潮汹涌。人们不禁要问:昔日千百年来曾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儒学是否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变成美国已故学者列文森所言“博物馆的历史收藏物”?然而吊诡的是,早在20世纪20年代,被尊为现代新儒学鼻祖的梁漱溟就喊出“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的口号,从而拉开了现代“儒学复兴”的序幕。第一次表达“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近似论说的是当代著名逻辑学家沈有鼎先生。沈有鼎在他于1937年召开的南京中国哲学年会上宣读的题为《中国哲学今后的开展》的论文中提出,中国在经历了先秦和唐宋元明清的两期辉煌发展以后要进入“第三期文化”,并指出“第三期文化”要以儒家哲学的自觉为动因。“中国文化三期说”显露出沈有鼎对中国文化问题尤其对儒家哲学的真切关怀。他对中国文化的构想也得到了当时及后来人们的关注和认同。儒学近年来在国内和国外的某种程度的“复兴”大体上也与沈有鼎当年的憧憬相契合。

“三期文化说”无疑是“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的滥觞,它引起了现代新儒家尤其是牟宗三的关注。杜维明指出,在当代新儒家第二代群体当中,他所亲炙或私淑的先师牟宗三、徐复观和唐君毅三位先生都已提出“儒学第三期”的问题。当然,牟宗三是最早正式提出“儒学三期论”并加以详阐的现代新儒家学者。1948年,他在《重振鹅湖书院缘起》一文中明确提出,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为儒学第一期,二程、朱熹、陆九渊和王阳明为第二期儒学代表人物,现在已进入第三期。牟氏的“第三期儒学”就是“经过第二期之反显,将有类于第一期之形态”,而要“实现儒学第三期之发扬,则纯学术之从头建立不可少”。为了儒学“以新姿态表现于历史”以及寻求吸纳与融摄西方文化特质的“充实之道”,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的主张,即“道统之肯定”、“学统之开出”和“政统之继续”。其中道统是主导,是灵魂,是政统和学统的价值源泉;政统和学统是道统的客观和充分实现。失去了道统,政统和学统将会步步下降,日趋堕落;而失去政统和学统,道统亦会日益枯萎而退缩。由此不难看出,牟宗三的“三统并建”意在重新复活儒学“生命的学问”,从而实现其“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旨归。虽说这种从儒家思想中开出新外王的路径和尝试受到不少非议,但牟宗三试图寻求一条儒家学术发展进而实现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良苦用心仍然值得后人赞许。他的这种学理构思和努力经过杜维明的接榫和阐释而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和急切的现实关照。

杜维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渊源于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又吸纳了日本学者岛田虔次的“东亚文明”以及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等概念,从而拓展和深化了该论域的内涵。至于该说的直接诱因,杜维明自称是针对列文森有关儒家传统业已死亡这一结论而阐发的。“第三期儒学是否可能”的问题曾经引起中国思想史研究者的莫大兴趣。有“莫扎特式历史学家”雅称的列文森为理解现代中国思想家在回应西方冲击时所面临的困境不惜花费巨大精力,然而他回答这个问题的结论是否定的。“在不断专业化、职业化的现代社会,学者兼官员的理想已经过时了。列文森看出,儒学不可避免地衰微了”。列文森对儒教中国之命运所作的阐释或许是武断的,然而它对研究当代中国的中外思想家们的影响却又非常重大。他们认为,儒家传统主义和理性的、科学的现代精神不可调和、截然相反,中国若要实现现代化,儒家传统就必须死灭。

儒家传统是否真的已成为博物馆的“历史遗物”?杜维明并不如此认为。他分析道,包括列文森在内的中西学者对儒学命运持“悲观论”的根源在于这样三个认识误区:其一是认识论层次的局限。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知识分子大都坚持“西化即是现代化”的共识。如何从中国传统较迅速、较顺利地进展到西方式的现代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以至于他们坚信,“振兴中华,使人口众多的文明古国腾飞,和传统决裂是先决的条件”。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都坚持文化上的有机整体观。正因为持守这种观点,使得他们无法接受任何层次和形态的折中主义或调和倾向的理由,所以要拥抱西方现代文化就不能挑三拣四。在这种认识论指导下,“线装书和机关枪、大炮相比,其价值实在微不足道,因此也不妨冷藏30年,等到国家富强之后,再从冰窖里取出解冻不迟”,甚至坚信“彻底西化和全盘西化便是救亡图存的康庄大道”。其二是比较文化学中的“弱者政策”。文化比较学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就是以自己文化的精华和外来文化的糟粕进行比较,为的是突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在现代化历程中,以强调自己文化传统的优点来提高民族意识达到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而与此相反,“五四”以来的西化论者在对中西文化比较时则采取了一种“弱者政策”,即“用中国文化的糟粕和西方文化的精华比较,为的是突出自己文化的劣根性”。杜维明认为,胡适将缠足、纳妾和抽鸦片等视为中国的国粹,鲁迅则把自私、无聊、愚昧、狂傲等归结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并以此与西方现代文化的民主、科学、平等、人权、公义和法治等价值相提并论,这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比较文化学中的“弱者政策”使然。虽然胡适和鲁迅都是深沉的爱国主义者,他们的“弱者政策”也是在浓郁的悲剧意识中沉痛反思的结果,但由于身为“五四”文化运动的旗手,他们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是很难在短期内从人们的心目中消失的。最后一个误区在于人们混淆了儒家传统与儒教中国之间应有的分疏。列文森是从哲学思想、政治文化、社会心理、官僚制度和理想人格等层面去理解他心目中的儒家传统的。他认为,儒家这个源远流长的

人文传统因经不起西化的挑战,逐渐在现代中国销声匿迹了。事实上,他所认为的“儒教中国”并未真正消亡,因为“儒教中国的现代命运虽然悲惨,但它赖以残存的余威却像一条死而不僵的百足之虫,紧紧缠住苦难的中国,使它不能腾飞”。杜维明认为,这种在民族的集体下意识中根深蒂固的精神枷锁,要想根本铲除谈何容易!只有通过知识分子群体的、批判的自我意识的涌现才能达成任务。所以说,列文森所遇难题就在于他没有认识到儒家传统与儒教中国之间的分疏,混淆了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杜维明对此所作的分疏有别于我们对传统文化所作的“精华”与“糟粕”两分法,这主要根源于他对知识分子的“群体的、批判的自我意识”的一种体知与肯认。当然杜维明也并未因此无视儒家传统对近代中国落后所应承担的责任,他承认:“把儒教中国弄成半封建半殖民地,也就是东亚病夫这步田地,儒家传统是要负责任的。但,别忘了,儒家传统也是使得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源头活水;它是塑造中国知识分子涵盖天地的气度和胸襟的价值渊源,也是培育中国农民那种坚韧强毅的性格和素质的精神财富”。事实上,上述三种认识误区时至今日也还仍然存在。所以,要客观平实地洞察儒学的现代命运,就需要我们破除种种偏见,而杜维明为此所作的富有思辨的考量就显得很有意义。

既然儒学尚未成为“古董”,那它能否可以继续发展呢?依我看,有着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儒学传统不会因为百年的衰微而终究湮没下去。杜维明对此也乐观其成:“儒家的第一期发展:从孔子、孟子、荀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从魏晋到唐末虽然佛教发展很盛,儒家的经学传统并没有中断,儒家在社会礼法方面的影响还非常大,比如魏晋时代的士族多半遵循儒术。真正思想上的突破要等到宋明理学的周敦颐、二程、张载、朱熹、陆象山这些人。所以宋明理学是第二期的发端。到了清代因为受经院性考据学术思想的影响,在思想上没有什么创新的体系。而在这个时候西方文化撞击到中国来了,也就是说西方文化在儒学第二期发展的末梢乘虚而入,使得儒家文化所孕育而成的东亚文明受到空前的打击。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是第三期的发展”。相比较而言,杜维明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和其先师牟宗三的“儒学三期说”既学脉承继,又同中有异,呈现出更鲜明的开放性和预见性。他指出,儒学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多次因应异己思想或异质文明挑战而发生创造性的转化:“一期儒学由诸子源流发展为中原文化,二期儒学我认为是东亚文明的体现,已经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如果有第三期发展,那就是世界性的了”。这就是说,现代新儒学所遭遇异质思想与文明挑战的具体内容和强烈程度远非前两期可以相比。在杜维明看来,处于欧风美雨狂飙突进、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时代,现代新儒学“有无第三期发展的可能,也就取决于它能否对西方文化的挑战有一个创造性的回应”。总体而言,这种“回应”已经超越了牟宗三“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主旨,主要表现为迎接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对科学精神的“回应”,强调儒学彰显一种蕴含“科学精神”而非“科学主义”的涵盖性人文主义;第二是对儒学与民主问题的“回应”,渴望一种“儒家式民主”的实现;第三是对儒学是否具有宗教性的“回应”,这是儒学实现文明对话的重要途径;第四是对心理学方面关于人性问题的“回应”,主要是针对弗洛伊德古典心理学及继之而起的心理分析学。由于这些“挑战”与“回应”都是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与牟宗三认为现代新儒学已经属于“儒学第三期”的发展不同,杜维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更多是对未来甚至100年以后的美好期许。由此,上述种种运思也为我们理解和展望杜维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带来更多想象空间和理论期待。

至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的前景,杜维明于上个世纪80年代曾坦言,最多只是“一阳来复”。那么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还有无生命力呢?人们对儒学发展的理论诉求和现实期望有何变化?我们可以从百年儒学的多舛命运、发展轨迹以及两种对立的儒学发展观来寻求答案。

众所周知,20世纪是个反儒学、反传统的世纪。尤其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十年“文革”期间,“只手打孔家店”和“打倒孔老二”的呐喊声响彻中国大地,儒学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中华两千多年文化主流的儒学权威荡然无存。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儒家思想特别是其创始人孔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受到人们尊崇。2005年9月28日是孔子诞辰2556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首次共同主办了全球联合祭孔活动,孔子的2558周年诞辰纪念又更是被提升为由政府主办的国家级祭祀活动,再加上遍及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的建立,所有这些都是在有力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在重新拾起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此同时,知识分子对儒学的评价已日趋理性,甚至有学者自我标榜“大陆新儒家”,为弘扬和复兴儒学摇旗呐喊。

百余年来,儒学可以说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也引发了有关儒学发展的两种对立观点,即“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就“终结论”而言,有学者认为,儒学是历史的存在物,必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趋于终结。“作为一种学术思潮,现代新儒学也许会将有某些成就。然而,儒学毕竟是属于中世纪的学说,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现代新儒学对传统儒学的超越,也已经随着冯友兰、熊十力、牟宗三等人理论体系的完善与稳定而趋于终结”。他们由此认为,虽然中国未来的文化发展离不开也不应离开儒学传统,但绝不是这一传统的延续或开新,而是需要“从世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对各种学说(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的优秀成分吸收消化,进行综合创造”。由此可见,在他们看来,现代新儒学所追求的儒学发展已经终结,所谓“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也因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机制而最终要被一种新的传统、一种全新的学说——“和合学”所取代。“和合学”以其所具有的理论思维架构和所要实现的人类和合的终极目标确实让学术界耳目一新,但是否就因此而“取代”儒学,还是值得讨论的。现代新儒学果真会因为对儒学之“超越”与体系之“完善”而终结吗?如此判断未必符合儒学发展的真实轨迹,因为儒学不正是在为“和合学”提供丰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过程中而得到新生和发展吗?也有学者从核心范畴、思维方式和时代鸿沟等三个层面证明儒学已经“终结”了,而这种“终结”根源于儒学在一个世纪内所遭受的两次打击:第一次打击是新文化运动,虽对儒学冲击最为剧烈,但实际上效果最小。而真正给儒学以毁灭性的第二次打击则是来自传统哲学内部的儒学皈依者,其中“最能体现第二打击的,是杜维明(仅是例证)对儒家核心价值的挖掘”,杜维明被认为是“通过‘挖掘’埋葬儒学意义的典型”。这里我们撇开儒学是否真因“挖掘”而“埋葬”不论,单就其以认定传统儒学与现代汉语之不可通约为理据而宣判“儒学终结”,难免有武断和误判之嫌。

与“儒学终结论”相反,多数学者对儒学发展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

在新世纪里儒学只要能找准立足点和生长点仍然会取得不断发展。而正是这种在新境遇中找到新定位的儒学显示了其新的理论生长点和融入现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切入点。这是因为“儒学摆脱了这种状况(即儒学被凝固为国家意识形态,并被君主专制异化——引者注),可以其所固有的伦理道德思想特质,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和生活方式的传统精神或基本内涵来表现功能、求得发展”。也有学者认为:“古老而常新的儒学面对当今世界的种种问题还会有所作为,……它仍然有自己关照问题的方式与角度,它还会贡献出自己的智慧,同样也会因贡献出智慧而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在儒学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中,使中国社会在全球化浪潮中寻回自家精神,贞定自己,同样促使儒学与时俱进,以全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学术之林”。学者们上述对儒学发展的积极态度有无事实根据呢?究实而论,没有人能够否认儒学中蕴含着可供今天乃至未来社会借鉴的宝贵资源,当然,如何找准“立足点”、“生长点”和“切入点”,还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儒学终结论”和“儒学发展论”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聚讼不已;就“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而言,显然属于后者。孰是孰非?相比较而言,我更偏向于“儒学发展论”。儒学不会终结,也不该终结,它理应也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与时偕行,生生不已。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它必需的前提条件和运行机制,人们对儒学的发展路径和内在动力也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例如,学术界对杜维明有关传统儒学的分疏就有着不同见解,正如有学者不无批评地说道:“把儒学划分为封建意识形态和内在的人文价值两个层面,这表明他仍认儒家的‘内圣’之学为‘常道’,并认为这种‘常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望转化为现代化的动力。但是,儒学的价值观(内圣之道)实质上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现在要借助它来肃清封建意识形态,并开辟通向现代化道路,岂不是自相矛盾?”实际上,这看似矛盾也并不矛盾,传统文化不也是集合“精华”与“糟粕”于一身,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批判继承吗?不可设想,一个完全摒弃自己传统母文化、失去文化认同的民族在当今风云多变的世界中能够获得生存和赓续。杜维明有关“儒家传统”与“儒教中国”的分疏决不仅仅在于他对于儒家文化的温情与敬意,而在于他对传统文化之于一个民族发展所具有的深层意义的理性分析。人们对于这种分疏自然可以提出不同看法,但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儒家文化、实现对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针对学者关于儒学分期的不同观点,杜维明也并未固执一端。他说,这种分期并没有历史的必然性,也未必是最妥善的方法。如果有人根据不同的观点把儒学史分成四、五乃至更多的阶段,并提议大家来讨论第五、第六或第九期发展的前景问题,那么也不必执著于“第三期”的提法。可见,杜维明的“儒学的第三期发展”论说并未垄断也无意排斥儒学发展的其它构想,而是愿为儒学在多种可能发展的互动之中提供一家之言。值得一提的是,由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主办、《开放时代》和《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协办的“儒学第三期的三十年”学术座谈会于2007年10月29日在北京大学临湖轩举行。这次座谈会旨在回顾儒学在近30年来的发展轨迹,检讨儒学在时下面临的诸多课题。尽管学术界对儒学发展的前景判断仍然截然分明、喜忧参半,但也充分表明杜维明所着力推动的“儒学第三期发展”论题仍然没有离开学术界关注的视野。

虽说学术界对这历经30年的论说争辩不已,但杜维明仍然自信“儒学的第三期发展”是“完全能够站得住的说法”。与此同时,就儒学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而言,杜维明始终致力于对“儒学创新”、“文明对话”、“文化中国”、“启蒙反思”等等论域的研究。在杜维明看来,儒学发展不仅有赖于对儒学自身开展一番“创造转化”工作,还必须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作出“创造性的回应”;不仅要实现中国大陆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三派互动”,而且还要与欧风美雨等外来文明展开积极的“文明对话”;不仅要超越特殊地域、国籍、种族和语言,构建包括“三个意义世界”在内的“文化中国”,还要发挥儒家“涵盖性的人文精神”,从而在新的轴心时代中占有一席之地。限于篇幅,此处恕不详论。我们欣喜地看到,有关儒学研究的话题在两岸三地和海外正显示着勃勃生机,它表明实现儒学理论创新和现实社会双向互动发展的新时期正在向我们走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对西方现代文明所提出的挑战做出创建性回应以期实现儒学第三期发展,则是杜维明这一代秉承现代新儒家诸前辈的文化使命但又更加切合问题的现实性而确立的中心关怀;这也正是杜维明迄今为止的生命实践及其未来学思路向的目的所在”。还有学者从儒学宗教性的角度对儒学的第三期开展进行了再诠释,进而认为,“宗教对话的问题将构成儒学第三期开展核心课题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儒家传统作为一种宗教传统,在全球的宗教对话中也将会有其特有的贡献”。讨论儒学当代及未来发展已经是一个非常时新的话题,各种主张粉墨登场、不绝如缕,诸如政治儒学、生活儒学、心性儒学、知识儒学、信仰儒学、民间儒学、新新儒学、后新儒学等等难以尽数,对此我们都应有一颗宽厚和包容之心,时刻关注它们对儒学发展的可能贡献。在我看来,儒学既不会成为旧时代的殉葬品和象征物,也不会是无所归依的“游魂”,更不会是现代化的加害者和阻碍物,它会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而转型,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虽然这种“复兴”的儒学“只能作为众多学派中的一个学派,而不可能作为统治思想而存在了”,但我仍然赞同这样看法:“儒学无需终结,其存在和发展也不是消极、多余的。儒学凭借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和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社会的互动中努力创新,不断改造、完善并发展自己,并将显示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在‘振兴中华,团结全世界华人和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发展’的壮丽事业中发挥其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中国和世界人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下一篇:司法独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