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化论文范文

2024-01-06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优质的校园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邹城高职院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探讨了儒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基本目标、具体措施和实际成效。

关键词:儒学 校园文化 技能人才

文化,于一个国家而言,是灵魂;于一所学校而言,是品牌。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德技双馨、身心双健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孔孟桑梓之乡”的地缘优势,秉承“扬孔孟儒学之风,育德技双馨之才”的办学理念,通过顶层设计、环境创设、学科渗透、主题班会、综合实践等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儒学文化与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相结合,多层次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全方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文化励志、文化育人、文化铸德、文化奠基”的作用,走出了一條文化强校的特色之路,为学生成长、成才、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建设优质儒学校园文化是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迫切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近年来,虽然我国职业学校招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生的综合素养却没有明显提高,特别是在学习风气、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孟子故里邹城市是儒学文化的发祥地。儒学文化博大精深,它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和”等核心思想,能够全方位地提升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它所蕴含的“敏思勤学、博学好问、慎思明辨、砺能笃行、敬业乐群”等思想精华,能够有效地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质。职业学校把儒学文化融入校园,可以引领学生修养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德技双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是建设儒学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

建设优质儒学校园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不仅是职业学校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迫切要求。李克强总理在接见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代表时就曾指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职业技能人才,也应该是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针对自己学校的生源特点和德育现状,通过环境创设、学科渗透、综合实践等形式,将传统优质儒学文化贯穿、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在职业规划上,重视培养学生奋发有为、明理好学、自强不息的“现代君子”品格;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孝悌感恩、宽恕仁爱的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在理论学习中,重视培养学生博学好问、慎思明辨、苦学乐学的学习态度;在实践操作中,重视培养学生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砺能笃行的职业素养;在顶岗实习中,重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致用创新的职业精神。儒学校园文化的全覆盖,旨在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优良、人文素养儒雅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三、多措并举是把儒学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

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常抓不懈。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以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加强儒学人文景观建设为基本保障、以开展儒学经典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扎实开展了“儒学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构建起充满儒学特色的和谐校园,达到了文化育人的培养效果。

1.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文化环境的优劣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格调。学校注重优化校园文化显性环境建设,多次从北京、深圳等地邀请专家召开“儒学校园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在整体环境布局上,将校园分成三大文化功能区:儒学长廊区、母教文化区、企业文化区。每个分区既体现儒学特色,又兼具职教功能,实现了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学校大门——“仁者爱人”的文化石,彰显出邹城职教人以“仁者爱人、有教无类”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灯杆文化、墙体文化选取孔孟儒学的名言警句;教室、走廊张贴儒学励志勤学宣传标语;寝室、餐厅等公共场所张贴《弟子规》《三字经》语录条幅。

2.开展儒学经典文化教育

学校成立了儒学文化研究室,精心编辑《儒学经典文化教育读本系列丛书》(五卷),开发建设了充满儒学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并列入学期教学计划,作为日常教学内容。让学生每周利用早读、课前读、睡前读等方式诵读《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儒学经典;晚自习观看于丹的《论语心得》、钱文忠的《三字经》、傅佩荣的《向孟子问道》等视频讲座资料。经典诵读采用视频引领、教师带读、学生齐读、自由诵背等形式,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30分钟的诵读时间。学校定期开展儒学经典诵读比赛活动,对表现突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授予“儒学诵读明星”称号。

3.开展儒学综合实践活动

为实现“儒学育德”的功能,学校以专业部为单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了一系列儒学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的综合实践活动。开辟“儒学大讲堂”,聘请知名学者、专家举办儒学文化讲座,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儒学文化风尚;以参加“中华母亲文化节”庆典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母亲、点亮真情”活动,让学生为母亲做一顿饭、洗一次脚,明孝道、知感恩;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三孟”景区,撰写心得体会,激发学生对传统儒学文化的认同感;积极开展“社会公德万里行”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参加交通疏导、节能宣传、社区服务等各种志愿服务活动,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公德。

4.加强特色教风、学风建设

设计体现儒家教育思想的校牌、校服、校徽。制定和完善师德规范,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国学师资培训,定期开展“儒学文化与学生成人成才”系列教研活动,打造教师精英团队,形成“学高身正、技精善诱”的良好教风。组织学生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通过学生干部“文明督导”、优秀团员“岗位示范”等形式,逐步建立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在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儒雅风范。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比武活动,引导学生将儒学中的明理好学、砺能笃行、学思结合、精益求精的思想迁移到实践能力上,夯实实践技能训练,拥有过硬的技能和娴熟的本领,引导学生在职业技能比武中大显身手、发光出彩。

四、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

自开展儒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以来,儒学思想和职教文化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学校德育内容日趋丰富、实践活动多姿多彩、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1.学校管理提档升级,教风、学风明显改善

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校长领导、专家咨询、民主参与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内部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教师爱岗敬业、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学生明理好学、砺能笃行、敬业乐群。近年来,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学校共有236件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26件,并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学校开展了“遵守师德、争做师表”的教育研究活动,发表论文58篇、参编教材9部、出版著作8部、开办讲座37场次,其中编写出版的校本课程《儒学文化经典教育读本系列丛书》,已在市内外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推广使用。

2.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儒学文化氛围浓厚

学校儒学文化长廊、孟母教子文化墙、教室、寝室、食堂等公共场所的励志勤学语录条幅,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中华儒学的熏陶。学校建立了以全体师生为主体的儒学文化研究室、书画社等团体,创作了儒学特色鲜明的校训、校歌,多次舉办以“传承儒学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爱岗敬业演讲比赛、诚信征文比赛、文明礼仪表演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无处不“儒”、无“儒”不入的儒学文化校园大环境逐步形成。

3.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广受用人单位欢迎

儒韵校园文化的浸润,使学生们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在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仁爱他人、宽恕待人、修身正己、自强不息的品格;在职业素质方面,强化职业操守、工作态度、责任心,使学生养成了热爱专业、笃学求精、献身事业的职业品行;在团队合作方面,使学生养成了和谐共处、诚信宽容、厚生益众的职业素养。目前,一大批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从笔者学校走进企业、融入单位,并成长为业务骨干,笔者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4.学校声誉越来越好,办学效益初步显现

笔者学校儒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天时占地利享人和,内容充实、效果明显、覆盖面广,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2017年召开的中华母亲节及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上,笔者学校的儒学校园文化建设项目赢得了与会者的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在市委市政府实施的“文化突围”战略指导下,笔者学校以孟子文化为载体,吸引了河马动漫、上海诺伯泰机器人等众多有投资意向的儒商到笔者学校考察座谈、签约联合办学,对于带动地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国文化历史久远,其中儒家、道家与禅宗是众多思潮中的领导者,它们不仅是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宰者,更对艺术形式的定位起到了推动作用。宗教哲学对画家作画的艺术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整个绘画体系中,中国绘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三家思想不断争鸣与交替发展中前进的。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流派分别为道家、儒家以及禅宗。总体上而言,道家主张自然,儒家主张社会,禅宗主张心灵,而这三个方面正构成了存在者这个整体,同时能够互补与统一。本文对道家、儒家、禅宗的思想概况及艺术美学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流派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由此可见,这三大学术流派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与精神载体。

关键词:道家   儒家   禅宗   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中道家、儒家、禅宗这三家的哲学思想对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形式上来看,绘画与哲学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其在表现内容上是一致的。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而这三家哲学能够从不同维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影响与调节。中国文化历史久远,其中儒家、道家与禅宗是众多思潮中的领导者,它们是中国思想历史文化的主宰者,对艺术形式的定位起到了推动作用。宗教哲学对画家作画的艺术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整个绘画体系中,中国绘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三家思想不断争鸣与交替发展中前进的。

在这三家之中,最早出现的是道家的思想。道家是以老子与庄子的学说为代表的,他们主张自然道,追求自然。也就是说,自然是无,无能生有,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道家美学的观点中,美就是自然之美,包括了自然中的天地、草木与山水。艺术要于大道,不能拘泥与小节。儒家是以孔子与孟子的学说为代表,主张对社会的思考。在儒家美学的观点之中,美在于礼乐,在于仁,是与道德之善的关系,它更加注重美所对社会赋予的道德意义。

一、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流派

影响中国传统绘画的三大流派分别为道家、儒家以及禅宗,总体上而言,道家主张自然,儒家主张社会,禅宗主张心灵,而这三个方面正构成了存在者这个整体,并且这三方面能够进行互补与统一,下面我们分别对其进行介绍。

(一)道家

1.思想概况

在道家学说中,老子与庄子的学说是道家的主要学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德经》是老子的著名之作,其核心就是无为而治。老子奉行的是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观点。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生来崇尚自由,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有很大的影响。

2.艺术美学思想

根据道家自然无为的观点,其主要的艺术美学思想就在于“道”,也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虚静为妙,不要让世间的是非善恶来约束自己,推崇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完美统一。“立象以尽意”这一审美方式正是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它是在进行艺术欣赏与创造的首要原则

(二)儒家

1.思想概况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他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追随老子学习,随部分弟子周游列国。《论语》是在孔子去世后,由其弟子们将孔子的思想与言行记录下而编纂出的书籍。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礼”与“仁”的德行与德性,他不但创立了儒家学说派,而且开创了“有教无类”的全新教育理念,让教育不再像一样存在着阶级区分,使每一位向学之人都能潜心学习。

2.艺术美学思想

在孔子的美学思想方面,其核心是“善”与“美”的统一,其中“善”指的是艺术内容,“美”值得则是艺术形式,也就是“诗须发乎情,止乎于礼义”。由此可见,内心情感的抒发一定是受到道德约束的。儒家思想对艺术在生活中的作用十分重视,“移风易俗”正好能体现这一观点。

(三)禅宗

1.思想概况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它是中国本土的佛教。南朝宋末时期,它由菩提达摩传到中国。禅宗主张的是“解脱”和“顿悟”,解脱指的是参禅意味着要从尘世中解脱出来,不纠缠于世间的痛苦忧愁;顿悟则表示将思想境界升华到个体与佛性相融合的范围之中。由于禅宗是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因此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尤其是在艺术审美方面。

2.艺术美学思想

禅宗在艺术美学方面,主要提倡的是自主意识,也就是说对于自然,应潜心钻研,对自然顿悟,而最好的参禅方式就是做好眼下事,而无别有用心。禅宗美学将美定义为妙悟。

二、各流派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

上述的道家、儒家、禅宗在各个时期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不同且深远的影响,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就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道家影响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极大的影响。许多画家都是在道家思想的影响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绘画体系与风格,在这过程中,道家思想不但对画家的思想品行作以影响,同时影响其审美取向,进而对其绘画风格带来改变。

(二)儒家影响

自唐代以来,张彦远将儒家的“依仁游艺”思想奉行为绘画创作的基本原则。在宋代时期,绘画在某一角度上是用来阐述儒学思想的一种方式,其中,“人品”与“画品”这两个词是宋代绘画领域的两个重要概念。因为人品会对画风产生影响,同时,绘画风格也体现出画家的画品,即所谓的“见画如见人”。

(三)禅宗影响

在禅宗思想中,渗透着老庄的思想在内,它对审美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佛教进行了大范围的传播,因而对绘画领域也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

三、各流派情结的产生及原因

(一)道家情结

五代时期,战争较为频繁,众多的文人在乱世之下,对国家和自己的前途都难有信心,因此,大多数文人移情与山水之间。此时,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为众多失意之人提供了心灵的慰藉,他们常选择游荡在山水之间,亲近于自然,因此在绘画风格上多体现为对自然山水的描述。

(二)儒学情结

在北宋时期,用绘画表达对儒学喜爱是一种常用的表達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北宋是儒学的复兴时期。当时,众多的文人一致认为,唐代衰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始终坚持儒学的发展道路,没有意识到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统治作用。除此之外,宋代的一些君主也都是儒学思想的推进者。同时,在两宋时期,当时的儒学复兴为中国画提供了新鲜的养分。这主要体现在,当时的一些名人画家都集中在高修养与高文化层次的人身上,他们都将思想融入于画中,用画抒发情感,这也说明了绘画已成为儒学思想的一种语言和表现工具。

(三)禅宗情结

在中国传统绘画史上,许多画家都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其中包括南朝宗炳、唐代王维、宋代苏轼。禅宗思想对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审美思想上,同时也体现在艺术形式上。

四、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道家、儒家、禅宗三家哲学思想作为中流砥柱,建构起了中国美学的艺术殿堂。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基础,而这三家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重要的作用,尽管绘画与哲学的表现方式不尽相同,但其在表现内容上是一致的。而这三家哲学能够从不同维度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影响与调节。宗教哲学对画家作画的艺术内容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影响较为深远。在中国整个绘画体系中,中国绘画的发展就是在这三家思想不断争鸣与交替发展中前进的。

参考文献:

[1]胡静洁.道法自然:老子美学思想之根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02):59-61.

[2]周军伟.当代老子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基于美学史的考察[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02):64-68.

[3]米瑞玲,段桥生.“大音希声” 美学观对音乐审美教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05):103-104.

[4]姜小丽,尹正茂.浅析孔子美学思想[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13(06):95-97.

[5]何鑫,杨杰.论孔子美学对传统绘画的影响[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6,(08):25-27.

[6]张瑶.孔子美学思想的超越性探究[J].文学教育:中,2014,(12):28-29.

[7]秦亚平.禅意空间之美——浅谈禅宗美学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室内设计,2011,(03):17-20.

[8]张虹.中国禅宗美学思想对友禅图案起源与发展的影响研究[J].美与时代:创意(上),2010,(11):50-51.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我们祖先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科技成就,我国古代科技成就曾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它却没有像西方一样孕育出近代科学,反而在明清之际变得停滞不前,其原因何在?下面我就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来加以探讨,希望能从这些发展特点中找出中国古代科技兴衰的一些原因和启示,为今天科技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一是中国古代科技自成体系,独立性和排外性强。中国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地形上又多是平原和丘陵,我们的祖先就繁衍生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农业生产和各种手工业生产为主要的生产活动形式,在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缺少交流的情况下,中国各学科独自发展,自成体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科技体系,例如医学,特别是中医理论。

另外,中国古代科技体系一经形成后便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自成体系,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保守性和排外性。随着这一体系本身的形成和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它的保守性、排外性日益突出,这使得与原体系不同的科学成果和科学思想的出现就成为很困难的事。与此同时,它对外来的科学技术的吸收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和排它性。当然,如果外来的东西不会影响到这个体系本身,就可以顺利地被接受并融化在这个体系之中。例如原产美洲的花生、玉米、烟叶、番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种植和推广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但其他与原体系不同的科技就难以吸收了。例如,明清之际传入中国的西方科技知识,就没有被中国科技体系所吸收。原体系的保守性与排外性显然成为其吸收新知识的一种障碍,从而导致中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

二是中国古代科技具有大一统的结构体系特征。从秦始皇开始,中国就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统一的封建国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这样一方面为古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古代科技也必须服务于大一统封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家治理的需要。我国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历法、农学、军事、地图绘制、水利工程、数学、皇宫建筑等学科,由于适应

了国家的需要,受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而得到大力推广和发展,使得这些学科打上了大一统科技结构体系特征的烙印。同时,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封建王朝的兴衰密切相关,大一统的科技是中国特有的。

三是中国古代科技以官办为主。长期以来,观测天象、编制历法等工作,以及和它们相关的大型天文仪器的研制,大规模的天体测量,水利工程的兴修和一些大型著作的修撰等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下由政府组织庞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完成的。另外,绝大多数核心技术也都掌握在官办手工工场及其人员手中。多数对各门科学技术有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专家都出身于官僚家庭,有的就是当时的高官。在小农经济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科技成就也只有在政府的组织实施下才能取得。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具有官办性质。

四是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宇宙观是指导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思想之一。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着重研究事物的整体性,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整体和谐的思想,把自然界看做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于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及其规律,强调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学术思想的特点,都是基于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强调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讲究“天人合一”。我国的中医理论就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宇宙观的代表性成就。

五是中国古代科学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科技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必然会受到文化的深刻影响。成长于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古代科技亦是如此。一方面,儒家文化对科学家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儒家文化对科学研究也产生了影响。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古代科技具有明显的儒学化特征,中国古代科学的许多方面都与儒学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六是中国古代科技与政治密不可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政治制度息息相关,研究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能脱离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中国古代科技从产生之时就表现出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古代科技中的天文历法是中国古代建立“天人合一”政治哲学体系的有力工具;小农经济在封建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关系到封建国家政权的稳定和赋税的征收。所以与农业有关的学科历来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古代科技由此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文化色彩,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科技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制度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到了明清时期,政治上封建专制不断强化;在文化上采取“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在对外关系上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在经济上重农抑商。这些措施严重阻碍和束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使得我国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学。由此可见,中

国古代科技受制于封建皇权政治的需要,被赋予极强的政治功利性,与政治密不可分。

七是中国古代科技应用性强,忽视理论研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我国古代发达的学科都与实际应用有关。例如古人认为天体现象能反映天命,关系王朝的兴衰,所以天文历法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而天文历法测算需要数学,数学学科因此发达。古代数学除被应用于天文历法外,也与土地丈量、地图测绘、赋税计算、水利工程建设等实用事务有关。例如《九章算术》完全是为实用目的而写的。而农学、医学是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实用性学科,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造成中国古代科学实用性强的原因,是因为中国古代科技部门是直接为国家治理服务的,当时政府注重的是科学技术的应用,而不注重探究事物的原因。另外,古代的知识分子重视读经书,他们关心的是功名和业绩,而很少自觉地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也不重视理论的研究。

八是中国古代科技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集中于与农业、国计民生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领域。

九是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和对经验的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

十是从科技应用上来看,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建设的需要。例如《九章算术》主要解决土地丈量,谷仓、堤坝、河渠修建,收税等实际问题,为数学学科发展而研究数学的极少。

十一是从分布领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医学以及数学等领域,其他领域涉及较少。

十二是从发展水平上来看,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发展成为近代科学。

总之,中国古代科技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自成体系而且独立性与排外性强,与政治联系密切,以官办为主,形成了大一统的结构体系。在思想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学化的特征非常明显。在应用上,学术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国计民生,实用性很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对传统典籍的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科学实验,轻视对理论的概括和研究。在发展水平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遥遥领先于世界,但在明清时期落后于西方,没有形成近代科学,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遗憾。今天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需要从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中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少走弯路,以早日实现“中国梦”。

(责任编辑庞丹丹)

儒学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2、探究专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方略

3、儒学在汉代教育制度下的性质转变

4、历史教材逻辑缺失的表现及对策

5、运用史料互证方法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6、将传统文化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策略

7、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向

8、儒学多元主义的价值观

9、落实三维目标 实现有效教学

10、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教学的几个问题

11、论先秦至西汉孔子形象嬗迁的原因

12、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批判

13、多媒体教学在“自探互教”模式中的运用

14、许嘉璐:没有文化的经济无异于空中楼阁

15、从“求田问舍”到“治国平天下”

16、情境中体验,体验中生情

17、浅析历史学科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

18、生活化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导学案研究

19、由“君子”“小人”到“中民”“公民”

20、中华复兴的目标和进路

2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2、从先秦儒学与孔子私学到宋明理学与书院教育

23、战国百家争鸣与中华传统体育精神构架

24、中国人的“圣经”—《论语》

25、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求文化共鸣

26、第三讲 儒家思想与古代中国

27、论高中历史课教学重点的选定

28、“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重难点突破

29、试论艺术生历史教材整合的实效运用

30、培养历史价值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31、民间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研究

32、对孔子思想与儒家思想几个问题的思考

33、儒家文化图像化传承及其策略初探

34、稷下学宫的地位与贡献

35、职业技术学校历史教育中古代传统思想教学的思考

36、浅谈千年孔丘与文化传播

37、由《邦家之政》谈出土战国文献学派问题

38、阅读,让课堂还原历史的美

39、发散式教学,培养历史学习能力

40、墨家科学思想兴衰的启示

41、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育的启示研究

42、新时期以来“打倒孔家店”口号研究述评

43、高中中国文化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4、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解释素养培养途径

45、传播儒家思想 弘扬中华文化

46、中国大陆近30年来的宗教哲学之争及其学术贡献

47、现代新儒家的道统意识与文化自觉

48、“道”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49、论孟子对孔子仁的继承与延伸

上一篇:语法教学论文下一篇:文化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