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2023-09-17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对我国中职课程教育资源发展和心理健康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提供帮助。本文对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和与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对该方面的研究发展需要对中职的课程、开展内容和组织方法策略实施上进行确立、规划和筛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将中职课程教育的心理健康进行分析。

【关键词】中职教育;心理健康;开发利用

一、引言

对中职教育实际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分析对后续的教学课程开展,有着重要的帮助,在相同教学管理的价值性上中职课程教育要较其他类别的中等和高等教育价值更高。因此对中职课程教育的活动内容开发性上在近年中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活动对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民族文化传承和中职教育未来发展体系建立都具有重要帮助。在对中职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如何利用其教学管理,研究中职学生的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学管理的开发不但可以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进行提高,同时也可以改善教师之间的工作方式及合作意识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开发的特点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多的改变要求,不仅仅只是针对于传统模式的教育和教学。课程教育的开展不是单方面的为了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如若这样将势必会造成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价值追求的错位,对中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管理发展将会带来一定影响。

二、民族精神弘扬、传承与中职课程教育心理健康

中华文化的灿烂组成中,离不开民族文化。在民族形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无论怎样改变,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内涵都深深包含在其中。民族精神文化弘扬,祖国各民族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就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即是教育本身的义务,也是民间文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如何在中职课程教育资源中将民族文化的发展内涵融入其中,是当前实际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就中职教学管理开发以民族文化弘扬传承为主,显然也是不可取的。不过,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中是有这种现象存在的。一些中职学校对民族文化和中职教学管理的心理健康认识性不足,在中职教育教学管理中,不结合实际发展需要,生搬硬派的将民族文化融入其中。如某中职学校在开发利用民族建筑方面的中职教学管理的时候,让学生通过对苗侗民族建筑的建筑时间和建筑特点进行学习,区分两族建筑特点上的不同。部分地区让中职诵读诗、经的方式表现对民族思想文化的弘扬和创新,这些都是对内在中职实际需求的一种忽视。

三、单方面的“特色”中职课程教育

中职教育机构对教育课程的改革即是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开发。中职学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是当前中职教育教学管理构成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职学校的发展,活动和教育的开展应当是以为学生的健康快乐、服务和个性主动发展为基础。可是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中,中职教学管理的开发伴随着社会市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中职机构建立了所谓的“特色”,提高其所在中职机构在当地地区的知名度,家长们不明白其中特色课程实际含义,将孩子送到所在特色中职机构进行学习。对于实际中职教育课程心理健康追求上,单纯的强调以特色为主的课堂中职教育发展,是不全面的。

四、中职教育本体实际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

就中职本体实际价值的各项工作开展应当是以未来实际生活需求为主,中职才是各项资源开发的主体。只有这样才符合“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价值原则,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一切教育都是以学生为主,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实质也是以人为主的基本形式进行开展。及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学生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的教育新理念。有关该新教育理念的实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对其进行。

(1)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和本土文化传承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十分重要,但是就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心理健康探寻上,不应该纯粹的将二者发展的元素融入其中,更不是为了某些幼教机构获得某种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中职课程的教育的开展是为了未来。对中职课程教育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可以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民族精神文化弘扬、传播,但就开展的根本目的而言不应当将其重点发展方向。在发展目标和文化传承的定位上应当区分中职和成年人的区别,避免将两者的概念进行混淆。

(2)我们在对中职教学管理的内容进行筛选时,应当结合中职当前的需求性和未来发展的需求性,对其内容进行选择和判断,尤其是当下的需要。就中职教学管理可以以中职生活习性、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在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的实践活动中,就中职资源课程的挑选中往往会存在以成年人的眼光对其进行选择。常见的节日资源文化开展中,很多课程项目是成年人都很少有所了解的,在当地文化发展中加之又无太多的发展传承基础,中职学生则更是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生活经验,以这样的传统文化节日资源作为中职课程教育资源,这显然不符合中职教学管理开发利用所应该追求的心理健康。

(3)中职资源的开发开展方法策略有许多种,常见的策略需求有“园社联动、家园协作”策略,“全员参与、增强特性、因地制宜、需求导向”策略,“家长日”、“活动日”、“走进去,请出来”等方法及主题活动的方式等。而这些方法策略的开展应当是确保以中职课程教育发展为主的,必须通过灵活多样的、活泼生动方法,让学生在这些开展的活动中,积极提高自身的参与性。

(4)在中职课程教育资源的开展中,根据教育资源实施策略方法,开展不同的策略方法,决定实施结果的差异性,在实施策略上也需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对中职课程教育资源的心理健康追求上,做出改变。

1.中职课程的生活化

有学者也指出应当以生活实践课程作为心理健康追求的主要目的,通过实际生活教育课程开展学生管理和教育。这也进一步表明了中职教育资源课程的开展应当选择接近于生活类的内容为主,以帮助中职更好地组织他们的生活经验,获得和谐发展。

2.中职课程的活动化

对于中职学生在实际中的课程教育中所展现出来的表现和规律,应当重视,中职学生通过各种身体的、语言的及心灵变化包括对外界的事物触摸、操作、交往而获得发展。学生通过做的行为活动可以更快地掌握一项对事物的了解,凡是学生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学习的领悟和接受就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得到提升,获得自主性的认识。中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特点也是我们在对中职教学教学管理心理健康追求中,所需要重视和考虑的部分,认真的为其进行选择,符合中职发展的本身特性。

3.中职课程的游戏化

中职学生由于其本身的年龄段及知识掌握能力性较差,因此,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结合其年龄段的特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活动项目。游戏化旨在利用中职的自愿心理,在中职在身心放松积极主动的投入在活动的过程,掌握课程教学资源心理健康追求的目标,促进中职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五、结束语

中职课程教育工作的开展性成果也应当适当的对其教学者和教学机构进行考察和评估,中职教育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是衡量它们的最重要的标准。就中职资源的开发性问题上可以有多种发展模式,但是在这些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中并不能背离对中职课程教育心理健康的追求,一切应当以中职的未来发展需求为主。对中职资源的不正当、不合理开展和低效利用盲目开发及流于表面形式等问题,才能够有效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张考灵.浅谈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课中的运用[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2

[2]吴慧.新编中职《心理健康》教材特点及教学方法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

[3]詹晓燕.从建构主义视角看中职《心理健康》中的案例教学[J].企业导报,2011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2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主观因素,也是决定学生未来适应社会程度的重要条件。班主任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要角色,要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判断和妥善的处理。

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心理塑造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不合拍的时期,自认为已长大的他们,心理却很不稳定,出现了自我,学习,角色及观念的混乱。近年来学生自杀、出走、厌学的事例屡见不鲜,证明了学生承受了来自学业,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心理已达到不平衡甚至是不健康的状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是迫在眉睫。学生在这个时期特别需要成人做他们的朋友,给他们心理上具体辅导与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班主任——作为一个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的师长,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应当及时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在日常的班级管理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控制并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疏导。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作好学生心理的导师。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二、塑造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教育面向未来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塑造学生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应成为班主任的自觉行为。首先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直观的模范,是学生最具体的榜样。“身教胜于言传”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班主任要从自身做起,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其次要树立榜样,提供学习的正面典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努力探索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榜样教育原则和方法,尽量从学生身边寻找榜样,使榜样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具有突出性、感人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心悦诚服地加以学习和模仿。最后要运用心理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班主任要注意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个性形成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训练。如有的班主任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讲一则笑话,必须引起学生们哄堂大笑,让大家开心,这就使那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对形成活泼、开朗、乐观的性格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班主任还可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不断提高交际能力、合作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的个性逐渐趋于完善。

三、利用班集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班集体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的直接源泉,是推动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客观力量。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时期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科技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的活动,有利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还要协助学校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或针对学生提出的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给予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增进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知道,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首先要发挥班集体的激励和情感培育功能。班集体以其特有的组织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体验参加集体活动的乐趣,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进而产生一种道德需要的满足感,从而激励自己奋发向上。同时,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了集体力量的伟大,会油然而生集体荣誉感。其次还要培养良好班风,塑造现代人格。加强班风建设是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和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家长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

综上所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新时期的班主任,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要性,根据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和策略,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才能够引导学生的心理特点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新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学生是一个心理问题多发的群体,这不仅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同时也受到家长、社会等的积极关注。很多心理学学者、教育学者及有关政府部门都为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谋划策。而与中学生心理直接碰撞的班主任则处在第一线,要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发挥班主任的积极作用不容置疑,也迫不及待。

【关键词】班主任 中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得到国家和社会以及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在重视的同时,我们在实际中确实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例如,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中学生约有25%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诸如自卑、自私、偷窃、厌学、逃学等,有的有逆反心理以及轻微的犯罪倾向等。这些向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出谋划策。作为中学生的班主任,除了正常的教学以外,尤其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

一、为何要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复合型人才,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和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心理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健康的心理会有效促进素质的培养,而不健康的心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

2、心理健康是适应社会的前提

中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对自己的认识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但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被注意到,没有进行有效的疏导。中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无法认识这些问题或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将导致他们无法适应社会,而人又是必将走入社会的。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使走入社会,也无法适应社会,无法融入社会,无法接受社会的变化和一些不可预期的情况。

3、心理健康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学生来说,健康已不仅仅是身体的正常发育,它还包括心理健康。中学生阶段是身体,也是心理发展最快而又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中学生会形成自己的人格和较为固定的心理品质,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甚至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健康的心理无疑是有益的,但如果形成不良的人格或性格品质,对于中学生来说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我实在不想学了,拿个毕业证就回家吧

当前,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采用一些不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心理高度紧张的状态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疲惫。有些老师过于追求让学生解决高难度的问题,导致学生产生厌恶情绪,甚至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为自己的能力差;频繁的考试并过于重视分数,让学生觉得自己整天活在考试中,一方面容易让学生形成考试疲惫,另一方面会形成考试焦虑。这些问题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因不堪学习重负而选择放弃。

2、怎么每个人都不喜欢我

有一些学生,时常遭到冷落或孤立。他无法为同学所接纳,游离于班集体之外,他不知道该如何做才能让同学认可自己,迫切希望自己能成为班集体的一员,能为同学所接受。还有一些学生,似乎觉得每一个老师都在找自己的麻烦,自己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坏学生。学习成绩不佳,时不时闹出点矛盾,让他与老师的关系简直是每况愈下,不可收拾。与同学、老师的不良人际关系,甚至让这些学生在家里也无法沟通。同学到家长耳边告状,老师到家里家访,这些带来的后果有时会变成家长对自己的无奈甚至是责骂与体罚。让他们觉得自己走到哪都是不受欢迎的人,不由得感叹,为何每一个人都不喜欢自己啊?

3、她(他)好像对我有好感,我该怎么办?

中学时期,是孩子们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情感麻烦多的时期。这时,他们已经有了情感的萌动。

青春期,他们通常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大多数学生对于异性对自己有了好感,或自己对异性有了好感时,通常会选择回避或暗藏在自己心底,即暗恋。暗恋常常会导致压抑、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现象的出现。

三、班主任针对这些心理问题该做些什么

班主任对中学生来说,是校方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者。他是学生心灵成长旅途中的领路人,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而不仅仅是学生在文化知识上的传授者。作为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时时关注,主动发挥自己的主体和榜样作用,感化学生心灵,让其健康成长。具体来说:

1、发挥班主任的榜样作用

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灵成长中的地位是家庭和社会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他与学生接触时间长,对学生的了解全面而深入,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学生的心理。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多与学生交心,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和学生交流,深入学生心灵深处,洞察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2、塑造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呆的时间最长的集体。塑造良好的班风,对学生心理成长非常有效。营造一个和谐的班集体、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可以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使他们相互帮助,让所有的学生,特别是一些与班集体疏远的学生感到自己被关注,感受到自己属于这个班集体,从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3、班主任应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融合剂

个别学生无法融入班集体,似乎与周围的一切格格不入。班主任可以利用自己的工作之便,促进班集体对这些学生的接受,充当他们之间的调解员,感化学生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接受别人的缺点,同时也要克服自己的缺陷主动融入集体中去。

学生心理的成长也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应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担负的责任。有些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班主任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以及家长的状况,充当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4、以一颗诚挚的心对待学生

班主任工作重在与学生心灵的沟通。要常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接受程度。同时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

5、多开展集体活动

适时开展一些班集体活动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促进学习。

活动中,可以释放学生积淀已久的压抑;可以使学生相互沟通,消除他们间的隔阂,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活动还可以帮助组织者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有效的途径解决它。

6、建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有些学生可能擅长于用笔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面谈时的尴尬,也可以将一些难以启齿的话题表达出来。悄悄话热线信箱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7、设立心理咨询室

现在有很多中学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老师与班主任交流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例如学会倾听、对学生说出的话坚持保密原则、尊重学生的内心真实感受等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直接到咨询室找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四、结语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形形色色、程度不一,其心理健康與否直接关系着学业;中学生阶段是学习、生活、心理,更是人格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正确地对待他们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问题,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它,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

②《教育文摘周报》,2003

③《心理健康教育》,2008

(作者单位:肥西县紫蓬中心学校)

责编:姚少宝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职药剂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明,部分中职药剂专业的学生存在抑郁、自信心、学习心理和就业心理以及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目前中职学校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形式单一以及缺乏一整套的可操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自主模式。面对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危害,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促进中职药剂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中职药剂生;心理健康调查;对策分析

一、中职药剂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

中职学生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和社会压力,无论是在自主学习和动机方面还是在情感控制和个性意志方面,都与大多数的高中生和普通大学生有着显著的差异。数据调查表明,中职药剂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以下心理问题和特点:

1.学习动力不足,成绩不理想或不稳定。大多数中职药剂生专业的学生比较害怕学习和教师的严格管教,在考试竞争中连续失利,导致其丧失自信心,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2.对做事缺乏耐心和自信。在大多数中职药剂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他们对待学习和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在学习中经历了一两次失败和打击后就容易缺乏耐心和恒心,不能坚持到底,容易轻言放弃,把所有的失利都归结到命运,不愿意再去过多的坚持、拼搏。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会选择退缩和放弃。

3.情绪波动起伏较大,控制能力较弱。绝大多数中职生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对自己的要求普遍不会太高和严格,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做事情完全依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不顾虑他人的感受,所以经常容易冲动行事,情绪不稳定,波动较大。

4.存在逆反心理,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他们集中于自我利益,自我意识极强,从局部看待问题,不顾及大局,把集体利益置于后者,缺乏合作精神,性格比较叛逆。

5.对未来目标定位不明确,内心空虚。对于大多数中职药剂学生来说,他们很多人普遍不顾虑家庭负担,喜欢追求个性新鲜又刺激的事物,生活和学习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二、中职药剂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生理原因。生理上逐步转向成熟带来的巨变也必然会引起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导致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生理发育水平不均衡,从而产生了心理缺陷和心理问题。

2.家庭原因。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很大部分上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教育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许多家长对学生的过分溺爱或者交流欠缺,导致学生的性格和心理发展不健全和不平衡。

3.学校和社会原因。一些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教育体系存在缺陷和不健全,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教育形式单一。社会上对中职学校以及学生的一些传统的固有看法和评价,认为他们的教育水平较低,学生素质相对较低的观点和看法。随着社会的变化,对中职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面临就业和人际交往方面,会面临着巨大的外界社会压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问题,对他们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三、班主任工作对策分析

1.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情绪波动。针对中职药剂生的心理问题,班主任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懂得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和心理特征去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注重与学生家长的有效沟通,为学生筑起防线。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团体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体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促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自我完善、自我提升,逐步改善自身的心理问题。

2.为他们提供优良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班主任需要对中职药剂生制定一个良好的职业规划,为他们制订合理的就业目标,帮助他们增强专业技能和知识,培养他们的优势,激发他们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及时纠正他们的生活和行为陋习,改掉消极的心态,促使其形成正确而积极的心态。

四、小结

中职药剂专业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家庭、学生、学校以及社会的各种外界因素所导致的。面对这些潜在的危机和危害,班主任应学会积极的引导和耐心的教育,帮助学生摆脱消极的心理缺陷,不断完善自我,增强学生的信心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积极和完善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苏碧华,谈玲华.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与班主任工作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5(12):81-82.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已经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并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趋同性。他们中的部分学生存在着较强的自卑感和闭锁心理,人际关系方面非常敏感、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幅度大及心理负担重等。因此,学校在给他们教育和资助的同时,建立健全多渠道帮困机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促进该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协调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结构的不断优化,较高的教育成本使许多农村甚至城市家庭当中出现了一些相对贫困化的现象,由此产生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这个群体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趋同性,这些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些诸如自卑、焦虑、抑郁等学生心理问题,使高校校园暗藏危机。因此,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针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提出有目的可行的帮扶教育和资助对策,对解决该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化解校园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两个方面。在日常生活及与同学们的交往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都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思想斗争和对过去生活和人生经验的质疑。他们自尊心比较脆弱,自惭形秽,不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表现和张扬自己的个性,从而影响了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2)情绪压抑。主要表现为有焦虑感,内心感到恐惧,时不时的紧张不安,做事羞怯胆小、腼腆,不喜欢与人交往,自我封闭、抑郁寡欢,对别人充满敌意,有过度的负罪感,并且会失眠,从而神经过敏、脾气暴躁,无法与别人和睦相处。(3)依赖心理。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生活或学习原因,缺乏自立自强的拼搏精神,缺乏主动克服并战胜困难的精神,过分依赖学校和社会给予的资助,并在心理上也非常坦然地接受学校和社会的资助,在他们看来,这些是理所当然的,缺乏一种心存感激、回馈社会的心态。(4)对社会认同度较差。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在认知贫困成因时很多会归因于社会的不公平。这些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在处理个人、社会和他人关系上,以个人利益得失为尺度,在行为上有很强的非社会性和极度排他性,社会认同度较差。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经济困难是形成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许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老、少、边、穷的农村地区,家里经济收入很少,他们要为每年的学杂费、住宿费的缴纳而焦虑、紧张。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同学间在吃穿用上有意或无意地攀比,会导致他们心理自卑,觉得低人一等。(2)环境压力。由于市场经济出现多元化,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社会上拜金的思潮的萌动,很多崇尚物质利益至上,他们不爱劳动,爱炫富,不珍惜,爱挥霍,甚至不屑和鄙视贫困的生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学校也偶有受到歧视的现象,心中承受一定的舆论压力,从而导致部分家境困难的学生心理出现亚健康的状态。(3)择业、就业压力。当今择业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铁饭碗”时代早已不复存在。无论是一般学生还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较急于摆脱家庭贫困的生活现状,对工作获得的渴求更加迫切,加之认为自己不具备经济实力和社会背景,缺乏能力锻炼,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面对就业受挫时更容易患得患失,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生活闭塞,社交面窄。家庭经济困难群体心里比较自卑、敏感多虑,往往不善言谈和交往,在交往受到挫折时,往往不是选择离群索居,鼓励自己,掩饰自己内心的痛苦,就是躲避现实,将注意力由人际交往转向虚幻的网络世界。但在现实的生活中,家庭贫困使得家庭与外界的往来受到诸多因素限制,生长在这样家庭的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拒绝与外界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这就会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堵塞。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教育措施

造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問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究其原因,做好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工作,更好地给予他们帮扶和资助,需要不断研究新的方法,多层次、多渠道加以解决。(1)学生自我调试层面。1)正确的自我定位。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客观评价。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应力争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地肯定自己,尽量避免自我挫伤,影响自己的积极性。要确定适度的人生目标和抱负水平,树立远大目标时,要分解成中期、近期和当前的各种子目标,要按计划,分步骤,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2)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应对贫困要有一个清醒而正确的认识,不必为此而感到自卑和内疚,也不要怨天尤人,真正的贫困不是家庭经济的贫困,而是知识的无知和匮乏。同时,可以将贫穷看作是人生一笔不可多得的磨练和财富。(2)学校教育管理者层面。1)拓宽渠道,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加大经济帮扶力度是加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应该拓宽社会资助渠道,倡导全社会去关心关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些年来,国家和高校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已经形成了“奖、勤、助 、贷、补 ”的相对完善的资助体系,要继续贯彻并加强完善国家和学校的助学贷款工作,提供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从而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关爱和资助力度,努力探索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各种团体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建设和完善。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制度。高校要大力推进对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和管理体系中,以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为主要方式,形成课内与课外、指导与教育、自助与咨询紧密联系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网络和体系。要积极开展多种心理咨询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心理咨询室咨询、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方式,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与针对性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自我意识得到极大的强化,情绪调控能力得到较大改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发展。3)加强对贫困生的育人教育。关注家庭经济苦难学生,不仅要给予他们物质上的资助,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增强他们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贫困生也要转变观念,克服依赖家庭、学校和社会心理,积极参加学校的勤工助学岗位和社会实践活动及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参加活动,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会有回报。4)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高校应构建一个包括校园文化建设、思想道德教育和经济资助体系在内的综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环境。在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经济帮助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加强班级、寝室的文化和情感建设,培养学生之间情同手足的情感,相互理解与沟通,通过集体的温暖化解贫困生的不良情绪。使经济困难学生敢于敞开心扉,与人交流,积极参加活动,从而生走出自己的小圈,走进集体的大圈,从而消除自卑、压抑、焦虑、抑郁、排斥社会等各种不良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杭生.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趋势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2003.

[2] 余文盛.对高校贫困生结构性贫困问题归因分析[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5).

[3] 谢桂阳,程刚.高校贫困生的个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状况[J].心理科学,2002(5).

[4] 王华东.高校贫困生中的心理贫困问题分析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5(10).

作者简介:刘海波(1983—),山东安丘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思政助教。

中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成为一种热潮,初中学生独自在家很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极易产生孤僻无助、自卑情结、封闭叛逆等不良心理。由此班主任要架构好父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教育合力下让学生能够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主任;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干预

引言

农村出现的城市热导致大量的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当前正确干预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特别是班主任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帮助学生排解不良情绪,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关怀。

一、农村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过去父亲外出工作,母亲留在家里照顾学生的情况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现在大多数母亲都和父亲一起外出工作。由于祖父母文化水平较低,溺爱子女,往往在物质生活上给予较多的满足,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与道德素养的培养。

二、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不稳定的情绪变化

留守学生从小就离开父母,缺乏父母的直接关爱,精神上无法满足,在情绪上极不稳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变得沉默、内向、不快乐,尤其是情绪上的悲伤、而学生和祖父母一起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人甚至憎恨他们的父母,导致学生家里关系紧张,家庭感情淡薄,不利于班主任开展家校合作。

(二)自尊心低,对生活缺乏信心

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生活条件很差。因此进入初中后,农村学生突然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看到了许多与农村不同的东西。同时由于贫富差距,攀比现象的出现,促使留守学生逐渐产生嫉妒、嫉妒和自卑情结,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信心。

(三)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

在农村中存在隔代亲的情况,由于家长长期溺爱和满足,许多留守学生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等问题。一旦引导不当,很容易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干预

(一)立足留守学生的心理情况,进行针对性干预

在初中阶段,班主任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现状,建立学生个人资料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首先班主任应该与留守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在尊重留守学生的基础上,尽量与他们交朋友,让留守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尽量与他们玩耍、学习、交流,直到留守学生愿意向教师倾诉自己的想法。其次班主任要善于倾听留守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克服困难,培养学生挫折能力,建立留守学生的自信心,最后班主任建立一个温馨的班集体,让每个学生都能融入班级,健康快乐地成长。

例如针对留守学生自尊心低、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班主任可以在教室张贴关于自信的标语、绘制自信铸就成功人生的黑板报,设计个人魅力展示角等,营造自信的班集体氛围。或者班主任可以让留守学生每天写一个小目标,如背一篇课本、练30分钟的汉字等,提升自身的学习水平。而且班主任可以通过成立互帮小组,让留守学生在与学生合作中,学习他人的优点,克服自身的缺点,进而能从各个方面建立信心。由此让留守学生真正在班集体中展现自己,交到更多朋友,避免留守學生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二)让学生通过实践经验学习感恩,体验家庭的困难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作为心理危险期。单纯的说教模式无法说服学生,还有可能会严重造成学生的叛逆问题。班主任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感恩,提高交际能力。特别是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各种节假日、主题班会、主题作文、春游等多种形式,引导留守学生回归家庭,感受亲情的美好,形成感恩之心。

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学生调查端午节、清明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当地风俗习惯,和家人一起包粽子或者去扫墓,让学生与父母积极互动,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同时班主任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等农业活动,让留守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到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在生活小事中学会感恩。

(三)注重定向扶贫,家校联合教育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针对性的农村扶贫政策。学校还应关注定向扶贫的风向,针对学生的实际问题提供准确、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这要求班主任要根据年度和实际情况开展帮扶活动,以缓解留守学生的生活压力,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扫清心理障碍,避免学生因为物质匮乏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同时班主任要推动家校联合,促进学生与家长、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可以建立线上家长群,积极把学生的情况分享在群里,这样在其他地方的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问题和学习上的每一个进步。另外家长也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让班主任工作更加顺利。特别是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爱,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学生接触最多的长者,更要平等对待他们,没有歧视和偏见,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学生,让留守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初中生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但在未发展阶段,他们可塑性强,容易模仿他人,这就要求班主任以身作则,注重以身作则,以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人格激励学生。要建立和实施完善的班委会管理制度,班主任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加强学生心理知识,了解学生的动态,促使留守儿童在内的所有学生受到平等对待,不受到有色眼镜的对待。

例如对于习惯沉迷于互联网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通过互联网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父母外出工作的目的,理解父母的痛苦,尊重老人。而且学校可以在课堂上举办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谈论他们父母的工作,回忆他们对自己的爱,思考如何报答他们,让留守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或者在召开教师联席会议时,特别是对于某门课程成绩较差的留守学生,不仅班主任和教师应该与他们交谈,而且学科教师也应该积极与他们交谈。这样留守学生教育就可以形成合力,避免班主任“孤军奋战”和教师“孤军奋战”的局面,全方位让留守学生感受到关怀。

结论

初中阶段的留守学生心理问题需要班主任加以重视,把学生的心理健康放在第一位,时刻警觉学生的实时心理动态。同时班主任要加强学习心理知识,尊重学生的心理差异,推动家校合作、多学科教师合力、同学互助等多种形式,为留守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潘晓峰.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与社会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心理学进展,2018,8(01):49-63.

[2]韩晓红.留守儿童犯罪心理的影响因素[J].心理学进展,2016,6(05):571-575.

[3]肖璐,刘海通.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与体育干预研究[J].社会科学前沿,2017,6(03):255-260.

上一篇:美术学专业论文范文下一篇:硕士在职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