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纺织产业报告范文

2023-09-23

泉州纺织产业报告范文第1篇

2.建设一个针纺大市场。按照起点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辐射力最强的要求,我区很早就做了针纺大市场建设的规划,但一直没有启动,希望区里尽快启动针纺大市场建设,打造集“商贸、科技、信息、文化”于一体的专业性轻纺物流配送基地。建成后,主要从事纺织业相关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的批发、零售、展示,同时具备研发、配送、电子商务等功能,可为针纺产业链上的相关行业、企业提供完善的物流配送服务。

3.完善一条产业链。完整的、长的产业链是可以说是终端产业的减压带、防风林,能够降低成本、增强效率、防范风险;产业链同时也是终端产业的技术支撑力量。根据全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大力引进原料加工、漂染、印花、高档面辅料等上下游企业,弥补产业缺陷,促进产业集约。同时,要积极鼓励企业拓展业务范围,发展配套产业。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要积极引进雅戈尔、日本片山缝制等一批大型针纺服装企业,发挥“品牌”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进驻,提升我区针纺企业的配套水平。单纯发展一个产品品种的生产集群而忽视产业链建设,会由于缺乏基础支撑而增加采购成本、降低产业灵活性和适应性,最终丧失产业竞争力;产业链过短,也会导致产业的创新能力下降、产业价值增值能力下降。事实证明,配套能力越强的产业集群生命力越顽强。目前,我国的服装产业集群在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产业集群建设初期,往往注重强调该集群主打产品生产企业的个数、技术装备、生产能力、专业市场建设和运转状况等,而对产业链的评估力度不够。

4.培育和壮大一批规模企业。要落实好有关扶持措施:一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发挥协会在技术跨越、产业协调中的作用,引导企业实现相关产业链的联合股份制经营,消除企业间的无序竞争,提高行业的竞争水平。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引导企业逐步改变传统封闭的家庭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运作方向转变。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区个私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制造业发展资金的融资作用,帮助企业贷款融资,同时对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企业,实行专项贷款、封闭式运作。四是培育名牌产品。鼓励企业加快调整技术和产品结构,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五是发挥领军企业的带动作用。 领军企业的带头作用在集群中不能被忽视。首先,领军企业能够利用其市场辐射能力和市场声誉带来更多的客户;其次,领军企业作为生产核心,能够带给关联企业更多的订单;第三,领军企业的市场行为、创新行为都将成为该区域企业发展的直观范本和发展目标。因此,一个区域扶植领军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比直接服务于中小企业,对于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来说更加有效。六是环保部门要帮助漂染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备设施、改革污水处理工艺、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七是科技部门要向纺织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同时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泉州纺织产业报告范文第2篇

襄阳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召开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18期

5月16日,湖北省襄阳市政府召开纺织产业创新与转型升级论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杨峻、中国工程院院士姚穆出席论坛,襄阳地区15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姚穆做了题为“中国纺织产业的机遇与对策及棉纺织新技术”的报告,杨峻做了题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纺织产业转移”的主旨讲演。会后,他们共同考察了襄阳伙牌纺织工业园。襄阳是中国纺织织造重要基地之一,拥有棉纺绽230万,布机4万多台,已形成从棉加工到纺纱织布、化纤服装完整的产业链;2012年实现产值367亿元,同比增长24.3%;出口创汇

1.75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吸纳20多万劳动力就业。襄阳市围绕纺织产业升级强化规划服务和指导工作,促进纺织产业规模化,特色化和集约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泉州纺织产业报告范文第3篇

2009年是国际市场不平凡的一年,金融危机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其危害由美国向世界各地传导,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作为我国传统出口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面对国际市场保护贸易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市场订单锐减的严峻挑战,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仍高达1839.9亿美元,比2008年下降9.8%,与2007年基本持平,仍保持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出口国的地位。本文将从最直观的数字角度,对2009年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进行盘点和解析。

一、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规模在整固

(一) 纺织服装出口率先“回暖”

世界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世界贸易跌入“谷底”,从表1可知,我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与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严重“超跌”,2009年1-2月份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出口、进口的最大跌幅分别为-29.1%、-25.7%、-43.1%个百分点,随后的3-8月份间在底部低徘徊,9月以后开始回升,同比降幅收窄,全年进出口、出口、进口同比分别下降了13.9%、16.0%和11.2%个百分点,结果好于预期,为中国GDP增长8.7%、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我们从分月统计中发现,在世界贸易极为困难的2009年元月份,我国纺织服装进口随市场下跌了36.5个百分点,而出口却逆势飞扬,同比只下降了0.7个百分点,给“冰冷”的市场带来了一丝“春意”,让世人看到了复苏的希望。虽然,随后4-8月份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同比指标“二次探底”又回跌到两位数,但到12月份出口、进口、进出口同比增长全部“翻红”。全年纺织服装出口、进出、进出口较之2008年分别下降了9.9%、9.8%和9.3%,但却比全国货物贸易全年出口、进出、进出口同比负增长分别减少了6.2%、1.9%和4.1%个百分点,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达到1670.6亿美元,出口贸易依存程度达到3.4%,也就是说2009年的GDP的3.4%是通过纺织服装出口实现的。

(二)纺织服装呈现“高出低进”态势

纺织服装是我国重要的工业,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最多利用外资的产业,通过引进技术,我国纺织服装工业的比较优势凸显,并通过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国际竞争优势越来越明显。从表1可知,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进出口贸易总额是1838.9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比重为8.3%,其中出口高达1670.7亿美元,占全国货物出口贸易的13.9%;进口仅为168.2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进口贸易比重的1.7%;贸易顺差为1502.5亿美元,虽然比2008年1666.8亿美元下降了164.3亿美元,但约占全国2009年贸易顺差1960.6亿美元的76.6%,这也就是说仅占8.3%的纺织服装贸易却创造了接近4/5的贸易顺差价值。我国纺织服装呈现“高出低进”态势是由于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所决定的。在世界上通常用某一产业的贸易差额与某一产业的进出口贸易额的比率所表示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也叫TC指数,若指数为负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进口,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若指数为正值,表明该类商品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经过计算,我国2009年纺织服装TC指数为0.82,昭示我国的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继续保持极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确立我国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大国和出口国的地位。

二、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方式在改善

(一)一般贸易快速发展

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由来已久,但快速发展则得益于对外开放政策,我国抓住了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进大出”、“两头在外”,通过“三来一补”,积极利用分工参与国际市场交换,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进入蓬勃发展、全面提速的时代。 1994年出口贸易额达到342.2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2008年出口达到1852.2亿美元,是1994年的5.4倍,创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新高。但其间我国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频频遭遇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之后,SA8000社会责任的困扰,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贸易的重灾区。因此,我国纺织品服装贸易亟待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从上表可以看出两点:一是纺织服装进出口一般贸易率的同比增长,进口10.34%、出口-5.83%、进出口贸易-5.43%,明显好于我国货物贸易的一般贸易率,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一般贸易率进口、出口、进出口同比增长分别是-6.7%、-20.1%和-13.9%。二是全年纺织服装出口、进口、进出口总额中的一般贸易的比重分别是72%、24%、68%,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3%、4%和4%。这说明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从扩大一般贸易开始突围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加工贸易降幅较大

2006年9月14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意在扼制加工贸易过快增长。从表3可以看出三点:一是我国2009年加工贸易的纺织服装进出口、出口、进口的较之2008年有两位数的降幅,降幅大于全年纺织服装贸易和纺织服装一般贸易的降幅,说明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应对金融危机调整了增长方式。二是2008年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出口同比是正增长,而2009年进料加工进出口、出口同比下降了12.2%,来料加工进出口、出口同比下降了19.05%和19.53%;说明我国调整纺织服装加工贸易的力度在加大。三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同属加工贸易,我国纺织服装来料加工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同比降幅大于自营业务的进料加工分别是7.03、7.51和6.92个百分点,彰显我国调整贸易方式是有序的。

三、纺织服装出口的产品结构在优化

(一)纺织服装出口的增速放缓

我国要优化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结构,需要适当减少纺织品出口、增加服装出口的比重,适当减少OEM服装出口,增加OBM服装、高附加值服装出口的比重。从表4可知,一是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是16707178.8万美元,其中纺织品出口5999223.7万美元,约占36%,服装出口总额是10707955.1万美元,约占64%,纺织与服装的比值为3.6:6.4,出口产品结构与2008年持平,没有明显的改善。二是2009年就纺织品大类而言,纱线出口下降幅度最大,制成品下降幅度最小。就服装大类而言,针织服装下降幅度最大,其他服装下降幅度最小,更可喜的是毛皮革服装保持了11.22%的正增长。这种走势基本符合国家的纺织服装调整与振兴政策。三是就服装分类产品而言,针织服装中丝织针织服装降幅最大,出口数量同比下降41.7%,出口金额下降34.7%;针织服装中化纤针织服装降幅最小,出口数量同比下降5.52%,出口金额同比微升0.07%。梭织服装中丝制梭织服装降幅最大,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20.96%和20.83%;棉制梭织服装降幅最小,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6.85%和6.21%。毛皮革服装中皮革服装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下降15.72%和21.32%;可喜的是毛皮服装逆市强劲上升,出口数量和出口金额同比分别上升15.53%和138.93%。

(二)纺织服装出口的均价偏低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不仅要率先恢复贸易增长,还要努力实现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增长的转型。2009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价量关系忧喜参半。一是从表4可知,纱线出口平均价格下跌4.93%,其中棉纱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3.38美元,同比下跌6.25%;丝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21.92美元,同比下跌12.31%;化学纤维纱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2.56美元,同比下跌8.86%;可喜的是羊毛、动物毛纱线平均每公斤的价格20.39美元,同比微涨0.69%。面料也是量价齐跌,其中棉布平均每米价格1.18美元,同比下跌8.45%;丝机织物平均每米价格2.92美元,同比下跌9.42%;化纤织物平均每米价格0.83美元,同比下跌8.33%;羊毛动物毛机织物平均每米价格5.8美元,同比下跌8.94%。地毯、无纺织物等纺织制成品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二是服装出口与纺织品不同,大体上呈现量减价升态势。针织服装价格平均同比增长2.3%,其中增幅最大的是丝制针织服装,平均每件套价格是10.87美元,同比增加11.85%;化纤针织服装每件套平均价格增加5.78%、棉制针织服装微涨0.35%、但毛制针织服装却下降了7.13%,梭织服装平均价格增长1.69%。毛皮革服装价格忧喜参半,每件套平均出口成交价格是65.74美元,同比增长28.13%,其中毛皮服装、皮革服装价格分别是267.18、41.52美元,同比增长分别是106.81%和-6.65%。由此看来,我国是服装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出口成交价格虽然出现了微升的良好态势,但总体上还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四、纺织服装的出口市场在扩大

(一) 纺织服装出口的洲际市场

市场有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愿望三大要素,从理论角度考量,亚洲、欧洲和北美是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从表5可知:一是纺织服装出口前10大市场中,亚洲4席、欧洲5席、北美洲1席,说明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仍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9年我国纺织服装向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大市场的出口高达全部纺织服装出口的88.5%。其中向亚洲出口7484667万美元、向欧洲出口4284566万美元、向北美洲出口2961256万美元,分别占我国同类产品出口的比重为40.1%、23.3%和16.1%。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是多元化的,除上述三大市场外,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二是在亚洲市场中我国与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纺织服装贸易继续保持活跃。2009年向东南亚纺织服装的出口、纺织出口、服装出口同比增长-2.5%、2.3%和-11.3%,而相应的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0.7%、12.7%和1.1%;2009年向中东地区纺织服装的出口、纺织出口、服装出口同比增长-1.1%、-4.5%和1.8%;进口分别同比增长24.5%、19.8%和28.7%。三是欧洲市场主体是欧盟,根据入盟之先后,大体上可以把欧盟区分为欧盟15国和东扩12国。在2009年纺织服装贸易统计中发现,我国对欧盟27国的出口同比下降7.2%,欧盟15国只下降了6.7%,而东扩12国则下降了13.9%。其中纺织产品出口欧盟15国同比下降10.7%,而东扩12国则下降了19%;服装产品出口欧盟15国同比下降5.6%,而东扩12国则下降了11.2%。

(二)纺织服装出口的国别市场

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纺织服装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格局没有改变。一是我国纺织服装前四强虽然同比涨跌互见,但依然保持2008年各自的位次。在前四强中美国市场同比增长4.1%;日本市场则与去年持平;香港市场和德国市场虽然分别有12.8%和4.1%的下跌,但因与尾随者有较大的出口额差距,所以位次没有改变。二是5-10强则是2009年的出口涨跌与2008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8年第6位的吉尔吉斯斯坦因2009年跌幅48.4%,只列第12位;2008年第5位的俄罗斯因2009年跌幅43.4%,下滑到第10名;韩国跌幅虽大,却依然维持2008年第8名的位次;而英国、法国都上升了2位,分别排在第5、第7名;意大利、阿联酋都前进了3位,分别排在第6、第9名。三是我国纺织服装10大出口国以外也亮点纷呈,我国对“金砖四国”的印度纺织品出口增加2.5%,对巴西的服装出口跌幅也仅仅是0.7%;我国对越南、菲律宾、巴基斯坦的出口气势如虹,分别同比增长27.6%、20.3%和13.8%;纺织品对巴基斯坦增长最快,增幅达到25.9%、其次是伊朗增长21.5%,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也分别保持增长17.2%、16.7%和10.9%的增幅。这说明我国纺织服装坚持多元化的出口市场战略,在稳定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注重开发东南亚市场、中东市场、非洲市场和拉美市场。▲

泉州纺织产业报告范文第4篇

我国纺织服装市场规模越来越大,同时带动周边产业聚集,由此可以证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装专业市场不但没有萎缩,而是呈现出蓬勃发展、快速聚集的趋势,并长期带动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和华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华东区域的服装市场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区位,比如上海七浦路、四季青、常熟、柯桥、海宁皮草等大型纺织服装市场。华南区域的纺织服装市场主要以广州的白马、沙河和福建的服装批发市场为主。华北区域的纺织服装市场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天津和山东,而由于京津翼区域协同发展,将北京动物园等大型纺织服装市场转移到河北省,顺应了我国服装产业结构调整的方针。

纺织服装市场对产业集群的影响以及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点,从而丰富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以我国的纺织服装专业现有的市场以及转移后的市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

二、概念

(一)专业市场的概念

专业市场是一种只需支付较低费用就可共享的规模巨大销售网络,是一种具有明显体质落差优势的安全、宽松和交易成本的市场特区。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发展而来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首先是比较原始的集贸市场,也就是纺织服装市场的早期阶段,早期阶段出现在农村,商品交易一般是在特定的地点和特点的时间内进行的,露天集贸市场的商品比较杂乱,没有形成分类,交易量也比较小,买卖双方的信任度都比较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各地区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开始不断的行程规模,绍兴和白马服装市场开始率先凸显出来,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设立门市和直销点等进行实体销售。到了21世纪初,专业市场的交易量和额度有了飞速的增长,并且带动了华东、华南、华北区域的经济发展,同时形成服装产业集群,同时我国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已经到了成熟阶段。而我国目前的专业市场属于转型阶段,电商销售的比重越来越大,纺织服装网络销售直接影响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的销售模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市场潜力。

(二)产业集群的概念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影响产业集群的主要因素首先是成本、收益以及环境;其次是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关联。

(三)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是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空间范围进行划分,形成不同区域,目前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由于将行政区域等同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位置和特色,与地域、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包括古典区位理论、现代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等。

三、影响因素

在梳理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基础理论的同时,确定了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影响关系的基本因素。

(一)专业市场促进产业集群

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促进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的服装专业市场为企业提供了销售平台,并且平台的门槛较低,大部分企业都可以通过服装专业市场来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同时降低服装企业的运营风向和销售成本,从而快速的积攒企业的经济实力。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提高买卖双方的可信度,促进企业产业细分,形成了纺织服装上下游的产业链,从采购原材料、纺纱、织布、染整到设计、制版和生产工艺等多个环节,产业链的调整和细分,可以降低销售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是数据化的交易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反映出消费者的喜好、服装品类、消费额度、面料、款式等因素,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市场反馈的数据调整设计、生产方案等,调整生产计划的同时又降低了投资风险。

(二)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集群的划分促使企业分工细化,企业间的合作更加紧密,加快企业之间的信息传递,在空间地域上节约投资成本,有利于扩大产业集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包括产业链中的上、中、下游企业,院校、机构、协会等,产业集群是一个区域内创新创业发展的基础,融合各个领域的文化、特色和管理、信息等交流,产业之间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上中下游的企业的合作越紧密,从而促进持续创新效应。

由于企业的高度细化和互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产业优势可以放大,可以在企业中获得支持,发挥自己的竞争优势,这种协调机制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结束语:

本文通过专业市场、服装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纺织服装专业市场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可以覆盖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和发展,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的同时不断的促进创新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升级,产业集群生产的高效的运作促进区域经济的长效发展。

摘要:我国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通过国家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布局,逐步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发展又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者相互支撑、相互拉动、相互影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促进中小服装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吸引服装相关企业向某一区域进行产业转移,从而形成产业集群,最终推动区域经济的长效发展,本文以三者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三者关系中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产业集群,区域经济

参考文献

[1] 郑勇军.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定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06):10-16.

[2] 严含,葛伟民.“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理论的进阶[J].上海经济研究,2017(05):34-43.

上一篇:让爱温暖学生的心范文下一篇:人才援疆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