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

2024-04-13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进一步锤炼基本技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大力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不断升华自身素质修养,进一步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乐岗。

一、树立提质增效意识,在加强学习上务求实效

增强学习意识,在提高思想认识上务求取得实效。搞好学习活动,深入学习、提高认识是基础,要把学习贯彻电力公司的工作精神,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要把目标变为现实,就必须把加强学习摆在突出位置,特别是对科学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要深刻领会其理论思想内涵,去学习、去思考。

通过近几个月的学习实践来看,克服了一些不符合提质增效活动的陈旧观念和思维模式,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思想认识,使思想认识更切合实际,更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并以更新的思路、新的举措、新的办法促进急诊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树立提质增效意识,在提高协调发展能力上务求实效

(1)提升执行能力。树立刚性执行理念,接受任务不讲条件、执行任务不找借口、完成任务不打折扣,使工作形成雷厉风行、一抓

1 到底的执行作风。熟练掌握法律法规、急诊业务等相关知识,增强岗位履职的本领。

(2)提升创新能力。创新工作理念,把急诊业务工作放在科室、医院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谋划,放在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推进,扩展发展空间,创新工作方法,找准业务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主动融入 ,积极作为。

三、树立提质增效意识,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务求实效 (1)提高工作质量。持严格执行程序文件,对质量安全风险做到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推进医疗全过程科学化、规范化、流程化,围绕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工作态度、工作精神等方面进行专项自查,切实提高工作效能,确保操作科学、程序规范。 (2)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学习,要做到彻底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提质增效要求的思想观念,克服体制机制不适应,效率低下;思想作风不适应、观念滞后;工作能力不适应,因循守旧等弊端,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讲实话、办实事。要把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作为一切工作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紧抓实。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学习实践提质增效所需要做的远远不止于这些,我在学习上还有待于深入,认识上还有待于提高,实践上还有待于检验。但不论怎样,我都将以此为契机,在后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拓宽学习范围,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能力和工作质量,让提质增效进一步入脑入心,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作指导。

2018年3月26日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第2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介绍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憎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 “阿克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 “木桶效应” 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 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佳、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 “蛋糕” 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1.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发展理念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并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没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既有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有僵滞、失衡、污染、封闭、贫富沟壑加大加深等失败的教训。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民族,必然也必须总结反思世界范围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聚焦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世界上成功和成熟的经验点透了、说明了,把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理顺了、厘清了,把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展示出来了,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规律,是关于今日世界在怎样发展、今日中国如何发展的思想结晶。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都是为了人民。共享,谁来共享?人民共享,每个中国人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汇成一句话:人民至上。也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牢牢锁定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固然”与“应然”的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揭示的“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怎么走,呈现的“应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什么发展方向走。5个词、10个字,把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和将来讲清了、说透了,确乎科学概括。。”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崭新篇章。“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

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

2.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格局新面貌。发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实际、推动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也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新理念,成为这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的灵魂。把握住这个灵魂,就能更好理解领会这份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就能更好贯彻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可以预期,切实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体制机制、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要求等就能得到全面提升,我国发展将迎来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不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开启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在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让“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败垂成,让“全面”完满以至完美。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更是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必须随之变化。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今年将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远的不说,从2000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既不是中国20世纪的发展理念,更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展示的是一个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新格局,一个13亿多人可感知、可享受、可念可及的全面小康社会新面貌。

3.用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理念指引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发展理念能否管长远,要看它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持续推动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合规律合目的,必将引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指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如同古人所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五大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科学理念是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不因时空变化而改变。“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向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效能。从最近报刊网络反映的情况看,国内外对“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极高,认为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代表世界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方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揭示、发展道路的开拓创新。我们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不同阶段、作为一个价值链,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和关键一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必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理念是软实力,科学理念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化为巨大能量、形成强大硬实力。“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风雨坎坷,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更加深厚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 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 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 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 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趣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 “阿喀琉斯之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断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纪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 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 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备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 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枝,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横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 “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 “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写到: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 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 年、1957年、1962 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 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紊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

qìn

wěnyǔ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yuán)鼍(tuó)、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wǎnɡ)罟(ɡǔ)、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fénsǒu

yì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我国30 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 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 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 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市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20 年前甚至15 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做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第五,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 “小康” 社会和 “大同” 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 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t。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 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zhū)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 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撖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 “最后一公里” 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第一,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念在人们头脑中确立需要一个过程。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 新经验 新信息、新要求。“有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

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资本投入、安全生产、股市调控、互联网金融管控等都是高风险、高技能的,如果判断失误、选择不慎、管撑不力,就会发生问题甚至大问题,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发展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也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新境界。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二,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住、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第三,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正所谓不破不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凋整,不改革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落实主体责任、抓好落实。在贯彻落实中,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主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不能松懈斗志、半途而废。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第四,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 一切都无从淡起。“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层层负责、人人担当。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准备困难时一口气列了17 条困难: 第一条,外国大骂;第二条,国内大骂;第三条,被国民党占去几大块根据地;第四条,被国民党消灭若干万军队;第五条,伪军欢迎蒋介石;第六条,爆发内战;第七条,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第八条,“不承认波兰”,也就是共产党的地位得不到承认;第九条,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第十条,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条,经济困难;第十三条,敌人兵力集中华北;第十四条,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暗杀我们的负责同志;第十五条,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这些,我们都要透彻地想好。”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样的论述,毛择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讲得很多、也很深刻,是治党治国很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最后,总书记强调,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批优秀年轻干部正在成长起来。同时,受成长经历、社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 “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 “为官不为” 主要有3 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 “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 “不敢为”。这些情况,过去也有,为什么当前表现得比较突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我们工作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对干部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到位,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凋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是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第3篇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时代大势、准确把握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来的。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为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指明了路径。而近年来全球经济低迷无力、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的现实比照,已充分证明新发展理念的强大威力。

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在这个既是决胜期也是攻坚期的关键阶段,向外看,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向内看,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我们需要迎难而上。此时,唯有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尤其在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上狠下功夫,以创新发展点燃发展动力、以协调发展治理区域失衡、以绿色发展和谐人与自然、以开放发展统筹内外联动、以共享发展促进公平正义,才能把握历史性窗口、推开新机遇大门。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知重负重,贵在行动。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而是必须要把相关要求落实落细落常。

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是一场从体制机制到工作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全面创新发展体制、重塑发展生态,形成推动改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使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算总账、算长远账。

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水平,是一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系统性工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融会贯通,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落实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要深化认识,整体推进、整体发展、整体提高,在各要素之间寻找最大公约数;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对重大政策出台和调整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第4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介绍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憎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 “阿克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 “木桶效应” 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 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佳、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 “蛋糕” 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1.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发展理念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并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没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既有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有僵滞、失衡、污染、封闭、贫富沟壑加大加深等失败的教训。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民族,必然也必须总结反思世界范围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聚焦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世界上成功和成熟的经验点透了、说明了,把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理顺了、厘清了,把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展示出来了,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规律,是关于今日世界在怎样发展、今日中国如何发展的思想结晶。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都是为了人民。共享,谁来共享?人民共享,每个中国人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汇成一句话:人民至上。也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牢牢锁定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固然”与“应然”的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揭示的“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怎么走,呈现的“应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什么发展方向走。5个词、10个字,把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和将来讲清了、说透了,确乎科学概括。。”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崭新篇章。“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

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

2.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格局新面貌。发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实际、推动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也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新理念,成为这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的灵魂。把握住这个灵魂,就能更好理解领会这份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就能更好贯彻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可以预期,切实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体制机制、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要求等就能得到全面提升,我国发展将迎来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不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开启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在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让“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败垂成,让“全面”完满以至完美。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更是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必须随之变化。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今年将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远的不说,从2000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既不是中国20世纪的发展理念,更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展示的是一个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新格局,一个13亿多人可感知、可享受、可念可及的全面小康社会新面貌。

3.用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理念指引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发展理念能否管长远,要看它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持续推动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合规律合目的,必将引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指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如同古人所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五大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科学理念是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不因时空变化而改变。“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向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效能。从最近报刊网络反映的情况看,国内外对“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极高,认为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代表世界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方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揭示、发展道路的开拓创新。我们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不同阶段、作为一个价值链,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和关键一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必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理念是软实力,科学理念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化为巨大能量、形成强大硬实力。“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风雨坎坷,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更加深厚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 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 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 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 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趣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 “阿喀琉斯之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断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纪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 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 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备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 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枝,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横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 “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 “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写到: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 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 年、1957年、1962 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 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紊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

qìn

wěnyǔ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yuán)鼍(tuó)、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wǎnɡ)罟(ɡǔ)、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fénsǒu

yì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我国30 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 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 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 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市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20 年前甚至15 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做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第五,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 “小康” 社会和 “大同” 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 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t。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 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zhū)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 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撖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 “最后一公里” 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第一,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念在人们头脑中确立需要一个过程。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 新经验 新信息、新要求。“有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

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资本投入、安全生产、股市调控、互联网金融管控等都是高风险、高技能的,如果判断失误、选择不慎、管撑不力,就会发生问题甚至大问题,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发展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也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新境界。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二,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住、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第三,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正所谓不破不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凋整,不改革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落实主体责任、抓好落实。在贯彻落实中,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主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不能松懈斗志、半途而废。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第四,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 一切都无从淡起。“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层层负责、人人担当。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准备困难时一口气列了17 条困难: 第一条,外国大骂;第二条,国内大骂;第三条,被国民党占去几大块根据地;第四条,被国民党消灭若干万军队;第五条,伪军欢迎蒋介石;第六条,爆发内战;第七条,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第八条,“不承认波兰”,也就是共产党的地位得不到承认;第九条,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第十条,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条,经济困难;第十三条,敌人兵力集中华北;第十四条,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暗杀我们的负责同志;第十五条,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这些,我们都要透彻地想好。”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样的论述,毛择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讲得很多、也很深刻,是治党治国很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最后,总书记强调,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批优秀年轻干部正在成长起来。同时,受成长经历、社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 “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 “为官不为” 主要有3 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 “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 “不敢为”。这些情况,过去也有,为什么当前表现得比较突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我们工作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对干部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到位,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凋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是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第5篇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实践告诉我们,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

新发展理念的背景介绍

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2016年1月29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全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发展理念上来,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行为要坚决纠正,对不适应、不适合甚至违背新发展理念的做法要彻底摒弃。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和发展着力点,是我们党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再深化和新飞跃,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指南、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思想指引。 这五大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憎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 “阿克琉斯之踵”。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为此,我们必须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情况下,一段时间的主要任务是要跑得快,但跑过一定路程后,就要注意调整关系,注重发展的整体效能,否则 “木桶效应” 就会愈加显现,一系列社会矛盾会不断加深。为此,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十分严峻,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为此,我们必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应对外部经济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压力也是过去所不能比拟的。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上还不够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还比较弱,运用国际经贸规则的本领也不够强,需要加快弥补。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化人文交流,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扩大开放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一带一路” 建设是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要找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引导全球经济议程,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这方面问题解决好了,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佳、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国家发展也才能具有最深厚的伟力。我国经济发展的 “蛋糕” 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 “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要统一贯彻,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哪一个发展理念贯彻不到位,发展进程都会受到影响。全党同志一定要提高统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1.用新的发展理念揭示发展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发展理念是否科学,要看它是否合乎发展规律和发展目的。这“五大发展理念”,符合并揭示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放眼今日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比较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树立了正确发展理念、走上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所以不那么成功和成熟,是因为没能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子。这就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现实,既有成功和成熟的经验,也有僵滞、失衡、污染、封闭、贫富沟壑加大加深等失败的教训。我国是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华民族是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民族,必然也必须总结反思世界范围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走出适合本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聚焦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发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特别是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粗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约束趋紧、收入差距较大、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等问题相当突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实现更加科学的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把世界上成功和成熟的经验点透了、说明了,把我们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着力点理顺了、厘清了,把要解决的重要发展问题展示出来了,深刻揭示了世界发展潮流、中国发展规律,是关于今日世界在怎样发展、今日中国如何发展的思想结晶。

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的科学概括。“五大发展理念”首先坚持的是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围绕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创新,为谁创新?协调,为谁协调?绿色,为谁与自然和谐相处?开放,为谁开放?都是为了人民。共享,谁来共享?人民共享,每个中国人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汇成一句话:人民至上。也就是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实现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到2020年,实现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把贫困帽子扔到太平洋去;牢牢锁定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固然”与“应然”的结合。“五大发展理念”揭示的“固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怎么走,呈现的“应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朝着什么发展方向走。5个词、10个字,把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在和将来讲清了、说透了,确乎科学概括。。”

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崭新篇章。“五大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新理念,特别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关于“硬道理”“第一要务”的新理解,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新成果,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

一、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高度概括,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更高境界更深层次发展。

2.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时代发展,拓展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格局新面貌。发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实际、推动发展。这“五大发展理念”,契合中国发展实际,必将引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尤其是关于发展的新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理念,也是贯穿《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新理念,成为这份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的灵魂。把握住这个灵魂,就能更好理解领会这份文件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外延,就能更好贯彻落实这份文件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要求、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可以预期,切实贯彻落实这“五大发展理念”,我国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发展体制机制、发展质量、发展效益、发展要求等就能得到全面提升,我国发展将迎来一场关系全局的深刻变革,不仅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开启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前景。“

五大发展理念”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理念不能空对空,发展理念更是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五大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致力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人才成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就能实现发展动力转换,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就能在协调发展中拓展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形成平衡发展新结构。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加快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能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新贡献。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就能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实现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更好互动。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能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同时使国家发展获得深厚伟力。“五大发展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在补齐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上投入更多力量,做足文章,让“全面”不留缺憾、更不因短板而功败垂成,让“全面”完满以至完美。 “五大发展理念”拓展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格局新面貌。理念是发展的、变化的,不会一劳永逸、一成不变。发展理念更是发展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基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发展要求等发生变化,发展理念必然也必须随之变化。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始于1953年,到今年将完成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远的不说,从2000年到今天,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现在处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跃升的阶段,向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冲刺的阶段,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布阵筑基的阶段,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要求提出新的发展理念以适应这种变化。“五大发展理念”应运而生,依据的是中国现今的实际和实践,解决的是中国到2020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问题,既不是中国20世纪的发展理念,更不是西方的发展理念;展示的是一个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全面小康社会新格局,一个13亿多人可感知、可享受、可念可及的全面小康社会新面貌。

3.用合规律合目的的发展理念指引未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根基开辟道路。发展理念能否管长远,要看它能否经受住历史检验、持续推动发展。“五大发展理念”合规律合目的,必将引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指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如同古人所讲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游离,都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理念内容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理念逻辑看,第一动力、内在要求、必要条件、必由之路、本质要求五者紧密联系、层层递进、顺理成章、交相辉映。从发展理论看,“五大发展理念”正在“精神变物质”,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既对传统发展进行革新升级,又对现代发展内涵进行全面提升、对现代发展外延予以全方位拓展。从执行操作看,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统一贯彻、统一落实,一体推进、一起发力,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从而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五大发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科学理念是科学理论的凝练和升华,不因时空变化而改变。“五大发展理念”是经过科学判断走向趋向、深入研究思考提出来的,是认识把握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效能。从最近报刊网络反映的情况看,国内外对“五大发展理念”评价极高,认为它抓住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主脉,揭示了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特点新规律,不仅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指针,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代表世界发展趋势和科学发展方向,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发展方向的科学揭示、发展道路的开拓创新。我们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总目标的不同阶段、作为一个价值链,把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作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石和关键一程,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阶段必将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夯实深厚根基、开辟宽阔道路。理念是软实力,科学理念能够焕发勃勃生机、化为巨大能量、形成强大硬实力。“五大发展理念”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尽管前进道路上会遇到风雨坎坷,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一定能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这将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更加坚实、更加深厚的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创造更加光明、更加灿烂的前景。

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第一,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摆在第一位,是因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我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是难以做到的。当然,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 “牛鼻子”。

坚持创新发展,是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

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

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特别是18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几次重大科技革命,如近代物理学诞生、蒸汽机和机械、电力和运输、相对论和量子论、电子和信息技术发展等。在此带动下,世界经济发生多次产业革命,如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每一次科技和产业革命都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一些国家抓住了机遇,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军事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发端于英国的第一次产业革命,使英国走上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抓住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机遇,赶超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从第二次产业革命以来,美国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这是因为美国在科技和产业革命中都是领航者和最大获利者。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前面说到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发明创造同生产紧密结合,为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到: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 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 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一些资料显示,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的300 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 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我国发展历史上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我国思想文化、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其他许多方面对周边发挥了重要辐射和引领作用。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

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趣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其主要特点是重大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科技成果转化速度加快,产业组织形式和产业链条更具垄断性。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出台新的创新战略,加大投入,加强人才、专利、标准等战略性创新资源的争夺。

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强、臃肿虚胖体弱问题相当突出,主要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强,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 “阿喀琉斯之锺”。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所以,我反复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正处在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重要时期。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总体上看,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断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坚持创新发展,纪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要超前谋划、超前部署, 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要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产业新体系,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优,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和政策创新,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施更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有上则有下,有此则有彼。”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马克恩主义经典作家十分重视并善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和探索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规律。比如,马克思提出社会再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两大部类必须保持一定比例关系才能保证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

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战略。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统筹兼顾、“弹钢琴” 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同时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我们现在管的方面很多,各地、备军、各部门的工作,都要照顾到,不能只注意一部分问题而把别的丢掉。凡是有问题的地方都要点一下,这个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同志运用普遍联系观点阐述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典范。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提出了 “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的方针。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针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出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在改革开放不同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 的战略方针。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后来我们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等。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协调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意义。

新形势下,协调发展具有一些新特点。比如,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再比如,协调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个行业在其特定发展时期既有发展优势、也存在制约因素,在发展思路上既要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枝,又要考虑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两方面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实现高水平发展。又比如,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横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还比如,协调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个阶段是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的时期,发展不协调、存在诸多短板也是难免的。协调发展,就要找出短板,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通过补齐短板挖掘发展潜力、增强发展后劲。

下好 “十三五” 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 “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做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从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出发,我们要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这是五中全会在部署协调发展时强调的重点。

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优秀文化产品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人民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要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建立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相一致,使两者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个规律谁也无法抗拒。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 中写到: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那些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上个世纪,发生在西方国家的 “世界八大公害事件” 对生态环境和公众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其中,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先后导致近千人死亡、75﹪以上市民患上红眼病。伦敦烟雾事件,1952年12月首次暴发的短短几天内,致死人数高达4000,随后2个月内又有近8000 人死于呼吸系统疾病,此后1956 年、1957年、1962 年又连续发生多达12次严重的烟雾事件。日本水俣病事件,因工厂把含有甲基汞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水俣湾中,人食用受污染的鱼和贝类后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患者近千人,受威胁者多达2 万人。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状况作了详细描述。

据史料记载,现在植被稀少的黄土高原、渭河流域、太行山脉也曾是森林遍布、山清水秀,地宜耕植、水草便畜。由于毁林开荒、滥砍乱伐,这些地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蔓延,湮没了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沙漠的扩展,毁坏了敦煌古城。科尔沁、毛乌紊沙地和乌兰布和沙漠的蚕食,侵占了富饶美丽的蒙古草原。楼兰古城因屯垦开荒、盲目灌溉,导致孔雀河改道而衰落。河北北部的围场,早年树海茫茫、水草丰美,但从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几乎荡然无存,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这些深刻教训,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

在对待自然问题上,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

qìn

wěnyǔ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羡慕我们的地方。同时必须看到,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比如,各类环境污染呈高发态势,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论语》“)中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意思是不用大网打鱼,不射夜宿之鸟。荀子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yuán)鼍(tuó)、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罔(wǎnɡ)罟(ɡǔ)、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吕氏春秋》中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这些关于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我讲过,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前不久,在重庆召开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就是这个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对保护生态环境务必坚定信念,坚决摈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决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要坚定推进绿色发展,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让老百姓吸上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fénsǒu

yì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让中华大地 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环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第四,着力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我国30 多年来的发展成就得益于对外开放。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

经济全球化是我们谋划发展所要面对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 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19 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中就详细论述了世界贸易、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等问题。《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洞见和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逻辑、过程,奠定了我们今天认识经济全球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全球化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阶段,西方国家靠巧取豪夺、强权占领、殖民扩张,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基本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二是两个平行世界市场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在经济上则形成了两个平行的市场。三是经济全球化阶段,随着冷战结束,两大阵营对立局面不复存在,两个平行的市场随之不复存在,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

与之相对应,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也经历了3个阶段。一是从闭关锁国到半殖民地半封建阶段,先是在鸦片战争之前隔绝于世界市场和工业化大潮,接着在鸦片战争及以后的数次列强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成为积贫积弱的国家。二是一边倒”和封闭半封闭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向苏联“一边倒” 和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文革” 中基本同世界隔绝。三是全方位对外开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充分运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我国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革。

实践告诉我们,要发展壮大,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改革开放初期,在我们力量不强、经验不足的时候,不少同志也曾满怀疑问,面对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国家,我们能不能做到既利用对外开放机遇而又不被腐蚀或吃掉?当年,我们推动复关谈判、入市谈判,都承受着很大压力。今天看来,我们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20 年前甚至15 年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手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今天反而是我们被认为是世界上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积极主动同西方国家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作斗争。这说明,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我们现在搞开放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同以往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有利因素更多,但风险挑战不容忽视,而且都是更深层次的风险挑战。这可以从4个方面来看。一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势难逆,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变革迹象,但争夺全球治理和国际规则制定主导权的较量十分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政治、军事上的优势地位尚未改变,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形成依然任重道远。二是世界经济逐渐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西方国家通过再工业化总体保持复苏势头,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但国际范围内保护主义严重,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出现政治化、碎片化苗头,不少新兴市场国中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世界经济还没有找到全面复苏的新引擎。三是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迅速上升,我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最大货物出口国、第二大货物进口国、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最大外汇储备国、最大旅游市场,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版图变化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我国经济大而不强问题依然突出,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更是同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我国经济实力转化为国际制度性权力依然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四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加均衡的阶段,我国对外开放从早期引进来为主转为大进大出新格局,但与之相应的法律、咨询、金融、人才、风险管控、安全保障等都难以满足现实需要,支撑高水平开放和大规模走出去的体制和力量仍显薄弱。

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开放发展的大环境总体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有利,同时面临的矛盾、风险、博弈也前所未有,稍不留神就可能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关于下一步怎么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做出部署,我在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不断探索实践,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第五,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来的,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物质精神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全面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礼记•礼运》具体而生动地描绘了 “小康” 社会和 “大同” 社会的状态。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共同富裕。1990年12 月,他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江泽民同志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胡锦涛同志也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高,这是了不起的成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其内涵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共享是全民共享。这是就共享的覆盖面而言的。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二是共享是全面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内容而言的。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全面保障人民在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三是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t。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 感的生动局面。四是共享是渐进共享。这是就共享发展的推进进程而言的。一口吃不成胖子,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我们要立足国情、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思考设计共享政策,既不裹足不前、铢(zhū)施两较、该花的钱也不花,也不好高骛远、寅吃卯粮、口惠而实不至。这4个方面是相互贯通的,要整体理解和把握。

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 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逐步形成撖榄型分配格局。特别要加大对困难群众的帮扶力度,坚决打赢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攻坚战。落实共享发展是一门大学问,要做好从顶层设计到 “最后一公里” 落地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取得新成效。

如何把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第一,深学笃用,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感受到新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理念在人们头脑中确立需要一个过程。确立新发展理念,需要不断学、深入学、持久学,从灵魂深处确立对新发展理念的自觉和自信。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发展理念的学习,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领导工作要有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把握新发展理念,不仅是政治性要求,而且是知识性、专业性要求,因为新发展理念包含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新知识 新经验 新信息、新要求。“有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者而已。”如果只是泛泛知道其中一些概念和要求,而不注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知识体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讲话做事就会缺乏专业水准。

领导干部要成为经济社会管理的行家里手,是有针对性的。在市场、产业、科学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必须有较高的经济专业水平。资本投入、安全生产、股市调控、互联网金融管控等都是高风险、高技能的,如果判断失误、选择不慎、管撑不力,就会发生问题甚至大问题,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稳定。一段时间以来,在安全生产、股票市场、互联网金融等方面连续发生的重大事件,一再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现在,经济社会管理难度很大,各种复杂因素很多,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但学费不能白付,要吃一堑长一智,举一反三,避免同一种失误一犯再犯。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不能见钱眼开,有奶就是娘。简政放权、先照后证不是不要管理了,该管的还要管,上级部门放的权,下级要接住,不能出现真空地带,这也是守土有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领导能力,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作决策、做工作、抓管控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古人说:“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知行合一,贵在行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发展观念转变和知识能力提升,也涉及利益关系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检查各项工作中,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新境界。不能讲得头头是道,做起来轻轻飘飘。要增强大局意识、战略意识,善于算大账、总账、长远账,不能只算地方账、部门账、眼前账,更不能为了局部利益,为了暂时利益损害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第二,用好辩证法,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进行科学设计和施工。新发展理念的提出,是对辩证法的运用;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要坚持系统的观点,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做到相互促进、齐头并进,不能单打独斗、顾此失彼,不能偏执一方、畸轻畸重。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厘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区分轻重缓急,在兼顾一般的同时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善于把握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住、渐进性和飞跃性、前进性和曲折性,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既求真务实、稳扎稳打,又与时俱进、敢闯敢拼。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善于进行交换比较反复,善于把握工作的时度效。

第三,创新手段,善于通过改革和法治推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发挥改革的推动作用、法治的保障作用。一个新理念的确立,总是同旧理念的破除相伴随的,正所谓不破不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涉及一系列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工作方式的变革,涉及一系列工作关系、社会关系、利益关系的凋整,不改革就只能是坐而论道,最终到不了彼岸。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是贯通的,各级领导干部务必落实主体责任、抓好落实。在贯彻落实中,对中央改革方案中的原则主要求,可以结合实际,进一步具体化;遇到改革方案的空白点,可以积极探索、大胆试验;遇到思想阻力和工作阻力,要努力排除,不能退让和妥协,不能松懈斗志、半途而废。要深入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深入分析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在法治领域遇到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措施,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第四,守住底线,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中及时化解矛盾风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在国际国内面临的矛盾风险挑战不少,决不能掉以轻心。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使小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大的矛盾风险挑战,局部的矛盾风险挑战发展成系统的矛盾风险挑战,国际上的矛盾风险挑战演变为国内的矛盾风险挑战,经济、社会、文化 生态领域的矛盾风险挑战转转化为政治矛盾风险挑战,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前提都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没有安全和稳定, 一切都无从淡起。“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层层负责、人人担当。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结论报告,在讲“准备吃亏”、准备困难时一口气列了17 条困难: 第一条,外国大骂;第二条,国内大骂;第三条,被国民党占去几大块根据地;第四条,被国民党消灭若干万军队;第五条,伪军欢迎蒋介石;第六条,爆发内战;第七条,出了斯科比,中国变成希腊;第八条,“不承认波兰”,也就是共产党的地位得不到承认;第九条,跑掉、散掉若干万党员;第十条,党内出现悲观心理、疲劳情绪;第十一条,天灾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条,经济困难;第十三条,敌人兵力集中华北;第十四条,国民党实行暗杀阴谋,暗杀我们的负责同志;第十五条,党的领导机关发生意见分歧;第十六条,国际无产阶级长期不援助我们;第十七条,其他意想不到的事。他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这些,我们都要透彻地想好。” 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这样的论述,毛择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讲得很多、也很深刻,是治党治国很重要的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最后,总书记强调,要更广泛更有效地调动干部队伍积极性。这个问题极为重要,现在看来也十分紧迫。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总的看,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明显改善,总体上适应事业发展需要,特别是批优秀年轻干部正在成长起来。同时,受成长经历、社社会环境、政治生态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干部队伍也存在种种复杂情况,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干部思想困惑增多、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 “为官不为”。对这个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研究,把情况搞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综合各方面反映,当前 “为官不为” 主要有3 种情况:一是能力不足而,“不能为”,二是动力不足而 “不想为”,三是担当不足而 “不敢为”。这些情况,过去也有,为什么当前表现得比较突出?除了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外,也有我们工作上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从我们工作来看,主要是一些地方和单位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政策尺度把握不够准确,方式方法有些简单生硬,对干部教育引导不够及时到位,在思想、理念、作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操作上,一些地方和单位还没有按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要求进行凋整,或者还没有调整到位,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从社会因素来看,主要是负面舆论和恶意炒作使一些干部模糊了视线、增加了困惑。

什么是新发展理念范文第6篇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下图是需求侧三驾马车与供给侧四大要素。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根据下图,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C.②③ 【答案】C B.①④ D.③④

2.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农村

一、

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让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培育农民增收新模式。农村

一、

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 ①将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改变农业的形态 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③是经济新常态下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④将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优化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 A.①② C.①③ 【答案】C 【解析】选C ①说法符合题意,应选;②说法错误,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故排除;促进农业产、加、销紧密衔接和农村

一、

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③说法正确;④与题意无关,排除。

3.“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的目标是,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农村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B.②④ D.③④

1 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我国重视扶贫开发工作( ) ①能够彻底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②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政策 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 ④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①② C.①③ 【答案】B B.③④ D.②④

4.近年来,我国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这种生态综合补偿试点( ) ①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③体现劳动者多种方式就业的观念 ④践行了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A.①④ C.②③ 【答案】D 【解析】选D 推动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排除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是政府促进就业的表现,④符合题意,入选;“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生态保护人员”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②入选。

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正发生深刻变革。为顺应这一深刻变革,我国提出到2025年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家。上述举措旨在( ) ①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②实现创新载体的多元化 ③扩大制造业的生产规模 ④培育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新优势 A.①② C.②③ 【答案】B B.①④ D.③④ B.①③ D.②④

2 【解析】建立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是为了适应“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模式”改变的需要,这种行为可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①④符合题意;建立2~4家创新中心不等于载体多元化,与扩大生产规模无关,②③与题意无关。

6.2017年3月29日,第九届中国国际清洁能源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博览会以“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革命”为主题,聚集太阳能发电、天然气发电装备、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与绿色电力创新技术与产品的展览展示。我国积极发展、消费清洁能源的意义在于( ) ①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③引导消费行为,降低居民消费价格 ④促进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A.②③ C.①③ 【答案】B B.①④ D.②④

7.2017年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6.9%,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同比下降,外贸出口增幅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下降;但城镇新增就业同比增加,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超过投资。这一加一减反映出我国( ) A.经济的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 B.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 C.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较大进展 D.消费贡献率的提高缩小了收入差距 【答案】B 【解析】A项不符合实际;材料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B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C项;消费贡献率的提高与缩小收入差距没有必然关系,排除D项。

8.2017年8月29日,北京市城市再生资源服务中心与ofo小黄车达成战略合作,以“僵尸车”置换ofo骑行代金券的形式,回收城市废旧自行车。北京市城市再生资源服务中心对回收的自行车进行无害化处理后进行资源再利用。这一举措( ) ①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 ②使废旧自行车变成共享单车 ③有利于促进共享经济的发展 ④保证了每个市民都使用ofo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以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所述举措,有利于实现的有效资源利用,①符合题意;以“僵尸车”置换ofo骑行代金券,鼓励居民使用共享单车,有利于环境保护,促进共享经济发展,③符合题意。②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答案选D。

9.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等国家正在相继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着相同或相似的任务,要携手推进经济优化升级,共同实现长远发展。为此要实现( ) ①发展模式从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转变 ②发展理念从侧重速度向注重质量和效益转变 ③经济结构从均衡合理向相对单一转变 ④经济增长从扩大内需向主要依靠出口转变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10.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具有燃烧值高、污染小、储量大等特点。2017年7月9日,我国南海可燃冰第一口井的试开采产气和现场测试研究取得圆满成功。南海可燃冰的成功开采( ) ①有望进一步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为取代传统能源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发展 ④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4 【解析】南海可燃冰的成功开采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助于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绿色发展,有望进一步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①③符合题意;南海可燃冰的成功开采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是取代传统能源,②错误;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1.2017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分别高于整个规模以上工业3.9和6.2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0%。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约为49 135元/人,扣除价格因素,比去年同期增长6.7%。这说明我国( ) ①经济增长的质量开始提升 ②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加快 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突破性进展 ④深化改革是决定经济发展质量的关键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12.2017年8月由环保部牵头成立,中纪委、中组部参加的环保督察组,已实现对全国各省(区、市)督察全覆盖。督察组通过信访受理群众环境诉求,转办督办群众举报的环境问题,问责党政领导,整改环保问题。开展环保督察有利于( ) A.发挥多方主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 B.政府进一步坚持依法执政

C.集民意、汇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性 D.强化环保主体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D 【解析】A中“基层治理”材料不体现;依法执政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B不符合题意;环保督察属于监督而不属于决策,C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7中国国际绿色建博会于2017年7月5日~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展出,简单、安全、创新,引领绿色建筑新潮流。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深入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简单、安全的绿

5 色建筑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旋律。以推动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型建材企业的市场化运用为宗旨,以搭建销售、展示、品牌与技术推广为手段,为企业创造巨大商机的中国(上海)建筑节能及新型建材展览会,已打造成为“亚洲绿色建筑建材第一展”。 材料二 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还体现在国际关系当中,中国倡导并推动各国携手应对生态危机、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共同守护地球家园,得到国际社会“点赞”。中国向国际社会宣布了低碳发展的系列目标,“中国承诺”作出表率。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并说明我国企业应如何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请你为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意义:①发展绿色建筑,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②有利于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③有利于保障经济安全,为经济建设提供资源、能源保障。

措施:①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制定绿色发展的经营战略,抢抓发展机遇。②要增加绿色低碳发展的科研投入,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③要诚信经营,生产经营绿色低碳产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④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零排放,自觉保护环境,承担社会责任。

上一篇:什么是感恩的心态范文下一篇:什么样的是好女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