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

2023-12-13

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第1篇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第2篇

患者,女,17岁,体重49kg,2011年3月因双下肢乏力,在我院诊断为“脊索瘤”,予开颅手术治疗,术后患者双下肢乏力好转。6月前患者出现四肢活动障碍,行走困难,饮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于我院行头部MRI示“脊索瘤术后改变、肿瘤复发,右顶异常强化;静脉畸形可能性大。轻度脑积水,双侧乳头炎”,为求进一步治疗,于2015年7月8日收入院。入院诊断:脊索瘤(颅底);脑积水;双侧乳突炎。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2015年7月21日患者行颅底脊索瘤切除术后转入ICU病房进一步监护。给予呼吸机A/C模式辅助通气,并积极给予补液、降颅内压、扩管、抗感染、抑酸、保肝等治疗。 二.抗感染治疗经过

患者转入ICU第一天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临床经验性给予注射用头孢他啶2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2日至第8日,多次痰培养结果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但患者血象、体温及PCT均不高,故考虑细菌定植。转入ICU第9日,患者血常规回报WBC 12.29×109/L,GR 72.94%,体温最高达38.2℃,体温、血象均升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考虑为肺部感染;患者为颅脑术后,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故结合病原学检查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故将注射用头孢他啶调整为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 0.5g Q6h 静点抗感染治疗。转入ICU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上述指标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注射用美罗培南 1g Q8h 静点抗感染治疗。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故在维持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的基础上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转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故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 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三.分析讨论

1. 初始阶段抗感染治疗

患者术后转入ICU监护。根据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术后患者常见感染为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常见的致病菌为铜绿假单孢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属等革兰氏阴性杆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1]。根据施毅等人对相关医院获得性肺炎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治指南解读》得出在起始经验性治疗的原则上,所有指南的意见一致,即推荐在24h内给予充分的起始治疗,对于无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的患者,指南推荐三代或四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或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药治疗[2] 。注射用头孢他啶对广谱的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效,患者虽血象不高、但体温偏高,胸片示两肺纹理模糊,故经验性选用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 2. 中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9日,患者血象、体温均偏高,呼吸道痰液分泌增加,考虑为肺部感染,也不排除颅内感染可能。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MRSA阳性,并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对其敏感。根据相关专家共识提出,目前用于治疗医院获得性MASA肺炎,推荐静脉应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治疗。替考拉宁蛋白结合率非常高,达90%以上,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半衰期较长,首剂需要给予负荷剂量才可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利奈唑胺具有更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尤其对危重症患者,其肺组织浓度高,且具有较好的血脑屏障穿透力,但与其他两种药物相比费用比较昂贵。万古霉素可透过血脑屏障且血药浓度能够达到抑菌深度;虽然万古霉素的肾毒性较大,但随着纯度越来越高,肾毒性的发生率也较低;因此该共识推荐万古霉素依然是治疗MRSA感染的一线药物,成人剂量为1g,Q12h,静脉用药,要求谷浓度达到15-20mg/L(AUC/MIC≥400) [3-4];为快速达到血药浓度也可少量多次给药,如500mg,Q6h。故临床药师建议选用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500mg Q6h或1g Q12h抗MRSA感染治疗。第11日,患者血象仍偏高,体温最高达39.2℃,持续冰毯物理降温至体温37.6℃。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并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敏感,胸片结果为两肺渗出性改变,但较前略好转。根据《铜绿假单孢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具有抗铜绿假单孢菌的抗生素包括碳青霉烯类、喹诺酮类、噻肟单酰胺菌素类。根据药敏结果回报,结合左氧氟沙星的药品说明书中规定因其可以引起某些种属动物的幼体发生关节病变和骨/软骨病变,故禁用于小于18岁的患者。根据2015年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推荐[5],相对于美罗培南而言,亚胺培南的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严重,易导致颅脑术后患者的癫痫发生。且美罗培南用于铜绿假单胞菌所致的下呼吸感染的常用剂量该共识推荐为1g,Q6-8h[6]。故结合上述资料临床药师建议首选注射用美较培南1g,Q8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 3.3 后期阶段抗感染治疗

入ICU第13日,患者血象持续升高,WBC达15.81×109/L,NE 83.7%,考虑存在肺部及颅内感染,故在完善病原学及胸片等检查的基础上,为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临床药师建议将注射用美罗培南的剂量从1g Q8h调整至2g Q8h静点,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剂量维持不变。至入ICU第16日,患者血象正常,但体温偏高,继续目前抗感染治疗。入ICU第22天,患者血象、体温正常,胸片示两肺渗出性改变、较前好转,同时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回报: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亚胺培南敏感。考虑患者感染情况有所好转,临床药师建议行降阶梯治疗:将注射用美罗培南2g Q8h调整为注射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 4.5g Q8h继续抗感染治疗。哌拉西林虽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由于易被细菌β-内酰胺酶分解,因此目前临床常用的为复合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该复合制剂的抗菌谱较广,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在青霉素类中最强,敏感度达68.4%,一般推荐剂量为4.5g,Q8-6h,静脉用药抗感染治疗[5]。患者入ICU第25日,体温、血象正常,感染情况基本控制,且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于今日转出ICU于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4.总结体会

本例患者因术后颅颈稳定性差,精神弱转入ICU,感染情况复杂多变,所用抗感染药物种类较多。结合2014年我院流行病学示我院ICU的主要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及颅内感染,因此首先经验性给予三代头孢菌素类头孢他啶抗感染治疗,疗效不佳,结合微生物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回报,调整为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进行目标性治疗,这也是2005年在新英格兰杂志上提出的优化抗菌治疗概念中的一种即阶梯治疗策略[6]。在给予常规剂量患者感染情况仍未有所改善的情况下,结合药敏试验结果可适当加大药物剂量或频率,密切观察后续疗效。病情出现好转,说明选择的抗菌药物合适,同时结合微生物检查结果及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降级换用相对窄谱的抗菌方案,进一步巩固治疗,以减少耐药菌产生的可能,并优化治疗的成本效益比。总之,危重症患者感染问题的处理是目前一项严峻挑战,而“经验性治疗”和“目标治疗”是一个整体治疗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应当是统一且有机联系的,也是目前临床上提高重症感染患者生存率和减少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

5.参考文献

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第3篇

一、临床医师应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发现医院感染病例时,主管医师应在24小时内网上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上报医院感染科;病人出院时主管医师应填写在《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处理。

二、临床科室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有无医院感染病例作为交班内容之一,在查房和护理病人时,应对易感人群进行重点观察。

三、各科室院感监控医师应承担本科室与医院感染病例诊断、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相关登记。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每日对科室上报病例情况进行核实,每月进行统计、分析。

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第4篇

2、临床医务人员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趋势时,立即向科主任报告,科内应在12小时内向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积极协助调查发病原因,寻找感染源和感染途径,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控制蔓延。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月对散发病例进行汇总,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并向主管领导报告。

4、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或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人员应深入临床调查分析,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或杜绝感染病例的蔓延,3小时内向医院领导报告。

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7~10月, 行会阴切开缝合术经阴道分娩的产妇共414例, 其中发生会阴切口感染7例, 感染率为1.7%。

1.2 诊断标准

根据卫生部2001年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试行) 》, 经阴道分娩, 外阴切口感染发生于产后2周内, 并有下述2条之一即可诊断: (1) 外阴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 外阴切口有脓肿。临床诊断基础上, 细菌培养阳性。无继发感染的单纯性会阴切口裂开因不属于医院感染, 故排除在外[2]。

1.3 方法

(1)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 将7例会阴切口感染产妇的病历资料与正常产妇作对照, 比较在年龄、妊娠合并症、总产程、羊水性状、胎儿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接产者、感染发生时间、使用抗菌药物和病原体培养结果等方面的差异。

(2) 对产房、病区的环境卫生学进行采样检测, 包括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无菌物品和消毒液等。

2 结果

2.1 病历资料

经过调查, 7例会阴切口感染的产妇在以下方面与正常产妇存在明显差异:患有妊娠合并症、总产程时间较长、不同程度的羊水污染、胎儿较大、实施产钳助产术、接产者为低年资人员、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

2.2 环境卫生学

检测结果均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与本次事件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3.1 相关因素

3.1.1 妊娠合并症

孕妇是阴道炎的高发人群, 炎症导致阴道黏膜红肿质脆, 切口易延伸, 难缝合, 加上局部的致病菌作用, 使感染的危险性上升。糖尿病、贫血等使机体的抵抗力和伤后愈合能力明显降低。胎膜早破、臀周皮肤感染等使会阴部受细菌侵袭的机会增加。

3.1.2 侵入性操作

会阴前后毗邻尿道和肛门, 解剖位置比较特殊。产程过长者, 肛查和阴道检查的次数相对增加, 气囊扩张术和产钳助产术等侵入性操作无形中也增加了细菌污染的机会。据陆秀凤等报道, 会阴切口越大, 产道裂伤越严重, 发生切口感染的几率就越大[1]。

3.1.3 缝合技术

产房低年资助产人员较多, 由于技术生疏, 对会阴部解剖层次不熟悉, 切口暴露不完全等因素, 在缝合过程中易发生缝线松紧度不合适, 组织对合不严密, 切口内留有死腔等现象, 使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或形成血肿, 导致切口难以愈合甚至发生感染。

3.1.4 无菌技术操作

会阴清洁不及时, 消毒不彻底, 手卫生规范执行不到位, 缝合过程中肠线触及肛门或穿透直肠被污染, 碘酮消毒棉球替代无菌纱布反复擦拭创面, 分娩高峰超负荷工作时产房环境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清洁消毒等[3]。

3.1.5 产时记录

产妇的一些特殊情况 (如羊水污染、会阴炎症重或臀周皮肤有感染等) , 助产人员在产时记录中未能如实反映, 使医生不能及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3.2 防控对策

3.2.1 积极筛查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健康水平

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 积极筛查基础疾病和高危因素, 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降低妊娠合并症的发病率[3]。

3.2.2 正确估计胎儿大小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通过宫高、腹围、骨盆测量径线、胎方位和B超等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胎儿大小, 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降低难产机率。密切观察产程进展, 积极处理, 尽可能缩短产程, 减少侵入性操作。

3.2.4 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产房资深带教老师要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对学生悉心传授经验, 做到放手不放眼。学生在助产过程中如遇到困难, 不应敷衍掩盖, 要虚心向老师请求帮助。切实把产妇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在融洽的传帮带学习氛围中, 不断提高助产人员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

3.2.5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遵循消毒隔离原则

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慎独精神, 无论何时何地, 无论有无监督, 都应该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这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分娩高峰时不应固定产房连续接生, 应至少安排2个以上产房交替使用, 确保室内环境足够的清洁消毒时间。使用中的消毒液不是无菌的, 其细菌菌落总数≤100cfu/mL, 无致病性微生物检出就已经达到医院消毒卫生标准[4], 故无菌创面的擦拭不能使用消毒液浸泡的棉球, 而应使用无菌纱布, 必要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或甲硝唑注射液冲洗。

3.2.6 全面记录产时情况提供预防用药依据

对于产时发现的一些有可能引起会阴切口感染的特殊情况, 助产人员应在产时记录中详细描述, 为医生尽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可靠依据。

3.2.7 加强产后会阴护理早期发现感染征象

产后注意合理饮食和营养搭配, 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会阴护理, 保持清洁干燥;嘱产妇健侧卧或平卧位, 避免切口受压影响血液循环或恶露污染;鼓励产妇适当下床活动, 防止便秘;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和切口局部有无渗血、红肿、脓性分泌物及硬结等情况, 发现感染征象及时汇报医生, 查找原因并积极处理。

以上防控措施落实后, 我院的会阴切口感染率明显下降, 迅速回复到正常监测基线, 证实此防控措施的制定是有效的, 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摘要:目的 针对2010年7~10月我院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超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基线这一异常情况, 调查分析其相关因素并落实防控措施, 使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 将7例会阴切口感染产妇的病历资料与正常产妇作对照, 比较其差异性;对产房、病区的环境卫生学进行采样检测;结合以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会阴切口感染的产妇在以下方面与正常产妇存在明显差异:患有妊娠合并症、总产程时间较长、不同程度的羊水污染、胎儿较大、实施产钳助产术、接产者为低年资人员、未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环境卫生学检测结果均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结论 本次聚集性病例与环境卫生学因素无明显相关性;与妊娠合并症、侵入性操作过多、缝合技术欠佳、无菌技术操作执行不严格、产时记录不详细、未及时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等因素有关;通过相应的防控措施使会阴切口感染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会阴切口感染,聚集性病例,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陆秀凤, 黄向阳, 孙岳琴.会阴侧切口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2) :376~377.

[2] 徐秀华.医院感染诊断方法.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管理培训基地教材 (四十) [J].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2008, 58.

[3] 黄美苑, 张绮, 杨意玉.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护理[J].现代医院, 2009, 9 (9) :74~75.

抗感染病例分析范文第6篇

1 常见抗感染药物的不良反应

1.1 酰胺类抗生素

(1) A类反应: (1) 神经、精神系统反应。由于青霉素类用量不断加大, 常可见中枢症状, 引起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称为“青霉素脑病”;鞘内或脑室内注入青霉素类, 引发脑膜刺激症或神经根刺激症 (颈项强直、头痛、呕吐, 感觉过敏、背及下肢痛) , 大剂量可致高热、惊厥、昏迷、尿潴留、呼吸及循环衰竭;有的可致新生儿颅内压升高;应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可引发精神症状, 如幻视、幻听、定向力丧失、猜疑、狂躁或忧郁等。 (2) 低钾血症。大剂量青霉素G钠盐的应用, 可致大量钠盐进入循环, 连续应用几日可引起低钾血症, 致精神不振、乏力、腹胀、心悸等, 也可无症状, 心电图检查可见有关异常, 尚有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血气分析异常及代谢性碱中毒等。 (3)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最为明显, 亦偶见甲氧西林及其他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合用其他肾毒性药物时可使肾毒性增加。 (4) 造成胆汁代谢紊乱, 肝功损害而出现一过性血清转氨酶升高、黄疸及出血, 以拉氧头孢及头孢三嗪等含甲基四氮唑结构头孢菌素类较多见。

(2) 变态反应: (1) 过敏性休克及皮疹较为常见, 主要机制为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复合抗原, 再由Ig E介导产生过敏性休克、血管神经性水肿与荨麻疹等; (2) 药物热, 一般发生在用药后1~25d (大多为7~15d) , 为弛张热, 需要与原发感染的发热相鉴别。

1.2 氨基糖苷类

(1) A类反应: (1) 肾毒性。主要是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受损, 影响其功能, 甚至导致细胞死亡, 主要表现蛋白尿、管型尿、红细胞的出现, 尿量亦可受影响, 重者导致氮质血症。新生儿、早产儿及老年人危险最大。 (2) 神经系统即第Ⅷ对脑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障碍;耳蜗毛细胞受损致前庭功能障碍, 表现为耳鸣、眩晕、平衡失凋等。 (3) 神经肌肉阻滞作用。由于该类药物可影响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 尤其是在原有肾功能不全、低钙血症、重症肌无力患者身上容易发生, 临床表现为肌无力、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等、发生几率依次为新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 (4) 周围神经炎。表现为口唇及手足麻木, 可能与药物所含杂质或药物引起维生素B缺乏有关。 (5) 精神症状。有报道丁胺卡那霉素致精神异常, 庆大霉素致癫痫样发作。 (6) 营养不良综合征。长期口服某些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可致维生素趴等营养缺乏造成。

(2) 变态反应: (1) 过敏性休克较为常见, 与神经肌肉阻滞不易区别, 用抗过敏的药物治疗, 常加入钙剂与新斯的明。 (2) 皮疹。以链霉素多见, 疹型多为多形性, 如猩红热样、荨麻疹样、斑丘疹等严重者出现出血性紫癜、剥脱性皮炎、大疱样皮松懈症、萎缩性皮炎等, 多于初次用药后7~10d出现, 再次接触可于数小时至l~2d迅速发生。 (3) 药物热发热与用药显示密切相关性, 呈节律性表现, 停用后不再发热

1.3 大环内酯类

A类反应: (1) 胃肠道反应。口服或静脉滴注红霉素均可引起,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或腹泻。有临床报道尚可引发肠梗阻、急性弥漫性肠出血。新一代衍生物有明显改善。 (2) 肝功能损害, 以胆汁淤积为主;亦可发生肝实质损害, 以红霉素酯化物为多见。 (3) 耳毒性。老年肾功能不良者偶可引发耳聋。 (4) 心脏损害。有个例报道有婴儿因红霉素静脉滴注过快导致Q-T间期延长, 死于房室传导阻滞。其他主要是可见神经症状 (如神经麻木、重症肌无力, 重症头痛) , 精神异常, 也有胰腺炎、低血糖, 类关节炎样症状、牙釉质损害、男性不育及溶血性贫血等相关个例报道。可见药物疹、皮疹、嗜酸细胞增多、肝炎等, 偶见过敏性休克。

1.4 氟喹诺酮类

(1) A类反应: (1) 消化系统。如胃部不适, 恶心、厌食, 腹痛、腹泻。其机制是局部刺激引起的反应。 (2) 神经系统。一般症状为头昏、眩晕、耳鸣、失眠、疲倦、嗜睡、紧张、抑郁、烦躁、神经过敏、震颤、步态不稳等。 (3) 颅内压增高。国内报道曾见使用诺氟沙星后的婴儿, 因小儿尤其是婴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 药物更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中毒。 (4) 惊厥、抽搐和癫痫。新近研究表明FQNS可抑制脑内抑制性递质GABA与受体的结合, 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 进而导致惊厥和癫痫, 其抑制作用与剂量有关。 (5) 锥体外系症状。如面部痉挛、口角歪斜、双手搓丸样动作等: (6) 周围神经炎。偶见四肢远端麻木、蚁走感, 肌力减退和远端感觉减退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7) 骨关节反应。在狗与大鼠的实验中可致负重大关节肿胀、僵硬及活动受限, 但在人体试验中尚未发现, 需继续观察, 儿童及未成年人用FQNS可能有关节软骨损害。 (8) 局部刺激症状。是FQNS药物注射用药中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表现为静脉炎、局部血管炎等, 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给药速度和药物浓度有密切关系。

(2) 变态反应: (1) 斑丘疹。多为用药后3d左右出现, 多数在用药过程中自动消失, 不影响疗程。个别可有出血性皮疹或恶性皮炎, 需及时停药治疗。 (2) 光敏性皮。炎服用FQNS同时受阳光照射可出现皮炎, 白色人种较多发生, 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多见。

1.5 磺胺类

A类反应: (1) 肾损害。表现为结晶尿、血尿、管型尿, 若输尿管、膀胱等尿路结不可引发肾绞痛, 严重时可见腰痛、尿少、尿闭、氮质血症, 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2) 血液系统。可见急性溶血性贫血 (乙-6-PD酶缺乏) 、粒细胞减少症, 偶见血红蛋白尿。 (3) 肝损害。可致局灶性或弥漫性肝坏死, 临床表现为中毒性肝炎。 (4) 中枢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反应。如恶心、呕吐, 眩晕、头痛、精神不振、步态不稳、全身乏力等。 (5) 其他甲状腺增生或功能低下、黏液性水肿、关节炎、精神紊乱, 偶见周围神经炎。

(2) 变态反应:主要为药物热、皮疹、血清样反应。

2 结语

合理使用抗感染药, 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 保证患者生命健康,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 熟悉抗感染药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 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做到了解患者用药过敏史, 使用药有的放矢,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

摘要:目的 了解常见的几类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容易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 根据我院有关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资料总结常见几类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的表现。结果 抗感染药物发生率较高, 在临床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病例合理使用。结论 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对临床所用的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应该密切监测, 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

关键词:临床用药,抗感染药物,药学

参考文献

[1] 邵明鸣, 陈伯文, 虞燕霞, 等.6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09 (3) .

[2] 林焕泽, 杨华, 陈建华, 等.茂名地区198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09 (4) .

[3] 陆丛笑, 郗眉, 孙永旭.34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抗感染药学, 2010 (1) .

[4] 朱书胜.141例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统计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17) .

[5] 杨明华.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328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6) .

上一篇:教育学经典名言范文下一篇:看病难医疗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