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

2024-01-02

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钻井行业迅速发展,在满足我国钻井业务发展的同时,钻井企业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从而使我国的石油安全体系更加完善。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钻井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 石油 钻井 国际化

钻井是石油勘探开发的主要手段,约占石油开采成本的50%~80%。我国钻井企业要想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就应立足国内市场,走国际化道路。加快国际市场的开发,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搞开放型经济、国际化经营,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我国石油钻井业的发展步伐,解决我国石油钻井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的需要。只有如此,我国钻井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一、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

1.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发展我国石油工业的需要

石油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国内,开拓国际,加强勘探,合理开发,厉行节约,建立储备”的24字发展方针,要求立足国内油气生产,保障市场基本需求,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扩大海外份额油产量和储量,积极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

2.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世界石油工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世界石油消费的增长,世界石油工业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各石油资源国普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为我国钻井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的时机。

3.加快实施国际化经营是我国钻井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国家对石油石化行业的重组改制,钻井等技术服务行业逐渐被推向市场。国内钻井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国外综合的钻井承包商的进入,使得国内钻井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我国石油大多数油田为老油区,加上又没有发现大的石油区块,钻井作业量急剧下降,资产严重闲置,人员过剩,迫切需要我国钻井企业加快国际市场的开发,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二、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

我国钻井企业要想维持国际化经营的交易需要从多方面努力,表现在:

1.打造石油钻井国际品牌

目前,国内外市场已经进入名牌战阶段。经济学家断言,在新世纪市场的竞争将表现为名牌的竞争。名牌战略实际上是一种质量战略,质量是技术先进名牌的决定性因素。作为石油钻井企业,要做强做大,就必须实施精品工程,依靠名牌效应,拓宽钻井市场。

2.改善现有装备,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拥有精良的装备,无疑是提高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竞争力的有力保证,也是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一张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我们面对的是规范、有序的竞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国际知名的大企业,装备先进,实力雄厚。如果我们仍以陈旧的装备参与国际竞争,就丧失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先机,自然也更谈不上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因此,我们应从设备更新改造着手,根据打入国际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不断拓宽筹资渠道,有计划,有步骤的重点配备一些新式装备,尽最大努力来提高装备水平,满足国际化经营的需求。

3.加强人员的培训

开拓国际市场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要求队伍“小而精”,因此,要求工作人员能够一人多岗,一岗多用,综合能力强。从标书设计、发标议标、谈判、市场运作到项目管理、现场施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人的努力去实现。而我国钻井企业国际化起步晚,加上受长期封闭经营的影响,人员在思维方式、管理经验、商务意识、市场意识上与国际钻井企业存在很大差距。为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人才培训和开发利用力度,走内部培训、外部培训(海外)和岗位培训相结合的道路,同时,还要注意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要迅速组建一支具备高素质(即懂得国家的政治经济法规、熟悉并能灵活应用世贸组织有关规定、既精通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又能熟练运用国际惯例并精通英语)的复合型人才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队伍,尽早融入国际化竞争的潮流中,积极扩大钻井国际市场份额。

4.实施本土化战略

所谓本土化经营又称本地化经营,是指跨国企业的海外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的法律规定和人文因素,充分利用当地的各种资源,按照国际上通行的企业管理惯例所采取的经营管理方式。本地化经营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

(1)有利于获得市场准入,降低市场进入成本。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在加强区域内投资贸易活动自由度的同时,对区域外的经济体构成了实质上的壁垒。采取本地化战略,往往可以获得同本地企业相同的政策待遇,绕过市场阻碍,减少市场进入成本。

(2)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赢利能力。国际市场,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之间在人力,物资等成本上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采取本土化战略,因地制宜,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对称成本等隐性成本,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太多,因而国际项目具有很大的风险性。石油企业在外闯市场初期,对当地环境不太熟悉,前期投资巨大,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抵抗能力较弱。而通过提高本土化程度,融入东道国社会,建立与东道国良好的社会关系,起用东道国的合适人才,熟知有关法律政策,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趋利避害,百战不殆。

(4)有利于扩大市场份额,获取更大的利润。市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我们采取本土化战略,在市场开拓、市场运营过程中采取灵活适用的策略。本土化战略,可以实现和业主的有效沟通,树立起为东道国所接受的品牌形象,为扩大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获得文化认同。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表面看仅仅是为了开拓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但同时,也是在进行着一种文化输出,这种文化不仅包含企业自身的文化价值理念,还包含企业所属国的文化价值体系。要实现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长期有效发展,必须在文化理念的认同和融合方面做出努力,尽可能消除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带给企业的不利影响,通过文化的认同带给企业发展。

三、总结

进入21世纪,世界石油工业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加剧,竞争更加激烈,风险更大,更需要石油企业对外界变化作出积极而迅速地反应。作为我国石油工业“火车头”的钻井行业,应实施全面有效的国际化经营,在稳固国内钻井服务市场的同时,打入国际市场,为石油企业分享世界油气资源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传平,田茂光.我国钻井行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04,(4).

[2]赵振智,肖艳梅等.谈我国钻井公司加快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对策[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3,(8).

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已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提高,跨境发展有了明显进步,老百姓的财富不断增长,使得人们更倾向于选择大型银行和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银行来获得服务。与此同时,企业经营规模扩大,他们在国际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时,希望为其提供服务的商业银行拥有一定的国际经营网络,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也呼之欲出。

【关键词】银行 竞争力 跨境发展

一、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

20世纪初期,英、法、德等国的银行机构遍布世界各地,其经营活动与这些国家在海外的殖民扩张、殖民贸易和资本输出密切相关。二次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和亚洲大规模输出资本,美国的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不断增加,美元成为国际市场上炙手可热的硬通货。美国的商业银行迅速抓住契机,通过实施跨国经营,为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国外客户及时提供了便捷的银行服务。到了20世纪90年代,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大发展时期,这些跨国公司常常有大量闲置资金,使跨国公司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跨国公司的发展就成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跨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世纪末期,伦敦、纽约、东京、法兰克福等地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孟买成了国际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成员,发展离岸金融则成为商业银行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另一重要举措。另外,许多商业银行跨国发展是为了阻止其他竞争对手利用跨国经营时机抢夺原先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同时提高其自身竞争能力。

二、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程度的现状

在经济国际化与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以花旗银行为代表的跨国银行在全球拥有数十万家分支机构。通过在全球范围内提供银行服务,这些银行的国际声誉和地位如日中天;通过提高资本边际效率,这些银行的盈利来源显著增加。截至2008年,中国商业银行市场竞争程度有较大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明显增强,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基本局限在中国国内,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综合实力相对不足,国际化、全球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中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海外从业人员比较少,地域覆盖范围小,海外资产比重低,服务品种单一,基本上服务于海外中资机构和华人华侨以及国内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处于边缘地位。另外,中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经营管理的经验、技术以及人才方面更无优势可言。尤其经营效率较低是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致命弱点。

尽管存在许多不足,但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地位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更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经营,市场范围和业务空间急剧扩大,中国金融市场的业务发展自由化、利率市场化和汇率浮动化进程明显加快,金融工具和业务品种进一步向多元化和高级化方向发展,各种金融创新方式不断涌现,银行的自主经营和自我约束能力有一定增强。这些变化都有助于中国商业银行改变传统的经营习惯,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的基本战略和发展模式

现阶段,中国商业银行中能“走出去”的应当是具有规模经济的大型银行。这些银行有能力在深化改革的基础上,通过优化资产结构和立足国内市场,逐步拓展海外业务,最终建成有较大影响力的世界级大银行,参与全球竞争。中国商业银行自来就有跨区域扩张的冲动,但是存、贷、汇三大传统业务仍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重点,存贷款的利率差依旧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最能体现产品和服务差异化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在现代金融经济中,单纯地强调存款发展和机构扩张,是不能从根本上确立银行的竞争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运用,以技术创新和网络银行为特点的新战略,会对中国商业银行形成有力挑战。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全球银行业第五次并购浪潮使国际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资本规模已经不是衡量一家银行实力的主要标准,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客户資源、国际网络、服务功能及品牌形象等因素对于银行竞争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实现银行国际化经营也就成为现代银行提高竞争力的基本途径。中国的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国际化的同时,更应以管理国际化为重点,提高其整体发展水平并与国际接轨。在业务拓展上,中国商业银行应逐步发展国际信托、国际租赁、银团贷款、涉外保险、外汇买卖与国际投资等业务,积极推行差异化竞争战略,努力将银行办成有个性、有特色、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银行。中国的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突出核心竞争力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通过实施流程再造,为客户提供快捷、便利、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型。

很多跨国大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几乎都能全方位地提供业务,而中国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发展模式受制于其现有的竞争实力,很难跨境开展全方位的服务,这与我国政府一直干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关。对银行的业务经营行政干预太多,就使银行难以建立起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匹配的内部管理结构,就不能对经营者实施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所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缺少管理创新和市场拓展动力。经过2005年和2006年集中的股份制改造以后,其内部治理结构有了显著改进,与国际上相对成熟的跨国大银行之间的差距有所缩小。这就为中国商业银行根据自身实力选择海外业务发展模式提供了制度保障。他们可以结合区位扩张和海外分支机构调整,运用兼并或自建方式,尝试经营面向东道国本地客户的当地货币业务,并进军当地的投资银行和保险市场。商业银行实施跨国发展一般是从境内业务国际化开始,然后到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并吸收外国员工加入,再直接经营外国客户在其本国的业务。考虑到从全球来看金融具有区域性、集中性的特点,中国商业银行在目标市场选择方面,应首选国际金融中心,如中国香港、纽约、伦敦等。在这些金融发达,资源丰富的市场,国家应允许他们多设立几家分支机构。因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币交易产品种类将日益繁多,需要一定数量的中资银行在境外离岸人民币中心共同参与推动,争取掌握人民币产品的交易定价权,在其他地区,如新兴市场国家,考虑到其发展的广泛性和市场潜力,各商业银行则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客户需求,在目标市场和进入形式等方面有不同的选择。

四、中国商业银行跨境发展的潜在风险

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在业务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也会增加经营风险,特别是会增加银行对传统资产负债的管理难度,给金融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目前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条件下,其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各地,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和电子网络设施又极大地增强了银行跨境经营的灵活性,增加了单个国家对国际银行的监管难度,从而不得不实行多国联合监管。

中国经济的持续蓬勃发展构成了中国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坚强后盾。从2002年开始,中国经济中的储蓄一直超过投资,银行体系中的存款过剩十分明显。从日本银行业的跨国经营经验显示,本国丰富的资金供应有助于后发国家银行运用低成本渗透策略进军海外市场。低利息大规模战略是日本银行业国际化的最显著特征。20世纪70年代,日本国内储蓄率平均达到20%以上,社会闲散资金通过银行进入经济循环系统,为日本银行业的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中国经济中的大量储蓄也为中国商业银行进军海外市场提供了规模庞大的资金支持。此外,中国对外经济交往规模在进入21世纪以后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发展。进入2005年以后,中国拥有的外汇储备更是跃上了1万亿美元的台阶。这些都为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海外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需求支持。

我们看到,为了决胜国际市场,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同的银行往往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不管如何选择,其国际化的进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跨境发展的道路很难给出唯一正确的标准。因此,必须坚持与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基于自身资源、能力、机遇做清晰的战略思考和选择,走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的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斌.走适合中资银行特点的国际化之路[J].中国金融,2013(05).

[2]林景臻.分阶段推进商业银行全球布局[J].中国金融, 2013(05).

[3]楊爱民.大型银行国际化的策略选择[J].中国金融, 2013(05).

[4]毕毅.人民币国际化助推银行走出去[J].中国金融,2013(05).

[5]田素华.外资银行在东道国的信贷偏好——兼论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发展战略[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编辑:刘影)

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国内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大型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同时,全球化发展催生中国企业“走出去”热潮,面对激烈竞争的全球化市场和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尚处于国际化发展阶段的中国企业急需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境外经营管理能力。研究国际化经营阶段的中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搭建适合国际化经营需要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财务共享;全球财经体系;境外财税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正朝着全球化方向发展,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走出去”倡议,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了国际市场。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平台,带来了更大发展机遇。然而,不同国家法律体制、政治经济环境,财税政策及人文文化差异,增大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难度,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财税管理问题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处在以业务经营为核心的国际化经营阶段,其经营管理具有明显的国别属性。随着国际化经营步伐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能力跟不上经营扩张的步伐,难以满足国际化经营对财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可比性、关联性的需要。

(一)财务组织不合理、运营成本高

伴随着全球业务的快速扩张,企业设立越来越多的经营机构,财务组织数量和层级不断增加,财务人员分散严重,自上而下的政策的执行力、指令传达效力及自下而上的数据汇总统计效率也随之下降,财务管理成本和风险随之增加;而财务人员外派制度,以及外派财务人员主要工作是按照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处理财务信息的实际,这种模式从组织成本和管理效率上看都是不经济的。

(二)管理环境复杂,财税管理难度大

中国企业的业务分布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国别财税政策差异,增大了财税管理难度,提出更高的风险管控要求。首先是会计风险,国际化经营单位不但要按照中国会计准则对管理层、出资人及中国税务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简称“内账”)的义务,也有按照当地国会计准则对当地政府税务部门披露会计信息(简称“外账”)的义务,两国会计准则差异给企业统一会计政策带来了风险。其次是税务风险,作为当地国的外国企业,国别财税政策的复杂多变,给寄希望于外派财务来管理境外财税工作的中国企业带来极大的税务风险。

(三)缺乏知识管理体系,难以形成企业核心资产

国别政策差异影响着企业境外经营,加之外派财务人员在一定任期后的调岗或离职,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缺乏对经营主体的财税知识的传承和集中管理,无法有效构建集团层级知识库。而建立完善企业知识库,将国别知识运用到人才培训和平台控制中,是减少企业国际化经营受国别政策差异影响的根本手段。

二、财务共享服务是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石

国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实践证明,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在优化组织结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创造企业价值方面优势明显,依托于信息技术和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将境外分散的财务核算、国别财税管理集中到共享中心处理成为可能。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建设,可规范境外基础工作,加强境外财税管理,控制境外财税风险,创造和守护企业价值。所以建立覆盖全球业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管理的基础,是境外财务管理落地保证。

三、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建设要点

(一)财务组织变革

国际化经营企业的境外经营主体,分散于世界各地。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在集团层面建设国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充分发挥集中優势和规模效益,实现财务共享集中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目的,统一建成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力共享服务中心、采购共享服务中心、行政共享服务中心、IT共享服务中心等为核心的共享服务中心综合体系,具有提供跨法人财务共享服务的能力。

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建设,需要对境外机构财务职能进行重构,原先那种容易获取的、重复性强的、具有规模化效益的以及相对独立、容易自动化和标准化的业务,要集中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规则性强的内部审计、政策规范及财务督查等集中到总部;与业务融合度高的日常业务支持、预算管理、成本管控、经营分析及外账税务监控等职能集中到境外财务,利用财务共享集中数据,为管理层提供多维度、深层次的决策数据支持。

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组织结构的选择,是由企业财务战略对共享职能和结构定位决定的,可按照财务职能、业务区域两个纬度进行分组。按照财务职能分组有利于专业化实现,按照业务区域分组则有利于业务支持,往往需根据业务规模情况进行两者结合二级分组、适时调整。

(二)会计政策统一

各国经营环境不一,会计准则和财税规定存在着差异(联邦制国家还存在地区差异),国际化经营企业很难简单统一全球会计政策。国际化经营企业境外机构的会计政策制定,要充分考虑其会计信息的主要用途。如当前中国“走出去”工程施工企业,财务信息主要使用者是经营管理者及国内单位,因此内账数据是优先的、重要的、详细的;而外账数据在满足当地国政府、税务部门要求情况下,最大可能的对外提供信息,降低信息披露风险。

国际化经营企业规范执行全球会计政策时,要根据其财务信息的主要用途,选定某一标准会计准则。根据国别实际情况和会计准则要求,加强与税务、审计机构沟通,促使国内、外账会计政策合理趋同。根据内、外账来源于相同的经济业务,共享平台实现同步加工内、外账信息。国际化经营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应采用“集团发布并统一内账会计政策,共享中心制定内账核算细则、国别标准化外账核算办法”来实现会计政策统一,满足财务共享服务建设统一会计政策的需要,确保符合两国会计准则要求,降低统一会计政策带来的风险。

(三)业务流程标准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建设,要根据企业风险管控要求、境外机构管理需要,充分考虑境外经营国别差异来实施流程再造,均衡业务效率与业务控制的关系,匹配业务实际需要,根据国别环境和经营情况及时调整。如境外资金结算流程,要考虑国别外汇政策、结算水平差异,在结算环境好的地区,要偏重于资金结算控制,而对于结算环境欠发达的地区,则要优先考虑资金结算效率。

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流程,在考虑流程效率和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要适应国际化经营特点。首先内、外账同步加工流程选择,国内对一套账的模式有很多研究,在此不予赘述。对于平行账套模式,内、外账节点采用串联模式,完成资金支付和内账生成后,再进行外账处理,减少两者在流程上相互影响;其次对于非流程关键控制点,适度设置当地员工,可提升效率和节省人力成本。如设置发票扫描和录入专岗,可聘任当地人员进行处理。

(四)国际资金管控

世界各国经济情况和文化习惯不同,造成了国别资金结算水平和结算习惯的差异较大。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建设要总结各地资金管理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的资金管理方案,并在财务共享平台落地实施,实现国际资金可控可视可调,满足国际资金结算和资金风险管理要求。一是规范国际资金结算要求,加强国际账户管理。规范账户备案审批制度,落实法人主账户、收支两条线的要求,实现资金源头管控。二是规范资金收支流程,实现国际资金结算闭环管理,降低国际资金管理系统性风险。三是共享资金集中管理,规范境外对外付款,提高资金结算安全,实现资金过程控制要求。四是加强国际银企直连建设,提高资金结算效率。五是加强各种结算形式管控,满足当地结算习惯。如非洲绝大部分地区有支票结算习惯,通过票据管理系统,实现票据结算在线可视可控。六是通过共享平台集中各单位资金信息,指导区域内各法人单位,利用当地法律允许的方式,相互调剂资金盈亏,实现区域资金可调目的,降低汇率风险,提升国际资金管理价值。

(五)境外税务管理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财税风险绝大部分是来源于日常财税基础管理工作,可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建设来降低此类风险。一是境外增值税管理,要按国别设置增值税发票项目、配置税务申报模版,通过共享平台系统,对境外增值税发票进行登记、验重、转出、申报等日常管理工作,全程记录发票实物管理情况。二是所得税管理,建立内、外账差异分析机制,通过财务共享服务平台内、外账的对应关系,及时对比内、外账差异情况及经营结果,分析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与税务部门保持沟通,全程控制所得税税务风险。三是个人所得税,国际化经营企业境外单位既有当地员工,又有中方员工,两者必须按照当地所在国个人所得税法缴纳。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分国别确定工资税计算办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税务专员集中工资计算、集中生成个税申报资料,实现个人所得税集中管理。通过国别个税模型,结合境外单位盈利情况及国内个税模型,制定出中方员工个税筹划方案,保证个人及企业利益。

(六)共享平台设计

随着近年来国内财务共享建设热潮,财务共享平台系统技术也有了飞速发展,从报账平台、影像系统、资金系统、财务核算系统、档案系统等实现了高度融合和集成,也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利用OCR、RPA及AI技术,实现共享智能化。在国内共享平台系统基础上,根据企业国际化经营实际,研发适合本单位境外管理需要的境外财务共享平台,是当前国际化经营企业的理性选择。

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平台应具有适用国际业务特点的能力。首先具有解决多币种的能力,包括具有智能外币制证逻辑,以减少表单层级数据收集;具有统一汇率管理能力,提高期末调汇、外幣报表数据折算自动处理能力;具有全局折算逻辑能力,避免各核算单元记账本位币不一致造成的数据统计问题;具有快速账转表的能力,避免币别对报表编制的效率影响。其次系统具有同时生成内、外账会计信息的能力,且两者之间具有强关联性。可选择在同一套账或平行账套两种模式,如工程施工企业境外总分包管理模式下,则需采用平行账套模式。其次,系统应具有国别管理能力,包括国别税务、国别税率、国别基本信息等管理。最后,平台还应具有多语言界面,平台应有翻译机制,能根据平台元素类别,如界面元素、字典元素、代码块元素等,自动提取要翻译对象内容,通过对照翻译,自动生成并发布语言包,实现系统界面动态多语言。

(七)全球智库建设

企业财经智库管理,包括全球财经知识管理和国际财经人才队伍建设两个方面。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管理,不但要熟悉中国的财税制度、国际会计准则,更要深谙当地国的会计核算、财税规定等知识。财务共享服务建设改变了以往知识分散、学习传承困难的情况,随着财务共享的推广应用,国际经营过程中的国别政策、业务数据、财税知识汇聚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起全球知识库管理体系是可行的。通过国别会计准则、国别税务申报手册、国别金融外汇要求等全球知识库建设,有利于国际化经营专业化能力提升。财务共享服务的建设促使境外财务职责的转变,要求国际化人才不但要具有财务能力,更要有国际化视野和管理能力。只有同步建立起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才能逐步培养出符合国际财务共享设计的、高标准国际化人才。全球财经知识管理和国际化财务人才培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不断积累全球财经知识,形成全球知识库,培养出高标准的国际化财务人才;高标准的国际化财务人才又促进更好的知识积累,两者形成良性循环,螺旋式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

国际链路建设,是国际化经营企业财务共享服务应用的前提和基础,结合企业数据存储要求,选择部署方式和服务发布平台,均衡链路投入成本和数据安全要求,充分采用广域网加速技术。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虎,孙彦从.2018.财务共享服务(第二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4-163.

[2]张勇明.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施工企业中的应用[J].国际商务财会,2016,(3),50-52.

作者单位:中铁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下一阶段,汇丰将重点解决2011年以来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有效地应对经营环境变化挑战,塑造完善后危机时代业务新模式,促进经营业绩的实质性提升,到2017年将ROE水平提高到10%以上。

2015年6月,汇丰控股召开了投资者简报会,详细介绍了2015-2017年该行经营管理改革的主要战略导向和计划实施的重大改革举措。这是汇丰继2011年5月推出后危机时代改革转型战略后,在发展战略上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在改革思路与目标上表现出较强连贯性,有助于汇丰后危机时代新经营模式的打造成型,内外部也具备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然而,其实施效果也面临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新监管环境下资金成本和经营成本上升、国际金融市场新竞争对手等因素考验。

总体来看,在下一阶段发展改革过程中,汇丰将继续坚持“全球领先的国际化银行”战略导向;调整优化全球业务布局,夯实亚洲市场优势;大幅削减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全球业务线调整重点转向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进一步削减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汇丰的目标是到2017年将ROE水平提高到10%以上。

汇丰改革转型战略四条主线清晰

2011年5月,汇丰在“策略日”活动中首次全面披露了金融危机之后的改革转型战略。此后几年中,汇丰虽然对改革战略进行了一些微调,但始终坚持了上述指导方向,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

收缩全球经营网络,经营中心转向亚洲市场。汇丰提出了国际联系度、经济发展水平、盈利能力、成本效率、流动性、金融犯罪风险等六个评估维度,据此对全球各个市场的各项业务进行逐一评估,以决定取舍。2011年以来,汇丰共计从15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全面退出,在10个国家和地区退出了部分业务线。到2014年末,汇丰全球经营网络覆盖的国家和地区已由危机之前的87个减少到73个。

危机之前,汇丰的区域战略重点更多偏向发达市场。在2010年营业收入和风险加权资产中,来自欧洲、北美等发达市场的占比分别达到56%和60%。2011年以来,汇丰综合考虑全球经济版图的变化、金融资源的增长潜力以及自身资源禀赋等方面因素,逐渐将战略中心向亚洲市场转移。亚洲市场的营业收入占比由2010年的29%,上升至2014年的36%;加权风险资产占比由2010年的29%,上升至2014年的40%。

重塑矩阵式架构,精简管理层级。危机之前,汇丰采取的是以地域为基础的组织管理模式,各地区机构的经营高度本地化。2011年以来,汇丰致力于打造全球一致的业务和运行模式。匯丰对原有业务线进行重组,形成了零售金融与财富管理、工商金融、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环球私人银行四大全球业务线。四大业务线负责制定全球统一的业务发展策略和运营模式,提出业务发展计划和目标,并对业务线员工人数进行统筹管理。而全球六大区域机构则主要负责各业务线发展策略在当地的具体实施。在新的矩阵式管理结构下,四大业务线的职责权限明显扩大。汇丰还对人力资源、法律、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战略规划、通讯、技术服务等11大中后台功能板块进行重组,使之为全球经营活动提供统一的支持与服务。在上述业务组织架构基础上,汇丰还推行了管理架构的精简,提出了所谓“8×8”的管理原则,即从集团最高领导层到一线最基层员工,总管理层级不超过8级,每位管理人员所管辖员工数不少于8人。

全面加强风险与合规管理,构建三道全球风险管理防线。2011年以来,汇丰开始推行低风险业务模式。通过大量处置非核心资产,特别是一些控股或参股的金融机构,汇丰大大简化了集团结构,降低了风险管理难度。同时,汇丰还在集团范围内全面推广全球统一的风险管理和内控标准与流程,全面加强对业务操作、客户甄别等重要风险点的全面掌控。汇丰还构筑起由一线员工、中后台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审计等组成的三道全球风险管理防线,严密防范与金融犯罪相关的操作风险。2011年至2014年间,汇丰全球合规部门员工人数也由危机前的3200人增加至7200人。

改变并购扩张业务方式。危机以前汇丰主要通过并购方式实现业务扩张。2002-2010年间,汇丰实施的并购交易数量达到107笔。2011年以来,汇丰深刻反思了并购发展带来的业务管理整合问题,在全力处置非核心资产的同时,主要依靠利润积累推动经营规模的有机增长。2011-2014年间,汇丰仅进行了6笔并购交易,而资产出售交易数量达到78笔。

随着上述改革举措的全面落实,汇丰的业务结构得到有效精简,集团员工总数由2010年末的29.5万人下降到2014年末的25.8万人。2010-2014年间,汇丰实现年均57亿美元的可持续业务费用节约,远远超过25亿-35亿美元的计划目标。但这些成效尚未在经营业绩中得到充分体现。2011-2014年间,汇丰经营业绩大幅波动,2014年税前利润187亿美元,比2010年还少了3亿美元。而该行2014年ROE仅为7.3%,远低于2011年制定的12%-15%的目标。

汇丰改革转型

面临几大主要问题与挑战

金融合规监管显著加强,银行合规经营成本压力骤增。近年来,各国金融监管机构纷纷行动起来,一方面对涉嫌相关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金融机构实施严惩;另一方面对于金融机构的合规经营,制定了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以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尽管汇丰已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来改善内部管理,推行全球一致的、与监管要求相适应的业务操作规范,但未来仍有可能面临新的合规监管调查,并接受相应处罚。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新的合规监管要求,汇丰需要持续增加在内控合规经营方面的人、财、物力投入,并在业务流程设计等方面面临更为严格的限制。这些都给汇丰的经营管理带来更高的成本。据汇丰统计,2011-2014年间,由于合规经营成本增加对该行ROE的负面影响平均每年约1个百分点。

新金融监管体系日渐成形,银行传统业务模式面临挑战。汇丰作为一家系统重要性国际化金融集团,不仅面临比普通金融机构更高的资本监管要求,而且其在各个市场的经营机构需要同时满足当地的监管要求,整体资本金压力更大,管理难度更高。汇丰管理层预计,2019年CET1 资本充足率要求将达到12%-13%,而2015年1季度末汇丰的CET1 资本充足率为11.2%。

为了达到监管要求,汇丰一方面大规模处置非核心资产,降低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另一方面从资本市场大量融资。由此带来的交易成本和资金成本给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带来了很大影响。此外,各国监管机构为了更有效地管理金融市场风险,对金融机构业务结构、金融市场交易机制等施加了更多限制。如美国的沃尔克法则禁止银行从事自营性质的投资业务,法国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部分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这使一些利润丰厚的金融市场业务或难以继续开展,或因交易成本的上升而无利可图。英国监管机构提出了“围栏监管”,要求金融机构将零售银行业务与批发金融业务进行实质性隔离,这给汇丰在当地的经营增加了额外的管理成本。

汇丰自身改革尚未完成,业务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作为一家高度国际化的大型金融集团,面对外部经营环境的剧烈变化,汇丰的改革转型仍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2011年以来,汇丰的改革举措虽然十分丰富,但仍体现出明显的局部性和应急性。一是改革的着眼点主要集中在成本端,收益端表现乏善可陈。汇丰注重通过中后台服务支持体系的重组改革来降低经营管理成本。相比较而言,汇丰在如何增加营业收入方面的主动举措则十分有限,加之全球宏观经济整体表现低迷以及各国央行持续采取低利率政策影响,令该行在2011-2014年出现了营业收入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

二是非核心资产的处置更多集中在零售业务领域。这很大程度上与零售业务具有本地化色彩浓、固定成本高的特点有关。而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业务线由于与汇丰新战略强调追随全球资金流动和全球联动的指导思想相得益彰,实际的调整力度不大。但从实际的盈利表现来看,这种厚此薄彼的调整策略并不明智。2014年,汇丰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业务线的风险加权资产占到全集团的39%,而该业务线当年的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仅为1.2%,为四大业务线最低,仅相当于零售银行与财富管理业务线(4.8%)的1/4。而后者的风险加权资产规模仅相当于前者的1/3。

汇丰改革战略新动向值得关注

下一阶段,汇丰将重点解决2011年以来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更有效地应对经营环境变化挑战,塑造完善后危机时代业务新模式,促进经营业绩的实质性提升,到2017年将ROE水平提高到10%以上。

继续坚持“全球领先的国际化银行”的战略导向。高度国际化的业务结构在过去几年中给汇丰的经营管理带来一定困扰。如复杂的业务结构和区域结构增加了集团整体管理成本,特别在合规管理方面更是给汇丰制造了诸多麻烦。同时,汇丰作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需要满足更加严格的资本和流动性监管要求。

然而,汇丰认为“国际化經营”作为其主要经营特色,仍然利大于弊。据统计,由国际化经营网络带来的客户收益占汇丰总客户收益的40%,并成为集团收益增长的主要动力。广泛的国际化布局也使汇丰可以根据不同市场的经济周期调整资本和资源配置,更有效地抵御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2004-2014年间,汇丰盈利的波动性显著低于可比国际同业,充分享受了国际化经营带来的风险分散收益。汇丰认为,从打造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而言,坚持“领先的国际化银行”战略有利于该行的长期发展。

调整优化全球业务布局,夯实亚洲市场优势。在全球业务布局的调整中,汇丰再次突出了亚洲市场的重要性,将战略重心全面向亚洲市场转移,抢抓亚洲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业务发展机会。一是深耕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充分发挥其在香港市场的领先优势,在区域内形成规模经营。汇丰还计划在珠三角地区建立数据中心。二是扩大在东盟市场,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重点市场的领先优势。在中国和东盟市场,汇丰将重点发展资产管理和保险业务,以充分享受当地财富增长带来的业务红利。三是抓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带来的业务机遇,进一步巩固在全球人民币业务市场的领先优势。汇丰的目标是:到2017年人民币业务的收入贡献由2014年的17亿美元增加到20亿-25亿美元。

在美洲市场,汇丰将重点放在以美国和墨西哥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消费与按揭贷款资产处置所释放出的资本将被配置到工商金融和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业务线。汇丰希望能利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及其在与全球其他地区主要贸易走廊中的特殊地位,抢占当地丰富的贸易流和资金流,进一步巩固在跨境贸易金融领域的领先优势,显著改善该区域的盈利状况。汇丰的目标是:到2017年美国市场税前利润达到20亿美元,风险加强资产回报率由2014年的0.4%提高到1.5%-1.7%;墨西哥市场税前利润达到6亿美元,风险加强资产回报率由2014年的0.3%上升到2.0%-2.2%。

受英国“围栏监管”政策影响,汇丰已决定对英国业务的组织结构进行全面重组。汇丰将设立一家独立的银行经营英国的零售银行、私人银行、工商金融业务,总部将设在伯明翰。重组活动计划到2018年完成。届时汇丰在英国的业务将分成四个部分,除新设立的“围栏银行”外,还包括集团总部、环球银行与资本市场业务线以及支持运营部门。根据2014年数据,纳入“围栏银行”的业务大致贡献了汇丰在英国市场67%的营业收入、71%的贷款和68%的存款。

同时,作为进一步优化全球经营网络的重要举措,汇丰宣布将出售土耳其和巴西的业务,但仍维持在巴西的营运,以服务大型企业客户的国际经营需求。汇丰认为,上述两国的业务发展状况不能满足集团新战略的要求。一方面,两国的跨境贸易规模较小,对汇丰整体战略贡献度较小;另一方面,汇丰在两国的业务规模较小,大致仅相当于当地第三大金融机构的1/6,难以形成有效的规模效益。

大幅削减风险加权资产规模,全球业务线调整重点转向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为了积极应对日趋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同时解决资产收益率偏低的问题,汇丰在下一阶段改革将重点调整资产结构。一方面,汇丰将致力于削减风险加权资产整体规模。其中,2011年以来盈利表现欠佳的环球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线成为调整重点。汇丰计划到2017年将环球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线风险加权资产在全集团的占比由目前的39%降至1/3以下。按2014年末数据计算,这意味着该业务线风险加权资产在未来三年需要削减约1400亿美元。汇丰将主要通过加速非核心资产处置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处置资产主要包括危机遗留信用资产、长期利率资产、低收益贷款组合等。另一方面,汇丰将加大对增长前景良好业务和市场的投入力度,以提高资产的整体盈利能力。汇丰计划将上述削减的风险加权资产规模的2/3投入到交易银行业务和亚洲市场中。而在环球银行和金融市场业务线,汇丰也将逐步退出回报率偏低的客户群体,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

进一步削减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为了实现净资产收益率提升的目标,汇丰在今后几年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提升经营效率。汇丰计划在2015-2017年间实现每年45亿-50亿美元的成本节约,从而在保证业务发展所需投入的情况下,使2017年的营业费用仍能保持2014年水平。为此汇丰计划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大电子化渠道建设力度,提高经营效率。汇丰加大了一线服务体系的电子化服务能力,提高营销和服务效率。一是推动前台交易服务向电子渠道和自助渠道转移,减少前台销售和客服员工人数。汇丰计划在2015-2017年增加电子渠道投资10亿美元,减少服务人员2000人。二是在主要市场全面推广先进的电子化销售和服务设备,促进零售银行和财富管理部门业务效率提高15%。同时对工商金融部门的营销资源进行优化调整,从低增长市场向高增长市场转移配置了850名客户经理。三是减少物理渠道规模。汇丰计划在七大市场减少12%的网点,并将网点的平均占地规模下降20%。

第二,改造运行管理系统,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在业务流程改造方面,汇丰主要着眼于两个方向。一是致力于提高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汇丰希望借此减少员工9000-9500人,节约营业费用4.25亿-4.74亿美元。二是进一步简化业务流程,借此减少员工2500-3000人,节约营业费用1亿美元左右。汇丰还计划将部分运行管理中心向低成本的地区转移。相关调整将涉及5000个运行管理岗位,届时汇丰运行管理职能的离岸率将由目前的60%提高至70%。汇丰同时计划对现有的业务服务中心进行整合,以提高其专业化程度,进而促进整个运行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

第三,优化IT架构,提高信息系统开发和利用效率。汇丰对集团IT架构的调整将按照简化系统结构、节约开发成本、优化系统应用的思路进行。首先,对不同市场使用的业务系统进行优化整合,增进通用性,减少差异性。未来汇丰的IT系统开发将主要围绕10-15个主要市场进行,简化业务系统结构,整合同类型业务系统。其次,汇丰将对IT系统的开发方式进行调整。软件开发部门将更多转移到低成本地区,未来汇丰75%的软件开发工作将在印度和中国完成,较目前比例提高25个百分点。同时,汇丰还将对软件开发外包活动进行调整优化,增强外包合同集中度,减少合作商数量,追求规模效益。最后,汇丰将充分利用全球业务流程标准化建设的成果来提高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以此提高業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活动的效率。汇丰还将强化对系统平台的整合,减少以国家为范围的局部数据库数量,在非业务性关键领域,更多地应用云平台技术。通过以上措施,汇丰预计每年能够节约营业费用11亿-12亿美元。

第四,重组集团中后台管理体系,降低管理费用。汇丰对中后台管理体系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财务管理和风险管理领域。在财务管理方面,汇丰将致力于提高自动化程度,减少财务管理人员岗位数量,同时将财务管理职能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汇丰同时将优化集中采购机制,通过整合供应商等途径降低外部采购费用。在风险管理方面,汇丰将简化除合规部门外的风险管理流程,并将部分风险管理职能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在内控合规方面,汇丰将进一步落实全球业务标准。2015-2017年将重点实施全球资产负债管理和制裁政策,以及客户尽职调查的全球新标准,提高客户信息质量,加强内控体系建设。汇丰的目标是到2017年将全球统一标准并全面融入到日常风险管理实践中,建立起持续有效的金融犯罪风险防范体系,实现不间断的监控。通过上述活动,汇丰计划每年节约营业费用10-12亿美元,减少员工2500-3000人。

展望汇丰改革新战略前景

总体而言,汇丰此次提出的改革新战略是2011年以来改革转型举措的延续和发展,在改革思路与目标上表现出很强的连贯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营模式上回归交易银行模式和亚太市场。一是业务模式向创始之初的交易银行模式回归。汇丰将业务发展的着眼点从单个市场转向各区域紧密关联的环球贸易网络,聚焦于高速增长的跨境贸易活动和与之相伴随的跨境资金流。因此,汇丰的全球化经营网络不再追求深耕每个市场的本土化经营策略,而是强调对主要国际贸易枢纽市场的抢占和不同市场、不同业务线经营的联动性。二是区域布局重点回归作为业务发源地的亚太市场。汇丰从2011年开始放弃此前在亚、欧、美三大市场全面发展的“三脚凳”战略,强调根据区域业务增强潜力重新配置经营资源。而亚太地区既是环球贸易活动增速最快的地区,也是汇丰经营基础最为雄厚的地区,自然成为汇丰新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措施上强调简政增效,压降经营成本。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复苏步伐缓慢,持续低利率环境和金融服务需求的萎缩令银行营业收入增长乏力,有效的成本管理对银行保持盈利能力的重要性凸显。汇丰2011年以来的成本管理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出售非核心资产过程中大量削减低效成本。二是通过简化管理结构、优化中后台功能支持体系等措施提升运行管理效率,降低日常管理费用。三是通过推进电子渠道对物理渠道的替代,优化渠道运营管理模式,降低业务运营成本。在此次改革新战略中,汇丰继续坚持上述策略,但将更侧重于第二和第三项策略,特别是通过提高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的自动化、集约化程度,促进电子化经营渠道发展,提高中后台成本中心的离岸率等措施,进一步挖掘降本增效的潜力。

积极应对监管环境变化,严控风险加权资产规模,重塑内控合规管理体系。积极寻求对新监管环境的适应始终是汇丰转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2011年改革初期,汇丰这方面的改革重点主要是处置非核心资产,削减风险加权资产规模。而随着美、英等国对银行合规经营的监管压力持续上升,汇丰从2012年开始构建并推行全球业务标准,并大幅增加内控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的投入。目前内控合规体系的调整尚未完成,2015-2017年间汇丰仍将持续加大相关人、财、物投入。而在风险加权资产管理方面,汇丰新战略的重点将转向前期改革力度较小的环球银行与金融市场业务线。

改革整体方向的一致性和具体改革措施的良好承续性有助于汇丰后危机时代新经营模式的打造成型。未来几年中,内外部多方面有利因素將支持汇丰新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在经历了漫长经济挑战期后有望恢复增长,市场利率也很有可能进入上升通道,银行经营的外部环境将趋于改善。而汇丰银行完善的全球经营网络更有利于抓准经济复苏期的业务增长点,促进经营业绩更快回升。二是监管环境变化对银行经营模式和业绩的影响属于短期干扰,其影响程度将随着结构性摩擦阻力的逐渐释放和银行对新环境适应性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尤其是汇丰对于监管环境变化带来的风险进行了充分评估,并制定了系统性的改革方案,重点解决全球管理体系存在的主要漏洞,这有助于更快形成适应新环境要求的经营管理模式,为经营业绩的复苏提供保障。三是2011年以来及未来几年持续推进中后台管理体系改革和成本管理,有助于汇丰形成更加集约化的运行管理模式,摆脱过去十多年中由于大量跨国并购形成的高度复杂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负担。

同时,也应该看到汇丰新一轮改革仍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仍存在诸多变数,汇丰全球战略布局可能遭遇新的冲击。一方面,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渐复苏,美国等主要发达市场持续多年的低利率环境可能即将面临变局,一旦进入加息通道,很有可能带来全球资本流动的方向性巨变,引发金融市场新的动荡,汇丰重点经营的亚洲新兴市场可能遭受冲击。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呈上升趋势,跨国银行经营中面临较大区域风险。尽管汇丰已从一些高风险市场退出,但包括亚洲在内的一些重点地区仍存在爆发局部风险的可能性。

其次,新的金融监管政策将增加银行正常经营中的资金成本和业务成本,降低银行潜在收益率水平。基于巴塞尔协议III的新资本监管规则要求银行保持更高的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维持更高的杠杆比率和流动性比率。这将给银行施加持续的资本金和流动资金压力,抬高银行的平均资本成本,降低平均资产收益率。对于汇丰这样的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的要求更高,银行利润率受到的挤压也更大。为了满足更加严格的合规经营要求,汇丰在未来仍需要持续增加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投入,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成本管理对业绩的助推作用。

最后,汇丰可能面临新竞争对手的挑战。汇丰将区域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亚洲市场,然而其在亚洲规模最大、增长潜力最大的中国内地市场仍缺乏足够的市场份额。目前,中国主要银行均已在港澳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并将内地与港澳市场的联动发展作为未来国际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汇丰此次提出的珠江三角洲协同发展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面临与占据主场之利的中国竞争对手的正面交锋。与此同时,凭借中国经济“走出去”的东风,越来越多的中国金融机构将谋求国际化发展,一些已经形成国际化经营网络的中国金融机构将进一步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这些国际金融市场的新生力量在目标市场、重点业务等方面与汇丰有很大的重合性,在人民币国际化、亚洲新兴市场、中国与全球主要市场的贸易金融领域将成为汇丰强劲的竞争对手。汇丰新战略的最终实施效果也将因此经受考验。

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个科学的、实用的、客观的人才培养方案, 是要同时兼顾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需求。企业是人才的使用者, 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 这样的人才, 正是企业所急需的。据此, 提出了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的“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办出特色”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以学生为本

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上应多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树立人人成才观念和多样化人才观念,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根据学生的个性与特点, 设计安排课内课外教育教学环节, 或在执行同一教学计划中, 给学生以更大的选择性,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二) 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专业服务面向、生源情况和教学条件的具体情况制订相适应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要体现行业的特点, 我国连锁经营模式已成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常态, 连锁零售业覆盖的领域和范围已拓展至食品、医药、书店、百货、石油、服务业等多个业种, 对人才专业化、多样化需求日益加强;学校在培养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的时候, 要充分地考虑和了解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是非常重要和不可缺少的。课程体系也要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努力构建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根本的专业课程体系, 具有明确的职业岗位 (群) 面向, 满足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三) 办出特色

办出特色和水平并形成品牌, 是专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面对激烈的同类院校竞争, 积极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努力办出学校特色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地方特色。以学科专业特色作为特色发展的核心内容, 学科和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地方行业产业, 符合北部湾经济区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人才培养框架的建设是培养连锁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而完善的监控和评价体系是连锁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落实到位的保障和手段。所以, 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是先把人才培养框架搭建起来, 再建立完善的监控和评价体系, 确保人才培养可持续、良性发展。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操作如下:

(一) 从连锁经营企业的运作出发分析企业的工作岗位

连锁经营的模式是源于资本运作和连锁销售的基础, 其本质就是层层发展下线, 即一个总店, 许多下属门店。主要类型有直营连锁、自愿连锁和特许连锁。不管那种方式, 都要总店经营、分店经营以及总店与分店的联系。

根据连锁经营的模式, 概括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主要有:连锁企业总部主要有营运、采购、信息、店铺开发等管理和技术岗位;连锁企业各门店的营业员、理货员、收银员、防损员、客户服务员、信息管理员等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的仓管员等管理和技术岗位。

(二) 根据连锁经营企业的工作岗位分析匹配的职业能力要求

职业能力, 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必须具体的“关键能力”。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是获得就业竞争力的关键, 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 也帮助学生在社会获得认可、收获成功的源泉。连锁企业主要的工作地点在连锁企业门店、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连锁企业总部, 这些工作岗位对应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有:连锁企业门店营运管理能力、仓储配送管理能力和连锁企业综合管理能力。

从四个阶段培养和逐步提高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核心职业能力。第一阶段主要是基础技术培养,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掌握基础的技术技能, 适应和逐步融入连锁企业工作中。第二阶段主要是核心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工作的核心技能, 能够胜任工作岗位, 完成工作任务。第三阶段主要是综合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不止体现在技术能力, 更主要的是人际交往能力和概念能力。所以, 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连锁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 提高管理水平。第四阶段主要是拓展能力的培养, 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从事连锁经营企业工作的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主要包含了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语言与书面表达、社会责任感和职业意识等, 这些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社会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 建立可以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框架

建立可以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人才培养框架, 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去培养企业的岗位工作能力。

课程体系框架构建, 从理论上保证了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的实现。按照岗位对应核心职业能力、核心职业能力对应知识、知识对应课程, 这样就可以设置合适连锁企业岗位的课程了。然后再把所有课程安排到高职学生的五个学期中, 形成完整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完善和强化实践教学, 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实训教学上, 尽可能为学生创设职业情境, 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结合连锁经营企业岗位工作的过程及对核心职业能力的要求, 构建校内的实训项目框架。框架的实训内容主要包括连锁企业门店开发与设计实训、门店开发营运与管理实训和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

深入社会实践教学, 是培养连锁经营企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有力保证。搭建社会实践框架, 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社会工作环境接触的机会, 让学生从不同工作岗位中感悟职业职责与要求, 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体方案是:首先, 大一阶段是课程实训, 主要是组织学生参观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 让学生初步认识企业、了解专业;其次, 大二阶段是综合实训, 主要是组织学生到连锁企业进行认识性、实务性的见习或实习, 让学生逐步熟悉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要求, 并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最后, 大三阶段是顶岗实习, 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定岗实习, 让学生全面接触企业, 逐步完成从学生到合格工作人员的转变, 锻炼和提高学生各方面实践操作的能力。

(四) 课程考核保证连锁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落实到位

人才培养框架的建设是培养连锁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础, 而完善的监控和评价体系是连锁企业工作岗位所需的各项能力落实到位的保障和手段, 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可以综合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面因素进行考核, 尽可能让连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将就业创业能力、企业满意度、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从而确保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学生符合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课程考核可以结合各门课程具体情况, 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采取不同方式、不同的指标进行考核, 各项考核指标要设定一定的加权系数, 评定课程最终成绩。

考核以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评价核心, 综合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

总结

当前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连锁企业的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结果出现了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或者是工作上受不到重用等诸多问题, 因此, 学校要以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 培养社会需要的连锁企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合适的专业人才, 可以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基本原则、设计思路等方面探索以连锁经营企业为导向的连锁经营管理专业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论述要实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提出以连锁经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 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合适的专业人才;从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基本原则、设计思路等方面探索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企业国际化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当前,中国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能力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经营管理沙盘实践教学和培养创业就业型人才为原则,构建基于创业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沙盘模拟;创业能力;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145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型人才,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毕业生差异化培养、突破就业难题的必然选择。在诸多创业训练模式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具有突出的优越之处,它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教学和学习方式,涉及战略、营销、管理、物流、财务、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之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亲身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

1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1.1 创业意识强烈,行动力不足

许多有创业打算的大学生由于学业、家庭等因素最终将创业仅仅停留在想法与概念上,并没有真正地采取实际行动去尝试。而一些初次尝试创业但失败的大学生尽管仍怀有创业的想法,但是缺乏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自信。

1.2 社会经验不足,成功概率较小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而且从那些准备创业的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中可以发现,许多人还相信单用新奇的创意就可以吸引来投资。从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在进入社会之后会迅速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1.3 理论基础不扎实,难以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普遍重视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考试,而非自己实际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单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会很快遗忘,或是根本不能完全理解,从而导致在实际创业实践过程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或是只能纸上谈兵。

1.4 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培训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是自己在孤军奋战,很少能够有机会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学校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师资队伍,社会方面缺乏相关的培训平台。学生只能通过实战尝试或是进入其他企业进行实习的方式积累经验,时间成本较高。

2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

2.1 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通过创业能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懂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具备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及较强开拓能力的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及决策能力,还可以培育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矛盾

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大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还为许多社会上的求职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目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就业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3 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能够促成很多新企业的诞生,新企业形成的新思路和新技术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新的产品和服务还会刺激新的投资,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实现经济的增长。

3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作用

3.1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决策”。为做好企业良好发展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各小组成员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主动调动起来,同时还积极查找未学过但又必须用到的新知识,并将它们运用于企业决策。

3.2 培养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吃苦精神及诚信态度

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教学中,“市场老大优先选单”的规则让人心跳不已,如果经受不住诱惑必然只是投巨资打广告,盲目地抢占市场老大地位。一旦赋予实施,必然弄得头破血流。所以,在生产能力不足时,不能盲目超负荷接受订单;市场需求如果不旺,也不能下大“赌注”争夺市场,必须通盘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营费用,保证运营企业资金不断流。这样,学生必须为自己企业通盘考虑,务实精神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教学通常利用周末进行,学生在此之前需要做大量准备并熟悉相关规则,安排企业运营前的各项工作;教学中总是白热化的竞争,学生为准备竞赛构思最佳方案,往往废寝忘食;教学后需要总结自己在运营企业中的得失,把这一段体验存储于脑海。如此下来,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大学生的吃苦精神。

3.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不仅是企业需要发展的文化,更是企业成功的灵魂。团队成员各自扮演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和财务助理等不同部门角色,每个成员既能从自己的角度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提出自己部门的“经营”方案;又能从全局出发将各自拟订的方案上交企业董事会讨论,形成大家认同的企业方案并遵照执行。在这一过程中,“总经理”随时保证头脑清晰,倾听各部门经理的汇报,分析整个企业发展方向,协调成员间与企业外部等关系,指挥整个企业向权益最大化迈进;“财务总监”统筹考虑资金运营等财务问题,配合各部门搞好投融资决策,保证现金流顺畅,使财务费用最小,“营销总监”需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向,积极了解竞争状况,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市场占有和广告费投入等营销策略,为企业获得最大销售收入努力;“生产总监”要根据销售状况决定选择何种产品进行生产,同时安排产品投入产出,让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避免产成品积压;“采购总监”则根据企业产品生产需要组织原材料的订货与采购,尽量做到原材料零库存。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各部门均需要团结协作,每个成员均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谋略。显然,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教学,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得以强化。

4 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课程理念设计与实现

当今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呼唤,高职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意味着观念到行为的教学理念全盘颠覆。同时,我国施行的素质教育,也诉求着让每位高职大学生个性化充分发展。为推动创业型社会顺利转型,提供创业人才保障,高职创业教育的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大学创业基本素质。沙盘课程必须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创业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真实创业情境平台,指导高职学生利用沙盘来模拟创建并经营企业,同时让高职大学生在对抗环境中亲自动手学习,主动参与企业创业经营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创业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后,更能促进学生理性创业。

4.2 课程目标设计与实现

高职创业沙盘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树立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高职学生的创业人格和提升创业实践的能力。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积累创立企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课程要达到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人格的构建、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创业能力的实践的目的。

4.3 课程环境设计与实现

课程教学首先提供充满市场竞争教学平台,尽量让学生身处一个充满真实的市场环境。沙盘课程教学开放,才能尽可能给学生展示一个自由、丰富、开放的世界。环境设计必须处理好“开放”与“封闭”的问题,做好全过程管理,确保各个教学环节有序进行。开放环境还包括课后学习资源开放。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开放,老师把学习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本PPT 或其他多媒体资源让他们按需主动到平台资源库学习,达到深度共享的要求。教学环境构建应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和学习平台互动,向高职大学生自身经验自主学习,到各种尽可能世界环境的开放。最大限度开放才能确保在每个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更为主动积极的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沙盘课程应该提供每一个高职大学生都能够获得个体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障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具有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4.4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现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沙盘课程内容要涵盖全面,包括企业创建经营中的战略决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灵活解决面对的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基于开放式视角,课程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以及创新性,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创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预算、进度安排、采购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全方位整体管理。因此,课程还要涵盖创业项目管理专门技术方法(如甘特图)为高职大学生搭建起他们创业所必需的综合性相关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能力,以及创业激情、创业态度、价值观等创业素质的大舞台。

4.5 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与实现

课程教学组织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重点体现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沙盘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组合 4~7 人成立创业团队,根据创业企业的具体现实需要,明确各自团队角色的工作职责。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位,参加开放式沙盘仿真模拟,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习团队自我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取长补短。

5 展 望

全球创业观察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年都是最具创业活力和创业潜力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创造社会价值。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为高校大学生创建了一个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推演平台,帮助学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累创业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整体创业构想,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焱.ERP课程的定位与价值分析[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报,2004(3).

[2]陈万江,肖霞.经管类学科实践教学的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杜云明,盖丽娜.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4]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

上一篇:新能源化工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英语学习法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