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作文范文

2023-09-22

爱的教育作文范文第1篇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在这漫长的暑假中,有时是为了打发时间,有时是心血来潮,我读了许许多多的书,有世界名着、连环画、故事书、作文书等等。不过,那本《爱的教育》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的。

在这本书里,它的主人公:安利柯,他经历了许多事。在他四年级的学习生涯中,他经历了不少的风风雨雨和是是非非,有幸福和欢乐,当然也有痛苦和难过。他新认识了教他们四年级的老师,一位从格拉勃力亚来的同学,还有一位盲眼少年等等。在他这四年级的一个学期中,他看了卡隆对科洛西的侠义行为,看到科洛西家虽然很贫穷,但他却还是很喜欢去上学,还看到了好多女同学都热心地帮助一位小烟囱扫除人等许多助人为乐的事情。不过,也有一些是不好的行为,但是最后他们都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一学期让他最开心的事就是和代洛西可菜谛、耐利这些友人的来访,而他最伤心、遗憾的事情就是在这个学期的期末,他要离开这个他生活了四年的学校和他出生的这个小镇。

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做为一个小学生不但应该有助人为乐、团结友爱的好品质而且还要学习他们那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在这点上,我觉得很惭愧。因为我有的时候不但不承认错误,还要掩饰,不过我想,我以后一定不会再这样了。我会接受别人的批评,承认并改正自已的错误,我将在改正错误中不断地成长。另外,他们在艰苦的情况下还在努力的读书,而我们现在是多么好的教学环境,可还是有人不珍惜这美好时光。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是与非,懂得了美与丑,能辨别善与恶。这本书中有一句话一直深深地牢记在我心中:爱,好比一个环,把一颗颗心联系在了一起。是啊,只有有了爱,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让我们把爱奉献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爱的教育读书心得体会

《爱的教育》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爱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记的形似,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十个月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师讲的动人的每月故事。

爱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这些孩子虽然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对亲友的真挚之情,在《爱的教育》一书中处处都有这种气息,特别是每月故事中的《万里寻母记》,让我不经为里面的主人公马尔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亲在他13岁时为了摆清债务,独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一个富有的人家去当了女佣,后来断绝了联系。13岁的主人公马尔可,不顾去美洲的危险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亲的请求。这件事一开始虽没成功,可两天后他父亲的一个船长朋友听说了这件事后,便去找到了他父亲告诉他可以免费带马尔可去美洲。马尔可在去美洲找母亲遇到了许多人,有好也有坏,像慈祥的伦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妇女,热心的小伙计和无恶不作的小偷,当然还有许多乐于助人的好人等等。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马尔可终于找到了母亲。

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深深的爱,在《爱的教育》一书中不时有出现震撼人心的爱国故事。像爱国少年他为了国家的尊严连钱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骂他国家的人脸上和头上。年轻的少年鼓手为不让自己的国家失败,冒着犹如暴雨般的子弹去求救,虽然最后他们胜利了,可他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我们做为炎黄子孙更应该要有一颗热爱祖国真挚的心,仁以为己任的想法,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我们用爱国的热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爱的教育》中我想“爱会是什么呢?”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为国献身……

关于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爱的教育》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确实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这也是为什么爱的教育被评为爱的魔法书的原因。《爱的教育》告诉我们: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都不同,但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只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而已。一想到自己曾经忽略一些平凡而又温暖的细节时,心就好痛。我真的很后悔没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每次当要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事物的珍贵。是的,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爱的教育》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飞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竟使人们宁愿葬送自己的生命来挽救爱?带着这个问题,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这一切的一切,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在这当中,我找到了答案。虽然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特殊,但真的让人觉得很温暖。爱比珍珠更宝贵,比糖果更甜蜜,比水晶更晶莹,比群星更璀璨,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令人快乐,人人都想要而又用金钱买不到的感觉。爱能够将心中的恨化为勇气,它使你微笑地面对生活,使你倔强地反抗命运,它是还魂的仙草,给罪人新生,他是慈爱的母亲,唤浪子回头,它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命运不会让你白白付出,它会用人间最珍贵的爱来回报你。

爱的教育作文范文第2篇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摘抄

《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

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凌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爱的教育作文范文第3篇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在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活动目标:

1、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及其它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体会到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

2、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

3、在活动中对读书笔记的书写进行指导,让学生养成读课外书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

二、指导重点:

让学生在读书指导活动中认识《爱的教育》这本书及其它有益的课外书籍,激发阅读的欲望。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人人准备一本《爱的教育》。

2、师生共同阅读《爱的教育》,做好读书笔记,完成读书讨论单。

3、制作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题。

1、课前导入:播放《爱的奉献》。

2、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3、一个意大利的作家写了一本书叫《爱的教育》,我看了以后,感触很深,我把它推荐给大家看,你们都看了吗?

4、师:今天我们来开个班级读书会,,这个读书会交流的就是这部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板书课题:《爱的教育》班级读书会

二、介绍我的书。

过渡:首先进入第一关:介绍我的书。

1、同学们,拿出你的书,请你说说《爱的教育》这本书的作者、译者是谁?你的书是什么版本的?哪年出版的?

2、小结:拿到一本课外读物,首先我们要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如果是外国名著,我们还要了解翻译者是谁,这是我们读书的第一步骤。

3、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亚米契斯。

4、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耗时近十年写的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安利科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书中讲述了发生在安利科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 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它告诉我们: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

5、小结:对,了解了课外读物的作者和译者之后,接下来就要读一读前言、编者的话或者是文章简介,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这是读书的第二步骤。

6、读了这本书你有什么感受呢? 人们这样评价这部书:

凡是读过这部书的人,都将无法抗拒它的魅力,是无可争议的“爱”的典范。

《爱的教育》作为一部爱的赞美书,将使我们的心永远温热闪亮。

三、读书之我见。

过渡:接下来进入第二关:读书之我见,首先是“人物大家谈”。(课件展示)

1、人物大家谈。

(1)同学们,你们读了这本书,对书中的人物一定有许多自己的见解,谁来说说主人公安利柯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为我们描述一下他的为人、个性、家庭等?

(2)书中的哪位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他做的哪件事令人难忘,为什么?

(3)这些孩子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充满爱心,敢作敢为,诚实善良,品德高尚,他们让我们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4)小结:我们再读文章时,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人物的心情和个性,我想同学们在读这本书时,一定会对里面的精彩情节记忆犹新,让我们一起分享吧。

2、精彩回放。

(1)书中的哪个故事最让你深受感动呢?为什么?请你选择一个精彩的片断细读,把你认为精彩的词、句画下来,把你的读书感受写在片段的旁边。

(2)学生精读片断,作批注。

(3)(采用投影展示片断)指名有感情朗读,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为什么深受感动? „„

(4)我们共同分享了书中的情节,多么令人回味,我们正是抓住了文章中词句进行揣摩,才感受到了情节的精彩,这些精彩情节串联成了一个个让人受益匪浅的故事,请看“每月故事评说”(课件展示)。

3、每月故事评说。

书中的“每月故事”感人至深,请你说说最触动你心灵的一个故事。

小结:我们被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感动着,他们爱国、善良、英勇、无私„„读着一个个故事就像沐浴在一次又一次高尚情操的浪潮中,接受真正的爱的教育。人间的真情无处不在,让我一起来“真情面对面”。(课件展示)

4、真情面对面。

(1)你最想对书中的哪个人说些什么话呢?请写下来吧!

(2)小结:同学们,听了你们的情真意切的话语,老师感觉到你们已经被书中的故事震撼了,我想同学们一定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其他人,让我们“好书一起分享”。(课件展示)

四、好书一起分享。

1、读完了《爱的教育》之后,你会将这本书介绍给谁阅读呢?为什么?

2、是啊,好书跟他人一起分享,能使我们阅读的快乐增加一倍。(课件出示):书籍是人生前进的灯塔,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开启智慧的钥匙,书籍是终身相随的伴侣。让我们用心读书,体验生活的美好,你一定会发现原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五、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爱的教育》以故事形式进行爱的教育,是一本写给儿童的做人的教科书。用孩子的日记讲述故事,仿佛事情就在我们中间。读书里的故事让我们做真正的人。 你读过什么好书吗?把它推荐给大家好吗?

2、师:孩子们,别忘了收获是满足,分享是快乐,大家应该互相借阅这些“精神食粮”。 (出示名人名言)生齐读

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毛泽东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六、总结读书方法

读完一本书我们要掩卷深思,仔细回味一下:想想写人物这类书,我们要看书中主要讲了什么;最打动自己的细节;点评人物;想想它对自己生活的影响。

七、小结

《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孩子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它能给你智慧、给你快乐、给你光明。

板书设计:

《爱的教育》 读书方法:

了解主要内容

走近人物角色 交流精彩片段

读出自己感受

《爱的教育》阅读指导课教案

活动目的:

1、检查半学期来,学生阅读《爱的教育》的情况。

2、在对最佩服的人物的交流中,受到熏陶和启发,引导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勇敢坚强的精神。

3、引导学生在感动中懂得关爱别人,学会帮助和关心他人。 活动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音乐渲染

2、师述:有人说,爱是一缕温暖的阳光,有人说,爱是一阵及时的雨露,有人说爱是一把打开心扉的钥匙。你心中,爱到底是什么?

3、生自由畅谈心中对爱的理解

4、问:是什么让你懂得了爱?(导出《爱的教育》)

5、简介相关内容

二、

走进人物

1、在这本书中,作者描写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我来考考大家!

2、出示思考题:

(1)、这本书是写

身边发生的一个个小故事。 (2)、瘦弱可怜的驼背奈里的保护者是

(3)学习成绩好,每次都获得头等奖的男孩是

。 (4)

有一本最最心爱的邮票簿。

(5)可怜又坚强的铁匠之子是

(6)

从一个别人眼中呆笨的学生变成了二等奖获得者。

3、指名试做

4、在这本书中,还有哪些人物?交流

5、指导: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的是安利珂的女老师,因为她﹍﹍

6、交流:在这些人物中,你最佩服谁?为什么?

三、

印象最深的故事

1、过渡:在这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人物身上发生了很多平凡而伟大的故事,在书中100多个小故事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故事情节交流

3、引导: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

四、

感人的片段

1、过渡:这一个个故事打动了我们,多少次,我们边读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老师把读的过程中最感动的片段划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出示几处感人的片段。

3、指名读。

4、在你读的过程中有没有把打动你的地方划下来?

5、交流

五、

小结

1、从这些人和事中,你有没有受到什么启发?

2、以“

教会我

”的句式说一句话。

3、小结:《爱的教育》教给我们用一颗宽容的、真诚的、进取的、善良的心去爱祖国爱家长、爱老师,爱同学、爱弱小,我们在爱中受到了教育,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音乐:《爱的奉献》)

爱的教育作文范文第4篇

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 管理手段 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 学校管理的过程: 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型原则 8.动态性原则

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 2.法律原则 3.思想教育原则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

档、报表统计)

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

理)

3.政教处(德育 思想政治)

4.总务处(后勤 提供经费 物质保障) 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 6.年级组

 (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由来:《孟子 尽心上》

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 历史性

3. 相对独立性 a.继承性 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 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人口 经济 政治 科技 文化) 按作用分: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 利托尔诺 美 桑代克

英 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 米丁斯基 凯洛夫

1 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

a.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b. 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c. 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 d.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e.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

f. 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2 .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中国

夏朝——痒 序 校

西周——国学 乡学 “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埃及 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教育

雅典——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 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 显学盛行

隋唐——实行分科教学 科举制

宋朝——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清朝——学堂

中体西用 1905废除科举 西方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特点: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 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3.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 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

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墨子 兼爱 非攻 “亲知 闻知 说知”

道家 道法自然

2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 创立阶段

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归纳法”

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 经验 活动)“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 五条教学原则 a.高难度 B.高速度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 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美 强调学科结构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德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 人力资源理论)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权 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 b.教育促进民主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

3 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 学校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 激励 评价 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

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 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

1.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 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

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 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基础

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 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4 4. 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6. 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 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 课程的作用

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

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必修课程(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发展个性)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本课程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斯兵塞 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

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金帝斯 布厄迪)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包括: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作用: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结构: 螺旋式上升

直线式编写

作用: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资源:

按来源:校内 校外

按性质:自然 社会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 活动资源 信息化资源

按存在方式:显性

隐性

5

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 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 物力 场地)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 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 知识 儿童)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模式

1.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评价:

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4.CES(需要评定 方案计划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 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 4.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5. 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 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 校本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 关注每一位学生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 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 3. 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课程实施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立 自为 自律

2.合作学习 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 教师专业发展

6 教师观(新课程要求)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 1. 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 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3. 主体性和示范性

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 长期性和间接性

6. 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教师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心理学 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 文化知识(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如何看我) 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 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 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 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

(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 自省 质疑的研究精神)

步骤: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

进行总结评价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 个案法

7 跟踪法 追因法 临床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会诊法

(七) 历史法

(八) 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基本要求

客观性

创造性

规范性

格式

观察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观察结果

5.附录

调查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讨论或建议.5.结论

6.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

2.引言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6.结论 7.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 1.题目

2.前言 3.正文

4.结尾

教育研究论文 1.题目 2.内容提要 3.序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学生指导

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性心理

个性倾向 (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 爱好 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性格 能力 气质) 认知过程

(一) 注意

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

分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范围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

3. 注意的转移 (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

(二) 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适应分 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

2.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 感觉后像 4. 感觉相互补偿 5. 联觉

(三) 知觉 (整体属性)

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基本特征

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四) 记忆

分类

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8

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过程

1.识记(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2.保持 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 a.学校材料的性质 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

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e.时间因素 f.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 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特征 间接性 概况性

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况 具体化与系统化

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 判断 推理

种类 按性质和凭借物分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按思维逻辑性分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分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

按创造程度分 a.再造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按思维过程分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五) 想象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无意想象 情感过程

(一) 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基本分类

快来 愤怒 恐惧

悲哀

状态分类 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 激情 应激

(二)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意志过程

概念 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a.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前有断崖 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鸡肋)

多重趋避冲突

b. 确定行动目的

c. 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

果断性——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坚持性——固执 见异思迁

自制性——任性 懦弱

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高尔登(优学生)

外铄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白板说) 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前提)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

1.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通过同化 顺应 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四时期 1.感知运算阶段(0~2)

2. 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

3. 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 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 要循序渐进) 2. 阶段性(注意内容 有针对性) 3. 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

4. 互补性(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2.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三条主要学习定律 准备律 联系律 效果律 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基本规律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0 3.消退

4.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系

将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克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期望是核心)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提倡发现学习 c.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4.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遍与新知识进行联结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1.全神贯注 2.自动自发 3.全面发展 4.自我评估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a.真实或真诚b.尊重、关注和接纳c.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c.学习的情境性 2.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知识观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教学观 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

2.除讲授学习材料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a. 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b. 支架式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逐渐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c. 情境教学 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 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 小组形式

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一) 认知过程的指导

1. 观察的指导

a. 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 b. 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 c. 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

11 d. 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2. 注意的指导

a. 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注意品质 b. 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c. 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3. 思维的指导

a. 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 b.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 等各种思维方法 c. 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

d. 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

4. 记忆的指导

a. 明确记忆的任务,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 b. 正确使用记忆方法

c. 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

(二) 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 情绪情感的指导(如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

a. 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

b.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 c. 是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

d.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 2 意志的指导

a.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b.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c. 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

(三) 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的类型

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式 3.点拨式 4.反馈式 5.矫正式 6.对比式 7.兴趣式 8.渗透式(最常用的) 学法指导的原则

1. 针对性 2.整体性 3.实践性 4.渗透性

学习计划的指导

a. 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 b. 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

c. 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 d. 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 听课方法的指导

a. 认真听 b.注意看 c.多动脑 d.主动练 e.做笔记 f.善归纳 认知方式的差异

类型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反思型——冲动型

辐合型——发散型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4.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 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 实践性 阶段性 模仿性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 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堂中正确引导

3. 注重激励与表演,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 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家庭与学习共同培养的合力 6.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 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 小学德育

学习德育由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方面构成

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道德发展的特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2. 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言行一致)

3. 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由依附性向自觉性过度) 4. 自觉纪律的形成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太高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 情 意 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 情 意 行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束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3

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表里一致)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育的方法

1.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4. 指导实践法(练习 制度 委托任务 组织活动) 5. 品德评价法(奖励 惩罚 评比) 6. 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反省)

 美育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誉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王国维第一个引进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学校美育包括: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评估的方法

会谈法(倾听 鼓励询问 反映 澄清 面质)

观察法

自述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暂时隔离法

自我控制法

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 班级与班级管理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 埃拉斯莫斯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

体的最高形式,是需要全体学生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努力的。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自主参与原则 管教结合原则 全员激励原则

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

目标管理法

情境感染法 规范制约法

舆论影响法 心理

疏导法 行为训练法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问题 1.班主任对于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 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对策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14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 1.成员间分歧

2.打架斗殴 3.顶撞 4.恶作剧

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育从严 处理从宽 化解矛盾 教育全班)

2.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势思维)

3.有效性原则(讲究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心悦诚服)

5.冷处理原则(保持冷静) 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原则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 班主任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 实时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 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 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 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 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 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 了解学生(前提和基础)

a. 观察法 b.谈话法 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2.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 建立学生档案 4. 班会活动

5.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 操行评定

7. .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1. 先进生工作

a.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 后进生工作

a. 关心爱护尊重人格 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功能

1. 满足交往的功能 2.学习发展的功能 3.个性发展的功能 4.班集体建设的功能 5.班主任专业提升的功能

 班队活动

15 班队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式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群众性活动

第五章 教学设计

 教案设计与编写 教案基本内容 1. 课题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课型课时(新授课 复习课 实验课 检查课) 4. 教学内容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6. 教学方法 7. 教具 8. 教学过程 9. 作业布置 10. 板书设计

教案类型

新授课 复习课 实验课 检查课

教学目标的陈述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

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

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

在„„的情境下,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a.直观导入 (实物、教具导入,实验引导导入,视听导入)

b.设疑导入(提问析题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

c.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 d.目标展示导入法(一颗一得) 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课程类型

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目前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 性质 社会性 开发性 活动性

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总是课程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16

第六组 教学实施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直接动机) 2.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 巩固知识(重要性)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 教学原则与方法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3. 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

4. 巩固性原则(理解基础上巩固 组织复习)

5. 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6. 因材施教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10.实践活动法 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活动 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授课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外部分组 内部分组) 4.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5.特普朗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独立性受到限制

2.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17

 课堂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 5.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信度 效度 难度 区分度)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2. 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3. 借助多媒体 4. 借助游戏 5. 借助故事

 学习动机

构成

学习需要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诱因

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功能

分类 1.内部与外部 2.高尚与低级 3.远景与近景 4.直接与间接

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习动机)

2. 需要层次理论

3. 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 4. 成败归因论 维纳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 设置榜样

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 2. 根据作用难点,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 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的分类

1. 认知策略 a.复述策略(画线、整体记忆、有意记忆) b.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

2. 元认知策略 a.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18 3. 资源管理策略 a.时间管理 b.环境管理 c.努力管理 d.资源利用

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

1. 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 类型 按功能分 1.诊断性评价(教学开始前) 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3.总结性评价(后)

按标准分 1.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 2.绝对性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3.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方法分 1.定性评价 (洞察 内省 移情) 2.定量评价

按主题分 1.外部评价 2.内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影响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4. 制约教学改革 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1. 在评价功能上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 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3. 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4. 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态度的改进 5. 评价内容上,全方面考察

6. 评价方式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7.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评定、理解、互动,体现一人为本。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 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探究和解决问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3. 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4. 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学理念

反思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的意义

1.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2. 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 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的原则

1. 自主性 2.真实性 3.及时性 4.个性化 教学反思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教学反思的过程

爱的教育作文范文第5篇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我读过《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这两本书是合在一起的,《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读后感。在我的记忆中一直有安利柯这个可爱的小男孩。前一段时间我自己独立地阅读了这本书。这一次阅读让我走进了安利柯的世界,更深刻体会了爱的教育。

这本书是由一篇一篇的日记组成。安利柯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这些日记就是安利柯用自己的眼光观察、注视周围的世界,发现身边社会的温情。他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和爱关怀他们。

在安利柯与父母、同学、老师以及各种各样的人中,有伸张正义的卡隆,品学兼优的代洛西,爱学生就像爱自己孩子的先生。《少年侦探》教导人要爱国,《玩具火车》叙述可贵友谊,《爸爸的看护者》表现博爱,《少年受勋章》讲荣誉,《雪球》告诉我们要诚实,读后感《《爱的教育》与《续爱的教育》读后感》。书中的每月例话都是一个个完整的故事,在读故事时我们就受到了教育。这些例话使人感人肺腑,还有父母、姐姐劝诫启发的信,都让我感动,使我想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有志向、讲情义的好公民。

每当我读到每月例话《少年笔耕》时,我都会感动得流眼泪。十二岁的黑发白皮肤的叙利亚,这么小就懂得帮助爸爸做事情,而且在受到家人误解时,他没有申辩,而是默默忍受。误解也没有改变他对家人的爱。当叙利亚由于过于劳累而生病时,真的让我非常心疼他。

《六千英里寻母》也是一篇让我感动落泪的故事。玛尔可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工人家的小男孩,他非常勇敢,独自一人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南美洲去寻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南美洲,一次一次地以为找到了妈妈,结果一次次地扑空。最后终于找到妈妈,而且用医生的话说,是玛尔可自己就活了病重的母亲。玛尔可心中是怀着对妈妈多么强烈的爱啊,才能忍耐这么多的磨难和痛苦。每次当我想到玛尔可对妈妈的爱都会让我流眼泪。

爱的教育作文范文第6篇

读了《爱的教育》中的《千里寻母》,我深有感触。它写的是一位母亲为了全家的幸福,为了让她的儿子能上学,这位母亲去了离家很远的芝加哥当保姆。她儿子乔治由于想让母亲回到身边,便开始寻找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总算找到了母亲。但由于干活太累,被送进医院。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在乔治母亲的身边,直至乔治来到母亲的身边。当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后,万分激动,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动力。

读到这儿我非常感动。这位母亲为了家人的幸福,到别的地方当保姆;

为了多拿报酬生了重病也不说一声,直到晕过去。而我母亲呢?也为了工作而担忧,所以不爱别人打扰她的工作。可我却一直烦她,因此刚想出的办法被我一搅和就忘了,因此工作、稿子常常比别人晚那么一、两拍才交,也常常被老板批评。我真是太对不起妈妈了。

“旸旸,该吃饭了”听到这熟悉的声音,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泪便流了下来。

上一篇:服装公司督导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高中学生学习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