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

2024-03-15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统计技术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管理重视,重视的程度与管理的质量是成正相关的。统计工作做得到位,统计技术不断的实现提升,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监控,找到改进的方法,使生产的阶段可控制化和显现化,这种独特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一个企业越重视统计技术,并且将得到控制与帮助,最后逐步改进的工具,生产中的所有阶段都可以涉及到这门学科,如今,统计技术采取一定的手段引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去,这样它的功效是非常明显的,既可以有效减少很多资源无效的投入,使获得资源效益持续化,还可以对数据与可靠地信息进行监控,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真实、夯实的数据支撑,对企业的一些重大决策产生重大的作用,它的价值意义是非常大的。

关键词:统计技术 企业管理 质量提升 管理技术

统计作为一门常规的管理技术,与企业管理相伴相生,它的作用就是将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根据数据的属性,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列表、制图、绘制曲线,用这些直观的图形找出可操作性的方法来,从而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在运用统计的工具的时候必然要考虑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我国的企业已经走出了计划经济的时代,自主经营与自负盈亏已经成为了主旋律,一切事情都要以市场经济规律来进行思考和办理。这时候指导企业进行决策只是靠孤立的数据是难以进行的,它需要富有逻辑的数据链,通过这些数据链将事件进行连接,来帮助企业通过采集到的丰富的信息资料对企业的管理过程进行决策,它的应用价值是不可不估量的。

一、统计工作的意义

统计工作看似只是简单的收集数据,但是它对企业的管理现象进行剖析,将一些数据进行剖析,试图把数据进行分析的一种調查分析活动。通过对现象得出的数字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样本得出总体的规律,发现企业的管理规律。它的特征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定量性,通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管理事件发现的规律,发现其特征,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二是整体性,整体性指的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收集的信息数量化,将事物的本身规律发掘出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对,通过比对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提炼出来,把每个时期内的动态与每个时间点的静态进行优化,将企业的各个指标的规模进行分析,将各个结构上的动态指标进行规划。三是社会性,统计的社会性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剖析,将认识过程的每个阶段条件进行提炼,过程进行优化以及结果进行管理,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更多的社会阶段的社会关系。这些统计的信息在管理现象的剖析中不仅可以进行定量的分析研究,而且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定性的研究,通过横纵向的对比,更好的预测管理的未来。

二、统计与企业划管理的关系

1.统计是企业计划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在企业管理实践过程中,首要面临的就是管理学里面的计划功能,而统计在企业计划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既将编制计划的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又将管理中的检查计划的手段进行优化,将计划定额的依据和方法进行提炼,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它的功能是企业的重要的管理依据。

2.统计是指挥企业活动的主要依据。管理企业不能凭空管理,要有确凿的事实,用这些确凿的事实来支撑企业开展活动。统计恰好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它将有效的统计指标和发现的数字语言进行规划,对企业的业务进行指导,运用企业围绕着重要的统计指标开展业务,用确凿的数字支撑企业开展业务,对企业的业务活动进行数据支撑,对企业的决策进行理论指导,领导的决策更加的有效。

3.统计是监督企业活动的有效手段之一 。统计过程会发现一些不良的数据,这些统计数据的关系对企业的运营情况进行反应,这种监督的作用是统计具备的功能。这种监督功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不仅对企业管理有具体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国家的行业对比也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统计监督,我们不仅将一些不良数据发现并进行一些问题的比对,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分析问题存在原因,有哪些更有效的方法,并对企业管理提出有效的管理建议,推动企业的管理有效。

4.统计是企业劳动竞赛和群众参加管理的一种工具。我国企业的劳动者有其自身的特性,劳动的参与者靠自己的劳动付出得到报酬。劳动的参与者既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生产的主体。通过统计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比对,并且定时进行数据分析公布,进行企业组织内的对比或者进行行业内的对比,将竞赛引入企业或者行业,用一些关键的数据指标与员工的经济效益挂钩,这样就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的各个环节都进行监督,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在节能减排的基础上,推动企业的高效发展。

三、统计信息的特点和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1.统计信息的特点。

1.1定量性。通过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将管理事件进行分类,并将发现的规律进行提炼,发现其数据特征,并将统计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如竞争对手的信息、一些商品的信息等,通过这些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做出正确的决策。

1.2整体性。整体性指的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企业涉及到的行业进行对比,纵观整个行业,将其涉及到的社会、文化、科技等领域进行观察,将收集的信息数量化,将事物的本身规律发掘出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对,通过比对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将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提炼出来,把每个时期内的动态与每个时间点的静态进行优化,将企业的各个指标的规模进行分析,将各个结构上的动态指标进行规划,指导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决策。

1.3社会性。统计的社会性主要是指进行社会的经济现象进行剖析,将认识过程的每个阶段条件进行提炼,过程进行优化以及结果进行管理,将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更多的社会阶段的社会关系。

2.统计信息对企业管理的作用。

2.1能反映企业的“时点性”和“时期性”状态。统计信息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从现状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目前的各种社会与自然属性,反映企业的机构、人员、资产、负债等各方面情况。从动态看,它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产品质量状况以及科技开发、经营销售、财务盈亏等方面的情况,还可预测未来趋势。

2.2能体现企业的“规模”和“结构”特征。统计信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从规模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资产规模、人员规模、生产规模、营销规模和盈亏规模,等等。从结构上,它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人员结构、技术结构和质量结构,等等。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

2.3能体现企业的“数量”和“质量”特性。统计信息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在数量方面,包括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投入与产出等凡是可以量化的方方面面。在质量方面,则主要是反映企业的产品质量、维修质量、设施质量和服务质量。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

四、现代统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实现信息化加快了速度,尤其是对统计工作更是实现了跨越式的迈进,而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企业统计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度更加密切,其切合需求越来越强烈,企业统计的信息化也是今后迫切改革的方向,使得企业统计技术在快速的发展,逐步的阶段性的渗透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实践的环节更为紧迫,然而,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应用,我国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统计信息化程度与发达的国家还是有差距的,因此,加快企业统计信息化工作的速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更快的助力企业的发展脚步,使企业更加健康的发展。主要的应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在经营中的应用。统计技术在企业的应用中一定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企业的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技术环境等,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数量化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来判断这些指标的逻辑关系,来指点企业更加有效的开展企业活动;另一方面是企业的微观环境,包括企业本身、竞争者、渠道环节等,将企业的人、财、物进行分析,将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使企业的系统更加有效力,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

2.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在企业管理中,总有些认为最难的管理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就是人的问题,总有将人的问题解决了,才能在富有激情的基础上,发挥其创造力,并将这种创造力无限的挖掘出来。因此,如何将企业中人的因素调动起来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成为今后企业的重点方向。为了做到管理的有效性,决策者要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将统计科学的方法掌握并灵活的运用,实现持续的激励。在一些员工的调查中发现,员工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薪酬的问题,薪酬与培训教育如何的权衡一直是企业员工面临的问题,企业的工会组织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通过激励员工,相信企业的未来和前景,实现企业的长久的发展。

3.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1明确质量管理规程。在企业有针对性的进行质量管理过程中,岗位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管理规程更是非常紧迫的,要求我们对在岗人员进行地毯式培训,确保职工掌握必要的只是,在具备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对指导文件也要进行编制,将统计技术的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在严格管理规程的基础上,要严格的进行执行,如果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偏差,那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杜绝,将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2加强统计技术的培训力度。统计技术岗位是非常关键的岗位,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是非常有必要的,要对统计人员对企业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培训,用数据对企业产品质量进行监测,同时详细的了解各车间的设备管理流程和工序,有了全局观的意识下更好的掌握先进的统计技术,这些人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核学习,例如进行岗前、岗中和岗后的培训,也可以采取脱产学习来进行学习,掌握先进的统计技术,为后期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企业要制定合理的规划,主要的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将统计技术的培训列入公司的年度职工培训计划中,有步骤的进行下去;二是对重要的质量控制管理岗位和基础岗位进行系统的培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有效的进行培训,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完善;三是负责统计工作的管理岗和基础刚进行系统的培训,将统计工作进行任务分配,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不同岗位的人员都能了解并在合理的条件下熟练。

3.3选择适用的统计技术方法。离开统计技术的应用,企业管理工作运转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就难以高效率的运转,理想的成效就会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产品质量控制就会很难控制,质量管理对企业来讲就无从谈起。因此。企业重视统计技术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统计技术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中能够得到很好地运用。采用恰到好处的统计技术不仅能够发现企业运营中出现的问题,还可以根据问题采用有效的措施处理深层次的问题,将一些复杂问题简单化,对问题处理采用优先权的原则,将问题进行处理,而且用一些更为直观的图形,如饼状图、柱状图等进行分析,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分析,采取最正确的措施,为经营者提供正确决策依据。并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控制图监测,使企业更加有效的处理各种统计监测到的问题。

3.4大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统计数据质量是非常关键的,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影响到企业或者整个行业的统计应用水平,因此,企业经营管理层要非常重视统计信息的采集,将采集信息的各个环节进行监控,试图采集到有效的信息,将统计信息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通过领导亲自抓,具体问题适时抓,促进信息的严格落实。数据是企业的生命源泉,有效的促进信息流的正常流动。所以,我们要将数据作为生命线,要对员工进行数据培训,将员工的思想武装成数理统计思想,不断地增强判断能力,把數据分析的“三公”状态进行优化,提升企业的数据管理的水平。

五、做好统计工作、提升统计技术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企业统计工作对企业的科学管理越来越重要,它将作为一种手段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帮助企业更加有效地进行决策。当前,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化管理的发展,统计队伍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不断的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健全统计法制,形成一套合理有效的统计管理模式,真正其统计部门的功效。

1.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管理体制与运行方式。根据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的设计并制定本企业的统计指标体系,制定统计信息的报送要求规章制度。利用企业的各种统计信息不断地进行优化,将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将企业的统计信息上下打通,自下而上的单向运行变为上下左右之间的多向运行,使统计信息更加的流畅和更加的有效。

2.科学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统计工作,使统计资料实现为企业经营管理所用与为统计部门所用的有机结合。在具体设置和完善指标体系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既满足国家宏观的要求,也要满足企业微观的要求。一是全面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内容应包括企业经营的全部信息以及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并且尽量使指标按市场要求细化;二是规范性原则。指标体系应从指标名称、指标概念、统计口径、审核关系、取数来源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和要求,力求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化;三是客观性的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客观有效地反映本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能力、主要业务的发展前景等重要信息。

3.以科技为手段,加快统计信息网络建设,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企业统计要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健全有效的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主要统计数据的及时更新,不断的加快企业统计信息网络与部门统计网络的连接,最终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实行企业联网直报,建立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数据库,与行业的市场需要的数据库与内部报表进行连接和共享,及时反映本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经济效益情况。对统计人员业务知识学习不断的强化学习,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统计人员自身工作能力。

六、结语

现代统计技术是非常有用的技术,它对于企业管理十分适用,也是非常有效的,它作为企业管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能够有效地指导企业的发展。作为企业的重要的统计岗位以及人员,在统计信息化的时代,要顺势而为,不断地加大学习统计的新知识,强化统计学习的力度,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岗位的业务水平,更要注重现代统计科学的及时更新发展,做到与时俱进,还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统计技术的科学性,通过科学性来指导企业的管理活动开展和综合性的分析,从而有效地发挥现代统计技术对企业管理多方面促进作用,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徐秀花. 统计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J]. 经营管理者. 2013(17) .

[2]李洁. 统计技术在企业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 企业技术开发. 2009(06) .

[3]秦俊梅. 加强统计技术应用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9) .

[4]张柳枝. 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 现代经济信息. 2011(24) .

[5]王佥. 论统计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12) .

[6]马希斌,杨运红,蒋海玲,任志强,范运涛,魏建斌,陈景正. 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性探讨[J]. 產业与科技论坛. 2011(03) .

[7]杨辉. 企业质量管理应用统计技术分析[J]. 中国统计. 2009(09) .

作者简介:王宏(1976—),女,汉,吉林省通化市人,农学学士,统计讲师,统计师,会计师。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电力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电力营销统计工作已经成为衡量电力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电力企业营销统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电力企业内部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使电力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稳步增长,为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电力  企业  营销统计  改进策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电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导致用电量逐年增高,客户对电力企业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电力营销业务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应该转变工作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提高自身的营销统计策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营销统计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必须要认真研究营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妥善处理这些矛盾,推动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1  营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一些电力企业的营销统计工作统计制度不够合理,机制不够健全,人员素质意识比较淡薄,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制约了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升电力营销统计工作的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最大限度的保证企业经济的最大化。

1.1 电力企业营销统计制度不够健全

我国的电力企业承担着极为繁重的工作任务,这其中营销统计工作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电力企业在营销统计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工作时需要多个部门进行协助配合,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多的电力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营销统计机制,导致工作的进度比较缓慢,统计的结果误差较大,相应的管理机构权责不清、人浮于事,造成电力企业营销统计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行合理的配置。

1.2 数据分析不足

数据分析是营销统计工作的重要一环,科学准确的数据分析能为电力企业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为营销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电力企业不对数据分析工作足够重视,那么就会为今后的工作埋下巨大的隐患。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统计数据库十分重要,开展电力营销统计工作就是为了实现统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只有完成以上的目的才会实现统计数据的专业和可靠。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造成数据统计信息的不够准确,降低了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对电力企业的营销统计工作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营销统计工作,这些数据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支撑,使得电力营销统计工作过于被动和盲从,影响了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企业的经营损失。

1.3 统计平台不够完善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电力企业的营销统计工作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和数字化,通过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对营销统计工作进行科学的分析,实现了电力企业向现代化的发展。但在,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的电力企业在进行营销统计工作中,仍然使用老式的统计形式,这就造成了营销统计工作效率偏低,质量偏差。电力企业应该在进行营销统计的过程中,牢牢把握无差别统计工作方式,研究制定好目标群体的分析统计工作,加快数据信息的平台建设。

1.4 营销队伍的综合素质差距较大

电力企业营销统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意義非常重大,是保证电力企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还是沿用传统的营销统计模式,没有建立起科学的现代营销统计模式,有一部分电力营销统计人员不懂现代营销统计的科学方法,缺乏电力营销统计知识,没有经过正规专业的学习,不能达到营销统计专业人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增强电力营销统计业务非常困难,应该结合当前复杂的管理形势,大力培养更多专业化、正规化的企业高级技术人才,给专业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让不懂统计营销的人员退出工作岗位,让缺少科学严谨工作态度的人员离开营销统计队伍。

2  营销统计工作的改进策略

2.1 科学制定营销统计办法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合理制定营销统计机制,加大对电力企业营销统计工作的支持力度。同时,作为电力企业也应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快发展步伐,完善的营销统计工作的办法,合理优化营销统计流程,合理分工各部门的工作安排,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也能有效的避免多部门的交叉管理。

2.2 拓宽营销统计的信息来源

电力企业在开展营销统计工作中,经常出现信息来源不够全面,数据统计可信度较低的情况,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电力企业的营销统计工作。我们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主动拓宽营销统计的信息内容和渠道,多方面的开展营销统计工作,并将统计数据信息及时整理,汇总形成营销统计数据,要将具体的统计工作严格落实到专人负责,避免相互推诿,造成工作的漏洞。

2.3 推进服务理念的转变

要尽快推进服务理念的转变,让营销统计人员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大力弘扬“人民电力为人民”的情怀,把企业的核心发展理念深入到每一位员工心中,这样才能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营销统计工作来说,需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拥有负责的工作态度,避免在自身的工作中出现失误,同时应该更多的考虑人为因素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操作不当或其他一些原因造成的一些工作失误,分析人为原因的主要因素就是由于很多时候,由于操作人员在未经过专业知识培训的情况下,进行相关的操作,这种现象必须严格杜绝。还要加强电力营销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融入一些企业的文化建设。通过这些工作能够有效的发挥营销人员的主体作用,防止人的思想波动造成的工作问题。通过提高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把他们的思想统一到工作中来,还要定期举办营销统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比武,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为企业的高效发展做出贡献。

2.4 更多的应用科技手段

在电力企业中应该抓紧建立健全电力营销服务体系结构,从人员和技术装备上保证服务体系的顺利实施和推进。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电力营销统计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必须拥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去完成,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通过运用全新的科技网络技术去指导工作。营销统计系统的运营应该以计算机的管理操作系统为主要的应用操作,要对营销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对于所有的技术数据都应该实施技术防范,避免出现信息泄露等安全事故。在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有效的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帮助技术操作人员进行处理。要想各项工作都能有条不紊的正常运行就应该将工作进行细化到每一个细小的部分,通过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加快推进统计数据平台的建立,认真落实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做好数据的保密工作,加快营销统计工作的分析和研究。

3  结语

电力企业的营销统计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认真开展这项工作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作为电力企业应该牢牢把握这次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做好营销统计的分析研究工作,把发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都妥善处理,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营销统计理论体系、加快实现营销统计人员业务能力的提高,健全营销统计数据统计平台的建设,为全面实现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洁霞.浅谈电力企业营销统计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世界华商经济年.科技财经,2018(10):175.

[2] 吴淑君.探析电力企业营销统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与财富,2012(5):242.

[3] 张帅.浅谈电力企业营销电能计量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现代国企研究,2015(6):135,137.

[4] 唐振宇.浅谈电力市场营销技术革新与管理创新[J].电源技术运用,2013(8):73.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工作在最近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改革成效突出。但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并非毫无阻碍。文章通过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具體内涵的梳理和发展历程的研究,探究改革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在我国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对国企的企业价值增值产生助益。

【关键词】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价值

一、混合所有制概述

(一)混合所有制发展背景

研究我国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要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国家就已经开始倡导国企进行各种形式的改革尝试。随着1956年完成了农业、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我国步入了计划经济时代。在这一制度环境中,私营企业被全面禁止,企业全部收归集体所有或者全民所有,这就导致企业的发展完全依靠行政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缺失,企业的发展死气沉沉,没有动力,更没有活力,导致经营效率低下,企业效益日渐衰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政策层面决定实施全面的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已经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开始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最大的阻碍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也就是说,在保持国有企业全民所有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鼓励市场竞争、追求企业绩效、推动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在这一关键时期,我国开始尝试引进国外资本,借助其先进的企业管理优势,尝试外资与国有资本共同经营管理国有企业,这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新尝试、新模式和新视角,具体形式是将原来的国有全资资本股权让渡一部分给外资和民营资本,从而把全资企业变为多种所有制企业。与此同时,决策层也开始认识到,持续的国有企业混合经营改革可以极大地改善企业经营效率,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理论界也开始积极研究和探索,站在产权理论的视角,开展了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否有效和是否可行的深入研究。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国家正式表态对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给予肯定和支持,至此,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大力发展。

我们谈到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把历史资本形成的资本权益和劳动者权益二者共同融合,形成企业的一种所有权结构,通过将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成分相融合,实现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变和经营。这两种权益的结合,能够让不同的所有权产生合作,从而共同发挥其独特作用,并借助资本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实现各方权益的等价交换。

本文探讨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面向整个经济社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存在;狭义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则是面向某一特定企业,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当前,我国属于广义的混合所有制,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混合发展的经济体制。本文研究的对象则是狭义概念上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未来一定是鼓励多种所有权共同存在,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通过民营资本和外资引进的多元持股,使产权结构实现优化,而是要在大力开展产权优化与改革的前提下,进行企业混合治理机制的调整和规制。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和规范,必须要注重产权制度的建设,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

(二)混合所有制内涵

在经济组织的内部,常见的是形式较为单一的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除此之外,有时候也会存在其他形式的资本类型。这些不同来源的资本无差别地对企业进行投资、合作与融合,从而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产权组织形式,这种新型的产权形式在微观层面上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欧洲常见的私有制改革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因为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发展的时代大潮中,混合所有制改革直接关系着我国国企改革的走向和成败。国有企业通过与其他经济形式的企业不断融合、发展,自身得到完善,从而提升了国企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的治理系统走向完善和成熟。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发展进程

(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然性

1.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和支柱,每年为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产值。但由于国企的资金、规模实力过于庞大和集中,加上经济结构长期处于单一模式,地区经济活力下降,反而成为我国部分地区经济衰退的最大原因之一。市场经济环境中,国家提倡和鼓励企业融合多元化的经济成分,实现多元经营共同存在、共同发展,这样才可以大幅度提升经济活力。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必然也要求国企推动混合所有制的改革。

2.混合所有制改革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

我国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也逐渐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更加开放和自由,让国有企业摆脱了传统的束缚,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逐渐体现出其规模和积累的优势。但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呈现多元发展和相互融合,市场主体存在的样式很多,经营方式也更为灵活和多样,使得国企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弊端开始显现。通过数据统计可以发现,国有企业掌握和消耗了70%的社会资源,但是创造和贡献出来的社会财富只有30%,这种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严重失调,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拉低了国民经济的总体生产效率。在这种情况下,各项社会资源的供应趋紧,所以国家明确对国企提出要求,要注重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配置。国有企业想要积极响应国家的要求,就只能通过企业经营模式的改革,推动混合所有制的发展,降低国有资本在企业中的占股比例,借助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引入,改善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经营管理落后的现状,让资本得到充分利用,发挥最大价值,实现社会资源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与利用。

3.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提升国企绩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绩效提升都是核心目标。通过国企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企业的总体利润逐渐下降,产业结构越来越失调或单一,企业的盈利能力持续走低,这些问题都说明国企较低绩效必然会带来其经济利益的降低。我国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和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全面、高效、均衡的发展,最终带动企业绩效显著提升。因为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调整产权制度,引入外部资本,盘活国企资本提升生产经营效率,有效地改善了企业的绩效。同时,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可以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借助战略投资的加持,实现全行业的资源互补,以及国有资产的优化和利用;另外,国企的管理和治理水平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通过建设“三会一层”制度,梳理清楚企业内部的决策机制和治理关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真正落实董事会职权,打造职业经理人管理的治理体系,实现企业管理水平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举例来说,东航物流在2016年的时候开始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从外部寻找到德邦物流和普洛斯作为两大战略投资者,而在财务投资方面,则引入了联想集团和绿地集团等民营资本,并为企业的核心骨干派发股份,从而形成强大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了现代化的薪资和考核制度。到2017年,仅仅一年时间,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得到了很大改善,营收同比增长了31.7%,利润增幅更是高达72.8%。通过对东航物流的具体研究,可以得到结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启动和推进,可以极大地改善我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显著提升企业的绩效,随之而来的就是企业的发展基础得以巩固和强化,实现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进程

在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的国有企业为了改变发展现状,便尝试不同形式的改革模式。比如“放权让利”,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企的自主经营权利,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深化发展,股份制企业作为最主流的混合所有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企业往往有国企控股或参股,同时无差别地吸引民营资本、外资和其他社会资本。1993年我国对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将企业全面建设成现代化企业,梳理清楚产权结构,明确各岗位及工作人员相匹配的权力与职责,推动政府管理与企业运营的分离,打造科学合理的内部管理体系,把我国的国有企业真正打造成国民经济的市场主体。以此为基础,国企开始了现代化企业改革的不断尝试。经过不断的探索,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企业所有制性质的确定,以及股权架构的塑造,更多的交给市场进行选择。

站在宏观角度来看,国家也为国企的发展改革提供了战略指导。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往往都是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而国有企业除了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外,还要配合国家政策,满足相应的政策性目标,常见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和国家战略布局目标。2015年12月国资委、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根据企业属性与社会功能的差异,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该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商业类的国企,生产、经营和发展要严格遵循市场规律,注重各项资源的全面整合和优化配置,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突出了企业的市场性;公益类的国企,要注重打造自身的社会属性,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治理结构的构建提供重要依据。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三大主要路径:第一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当中;第二是从外部引进战略投资者平台;第三是通过企业自身的股权改革,借助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法来实现企业员工的持股改革尝试。从整体的改革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1998年到2008年的第一个十年,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刚刚启动,国有企业开始试探性推进的时期;从2013年发展至今,特别是在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开始全面加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数量上看,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越来越多。从产业领域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开始在重要产业和领域中得到有序推动,比如在石油化工、铁路运输、民航、电信通讯以及军工产业等领域相继开展了改革的试点,有效提升了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和社会功能,让国企的经营管理焕然一新。在国有资本掌握控制权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中,也开始有序地推进员工持股计划。这使得国有资本在产业布局、产业结构涉足上与以往相比都有很大改善。经过时间的积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不断扩展,已经有一大批的国企完成了混合所有制的改革,或者正处于制度构建与结构改革的过程中,改革的成效非常显著。

通过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摸索和尝试,对现代企业制度已经逐渐清晰,公司的管理体系和治理结构也开始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开展试点的传统国企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独立发展和经营的市场主体,不需要再依附于国家体制。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在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引入了多种经济成分,可以实现企业发展资源的全面整合,形成资源优势,还可以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转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构建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让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得以扩大,实现国有经济的科学布局,使我国的经济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但是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对于国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明显的制约和限制。

(一)国有经济定位不清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呈暴发式增长。但从整体来看,布局仍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存在战线长、数量多、资源配置不够优化等。这就导致经济发展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产业结构过于趋同,对于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的提升明显拖了后腿。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之前的国企改革主要是朝着破除行业行政垄断,进行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战略重组的方向前进的。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其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应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所以要彻底退出一般竞争产业。但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这一预期效果并未完全达到,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对国有经济没有找到科学、准确的市场定位。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国有企业在竞争性产业中过度扩张,甚至出现了“国进民退”的现象,进一步压缩了非国有经济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能否做到给国有经济进行准确、科学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的深度、广度以及效果。

(二)杠杆及负债率较高

在现有的国有企业中,四至六成国企的资产负债率超过90%,负债率在95%以上的国企占比是5%~15%,甚至有部分国有企业出现了资不抵债的现象。在目前经济整体高速发展的阶段,企业自然不会担心订单和业务的问题,企业的利润也有保证,所有负债率较高的企业也可以发展得很好。但经济一旦发展降速或者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整体基本面就会出现新的变化,推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将开始减弱,经济发展的潜在增长降低,将会失去近两位数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速度下降,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就会面临极大的压力,也意味着企业有高负债率发生的高风险。

四、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的建议

(一)动态调整并适当增加国有控股比例

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宏观政策,依据其肩负的具体职责和职能不同进行逐类落实,同时要根据客观情况和具体政策的变化来动态调整股权混合的具体比例和结构组成。商业类国企的国有资本在充分竞争的行业或者领域里处于非常灵活机动的地位,可以自由控股、参股,没有硬性规定,但在事关国家安全和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以及国家级的重大专项工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国有资本处于绝对的控制地位。公益类的国企一般都是国有资本独资持有,如果这类企业满足了一定的条件,也可以开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改革,具体方式可以是购买服务,也可以是特许经营、委托代理等,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和吸纳非国有资本的进入和参与,从而合理地分离企业的控制和经营,间接实现股权的结构完善和优化。

上述充分竞争行业的国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推动股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空间最大,所以在改革进程中,国企需要打开视野,更加开放,在社会上自由广泛地寻找各种类型的资本,破除其固有的唯我独尊的姿态,遵循市场规律,合理设置股权的分配比例和股东的数量,将资源的整合与配置尽可能交给市场来决定,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价值,确保国有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同时还要考虑是否对国企的竞争力和活力有显著提高、是否能够放大国有资本,最终进行宜控则控,宜参则参,既能发挥国有资本的实力优势,也能发挥社会资本的活力优势。通过二者的有效融合,可以让国有企业的经营发展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自然而然企业的竞争力也就得到了提升,各合作方的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与共享,最终确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多方资本制衡机制,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益。当国有资本持有包含否决权在内的34%到51%的股权时,如果投资者实力雄厚、经营规范,那么就可以考虑适当出让部分国有股份。

(二)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及降低资产负债率

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该通过业务管理和财务政策调配,灵活多变地让企业资产负债率持续处于较低水平。在业务经营层面,伴随着改革的深化和资产重组的完成,国有企业要在内部管理、资源整合、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生产成本控制和企业绩效提升等方面发力,全面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的改善和提升;在财务政策调配上,企业要在应收账款的回收上保有足够的关注,确保企业现金流的充足和稳定,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在资本运作层面,国有企业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节奏适时对外开展股本融资活动,及时偿还银行的借款,这样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如果下属企业的债务已经持续处于警戒线之上或者存货压力持续处于高位,那就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一个企业,一个政策”的方式,合理研判市场发展方向,进行前瞻性的生产转型和產品升级,尽可能杜绝投资资金的低效率运作。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过剩产能消化,清理库存,哪怕企业遇到极端困难的情况也仍然如此。对于企业的资金来说,国企要加强管控,通过各种手段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回报率;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足够的股权融资,从多渠道获取权益资金;加快企业的生产经营与金融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其在实体产业推动中的参与度和利用率;通过内部的考核进行约束,KPI指标中要纳入对债务率的考量,尽可能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减少企业的负债,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

如果企业的财务杠杆过高,要对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开展负面清单管理,用更高的要求来进行风险管控机制的构建与完善,设立企业资产负债率的警戒线和管控线,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资金融通,让资金的使用率处于较高水平,对于企业的一部分负债可以在市场化的条件下开展债转股操作,扩大股权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在证券一级市场上,将企业整体打包上市或者拆分优质业务上市,用定向增发股票、向老股东配股等方式,多渠道开展股权融资;另外,在社会资本的引入上要拓宽渠道,确保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得到顺利的推进。企业要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用资源的有效整合、资产的合理兼并重组、不良资产及时清退等方式,为企业的债务削减提供帮助,借助这种主动方式降低企业的债务风险。

国有企业的系统化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债权的股权化以及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合理利用兼并重组等资产处置方式,及时清退不良资产,是我国国有企业在降低负债率方面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样也能够在国家大力提倡供给侧改革的时代潮头上,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谋取更为广阔的空间,并为改革步伐的提速助力。

五、结语

第一,当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诸如国有经济的定位不清以及杠杆、负债率过高等问题。

第二,本文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如动态调整、适当增加国有控股比例;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在可控范围内,发挥财务杠杆的独特作用,保持企业的低负债运行等。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过程及研究结论,能够引起我国国有企业中管理者的关注和重视,并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从而在我国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发挥出建设性的作用,最终实现更大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高明华,杜雯翠,谭玥宁等.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若干问题[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5(4):122-139.

[2]隋明晓,刘倩.国企上市私有化与公司表现、行业竞争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6(4):148-149.

[3]卢俊.推进混合所有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J].宏观经济管理,2014(9):18-20.

[4]邱霞.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分析[J].西部论坛,2015,25(2):33-39.

[5]赵子坤,李彬,秦淑倩.混合所有制陷阱真的存在吗:来自我国民营类上市公司跨所有制并购的微观证据[J].财经科学,2017(6):82-93.

[6]李向荣.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股比例、制衡股东特征与公司绩效[J].经济问题,2018(10):101-104.

[7]马连福,王丽丽,张琦.混合所有制的优序选择:市场的逻辑[J].中国工业经济,2015(7):5-20.

[8]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研究[J].经济管理,2014,36(7):1-10.

[9]王姝桦.关于新常态下国企混改的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8):39.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统计信息 问题分析 管理思路

论文摘 要:统计工作是一种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统计信息的科学处理,可以找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为企业制定战略,改善生产经营管理,但现阶段煤炭企业统计信息工作存在种种问题制约着统计信息工作的发展,加强煤炭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拓展统计信息管理思路,为实现煤炭企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统计领域的不断拓展,市场对统计的需求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作为信息资源主体的统计数据,成为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新形势下随着国家对煤炭产业拉动和政策上的支持,煤炭行业步入了黄金发展时期,向着多元化产业板块迅猛发展。然而,现阶段的企业统计工作尚处于薄弱阶段,难以满足企业现代管理和跨越发展的客观需要,为此,加强煤炭企业统计信息管理,拓展统计信息管理思路,实现煤炭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一、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统计工作是一种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汇总、计算统计数据来反映事物的面貌与发展规律。在企业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统计信息有三个鲜明的特点:数量性、综合性、客观性。对企业来说,建立和完善一套即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从动态看,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可预测未来的趋势;从结构上,可以反映企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等;在速度方面,可以反映生产产值产量的发展和增长情况;在效益与效率方面,可以反映以人财物时间诸方面的投入与生产的方方面面的产出成果。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掌握企业在生存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运营数据,明确原材料和物料消耗成本与效益,发现各方面内在联系,找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问题,为企业制定战略,改善生产经营管理,探索节能降耗途径,提高效益提供可靠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统计工作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做好统计工作意义重大。

二、当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煤炭企业统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煤炭企业统计人员专业素质差,与所从事的统计工作不相适应;专职少兼职多,对统计工作不重视,有的煤炭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全由财务人员代理。

2.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煤炭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或是单位领导人的声誉和地位,置国家统计法律法规于不顾,导致经由各级统计部门汇总上报的一些统计数据,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统计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大部分煤炭企业的统计数据仅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统计,统计预测和统计分析职能滞后。统计人员往往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完成各级统计部门布置的各种统计报表上,旨在完成单纯的数据汇总,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横向和纵向的对比数据资料。另外,许多煤企的统计工作得不到领导的重视也是导致统计服务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的原因之一。

4.统计指标体系与经营所需指标体系不一致

目前政府统计系统和行业主管部门统计系统要求企业上报的统计指标的设置仍然以经济总量指标为主、以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为辅,而煤炭企业经营者看重的却是市场信息、科技进步、经营质量和经营环境等经济运行质量指标,上报给政府统计的统计指标,煤炭企业负责人绝大部分不感兴趣。因此在煤炭企业经营者看来,企业统计工作只是为国家尽义务,而不是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

5.原始记录不全,统计台账不规范

在煤炭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设立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煤炭企业统计数据数出无源,管理者对数据擅自修改,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行为时常发生。一些统计指标也难以准确按照统计制度的具体要求来计算填报,甚至有的是粗估乱算,随意填报,统计数据质量整体不高。

三、加强煤炭企业统计管理的思路

⒈健全统计组织机构

煤炭企业要科学发展,首先设立统计主管组织机构,建立一个综合统计部门,机构人员设置保持相对的稳定,便于与上级部门、行业之间进行交流与联系。从纵向上看,企业下属基层单位应有专职或兼职统计人员;从横向上看,综合统计部门是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中心站,熟知各部门的业务流程,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的统计业务工作;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资料进行归口管理。与行业主管部门、政府统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搞好信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

⒉完善统计指标体系

煤炭企业综合统计部门在统计指标的设计上,除了满足国家有关政府部门的要求外,也要结合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特点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生产和质量等统计指标体系,反映生产经营状况、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及市场发展动态等,形成一套完整的、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反映的统计数据才具有真实性,统计工作才能健康持续發展。

⒊加强原始数据管理

原始数据是反映生产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它是取得统计资料和编制统计报表的基本数据,是统计信息的基本来源,它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因此,综合统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原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方面加强管理,使原始记录完整、清晰、规范、系统,并做到了及时准确,对统计数据从原始资料到最后的报表形成,要做到分口把关、逐级审核,对统计数据的统计范围、计算口径、核算细则进行统一要求,确保统计资料“数出一门”。

⒋发挥统计监督职能

统计监督是通过信息反馈来检验决策方案是否科学、可行,并对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提出矫正意见,是在信息基础上的进一步拓展。企业经济效益离不开统计数据的规范和监督。只有建立起严密的统计监督系统,才能使企业处于受控状态,才能运用统计调查分析资料对企业经济运行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运行规律、是否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等多方面进行监督。

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整体素质

一是严格执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做好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保证企业统计人员 “持证上岗”,确保统计人员依法统计。二是要加大统计业务培训的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统计工作交流活动,定时或不定时地对统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及相关的业务知识、法律法规和微机知识,提高煤炭企业统计队伍整体素质。

⒍提升统计人员素质,实现信息共享

企业统计人员不仅要掌握统计知识与分析方法,还应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计算机知识。必须加强企业二级单位统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力度,强化统计法律意识,努力提高统计人员专业知识水平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熟悉掌握统计数据网上传输和信息共享,实现统计信息规范化、数据报送网络化、信息发布自动化、统计信息管理数据化。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为上级主管部门和行业统计部门提供必要的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信息网络,实现企业联网直报。

⒎加强统计分析,强化服务指导

统计分析是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对客观现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活动。通过分析,揭示企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正确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成果,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薄弱环节,提出有力的措施,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科学的预测与展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合企业实际,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组织生产、指导生产。将企业微观信息与宏观经济社会信息进行相关研究分析,为企业的发展与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参考依据,发挥其积极有效的参谋作用,促进企业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高。

总之,煤炭企业的统计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宏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体制创新,夯实统计管理基础,促进企业统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如何加强煤炭企业统计工作.河北工人报,2011(08).

[2] 当前煤炭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商场现代化,2010(28).

[3] 浅谈煤炭企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内江科技,2010(09).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系,构成国民经济的统一体,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数量、结构和生产经营状况,而多元统计方法正是有效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从多元统计法的理论基础出发,分析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

关键词 多元统计 企业 经营 管理

多元统计方法,它同时对多个变量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对诸变量之间的关系、相依性和相对重要性都能提供有用信息。企业发展结构的合理、人员素质良好,生产经营保持良性循环,是整个国民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为此,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去加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统计,参与企业决策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内涵

多元统计分析,或简称多元分析,作为现代数理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它是在本世纪初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由于电子计算技术的产生与发展,使得多元统计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深入。多元统计是对多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定量方法。它的内容非常丰富,常用的有:多元统计回归分析、多元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又称主分量分析、主轴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多元总体参数的假设检验、多元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多元二、多元统计方法在综台评价中的应用可能性等。

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评价中,面临的是多个统计指标或变量的合并处理,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恰恰是处理多变量统计数据的理想方法,所以利用多元统计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统计评价是有科学的可行性的。目前由于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运算速度、精度的提高及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的推广应用(如国际上最流行的三大统计软件:SPSS、SAS、BMDS等),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评价中不仅是必要的,而用完全是正确有效的。用于企业经营管理综合评价的多元统计方法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这是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包括在此基础之上所作的一些修正)、因子分析法(这是主成分分析法的发展)、判别分析法、聚类分析法。

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应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特点

(一)数据或结构化简。

通过变量变换等方法将相互依赖的关系变成不相关,或者把高维空间的数据投影到低维空间,在不损失有价值信息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单地将被研究的现象描述出来,并希望这种表示能够很容易地进行解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和对应分析都属于这类方法。

(二)分类和分组。

即根据所测量的特征将一些“类似的”对象或变量分组,同时给出好的分组法则。如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统计方法。

(三)研究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人们对变量间关系的本质感兴趣。变量间是否相互独立?还是有一个或多个变量依赖于其他变量?如果是后者,那么这种关系又是怎样的?能否建立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并用于预测或控制?可用回归分析方法解决这样的问题。如果要分析两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典型相关分析。

(四)多元数据的统计推断。

主要是考虑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问题.尤其是与多元正态分布有关的估计和假设检验问题。通过假设检验,证实某些假设条件的合理性或支持原有的某种理论.

(五)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

多元统计分析的理论基础包括多维随机向量,以及各种多元统计量,推导它们的分布并研究其性质,研究它们的抽样分布理论。

三、多元统计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主成分分析法。

1、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在众多的相关指标(变量)中,寻求一些变换,产生少数几个(如一个,两个,或三个)代表性较好的综合指标,这些少数代表性综合指标是原来的众多指标的线性组合,被此间保持相互独立(不相關),避免出现重叠信息,同时又能概括反映原指标中的绝大多数信息。这些少数代表性综合指标即称为“主分量”或“主成分”。例如,设原指标有p个,记为X1,X2,X3,…,Xp。将它们综合成m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Zl,Z2,…,Zm,(从理论上讲,可以得到p个主成分,但实际上,后p一m”个主成分所包含的原始数据信息量很少,可以忽略不计)。线性组合关系为: z1=L11X1十L12X2十…十L1p+Xp。

由于主成分分析法是将原始指标信息浓缩到少数有代表性综合指标中的一种统计方法,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正是要将反映评价对象各个方面的多个统计指标转化为一个综合评价值,即将每一个指标中的评价信息提取到一起,从而对评价对象的经济效益优劣水平作出排列。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时,首先对参评对象的统计数据按上述步骤计算出若干个经济效益“主成分”。然后进行综合评价。

2、主成分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设有n个样品(企业或地区)的p个指标(y1,y2,y3,……yp),进行主成分分析,则一般过程为:

第一步,将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写成钜阵的形式,Y=(yij)p€譶o

Yij表示第i指标第j样品的观察数据。

第二步,对Y进行标准化处理。因为p个指标的计量单位与数量级别可能有较大的不同,若直接用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受计量单位与数量级别的影响,从而使主成分分析的结论出现偏误。由于标准化之后的数据协方差矩阵实际上就是原变量的一个相关矩阵R,故又称为“R型”分析。

即第i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从而得到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矩阵X。

xij表示第i指标第j样品的观察数据。

第三步,计算样本相关系数矩阵R,可以直接由原始数据计算,也可以由标准化处理后的X矩阵计算。若是前者,就是计算指标yj与指标yi之间的直线相关系数;若是后者,则由下列矩阵运算得到,二者的计算结果是相同的。

rij表示第i指标第j指标之间的直线相关系数。显然,rij=rji

第四步,计算及的特征根、特征向量及方差贡献率。即解下列特征方程:

第五步就是要写出各个主要成分F,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对比。

例如: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从企业的财务报表中选取了4项指标Y1、Y2、Y3、Y4用SPSS作主成成分分析,结果如下:

表一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主成分特征值特征向量

表二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主成分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从表二数据可知:前两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大于1,并且它们的特征值累计贡献率达到98.60%,也就是说这两个主成分能够解释4个变量中的98.60%的信息。根据特征值大于1,同时特征值累计贡献率大80%的原则,判断选取前两个主成分。为了简便起见,我们采用第一个主成分进行综合评价,它的特征值贡献率为73%,可以解释4个变量中的73%的信息。它的数学表达式为:Yt=0.1485X1-0.5735X2-0.5577X3-0.5814X4。这些系数称为主成分载荷,它表示主成分和原来各种变量的线性相关系数。接下来计算每个Y的值,即每个单位综合评价值,然后进行排序,就得到所需要的值。

(二)聚类分析法。

1、聚类分析法又称“群分析法”,就是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归类的一种统计方法。它根据样品或指标之间的“相似性”或“相近性”将样品或指标进行归类,先将最相似或最相近的事物聚为一类,然后再将次相似或次相近的事物聚为一类,一直到将所有的样品或指标都聚成一个大类,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最后把整个分类系统中的“亲疏”关系或“远近”关系用一个图形形象直观地描述出来。

聚类过程中需要根据相似或相近性来决定样品或指标该不该归为一类,因此首先要设计出度量样品或指标之间“相似”或“相近”程度的指标。这就是聚类统计量。常用的聚类统计量有“相似系数”与“距离”两类。具体有:夹角余弦(相似系数)、相关系数、关联系数、距离系数(主要是欧氏距离,此外还有闵氏距离、马氏距离)等,前三个是“相似程度”的尺度,后者是“相近程度”的尺度。若有n个样本p个指标(变量),调查(观察)数据如下:

2、聚类分析的基本步骤。聚类分析的具体方法有系统聚类法、逐步聚类法等,前者由于聚类过程中计算(定义)新类之间距离的不同,还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重心法、类平均法、可变类平均法、可变法、离差平方和法(瓦尔德法)等,后者由于修改初始分类的最优原则的不同,可有最小距离法(成批修改法)、爬山法等。

一般来说,若用相似系数或相关系数作为聚类统计量时,其基本步骤为: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通常用标难差标准化)。

第二步,计算样品之间的相似系数或相关系数短阵。

由于上述两个矩阵都是关于主对角线对称阵,故只需写出下三角部分即可。

第三步,按以下原则进行聚类:

(1)若选出的一对样品,它们在已经分好的类中出现过,则将它们并成一个独立的新类;(2)若选出的两个样品中,有一个在已分好的类中出现过,则将另一个样品也归入到这一类中去,形成一个更大的类;(3)若选出的一对样品,都已分别在已经分好的两类中,则将这两个类并成一个更大的类;(4)若选出的一对样品都出现在同一组中,则这对样品就不用再归类了;(5)重复上述4个原则,直到将所有的样品都分类完毕为止。在具体聚类过程中,还有“一次归类法”与“逐次归类法”之分。后者较为准确。

第四步,绘出分类图,完成聚类工作。

(三)判别分析法。

1、判别分析就是指根据已有的有明确分类的调查资料,构造一个或一组判别函数井给出判别函数的各系数及判别规则,从而判断某一特定个体究竟是属于哪一类。 判别分析法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判别原则,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判别方法。就判别准则而言,有“最大似然法”、“距离判别法”、“费雪判别法”、“贝叶斯判别法”等。就判别过程而言,有普通判别法与逐步判别法;就判别的类数而言,有二级判别与多级判别;就判别函数形式而言,有线性判别函数与非线性判别函数;本节卞要讨论二级判别法。

2、判别分析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用判别分析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上是利用所建立的判别函数来计算各评价对象经济效益综合水平值,井进而据以进行排序。因此,通常只用二类判别法就可以进行综合评价。设判别函数为:

y=C0十C1X1十C2X2十…十CpXp

则只要将每一个单位的实际值代入到判别函数,就可得到综合评价值。

从理论上讲,任何判别准则,任何判别方法计算的判别函数均可用来综合评价。一般都认为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是比较理想的方法,故如此密切的相关程度说明了判别分析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方法。

四、结束语

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企业的生产性质、生產规模、产品种类、生产流程以及市场环境等诸因素。多元化统计分析方法不仅提高了企业经济管理是水平,而且还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科学、准确、客观的参考数据,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8.

[2]卢文岱,SPSSFORWINDOWS统计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9.

企业劳动工资统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统计工作对于科学管理企业、监督企业活动、为企业制定科学的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企业的统计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现代企业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形成几点改善意见。

【关键词】新经济;企业;统计

企业的统计不仅仅是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企业统计是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充分认识到企业统计的重要性,认真分析目前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中存在的几点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企业的统计效率。

一、企业统计的重要意义

1.企业统计为政府统计提供了依据

在我国的统计制度中,基层的企业单位是统计调查的对象之一,企业统计数据的质量如何,与企业的统计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能够为国家、地方及部门的数据质量及普查带来方便,直接促进了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2.企业统计为企业管理提供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产规模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企业统计在企业的科学管理过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企业越来越需要相应的产品、原材料、市场、同行业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做好企业的统计工作,及时提供这些信息和数据,企业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制定出企业的长远发展计划,进而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

3.企业统计为企业的经营成果提供依据

新形势背景下,企业的经营业绩如何,是企业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地将目标管理渗透到各个领域的企业中来,对于企业的领导人,也往往以经营业绩作为衡量是否完成工作目标的依据,如是否进行奖惩都是按照企业的统计数据来的,因此加强企业的统计工作尤为重要。

4.企业统计为职工参与管理提供条件

企业为了实现民主管理,会定期向职工公布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接受职工的监督与管理。企业的统计也要顺应潮流,努力满足职工参与管理与监督的要求,汇总出能够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的统计数据,真实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职工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这给职工参与企业管理与监督提供了条件,促进职工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

二、企业在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统计意识普遍淡薄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为统计工作仅仅是一种形式工程,不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其实,统计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复杂多样的信息里找到关键有效的信息,这些关键有效的信息可以指导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有效推进。统计工作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企业的发展目标指导、企业经营状况等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正是因为统计工作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企业的统计工作作用很难得到有效发挥。

2.统计质量不断下降

随着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建立,一些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所有制形式多样化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企业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对于统计工作加以重视,这样一来,统计工作的执行就具有了一定的难度。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把经济利益看做第一位,忽视了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导致了企业统计工作数据混乱,数据的质量不高,数据可靠性不足。如此一来,统计质量不断下降,很难使得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企业的科学决策和发展计划也就很难制定起来,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统计人员素质较低

正是因为很多企业的领导对于统计工作不重视,领导在选择统计人员的时候往往都比较随意,再加上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很难得到发挥,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质量。一些企业没有专门的统计部门,甚至没有统计部门,仅仅是会计或者销售人员兼任统计工作,在统计的时候也是随意填写几张表格。此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设置了统计部门,但是在选择统计人员的时候随意性很大,统计人员的学历水平较低、责任心不足,业务素质及经验不足等等,这些都给统计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三、提高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措施

1.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在企业的长远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让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得以凸显。首先,企业的领导者要充分认识到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监督和管理好统计工作的执行过程,让统计工作提供简洁有效的信息为科学决策做出依据。面对各种复杂多样的数据信息,领导要认识到统计工作在筛选有效信息、提供科学决策中的作用,及时认真查找企业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問题。其次,领导要带头做好统计工作的咨询工作,让统计工作中的数据变得容易理解,为相关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在统计数据得出之后,企业领导要督促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分析工作,以此为依据做好企业的发展计划和经营状况的掌握工作。总之,企业领导只有强化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监督和管理好统计工作的执行过程,做好统计工作的咨询服务工作,才能让统计工作的重要作用凸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2.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为了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得以彰显,企业要加强统计工作制度的建立及统计技术手段的创新工作。首先,企业要建立相对规范的统计工作制度,针对统计的范围、内容、方法、程序、报表、时间等等因素都要做好明确的规定,确保统计工作按照统计工作制度严格执行。例如,针对统计报表中的格式、数量、栏目、说明材料、上报时间等等做了明确规定,就能掌握相应的统计数据信息,避免漏报、不报的现象发生。其次,企业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统计方法,提高统计工作的技术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在统计的工作中,为了及时有效地更新和上报数据,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作用,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及时有效收集第一手资料,快速方便地进行数据处理及加工,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信息分享,提高了统计数据的质量,也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为企业制定科学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这是非信息技术手段很难实现的。

3.提高统计人员队伍素质

企业的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统计人员队伍,如果统计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责任意识,统计工作难免流于形式,因此要加强好统计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企业要建立专门的统计部门,如果没有相应条件也要建立统计部门,明确专门的统计人员负责,要积极避免一人兼多职的情况出现,确保统计工作有效进行。其次,企业要做好统计人员的选择把关工作,选择具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确保统计人员持证上岗,还要考虑到统计人员的业务基础。专业技术、责任精神、统计经验等要素,选择综合素质良好的统计人员来做统计工作。再次,要定期加强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及部门要为统计人员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开展统计知识、计算机知识、财会知识、法律知识等,鼓励他们参加统计工作会议,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最后,企业要激发统计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定期为统计工作作出巨大贡献或者进步较快的同志进行表彰,在物质或者精神方面奖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从而不断地投入到统计工作中去。

总之,在新经济形势下,企业的统计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内部与外部环境的挑战,企业要想提供自身的综合实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站稳脚跟,就要加强统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发挥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不断优化企业统计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瑞华.感悟提升企业统计工作整体水平[J].北京统计, 2004(11)

[2] 陆士琪.对企业统计工作如何为企业服务的探索[J].上海统计,1995(02)

[3] 郑香恋.新时期如何做好企业统计工作[J].山西统计,1994(12)

[4] 郭青霖.改进企业统计工作初探[J].山西统计,2003(12)

[5] 王玉华.劳动服务企业统计工作改革的设想[J].山西统计,1994(12)

上一篇:道路桥梁施工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道路绿化调查分析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