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

2024-03-05

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第1篇

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是数学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数学学业成就的考核与评定是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检查对学生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 本文主要研究加拿大安大略省1—8年级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评价模式,同时结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模式,探讨彼此异同,寻求可资借鉴之处. 安大略省拥有北美洲最全面和高度发展的教育体制,是加拿大最大的教育省份之一,该省1—8年级为小学教育,类似于我国义务教育九年一贯,虽然该省小学学业评价不能从整体上说明加拿大基础教育评价现状,但在相当大程度上它影射出其他省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安省学生数学考试结果报告的是学生学业成就水平.

1 中加两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概述

1.1 加拿大安大略省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概述

加拿大对学生偏重于“定性”的评价,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观察以及学生间的交流来评价学生是否达标;高年级阶段,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考察以及笔试来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如表1中(1—8年级数学的学业成就水平量表)所示. L3(Level3)被规定为安省学业成就标准. L1(Level1)表示远低于安省标准,L2(Level2)表示学业成就水平接近安省标准,这两者都表示未达到标准. L4(Level4)表示超过省级标准. 这四种水平分别用四个限定词——有限(limited)、一些(some)、相当(considerable)和高水平(high degree)或完全(thorough)来表述.

我们可以看到量表中对每个向度的每个水平的行为都进行了刻画,L1、L2、L3、L4描述了不同学生在测试中表现出的认知水平,这些描述为教师向学生和家长解释学习成绩、反馈学生状况、撰写评语提供一个很好的参考,有助于向教育部门呈现报告和提出分析建议.

1.2 中国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业成绩的评价模式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当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这是对新课标评价的总体描述. 在实施中,对每一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是评价理念在各学段的具体体现.

国内中小学学生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呈现方式包括评分或等级、评语、成长记录等.

表2、表3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发展目标多元化,方法多样化的评价策略. 但一般来说,由于各样的升学压力,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仅仅通过单元测试和正规的考试来衡量. 因此,这种评价的最终结果就是考卷的得分,不能从根本上体现评价的全部内容.

2 两种评价模式的比较

通过两种“评价模式”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加两国对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理念各有特色,相对来说,国内注重的是“评价结果”的整体性 ,即以整体印象作为评分基础,一般不考虑构成整体的个别细节部分;加拿大注重对“学业水平”的评价分析,即对数学学习的每个重要细节部分进行判断.

2.1 从课程目标看学业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加拿大在课程目标中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被分为四类:知识和理解、思维和探究、交流、应用,这四种又分出子类目并加以描述,每一种子知识技能有四个等级水平. 这样可以帮助教师从不同的几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数学教育的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从以上三个表可以看出,两国的评价目标大体上是一致的,一方面加拿大对“数学的交流”和“ 数学的应用”这两方面的评价相当于中国的“体验经历”和“灵活运用”;另一方面,加拿大“知识和理解”和“思维和探究”方面的评价相当于中国的“了解(认识)、理解”和“体验和探索”方面的评价. 但是,关于交流和应用方面的评价,加拿大不仅仅是探究,还包含数学的思维,同时还要求能够推导的过程和结果准确地表达出来,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发展,并不是死记硬背已有的基本数学知识.

2.2 对评价组织与实施的比较

加拿大安省教育质量与责任办公室(EQAO)在多年实践中对学生学业成就考试的组织和实施形成了一系列严谨有效的细则. 在考试的设计与开发上,每个年级考试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共同题,大约占考试时间的80%;另一部分是矩阵设计题,大约占考试时间的20% ,共同题以开放性问题和多选题为主,数学考试的题型主要是开放性问题和多选题.

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考试. 从这些考试应有的性质及其规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课堂层面. 评定学生数学学业成就的主要依据是考试,包括其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这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的、总结性的检查. 数学考试的题型主要有客观型和经验型试题,客观型试题包括判断题、填空题、选择题、系列题、符号约定题等;经验型试题又称论述题,它仅适用于考生少或有足够师资的考试.

由此可见,中加两国对学生数学学业成就评价在形式上都采用考试的方法,通过考试来衡量学生学习是否达到了一定的质量要求. 虽然两国都采取考试的方法,但通过对考试题型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加拿大数学考试的题型和中国有所不同,加拿大主要提醒是开放题和多选题,这样容易测量学生完整的推理论证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思维敏捷度,可突出反映学生的个性;中国的考试在命题上主要体现对基本概念、技能、方法、思想和联系的考察,体现“加强基础”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的数学“创造力”很难得以实现.

2.3 评价结果的反馈

加拿大EQAO在考试结果的运用上做的非常出色,每次考试后,EQAO会及时地分别向学生个人、学校、校董会、省级部门提供报告,并将数据处理的最终文件放在EQAO的官方网站上方便用户访问. 每份报告包含了多项基于数据分析的考试结果呈现、趋势分析和各相关人员的建议,给教育者的建议更是具体可行,既有专业上的评价知识的提供,又有具体的考试结果的分析,还有后续的改进建议,并且每条建议都说明具体的原因与根据.

在我国,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频繁,考试次数很多,但很少提供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管理方面的改进建议,相反,更注重排名.

总的来说,两国都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反馈,但反馈的侧重点不同. 加拿大比较重视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数学能力,如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想象能力和数学创造能力一起形成数学能力;在中国反馈的信息主要是考分多少,即注意量化,而忽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能力的评价. 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使他们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获得新知识,发展新技能.

3 启示

3.1 把握正确的评价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学生数学成就评价应该以有效地促进数学教育质量,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数学教育以注重“双基”的培养而著称,倾向于高难度和高区分度,其主要目的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拔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评价的诊断、反馈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这显然不符合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 科学的学生数学学业的评价应改善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完善学生对数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比如,近年来开放题在高考和中考中都逐渐增大了比例,但我们对开放题的评价仅仅集中在简单的对与错的判断上. 因此,如何实施对开放题客观、公正的评价,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 我们发现,通过上述量表1的形式,把评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数学观点和行为表现上,而不是集中在想出的解法、算法或答案的数量上,那么无论量表的整体性评分也好,分析评分也好,无疑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适合开放题评分的新思路.

3.2 明确评价的范围,体现评价的多样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是我国数学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主要资源开发的基本依据,它是确定与数学课程相关的评价内容的最直接的来源,《课标》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 其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均是根据数学学科知识来划分的,而实践与综合应用则不是针对具体的数学学科知识设置的,它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通过对加拿大评价模式的研究发现,我们对不同的数学学习目标应有不同的评价模式:对数学的知识与技能,评价时应注意学生能否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背后隐含的数学意义;对于解决问题、数学推理和交流能力,评价时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探索、推测或猜想以及有效推理去解决有关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时应尽量让学生得到肯定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进步,激发和巩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此外,评价的内容要多元化. 在评价中小学数学学业成就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感体验.

3.3 重视评价结果的反馈,确保评价全面合理

评价中的反馈环节对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功能有着重要作用.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增加数学学业成就评价量表的可操作性,让教师更容易掌握和操作,更有利于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还需要加强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能力,包括评价的语言和针对性,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各种量表和评价语言,让评价更有利于服务学生,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加拿大学生数学学业评价研究显示,严谨的研究设计、规范的测查过程是成功进行评价研究的保证. 在评价时,加拿大尽可能的体现评价的意义,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感悟数学,通过这种评价,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是螺旋上升的,所以评价不仅仅是给学生分出等级,也不仅仅是为了诊断,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并获得对数学学科的深入认识.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不等同于简简单单的一次测查,仅仅通过一两次测查很难对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进行系统、科学的监控. 因此,我们应当更多地借鉴加拿大的评价指标的水平性、组织实施及反馈的有效性,建立一套科学的、实用的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提高“后继学习水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Ministry of Education.The Ontario curriculum Grade 1—8 Mathematics,2005(revised)[EB/OL][2008-01-01]http://www.edu.gov.on.ca/eng/curriculum/

elementary/math 18curr.pdf.

[3] 孙名符,刘岗.数学学习评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张华.国外中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研究述评及其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第2篇

一、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 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然而, 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往往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有时甚至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渐渐地学生的自主性大大被扼杀。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 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科教师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 还要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情感态度,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而学生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例如, 在教学《求未知数》时, 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 第一次, 我手拿两张扑克牌, 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 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 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 这下, 举手的学生更多了, 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 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 A (代表1) 与8, 2与7, 3与6, 4与5。第三次, 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 这时, 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 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 不但了解了学生, 把握了教学起点,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不需要的地方决不浪费时间, 从容不迫地巧妙引导大大提高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三、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让学生全面发展, 并不是让每个学生, 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学习有价值、必要的数学, 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 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 人海茫茫、教海无边, 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 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通用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去关注、去研究学生的差异, 以便找到个性化教学的科学依据。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 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2. 评价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传统的教师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惟一尺度, 且具有甄别和选拔的“精英主义”功能倾向。这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 使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下潜在的牺牲品。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 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3. 现代评价尺度和质量的提高。

现代评价要求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逻辑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 而且要通过建立新的评价指标和改革评价方法, 发展学生其他各个方面的潜能, 诸如与人交往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实践中运用数学的能力等。

总之, 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 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 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 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 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 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 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 提高了能力, 发展了素质。

摘要:《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阐明了数学教学必须具有有效性。因此, 在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 我们必须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 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以最低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掌握科学的学习过程,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注重智力的发展转向关注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中改革评价学生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罗增儒, 李文铭, 《数学教学论》,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 张奠宙, 李士, 《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第3篇

摘要: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重点是引导他们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有效的调控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心理,为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高一数学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关键词:心理障碍;调控;衔接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众多初中数学学习成功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屡受挫,对高一新生来说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加上他们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学习成绩的整体滑坡,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高一数学教师必须精心研究应对措施,有效的调控高一新生数学学习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质量,做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1分析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学习特点的变化,帮助高一新生主动调控自己的数学学习心理

1.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的突变

高中的数学语言与初中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立即就触及抽象的集合符号语言、逻辑运算语言、函数语言、图形语言等。高一年级的学生一开始的思维梯度很大,以至集合、映射、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多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降低思维难度,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他们以形象、通俗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互相转化,提升学生的语言“悟”性。

1.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进

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由于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数学问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的步骤,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确定了常见的思维套路。因此,形成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习惯于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能力要求的突然變化,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是导致数学成绩下降,形成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学生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只要高一学生能努力摆脱初中数学思维的定势,就能较快地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

1.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增加

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的知识量大,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也很多、但是消化吸收的时间却相应地减少。这也使很多学习被动的、依赖心理严重的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在上课过程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学习心理辅导,提出学习要求并及时检查督促:

(1)每天要认真做好课前预习、课后的复习工作,并努力记牢重点知识。

(2)每周、每单元学习后要及时区别新旧知识并体会它们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

(3)每个单元测验之后要及时纠错,否则知识信息量差错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佳,影响自己学习的信心。

(4)多做归类、总结,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对比数学知识,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2学会区别正常学习心理状态与不良的学习状态

2.1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体会“要我学”与“我要学”的区别

初中生数学学习的依赖心理是比较明显的。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为提高数学成绩,初中数学教师将各种题型一一罗列,学生的数学学习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

(2)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参与学习”,积极进行课后辅导检查。升入高中之后,学生面临教师的教学方法改变,习惯依赖、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的辅导能力也力所不能及。

为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主动地学习态度,要求提前做好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做作业的习惯,引导学生进行单元小结和及时纠错改错的习惯。我们要把优秀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树为榜样,让其他同学借鉴。

2.2正确区别正常的心理与异常的心理状态

经过中考后,高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思想开始松懈,尤其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学习了几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取高中的学生,甚至错误的认为高一、高二根本不用太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学习几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高中数学的难度远非初中数学能比的,需要三年的艰苦努力,加上高考的内容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具有很强的选拔性,想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学习几个月,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针对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提倡学生定好高中三年的学习计划:高一奠定好坚实的基础,顺利度过高二的关键期,高三取得好成绩。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数学学习品质,在高中的三年里,数学学习各有侧重,要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2.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体会“死记硬背”与“活学活用”的区别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不能抓住重点难点,不能体会思想方法,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2.4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解题习惯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彻底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解题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如二次函数,参变量问题,三角公式的运用,空间与平面,实际应用问题等,是初中教材回避的内容,但是到了高中,学生必须学习,而且要学好,否则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体会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知识的深度、广度的区别,多用“问”、“想”、“做”、“评”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努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

3优化学习策略,强化成就动机,科学引领数学学习

高中生不仅要想学,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成绩。

3.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切实可行的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合理的学习计划是推动主动学习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的内在动力。计划可以先由老师指导督促,但是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切实完成。计划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短期安排,在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自己的学习意志。

(2)课前预习是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只是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便于上课专心听老师讲解教学重点与难点,把老师补充的内容记录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

(4)及时复习是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5)独立作业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一定要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推敲思考。使所学的知识由“熟”到“活”。

(7)系统小结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3.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高一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和积累新知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

3.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高中数学教学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任。其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一味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学生必须通过适度的数学解题训练,才能培养出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经常性的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以优化学生的运算策略;通过变式训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我们的数学教学要立足课本,面向全体学生,重点问题重点讲,常考问题反复练,合理利用单元复习的契机,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和自信心。我们要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际出发,在教学中完成学生数学思想的感悟,突出数学的创新性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兼顾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学法指导,重点是引导他们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为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现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我们的高一数学教学才能收到实效。

參考文献

1 邓小荣.高中数学的体验教学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3(8)

Psychology hinder for learning maths and counfermeasures in Senior One

Gao Lin

Key words: psychology hinder; adjust; link up

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第4篇

(1) 被动依赖, 学生在学习中, 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 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钥匙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事实上, 我们大多数数学教师也乐于此道,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上课不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课后也不布置学生复习教材, 习惯于一块黑板、一道例题和演算几道练习题。长此以往, 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 创造潜能遭扼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就不可能产生“学习的高峰体验”一一高涨的激励情绪, 也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 急躁浮浅, 急于求成, 盲目下笔, 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 未认真读题、审题, 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 哪些是未知条件, 哪些是直接条件, 哪些是间接条件, 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未进行条件选择, 没对问题所需要的材料进行对比, 筛选, 就急于猜解题方案和盲目尝试解题;三是被题设假象所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四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判断和准确的逻辑推理;五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 回顾和反思, 包括“该项数学问题解题方案是否正确、是否最佳、是否可找出另外的方案?该方案有什么独到之处?能否推广和做到智能迁移?等等。

(3) 定势心理。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较长时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习惯性教学和程序影响下, 学生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及惯性。虽然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 它有利于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比较顺利地求得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 但另一方面, 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又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发展, 解题适应能力提高缓慢,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 偏重结论。偏重数学结论而忽视数学过程, 这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从学生方面来讲, 同学间的相互交流也仅是对答案比分数, 很少见同学间有对数学问题的深层次讨论和对解题方法的创造性研究, 至于思维变式问题更难见涉及。从教师方面来讲, 也存在自觉不自觉地忽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忽视结论的形成过程, 忽视解题方法的探索, 对学生的评价也一般只看结论评分, 从不过问过程。教师、家长的这些做法无疑助长了初中学生数学学习中偏重结论的心理。发展下去的结果是, 学生对定义、公式、定量、法则的来龙去脉, 难以深刻领会, 致使其智慧得不到启迪, 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得不到训练和养成, 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得不到提高。

此外, 还有自卑自谅心理、迷惘心理、厌学心理、封闭心理等等。这些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阻碍着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数学教学效果降低, 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初中学生产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复杂的, 既有教师、家长、社会方面的因素, 也有初中学生自己的因素。具体地讲, 存在的影响因素有如下一些: (1) “应试教育”大气候的影响, 片面追求升学率、题海战术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付; (2) 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的全面的理解; (3) 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标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4) 数学学科价值还未真正被广大教师和学生所认识; (5) 教法单调死板, 缺乏针对性、趣味性日灵活性; (6) 学法指导不够, 学生学习方法不针对等等。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增强数学教学的吸引力?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 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 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领悟和体会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 进而爱学、乐学、会学、学好。操作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打好基础、联系实际。数学学习首先要夯实基础。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 突出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结构体系及其各结构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另一方面, 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一是指深入调查研究, 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 特长优势, 学习策略和水平等等;二是指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使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初步体验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2) 重视过程, 交给方法。揭示数学过程既是数学学科体系的要求, 也是人类认识规律的要求, 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利用数学过程来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 较之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生产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总之, 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习能力的目的。

“数学方法是数学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的具体途径、手段和方式的总称。”一方面, 要重视教法研究。既要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 又不包办代替, 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掌握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过程, 掌握解题方法。另一方面, 要重视学法指导, 即重视数学方法教学。数学学法指导范围广泛, 内容丰富, 它包括指导学生阅读数学教材, 审题答题, 进行知识体系的概括总结, 进行自我检查和自我评定, 对解题过程和数学知识体系、技能训练进行回顾和反思等等。

(3) 关爱学生, 教学和谐。教师要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 思学生所疑, 解学生所难, 纠学生所错, 提学生所忘, 乐学生所乐, 而以高度娴熟的教育技巧和机智, 灵活自如、出神入化地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遨游, 用自己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路, 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 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感情, 用自己的意志激励学生的意志, 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 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 使师生心心相印, 肝胆相照。课堂步入一个和谐的世界, 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最富有创造性、最激动人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摘要: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严重阻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成效, 表现为多种不良心态。教师必须关爱学生、悉心诱导、形成和谐的教学关系, 帮助学生克服障碍。

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第5篇

1.1 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教学实践的目标

中学教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客观认知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心理学理论的合理使用能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心理状况,从而辅助“因材施教”的数学教学理念的应用实施。另外,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进行中学数学教学实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对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教学经验的提升以及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良好的辅助作用。

1.2 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的纵向发展

在深化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学教师能够从更多方面、更高层次进行数学教学实践研究,对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提供了更多思路,并为后人获取教研经验提供了良好的参照。但由于教学的局限性和某些主观因素的存在,对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导致中学数学教学难以取得更深层前次的突破。如果教师在熟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对于总结真正有效的教学经验、提供有参考意义的新课改理论都将起到推动作用。

1.3 有利于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教师与学生共同构成“教与学”的整体,因而在中学数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学生不同的学习心理,结合不同教师的心理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两者特点的、更易被接受实施的教学策略。合理而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更好掌握教学内容以及教师更轻松达到教学效果都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因而针对不同心里对象提出合理教学策略是实现中学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

2基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2.1 从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出发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受其主观的认知能力、情感因素和学习意志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形成了他们学习心理规律, 在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中,要注意以学习心理为基准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意志和学习兴趣的发展阶段,性格特点存在明显的协调差异,不同学生的条理性、顺序性和结构性思维能力也不尽相同,这是由初中学生心理特质决定的,即在自身差异性和对学习的叛逆性的同时还具有强烈的获取认可心理及自我实现心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初中学生已达到形式运算的认知水平,具有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其逻辑往往缺乏条理性,过于相信直觉经验,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不足,难以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他们克服思维方面的惰性心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发掘数学魅力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另外,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具有不同表现,探讨教学策略时要注意分析后进学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如自卑、厌学、倦怠等学习心理。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规律的掌握决定着其在教学活动中能起的作用限度。

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将学习看作实现个体潜能的过程, 并在本质上契合《数学课程课标》,既有利于数学课程内容的学习又能实现学生潜能的开发。按照人本主义的学习心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潜能的激发有机结合,从而在学习目的、学习目标、策略改进和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实现新课标要求。

在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的同时, 还应加强对中学数学本身的规律认知。与小学数学的直观、分散不同,初中数学知识系统更具逻辑性,知识点之间具有较密切的衔接和联系,只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认知结构才能为整体的学习打好基础, 从而掌握学习主动性,扫除学习心理障碍,产生学习的动力。

2.2 整体化的数学教学理念增强课程改革成效

考虑初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初中数学的学习规律和当前出现的主要教学问题,为了实现《数学课程课标》以学生发展为主旨的目标, 就需要将传统的教学理念转变为整体化的教学理念,从而增强课程改革效果。

首先,教学中要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需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价值进行尊重和肯定,关注每位学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公平的机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可以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传授知识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同样不容忽视。在数学课程中,数学思想是课程灵魂,在学生具有基本数学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中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差别,认识数学思想演绎性的特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全面缜密的思维习惯。在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学生推理能力、类比归纳能力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以全体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准,遵循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 尽量照顾到所有同学的能力水平,以学生为本,进行与学生整体学习状况相适应的定位,争取激发全体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

另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应由单向灌输向多向交流转变。教师和学生同样作为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对于学生探索数学的奥妙起到激励作用, 让学生体会共同发现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评价过程要从单纯的量化转变为质与量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处于不同的水平线,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不同步,潜能激发的水平也不同,因而考察的结果只能反映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状态和效果, 分数等量化指标并不能作为评判学生潜能的唯一标准, 应结合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学习态度评价其获得的成绩,注重数学学科的规律。

2.3 调 适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教师除了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变,还应当掌握能够调适的教学策略。按照人本主义学习心理调适教学策略具有科学合理性。

首先,可以根据心理驱动原理,进行多元化的心理激励。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心理倾向,通过与之相适应的多元化心理激励来对学生进行引导, 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特别要给对学习持有消极心理的学生创造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意志。

其次,创设自我实现的情境,鼓励开放性的探究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争取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在学生具有不同学习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开放的问题探究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所在,使问题在学生能力水平范围内,为学生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

再次,重视学生潜能的外显,采取应用性的实践策略。新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新的要求, 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性的实践策略可从两种渠道开展,一种是利用可操作性的数学实践,即增加教学中的户外观察、测量等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种是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实践,即将所学知识进行拓展, 给学生提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掌握数学建模的思维方法,开发学生的个人潜能。

最后,要注意培养学习习惯,采用构建式的认知策略。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认知结构的不稳定, 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人本主义的学习心理强调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在开发潜能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培养良好心理状态并开发个人潜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结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新时代学生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征,为了实现新课程标准“因材施教”的目标,保证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基于人本主义学习心理的中学数学策略作为一种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能帮助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事业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摘要:在我国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势下,中学数学教学需要借助心理学理论的指导进行进一步探索发展。设计出科学、合理而高效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称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将以人本主义学习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基础,结合学生特点,探究合理有效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

数学心理学习过程范文第6篇

1 厌学心理

当前, 学生学习中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 即只习惯于被动的抄抄、写写。数学学习中, 学生普遍存在惰性心里, 对于数学问题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对于繁琐的计算感到很厌烦。在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上大打折扣。期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而我们教师也生怕学生这不会那不会, 于是这里讲讲那里也想说说, 结果课堂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毫无生趣。长此以往, 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不可能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 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2 急躁心理

毕业班的学生面临的大考小考不计其数, 然而面临重重关口, 有的同学的成绩却往往一次次落入失望的深渊, 成绩停滞不前。这些同学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有很大成分是因为答题过程中的急躁心理。具体表现为急功近利, 急于求城, 盲目下笔, 仓促作答。究其根源: (1) 审题不清, 被已知条件所蒙蔽, 未能采用多层次的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 (2) 即使是正确审题后也不能从储存的记忆材料中提取问题所需要的知识信息, 结果无头绪可循, 就急于确定解题方案, 盲目尝试解题而失利。再次就是低运算能力导致学生答题中因答题时间紧而忙中出错。

3 思维定势

数学中的思维定势是指在长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影响下形成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程序化、意向化、规律化的个性思维策略的连续系统。值得肯定的是, 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惯性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解题经验、技能的汇聚。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思考数学问题, 能够比较顺利地求得一般同类数学问题的最终答案。但这种定势思维的单一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往往使学生的思维向固定模式方面发展, 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何引导中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3.1 更新观念,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做到想学生所想, 想学生所难, 想学生所错, 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此,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赏心悦目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复习整式中同类项概念时, 我设计了“找同类项朋友”的游戏。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把事先准备好的配组同类项卡片发给每个学生, 一个同学找到自己的同类项朋友后, 被“挤”出座位的另一个学生再去找自己的同类项朋友, 比一比谁找得既快又准。这种生动的形式和有趣的方法能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在愉悦的气氛中掌握了确定同类项的方法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节省了时间, 极大地提高了复习的效果。

3.2 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能力

3.2.1 实现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的有机结合

运算是完成思维的关键。运算能力是完成思维的锐利武器。要想把题做得出, 做得对, 首先要有很好的运算能力, 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的。在学生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计算失误产生的后果和考试中所付出的代价来激励学生, 提醒学生学习上要仔细, 同时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失误得真正原因:不能正却运用所学知识或出现了易混淆问题, 从而激励学生学会理性学习。如分式的混合运算练习中, 既涉及分式的基本性质又有分解因式的知识, 既有通分又有约分, 还要注意符号, 学生很爱出错。我在组织学生进行系统训练的同时, 及时带领学生查找错误的根源, 鼓励学生要细心, 还要有耐心, 真正把所用知识落到实处, 结果学生的失误减少, 运算能力和解题能力大大提高, 极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3.2.2 实现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

从一定意义上讲, 学生利用探究数学过程来体会并掌握学习方法和训练技能, 较之由教师主讲达到掌握知识本身更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要经历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能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 深入理解并掌握新知;三是通过自主学习体会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构建起新知识、规律网络构架。总之, 教学中教师要以启发诱导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来揭示获取数学知识的思维过程, 进而达到发展学生能力的目的, 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典型习题的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等训练方式来培养学生,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总之, 克服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我们一线的数学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和研讨, 及时掌握学生的思维状况, 改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消除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摘要:中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中学生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数学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因此如何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 成为一线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心理障碍,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毛永聪.中学数学创新教法[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8 (35) .

上一篇:商业贷款买房程序范文下一篇:事业单位改革最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