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物理范文

2023-09-21

数学物理范文第1篇

1 用平均值代替线性变化的函数, 可得到精确结果

先看一个例子。

一铁索长为L, 单位长度的质量为λ, 挂在桌边 (如图1所示) 。要将它拉上桌面, 应做多少功 (铁索与桌面的摩擦不计) ?

这是变力做功的问题。

把dx长的的铁索拉高x, 需做功dA= (λgdx) x。把整条铁索拉上桌面所做的功为

结果表明, 和把铁索的全部质量Lλ都集中在铁索的中央L/2处, 然后拉上桌面, 所做的功相同。

我们知道, 当y与x呈线性关系时, y (x) 在区间[x1, x2]内的平均值为:

所以, 线性变化的物理量都可以简化为它的平均值, 作为一个恒定的物理量来处理。这是解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这个例子中, 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与x成正比, 当x=0时, A1=0;当x=L时, A2=Lλg L。

当然, 也可以这样看:下垂部分的铁索重量与其长度成正比, 其平均值为, 克服平均重力所做的功为。

2 在误差允许前提下, 把变化的物理量当作恒量近似处理

一般来说, 自变量的变化范围越小, 计算结果越精确。

例1:试计算气体分子热运动速率在vp~vp+0.1vp之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

解:根据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 在vp~vp+0.1vp之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为

这个积分是可以算出来的, 但比较麻烦。能否对计算加以简化呢?

由于Δv=0.1vP, 在Δv内, 分子速率可近似看作

所以

这个结果表明, 不管是什么气体, 也不管是什么温度, 在vp~vp+0.1vp之间的分子数占总分子数的比率都是8.3%, 这是麦克斯韦速率分布的一个特点。这里, Δv越小越精确;Δv越大, 误差也越大。

如果Δv较大, 又不想通过繁杂的积分来求得结果, 可用什么比较简单的计算又能达到比较精确的结果呢?

积分的近似计算有矩形公式、梯形公式、辛卜生公式第。由于辛卜生公式用起来方便, 误差又较小, 因此经常被采用。

3 把非线性变化当作线性变化近似处理

例2:图2为气体热容比的测定装置。先关闭开关K2, 打开开关K1, 通过抽气机把容器中的空气抽走一些。而后将K1关闭, 此时容器中的温度与室温相同, 其压强由压强计读出为h1。在迅速打开K2, 是容器中的压强与大气压相同, 并很快关上K2。待气压计示数稳定后, 记下读数为h2, 求气体的热容比γ。

分析:取抽气后瓶内气体为研究对象。其初始状态:V1为容器容积, T1为室温, p1=p0—h1 (式中p0为大气压) 。迅速关闭K2, 容器中的气体来不及和周围交换热量, 瓶外气体迅速冲入, 使原来瓶内气体的体积迅速缩小, 可看作绝热压缩过程。此过程终了的状态为:V2、T2、p0=p1+h1。此后, 温度从T2降到室温, 压强也随着从p0降到p2=p0—h2=p1+h1—h2。但体积不变, 仍为V2。

解法一:绝热压缩过程方程为:

全过程初态和末态的温度相同, 因此满足

由 (2) 得

考虑到展开式中第二项以后的各项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得

解法二对绝热方程pVγ=const (常数) 微分得

即Vdp+pγdV=0

对等温过程方程pV=const (常数) 微分得Vdp+pdV=0

联系本题, 有γp (V2-V1) +V (P0-P1) =0

p (V2-V1) +V (P2-P1) =0

两式联立, 解得

两种解法得到的结果相同, 但第二种解法显然比较简单。

这两种解法得到的结果都是近似的。为什么近似的程度一样呢?第一种方法, 利用级数展开, 把二次方项以后各项略去, 因此把线性近似了。第二种方法, 也同样是把非线性的函数关系用线性变化来近似代替。

把非线性函数用线性函数来近似, 这是一种技巧。但不同的线性近似方法, 繁简不一, 需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

摘要:良好的解题方法应具备两条标准:一是物理概念清晰, 二是解算简便。这就涉及到数学工具的运用。灵活运用数学工具, 是解答物理习题的重要技巧之一。具体方法有三个:一是用平均值代替线性变量, 二是用恒量代替变量, 三是用线性函数代替非线性函数。

关键词:数学工具,平均值,线性变量,恒量,解题方法

参考文献

[1] 朱峰.大学物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数学物理范文第2篇

南宁中考物理试题分单项选择题、填空题、作图与简答题、实验题、计算应用题五大类,共30题。全卷100分。其中单项选择题15道,共30分;天空题7道,每空1分,共16分;作图与简答题各1道,每道4分,共8分,作图题包含两小题;实验题3道,每道分值分别为6分、7分、7分,共20分;计算题3道,分值分别为6分、9分、11分,共26分。

二、试题特点

1、基础性:试题以容易试题和少量中等难度试题为主,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物理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及分析推理能力。试题将物理学的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起,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重视物理知识的理解。

2、实践性:以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经历的现象或熟悉的设备与装置,场景编制试题,考查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辨析与解释能力,体现物理知识在生活与学习经历中。试题注重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现象、学习经验的交叉,体现动手动脑学物理,物理源于生活。

3、探究性:重视对实验探究的考查。重点考查常用仪器仪表的原理及使用方法,设计并完成实验操作的能力。由实验观察现象及测量数据等信息得出实验结果的能力,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的灵活运用等物理实验基本能力。试题也注重通过文字描述、表格数据、数理图像曲线或统计图、示意图等方式考查学生处理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4、时代性:以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前沿、生活等为背景编制物理试题,较能体现学生对社会的关注与实践能力。试题关注环境、环保、能源、高科技等社会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各类题命题分析

1、单项选择题(1-13题为基础题,14题为中等题,15题较难)

第1题:一般是熟记一些基本的物理常数、常量或物理常识。比如导体的判断、参照物的判定、磁铁吸引等。

第2-6题:一些简单的图片情景题,要求根据图片情景知道其中所表示或包含的物理知识。比如物态变化、声现象、光的折射、反射、安全用电、电磁现象、热传递、电流热效应等。

第7题: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电流的考查。 第8题:匀速直线运用中动能、重力势能的变化。

第9题:凸透镜成像问题,一般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大小、正倒、虚实情况。 第10题:内能的改变,一般考热传递或做功内能的变化。

第11题:简单机械,考天秤的处理,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的区分(看图像)。 第12题:根据图像判断哪些情景是大气压强所致,或两物体压强、压力大小的判断。

第13题: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情景判断。

第14题:电磁感应、电流的磁效应的判断与区别。

第15题:电路的故障(短路、断路)判断,电路的动态变化引起的电流、电压的变化。

2、填空题(16-19题为基础题,20题中等,21题难,22题较难)

第16-17题:考的是基本常识,一般考查力的作用效果,光、声的传播特点,红外线、紫外线的判断,能源的利用,安全用电常识等。

第18题:光的折射、反射、直线传播,运动中的惯性问题,凸透镜、凹透镜、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第19题:电流的磁效应电路中,已知线圈的N、S极判断电源的+、—极,或相反;电动机、发电机中机械能与电能的转化判断。

第20题:有关比热容、热值的能量方面的计算,求物体温度的变化,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

第21题:滑轮组或斜面的做功问题,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的计算。 第22题:并联电路中电阻、电流、电压的求值计算,或两导体的电压之比、电流之比、功率之比。

三、作图与简答题(23题为基础题,24题较难)

第23题:作图题,含两小题。第1小题一般是光的反射定律应用或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第2小题一般是简单磁现象和右手定则应用的作图或者是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正确连接。

第24题:简答题。用物理知识解释所给的现象,涉及到的知识有物态变化、摩擦力的应用与减小、压力压强、电流的热效应、热传递等。

四、实验题(25题为基础题,26题中等,27题较难)

第25题:一般是对基本物理测量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要求的考查,如天平、温度计;或是光发射规律的探究。

第26题:实验探究题,初中物理要求的几个实验之一,根据题意、实验情景和实验数据,归纳出物理结论或规律;如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光的反射定律等。

第27题:电路实验题,一般考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大小或功率大小等。

五、计算应用题(28题基础,29题中等,30题难) 第28题:基本公式的应用,有关运动如求路程、速度、牵引力做的功及功率的计算;或简单的并联电路中电压、电阻、电流、功率的计算。

第29题:有关固体、液体的压力、压强的计算(包括质量、体积、密度的计算),有时会与电路一起考,也会与杠杆一起考。

数学物理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 初中物理

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历经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发现在周围的许多教师中,由于教学思想上的惯性,残留在部分教师头脑中传统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不能立即消除,仍然妨碍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着新课程的实施。具体反映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并且有条件做的许多重要实验,因嫌麻烦而被人为取消,或者只在“黑板上做实验”,造成学生“听实验、背实验”。这样做的严重后果是,造就大量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学生。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而创新是能力的灵魂,我国在现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目的就是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身为一线的物理教师,必须大力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在新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勇于质疑

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是已有知识技能的应用,而提出一个新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中学物理教学理论认为: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应尽可能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怀疑;勇于向旧的传统和权威挑战。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评。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设计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式、多向式信息传递与交流。教师在课内只讲重点、关键点和注意点,发挥好主导调控作用,促进学生存疑、质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尽管学生立即就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是意料之中的,有些是意料之外的,不管学生的猜测结果是否符合教师的意图,教师都不要过早地给予肯定或否定,而要把结果交给学生通过实验来证明。例如:在进行沪科版九年级上学期的“欧姆定律”时,先让学生猜想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电流和电阻在让学生动手实验。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了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表测电路两端的电压,这里让学生自己用实验来探究出电流和电压的关系以及电流和电阻的关系,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欧姆定律的内容。

通过这种设疑、释疑的实验活动,不断激励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让学生逐步掌握探索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

二、把一些传统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大胆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科学地设计实验教学程序,优化实验教学过程、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进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我们周围的导线,从材料上看,有的材料是铜,有的材料铝。从粗细上看有的要粗,有的细。从长度上看,有的长有的短,让学生猜想,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最后让学生讨论在这个实验中用的是什么方法,这样学生知道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再加课前的充分准备,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的思想,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

数学物理范文第4篇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注重知识讲解,同时应注重学生的素养培育。因此,本文围绕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展开探究,阐述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并提出相关运用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物理课堂参与积极性,培育学生良好物理核心素养。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模型

高中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存在一定差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照顾所有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需要合适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特别是在新教材引入研究性学习、探索性活动的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更丰富的物理知识,物理模型的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方法.抓住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将最基础、最典型的物理模型、物理问题介绍给学生,并通过建立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将研究方法和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物理情景与物理模型的建立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所发挥的积极、有效的作用。能够将理论结合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概述

物理中的情境指的是物理在生活中运用的场景,高中阶段学生的物理知识虽有了一定储备量,但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了解甚微,且并不能将物理知识很好地应用于生活中。因此,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应用场景,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将物理知识融于情境中,使学生通过真实情境的具体分析,进而挖掘物理知识的实质,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内容。物理中的模型是通过将复杂的物理知识通过模型的方式直观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知识理解更加轻松。物理中的情境与模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教学中应用,教师可通过营造真实的物理知识应用情境,使学生对知识有一定了解后,逐步对知识进行整合分析,构建物理模型。综合而言,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对于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将复杂的知识内容简化,以及促进学生形成物理思维逻辑,深入掌握物理知识均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二、情境与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策略

(一)情境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知识中虽涵盖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物理实验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在开展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为学生创设实验情境,并准备实验所需器材,共同带领学生展开探索。通过具体完成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将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探索的知识内容对于学生记忆更有帮助,同时能够促进高中生物理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基于物理实验,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高中物理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方法,不仅能够增添课堂趣味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讲解“长度的测量”章节知识时,这节实验需要学生掌握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的使用方法,以及测量原理。这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别对教师中的物体展开测量,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物理中的模型种类较多,但实际教学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主要分为三类。首先,是对象模型,这种模型类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教师更加注重对主要内容的保留,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展示核心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其中涵盖磁感线、质点、点电荷、电场线、轻弹簧、完全弹性体、理想气体等。其次,是条件模型,这类模型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外部条件分析,进而构建较为理想的模型状态,其实际过程中涉及面窄,主要是应用于力学中的光滑斜面、热学中的绝热容器、电学中的匀强电场、匀强磁场等研究。最后,是过程模型,这类模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对物理的现象与本质进行研究,即通过体现出的物理现象深入挖掘本质,涵盖了力学中的自由落体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抛体运动、弹性碰撞;电学中的恒定电流等知识。

(三)借助情境和模型解题

运用情境和模型解决实际物理题目,对于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解题均有积极作用,能够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直观感受物理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物理思维逻辑,提高学生物理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和解题能力。例如,

题目:一辆动车R以V1速度向前行驶,行驶过程中司机看到有另一輛动车X以相对较慢的V2速度向前匀速行驶,于是动车R司机立即开始刹车,动车呈现匀减速状态向前行驶,试问如何能够避免两辆动车碰撞,加速度a应具备或满足何种条件?

分析:将动车X假设为参照物,即R与X做初速是(V1-V2),加速度a呈现匀减速行驶状态。若动车R相对于动车X速度为0,两辆动车将不会发生碰撞。因此,假设动车R的车速减至与X相同,那么R的位移是d。让学生根据题目文字叙述还原出用以形象描述物体运动情景的一种简图(运动示意图),同时在图上标明物体运动的速度、加速度等状态量和位移、时间等过程量,还原题目运动情景。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知识具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而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应用新型技术理念和手段。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掌握能力和应用能力,系统地掌握物理模型的构建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能力。

通过模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题物理问题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发东. 谈多媒体技术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运用[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04):209.

[2]徐清. 物理情景和物理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 名师在线,2017(01):54-55.

[3]冯楠,王林. 运用演示实验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的实践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02):27-28.

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 彭志永

数学物理范文第5篇

摘要: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因为长时间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物理学成绩十分关注,因此会一定程度上忽视学生的物理学习体验,导致学生难以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物理实验学习中,甚至很难自主进行物理实验学习,只能形式化地进行物理知识学习,这对于学生的物理学习与发展十分不利。基于此,为令学生真正学习好物理学知识,对教师来说,需就物理实验角度开展教学活动,以此帮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本文重点分析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实验教学法的实际效用与措施。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物理教学;作用

一、将教材作为实验手段

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过程中,需依照教材内容进行实验课堂设计工作,密切联系实验大纲的重点内容开展讲解活动,切忌随意拓展超出初中教学大纲的范围,但是对于初中和高中的衔接之时,教师的讲解是十分必要的。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知识之时,教师需利用循循善诱的方式,分阶段的对学生进行初中物理知识的教学。教师不可一开始就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甚至会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对物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举例说明,在进行力知识教学时,教师需明确对初中与高中有关力的学习的分寸,合理设计适宜初中生的物理实验课堂,由此也可促使学生明确掌握与理解教学大纲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迅速完成教学的相关目标,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水平。基于此,在开展初中物理的实验教学活动中,需依照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开展教学活动,由浅入深将学生物理实验素养逐渐培养起来,帮助学生物理实验创造良好基础,促使学生在之后的物理生涯中获得更多专业知识成果。依照初中教学大纲的物理实验教学,促使学生轻松掌握更多的初中物理实验知识,继而令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率得到全面提升。

二、开展引导式课堂教学活动

物理实验的教学活动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而非教师对学生的实验引导。因此,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活动中,需重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适当减少教师的主观性指导,令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保持一种摸索式学习的态度,促使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对实验的思考开展对应实验,明确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困难,继而更好掌握物理实验相关知识。

举例说明,在电阻测量的相关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上有关实验的内容,依照以往学习的知识,开展自我摸索式的学习。之后为学生分配实验需要的各种实验器械,令学生利用自己的方式测量电阻。摸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客观指导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积极鼓励学生学习各种问题,令学生时刻保持对物理实验的强烈的求知欲望,继而促使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得到提升,继而促使物理实验的教学达到一种更高的水平。摸索式教学的价值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化,适当弱化教师的随堂指导,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教学给予良好的教学策略。摸索式教学方式十分有助增强学生在物理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推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顺畅开展下去。

三、完善实验器材检修,保证物理实验顺利进行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校需将学生物理教学重视起来,合理设置专项物理器材购置资金,利用这一方式帮助学生创造优良物理实验室,聘请专业人才,将专业物理实验器材投入到物理实验教学中去。与此同时,学校需配备专业实验器材检查员,课后检查相关器材,令学生对自己的实验行为进行合理规范,避免出现私自破坏实验器材的问题,促使实验器材的实际使用年限得到最大限度提升,同时令学生更加珍惜这些实验器材,继而开展规范化的实验操作与物理实验学习活动。一方面,从学校角度提供强有力的实验器材,促使教师物理实验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令所有学生都能开展实验操作,亲身感受实验现场与其中规律,持续提升学生物理实验学习效果与物理实验能力,推动学生物理学习的长远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教师需将对学生的实验安全讲解工作重视起来,令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进行客观规范,不可随便触碰实验相关物品,令学生在当今的教学器材的影响之下,将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充分激发出来,充分掌握各种物理知识,提升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与学习水准。

四、结合课后作业与实验

通过结合课后作业和实验,帮助学生有效巩固课堂上需要掌握的知识。课后作业是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课后学习的过程中,可对所学知识进行再回忆,发挥课堂知识作用解决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这对学生来说意义重大。基于此,结合实验教学法和课后作业,课堂实验只是做一部分内容,其他的内容都需要自己完成,因此对自己不负责的内容学生也会感到比较陌生,基于此,教师可将学生不熟悉的内容设置为物理作业,令学生依照自己上课学习到的知识去完成,要求学生依照实验现场默写出来,因此促使学生加强对课堂实验知识与过程的印象。

结语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法是一种十分先进和科学的教学模式,将其使用到初中物理教学的价值和应用也非常高,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将学生的合作意識充分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孙建.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与实践运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05):64.

[2]吴国成.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文理导航(中旬),2019(03):31+46.

数学物理范文第6篇

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高一物理

一、教学要求

(一)教材处理: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现行普通高中课时计划》和 XX 年颁发的《高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一物理上学期讲授高中物理Ⅰ类必修1物理教材,为贯彻新颁大纲精神,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编排特点,同时满足将来高考“3+X”的实际需要,在不增加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高二选修课的开设的前提下,对高二物理的教学作适当的调整。也就是侧重文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侧重理科类的学生学习高中物理(必修加选修)第二册和第三册的部分内容。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因素。要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注意在高中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方面。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

(二)教学进度

本学期共20周,实际安排授课时间17周,按每周2课时计算,共34课时。期中练习安排在第11周,期末练习安排在第21周。建议各章的教学时数为:

开 篇 激动人心的万千体验 1课时

第一章 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5课时

第二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7课时

中期复习与练习

第三章 力与相互作用 8课时

第四章 怎样求合力与分力 3课时

第五章 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10课时

期末复习与练习

二、学生现状分析

对高中一年级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一个从初中阶段到高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以学生熟悉的实际的问题或情景为背景,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例题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三、教改措施

1. 新课阶段应把重点放在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上,并完成课本习题及相应的补充题,每章结束,进行一次单元自测。

2. 认真学习新大纲,钻研新教材,组织好集体备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好难易标准。

3. 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和专题研究。对课题研究的内容要逐一落实,并有所创新,另外,根据自身的特点,对教法上以“讲授性为主、自学型为主、训练型为主、开放性为主”的四大系列进行对比实验。并找出它们的最佳结合点。

4.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和兴趣,指导学生搞好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特别应注意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物理知识的能力。教师应开展如何挖掘新教材的能力价值和思想教育内容,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专题研究。

5. 突出物理学科的特点,加强实验教学。对演示实验要求全做,对学生实验有条件的学校要全做,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至少要在课堂上演示,所有学生实验要有实验报告。

6. 加强对联系生产、生活和现代科技成就的习题以及跨学科综合习题的训练。

7. 搞好课题研究,落实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开学第一课教案设计高一物理

一、欢迎词

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初中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将伴随大家进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

二、自我介绍

三、上课内容

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许多科学家,都是象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应该教育学生,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时,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这时候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验,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医院三零创建工作总结范文下一篇:村卫生室传染病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