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

2024-02-03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运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及时巩固新知。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小学数学课程 整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育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这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内容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实验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小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受需要和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对数学这个学科感到枯燥、无味、惧怕,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标》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就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

1.低年级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激趣。兴趣是学习的推动力,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的基础。处于学龄初期的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往往被学习兴趣所左右。因此,在课堂的导入环节精心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努力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可以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获取知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正好适应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能使形、声、色、动、静发生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2.在中年级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小学中年级,学生已不满足于应用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学习。他们已经能较多地参与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中,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对称图形”内容时,我设计由教师剪纸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只依靠课本提供的例图,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例图的内容也不够丰富。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网上寻找资料,则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上述问题。从互联网上下载的图片,其中有非对称图形、对称图形;在对称图形中有轴对称图形,也有中心对称图形。图片范围有植物、动物、人体、建筑物、交通工具等,都是学生日常生活或电视节目中常见的。学生通过观察电脑中诸多的对称图形,把自己原本已有的“对称图形”的模糊认识与图片中的对称图形产生联系,发现自己原来理解的对称图形太简单了。在见识了上下相等、左右相等、旋转相等的对称图形后,学生能较深刻地认识对称图形的特点,从而准确地理解“对称图形”的含义。

3.高年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增趣。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的一个著名数学教育思想是:数学的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创造合适的条件,提供大量具体实际的例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把要学习的东西发现和创造出来。现代信息技术能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集成工具或网页开发工具将需要呈现的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友好互动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所创造的虚拟环境,让学生作为创造者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二、化静为动,揭示内在规律

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能够将教学重点和难点一一呈现出来,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支持了学生对逻辑推理、问题解答和数学观念的寻求与研究。尤其是引导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再通过面、棱的移动,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时配有声音,利用色彩动态来比较,得出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

三、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我们的数学要尽可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凭借,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计算机和多媒体工具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超文本、动画等形式和友好互动的界面为学生提供数字化资源、创设虚拟化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如“相遇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在教材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此类应用题既要学生掌握相遇、同时、相向的特点,又要理解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且要会应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解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受教学手段的限制和学生年龄特点的制约,学生掌握起来总是有一定困难。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运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为学生创设视听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动态生成”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老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给老师一个惊喜;老师给学生引导,学生就会走得更远。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实施新课程提供了物质保证。我们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致力于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致力于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获取知识。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基于当前时代背景,互联网技术在多个领域之中有所应用,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授课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两者的相关整合工作便显得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描述了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内涵,探讨了加强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意义,以及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教育资源

一、引 言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而言,由于知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们无法深入理解.因此,教师便需要应用信息技术,将数学知识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促使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提升理解水平.

二、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涉及的内容很多.教师应在网络中搜索一些和教学活动存在联系的资源,包括图形资源、数字资源、动画视频以及影音资源等,呈现在课堂中.这些资源和教学活动的联系十分紧密,不但能够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更为丰富,还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完成合作.学生们一旦能够有效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就会认真思考,轻松完成知识的记忆.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有效激发,进而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所在,使得其自身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三、加强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学习

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们融入课堂教学.相比传统枯燥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对学生们有着更强的吸引力.因此,学生的兴趣意识就能得到有效激发,整个课堂的氛围也会有所改善,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也会有所提升[1].

(二)加强生活联系

传统教学基本上都以教材为主,学生们很难认识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存在的联系,影响了学习的效果.而互联网上有大量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全部来源于生活,可以让学生们对自身学习的内容有着更为深入的认知,也能使其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意义.如此一来,知识内化程度就会有所提高,自身综合水平也能随之提高.

(三)突破难点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点的难度都相对较高,学生很难充分理解.一些学习动力不强的学生,就会选择半途而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予以转化,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们不但能够聆听声音,还能观察外部形状,因此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特别是对于一些十分抽象的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动态的方式呈现,将知识生成的全部过程展现出来.因此,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进而使其逻辑思维水平有所提高.

(四)提升思维水平

新课改要求提高学生自身的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教学难度能否突破一直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实现内容转化,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使其在大脑之中单独建立一个知识体系.依靠这一形式,整个教学活动的难度不但会有所降低,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使其自身综合水平有所提高[2].

四、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在传统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总是把自己当作教学的核心人物,而对学生这一主体有所忽视,既没有考虑其接受程度,又没有考虑其学习效果,因此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自然很难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研究过于麻烦,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便会有所下降,认为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枯燥,以至于在学习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会轻易放弃,甚至一些学生还会出现一定的反感情绪.

(二)教育资源有限

在整合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时候,资源不足也是一大常见问题.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合理,很多学校的资源十分欠缺,即便教师希望尝试信息技术授课的方式,但苦于设备的限制也无法有效完成.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学校,这一问题十分普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共同努力.

(三)教师水平不高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每年都有新技术出现.因此,教师为了提升自身信息化水平,便需要持续学习.然而一些老教师自身信息化水平不高,并且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做到与时俱进.即便教师非常努力,认真学习,但也无法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进而影响了教学活动的质量.

(四)信息技术滥用

信息技术有着多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活动,尤其是数学学科,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但是,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理念存在偏差,在备课的时候,全部使用计算机,脱离了教材;而在授课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了技术展示方面,完全替代了板书.显然,这种方法无法有效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且会使得多种问题产生.诸如学生们的视力会有所退化,而且在听课时,注意力全部停留在多媒体课件方面,而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有所忽视.显然,如此教学,整体效果自然无法令人满意[3].

五、加强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整合的方法

(一)提升课堂趣味性

对很多小学生来说,数学学科的知识一直都十分抽象,整个学习活动也极为枯燥,学生很难正常理解.而且学生年龄偏小,在学习过程之中,很容易出现厌倦的情绪,一旦遇到了困难,便直接放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后,自主尝试实践练习,促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具多元化,以满足其自身需求.最终,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就会有所转变,教学效率也能随之提高.

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教师便可以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授课,使用多媒体设备呈现在网络中搜索到的相关资源.首先,在屏幕中展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既有平面图,又有三维立体图,引导学生慢慢感知,懂得如何正确辨别方向,并将其和前后左右联系在一起.其次,为学生呈现游戏“刺激战场”的场景.该游戏在学生群體之中十分普及,因此立刻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聚焦于课堂活动.以此为核心,引导学生思考游戏人物在荒岛之中如何辨别方向.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可以设计两个场景.其一是地图辨方位.打开游戏中的荒岛地图,标记地理位置,让学生们一同回答具体方向和位置,并为其中的游戏人物指路.其二是聆听枪声,辨别方向.不同位置的枪响声,传递过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学生们仔细聆听,判断方向,还要说出东南西北的具体位置.将特有的游戏场景融入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提升感知技能.

(二)突破难点知识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部分题目的难度较高,给学生们的正常理解带来了一定困难.如果教师强行进行知识传递,实际效果自然很难令人满意,学生们看似完成了学习任务,却不一定完全消化,更不懂得如何正确应用.而在应用了信息技术之后,这一问题就能得到有效解决.原本看似非常复杂的知识点,教师通过多媒体将其逐步分解,再一步步讲授,可以有效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知识[4].

例如,在教学“时间”的相关知识时,其中最大的难点便是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时、分、秒之间存在的换算关系.如“两小时十五分四十四秒”,要将其全部换算成秒,具体是多少.由于概念本身较为抽象,即便教师在黑板上画图,效果也较为一般.而在使用多媒体之后,教师可以直接在大屏幕上呈现一个钟表,题目中给出一个时间后,便可以点击鼠标移动屏幕中的指针,让学生们直接观察指针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就能有效把握三者之间的具体关系,也能有效掌握具体换算方式,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基于新课标内容可以得知,教师在授课的时候,理应将学生当作学习主体,让其自主学习知识,而教师只需要引导即可.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们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在得出个人见解之后,学生可以与他人展开交流,逐步提升自身思维水平[5].

例如,在复习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题目做成一个简单的三维游戏,让学生们一步步答题闯关,完成游戏.每一个关卡都会针对一个知识点设置填空题,同时再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彼此竞争.为了提高答题效率,组内成员可以分工合作,一同探究,寻找最快且准确率最高的方法.最终,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还要将本次活动的成绩纳入期末成绩.小学生普遍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渴望与他人一较高下,因此他们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组内成员在沟通的过程中彼此交换意见,使得思路完全打开,不断发散思维,从多维度出发理解知识内容,进而完善了自身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们的团结协作能力、协调能力以及沟通能力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而使得自身综合能力有所提高.

(四)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估模式已经十分陈旧,很难满足实际需求,评价主体非常单一,评价内容也过于简单,教师的个人意见往往会直接决定评价的结果.显然,这种评价模式缺乏合理性,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所忽视,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发展.长此以往,学生們也都将自身注意力放在考试方面,寻求一切能够取得高分的方法.因此,依靠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例如,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可以直接采取“线上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们登录学校的网络平台,直接在网上做题,给出答案并上传.所有学生的答案都能在网络中看到,彼此就能相互探究,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留言.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为学生们打分,留下评语.另外,学生们也要成为评估主体,最终将所有分数汇总在一起,得出平均分.相比传统的评估方式,这一形式能够有效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为和谐,还能加深学生们的学习印象,提高其学习积极性[6].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存在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教师可以尝试应用信息技术,对复杂知识点进行转化,以更为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如此一来,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就会有所提升,学生们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最终使得自身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姚远,李朝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旬刊,2013(4):110-111.

[2]孟根图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2):104.

[3]张玉红,张丽颖,道盛琴,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办公自动化,2015(11):24-26.

[4]高云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数学大世界,2018(4):21.

[5]徐亨香.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J].都市家教月刊,2017(3):145.

[6]覃艳.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实践研究[J].新课程(上),2012(2):183-184.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第3篇

当前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谈论最多的是多媒体和网络的作用。教师备课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普适的信息技术”,例如PPT 的版面和内容的设计,网络环境条件下数学课的组织,利用一些动画软件平台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等。所谓“普适的信息技术”是指PPT、网络、Flash、Excel等等通用的技术。但实践却向人们提出了尖锐的问题:由于普适的信息技术不是专为数学教学设计的,因而不能满足数学教学的特殊需求,同时使用这种技术也没有使教师的工作变得便捷,反而给教师带来额外的负担。于是把普适的信息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的奢望导致了许多华而不实的仅仅体现一般教育技术理念的课程整合表演课,却是不及格的数学课。

于是人们不得不思考,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数学课程整合依赖的信息技术支撑是什么。看来我们不能把眼光局限在多媒体和网络上,不能把信息技术狭隘地理解为就是普适的信息技术,或许应该从信息社会数学教育本身的教育价值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对数学教育的深刻影响进行换位思考。

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与数学机械化

信息时代的数学,不同于工业社会的数学,更不同于农业社会的数学。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促进了数学本身的进步,也极大地拓宽了数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多的人在自己的工作中需要用到数学。另一方面,数学机械化也为用数学的人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更多的用计算机代替人的重复性的机械的数学劳动,使人们从繁琐乏味又非常辛苦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以便把精力投入到更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中去。这样看来,信息时代的数学教育无论从教学观念、教育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受到了信息技术进步的影响。看看下面的事实就不难理解这种变化:如果说工业时代的工程师离不开计算尺和常用对数的话,那么这些对于今天的工程师变得并不重要了,他们更需要的是掌握计算机、建立数学模型、必要的算法和相应的编程能力。

数学机械化应当有更多的直接受益者,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是数学教师。针对这个群体的特殊需求,计算机专家已经为他们开发了专门的技术平台,这就是不同于普适的信息技术的专门的智能数学教育平台。应该说,这种为数学教育开发的信息技术比普适的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要更深刻,更直接。它可以极大地改变教师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原来繁琐乏味又非常辛苦的工作现在变得轻松了,原来想做而做不到的事现在可以实现了,更令人振奋的是新技术使教师可以做原来连想也想不到的事。

让我们从所有数学教师都离不开的计算体验新技术带来的优势吧。

先从分数计算谈起。今年是2008年,在今年2月29日出生的小孩如果按照阳历明年将无生日可过,为什么?因为今年是闰年,明年没有2月29日。可为什么会有闰年,而且四年一闰呢?这就涉及分数计算和渐进分数。原来一年有365天5小时48分46秒,正是这个零头促使天文学家设计出闰年以修补这个零头的累积。细算下来5小时48分46秒

合——+———+————天,这个

简单的分数运算并不困难,但比较烦,用计算器也不好算,现在有了智能数学教育平台,可以马上得出结果了(见图1)!这个分数的第一个渐进分数是—,也就是说按365天计算,每一年要差出—天,这就是每过四年在2月多加一天的道理。

再看一个数列求和的问题:计算求1+—+……+—+……的前2项、前10项、前50项、前100项之和。

显然,这里的分数运算比起上一个要繁琐得多,几乎没有人能够耐着性子从事这类手工计算,而现在利用智能数学教育平台的编程环境,用一个小小的程序,轻点鼠标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屏幕效果如图2所示)

再看一个有关概率的简单问题,如果一枚硬币投出去正面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是—,现在问投出10次有5次正面朝上以及投出100次有50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刚刚接触这个问题的学生可能以为这两个事件的概率都是—,即0.5,但根据二项分布的基本知识它们应该分别是C10(—)10和C100(—)100,那么究竟这两个数是多大?困难还是在于计算!前者还能通过手工计算,后者则是无法通过手工计算完成的。现在好了,利用智能数学教育平台这些都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小事一桩!(见图3呈现的计算机屏幕效果图)

在这个计算结果面前学生的困惑顿时解决了。限于篇幅,这里不可能举更多的例子了,尽管它们十分精彩,不过我想数学教师已经能从上面的例子感受到技术的魅力。

当然,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不限于此,在智能画图,动态测量,轨迹跟踪,数字与符号演算,机器证明,方便的编程环境,数学符号的输入以及与文字的混合排版等方面它都有手工与普适的信息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将极大地减轻数学教师的负担,为他们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专业化工具和理想的信息化工作环境,因而受到他们的欢迎。遗憾的是,这些还远未被人们所认识,因此广大数学教师目前还只是数学机械化理论上的受益者而不是实际的受益者,数学课程整合还只是围绕着多媒体和网络打转转!

智能数学教育平台深藏潜力

技术的进步必将引起数学教学侧重点和数学教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而挖掘智能数学教育平台的深藏潜力将使数学教学更好地适应这种变化。限于篇幅,这里不便于就此话题展开讨论,仅举几个例子稍加说明。

1.算法在数学教学中的位置

由于实际的需要和计算机的普及,构造性数学的重要性凸现出来。就解方程而言,传统教学更多注重精确解,但我们遇到的实际问题特别是不存在公式解法的情况下,往往更需要的是近似解。打个比喻,如果把用公式求出精确解的问题比做动物中的熊猫,那么不能用公式求出精确解的问题则是熊猫以外的动物。为适应这种变化,新课程中介绍了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如二分法。二分法的原理简单,但实施起来却需要重复性的繁琐计算,于是通过算法便可以使计算机担当起这一任务。又如数列的给出,传统教学更多注重的是通项公式,对递推公式则一笔带过。有了计算机,可以把递推公式看成叠代,利用程序在计算机上方便快捷地实现叠代。可见,新课程中安排算法这一内容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计算机和适合的编程环境,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智能数学教育平台恰好可以满足新课程中算法的教学需求。

2.可视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有时让图形说话,一个图能够胜过千百句,这对于学生理解以抽象为特点的数学概念意义尤其重大。可惜的是用传统手段许多图并不好画,而动图则用粉笔根本画不出来。现在既然智能数学教育平台具有智能画图的功能,在数学教学中就应该让可视化大显身手了。

例如研究函数的周期性,怎样使学生理解周期性的概念——“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不等于0的常数T,使得对于函数定义域的任何一个值x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是周期函数,常数T是它的一个周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一个办法是通过图形的直观形象。利用智能数学教育平台作图功能,在输入函数sin2x+sinx之后马上能在计算机屏幕上得到该函数的图像。通过点作图、测量、动画等简单操作可以得到鼠标控制的动图(如图4)。

用鼠标选择点A拖动,函数图像上相应的点以及与其横坐标相差2π的点会同时运动,显示这些点的纵坐标也同时变化,直观地显示出当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常数2π时函数值相等。即对于函数定义域的任何一个值x都有f(x+2π)=f(x),2π就是这个函数的一个周期。利用这个图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值与极值等抽象的数学概念。

如果要讨论如何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只需在这个界面上再经过两步简单操作就可以了。具体作法是作过函数图像上一点的切线,再测量出该切线的斜率。这时用鼠标选择函数图像上的点拖动就得到动切线以及函数在该点的导数的值,从而不难理解函数的导数的符号与函数单调性的关系了(顺便指出还可以利用平台的符号演算功能求出已知函数的导函数,并画出导函数的图像)。用图说话,新课程中增加的微积分的相关内容也变得容易了。

3.数学探索、数学发现与数学实验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数学发现来源于直觉和实验,这方面数学与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相似之点。今天,计算机为数学实验提供了更有力的技术支持。我们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把计算机看成探索数学的显微镜或望远镜,或者作为从事数学发现的实验室。有一种意见认为,计算机对于数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获得问题的解,更重要的在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Edward Lorenz)就是借助计算机提出了著名的蝴蝶效应,预示了非线形动力学的若干重要思想。事实上,现今处于数学科学前沿领域的混沌和分形的许多重要发现都是和在计算机上进行的数学实验有关的。

我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性——从人教版高中新教材的一个案例谈起》一文中(本刊2008年第1期)曾经举了一个例子:指数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像有几个交点?这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中学数学的案例。因为绝大多数甚至是有几十年教龄的教师只清楚指数在小于1大于0的条件下两个函数图像有一个交点的情况,而对于函数图像有两个交点和三个交点的情况全然不知,甚至我接触过的一位大学教授也说对于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三个交点的情况难以想象。但是借助智能数学教育平台的画图功能画出含有参数的函数y=ax与y=logax的图像后,再借助鼠标控制参数a的变化,任何一个中学生都能真切地看到以上所说的三种情况。这说明这种技术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主动学习、发现探索的空间,使学生的独特的数学想法得以发展、开拓和验证。

综上所述,智能数学教育平台对于数学教育的现代化有着深藏的巨大潜力。它除了减轻数学教师负担外,还将影响数学教学的侧重点,有利于教师在计算机和人脑思维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创设生动活泼的新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洞察力、数学直观感觉和对抽象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的理解,让数学变得容易有趣。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文章分析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了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策略,希望为有关教育部门以及从教者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小学数学;整合

信息技术化为科技发展大趋势,其核心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目前信息集束化正日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学习方式。新课标中要求,在设计和实施小学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时,要结合教学实际,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将信息技术整合进教学内容中,提高其实效性。全面考量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有机联系,大力开发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手段,切实改善教和学所面临问题,使信息技术在小学生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当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教育部门缺乏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是指导性文件的缺失,另一方面是评价二者整合效果的体系与指标缺失。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指标能够对教学成果进行适时反馈,进而促使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反思,进而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所以,对教学成果及时、准确的评价实际上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2、教師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素养不能满足教学需求。一方面,教师对二者整合内涵的理解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是有些小学小学数学老师不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第三,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信息技术使用欠缺合理性。在小学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中,有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不顾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以及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占比过分扩大,或者在使用课件教学时,过度依赖于课件而忽视了必要的板书,加之播放速度过快,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能真正理解和全面掌握,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情感缺失。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小学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中现象就是教师形成了惰性,传统备课中对教学环节的设置、活动的安排以及教学互动的构思逐步被上网下载课件、熟悉课件等更加机械和简化的程序所取代,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多是依赖课件的播放,按照课件中设定的程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心理需求,也减免了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课堂演练的机会,学生也失去了借助黑板演算的结果在课堂上与全体同学共同讨论和查找不足的机会,这对学生个人发展极为不利。

二、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策略

1、相关教育部门应立足现代教育,制定详细、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文件。从教育本质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出发制定详尽、细化的指导性文件。(1)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小学数学课程教育的目标在于使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得以有效培养和提高,将构建主义、行为主义以及认知主义等相关的学习理论加以综合、灵活的应用,将教学目标的制定划分为长期和短期两个层面。(2)二者整合后的教学任务在于实现小学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帮助、促进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动手实践以及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综合运用假设、猜想、实验、推理以及证明等方法获得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重学习体验,使学生认知潜能通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得以全面激发,帮助其建立系统性的知识架构。(3)教学环境要在传统单一的黑板板书基础上,以几何画板等教学软件加以填充和丰富,通过直观、生动的情境创设和模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通过可视化的具体操作验证猜想,通过过程的全方位展示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解决,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和联系。通过制定专业、系统化的指导文件对这些内容加以明确和指导,必将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

2、提高小学小学数学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以及能力素养。首先要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教师信息化的技术理论和教育理论水平,将教学设计等环节中信息技术的具体使用和相关的支撑理论连接起来,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理论及实用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入理解,利用资源搜索和筛选、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学生自主探究、学生之间的协作讨论以及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等方法将信息技术整合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的各个环节和步骤中。同时教师要强化自身信息技术使用水平和能力的提升,通过培训以及自我充电熟练掌握基本办公软件、几何画板以及智能化的教育平台等相关软件和平台的操作。提高利用网络平台搜索和筛选教育资源和信息的能力,能够从海量的网络资源信息中快速、准确地找寻到符合教学目标及教学实际需求的资料。

3、充分考虑学生感情,小学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注意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若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就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充分考虑其心理及情感需求,在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注重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速度保持同步,避免机械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情感造成无形的损伤。

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转变的过程中,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是和具体形象思维联系紧密。小学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特征,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枯燥,学生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动画为学生设定学习问题情境,利用一种学生更加感兴趣的方式呈现小学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认知冲突,并引发小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思考。

三、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有效整合是提高小学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小學小学数学教师应准确定位自身角色,对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地位有深刻认知,并于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积极展开实践,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的自然、有效整合,实现二者的无缝链接。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第5篇

1 演示课件的作用

目前大多数计算机辅助教学都属于这种类型。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看成为传统教学的延伸和改进。一般学校的教室中往往配备有电脑和大屏幕电视或液晶投影仪。教师按照教学大纲, 使用预先编制的课件来进行教学。

从使用的软件来看, 不少公司在90年代都推出了自己的演示型课件产品, 其中最著名的有《巨人多媒体系列教育软件》和《鹏博士多媒体系列教育软件》。另外, 教师也可以用Powerpoint、Author Ware等多媒体制作工具, 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 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这种教学主要还是以讲授为主, 其优点有: (1) 直观、易懂。可以表现一些常规方法无法直观演示的内容, 如地震的成因、大陆的形成、植物的双受精过程等。进行这类模拟费用少、时间短、没有危险, 技术上没有较大的困难。 (2) 经济、方便。一间多媒体教室只需要一台电脑、一台投影仪, 成本不过三四万元人民币, 但可以满足五六十名学生的学习要求。

2 辅导学习的作用

人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使用计算机软件来进行练习和实践, 以及模拟教师教学过程, 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前一个模式中,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学习要求, 选择不同的练习环境, 使学习更有成效。在后一个模式中, 学习者可以按照计算机给予的教学程序来学习新概念、新知识。

《走遍美国》系列教学软件就较好地完成了信息技术的个别辅导的作用, 《K12考评王》等软件的设计开发也体现了这种思想。在因特网上, 如洪恩在线网站推出的洪恩英语学习, 其界面简单易操作, 较好地实现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时的交互。

许多教师都比较喜欢这种类型的软件, 因为学生既可以直接接触优秀软件, 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当学习遇到问题时又可以及时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有些地方的老师还提出了一种被称为“各出奇谋”的新思路:学生自己出题, 通过局域网提交给教师;教师选择其中符合要求的题目, 使用计算机迅速组成一套新试题, 提供给学生网上测试, 由计算机给予及时反馈。笔者认为, 这种教学为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全程参与, 真正体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

3 获取学习资源的作用

众所周知, 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 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 而且这些知识和资源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体结构组织起来的, 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的学习。这就为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因特网获取学习资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利用搜索引擎。目前因特网比较著名的搜索引擎有“雅虎”、“搜狐”等门户网站, 还有“google”、“Baidu”这样专门的搜索引擎。二是利用教育网站。目前教育网站可分为四类:如: (1) “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等; (2) 教育门户网站, “K12中小学教育教学网”、“中基网”等; (3) 学科专业网站或教师个人主页, 如“中学语文教育”、“化学教育资源网”等; (4) 主题网站, 如“鲁迅”、“保护绿色家园”、“数学奥林匹克”等。利用因特网所提供的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课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知识, 同时也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组织构建工具打下基础。

4 信息交流的作用

据有关学者提出: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 能够增进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我们通常是在互联网的硬件环境下, 开通论坛、聊天室等, 让学生在网上进行交流。使用这种方式, 每个学生可以看到其他同学的观点, 还可以把讨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 有效地实现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拓展。

如某校有一节生物网络课《芽》, 就把论坛和聊天室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在其中进行讨论,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与学生一起进行讨论。在学习中, 一些学生还将“芽在太空中的发育情况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发贴在相关网站, 寻求专家的帮助。这种课利用了网络通讯技术, 组织各类协商、讨论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但是, 这种方式只能作为师生交流的辅助形式。面对面的交流是最主要的, 在目前是不能够完全被替代的。

5 探索研究的作用

信息技术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主要方法有两种:一是用信息技术虚拟实验环境,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现象、读取数据和科学分析, 培养探索精神。例如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学生可以使用chemlab (一个虚拟化学实验软件, 可以从互联网上免费下载) , 在电脑上“做实验”, 通过选取实验器材、药品, 设计实验步骤, 对各种化学现象进行探究学习。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 也有一个Funny Bone的类似软件。二是利用工具型教学软件对教学和学习提供支持。例如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几何画板”可为学生提供自己动手, 探索问题的机会:当面对问题时, 学生可以提出假设和推理, 然后用“几何画板”自己做实验来发现、总结一些数学规律和数学现象。

但是chemlab、Funny Bones这类自然科学实验的虚拟软件不能全代替真实的实验。信息技术提供的虚拟实验环境只能够起模拟、示范和帮助探究的作用。

6 知识组织构建的作用

现在出现了许多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 如Web Quest, Intel未来教育 (http://www.teachfuture.com) 等。这些新的教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 信息技术在这里起到了知识组织构建工具的作用。学习者使用的是最常用的工具软件 (Word、WPS) 、信息集成工具 (如Front Page) , 还有一些作图、制表的工具。这类教学方式并不要求学生如何高明地使用工具软件, 而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 对信息的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在平时教学当中, 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观察情况来看, 70%的学生愿意用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却只有40%的学生表示自己有能力完成这项工作。因此, 要在教学中发挥信息技术在知识构建的作用。还必须加强学生工具软件的使用能力。

7 深思和建议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是继承了传统的学科教学的优势, 同时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的特点的教学类型。而现在的课程整合还存在着许多值得沉思的问题:有部分老师过多使用计算机;有些学校还以课件教学、网络教学的多少来评价一名教师的教学的好与坏, 如果上多的老师就是优质课, 年终可以评优、加奖金, 这样使我们在探索创新教学的同时, 大大迷失了方向。例如:生物老师在上课时, 如果使用3D动画技术向学生展示不同植物的叶序, 其实这样的课, 从校园采摘几根枝条就可以讲得既直观又具体了。这样盲目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但我们的实质无非是要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将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所以笔者建议以下两点: (1) 各学校应该大力加强硬件的建设。目前, 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的广西防城港市的中学中, 大概平均每20名学生拥有1台电脑, 美国早在2000年每5名学生就拥有1台电脑, 可以说, 硬件的不足还是制约课程整合的瓶颈。 (2) 进行教学过程的变革。信息技术课到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试?怎样评价?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如何把握?零起点的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思辩的基础上。要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必须采取实证研究, 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一套方案来, 摆正信息技术课程和课程整合的关系。这样, 才能使信息技术在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摘要:这20多年来,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并特别强调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 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新型教育方式,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景尧, 刘绥.网络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初探[J].教学交流.中, 2008.6.

[2] 辛思楹.如何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东方青年.教师, 2012.2.

数学学科课程整合论文范文第6篇

1 整合应关注数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给学生提供真实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现行的教材也多以实例为学生提供学习情境, 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在进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中, 应该严格按照数学学科的要求, 与学科内容相适应。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在概念教学、思维方式培养、数学知识的运用上发挥其他媒体不能实现的功用, 发挥它虚拟真实情境, 可重复等优点。在学科方法的培养上, 信息技术的使用应该完全符合数学学科方法的要求与步骤,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能切实达到培养的目的。也就是说, 在小学数学的课程整合中我们要时刻关注信息技术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和学生的发展,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创设的情境和学习内容、方法的选择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在此过程中要用系统论的观点来解决数学学科教学系统中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关系 (特别是传统手段难以很好解决的问题) , 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对于整个教学系统的影响:教师的教有何变化、学生的学有何新的特征、学生的能力发展有何新的特点。这些还需要我们大家的深思、探索和研究, 这也是课程整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2 课程整合应关注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中定义, “在面临各种问题情境, 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能够从中发现所存在的数学现象并运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可以看出, “数学思考”是指学生与数学相关的思维水平方面的发展, 是普遍的。这是受教育者在生活中时刻都必须要面对的, 具有普遍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数学思考”才是数学学科的最终目标, 它使学生的发展可持续, 真正体现了“小学数学是一门工具学科”这一特点。正是由于它的重要性, 在《标准》中规定:“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考, 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整体目标。以保证学生均衡、可持续发展。

“数学思考”的具体目标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统计观念、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意识。而数学教学现实中教师真正关注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并不多。这一方面说明教师的注意力主要还是放在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上,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他们缺少引导和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和手段。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3 课程整合应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有机整合, 要在数学学科的背景下,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交流、展示、资料搜集的重要工具, 需要教师有着丰富的理论实践基础和扎实的现代教学手段操作使用技术, 并充分了解传统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有选择地使用。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充分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并进行合理的信息化改造, 使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心理与认知特点;要充分研究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内容这四个教学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关系, 改革教学组织架构, 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实际;要充分利用当代教育、学习理论来研究教学, 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教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 这样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系统、更细化, 让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与学科教学之中, 达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改革的更高目标——全方位、深层次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可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思索和总结才能发现两者整合的本质和规律。让我们的整合首先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 其次信息技术的运用要恰当、适时, 再者信息技术的运用要达到有效的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与学科方法。要在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探索, 并积极吸取别人的理论成果, 在数学教学的各环节进行实践与理论探求, 寻找出一条自己的整合之路。

4 课程整合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或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采取何种教学手段, 是传统的讲解、展示, 还是采用信息技术的辅助, 关键取决于数学教学的内容、小学生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与学习方式、数学的思维方法。随着我们认识的加深和实践、研究的深入,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或者是手段。

4.1 顺应时代潮流

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以几何级倍数增长, 传统教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育急需寻找突破口。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广泛应用的程度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料, 也已经成为人们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出发点。在寻求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改革的突破口时, 很自然的选择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信息技术。用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 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使其产品越来越智能化、性能越来越先进、价格越来越低廉, 操作也越来越菜单化, 为我们实施教育信息化提供了可能。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各国无一不把教育信息化作为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此, 各国还投入了百亿、乃至上千亿元的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

近二十年来, 我国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提出一些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 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支持政策的实施。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提出:从2001年起, 要用5年至10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要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 经国务院批准, 从2003年9月开始, 我国又以很大的力度和上百亿元的投入实施面向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13年底, 基本实现“班班通”, 偏远山区也开通了教学点数字教学资源, 使教育信息化的常态化提供了物质可能。

最近几年还改革考试制度, 淡化中、高考“指挥捧”的作用;给中小学生提质减负,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师继续教育, 建设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等。

4.2 具备了所需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育理论的各种思想和方法, 像结构主义教育心理理论、知识结构教学论、建构理论等, 逐渐被介绍到我国, 并被接受、实施和研究, 推动着我国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教学改革, 同时为课程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指南。

4.3 拥有一定的实践基础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化出现以下几项令人振奋的变化:我国中小学 (包括农村中小学) 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逐渐普及;广大教师 (包括农村教师) 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全国范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开始成为现实。这就使农村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也得到明显的改善, 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也使我国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从2008年前后开始由关注硬件建设逐步转入关注“教学应用”的阶段——强调要通过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

我们国家大多数的学校已经有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设备基础和比较丰富的课程资源, 加上正在实施的“班班通”工程, 这些都为整合的常态化应用发展提供了契机。但仍应该多学习新的理论, 多实践、探索, 努力提高整合的层次与水平。

5 课程整合应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 采取何种手段与方法, 都要以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标, 而不是图新鲜, 搞“花架子”。

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整合, 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师主导性的体现, 都可以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 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有效整合来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使数学课堂教学真正走上一条卓越、高效的发展之路。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已经凸显出它的巨大功效。实践与思考的深入开展, 对数学学科的整合提出了新要求:整合应关注数学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等诸多要素, 只有这些方面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 形成新型课堂教学结构, 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整合能起到很好地作用;整合应成为一种常态化的教学方法或手段;整合的落脚点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展学生能力, 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学科,有机整合,发展学生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数学课程标准[M].四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邵万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价值和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3) .

上一篇:个人资源管理实务论文范文下一篇:肖邦钢琴音乐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