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

2024-02-10

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针对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对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投资管理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企业经营管理;金融投资管理;应用

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当中,通常很容易遇到一系列的发展问题,而当企业真正面临问题时,必须要及时的将问题解决,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稳定发展。这就要求企业相关领导管理人员必须采取相应合理化的管理举措,其中针对金融投资的管理就显得极为重要。尽管金融投资管理无法切实消除和解决企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问题,但是其本身能够引导企业向着良好的方向稳定发展。

1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问题

建国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既为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对企业的发展生存形成了挑战。传统体制下,企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自生发展的动力和能力都比较弱。现如今,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主动走向市场,寻找新的机遇,形成资金互动和流转,增加和积累财富。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国内的企业在进行金融投资管理也时常遭遇三个问题:①企业的资金来源有限。对于一些新成立或者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企业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其为了经营运转就需要向银行申请一定数额的贷款。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于企业贷款的监控成本非常高,小型企业不仅信用等级比较低,而且能够抵押的固定资产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小型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难度。即便是商业银行给企业放款,贷款的期限也比较短,这就导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营运资金严重不足。②融资结构不合理。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融资结构影响较大,经常出现流动性贷款流失等问题,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③投资资金回收难度大。企业通过投资并回收来获得回报。然而当前不少企业,在进行投资后,在短期内都无法获得投资收益和回报,在最终资本回收时,也常陷入经济纠纷,增加企业运作风险。

2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2.1健全管理制度以规避金融投资风险

要想实现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目标,企业就必须健全金融投资管理制度,增强管理意识,认识到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之前必须明确投资政策,这也是企业金融投资准备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企业只有对市场情形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保证金融投资的合理性。合理金融投资政策也是企业投资行为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企业作出金融投资决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如果金融投资决策不合理就会阻碍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一定损失。对此,企业不仅要了解国内经济政策,还需要了解国际经济形势,完善内部金融投资管理机制和体系,保证金融投资的科学性、合理性。企业的金融投资项目一定不止一个,企业必须学会组合金融投资项目,并对组合后的金融投资项目进行调整,对金融投资项目组合能够带来的效益进行评估。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企业还必须建立金融投资风险防范机制,降低外部因素对金融投资的影响。

2.2加强金融投资管理队伍建设

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资金做保障,还需要专业人才做后盾,人才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性人才。对此,企业要不断吸收更多专业性人才,健全人员录用制度,择优录取,而且在人员进入企业后,企业也要定期对金融投资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实行优胜劣汰的用人原则。除此之外,企业在壮大金融投资管理队伍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金融投资管理队伍的专业素养,发挥出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还需要完善金融投资管理人員奖励和惩罚机制,对于工作表现佳的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提高金融投资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是,对于工作态度不积极,责任心不强的金融投资管理人员也需要给予一定的惩罚,规范金融投资管理人员行为。

2.3规范企业预算机制

在企业发展中,资金预算工作十分重要,其关系着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是一项重要信息依据,与此同时,其影响着金融投资管理的工作质量。因此,想要做好编制的预算工作,需要对企业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和了解,对企业未来发展道路进行规划,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在编制预算工作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在企业管理中,编制预算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开展编制预算工作之前做好市场调查及取证,对市场发展情况有一个全面了解,掌握真实资料和数据,为企业编制预算工作奠定基础。②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应当设立全面、完善的编制预算管理体系,禁止随便更改数据或者随意调整预算数据。如果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对预算数据调整,那么需要提供具有说服力的资料。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规定调整预算数据。由此可见,不断的完善编制预算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的资金管理,为企业资金管理相关工作提供预算依据,保障金融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在编制预算工作中,需要公正、公平。确保编制预算工作可以不受外界相关因素的影响。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管理和审核,对于部门谎报、虚报等问题需给予严厉的打击和批评,保障预算公正、公平,为企业的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提供准确依据,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为企业制定适合的发展策略。④详细记录编制预算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数据,并进行系统分析。准确记录预算的结果,为企业每个部门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与此同时,还可以有效指导各部门之后的各项工作。利用数据可以有效约束各部门工作,提升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加强资金管理,并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财务基础,确保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结语

企业的经营管理好坏关乎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而企业所进行的金融投资又是企业能否获得飞跃的关键。所以每一个企业领导者都应该意识到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解决金融投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让金融投资管理成为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一把利剑。

参考文献:

[1]郭一雄.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5(19).

[2]张斌.浅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4).

(作者单位: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

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经济与道德不可割裂、相互依存。基于这一点,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则必然存在着道德哲学层面的原因,具体表现为:货币拜物教伦理观的盛行、利他主义人性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的人为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正的丧失等。

关键词:道德哲学;美国金融危机

一、问题的提出

现有文献关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研究,胡若痴、卫兴华将之总结为“市场说”、“制度说”、“政策说”、“周期说”等4个方面;雷达、赵勇则总结为过度的金融自由化是导致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归罪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市场道德风险上升导致了次贷危机、次贷危机与美国长期经常账户逆差有必然联系等4个因素。然而,上述观点很少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进而从道德哲学角度关注美国金融危机成因。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2009年2月2日访英期间在剑桥大学“瑞德讲坛”发表演讲中说,有效应对这场危机,还必须高度重视道德的作用。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真正的经济学理论,决不会同最高的伦理道德准则产生冲突。因此,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这就表达了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与客观事实:经济与道德不可分割,相互依存。

亚里士多德早在《政治学》一书中就对商品交换所发生的经济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思考。中世纪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中归纳了卖者三种行为的不道德性和非法性:商品的品质缺陷、缺斤少两与以次充好。近代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英国道德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代表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也提出了“道德人”与“经济人”的不同研究主题。这两本书都是从人的互利本性出发,对人的行为动机展开分析,揭示出人类道德行为与经济行为的人性不同出发点。在《道德情操论》中,斯密将利他主义情操视为人类道德行为的普遍基础和动机,他说:“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斯密在《国富论》中把个人利己主义的利益追求当作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认为“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自利的打算。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事实上,人的利他、利己都发自于人的互利本性,“道德人”和“经济人”都是完整人性的体现,无法割裂。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的同时,分析了与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特点,以及由此决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观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包括道德关系通常是以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出现的。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商品拜物教的必然性。他深刻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货币不仅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致富欲望的唯一对象。这种欲望实质上就是万恶的求金欲”。商品拜物教对人类道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人与人因为利益关系而相互联系,货币成为衡量道德的最高标准,利己主义普遍盛行,“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

总之,人类的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难以截然分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是经济理想与道德理想的最佳实现。德国学者科斯洛夫斯基曾提出人类有两个伟大的动力:一是最强的动力,追求经济利益的动力;二是最好的动力,追求道德完善的动力。既然道德与经济不可分割、相互依存,那么,从道德哲学层面说,人类需要以道德的标准审视自身的经济活动。具体说,人类的经济行为既要利己,也要利他;既要追求经济利益、经济效率与资源有效配置,也要遵循客观公正、公平、诚信原则;人为经济制度设计,既要有助于获取自身正当利益,也要保护和不妨碍他人利益,等等。从古今中外的道德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渊源来看,我们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绝不仅仅是存在现有文献所说的市场与制度缺陷、政策失当以及过度金融自由化等方面原因,更是有着令人深思的道德哲学层面原因。

二、道德缺失与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

道德缺失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之一。我们认为,导致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道德道德哲学层面的原因主要表现为:货币拜物教伦理观的盛行、利他主义人性的缺失、缺乏社会责任的人为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正的丧失。

1.货币拜物教的伦理观造就了金融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性

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西方的本体始终是一种观念体,现实当中是没有本体的。康德就把本体归结为一种纯理性存在,只在理性理念中才能够思考它,感性世界中是没有本体的。但在中国哲学里,本体却始终是实指性的,可感可触的东西,就是实体,不需要思辨,甚至连语言都被消解了,禅宗一直讲“不立文字”。中国人的本体并不是在纯粹的理性思辨中呈现的。这样,中国人对财富的理解也就是多样的、实指的,很具体、很感性,看得见、摸得着,各种各样的物品器具,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宝贝,都可以传世,而并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将钞票(货币)看成自己唯一的财富表达方式,是致富欲望的一个对象而且是唯一对象,这同马克思所说的“货币拜物教”并无二异。

西方社会货币拜物教的伦理观造就了资本逐利和贪婪的本性,它贯穿资本主义整个发展史。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时代,金融资本运作是当代资本运作的最高形式,也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存在方式。借助于金融资本投资获利,是货币拜物教的伦理观所催生的当代资本逐利和贪婪本性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此道德哲学观念下,美国不断热衷于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制造高风险的虚拟资本。2002年以来,美国金融资本主导制造的房地产投机中,金融衍生产品极度膨胀,金融创新达到离奇地步,CDO的平方、立方、N次方等新产品层出不穷;并且,这些虚拟资本无一例外地表现为高杠杆运营模式,虚拟资本产品数量往往几十倍其资本金。与此同时,非金融机构也因追求资本高回报率的驱使而愈益偏重于金融资产投资和投机,由此引致其金融资产比重也在不断上升,金融资产泡沫被放肆吹大。虚拟资本过

度投机过程中,尽管虚拟资本的价格始终依赖于“预期得到的、预先计算的收入”,这一收入在一定限度内可以自我维持和自我膨胀,而一旦回流延迟,预期的现金流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实现,危机就爆发了。可是,这样一种未来预期的现金流往往源于某一实际商品价格的不断上涨,但当实际商品价格下降,金融市场上过度投机而产生的虚拟资本预期现金流无法实现,虚拟资本大幅缩水时,金融机构只能压缩其资产负债表,紧缩信贷,金融危机就产生了。美国房地产市场中的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逐利性、贪婪性的过度积累,支撑了借贷资本的扩张和房地产金融的快速发展,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人们货币拜物教的伦理观驱使。而房地产的“火爆”又进一步引发虚拟资本过度性投机并使其价格走高。但以次贷为基础的虚拟资本运行状况却间接、最终取决于房地产价格的涨落,这就使得巨大的虚拟资本对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十分敏感。当美联储连续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导致房地产“火爆”的价格逆转下降时,贷款违约率上升,各种各样的虚拟资本预期现金流便无法实现,其价值大幅度缩水,金融机构只能压缩其资产负债表,紧缩信贷,金融危机便爆发了。

2.利他主义人性的缺失导致了金融风险的累积

经济学中所谓“斯密难题”留给了后人关于人性利已(一般理解的“经济人”)与利他(一般理解的“道德人”)是否统一的诸多讨论。前文已表明,经济与道德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从而,经济活动的本质决定了经济与道德是内在地融合在一起的。这是因为,经济是主体通过供给以实现增值的活动,供给必须满足他人和社会的某种潜在或现实需求。换言之,这种供给必须是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只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供给,才能满足他人和社会的某种需求,进而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承认,因而才能实现增值的目的。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私人劳动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转化为社会劳动,交换才能发生。就是说,尽管“利己”是驱使经济人从事经济活动的内在动机,然而要实现这个动机,就必须通过“利他”的手段才能达到。在经济活动中,利己和利他是内在统一的,利己的经济人与利他的道德人在经济活动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不是相互分离的。

而经济和道德相互结合的支撑点是利益。每个经济人都根据“自利”原则去行为。任何人都不能孤独地存在和发展,因而人与人之间需要彼此的互利,互利正是对自利的界定和限制。人们在关心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考虑到交换对方的利益,使交换双方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否则,自身也无利可图。而就美国金融危机而言,只有利己、缺乏利他的有缺陷的人性不断催生着金融风险的积累,最终酿成危机。

(1)金融机构不顾投资人利益、刻意隐瞒风险,不断进行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住房抵押协会和联邦住房抵押贷款公司等率先发行基于住宅贷款的证券化产品(MBS),从而推动了住宅贷款市场的流动性自出售贷款开始进入到证券化阶段。同时,美国住宅金融机构也面临着脱媒的严峻市场环境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住宅金融市场上传统的“贷款并持有”(originate to hold)的经营模式开始让位于“贷款并证券化”(originate t。dis-tribute)的商业模式。“贷款并证券化”步骤基本有三:一是住房贷款的“一级市场”,借款者申请贷款,得到资金和住房,贷款者发放贷款,得到作为抵押的住房合约和预期还款现金流。贷款者主要是一些专门从事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如新世纪公司等。此外,贷款者还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信用合作组织、保险公司和与房屋贷款相关的政府机构。二是住房贷款的二级市场,主角是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如花旗集团、美林证券和汇丰控股等。它们从一级贷款商那里购买了住宅抵押贷款债权,但也无意长期持有这些资产,于是就对其进行证券化处理。它们将住房抵押资产(MBS)与其他资产的现金流混在一起,做成资产抵押证券(ABS)后,再出售给最终投资者。三是再证券化。为了进一步分散风险,金融机构通常会对这些ABS再次证券化:一是将部分低等级的ABS转售给自己所属的“特设机构”(SPV),由SPV将这些ABS与其他资产(如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混在一起形成新的资产池,做成“债务担保证券”(CDO),再出售给最终投资者;二是成立相对独立的“结构性投资机构”(SIV),SIV一方面购买CDO作为资产,并采用内部增信法,对这些CDO再次证券化,也就是说,对这些CDO重新分级。然后,SIV再以这些CDO作为资产保证,向投资者发行短期“资产支持票据”(ABCP)来融资。这样一来,原本高风险的次级贷款,就被洗成了低风险和高收益的资产,金融风险被刻意隐瞒了。这是因为,住房抵押贷款及其衍生的虚拟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虚拟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房地产市场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人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虚拟资本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可见,这种资产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复本”,其本身价值只是幻想的,其积累与现实资本积累毫无关系。这种虚拟资本的过度积累不仅造成财富的集中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恶化,更重要的是极大地强化了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的相对独立性,造成偏离实体经济的资产泡沫化,导致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从而孕育着金融危机爆发的基础。

(2)金融机构管理层过多强调个人利益忽视他人利益。新世纪金融公司、贝尔斯登、“两房”、华盛顿互惠、雷曼兄弟、美林、AIG等问题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明显缺乏权力制衡,过多地强调管理层的利益而忽视对股东、债权人、受托人、债务人等相关利益者的权益保护。其中,商业银行和按揭贷款机构基于“发起——分销”模式分散按揭贷款风险的功能,降低审查标准大量搞按揭,埋下了信贷违约率大幅增加的隐患;投资银行设计出种种复杂的覆盖次贷的各种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并以其“专业性”和推销术,在世界各地不合商业伦理地大力推销这种实际上连设计者自己都说不清楚其风险传导机制的创新产品;评级机构因利益冲突而缺乏准确性和公正性,将很多潜在风险很大的次金融衍生品评为AAA级误导全球投资者;本应履行谨慎义务的保险公司,不顾投保人的利益,不惜降低风险溢价,通过债券保险和CDS介入次贷市场,并参与对冲基金等高风险投资。另外,许多金融机构高杠杆地操作过于复杂且难于监控的高风险金融衍生产品,高管层往往缺乏相应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知识和培训,加上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复杂性、高杠杆性和巨额性等特征,以及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缺少董事会授权的情况下持续扩张,而且董事会对此没有花费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也缺乏提出整改意见的专业知识。

3.缺乏社会责任的人为制度,为金融风险的累积打开了方便之门

(1)美国式消费制度促使人们有恃无恐、心安理得地透支着明天的消费

美国人“寅吃卯粮”式的超前消费曾令世人羡慕和称赞。早在19世纪末美国就有高消费的传统,消费水平被视为生活水准和身份地位的象征。1984年以后,消费占个人可支配收入和GDP的比率呈现快速上升态势。2006年底,两项比率均创历史新高,分别为95.18%和71%。美国长期以来以其家庭和政府部门的超前消费支撑着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注定是不可持续的,个中原因很简单,即:超前消费中的负债总是需要未来不断产生的现金流来偿还的,一旦现金流中断,违约风险便产生了。超前消费模式表现在金融市场中,由于美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且近年来虚拟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发展,股票和房产所带来的资产增值,促使人们在超前消费制度下可以不受约束地,有恃无恐、心安理得地透支着明天的消费,这种消费模式自身就蕴含着“明天”能否偿还“今天”消费所赊欠的风险;而且,房产是一种投资品,其价格特征同虚拟经济类似,也具有高风险性。当2006年美国房价下跌后,虚拟经济的大厦轰然倒塌,次贷按揭者无力还贷时,现金流中断,次贷链条最后一环于是崩溃,上述累积的金融风险得到释放,金融危机便随之发生。

(2)激励有余、约束不足的金融机构薪酬制度,使金融机构人员有承担高风险冲动

金融危机暴露出,美国金融机构在薪酬制度设计方面,过于倾向和追逐个人利益而不顾这种行为可能给社会和公司带来的风险,权责明显不对等。金融机构的高层及其员工的薪酬很大一部分是与短期利润和股票价格挂钩的分红,公司收益越好、股票价格越高,分红越多,最差的结果仅是不分红,高管甚至还能借助所谓“金色降落伞”条款,在危机中引咎辞职时获取高额补偿。这种激励有余、约束不足的薪酬体制,使得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有承担高风险的巨大冲动。可以说,金融机构的现有薪酬体制,已成为扭曲金融市场上投资或贷款决策、触发严重道德风险的重要因素,导致高管层过多关注短期财务目标而牺牲整个公司和相关利益者的最佳长期利益。

4.社会公正的丧失为危机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以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为代表的信用评级机构丧失应有的公正性或诚信,随意提高金融衍生产品的信用等级,为金融危机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面对复杂的金融产品,投资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全面了解结构化的金融衍生产品风险特征,需要依赖信用评级机构所发布的评级和意见,在风险判断上对评级机构的依赖很大。而且,CDO等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构建本身就是以评级结果为导向的,评级机构不但为这些金融产品评级,而且还直接参与它们的构建,并在评级过程中大量获利,具有给予基于次贷的金融衍生产品高评级的动力。然而近年来,在利益和竞争的驱动下,现行的评级和咨询业务综合经营模式,使得信用评级机构背离了“独立、公正、质量”的原则,无视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对债券的基本面做客观公正的研究、随意调高评级的现象较为普遍,严重误导了投资者;而且,市场对评级机构的信任一定程度上也弱化了市场自身对风险的判断。标准普尔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至2007年间创立的CDO类别中,有85%被评为AAA级;惠誉公司在2007年7月的报告中显示,基于中等等级的CDO产品AAA级的评级结果比例仍然占到73.7%,AAA级债券的风险在理论上几乎没有违约的可能,等同于美国国债,由此可见对次贷金融产品评级的虚高达到了何等严重的程度。在流动性过剩、监管宽松的大环境下,对利益的追逐使虚高评级的CDO等衍生金融产品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张。同时,给予高风险产品的高评级使金融市场杠杆率不断提高,杠杆率的提高又吸引更多的高风险产品出现。评级结果表现出的顺周期效应在危机爆发前助长市场投机,助推金融危机的形成。

三、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道德哲学回归,预防经济、金融危机

经济与道德不可分割,相互依存。人类的经济行为与道德行为难以截然分开,“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和谐统一,可有效防范经济、金融危机。美国金融危机表明,人类经济行为中,对于经济利益、经济效率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追求,必须具备批判的精神和戒备心,如果无视这两方面因素,逾越经济行为中的道德底线,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经济效率和资源有效配置,将会破坏人们所期待的社会经济秩序,酿成灾难性后果。康德曾经劝诫资本主义社会,要“以纯粹理性自由克服感性欲念的肆虐,用道德责任超越人性的先天缺陷”。所以,预防经济、金融危机发生,不仅企业、消费者要承担道德责任,更重要的是,作为市场经济的“守夜人”的政府,其宏观经济政策也要承担起道德责任,为此,必须实现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道德哲学回归。

1.以道德的眼光审视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综观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普遍具有凯恩斯主义的干预经济色彩。但人们常常忽视了,凯恩斯主义的经济结构是以“社会的哲学”为视野,同时,它又是建立在亚当·斯密以及马歇尔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凯恩斯认为,自由不能仅仅解释为经济上的自由;在政治层面,自由表现为每个人对于幸福追求的权利,但是,对自由的追求不能妨碍其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斯密的“道德人”与“经济人”本质上是统一的,这同凯恩斯的思想如出一辙。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经济学始终是一门道德的科学。所以,各国在制定本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同时,还应当以道德的标准审视宏观济政策的合理性,审视的标准就是,倡导人们形成正确的财富观和利益观,确保经济行为的客观公正、公平和诚信,设计富有社会责任的社会经济制度以及塑造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相统一的人性,等等。总之,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有助于形成一个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社会经济秩序。“经济人”的胜利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人们需要的是一种基于道德哲学的“共感”,即共同感受到一味地追求私利会产生危及社会的行为,所以,“利己的种种情念”必须在维护文明社会的秩序与自然法正义的基础上,它才能保障资源的有效配置、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利益的实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著名论点——“看不见的手”实际上是指经济活动各主体在道德哲学下的市场秩序的维系。

2.树立宏观经济政策是手段而非目的的意识

英国政治学家、思想家伯克(Burke)认为,政治学和经济学都是一种手段的学问。经济政策也好,经济学也好,其目的也是外力所给予的,对经济效率、经济利益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追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既然政治学与经济学都是一种“手段”的科学,那么对于一种“手段”的追求必须予以某种程度的制约和监督,政府对此责无旁贷。政府应努力营造一个对经济效率、经济利益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追求所必须具备的良好道德氛围,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始终恪守如前文所说的道德底线或道德标准。中国古老传统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伦理精髓,以及现代社会中的“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思想精髓,为我们建立了经济生活中的道德尺度。所以,经济活动中,基于追求经济利益、经济效率和资源有效配置目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手段,应当承担起一种“手段”的追求必须予以的某种程度制约和监督的责任,即,要维护市场经济中基本的道德观——正确财富观和利益观,客观公正、公平和诚信的行为准则,富有社会责任的社会制度以及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相统一的人性等等,只有如此,经济秩序方能和谐,社会方能科学发展。

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日渐复杂,给投资公司带来了诸多的风险。所以,投资公司应不断加强风险管理,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以保证投资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本文从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入手,探讨了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对策

投资公司存在于一定的客观环境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因素具有多样性。财务风险的综合管理不但有助于增强投资公司制订重要决策的能力,为投资公司实现价值最优化提供多种途径,而且还能进一步改变管理的方式并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最终实现共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的建立,应根据管理指标系统,按现实中存在的差距,找到内控的薄弱环节,加强风险的计量、风险限额的确定与分配、风险监控,同时对企业进行动态的监测和管理,从动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动态调控,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投资公司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投资公司在筹资环节存在的问题:投资主体较为单一化,无法满足高科技创新企业对资金的需要。

国外先进经验表明,只要是有承担风险能力、具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风险项目的投资人。目前,我国从事风险投资活动的公司大多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由于受到政府决策的影响,大多数民间资本无法顺利进入风险投资行业,使风险项目的选择及风险投资规模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利于我国新兴创业企业的正常发展。

1.2投资公司在培育环节存在的问题:对项目单位监管不到位,未建立统一的财务核算制度。

一是缺少专门从事风险投资行业的人才。由于投资行业既涉及高科技领域,同时也要涉及审计、评估、投资等相关领域,不但要求从业人员既要懂业务、理论,而且还要具有创新能力。目前,我国投资公司正是缺少这样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投资公司发展的瓶颈。二是对项目单位监管不力。由于投资公司每年投资项目众多,再者出资后,只是派一名董事或财务经理对项目单位日常业务进行监管,故无法对所投资金的使用方向是否正确、财务管理是否规范、人事任免是否妥当进行有效的监管。每年年末也只能根据项目单位提供的财务报表、年终总结、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等资料对其当年的工作做出表面的评价。三是无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来约束项目单位。虽然投资公司从股权关系上对项目单位具有领导权利,可由于投资公司与项目单位有各自平等、独立的法人地位,所以投资公司对项目单位财务制度没有天然的管理权限。例如,由于项目单位执行与投资公司不同的财务会计制度,导致投资公司在编制集团合并报表时无法将项目单位的会计报表准确地并入投资公司,未能整体反映集团的财务状态和经营情况。

1.3投资公司在退出环节存在的问题:缺乏畅通的退出途径,未从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一是退出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大多数投资公司从选择项目单位到最后收回投资,均选择IPO上市、转售股权、破产清算收入作为收回投资的方法。而在我国,通过上市审核需要极其复杂的程序和苛刻的条件;出售股份的产权交易市场在国内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创业板市场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投资公司通过向项目单位提出破产申请方式收回的投资额往往不尽人意。二是《企业所得税法》对于投资公司从项目单位分配得到的股息、红利及投资收益仍按照税法规定比例征税,并且对于股权退出收益征收营业税,严重阻碍着我国投资行业的发展。

二、投资公司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2.1提升风险与责任意识,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文化。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运行离不开集团企业所属母公司、子公司各职能部门和全体员工的参与、配合和支持。改变当前落后的管理观念,增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培育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是成功进行风险管理的最重要因素。在具体的管理上,要做到有明确的内控标准,业务有系统的流程,操作有详细的手册,过程有动态的监控,事后有严格的考核。让每一名员工在自身工作中切身体会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让风险管理深入人心,使风险防范成为—种自觉的意识,自觉规范自己行为。

2.2建立风险信息管理,完善控制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覆盖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和外部各种传播媒介,可以及时获得数量多、质量高的信息,为正确进行风险管理创造条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还能够对银监会要求的监管指标进行计算并能自动提示,对公司内各级机构、各部门、各类业务发生的交易情况,特别是大额交易进行实时监控,控制操作风险的发生。

风险控制管理体系由组织机构体系、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组织机构体系是硬件,内部控制制度是软件,要保证软件和硬件的共同发展。建立风险管理预警系统和管控方法集团公司要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前瞻性和经济性原则建立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利用主要财务报表一一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包含的有关内容,构建合理、科学、有效的指标,对包括融资、投资和资金运营等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就—些特殊风险提出防范管理措施。

2.3完善公司法人治理,保障股东的权益。首先,改善董事会结构,增加独立董事。执行董事比例过高,特别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一,会导致内部人控制。内部董事属少数派董事会,国有投资公司对子公司的要求,独立董事可占1/3,以提高独立董事行权的有效性,达到制约大股东的操纵,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目的。其次,建立董事会的内部专职委员会,在各专职委员会内合理配置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与独立董事的比例,强化董事会的执行功能。再次,独立董事的选聘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可以广纳贤才,提高董事会的质量,加强对独立董事的监管,确保独立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2.4开拓风投公司退出新途径,发行股票上市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方式,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是投资收回最迅速的方法,股份回购作为一种备用手段是风险投资能够收回的一个基本保障,而破产清算则是及时减小并停止投资损失的最有效的方法。因此,不能绝对地去评判某种退出渠道的适合与不适合。作为风险投资公司,在决定退出投资时,应根据风险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外部环境,灵活地选择退出方式。

2.5落实全面预算管理

公司的战略协同与财务监管机制有着一定的关系,目的在于不断强化子公司的财务预算管控力度。将全面预算落实到实处,有效保障了公司权力的优化配置。公司应根据按年、季、月编制财务预算的情况,深入细致的分析预算实际执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采取措施弥补,并科学合理考核与评价预算执行结果,加强改进完善,全面综合目标控制、过程控制、结果控制,从而对公司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三、结论

总而言之,投资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门学问,如何行之有效地规避风险更是一门“艺术”。作为资本市场上的一个重要工具,怎样利用风险投资是当下财务工作者应该积极思考的问题,而且纵观当下,投资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也已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为此我们还应该积极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借鉴国内外的理论知识与经验储备,实现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质”飞跃。■

参考文献

[1]王豫玲.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F].经济研究导刊,2011,(2).

[2]陈瑾.企业集团财务管控体制研究探讨[J].商业会计,2012,(9).

[3]刘秀梅.试论我国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经营管理者,2011,(8).(1).

[4]沈祥明.对集团公司财务风險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3,(20).

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当前,中国新经济形势下大学生面临十分复杂和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增强学生的创业就业竞争能力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经营管理沙盘实践教学和培养创业就业型人才为原则,构建基于创业导向的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的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沙盘模拟;创业能力;实践教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5.145

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业型人才,不仅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毕业生差异化培养、突破就业难题的必然选择。在诸多创业训练模式中,“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具有突出的优越之处,它是一种体验式的互动教学和学习方式,涉及战略、营销、管理、物流、财务、团队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之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亲身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

1 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1.1 创业意识强烈,行动力不足

许多有创业打算的大学生由于学业、家庭等因素最终将创业仅仅停留在想法与概念上,并没有真正地采取实际行动去尝试。而一些初次尝试创业但失败的大学生尽管仍怀有创业的想法,但是缺乏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自信。

1.2 社会经验不足,成功概率较小

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下,学生们普遍缺乏基本的理财技能、推销意识和沟通技巧。而且从那些准备创业的大学生的创业计划中可以发现,许多人还相信单用新奇的创意就可以吸引来投资。从而导致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在进入社会之后会迅速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1.3 理论基础不扎实,难以学以致用

传统的教育观念下,学生们在大学期间普遍重视的是如何顺利通过考试,而非自己实际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单靠死记硬背掌握的知识会很快遗忘,或是根本不能完全理解,从而导致在实际创业实践过程中无法熟练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或是只能纸上谈兵。

1.4 缺乏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培训

很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都是自己在孤军奋战,很少能够有机会接受相关的专业培训,学校方面缺乏相关的专业师资队伍,社会方面缺乏相关的培训平台。学生只能通过实战尝试或是进入其他企业进行实习的方式积累经验,时间成本较高。

2 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意义

2.1 有助于增加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通过创业能力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懂得自己应该成为一个具备创新意识、冒险精神及较强开拓能力的人。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组织、管理及决策能力,还可以培育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2.2 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矛盾

大学生创业不仅解决了大学生个人的就业问题,还为许多社会上的求职人员提供了就业岗位,缓解我国目前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所造成的就业问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2.3 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能够促成很多新企业的诞生,新企业形成的新思路和新技术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新的产品和服务还会刺激新的投资,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实现经济的增长。

3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作用

3.1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

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决策”。为做好企业良好发展的“决策”,“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各小组成员必须投入足够的时间,将以前学过的知识主动调动起来,同时还积极查找未学过但又必须用到的新知识,并将它们运用于企业决策。

3.2 培养大学生的务实精神、吃苦精神及诚信态度

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教学中,“市场老大优先选单”的规则让人心跳不已,如果经受不住诱惑必然只是投巨资打广告,盲目地抢占市场老大地位。一旦赋予实施,必然弄得头破血流。所以,在生产能力不足时,不能盲目超负荷接受订单;市场需求如果不旺,也不能下大“赌注”争夺市场,必须通盘考虑生产成本与运营费用,保证运营企业资金不断流。这样,学生必须为自己企业通盘考虑,务实精神油然而生;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教学通常利用周末进行,学生在此之前需要做大量准备并熟悉相关规则,安排企业运营前的各项工作;教学中总是白热化的竞争,学生为准备竞赛构思最佳方案,往往废寝忘食;教学后需要总结自己在运营企业中的得失,把这一段体验存储于脑海。如此下来,不知不觉就养成了大学生的吃苦精神。

3.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团队合作不仅是企业需要发展的文化,更是企业成功的灵魂。团队成员各自扮演企业总经理、财务总监、营销总监、生产总监、采购总监和财务助理等不同部门角色,每个成员既能从自己的角度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提出自己部门的“经营”方案;又能从全局出发将各自拟订的方案上交企业董事会讨论,形成大家认同的企业方案并遵照执行。在这一过程中,“总经理”随时保证头脑清晰,倾听各部门经理的汇报,分析整个企业发展方向,协调成员间与企业外部等关系,指挥整个企业向权益最大化迈进;“财务总监”统筹考虑资金运营等财务问题,配合各部门搞好投融资决策,保证现金流顺畅,使财务费用最小,“营销总监”需密切关注市场发展动向,积极了解竞争状况,根据需要适时调整市场占有和广告费投入等营销策略,为企业获得最大销售收入努力;“生产总监”要根据销售状况决定选择何种产品进行生产,同时安排产品投入产出,让企业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避免产成品积压;“采购总监”则根据企业产品生产需要组织原材料的订货与采购,尽量做到原材料零库存。各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各部门均需要团结协作,每个成员均以主人翁的意识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谋略。显然,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教学,学生们的创业意识和团队精神都得以强化。

4 沙盘模拟训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课程理念设计与实现

当今以开放为主要特征的时代精神呼唤,高职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这意味着观念到行为的教学理念全盘颠覆。同时,我国施行的素质教育,也诉求着让每位高职大学生个性化充分发展。为推动创业型社会顺利转型,提供创业人才保障,高职创业教育的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大学创业基本素质。沙盘课程必须基于开放教育的理念,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创业企业的真实情况,提供真实创业情境平台,指导高职学生利用沙盘来模拟创建并经营企业,同时让高职大学生在对抗环境中亲自动手学习,主动参与企业创业经营全过程。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创业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在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后,更能促进学生理性创业。

4.2 课程目标设计与实现

高职创业沙盘课程主要教学目标是传授创业的基础知识、树立高职学生的创业意识、培育高职学生的创业人格和提升创业实践的能力。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积累创立企业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课程要达到创业意识的启蒙、创业人格的构建、创业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创业能力的实践的目的。

4.3 课程环境设计与实现

课程教学首先提供充满市场竞争教学平台,尽量让学生身处一个充满真实的市场环境。沙盘课程教学开放,才能尽可能给学生展示一个自由、丰富、开放的世界。环境设计必须处理好“开放”与“封闭”的问题,做好全过程管理,确保各个教学环节有序进行。开放环境还包括课后学习资源开放。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开放学习平台,向学生提供开放,老师把学习资料制作成电子文本PPT 或其他多媒体资源让他们按需主动到平台资源库学习,达到深度共享的要求。教学环境构建应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放和学习平台互动,向高职大学生自身经验自主学习,到各种尽可能世界环境的开放。最大限度开放才能确保在每个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获得更为主动积极的以自己的方式学习。沙盘课程应该提供每一个高职大学生都能够获得个体发展所需的各类资源;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够充分而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才能保障每个个体的充分发展具有了最大限度的可能性。

4.4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与实现

为了培养学生创业综合素质,沙盘课程内容要涵盖全面,包括企业创建经营中的战略决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物流采购、财务管理等方面,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灵活解决面对的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基于开放式视角,课程还必须具备个性素质以及创新性,因此本课程教学内容还应包括创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本预算、进度安排、采购管理和风险控制的全方位整体管理。因此,课程还要涵盖创业项目管理专门技术方法(如甘特图)为高职大学生搭建起他们创业所必需的综合性相关理论知识、创新性应用能力,以及创业激情、创业态度、价值观等创业素质的大舞台。

4.5 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与实现

课程教学组织应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重点体现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沙盘课程教学中学生的角色定位是由学生自由选择,组合 4~7 人成立创业团队,根据创业企业的具体现实需要,明确各自团队角色的工作职责。学生以团队小组为单位,参加开放式沙盘仿真模拟,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每个学习团队自我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取长补短。

5 展 望

全球创业观察显示,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青年都是最具创业活力和创业潜力的群体,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够创造性地解决社会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创造社会价值。企业经营管理沙盘为高校大学生创建了一个创业能力培养的综合推演平台,帮助学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积累创业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整体创业构想,让他们在步入社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石焱.ERP课程的定位与价值分析[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报,2004(3).

[2]陈万江,肖霞.经管类学科实践教学的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3]杜云明,盖丽娜.浅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14).

[4]吕西萍.美国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创新理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高教论坛,2010(2).

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不断发展,各国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已经愈演愈烈,他们成就了世界经济发展共融,对提升国家国际地位也有极大促进作用。我国国有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不完全取决于市场,并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民营企业则具备经济人属性,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主要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目标,所以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跨国经营发展的中坚力量。本文以我国民营企业为背景,深入探讨了其跨国经营的现有模式、内在优势以及国际机遇,并以华为公司为例,分析了跨国经营本土化优化策略。

关键词:跨国经营 民营企业 内在优势 模式 本土化优化策略

全球经济化与市场经济转型后,我国企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期,以民营企业领头的跨国经营活动愈演愈烈。从狭义内涵来讲,跨国经营代表了企业的生产运营理念与执行模式,从广义层面来讲,它则代表了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包括对外技术转让、进出口贸易、直接或间接投资等。我国民营企业想成为跨国公司,实现跨国经营就必须拥有前期一定的规模与财富、经验积累,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积累更多财富、经验,逐渐成为大型跨国公司,最后实现本土化经营,稳定立足于海外市场。可以说,它是企业跨国经营活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1 我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的相关内容阐述

我国民营企业从事跨国经营活动目前已经相当普遍,许多大企业都已经在海外实现了本土化运营,并不断扩大运营规模。为了深入了解他们的运营状况,有必要从这些企业的内在优势与国际机遇两方面展开阐述。

1.1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内在优势

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存在内在优势,具体来讲包括三点。

第一,民营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基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环境并不好,所以长久以来就锻炼了他们投资决策果断、敢于跟进市场需求不断调整经营模式、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生存求发展能力,在市场风险规避方面也很有心得。再者,民营企业都具有较强的市场敏感性、竞争力和生命力,他们敢于开拓海外国际市场,而且在经济活动表现方面灵活性更大,个性化需求更多。第二,民营企业具有明晰的产权优势,他们的目的是形成一套具有监督与激励的双重约束机制,能够避免企业内部员工出现任何搭便车的走捷径行为,帮助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在我国民营企业自主经营,责任明确同时也要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对适应国际市场的欲望相当强烈。伴随当前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走“利润最大化”道路也成为民营企业的主要发展目标,强烈的自主性也让他们成为市场经济的真正主体。在跨国经营活动中,民营企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求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市场的平衡及最优配置贡献力量。作为民营企业,他们多以家族式企业为主,所以他们产权明晰,决策者的决策权更大,这省去了层层批示的复杂决策过程,在针对海外的跨国投资决策上更有效率。第三,民营企业具有成本与技术优势,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销售为主,所以它的成本优势就相当明显。相比于发达国家高昂的企业制造人工费用和品牌宣传费用,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更能为发展中、低收入国家市场所接受,当然也适配于发达国家市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所走的正是这条低成本、小批量生产营销模式,他们将发达国家的成熟技术借鉴过来并进行针对性改造,提炼出符合于所处国家的本土化市场需求,经营过程极具实用性,用较低的生产投入换取了较为丰厚的利益回报。

1.2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国际机遇

基于上述内在优势,说明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运作基础雄厚,完全可以满足各类市场的不同需求。而良好的国际机遇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的商业契机。

(1)国际市场消费形式转变。国际市场消费形式在进入21世纪以后逐渐趋于高度个性化与多元化,在这个时代,标准化商品逐渐被个性化商品所取代,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并倾向于体验式消费过程,热衷于专属定制产品。基于这一点,我国民营企业就拥有了更多参与跨国经营的契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民营企业的产品更具特色,生产更有效率,像食品、中药、丝绸等技术尖端、特色浓厚且难以被模仿,同时民营企业可以在国内铺开生产线,生产成本较低,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来实现跨区域海外本土化经营,从生产到营销每一环节都有巨大优势。(2)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在經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实现了互补性发展,对于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他们的发展水平缓慢且基础设施不够健全,迫切需要招商引资带动本国经济发展,这种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性需求就为我国民营企业带来发展契机。近年来,我国大量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另外,由于我国连续多年面向发展中国家贸易出现大量顺差,影响了国家出口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的介入与其直接投资的固有优势无疑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民营企业的跨国本土化经营也受到了东道国的欢迎与支持。(3)外资限制放宽。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放宽外资限制的重要决策,这也直接为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行为提供了更广阔空间,促成了国家进出口贸易的进出口转型。就这一点改变来说,它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降低,也放宽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出口口径,让民营企业更能通过成熟的市场经济本身来扩大自身经营规模,更顺畅地实现跨国本土化经营过程,让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作空间更大更自由[1]。

2 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几家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方面都开展的十分顺利,多年来也积累了丰富的跨国本土化经营经验。下面主要围绕联想与华为两家公司来探讨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跨国经营活动中的主要模式。

2.1 联想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联想公司成立多年,在开发、生产、销售与服务方面颇有经验,已经形成了企业经营全要素的一体化发展体系,在海外20余个国家都有跨国经营业务活动。他们的跨国经营发展之路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流程。

初期计算机服务业务积累初始资本——成功研发“联想汉卡”进入个人电脑领域——科研队伍转型为经营型队伍——基于海外品牌电脑分销建立跨国经营渠道——确立市场优势打开生产领域——不断兼并收购扩大规模——提高核心技术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

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联想的主要市场进入方式以兼并收购为主,不断在海外建立战略同盟,根据3L-3E理论来学习跨国经营内容,实现杠杆化过程,将人员、设备、资本都从母公司转移到海外,最终帮助联想在海外形成内生性优势,达成本土化经营目标。在具体的经营操作行为上,联想集团在2014年正式收购IBM,获取了更多海外战略性资源,包括IBM的专利技术与研发团队,在通过整合与适配后融入到联想企业中,增强了企业自身实力。通过并购,联想不但学习了丰富的跨国经营经验与海外组织管理经验,也获得了更多优质的国际销售渠道,提升了自身品牌知名度。现如今,联想在国内外已经正式形成了集团化组织模式,它的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发达,运营模式及资源丰富,已经实现了联想产品在海外的跨国竞争优势力量[2]。

2.2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华为公司在跨国经营模式方面采用了技术竞争融合品牌竞争的综合性模式,它在跨国经营竞争方面更加主动有侵略性,直接利用技术竞争模式占领市场,并在海外建立跨国研发中心,综合国外技术资源与国内技术资源,发挥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就目前来看,华为在累计申请专利方面已经成为国内企业的翘楚佼佼者,也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公司,它在跨国经营品牌保护意识方面非常到位,特别是在WTO成员国与巴黎公约成员国范围内都享有品牌产权特别保护。

3 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的未来发展策略——以华为公司为例

华为作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本土化的翘楚,现有跨国经营发展模式已经相当成熟,目前所要做的就是为未来明确更好的发展策略,为此本文也提出以下三点。

3.1 成立R&D本土研发机构

华为若想进一步发展跨国经营活动,实现海外本土化的稳定立足,就要首先明确国际竞争的实质,那就是基于经济与科技实力基础的综合企业实力比较。就目前来看,全球电子科技产品都在不断提升自身科技含量,许多企业都设有海外本土化研发机构,其中科技机构与高等学府合作发展,形成“技术立业”。所以说这些企业发展模式也应该为华为所借鉴,在海外加大投入,扩大发展规模,进一步优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缩短自身与一线电子行业企业的实际差距。所以,华为一定要成立独立的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本土研发机构,借助海外技术体系力量与工业设计产品范例,实现对自家产品的技术测试与标准制定过程,确保华为自身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优势。

在构建海外R&D本土技术研发机构过程中,华为还应该确保企业产品的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当地本土化市场为主力导向,以本土消费者为主体来开发、设计产品,在保留企业原本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来防止核心技术外流,确保以特有控股模式来强化企业的独资或合资跨国经营过程,强化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以及贸易过程。

3.2 全面实现产品制造的本土化发展态势

华为公司应该全面实现产品制造本土化,因为这更有利于其在海外与当地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扩大公司在海外的规模。同时在产品零件加工与材料采购等方面要实现最大程度的本土化发展态势,为企业在海外市场强化竞争力优势,实现产业整体的国际化经营。

3.3 全面实现人力资源本土化

华为应该在跨国经营活动中基于人力资源就地取材,即站在全球范围的高度上来发展人力资源,将更广泛的人才挖掘与规划建立在自身企业的战略储备当中,实施纯粹的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当然,华为在跨国经营活动中也要多吸取其他企业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经验,要求人才满足跨文化管理能力要求,争取建立一支世界级的企业管理团队,为华为在跨国经营本土化进程中献计献策,贡献力量[4]。

4 结语

我国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一定要克服东道主国家经济环境及文化冲突等现实难题,学习国际化经营理念,在稳定自身经济资源能力的同时强化经营活动模式,实现基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合作融通,为企业的全面跨国本土化经营发展奠定技术与经验基础。

参考文献

[1] 劉宸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营销策略研究[J].科学与财富, 2016(Z1).

[2] 李珺.海信集团跨国经营本土化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3.

[3] 袁小烽.通讯企业跨国化经营战略研究——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商论,2015(27).

[4] 孙广鑫.中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动因、战略及模式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企业投资经营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本文对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概括,并对完善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对建筑企业的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常见问题;措施

随着建筑企业的发展,建筑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日益显现。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建筑企业只有自查问题、解决问题、优化管理、提高效能势在必行。

1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 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方式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建筑企业面临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动性、积极性日趋增强,这对建筑企业管理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在广度和深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灵活的、广维度的、包容性强的管理机制体制势在必行。然而现在国内的建筑企业尤其是国企建筑企业还多是沿袭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行政化、模式化,产权单一、责权不明,管理呆板滞后,缺乏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管理效率不高……这些都不能有效地适应市场对建筑企业的要求,对建筑企业融入国际市场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

1.2 项目管理混乱,资源分配失衡

项目管理混乱,是我国整个建筑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整个建筑行业发展的最大“实情”和制约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老大难”问题。项目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项目招标环节的混乱。目前,工程投标多是进行价格恶性竞争,有些招标单位违背对投标价书需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合理中标的原则,只注重标价的高低,忽视投标公司企业的实力、方案,标由低价者得,竞标单位企业为了中标,迎合投标单位的要求,甚至不择手段实行恶性价格竞争,甚至一些建筑企业从事“标进投出”业务,做项目的“二掌柜”,将招标得到的项目,再转包出去,增加了终端建筑企业与项目初始招标单位之间的中间环节,造成了项目资金的流失。竞标“唯价是图”,一方面造成了优良的项目建筑规划、优秀的建筑资源与项目的失之交臂,导致建筑资源优化配置的失衡;另一方面,建筑企业为了满足招标单位低价的需求,需要调动大量的额人力、物力、财力为节俭“成本”出走奔波、绞尽脑汁,是建筑企业内资源分配失衡,建筑企业偏离正常的发展轨道,最终必然被市场所淘汰;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盲目的低价,也是造成“豆腐渣”工程的罪魁祸首之一,不仅是对使用者生命、健康、财产的威胁,更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

1.3 成本管理粗化,资源浪费严重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行利润的最大化。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合理使用是实现利润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但当前许多建筑企业,尤其是国有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粗话,资源浪费极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建筑企业以包代管、重包轻管,缺乏对项目成本的科学预算、成本分析,使项目成本控制流于形式;②建筑企业必要的监督机制,权责不明,监督不力,容易出现肥了个人、瘦了企业,或畏首畏尾、难以施展等问题;③缺乏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核算体系,简单凭票报销,先用后抱,企业员工成本观念单薄,资源浪费严重。

1.4 安全管理松懈,安全事故频发

随着项目工程中标价的降低,及部分建筑企业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一切以降低成本为目的,抱存侥幸心理,对安全生产的投入能省则省,对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应付了事,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导致建筑过程中安全事故频发。表面上看,安全生产经费节省了,实际上给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危机。

2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归因

建筑企业管理的上述问题,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建筑行业风气的误导,还有地方保护等壁垒的制约。

2.1 经济利益的盲目驱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动力和支撑,在利益的驱动下,项目招标方过分强调投标方案的价格因素,建筑企业片面迎合项目招标方的低价要求,在价格控制方面投入过多的精力,反而忽略了项目工程本身的需求,造成了企业人力、物力、财力分配的失衡与浪费。

2.2 市场环境“开”而不“放”

市场环境“开”而不“放”,地方保护主义盛行,是造成建筑企业管理问题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公平掩盖下的“本土化”交易选择,行业垄断、规避招标、恶意压价,使项目竞标趋于形式。一方面使限制了外来企业的准入,使招标方缺乏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建筑企业的自有流通。必要的市场竞争的缺失,建筑企业闭门造车,管理陈旧落后,形式大于内容,造成了建筑企业管理的僵化。

与市场环境相呼应的是中国社会的关系“人情网”也为项目建筑企业的公平竞争蒙上了一层阴影。

3 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措施探讨

3.1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管理方式的创新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方面为我国建筑企业的向外拓展创造了机遇,另一方面,国外优势建筑企业的入驻,也给国内建筑企业的发展带了了巨大的壓力和挑战,建筑企业的管理,只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调整管理方式,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才能在市场中立足。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国内建筑企业要有国际战略眼光,“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优势,创造出自己的管理品牌。

3.2 以法律为准绳,净化建筑行业的风气

建筑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要有法律、制度观念,坚持“有法必依”,严格按照建筑法律法规办事,维护企业的利益,全面评估、综合考虑、科学规划,合法竞标。同时也要落实法律对建筑行业的各种规定,尤其是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为建筑工作搭建安全、高效的工作平台。从国家的层面上,要加强对建筑企业招标和安全生产等活动的监管,在建筑行业领域内倡导公平公正的管理环境,为建筑企业的竞争创造普惠制环境。

3.3 以管理为抓手,促进企业内部的和谐

完善建筑企业的管理,必须从企业内部入手。企业内部管理是建筑企业管理的关键。

(1)建立健全建筑企业领导体制和管理组织

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管理组织能够有效的对建筑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坚持“责任制”原则,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囊括经营、管理、生产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让管理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2)实行严格成本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体系包括成本预算体系和成本核算体系两个方面的内容。通过科学预算、严格核算,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实用。成本估算要以企业内部定额为依据,并根据工程量清单报价和估算的工程成本,合理管理建筑方案,明确成本管理的体系流程、工作程序,严格把关消耗成本,加大监管力度,奖罚分明,使企业人人心中有成本,人人行为减成本。

(3)加强企业生产要素的规划和管理

生产要素是维系企业运行发展的根本,建筑企业的生产要素包括人力资源要素、质量要素、技术要素等多方面内容。在建筑企业的管理中要加大对生产要素的投入,挖掘员工的潜力,各尽其能、各尽所长;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拓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坚持安全生产,严把质量关,是性爱你企业本身效益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建筑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管理,建筑企业只有不断的改进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是这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司占营,温廷亮,推行精细管理优化建筑施工企业经营管理[J].企业论坛,2010(29):351~352.

[2]胡君.建筑企业经营管理浅析[J].企业管理,2010(16):14.

[3]严若美.浅议建筑企业管理中成本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科技,2008(24):11.

上一篇:集团管理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物理课程改革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