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

2024-03-15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对于航空电子领域的入门者而言,拥有一本有助于他们理解现有的和还在不断发展之中的航空电子系统的工具书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地,对于这个领域的从业者而言,在进行设计时拥有一本阐述该领域成熟方法的概论性手册也是十分必要的。航空电子系统导论至今已是第3次修订出版,在全球各地受到工程师的广泛喜爱,被许多大学定为航空电子学领域的教材。吴文海等本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及努力服务我军航空武器装备建设,为航空装备研制和技术保障尽一份微薄之力的目标,曾将本书的第2版译为中文,在中国读者中取得了不错的反响。但是,从第2版发行的2003年至今,元件级电子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技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进展,因此作者在第3版中进行了详细的修订,介绍了自第2版出版以来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技术革新。

本书阐述了现代民用和军用飞机的核心—航空电子系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论,涉及到飞行员的头盔显示器、数据输入和控制系统、飞行控制系统、惯性传感器、大气数据系统、导航系统、自动驾驶仪和飞行管理系统等方面。为了满足高度安全性和完整性的要求,这些系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集成。本书运用诸多专业领域知识,使航空机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电子(控制)系统成为一门引人入胜、充满挑战的学科领域。本书第3版对诸如直升机飞行控制、电传飞行控制等方面做了修订和更新,并在适当的地方进行改进,增加了系统的覆盖面,直升机飞行控制中增加了新的一节。

本书共分10章:1.绪论,包括航空电子学的重要性和任务、航空电子环境和单位的选择等;2.座舱显示和人机交互,包括平视显示器、头盔显示器和显示技术等;3.空气动力学和飞机控制,包括空气动力学基础、飞机稳定性和飞机动力学等;4.电传飞行控制,包括电传飞行控制的特点和优点、控制律和数字实现等;5.惯性传感器与姿态控制,包括陀螺仪与加速度计和姿态测量等;6.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等;7.大气数据和大气数据系统;8.自动驾驶仪和飞机管理系统;9.航空电子系统集成;10.无人机。

本书工程实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辅以严谨的解释,便于工程技术人员理解和应用。本书既可用作航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又可供相关工程技术与研究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作者R.P.G.Collinson致力于航空电子学领域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个人努力完成了这本紧跟技术前沿的权威性著作。

孙培培,博士生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办本科;电子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我国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这种趋势也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即需要同时精通外语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鉴于此,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中明确指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200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强调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更加细化了双语教学的要求。

一、电子信息类学科双语教学发展

信息技术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支柱产业,其对促进经济快速增长、提高就业率、完善产业结构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国内各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这不仅体现在量的缺口上,更凸显在对质的高要求上。高等教育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合理、高效的培养模式可以加快人才的供给,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国内大学通用教材往往落后于行业的发展,缺乏对一些新知识的系统介绍,且相关翻译也不够准确和全面。[3]因此,在国内高校进行双语教学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4]

目前,国内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双语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围绕师资、学生和课程设置等进行探索,其主要目的是寻求适合高校双语教学的具体模式;另一方面是围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找最优化对策。[5]

二、民办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双语教学的现状

作为公办高等教育重要补充的民办本科教育,在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以及提升国民素质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其不足也很明显。相对于目前的公办本科生,民办学生的基础略显薄弱,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稍显不足。由于入学门槛稍低,大多数学生在英语词汇量以及听说能力方面都较难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易对双语教学产生焦虑、抵触和厌烦情绪,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直接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基于此,笔者团队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研究学生的客观需求,结果可以为双语教育模式分析、教材选择等提供必要的依据。

图1所示为笔者团队所在民办高校教学班英语CET4考试成绩,本次调查群体共计123人。如图所示,学生英语成绩主要分布在400-440分区间内,其中400-409分和410-419分区间段人数较多。

三、调查结果分析

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就双语教学相关内容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一)关于教材形式及授课方式的分析

通过问卷,就教材形式获得如图2所示结果。由图2可见,超过半数的学生支持使用自编教材,其中63%的学生认为应该交替使用英文和中文,以便降低双语课程的难度。

对于授课方式,超过50%的被访学生希望使用中英文共同使用的模式,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应该使用全英语的讲课方式,只有16%的学生认为全中文授课方式较好。上述比例与学生CET4英语成绩分布情况基本吻合,统计结果也充分说明,学生对双语教育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希望从最熟悉的方式入手,逐渐增加英语所占比例。

(二)关于双语教学适用课程的分析

如图3所示,对于双语教学适用课程的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5%的学生希望在基础课阶段以双语方式进行,40%的学生赞同在基础课后续的专业基础课中尽量使用双语教学,而35%的学生认为应该在最后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用双语模式。

对于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大多数学生希望以考查的方式给予成绩评定,有14%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无关紧要,考试或者考查两者皆可。

上述结果表明,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潜在兴趣,充分认同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希望在专业基础课阶段多接触相关英语表达方式,便于为后续的专业课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能力培养

图4为学生希望通过双语教学培养能力的调查结果,口语、写作和听力能力的培养三者比例接近,认为口语能力亟须提高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由此可见,当前民办高校本科生的专业口语水平不足。

四、结论

双语教学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其能在较好的语境氛围内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的外语表述方式,给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除了自身素质过硬外,还要对学生的需求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笔者团队经过调查发现,在民办高校中,虽然学生对双语教学存在较大的兴趣,但是基础薄弱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不宜过早的开设双语课程,而应该在基础课前提下,逐步增加双语教学所占的比例,给学生一个充分的过渡适应阶段。

[ 参 考 文 献 ]

[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7/200505/7463.html.

[2] 教育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育部,2007.

[3] 胡洁,王卫星,俞龙,等.通信工程双语教学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S1).

[4] 刘俊霞,张文雪,彭晶.关于深化高校双语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8(3).

[5] 张珍荣.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6] 张素艳.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J].大学教育,2014(3):135.

[责任编辑:陈 明]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1 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 全球信息化飞速发展, 互联网迅速普及, 各种软件硬件产品丰富多样, 层出不穷, 这些发展与信息知识和技术有着密切关系, 而这些知识和技术均来源于信息类课程, 也就是说, 信息类课程是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学好信息类课程, 掌握相关知识与技术, 对进一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信息类课程的分析, 我们发现该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 发展迅速:信息科学是一门年轻而发展迅速的科学。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 无论是理论还是应用, 都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因此, 必然带动学科教学内容的不断发展和更新, 而这些发展离不开国际间在信息化领域内不断地交流和探索。

(2) 应用性强: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几乎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它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 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 也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同时, 其中一些信息工具也为国际交流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方便, 而这些工具的开发和实施一般是以世界通用语言为基础的。

(3) 高度综合:信息科学由最初的数学、逻辑学等理论基础, 越来越多地与其它学科发生密切的联系, 如语言学、工程学、信息论、控制论等。而这些学科在各国的发展程度并不相同, 只有进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 才能够提高每个国家整体的科技水平, 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打下基础。

由信息类课程的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信息类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2 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对于高校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师来说, 在熟练掌握日常生活用语的同时, 更要对本专业英语的词汇特点, 表达的句型特点了解和掌握。这部分教师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经常阅读国外文献, 撰写英文论文和国际学术交流, 为进行双语教学提供了条件。

对于学生来说, 由于信息类课程一般在第二学年才开始开设, 学生的英语听, 说, 读, 写能力已有较大的提高, 具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 能够阅读并理解英文教材。

信息类课程的原版教材资源丰富, 国内有不少国外大学的原版教材。这些教材可能不适合我们的学生, 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这些教材的基础上编写适合学生的教材。

从这几方面看, 在高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有着扎实的基础, 是可行的, 同时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3 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

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对双语教学工作十分重视, 强调了双语教学对提高我校学生的外语水平, 及提升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作者对《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探索, 我们选择了使用英语进行教学。

3.1 教学对象的选择

因为在《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中要求有一定的概率论知识。根据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的教学对象是信息技术系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均修过高等数学, 其中绝大部分学生已通过国家公共英语等级考试, 具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英语基础。

3.2 教材的选择

经过认真的调研和筛选, 最后选择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信息论、编码与密码学 (英文版) 》 (作者:Ranjan Bose) 。该教材内容全面, 包含了信息论和编码理论的基础知识, 讲述灵活, 重点鲜明, 排版清晰且有特色, 有利于学生的阅读和自我学习。

3.3 教学方式的选择

作者所在学校允许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和自身情况灵活选择双语教学方式, 对于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对象, 在听力的训练方面不够, 学生的听力较差。因此, 我们选择了中文讲解, 板书和课件等用英文书写的方式。该方法可以使学生快速理解课本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专业英语单词和提高教材的吸引力。

3.4 考核方式的选择

在考核方式方面, 我们采取了课堂表现和试卷考试相结合的方法。课堂表现反应了学生理解专业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表达等的能力。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提出专业方面的问题, 学生用英语给予回答, 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打分。试卷考试方式是教师采用英文试卷, 学生按题目要求答题。该方法的目的是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及专业词汇的认识能力, 其中也包括知识理解和表达能力。

4 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实施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 对信息类课程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教材的选择, 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问卷。经过对问卷统计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在高校信息类课程当中, 开设双语课程非常有必要, 不仅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 接受最新知识, 关键是可以培养用英语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 以及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达能力。可以使信息类教学与世界接轨。对于本校双语教学来说, 采用英语教材、英语板书、英语试卷、英语作业和中文授课的双语教学方式是可行的。这主要是考虑到了学生和教师的口语和听力等问题。

在对学生的期末考试后发现, 学生基本掌握了课程的理论知识, 并且能够用英文表达所理解的知识, 学习和认识了大量的专业英语词汇, 也培养了学生进一步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能力, 为以后的深造或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基础。

5 存在问题及思考

但是, 信息类课程的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从师资方面, 高校老师具备一定的双语教学能力, 但是对双语教学规律认识不够, 不能掌握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度, 过分侧重讲解语言, 而忽略了专业知识, 使专业课变成了语言课, 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学生方面, 英语水平相对较薄弱, 特别是对于信息类课程的英语专业术语更新快, 并且缩略语多, 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再者, 对双语教学的认识不够, 并且在学习方法上也存在问题, 只是努力地去记忆专业词汇, 而不关心专业内容的表达方法。对于教材来说, 虽然国内有大量的国外教材, 但是真正适合国内学生的并不多, 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去编写教材。

总的来说, 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英文文献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内容的英文表达水平, 为造就知识全面的信息化人才打下了基础。对于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充分发挥双语教学的作用, 为国家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摘要:该文从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角度出发, 首先从信息化及信息类课程的特点方面阐述了其必要性, 然后对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接着以《信息论与编码理论》课程为例介绍了信息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实施过程, 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对双语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信息类课程,双语,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尹霄丽.数字信号处理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6 (2) .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在目前的电子信息专业信号与系统教学中, 理论教学方法多采用一般讲授法, 这种方法一般容易演变为注入式, 造成信息单向传递, 难以形成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不利于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以提高自身的分析能力。传统实验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进行, 只能了解及掌握最基本的东西在综合能力培养和创新性方面缺乏必要的内容, 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在此, 根据本人在信号与系统教学中的体会, 提出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宜采用的教学方法。

1 理论教学

1.1 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 辅以其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与一般讲授法相比, 在启发式讲授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对理论的实际认识水平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诱导、启发, 刺激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 这种“自觉内生”的知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忘记。因此, 任课教师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量采用启发式的方法让学生多动脑、多思考。

由于所选用的教材是由郑君里等人所编著的第二版《信号与系统》, 在介绍信号和系统分析方法时是从连续到离散[1], 那么可利用连续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之间的共同点来共享各自所获得的理性和感性知识, 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又可用来加深理解各自的特性, 同时有助于减少学时数, 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掌握和探索。

当然, 教师在进行启发式讲授的过程中也可随时穿插使用问答法、讨论法和练习法等其他教学方法,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学习了新理论。

1.2 理论讲授和实际应用相结合

在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同学问学了有什么用, 在教学中若将简单的实际应用与理论相结合讲解, 让他们体会到专业课的重要性, 能一定程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抽样定理时, 可以语音信号为例:语音信号通过滤波以后最高抽样频率为3.4KHz, 根据抽样定理抽样频率应满足fs6.8KHz, 但实际采用的抽样频率是8KHz。在讲解的时候可先将应用数字系统处理模拟信号的总体框图给出, 结合实际的语音进行举例将失真以及取样定理的原理融入实际例子中想象, 学生会理解的更透彻。

1.3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课堂板书讲授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理性知识的抽象性, 而多媒体教学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2], 这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大有帮助的。

例如, 时域卷积计算的讲解比较困难, 学生不易理解, 通过图解使学生有了直观的认识, 再配以动画演示两个简单时域函数的卷积过程, 可加深学生的理解, 掌握卷积积分的概念。因此, 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中, 不能只强调“板书”, 也不能只使用“多媒体”授课, 应该采用“板书”+“多媒体”授课的方式, 这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以多媒体还是板书为主, 取决于很多因素, 比如学生理解能力, 教学基础设施、教师讲课风格等等很多因素。基于我校生源情况和个人教学经验, 本人认为信号与系统主要以板书的形式为主, 有利于在黑板上推导重要的公式和定理, 加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但涉及到一些系统和波形的演示等, 多媒体的优势就显而易见了。与此同时, 如果在教学中引入MATLAB, 就可以用它准确快捷地得到所要分析的信号的时域波形[3], 有利于学生从感性上提高认识。

但要用多媒体和板书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需要任课教师认真准备, 认清哪些用多媒体, 哪些该用板书, 防止开始计划挺好, 后来不自觉地就完全依赖于多媒体。

2 实验教学

2.1 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要达到理论与实验相结合, 就要保证理论和实验进程同步, 在学生学完知识点后马上验证所学知识的正确性,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拿“信号的分解”来说, 在讲“信号的分解”时, 就是通过傅立叶级数把任何非正弦的周期信号分解成周期信号, 书本上给出了分解的结果, 可学生对于这样的分解内心无疑存在着困惑, 实验中当学生在示波器上依次看到分解后的波形后, 对书本上的理论理解进一步加深。

2.2 软件和硬件相结合

现在实验课的内容大多是验证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到实验室只是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 这一环节虽有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 但这样单层次的实验内容结构对能接触到大量现代信息和媒体的大学生来说已不能满足需要, 学生对这样的实验内容感到厌倦, 而计算机虚拟实验教学过程充满着新颖和新鲜感,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励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 为培养创新思维奠定基础。

采用实验箱和MATLAB软件相互结合进行实验, 效果较好。对于像“信号的分解与合成”、“抽样定理的验证”、“无源有源滤波器”等这些实验采用实验箱好一些, 而对于一些简单信号的产生用MATLAB语言更好一些。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 也加深了对仪器性能的理解, 巩固了相关概念[4], 增强了自己的理论素养。

2.3 验证性实验和创造性实验相结合

验证性实验可帮助学生非常好的理解教材上抽象的东西, 创造性实验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收集、思考和动手。一味的验证性实验会使学生对实验失去兴趣, 在验证性实验过后增加一些创造性实验, 能让学生通过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上进行一些扩展性实验, 从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 尝试只给出实验题目和实验方法, 给出一个简单的实验思路, 不给出详细的实验步骤, 剩下的具体实现由学生自己来完成。

改进后的教学方法,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学生普遍反映良好, 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信号与系统的基本原理, 知识应用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

摘要:为解决《信号与系统》教学问题, 提高其教学质量, 初步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文章以实际教学为基础, 论述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宜采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 完成了该课程的有效教学, 经教学实践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郑君里.信号与系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 李杰, 曹昕燕, 张猛.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长春大学学报, 2007, 17 (5) :36.

[3] 李小光, 曲振峰.MATLAB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1 (3) :60.

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1 应用型管理类本科信息类、模拟实践类课程的特点及关系

1.1 各课程的特点及学习难点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应用型财经类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对口对岗的技术技能课程,是应用型本学生感到最“直观”,“实在”地学到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也是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应用于工作的信息技能之一。但是学习中应用型本科学生只愿意学习操作,对课程中涉及的会计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理论内容不愿意学,甚至反感,觉得浪费时间。结果是“不知其所以然”。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课程的特点是通过活生生的模拟来诠释和演绎企业经营的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排程、市场与销售、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抽象的理论和过程,模拟经营使学生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弥补了学生阅历不足,学习管理学领悟力不强的缺点。不足之处是激烈的实习比赛中,学生虽有渴望把实习中的问题到书中找寻答案,也只有等实习结束。有心人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反复思考,但大部分人往往过后就淡忘了。单独执行这门课程并不能很好的体现从“实践到理论”的目的。

财经类《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一门面向管理学科的课程, 知识内容和结构更主要的是体现一种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合理、高效的管理的思想, 可以说是一门观念性知识和思想理念的课程。课程强调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系统高效使用的技术手段。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覆盖面广、理论要求高、实践性强,特别是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理论和方法是这门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学生感觉这门课枯燥、抽象、计算机技术要求高,看不到“实用价值”,不喜欢学的主要原因。

1.2 课程之间的优势互补关系

笔者通过实际教授《管理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实训》和《企业经营沙盘实践》课程,发现三门课程可以做到优势互补、相互辅助。 (见表1)

2 改进策略、

(1) 精心安排三门课程的进度,并行执行。

首先,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成分四大模块:《管理信息系统》(第一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 (第二模块) 技术基础; (第三模块) 规划与开发建设过程; (第四模块)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将三门课程放在统一的学期内,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进度为主线,其他课程进度与其配合,合理并行执行这三门课。

(2) 以任务驱动的教育模式,利用各门课程内容的相关性,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课程任务,相互辅助、使学生易于破解学习难点,从而更好、更充分的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3 并行执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实践

(1) 安排《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基础信息设置和总帐模块”的内容与《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一模块)并行,在使应用型学生感到管理信息系统是“直观”的基础上;在初步感受到信息系统的用途后,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一:案例分析],目的是引导学生初步领悟信息化管理思想。学术界对于信息技术与管理变革的研究, 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管理信息系统》的第三模块内容是关于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开发的内容,具有抽象性高、技术性要求高,学习需要实践经验、管理阅历和领悟力。此时,并行安排《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课程。这个课程因为只要两天的时间,可以安排在周末一气呵成。此外,安排《会计电算化》的其他模块的实训,如:购销存子系统、应收应付、薪资系统、固定资产等模块实训并行,学生小组可以选择上述任一模块作为课程设计的“任务”。实训内容对学生的课程设计开发是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同时《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内容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用软件各模块的功能和设计原理。

《管理信息系统》的 (第四模块)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部分,介绍ERP、MRPII等先进的管理系统,学生可以结合实训所用软件中的相关模块功能来进一步深化理解ERP系统的精髓。同时将《企业经营沙盘模拟》课程的实战结果作为学生分析的案例,使学生具有真实的感觉后,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来认识ERP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2) 采用任务驱动模式设计课程。

任务一:信息与管理决策案例分析,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与企业组织、战略之间的关系。

任务二:计算机技术练习题组。目的是为学生深化或强化EXCEL、ACCESS和VBA的知识,为以后同学们自己开发设计系统做好铺垫。

任务三:在《企业经营管理沙盘》课程中,学生在沙盘模拟实习后: (1) 画出模拟公司的组织结构; (2) 各角色扮演者画出自己部门的经营业务流程图; (3) 感受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情况。目的是掌握企业运营的业务流程,了解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的运行过程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任务四:课程设计—企业库存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业务流程图画法,数据库E-R图,数据字典等知识。并用EXCEL、ACCESS和VBA开发该库存系统。

任务五:上机调试程序,条件允许可将学生们做的程序进行整合,做成一个企业管理系统。

任务六:评讲与展示。

4 结语

精心安排各课程进程,并行执行,采用任务驱动模式,实现发挥每个课程的优势和特点,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达到应用型财经类学生的培养目标。

摘要:目前我国应用型财经类本科专业信息类课程主要由二大部分组成:会计软件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课程+信息化管理理念及创新能力培养课程, 课程的设置多以三 (四) 学期《会计/ERP通用软件实训》, 和七 (八) 学期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主。此外,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课程也成为重要的模拟实践类课程, 被高校广泛的采用。笔者在授课中发现, 这三门课程各有特点, 优势互补, 善加安排, 并行执行, 利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和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 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上一篇:英语学困生教学对策论文范文下一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