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

2023-09-16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欣赏 特点 策略

学校开设美术欣赏课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高雅的爱好兴趣和崇高的理想,进而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真理的不懈追求精神就是美术欣赏课程的最终目标。兴趣作为人们对于某种学习入门的最便捷途径有其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欣赏课,既可以对学生的兴趣进行培养,又可以不断激发他们对美术的热爱。

一、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的特点

(一)色彩感受到重视

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欣赏的过程中,不但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实际需要制定丰富多彩的课程设计,从而使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从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可以了解到,色彩鲜艳的美术作品更能受到小学生的喜欢。美术作品中色彩与其他因素相比更能直观的被学生接受,吸引学生的眼球,所以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教师更愿意将一些带有红花、绿叶、蓝天、白云等事物的作品进行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吸引学生的作用。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小学生画出来的都是一些色彩艳丽的作品。

(二)注重细节,缺乏全局意识

通过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绝大部分只注重对某些小细节的欣赏,而忽略作品的整体,缺乏全局意识。他们关注的部分也只是自己喜欢的。例如,在美术欣赏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风筝》,可以想象,绝大部分学生会集中关注风筝的颜色和花纹,而不会关注全局,即风筝整体和陪衬物。在小学生的眼中,美术作品的主要欣赏部分就是其色彩和花纹等,而非作品本身。

(三)习惯对自身生活做出联系

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所看到的作品进行联系。比如,都市中的小学生通常想到耸立的高楼、纷繁的街道、色彩艳丽的服装店与夜晚城市璀璨的灯光等等。而农村的学生则会更加喜欢蓝天白云、碧野青葱、小桥流水这样的景象。这种欣赏特点因生活经验和环境不同而迥异,但都是天性使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个人特点有区别教学。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小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无论哪个学科,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一定是兴趣,只有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激发学生源源不断的热情进行求知与思考。那么,教师就要做好引导工作。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青花瓷》这里美术作品时,就可以利用教师的多媒体设备,对多种青花瓷进行展示,同时可以播放适合的音乐,从感官上直接刺激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随后就可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教学,这样就会为美术的欣赏过程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做到边欣赏边思考

小学美术课的美术欣赏过程,也需要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如果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能够结合作品思考,无疑是非常令人欣慰和值得鼓励的。例如,在欣赏有关森林的美术作品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一些鸟叫、虫鸣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我们与森林的距离并不遥远而且密切相关,所以要保护好我们的大自然。

(三)结合实践提升小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素养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不能只单一的欣赏某幅作品,这样会使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并且感到烦躁。所以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欣赏美术作品的魅力所在。例如,在《会变得花树叶》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室外进行观赏,通过真切的感受来体会大自然、欣赏大自然,进而提升学生的欣赏能力和素养。

在小学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整个欣赏过程的所有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而整个过程中,教师首要的就是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带动热情;而后就是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使得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做到边思考边欣赏,快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巧;最后结合生活实践对作品进行欣赏,激发学生的感官,提升他们美术素养,以此不断激发他们的兴趣,从本质上提升欣赏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康琳.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论学前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教学[J].咸宁学院学报,2012,(2).

[2]黄东旭.浅析农村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3]吴恒英.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4]肖显军.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J].湖北教育,1999,7(8).

[5]齐龙腾.从理论到实践———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9,(21).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第2篇

二、课型:欣赏课

三、课时安排:一节

四、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通过对漫画的学习与欣赏,是学生初步了解漫画的定义、起源、类型。

b.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如何分析作品,对优秀的作品有细致的观察以及敏锐的感受。

c.情感目标:通过对漫画的欣赏,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a.教学重点:赏析作品:《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疲劳过度症》、《大买主》,了解漫画作者与漫画所要表达的寓意。

b.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类型的漫画,以及画家在作品中情感的抒发及表达。

3、教学方法:欣赏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在与学生同时欣赏作品的同时,要提出一些能引发同学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增添课堂的活力。

4、学法指导:漫画是自由度很大的艺术形式,要想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平时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积累。

5、教具与学具的准备:a.教具准备:教师在网上收集资料并打印图片,制作课件,阅读有关漫画的书籍。

b.学具准备:学生收集有关漫画的资料与图片。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千与千寻》的图片,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幅作品的名称是什么?作者是谁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位同学回答的很正确,这幅作品叫《千与千寻》出自亚洲漫画家宫崎骏之手。然后详细介绍这幅作品以及作者宫崎骏。(用学生感兴趣的漫画家引入新课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欲望马上被激发。)

2.讲授新课:教师讲解:漫画的定义;漫画的起源;漫画的类型。放映课件与学生一起赏析《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疲劳过度症》、《大买主》这三幅作品,老师分别讲解这三幅作品的作者、属于什么类型,以及寓意。教师引导学生以欣赏感受、评论交流为主线,逐步展开欣赏学习活动。最后展示一张最近老师在网上看见的一幅漫画,现在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提问:这幅画画的是谁?属于什么类型的漫画?这幅画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教师详细讲解这幅漫画。

3.课堂训练:让学生以自己的同桌为原型创作一幅简单的肖像漫画。创作完毕后,先是学生互评,再是教师点评。以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漫画。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题提出的目的及意义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融合学科教学的方式改革我们的课堂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课程设计不应再是单纯的美术课,而是在教学内容上综合了音乐、语文、数学、自然及科学等学科知识。” 强调在生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欣赏与语文学科的综合,在有限的画面中诱发学生的丰富想像,使文字、色彩、形象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是更新教学内容、延伸美术课堂的一种好方法。在传播美术学科文化的教学过程中,用文本架起美术作品和学生理解的桥梁,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学习,既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审美需要,陶冶了学生的高尚情操。美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美术教育的重心也正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际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以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二、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

•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而对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和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主要受限于两个学科的独立性和教师专业的局限性。

•预计突破:预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融合两个专业领域的特点实现以下突破:

1.摆脱美术学科以往那种以单一的技能培训为目的的教学模式,整合语文学科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形成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整体性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相关能力。

2.创设情境教学抓住儿童心理,体现美术学科特色,巧妙渗透语文知识,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多元化学习,发挥学生创作个性。

三、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服务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围绕语文学科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开展(整合对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实验研究,实现美术课以技能教学为中心到以学生兴趣、爱好为中心的转变。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

(二)课题研究内容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旨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学龄段学生通过把握文学与绘画两类艺术的相通点,抓住二者的切合点,巧妙整合语文知识和内容以达到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欣赏教学效果并做出以此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教学案例、论文、实验报告等成果。逐步引导学生将美术学习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

(1)低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学生学习兴趣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2)中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学生欣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3)高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学生创造能力和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

四、研究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谈话调查法: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收集资料。采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测试调查等科学方式,收集关于课题研究的素材,对各年级段中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方法、途径等进行调查了解,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来进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方面的动态研究。课题组成员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

3、案例分析法:由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来构建具有本学科特色的整合的方法和策略,研究分析,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案例反思,并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4、文献资料法:运用文献资料法搜索课题相关资料,学习《中国美术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等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

5、教学经验总结法:有目的地整理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做法,定期进行课题阶段小结,总结不足,提炼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

(二)研究步骤

1、仔细研读小学美术和语文学科课程标准,充分学习领会精神。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寻找美术教材中欣赏内容可以和语文学科相整合的部分。

2、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课程特点及心理特点进行有关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

3、教学实践积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的手段大胆尝试,随时整理教学经验。

4、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小学美术和语文两个学科间相互整合的方式方法策略方向等。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形成具体的研究。

五、课题组成员分工

全面协调并落实课题研究实验开展,负责课题各阶段总结工作

宋灵琦

全面协调课题研究工作

低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案例研究及调查分析

低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案例研究及资料收集

中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案例研究及调查分析

朱项项

中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案例研究及资料收集

高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案例研究及调查分析

崔凤菊

高年级美术欣赏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的案例研究及资料收集

六、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安排

1、准备阶段:收集资料,制定课题计划

(2009.9---2010.3)

有关教育理论和科研方法的学习培训;任务落实;开题;成果名称及其形式:实验方案、实施方案、课例、案例、论文。

2、实施阶段:课堂实践,收集案例,调查研究

(2010.3---2012.3)

围绕课题开展各类研究活动;编写教案、组织研讨活动;阶段性总结;成果名称及其形式:课例、案例、论文汇总、调查报告等。

3、结题阶段:整理资料,撰写论文

(2012.3---2012.7)

整理研究成果;结题鉴定;成果名称及其形式:组织研讨活动,推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七、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研究报告及论文

2、课堂教学实录

3、教学案例

4、课例与反思

5、多媒体课件光盘

6、学生作品集

7、课题教学听课记录、评课记录

8、课题结题报告

八、课题研究条件和保障

1、我校作为市教育局直属的省实验小学,硬件软件设施齐全,不但有大量教科研刊物还拥有数据庞大的电子图书馆等各种适宜完成科研的优越条件,多次出色完成国家、省、市各类课题研究。

2、参加本次课题研究成员均是市、学校骨干教师,对研究内容兴趣浓厚,并针对相关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学习和掌握,完全具备进行此课题研究的能力,年龄分布合理,均具备本科学历,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利于研究的实践与运用。

3、在此次研究课题开展之前已有数篇相关教学论文和教学案例获奖。

4、为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学校将从财力、人力上给予大力支持。

马鞍山实验小学

2010年1月28日

、课题名称:

开展编报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二、课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高度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社会各行业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全社会的共识。学校是造就优秀人才的摇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然而,从目前的美术课堂教学来看,美术教学中,主要局限于单一的临摹、符号式的习作中,并且,所学的美术知识技能仅在短短的四十分钟之内得到运用,美术实践活动少,美术技能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与“灵感”和创造实践的强烈欲望,使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得到运用,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丞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我们认为学生的生活范围、教材内容及基本能力,选择和设计能够拓宽学生知识积累和发展想象力的较佳形式,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和各科知识的协调运用,使学生在主题创作活动中,展示自己的创造才能。所以我校选择了开展编报活动这一主题创作实践活动进行课题实验。

三、理论假设:

通过“开展编报活动”的课题实验,达到使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对美术的表现力和运用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以及学生绘画、写作等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目的。同时,使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明显提高,形成学校、社区、家庭教育的有机网络。

四、理论依据:

1、哲学依据

马克思论识论指出:“从生动到直观以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思维到实践。”在本课题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认识活动是符合并遵循这一人类认识的一般纪律,即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 《现代教育原理》郭文安主编)

2、教育学论据

现代教育原理指出:“学生学习本知识,必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也须以一定实践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这是因为第一,理性认识必须建筑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第二,实践有利于学生端正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教育学教程》石鸥主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拟通过编排报纸创作活动,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扩大感性知识与实践经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

3、心理学依据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因素,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小学生心理学》王耘主编)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课题实验中,编排报纸,将单一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并开展与课外的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会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并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使学习更主动、愉快。

4、学科理论依据

进行艺术教育,应让中小学生“能够在各门艺术学科中及之间,将多种艺术类型和知识技能予以联系。”(《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刘沛译)

在本课题实验除在美术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还强调在语文教学中与美术教学协同,加强各类学科的实践活动教学。

五、基本内容:

1、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课前作资料的调查访问,收集整理,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分工、设计,并初步编排。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指导、调整、评价、小结等形式,让学生逐步掌握编报技能。

3、课后,学生以小组形式对报纸进行美化装饰。在教师的组织下,以不同形式展示,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审美体验。

4、教学模式根据理论假设和理论依据,本实验的特色,建立以下的基本教学模式。

5、教学内容:

(1)、与图案、装饰、设计有关内容。

(2)、编排内容与写作内容紧密联系。

(3)、对现有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

六、实验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用等组教育实验法,选择一个实验班和一个对照班,分别以本课题实验方法与一般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均进行前测、中测、后测。

1、严格按照本实验方案实验进行教学。

2、选择的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师资力量、学生数量、学生基础学力以及综合素质基本相同。

3、使用统一省编《美术》教材,要求学生避免在家中或社区学习编报内容。

4、专栏展示学生编排的报纸,定期评选优秀编排组。

5、与社会、家庭相结合,扩大报纸的读者范围,争取建立校报编排组。

6、鼓励学生承担学校各板报的编排设计工作,参加区市竞赛活动。

7、美术教学与语文作文教学相结合,注重学科之间的协同教学。

8、适当与班队活动积极配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七、检测方法及内容:

1、以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编排报纸的兴趣。

2、 以追踪法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程度。

3、以对比测试法, 比较实验班与对比班的编排设计能力。

八、成果形式:

1、实验报告

4、观摩课

2、论文

5、声像光盘

3、专栏展示

九、实验时间及步骤:

本课题实验周期定为三年, 即2005年下学期──2008年上学期,确定本校四年级为实验班。

(一)准备阶段(2005年下学期)

1、制订实验方案

2、选择样本

3、制订实验计划

4、学习有关理论

5、探索教学形式

6、研究教学内容

(二)实验阶段(2006年上期──2007年上学期)

1、选验实验班及对照班

2、进行实验前测

3、探索教学模式

4、建立实验档案

5、研究观摩课

6、实验阶段性测试

7、研讨编报与社区、家庭、学校教育新途径

(三)实验总结阶段

1、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编报兴趣

2、通过编排主题报,了解“实验目标”达到程度

3、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4、专栏展出学生编排的报纸,评出优秀编排组,优秀新闻记者等。

5、实验教学成果汇报

美术学科整合语文的实践与思考默认分类 2010-05-17 21:20:33 阅读5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内容提要】课程整合有助于克服当前小学课程比较偏重知识的单一性、不同学科内容交叉、重叠等弊端。美术、语文两门学科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能否整合?应当怎样整合呢?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教学实践,在美术与语文两门学科整合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契合点;

二、从古诗文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兴奋点。用翔实的教学案例论证了两门学科的有机整合,将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论点。

【关键词】学科整合

美术创作

语文素材

自从新课程开展以来,“课程整合”已成为教育界人士耳熟能详的词汇。课程整合化有助于克服当前小学课程比较偏重知识的单一性、不同学科之间分科性较强、内容重叠和交叉等弊端。因此,其理念愈来愈受到一线教师地青睐,越来越被普通教师所悦纳。作为一名自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与美术教学的老师,作者也经常在思考:作为小学的基础学科,这两门课程之间是否存在着整合的可能呢?如果可以整合,那应当怎样整合呢?

近日,看了一篇“blog”,题目叫作《美术与语文是近亲学科之我见》,看了之后颇受启发: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成语“图文并茂”可以准确描述两门学科间的亲密关系,也是证明两门学科是近亲学科的最有价值的材料。艺术的美是通过文字、语言、动作、神态等方式展示在人们面前,其形式是多样化的。美术与语文的有机整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创造平台,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鉴于此,语文作为一种文化,在与美术的综合中能是促使美术文化的传播;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它将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文化,学习美术技能。

一、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契合点

1、先说再画——低段学生绘画的原则

绘画与语言文字都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人类的绘画技能几乎是与语言能力同时发展起来的,但绝大多数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入学前就已经基本发展成熟,而绘画技能却严重滞后于语言能力,因此,许多儿童在入学后,语言表达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时候,作为美术老师就应当非常注重调动学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使之为美术教学服务。

比如,人美版第一册有一课《谁画得鱼最大》。鱼是孩子们常见的小动物,而且也是孩子最先学会画得几种小动物之一,如果此时老师想当然,直接让孩子画,那可以肯定的是,80%以上孩子的鱼是停留在4岁以前的水平上的。怎么办?语文老师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习作前,语文老师总要引导孩子们把事情说具体,只有说得具体,孩子们才能写得具体。因此,美术老师在画之前也不妨让学生说,孩子们说得细节越多,画才会越灵动。再回到这一课,在孩子们画鱼之前,就不妨让孩子们说一说鱼。在毫无拘谨的环境下,孩子们会说出各种各样的鱼:淡水鱼、热带鱼、咸水鱼„„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孩子们说一说见过的最大的鱼是怎样的?“很长,很长的,是一条鲤鱼。”“钓的时候,我爷爷拉都拉不上来。”“捉它的时候,尾巴一甩就把我爸爸扫趴下了。”„„不一而足,学生所有记忆的库存都被调动出来。此时,不妨再让孩子说一说想象中的大鱼是怎样的?那样千奇百怪,令大人瞠目结舌的想法都会冒出来。孩子们的作品会在这创新的火花中显得异彩纷呈。

2、日记画——中高段学生文字训练与美术创作的结合点

日记,是儿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记录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的一种形式。儿童画是儿童用特定的绘画技巧记录某个或多个概念或故事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日记与儿童画都是孩子们的一种语言。

日记对于中高段学生来说更多时候不是一种需要,而是一种负担,每天重复着做一件相同的事,那也是相当枯燥乏味的。怎样才能让写日记这件事常做常新呢?那么,不妨让孩子们做一做“日记画”。

所谓日记画就是用作画的方法来记录自己对生活的感受,配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叙述,使之达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形式丰富的效果。日记画的内容可表达一天当中最深刻的感受或记忆最深的见闻,也可画当天听到的故事、看到的好书(画下其中一个情节),还可再现早晨醒后还记得的美梦、奇特的联想等。在这过程中,运用启发、引导的教法去辅导学生,什么东西应画出来,那些东西可以不画。有些地方用绘画较难表达的,就配以文字说明,而某些地方用文字较难表达的,就用绘画表达,总而言之,以突出主体,简练明了为主。并且要求他们将日记中能够体现真、善、美的东西,最有感受和认识的东西,在图画中以主体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理解了日记画的要求后,都运用自己的记忆和想象去练习。运用绘画写日记的方法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绘画技能等多方面都能得到发展,使眼手口得到锻炼;另一方面为创作积累题材。

二、从古诗文中寻找美术创作的兴奋点

1、古诗配画

经典古诗是中国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由于时空、阅历、语言等多重限制,学生领悟诗文的意境已然成为古诗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积累优美诗句的同时领悟其意境,感受古诗的内涵?

一首优美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深刻意蕴的画。古人对诗、书、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历代人们所称道。从这里可以看出,诗的意境和画是融为一体的。无限的想象空间来自于文学作品,自古以来就是构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一个艺术整体。以图配文,可帮助学生把美的感受上升到美的认识。对于美术而言,当学生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便是一种命题绘画技巧提升的过程。例如,古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在霏微细雨的滋养下,你去看那草色,远远望去,碧色朦胧,极清极新极淡,而待你走近了,反而觉得失却了那绿色,但见细嫩纤小的草芽刚刚钻出土面。描绘这种若有若无的绿色,如同一位技艺高明的水墨画师,描绘草色只染不点,笔触极清地再现出那若隐若现的淡淡碧痕,远看实有,近观却无,如此写早春草色,可谓形神兼备。这是否可以成为学生水墨画的好材料呢?在语文素材为学生创作提供一种绝佳的素材,而这种素材来自于学生的脑海,来自于学生的感悟,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创作亦能得心应手。

2、成语配画

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过的成语、寓言的理解,给它配画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既有直观的效果,又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教学形式。作者曾经进行一次非常有益的尝试,引导学生画成语蜡笔画。为了使配画效果明显,有意让学生把画装裱成电影胶片的样子,学生兴趣盎然。画蛇添足、叶公好龙、对牛弹琴„„这些成语故事在学生的画笔下一一呈现。为了能更好的表现成语故事,有的学生把成语画成了连环画。比如守株待兔这个成语,学生就用了好几幅图画:第一幅一个农夫在田间辛勤劳作,庄稼长得异常茂盛;第二幅一只兔子撞死在田间的树桩上;第三幅农夫在捡到兔子后妄想天天都有收获;第四幅农夫躺在树桩上做着美梦而田地意境荒芜。在完成作品后,学生们把这些成语故事画拼贴在走廊上,学生戏称这条走廊为“成语故事画长廊”,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了学生进行美术创作的热情。

可见,美术和语文教学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如果使用得当,美术和语文教学相辅相成,既能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愉快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从中还能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审美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胡莉萍《初探美术学科中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

2、《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美学教程》作者:王德胜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如何实现语文与美术学科有效地整合?

玫瑰藤 发表评论于2007-9-19 22:31:00

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美术教学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所以美术教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应该是一条快捷的道路。

阿旺 发表评论于2007-9-21 9:18:00

一个老师首先要魅力,第二要有优秀的专业水平、知识技能。有魅力,学生就会认真听讲,老师上课有激情,学生积极参与,老师才华才能真正施展出来。

一丘 发表评论于2007-9-21 16:32:00

拥有语文学科的素养,教师的阅读和知识面广了,课堂就一定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文学素养的确很重要!

雨滴(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9-21 16:35:00

在博客中进行教研,它拓展了校本课程的时空,并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有效的作用.博客的流行也丰富了教研的模式,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玫瑰藤 发表评论于2007-9-21 16:45:00

以下引用雨滴(游客)在2007-9-21 16:35:00发表的评论:

在博客中进行教研,它拓展了校本课程的时空,并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扮演了有效的作用.博客的流行也丰富了教研的模式,很好的弥补了传统教研的不足,为普通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说的太好了,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建立跨区域的博客教研可以突破界限,得到更大的交流,同时也扩大了范围,自主地选择学习的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流.

一丘 发表评论于2007-9-21 17:42:00

在美术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编故事画故事、写日记画日记、画课文插图都是非常理想的图文整合方式!在这些方面,我们美术组的探究还真是很有成效的。

清风飞扬 发表评论于2007-9-21 23:25:00

语文与美术的整合,我想老大的作法就很好!

通过一个故事,一篇文章,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连环画创作,我想这就是很好的整合呀!

玫瑰藤 发表评论于2007-9-22 9:54:00

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而真正的美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几乎融合在所有的科目中。特别是文学与美术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文中有图,图中有文,图文并茂,可以说是学科之间最为密切的关系了。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

玫瑰藤 发表评论于2007-9-22 10:02:00

实施的具体措施:

1、积累美的素材,引导学生写日记、画日记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练习模式。

2、“我编你画”的练习。初步接触编画,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这一时期,进行编写一些适合学生画的文本非常关键。

3、听故事画故事、画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科幻作品、电脑绘画。

4、举办全校学生的日记画展览。

5、举办学生连环画作品展览。

6、挖掘地方的文化资源,结合本地特色进行创作。

7、加强家校联系的渠道,影响并提高家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儿童绘画作品的理解,传播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向家长介绍儿童画教学特点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规律,让家长配合我们的美术教学,防止简单化,成人化的教学倾向,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的表现,不能仅“像不像”为评判标准。

8、将学生创作的优秀连环画作品装订成册,突出个性化的特征,作为成果。

一丘 发表评论于2007-9-22 22:41:00

以下引用玫瑰藤在2007-9-22 10:02:00发表的评论:

实施的具体措施:

1、积累美的素材,引导学生写日记、画日记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练习模式。

2、“我编你画”的练习。初步接触编画,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这一时期,进行编写一些适合学生画的文本非常关键。

3、听故事画故事、画成语故事、民间故事、童话故事、科幻作品、电脑绘画。

4、举办全校学生的日记画展览。

5、举办学生连环画作品展览。

6、挖掘地方的文化资源,结合本地特色进行创作。

7、加强家校联系的渠道,影响并提高家长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儿童绘画作品的理解,传播先进的美术教育思想,向家长介绍儿童画教学特点以及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种种规律,让家长配合我们的美术教学,防止简单化,成人化的教学倾向,注重作品的形式感的表现,不能仅“像不像”为评判标准。

8、将学生创作的优秀连环画作品装订成册,突出个性化的特征,作为成果。

木白 发表评论于2007-9-23 1:05:00

这个学科整和那个学科也整和,干脆国家再课改一次!把所有的学科都集中在一本书上,学生也轻松,也可以为国家节约能源!!!是吧!!! 建议: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来定可行性的探讨的问题!不要音乐、美术、体育,都来个学科有效的整和,那不成大锅饭一样的,没有各家各家煮的特色咯!当然我没有说所有的学科都没有整和性!

我不大清楚这个探讨画题的性质是在哪个程度。如:是在将来的有一天能够实现还是说有什么说什么!玫瑰组长告诉我吧!!!

一丘 发表评论于2007-9-23 21:27:00

以下引用木白在2007-9-23 1:05:00发表的评论:

这个学科整和那个学科也整和,干脆国家再课改一次!把所有的学科都集中在一本书上,学生也轻松,也可以为国家节约能源!!!是吧!!! 建议: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来定可行性的探讨的问题!不要音乐、美术、体育,都来个学科有效的整和,那不成大锅饭一样的,没有各家各家煮的特色咯!当然我没有说所有的学科都没有整和性!

我不大清楚这个探讨画题的性质是在哪个程度。如:是在将来的有一天能够实现还是说有什么说什么!玫瑰组长告诉我吧!!!

凡是不可走极端,你的说法太偏激的了!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学科知识也不是孤立存在就能够发展的。作为教师,知识面应该广一些,自然渗透些其它学科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阿旺 发表评论于2007-9-24 8:47:00 美术科和语文科在湘教版里就有整合了,《周末日记》、《打扮文章》、《给名著画插图》„„。美术科和语文科就有很大的联系,画画就要很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高作品成分就高。语文课需要一些插图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了解古代生活。而画一些古代的作品,就需要古代的记载。

浅见(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9-23 22:45:00

课程的整合牵涉到培养怎么样的人和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其实,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我们现在的课程建设的确有不足之处,但并非美育就完全靠美术学科来承担的。何况“五育”的本身就有交叉和渗透。我们不能把问题绝对化。我想美术学科还是首先要立足本身,再放眼其他学科。在美术课让孩子学会欣赏美、创造美,说白了“教学生怎么画”还应是我们的份内事。而至于地理、历史、人文的可作为补充或拓展,他们应该为学习美术“服务”,这是一个定位问题。其次,弄清哪些便于整合,哪些内容可整合,可不整合,这又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情况,考虑到学校的条件等。另外,整合还要做到“整和”,注意方法,千万不要顾此失彼,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不管怎么说,“整合”就目前来说只能是“副食”,而非“主食”。

登为(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9-23 22:43:00

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合,要成功地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学科整合教学,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果教师缺乏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技能,就不可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成功地整合起来,甚至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此每一个教师都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提高美术学科知识,还要涉猎各方面、各学科的知识,这样在教学美术知识中用到相关学科内容时才心中有数,游刃有余。

李丽丽(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9-24 17:42:00

一篇优美的散文就像一幅赏心悦目的画,我们在教学中,辅以与美术教学内容相贴切的文学意境,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第一册《风来了》一课时,让学生边想象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风来了的情景:“风来了,吹醒了大地,给大树换上了绿装,小鸟唱起了歌儿,我们在小河旁看紫罗兰开放,在草地上跳舞,大家欢聚一堂,在可爱的大自然中自由的飞翔„„”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画面内涵的理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王平(游客)发表评论于2007-9-24 17:36:00

整合,要立足本学科,交叉渗透相关学科的指示,这对教师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相关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这是整合的基础。 一丘 发表评论于2007-9-24 10:54:00

美术可科和语文科整合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上语文课有很多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到黑板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如一年级学生理解祖国,祖国这个词对一年级的学生很抽象,老师通过收集天安门、长江、黄河、长城、东方明珠的图片,学生对祖国就很好认识。而美术课,需要动听的故事情节、语文课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画起作品就很有内容,又高兴有轻松。

阿旺的见解不错!语文与美术学科之间的自然补充,相互整合确实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字词句、篇章,相得益彰!

阿旺 发表评论于2007-9-24 9:19:00 美术可科和语文科整合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上语文课有很多的图片,学生看到图片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到黑板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如一年级学生理解祖国,祖国这个词对一年级的学生很抽象,老师通过收集天安门、长江、黄河、长城、东方明珠的图片,学生对祖国就很好认识。而美术课,需要动听的故事情节、语文课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学生画起作品就很有内容,又高兴有轻松。

一丘 发表评论于2007-9-24 9:07:00 我让学生画童谣

作为“图文整合”研究的一个美术教学课题,经过这几年一系列的摸索尝试,可以说现在已经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果了。将近400套的儿童连环画作品的辅导创作成功,50多套作品发表报刊杂志,100多套作品喜获国内外少儿绘画大奖等等,已经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为不少学校美术教师纷纷效仿辅导的对象,倍感欣慰。在众多的题材辅导练习之中,我觉得童谣绘画的训练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确实很有帮助。

一、 童谣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有亲切感

儿童生活是浪漫多彩、天真无邪的。童谣来自于儿童自己的生活,是从活动之中产生的。童谣所表达的是孩子最单纯、最向往、最开心的童年游戏生活。读童谣,画童谣,让孩子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拉近了文字与绘画的距离,激发了儿童对绘画表现题材的兴趣。

二、 童谣画属于儿童的,需要自由表现

虽然很多童谣都是大人根据孩子的生活创编出来的。可是我们千万不要这样就忽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童谣是属于儿童的,不是大人的。孩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块天地的生活,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就会更加洒脱地表现出来了。只有充分尊重孩子,给孩子一自由表现的空间,哪怕是一个符号、几根线条、几块色彩、几个歪斜的形象,只要是发自孩子内心的感受,都要好好保护,通过教师的启发性的引导,进一步地发掘儿童的想象和创造潜能。

三、 根据童谣内容命题画

刚开始辅导儿童创作童谣作品的时候,完全可以根据先编好的童谣,引导学生理解文字的内容,想象童谣画所要表现的画面。这时,一定要尊重儿童自己的想法,不要用千篇一律的形式去套住孩子的自由思维。同一个内容,可以引导儿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造型去表现。允许孩子夸张、离奇的想法,鼓励他们用自己的独特想法来表现。

四、 童谣画可以自编自画

在辅导的过程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可以让学生尝试编写童谣,尽管幼稚一些,可有时候往往会发生意料之外的惊喜。出自于孩子原始思维的童谣,有时候往往比我们大人编写出来的更有童趣。自己编童谣了,一旦得到老师的肯定的时候,那是一种多大的惊喜和鼓励!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孩子用画笔画出来,更是莫大的鞭策!

五、 创设激励平台,举办童谣画展

和其它作品的展示方式一样,搭建一个让学生展示风采的平台是很重要的。孩子,总是需要鼓励的。记得有人说过:“好孩子是鼓励出来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要经常性地羁绊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比赛,以及时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学生一旦有了成就感,有了创作的乐趣,就一定会产生持久的兴趣。

六、 童谣画不应该靠临摹和抄袭

儿童创作童谣画,应该尽量避免临摹和抄袭。因为临摹和抄袭不是自己的内心感觉,只是形式上他人设计的形象而已。这与儿童画的创作意图是相悖的,因而是不可取的。现在不少美术教师为了图功利,急于求成,让学生陷入了大量的抄袭和替代的所谓创作之中,实在不可取的。如果在辅导创作的过程之中养成临摹和抄袭的习惯,这将对儿童的创作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七、 童谣画形式应该多样化

辅导儿童画童谣,并不一定要用彩色笔或者蜡笔,表现形式应该更广一些。如水粉、版画、剪纸、工艺制作、折纸、泥塑等等都可以进行辅导。采用不拘一格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拓展了学生的创作空间,更适合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阿旺 发表评论于2007-10-12 9:52:00

教师教学中自然流露的激情、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授课技巧都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形成师生之间情感的交融

http://wenku.baidu.com/view/5aef4fed0975f46527d3e179.html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向素质教育推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基础的数学学科,课程的研究和改革尤为突出与重要。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美术能刺激儿童的感官,以唤醒儿童的表达欲望, 数学如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 处处充满着美,美感能激发人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挖掘数学的内在美,怎样用美去感染熏陶学生,使他们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尝试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考虑,拟进行“小学数学与美术整合的研究” 实验。

2 现状分析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人的塑造、人的建构、人的发展始终是数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它要求教育所培养的人不仅仅是一个劳动者,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既能创造又懂得享受的人。仅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它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诚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辩别力。

3 课题界定

《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本课题就是通过数学与美术的联系,让数学发出美的光辉,发现数学的美,学习美的数学,放飞美的梦想,拓展数学思维。

4 研究基础

我们学校是玉州区乃至玉林市最大的小学,是玉林市的窗口学校,拥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 有资金、设备、科研手段, 特别是我校拥有一批科研知识丰富,领导能力超群,极力支持教师工作,帮助教师成长,深受教师爱戴的好领导。本课题负责人及主要成员均是我校的教学科研骨干教师,从教多年,教学功底深厚,具有出色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参加课题实验的热情很高,把搞科研当作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积极性特高。有诸多优厚条件,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5 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

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着数学本学科的科学美、艺术美, 而且存在着数学教学美。数学教学美是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来表现人的本质力量。数学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而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点。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故事激发兴趣

教学情境就是以直观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征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 显然, 教学情境解决的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在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创设相关意境, 激发学生兴趣。现在来看一个例子。

课题为《夸张的脸》一课。笔者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设计, 用演示法直接出示各种夸张的脸的图片。在上此课时仅依靠自己做出了各种表情的直观形象, 让学生识辨、归纳不同表情, 认识不同表情的五官变化的特征, 并熟练地在黑板上画出不同表情的脸。接着让学生互相观看不同表情的脸的特征, 又让个别学生到前边做夸张表情的表演, 以加深学生对恐怖表情的认识和表情体验。再此基础上, 展示学生的作业, 以示表现手法, 然后布置作业。在这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所用的手段主要是表情表演。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不同表情的脸部特点, 而且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

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我注意上好美术欣赏实践课。例如:五年级美术课中 (法国) 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这幅图, 本副作品的绘画形式是用点彩画, 我认为美好的画面都可以拨动心弦。不同的绘画风格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境界。美术是一种伟大的语言, 他用华丽的色彩和多彩的画面渲染来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正如《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一样, 它的整个画面内容仿佛在为我们讲述美好的生活的故事。都让人感到这幅引起愉悦和美感的绘画, 但他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2 合理创建问题情境

问题情景, 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 需要学生通过努力去克服 (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 , 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景。实践证明任何学习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生的, 只有具有这种问题性的情景, 对学生才能有强大的吸引力, 对学习需要才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如何通过问题的提出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就是创建问题情境的关键所在。例如:《“花式”点心》一课时, 笔者没有按照传统教学设计, 而是采用了采用了穿件问题情境的方法, 如下:

老师:“同学们, 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当厨师的滋味啊?”

学生:“想”。

教师:“好, 那我们今天就来举办一个“我是一名糕点师”的活动, 活动里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小餐饮店”, 每个小朋友就是一名“小小糕点师”。今天每个小厨师都要学会做一两道色香形俱全的菜, 然后我们请这节课学习最认真、表现最好的小朋友来参观“品尝”, 好不好?

学生:“太好啦!”

教师:“要当厨官啦, 还没想好今天要做的点心是什么吧?”这样就引出了课题《“花式”点心》。

笔者把讲授的方法和提问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教师直接对“点心”进行讲述的方法不能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课堂成效不高。然而用提问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 音乐欣赏与美术欣赏相融

学生在充满新鲜愉悦的艺术气氛中去认识美, 发现美, 通过音乐的情境创设, 能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据此笔者在实践上做了如下探索:

例一:欣赏列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时配上《伏尔加船夫曲》, 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审美心境, 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能体会纤夫们的艰辛, 产生同情而为纤夫坚韧顽强、勇敢不懈的拼搏而感动为画家高超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叹服使美术欣赏课达到让学生触景生情的效果。

例二: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 让同学们的耳边同时响起那凝重、高古的《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等经典民乐, 唤起学生对作品意境的畅想激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慕, 得到美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在小学美术欣赏中融入音乐欣赏进而在各艺术教学中从内容、手段、方法等各个方面都摒弃单调而遵循融合的原则, 把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把同一种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充分地融合在一起, 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教学气氛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教育教学效益。

4 课堂着重培养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通过对美的作品的欣赏, 会使学生感受到内容之美、艺术之美等。例如, 在五年级第十册欣赏课中, 课本介绍的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中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群虾》, 除了图片之外, 课本上仅有一小段的文字对图片作了简单的介绍。根据这种情况, 我又利用计算机制作了本课的教学课件。不仅把画家的生平作了详细的介绍, 还把画家所处的社会背景、所属流派及作品风格都一一作了介绍, 以加深他们对《群虾》这一幅作品的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延伸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美术欣赏是小学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在培养学生艺术细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 要充分利用各种方式, 来激发学生兴趣, 着重培养审美素养、提高审美能力, 锻炼感知, 联想、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去寻找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净化。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加强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教师只有在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下,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更新教学手段, 才能改进教学质量, 达到优化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为此, 本文从四方面对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美术欣赏,故事,网络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张文浩.浅谈Internet与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2002 (2) .

[2] 齐爽.浅谈美术欣赏教学[J].才智, 2009 (18) .

[3] 张行涛, 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M].中国轻工业出书社, 2004, 4.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第5篇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 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 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 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 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 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 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 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 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 《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 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 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 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 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 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 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

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 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 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 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 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 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 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 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 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 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 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 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 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欣赏课小学美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教育;美术课堂;欣赏课教学

一、 引言

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教育阶段,良好的教育是促进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小学生形成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关键。小学美术欣赏教育是推进美育教育有序开展的主要课程,可以锻炼小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以及欣赏能力,并为小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插上飞翔的翅膀。但是这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特点等,寻找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方法,不断地去优化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不足,才能在提升美术欣赏课教学質量的同时,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二、 美术欣赏课的教育价值

美术学科自身的创造性、感知性、视觉性以及理解性,能够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时,既保证艺术素养的快速提升,又可以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与设计,将自身情感与美术作品进行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可以保证学习效果,又推进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小学美术教学具备趣味性、审美性等多种的特征性,能为小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带来很多的色彩。因此,美术欣赏课想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授课工作时,鼓励学生通过自身思辨意识的调动以及审美意识的应用,可以对各种美术作品,以及与美有关的现象进行分析和观察,并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自身欣赏能力、艺术修养以及学习能力的目的。通过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知识的学习,感受其中的艺术内涵,对社会发展与人类文化生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并通过不断地实践与参与,既使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得到提升,又在形成基本美术素养的过程中,真正发挥美术教学的美育教育价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

三、 小学美术欣赏课有序开展面临的阻碍

(一)受重视程度低

因为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使一些小学教育工作者还是认为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作为衡量学生学习以及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忽视了小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的培育工作的进行,导致在小学中艺术类的学科并没有足够的课时,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这种现实背景下,人们往往更加重视与学生升学考试有关的主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美术课堂,则相对受到的重视程度较低。因此,这种受重视程度不高的现实条件,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下降,甚至有时会使学生成为其他主流学科争抢的对象,也并没有使学生意识到美术课堂对自身艺术修养培育的重要性。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不仅难以顺利开展,也无法发挥其教育价值必以及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的工作只是流于形式。

(二)授课手段落后

小学美术欣赏课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既能够从观赏者的角度,体会画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又可以结合自身情感需求进行情感共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但不少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工作时,往往会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带领小学生赏析美术作品时,一般选择直接将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与价值意义告诉学生,缺少引导其探究与调动思维意识的过程。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小学生没有主动发挥探究意识与学习能力的空间,而且在长期被动式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活动中,小学生思维意识会被严重束缚。这样不仅没有办法更好地提升小学生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也在失去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严重降低小学生主动学习美术知识的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中,不仅难以保证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阻碍小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三)课堂角色定位模糊

教师作为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重要引路人,能够通过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活动时,既保证学习效率的快速提升,又在潜移默化中培育核心素养。但现实情况是,由于教师在进行授课工作时,对课堂角色定位模糊,总是会选择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中心,并没有意识到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这样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堂中,学生只能依靠教师进行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与学习,对艺术作品的感悟也主要靠着教师的讲解。这种缺少思维意识调动以及审美意识应用的美术课堂,不仅严重与小学生的审美需要、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能力相背离,忽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教学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抑制学生创新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发挥。长此以往,不仅小学生会严重丧失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教师也在单方面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难以收集学生参与课堂知识学习的实际反馈,很难及时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教学质量严重下降的同时,阻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 小学美术欣赏课堂创新教学方法的具体途径

(一)革新授课观点,调动学生欣赏积极性

由于每个小学生都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所以他们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以及探究意识也都较强,而且总是会对新鲜事物有着较高的探究积极性。所以,为了保证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教师就需要对自身落后的教学观点进行革新,意识到小学美术教育作为提升学生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的重要课程,保证教学质量不仅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践行,同时也在小学生艺术修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使其能够获得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及时性、丰富性,更好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完善和创新,使小学生在更加直观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充分激起学习热情,进而在潜移默化地过程中,达到提升学习效果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土与火的艺术”教学活动时,本节课需要学生能够通过对彩陶艺术的欣赏,了解彩陶的主要造型特征与器型特点,从而在感受其艺术魅力的同时,能够动手利用泥条设计出造型优美的作品。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引入,利用互联网的教学资源,收集与彩陶制作流程、艺术特点以及文化背景有关的纪录片,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播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直观对彩陶的艺术价值进行了解。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有关彩陶的艺术作品图片,如“舞蹈纹彩陶盆”“人面鱼纹盆”等,鼓励学生能够利用手中的紫砂泥,通过泥条盘筑的方法,设计出融入学生情感价值的陶艺作品。通过信息化教学方法的引入,不仅能够更加直观感受到彩陶的文化渊源与制作流程,也可以通过多种艺术作品的赏析,充分激起学生自主设计的积极性,进而在保证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效率快速提升的同时,使学生也能够使艺术修养、审美意识、设计能力快速提升。

(二)设计授课目标,建立艺术情境课堂

教师在积极创新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明确的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激发出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参与小学美术欣赏课堂学习活动时,能够更好地对学习方向进行掌握,同时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快速提升。要更好地使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授课内容,通过对教学目标的确定,结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审美意识,建立更加符合其个性化发展的艺术情境课堂。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不仅更加符合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审美需要,也能在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价值意义,以保证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例如,当在进行“好大一幅画”的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将教学目标定义为:引导学生能够通过对不同时期壁画的欣赏,提升审美能力、组织画面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并利用美术工具,创作出更加符合自身情感价值需要的作品,从而在思维意识的调动中,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教师可以将由古到今的艺术作品进行打印,并按照时间顺序张贴在黑板上,请学生们通过欣赏,感受到远古时期的绘画特点,主要以劳动记事、抗击自然灾害、表达情感、狩猎以及宗教信仰内容为主。而现代生活中的巨型绘画,则主要用于广告宣传、装饰生活和满足人们审美需要。这时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利用水粉、彩色铅笔或油画棒,通过色彩的搭配能够对美术作品进行创作,从而在提升学生创造能力与欣赏能力的过程中,保证教学效果的快速提升。通过艺术情境课堂的建立,不仅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直观对本节课需要掌握地知识进行了解,也能在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明确角色定位,开展小学合作学习

从学生参与小学课堂知识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当中,可以看出小学教学的实效性,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小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才能推进教学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因此,要想使学生参与到小学美术欣赏课当中来,更好地对自身艺术修养与审美意识进行锻炼,教师就需要通过对小学美术欣赏课堂角色定位进行明确,要意识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来鼓励学生能够在相互间的思考与探究中学习,这样既能让学生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意识,让学生通过自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改变依赖教师学习知识的不良习惯,并把握学习节奏的同时,与小组成员在相互间思维意识碰撞的过程中,对美术作品所展现出的艺术修养与情感理念进行赏析,达到提升艺术修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探究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什物拼贴”的教学活动时,本节课需要学生能够利用棉花、纸张、丝线、易拉罐等随机材料,通过拼、撕、贴剪等多种方法,在思维意识的调动中,进行对美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教师可以请学生在课前通过自主预习活动,利用网络搜集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物品和拼接的图画,使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能够对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一个初步了解,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进行课堂教学工作时,教师就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能够将课前预習成果,与小组成员进行分享与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在动手与动脑中,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发挥自身课堂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与组员的相互探讨中,既从多角度出发,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又在思维的碰撞中,设计出更加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进而在真正发挥美术欣赏课堂教育意义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五、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教育体系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对学生综合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希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成长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美术欣赏课时,应挖掘其中的美育教育价值,通过对班级学生审美需要、个性化发展以及艺术素养的分析,选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提升小学生艺术修养,全方面地培养小学生的素质,也能在推进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的过程中,真正发挥小学美术教育的实际价值,非常值得广泛地实施。

参考文献:

[1]郭建雄.小学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性及教学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8(8):99.

[2]胡斌.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与“学”[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3]陈艳.驻足欣赏成就精彩: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和策略[J].小学生,2017(5):31.

[4]姜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燕有培.欣赏课,培养审美能力的“快车道”: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2017(3):63.

[6]张媛.驻足欣赏成就精彩: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和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6(4):87.

[7]王雯.逆向思维教学设计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0(12):138.

[8]鲜海平.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0):4.

[9]于伟伟.中外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比对[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王雅禾.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新探索[J].学周刊,2020(31):171-172.

[11]朱建军.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策略[J].读写算,2020(27):146+148.

[12]刘燕燕.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研究[J].家长,2020(23):144-145.

[13]蔡卯.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0(22):149.

[14]林秋伶.小学中年级美术欣赏课提升学生审美判断素养的研究[J].中国中小学美术,2020(4):36-39.

[15]陆静.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审美素质[J].读写算,2020(18):64.

[16]周静彬.小学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J].科幻画报,2020(6):269.

[17]袁兴荣.核心素养下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策略初探[J].甘肃教育,2020(9):106.

作者简介:

陆博亚,江苏省江阴市,江阴市南闸中心小学。

上一篇:成绩统计生物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高校安全保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