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再制造范文

2024-03-12

智能再制造范文第1篇

课程代码:INDE3010 英文名称:Found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

学分/学时:3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5学期

适用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先修课程:机械制图、金工实习、材料科学基础 后续课程:材料成型工艺与设备、材料成型原理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 大纲执笔人:陈再良

课程负责人:陈再良 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对制造活动有一个总体的、全貌的了解和把握,能掌握金属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掌握机械加工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加工方法与机床、刀具、夹具及加工参数,具备制订工业规程的能力和掌握机械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分析解决现场工业问题的能力,了解当今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初步具备对制造单元及制造系统选择决策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机械加工方法(6课时)

第一节 零件的成形方法

一、Δm<0的制造工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二、Δm=0的制造过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三、Δm>的制造过程

原材料或毛坯制造成零件后质量变化Δm>0的制造过程

第二节 机械加工方法

一、车削

车削方法的特点和车床加工的典型工序

二、铣削

铣削加工的方法和特点

三、刨削

刨削加工的特点和方法

四、钻削与镗削 钻削与镗削的方法与的、特点

五、齿面加工

成形法和展成法的特点

六、复杂曲面加工

复杂曲面加工的方法

七、磨削

磨削加工的方法与特点

八、特种加工

电火花加工、电解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各自的方法和特点

思考题:

1、简述电解加工、电火花加工、激光加工和超声波加工的表面成形原理和应用范围

2、镗削与车削有哪些不同?

3、车削加工能形成哪些表面?

第二章 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12课时)

第一节 刀具的结构

一、切削运动与切削要素

切削运动定义、削运动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切削用量、切削几何参数

二、刀具角度

刀具切削部分的组成、刀具角度的参考平面、刀具的标注角度、刀具的工作角度

三、刀具种类

刀具分类、常用刀具简介

第二节 刀具材料

一、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刀具材料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二、常用的刀具材料

常用的刀具材料及其各自的特性

三、新型刀具材料

新型刀具材料及其优点

第三节 金属切削过程及其物理现象

一、切削过程及切削种类

切削的形成过程、切削的类型及其控制、积屑瘤现象

第四节 切削力与切削功率

一、切削力的来源,切削合力及其分解,切削功率

二、切削力的测量

目前采用的切削力测量手段

三、切削力的经验公式与切削力估算

计算切削力的指数公式、按单位切削力计算切削力和切削功率

第五节 切削热和切削温度

一、切削热的产生和传导

切削热的定义及产生

二、切削温度的测量

三、影响切削温度的主要因素

切削用量、工件材料、刀具角度、刀具磨损、切削液

四、切削液

三类切削液

五、切削温度对工件、刀具和切削过程的影响

第六节 刀具磨损与刀具寿命

一、刀具磨损的形态及其原因

刀具磨损的三种形式

二、具磨损过程及磨钝标准

刀具磨损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刀具寿命的经验公式

刀具寿命的定义、刀具寿命公式

第七节 切削用量的选择及工件材料加工性

一、切削用量的选择

对加工质量、基本工艺时间、刀具寿命和辅助时间的影响

二、工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

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概念、改善工件材料切削加工性的途径

思考题:

1、金属切削过程有和特征?用什么参数来表示和比较?

2、车刀的角度如何定义?表注角度与工作角度有什么不同?

3、刀具的正常磨损过程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4、简述车刀、铣刀、钻头的特点。

5、刀具材料具备哪些性能?常用刀具材料有哪些?

第三章 金属切削机床(9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机床的基本组成

二、机床的运动

表面形成运动和辅助运动

三、机床技术性能指标

机床的工艺范围、机床的技术参数

四、机床精度与刚度

机床精度的分类及各自定义

五、机床的型号编制

通用机床型号的编制方法、机床的特性代号、主参数、第二主参数和设计序号

第二节 金属切削机床部件

一、传动系统 主传动系统及其按特征分类、进给传动系统

二、主轴部件

主轴部件的组成结构、主轴部件满足的基本要求、主轴部件的传动方式

三、机床支承件

机床支承件的组成结构、满足的基本要求及其材料

四、机床导轨

导轨应满足的主要技术要求、截面形状和组合形式、导轨的结构类型及特点

五、机床刀架和自动换刀装置

机床刀架自动换刀装置的类型、应满足的要求

第三节 常见的金属切削机床

一、机床

二、磨床

三、钻床

四、铣床

五、加工中心

思考题:

1、 机床常用的技术性能有哪些?

2、 试说明如何区分机床的主运动和进给运动?

3、 主轴部件、导轨、支承件及刀架应满足的基本技术要求有哪些?

第四章 机床夹具原理与设计(9课时) 第一节 机床夹具概述

一、工件的装夹方法

工件在机床上的两种装夹方法

二、机床夹具的工作原理和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作用

夹具的主要工作原理、夹具的作用

三、夹具的分类与组成

第二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定位

一、基准的概念

基准的定义及分类

二、六点定位原理

六点定位原理的概念、注意事项、具体设计和定位分析中常遇到的问题

三、常见的定位方式与定位元件

定位元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各种典型表面的定位方法和定位元件

第三节 定位误差分析

一、定位误差及其产生原因

二、定位误差的计算

三、保证精度加工的条件

第四节 工件在夹具中的夹紧

一、夹紧装置的组成及基本要求

二、夹紧力的确定

夹紧力方向的确定、夹紧力作用点的确定、夹紧力的大小

三、典型夹紧机构

几种利用机械摩擦实现夹紧

四、夹紧动力原装置

气动夹紧、液压加紧、气-液压组合夹紧

第五节 各类机床夹具

一、车床夹具

二、铣床夹具

三、钻床夹具

第六节 现代机床夹具

一、自动线夹具

二、组合夹具

三、通用可调夹具和成组夹具

四、数控机床夹具

第七节 机床夹具设计的基本步骤

思考题:

1、 机床夹具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起什么作用?

2、 工件在机床上的装夹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有哪些?

3、 什么是“六点原理”?

4、 定位误差产生的误差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

5、 夹紧装置的基本组成及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五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6课时) 第一节 机械加工精度

一、概述

加工精度与加工误差、加工经济精度、原始误差、误差敏感方向的概念、研究机械加工精度的方法

二、工艺系统几何误差

机床的几何误差、刀具的几何误差、夹具的几何误差

三、调整误差

调整误差方式

四、工业系统受力变形引起的误差

基本概念、工件刚度、刀具刚度、机床部件刚度、工艺系统刚度及其对加工精度的影响

五、工业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

工艺系统的热源、工艺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刀具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机床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减小工艺系统热变形的途径

六、内应力重新分布引起的误差 基本概念、内应力的产生、减小内应力变形误差的途径

七、提高加工精度的途径

减小原始误差、转移原始误差、均分原始误差、均化原始误差、补偿误差

第二节 工艺工程过程的统计分析

一、误差统计性质的分类

二、工艺工程的分布图分析

正态分布的基本概念及特点、机械制造中常见的误差分布规律、工艺过程的分布图分

三、工艺过程的点图分析

工艺过程的稳定性、点图的基本形式、点图的正常波动与异常波动

第三节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

一、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的影响

表面质量对耐磨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疲劳强度的影响、表面质量对耐腐蚀性的影响、表面质量对配合质量的影响

二、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切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磨削加工影响表面粗糙的因素

三、影响加工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

表面层冷作硬化、表面层材料金相组织变化、表面层残余应力

第四节 机械加工过程中的振动

一、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强迫振动

二、机械加工过程中的自激振动

思考题:

1、 什么叫主轴回转误差?它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磨床头架主轴采用死顶尖,而车床主轴采用活顶尖?

2、 什么是误差复映?误差复映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什么样性质的误差服从偏态分布?什么样性质的误差服从正态分布?

4、 试简述机械加工中产生自激振动的条件。

第六章 工艺规程设计(6课时) 第一节 概述

一、生产过程与工艺过程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工序、工步和工作行程、装夹和工位

三、零件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形状精度的获得方法、位置精度的获得方法、尺寸精度的获得方法

四、机械加工工艺与生产类型

生产类型、生产类型与组织方式

五、工艺规程的设计原则及原始资料

第二节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

一、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二、工艺路线的制定

定位基准的选择、表面加工方法的选择、加工阶段的划分、工序的集中与分散、工序顺序的安排、机床设备与工艺装备的选择

第三节 加工余量与工序尺寸

一、加工余量及其影响因素

加工余量的定义、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二、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基准重合时的情况、基准面在加工时经过转换的情况、孔系坐标尺寸的计算

第四节 工艺尺寸链

一、尺寸链及其尺寸计算公式

尺寸链的定义、分类、计算,极植法解尺寸链的计算公式、统计法解直线尺寸链基本计算公式

二、工艺尺寸链分析与计算的实例

第五节 机械加工工艺的技术经济性分析

一、时间定额

时间定额的概念、组成

二、工艺成本

工艺成本的组成计算、工艺方案的经济评比

三、编制工艺规程文件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片、机械加工工序卡片

第六节 机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

一、概述

机械装配与装配工艺系统图、装配精度与装配尺寸链

二、保证装配精度的四种装配方法

互换装配法、分组装配法、修配装配法、调整装配法

三、装备工艺规程设计

第七节 机械产品设计的工艺性评价

一、概述

二、机械产品设计的机械加工工艺性评价

三、机械产品设计的装配工艺性评价

思考题:

1、 什么是生产过程、工艺过程和工艺规程?

2、 什么是加工余量、工序余量和总余量?

3、 试分析比较用极值法解算尺寸链与用统计法解算尺寸链的本质区别。

第七章 先进制造技术(6课时) 第一节 快速成形制造技术

一、简介 快速成形技术的优点

二、快速成形的基本原理

三、快速成形的工艺方法

四、基于快速成形的快速模具技术

快速模具按模具制造的分类

第二节 高速切削

一、高速切削技术的概念与特点

二、高速切削的机理

切削立、切削热、刀具磨损

三、高速切削的关键技术

高速切削的机床机构、高速切削的刀具系统

第三节 微机械及其微细加工技术

一、引言

二、微细加工技术

三、典型微电子机械系统装置

思考题:

1、 基于快速成形的常见快速模具工艺方法有哪些?

2、 总结高速切削工艺的特点。

3、 简述常见的各种微细加工方法的工艺特点。

三、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笔试,平时测验及作业

成绩评定方式:笔试成绩50%,平时成绩50%(含期中考试)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王健求,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书目:

智能再制造范文第2篇

进入21世纪,保护地球环境、构建循环经济、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话题。目前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模式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一种先进经济模式。

再制造工程以节约资源、节省能源、保护环境为特色,以综合利用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技术为核心,充分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特点。再制造可使废旧资源中蕴含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缓解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的矛盾,减少大量的失效、报废产品对环境的危害,是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最佳形式和首选途径,是节约资源的重要手段。再制造工程高度契合了国家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并为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大力开展绿色再制造工程是实现循环经济、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

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再制造是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工程是在维修工程、表面工程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基于复合表面工程技术、纳米表面技术和自动化表面技术,这些先进的表面技术是国外再制造时所不曾采用的。其重要特征是再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有新品的50%,节能60%,节材70%,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显著降低。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在再制造中的应用,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了原型新品,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与高度关注。

一、国外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废旧产品造成的危害暴露较早,相应的对策也较早提出和实施。

20世纪30—40年代,为了走出经济萧条的困境,以及适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需求,最早的再制造产业雏形在美国汽车维修行业中出现。至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正式提出“再制造”。此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1996年美国发布了再制造产业调查报告《再制造业:潜在的巨人》。报告显示,1996年美国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达73000家,年销售额530亿美元,直接雇员48万人。与制药业、计算机制造业和钢铁业相比,同年美国再制造产业的产值与他们基本相当,但就业人数明显多于他们,说明再制造产业不仅能够创造巨大财富,还能够显著解决就业问题。目前再制造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重要产业。2005年全球再制造产业产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美国的再制造产业规模最大,达到750亿美元,其中汽车和工程机械再制造占2/3以上,约500亿美元。

美军是再制造产业的最大受益者。美军军费世界第一,但美军仍然认为再制造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在财政预算有限、新装备配备不到位、制造新装备费用高昂的情况下,再制造可维持武器装备的战备完好率。为此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一项不经总统签署即可获得执行的共同决议案,授权美国国防部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对军用装备的再制造上。至今美军装备再制造的范围已包括装备的各个方面。

近年来日本加强了对工程机械的再制造。至2008年再制造的工程机械中,58%由日本国内用户使用,34%出口到国外,其余的8%拆解后作为配件出售。至2004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已再制造汽车发动机748万台,变速器240万台,公司销售的再制造发动机及其配件和新机的比例达到9∶1。

欧美国家在再制造设计方面,主要结合具体产品,针对再制造过程中的重要设计要素如拆卸性能、零件的材料种类、设计结构与紧固方式等进行研究;在再制造加工方面,对于机械产品,主要通过换件修理法和尺寸修理法来恢复零部件的尺寸,如英国Lister Petter再制造公司,他们每年为英、美军方再制造3000多台废旧发动机,再制造时对于磨损超差的缸套、凸轮轴等关键零件都予以更换新件,并不修复。对于电子产品,再制造的内涵就是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零部件予以直接的再利用。如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对平板显示器的再制造就是先将液晶显示器LCD、印刷线路板PCB、冷阴极荧光灯CCFL等关键零部件进行拆解,经检测合格后进行再利用;德国ReMobile公司对移动电话的再制造也是先拆解、再检测最后再利用。

二、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发展至今已经10年有余。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注重基础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关键技术,构建了废旧产品的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保证了再制造产品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注重企业需求与学科建设融合,提升企业与实验室核心竞争力;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建设。

由于再制造使用的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形零件,其损伤失效形式复杂多样,残余应力、内部裂纹和疲劳层的存在导致寿命评估与服役周期复杂难测,再制造还要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形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采用高技术恢复原产品的尺寸标准、达到或超过原产品的性能指标、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同时也采用正规化、规模化的加工手段,因此加工工艺更为复杂。

再制造寿命检测的核心是疲劳寿命,再制造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裂纹控制,再制造的主要损伤形式是表面磨损。根据再制造产品失效特征和质量性能不低于新品的标准要求,我国通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和不断自主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再制造技术。

(一)自动化纳米颗粒复合电刷镀技术

纳米电刷镀技术是自主研发的一项先进的再制造技术。该技术是把纳米颗粒加入电刷镀溶液、并使之和镀液金属离子在电刷镀电场作用下共沉积在金属表面,形成纳米颗粒复合涂层。通过创造性地解决纳米颗粒的分散和在镀层中沉积难题,所制备的纳米复合电刷镀层中均匀弥散分布大量的硬质纳米颗粒,使得再制造零件表面耐磨性、耐高温性和抗接触疲劳性能显著提高,与不含纳米颗粒的金属刷镀层相比,耐磨性能提高15倍、抗温性由200℃提高到400℃、抗接触疲劳性能由105周次提高到106周次,显著延长零件使用寿命,并成功应用于飞机发动机叶片、汽车发动机连杆、凸轮轴和缸体的再制造。但由于手工纳米电刷镀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针对重载汽车发动机连杆和缸体缸筒再制造难题和产业化生产需求,我国自主研发了发动机连杆自动化纳米电刷镀专用设备和气缸筒自动化纳米电刷镀专用设备,实现了镀液连续供应和循环利用、纳米电刷镀再制造工艺过程综合监控。生产应用表明,生产率提高5—10倍,再制造消耗材料仅为该零件本体重量的1—2%,费用是新品价格的1/10,实现了废旧零件再制造的需求。并且镀液循环利用,废水集中处理,实现全过程的绿色化要求。

(二)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

自主研发了自动化高速电弧喷涂技术,采用机器人或操作机的操作臂夹持喷枪,通过红外温度场监测和编程控制高速电弧喷枪实现各种规划路径,实时反馈调节喷涂工艺参数,实现自动喷涂作业的智能控制。该技术结合新开发的FeAl和FeAlMn系粉芯丝材制备出的喷涂层,结合强度高,硬度高,耐磨损性能好,已成功应用于废旧斯太尔发动机缸体的再制造,已完成再制造量200多台。采用自动化电弧喷涂技术再制造单件发动机缸体时间由手工的1.5小时缩短为20分钟,喷涂效率提高3.5倍。

(三)自动化微束等离子熔覆技术

自主创新设计了70KHz高频逆变微束等离子电源,高于目前通常采用的20KHz逆变频率,从而减少了设备的体积,提高了系统的响应特性,使得微束等离子弧的工作更加稳定。利用该技术对发动机废旧排气门密封锥面进行再制造后的气门变形量小,表面硬度恢复到新品数值,力学性能满足要求,成本仅为新品的1/5。

(四)再制造无损检测评估技术及其仪器设备

废旧零部件损伤状态无损检测与评估是再制造质量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我国已研究实施了汽车发动机缸体、曲轴、连杆、气门杆等不同再制造零部件的多种无损检测评估技术(涡流、超声、金属磁记忆、声发射等),并研制出了高频涡流无损检测仪(适用于气门杆、连杆等,通用性强)、高穿透力超声无损检测仪(适用于曲轴等,通用性强)、缸体涡流/磁记忆综合无损检测评估仪、金属磁记忆寿命评估仪、纳米复合刷镀层无损测厚仪等,初步实现了发动机气门杆、连杆、曲轴、发动机缸体等重要零部件损伤和无损检测评估,为再制造产品质量不低于新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有力保障。相关技术和仪器设备已在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再制造生产线上应用试验,为再制造毛坯质量控制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三、再制造产业技术发展展望

(一)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我国制定的循环经济促进法中明确提出要发展再制造产业以促进循环经济向产业化、集群化方向发展。从国内外制造及再制造产业的发展历程看,“技术产业化”是一个普遍的发展模式,我国的再制造产业在这一环节上采取的是企业试点模式,其总体上是分散化运作,产业集群能力明显不足。鉴于再制造产业有其独特的技术和相应的政策法规环境,因此建设再制造产业基地或园区就成了再制造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模式。这一模式总体遵从“技术产业化、产业集聚化、集聚规模化、规模园区化、园区科学化”的建设理念,既可以有效地弥补当前再制造产业企业试点模式的不足,也可以带动多支点产业的发展。

通过再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进一步加速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着力提升工业核心竞争力,切实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转型,实现制造和再制造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一,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部署,优先推进重点领域的再制造。一是大力发展工程机械、机床、电机等再制造。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投资装备再制造,发展机床、工程机械、工业机电设备、铁路机车装备再制造。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及办公信息设备再制造,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扩大产业化规模。

第二,科技创新为本。国内再制造产业发展,要靠科技支撑及创新。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并积极争取国家的科技扶持资金,加强与国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围绕再制造产品设计技术、旧件性能评价、经济环保的拆解和清洗、微纳米表面工程、无损检测等技术的研发,再制造产品安全检测等方面进行研发和创新。二是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千方百计构筑人才高地,要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加大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再制造人才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资源优势,加速教育和科技产业的集聚和整合。

第三,全面建设再制造配套服务体系,为再制造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在再制造产业基地建立良好的再制造经营环境;二是依托产业优势,完善再制造产业链;三是把再制造产业所需装备作为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挥机械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发展再制造装备研发和生产,逐步形成再制造关键设备生产研发体系;四是发挥区位以及物流优势,与国内外原厂生产商合作发展逆向物流,建立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工程机械、机床、废旧汽车零部件等的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形成适应再制造产业发展所需的旧件收集能力;五是在企业现有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适应再制造的管理体系要求;六是强化安全、环保和职业健康工作,建立严格的再制造环保安全保障体系;七是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政策保障体系。同时,尽快制订和落实涉及再制造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再制造产业发展创造优良的软环境。

(二)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

根据再制造的技术特点及产业发展特点,未来中国再制造的发展将在以下产业领域展开。

1、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

中国作为汽车制造和使用大国,推进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程产业化势在必行。2008年国家发改委启动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确定了第一批14家试点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国家发改委已启动第二批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广先进经验,深化再制造产业发展。

2、机床再制造工程及其数控化升级

目前,中国各类机床设备保有量约550万台,居世界第一,数控化率不到3%,役龄超过10年的传统机床占60%以上,未来5—10年将有大量机床面临淘汰。机床再制造作为一种基于废旧机床资源循环利用的机床制造新模式,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对于实现我国量大面广的废旧机床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3、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再制造工程

中国是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和矿山机械的使用大国,设备保有量大,品种多。此类设备多是由于重载而导致零部件表面磨损、腐蚀和断裂而失效报废。在上述设备中实施再制造工程可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年限、获得节能、节材、减排效果,从而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再利用与资源再生

废旧电子电器再制造与资源再生是我国资源再生产业面临的新问题,国家相关部门从不同的角度正在修订和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规范该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从2003年起,国家发改委开展了回收利用试点,建立废旧电子电器的拆解处理示范厂,以期引导我国废旧电子电器再制造与资源再生行业的发展。一些地方也出台了有关文件,规范电子废料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为电子电器产品的再制造提供了法律依据。

5、重大技术装备再制造工程

能源、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的重大技术装备再制造工程的产业意义重大。可以瞄准冶金重大技术装备中的高炉渣口、风口、轧辊、连铸机轧辊、炉底辊、热轧工具、水压机油压柱塞,石油化工重大技术装备中的高温高压反应容器、裂解炉管、大型储油设施,火力发电重大技术装备中的汽轮机叶片、缸盖、磨煤机零部件、锅炉“四管”,水力发电重大技术装备中的水轮机叶轮,以及风力发电机、燃油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的关键零部件开展再制造工程。

智能再制造范文第3篇

1 再制造工程概述

1.1 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所谓的再制造工程就是指根据产品的生命名周期为主要指导, 为了资源能够优质、高效的运用和节能减排的目标, 通过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废弃产品进行修复、升级和再改造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从在制造的基本内涵可以看出, 在制造是一种批量化和产业化的生产工艺, 以环境保护为主要目标, 通过对废弃产品的再利用从而达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 由于是再制造, 显然其生产的过程在产品制造的过程之后, 但是其对产品的再修复和升级利用过程的生产工艺很明显就优于生产技术和工艺。例如, 再制造过程中各种新材料的一用, 应用先进的方法对产品的功能进行升级, 使得产品能够更加适应时代快速发展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的提高。

1.2 发动机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所谓的发动机再制造工程是一般传统的发动机生产和维修有着较大的区别, 所谓的发动机再制造工程就是对已经不能再进行投入使用的发动机按照新的标准进行再次的加工和装配使其最终成为质量和各种性能都能够达标的全新发动机。

再制造理论和工程技术的出现为坦克等装甲设备发动机的维修带来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 由于其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产品设计和生产的主要指导原则, 使得装甲设备发动机能够以优质、高效的方式进行生产和维修。除此之外, 再制造过程技术能够通过先进的质量评价体系使得坦克发动机的维修产生了新的动力。通过先进的加工、检测表面工程等相关技术使得新产品在成本、节能以及材料的使用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2 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的可行性分析

2.1 基本分析

由于当前我军装备发动机大部分仍然采用的是已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时间的苏联的相关技术, 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国际上各种新技术和新材料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 其中主要的典型代表就是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表面工程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通过采用新工艺使得发动机零部件的表面在耐磨性、防腐蚀性等多种性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为以后的相关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当前而言世界范围内民用发动机的寿命最大已经突破了10000小时的大关, 这种突破正式由于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有效应用。目前我国在发动机性能提升方面已经广泛采取了润滑油纳米自修复添加剂技术为装甲发动的再造工程提供了相当大的技术保障, 通过对庄家发动机技术短板的提升来延长其寿命。

2.2 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

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的总体技术路线就是对发动机零部件的表面进行强化以及内摩擦程度的改善和润滑度的改善使得发动在制造技术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应用与发挥。

在总体方案方面, 采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发动机的零部件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通过对每一类零部件的磨损状态、寿命的预测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价后再根据新的标准实施再制造工程。

3 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应用前景

当前, 我军用装备车辆主要由坦克、装甲车, 这些装备车辆为我军在现代化战争中提高部队整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这些装备车辆最为关键的零部件就是发动机。由于当前我军有着数万台发动机已经处于退役期, 基本上都需要进行维修, 而且现代化战争对于发动机的要求已经相当严格。要求发动机能够在高温和高原的环境下性能良好, 而且以较少的经费投入来最大化的提升发动机的各种性能。

因此, 在这种形式之下, 应用再制造工程技术能够使得发动机的性能显著的提升, 而且能够做到不浪费军费开支, 为我军在现代化战争中以装备车辆的灵活和机动性为主要优势, 从而提升战争对我军的有利局面。因此, 在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研究方面, 以不同发动机的不同特点为基础对再制造方案的具体措施进行研究, 使得在不同的生产工艺条件下能够快速的生产出性能良好的甲装备发动, 以满足现代化战争对发动的具体要求, 其应用的范围和应用的前景相当广阔, 具有较大的军事和社会效益。鉴于此, 当前我军只有在对坦克等装甲装备进行大修的前提条件下, 将再制造的工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技术进行大量的引进和广泛的应用, 才能够保障装甲装备发动机维修的质量, 而且还能够具备为整车再制造工程技术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

4 结语

综上所述, 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工程技术能够有效的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和零部件的各种性能, 在现代化战争的条件下在我军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再制造工程是新世纪以来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技术, 本文在对再制造工程的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简要的对我国装甲装备发动机应用再制造工程技术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并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对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技术在我军的应用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装甲装备发动机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梁志杰, 蔡志海, 张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军用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及其关键技术[N].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 2010.

[2] 梁志杰, 蔡志海.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研究现状及其应用前景[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 2007 (05) .

[3] 梁志杰, 徐滨士, 张平, 王海军, 谭俊, 韩树, 蔡志海[J].中国表面工程, 2006 (05) .

[4] 王元良, 陈辉, 周友龙, 等.汽车结构及零件的再制造工程[J].电焊机, 2004 (24)

智能再制造范文第4篇

工信部节[2017]26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有关企业,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发展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制定《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7年10月31日

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 (2018-2020年)

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和《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加快发展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以下统称高端智能再制造),进一步提升机电产品再制造技术管理水平和产业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增长,制定本计划。

一、必要性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机电产品保有量巨大,再制造是机电产品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最佳途径之一。再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尺寸恢复和性能提升”为主要技术特征的中国特色再制造产业发展模式。在再制造产业发展过程中,高端化、智能化的生产实践不断涌现,激光熔覆、3D打印等增材技术在再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如航空发动机领域已实现叶片规模化再制造,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取得积极进展,首台再制造盾构机完成首段掘进任务后已顺利出洞。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近十年的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示范、产品认定、技术推广、标准建设等工作基础上,亟待进一步聚焦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巨大经济带动潜力的关键装备,开展以高技术含量、高可靠性要求、高附加值为核心特性的高端智能再制造,推动深度自动化无损拆解、柔性智能成形加工、智能无损检测评估等高端智能再制造共性技术和专用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有利于带动绿色制造技术不断突破,有利于提升重大装备运行保障能力,有利于推动实现绿色增长。

二、工作思路和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实施绿色制造,推动工业绿色发展,聚焦盾构机、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重型机床及油气田装备等关键件再制造,以及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绿色基础共性技术在再制造领域的应用,推进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工艺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与产业化推广,推动形成再制造生产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完善产业协同发展体系,加强标准研制和评价机制建设,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新模式,促进再制造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到2020年,突破一批制约我国高端智能再制造发展的拆解、检测、成形加工等关键共性技术,智能检测、成形加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布50项高端智能再制造管理、技术、装备及评价等标准;初步建立可复制推广的再制造产品应用市场化机制;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绿色再制造设计,进一步提升再制造产品综合性能。加快增材制造、特种材料、智能加工、无损检测等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进一步突破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加强盾构机、重型机床、内燃机整机及关键件再制造技术推广应用,探索推进工业机器人、大型港口机械、计算机服务器等再制造。

专栏1 高端智能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开展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压气机转子叶片(整体叶盘)、定向柱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单晶涡轮转子和静子叶片、定向金属间化合物涡轮静子叶片以及大型薄壁机匣等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再制造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开展CT、PET-CT等医疗影像设备CT球管、高压发生器、高转速液态金属轴承、CT滑环、数字化探测模组的再制造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

(二)推动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以企业为主导,联合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第三方机构等,促进产学研用金结合,面向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需求,加快再制造智能设计与分析、智能损伤检测与寿命评估、质量性能检测及智能运行监测,以及智能拆解与绿色清洗、先进表面工程与增材制造成形、智能再制造加工等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

专栏2 智能化再制造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

智能再制造检测与评估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研发应用基于声、光、电、磁多物理参量融合的再制造旧件损伤智能检测与寿命评估设备,以及基于智能传感技术的再制造产品结构健康与服役安全智能监测设备等。

智能再制造成形与加工装备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加快研发应用再制造旧件损伤三维反求系统以及等离子、激光、电弧等复合能束能场自动化柔性再制造成形加工装备等。

(三)实施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资源整合能力强、产业规模优势突出的高端智能再制造领军企业,形成一批技术先进、管理创新的再制造示范企业,建设绿色再制造工厂,带动行业整体水平提升。重点推进盾构机、重型机床、办公成像设备等领域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建设,鼓励依托再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示范工程。

(四)培育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鼓励以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龙头生产企业为中心形成涵盖旧件回收、关键件配套及整机再制造的产业链条。面向化工、冶金和电力等行业大型机电装备维护升级需要,鼓励应用智能检测、远程监测、增材制造等手段开展再制造技术服务,扶持一批服务型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建立高端智能再制造检测评价体系,鼓励开展第三方检测评价。

专栏3 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协同体系建设

培育盾构机高值关键件再制造配套企业。开展刀盘、主驱动变速箱、中心回转装置、减速机、高端液压件、螺旋输送机等关键件再制造,形成基本完整的盾构机再制造产业链。

培育服务型再制造企业。鼓励应用激光、电子束等高技术含量的再制造技术,面向大型机电装备开展专业化、个性化再制造技术服务,培育一批服务型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

(五)加快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研制。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鼓励行业协会、试点单位、科研院所等联合研制高端智能再制造基础通用、技术、管理、检测、评价等共性标准,鼓励机电产品再制造试点企业制订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支持再制造产业集聚区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管理与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地域特征与产品特色鲜明的再制造产业集聚发展模式,建设绿色园区。

(六)探索高端智能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新机制。鼓励由设备维护和升级需求量大的企业联合再制造生产和服务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再制造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构建用户导向的再制造产品质量管控与评价应用体系,促进再制造产品规模化应用,建立与新品设计制造间的有效反哺互动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七)建设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再制造公共信息服务和交易平台,鼓励与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应用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实施再制造产品运行状态监控及远程诊断,探索建立覆盖旧件高效低成本回收、再制造产品生产及运行监测等的全过程溯源追踪服务体系。

(八)构建高端智能再制造金融服务新模式。积极利用融资租赁、以旧换再、以租代购和保险等手段服务高端智能再制造,推进逆向物流与再制造产品信息共享,探索基于电子商务的再制造产品营销新模式,逐步建立盾构机、医疗影像设备关键件、办公成像设备等再制造产品市场推广新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绿色制造、技术改造专项及绿色信贷等手段支持高端智能再制造技术与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重点支持可与新品设计制造形成有效反哺互动机制的再制造关键工艺突破系统集成项目建设。推动将经认定的再制造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及绿色工艺技术产品目录。推动通过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高端智能再制造工艺、技术、装备及关键件研发。对符合条件的增材制造装备等高端智能再制造装备纳入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首批次保险等财税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二)规范产业发展。加大对高端智能再制造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建立健全再制造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和宣贯再制造管理、工艺技术、产品、检测及评价等标准。进一步完善再制造产品认定制度,规范再制造产品生产,促进再制造产品推广应用。充分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咨询机构等作用,强化产业引导、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等,探索建立以产品认定、企业信用为基础的行业自律机制。推动开展第三方检测评价,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三)促进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多双边国际合作机制与交流平台,加强高端智能再制造领域的政策交流,推动产品认定等标准互认。支持科研院所等机构围绕高端智能再制造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学术研讨等活动。深入落实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开放的相关政策,探索开展境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再制造。鼓励高端智能再制造企业“走出去”,探索市场化国际合作机制,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绿色发展。

智能再制造范文第5篇

1.1 液压油变质与故障诊断

目前绿色再制造汽车自动变速器油液故障诊断还是采用传统的方法, 即眼观、鼻嗅和触觉等方法。如果油呈棕色、黑色或有固体残渣且有烧焦味, 说明ATF油液已经变质, 这是机械零件因润滑不良而烧灼造成的, 很有可能是制动带或摩擦片的烧灼。应进一步拆检油底壳, 若油底壳内有大量摩擦粉末沉淀, 说明自动变速器的制动带和摩擦片磨损严重, 必须进行修理。若是在自动变速器油底壳的磁铁上附着大量铁屑, 则说明自动变速器油液润滑效果欠佳, 造成了磨损加剧。液压油也由于金属杂质含量超标而变质, 不可再使用并应进行自动变速器的清洗。若自动变速器液液压油颜色异常, 并伴有刺激性气味, 油液在自动变速器内壁上留下难以去除的污垢, 则该自动变速器有可能未按规定型号加注液压油。

1.2 绿色再制造自动变速器液力变矩器故障诊断

1.2.1 液力变矩器常见故障及其诊断

液力变矩器机械故障以动力传递消失和有异响为主, 其导致的故障现象和原因则比较多, 常见现象有无挡、加速无力、高速性能差、传动效率低、油温高、变矩器内部发响等。常见故障原因大致为油压异常、锁止离合器摩擦片磨损过度和壳体变形、单向离合器损坏等。

1.2.2 液力变矩器常见故障诊断

1) 液力变矩器油液泄漏与诊断。首先, 检查液力变矩器壳体有无裂纹或损坏变形, 检查外壳焊缝是否有裂纹。再次, 对无明显裂纹的用浸油敲击法进一步检测诊断, 若有条件可采用磁性探伤法确定裂纹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最后, 确实没有裂纹的液力变矩器, 用循环液压清洗机, 将液力变矩器内的油液吸出, 检查其油液污染程度, 若油液变质严重并带有大量金属碎屑, 则说明液力变矩器内部磨损严重, 有局部破裂的可能。

2) 液力变矩器异响。检查液力变矩器外壳是否有明显的变形。用百分表检测油泵驱动轴与壳体的垂直度是否符合要求, 或是否磨损严重。液力变矩器外部变形是由于变矩器的油压过高、变速器工作温度过高及变矩器中的压力过高造成的。温度过高的主要原因是变矩器及ATF油的散热不良, 变矩器超负荷工作时出现打滑现象。导致油温短时间内积聚在变矩器内部, 致使变矩器膨胀变形。变矩器变形后涡轮、导轮、止推轴承等的配合异常是变速异响的主要原因。

3) 液力变矩器传动效率低或无动力输出。液力变矩器的动力传递介质是液压油, 当变速器中液压油量过少无油, 变矩器将降低传动效率甚至无动力输出。变矩器导轮损坏、涡轮、泵轮叶片损坏折断等也是变矩器效率低的原因。锁止离合器是在发动机工作转速较高时参与工作直接传递动力的装置, 当锁止离合器工作打滑也会降低其工作效率, 检查其中的油液品质, 若油液品质差, 有金属碎屑则可能是锁止离合器摩擦片磨损超限, 应及时更换, 若油液品质正常而变矩器温度高, 则检查变速器工作油压, 若油压低说明锁止离合器锁止油压控制装置异常。

1.3 自动变速器电子部分故障诊断

1.3.1 自动变速器电子部分故障特点

自动变速器电子部分故障主要表现为:传感器、电磁阀的短路或断路。线束接头的断路、线束受热老化粘结在一起而造成短路等等。

1.3.2 自动变速器电子部分故障诊断

在现代的电控自动变速器中, 一般自带有故障自诊断系统, 故障信息被采集存储在电控单元中, 在一般的维修企业、4S店可以使用自诊断仪器进行故障代码的读取, 了解故障信息。在绿色再制造企业中, 由于自动变速器已经从车辆上拆卸下来与其电控单元断开, 所以自诊断功能是无法实现的。在电子故障诊断中多采用万用表测量法。

1) 执行器的故障诊断。电磁阀又分两种:一种是开关式电磁阀, 另一种是脉冲调制电磁阀。通过使用万用表测量电磁阀的阻值可以大致判断其好坏, 阀芯的密封性及其是否卡滞无法通过电阻来判断, 一般开关式电磁阀的阻值较大, 为十几欧母到几十欧母, 可通电检验阀芯是否卡滞, 用压缩空气试漏。脉宽调制式电磁阀的阻值较小, 一般为几欧姆, 一般不用进行通电检查, 否则会损坏电磁阀。

2) 传感器故障诊断。自动变速器传感器有车速传感器、转速传感器、油温传感器等, 一般诊断步骤为, 先测量其阻值, 确定阻值是否在技术范围内, 注意在诊断时应注意诊断的环境, 传感器往往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 所测阻值有所偏差。自动变速器挡位开关是由若干个常开开关和常闭开关组合而成, 通过两者的配合形成逻辑门电路, 当相应挡位支路油压升高或降低时触动开关, 使其结合或断开。当这些信号被逻辑电路接收处理后即可判定自动变速器所处的工作挡位, 该开关主要的故障是:膜片损坏、密封O型圈老化失效、紧固螺栓松动和开关触动烧蚀等, 诊断时, 首先确定触点好坏及密封性能, 最后使用绝缘塑料棒分别轻轻按压膜片, 用万用表检查其通断即可判断故障的开关。

1.4 自动变速器液压回路与常见故障诊断

液压回路常见故障有回路泄漏、油道堵塞、油泵故障、控制阀体卡滞、执行器密封失效等。

液压回路涉及元件数量多, 形成的油道结构复杂。在自动变速器绿色再制造企业中液压回路油液泄漏的故障诊断步骤如下。

1) 检查自动变速器液力变矩器是否存在裂纹, 自动变速器壳体是否有破损或裂纹, 油底壳、自动变速器输出轴油封、液力变矩器油封是否密封良好。

拆卸自动变速器侧盖, 拆下油泵和控制阀体板, 利用试漏仪进行各个档位主油道、蓄压器主油道的打压试漏试验, 根据各自试验所得压力分析即可确定油液泄漏的主要位置。

2) 阀体故障诊断。阀体是液压回路的核心, 也是结构较为复杂的部件, 自动变速器的主油压、转矩油压、换挡信号油压、蓄压器油压、变矩器锁止油液、润滑及冷却油压等都是由阀体形成并加以调节。若阀体有故障, 则可能造成多种故障, 如主油压不正常或蓄压器油压不正常等造成的换挡冲击、打滑等换挡品质故障, 甚至烧坏离合器片、制动带等等。在进行阀体故障前, 应首先对电子元件故障的排除后再拆卸阀体。使用压缩气体进行阀体的试漏试验, 确定阀体与油路板间及其阀体与阀座间的密封配合是否良好, 阀体是否可以运动, 当检测到阀体无法移动时, 应进行阀体的拆卸, 拆卸后对阀体进行检查, 主要查看阀体表面磨损情况, 有无划伤, 有无锈蚀等。磨损过度的原因可能来自于油液的使用时间较长变质造成的润滑条件较差, 表面有划伤说明油液中有金属碎屑, 在阀体动作时留下的, 阀体表面锈蚀或被氧化可能是自动变速器油液工作温度过高, 使得阀体长期处在不正常温度下工作, 阀体运动卡滞。自动变速器换挡品质下降。

3) 油泵常见故障与诊断。油泵是自动变速器的液压源, 它常见的故障是异响和油压异常。目前自动变速器油泵广泛采用叶片泵和齿轮泵。两者具有各自的优缺点, 对于齿轮泵, 它具有抗污染能强, 工作可靠的优点, 但是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 容易产生间隙过大或过度磨损, 造成油泵油压和主油压过低, 导致自动变速器内部用油元件因打滑而烧蚀。叶片泵的优点是可以改变油泵的输出油量, 当工作油路有一定的轻微泄漏时, 变排量叶片泵可以自动加大偏心距从而增加输出油量, 使得用油元件的工作压力影响较小, 但是叶片容易磨损, 当油质很差或负荷过大时存在叶片折断的可能危险。两者的油压异常可以从油压试验中主油压变化情况诊断出来。

油泵异响故障, 两者油泵异响故障主要是由于使用磨损引起, 油泵轴与油泵转子轴承间隙、花键间隙增大, 叶片支持弹簧损坏都会造成异响。

1.5 自动变速器机械传动系统故障诊断

自动变速器机械传动部件有较高的配合精度, 一般情况下具有运行平稳、噪声小的特点。自动变速机械传动系统异响的主要原因为零部件的磨损超限或轴承损坏。

在绿色再制造中因为自动变速器与汽车整车分离, 无法进行路试等相关试验, 而自动变速器结构复杂, 传动零部件数量多, 对于异响的诊断只能在进行模拟行车试验时凭借技术人员的经验和借助相应工具判断, 常用的工具是, 异响诊断听筒, 该仪器模仿医用听诊器的原理, 将探头与自动变速器接触并进行经验探测, 可以大致确定自动变速器异响故障的部位和相应的故障零部件。

2 对绿色再制造汽车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技术的建议

2.1 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无损检测技术的应用

无损检测技术是在不损伤被检测对象的条件下, 利用材料内部结构缺陷存在所引起的对热、声光、电、磁等反应的变化, 来探测各种工程材料的零部件、结构件等内部和表面缺陷, 并对缺陷类型、性质、数量、形状、位置、尺寸、分布及其变化做出的判断和评价。

无损检测技术必将是今后再制造零部件检测的发展趋势。其具有对自动变速器总成无损伤、效率高、自动化程度和准确性高等特点。例如可应用于自动变速器壳体裂纹故障诊断。避免存在隐性缺陷的变速器壳体进入再制造生产。减少总成解体时的检测工作, 减少不必要的清洗工作。无损检测技术中的超声波检测利用材料本身内部的缺陷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 可以判断结构内部及表面缺陷的大小、形状和分布情况等。其具有良好的指向性, 应用无损检测技术进行绿色再制造自动变速器壳体裂纹故障诊断具有重要的革新意义。

2.2 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信息共享系统开发

现代汽车的车型、性能不断增加, 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和更新, 这给汽车诊断技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国外自动变速的装配率高达80%~90%, 我国的自动变速器的装配率也在逐年提高, 2010国际汽车自动变速器技术及中国产业研讨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 在机动车变速器市场AT占有率高达80%, 并预计2015年我国汽车自动变速器装备率将到达35%~40%, 中国汽车行业已经进入了自动变速器时代。建立起故障诊断信息系统, 应用现代快速高效的网络通信技术设备, 实现维修企业、汽车生产主机厂、再制造企业便捷的信息沟通。再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故障诊断信息共享系统获取自动变速器的使用维护信息, 甚至维修企业维修作业时相应的试验数据, 同时也可以对再制造自动变速器产品进行跟踪服务, 提高企业服务水平, 赢取市场。

3 结束语

随着汽车普及千家万户我国已经成为了汽车大国, 汽车和其他的机电液设备一样, 都要经历生产---使用磨损折旧---报废的过程, 历经近十年的高速增长也必将带来汽车报废数量的迅速增加, 合理解决汽车报废问题,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节约社会能源、资源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是现代社会的发展主题。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新兴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绿色再制造生产实际, 分别从绿色再制造自动变速器油液、电子部分、液力变矩器、液压回路、机械传动系统五大部分进行故障诊断分析, 指出我国绿色再制造汽车自动变速器故障诊断存在的技术问题和体系问题, 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汽车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绿色再制造,故障诊断

参考文献

[1] 储伟俊, 刘斌.国外再制造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工艺师, 2001, 8 (8) :7-7.

[2] 桑永福.自动变速器油与自动变速器故障分析[J].汽车维护与修理, 2009 (02) 66.

[3] 孙伟东.新款汽车自动变速器检测与维修专辑[M].珠海市欧亚汽车技术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智能再制造范文第6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 高职院校 教学改革 建设策略

Research on the Adaptability of Teaching Reform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ZHENG Mengdong

(Chongqing Aerospace Polytechnic, Chongqing, 400021 China)

1 智能制造背景下進行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1)中国的大多数高职学院是从中等职业学院升级而来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远远达不到现阶段的教学要求。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增加了对教育设施的投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培训教育体系仍在保持比较传统的水平阶段。存在非常严重的辅助工作色,无法充分利用硬件设施的潜力。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智能制造专业而言,在完善教育硬件基础设施的基础上重构实际教育教学体系是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

(2)如今,随着智能制造行业的飞速发展,一些原始的智能制造设备变得越来越流行,甚至一些原始的非常复杂的设备也变得非常普遍,一些小公司也可以购买和使用它。对职员的需求在增长,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也在增加。因此,完善智能制造的专业培训体系是满足企业需求的现实需要。

(3)由于过去20年中高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师资和培训设备培训的不断提高,中国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制造设备的不断出现,对高职业人才的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在这种背景下,调整和升级机械制造专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已成为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1]。

2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现状

2.1 资源建设深度和设计架构的丰富性有待提升

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信息化,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促进教学资源共享,高职院校智能制造团队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学校网络平台作为信息资源披露的媒介,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家组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高。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许多高职院校在这一过程中通常缺乏深层次的资源建设和使用单一的设计结构。学校网络平台上发布的相关资源一旦通过相应上级部门的检查验收,大部分学校将不再有专职人员对平台上的资源进行补充,更新和维护,资源建设缺乏连续性。从设计结构来看,许多职业院校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大部分资源建设都是在专业教师的努力下完成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对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不足,导致职业教育的偏差,严重影响教学活动的长期发展[2]。

2.2 缺乏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

(1)师资队伍结构缺乏足够的合理性。研究表明,目前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家队伍的年龄结构往往不合理。青年教师的比例相对较高,他们热情饱满,精力充沛,但没有足够的教育经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次,就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而言,缺乏专业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标题结构不能形成单一完整的层次结构,不仅影响教学的正常发展,而且与科研的发展背道而驰。 最后,在大多数高校中,女性教师在智能制造专业团队教师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存在着团队中性别不平衡的问题。

(2)现有的教师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但在发展的高峰期,高等职业教师团队已经渐渐吸收了许多高层次人才。学生还像其他具有高学历的老师一样执行繁重的教育任务。鉴于该领域教师的教育背景,这些教师中的大多数来自普通大学,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知之甚少,许多教师将普通大学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实践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不仅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而且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

(3)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观念。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团队应致力于人才培养发展中的技术人才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进入社会工作。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课程中的初级生产任务,教师必须强调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现实世界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加重视理论教育,而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却较少重视。有必要提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求充分认识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实践技能。

2.3 资源的管理介质和存储介质有待改善

现阶段,在高职院校的智能制造教育中,多数教师将教育资源作为学校的内部管理资源,与其他高校缺乏沟通,资源共享效率低。在一些学校官方主页上登载教育资料后,只有学校内的教师和学生才能访问,外部的人无法访问。随着学校资源的增加,在学校寻找资源变得困难起来。因此,这不仅会提高学校资源的管理难度,还会给学校资源的存储媒体带来更大的负担。另外,由于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家组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师资管理标准,学校的师资非常丰富,素质参差不齐,大部分师资都不是系统性的,而且整体教学水平偏低。在进行教育资源管理和存储任务的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都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在学生需要大量使用学习资源时会导致网络硬件故障。限制了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另外,如果存储介质损坏,如果不备份资源,则会发生资源丢失问题,这在改善资源共享方面非常不利[3]。

3 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教学改革适应性建设策略

3.1 整合专业教学资源,丰富专业建设内涵

以开放的心态发展智能制造专业,通过双赢合作整合教育资源,丰富专业建设的内涵,培养高技能人才。该专业以双赢为导向,专注于方法创新,并解决了有关谁构建专业培训资源,如何构建它们,如何使用它们以及如何管理它们的一系列问题。优质的服务包括“服务平台”的创建,透明管理的实施,开放共享渠道的形成,政府,银行,企业,学校联合建设和共享方法,各种服务项目的开发,社会培训和技术建筑开发与服务项目教育资源库,为高职院校的類似专业,公司和政府部门以及本地学院和大学提供了出色的相关服务。目前,智能制造专业拥有由教授、医生、管理专家、技术人员组成的混合教授团队,已开发了多项与智能制造密切相关的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并拥有成千上万种PPT、照片、动画、视频。专业教育资源库,微课程和其他信息库存储了该专业自身研究和校企联合研究开发实例。通过开发教育资源,将公司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并引入优质的海外资源,它丰富了专业建设的意义,并为智能制造专业形成了良好的影响力[4]。

3.2 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师团队建设

(1)调整教学团队组织结构:高素质的教师团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可以相互补充,例如职称、年龄、技能、学历、性别和个性,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匹配团队中的教师并介绍公司的技术专家。技术专家等加入老师团队,使学校的专职老师和兼职老师可以互相合作,并从整体上提高老师团队的稳定性。同时,有必要合理地控制教师队伍的规模。原则上智能制造专家组的教师人数应控制在12人左右,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团队的整体效率,但也要考虑相关人员。根据教学任务的难度,教学团队的教师数量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调整。

(2)促进教学团队整体实践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应带头引进技术型教师,以大幅度提高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组师资队伍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充分满足实际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相关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获得与企业特定生产环节相对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老师应该完全熟悉公司的运行机制,并对行业的最新发展有更深刻的了解,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便教师可以从特定的实践培训中学到更多。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3)引导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承担着国家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人员的重要培养任务,而且还承担着重要的技术研究任务[5-7]。因此,在实践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转变观念,使学生能够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并在毕业后通过对理论人才的培训,在实践中解决生产问题。尤其是在一群智能制造专家的教育中,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会进入高科技行业,因此教师需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以真正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使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8-9]。

4 结语

在智能制造的背景下,智能制造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在继续。想要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满足高标准的严格要求,并为学生提供最专业的指导。科学研究和设备指导的优势都是改革和创新的重要内容,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则依赖于这些外部设备和内部决定因素。开放的网络平台对提高智能制造专业人员的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核心课程教育系统的创新和重组也是师资队伍重组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广泛的创新和优化,智能制造专业培训可以提高我们自己的质量水平,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沈言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智能制造类专业实训教学体系重构与提升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7):130-131,134.

[2] 李晓宏,于波.高职院校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共享性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0,4(1):197-198.

[3] 石磊.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9,16(14):90-91.

[4] 黄苏.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数控加工实训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视界,2019(36):227-228.

[5] 李晓光,陈松,孟文静,等.高校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内燃机与配件,2019(3):237-239.

[6] 刘洪翔. 促进创造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9.

[7] 张慧. 习近平青年观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9.

[8] 杨志刚. 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研究[C]. 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论文汇编(四).福建省商贸协会、厦门市新课改课题小组:福建省商贸协会,2020:217-228.

[9] 高晓松,薛富,陈建华. 《高等职业学校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结题报告[C]. .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10:431-466.

[10] 张秀莲.信息化教学在高职机械制造类课程中的应用[C].《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二卷).《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总课题组,2017:516-521.

上一篇:资料谢土文范文下一篇:自荐信英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