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范文

2023-09-21

三个代表范文第1篇

“女博士”本是个很普通的人

刘凤兰,1947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农民革命家庭,虽然家境贫穷,她母亲又是个文盲,但刘凤兰从小就对书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以至于落下了高度近视。刘凤兰一年级第二学期就能写信,有时还帮别人写一些简单的信。在校期间也一直品学兼优,但由于1959年父亲因保护村集体财产冤死狱中,刘凤兰不得已1965年从招远第三中学毕业后就回家务农了。

虽然离开了学校,刘凤兰从未放弃过学习,喜欢阅读各种书籍,学习法律和政策,刘凤兰说她觉得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相信政策和法律,从小就是如此。

1958年春天,刘凤兰本家的爷爷在嫁到外村的女儿家中病逝。当时,人民公社要收归他的房子。这时才读三年级的刘凤兰就帮她爷爷的女儿写信寄往烟台市中级法院。但是,当烟台市中院下来调查时,这个爷爷的女儿吓得不敢说话,于是房子就归了集体。虽然这次没有成功收回房子,但却在刘凤兰幼小的心里埋下了一个愿望:帮助不懂法律政策的农民,鼓励他们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其实,在刘凤兰家,不光是她,她的家人也都正直而又热心。刘凤兰的父亲当年就是因为保护村集体财产而遭受冤狱至死的。刘凤兰的儿子刘勇强也是这样一个好青年。1995年,他在招远黄金地质队工作时,在工地上为防止职工斗殴负伤;2001年清明节时,在烟台海边,他又不顾个人安危把不慎掉入海中的母子二人救了起来。

想要不被欺负就得学好法律政策

1994年,白石夼电工刘锋元勾结村干部给全村各户校表。而早就怀疑刘锋元多收电费的刘凤兰给自家又安装上室内电表,以此监视室外电表。被揭穿了骗术的刘锋元很生气,以电表坏了为由让刘凤兰到电业局校表,而当刘凤兰将校好的表拿回时,他又执意不肯安装,要求先卸下室内电表才给安装室外电表,于是刘凤兰家后来干脆就自己安上电表。没想到,该电工又假装被刘凤兰儿子打伤住院,举报到辛庄镇公安分局,将刘凤兰正在职专读书的儿子扣押了30多个小时。情急之下,刘凤兰想出个办法,打电话到山东电视台《道德与法制》栏目,这样才将儿子领回。

然而,事情远未结束。1995年末,刘凤兰突然接到招远市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书。一是电工刘锋元诉刘凤兰的儿子刘勇强、刘富强殴打电工,要求赔偿医药费300多元,误工费损失900元;二是村委会诉刘凤兰的丈夫刘心文拖欠电费530元,损失500元,罚款1000元,一审判决刘凤兰儿子负赔偿责任。刘凤兰不服,上诉至烟台中院,二审认为此案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不予支持。诉讼费、案件受理费全由电工刘锋元负担。看到这个审判结果,自知理亏的村委会也悄悄撤了诉。

虽然在法庭上胜诉了,但刘凤兰家的电线却被全部拆走,从此开始了长达三年的断电生涯,其间经过数次上访,再加上其他乱收费。白石夼村村支书尹希亮被革了职,刘凤兰家这才重现光明。这场关于光明的斗争让刘凤兰明白也更坚信,正义最终会取胜,法律最终会取胜。也正是这件事使刘凤兰和法律结下了不解之缘,刘凤兰发誓学好法律,维护自己的权利,维护大家的权利。

没有政策和法律,就没有了阳光雨露

白石夼村的“大清欠”一共有两次。一次是1996年,一次是2000年。

1996年5月份,辛庄镇政府成立“清欠小分队”进各村搞“清欠”。对不愿交钱的就殴打;实在没有钱的,就让辛庄镇政府农村合作基金会贷款,强迫他们到村委办公室办理“欠转贷”手续。刘凤兰家也属“清欠户”,但刘凤兰坚持不按手印,没有办理所谓的“欠转贷”手续,直接导致了上文中的“断电”事件。而白石夼村另一户村民刘心杰却不止断电这么简单。刘心杰在县化工厂工作,属合同制工人,依据国家文件,刘心杰不应承担村里的一切负担,但镇政府的“清欠队”却强行向他要钱。刘心杰拒绝交钱,镇里的人说拉他到招远市政府问个明白,到了市政府门口又不让进去,强行拖回车上。之后,刘心杰被拉到一个不知道的地方,在那里被毒打了一顿,打完之后,那群人便扬长而去,把被打昏的刘心杰扔到野外。刘心杰醒过来之后,拖着伤滚爬了一夜才回到家。5月24日,镇政府领导张某等人又将刘心杰骗到辛庄镇五截村委,在那里,以张某为首的十几人用板凳毒打刘心杰,后经医院诊断为轻度脑震荡。刘心杰至今不能参加劳动,被打破的衣服仍然保存在家里。

而在2000年的“清欠”中,刘心杰再次被打。5月22日,村干部刘某把刘心杰叫到村委办公室,一伙人逼迫他交钱。刘心杰辩解说自己有文件和合同不应交,于是村干部就叫他回家拿,但当他拿回来后,村干部却告诉他合同、文件都不管用,都是废纸一张,又将刘心杰拉回车内,把他拉到辛庄镇人民政府,关进了司法所里的小黑屋。这个小黑屋在辛庄镇是臭名昭著的,曾经关押过许多人。清欠队的人让刘心杰的兄弟拿钱赎人,实在没有钱就借。刘心杰并未分地,但他仍要缴纳农业税,强行以资代劳的义务工钱140元,人口提留760元,还有以修路为名的收费,1994年30元,1995年60元,1996年70元,1997年90元,1999年50元,另有建校费21.3 元,1998年73元,2000年140元,共计不当收款3000元。

在这次清欠中,怪事更多。清欠队抓住一切机会逼迫村民交钱,花样百出。2000年5月17日,白石夼村民刘恒军去镇计生办办理妻子流产的事情,但因主任去镇政府办公室办事,刘恒军就去了镇政府找主任,在政府门口遇见了主任,正在说事的时候,清欠队的人也出来了。确定是刘恒军后,清欠队十几个人围住了他,把他带到了司法所。在所里,辛庄镇副镇长栾某逼他交钱,后来被清欠队的人抓住关在了那个名声在外的小黑屋。在小屋里,不让刘恒军站着,一直蹲着,其间还有一个人拿着刑具,威胁刘恒军说:“不老实就给你试试。”

到了下午一点多钟,他们让刘恒军给家里打电话筹钱。刘恒军说先把家里的东西押着,等他回去再借钱,却又被拒绝。四点多钟,辛庄公安分局的公安把他带到了公安局,在那扣押了一夜,第二天他们又要带他去招远市公安局,并说进了那里就再也出不来了。此时已饱受折磨的刘恒军已经觉得身体很不舒服,到了下午实在不能拖了,他们才把他送回了家。由于实在没钱,刘恒军延误了医治,病情越来越严重,现在不能劳动,孩子也上不了学,他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求神、信佛。

辛庄镇于家村人于顺平因果树特产税测产不公,多次向镇领导反映,他们却说:“你交就交,不交我们也不管这些事,我们只管来收款”。气愤的于顺平就没有再交。2000年5月10日上午,镇领导栾某和温某带着清欠队来到于家村,村干部于某带着其中5人来到于顺平家叫他去大队交款,于顺平要求先解决问题再交。他们却说先交后解决问题,不服可以到法院去告,告赢了再退。深知民告官之难的于顺平当然不会愿意,便被那5个人拳打脚踢,其中一个人用拳猛击于顺平的面部,打掉了于顺平四颗当门牙,将于顺平双手反剪,挟持到大队,走到于顺平家房后被严家二哥看见,连忙劝阻,却被诬为妨害公务。其他邻居也赶来劝说,但全都无济于事,到了大队后于顺平被直接带上吉普车到了先前所提到的小黑屋,在小屋,栾某逼于顺平跪下,于顺平不跪又被打了一顿,比在家打的还凶,于顺平求饶才停了手。到了下午三点左右,于顺平慢慢醒了过来,便想到去报案。他们不让出去,于顺平便利用方便的机会逃了出来。但因为地形不熟,他跑进了供销社院,被当成贼。刚说明白要走,清欠队的人就追了过来,把他带回去一顿好打,一直到了晚上,于顺平才被村干部于明书、于贾民、于顺成接了回去。痛不欲生的于顺平并没有屈服,他放弃了死的念头,却坚定了用法律找回公正的念头。

而刘凤兰也在清欠中吃足了苦头。2000年5月,村干部刘某把刘凤兰带到村委办公室,当时刘凤兰丈夫不在家。到了办公室,清欠队的人以“皇粮国税”的名义要刘凤兰交钱,刘凤兰反驳说:“如果这是皇粮国税,那么吃皇粮国税的贪污皇粮国税的怎么办?”答不上话来的清欠队员将她拉到车上,拉扯中,刘凤兰的新衣服都被扯破了。到了下午,刘凤兰也被带到了小黑屋,在那里,栾某恐吓她说:“你这是抗税!你这是诈骗,要判刑的。”说着还拿起一个盆向刘凤兰脸上砸去,幸亏没有砸到刘凤兰的眼镜,但也泼了一身水。之后又被推到墙上,头上磕出一个大疙瘩。

到了晚上,几个人看着她,边打着麻将。不让睡觉,给了一本《刑法》就让她学,这就是他们的“学习班”。一直到5月23日,他们才把她送回村委办公室,逼她向别人借钱,借不到钱又把刘凤兰拉回了镇里,就这样到了5月28日,刘凤兰借了2000元钱,写了一篇在“学习班”的感想,这些人才让村干部把她接回了家。回来后刘凤兰听说了于顺平被打的消息,刘凤兰心急如焚,打了两次电话给招远市委全无消息,刘凤兰便上京到国务院上访了。没有想到上访回来却发现家里一片凄凉,连门也摘了,门框也砸坏了,墙上还写着:“来家快交钱!快!快!”不但如此,他们还讽刺说:“刘凤兰不是能上国务院吗?叫国务院来呀……”刘凤兰忍无可忍,打电话到招远市信访局曲局长那里,事情才平息下去。

2000年6月,这伙人又把刘凤兰的女儿抓起来,理由是她没有结婚登记证明,把她当人质要挟刘凤兰别再上告。刘凤兰不肯。8月4日凌晨,镇党委书记派计生办的人送来一份《行政处罚书》,罚款35元,要刘凤兰替女儿签字。8月8日,刘凤兰去镇政府找女儿,却没人告诉她去了哪儿。

就在刘凤兰女儿被抓的同一天,刘凤兰也同时被村干部尹庆志告上了法院,理由是刘家欠房款400元未交。而事实上当时刘凤兰家已经还过两回了,但由于没有证据,一审判决刘凤兰带息归还18年欠款,二审又维持原则。2001年9月,招远市人民法院执行一庭的刘彩彬将传票塞在门缝里,让刘凤兰和她丈夫到法庭,到了法院刘凤兰和丈夫都被关押了起来。经过再三央求,才将刘凤兰放回家借钱。10月13日,镇信访办人员将刘凤兰丈夫带上手铐带回到村里,说是让村民看上访的下场,并把门砸坏,把刘家的花生油和花生拉走,把刘凤兰丈夫押到公安局拘留了15天。

刘凤兰现在仍在上诉,她的信条是该交的一分也不少,不该交的一分钱也不交。

在农村宣传“三个代表”,就得用黑板报、大喇叭

说起“博士”这个头衔,刘凤兰说,是村委会起诉让她学会了打官司,上访让她懂得学习政策和法律,也正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受尽了苦头,所以刘凤兰总是愿意尽心尽力地帮助那些需要法律政策的人。

1999年9月,白石夼村刘恒军接到辛庄镇农村合作基金会诉他贷款1500元,利息69.28元,违约金138元的通知书。刘恒军知道刘凤兰这么多年上访熟悉法律,想委托她作代理人参加诉讼,而深知诉讼中证据之重要性的刘凤兰却建议他让其妻代理,而自己则作证人,又帮着将诉讼中各阶段的应对之策都写好了给他。俗话说,民告官,难上难,官告民,告就准。而这场官司到现在也未有判决,其实也算是赢了。

其实,刘凤兰不光帮助本村人,而且乐于帮助任何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1996年10月,刘凤兰在山东信访办看一位农民反映村干部与镇干部合伙贪污卖地,但写了撕、撕了写,却总没有写出来,刘凤兰见状主动花了一上午帮他写材料。1998年在北京上访时,她又遇上一位老太太,写十几次登记表但始终无人接待,于是刘凤兰就帮助她看材料,原来是她文化水平不高,写的表叫人看不明白。刘凤兰就帮助写了表交上,很快老太太就有了回信。还有一次刘凤兰经一个上访妇女介绍到一个便宜些的旅馆住宿,但那个人自己却因为没钱睡在车站。刘凤兰知道后让她跟自己一起住,旅店老板却不肯,刘凤兰就用自己的钱让她住下,第二天临走还给她留下钱,那个妇女十分感激让她留下地址以便以后还钱给她,刘凤兰不肯。

更有一次,她听说联中校长叫学生交双倍的钱。而其中有个学生更为可怜,他因母亲治病花太多钱(最后母亲还是去世了),面临失学,学生们凑钱让她上了学,但还得同样交钱。刘凤兰气不过,给教育局写了信揭发此事,几天后县教育局领导就下来检查,命令校长退还多收的钱,而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是刘凤兰写的举报信。

类似这样的事情刘凤兰经历许多次,她总在想,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下乡支农的大学生们的帮助和启发下,她又办起信息站,专门向村民宣传国家的各种涉农的法律政策。而今年元旦她在北京参加了“乡村建设培训”,回乡后,发现刚刚参加民主选举的村民完全没有权利意识,她就决心要办起宣传板来宣传法律政策。她先是把宣传板做好放在家里,家里来客时就向他们宣传,后来她就在各农户家中走访了解他们在政策法律方面的需求。她总是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宣传国家政策与法律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今年春节,她又将做好的宣传板挂在刘氏家族的祠堂墙上,让更多的人看得到,有时还在旁边耐心地向观看的人讲解。后来,又自费买了大喇叭和扩音器进行宣传,她说这样的结果使那些不识字的人,在地里干活的人也能听到了。在“非典”横行的时候,刘凤兰又将一些防治“非典”的信息及时公布开来,村里的村民都非常感激她。

其实,在刘凤兰宣传法律的过程中也充满各种挫折。起初,宣传板没人看,后来又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偷走了,扔在井里,还有人说:“刘凤兰她凭什么宣传法律呀?不是干部,不是党员。”不过,让刘凤兰高兴的是,群众对她的宣传板越来越喜欢了,他们赞扬刘凤兰为大家干好事,看宣传板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百姓们(包括所调查党员)说,正是刘凤兰的宣传,才使大家知道“三个代表”是什么。

于家村的村民赵聚英也跟着开始办起了宣传板,曹家村的村民也开始聚集在一起学习法律,还经常到刘凤兰那里借学习材料。在刘凤兰的带动下,村民自觉地掀起了学习法律政策和“三个代表”的热潮,他们是真正的喜欢。

刘凤兰家现在只有她和丈夫在家,种了两亩多地,在烟台的儿子劝她搬到烟台租房住,有些干部也巴不得她走。但刘凤兰说她不会走,一是群众不舍得她走,说“博士”走了以后出了事情没人商议;二是刘凤兰自己也舍不得离开自己的村子,不能让村干部说她是因为不交钱,呆不下去才走的。

一个普通妇女,自费宣传党的政策、“三个代表”,使“三个代表”深得人心,得到老百姓的衷心拥护。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民意,看到了光明。

三个代表范文第2篇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城市不断出现,城市功能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些都为晚报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不仅停刊的13家晚报复刊,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新创办的报纸。这其中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深圳晚报、武汉晚报为代表的4小龙,领潮流先声,富有生气与活力。

都市报产生的背景:第三阶段为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不再批准一个城市办两张晚报,于是一些日报办起了具有晚报性质的都市报。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一批都市报,以市民报为标榜,以报道市民生活、为市民服务为宗旨,以市民为服务对象,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也对传统的晚报办报思路和运营手段带来很大的冲击。至目前,全国各类晚报已发展到160多家。

都市报特点:民生化、通俗化、贴近性、题材广泛性、商业化广告、.“批评性报道”、“故事化”、“娱乐化”

发展:1.突破体制底线,占领主流资讯领域2.跨区域办报,多种产业经营3.发挥看家本领,拓展文化生存空间4.打造都市报竞争力,实现品牌化竞争

晚报的特点:

1.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除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 还大量采集、发布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及时发表群众的意见、要求;深入市民家庭,密切联系群众。

2.注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提供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做读者衣食住行的参谋;为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娱乐服务。

3.晚报送到读者手中已在傍晚,读者阅读心理与读晨报有所不同,所以晚报注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有人情味和可读性,重视读者共同兴趣。

4.注意新闻时间性,体现“报晚信息早”的特色。

5.强调办好副刊。

《新民晚报》: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第一阶段: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以扬子晚报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则在新民晚报理论的基础上,嫁接了日报重视主体宣传,即雅新闻的优势,大信息量、强综合性、全方位报道、时效快捷,成为这一代晚报的显著特点。第三阶段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嫁接各类各家报纸的优势,以市民角度去选择新闻,积极干预生活,强化批评报道。对文章的长短,则坚持该短必短,该长必长的原则。同时注重新闻策划,吸引读者参与。

但不管怎么变怎么定位,晚报的新闻特点都离不开市民生活,离不开世俗人情。因此晚报在选择新闻时,多以市民为视角,写作手法上也以市民看懂读懂,乐于接受,渴望获取为前提。因此晚报特色,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爱看的新闻,老百姓关注的新闻。

从整体来说,晚报新闻的特点,可以用16字概括,即地域性、市场性、社会性和娱乐性。其内涵可以用4个字概括:早、全、近、软。

地域是指地方性,以本地读者为主要对象,即使报道外地新闻也要以本地读者的兴趣和

关心角度出发;市场也是读者的市场。晚报以灵活多变的办报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版面和内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日报是计划经济,晚报是市场经济;社会性是指晚报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群众,做到雅俗共享,老少皆宜;娱乐性指晚报的新闻要轻松活泼,具体可感,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日报的直灌式宣传和厚重风格,是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去接收信息、增长知识、受到教育。

晚报新闻写作特点:

一、经济新闻社会化

二、科技新闻生活化

三、社会新闻人情化

四、会议新闻信息化

五、文化新闻大众化

六、深度新闻精细化

晚报的概况:现状:晚报依然主导市场(2005年)

(虽然很多晚报改为早上出版,但是目前晚报依然处在主导市场的地位,也是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报纸。)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经验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晚报扩张的势头不再。美国1960年有早报(日报)312种,1993年发展到621种;同期,晚报却由1459种下降到956种。1965年以后,晚报的发行量开始持续下降,到1994年,早报的发行量有4305万份,而晚报只有1676万份。在英国,1961年晚报的发行量有887万份,早报(日报)发行量是1758万份。1963年开始了晚报的倒闭高潮,到1994年,晚报发行量下降到495万份,日报仍然维持在1546万。

两极分化:几家大报影响力大,发行量大,一般地方性晚报无法与之相比。

《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坚持下午出版的品牌晚报,在长期的经营中,使读者形成了对它的“版面忠诚”和“报纸依赖”,虽然受到了都市报和晚报早出的冲击,依然是雄霸市场,处在主导性的地位。

首先,市场份额相对萎缩,相对于都市报而言,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有些落后。

比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增速相对缓慢更为需要警醒的是,晚报的理念不再处于潮头的位置,风格不再引领读者注意力,锐气已经有所下降,边缘化危机潜伏。近几年来,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和办报理念似乎已经远离了晚报,都市报成长的步伐加快,在时政新闻、财经报道、时事评论等各方面都显出勃勃生机;传统的机关报也开始注意吸纳都市报、晚报的成功经验,着力改革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报道的方式和手法,反而是市场化改革较早的晚报显得有些“落伍”了。

晚报与都市报的比较、异同:(版面、标题、舆论引导、选题策划等方面)

《大河报》《大河报》于1995年8月1日创刊,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全国版:立足中原,关注国内外重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体育新闻事件,弘扬正义,针砭时弊。省会郑州市区:聚焦省会,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追踪热点话题,关注百姓生活,倡导时尚消费;《大河报·大河财富》作为《大河报》全力打造的一份财经类周刊(周日报纸,周五发行),聚焦财经动态,透视经济风云,点评企业成败案例,关注企业家群体,彰显创业精神。具有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阅读率高等特点,高密度覆盖河南省,全国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郑州市日发40万份,年广告收入4.3亿元,成为中原报业市场第一品牌,并跻身世界日报发行百强,综合竞争力位居中国报业第四位。

三个代表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出发,结合中国共产党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目的、内容和对象,分析了新体系在内容上与形式上调整,论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体系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共产党;先进性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

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2005年春,教育部在对部分高校进行大量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体系。新的课程体系总共包括五门必修课和一门选修课。具体如下:

(一)必修课

1.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合并,并增加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共同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总共设置3个学分。

2.将原有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进行合并,共同组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简称为概论。总共设置6个学分。

3.将原有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进行合并,共同组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简称为基础。总共设置3个学分。

4.继续保留《形势与政策》课,设置2个学分。

5.新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总共设置2个学分。

(二)选修课

将原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由必修课变成限制选修课,设置2个学分。

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布署可以看出:

(一)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就是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

(二)教育活动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就是要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然也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通过学习,使共产党员能够做到胸怀全局、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前进,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三)教育活动的对象。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党员,重要阵地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高校也包括在其范围内。

三、新体系体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

新体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详细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行动指南是党在今后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理论来源和总体原则,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其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即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思想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不断实现理论创新。

任何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理论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其内容体系也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中国,已经出现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因此,要让现在的指导思想继续成为今后的指导思想,必须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将现在的指导思想在内容上和形式上进行完善。因为,在内容上的完善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保持其先进性的本质;在形式上的完善,将有利于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三进”效果,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新体系的出台就是为了从内容上和形式上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

(一)新体系需要在内容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完善。在确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可以对课程内容进行有选择的增加或删减,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保留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创新理解。

1.新体系对原有内容需要进行增加或者删减。应该说,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那些原理大部分是在19和20世纪形成的,与当时相比,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任何理论都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不例外。并且,不是每一个理论都可以无限地超越时间和空间,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适当地增加某些理论和删减某些理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新的体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进行整合,并主要侧重在哲学方面,政治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大量减少,这种积极的变化,将可以避免今天的大学生花大量时间去研究19世纪中叶的问题。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与今天相比已经大不一样了,当时出现了矛盾由于资本主义自身的调整还有一定空间,大部分都隐藏起来了。今天的资本主义虽然还存在很多矛盾,包括过去的旧矛盾和现在的新矛盾,但总体上,其发展状况要大大好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这一百年的时间。资本主义今天的表现并不是垂死的,腐朽的,而是还具有相当的调整能力。因此,江泽民同志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新的体系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针对目前社会当中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矛盾,增加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对台工作新政策等,甚至还有外交政策新举措。

历史表明,因为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列宁主义;因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

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因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相结合,才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因为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才能在中国新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因为将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才产生了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成果都是一脉相承的,今天我们的行动指南中的内容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行动指南的内容是不完全相同的,因为其中不仅包含了对前者的认可和继承,而且也包括了对前者的丰富和发展。

2.新体系对原有内容保留的基础上,需要进行创新理解。新旧体系的交替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对于旧体系中那些还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又与社会发展实际存在一定差距的原理,应该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期它们能够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旧体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课程中,对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依据十五大报告,已经进行了创新理解,使其实现形式已经出现了多样化。但是,在新体系中,还面临不少同样的问题,例如,如何理解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过去,二者关系不很清楚,今天,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已经多样化的情况下,就需要扩大按劳分配的内涵和外延,创新理解将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的关系。这不仅是经济理论的突破,而且是政治理论的突破。

(二)新体系需要在形式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行完善。在确保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继续作为中国共产党行动指南的前提下,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体系需要从形式上对行动指南进行完善。主要包括将各门课程进行了科学整合和促进教学形式发生积极变化。

1.科学整合各门课程,打通彼此联系。在旧的体系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总共包括七门必修课和一门指定选修课,必修课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是《思想道德修养》。其实,很多课程之间存在有机联系,不过,这些联系在过去的体系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新体系将它们进行了科学有机整合,形成了《原理》、《概论》和《基础》等课程,《原理》使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完整地融合在一门课之中,有利于开展教学;《概论》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四次飞跃,四大理论成果,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转换,有机而又完整地融合在一起,其中即体现了前者对后者的指导和规划,又体现了后者对前者的继承和发扬。《基础》将道德与法律进行有机整合,将教人不做坏人与教人做好人有机结合,力求实现社会的人与国家的人的统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追求。

2.促进教学形式的积极变化。旧体系中已经开始着手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两大转变,一是由传统教学向多媒体教学的转变;二是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以课堂教学为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当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些转变还没有完全实现,新体系的出台,将从各个方面进一步促进教学形式产生积极变化。

(1)以有限的时间学习必要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来源,必须加强学习。但是,新体系确立后。课程学分将由21个减少至16个,减少了5个学分。在学分大大减少,学习内容没有同步减少的情况下,只有提高学习效果,才能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抓住课程体系调整的大好时机,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对新体系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和修炼语言。教师要将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向学生传授,必须深入把握教材,吃透教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深入浅出和幽默诙谐地将教材内容进行概括和讲述。二是要大量使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提高教学中的科技含量,继续推动和完善各门课程的多媒体教学。

(2)以有限的理论解决存在的问题。理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只要所学理论管用,一定可以解决工作和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否则,如果学而不用,将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因此,学习马列不仅要精要管用,还必须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为此,需要抓住课程体系调整的大好时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大力推进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增加大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建立相对稳定的调查团队和实践论文写作指导中心。三是建立固定的思想政治咨询中心和网络辅导站。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针对少数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仍然没有形成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的特殊情况,仿照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做法,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咨询中心,大学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面对面交谈、电话咨询、发送E—mail和QQ聊天等方式进行沟通,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疑惑。

[责任编辑:白云]

三个代表范文第4篇

[摘要]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中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要求,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又是关键的环节。从党的执政方式、党的执政使命、党的执政经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看,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六大根据党所处的时代特点、党所面临的任务和党的队伍的现实状况,提出了不断提高“五个能力”的基本要求,这是我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领导干部素质现实意义“五个能力”要求

党的十六大强调指出,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这就明确了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而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中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要求,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又是关键的环节。

一、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肩负着神圣伟大的使命,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兴衰寄托于党。党自身的素质对我国伟大的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

从党的执政方式看,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国家政权工作的效率。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是通过党的各级组织来实现和加强的。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只有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才能自觉地把实现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同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高度统一起来,把实践党的宗旨与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高度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意志同实现人民群众的愿望高度统一起来,把执政兴国与执政为民高度统一起来,从而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从党的执政使命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干部。我们党的执政使命从根本上说就是富民强国,就是要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政之道,要在得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是与时俱进的事业,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参照,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其成败关键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既有领导水平、又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从党的执政经验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是贯穿于执政党建设始终的长期任务。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之所以始终能够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党历来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在不同历史时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适应革命、建设和改革需要,站在时代前列的德才兼备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他们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正确路线,我们党才能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生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但是,作为一个已经持续执政50多年、并将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必须看到干部队伍的变化,要把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贯穿党的建设始终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来抓。

从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看,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是强大本党、持续发展的需要。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是党组织的重要部件,如果每一个部件都是质量可靠,那么整个机体才能经久不衰。苏联东欧剧变,以及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纷纷丧失政权、亡党的惨痛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二、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基本要求

党的十六大从党所处的时代特点、党所面临的任务和党的队伍的现实状况出发,提出了不断提高“五个能力”的基本要求,这是我党长期执政的经验总结,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

“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放眼世界、冷静观察、理性思维。中国的发展是在世界大环境中进行的。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乃至工作的方式方法,都受到时代发展和环境变化的制约。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更加频繁,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关系不断增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向前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发展。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必然要融人国际社会,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必须加强战略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用世界眼光关注世界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变化,善于从历史和世界发展的角度去考察和审视问题,在普遍联系中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外部世界,站在历史与全局的高度进行理性思考、理论创新和战略规划,正确把握时代的特征,主动掌握自己的发展命运。

“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专博兼备、善抓机遇、智能决策。既要掌握一般的社会科学知识,又要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既要懂得领导学、管理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等学科,又要在钻研市场经济理论、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方面下功夫;既要熟悉工业、农业、商业、外经外贸等工作,又要把握城镇规划、市镇建设、教育、政法等环节;既要搞清宏观经济的发展规律,又要知晓微观经济的运行法则。只有具备专博兼备的科学素质,领导干部才能在通观全局中把握局部,在纵览全过程中观照各阶段;才能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卓有成效地抓好全面工作;才能以科学的知识与正确的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在险处站得稳,在高处看得准,做到危急趋势早预测,防范对策早布置,实现决策与领导的智能化。

“不断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见微知著、处变不惊、应对有方。要立足自身的发展,关注国际风云变幻,始终牢牢把握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权,趋利避害,把机遇抓住用好,把风险规避化解。要注重研究“四个多样化”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呈现的复杂情况,以及由此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分析人民内部矛盾新的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提高处理各种矛盾、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改革中出现的暂时困难,自觉地与党和政府同心同德,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

“不断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依法行政、规范用权、廉洁从政。依法治国是我们党的治国方略。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党,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必须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必须接受人民监督和法律制约的观念,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要积极适应依法行政的要求,改进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办事,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做到立足全局、协调各方、勇于创新。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无论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无论遇到多大风险和困难,都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不移地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开放的大局。要重视发挥党的传统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动员和组织各种力量推动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很大的创造性,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坚持不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的源泉,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导。因此,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全局性问题上,各级领导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得到落实的前提下,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在不断创新中推进党的各项事业。

三、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完善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机制。我们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党的集中统一性,这为实施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集中系统的培训提高奠定了组织保证。作为靠科学的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历来特别重视干部的学习培训。今天,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求,建设学习型社会,既要继续发挥好这些优势,更要发展和创新,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和健全各级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机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使各级领导干部不仅受到系统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掌握指导工作实践的科学理论知识,还能学到胜任本职工作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应的历史、经济、法律、科技等知识。

发挥党的政策优势,推进领导干部任用制度改革。政策导向,是最具影响力的。我们党始终重视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建设,不断地制定和完善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的制度和政策。随着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任务变化和工作重心的调整,选人用人标准也在进行着必要的调整和完善,这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素质起到了重要的导向作用。这既是我们党的成功经验,也是我们党的政策优势。时代呼唤人才,在人才辈出的今天,如何正确识才、选才、育才、用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仍然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出路在改革。推进领导干部任用制度的改革,关键在于坚持科学的标准,努力营造一个公开、公正、透明、不拘一格的选人用人环境;重点在于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努力为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真正让“提高素质”成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推进党的事业、谋求自身发展的终身追求。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和党的生命。作风过得硬,是领导干部素质上的一个重要方面。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根本目的,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按照中央指出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一靠教育,二靠制度,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着力解决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全面落实在领导干部的行动上,就必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个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所以一定要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这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任务。○

责任编辑钟海连

三个代表范文第5篇

[摘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青年社会化是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从强化青年社会化的四个意识、做好新时期青年社会化的四个结合、促进青年社会化的四个提高等方面来实现青年社会化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青年社会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个意识四个结合四个提高

进入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对青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要对事也要对人。”在推进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我们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坚持“对事”和“对人”的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进青年社会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强化青年社会化的四个意识

1、强化大局意识。大局意识就是政治意识,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理论素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步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现象,增强忧患意识,识别各种社会思潮,具有建立在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坚定信心,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强化奉献意识。青年是推动社会发展最为积极的力量,也是思维最为活跃的社会群体,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树立奉献意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青年的奉献意识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帮助青年抵制各种消极腐朽的思想意识,而且能帮助青年摆脱个人的狭隘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行为。

3、强化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青年社会化的目的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离不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类在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前进和有所突破,关键在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青年社会化中不断地培养青年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创新属性集中体现在实事求是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自由创新精神上。要帮助青年树立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4、强化文化阵地意识。用先进的文化武装青年。思想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青年文化的发展是影响青年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因素。西方国家利用其文化上的强势地位,竭力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利用经济技术交流和高科技推进意识形态的渗透。面对挑战,我们必须防范于未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为青年社会化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新时期青年社会化的四个结合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增强政治意识相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智慧,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通过学习,使青年进一步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明确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自觉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相结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直是先进的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进入21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党立足现实又放眼世界和人类前途,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包括重新提出人自身发展这样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必然指向,从全局的和长远的观点来看,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没有远大的民族理想,就不可能凝聚力量,不可能成就伟业,更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应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的需要。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在青年社会化中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精神力量,丰富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动力。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创新文化环境相结合。中国加入WTO给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表现在:(1)随着世贸组织的不断扩大,各国越来越重视经济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这样,为中国文化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对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可以更好地借鉴世界特别是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的科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3)可以引入市场机制,加大文化产业的经营开发力度,优化文化产业的结构,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当然,我们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表现在:(1)利用其文化上的强势地位,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政治模式和生活方式,试图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2)企图用经济技术的交流推进意识形态的渗透;(3)利用高科技的传播手段对我国的思想文化阵地进行渗透。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为青年社会化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青年社会化的四个提高

1、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青年的理论思维能力。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这就要求青年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做到这一点,需要青年在理论思维的基础上从战略高度思考重大现实问题。理论思维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制高点,培养理论思维能力涉及众多方面,最紧要的是,在系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更加自觉地把理论学习同认真研究分析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相结合,同认真研究分析我们面临的新形势以及为开创改革和建设新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战略部署相结合。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提升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的提升,又为深化理论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这样,青年对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就会有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对现实问题所进行的战略思考,来自于理论武装。

2、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青年的大视角中国观。当今世界正处在迅猛发展时期,新事物、新情况、新特点层出不穷,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种学说纷至沓来,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鉴别良莠。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从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一科学的思想体系始终是在同时代、科学和实践发展的紧密联系中不断发展的。因此,在理论学习上,必须培养青年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用世界眼光来看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放到经济全球化这个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把中国放到整个世界的大背景中去考察。这样,青年就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意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青年的文化素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是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将文化提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这也说明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要看其经济水平的高低和军事实力的强弱,而且要看其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历史上优秀文化发展的结果,是现代革命实践、科学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晶,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代青年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实践者和发展者。因此,必须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强化民族精神为己任,积极推进文化创新。

4、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青年的宪法理念。从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提出,到1999年宪法修正案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人们特别是青年的法治观念逐步增强,法治理念也渐渐深入人心,法制宣传教育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然而,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即我们对宪法的宣传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公民的宪法意识比较薄弱,公民对宪法的信仰程度还比较低,还没有完全认识到宪法是保护自己权利的一种最有力的武器。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我们要在青年社会化过程中强化宪法权威的理念,形成对宪法的信仰,把遵守宪法转变成内在信念,实现依法治国的目标。○

三个代表范文第6篇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人数较多或者居住分散的村,可以设立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

(二)村民代表会议的组成和任期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成员和村民代表组成,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五分之四以上,妇女村民代表应当占村民代表会议组成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

村民代表的任期与村民委员会的任期相同。村民代表可以连选连任。村民代表由村民按每五户至十五户推选一人,或者由各村民小组推选若干人。村民代表应当向其推选户或者村民小组负责,接受村民监督。

(三)村民代表会议的召集和表决

村民代表会议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村民代表提议,应当召集村民代表会议。

上一篇:饮用水源范文下一篇:班会纪律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