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殿堂范文

2024-04-29

美文殿堂范文第1篇

姓名:周毓春

工作单位:门源县第二寄宿制中学 联系电话:13897102653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情感。而且在部分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 主义道德情感、 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 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忽视了古诗词应有的整体美教学。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又与审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 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 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因此, 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趣、 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作为语文教师,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 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 别和判断能力,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 品味语言美,赋予学生美的感知

古诗词的美总离不开语言美。 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 韵律美, 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古诗词中作者善于运用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与所描绘出的景象引发美感,从而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开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措施。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语文课中的美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

如曹操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气势磅礴,突出了诗人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自信、执着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陶渊明的“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更是妙趣横生。这首诗的前三句诗选取了九种事物,用“枯”、“老”、“昏”、“瘦”等字点染,使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悲凉 、 色彩,让读者感受到羁旅之人的凄苦寂寥,使人肝 肠寸断。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再者,本句景物搭 配动静结合,奇妙无穷。

又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纷争, 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恬淡安宁与山水花鸟的勃勃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律动着强有力的脉搏,回旋着令人向往的音律,震荡着动人心弦的灵魂,大自然已完全被人格化了。此时,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 它反映了诗人恬淡的心情。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 鉴赏意象美,激发学生美的想象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 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又如: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可见, 意象是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 程中运用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出的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 一,是读者在阅读接受中通过语言文字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和 主观情意的统一。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去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审美想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 没有审美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审美实践活动”。只有进行这种再造想象,才能再现形象、 激发情感,也才能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可见有了意象意义的深层潜伏,才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咀嚼不尽、欣赏不完。意象的蕴意也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魅 力无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富有艺术魅力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理智、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康塑造, 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真、 善、美;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美的形象,将学生带 进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充分感 知蕴含在课文中的人物美; 善于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灵魂美陶冶学生的心灵, 指出作品中人物的美丑,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培养学生鉴别真伪、 善恶、 美丑的能力,促成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三、 感悟人格美,塑造学生美的人格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因 此,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美, 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意象,由景理情,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接受作者情感的熏陶,培植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优秀的道德品质、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建构健全的人格。

如:亲情是人间至情,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割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慈爱,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客居他乡,对兄弟,亲人深深思念溢于言表。

文以载道, 言为心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努力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美好的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教学古诗词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凝结在文章里的高尚思想,通过教师的激发,可以点燃学生脑海中的思想火花;倾注在课文里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师的情感陶冶,也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心弦。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殿堂, 聆听古代优秀诗人们的足音;带领学生漫步古诗林,认识、了解诗人,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体验他们的情感美,就能探寻到他们的灵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美文殿堂范文第2篇

姓名:周毓春

工作单位:门源县第二寄宿制中学 联系电话:13897102653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长河中最美丽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文化的珍贵遗产。它们以极为凝练的语句,表现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内容和情感。而且在部分诗词都是诗画结合,音韵和谐优美,营造出或优美、或幽深、或凄清、或磅礴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得到情操的陶冶。一直以来,古诗词都深受人们喜爱,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 主义道德情感、 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 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老师将重点放在理解诗句意思上,忽视了古诗词应有的整体美教学。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那么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又与审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 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 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 因此, 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趣、 有价值的审美源泉。作为语文教师,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 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 别和判断能力,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 品味语言美,赋予学生美的感知

古诗词的美总离不开语言美。 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 韵律美, 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古诗词中作者善于运用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与所描绘出的景象引发美感,从而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开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有效措施。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语文课中的美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

如曹操的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气势磅礴,突出了诗人的宏大抱负和博大胸怀;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表现了诗人自信、执着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陶渊明的“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这句话看似平淡,但对“愿无违”强调得很充分,蕴含了不要在那浑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的意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 更是妙趣横生。这首诗的前三句诗选取了九种事物,用“枯”、“老”、“昏”、“瘦”等字点染,使景物抹上了浓重的悲凉 、 色彩,让读者感受到羁旅之人的凄苦寂寥,使人肝 肠寸断。情景交融,天衣无缝。再者,本句景物搭 配动静结合,奇妙无穷。

又如,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丰富,意韵深厚,艺术风格上恬淡自然、醇厚隽永;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纷争, 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恬淡安宁与山水花鸟的勃勃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律动着强有力的脉搏,回旋着令人向往的音律,震荡着动人心弦的灵魂,大自然已完全被人格化了。此时,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 它反映了诗人恬淡的心情。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 鉴赏意象美,激发学生美的想象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 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千年来,人们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杜甫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则是用月来表达思妇对游子的思念。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又如: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可见, 意象是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 程中运用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出的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 一,是读者在阅读接受中通过语言文字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和 主观情意的统一。 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去引导学生进行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审美想象,这一点很重要。因为,“ 没有审美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审美实践活动”。只有进行这种再造想象,才能再现形象、 激发情感,也才能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可见有了意象意义的深层潜伏,才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咀嚼不尽、欣赏不完。意象的蕴意也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魅 力无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富有艺术魅力的美的意境,对学生的理智、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康塑造, 往往有着很大程度上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真、 善、美;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美的形象,将学生带 进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充分感 知蕴含在课文中的人物美; 善于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灵魂美陶冶学生的心灵, 指出作品中人物的美丑,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通过培养学生鉴别真伪、 善恶、 美丑的能力,促成学生健康审美观的形成。

三、 感悟人格美,塑造学生美的人格 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心灵世界的凝聚,我们用心体会就会被其无限魅力所吸引,情感受到无限感染和激发,心灵受到涤荡和震撼。因 此,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象美, 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意象,由景理情,去发掘作者描绘自然的深层内涵,接受作者情感的熏陶,培植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优秀的道德品质、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建构健全的人格。

如:亲情是人间至情,这种血脉相连、心灵相通的情感是最难割舍的。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慈爱,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亲情。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客居他乡,对兄弟,亲人深深思念溢于言表。

文以载道, 言为心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传授知识,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努力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美好的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教学古诗词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凝结在文章里的高尚思想,通过教师的激发,可以点燃学生脑海中的思想火花;倾注在课文里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师的情感陶冶,也能拨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心弦。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古诗词殿堂, 聆听古代优秀诗人们的足音;带领学生漫步古诗林,认识、了解诗人,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体验他们的情感美,就能探寻到他们的灵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美文殿堂范文第3篇

2. 《写给女人》——(美)陶乐丝·卡耐基

3. 《红楼梦》——曹雪芹“中国古今第一奇书”

4. 《谁是最美的女人》——贝迪·斯迪芬

5.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6. 《居里夫人传》——艾芙·居里

7. 《圣经》.

8.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

9. 《金锁记》——张爱玲

10. 《私奔万水千山》——黄橙“旅游指南”

11. 《女性个人款式风格诊断》——于西曼

12. 《婚姻宝典》——游乾桂

13.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14. 《女人的身体,女人的智慧》——(美)克里丝蒂安·诺斯鲁普

15. 《斯波克育儿经》——(美)本杰明·斯波克

16. 《围城》——钱钟书“新儒林外史”

17. 《美学散步》——宗白华

18. 《叶芝抒情诗精选》——(爱尔兰)叶芝

19. 《一个女人的成长》——薇薇夫人

20. 《苏菲的世界》——(挪威)乔斯坦·贾德

21. 《安娜·卡列妮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22. 《音乐气质》——庄裕安

23.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丹麦)安徒生

24. 《艺术的故事》——(奥地利)贡布里希“艺术史上的圣经”

25. 《人与永恒》——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26. 《李清照诗词评注》——李清照

27. 《女人的资本》——肖卫

28. 《女子与小人》——龙应台

29. 《关于女人》——冰心

美文殿堂范文第4篇

到初中毕业,我们每位同学,都已学习了九年数学。在这九年的学习当中,每位同学对数学的感受可能各异,感触也很多。有的同学数学成绩很好,对数学也很感兴趣。也有的同学可能感到数学烦、难、死板、抽象、枯燥、乏味。那么升入高中,怎样才能顺利地走进高中数学的殿堂,并领略其中的美妙呢?

(一)了解数学

一谈起数学,很自然会联想到小学里的算术,初中的代数、平面几何,高中即将要学的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等。数学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数学的内容是那样的繁多,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些内容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出数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一类是研究空间形式的。比如算术、代数是研究数量关系的,几何是研究空间形式的,三角是两种情况都研究。整个数学,包括初等数学和高等数学都是以数和形作为研究对象的。

恩格斯在谈到数学的时候曾说过:“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所以是非常现实的材料。”所以说数学是一门研究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说的具体一些,数学以数和形的性质、变化、变换和他们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它们的有关规律,给出对象的系统分析和描述,在这个基础上分析实际问题,然后给出具体的解法。

数学的内容,决定了数学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特性:抽象性、准确性、广泛性。

数学的抽象性表现在,暂时撇开事物的具体内容,仅仅从抽象的数学方面进行研究。比如在简单的2+3计算当中,2+3既可以理解为两棵树加三棵树,也可以理解为两部机床加三部机床。在数学里,我们撇开树、机床的具体内容,只研究数的运算规律,掌握这个规律,那就不论是树,还是机床、汽车或是别的什么事物,都可以按加法的规律进行运算。

数学的许多概念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比如几何中的“直线”这一概念,并不是指现实世界中拉紧的线,而是把现实的线的质量、弹性、粗细等性质撇开,只留下“向两方无限伸长”这一属性,但是现实世界是没有向两方无限伸长的线的。

数学的抽象性具有下列三个特性:第一,它保留了数量关系或者空间形式。第二,数学的抽象是经过一系列阶段形成的,它达到的抽象程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抽象。第三,不仅数学的概念是抽象的,而且数学方法本身也是抽象的。物理、化学家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总是通过实验的方法。而数学家证明一个定理却不能用实验的方法,必须用推理和计算。比如我们千百次地精确测量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是相等的,但是还是不能说明已经证明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都是相等的,而必须用逻辑推理的方法严格地给予证明。在数学里证明一个定理,必须利用已经学过的或已经证明过的概念、定理,用推理的方法导出这个新定理来。

数学的第二个特点是确定性,或者说是逻辑的严密性、结论的确定性。数学的推理和它们的结论是无可争辩、毋容质疑的。数学证明的精确性、确定性从中学课本中就充分显示出来了,当然数学的严密性不是绝对的,它也在发展。

数学的第三个特性是应用的广泛性。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丈量土地、计算产量、制定计划、设计建筑、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都离不开数学。没有数学,现代科技的进步是不可能的。从简单的技术革新到复杂的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都离不开数学。而且,几乎所有的精密科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甚至化学通常都是以一些数学公式来表示自己的定律的,并且在发展自己的理论时广泛应用数学这一工具。

由数学的内容及其特性,决定了数学的重要性,及数学本身的绚丽多彩。马克思说过:“世间一切事物都离不开数学,当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能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今天的社会现实正验证着这一点。

太阳系中的行星之一 —— 海王星是在1846年在数学计算的基础上发现的。1781年发现了天王星后,观察它的运行轨道,总是和预测的结果有相当的差距。是万有引力定律不正确呢?还是有其它原因呢?有

1人怀疑在它的周围有另一颗行星存在,影响了它的运行轨道。1844年英国的亚当斯(1819——1892)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对天王星观察的数据,推算这颗未知的行星的轨道,花了很长时间计算出这颗未知行星的位置,以及它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亚当斯于1845年9月——10月把它的结果分别寄给了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查理士和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艾里,但是,查理士和艾里迷信权威,把他的结果束之高阁,不予理睬。1845年法国一个青年天文学家、数学家勒维烈(1811——1877)经过一年多的计算,于1846年9月写了一封信给德国柏林天文台助理员加勒(1812——1910)。信中说:“请你把望远镜对准黄道上的宝瓶座,就是经度三百二十六度的地方,那时你将在那个地方一度之内,见到一颗九等亮度的星”。加勒按勒维烈所指的方位进行了观察,果然在离指出的位置相差不到一度的地方找到了一颗在星图上没有的星——海王星。海王星的发现不仅是力学和天文学特别是哥白尼日心说的胜利,也是数学的伟大胜利。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如1801年谷神星的发现,意大利天文学家皮亚齐(1746——1826)只记下了这颗小行星沿9度弧的运动,这颗星就又躲藏了起来,皮亚齐和其他天文学家都没有办法。德国二十四岁的高斯根据观察的数据进行了计算,求得了这颗小行星的轨道。天文学家在这一年的十二月七日在高斯预先指出的地方又重新发现了谷神星。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1831——1897)跟据试验,用纯数学的方法推出存在着电磁波,这种波以光的速度传播,提出了光的电磁理论,后被全面证实。1930年英国物理学家荻拉克,利用数学推理及计算预言存在正电子。1932年美国物理学家安德逊在试验中证实了这一点。

另外,从数学本身产生的抽象数学体系和它的结果也会产生极有价值的应用。比如在高中阶段我们即将学习的复数,在刚开始不被人理解,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高斯给出了几何解释才在数学中站住了脚,以后又建立了复变函数论,成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有力工具。例如解决飞机飞行的理论、热运动理论、电场理论和弹性理论的某些问题。

在电子计算机充分发展的今天,更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天地。例如,在飞机制造行业,过去每设计开发一种新型飞机,都要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实物试验。模仿飞机在天空飞行的各种气流情况,测验其各个方面的性能,并加以改正。这样,既耗费了大量资金,又延长了飞机的开发周期。而现在,借助于计算机的帮助,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大量的计算和虚拟模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物试验,使试验次数大为减少,降低了开发成本,缩短了开发周期。

在经济金融管理上,数学的应用更是不可估量,据报道:美国近几年来不断有大批具有数学博士学位的年轻人加盟华尔街,形成一只非常强大的数学金融队伍。欧洲一些发达国家的数学金融研究队伍也是日趋强大。美国花旗银行副总裁柯林斯于1995年3月6日在英国剑桥大学的讲演中叙述到:在二十世纪“从事银行业工作而不懂数学的人,实际上处理的是意义不大的东西”。他指出“花旗银行70%的业务依赖于数学。”他还特别强调“如果没有利用数学发展起来的工具和技术,许多事情我们一点也没办法做到„„没有数学我们不可能生存。”

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之一是定量分析。只有运用定量分析手段来分析处理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金融决策。显而易见,定量分析手段实际上就是数学工具的运用。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金融事业中的风险管理问题,风险管理得当,对稳定金融市场,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风险管理的工具就是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物——金融衍生物理论。

数学应用的实例举不胜举。数学的一个分支运筹学在生产管理、决策、控制方面的应用。原本与数学无关的通讯在今天也直接应用上了数学。用模糊数学的观点和思想研制的智能型家用电器也走进了家庭。人们在猜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世纪。

有人认为,学习数学除了应付高考和对智力有一点帮助外,其他毫无用处,生活中用到的也只是一点点简单的算术知识,根本用不到任何高深的数学,这种观点是极其片面的。其实,学习数学的最高目标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提炼知识中的思想、方法和观点,去分析、去解决、去研究、去探索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尽管人们走上社会以后,数学知识似乎渐渐淡忘了,但那种铭刻在人们心头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永存,它将长期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说在著名的美国西点军校,开设了许多高深的数学课程,其目的并不在于实践中要用到这些数学知识,而是让学员接受严格的数学训练,来完善其个性品质,养成一种坚定不移而又客观公正的品质,形成一种严谨而又精确的思维习惯,以便在未

来的军事行动中,把特殊的能力与灵活的快速反映紧密结合起来,提高把握军事行动的能力和适应性。纵观数学的昨天和今天,无不可以说明,作为科学技术之基础的数学,既有卓越的智力价值,又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更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数学不是知识的汇集,而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其深刻的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人的所有创造和人类世界,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数学可以促进人们有条理的思考,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提高迅速的获取、筛选和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数学学习可以发展人的主动性、责任感和自信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随着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21世纪的到来,数学将更广泛更普遍地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生活以及现实世界的各个领域之中。许多有识之士认为:数学将成为21世纪每位合格社会公民整体素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相当的数学知识就是文盲。信息时代需要数学,愿同学们都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体验数学。

(二)改变观念,树立信心,勤奋学习

我们不厌其烦地赘述数学的广泛应用,只是为了表明数学这一学科与实际生活及其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趣味横生的。

我国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就象站在花园外面,说花园里枯燥乏味一样,只要你们踏进了大门,你们随时随地,都会发现数学上也有许许多多有趣的东西。”

他还说道:“难!有人说数学难,是否难于上青天?但时至今日,人们已能在月上俳徊,空间漫步,人类总是不满足现在,从“难”走向更难,要向宇宙空间飞去!实则上,有志者世上无难事,畏难者寸步不敢移。就登天来说,九十九难中,数学算其中一难,但也是不可少的工具之一。人类总是不畏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后人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进。当然一步登天难,三百年来,一代代地前进,今天不是已初见成效了吗!就数学来说也是如此。要想一步登天万难,但步步踏实,何难之有。”

“烦!有人说数学烦!是否烦过千头万绪,相关相联的人类的经济活动?要钢!炼钢要矿石、要煤、要焦炭、要电力。建钢炉本身还要钢,要炉砖,即使有了原料,还要能运的来,成品能运的出去,销得出去。在生产矿石的时候又要挖掘机(钢做的)、电力(煤烧的)、木材(支撑坑道用),修铁路又要钢轨、枕木、机车头等等。一着出错,全盘牵连,一步落后,全队窝工。这么复杂的系统,岂是说空话可以找得出头绪来的,不!一个不小心的决策,就会使比例失调、顾此失彼、捉襟见肘,甚至造成灾难。但不怕烦,善御烦,搞得得法,便能收左右逢源稳步速见之效。这样的烦是否比数学上的问题更烦些?烦的多了!但御烦之道也少不了数学这一助手。”

“板!死板!有人说数学太死板,一点趣味也没有!然!把数学看成是公式的堆积,把定理作为该背诵的教条,把讲解看成形式逻辑的推演,把考试弄成为死记硬背的标准答案不敢越雷池一步地生搬硬套,这样的情况岂能不死板不僵化?僵化是科学的大敌,是社会发展的大敌。”

“但实质上是另外一会事,数学是自然科学中容易联系不同实际的科学之一,也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得力助手。西方有些学者指出:西方现代科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两大支柱是欧几里得几何的推理方法和培根的科学实验的倡导。科学实验方法的优选和结果的处理也离不了数学,数学是随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它怎么会僵呢?就数学本身说,也是壮丽多采、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一个问题想不出时,固然有些苦恼,若一旦豁然开朗,那滋味难道不甜密密的,这和音乐、舞蹈艺术的享受有何不同?如果在成法的基础之上别开生面地想出一些新法来,那就更其乐无穷了。我们在屏幕上看到过体育夺标,高奏国歌的激动场面,数学中也有同样的感受。”

由此可见,难不足怕,烦不可虑,死板更是纸老虎,何况数学并非如此。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如若不信,请下些功夫试上一试,认清了道路,信心自来,兴趣自生,干劲随至。许多科学家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1987年,我国中年数学家张广厚出席了在瑞士举行的数学学术大会,他宣读的论文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他提出了又新又巧的数学思想。许多人一定会认为张广厚从小就一定有超人的数学天赋,其实,在1948

年,张广厚在唐山家乡报考中学,却因为数学不及格而落榜了,没有考进中学,张广厚并不灰心,他加入了补习班,每天,天不亮,他就来到学校,独自在教室做习题,等到同学们到校,他已自习好长时间了,为了提高计算速度,他借来一块表放在桌上,掐着表计时做习题。就这样,他终于考取了市重点中学开滦二中,几年后又考取了全国重点大学——北京大学,进入了数学系学习。

在北京大学,他也并非一帆风顺,第一次数学考试又仅仅得了2分(5分满分)。面对这样的成绩,他再次鼓足勇气奋斗。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找来大量的数学习题集,有意识地啃课本,钻难题,有时为了找到一种简便的方法,一憋就是两三个星期,一年过去了,仅仅数学分析,他就做了三千多道习题。刻苦的思索,辛勤的劳动,为他成为青年数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众多的科学家勤奋的事例举不胜举,他们都说明一个道理——勤奋可以使人变聪明。所以,不管有多大困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付出我们辛勤的劳动,我们就会成功。

(三)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接轨

有了信心,有了决心,有了勤奋刻苦的精神,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万事开头难。”从初中升入高中,又踏上了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对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一个新的机会。因此,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接轨,是学好高中数学的十分重要的一环。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接轨呢?我们首先看一份真实的采访纪录:

采访时间:2000年7月9日上午11:20——11:50

采访地点:济宁市二中

被采访者:济宁市二中高三(2)班杨春芳

被采访者学习小档案:初中数学成绩,总分100分满分的平时考试中,平均能考60分左右,中考成绩为67分(满分为120分)。高中在总分为150分的平时考试中,平均能考90分左右,多次考100分以上,最高一次考了126分。

采访者自叙:“在初中阶段,数学一直是我的弱项,升入高中后,我曾想放弃数学,但是见过高中课本后,感觉与初中的内容联系不是十分密切,渐渐地找到了数学学习的感觉,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一天天强烈浓厚起来。三年过去了,我对高中数学的整体感受还算可以,只要有信心和兴趣,就是一个好的开端。我曾花大量的时间在数学学习上,但成绩却提高的不是很快。不过,与初中相比,我的数学学习的的确确有了很大进步。培养信心,提高思维能力、运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还有一点就是避免粗心、麻痹大意。”

这份采访记录,表明了一个学生的真实感受,是有代表性的。可以看出杨春芳同学的数学学习取得很大进步的关键是在升入高中后确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有了信心和兴趣,就会有一个好的开始。因此,首先,我们在新阶段的开始在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的同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那么,怎样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呢?第一,要爱护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新趣感,要从学习内容中寻找美感。这种好奇,新趣,美感每一次出现都要进行仔细的回味,使之醇化成学习兴趣。第二,当你圆满地回答出老师的问题;当你成功地完成一道难题的解答;当你用简捷的方法,敏锐的思路解决疑难问题而受到同学的羡慕和赞许时,则使你成功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要把每次成功的体验汇集成喜欢学习,愿意学习的内驱力。第三,掌握知识的多少,直接影响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掌握的不全、不透,很难说对数学感兴趣。只有对课本上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了如指掌,会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才会对数学感兴趣。

再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如果我们能做到知己知彼,了解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联系与不同,则能够做好准备,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的接轨,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有些同学,象被采访者杨春芳一样,从课本表面看不出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的联系,便得出一个结论——初高中数学没有什么联系。尽管这个结论有利于确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但这是一个错误的结论。持有这种结论的同学,有可能割断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的联系,从而阻碍我们取得更大进步。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更何况数学本身是一个知识体系,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初高中数学必然有其内在的联系。初中数学的学习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是不可少的。就如同盖房一样,盖上面一层,离不开下面一层。首先,初中所学的概念、定理、公式、运算规律,在我们高中数学学习中时刻在用,初中培养的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我们学习高中数学不可缺少的。其次,

高中的很多知识可以通过降维、降次等形式转化为初中的有关知识,例如:初中平面几何中有过证明正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和等于三角形的高。通过面积相等很容易证明。类比高中立体几何,我们能否证明一个正四面体内任意一点到四个面的距离和等于该四面体的高呢?所以,我们应该在学习高中数学时,自觉的联系初中数学,并且,如果初中数学学的不是太好的话,利用这种联系达到复习的目的。因此,即使初中数学成绩不好,也不用灰心,被采访者杨春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初中数学成绩并不好,但在高中她的数学成绩取得了很大进步。其关键是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当然,如果杨春芳同学能够看到初高中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在高一开始时就注意自觉联系、回顾初中所学的内容,并且加以掌握,补回原来的缺陷,我想杨春芳同学就不会在数学学习上下了很大功夫而进步不快了。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也有其不同的特点。从内容上来说,高中数学比初中数学内容多、抽象程度高。以函数概念为例,初中阶段我们是考虑变量x、y之间的对应关系,即对x的每个值都有唯一的y对应;而高中再次接触函数时,是从两个非空集合A、B中的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考虑的。通过对比,我们还可以看到两个阶段中对函数的学习是有区别的。首先在符号表示上,初中只要求我们以具体的函数解析式来表示函数,如:二次函数y=x2+2x+3。而高中阶段我们用更抽象的形式y=f(x)表示函数,这个形式便于对函数的一般性质进行研究;其次,在初中阶段,学习过函数概念后,我们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应用来实现对函数概念的巩固,而在高中阶段则是通过对函数一般性质的讨论、应用来实现对函数概念的深入理解和巩固。因此,高中数学的每节课的课容量增大,知识进度加快,即使高一开始学习的内容——集合与函数,虽然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和难点,巩固练习的时间也不会象初中那样充裕,所以,我们要及时从中考过后的松懈状态中调整过来,做好心理准备,调整自己的学习节奏,适应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

从能力要求上,高中阶段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要求也更高。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对所学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等,不仅要象初中那样熟记,更要求学生对其本质要理解,并且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注重问题的提出和问题的解决,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初中我们求二次函数的最值是在定义域是实数集的基础上求,如,求y=x2-2x+3的最值。而在高中我们要解这样的题:(1)、求函数y=x2-2x+3在区间[2,3]上的最值。(2)、已知函数y=x2+ax+3在区间[2,3]上的最小值是5,求a的范围。显然后者比前者在能力和知识上要求更高。因此,学习高中数学更应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主动深刻的理解知识,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从环境上来说,高考的压力更大,家长及社会各界对高考的关注远远胜过中考,所以,高中阶段是一个压力大,课业负担重,学习紧张的阶段。这一点在刚一升入高中可能感觉不到,因此,我们更应该自觉的要求自己,在高中不仅要努力学习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使自己总处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

美文殿堂范文第5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过程与方法】

1. 初步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方法。 2. 体验对各种观察的体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实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2. 认识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和区别。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讲述“喷雾写字”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学们一定迫切想知道在张白纸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吧,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开始,来学习这门生动而又与生活联密切联系的化学课吧!

(一)、物理变化 第一组、玻璃摔碎 第二组、白纸撕碎 第三组、粉笔折断 第四组、水凝固成冰

第五组、分别对四组同学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点评。 【提问】同学们发现这几个变化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1. 物理变化

定义: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1 特征: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液、固)的变化 举例:物质三态的变化、形状的变化、溶解、蒸发、灯泡发光

【提问】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 学生回答:木材制成桌椅、酒精挥发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讲解】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就是物理变化。例如,物质的破碎、扩散、蒸发、凝固等一般都是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

【演示实验1】镁带的燃烧

实现现象:镁带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并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演示实验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 实验现象: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演示实验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蓝色硫酸铜溶液。 实验现象:产生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4】向石灰石中加入稀盐酸

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消失,产生大量气体。

【提问】演示镁带的燃烧,让学生比较燃烧前后的镁带有什么不同。 【讲解】像镁带燃烧这样,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注意: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反应时--反应中--反应后的现象,准确记录实验现象。 总结:

2、化学变化

定义: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提问】观察一下这几个变化的共同特点?

判断方法:考察变化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就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一般伴随有发光放热、颜色改变、生成气体或沉淀等现象。

【讲解】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来,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形状、颜色、状态等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这就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三)、化学变化的文字表达式

2 三个注意:

1、反应前的物质(反应物)写在左边;

2、生成的物质(生成物)写在右边;

3、用箭头连接,将反应条件写在箭头的上方

4、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不止一种时,用 “+”连接。 如:镁带燃烧点燃 镁 +氧气→氧化镁 练习写文字表达式

1、磷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铜在氧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

(四)、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1、实验前观察反应物:颜色、状态、气味等

2、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如有无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3、实验后观察生成物:如颜色、状态、气味等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注意分清现象和结论:

现象: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摸等各种感觉形式去感知,是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

结论:根据现象进行分析,经推理得出。

(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1.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2.二者的联系: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是相互联系的,二者常常同时发生(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伴随发生物理变化,而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伴随发生化学变化)

3 化学变化中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

【讲解】点燃蜡烛时,石蜡受热先熔化成液态的石蜡油,这个过程是物理变化。液态的石蜡油被吸到灯芯伤后就开始燃烧,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这是化学变化。所以说化学变化中一定包含着物理变化。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只要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懂得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各组学生能大胆实践,通过演示实验来体会学习化学的乐趣,掌握学习化学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检测

1、请举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

2、请思考:有发光、放热的的现象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3、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分别属于那种变化?为什么?

A 玻璃破碎

B 牛奶变酸

C 铜器生锈

D 木柴燃烧 E 葡糖酿酒

F 天然气燃烧

G 冰雪融化

H 燃放爆竹

I 轮胎爆炸

J 山体滑坡

K 海水蒸发

L 光合作用

七、板书设计

1、物理变化(无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3、两类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⑴、区别:是否生成新物质 ⑵、联系:二者常常同时发生

4、观察化学实验的方法 反应前的现象 →反应进行时的现象 →反应后的现象

八、布置作业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征分别是什么?

2、下列现象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 为什么? (1)潮湿的衣服经太阳晒,变干了。

(2)铜在潮湿的空气里生成铜绿。 (3)纸张燃烧。

(4)瓷碗破碎。 (5)铁生锈。

(6)石蜡熔化。

(7)寒冷的冬天在玻璃前呼吸,玻璃上出现一层水蒸气。 (8)下雪天把一团雪放在温暖的房间里,雪融化。 3.教材P19~20 习题1.3 1~6题

九、课后反思

美文殿堂范文第6篇

在钟志贤的《21世纪学习理念》[1]中提到:“我国著名比较教育研究专家钟启泉教授认为, 社会的信息化需要教育的信息化。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 引发我们思考和实施的核心问题莫过于思考和实施培养新生代的”信息能力“, 提高信息素养。”现如今, 社会上比较流行的网络交流模式有许多, 比如QQ聊天, 电子邮箱, 网络博客等, 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些网络手段与学生进行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和心理沟通呢?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 通过网络构建课后辅导体系, 让学生在家中也能得到英语课程方面的辅导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的教育应用已成为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网络具有多种媒体的集成、教学信息的扩充、教学过程的交互、学生地位的主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育情境的虚拟化等功能, 它的运用扩充了教学内容, 开放了教学环境, 它的发展和应用正逐步由教学改革的边缘走向中心。探索网络英语教学辅导新模式, 实现教学过程的延伸已成为人们探讨的一大热点。特别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要求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及时转变, 使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 而且成为生活的主人, 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的、有责任感的人。

1.1 对于后进生进行课堂知识补习, 共同探讨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 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 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及时给以帮助, 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 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 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够学好的。通过网络把班级中后进生的时间集中起来, 教师把这些学生凝聚起来, 共同在网络上探讨课堂上没有学会的和不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把这些知识逐个分解进行要点讲解, 除了运用聊天手段以外, 还可以使用博客进行留言探讨等。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 而在教学生学。”因此教师不能只注意“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而应该重视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会发现部分学生经常捧着英语书反复诵读、强记单词, 一副埋头苦读的模样, 学习成绩却始终停滞不前。教师要通过网络手段进行课后的辅助的学法指导, 使学困生学会学习, 让他们掌握一把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通过另一条途径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他们才能学有成效, 才能建立学习的信心, 才能拥有将英语学习坚持到底的毅力。

1.2 建立网络学习机制, 全部学生参与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素质教育”是英语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

通过网络博客等手段, 按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知识的接受能力, 分成小组, 为每个小组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相互竞争, 合作学习, 以优补后。建构主义理论告诉我们, 学生获得的知识, 并不是靠教师传授的结果, 学生所依赖的是过去的经验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同伴经验互补的结果。而朝夕相处的伙伴间有着共同的语言, 他们易于沟通, 便于交流, 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对知识的认识往往比较相似, 同学们之间的合作将会加速学困生的转化进程。在安排学优生和学困生合作的过程中, 为了提高合作的效率, 教师适当的开展竞赛。这样, 学优生和学困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 有助于良好网络学习氛围的形成, 在这样蓬勃向上的班级中学习的学困生, 他们的进步便指日可待。

2 通过网络进行心灵辅导, 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 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英语的心理状态

2.1 对于“学优生”进行心理引导, 戒骄戒躁, 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学优生拥有自己独特的英语学习方法, 他们善于组织语言信息, 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乐于尝试新的语言形式。同时他们善于创造使用语言。但是学优生却同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极端心理:

2.1.1“学优生”的嫉妒心理

“学优生”的英语成绩在班里或学校总是名列前茅, 他们在英语方面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脑子里总有一些“烂熟”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但是在与同学竞争的同时, 他们总是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例如, 作业谁的快, 他们会故意去捣乱 (讲话、游戏等) ;谁的英语成绩比自己高, 他们会把他的英语试卷或者默写拿着从头到尾细细地“检查”个遍。

2.1.2“学优生”的自负和自卑心理

班级中, 英语教师通常设置了一些关于英语课程的“官职”:英语学科代代表, 英语学科收作业小组长, 英语学科默写小组长, 英语学科背书小组长。这些“学优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上比较出类拔萃, 经常受到老师们的表扬、同学们的羡慕, 家长对他们也是百依百顺。所以他们也往往在班上担当一定的“官职”, 即使有时在上课纪律上或者是在做作业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 也会受到英语老师的“格外开恩”, 因此他们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 有一种优越感, 容易产生自负心理。为了帮助这些“学优生”, 笔者在网络上开通了一个博客的“心灵驿站”, 笔者会发一些有趣的心理测验的帖子, 及时的了解这些学生的心理动向, 以备及时的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有的时候笔者也会用聊天的方式告诉他们与同学相处或发生争议之时, 不要表现出看不起别人的态度, 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才是正确的, 要细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千万别以自我为中心, 完全看不到他人的存在, 导致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局面。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识到自己的长短处, 克服自负的产生, 才能不断地进步。

每一阶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在心理上表现出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不同学龄段的学生都存在着心理差异。特别是高年级的学优生, 他们不再唯老师之命是听, 在学校时表面上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时很“听话”, 但是心里却对枯燥的说教和单一陈旧的训练方式都不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也比较难于集中到学习上来。在网络上, 这些学生都比较愿意用自己的真实的一面来与其他人交往。而教师此时应该抓住这个契机, 多很他们接触, 利用博客、电子信箱和聊天等方式对这些“学优生”进行心理辅导, 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2 对于后进生进行心理辅导, 调整学习心态, 以崭新的面貌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到了小学高年级, 学生在英语学科上普遍两极分化严重。但是往往在学校里, 和后进生谈心的时候总是显得很不愿意。尤其是有其他学生驻足观看的时候, 他会觉得难为情, 更加不愿意开口。所以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效果不明显。而网络的运用, 架起了教师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桥梁。在网络上, 学生愿意畅所欲言, 尤其是一些心里话愿意和老师说。

由于学生在家进行网络学习有许多不定因素。例如一些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差, 学生在网络学习的时候做一些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事情。班级中有一些男生沉迷于网络游戏, 不外乎是因为这些游戏能带给他们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放松。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成绩的下滑。因此, 教师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也要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例如, 教师应该与家长多进行沟通与联系, 控制学生的网络在线的时间;学生在网上浏览的时候, 家长应该把好关, 不让学生浏览不利于身心发展的网站、玩一些不利于学习的不健康游戏。同时, 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 正确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通过网络, 教师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方面的心理辅导和知识辅导, 让学生在家中拥有自己的小课堂和能自主学习的小天地, 让学生在英语各方面得到提升, 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钟志贤.21世纪学习理念[J].教师博览, 2000.

[2]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7.

上一篇:面批作文范文下一篇:陵园墓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