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

2024-04-01

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第1篇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大战行将结束的1918年1月发表了著名的《十四条宣言》,对战后世界新秩序做了一系列新的规划。以下是其中几条。(一)公开和平条约,以公开的方法决定之,此后无论何事,不得私结国际盟约。凡外交事项,均须开诚布公执行之,不得秘密行事„„(五)对殖民地的处理,须推心置腹,以绝对的公道为判断,殖民地人民之公意,当与政府的正当要求共适权衡„„(十四)确立约章,组织国际联合会。宗旨为各国互相保障政治自由及土地统辖权。国无大小,权利一律平等。

材料二 “我们参加世界战争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条约的神圣。中国、日本既有1915年5月之条约换文于前,又有1918年9月之续约于后,而英、法等国亦与日本协定条件,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利之义务。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没有变更的余地!”„„英、法、美早巳确定„„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方案。让中国来选择,只不过是一个样子而已。

(1)据材料一,为建立战后新秩序威尔逊提出了什么基本原则?

(2)材料二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什么原则?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在我国国内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第(1)问,根据“公开和平条约”“公道”“平等”归纳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维持条约的神圣”“没有变更的余地”“让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即可概括;第二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回答。

[答案] (1)基本原则:应公开缔结和平条约,不得私结密约;处理殖民地问题时应公道,并尊重民意(殖民地人民);国无大小一律平等。

(2)违背:第一,维持英、法与日本签订的秘密协定,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不得私结密约的原则;第二,强行将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违背了材料一提出的公道、尊重殖民地人民和大小国家平等的原则。影响:引发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五四运动。

2.追求和平始终是我们心中一个不灭的梦想,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努力创造出一个和平的环境,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茨威格在其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中描述了当时的欧洲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思考:战争“是在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所造成的悲剧性后果,那种内在势力是必须要发泄出来的”“而最糟糕的是,恰恰我们最喜欢的情绪:我们普遍都有的乐观主义欺骗了我们,因为每个国家都相信别的国家将在最后一分钟被吓退”“战争的影子蔓延过我们那全部的时代,不会再从我们这里消失;战争的影子笼罩着我们日日夜夜的每一个念头;他的暗影大概也懵住了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可是不管 1 怎么说,每一个影子还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1)茨威格认为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请你结合具体的史实进行解释。 (2)一战对当时欧洲人精神状态的影响是什么?这一看法有什么警示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对战争的思考是对当世有借鉴意义的,启示人们要珍爱和平。第(1)问考虑生产力发展导致列强间发展不平衡,最终引起战争。第(2)问重在回答对人类精神上的影响。

[答案] (1)原因:战前30年的和平时期积聚起来的内在力量发泄的结果。说明:19世纪下半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趋势,资本主义列强纷纷加紧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掀起掠夺、瓜分殖民地的高潮。两大军事集团的相互敌对和军备竞赛,使国际摩擦频频发生。

(2)影响:人们失去了战前的乐观主义,充满了幻灭感和危机感。作用:追求和平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3.(2014·重庆卷)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年~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2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尤其是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第(1)问,从材料中的表格信息看,以1913年为10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明显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的出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关,也与中国民族工业自身的发展有关。第(2)问,从材料信息“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可知,印度参战的原因;其直接后果是印度“成了它(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回答影响时,注意题目要求是“有利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总体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主要原因: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原因: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直接后果: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有利影响: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发展。

4.(2015·广西南宁、玉林、柳州、桂林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重大的政治问题一向是依靠武力加以解决的。德意志帝国是在以武力建立的新的国际结构中最强大和最显赫的国家,但所有欧洲国家都得出了结论:大规模的军事力量对它们的民族生存是不可或缺的。欧洲国家在和平时期从来没有像20世纪初期那样保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如今,在全体青年人中实行一年、二年甚至三年的义务兵役制已经习以为常。1914年,欧洲大陆上每一个强势国家不仅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而且在公民中间拥有数百万经过训练的后备军。几手没有什么人渴望战争。除了少数几个爱采用耸人听闻手法的作家以外,所有的人都希望欧洲和平。然而,每个人都认识到,战争总有一天会到来。在1914年以前的那几年里,战争迟早要爆发的想法,可能使得一些国家里的某些政治家更决心去发动战争。不管怎样,民众对未来战争的预期,连同大规模的常备军,促成了这场1914年爆发的横跨欧洲的大战。不过,这场大战的出现也有其他的原因,包括国际同盟的连锁体系,德国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期望(这对英国早先形成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在法国则引起民族主义忧虑)以及巴尔干半岛上正如火如荼的种种冲突。——《国际上的无政府状态》

(1)根据材料,归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众在战争爆发中的作用”的看法。 [解析] 本题考查一战。第(1)问较为容易,从材料中找出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

3 (2)问为开放性问题,注意回答全面,从正反两方面和民众的重要作用等角度回答。

[答案] (1)原因:19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形成了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多个国家扩张常备军,人们尽管不渴望战争,但照常服兵役;积极备战思想助长了政治家发动战争的野心,同时对一些有战争隐患的国家(如德国)缺乏警惕,对一些局部冲突没有有效遏制。

(2)看法:一战爆发的事实说明,民众意愿客观上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尽管有时候民意是被政治局势或者政治家左右的;民众在国际局势紧张的时候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所蒙蔽;在今天信息更公开的时代,民意对政治的影响更加明显。

5.(2015·湖北部分学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17世纪的欧洲上空,弥漫着战争乌云。海上有三次英荷战争,陆上有旷日持久并席卷欧洲各国的“三十年战争”。各交战国在战争中不仅采用欺诈、偷袭等卑劣手法随意发动战争,而且疯狂屠杀平民,抢掠财产,欧洲大地处处是尸骨遍野,断壁残垣。出于对上述状况的忧虑,荷兰学者格劳秀斯提出了国际法的设想。格劳秀斯指出:国际法是支配国与国交往的法律,其目的在于保障国际社会的集体安全,限制掠夺战争的发生,减轻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国际法应通过召开国际会议,由与会各国共同确定,一经确定,各国不论强弱大小,都必须服从国际法的约束,不得以国内法为借口违反国际法的规定;国际法的前提是国家主权,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格劳秀斯还拟定了国际法的一些具体条文,如:参加战争应以正当理由宣战;交战双方均不得杀害平民、儿童等非作战人员,也不准抢掠他们的财产,不准杀害、虐待停止抵抗的战俘,保护交战双方外交人员的人身安全及财产等。格劳秀斯被西方各国奉为近代国际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国际法主张逐渐为欧美各国认可,并成为18世纪以后确立以欧美为主导的国际法体系的基础。——《国际法的渊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概括格劳秀斯国际法主张体现的先进价值观念。 (2)指出格劳秀斯提出上述先进价值观念的历史条件。

[解析] 本题第(1)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即可。第(2)问“历史条件”主要结合18~19世纪的世界局势回答。

[答案] (1)①反对掠夺战争,拥护和平;②国际法高于国内法;③各国主权平等;④保护人的生存权;⑤保护私有财产。

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第2篇

(一)解读考纲,强化复习的方向性

考纲是我们备考的指南针。在高考备考中,我认真学习、理解《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了解、分析高考信息,认真研究题型,对高考趋向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把我的理解、领会传达给学生,让他们知道考什么、怎么考,引导他们认识把握《考纲》要点,了解考点,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如何理解“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的层级要求;又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说法隐含的要求是什么等等。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花点时间让学生认识理解考纲,这是有必要做的一点“磨刀”工夫。

(二)、钻研教学方法,确保复习的针对性

复习中,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复习方法的建构。课堂的学习与备考复习其方法还是有区别的,前者侧重在于由此获取新的知识,后者侧重于对已学知识的梳理、归纳、提升。在备考中,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1 、抓实知识层面的系统整理,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第一大题前两题考查学生的音、形辨析,第三大题文言文第 8 、 9 题重点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的掌握,第四大题第14题对名句名篇的默写考查。诸如此类的题目,都基本属于知识层面,这类知识面广量多,头绪繁杂,我要求学生一日一练,抓平时的记忆和整理。我们的复习基本囊括了高考试卷中的32个字音与字形。

2 、强化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训练,突破重点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文章阅读和写作占分比例大,阅读题的分值共35分,作文的分值有 60 分,这是区分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项目,从每年的高考之后的语文试卷抽样分析来看,阅读题失分较多,作文得分较低一直是一个普通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备考中我特别重视阅读和写作训练。

在阅读方面,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掌握一些解题方法或规律。复习中着重注意两点:一是以五年高考试卷为范本,明确考什么的问题;二是要使学生懂得阅读的有效途径,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技巧。因为在那短暂的考试中,要求学

生准确而迅速地从阅读文段中获得信息,只有平时有素的训练才具有比较好地处理信息的能力。高考主观阅读主要考察的就是筛选信息和概括主旨的能力,而这也是我们平时着重训练的。

关于写作能力的训练,我主要着眼于学生思想认识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不仅限于找些题目写一写,批改批改,讲评讲评,注重训练到位。

①进行审题、立意、结构、语言等专项训练,在专项训练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注意训练审题能力。尤其对呼声较高的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的训练,但今年高考并没有给考生加大难度,依然是开放式的话题作文,审题没有了难度。

②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关心社会,利用视频观看百家讲坛,感动中国故事。 ③重视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在写好规矩文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加强创新思维训练,通常是以高考满分作文为例进行研究与仿写。

④注重表达,强化情文并茂的针对性训练。

(三)、重视整体训练,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从高三下半学期,我就有意识地精心安排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答题技巧。 我以高考前的模拟训练和各地高考试卷为重点。在训练中力求做到:

①每次训练的时间、题量与高考等同。

②试题的区分度、难度系数要接近高考或等同高考。

③命题的内容、角度、思路要以《考试说明》为依据。

④试卷的长度、结构、分值要切合近几年的高考试卷。

⑤训练之后及时反馈矫正。

二、备考策略反思

反思之一:对大剂量训练的思考

在高三,大家都在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因为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我也盲从期间,以为自己不考学生就不学,在某种程度上是起到了作用,但现在想想其实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试题难度并不能稳固基础的知识。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

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高三语文老师的心理应该是淡定的。

反思之二:关于高考和会考的关系

因为会考原因,教学进度的落实在一段时间滞后,给师生的教与学带来紧迫感。原则上是会考促高考,实际上会考在某种程度上拖拉了高考的脚步,虽然我们已经将会考复习时间锁定在11月下旬,但是会考的压力还是牵绊着我们,会考结束,学生长出一口气的同时也就度过了宝贵的第一学期,下半学期课时更紧张,考试次数又逐渐增多,学生不断暴露出知识能力的弱点盲点以及新考纲的变化等等因素,以及老师需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的任务,使本来有序的复习时不时就不能按部就班、面面俱到,整个学年都很紧张与焦灼,今后如果再面临这双重考验,我一定做一名有一大刀阔斧、勇于取舍的精神的教师,不然,就容易造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样的遗憾。

三、我的一点建议

(一)、强化给学生一个核心的备考理念,掌握高考语文的"变"与"不变"。高考语文的题目有千千万万,复习材料是一叠又一叠,复习书是一本又一本,其中的好题目的确也不少。可在时间有限的高三复习中,稍有不慎就会陷入"题海战术"之中,整天都在练题目,做过来做过去,并没有长进,有时会越做越乱。其实,应掌握一个核心理念,即高考的"变"与"不变"。"变",指的是具体的题目、题型,还可以包括题量、试卷结构,命题指导思想。因为高考命题者每年都要"求变出新",希望"常变常新";可是,"万变不离其宗",高考语文最核心的就是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即考生的知识面、思想层次、思维能力、语言的理解与表达能力。说得更白一点,就是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果还要更简洁的话,即就是语文姓"语",在任何一道题目上,都是要直接与"语言文字"打交道--不管是基础知识,还是阅读写作;不管是现代汉语,还是古代汉语。

(二)、让学生把思维语言转化为文字表达,记录思考的结果。

很多学生学习语文只停留于看一看、想一想、勾一勾、划一划、抄一抄、凑一凑。到真正需要硬碰硬的地方,要么知难而退,要么浅尝辄止。应鼓动学生在古诗鉴赏、古文翻译、语言运用题、现代文阅读„„都要养成勤于动笔、重视文字表达的好习惯。因为动笔,促使他想得更全面;而思有所得,又迫使他找到更为准确得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坚持下来,将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的良性互动,改变"动口不动手"的谦谦君子作风。

(三)、给学生有一个自由看书、做题、练笔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充分发展的天地。

温故而知新,学生在总复习中,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提高,这都需要有一段属于他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去翻阅、整合、应用知识点和能力点,老师只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出现以相机点拨。说得绝对一点,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语文能力好是自己学出来的,并非老师教出来的。另一方面,题目是做不完的,大胆地割舍一些复习材料,砍掉十套卷子不做又有什么影响?可以每周安排出时间让学生看书、练笔,甚至是质疑、争鸣,尽量营造一个自由学语文的宽松环境。

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第3篇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即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不会作?我作为学理科的教师有这样的切身感觉:比如读某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未必或者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又比如小孩会说的东西,要让他写出来,就必须经过反复写的练习才能达到那一步。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个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

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

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综上所述,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从基础知识最初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对照学习的六个层次,逐渐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确定自己改进和努力方向。

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第4篇

件 高考英语一轮重点复习

module8

Unit1&Unit2

一、重点单词

.happenv.发生

happeningn.事件;偶然发生的事情

归纳:happentodo…碰巧

happentosb.(某人)发生什么事了

ithappenedthat…碰巧

Ifanythinghappenstohim,pleaseletmeknow.万一他有什么不测,请告诉我.

IthappenedthatIhadnomoneyon/about/withme.碰巧我身上没带钱.

=Ihappenedtohavenomoneyon/about/withme.

辨析:happen,occur,takeplace,comeabout

happen一般用语,强调事情发生的偶然性

occur较正式,既可以指自然发生,也可以指有意安排

takeplace指有计划,事先安排的进行的含义

comeabout注重事情发生的原因,常与how连用

考点例题:

)whendidtheaccident_____________________?

2)It_____________________tomethathemightagreewiththeidea.

3)Theconcertwill_______________________nextSunday.

4)Howdidthequarre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chinahashappened/takenplacegreatchangessince197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reatchangeshavehappened/takenplaceinchinasince1978.)

注意:happen,occur,takeplace和comeabout都是不及物动词,无被动语态

2.populationn.人口

(1)对人口提问用what,不用howmany,howmuch。

这个城市有多少人口?______________is

thepopulationofthecity?

(2)population作主语时用单数,但前有分数,小数,百分数时,谓语动词用复数。

中国人口比美国人口多。

Thepopulationofchina____________largerthan_____________ofAmerica.

80%的人口是农民。

80%ofthepopulation_______________farmers.

(3)人口的增加或减少用grow(increase)和fall(decrease);人口的多少用large和small。

Therehasbeenarapidincreaseinpopulationinthecityinthelastfewyears.

近几年该城市人口增长很快。

拓展:populationexplosion人口爆炸

alarge/smallpopulation人口多/少

联系记忆:themajorityof后可用单数名词,也可用复数名词,谓语动词的数与of后面的名词相一致。

Themajorityofpeople___________________peacetowar. Themajorityofthedamage__________________easytorepair.

3.suffervi.受痛苦;受损害vt.遭受;忍受

Inthe16thcentury,afterthearrivalofEuropeans,thenativepeoplesufferedgreatly.

辨析:suffer与sufferfrom

suffer(vt.)和sufferfrom的区别:suffer指一般的损害、

,

为pain,loss,grief,insult,punishment,wrong,hardship,injustice,discouragement,disappointment,setback(挫折),但sufferfrom表示遭受战争,自然灾害带来的苦难及患病之意

suffertheresult/heavylosses/injuries承受结果/遭受大损失/负伤

sufferfromheadache/illness/war/theflood遭受头痛/疾病的困扰/战争/洪水

4.followv.跟着,接着,跟踪

Thelittlegirlfollowshermotheraroundallday.这个小姑娘整天跟着她母亲。

(1)followv.沿……而行;顺着

Followtheroaduntilyoucometothehotel.顺着这条路一直走到旅馆。

(2)followv.明白;懂

Ididn’tquitefollowyou,wouldyouexplainitagain?我没太听明白,你能解析一下吗?

(3)followv.听从;服从

Ifyouhadfollowedthedoctor

’sadvice,youwouldnotstayinbed.

如果你听从了医生的建议的话,今天你就不会躺在床上了.

拓展:asfollow如下

followinga.随后的n.下一个

follower

n.追随者

followinone’sfootsteps步某人的后尘,以……为榜样

考点例题:

)Thepresidentcameinthehallwithmanyreporters______________.(follow)

2)Thatyoungteacher_______________bystudentsismissZhang.(follow)

5.remain的用法:

remain用作不及物动词,意为“剩下、留下、呆在”,相当于stay。如:

whentheothershadgone,joanremained(=stayed)tocleantheroom.

别人走了,琼留下来清扫房间

区别:stay通常指在某地呆一段时间而不离开,或暂时住在某地,尤指宾客逗留,而remain指别人已经走了,而某人仍在原地。

Hestayedatthehotelforthreedays.

onlyafewleavesremained(=werestill)onthetree.树上只剩下几片叶子了。

TheSmithsremainedthereallthroughtheyear.

史密斯一家人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年。

Thesoldierswereorderedtoremainwheretheywere.

士兵们接到命令呆在原地。

注意:“呆在那里”可以说remain/staythere,但“呆在家里”只能说stay(at)home.remain作连系动词,意为“一直保持,仍然处于某种状态中”,后可接多种成分作表语。

)接名词作表语

Peterbecameamanagerbutjohnremainedaworker.

2)接形容词作表语

whatevergreatprogressyouhavemade,youshouldremainmodest.

3)接过去分词作表语,表示主语所处的状态或已经发生的被动动作。如:

Theyneverremainedsatisfiedwiththeirsuccesses.

(表主语所处的状态)

Theyremainedlockedintheroom.

(已经发生的被动动作)

4)接现在分词作表语,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如:

Theguestscamein,butsheremainedsittingatthedeskreading.(正在进行的主动动作)

Theyremainedlistening.

5)接不定式作表语,表示将来的动作。如:

Thisremainstobeproved.

这有待证实。(将来被动动作)

考点例题:

Havingatripabroadiscertainlygoodfortheoldcouple,butitremains______whethertheywillenjoyit.

A.tosee

B.tobeseen

c.seeing

D.seen

二、重点短语

.Itislikelythat…=Itispossible/probablythat…有可能

However,itislikelythatNativeAmericanswerelivingincaliforniaatleastfifteenthousandyearsago.

可能性:likely(主语可以是人/物/it)

possible(可能性较小,主语是it)

probable

(可能性较大,主语是it)

拓展:sb./sth.islikelytodosth.某人/某物有可能做某事

Itislikely/probable/possiblethat...有可能

Itispossibleforsb.todosth....

有可能做……

考点例题:Ishe__________________towin?他有可能获胜吗?

It

’s___________,thoughnotprobable,thathewillcometomorrow.他明天可能来,但也不一定准来。

It’s____________________thathewentthere.他很可能去那儿了!

Thiswaymakesit___________________foryoutocatchupwithothers.这种方法使你有可能赶上别人.

2.diefromthediseases死于疾病

Inaddition,manydiedfromthediseasesbroughtbyEuropeans.

dieofcancer/hunger/sorrow/thirst/oldage死于癌症/饥饿/悲痛/干旱/衰老

diefromawound/overwork/anunknowncause死于外伤/过度劳累/不明原因

考点例题:

)manyofthem____________starvation.

2)Thesoldier_______________awoundinthebreast.

A.diedof

B.diedfrom

c.diedto

D.diedwith

3.fightfor

“为事业,自由,真理,权利等而斗争(战斗)”

fightagainst(可用with)theenemy

“为反对……而斗争”;接人和国家名词,意思是“与……战斗”

fightwithsb.也可表示与某人并肩作战

fightawar/battle打一场战争

翻译:他们正为自由而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agreat/goodmany

alargenumberof

scoresof

dozensof

修饰

可数

名词

复数

agood/greatdealof

alarge/greatamountof

largeamountsof

修饰

不可

数名

alotof=lotsof

plentyof

alarge/greatquantityof=quantitiesof

asupplyof

=suppliesof

可数名词复数/不可数名词

考点例题:

)IimagineifonedayIhad___________money,Iwouldgotravelingaroundtheworld.

A.alargenumberof

B.agoodmany

c.alargeamountof

D.aplentyof

2)Everyyearwehavetoplant_________treesandflowersalongtheriver.

A.agooddealof

B.quantitiesof

c.agoodmanyof

D.numbersof

三.重点句型 Thefactisthattheyarenaturalclonesofeachother.(作表语)

Thefactthatsheseemedtodevelopnormallywasveryencouraging.(作同位语)

ThencamethedisturbingnewsthatDollyhadbecomeseriouslyill.(作同位语)

However,scientistsstillwonderwhethercloningwillhelporharmusandwhereitisleadingus.(作宾语)

拓展:同位语从句theAppositiveclause

(1)同位语从句的定义

在复合句中用作同位语的从句称为同位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是名词性从句的一种。它在句中起同位语的作用。它一般

在fact,news,idea,truth,hope,problem,information,belief,thought,doubt,promise,question等名词的后面,对前面的名词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前面名词的具体含义。引导同位语从句的词有连词how,when,where,whether,what等。

e.g.Thehopethathemayrecoverisnotgoneyet.

Theproblemwhetherweshouldcontinuetodotheexperimenthasbeensolved.

Ihavenoideawhenhewillcomeback.

注意:同位语从句有时被别的词把它和名词隔开:

ThestorygoesthatwilliamTellkilledthekingwithanarrow.

wordcamethattheirteamhadwon.

(2)同位语从句的表现形式:

①由that引导

Thefactthatyouhaven

that,连接副词tenoughtimetodotheworkissimplyunbelievable.

②由whether引导

Thequestionwhetherweneedmoretimetodotheworkhasnotbeendiscussed.

③由when引导

Ihavenoideawhentheywillgo.

(3)有时可用namely(即),thatistosay(也就是说),inotherwords(换句话说),thatis(那就是),forexample等引出同位语,说明其前面的名词或代词。有时同位语直接跟在名词或代词的后面。

Hetoldusthegoodnews,namely,themuseumisopentoall.

ThereisonlyonewayofimprovingyourEnglish,thatis,topracticemore.

(4)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的区别:

同位语从句与定语从句在使用中常常混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区别它们:

①同位语从句说明的名词大都是抽象名词;定语从句所修饰、限定的名词或代词有抽象的也有不抽象的

weexpressthehopethattheywillcometovisitchinaagain.(同位语从句)

Thosewhowanttogopleasesigntheirnameshere.(定语从句)

②同位语从句所说明的名词与从句没有逻辑关系;

定语从句所限定的名词是从句逻辑上的主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等。

Thenewsthattheywonthematchistrue.(同位语从句,news和从句没有逻辑关系)

Thenewsthatyoutoldusyesterdayistrue.(定语从句,news是told的逻辑宾语)

考点例题:用适当的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填空。

)Ican’tdecide____________________bookIshouldbuy.

2)chinaisnolonger_________________itusedtobe.

3)Iamveryinterestedin____________

heimprovedhisEnglishinsuchashorttime.

4)_______________weneedismoremoney.

5

)Thetruth________________theearthturnsaroundthesunisknowntous.

6

)______________and_______________wewillmeethasnotbeendecidedyet.

【模拟试题】

(一)根据所给汉语完成句子。

.In1089theycametoShenzhenandstartedto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生活).

2.Thereare______________________(很多原因)whyshouldn’tdoit. 3.It____________________(她突然想到)thatshecouldturntojohnforhelp.

4.Thephotoswillshowyo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村子是个什么样子).

5.wehaven

’tsettledtheproblemsof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有没有必要去国外学习)

6.Don

’tputofftilltomorrow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天能做的事情) 7.SincemrZhang______________

(遭受)cancerforseveralyears,hehastobringmedicinetowhereverhegoes. 8.Doyouknowwho_____________

(

)winthecompetition?

(二)把下面两个句子连成一个含同位语从句的复合句。

.TwofifthsofallgirlsinAmericaareonadiet./Thefactworriestheirparentsandteachersalot.

2.TheQueenofEnglandwasonafour-dayvisitinchina./weheardthenewslastnight.

3.Teenagersshouldn

’tspendtoomuchtimeonline./manychineseparentsholdtheview.

4.Timetravelispossible./wehavenoscientificprooffortheidea.

5.Studentsshouldbegivenmorefreetime./Thesuggestioniswelcomedbymanypeople.

(三)完形填空

whenoneasksstudentsthequestion“wholikesgrammar?”,perhapsfewdaretoraisetheirlands.Inmany

thisunderstandableinBritain.yet,

,thestudyofgrammarisoneofthefastestgrowingareasofresearchinuniversitiesallovertheworld.

3

moresoisthefactthatmanystudentswhodonotlikegrammarinschoolchoose

astheirsubjectofstudyintheuniversity.

Theratherstrangestateofaffairs

5

anexplanation.onthewhole,studentsconsiderthestudyofgrammaruninteresting,andgrammaris

6

taughtinmostBritainmiddleschools.However,language,whichwouldbeimpossiblewithoutgrammar,isanimportantpartofhumansociety.

,itisthefoundationonwhichsocietybuildsitself.Anditisourabilitytouselanguagethatmakesitpossibleforustoget

knowourthoughtsandaims,

tocommunicate.Alargepartofourabilityevento

0

dependsonlanguage.

(

)1.A.reasons

B.ways

c.subjects

D.ideas

(

)2.A.strangely

B.suddenly

c.completely

D.excitingly

(

)3.A.Ever

B.Even

c.

what’s

D.Indeed

(

)4.A.education

B.grammar

c.language

D.anything

(

)5.A.makes

B.asks

c.needs

D.suggests

(

)6.A.poorly

B.carefully

c.successfully

D.attentively

(

)7.A.But

B.Infact

c.Asaresult

D.ontheotherhand

(

)8.A.ourselves

B.yourselves

c.others

D.othercountries

(

)9.A.tothepoint

B.toourjoy

c.inpublic

D.inotherwords

(

)10.A.talk

B.think

c.review

D.consider

【试题答案】

(一)1.makeanewlife

2.agreat/goodmanyreasons

3.suddenlyoccurredtoher

4.whatourvillagelookslike

5.whetheritisnecessaryforhertostudyabroad

6.whatyoucandotoday

7.hassufferedfrom

8.islikelyto

(

)1.ThefactthattwofifthsofallgirlsinAmericaareonadietworriestheirparentsandteachersalot.

2.weheardthenewslastnightthattheQueenofEnglandwasonafour-dayvisitinchina.

3.manychineseparentsholdtheviewthatteenagersshouldn’tspendtoomuchtimeonline.

4.wehavenoscientificprooffortheideathattimetravelispossible.

5.Thesuggestionthatstudentsshouldbegivenmorefreetimeiswelcomedbymanypeople.

(三)答案及解析

.选Binmanyways在很多方面

2.选Astrangely奇怪地,此处表示“不可思议地”,因为虽然在英国很少有人喜欢语法,但是研究语法却是全世界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真是不可思议。

3.选B根据more可以确定答案。

4.选B本文主题词grammar。

5.选c这种相当奇怪的状况需要一种解释。而makeanexplanation表示“作解释”。

6.选Apoorly不好;很差,与上句的uninteresting相呼应。

7.选B实际上,语言是社会赖以构成的基础asaresult结果ontheotherhand另一方面。

8.选c这是一个强调句

9.选Dinotherwords换句话说,用来解释上句的意思,tocommunicate与letothersknowourthoughtsandaims的意思相似。

0.选B。

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第5篇

首先分析一下上面同学们提出的普遍问题,即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课下不会作?我作为学理科的教师有这样的切身感觉:比如读某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里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是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未必或者说就不能写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说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有问题,但要自己写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又比如小孩会说的东西,要让他写出来,就必须经过反复写的练习才能达到那一步。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我们分几个层次来具体分析。

记忆: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应熟记基本概念,规律和一些最基本的结论,即所谓我们常提起的最基础的知识。同学们往往忽视这些基本概念的记忆,认为学习物理不用死记硬背这些文字性的东西,其结果在高三总复习中提问同学物理概念,能准确地说出来的同学很少,即使是补习班的同学也几乎如此。我不敢绝对说物理概念背不完整对你某一次考试或某一阶段的学习造成多大的影响,但可以肯定地说,这对你对物理问题的理解,对你整个物理系统知识的形成都有内在的不良影响,说不准哪一次考试的哪一道题就因为你概念不准而失分。因此,学习语文需要熟记名言警句、学习数学必须记忆基本公式,学习物理也必须熟记基本概念和规律,这是学好物理科的最先要条件,是学好物理的最基本要求,没有这一步,下面的学习无从谈起。

积累:是学习物理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也可能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等等。在搜集整理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知识点分析归类,在整理过程中,找出相同点,也找出不同点,以便于记忆。积累过程是记忆和遗忘相互斗争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忆的比遗忘的还多。

综合: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能要求之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年级知识学完后再进行系统大综合。这个过程对同学们能力要求较高,章节内容互相联系,不同章节之间可以互相类比,真正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连为一体,这样就逐渐从综合中找到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找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提高:有了前面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再进行认真综合,就能在解题能力上有所提高。所谓提高能力,说白了就是提高解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一个题目,首先要看是什么问题--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还是原子物理,然后再明确研究对象,结合题目中所给条件,应用

相关物理概念,规律,也可用一些物理一级,二级结论,才能顺利求得结果。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目中既给的条件或隐含的条件看不出来,或解题既用的公式不对或该用

一、二级结论,而用了原始公式,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就成了空话。提高首先是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题方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括对同一题的多解,能从多解中选中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去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真正做到灵巧运用,信手拈来的程度。

综上所述,学习物理大致有六个层次,即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从基础知识最初目标,最终达到学习物理的最高境界。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依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过程,对照学习的六个层次,逐渐发现自己所在的位置及水平,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而确定自己改进和努力方向。

中国古代史高考总复习范文第6篇

时代特征

1、 政治上

(1) 追求民族独立的斗争。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沦丧。

(2) 反对封建专制、追求民主政治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资产阶级民主运动,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 经济上

(1) 列强通过武力获得特权,并依此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冲击着中国原有的社会经济结构,甲午战争后,更是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这些促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以及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中国产生新的经济成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发展。

3、 思想文化上

(1) 从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到维新思想、民主共和的传播,从学“器物”发展到学“制度变革”,这是晚清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

(2) 先进中国人将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结合,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现代化的进程。

4、 社会生活:西方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影响中国,在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社会观念、大众传媒等领域出现了中西并存、中西融合的趋势。

知识梳理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掌握好每次战争的背景、结果和影响)

二、政治上:民主化的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减轻现代化阻力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编》

影响: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加速了清廷统治的崩溃,减轻了发展现代化的阻力;

客观上担负起反抗外来侵略的任务。 2.戊戌变法(1895年~1895年)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渐壮大;

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传播,维新思想的传播。

影响: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标志着中国开始政治民主化的探索;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民主、自由思想,促使近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 3.辛亥革命(1911年)

背景: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政治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控制与掠夺,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坚持专制独裁,预备立宪的骗局引起了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思想上,三民主义等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过程:1911年武昌起义;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退位;颁布《中华民

中国近代史突破

1 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律文件)

影响:政治上,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打击了侵略势力。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

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工业化的进程。

思想文化上,扩大了自由、平等思想的社会影响,推动了思想观念的革新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三、经济上:工业化

1.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为中国的工业化提供条件

两次鸦片战争

影响:加重了人民的困苦;

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开始发生了变化,出现新的经济形态和社会阶层;

中西文化的碰撞引起中国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开启中国工业化进程 主要内容:创办军用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教育和建设近代海军 评价: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洋务派为培养人才兴办近代教育,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为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未能使中国实行富强,甲午战争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条件:外国资本的入侵逐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收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扩大了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提出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

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影响: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阶级基础;

促进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政治层面。

四、文化史

(一)新思潮——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魏源为代表;

从此,为抵御外辱、谋求民族和国家独立自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二)洋务思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背景:西学广泛传播,刺激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窘境。 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实质:在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

评价:积极——冲击了传统保守观念,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洋务运动的开展;

中国近代史突破

洋务派组织翻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

局限性——对西学的认识停留在学习器物层面,由于 的局限性,无法在制度上有所超越。

(三)维新思潮

1、早期维新思潮

2、康梁维新思潮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注意个人的思想主张)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四)民主共和思潮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 影响:民主共和思想逐渐取代维新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指导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晚清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原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在中国传播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2.中国有有识之士的倡导,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中国化。 3.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兴建,近代文明通商口岸向内地辐射。

(二)表现

社会生活(服饰)

特点:既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也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社会习俗(断发、放足)

特点: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交通、通讯事业(铁路、轮船航运、电报)

影响: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带动闭塞地区经济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中国近代化;

改变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促进信息的传播,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使异地传输更加快捷,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 大众传媒(近代报刊、电影)

(三)影响

1.经济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2.政治上,有利于政治民主斗争的开展,促进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发展;

3.思想上,有利于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粹,又日趋顺应时代的变革。

重难点突破

1、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

(1)近代化的含义和标志:中国的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表现,其核心是工业化,另外还包含了思想自由化等。

(2)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开始的。现代化意识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①初步发展阶段(1840年~1919年):这一阶段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集中在向西方学习,并试图运用西方模式实现中国现代化。首先是进行学习西方“器物”的洋务运动。其次是学习西方“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再次是学习西方的“精神”的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史突破

3 ②曲折发展阶段(1919年~1949年):学习苏俄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实现两个目标:第一,摆脱帝国主义侵略;第二,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人民民主国家。这一个阶段的曲折性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民主党政府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是中国最终实行现代化的主要时期。 ③现代化与社会主义阶段(1949年至今),将现代化意识与社会主义事业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向苏联学习,建设新中国,经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三大改造,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80年代以来,中国更是坚定不移地进行现代化建设,到今天已取得辉煌成就。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

(1)经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历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深化。由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守旧传统天下,变为向近代化趋近。 (2)地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

(3)实质是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中华文化特色。 (4)有利于传统落后因素的消除,推动中国近代化发展。

北洋政府时期——民国前期的近代化转型 时代特征

1、 政治上: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国政治文明的转型。它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并且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现代化方向发展。表面上资产阶级已经打造了一座现代化的上层建筑,但由于经济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滞后,最终导致了袁世凯复辟和北洋军阀的统治,民主共和发生质变,人民没能真正享有宪政下的民主权力。

2、 经济上:虽然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仍然严重滞后,但不断积聚着向现代化变革的能量。民国政府积极倡导“振兴实业”,民间也兴起“实业救国”的思潮,1914年~1919年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

3、 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广泛传播,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文化仍根深蒂固。一些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旗帜,对中国人民进行思想上的补课。然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

知识梳理

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启动和异化

1、 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 内容: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规定了责任内阁制;确认了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民主、平等的原则;明确提出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

(2) 思想渊源:受到法国“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人民主权”等启蒙思想的影响。 (3) 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力和义务,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2、 社会生活的现代化民国政府成立后提倡“自由平等博爱为纲”的公民道德,废除“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赌博等陋习;废除跪拜、作揖等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等礼仪。这些变革显示出平等、自由文明的新风。

3、 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异化——北洋军阀统治

1912年袁世凯废止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于1915年废除共和制,复辟帝制。孙中山等人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力争再造共和。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北洋

中国近代史突破

4 军阀混战时期,政治民主化进程受到阻碍。

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自由发展

1、 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1) 原因:①一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商品和资本输出,增加了对中国商品的采购。②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③北洋政府鼓励民族工业发展,倡导使用国货。④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激发了他们兴办实业的热情。⑤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⑥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兴起。⑦资本主义经济、法制体系逐渐形成。

(2) 影响:①使民主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要求实现民主政治。②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③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④促进了工人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⑤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工业化进程。

2、 思想文化理想化与自由化——新文化运动

(1) 背景: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②袁世凯实行专制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为复辟帝制做准备。③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民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④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⑤一些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政治革命的局限性和思想革命的重要性。

(2) 实质:延续了救亡图存的主题,是一场资产阶级反专制、要求民主科学的思想文化运动。

(3) 影响:①宣扬了民主科学思想,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等级思想和纲要礼教,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是一场影响巨大的民主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③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④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⑤一些新文化倡导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非理性的态度。

三、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①原因: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队伍逐渐壮大;中国各阶层的救国主张纷纷失败。②概括: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和《庶民的胜利》鼓吹无产阶级革命,宣扬马克思主义。

(2)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出现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

(1) 背景:①国内: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②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矛盾加剧;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矛盾加剧;十月革命刺激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意识;巴黎和会牺牲中国利益,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2) 意义: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民主、科学、进步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精神,其文化启蒙作用极大地促使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五四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创造条件。五四运动使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的要求,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中国近代史突破

5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国后期的现代化历程

时代特征 1. 政治上:①从民国党通过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②1937~1945年是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③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既不能联合共产党共建现代化事业,又不能制订一个符合大多数民众利益的建国方案。④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最终共产党获胜,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2. 经济上:①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处于被扭曲的状态。②中国被完全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并处在这个体系的边缘地位。中国的现代工业是以沿海通商口岸城市为中心的布局,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比较少,它们只能在外资企业的夹缝中生存和发展。③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现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国共全面内战,既耗费了大量财力,又使社会和人民继续处于**不安之中,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又一次遭受打击。

3.文化上: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知识整理

一、内战与危机 1.武装起义

⑴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军事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⑵秋收起义:

①背景:1927年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决定发动起义。 ②爆发: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

③结果: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后,改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 2.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⑴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

⑵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 3.红军长征

⑴原因:①根本原因:“左”倾错误的影响。②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⑵过程(略)

⑶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4. 遵义会议

⑴内容:纠正“左”倾错误军事路线,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中国近代史突破

6 ⑵意义:①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二、抗日战争

1.防御阶段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南京国民政府的四次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游击战 2.相持阶段

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1940年的百团大战 3.反攻阶段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原子弹轰炸,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对日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4.抗战胜利的意义

三、战与和的变奏 1.国共重庆谈判

⑴时间:从1945年8月28日到1945年10月10日。 ⑵结果: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立了民主建国的方针,但军队国家化问题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未能达成一致。 2.政治协商会议

⑴时间:1946年1月。

⑵结果:各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经过激烈讨论,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四、国共全面内战 1.全面内战的烽火

⑴国民党的全面军事进攻(1946年6月~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⑵国民党的重点军事进攻(1947年2月~1947年6月): 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⑶国共两党进攻守态势的转换(1947年6月~1948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⑷国共两军的军事决战(1948年9月~1949年1月):国共展开战略决战,中共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河、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⑸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意义

⑴标志着中国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终结,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⑵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五、民国后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继续发展(1928年~1936年) 国家的统

一、国民政府的政策,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2.挫折(1937年~1949年) 日本的侵略、国民政府的压制、美国的经济掠夺

六、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背景

中国近代史突破

7 ⑴时代需要:近代以来救国图强的探索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理论来指导。

⑵阶段基础:中国资本主义⑶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⑷国际条件:俄共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

⑸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 2.形成发展

⑴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段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等问题。

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撰写《中共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⑶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⑷国共全面内战时期: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重大问题。

⑸过度时期:毛泽东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国家资本主义和平赎买等理论。

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3. 评论

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⑵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

⑷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重难点突破 1. 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⑴三次巨变:①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②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③邓小平领导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⑵三大伟人:①孙中山。②毛泽东.③邓小平。

⑶三大理论:①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 2.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⑴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背景:1927年国民革命(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展的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均告失败。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③意义: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⑵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背景: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③意义:开辟了城市领导农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⑶第三次工作重心转移:

①背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 ③意义: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案例分析范文下一篇: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