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范文

2023-09-21

艺术类专业范文第1篇

然而, 现实的情况是许多高校的影视艺术专业, 特别是一些起步较晚、软硬件配备较薄弱的专业, 还未形成成熟、有效的培养模式。一方面是社会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软硬件配置无法跟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背景下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要求的矛盾。而对于学校和专业自身来说, 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又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这一系列矛盾与困境, 使得这一部分学校必须探索出一条既适应当前社会要求又能与自身现实条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如何在硬件条件和环境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尽可能地缩短社会需要及学生需求与自身专业建设之间的差距, 对于在编导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义务。

一、项目式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影视艺术编导专业成立于2006年, 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努力, 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对影视艺术编导专业来说, 它的实践性属性要求其培养的学生离开学校后能够马上胜任实际工作。种种矛盾和要求, 使得编导专业学生在校时即有实际项目操作经验成为必要。

其次, 对于以我校为代表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说, 服务地方既是责任亦是生存之道。随着中国经济和西部经济的发展, 成都逐渐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都市。我校地理位置与成都中心城区紧邻, 再加市属高校所赋予的天然“血缘关系”, 使得以项目为基础推动政校合作的必然性和可能性成为以成都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的优势。在过去的若干年中, 有许多成功的服务地方的例子推动了成都大学在服务地方的同时补足了自身不足的资源与教学短板。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编导专业来说, 通过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天然关系, 实现专业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对接, 实现互助互利, 将对编导专业的教学模式、资源建设、人才队伍搭建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项目式教学能够最大程度打破传统讲授式课堂在实践性专业中的局限。在项目式教学课堂中, 学生与老师都是以项目组成员的身份进入项目, 师生之间平等地交流, 学生的自由度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项目式教学的成功实施, 能使学生较早地进入到影视作品实际策划与制作的真正流程中, 使学生在交流、创意、策划、制作等方面都得到真正地锻炼。

二、影视艺术编导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必要性

我校编导专业注重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因此在专业特色上更加注重将基础理论教学与创作项目实践相结合, 使专业教学与行业结合更为紧密。就目前的培养方案来看,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式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要形式。注重知识的体系化与条理性是传统课程式教学模式的优势。这中间也存在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

首先是媒介技术发展迅速, 推动整个媒介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90年代以前, 我们接收信息的媒介还是以广播电视为主, 但到21世纪, 传统媒介式微, 互联网崛起。之后, 手机等移动终端几乎取代电脑, 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媒介。媒介的进步, 使得信息的制作方式也必须适应新的媒介要求, 如注重视听元素的使用, 文字日趋短小精悍、更注重页面的奇观化效果等。这些都对我们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要求。传统的课程教学往往无法及时进行转换培养。其次, 传统课程式教学比较注重体系化与学理性, 在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 相对较弱。而编导专业应用性较强, 如果不能与市场对接, 将难以培养出市场需要的人才。最后, 大学因对教师的学历、职称等要求较高, 许多业内有经验的技术型老师, 往往无法达到学历或职称的要求, 无法进入大学课堂对学生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得学校教育理论教育较强而技能教育偏弱。这些状态, 都呼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当前, 笔者认为进行“项目式”教学, 是较好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弱点, 培养适应当下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较好途径。

三、编导专业项目式教学的实施对策

在当前, 对编导专业实施“项目式”教学, 主要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 借力政府, 推动校企联合培养

成都大学是成都市属唯一高校, 近年来, 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在校园环境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硬件设施设备建设等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5年, 在成都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 成都大学与成都广播电视台、成都传媒集团等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双方沟通有无, 互助进步。两年来, 宣传部协调推动了媒体教师到学校交流教学, 将一线知识带入课堂;同时也派遣学校教师到一线媒体挂职锻炼。均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 双方可将学校、媒体资源进行整合, 根据各自发展目标发展方向, 建立各个项目组群, 带动学生一起参与市场项目的制作, 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二)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构建双师型教师管理模式

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一方面要借助学界教师和业内教师的联合, 但同时更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业界教师更注重市场性, 关注市场项目的取得、实施与完成。与学界教师相比, 比较缺乏系统的培养学生的方法与坚定的职业责任感 (当然不乏优秀的业界教师) 。在学生培养的途中, 容易出现后继乏力的情况。因此, 加强对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 才是实行项目式教学的重要保障。

(三) 推动教学方式改革, 以讨论式替代讲授式

传统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虽然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但双方之间更多的还是一种你传我受的关系,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全面调动。在项目式教学模式中,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将会弱化。教师与学生双方是围绕一个项目而建立的战友关系, 双方将针对这一项目提供自己最大的智慧与技能。除了在讨论中双方互动式学习之外, 参与项目的各方将会自觉将此项目视为自己必要完成的工作之一, 会主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样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 在媒介环境迅猛变革的当下,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 以项目式教学模式对其进行补充是较好的解决之道。

摘要:影视艺术专业是集实践性和理论性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类专业。在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 要做到产学结合就应从地方高校影视艺术专业的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入手, 探讨基于项目式教学为基础的模式对地方高校影视艺术专业建设的对策与意义。

艺术类专业范文第2篇

1 专业设置必须考虑与市场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接轨

目前, 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显著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 引起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岗位要求的变化, 特别是随着设计艺术学科与文科、工科等学科的相互交叉与融合, 一些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 这种变化必然会影响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应深入剖析市场的需求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状况, 深挖专业中的潜质, 寻找适合市场的需求, 引导该专业的设置在市场领导下的独特性, 力图使所设置的专业朝着地方经济紧缺、面广的艺术设计专业而发展。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与需求, 艺术类专业发展的专业性已越发重要, 如数字艺术、动画艺术、多媒体艺术等。另外五大研究领域:展览、会议、节庆、赛事、演艺已经形成。2009年5月, 商务部办公厅再发通知, 确定今年5月至11月在全国范围内举办“扩大消费、创新生活”系列活动;包括利用节假日大力开展购物节、旅游节、文化节、嘉年华等, 以及扩大会展消费, 引导支持重点展会。

近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向社会发布第二批10个新职业。这批新职业是会展策划师、商务策划师、数字视频 (DV) 策划制作师、景观设计师、模具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建筑模型设计师、客户服务管理师、宠物健康护理员、动画绘制员。这些新职业基本上都集中在现代服务业, 主要是管理、策划创意、设计和制作。其特点是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理论知识素养, 而且要求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属于高技能人才中知识技能型人才。面临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 高等职业教育如何整合艺术类专业的职业资源, 找准艺术职业教育的定位, 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艺术人才, 所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紧密接轨应是高职院校研究的当务之急。

专业设置要与市场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接轨, 还应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 抓住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与热门行业的优势, 与相关学科专业相互融合, 找到与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门类。如:南通被誉为纺织之乡, 近几年成为中国最大的家纺生产基地,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岗位需求量大的优势, 在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目前学院此专业招生与就业非常红火;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 毗邻中央电视台影视基地, 影视艺术设计专业目前是我国的朝阳产业, 招生与就业率非常之好。目前, 我国正大力发展动漫产业, 中国传媒大学与国外相关机构合作创办了国内一流的动画专业。这些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专业设置的方向和培养目标, 在探索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方面,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机制和课程结构体系,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专业。

2 专业设置必须考虑特色, 即打造品牌专业的策略

目前大部分艺术类专业都各具特色, 但如何在特色中发展特色却是件难事, 从近几年发展的一些艺术专业方向来看, 多数是从专业的交叉性与边缘性着手。应该说有前瞻性, 特色专业也应该具有生命力强、发展稳定、前景广阔的良好发展空间。作为一所高等职业院校, 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和知识经济的挑战。不管其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何表述, 都少不了把目标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升学有希望、继续教育有基础的位置上, 立足于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乐业、敬业、创业的品格和良好的人文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使学生毕业后能就业、能创业, 也能升学, 以此形成特色与热门专业的品牌优势, 根据自身的条件, 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 突出自己的特色, 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艺术类专业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 树立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 即知道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学校培养的人才是否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吻合, 这是艺术类专业培养人才的关键。故当今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准职业人的人才培养理念。如胶南市各职业学校相继开办工学班30多个。他们把专业实习基地搬到公司、工地及工作现场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 这样即可以培养一批懂得艺术、会搞设计又了解工作流程、知道如何管理等具备多方面知识的新型设计人才, 几年来, 已逐步显示其生命力, 其特色有三:首先是招生与招工同步进行, 学生既学到了专业知识, 又有工资收人, 自食其力。其次是在工学结合过程中, 学生将理论与生产实习相结合, 迅速把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生产力, 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再次是学校利用工学结合的形式办学, 生源保证了, 就业完成了, 学校发展了。这些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设置, 在探索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 闯出一条成功的路子, 从而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专业形象。这些实例为我们打造艺术类的品牌专业提供了参考和宝贵的办学经验。

高职院校利用好市场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 特别是如何发挥品牌专业的作用, 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 对发展本学科专业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们应利用好市场需求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 在专业设置上扬长避短, 把握好艺术设计类学科的专业定位和专业方向, 加强对专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对现有专业的改革, 同时重视加大对品牌专业的开发力度, 以满足社会的需求。相信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只有坚持在改革中发展, 在发展中改革,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及地方经济接轨的办学体制, 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专业之本, 才能越办越红火。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高等教育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进行分析, 阐述当今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发展的趋势, 探讨打造品牌专业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趋势,策略

参考文献

[1] 陆衣言.南通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9 (14) :66.

艺术类专业范文第3篇

1 教师人格、英语教师人格与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人格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和要求, 也是教师人格的基本要素和精华。[1]教师人格是教师魅力的核心,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还是信息鉴别者、思想引导者和道德师范者。教师的本质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的职责是“授业, 传道, 解惑”。

英语教师人格, 是指英语教师作为英语教学职业活动的主体,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的言、行、情、态等所表现出的人的品味和格调, 是英语教师做人执教的根本之格。英语教师除了具有先天的本族语文化背景外, 还受到非母语语言的熏陶, 这种独特性就表现在知识结构的特殊性、文化意识的跨越性和人格的相融性方面。

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的人格, 即英语教师作为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职业活动的主体, 在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明的思想观念、优雅的情感情调、合理的智能结构、良好的道德行为、慈爱的气质形象。它是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中体现英语教师思想、意志、情感、爱心、知识、语言、举止、形象等个人风格的良好综合。

2 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人格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艺术走向世界需要培养英语素质高的人才。中国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一定要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走出去, 将一个发展、开放、友好的中国形象展示给世界。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文化艺术传统和丰富文化艺术资源的大国, 中国文化艺术应该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位置。中国文化艺术要走向世界, 国际上要有中国文化艺术品牌。所以, 文化艺术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英语能力, 才能适应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为此, 我们要增强全球化意识, 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多方面机遇, 大力培养具有英语素质高的艺术类专业人才, 大力推进中国文化艺术对外合作与交流, 让世界各国人民近距离地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神奇魅力。[2]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过程中, 一切都应当建立在教师的人格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教师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的过程。教师高尚的人格对于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格是金”。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的特殊性给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英语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师的人格魅力正是其自身素质的重要体现, 提高教师人格魅力对于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提高英语教师人格魅力, 有助于激发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于深爱的教育事业, 深厚的专业知识, 不断更新的教学观念, 精湛的教学艺术和高超的教学水平, 平等地对待学生和发自内心对学生深深的热爱, 这有利于构建师生之间一种和谐、默契、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从而树立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持续不断地提高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提高英语教师人格魅力, 有助于形成艺术类学生的高尚人格。英语教师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与熏陶, 从而产生对学生强烈而持久的知识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启迪力, 形成对艺术类学生正确的人格导向, 有利于艺术类学生艺术品德的提高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提高英语教师人格魅力, 有助于改进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素质。教师人格是构成教师素质的内在本质的精神力量, 是“德”、“识”、“才”、“学”四者的有机结合。学如弓弩, 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 方能中标。教师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正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解决艺术类专业英语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改变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被动困难局面的重要途径。

3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学英语的困境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优势潜力

与英语专业、理工专业、文科专业教学相比,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专业属于提前特别招生专业, 这就使得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与其他专业英语教学相比, 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同一性主要表现在任何教师都要勤奋敬业, 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始终坚持教书育人。而差异性则在于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特别需要教师要有更多的人格魅力、更多的人文关怀、更鲜明的教学风格, 教师情感和爱心的投入往往比知识的传授更能影响学生的成长。

长期以来, 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着诸多困难, 主要是艺术类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淡化文化课学习, 偏重发展艺术特长;大学入学英语成绩起点低, 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差, 理性发展不足;不易于静心看书阅读, 不喜欢文字写作;特别是艺术类学生看重艺术创作、轻视英语学习非常普遍, 他们高度集中于发展自己一技之长, 偏科现象非常严重。还有, 某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方面很不协调, 把英语教学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英语教学在整个学校教学计划中似乎很卑微, 英语作为必修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3]

但是, 提高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潜力, 主要是艺术类大学生都比较聪明, 智商高, 具有一技之长, 追求个性发展, 重视情感, 喜欢交际, 追求新奇, 活泼好动, 个人表现欲强, 模仿能力强, 善于形象思维, 思想反应敏捷, 能说能讲, 具有很强的语言可塑性, 他们更喜欢在一个新奇的或者浪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知识。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艺术类学生的这些特点, 结合学生的特长, 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进而促进他们运用积极的情感策略, 保持学习英语的热情和持久力。

4 提高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人格魅力的有效途径

4.1 真情、真心、真诚奉献英语教学工作

英语教师要切实承担起教育者的社会责任, 以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 严谨的治学态度, 踏实的敬业精神处处为学生做出表率。作为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师, 更应该增强责任感, 勤奋敬业, 爱教爱生, 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面对艺术类专业普遍比较薄弱的英语教学状况, 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那些学习困难生要有足够的爱心和耐心, 除了向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同时,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允许张扬个性, 与学生坦诚相见, 将真诚融化到学生的内心, 潜移默化地转化成一种奋进的教育力量, 鼓励和鞭策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树之以形, 导之以行”, 教师要用强烈的责任感对待教书育人, 用真诚的感情沟通学生心灵, 用广博的知识启迪学生思想, 用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素养。[4]

4.2 关爱学生、赏识学生、发掘学生优点

教师关爱学生, 应包括了解学生, 做到因材施教;信任学生, 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教师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体现人文关怀, 不能有贫富歧视、等级歧视、地域歧视和性别歧视, 始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作为英语教师, 首先应了解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性格特点, 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 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消除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其次要善于发现并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 使其获得愉快的体验, 进而激发起学习兴趣。艺术类的学生整体英语水平比较差, 学习自信心不足,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赏识教育, 给予他们足够的人文关怀,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 能够发现自己的进步, 增强学生的进取心和胜任感, 帮助他们走出英语学习的低谷。

4.3 努力提高英语教师自身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 要求艺术类专业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较好的英语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 必须掌握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同时, 英语教师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也就是说, 英语教师一定要懂得一些艺术, 尽可能成为艺术的内行。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英语教学同艺术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相结合,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 英语教师应加强完善知识结构, 掌握一定的创意、摄影、表演、朗诵、绘画、唱歌、诗歌及艺术史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 教师才有条件恰当地运用艺术化教学手段, 融合艺术感染于英语教学之中, 使其焕发出无穷的魅力, 从而增强英语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4 在设计室、绘画室、排练场等艺术现场融合英语快乐教学

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不同于普通高校其他专业英语教学, 它本身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 特别是摄影、戏剧、表演、动漫、广告、器乐等专业, 学生对能够结合艺术专业内容的英语学习欲望强烈, 渴望把专业学习和英语学习有效结合。因此, 教师应按照寓学于专业的原则, 在设计室、排练场、绘画室等艺术现场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实现英语课堂向艺术专业体验延伸, 让学生置身于艺术英语单词、艺术英语口语、艺术英语幽默的浓厚英语氛围之中, 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 充分体验专业英语带来的实效感和快乐感, 努力做到英语兴趣贯穿在课堂, 延伸到课外, 使其好奇心、好动性、好胜心得以表现, 让他们在品尝和感受英语乐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英语学习水平。

4.5 开展丰富多彩的情景模拟英语训练教学

根据艺术类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多、喜欢说唱、表现欲强、张扬个性的特点, 在英语教学中若开展丰富多彩的情景模拟训练教学, 则可以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古板现象, 要给学生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 让他们发现英语语言之美和学习英语语言之乐。教师通过创造生动的语言情景, 使学生获得对语言材料生动深刻的印象, 形成牢固的记忆, 从而加快理解和准确表达思想。在英语听说训练方面, 教师就可以依据教材内容, 适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如听音乐、看影片、编对话、编故事等, 使学生置身于快乐的英语生活情景中, 这样既培养了兴趣, 又锻炼了能力;既有吸引力, 也有感染力。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表演一些英语小品小剧、开展英语专题辩论比赛、英语幽默对话比赛、模拟奥运会、模拟联合国等形式的活动, 寓教于乐, 把学习英语从一种负担变成乐趣。

4.6 精心制作具有艺术内容特色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英语电子课件

现代大学生都喜欢老师用电子课件教学, 艺术类大学生不但喜欢而且对老师课件制作的质量要求很高, 因为他们很多人的专业就是学影视摄影或绘画艺术的。所以,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具有的形象性、新颖性、直观性、丰富性、趣味性等特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调动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征, 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手段, 搜集艺术名人、艺术名著、艺术名片、艺术名品、艺术名曲, 进行“五名英语教育”。选择那些贴近艺术、贴近时代、贴近青年、具有艺术特色的典型材料, 用英语制作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电子教学课件, 用直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艺术大师的魅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接受艺术专业熏陶的同时, 又获取了大量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英语信息资料, 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得到实效性的训练, 从而产生学艺术与学英语互动双赢的良好教学效果。

摘要:提高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的艺术人才, 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所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行和英语教学的质量。针对艺术类英语教学的特殊性, 指出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应通过完善人格素质, 加强自身艺术修养, 创新具有艺术特色的英语教学形式来提升自身人格魅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艺术类专业,英语教师,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周俊秋.谈教师的人格魅力[J].山西教育, 2005 (4) :33~34.

[2] 曾志东.当前高校艺术类学生的道德困惑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 :4~10.

[3] 董焕玲.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音乐, 2005 (2) :147~149.

艺术类专业范文第4篇

目前, 我国开办该专业或方向的高校已经有100多所, 其中包括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院校。开办高校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 三大地区的开办院校所占比率达74%, 而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总和仅为10%, 在数量上不足华东地区的1/3。同样, 东北地区的数量偏低, 只有3所高校。除此之外, 在西藏、甘肃、宁夏、海南等省份, 尚无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管理类专业。[1]这种地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 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自身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盛, 高校依托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容易形成产学一体的教育经济模式。创造力是文化产业的精髓, 也是文化产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此, 一个地区人力资源状况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高校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孵化器, 加强对该专业课程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纵观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 有的是按普通类方式招生, 有的是按艺术类方式招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招生方式对课程的要求也不同, 本文主要从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角度分析其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

1 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现状

“文化产业”一词属于舶来品, 国外对其的研究开始于60多年前, 但理论构建却相对薄弱。而“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名词在中国的起步较晚, 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都尚浅。就拿该专业在不同院校的学科设置来讲, 也是五花八门, 有的院校将该专业设置在历史文化学院, 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经济与管理学院, 有的将该专业设置在文化与传媒学院。不同性质的院校对该专业的定位不一致, 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上差异性较大。

笔者查阅了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院校资料, 总结出以下三类情况:

1.1 财经类大学

例如, 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该专业是在原有中文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再加上该专业设置在财经类大学下, 因此有较明显的文化与经济的复合体倾向。

中央财经大学于1995年将汉语教研室改建为中文系, 后扩展出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专业及文化产业专业方向, 2004年改设“文化与传媒学院”, 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文化产业系、艺术教育系和院直属逻辑学教研室, 有“出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传媒经济研究中心”和“现代逻辑研究所”等三个院属研究机构。

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是“培养具有适应出版、娱乐、报业、旅游、影视、网络等各级各类文化产业需要, 能从事文化产业业务设计、项目策划、管理、宣传、市场营销、市场调查等方面的工作, 也可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与文化政策、管理、策划等有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其专业课程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基础课程类, 包括公共关系学、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公司财务;二是专业类课程有, 包括艺术生产原理、文化学概论、现当代文艺思潮、影视艺术概论、中外美学史、中西文学比较、传播学理论、中国民俗学、文化产业概论、当代文化理论与政策、文化产品市场营销学、公司法与知识产权法、文化行政学、文化广告学、西方美学与艺术、华夏美学与艺术、大众文化与传播、社会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等。

1.2 综合性大学

例如,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2003年该专业获得国家教育部本科学位资格。该专业设置在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下, 学制四年, 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无论从人才培养方向还是课程设置来看, 都具有明显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倾向。

其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文化产业、中国文化、策划营销等多种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从事文化艺术、文化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旅游等领域内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开发利用、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培养目标来看, 该专业的毕业生可到文化事业、文化娱乐、文艺展演、新闻出版、影视音像、广告、信息传输、体育、旅游、民族民间手工艺等单位或部门以及党政机关、社科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业从事策划、咨询、开发、经纪、营销、管理、研究、教学等工作, 就业面十分宽泛。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原理、民族文化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资源学、传播学、文化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社会心理学、文化产业政策与法规、中外文化产业案例等。

1.3 艺术类大学

例如, 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该学院前身是江苏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始建于2002年, 是我国最早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和教学的机构之一, 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文化产业管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系统培养, 2007年建成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顺应国际和国内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 以及社会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需求的急剧增长的要求, 2008年10月南京艺术学院正式成立文化产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置在艺术院校, 继承了其前身的研究成果, 因此, 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文化活动策划及经营倾向。

其培养方向是, 培养掌握文化经营理论基础和文化经营管理规律, 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如影视制片人、演出经纪人、艺术品经营 (画廊经纪、拍卖师) 、会展与活动策划经营、畅销书策划等急需的文化经营人才。

该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认证教育、双学位教育接轨,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 “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30余家文化产业教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平台, 先后与江苏省五大文化产业集团和全国100多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立了教学实践合作关系, 积极承担政府、企业等重大文化项目的策划与咨询。此外, 该专业还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先进模式, 推行教学改革和课程实验, 在实行学分制教学体制基础上, 采取学习单元的模块化, 学生入校后要经过四个模块的系统学习和训练:第一学年学习基础课程, 主要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以及对学生系统思维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训练;第二学年是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训练;第三年则专门对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进行训练;第四年是培养学生独立进行项目实践和参与项目团队合作完成项目能力的训练, 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

2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弊端

纵观以上三类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 不难发现有以下几点不足:

2.1 基础课程呈现出“近亲繁殖”现象

从上述三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 几乎所有的院校都提到了基础课程, 只是因为各个院校学科背景的不同, 其基础课程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财经类的大学偏重经济方面的内容, 综合性的大学偏重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 艺术类的大学偏重艺术知识学习和艺术素养的培养。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应用型的本科专业, 其专业定位是面向文化领域的复合型人才, 如果将其专业定位在某一方面, 这显然是不符合当今人才培养的规律。

2.2 专业课程理论性过强

目前, 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学很多都开设了社会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财务管理等课程, 这些课程理论性很强, 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较高, 而该专业的大多数学生在高中阶段为文科生, 且有一部分为艺术生。这样的课程即使开设了, 取得的成效也不大。因此, 在课程改革中, 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适当删减此类课程。

2.3 实践性课程较少

作为一个应用型本科专业,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 就决定了其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扶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下, 对该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 从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来看, 实践性的课程比较少, 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大学里, 文化产业管理由于设置在文学院或历史学院, 大多数的课程体现在文化内容方面, 而忽视了其实践技能的培养, 这导致一大批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容易找到对口的单位。

笔者认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 并且是随着社会文化产业的大发展而兴办起来的专业, 其培养的人才最终也要流入市场, 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 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既要依据其本身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向、改革课程设置, 也要关注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样既可以发挥其本身的资源优势, 也可以活跃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为社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交叉性、实践性、专业性。既要开设培养文化底蕴和艺术素质的课程, 又要开设经济管理类、法律类课程, 更应该开设文化与产业交叉的课程。”[2]

3 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改革内容

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导范型和路径, 构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首先解决课程设置的问题,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就业问题。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不能延续旧有的培养口径和培养模式, 在当今文化产业迅速勃兴的时代, 要对该专业人才培养重新定位。作为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要根据新兴的文化产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文化市场, 既有宽广的人文视野, 又有精深的产业理念的经营型、应用型、复合型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和策划方面的人才。

笔者认为,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借鉴模块式教学法的经验。模块式教学法 (MES) , 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 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 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 可称之为“任务模块”。[3]

3.1 公共基础模块

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 其在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知识较为薄弱,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 在大一学年度应开设一些文化基础类课程, 如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简史、文化学导论、应用文写作等。这一课程群可以为学生奠定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 使学生了解文化的规律与特质, 熟悉文化的过去与未来, 并引导学生有效地拓展文化学科方面的学习, 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

3.2 专业基础模块

专业基础模块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文化产业的相关理论与实务知识, 对文化产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是让一个学生由外行成为内行的关键。因此, 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非常重要。笔者认为, 可以开设文化产业概论、管理学基础、文化资源学、文化经济学、中国文化产业史、世界文化产业概要、文化经纪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案例、文化投资学等课程。在专业基础模块课程的学习中,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展开一些社会调研或者文化考察活动, 增加学生的社会阅历, 开阔眼界, 考察结束后学生应形成调研报告, 从而将书本理论知识转换为自己的知识。

3.3 技能模块

文化产业包括的门类较多, 业内对其分类界限也不甚明确, 综合各家意见来看, 文化产业至少包括以下九个大门类:报刊业、图书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产业、网络产业、广告业、旅游业、艺术产业、体育产业。而这些大的门类中又包括一些小的门类或者是其上下游产业门类, 因此, 文化产业外延定义的宽泛就给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多疑惑, 他们往往觉得自己是“门门懂, 样样差”。此外,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门类的专业, 如新闻、动漫、旅游管理、广告、广播影视等专业, 这些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专业性更强, 在面对就业时这类学生更占优势。相对而言,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就处于劣势。针对这一情况, 有的人就提出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细分方向, 开设一些不同文化产业门类的课程, 如动漫、会展、广告等课程, 然而取得的效果甚微, 学生甚至觉得自己的方向更模糊了, 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换专业或退学的念头。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专业, 其开设在本科阶段并且按照艺术类来招生, 无论对老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高校也开始尝试着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 如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在培养规格上, “突出职业道德、实践技能、英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时不仅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文凭、计算机和大学英语等级证书, 还要取得相应的导游、茶艺、调酒师等证书。”[4]这种课程改革办法值得我们借鉴, 当然, 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因此不能照搬照用。

按照“模块式教学法”, 我们可以将文化产业的所有门类看作是一个整体, 思考要参与到每一个文化产业门类中, 我们在实际工作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换句话说就是在课程设置上, 要改变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按照岗位对人才的需要, “以能力为中心”编制教学计划。[5]

笔者认为, 以下几个技能必不可少:

3.3.1 策划能力

大一、大二学年度的文化基础课是为大三的技能课程打好基础, 策划能力也要建立在厚重的文化知识上, 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今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就体现在创意能力中,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为社会培养文化创意领域的人才, 创意能力无疑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的本质要求”。[6]而这些创意就体现在白纸黑字的策划方案中, 所以, 在大三学年度, 可以开设会展策划、广告策划、文化活动策划、新闻主题策划等相关课程。

3.3.2 商务谈判技能

艺术类的学生往往表现得比普通类学生更加活跃, 他们也更容易接受外来信息。大三的课程是为大四的实习和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因此可以开设一些商务谈判技巧、文秘、公共关系学、中西方礼仪、导游基础与实务方面的课程。此外, 还可以建立商务谈判实训室, 让学生参与到模拟的环境中, 锻炼自己说话做事的能力。

3.3.3“动手”能力, 也就是制作能力

文化产业中的很多门类, 如广播电视、动漫、广告、网络等产业都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 因此可以开设非线性编辑、文化市场调查方法、photoshop、办公自动化、电子杂志制作、PPT制作等课程, 尤其是这些课程中相关软件的应用学习, 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上三点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动脑、动嘴、动手”的能力, 三种能力协调发展, 相得益彰, 几乎可以贯穿所有的文化产业门类需要的相关能力,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4 产学研模块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并不等同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 除了在课程里增加实践技能知识外, 还应该有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而这些研究性的课题最好是能与当地的地方经济相结合, 形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有学者认为“高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的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要深层次反映文化产业管理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 特别要紧密结合服务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为文化产业市场提供出大量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7]笔者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产学研, 就是产学研合作教育, 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 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它由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开创, 1906年赫尔曼·施奈德在辛辛那提大学推行了第一个合作教育计划。此后, 这种教育模式得到了很多教学、企业单位的认可。

这种教育模式在日本和韩国的动漫产业中运用得相当广泛, 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因此, 高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这一模块,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服务高效教学。[8]具体可以安排在大四实习期间, 让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科研课题, 学生在实习期间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 将知识转化成产业, 从而产生双赢的效益。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固然重要, 与之相关的专业教材选择也不容忽视。目前,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无法在高校开设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材缺位, “教材缺位实质上是与师资匮乏紧密相关的, 而文化产业专业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更增加了教材建设的难度”。[9]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材水平参差不齐, 数据更新较快, 这对从事该专业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近年来,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全国很多高校开设, 主要分布在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和艺术类大学, 集中在我国华东、华北和华中地区。其课程设置特色不明显, 表现在基础课程“近亲繁殖”现象严重、专业课程理论性过强和实践课程较少三个方面。艺术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可采取“任务模块”形式, 其由公共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技能模块和产学研模块四部分组成, 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类,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 2010 (4) :143.[1]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 2010 (4) :143.

[2] 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9月:6.[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年9月:6.

[3]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3012.htm, 2012.3.18.[3]http://baike.baidu.com/view/3803012.htm, 2012.3.18.

[4] 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9 (3) :80.[4]李梅.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改革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2009 (3) :80.

[5] 郑建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 (4) :121.[5]郑建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思考[J].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 (4) :121.

[6] 杨吉华, 邹文静.浅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能力培养[J], 科技与企业, 2011 (1) :68.[6]杨吉华, 邹文静.浅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能力培养[J], 科技与企业, 2011 (1) :68.

[7] 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1 (7) :63.[7]王纲.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11 (7) :63.

[8] 李想, 孔羽.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析——以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7) :9.[8]李想, 孔羽.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析——以常熟理工学院管理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7) :9.

艺术类专业范文第5篇

艺术设计专业考察报告

时间:2012年10月22号—10月27号 地点:苏州—上海 内容:考察学习 姓名: 学号: 班级:

前言

经过这次可以说是对我的人生很有意义的一次美术考察,使我在很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提高。看着古人们的一件件的美而精致的艺术品让我是那么的沉醉与流连忘返,为什么古人能够创造的出至今连我们现代人都无法超过的境界呢?我有时在想,在某些方面我们是不是落后于古人了,还是什么?对于艺术这一词也有了点新看法。谈到艺术,我们毫不犹豫地可以说出一系列艺术作品,可以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艺术是什么?对于此,前人已经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而且接着他们的思考,我们仍可以继续回答下去。在前人已经提出的所有解释中,任何一种解释都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任何一种解释也并不是有道理,我们即使将所有的解释加在一起也还无法说明什么是艺术。 关键词

考察/艺术/苏州/上海 摘要

终于踏上了考察之行的道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一周时间里我们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上海,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使我们感受颇多,收获很大,触动很深。

第一站: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的一句话说的就是苏州和杭州,终于可以在这次考察中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苏州是我们的第一站,苏州这个名字首先会让我想到古代的才女,美丽、典雅且高贵。苏州建城于公元前514年,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命楚国叛将伍子胥建阖闾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西施、伍子胥等的古迹。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称苏州,沿用至今。苏州城建城早,规模大,变迁小,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古城区至今仍坐落在原址上,为国内外所罕见。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两席(拙政园、留园)。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为明代弘治进士,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代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拓建而成。取晋代文学家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逍遥自得„„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句意,将此园命名为拙政园。拙政园占地52000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是典型的民居,东部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中部为拙政园是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状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西部主题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卅六鸳鸯馆,水池呈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装饰华丽精美。

留园位于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徐泰时的东园。园中假山为叠石名家周秉忠所作。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园中聚太湖石十二峰,蔚为奇观。咸丰年间,苏州诸园颇多毁损,因此园独存,光绪初年为盛康所得,修葺拓建,易名留园。现全园占地50亩,大致分为中、东、西、北四个景区。其间以曲廊相连。迂回连绵,达700余米,通幽度壑,秀色迭出。留园宜居宜游的山水布局,疏密有致。独具风采的石峰景观,成为江南园林的杰出典范。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

写意山水的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

完美是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园林的亭台楼阁、山水泉石、花木禽鱼„„都会予人以最春节的享受,最高尚的乐趣,以而处处欣喜的发现“别有洞天”时时油然而生“仙境别红尘”之感。

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太湖石是一种多孔而玲珑剔透的石灰岩,“乃太湖石骨,浪击波涤,年久孔穴自生”。秀水给人以灵气,而山石则给人一种勇气。太湖石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智者或可从中领悟哲理,仁者或可取其俏皮与幽默。

苏州园林中的漏窗。苏州园林内建筑上的部件,名目繁多,仪态万方。园壁上的漏窗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文化色彩。漏窗构筑内容多为花卉、鸟兽、山水或几何图形,也有以传奇小说、戏曲及佛、道故事的某些场面为题材,如留园长廊的三十多种漏窗,都已名闻天下。

苏州园林中的吉祥图案。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吉祥物的运用亦很多见。如:岁寒三友、安居乐业、四季平安、欢天喜地、官居一品。

总之,在中国造园艺术史上,一方面讲求自然山水美,崇尚自然美,妙造自然,力求达到自然、山水、人的“天人合一”境界;另一方面在建筑布局上讲求师法自然,但必须要有动静、主从、正变之类变化,以达到创造已经的目的,通过多原另没个部分的空间安排与不止,达到虚实呼应的目的。

文化古城苏州,素有“人间天堂”之称,在这优美环境里孕育出了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苏绣,其以针法精细、色彩雅致而著称,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八个字,作为我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早已名扬海内外。 第二站:上海。

这是很多人向往已久的城市,他的繁华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地处中国长江入海口,是神州旅游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旅游大都市,吸引了国内外的游客来旅游。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向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像西太平洋海岸的一颗明珠,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城市以及旅游胜地,大家都来上海旅游吧!最后还有一个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努力学习,城市的文化底蕴可以造就一个人。

来到上海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自由活动。首先,我们先到了上海的城隍庙。上海的城隍庙可谓名扬天下,与豫园毗邻,又称老城隍庙,是上海道教正一派主要道观之一。位于方浜中路,东至安仁街,北通福佑路,西至旧校场路。明朝永乐年间(1403- 1424年),由知县张守约将金山神庙改建而成。历史上的城隍庙屡毁屡建,现在的城隍庙是1926年修建的。抗战时期,中国商人在租界内另建一座新城隍庙( 位于连云路金陵西路口,今已改建为多层住宅),于是城隍庙便被称为老城隍庙。1995年开始修缮,并接待信众和游客。正门为四柱三门,飞檐牌楼上塑有八仙,门旁有石狮一对。大殿翠瓦朱檐,峥嵘璀璨,香火极盛。

在上海的第二天一早,老师带我们来到上海人民广场。因为人民广场附近有上海博物馆、上海美术馆、上海大剧院、南京东路步行街等大家梦寐以求

的地方。

上海人民广场位于上海黄浦区,成形于上海开埠以后,原来称上海跑马厅,是当时上层社会举行赛马等活动的场所。广义上的人民广场主要是由一个开放式的广场、人民公园以及周边一些文化、旅游、商业建筑等组成。人民广场是上海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交通枢

纽、旅游中心,也是上海最为重要的地标之一。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总面积达14万平方米,过去作为全市人民游行集会的场所,可容纳120多万人。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改造人民广场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人民广场综合改造工程,从1988年5月地铁站开工以来,经过六年多的建设,于国庆45周年前夕向上海人民展露新姿。改造后的人民广场已成为融文化、绿化、美化为一体跨世纪的上海政治文化中心。

上海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的中心,人民广场的南侧,是上海社会文明、文化的象征和窗口,堪称“中华文化精华的宝库”。上海博物馆为国家级的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于1995年迁至今址,其建筑为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说法。同时也使得博物馆由远而望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博物馆总高29.5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共分为开放区、库房区、学术区、科研区、管理区,设备区等6个区域,开设了12个专题陈列室。博物馆一楼为倒“T”主要展出了中国古代雕塑与古代青铜器。深墨绿色的青铜器具营造出浓郁的商周氛围,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发展的历史;二楼主要展出了中国古代陶瓷,用真实的文物讲述了古老中国的高超制陶技术与作品;三楼为正方形,集中展出了中国的书法、绘画艺术以及历代皇室玺印。传统古建筑风格和儒雅的书卷气息清晰地表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博物馆四楼为圆形,主要展出了历代钱币、古代玉器、明清家具以及我国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品。上海博物馆展品丰富,馆内设施先进。各专题陈列室均配备有先进的电脑讲解器,观众可以根据文物编号,使用按钮选择任何一件文物的讲解词,包括汉语和多种外国语种;陈列室里还备有电脑控制的放像机,向观众提供各种有关的文物图像和专业知识。一流的设施不仅增强了博物馆的硬件技术,同时也体现了上海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品位,方便每位游客体验上海,感受中国。

浦江夜游,是上海的一个重要的旅游节目,它不仅在于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代表着上海的象征和缩影,还在于浦江两岸,荟萃了上海城市景观的精华。浦江游览的线路是从外滩出发,先逆流而上,向南至南浦大桥,再调头向北,过杨浦大桥直至吴淞口,再从吴淞口返回至外滩。这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黄浦江的大桥,南浦大桥。全长8346米。江对岸,就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塔高468米,仅次于多伦多的加拿大国家电视塔和莫斯科电视塔,是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高塔。黄浦公园,上海最早的公园,现在在公园内建有上

海市人民英雄纪念塔。位于黄浦公园旁边苏州河上的这座铁桥,叫外白渡桥,建于1907年,桥边这座大厦是上海大厦,建于1934年,原名百老汇大厦。杨浦大桥,继南浦大桥后,横跨于黄浦江上的又一座大桥,是世界第一的斜拉桥。两座大桥,象两条巨龙横跨于黄浦江上,中间是东方明珠电视塔,正好构成了一幅“二龙戏珠”的巨幅画卷。吴淞口,黄浦江与长江的汇合处,又紧临着长江的入海口,这里,是黄浦江、长江和东海三股水流交会的地方,如果正值涨潮,便可看到著名的“三夹水”奇观,这是因为长江水流到这里,正遇上黄浦江横水流的阻挡,东海水涨潮从80公里处的长江入海口涌到这里,便形成了三股水流的汇聚,黄浦江从市区带出的是青灰色的水,长江带来的是夹有泥沙的黄色水,而东海水则是绿颜色的,三股水颜色不同,泾渭分明,形成色彩鲜明的三夹水。

南京路是上海最热闹、最繁华的商业大街,被誉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东起外滩、西止延安西路,全长5.5公里,以西藏中路为界,可分为东西两段。南京路始建于1851年,原为一条田间小路,但在经过百年的发展之后,今日“十里洋场”的南京路早已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繁华的商业大街。这条大街上,鳞次栉比云集着约600多家商店,有近百家历史悠久的老店、名店和特色商店,供应传统优质产品,也有新兴的时髦品牌,从数百元一件的名牌T恤、衬衫至数千元的时装大衣应有尽有。大型绸布商店有“老介福”,开设于1860年,久享盛誉,还有“协大祥”、“宝大祥”、“富丽”等都是历史悠久的名店。金店有著名的“老凤祥”;钟表店有“亨得利”;眼镜商店有“吴良材”;“国华”和“景德镇”两家瓷器商店经营各地名瓷上千种;中艺绣品商店以经营苏、湘、粤、蜀、瓯五大名绣为主。此外,南京路上还有“摩士达”、“真维斯”、“凯瑟琳”、“马狮龙”、“第一八佰伴”、名店广场等专营或兼营进口服装的商店。“开开公司”堪称“羊毛衫总汇”;“中华”、“华东”、“蓝棠”等名店,亦都是上海皮鞋行业的佼佼者。

上海游结束了,也结束了我们的考察之行。 结束语

艺术类专业范文第6篇

摘 要:在现代中国教育中,美术教育面临着许多方面的挑战,这也是美术教育新的机遇。美术教育要想在中职教育教学中有新的发展,必须要提高本身的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对中职美术教育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美术教育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美术教育;美术艺术

1 中职美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艺术市场也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期。目前,很多美术艺术作品的价值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天价成交的艺术作品已经冲乱了人们对美术绘画的审美能力。美术价值观的缺失和美术文化标准的混乱,对中职美术专业学生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美术上的成功多半是获得金钱,而对于用艺术来表现自己的真实生活和自我艺术价值却陷入了迷茫。现阶段,我国的中职美术教育还是采用以前的美术教育和教学方法,从基础教育到专业教育都没有什么变化,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绘画技术过于重视,而忽视了美术理论教学。在美术课上,教师片面重视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训,把学生的美术理论和美术修养等方面都忽略了。艺术从开始一直到发展到今天,主要是记录和认知客观事物,如岩画是记录人们的狩猎过程的,埃及的艺术是对人们生活的描写和来世的祈祷。科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艺术也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通过手工技巧来体现,满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和再现客观事物的需要。中职艺术教育重视美术技巧的培养是合理的,但是发展到今天,美术教育的绘画技术技巧不是主要问题,主要问题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判断能力。这些才是当今中职美术教育应该重视的。对艺术精神的深刻把握才是检验艺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标准,技术上的翻新已经过时了。当今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是从重视技术向重视美术理论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向转变。从社会发展和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中职美术教育模式需要改变,需要回到美术教育的本身,注重理论和技巧相结合。这些是中职美术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

2 中职美术教育改革分析

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角度来看,中职美术教育的改革是必要的。对于美术教育的责任,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中职美术教育中,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加多种实践类课程,引进文化和审美理论课程,注重对学生艺术创造价值的培养。中职是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在美术教学体系上,要重视对美术教育教学的研究,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审美和批判鉴别的能力,从误区中走出来,让学生发挥出美术艺术的创造力,这是我们中职美术教学的责任。在中职美术教育中,我们要渗透美术理论,不能只重视美术技巧的培养,也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美术素质,将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结合到一起,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型的美术教学体系。中职美术教育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的,美的教育重点在于感知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审美形态教育,包括对客观事物的形态、结构的鉴别和欣赏,对客观事物形态的认知和把握。培养学生的美感教育,重点是学生审美心理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情操,包括完美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美术教育课程体系的三个组成部分。美术教学模式构建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美术课程的组合优化,其次是美术教育的加强。美术课程的优化组合要把相关联的课程组合在一起,提高中职美术教学的效率。加强教育性,培养美术课学科带头人,把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发挥出来,让教师担当科研重任,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在中职美术教育课程内容上,要增加现代主义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现代美术教学是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观念。现代美术艺术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了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学生可以通过对现代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认识现代艺术的本质,更好地学习现代艺术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展开自己的想象,从多角度去认识现代艺术的核心价值。现代艺术的本质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3 中职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中职美术教育改革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改革。中职美术教育改革是一个长期而巨大的工程,它涉及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等多方面。中职美术教育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中职院校要重新调整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以市场发展为指导方向,调整美术专业课程。在调整专业课程的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做好对市场的调研工作,了解我国美术艺术人才在各产业中的结构和数量,对未来美术人才的需求做好分析,对中职院校美术专业课设置做好调整,以中职美术教育艺术人才培养适应市场变化为目的。在美术教学结构上,要建立一套新的美术教学体系,适应市场和社会多层次的發展。根据人才需要,在课程结构和学科建设上设置一些新兴、综合的交叉学科,适当调整美术专业课程的结构和方向,在教学领域中多增加一些职业技能。专业课的建设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能力要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多对市场进行调研,深入产业和单位,了解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从各个行业的设计思想、工具使用等多方面进行考虑,设置美术课程,改变以往只重视美术技能培养的状况,在美术专业教学中将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结合到一起。

在专业课程建设上,我们的教学方法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模式,而应该多重视表现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美术专业课的建设上,不仅要考虑到理论课和实践课建设,还要让学生多学习美术软件设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中职学生除了要掌握坚实的美术设计功底外,还要学会使用美术辅助软件,这样才能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要对一些传统的课程进行整合。例如,平面构成设计和美术图案课两门课在教学内容上比较相似,可以考虑把两门课合为一门课,这样在课程教学上可以取长补短,避免专业细分。要引进国外先进的美术设计理念,结合我国美术课程教学的实际,多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精神又符合美术技术发展需要的美术专业课程。要按照以人才培养为本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学为本的观念,美术教育的视角要从单一教育转向注重市场导向。要注重教学实践,从知识的积累转向知识的创新,改变原有的只注重单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式。要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美术人才。

4 结语

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是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目标的调整。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迎接严峻就业形势的挑战,给中职美术教育带来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美术教育要想得到发展,必须进行美术专业调整,创新美术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红梅.现代中国画教育与传统中国画教育的比较研究 [D]. 浙江师范大学,2006.

[2] 孙威.当代绘画的功利性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影响[J]. 美术大观,2007(03).

作者简介:平飞飞(1989—),女,内蒙古赤峰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美术。

上一篇:国内电力行业范文下一篇:电气转正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