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

2023-09-23

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04年中国银监会降低财务公司的进入门槛以来,企业集团争相组建财务公司,旗下上市公司或加盟,或与之发生交易,但境内股东看好,境外股东看坏,上市公司为此备受困扰。现从上市公司角度,结合财务公司过往情况,探讨财务公司的风险,并在全面风险管理原则下,按风险属性,提出防范风险的建议,以期上市公司更好地维护自身的长远利益和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消除市场误解。

关键词:上市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

1987年5月,东风汽车集团组建东风汽车工业财务公司成立以来,财务公司走过了试点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分业整顿阶段,2000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出台,标志着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的思路从发展中规范向规范中发展转变。2004年《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的修订放宽了财务公司组建条件,财务公司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2010年末99家纳入统计的财务公司总资产15 729亿,是1987年7家财务公司的925倍。通过对相关上市公司公告和99家财务公司公开资料进行手工交叉统计,2010年末99家财务公司中88家由上市公司大股东直接控股,75家股东名册里出现91家上市公司身影,16家财务公司由上市公司直接控股。

集团组建财务公司,上市公司可以获得成本较低的资金,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也可以作为投资方分享财务公司金融牌照带来的垄断利润,但是受监管政策限制、国有企业特质等因素影响,财务公司为上市公司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风险。鉴于上市公司大股东直接控股的财务公司(简称集团财务公司),所占比例较高,本文仅从上市公司角度,就该类财务公司的风险进行讨论,不涉及上市公司直接控股的财务公司。

一、财务公司的定位

中国企业集团组建既有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导的影子,成员单位除了集团母公司和旗下上市公司规模大,主业突出,现金流大,容易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以外,其余成员单位普遍规模小,经营上依附于集团核心企业,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内部银行应运而生。二十五年来,对财务公司的定义从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到为支持企业集团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及产品销售、以中长期金融业务为主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再到以加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和提高企业集团资金使用效率为目的、为企业集团成员单位提供财务管理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目前,集团财务公司虽然可以从事接受成员单位的存款、协助成员单位实现交易款项的收付、办理成员单位之间的委托贷款、对成员单位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以及成员单位产品的消费信贷、买方信贷、融资租赁等十六项业务,但基本定位是归集成员单位资金,构建现金池,在集团内部调剂使用,做集团资金管理中心和结算中心,提供财务管理服务。财务公司,由利润中心转向整个集团的成本中心。

二、前车之鉴

2001年5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上海国际财务公司清盘以来,华诚财务公司、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财务公司撤销,珠海珠光财务公司、中新财务公司、华北制药财务公司、北方有色金属工业财务公司、耀华玻璃财务公司、白云山财务公司、万宝电器财务公司、永城煤电财务公司、中山财务公司等相继重组。撤销、清盘或重组的财务公司,究其原因或是违规经营,损失惨重,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实现持续经营,或是集团母公司衰落,无所依,被迫重组。

上海国际财务公司申请清盘的诱因是广信事件,根源是违规经营,突破存款业务制度限制,大量拆入资金投向风险高、利差高的项目,试图通过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如同把鸡蛋同时放在几个劣质篮子里,风险照样叠加,而不是降低。至于华诚财务公司,作为第一家被摘牌的财务公司,高息揽存,高额拆借,盲目投资,高利放贷,“四毒”俱全,先后连累岳阳恒立和华纺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堪称问题财务公司之典范。

重汽财务公司是中国第二家财务公司,曾是不少财务公司范本。但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重汽集团走向衰落,重汽财务公司也江河日下。据2003年9月25日小鸭电器收购报告书披露,重汽财务公司在集团重组前,累积拆借资金未清偿的余额高达20.41亿。后来在山东省政府大力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债务重组,2004年10月重新营业。

三、集团财务公司的风险

风险是什么?风险是各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也是实际结果偏离期望值的不确定性。外来不确定性即系统风险,内生不确定性即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全局性风险,风险的监测与防范主要属于监管机构的职责,监管机构需要在非系统风险与系统风险之间构造“防火墙”,防止非系统风险叠加,量变到质变,诱发系统风险。

财务公司吸纳资金的渠道有限,面对的市场不是完全公开市场,金融资本的系统风险和产业资本的周期性风险一旦突破集团防线,将给财务公司带来毁灭性打击。据此,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把财务公司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结合起来分析,更具现实意义:

1.道德风险。财务公司道德风险分行业层面和集团层面。行业层面,财务公司作为金融机构需缴纳存款准备金,但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却不能获得再贷款。因为再贷款宗旨是控制社会风险,而财务公司立足集团内部,影响面与商业银行、集团外企业相比小得多。集团层面,集团母公司作为财务公司股东和集团当家人,对成员单位间交易一直采取支持和保护态度,但过度支持与保护削弱了成员单位风险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也导致部分成员单位主观上甘冒风险。1998年广信事件就是一个例子,广信作为广东省窗口企业,债权人普遍把广信债务视同主权债务。事实上,面对广信资不抵债146.94亿,广东省政府选择让它依法破产,仅广船国际一家上市公司损失就超过4亿。

2.集团母公司风险。集团母公司通常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集团核心企业,行业景气度、管理水平、竞争力除了影响自身以外,还左右集团内部以其主业为支撑的成员单位命运,并通过资本链条决定财务公司命运。有的集团母公司考虑到各种关系,经常为集团内外企业提供担保或出具承诺,或有负债少则上亿,多则几十亿,一旦风险暴露,损失巨大。集团是财务公司存在的前提,母公司陷入困境,难以自拔,其在财务公司章程中关于财务公司发生支付困难时的增资承诺必成泡影,财务公司往往也只有重组一条路。

3.财务公司定位。财务公司利润与成员单位节约资金成本、降低财务费用相比,在集团层面上考虑,后者更有利。上市公司参股集团财务公司,可以通过了解财务公司的经营情况,掌握成员单位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财务管理有利,但是上市公司和财务公司同属集团母公司控制,母公司对双方均有控制权,上市公司影响不了财务公司日常运作,控制不了财务公司经营风险,财务公司却可以通过集团母公司从集团层面影响上市公司的资金运作。再者,上市公司对外投资,若不以自身盈利为宗旨,却把服务于以大股东为中心的整个集团当作目的,不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更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4.利率市场化风险。财务公司金融牌照价值在于中国存贷款业务执行的还是政府指导下的存款利率固定和贷款利率上下限浮动制度。存贷款利差目前大致在2.5%~3%,是银行和财务公司主要利润来源。金融行业利润高、业绩稳定,上市公司投资财务公司,可以带来丰厚的投资收益,实现收入多元化,但今后3%~5%的通货膨胀率将变成常态,居民存款实际负利率的现象将不时出现,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利率市场化,利差将不断缩小,财务公司坐赚利差的好日子不长了。

5.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機构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是操作风险、利率波动风险、违规经营等内生性风险的最终体现。财务公司吸收存款上的制度性缺陷,决定了它一旦出现流动性不足,资金融通渠道少,难以通过变现资产、减少债务或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负债等手段来筹集资金。过往财务公司被清盘,直接诱因就是流动性风险,一旦集团母公司无力控制,旗下上市公司将很难获得商业银行信贷支持,财务公司流动性风险将演变成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6.合规性风险。从上市公司角度,合规性风险主要是独立性风险和关联交易问题。关联交易问题的本质还是投资者和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独立性的担忧。《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应实行“五分开”,各自独立核算、独立承担责任和风险。上市公司资金归集到财务公司,通常会置于财务公司和母公司的双重控制之下。有的集团甚至要求成员单位设置联动账户,上市公司银行账户资金在营业日工作时间终了前自动转到在财务公司的账户,大额资金支出需事前获得母公司同意,侵犯了上市公司作为独立法人的财产权。

7.联动风险。一般情况下,集团内除集团母公司、上市公司以外的其他成员单位,管理水平较低,管理限制较少,相关行业或市场一旦发生变化,经营受挫,其财务风险通常通过财务公司这一资金链条传递给上市公司。

四、应对

风险通常是相互依存的,各层级风险责任方基于各自职责或利益,都就关注风险,防范风险。金融监管机构或行业协会侧重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各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侧重集团风险;集团母公司侧重财务公司内生风险和外来风险;集团旗下上市公司,除与其他成员单位一样关注财务公司运营情况、兄弟单位经营成本以外,还有财务公司定位风险和合规性风险。

上市公司应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影响程度的大小,采取适当措施,把来源于财务公司的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统一认识,实行全面风险管理。上市公司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维护公司整体利益。公司应融合生产思路、经营理念、风险意识、企业文化等,形成具有自身基因的风险管理文化;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制,形成纵向涵盖实际控制人、集团母公司、上市公司、附属公司,横向涵盖供应商、客户、股东、债权人的风险管理体系。在防止风险暴露形成损失的传统风险管理基础上,关注盈利机会,实行全面风险管理,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纳的范围。

2.保留道德风险和利率市场化风险。七大风险中的道德风险、利率市场化风险,在上市公司控制范围之外,属于政府主导的政策性风险。道德风险是系统风险在企业层面的反应,企业不在其位,重任只能由监管机构来担,且发生的可能性小。利率市场化风险既是市场主体公平性的体现,也是国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这两类风险,上市公司的选择不多,基本上规避不了、降低不了、转移不了,因为被动,只能选择容忍和接受。

3.择机规避财务公司定位风险。财务公司定位,政策导向性明显,集团母公司主观性强,基本上也在上市公司控制范围之外,对此,上市公司可以少投资或不投资。若上市公司是企业集团的核心主业,经济总量占集团经济总量50%以上,或财务公司成立时就由上市公司控股,或财务公司成立后通过定向增资、股权转让等方式由上市公司控股,毕竟上市公司透明,可以较好维护公司整体利益。目前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直接控制财务公司,宝钢股份、江西铜业就是例子。

4.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制度,降低源自集团母公司的风险。制度设计上,国内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分别从不同方面监督公司运作。但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集团母公司持股比例通常在50%甚至60%以上,影响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人选,加上传统观念的制约,独立董事很少在董事会上以个人名义就涉及集团母公司的事项出具反对意见,制度运行没有实现制度设计的目标。监事会与独立董事个人相比,作为一个组织,面对集团母公司的高压,耐受力更强,上市公司应持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监事会制度,降低源自集团母公司的风险。

5.适当转移联动风险和财务公司内生风险。从过往情况看,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虽然财务公司章程均规定在财务公司发生支付困难时,财务公司大股东即集团母公司应增加资本金,但这类风险仍属重大风险。可以采取且目前各上市公司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保持在财务公司的贷款大于在财务公司的存款,必要时行使贷款抵销权;二是请集团母公司为上市公司在财务公司的存款提供担保,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必要时代为支付。前者系《合同法》的规定,后者有天津港发展等上市公司为例。需要说明的是,公司向上转移的这部分风险,反过来能够促使集团母公司加强对成员单位的风险管理,从而提升整个集团的风险控制水平。

6.努力降低合规性风险。上市公司除了严格执行《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坚持“五分开”以外,还应保持独立,减少依赖,把母公司视为经济人,而非政治人和保护神。市场经济下,一个经济体不会对另一个经济体单方面持续提供无偿、无限制的支持。上市公司独立性增强了,合规风险自然降低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财务公司协会.中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年鉴(2011)[K].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

[2] 王娜丽.财务公司热中的风险监管之忧[J].新财富,2010,(3):110-115.

[3] 郭为中.中国首家外资财务公司清盘[EB/OL].http://www.donews.com(写作社区→记者→郭为中→新闻记录片),2001-05-24.

[4] 于声涛.财务公司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9):53-54.

[5] 赵健.改革重组十年:中国重汽成就斐然[N].经理日报,2010-12-10(A2).

[6]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3,(3):27-29.

[7] 蔡恺.刘明康: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N].证券时报,2012-03-19(6).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第2篇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战略任务。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和社会的基本组织、社会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在发展中明确其承担的企业伦理责任,对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和证券市场的稳定,进而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上市公司的企业伦理责任呢?

一 明确上市公司的企业伦理责任的概念

所谓企业伦理责任,即上市公司作为企业伦理责任的实体对社会生活中应承担的伦理道德方面的责任,其核心在于企业的行为与支配行为的观念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投资者的受益,具体包括人本伦理责任、公共伦理责任、生态伦理责任三个层次。

1.人本伦理责任

人本伦理责任是指上市公司作为企业,要以人为本,关心员工,尊重员工,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伦理责任氛围。具体包括:一是企业应以不断提高员工经济收入、提高其福利待遇为己任,致力于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二是企业应努力改善员工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保证生产安全,降低劳动强度,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三是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营造公正、平等、合作、友好、尊重、参与的伦理责任氛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四是重视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加强培训,本着公正合理的原则,为员工提供平等的上岗就业、工资分配和接受教育、职位升迁的机会;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企业成长与员工的发展相互促进。

2.公共伦理责任

公共伦理责任是指上市公司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在处理与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时,要公平合理、公开坦诚、负责守信、相互尊重,以形成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具体来说:一是上市公司作为公众公司,要将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放在第一位,在严格遵守国家证券法律法规,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忠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不断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等同时,通过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能力给予投资者以持续的投资回报。二是对消费者履行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保证提供安全、优质、价格合理的产品和满意的服务,这是企业应承担的最基本的公共伦理责任。三是正确对待竞争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开展公平、公正、公开、合法竞争;倡导合作,消除欺诈;诚实守信,互利互惠;牢固树立契约意识与忠实履行契约的伦理精神,维护正常的交易程序和健康的公共关系。四是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五是热心参与社会公益和社会慈善活动,回报社会,造福民众,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做出贡献。

3.生态伦理责任

生态伦理责任就是要求上市公司尊重自然,保护环境,降低消耗,减少浪费,开发绿色产品,实施绿色营销,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一是积极改进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艺,采取节约资源与替代资源战略,努力降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积极采取措施,减少、消除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主动承担环保责任,履行环保义务。三是向社会提供生态型的绿色产品,开发改善环境状况产品和服务,正确引导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二 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的功能

1.构建企业伦理责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整体的和谐有赖于社会有机体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的和谐,构建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同向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作为企业,又是证券市场的构成要素,二者皆是社会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的主体之一,因此上市公司既承担着稳定证券市场的责任,又承担着为社会创造财富、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以及保护环境等责任,而社会(包括证券市场)则为上市公司提供了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融资环境等。上市公司与社会紧密相连,共生共荣,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上市公司的发展,同时和谐社会的建立又会有力地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

2.企业伦理责任的构建有利于公司员工、投资者自觉地与企业形成关系型的心理契约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员工越来越成为上市公司形成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广大投资者又是上市公司的股权所有者。上市公司对企业伦理责任的重视和是否按伦理责任行事会对投资者和企业员工产生很大的影响。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在员工与企业确定的正式劳动合同之外,还会形成自己的心理契约。如果投资者和员工感觉到企业勇于承担责任,讲究社会公德,对投资者诚信度高,尊重员工的人格和权利,投资者和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将大大增强,就会自觉地与企业形成关系型的心理契约——将更加重视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更愿意与企业长期共同发展,同舟共济,共赢共享,不过分看重短期物质利益和短期利益追求。

3.企业伦理责任的构建有利于树立上市公司良好的公司形象

企业伦理责任是一种无形投资,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回报诸环节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它可以提升企业的信誉度,起到降低经济成本的作用。企业的伦理责任是企业的财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价值的有效提升。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社会舆论的监督力度正在逐步加强,企业一旦做出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几乎会被立刻曝光,其经营成本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商业信誉度、投资信誉度会受到重创,销售市场会萎缩,其在证券市场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也会大大提高甚至受到投资者的抵制。反之,良好的企业信誉、声誉,即企业的伦理责任将树立起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上良好的公司形象,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企业伦理责任的构建从微观角度提供了一种维护证券市场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调节机制

如果说国家法律法规是从刚性的、外在的角度为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规范性的行为准则,是对责任主体的一种“硬约束”,是维护证券市场和社会基本秩序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化,那么上市公司伦理责任的构建则是从柔性的、内在的角度规范了企业更多更好的行为的可能性,是上市公司通过这种自律的行为自觉地为证券市场和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从这一角度来看,上市公司伦理责任的构建,是对国家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5.企业伦理责任的构建是企业国际化的必要条件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上关于企业社会(伦理)责任的标准也越来越多,社会(伦理)责任已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从1997年美国推出的SA8000、1999年推出的“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到英国的FTSE4GOOD,再到澳大利亚的REPU TEX,国际社会越来越看重一个企业的社会(伦理)责任。纽约交易所对申请上市的公司设立的其中一个门槛就是“是否全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如果国内企业要到国外上市,或者国内上市公司逐步国际化,就必须遵守国际企业伦理责任的标准要求。

三 和谐社会视野下实现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的路径

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的治理与实现,依赖于由法律强制、行政干预、经济调控、社会监督、责任认证、企业内部治理和企业自律自愿等方式形成的一套多层次的制度安排,按照上述制度安排在调整企业伦理责任时依层次和主体的不同,可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进行构建。

1.宏观层次上,要加强监管部门在推进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伦理责任并不是完全靠企业自身的觉醒形成的,主要是靠民众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而中国企业先期的社会(伦理)责任问题则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审核和评估在供应商中推进,政府基本上没有加入。在中国目前尚缺乏推进企业伦理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上市公司,目前,证监会、国资委等为倡导各上市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要求。作为行使政府职能的证监会等监管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的建设:

第一,切实转变监管职能,为上市公司规范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现代市场经济和证券市场条件下,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服务,上市公司承担伦理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义务,监管部门也要主动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融资环境、法律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只有建立起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才能较好地促进上市公司健康规范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履行企业伦理责任,确保证券市场的稳定,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推进上市公司社会(伦理)责任的法律化。要突出强调上市公司必须承担的基本社会责任,把上市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中。强化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强化上市公司的守法行为,在遵守国家证券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创造利润,为投资者和社会多做贡献。

第三,加大对上市公司伦理责任的宣传。通过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信息披露和其他渠道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关注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的建设,参与到推动上市公司承担社会(伦理)责任的活动中来,营造推进上市公司伦理责任的社会氛围。

第四,加强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和员工企业社会(伦理)责任知识的培训,帮助上市公司建立企业伦理责任管理体系,使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中观层次上,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投资者等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和制度安排

第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上市公司的企业伦理责任评价体系。目前国际上责任认证组织主要有社会责任国际(SAI)、公平劳工协会(FLA)、贸易行为标准组织(ETI)和工人权利联合会(WRC)等,这些组织都先后制定了各自的社会责任标准,而这些标准是以发达国家的立场、眼光和实际制定的,因此证券监管部门需要结合中国国情和中国证券市场的实际,将企业伦理责任国际标准与中国上市公司实际相结合,切实建立起一个符合中国上市公司实际的企业社会(伦理)责任标准评价体系。

第二,建立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定期披露制度。首先,需要监管部门出台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披露格式与要求,如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已颁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等。其次,使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定期披露制度化。第三,参照监管部门现已执行的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控自我评估报告及审计师关于上市公司内控情况专项审计意见的做法,使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评价制度化,并随同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自我评估一同披露。

第三,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体系。探索建立起监管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投资者等多方面参与的监督体系,形成全方位监督上市公司担负企业伦理责任的社会大环境。通过坚持关注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行为的舆论监督,加大对上市公司履行企业伦理责任的正面报道,加强对不履行企业伦理责任行为的监督,褒扬善行,谴责恶行。

第四,增强对上市公司履行企业伦理责任的激励,营造社会对上市公司履行企业伦理责任普遍尊重的氛围。如政府可将税收优惠政策和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联系起来,对上市公司慈善捐款可以进行税前列支,给予上市公司提高员工福利一定的奖励等;整个社会和监管部门对积极履行企业伦理责任的上市公司,应给予尊重和积极的评价,满足上市公司自我实现的需要,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3.微观层次上,要强化上市公司企业伦理责任的自律,提升企业的伦理境界

强化企业伦理责任,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思考,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对企业的必然要求。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上市公司需加强企业伦理责任的自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约束决策者的伦理责任行为。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逐步实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形成相互制衡的现代企业产权主体;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起“三会一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科学决策、协调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债权人参与治理机制,在改善公司治理过程中发挥债权约束的作用;强化“三会一层”的法律责任,并将其落到实处,以切实维护上市公司的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和违规处罚力度,确保投资者的知情权,改善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弱势地位。

第二,构建股权文化,营造和谐的投资者关系。构建股权文化,将企业伦理责任纳入上市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系统。上市公司应把强化企业伦理责任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哲学、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回报投资者中体现,并通过制度使之成为企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通过实施各种文化活动来推动,以提高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和社会公众中的形象。营造和谐的投资者关系,通过建立和完善电话、信函、公司网站、接待来访、路演、投资者见面会、业绩推介会等沟通机制,拓展投资者与上市公司间的良性互动,同时搭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监管部门、中介机构、新闻媒体、社会公众沟通联系平台,既利于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又可全方位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最终共同推进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和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第三,强化伦理责任意识,建立起自身道德自律责任机制。将企业伦理责任纳入上市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并渗透到公司的生产和管理中,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机制,以提高企业应有的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的道德素质,用责任意识所形成的道德力量打造卓越企业,进而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做出企业应有的贡献。一旦企业拥有了一套自身道德自律的责任机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企业成为单纯赚钱的机器,就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促使企业讲信用、商誉、道德,成为市场经济和企业利益相关各方合法权益的维护者以及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建设者。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从宏观上把握,又要从微观上落实,只有作为微观主体的上市公司都来努力,才能使我国上市公司的整体伦理责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蓝图才能早日实现,同时,上市公司也将是和谐社会的受益者。

〔责任编辑:庞远燕〕

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公司管理 相关性

在当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全球扩散和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冲击力也越来越强。许多中小企业没有经历太多的发展便流星般的陨落了,即便是一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公司也一样厄运难逃,毁于一夕之间。造成如此结果的根本原因:一是企业自杀行为导致;二是如判断、决策失误,环境变化等内外部多重因素所致,而企业自杀行为导致最终毁灭性结局的比重更大。这种种自杀行为的根源无非就是公司治理问题和公司管理问题的处理不当。这两者间的关系常常突出表现为经营者和所有者的潜在冲突,那么在企业成长过程中该怎样处理二者关系呢?看看那些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物竞天择中,虽然浮浮沉沉,却能不断地自我调适与超越,使生命力长存的企业,我们会得到这样的共性,即虽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不同时期凸现的重要性不尽相同,但都在不同程度和时期得到了关注,将它们适时协调,合理整合,这就是企业持续发展、基业长青的根源所在。而理性人假设即:“追求最大利润”,并不被其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或其追求的唯一目标,因为只有企业发展壮大,有了企业这样一个载体,它的最终目的才能得以实现。

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内涵

在古典企业中,公司的所有者就是其管理者,不存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状态,随着科技的进步发展,企业的形态也在逐步演进,特别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问题随之凸显,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主要的侧重点。

1.1 公司治理的内涵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可以说是公司治理理论的先驱,他在《国富论》中指出,“股份公司的经理人员,使用别人的钱财,而不是自己的钱财,不可能期望他们会有像私人公司的合伙人那样的警觉性去管理企业……”亚当·斯密的这些话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有些学者对于这样的问题也有所感慨:如果让另外星球的客人只是通过公司人员的个人行为来进行判断,不是首先让他们明白法律条文的话,毋庸置疑,他一定会把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看做是公司的投资者或者所有者。

现代的我们对于公司治理的内涵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这样不同的人由于侧重点的不同,或者看到的角度的不同,给出的定义就会不一样。有的人把公司治理看做是指导和监控公司的系统;有的人则把它看作为确保投资者投资回报的方法;有的人把它称作公司监管(基于监督和预防欺诈的层面);有的人把它和公司管理相互连结,称之为公司的综合管理;其实,广义上的公司治理的定义应该是包含公司内部各种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包括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员工、顾客等等。但是不论定义如何变化,如何不同,公司治理的目的都是通过监控和平衡相关利益者,达到有效监管的目的,从而完善公司整体运作,实现公司的最终目的,同时也实现公司的社会责任。

我国开始研究公司治理问题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当时我国的经济体制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候,人们也逐渐意识到亚洲金融危机从本质上讲其实是公司治理的危机。一个公司上市之后,如果在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公司投资者的利益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满足,这时投资者就不会做安心的等待,更不会致力于长期投资,从而转向短期炒作,短期炒作导致投机泡沫的产生,市场就会充分不信任充满动荡,而当泡沫最终破灭,经济危机就随之产生。之后,我国就开始致力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虽然我们的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但随着我们对公司制的研究和摸索,公司治理正在趋于规范和完善。

总体来说,如果把公司治理的研究范围界定为研究所有者、董事会和经理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把公司治理等同于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问题的有关各方(即利益相关者各方)及其代理人相互关系及其地位、作用在企业内部运作中的反映。它集中地表現出了企业利益相关者与其在企业内部的代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组织制度安排,是有关各方的关系契约,这是一种静态的要求,但是缺乏动态的监督机制。如果把公司治理看做是关于公司所有权和利益分配权的一套法律、文化、制度安排,那么这些安排就是决定公司的利益,风险、监管等怎样在不同的组成人员之间进行合理分配。

1.2 公司管理的涵义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它的出现要比企业的出现早,它会随着社会进步不断的发展完善,在一切有组织、有目的、有实践性质的活动中管理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元素。公司是人们共同创造财富共同劳作的地方,管理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元素,在公司的组织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以此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管理工作,促进企业的经济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竞争力,进一步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才能实现企业的最终目的。

公司的企业文化是无形的,是思想形态的认知,想要把它体现出来就只能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具体的行为操作,如果不把这种无形的思想认知付诸实践,这种管理理念就只能沦为一种抽象的意识和空泛的议论了。把这种思想意识的管理理念通过操作成为一套规范性的制度体系,并使得公司中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中层、基层管理人员都能够深切的感知和遵守规定和约束,公司中的群体行为和个人的行为都可以有所指导、约束,这样公司才能摆脱随意性、短期性的经营行为,为公司保持持久活力和生命力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公司管理就是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而存在的行为准则。

总体来讲,公司管理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围绕其现阶段的战略目标,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把系统观念和整体优化的要求体现出来,使管理人才、管理组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手段等方面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现代化公司管理,从而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

2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2.1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但在很多方面也不尽相同。具体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直接目标不同。公司治理的直接目标通过它的治理结构体现出来,使得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一方面使资产所有者能够实现自己的权益,另一方面又赋予经营者充分的自主权利,并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公司管理的直接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企业的最终目标。

(2)两者的主要操作者不同。公司治理的主要操作者是股东会,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董事会被看做是公司的代理人,其实是股东会的执行机关,股东作为公司的出资者对董事会拥有最终的控制权。公司管理的主要操作者是总经理,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是董事会决议的执行者,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活动,主持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3)资本构成呈现出的不同的信息。公司治理反映的是债权人权益和股东权益的不同地位和权利的问题。在公司管理方面,资本的构成只是企业的财务状况的体现。

(4)调整的频率不同。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公司健康稳定发展,公司的治理结构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不会有大的调整,但是为了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的管理通常会随着外部市场的变化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方法和决策。

(5)受外部环境影响程度不同。公司治理一般要受法律条文、规章制度的约束,受外部尤其是政府制定的政策方针影响比较大,它要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才能生存。公司管理一般受外部影响比较小,公司的经营者所做的决策一般被看做是企业内部自己的事情,因此灵活性更高。

资料来源:吴淑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的系统化思考》、《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3期。

2.2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系

虽然两者有这样那样的不同,但两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这也就回到了 “理性人假设“即企业是追求长足的发展并实现利润最大化,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满足感。公司治理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公司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从一定意义上同时包含了统治和管理的双重含义。它比较准确的表达了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制约关系,也可以将其理解为公司的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公司的治理为公司的起步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了框架结构,但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公司,需要公司管理激活整体的生命,它决定了生命运行的状况,所以生命运行的好坏是由公司管理直接决定的,但是如果想要扩大生命力,给它增加更多的活动空间,这就需要根据外部的环境的变化,对公司治理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公司治理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平台,公司管理是公司治理的一种延伸和具体化,反之,随着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公司管理为公司治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联结点就是战略管理。一般情况下,治理的主体是董事会和监事会,由董事会聘任的总经理为首的管理层则充当了战略执行主体的角色,这时,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在战略管理中实现了融合。

3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协调机制及系统整合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虽然在有些方面表现的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这就为它们协调机制的建立打下基础。协调机制就是为了实现公司追求的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公司能够健康穩定的发展,而采取的公司治理机制和公司管理手段有机整合的一种互动方式。公司治理为公司管理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并给与其框架结构,公司管理是对整体进行运作,实现公司内部良性的运转,只有让这两者合理分工,相互配合,才能是企业得到长足发展,这就要求对这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

对公司治理和管理进行整合,一方面战略管理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它是实现两者整合的联结点,股东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应该合理的制定公司的战略实施,同时董事会应当对经理层适当放权,给予经理层适度的处置权限,这样就能保证战略决策制定的科学性,由于两者的特殊关系,二者之间要保持着一定的互动关系,相互依存的同时保持适度距离。另一方面在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之间设置重合点(相关点)。如在公司治理系统中的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同时使内部控制、内部审计等机构处于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下,这样既保持了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利用公司管理系统的资源,并且可以使公司治理系统迅速掌握公司管理系统的有效信息。

公司治理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框架下产生的,它规定了公司总体的方向和整体结构,面对不同的外部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公司管理制度,它实现了公司的整体运作,带活了公司的生命,是公司治理的延伸和细化,所以不同的公司,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外部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公司管理模式,这时公司治理和公司管理在某一个时点上达到均衡。这些公司的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外部环境的多样性,管理模式要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更新状态,这时公司治理和管理就出现不平衡状态,当管理模式适应并调整了自己的结构,公司治理也重新定位,两者根据环境进行的动态调整,使得它们在新的点上重新实现平衡,因此这种平衡状态是不断的更新变化的,被称之为动态协调机制。只有这样的动态协调机制才能使企业的治理和管理实现完美结合,从而创造更多的价值。

4 结语

企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地方,公司的治理和管理为企业财富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公司治理与管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战略管理是两者的联结点,在战略管理中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并且随着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这种结合也会在不同的点上不断的实现平衡,总之,简单的将二者孤立看待显然是不科学的,狭义的着重关注权利的配置、所有权的约束问题,或偏于考虑各种管理手段的采纳都不可能使公司获得持久的活力。我们要透析二者关系,把握二者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1] 吕凌云.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大众科技,2009(10).

[2] 邓健,彭胜志.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06).

[3] 柳丽华,李鑫.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关系研究[J].经济论坛,2005(05):77-79.

[4] 向荣.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区别、联系、系统整合与互动关系[J].商业研究,2002(01).

[5] 石怀旺.公司治理与管理的比较研究[J].特区经济,2008(03).

[6] 陈华.浅析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系统整合[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8(03).

[7] 刘晓兰.浅谈公司治理、公司管理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9).

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财务管理是以价值管理为标尺,通过规范员工行为,引导生产经营过程的价值取向,实现企业的价值目标。农电财务管理是在此基础上,为贯彻落实河南省电力公司“四接轨”、“两全”管控工作要求,加快农电管理与公司管理的全面对接,进而开展的县级供电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目前河南省县级供电企业财务工作受省、市两级供电公司指导,但也仅是形式上的“代管”,为加强县级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构建了集约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推动了县级供电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焦作供电公司通过采取“统一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控、绩效考核”的管理模式,推动农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供电公司;农电财务;集约高效

作者简介:陈锴(1979-),男,湖北武汉人,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焦作供电公司财务资产部,会计师。(河南 焦作 454150)

近年来,随着农电体制改革的深入,农电财务管理作为农电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基础薄弱、资金管理不够规范、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且缺乏统筹平衡机制和统一的预算管理等矛盾日益凸显。加强农电财务管理,既符合国家电网公司“三新”发展战略需要,又能引导企业走上规范化道路,稳步推动公司经济发展。

一、农电财务管理现状

1.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电网公司“两个转变”指导思想

目前,县级供电公司有会计人员53人,全日制本科学历人员8人,占比15.09%;取得中级会计师资格人员12人,占比22.64%;平均年龄34岁。从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来看,多数会计人员不具备较强的会计理论知识,也不具有丰富的会计工作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2.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一是公司领导对农电财务规范化管理重视程度不高,宁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安全生产、扩大销售上,也不愿去加强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提升企业管理的软实力。二是农电企业会计核算、会计政策不统一,操作规程不完善。具体表现在会计科目使用较随意,政策执行前后不一致,出具的会计报表不能完全、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一名会计人员,很难通过职业判断发现、分析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更别说为企业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

3.资金管理不严格,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从认识上,农电企业没有建立“公司上下一盘棋”的指导思想,多数企业只看重本单位利益,各自为战,不能合理利用已有资源为整个地区电力服务。主要表现为部分企业资金闲置时间长,利用率低下,部分企业缺乏资金,经营运转困难,增加贷款,加重企业还款负担。从执行上,个别企业预算管理执行不到位,可控成本预测与实际执行差异较大,加上年末预算考核不严格,致使有的单位或者个人趁机而入,该花的钱多花,不该花的钱也花,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农电财务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使农电企业出现了现金净流量持续增长,由此也给农电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挑战。比如,一些农电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不断下降,电费坏账居高不下等等,给企业的发展和推进农电管理水平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从目前的农电财务管理实践来看,这些经济安全因素潜伏期长,治理难度大,如果不予以妥善、及时的解决,其负面影响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最终将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可见,强化农电财务管理,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既是提高农电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农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三、农电财务管理措施

1.制定管理办法,明确机构职责

制定《农电财务集约管理中心资金管理及业务流程》,明确“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以资金管控为手段”,按照“管投资、管耗费、防风险”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对预算及资金方面的管控力度。重点明确从以前的年度预算细化到月度预算、从资金集中管理到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思路。完善了组织机构设置:农电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心,县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县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

农电财务集约化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是县公司“预算执行监管、资金集中支付”的管理机构。机构设置在焦作供电公司财务资产部下。具体负责根据审批后的预算进行资金集中及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对县公司资金的统一调度、内部缴拔、集中监管和信息反馈等,促进县公司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縣公司总经理办公会是县供电企业的预算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公司滚动预算、年度预算方案;协调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与问题等。[1]

县公司预算管理办公室是县公司预算执行机构,负责组织预算编制、审查、汇总、平衡、上报、下达、修订、分析、控制、报告等具体工作,并向公司预算管理委员会提交预算报告草案;负责提出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解决有关问题的建议等。

2.整合会计机构,落实“六统一”政策

整合会计主体架构,原则上每个县级供电企业只保留一个会计机构,撤销下属乡镇供电所的会计机构,其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统一由县级供电企业财务部门集中办理。非独立运营管理机构、内部职能管理部门不单独设立会计主体。

统一制订《县级供电企业会计核算办法》公司财务制度、会计核算办法和财务报告编制办法,统一选聘社会中介机构对县公司年度决算进行审计,规范县公司财务管理行为,提高其会计信息质量。具体的举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1)统一会计政策:在省公司统一要求下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增强公司系统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合规性。

(2)统一会计科目:在省公司统一要求下建立县级供电企业的统一会计科目体系,与预算科目体系相衔接,提升会计科目对经济业务的反映和管控能力。

(3)统一信息标准:结合农电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制定和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促进公司各类信息的互相融合。

(4)统一成本标准:结合县供电企业财务现状,按照“尊重历史、持续改进”的原则,逐步统一各县供电企业的成本标准。

(5)统一业务流程:根据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点工作措施,在省公司领导下统一县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并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进行有效固化,形成纵横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工作流程体系。

(6)统一组织体系:按照“纵向压缩管理层级,横向归并会计主体”的原则,在省公司统一要求下调整县供电企业财务机构和会计主体架构,构建统一、高效的财务组织体系。

3.清理银行帐户,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县公司按照省、市公司推行“一行一户”,总数量不得超过7个的原则,加大了银行账户清理整合力度,严格控制开户数量,清理多余账户,优化账户结构,提高账户使用效率,银行账户总数量由原来的43个降低到36个。市公司开设集团帐户进行资金归集和服务工作,构建公司全面集中、统一管控的集团账户管控体系。市公司分别与工、农、中、建及邮政储蓄银行5家银行签订银行结算服务协议,在相应银行开设集团帐户。市公司对县公司的备用金帐户、电费收入帐户进行集团帐户挂接。通过集团帐户挂接,公司实现了对各县公司备用金帐户、电费收入专户资金情况的在线监控,县公司各账户余额、历史明细实现了实时查询,真正实现了“异地业务本地化、结算业务网络化”的要求。

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搭建资金管理平台,实现资金集中结算与归集;县公司电费等各类收入资金均以自动划转等方式及时、足额归集至市公司集团账户;所有货币性支出必须从基本账户支付,严禁现金坐支。

4.预算集约调控,实现财务与业务有效融合衔接

县公司依据省、市公司批复的年度预算,按月编制上报月度现金流量预算,市公司审核后下达执行。推行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实现现金控制与预算执行的紧密结合。未纳入年度预算的项目,要履行预算调整程序;纳入年度预算、未纳入月度现金流量预算的项目,要经县公司主要领导审核、市公司分管财务领导批准后,方可对外支付。强化预算的分析与考核,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县公司按月上报市公司现金流量预算执行情况,市公司分析考核各县公司月度现金流量预算执行差异情况,并纳入县公司企业负责人年度业绩考核。

建立健全标准成本管理体系,运用标准成本编制预算和强化生产成本过程控制。自2012年开始,根据省公司的统一部署,在两年的时间内逐步运用标准成本进行生产过程的监控。从2013年开始建立业务参数库,依据参数信息和标准成本编制成本预算;市公司按照标准成本测算、分解、下达县供电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指标,并按照动因分析法,核定成本标准,对于地区差异等客观因素将采用合理方法予以修正。县公司要在生产一线推行作业成本管理,严格按照检修项目预算开展电网检修运维工作,优化作业设计,降低作业消耗,将成本管理責任向一线班组、员工和作业层面延伸。动态维护标准成本管理体系,通过成本管理分析、绩效评价与监督,落实成本管理责任。

5.强化资产精益化管理,提升公司整体价值

推行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统一政策标准、实施动态管理、科研购置资产等管理要求,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和各责任主体间的协同机制。持续推进资产清查,不仅做到资产卡片与资产实物的对应一致;还要加强动态管理,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与生产、营销等其他业务系统集成对接。

完善县供电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细职责界面的管理关系。在省公司相关要求及原则的指导下制定无形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县供电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明细职责界面的管理关系。特别是要结合2013年开展的对于房屋建筑物、变电站等有关土地使用权证进行清理的两证办理工作,积极做好权属登记手续的完善工作。从而规范无形资产注册登记、转让许可、后续维护、权益保护等权属管理,加强无形资产核算确认、转让定价、入股投资等价值管理。

6.工效挂钩,实行资产经营考核

一是明确对县公司的考核指标:目标利润、可控费用、资产负债率。二是明确考核程序:省公司将对县公司的考核指标下达到市公司,市公司再将该指标分解下达到县公司,由市公司对其进行考核。三是明确工效挂钩原则:对县公司实行工效挂钩,县公司经理层实行风险抵押金制度,工资总额和效益挂钩。县公司工效挂钩指标为售电量和利润总额。挂钩比例各为50%。如果售电量完成了上年电量基数,县公司可得到基数工资的50%;利润总额完成上年基数,可另外得到50%的工资基数。电量和利润总额超过上年基数的部分,根据全省平均的考核增长比例,可以相应提取效益工资,对盈利较多的县公司还可以增提不超过10%的增长工资。

总之,提升农电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从逐步摸索到形成规模效应,再到实践改进与提升。每一次调整,都要严格执行省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要求,落实国家电网公司“三新”战略,加快农电财务管理与公司管理水平的对接。

参考文献:

[1]徐国华.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陈宝峰.财务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孙晴)

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供电公司资产管理主要围绕生产活动与经营活动开展,在整个资产管理过程受经营模式与投资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供电公司的长远发展。为此,本文将针对如何优化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思路进行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优化策略;供电公司;资产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社会发展中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逐步提升,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供电公司运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供电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受公司资产的影响,在不同时期供电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供电企业资产是影响本企业长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现状

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在国有企业管理中并非是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但是对继承供电公司而言,资产管理工作是否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是近年来才开始进行研究的一个新命题,在供电公司传统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并未得到重视。因供电公司运营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供电公司对资产管理的力度相对比较小,且管理水平相对比较低,与其他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工作是无法比拟的。从多数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情况来看,资产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对电力公司固定资产的清算方面,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涉及的相对比较少。

(一)供电公司资产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供电公司规模逐渐扩大,业务量随着增加,供电公司对人力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当代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情况来看,现有工作人员无论是在业务方面,还是在综合素质方面,均无法满足现代化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为供电公司安全生产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在多数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工作中,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财务管理人员将降低成本、抓收入、控制考核制度等内容作为工作重点;经验较为浅薄或者是缺乏相关业务能力的工作人员成为供电公司资产的管理者。这一现象在当代供电公司建设与发展中广泛存在,这一局面不仅会使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还会出现员工职责不明确、工作内容不匹配等现象,严重制约供电公司的综合发展。

(二)供电公司资产清算方法与评估方法不合理

资产管理作为供电公司发展的第一要务,主要设计对生产设备、办公室设施、材料的核对工作、资产价值的估算工作等内容。但是从供电公司开展资产清算工作与评估工作的具体情况来看,资产管理人员均是对实体存在、能够被肉眼看到的资产实施清算与评估工作,并没有对虚拟存在、不被肉眼看到的资产进行清算与评估,严重忽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方面的发展,对供电公司长久、稳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制度约束性相对比较低

从我国当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情况来看,供电公司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均存在制度不完善、内容不规范、机制不明确等现象,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并未严格按照交接程序开展相应的工作交接工作,固定资产自企业资产管理中出现无偿性占用现象,严重降低资产使用效率,资源短缺与资源闲置之间的矛盾尤为严重。

二、优化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具体策略

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供电公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资产管理方面存在多种问题,严重影响到供电公司的正常运行,完全无法满足当代社会发展对供电公司所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标准,需要供电公司将员工培训工作全面落实到位,构建高素质、高水平资产管理队伍,提升员工资产管理能力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资产管理质量,全面提高企业领导层对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全面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将资产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一)落实供电公司员工业务培训工作

针对供电公司资产管理队伍整体水平方面的问题,供电公司全面提高对员工业务素养培训工作的重视,定期对本公司员工开展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培训,端正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观念,并将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培训纳入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使员工能够充分认识到提升业务能力、专业知识、综合技能、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与发展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与自主性学习意识。员工通过参加专业技能培训与职业素养培训,能够明确个人工位职责,在各项激励制度的作用下,积极制度龙的投入到本公司的资产管理工作中,不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懂得刻苦专业,结合个人实际工作情况,不断开阔个人发展领域,提升个人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员工能够更好的完成个人岗位职责,提升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

(二)增强供电公司管理层资产管理意识

供电公司管理层作为本公司运营与发展的管理者,在整个供电公司建设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只有供电公司的管理层拥有良好的资产管理意识,方可引起基层员工对供电公司资产管理的意识,端正员工工作态度,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建一个良好的资产管理环境。想要提升供电公司管理层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意识,首先需要让供电公司的管理层清晰、全面、深刻的认识到资产在供电公司实际运营中的重要性与发展性,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电力企业运营中所具备的责任,使其能够在供电企业建设与发展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供电公司管理层高度关注下,供电公司对本公司员工进行严格要求,保证每一位员工均能够熟练掌握根治岗位的工作流程,熟悉企业运行的更多业务,在职业生涯中获取突出成绩。

(三)构建并完善供电公司资产投资评价指标

想要将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离不开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生成。供电公司只有具备科学的资产投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提升本企业投资决策水平,不断对本公司现有的固定资产进行完善与整合。为此,供电公司应不断将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引入供电企业资产管理工作中,根据本公司的实際情况,结合市场发展规律,将投资回收周期、净现金流量、内含报酬率、投资报酬率等指标为依据构建资产投资评价标准,深入了解投资的经济效益与技术需求,从投资源头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加强与巩固。

(四)构建良好的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文化环境

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作为供电公司发展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传统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工作中并未得到重视与关注。在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想要实现对供电公司资产管理思路的优化需要提高对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重视,从多渠道、多视角出发将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到位,明确企业发展方向,科学规划企业内部运营结构与外部发展链条,不断对整个供电公司的生产与运营环境的进行优化,全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强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有效提升供电企业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与发展力,为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内外发展环境。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工作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供电公司分别从业务培训、管理层意识、评价指标、文化环境四方面分别着手,全面提高供电企业管理者与基层工作人员对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端正员工工作态度,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全面落实到位,不断优化企业资产管理环境,细化供电公司资产管理内容,将各项资产管理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李慧娟,张佩,何青枝,李莹洁,刘冲,王恩瑞.加强资产账卡物一致性管理提高资产管理精益化水平[J].中国总会计师,2017(02):102-105.

[2]刘怡. 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杭州供电公司电网检修经济效益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16.

[3]郭佩春. 基于ASP.NET的供电公司信息设备资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17.

企业经营者公司法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收入是展示企业经营成果的关键指标,2017年7月财政部颁布新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这势必将对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和收入确认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根据新收入准则的主要变化,分析新收入准则对航天制造企业A公司在收入确认时间、会计科目应用、合同风险管控和财务人员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影响,然后对A公司的审计风险、合同管理、预算统筹和业财融合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收入准则;航天制造业;案例分析

DOI: 10.19840/j.cnki.FA.2020.06.009

收入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关键要素。2017年7月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以下简称新收入准则),该准则合并了现行的第14号收入准则和第15号建造合同准则,并与国际收入准则趋同。新收入准则在适用范围、收入确认标准和交易价格确定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不仅会对企业收入确认模式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企业内部合同管理、财务人员素质要求和审计风险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航天企业作为国家宇航系统生产制造企业,虽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但其特殊的业务模式和组织方式不可避免会受到新收入准则的冲击。为此,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新收入准则对案例公司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航天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应对措施。

一、新收入准则的主要变化

(一)收入准则适用范围发生了变化

新收入准则打破了行业的限制,适用于各行业所有与客户之间的合同,除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业务适用其具体准则外,无具体准则规范的业务均适用新收入准则,具体合同类型与其适用的会计准则见表1。

(二)收入确认模型的变化

新收入准则以“控制权转移”作为企业收入确认的标准,而现行准则以“风险报酬转移”作为收入确认的判断依据[1]。此外,新收入准则将现行收入准则和建造合同准则合并,按照“五步法”模型确认收入,“五步法”模型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三)收入確认具体应用方面的变化

新收入准则在具体应用方面主要有以下五点变化:(1)新准则明确规定了包含多项交易安排的收入合同的会计处理方式;(2)收入确认分为“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和“在某一特定时点”两种方式;(3)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更多具体的指引;(4)对于企业经营中一些特殊交易的收入确认和计量提供了具体操作标准;(5)调整了会计科目合同取得成本和合同履约成本的会计处理[2]。

二、案例公司概况

A公司隶属于特大型国有中央企业E集团,由E集团下属B公司控股(75%),联合C(15%)、D(10%)公司共同出资于2008年11月成立。A公司成立初期主要研发生产某新型号航天产品,从厂房至设备和各项工装都与以往航天产品要求有所不同,随着该新型产品首飞的成功,A公司生产能力也逐步增强,这意味着A公司在未来将承担更多的宇航产品任务,收入规模也将得到大幅提高。

A公司主要从事宇航系统产品的研制生产,虽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但A公司也在不断积极探索军民融合产业的开拓。A公司的生产任务主要来源于股东单位的指派,生产任务的图纸也由其控股股东C研究院提供,而C研究院也是B公司的控股股东。A公司营业收入主要由以下三大模块组成:宇航系统产品制造、课题研发和航天技术应用产品制造。A公司宇航产品合同主要与B公司签署,由于产品生产周期较长,故采用现行收入准则下的完工百分比法来确认收入。每月末A公司计划生产部门会根据产品的生产状况通过产品的生产进度计算出产品的完工比例,以此出具每月产品结算单,该结算单得到客户B公司签字确认后提供至A公司财务部门,据此结算单结算收入。A公司课题研发业务的客户主要为B公司、C研究院和F集团等系统内单位。由于课题研发周期较长,而费用自课题成立后陆续发生,为保证收入和费用的匹配,A公司每年底会根据课题的研发进度确认课题营业收入。航天技术应用产品生产周期较短,在产品交付的同时,业务部门申请开具增值税发票后确认收入。A公司2019年各项收入占比如图2所示。

由图2可知,A公司宇航产品制造占营业收入88%,航天技术应用占营业收入10%,课题研发占营业收入2%。

三、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的影响

虽然目前国有航天企业以完成国家任务为首要目标,但随着航天国有企业不断深入改革,经营效益逐步受到管理层人员的重视,各大航天企业均在不断提高内部经营管理水平、寻求各项降本增效的方式来提升企业的经营效益。新收入准则的实行无疑将会对航天制造类企业的经营业绩有所影响。A公司属于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的非上市公司,于2021年起适用新收入准则。本文将主要具体分析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收入确认时间、会计科目应用、合同风险管控、财务人员素质要求产生的影响。

(一)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收入确认时间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规定在某一时间段内确认收入需要符合以下三项标准之一:(1)客户在企业履行合同义务的同时即获得并消耗企业履行合同义务所提供的利益;(2)客户可以控制企业履行合同义务过程中的在建商品;(3)企业履行合同义务所产出的商品无其他可替代用途,且企业有权利对整个合同期内累计至今已完成的履约部分收取成本加合理利润。对于不满足时段确认收入标准的业务应按照某一时点确认收入[3]。

A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宇航型号产品的生产,该类型业务在现行收入准则下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从A公司角度来讲,新收入准则下宇航型号产品业务按照时段确认收入较为有利,否则产品生产周期较长,若按照时点确认收入,会导致企业各年度营业收入波动较大,且不能真实反映企业收入状况。若采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确认收入的模式,可参照时段确认收入模式中的第三条标准:“不可替代”与“合格收款权”。虽然实际执行过程中符合该标准,但是由于新收入准则中收入确认基于合同[4],公司签署宇航产品合同时,合同中应明确“不可替代”与“合格收款权”,以使收入确认有据可依。由于A公司宇航产品合同大多为一次性签署后续多年度产品任务,故还应提前组织尚未执行完合同,签署合同补充条款,以满足收入确认条件。

A公司课题研发业务在现行收入准则下按照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收入。课题研发业务的客户一般为其上级单位,在课题研发业务由于客户原因取消的情况下,A公司不一定能从上级那里取得成本加合理利润,故该类型业务可能会改变收入确认模式。

A公司航天技术应用产品均不符合时段确认的三条标准,新收入准则下应按照时点确认收入,与现行确认收入模式仍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主要收入宇航产品生产的确认时间不会产生影响,但需要完善已签署合同的条款,对其签署补充协议;课题研发业务收入确认时间可能产生变化,但是需要提前与客户商定能否签署“不可替代”与“合格收款权”条款,确定采用哪种收入确认模式前还需与审计机构协商一致,若决算审计人员与企业财务人员对收入确认模式意见不一致,将直接影响年度营业收入指标,并严重影响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考核;航天技术应用产品适用于时点确认收入模式。

(二)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会计科目应用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下,增加了合同资产、合同负债、合同取得成本和合同履约成本等相应会计科目。在新收入准则下,合同负债用来核算与新收入准则相关的预收款业务,预收账款用来核算与新收入准则不相关的预收款业务。根据A公司目前的主要经营活动,待新收入准则实施后,合同负债将直接取代现行准则下预收账款。与此同时,A公司还应增加合同取得成本科目的使用。目前,A公司为取得合同发生的增量成本直接费用化,但在新收入准则下,应先确认为合同取得成本,并采用与销售收入相同的基础进行摊销,进而费用化处理。

(三)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合同风险管控的影响

A公司经营收入和日常采购类型较为固定,客户和供应商也较为固定,合同一般有固定格式版本,但新收入准则下,现已签署的合同条款不足以支撑收入确认。新收入准则下,控制权转移方式、不可替代、合格收款权、支付方式和开发票时间等方面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订。控制权转移方式、不可替代条款和合格收款权条款的修订需要咨询相关法律部门可能对A公司带来的经济纠纷风险;支付方式的修订可能会增加A公司的资金风险;开票时间的变化可能加大A公司税会差异。由此可知,每一项合同条款的签订都需要仔细评估其可能带来的风险。

(四)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财务人员的影响

新收入准则较现行收入准则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将对A公司财务人员产生以下几点影响:(1)财务人员掌握的旧收入准则已无法满足会计处理要求;(2)财务人员的沟通成本增加,收入核算人员不仅需要事先与决算审计机构沟通收入确认事宜,还需向业务人员解释收入准则的变化对业务人员提供单据产生的影响;(3)费用报销需要更加关注相关费用发生的事由,若是与收入合同签署相关的差旅费用应辨别是否需要计入合同取得成本科目;(4)对A公司的具体业务不够熟悉的财务人员将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

新收入准则对A公司除以上四方面影响外,可能会加大A公司的税会差异,但该影响相对较小,本文对其不作具体阐述。

四、新收入准则下对A公司的几点建议

(一)提前与审计人员沟通,降低审计风险

A公司虽为军工企业保密单位,但为提高财务信息质量,年度财务报表一直由上级单位聘请的外部审计机构来审计。为避免A公司在决算审计中产生较大的调整事项,影响各项财务指标,在实施新收入准则前,A公司财务人员应提早与审计人员沟通新收入准则下各项收入的确认事宜。新收入准则本就很大程度上依附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若审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判断有较大差异,则A公司管理层至普通员工均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此外,A公司日常也有其他类型的审计,如经济责任审计等,根据以往审计经验,不同的审计机构有时对于同一业务处理意见不一。收入指标本就较为敏感,故A公司财务人员应对收入确认业务提供充足的依据,降低不同审計机构意见不一的风险。

(二)积极应对合同的修订与签署,控制合同风险

新收入准则必将导致A公司各项合同条款产生重要变化。A公司应积极组织合同管理人员、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签订现有收入合同的补充条款,或修订待签合同条款。新收入准则适用于所有行业,A公司的部分供应商为了支撑本企业的收入确认,同样也会补充签订合同条款或修订待签订条款。故A公司应积极与相关法律部门咨询合同签署或修订过程中的相关风险,重视本企业的收入合同条款。在收入合同的签署流程中,基本只有在最终的合同评审中财务部门负责人才有所参与,因此应在签署收入合同的筹备阶段提升财务基层人员的参与程度,以使得整个收入确认流程中每一环节都有据可依。

(三)提前筹划新收入准则对下年度营业收入预算的影响

A公司应提前组织相关部门梳理公司各项收入业务,在开展2021年全面预算同时预测出新收入准则对2021年营业收入的影响。由于A公司营业收入预算指标将直接影响上级各单位的预算汇总数,在预算最终得到批复后,由上级单位逐级分解批复给各子公司,A公司全年须高效经营以完成预算指标,否则公司各级人员考核分值较低,将直接影响员工薪酬,降低员工工作积极性。

(四)提升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积极推进业财融合

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提高才能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而高质量的财务信息才有助于企业经营决策者制定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A公司应积极组织财务人员参加各机构举办的新收入准则培训,使财务人员得以及时准确地掌握新收入准则的要点。此外,税务人员应编制A公司涉税信息表,可清晰展示会计收入和税务收入的差异和来源。新收入准则下收入确认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为真实反映企业经营收入,A公司应不断推进业财融合,积极组织财务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学习航天产品生产制造流程,并真实了解航天制造企业的具体经营活动过程。

五、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新收入准则对航天制造企业A公司的影响,发现新收入准则对航天型号产品和航天技术应用产品的收入确认基本不产生影响,但航天制造企业需要对相应的收入合同条款进行修订以支撑收入确认;航天制造企业的课题研发业务有可能会改变收入确认模式,企业仍需与客户和审计机构沟通协商合同修订及收入确认模式选择事宜。在新收入准则即将实施的背景下,本文对航天制造企业提出了以下四点建议:首先,航天制造企业应积极与审计机构沟通,使得双方对收入确认模式的选择保持一致;其次,企业应积极应对新收入准则带来的合同风险;然后,航天制造企业应提早统筹测算新收入准则下2021年营业收入指标,摸排出新准则对收入指标的具体影响金额;最后,航天制造企业应积极对财务人员进行新收入准则的培训,并加强财务人员在合同签署中的参与程度,逐步推进业财融合。AFA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新收入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发布实施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7(16):8-10.

[2]焦桂芳,陆秀芬.新旧收入准则对比分析[J].会计之友,2018(8):140-143.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9 .

[4]王香冰.关于新收入准则对军工企业收入确认的影响[J].会计师,2020(1):76-77.

(审稿:王远伟编辑:贾璐)

上一篇:电子商务信用建设论文范文下一篇: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