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23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引入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是一个极大挑战,同时是一个值得进行深层次研究的课题。SWOT分析法的应用有助于更客观地剖析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商务英语教学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利与弊,通过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商务英语教学的手段与理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 SWOT分析法 信息技术 商务英语 自我主体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技术的不断发展,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灵活、便捷。在百度搜索上输入关键词“学英语、无师”,搜索结果共有约425,000个相关内容;输入“英语自学软件”,相关搜索结果更是达到令人吃惊的7,690,000个。环顾市场,各种所谓的英语翻译软件、写作软件、人机对话口语软件等学习“神器”比比皆是、琳琅满目。而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语言学习产品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6月,麦可思公司发布《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红黄绿牌”专业榜单。在本科类的红牌专业榜中,英语专业赫然可见;在专科类黄牌专业榜中,又可以清晰地看见商务英语专业的踪影。这一调查结果与2011、2012年基本相同。社会上,“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终将消亡”、“英语学习软件必然取代英语教师”等观点甚嚣尘上。诚然这些观点有其偏颇的一面,但基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技术的语言教学对于传统语言教学,特别是商务英语教学产生的冲击是不容回避的;造成的影响也值得深思。SWOT分析法的应用将有利于更深入地审视信息技术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发挥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化解威胁,使商务英语教学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改革、发展和提高。

二、关于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或优劣势分析法,最早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用来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strength)、竞争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结合起来。随着对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战略决策的研究不断深入,该分析法近年来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方面得到了应用。从个体微观企业到国家发展战略决策、从个人的发展规划到国民文化素质建设、从经济政策的制定到教育制度的改革,SWOT分析方法均为最终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运用SWOT分析法有助于客观看待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因素(SW)和外部因素(OT)所发挥的作用,从而寻找积极、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素,对负面、不利的因素加以控制或规避,并发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制定最佳解决方案,明确发展方向,从而最终实现发展目标,取得最佳结果。

三、通过SWOT分析法看待信息技术对于商务英语教学的影响

1.Strength——资源的丰富、手段的多元、情景的仿真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材上的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多样化的需求,也无法达到社会对于人才复合型素质的要求。同时,教材编写和出版的周期性原因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这种情况往往造成所学内容与社会需要脱节的问题,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商务世界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理论、新术语无时无刻地涌现,保持与世界发展同步十分重要。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迅捷地得到最新的商务信息及商务动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要求,利用这些信息和资源对教材进行弥补、取舍,使课堂内容更丰富,更能满足学生实际需要。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任务式教学法的深入开展,使教学更加实用、更具针对性。根据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1996)在她的专著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所提出的TBLT(Task Based Language Teaching: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理论,商务英语教学应使学生在实际任务中了解工作环境,明确岗位职责,同时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纵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开展日常工作的必备手段,语言交流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考量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具有合格素质的重要标准。信息技术、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一大亮点,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使教学成果能够更直接地反映于社会实践。

互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教学营造了更加真实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以SimTrade实习实训平台软件为例,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互动技术依托互联网建立几近真实的虚拟工作环境,直接开展仿真工作,亲身体验商务工作中的各个环节,感受实际工作中风险和乐趣。这种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方面的转变,有助于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构建E+C的学习模式。新的教学模式以现代化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2.Weakness——因材施教的优势无法体现,教师的作用大幅度削弱,情感培养缺失

过度依赖依托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信息技术作为主要教育手段容易导致对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当代教育界公认的现代化教学理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互动多媒体技术进行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实现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的教育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高科技工具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高科技手段再現出来,那么教师会成为高科技的奴隶,起到“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造成“以机代教”的不良效果,反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视听代替语言交流,人际双向交流被人“机”单向交流代替。信息时代的学习软件、教学工具集声音、画面、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学习的兴趣。但是“依托”与“依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性的交流应该是最有效的教和学的途径。英语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语言学科,必须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大量的交流才能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计算机多媒体尽管是先进的现代化教学工具,但由于缺乏自然语言,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手段,过度依赖多媒体技术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信息技术容易造成学生情感教育的缺失,從而阻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所应具备的特征是:语言水平到位、专业知识完备、工作技能扎实、职业素质出色。人机交互式的语言学习模式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大幅度减少,因而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情感投入也随之锐减。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教育在人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中起到极大的作用。仅仅依靠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进行教学不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合格的职场人和社会人。

3.Opportunity——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工程的启动为信息技术与商务英语教学的结合提供了契机

进入新世纪后,基于现代化职业教育手段的需要及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成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关注的重点、热点。201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教高厅[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目标,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这项工程旨在依托开放性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多媒体技术,将课程的服范围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面对面的教学方式,扩展到远程的教学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教学理念和高校服务功能的转型。这项工程的关键目的是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职业院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这项工程的建设不但对教学手段革新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为教学理念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丰富了教学手段。如何协调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之间的关系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当前信息技术教育背景下,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引入,强化学生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方法与观念,从而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有效教学方式,真正产生高效互动、有魅力的课堂与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正在或即将从事的商务领域专业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从一个主题跳转到另一个主题,从一个概念跳到相关演示,灵活地在各知识节点上自由浏览。这种探究式和个性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自控性得到提高,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平台,利用高新技术从而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交互,学生与老师交互,学生与学生交互的多向互动教学方式,交际法教学手段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进了教学理念的转变。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的引入,不但使课堂教学的组织更多元化,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式”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更主要的是创建了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延伸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学生语言水平上的差异、学习习惯上的差异,导致其学习特征上的不同,从而造成其多元性的学习需求。传统授课中“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必须加以转变,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需施教的要求就更加突出与迫切。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便于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喜欢和学习目的获取丰富学习资源,而不拘泥于课堂中、教材上的有限信息。丰富的拓展资源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吸收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从而实现语言能力提高、专业知识增长、工作能力培养三方面的目标。同时利用网络交流平台,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信息分享、经验交流和答疑释惑,从而建立“授课点精华,自学是重点”的交互式教学模式。

4.Threat—所谓的“威胁”其实是对教师与学生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对于出身于语言教学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对商务英语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新的威胁,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对于师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必然会被时代抛弃。2004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Punya Mishra和Matthew J.Koehler提出的关于技术、学科内容和一般教学法相互关系的教师知识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为专业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2006年,两人在《技术教学内容知识:教师知识的一种全新框架》一文中,明确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专业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即TPACK知识(融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框架。TPACK是一种将信息技术融入于学科教学法知识体系,为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优质教学奠定了基础,创造性地将信息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三种关键知识整合成为有机整体。TPACK知识框架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运用合理恰当的教学技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拓展教师的信息化教学,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更好地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不断发展。专业教师不仅是系统知识的传授者,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管理者、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同时要成为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开发者。具体到商务英语的专业教师重点应做好三点知识的融合,即:信息技术、语言应用和商务业务的融合,培养教师进行信息化语言教学的能力、信息化业务训练的能力及英语环境下开展商务工作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对于专业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课题,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也是一个巨大挑战。“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是在新的环境下,学生需要回答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作为学习主体,对于自我主体意识的激发成为了左右自身发展的关键。自我主体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我主体意识是保持学习热情的重要因素,是保障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内在动力,而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提升需要重点解决学习自主性和自觉性两方面的问题。所谓“自主性”是指;由于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大量引入使得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双主式”的教学模式得以确立。面对丰富、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探索,主动发现,信息技术成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和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有了更大自主选择权。学生在自主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与教师进行交流,选择对自己有益的、自身需要的资源用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能力。所谓“自觉性”是指:学生容易在面对丰富、多元的信息时迷失学习重点,这时除了教师应给予必要指导外,更需要学生发挥自觉性关注学习重点,排除不必要信息的干扰;同时,在新型技术大量引入教学的初期,面对丰富的资源与信息,必然会在短时期内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然而随着大量信息带来的新鲜感的逐渐消退,学习效果必然有所减弱,所以为保持学习效果的持续强化,也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自觉性;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自觉协调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两者的关系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任何一个方面的忽略多无法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自主性是自我主体意识确立的前提,自律性是自我主体意识确立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正确地在学习中坚持这两个方面是学生必须解决的两个问题。

四、结语

基于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互动技术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商务英语教学构建了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交流与互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形成和实践。诚然如同一切新兴事物的产生一样,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实践,特别是商务英语教学,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震动与冲击,其中不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但信息技术的引入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SWOT分析法全面地看待其得与失,理性评判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充分利用其时空不限性、资源共享性、实时交互性和虚拟性等优势应用于教学实践,这对于商务英语教学手段与理念的优化,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教高[2012]1号.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

[2]教高廳[2012]2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

[3]鲍文.多媒体、网络技术下的国际商务英语教学原则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446-447.

[4]顾小清.主题学习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用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5.

[5]李美凤,李艺.TPCK:整合技术的教师专业知识新框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74-78.

[6]李群.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J].理论月刊,2006,(6):87-89.

[7]张淑琴.提高力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教育研究,2011(6).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2007年, 我国软件收入5834.3亿。2008年增长22%。2008年的前五年, 平均的增速近40%, 08年的收入比五年前增加了五倍多, 2009年, 我国软件产业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513亿元, 同比增长25.6%, 企业数增长了3倍。从业人员现在到了170万。平均增速是21%。与此同时, 我国软件出口142亿美元, 同比增长39%。

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不利影响, 国家提出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计算机提升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软件及信息服务培育”列入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六大工程。巨大的增长拉动这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各大权威人才中介机构竞相发布的数据报告称, IT行业在职场上异常活跃, 软件工程师的需求继续猛涨, 全年一直位于所有行业之首。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每年至少在30万软件人才缺口并且这个缺口还在以每年20%~30%左右的速度增长。

因此, 培养软件技术人才, 将不仅促进学生就业, 也将为软件行业的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

1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就业为主要目标

近年来, 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处于低谷时期, 但是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得人才的需求仍然比较大。这种矛盾也就反映了学校才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它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能很快得融入社会, 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就业为主要培养目标的。

明确了这个目标以后, 根据社会的需求, 本专业应定位于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和软件应用人才培养。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丰富的实例教学和扎实的实践实训, 培养“T”型软件人才, 学生德才兼备, 既有够用的知识基础, 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既能实现小组织协作开发, 又能适应大规模软件团队开发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全面发展, 具有较强的软件分析、设计能力, 具有较强的编码能力和软件技术应用能力, 具有较强的学习创新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

在学生毕业后, 他们能从事的职业可以有以下岗位。

(1) 在软件企业从事软件设计、编码、测试、维护、销售及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

(2) 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信息技术部门从事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网站建设、系统维护、软件技术支持等方面工作。

2 确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目前,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存在得最大问题是不能够直接上岗。学生就业时感觉学校所学知识没用或者自己专业水平不能达到要求, 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得需求。因此,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可采取以下方式。

2.1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 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的方式

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弱, 也没有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 所以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 有的学生在一个学期学习完成以后, 都不知道该门课程有什么用?针对这种情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的方式, 也就是在课程中通过一个实际项目贯穿整个课程, 而在每个知识点又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景, 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任务驱动所采取得主要步骤如图1所示。

2.2 在毕业综合实训过程中, 采取“专业+公司”的培养方式

实现“专业+公司”的培养方式, 也就是将即将毕业的学生由专业教师带队带入到软件企业、软件实训基地中去。这种方式使软件技术专业与软件企业更为紧密地结合起来, 为教师项目开发锻炼和学生职业能力训练提供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 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态度和习惯的形成。

在该模式下, 教师与软件技术人员角色的转换, 学生与员工角色得转换, 使得教师实际开发能力提高,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这无疑是提高了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加强课程建设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点。计算机教学要求课程的开设和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 教学内容应该反映计算机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在选择课程方面一定要很强得针对性和实用性, 让学生毕业后能直接使用。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地组织、编排教学内容, 要以实践技能训练为中心, 把理论知识融合进来, 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 又能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必须的技能, 而且要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 尽可能地实现零距离上岗。如果在课程选择上过于追求面面俱到, 到最后也只能是万精油, 每样都知道, 但样样都不精, 反而不利于就业。在教材得选取方面, 对于过时、落后或者没有任何实际应用知识的教材, 一定要舍弃。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 应侧重于选择操作性强的教材, 避免选择太注重理论的教材。

4 结语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中软件技术专业要想取得成功, 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提高质量, 办出特色, 跟上发展的步伐, 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持。

摘要: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应该如何建设才能适应市场得需求, 满足当今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 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者应该思考得问题。本文从软件行业现状,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学模式, 课程建设方面对软件技术专业建设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职业能力,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 2006.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 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讲授+上机。即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或操作演示, 然后再由学生在上机环境下通过练习对知识点进行复习与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会产生以下缺点。

1.1 理论与实际脱节

教师在授课中讲授的内容, 主要是满足教学大纲或者教材的要求, 而不是解决一项实际问题。这些知识只是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可能”会遇到, 不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的紧迫感,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也因此会显得空洞、呆板。

1.2 讲授的内容不能及时验证和巩固

学生上机实践往往会和理论讲授相隔一个时间段, 使得讲授的内容没有得到及时的验证和巩固, 降低了教学效果。

1.3 缺乏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上机主要针对讲授中的一个或多个知识点, 实践内容简单, 涉及知识面较窄, 学生缺乏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 对所学知识不能进行综合应用, 一旦面对实际项目, 将会出现一种无从下手的感觉。

2 行为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 又称为实践导向、行动导向, 是20世纪80年代由德国兴起并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行为导向教学法强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以提高职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和行为活动, 脑手并用, 行知结合, 来达到培养和提高职业能力的目的。行为导向教学法于1999年通过中德职业资格证书合作项目引入中国, 受到职教理论界和学校师生的欢迎, 成为是目前职业学校实践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3 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于2008年承接了重庆市市级教改项目《软件技术专业项目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来, 积极探索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组建了2届共4个教学实验班。由于我院教学采用“2+1”模式, 专业课程主要集中在大二阶段, 所以此次教改实验对象主要针对大二学生。

3.1 确定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思路

(1) 以项目驱动为主实施教学, 结合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将整个软件技术专业二年级所要求掌握内容贯穿到一系列项目中, 根据项目需求决定在每个阶段要讲解的内容。

(2) 阶段性授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多科独立, 并行推进, 这种方式使得知识或技能很难综合应用, 授课进度与项目的进度要求不能适应。采用阶段性授课, 可以在某个时间段内对项目所需知识集中讲解, 使得授课内容与项目要求保持一致。

(3) 以项目组为单位实施项目开发, 各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 以此来实现公司环境的模拟, 同时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 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4) 授课以学生为中心, 鼓励学生自学、互学。教师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 教师的作用主要以管理、引导、辅导为主。

3.2 建立行为导向教学的基本环境

(1) 建立“教学训”一体化教室。

每个班级拥有自己独立的教室,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每个教室配一台教师用机。这样既便于教师在理论讲解或者操作演示后, 学生能立即动手实践, 也便于学生在项目开发过程中, 保持环境的稳定和工作的连续性。建立一体化的多功能教室是软件技术专业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

(2) 建立网络与信息化环境。

建立内部资源服务器,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便于学生下载、上传教学资源和进行技术交流。

(3) 师资配备。

行为导向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除了能理解行为导向教学方式、内涵, 有着较高的授课技巧外, 还应该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 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另外亲和能力也很重要, 可有利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加强师生交流, 便于有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每个班级以配备2名专业教师为宜, 太多会导致教师间沟通困难, 太少则会使教师任务量太大, 教学效果下降。

(4) 改革考核方式。

取消传统以期末卷面考试、上机考试来确定成绩的方式。对学生完成的每个项目进行答辩, 最终成绩根据每个项目完成情况、答辩成绩综合确定。这种考核方式既突出了高职教育“理论够用、实践力强”的特点, 也能够保证学生在任一阶段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3.3 制定授课计划及进度安排

合理的授课计划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基础。依据实施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教学以项目驱动方式开展, 因此, 授课计划的制定也将围绕项目来进行。项目开发计划见表1所示。

3.4 项目选择

项目最好来来源于实际生产、生活。项目完成的结果, 能够是一个完整、独立、具备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学生因完成项目而产生的成就感会促使学生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和改进。

3.5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应充分体现整个教学以项目开发为核心, 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思想。现以《教材管理系统》开发为例来探讨教学实施过程。《教材管理系统》属于表1中“数据库开发项目二”中选择的一个项目, 主要知识点应包含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编程、软件工程、分层设计思想等。教学主要流程如下。

(1) 项目导入。

教师提出项目, 给出项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关的职业情景, 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以及项目的质量、时间要求、项目主要涉及知识点、新技术及其重点、难点和相关参考资源。项目提出的时间最好在前一个项目完成时间前一周左右, 因为此时部分同学已经完成项目, 或完成主要的技术工作, 任务相对轻松。

(2) 知识铺垫。

针对对项目中要用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讲解, 该项工作在项目提出后立即进行。在本环节, 主要需要讲解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流程、软件项目管理、数据库建模及分层设计思想及实现技术。在讲解前期阶段, 由于前一项目尚未完全完成, 讲解内容以概念性、理论性知识为主, 在后期则以技术和实践性知识为主, 并在讲解后立即进行针对性实践练习。

(1) 小组分工与进度计划。

项目正式启动。每个小组内部确定每个成员在项目中承担的角色和主要任务并制定项目计划, 教师在此过程中负责向学生提供建议, 并审核计划的合理性。在不同项目中, 小组成员所担当的角色会发生变化, 这有利于学生能了解、熟悉每一角色应承担的工作。

(3) 需求获取。

在项目提出时对项目需求的讲解并不细致, 另外学生在通过学习之后也会针对项目提出新的想法和问题, 所以需要教师对需求进行进一步讲解。在《教材管理系统》中, 我们还特地邀请教务处相关人员对当前教材管理工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希望项目能够达到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录像, 便于学生获取需求, 同时也可以作为下一届学生项目需求获取资料。

需求获取的另一个途径是让学生通过网络了解其它相关系统, 通过对比、综合并结合项目实际要求来了解需求。

(4) 需求评审。

对学生完成的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评审, 这既是保证需求正确性的手段, 也是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需求评审分为两个阶段。

①班级评审。指导教师抽取1~2个小组的需求分析报告,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发现其中的优点、不足和改进措施。该过程实际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需求评审。

②小组内部评审。即以小组为单位对需求分析报告进行讨论, 找出需要补充或者改进的内容。参与者除了小组成员外, 可以是小组邀请的其他同学或教师。该过程实际是学生对软件工程中“需求评审”内容的一次实践活动。

(5) 系统设计与评审。

该阶段实现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各层之间接口设计、主要类设计等。和需求相同, 对最后形成的设计文档要进行评审。

(6) 系统编码。

编码是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技术。在此阶段, 教师主要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学生解决一些较高难度问题。对于一般问题, 则引导学生通过与同学讨论、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自行解决。

(7) 项目考核与总结。

项目考核通过对小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审和对每个学生进行答辩进行。通过考核,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对知识或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 以有利于下一阶段教学的开展。

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对项目结果、项目过程进行总结评价,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 特别是共性问题和重、难点要予以深入分析和突破。

(8) 项目展示。

项目完成后, 对项目成果进行一次公开展示并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整个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整个项目的进度和质量监控。教师可以通过要求个人和小组定期报告进度 (例如填写进度报告表) 来监控进度, 通过对代码和文档抽查, 检查质量和进度, 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以确保项目按时保质地完成。

4 行为教学法实施效果

实施行为导向教学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与未实施行为导向教学的其它班级对比, 两个实验班的总体水平远远高于其它班级。在学校组织的软件作品大赛中, 实验班获奖作品数占总获奖作品数70%以上、并包揽获奖名次的前三名。从就业情况看, 实验班就业对口率为40%以上, 2倍于其它班级。

5 结语

行为导向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加强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行为导向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次改革, 主要思想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项目驱动为主线, 以实际需要来安排相应的理论集中讲解, 将所需知识自然引导出来, 以不断的过程监督和评审来总结巩固学习的成果。实践证明, 以学生实做为主的行为导向的综合开发能力。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1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软件技术专业已成为众多民办高校的重点专业,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始终存在着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 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 由此出现顾此失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差的局面, 导致许多学生在毕业后还得参加一些培训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才能就业, 显然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用人需求产生了严重的脱节现象。综合分析, 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因素如下。

1.1 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民办高职教育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有较好的优势, 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有些单一。

1.2 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虽然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但始终未能与当前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同步前进, 不能将目前主流的技术知识引入专业课程。

1.3 实践环节缺乏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都以课程设计作为实践的重要环节, 但这些实践环节普遍都存在着实践周期短、强度不够、效果差的现象, 并且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实践环节。

1.4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 教学任务繁重, 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工作, 缺少项目的开发经验, 所以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2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

综合以上分析, 结合笔者在软件公司以及民办高校从事一线教学多年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2.1 课程改革

目前许多民办高职院校都是由校内课程组教师自主独立开发课程, 而且课程里面的知识内容陈旧, 已无法适应该领域的发展, 这里提出的课程改革主要是采取把企业带入学校、带入课程, 由企业里面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与校内课程组的教师共同研讨如何建设课程, 长期沟通交流, 避免校内教师闭门造车, 这样也能有效的保证学生学到的东西不是社会上所淘汰的。此外, 加大力度建设特色精品课程, 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 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里利用此平台更好的进行自学。

2.2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 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中掌握技能, 形成职业能力。教师讲课要“精讲”, 也就是在学习知识内容上围绕当前和将来精心选择, 突出“技术应用性”, 不过分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在教学中不是面面俱到, 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知识要点, 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在项目中去深入体会和领悟。整个过程完全采用项目案例式教学, 在项目中贯穿课程知识。项目的选取必须得当, 最好是企业里的真实项目或由课程组教师自己开发设计的项目, 教师应该熟悉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 在项目中逐步引导学生, 手把手教, 直至学生完成该项目为止, 最后由教师认真总结其中的问题与不足, 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 使学生能在下一个工作环境中引起重视。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专业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也是每个民办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应该通过在职学习、参加进修和培训等方式来加深专业理论知识;定期深入企业接受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提高自身能力, 使自己能始终站在本学科的技术前沿, 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此外民办高校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 可采取内培外聘的形式, 培养理论型专业课程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 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提高的机会, 也可招聘在企业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校从事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

3 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改革

3.1 加强校企合作, 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 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必须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 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去实习, 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 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 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 掌握该领域内计算机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习基地, 可以让学生有参与真实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 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 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 学生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 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而也锻炼了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3.2 引进企业外包项目, 师生合作共同开发项目

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 引进企业外包项目入校, 组织一批有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参与外包项目的开发, 同时每个教师可带领3~6名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 一方面可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使得教师的项目经验更加丰富, 同时学生在校也能参与到真实项目的研发, 累积一定的实战项目经验, 为今后的就业打好一定的基础。

摘要:针对目前民办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通过分析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的现状以及目前软件企业用人的需求, 从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 阐述如何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 开展校企合作以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教学改革,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 顾荣.关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0.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 “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实质内容是让高校学生进行2年课程学习, 再加上1年实际的企业实习, 此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使学生提前熟悉了解社会工作, 但是也特别容易在此过程中出现脱节问题, 若在这2年学习生涯中, 完成了课程学习, 但是若在最后一年学校未与企业进行实践沟通合作, 那么既会增加企业管理难度, 同时也会增加相对成本, 最终导致企业和学校都失去了双赢机会。针对此现象, 学校和企业都必须要提高对“校企合一”培养工作的重视, 在这3年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教学作用, 企业主导实践的作用。与此同时, 需要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学生参与到企业软件项目实训活动中, 在此过程中, 需要企业相关工程师参与到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 对其进行正确引导, 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难题。在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 让其真正了解软件技术工作氛围和相关企业文化发展, 为培养其软件技术专业意识做出良好的铺垫[1]。

(二) 软件嵌入式模式

在实际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时, 需要以本企业实际开展的项目案例为主要内容依据, 并且要有效结合“高级编程”、“网站开发”、“数据库应用”等, 只有将这些核心课程内容融入到其中, 才能更有利于“做—学—教”一体化实践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 教师也可通过自身对软件技术应用、开发经验, 正确灌输给学生, 进而增加学生技术专业知识储备量, 为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 “顶岗实习”式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式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同时, 也是促使学生将软件技术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操作环节中的重要基础保障, 将此模式应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 既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仿真实训中得到充分锻炼, 又可以使其完成顶岗实习任务。

二、“校企合一”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

(一) 有效结合企业软件技术项目案例

在实际开展教学管理过程中, 需要将企业化管理模式有效结合到其中, 并采取角色分配方法, 在此过程中, 可让学校相关领导、老师以及学生都参与进来, 分别担任项目主管、程序员、测试员等相关角色。在实际开展项目案例教学时, 可将其以板块形式进行划分, 同时, 也需要将知识重难点有效结合到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在实践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点的实质意义, 进而, 增加学生的扎实程度, 与此同时, 也能够充分锻炼其实践能力, 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以及软件市场发展情况、发展特点, 培养其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

(二) 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

课程教学和资源是开展“校企合一”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保障基础, 同时也是“校企合一”整体的关键性建设条件。此措施开展实质目的是让学生在熟练掌握软件知识、软件技能等课程内容基础上, 进一步做到满足现阶段人才发展要求, 进而达到人才快速培养的各项标准。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1) 通过此措施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发展方向。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以及企业领导要正确引导学生确定自身发展方向、发展目标, 使学生能在毕业后朝着程序编码、软件服务以及软件测试等方向选择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在此过程中, 学校以及企业都要深入去了解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人才的各项要求, 同时, 也要结合学生实际认知发展情况、发展规律, 去建立健全相应课程体系, 此体系可由专业基础知识、岗位实践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等组成 (2) 在建立健全课程体系基础上, 可将一些软件技术企业发展成果结合到实际教学中, 这样既能够激发起学生信心、挑战心, 又能够将成果教育更好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其中, 技术发展成果可包括:技术证书、开发资料等等。 (3) 在学生正式参与到实践活动前, 企业需对学生做出全面了解, 做到充分了解学生兴趣爱好、能力优势与不足, 再采取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课程, 通过利用综合实践能力课程教学板块,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软件项目开发过程中,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其创新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锻炼其综合实践能力, 进而实现个人价值, 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出良好的铺垫[2]。

(三) 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

在落实“校企合一”人才培养工作时, 既要将重心放在软件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上, 同时也要放在学生对各项技能掌握情况等方面, 并根据掌握情况、发展情况做出及时评估与指导。通过此培养策略, 既能够提高学生知识、实践能力、教师教学质量, 又能保证让学生充分达到人才发展需求。其中, 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必须要包括:专业成绩考核、专业能力等。除此之外, 也可适当开展座谈会、企业评价等活动, 以此来评价学生专业学习成绩、专业能力、实践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充分做好调查工作, 这样才能更加准确了解到学生就业情况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对企业的评价, 通过以上内容, 进而去评价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内容, 为学生今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知, 开展“校企合一”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今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 学校以及软件企业必须要提高对其的重视, 加快落实各项培养工作, 根据学生实践发展特点、市场发展需求制定相应实践计划、教学计划, 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供坚实基础保障。进而, 也能更好的满足现阶段各大软件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保证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 为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奉献自己一份力量, 从而, 进一步促进软件技术的长久、稳定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飞速发展, 软件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需求也随之而急剧增多。高校是培养软件专业技术人才重要基地, 同时, 也是创新软件技术重要基础保障, 可以说, 人才的培养在高校以及软件企业发展中都充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软件技术,校企合一,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许丽花.软件技术专业“校企合一”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 2016 (7) :160.

软件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1 实训课堂教学管理现状

当前的软件技术实训课堂, 虽然摆脱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 教师凭借“一间教室、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引导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技术等新的教学技术方法, 把教学主体转变为学生, 但是仍然出现了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 在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听音乐等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是大部分学生并未真正意识到自己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并未真正被调动。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调查表明, 大多就业困难学生存在能力缺失, 主要表现在专业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低下、品格养成欠缺、创新意识淡泊、职业目标不明确等。因此, 加强实训课堂教学管理新方法势在必行。

2 实训课堂教学管理新方法

要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基本行为特点的情况下, 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2.1 思想教育为先

经常与学生交流, 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对学习的看法以及对老师教法的认同感, 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做及时调整。介绍软件行业发展动态, 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 熟悉自己学习的领域, 并且有规划地做好准备与积累沉淀, 让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 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增进感情, 从为人处世方面引导学生学习, 尽量少从学习本身方面来硬性做要求, 用建议的方式替代规定和要求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从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来学习, 转变成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学习。

2.2 训练沟通表达能力

每次课前三分钟, 抽取一名学生进行发言, 学生分享自己近期的见闻中最深刻最有意义的事, 不限制主题, 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一是极大限度锻炼发言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是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是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是增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2.3 教学过程组织分阶段、分组、分层次

整个校内实训教学过程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技能知识学习。

本阶段的任务是学习项目中需要应用的新技术, 训练学生快速学习能力以及软件技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学生的分组方式采用好中差搭配, 每个小组由基础知识较好、一般和较差的同学共同组成, 每个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针对知识点学习设置的特定项目。学习过程中, 小组成员相互帮助, 协作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二阶段:基本技能知识巩固。

本阶段的任务是对第一阶段所学专业技术的应用, 学生对第一阶段所学知识做项目编码能力的转化。学生分组按自由选择为主, 导师局部协调。每个小组仍然选择好中差的人员搭配, 组长和组员双向自由选择, 教师对小组人员过多和没有被分组的学生进行协调, 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分组并且参与到整个过程。抓住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强的特点, 这种方式让学生有危机意识, 害怕没有小组选自己, 从而侧面促进学生认真努力学习。

第三阶段:专业技能知识应用。

本阶段的任务是应用前两阶段掌握的专业知识, 完成一个商业项目。学生分组将水平相近的同学组成一个小组, 打破小组成员之间的心理优势,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促进, 协助完成项目, 对基本技能知识进行巩固和拓展。

第四阶段:总结、查漏补缺。

本阶段是对实训过程的个人总结, 对所学技能进行查漏补缺。学生分组完全打乱, 学得好的同学对学得差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助, 带动所有学生一起进步。增进学生之前的深度交流, 提升他们之前的沟通能力, 用学生带动学生, 让他们用同龄人的思维去理解和解决问题。

2.4 采用六部教学法

实训导师和学生都明确教学目标, 从而可以从教和学两方面提高效率;突出自学, 显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实训导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助手”或者“工具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 导师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组成员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把个体的学习与小组成员切磋统一起来, 就能产生相互学习、相得益彰的效应, 最后总结分享。一方面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 通过最终解决问题获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感, 增强学生自信心, 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另一方面, 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协作意识以及沟通交流等综合素质。

2.5 以比赛驱动学习、以就业引导学习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一些校级、市级和国家级的软件行业比赛, 比如正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二课堂软件设计大赛, 工信部组织的蓝桥杯全国软件大赛, 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通过参加比赛,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学生顽强拼搏的斗志, 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摘要:软件技术专业校内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从大学课堂到工作岗位的桥梁, 是实现由理论知识教学到工作实践过度的有效方式。为了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探索一种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式。该方式应做到严格要求学生, 尊重学生, 发扬教学民主,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创造一个自然批判的学习环境, 激励学生从专业角度思考问题, 确定责任, 将学习从外在需求转变为内在需求, 让学习过程变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过程。

关键词:校内实训,学生,教学管理,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软件市场现状调查及未来走势预测报告:2014-2015年.

上一篇:医药行业分析报告范文下一篇:建筑工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