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

2023-09-20

烹饪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1篇

2、基于职业素养视角的高职烹饪思政教育探讨

3、关于将烹饪职业道德课程纳入烹饪类专业教育体系的思考

4、中职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5、烹饪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

6、这些烹饪方法 冬季更适合

7、课程思政视角下烹饪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8、烹饪专业全科阅读推荐读本导读

9、技工院校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10、关于新形势下中职烹饪教育的改革

11、文化创意视角下的便携烹饪电器设计研究

12、浅谈中职烹饪专业《烹饪营养与卫生》课程的教学优化

13、智能烹饪小助手的设计与实现

14、陕西省烹饪餐饮行业协会倡议:筑牢安全防线

15、探究食物原料在烹饪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及对策

16、高职院校烹饪专业顶岗实习常见问题及对策

17、低温烹饪的特点及绿色烹饪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探索

18、烹饪西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19、浅谈特殊背景下烹饪专业班级建设

20、烹饪的冲突:当厨房打仗的时候

21、中职烹饪一体化教学中双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2、食物营养成分受烹饪方法的影响与保护措施

2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烹饪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研究

24、精准扶贫背景下,中职学校烹饪专业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5、工匠精神在高职烹饪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

26、在高职面点烹饪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手段的实践途径

27、中职烹饪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28、2021世界川菜烹饪技能大赛作品大赏

29、烹饪文化与中职教育烹饪教学改革探讨

30、重视中职烹饪专业教学,培养烹饪技能人才

31、浅谈烹饪教育改革 优化烹饪课堂教学

32、中餐烹饪专业《中式面点》课程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33、烹饪原料教学对高职烹饪基础课教育的重要性

34、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对烹饪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35、烹饪美学在烹饪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应用

36、适应新烹饪要求促进烹饪与营养教育创新发展

37、湘西民俗烹饪文化特色

38、论餐饮烹饪中食品雕刻技能水平的提高

39、《蒸烤一体机烹饪效果感官评价技术要求》等4项团体标准召开启动会

40、职业本科烹饪与餐饮管理专业“岗课赛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1、粤菜烹饪特点研究

42、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43、探究技工院校烹饪教学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机结合

44、浅谈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烹饪美术教学的课堂实践

45、现代学徒制在中餐烹饪专业中的实践探索

46、略谈中菜烹饪对西餐烹饪技术的借鉴

47、餐饮店联动销售好主意:卖烹饪书教烹饪艺

48、中职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49、课程思政视域下烹饪专业基础课思政内涵元素挖掘

烹饪专业实习自我总结范文第2篇

一、技术至上——烹饪专业教学的一个误区。

职业技术教育, 顾名思义, 要传授“技术”, 而且是“职业技术”, 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一技行天下”, 学校教师便把技术训练看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甚至是全部, 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 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我们并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 却肯定地说, 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职业教育, 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但是唯技术主义, 技术至上的倾向, 却导致烹饪专业教学走进了误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 培养目标狭窄——以操作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的市场很大, 但它的就业面却很窄。学生一旦毕业, 从事烹饪工作做了厨师, 就很容易被特殊的工作环境、文化背景及行业惯性所制约, 认识世界的视角也受到影响, 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思维定势, 很难有所创新, 有所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虽然很多, 但是, 不能排除我们教育上的偏颇, 即重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 凡是在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性强的人, 都是那些综合职业能力较高的学生, 而那些单纯追求技术而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的学生, 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 往往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后劲。

(二) 教学内容陈旧----以技能教学替代了专业理论、文化的综合教学。

由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要求”, 以致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不关注, 导致了课程设置盲目, 教学内容陈旧, 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严重。现代餐饮企业对厨师的要求, 已不再简单局限于掌握一门技术, 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创新诸方面的综合要求。也就是说, 烹饪专业的学生胜任岗位要求, 不仅要学习技术, 掌握技能, 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文化素质, 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另外, 一些职校偏重学生的职业技术, 因而仍然不自觉地用师徒传授的方法替代现代教学方法, 这种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 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对其它非专业课程的排斥, 并使学生整天埋头于重复、简单的练习, 操作之中, 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故我国现在培养的烹饪学生多数属于工匠型的。所以, 在当今变幻莫测的餐饮业中, 厨师开饭店的少, 成功的更少, 成为星级饭店总经理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职业素质——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曾说: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 迈向国际前沿, 对别人的专业有着较为广泛理解, 在文化素质方面, 对文艺、思想、体育等更有广泛的参与。”显然, 把职业教育简单地视作培养“技术劳动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有人才, 也是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 职业素质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一) 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现代餐饮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职业技能, 更体现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烹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今烹饪史话, 地方民俗、厨房管理、食物营养知识、食物卫生知识、食物化学知识, 食品微生物知识等。这样, 学生就会在工作中显示出较高的文化素质。二是与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体, 除了工作之外, 还有生活, 而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就需具备开阔的人文知识, 如历史、艺术、文学、运动等等。这种文化修养越丰富, 生活品味越高雅, 人文情趣越浓郁。而非“工作机器”。

(二) 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时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 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创新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 在烹饪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实现自我超越。其二具有批判精神, 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 敢于探究、质疑, 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惟书、不盲目推崇烹饪权威。引导学生从原料创新、色彩创新、口味创新、形态创新、烹饪技法创新、器皿创新、菜单创新、食疗创新入手。学生在解决烹饪实际中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 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来自餐饮市场对烹饪人才的挑战愈加明显, 同行之间竞争加剧, 烹饪行业又极具不稳定性, 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压力, 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另外, 校园并非真空, 社会上人们的担忧、焦虑、浮躁, 也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现实的影响。因而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 帮助学生学会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那么走上岗位时, 就会具有克服挫折的勇气, 勇于创业;其次, 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果具备了善于调控情绪的能力, 那么他们走上岗位时, 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第三, 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 竞争异常激烈, 学生进入社会要适应环境, 学会与人交往, 与人合作, 但多数不适应或不协调, 这时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出现心理焦虑。所以在校期间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 不欺骗自己, 不憎恨自己, 把自己看作一个有价值的人,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烹饪专业教育不仅仅是授以烹饪技术, 而且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己任, 只有这样, 烹饪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摘要:职业教育应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纳入培养目标, 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 烹饪专业教育方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技术教育,职业素质,创新素质

参考文献

[1] 施光明.技术与人文.2003.9;

[2] 王圣果.烹饪工业化与模糊教学.饮食文化研究.2001.1;

[3] 冯玉珠.20年中国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之研究.中国烹饪研究.2005.1;

上一篇:迎国庆手抄报范文下一篇: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