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专业论文范文

2024-03-12

烹饪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笔者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全方位审视了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冷静地分析了烹饪职业教育现状,提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引领行业发展必须从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技能教学、职业意识养成等诸多方面着手,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技能竞赛;技能教育;高素质人才

在天津青年职业学院进行的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技能比赛有35个省、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的212名选手报名参加,比赛分为中餐热菜、中餐面点、中餐冷拼、果蔬雕4个项目。各代表队总人数达800余人。最后评委按味感、质感、观感、营养卫生四部分评分,满分为一百分。

这是一次国内烹饪职业院校的群英会,是一次全国烹饪职业院校技能的大展示,代表了我国目前烹饪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因此也是对江苏省烹饪职业教育的一次大检阅。通过大赛,我们看到了江苏省烹饪职业教育近几年辉煌的教学成果,同时也看到了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未来和希望。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

引领江苏餐饮腾飞

本次大赛分冷盘、热菜、面点和食品雕刻四大部分,也是目前国内餐饮行业大师、名师交流竞赛的常设项目。这次全国大赛的竞赛标准和要求远远高于餐饮行业的竞赛标准。从选手报到、检录、原材料验收,到竞赛程序、监理、时间、评分项目和评分标准等,都高于目前行业上的要求,有些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是第一次使用(面点发酵、雕刻洗净等),而参赛选手的色、香、味、形俱佳的作品与行业大师、名师们的作品相比毫不逊色。担任本次大赛的评委是由中国烹饪协会邀请的全国餐饮行业的顶级专家,他们在评判过程中,对烹饪职业院校学生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和精美绝伦的作品叹为观止,有些行业专家观看了作品后也拍案叫绝。江苏餐饮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其原因之一,与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是分不开的。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引领着江苏餐饮快马加鞭、跨越腾飞。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已成为江苏餐饮乃至全国餐饮的人力资源宝库,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为餐饮企业的人才储备了大量的后备军。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是餐饮企业产品创新和研究开发的基地,这一点从这次参赛作品中就能充分体现出来。大赛除了两个项目为半指定品种(鸡肉成丝、面点包子)外,其他都是自选品种。江苏选手大显神手,创新意识很强,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烹饪,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又结合餐饮市场的发展情况,让餐饮产品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给中国的饮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是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大赛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一面。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

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依托于淮扬菜在全国是四大风味和八大菜肴的地位,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是如火如荼,可喜的是,从这次大赛中,可以看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彰显着淮扬菜肴的风味特色:选材讲究鲜活,以水鲜禽蔬为长,特别是制作工艺上刀工精细独到,刀法的巧妙运用,选手们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地步,花色冷盘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食品雕刻形象逼真,其作品犹如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热菜的烹调方法多样,以味见长,以实用为原则,其用料也是平常多见的,保持了淮扬菜肴的风味特色,彰显了淮扬菜的个性和特长,这也是全国其他地方菜系无法比拟的。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在全国起始最早、层次最全、网点最多,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要想在全国保持领先的势头,就必须依托淮扬菜的优势,充分发挥其所长,体现其风味特色。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与江苏风味特色比翼双飞,才能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头羊的地位。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的

不平衡发展态势

全国烹饪大赛的成绩充分体现了江苏烹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办学理念、专业建设是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的。大赛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是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在课程改革中结成的丰硕成果,但全省、全国的两级烹饪大赛也暴露出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态势。

具体表现:

从省大赛来看,分为教师组和学生组,从竞赛结果看,教师组的技能优势明显高于学生组,但教师如何将技能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技术能手,这是值得烹饪职业教育人士深思的大问题。据了解,这次竞赛的学生都是学生中的高手,如何让技能的普及在学生中普遍开花,这是烹饪职业教育面临的大事。

从省集训队来看,苏南的明显优于苏北,这与整个江苏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的。但淮扬风味的滋生地是在苏中和苏北,这与淮扬菜系特色又是成反比的。苏南如何带动苏中苏北,苏中苏北如何改变这种弱势现状,迎头赶上苏南地区,使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衡发展,这是摆在江苏烹饪教育面前的新的课题。

从全国大赛来看,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是一个整体,如何发挥全省的优势,避免各自为战,也是江苏烹饪职业教育要解决的问题。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应该团结协作,面对挑战,只有携手并肩,共同作战,才能在全国的烹饪职业教育战线上立于不败之地(浙江与宁波相互保守,本次成绩一般),江苏烹饪职业教育也才有发展的希望。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

1.技能大赛推动职业教育大发展

大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也有助于促进江苏省职业院校之间的教学改革成果交流,在与国内同类院校的对比中明确办学定位,必将有力推动职业院校在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方面迈出更大步伐。

大赛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起到了一种制度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江苏烹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应该是以社会、企业的需要为标准,进行价值能力和基本素质的综合培养。由此江苏省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应突出“三实践”原则,即专业设置来源于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突出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培养人才再输送到社会中去。

2.竞赛水平体现人才培养高要求

大赛充分展示了江苏职业院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崭新精神面貌和良好的职业风范,表现出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大赛有助于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此次大赛各竞赛项目的技术含量高,技能要求的复合度也高,突出了职业教育对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高要求。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对人员的合理分配和对操作流程的科学控制,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达到较高标准。

3.广泛参与搭建校企合作新平台

这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重在对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改革和现代教学理念的传递,具有较高的社会开放度和企业参与度,突破了传统学科竞赛的封闭模式,扩大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影响。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通过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有利于把多年来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经验和做法加以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局面的形成。

检验职业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有说服力的是企业的评价。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是职业学校办学的指挥棒。目前企业的用人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二是要有高超的技能水平;三是要具备管理和协调相结合的综合能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得好不好,不是由学校说了算,而是要得到企业的认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所以,江苏烹饪职业院校要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模仿企业的真实环境,充实完善现有条件下的实验实训平台,发挥全省各类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的综合作用。通过校企合作来检验职业教育改革的质量、引领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基地。

江苏烹饪职业教育值得注意的问题

在2008年全国职业院校烹饪专业比赛闭幕式上,总裁判长的点评值得我们深思。他说,值得注意的是,花架子现象还存在,特别是在热菜的比赛中表现比较突出。他举例说,有的选手制作的油爆大虾,大虾的质量非常好,但炒完后却将其放在树枝上,明显是画蛇添足。他还说,值得注意的现象还有一个就是浪费,一些选手在比赛中将只用了很少部分的原料就直接扔到垃圾桶,很是可惜。此外,比赛中存在着一些违规现象、不注意食品卫生和超时的现象。可以说,这些现象在我们江苏省的比赛中都存在,平时各学校教学中也并没有重视过此类问题。

首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从关注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以及职业和特色上入手,必须提出为行业培养“知识型的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引进行业规范,特别是行业的运营成本、卫生执行标准、职业道德,教师的教学要在实用、实际、实在、实惠上下功夫,坚决删除画蛇添足、花架子等内容。

其次,推进学历教育课程与企业职业培训课程相互融通的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要提出把以学科体系为特征的课程改造成为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岗位模块教学为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从而实现由“层次教育”向“类别教育”的转变;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紧紧围绕学生的“德”、“能”、“知”三方面有机地进行,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始终坚持围绕企业和岗位需求的原则。

最后,这次2008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历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规格最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的一届大赛,对于展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成果,展现职业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娴熟的职业技能,营造关心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围绕提高技能教学实效性的目的,有效提高了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效果。从以下六个方面认真细致做好各项改革工作:

第一,从职业教育现状与企业和岗位要求的深层思考出发致力于专业技能课的改革。专业技能课改革的目的不是为了破除某种教学模式,人为地、主观地推行某种新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哪怕是实践证明效果比较显著的模式,也只是课改的一种可能形式,是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的服务的。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能够顺利就业。职业学校的课改,必须跳出具体模式框框的束缚,从学校的专业实际出发,从学校教学现状与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不相吻合处着手。通过认真分析职业岗位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任务,深刻剖析职业岗位的具体职业能力,深入透析职业岗位工艺标准和技能要求,提炼出专业职业岗位的素质底蕴和能力指标,以此为蓝图,建构专业技能课改革的新模式。

第二,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着眼于职业学校教学的全部课程,致力于专业课与文化课、内容与形式、教与学的和谐协调发展。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依据统筹兼顾原则,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统一,注重职业学校教学现状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协调,注重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渗透,注重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并进。特别是课程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怎样把文化课与专业课更好地融合起来,更是需要我们认真考虑的课题。专业课以职业为中心进行组织得到普遍认可,但文化课却被认为可以脱离职业单独组织。虽然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承担着一定的普通教育功能,但并不意味着文化课可以远离职业单独进行,文化课、专业课不能成为两张皮,它们在必要性和可能性上完全可以结合起来。文化课要有助于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意识的培养;专业课不能只局限在专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上,也要注意学生人文精神的弘扬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第三,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培育、职业信心的强化和专业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是专业学习最充足的动力。大赛中成绩突出者都是自信心特别旺盛、对自己专业特别喜爱的人。这就提醒我们,在酝酿专业技能课改革时,必须从学习者未来职业实际出发,在注重能力、强化能力的同时,考虑通过多种教育平台,强化学习者的职业意识,培养学习者的职业自信心,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第四,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生基本技能的强化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既要考虑学生专业基本功的培养、训练、强化,又要考虑创新意识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专业,核心技能是重要的,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加以突出是应该的,但专业基本功不能忽视。专业基本功是专业的基础,核心技能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高楼大厦,我们不能因为在专业教育中重视核心技能而忽略基本功的学习。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任何职业都是为了满足他人某一方面需要而存在的,被他人接受是职业服务存在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服务的要求也在不断递进。这中间既有功能的提高,也有外表的美化,一句话:要新,要不断创新。在职业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育。

第五,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必要的教育与可能的教育的结合,防止过多注重可能教育而有意无意忽视必要教育的现象。职业教育中的“可能”教育是技能教育,“必要”教育是素质教育。一般来说,能力教育的成果是显现的,在短期内可以感觉到;而素质教育的成果却是隐性的,在短期内难以体现。特别是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能力本位”的原则,诱导更多的教育主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可能”的教育上,而放松对“必要”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从大赛的过程来说,良好的职业意识、职业心理素质对好成绩的取得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六,专业技能课的改革必须致力于学校与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学校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职业学校专业技能课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多方面协调与共同努力的结果。课程改革是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但课程改革特别是深层次的改革成功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学校,它离不开学校与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良性互动。课程改革也是一件外部性特别明显的工程,学校要打破课程改革是学校自己的事、完全可以在学校圈子内完成的观念,主动走出校门,将自己的课程改革置于与政府、与行业协会、与企业的联系、结合、磋商、反馈之中,主动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总之,教育教学是大赛成功的前提;课程改革是大赛成功的保证;开拓创新是大赛成功的关键;知识技能是大赛成功的基础;操作细节是大赛成功的环节。技能大赛,造就“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崛起;培养立足“双证书”合格的人才;加大了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引出了课程开发中的种种反思。

技能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此次全国技能大赛检验了江苏职业教育,也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省职业院校专业技能训练的全面提升。

烹饪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提高了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餐饮业等相关的社会服务类产业也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而随着人们对饮食方面需求的逐渐增长,市场对当下餐饮业的烹饪等相关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职院校开设烹饪类专业的宗旨是为一线餐饮行业输送烹饪技术过硬的专业人员,因此在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学生专业技能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对现有的中职烹饪课程进行改革。

[关 键 词] 能力本位;中职烹饪;面点课程改革

中職院校的专业教育课程改革就要从转变当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入手,改变现阶段教师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结合现阶段社会对餐饮业的基本要求,根据当前烹饪专业的课程现状,对当下的中职烹饪类课程的整体教学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技能,从学生的专业烹饪能力出发,推进和完善当前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课程改革。

一、中职院校烹饪专业面点课程现状

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处在新课程改革的初级阶段,多数中职院校仍然存在教学设备欠缺、教学方式刻板、教学课时安排较短等问题。由于烹饪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大部分从中学过渡到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烹饪完全没有任何认知,导致大部分中职院校面临学生“零基础”的专业现状,面对这样的具体情况,多数中职院校在课时安排上几乎以烹饪课程的专业理论课程为主,对于烹饪专业的具体实践操作课程却相对缺乏。对于面点课程来说,近几年来的教材内容在基础知识方面几乎没有更新,学生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材内容的学习,思维也完全局限于书本中,简单的“面团原理”如果缺乏实际训练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进一步来说,面点的精美制作具有很高的要求,不仅要学习面团的柔软度、发酵时间等基本原理,还要设计面团的形状,选择面点制作的过程,这些都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考验。教学过程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就会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在面点的制作中缺乏主动性,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创造力。目前,由于受到上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中职院校的烹饪专业面点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中职院校应该在排课过程中增加面点制作课程的课时安排,提高学生实际的面点制作水平。

二、中职院校烹饪专业面点课程改革措施

(一)打破“以教为主”的课堂模式,实现学生的自主实践

传统的中职院校教学模式通常为教师在课堂中依据教材内容对具体的相关知识点进行重难点的区分讲解,强调重点的专业概念,教师“灌输式”地将板书内容进行划分,学生通常是根据板书对所学的重点内容进行识记,缺乏对教材内容的具体理解和感悟。教师长期以来把课堂的内容用自己的思维来讲解,缺乏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导致学生对具体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不到位。中职院校要根据当前的现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计大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练习,例如,学生进行一些面点名称的设计、面点摆盘的设计等,培养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职院校烹饪专业面点课程的改革一定要以提高专业课程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教学的重要目的。要提高学生在烹饪专业面点课程的具体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烹饪基础技能,熟悉面点制作的具体过程就必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实际操作的平台。通过在面点课程中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例如,设计对具体面点形状的制作、面点制作方式的选择、面点口味的设计以及具体的摆盘等多方面的实践题目,让学生通过小组探讨,互相参考和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在自主的实践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对于烹饪专业本身来说,它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些相关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在烹饪中所迸发出来的创造性思维。而烹饪专业中的面点课程更是如此。因此,要在制作过程中对学生综合性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进行考核。针对当前中职院校烹饪专业的教学现状,教师应当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理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课时,改变当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强化专业技能的训练,从能力本位出发,设置中职院校烹饪专业面点课程的教学目标,真正为一线餐饮行业输送合格的专业性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亚芬,吴伟琦.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生产实习的探讨[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6).

[2]甘宏珊.浅谈面点技术课程的一体化教学[J].职业,2008(29).

烹饪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中式烹饪源远流长,造就了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但是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逐渐认识到了中式烹饪科学化、营养化水平不高,达不到现代健康膳食的目的。因此就必须对中式烹饪的科学化、营养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运用科学手段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提升烹饪工作人员的意识和技能,寻找出最符合健康理念的日常饮食方式,促进中式烹饪的发展。

关键词:中式烹饪 科学化 营养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极为辉煌的发展历史,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不足。在中式菜肴中,往往只注重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注重菜肴的外形和口感,忽视了菜肴的营养价值,因此中式烹饪的科学化、营养化程度不高,随着人们饮食观念的改变就必须对中式烹饪进行改革,推动烹饪理论和烹饪技能的不断提升,不断推动中式烹饪的发展。

1 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存在的问题

1.1 菜肴评价标准存在问题

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我国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菜系,这些菜系推动了我国烹饪的发展,为群众带来丰富多彩的美食享受。传统意义上对菜肴的评价只关注菜肴的色、香、味、形等方面,只要这些方面达标就是一道合格的菜肴。对于烹饪原材料的使用、处理是否符合营养卫生标准并不关注.“另外当前大多数的厨师对食物的营养也仅仅停留在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上,还一直持续使用传统的烹饪手艺和烹饪方法来进行菜品的烹饪”[1],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研究,一些厨师虽然也具备一定的营养学知识,但是传统的烹饪方式限制了对菜肴营养化的追求,在实际操作中,不能将营养学知识运用到烹饪过程中,阻碍了中式烹饪的进一步发展。

1.2 群众营养意识淡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健康饮食理念逐渐得到提升,在日常饮食中注重营养物质的摄入。但是群众的营养意识还是比较淡薄,一些群众盲目地追求营养膳食,许多人盲目听信一些人员的健康饮食理念,没有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合理选择。一些群众为了追求口福还是注重菜肴的口感不重视营养,对科学膳食和营养膳食的认识程度还非常低,饮食缺乏规律性。一些群众还盲目地学习西方的饮食习惯,日常饮食中经常摄入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导致出现健康问题。

1.3 原材料采购不达标

原材料是烹饪科学化和营养化的前提,因此选择的原材料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否则就不能烹饪出营养的菜肴。但是一些单位在进行原材料采购时,没有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进行采购,都是按照自身情况随意制定原材料采购方案,造成原材料采购不符合标准,采购市场非常混乱。

2 提升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措施

2.1 提升烹饪工作者的科学意识、营养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营养价值认识程度的提高,就需要在烹饪过程中利用各种手段提升菜肴的营养含量。因此,烹饪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加强营养学科的建设,烹饪工作者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烹饪化学、营养卫生学理论以及烹饪原料熟加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提升烹饪工作者营养膳食的设计与指导的能力,烹饪工作者要练就熟练的烹调技艺,不断迎合现代人对于健康营养的追求,不断推动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的发展。同时还要学习国内外其他菜肴的先进经验,改良烹饪工艺,提升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

2.2 使用科学烹饪方法

食物的营养流失主要发生在烹饪过程中,因此就必须使用科学方式进行烹饪。因此就要对厨师进行培训教育,提升厨师的烹饪技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材料的营养成分,减少烹饪过程中的营养流失。在个人家庭中,也要遵循科学的烹饪方式,尽可能做到少油、低糖、低盐,荤素合理搭配,降低烹饪过程对菜肴营养的影响。烹饪工作者要在原有菜肴基础上研发出新菜品,使用的原材料要做到绿色无污染,根据原材料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提升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

2.3 创新原材料,改良加工方法

随着时代发展,中式烹饪关于原材料的选择逐渐呈现出新的变化,不断原材料的天然绿色、优质口感。为保证烹饪的科学、营养,就要选择绿色、无公害的原材料进行烹饪,提升菜品质量。在选料时要严格精选,防止有添加剂的食材流向餐桌。在此基础上,改良烹饪方式,在烹饪中尽量减少使用增味剂等提升菜肴味道的添加剂,保持食材的原味,同时,消费者更加关注健康的烹饪方式,制作菜品是根据食材特点尽量采用蒸、煮、炖等少油炸方式进行烹饪。“一些新兴的餐馆以蒸、煮为主题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厨师使用文火熬制的浓郁骨汤正好迎合消费者补充营养、强劲身体的需求。”[2]

2.4 对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进行研究

要想实现中式烹饪不断走向科学化与营养化,就需要对菜肴的烹饪过程进行系统研究,找到菜肴在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菜肴烹饪的关键点,防止菜肴在烹饪过程中的营养流失,尽量选择营养价值高的材料进行烹饪。

做好膳食调查,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某人群或个体的饮食习惯及膳食状况对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服务对象的营养水平和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给出膳食营养评价,才能有针对性设计营养保健计划,提出改进措施。”[3]安排学生对医院、食品加工企业进行参观考察,使学生能够通过实例了解营养膳食。

2.5 提升烹饪人员的营养意识

烹饪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学,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学员的专业素质,使学生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制定合理的营养膳食,制定出科学的饮食计划。烹饪人员在继承中式烹饪优点的同时还要摒弃一些不好的做法,不要只注重追求才要的色、香、味、形,还要注重菜肴的营养搭配,注重对各种食材的营养配比,这样才能提升烹饪的科学性和营养性。烹饪人员要对国内各个地域不同的菜肴烹饪方法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学习到各种搭配方式和烹饪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持食材的营养价值,推动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水平的提升。

3 结语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要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提升中式烹饪科学化与营养化,使中式烹饪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饮食理念,使菜肴在色香味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使中华美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推动中华美食不断走向世界,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

参考文献

[1]张平.中式烹饪的科学化与营养化[J].新课程学习(上),2013(10).

[2]李尚彬.中式烹饪的特点及发展创新[J].华章,2013(36).

[3]李宝立.提高中国烹饪的科学营养化分析[J].科技创业家,2012(07).

烹饪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2、烹饪工艺和食品营养之间的关系研究

3、树新时代职业道德?塑高素质烹饪匠人教学实施报告

4、中职烹饪专业班级建设探究

5、中职烹饪冷拼“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构建研究

6、烹饪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模式探究

7、略谈中菜烹饪对西餐烹饪技术的借鉴

8、中法餐饮行业对烹饪人才职业能力要求的对比及对高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9、基于烹饪技能大赛的烹饪冷菜教学改革

10、对中职烹饪专业《烹饪美术》课程开发的几点看法

11、中职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探究

12、餐饮店联动销售好主意:卖烹饪书教烹饪艺

13、探究基于“1+X”证书制度视角下中职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4、烹饪基本调味品的量化应用方法

15、适应新烹饪要求促进烹饪与营养教育创新发展

16、浅析中职烹饪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17、中职烹饪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8、浅析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独立自主与指导结合性学习的优势

19、信息化视域下中职烹饪教育教学的开展策略

20、烹饪技法解密之烹饪原料在加热过程中的“变”

21、中职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2、建设烹饪专业资源库培养高素质的烹饪人才

23、从烹饪原料的角度谈中餐烹饪的创新与发展

24、新时代基层理论宣讲的“烹饪之道”

25、中职烹饪现代学徒制教学与实践改革

26、烹饪西点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

27、一体化教学模式在中职院校烹饪教学中的应用

28、烹饪教学信息化教学浅谈

29、齐聚鹃城大显身手 同台竞技高手过招 2021世界川菜烹饪技能大赛落下帷幕

30、提升中国烹饪内涵,推动中餐科学发展2016中国烹饪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31、从烹饪原料的角度谈中餐烹饪的传统与创新

32、论餐饮烹饪中食品雕刻技能水平的提高

33、重视中职烹饪专业教学培养烹饪技能人才

34、工匠精神视域下高职烹饪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35、食物原料在烹饪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及控制措施

36、信息技术优化高职烹饪教学的实现途径

37、浅谈中式烹饪中如何实现营养化与科学化

38、项目教学法在中职烹饪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9、高效速热烹饪不等待 小熊6L DHG-C60D1电火锅评测

40、基于烹饪实训室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培养路径

41、在高职面点烹饪课程教学中融入信息化手段的实践途径

42、烹饪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

43、在高职烹饪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相关探讨

44、《蒸烤一体机烹饪效果感官评价技术要求》等4项团体标准召开启动会

45、中餐烹饪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46、中职烹饪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47、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对烹饪专业建设的推动作用

48、中职学校烹饪专业烹饪美术教学的课堂实践

49、烹饪与味道:中华饮食的哲学思考

烹饪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从面上看, 现代学徒制和传统学徒制是一致的, 即都有师傅、徒弟以及师傅对徒弟的培训和指导, 都强调"做中教、做中学", 但是现代学徒制形成的基础、意义和价值与传统的学徒制有很大的不同, 学徒制的主体、形式、制度以及师生关系均发生了变化。

1“现代学徒制”学习方式的优势

从本质上看, 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而且“现代学徒制”是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实践发展进化而来的, 其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1) “ 现代学徒制” 由于学习的方式不同,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也缩短了培养时间。 传统“学徒制”属于个别教育, 在烹饪行业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思想普遍存在。 师傅教学往往会有所保留, 学徒只能在工作过程中随机学习, 学习周期长, 教育效率低下。

(2) 新老学徒制的教学过程中, 所传授的知识类型不同。“传统学徒制”是师傅全程教育, 负责徒弟的全部教育工作, 师傅的高度也就决定了徒弟的高度。 烹饪专业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素养一直饱受诟病, 甚至有部分学生接触到这个专业后, 受不了师傅的臭脾气而另谋职业。 “现代学徒制”注重学历和技能的双重培养, 既通过学历教学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 同时也提升并规范了学生的专业素养。 从而使得烹饪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在不断的提高

(3) “现代学徒制”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传统学徒制”中, 由一个师傅从头带到尾, 每个师傅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教学方式, 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土地。 而“现代学徒制”执行过程中, 学生的老师和师傅不止一个人, 有的学生在不同的阶段要经历不同的工作岗位和不同的师傅, 这样能让学生更多的去表现, 并发现自己的特长, 同时在不同的师傅多样的教学方式下, 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最后通过自己、学校和单位的三方协作, 根据各人特长来做到因材施教。

(4) 新老学徒制的学习效果的的评价标准不同。 “现代学徒制”的学徒培训是集合师傅、行业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它要求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必须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 要求更高, 实用性更强。 “传统学徒制”中完全是一种衣钵的传承, 某些方面独具特色, 但特色过于鲜明和强烈之后,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导致其技术适用性和全面性不高。

(5) “ 现代学徒制” 下, 学习与就业相挂钩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加强了岗位竞争力。 现在我校烹饪专业基本做到“毕业即就业”。 同时在培训期间, 也会取得一定的工资报酬,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 也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

“现代学徒制”实行交替式培训和学习, 学生一般用2/3 的时间在企业接受培训, 约1/3 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 学生与企业签订一份学徒合同, 明确各自的任务和职责, 企业指派一名师傅指导和督促学生在企业接受生产技能培训。 企业学校共同制订培训内容。 学生培训合格后取得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在培训期间享受学徒工资。

2“现代学徒制”学习模式的实施

“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明显, 也通过了国外职业教学的成功验证。 近年通过我校烹饪“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也证明了它同样适用于我们烹饪专业, 那就结合本校实施情况来谈谈:

从2013 级新生入学开始, 江苏省中职升学制由以往的2+1模式改为了2.5+0.5。 同时, 为了提高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 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将来也影响重大。 作为操作强于理论的中职学生来说影响很大, 从而不得不加大理论学习量压缩学生校外实训时间。

我校烹饪专业学生生源来源广泛, 班级建制较大, 用人单位无法容纳整班, 因此学生实训地点分散, 如果频繁的交替教学, 会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同时也给用人单位以及学校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采用分段实训的形式。同时选取企业一年之中最忙的时间段进行实训, 这样学生工作强度大, 接触的内容广, 有效的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率。 同时避开相关测试和考证等工作, 保证双证教学的有效性。

鉴于此, 我校烹饪专业,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相关企业的实际情况, 共同协商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方案, 该方案压缩了部分企业实训时间, 以分段形式培训, 实训期间教师下企业教学, 确保学生实训时间。 我们采用“1.6+0.2+0.1+0.2+0.1+0.8”的分段式培养形式:

“1.6”:学生一年六个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掌握最基本的技能;完成考级考证;学业水平测试;相关考试及其毕业材料的制作等。

“0.2”:学生第一、三学期, 分两期下企业实习。 第一期为国庆节:学生于国庆期间进入企业实习, 为期2~3 周。 第二期具体时间可由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适当调剂, 合计实习时间不少于2 个月。

“0.1”:学生第二、四学期, 学生下企业实习。 时间固定在劳动节, 实习周期1 个月。

“0.8”:为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束后, “下企业实习”和 “顶岗实习”同步进行。 前“0.3”中专业技能教学和实训均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后“0.5”以企业管理和教学为主, 学校全程配合企业做好学生的管理和巡视工作, 并为学生指定实训指导师傅。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行, 实训效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生的专业技能、 操作规范和对行业标准认知等方面均有了全面的提高, 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同时, 总体来说施行时间还相对较短, 实行过程中也存在了一定的问题, 我们会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改进完善,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学徒制”。

总体来说, 制度的建立受很多条件的限制, 我们没法找到最好的, 但我们能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摘要:作为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烹饪专业,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更是必不可少, 对烹饪的发展起到了强力推进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切实的推动制度的实施。

关键词:中职,烹饪专业,学徒制

参考文献

[1]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上一篇:种植专业论文下一篇:专业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