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

2023-12-06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第1篇

——读《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十八岁的时候被父亲关起来,患了痢疾父亲也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得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因此能了解她思想的轨迹和文字的脉络,明白她的小说为何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倾城之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许因为她的传统而又不喜欢政治,所以在有的方面并没有表现得很深度。而且《倾城之恋》中对于战争的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很粗糙的,只是我们喜欢“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在乎这一点。

在我看来《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满性似乎就已经落入一个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世界中的思想,那么为什么最后却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个人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

《倾城之恋》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以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方面,表达她想要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

两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了解到,白流苏想让范柳原跟她结婚,而范柳原却只想让白流苏做他的情妇,了解到这点,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歌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的时候,流苏毅然决然地回去了,她想要摆脱这个家,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为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但拒绝了流苏的同行,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暧昧。相同的,是现代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侣)。如果不是那一场大战(日本侵华),令双方都看到自己是多么地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当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有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甚么输嬴呢?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以结构和语言取胜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一引自《诗经》的描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姓名:刘佳佳 学院:文通学院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第2篇

——关于《山楂树之恋》的读书报告

一:

《山楂树之恋》 作者:艾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1日

在2010年11月29日这天,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感动与泪水夹杂着,任情绪自由的释放。在我看来,这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书。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的那段贫穷而饱含理想的时光,是作者艾米根据好友静秋于1977年所写的回忆录收集整理而成。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家庭条件也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正在上高中时,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在这个山村的路上,有一颗山楂树。西村坪村长给静秋一群人讲述关于这颗山楂树的故事。经企业听着村长的介绍后,在看那颗山楂树时,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不知道为什么,静秋老是想到那颗山楂树。后来,静秋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本名孙建新),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他,而老三仍旧无怨无悔地为静秋付出着。他一直的等着静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了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还很年轻。老三被葬在那棵山楂树下。那颗山楂树见证了老三与静秋那段纯真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

读完《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很多句子令我深思,激起了心中的波澜,也使眼眶酸涩泛起泪光。看着老三对静秋的诚挚话语和他留给静秋的遗言,眼泪无法控制,掉了下来。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

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 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永远不会走丢。

“牵和牵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因为……责任,有的时候,是因为……没别的办法。还有的时候是因为……爱情……”

“我们不会有,但是你一定会有的。你有就跟我一样—你 会活很久很久的。你会结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你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你—爱过的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气—面对—现在。想到那一天,我就觉得我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去。在哪里看你—幸福地生活—“

“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也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

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静秋”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脚来看看你。那么真情的话语,那么真诚的诺言,这些都是老三与静秋爱情故事美好而又永恒的片段。我们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深情的男子,我们也为凄美而又悲伤的爱情感动哭泣。耳边似乎响起了《山楂树》的旋律,随着旋律我们走进老三与静秋的故事中,感受那个年代纯纯的爱情。很高兴,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处柔软的地方是属于那些感动的人,感动的事,那是我们心中最纯粹的爱。很高兴,我们还有真实地哭泣。

三: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捧着书本看完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隔着三十年的光阴,那些属于那个纯真年代的浪漫与深情似乎依旧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玻璃纸里的山楂花,米黄色的高统鞋,山楂红色的毛衣,一封封未能寄达的信,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牵挂和思念……无处不体现着老三对静秋那纯真关怀德爱。那些浪漫与疼痛,那么真,那么温暖,那么地感人肺腑。在时间的长河里,这纯真永恒的爱依旧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对于老三与静秋一次次地靠近与走开,我为之遗憾,可是却是那么地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相聚,相散”,他们的还会显得如此珍贵感人吗?我想起了网上对此的一句评论:所有的女人都想嫁给老三,所有的男人都想娶得静秋。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想娶得静秋,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女人都会想嫁给老三。在当今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像老三那样对对方无比珍惜,温暖的体贴,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的疼惜的男子又有几个呢?

老三他是那样的呵护着静秋,总是想张开自己的双臂为她阻挡人生的风风雨雨,多想为她+承受人世间所有的苦痛,只求她能幸福快乐。静秋是个幸福的女子。人们常说:爱是痛苦的,只有被爱才是幸福的。而老三用他的人生与生命向我们展现了爱人是幸福的,他用他的行动与真诚向我们证明着。正如作家苏童所说: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但是这种“情圣”又有多少呢?

我从没见过山楂树,我多想亲眼去看一下山楂树,最好是山楂树花开之际。花开之际,也许树下会站着一个白衣飘飘,俊朗温柔的男子站在树下等着,眼神那么深情地注视着远方,我想那人一定是老三,他在等这静秋。

不管是看完电影还是小说,所有的人只知道老三叫老三。关于他的真名很少有人提起,而我希望人们能记住老三的名字为孙建新。老三是孙建新,孙建新亦是老三,它们以融为一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希望别人记住老三的本名,只是真诚地觉得这样痴情的男子值得我们记住.静秋从没有对老三说我爱你,但老三都懂。他们的爱从不需要言语,在细小的细节中早已融入了他们对彼此的爱。老三一直等着静秋,一直一直等,可是等到最后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老三去世时,静秋只是拉着他的手一个劲的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她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因为她从来没叫过,因为老三说过就算他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静秋的名字,他会拔回脚来看

她…可是老三终究是失言了,你走了,走得那么急。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遗憾,也不知道是否赶紧孤单。可我知道你是幸福的,因为你心中一直都有爱。

我哭了,有感动,有心疼。我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堂堂正正的爱,压抑隐忍的苦楚而哭,为老三无怨无悔地付出而感动哭,为静秋的坚强心疼而哭,也为老三对静秋无比的珍惜感动而哭,更为老三的死心痛而哭。老三在最爱静秋的时候让她走了,对静秋,他是真的爱了。太多的感动与心痛,任眼泪从眼里滑落。我并不痛恨那个年代的思想,因为那是我们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因为它创造了一段纯真真实,永恒的爱情神话。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我们都无法忘记。这一句话,一辈子的承诺,一段永恒的情。这是属于老三与静秋之间不变的承诺,那也是感动我们心灵的承诺。

《山楂树之恋》是独具中国特色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一群人。对于《山楂树之恋》,最让我们心痛的是,这不是作家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地发生在过去的岁月里德一段真实!也许正因为它真实,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之流泪。有人说:能为别人的故事感动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轻的。但愿我们能拥有这样一颗年轻的心。如果时光倒流的话,我愿我们的心灵回到从前,回到那个纯真简单,开满了山楂花的年代,去体验一下“真实“。

四:

爱是那么多,时间却是那么少。尽管老三与静秋的爱那么美丽,但终究敌不过疾病这个魔鬼。其实,有时候不是我们不爱了。只是时间不够而已。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时间,好好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因为爱也是人生中一种难得的幸福。不管面对人生中的欢笑,还是泪水,我们读不要放弃爱人的权利很机会。我衷心的祝愿我们所有的家人,朋友的能开心快乐,健康幸福。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找到一个好男孩,陪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抓住每一个瞬间,好好爱,用心爱。

五:

关于此书的评价,各有不同。对于此书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刘心武(当代作家、红学家):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顾小白(影评人,编剧):这是我改编《红楼梦》后最成功的改编!熊召政(当代作家):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系总裁): 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种透彻心腑的爱了,但我断然拒绝这样的结局。因为它太残酷,太黑暗,太让人不能承受!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太真实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记忆,历历在目。陈鲁豫(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节目主播):老三静秋离我们很远了,但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柳云龙(演员、导演): 我多想演老三啊!孙俪(演员): 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书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张纪中(制片人): 可以说,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与冲动,我希望能够得到这部作品,并把它拍成电影推荐给他所记录的那个时代的人。陆川(导演): 这样的作品可以把人们的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之心,再次唤醒。尚敬(导演):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谁恰巧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第3篇

——关于《山楂树之恋》的读书报告

一:

《山楂树之恋》 作者:艾米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12月1日

在2010年11月29日这天,我花了一晚上的时间看完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感动与泪水夹杂着,任情绪自由的释放。在我看来,这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读的书。

小说《山楂树之恋》中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前后的那段贫穷而饱含理想的时光,是作者艾米根据好友静秋于1977年所写的回忆录收集整理而成。静秋是个漂亮的城里姑娘,因为父亲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家庭条件也不好,文革时很受打击,静秋一直很自卑。正在上高中时,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在这个山村的路上,有一颗山楂树。西村坪村长给静秋一群人讲述关于这颗山楂树的故事。经企业听着村长的介绍后,在看那颗山楂树时,隐隐约约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不知道为什么,静秋老是想到那颗山楂树。后来,静秋住在村长家,认识了“老三”(本名孙建新),老三喜欢上了静秋,很喜欢。静秋怕他欺骗她,起初常常躲避他,而老三仍旧无怨无悔地为静秋付出着。他一直的等着静秋,他等着静秋毕业,等着静秋工作,等着静秋转正,等到静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却得了白血病去世了。那时候,1976年,老三还很年轻。老三被葬在那棵山楂树下。那颗山楂树见证了老三与静秋那段纯真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

读完《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很多句子令我深思,激起了心中的波澜,也使眼眶酸涩泛起泪光。看着老三对静秋的诚挚话语和他留给静秋的遗言,眼泪无法控制,掉了下来。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从我遇见你的那一天起,我就在心里恳求你,

如果生活是一条单行道,就请你从此走在我的前面,让我时时可以看见你。 如果生活是一条双行道,就请你让我牵着你的手,穿行在茫茫人海,永远不会走丢。

“牵和牵是不一样的,有时候是因为……责任,有的时候,是因为……没别的办法。还有的时候是因为……爱情……”

“我们不会有,但是你一定会有的。你有就跟我一样—你 会活很久很久的。你会结婚,做妈妈,然后做奶奶,你会有子子孙孙的—很多年之后,你对你的后代讲起我,你不用说我的名字,只说是你—爱过的人—就行。我—就是想到那一天,才有勇气—面对—现在。想到那一天,我就觉得我只是—到另一个地方去。在哪里看你—幸福地生活—“

“只要你活着,我也还活着。若是你也死了,那我就真正的死了。“

如果静秋过得很幸福,就不要把这些东西给她;如果爱情不顺利,或者婚姻不幸福,就把这些东西给她,让她知道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倾其身心爱过她。让她相信世界上是有永远的爱的。

“静秋”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脚来看看你。那么真情的话语,那么真诚的诺言,这些都是老三与静秋爱情故事美好而又永恒的片段。我们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深情的男子,我们也为凄美而又悲伤的爱情感动哭泣。耳边似乎响起了《山楂树》的旋律,随着旋律我们走进老三与静秋的故事中,感受那个年代纯纯的爱情。很高兴,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处柔软的地方是属于那些感动的人,感动的事,那是我们心中最纯粹的爱。很高兴,我们还有真实地哭泣。

三:

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我捧着书本看完了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小说《山楂树之恋》。隔着三十年的光阴,那些属于那个纯真年代的浪漫与深情似乎依旧浮现在我们的脑海。玻璃纸里的山楂花,米黄色的高统鞋,山楂红色的毛衣,一封封未能寄达的信,一点点累积起来的牵挂和思念……无处不体现着老三对静秋那纯真关怀德爱。那些浪漫与疼痛,那么真,那么温暖,那么地感人肺腑。在时间的长河里,这纯真永恒的爱依旧散发着迷人的清香。对于老三与静秋一次次地靠近与走开,我为之遗憾,可是却是那么地无可奈何。但是如果不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相聚,相散”,他们的还会显得如此珍贵感人吗?我想起了网上对此的一句评论:所有的女人都想嫁给老三,所有的男人都想娶得静秋。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想娶得静秋,但是我相信所有的女人都会想嫁给老三。在当今这样物欲横流的时代,像老三那样对对方无比珍惜,温暖的体贴,充满了关爱和呵护的疼惜的男子又有几个呢?

老三他是那样的呵护着静秋,总是想张开自己的双臂为她阻挡人生的风风雨雨,多想为她+承受人世间所有的苦痛,只求她能幸福快乐。静秋是个幸福的女子。人们常说:爱是痛苦的,只有被爱才是幸福的。而老三用他的人生与生命向我们展现了爱人是幸福的,他用他的行动与真诚向我们证明着。正如作家苏童所说:老三如此完美,堪称中国情圣!但是这种“情圣”又有多少呢?

我从没见过山楂树,我多想亲眼去看一下山楂树,最好是山楂树花开之际。花开之际,也许树下会站着一个白衣飘飘,俊朗温柔的男子站在树下等着,眼神那么深情地注视着远方,我想那人一定是老三,他在等这静秋。

不管是看完电影还是小说,所有的人只知道老三叫老三。关于他的真名很少有人提起,而我希望人们能记住老三的名字为孙建新。老三是孙建新,孙建新亦是老三,它们以融为一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希望别人记住老三的本名,只是真诚地觉得这样痴情的男子值得我们记住.静秋从没有对老三说我爱你,但老三都懂。他们的爱从不需要言语,在细小的细节中早已融入了他们对彼此的爱。老三一直等着静秋,一直一直等,可是等到最后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老三去世时,静秋只是拉着他的手一个劲的说:“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她没有叫过老三的名字,因为她从来没叫过,因为老三说过就算他一只脚踏进坟墓了,听到静秋的名字,他会拔回脚来看

她…可是老三终究是失言了,你走了,走得那么急。我不知道你是否有遗憾,也不知道是否赶紧孤单。可我知道你是幸福的,因为你心中一直都有爱。

我哭了,有感动,有心疼。我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堂堂正正的爱,压抑隐忍的苦楚而哭,为老三无怨无悔地付出而感动哭,为静秋的坚强心疼而哭,也为老三对静秋无比的珍惜感动而哭,更为老三的死心痛而哭。老三在最爱静秋的时候让她走了,对静秋,他是真的爱了。太多的感动与心痛,任眼泪从眼里滑落。我并不痛恨那个年代的思想,因为那是我们思想发展的一个历程。也许我们应该感谢那个年代,因为它创造了一段纯真真实,永恒的爱情神话。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我会等你一辈子。这句话,我们都无法忘记。这一句话,一辈子的承诺,一段永恒的情。这是属于老三与静秋之间不变的承诺,那也是感动我们心灵的承诺。

《山楂树之恋》是独具中国特色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这样一群人。对于《山楂树之恋》,最让我们心痛的是,这不是作家虚构的故事,而是真实地发生在过去的岁月里德一段真实!也许正因为它真实,才会有那么多的人为之流泪。有人说:能为别人的故事感动的人,心就仍然是年轻的。但愿我们能拥有这样一颗年轻的心。如果时光倒流的话,我愿我们的心灵回到从前,回到那个纯真简单,开满了山楂花的年代,去体验一下“真实“。

四:

爱是那么多,时间却是那么少。尽管老三与静秋的爱那么美丽,但终究敌不过疾病这个魔鬼。其实,有时候不是我们不爱了。只是时间不够而已。我们要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时间,好好爱自己的亲人,朋友,爱人,因为爱也是人生中一种难得的幸福。不管面对人生中的欢笑,还是泪水,我们读不要放弃爱人的权利很机会。我衷心的祝愿我们所有的家人,朋友的能开心快乐,健康幸福。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女孩都能找到一个好男孩,陪你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抓住每一个瞬间,好好爱,用心爱。

五:

关于此书的评价,各有不同。对于此书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刘心武(当代作家、红学家):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打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顾小白(影评人,编剧):这是我改编《红楼梦》后最成功的改编!熊召政(当代作家):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潘石屹(SOHO中国董事长兼联系总裁): 在我的青春期,几乎见过书中所有的人物。我太向往那种透彻心腑的爱了,但我断然拒绝这样的结局。因为它太残酷,太黑暗,太让人不能承受!刘春(凤凰卫视中文台执行台长): 太真实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内心记忆,历历在目。陈鲁豫(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我喜欢、又痛恨这样的叙述,到最后还让人肝肠寸断!曾子墨(凤凰卫视著名财经节目主播):老三静秋离我们很远了,但我依然羡慕他们的爱情。柳云龙(演员、导演): 我多想演老三啊!孙俪(演员): 我几乎是哭着看完这本书的。如果有机会,我愿意扮演静秋。张纪中(制片人): 可以说,这部作品激发了我作为一个电影人的灵感与冲动,我希望能够得到这部作品,并把它拍成电影推荐给他所记录的那个时代的人。陆川(导演): 这样的作品可以把人们的心灵深处那份雪藏的纯真之心,再次唤醒。尚敬(导演): 看完这本书,让我想起一句诗:谁恰巧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第4篇

开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满是苍凉哀怨。

中间:同样提到了胡琴,说是诉说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与她不相干。结尾又重复了开始的描述:胡琴咿咿呀呀拉着,拉过来又拉过去,满是苍凉哀怨,首尾呼应。

《倾》中较为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面,表达她想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两方所思所想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明白:流苏要的是婚姻,而柳原却只想流苏做他的情妇。因此倔强的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切的感受到这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时,流苏毅然的回去。她想摆脱这个家,肩上必然扛负压力。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她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且拒绝了流苏同行,但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子。

《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保障相互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在《倾城之恋》中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最感动的是最后他们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刹那间的了解和感动也够他们一起生活十年八年。这样的结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凉。末一段中张爱玲说: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语把它们留给别的女人,这是好现象,说明在他眼里已经把她当作自己人,名正言顺的妻子。如此怅然的结局不无对爱情的挪揄嘲讽。

初读《倾城之恋》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

的。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找到物质的依托以外,再无它法。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遥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的,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

她认为“没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长期抓住一个男人,是一件艰难的、痛苦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柳原给了她房子和钱财,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离了白公馆。物质上的满足,让她对婚姻的追逐暂时置后。到底她是不爱他的,她只承认“柳原是可爱的„„她跟他的目的是经济上的安全。”长久以来的疲于应付,也只是为了“取悦于柳原”。范柳原早猜准了她的心思。开始就问“你爱我么?”流苏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如果我们那个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对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爱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虚伪的东西来得并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一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这话听起来再直接不过。在他看来,结果只能有一种,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时候才能有分晓。然而流苏并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说“我要你懂得我!”。“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这里只强调了“她”,范柳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学,这一场轰炸不过是炸毁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烟花梦。生死契阔,在死亡边缘存活下来的人,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强烈地意识到,没有比一双手更实在的东西了。“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无奈的选择。

“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注,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

这一切正符合张爱玲的想法:每个人都在追求什么,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虚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间,多半让世情的虚无吞没言情。压抑,苍凉,绝望,空虚,恐惧——全部的感觉中只有这些荒凉是真实又长久的,感动自己的人已走远,或者从来未曾出现过,在滚滚红尘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过如此。交错后便是支离破碎的感伤,长久欲说还休的沉寂,连最初等待的热情也失去了。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泰国青春电影 成长 酷儿理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9.016

《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泰国最热门的影片,尽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在泰国并不少见,本片却格外受到瞩目,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影片公映后立刻在全世界引发了一股观看狂潮。影片围绕Mew和Tong的成长与情感展开,也呈现了Tong的家人因为姐姐失踪而遭受的痛苦,爱情、亲情、友情等人类心灵相通的各种情感,一齐向观众娓娓道来……

一、成长主题

影片《暹罗之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同性恋的影片,导演并没有把影片局限在同志题材中进行叙事,而是融汇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亲情、友情以及爱情所融合而出的大爱之情。成长是说不尽的,它涵盖了太多东西,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成长,成长在人生中至关重要,只有在经历了成长之后才能拥有独立完整的性格和个性,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成长并不仅仅意味着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成熟,它更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规范对个体意识的塑造。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长在文学与电影这种叙事性艺术中,更是被广泛而深刻地表现。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在电影作品中,成长常常被作为一个母题诗意地呈现出来。在这些作品中,它并不是一个生物学概念,不仅指生理上年龄的增长,还包涵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暹罗之恋》讲述了Mew和Tong两个年龄相仿但性格不同的男孩孩在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他们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但是同样都处在成长与发育的年纪,体验着同样的寂寞。Mew的阿婆去世了,只剩下他一人孤独地生活,陪伴他的只有音乐。Tong却因姐姐意外失踪后,全家都沉浸在悲痛中,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已经破碎不堪的家庭。他们后来的相遇和同性之间的爱慕产生得自然感人,但因为家庭的压力和世俗的眼光,他们决定分开,影片的最后两人各自向不同的轨迹离去。影片将两个男孩青春的孤独青涩,以及爱情的萌动讲述得真实亲切,唯美动人。

除了两个主人公,影片中其他的角色也是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阿莹是一个很可爱善良的女孩子,她一直暗恋着邻居Mew,屋子里到处贴满Mew的照片,就连床下的箱子也装满了关于Mew的物品,她执着地按照爱情秘籍里的各种方法去获得爱情,在得知Mew喜欢Tong的时候,她经过一番挣扎,最后决定放手,帮助Mew与Tong,做他们的好朋友。阿准在影片的叙事结构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她的出现使Tong一家人最终解除了隔阂,忘却痛苦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以过来人的身份引导着影片中那些青少年的成长,她在剧中担任的是一个已经经历了成长的人,因为自己的任性没有见到父母的最后一面是她终生的遗憾,所以她才答应帮助Tong的爸爸,帮助他们的家庭重新回到原来的样子,即使需要欺骗。最后她在离开时留下的那封信让Tong的父母明白了一切,最终重归于好。

这些人物的成长历程中有波折与苦涩,最终却能拨开芜杂走向成熟。从这个角度看,它们讲述的是一般人都会经历的成长。但是影片在关照着成长的同时,往往从非常态的背景和经历切入叙述,因为这些影片要找到它所要描写的成长的个性。曾经被给定的传统的成长模式“几乎成为成长叙事中或者被尽量掩饰和羞于表达的东西,或者被作为对立面而尽力要抛却的负担,甚至构成成长主体逆反式自我塑造的动力。”[1]由此可见,影片中所描写的不同角色的成长多是不完全符合传统成长轨迹的历程。当然,成长中的经历许多是隐秘而青涩的,影片最重要的就是将人物经历这些事件时候的心理剖析得细腻而深刻,引起观众的共鸣。

二、 叙事分析

1.叙事结构

影片没有按照常规的叙事角度单线讲述两个男孩在成长过程中的同性之情,同性之爱、家庭亲情与异性之恋三条线索同时进行,前两条线索为主、后一条线索为辅。交叉演进,演绎出这一段流畅温馨的大爱故事。亲情、友情、爱情以及责任,全都注入在影片中,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矛盾与挣扎展现在观众面前。

Tong和Mew的同性之爱是童年的友谊与少年时的孤单和寂寞发酵而来的,随后发展的甜蜜与痛苦自然便纠缠其中,直到影片最后两人因为家庭和责任而做出的分开决定。Tong的姐姐失踪造成的家庭情感困境是他走向Mew的主要动因,而后围绕暂缓父亲思女之情而衍化出的假女儿阿准的进入,又将家人心聚拢在了一起。导演的这种多线索交叉进行又相得益彰的叙事手法,往往是很多青春题材、同志题材不曾注意的,使整个故事更加丰富与饱满。

2.人物形象

Mew:Mew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性格内向、孤傲,希望被人爱与守护。在一次被同窗欺负的过程中,被邻居Tong遇见并帮助他反击,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在Mew幼小的心灵中,Tong是除了奶奶之外,给他最多关爱与守护的人,Mew对Tong有着深深的依恋。而后Tong的搬家与奶奶的接踵离世,Mew变得更加寂寞与孤独,只有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内心,当再度与Tong重逢后,深藏在Mew心底的激情又迅速爆发。Mew这个角色是青少年中的典型代表,导演将一个性格内向孤僻的小孩在成长过程阶段所面临的各种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探讨着属于他自己的内心世界。

Tong:Tong原本是一个乐观快乐的小孩,他有着幸福的家庭。却因姐姐的意外失踪,受到了失去亲人的打击,父亲开始酗酒,母亲每天都在房间偷偷地哭泣。家庭的变故使他心理蒙受了重创,性格也开始改变,开始封闭自我,Mew是他唯一能倾吐的对象。Tong对Mew的激情来源于Mew对他深深的依恋。多年来,Tong一直生活在家庭暗影下,从未有人真正安抚与理解过他内心深处的悲伤与痛苦。他总是小心翼翼地生活,听从于妈妈的吩咐,就连挂玩偶的位置都得询问妈妈的意见。而Mew的重新到来,给他尽是阴霾的心灵深处带来了光明,于是他们的心渐渐地连在了一起。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家庭与责任,放弃了大众不认同的爱情。

从导演对Mew和Tong的人物设置,就可以看出导演所表达的意蕴,家庭环境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大的,无论是性格、行为还是思考问题的方式都会随着家庭的变故而改变。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在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的行动中层层展开,导演对男性与女性角色的设置也是很有特点的。女性角色都是来引导和帮助男性角色的,男性在影片中成为被拯救的主体。Tong的母亲决定着家中的一切事物,承担起家中的一切。阿准是以成熟以后的女生身份来引导着Mew与Tong,而阿红则是以朋友的身份帮助Mew与Tong重归于好。虽然男性角色是主角,但是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的地位也是不可忽视的。

3.细节与隐喻

在影片《暹罗之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导演运用细节表现影片内容的功力。细节在影片的结构中有强调的作用,出色的细节设置和处理往往能充分地传达出丰富的信息量,细节是吸引和打动观众的最重要的情绪呼应点。影片中有很多的隐喻,尤其是对两个男主角性倾向的隐喻是很多的。从Tong和女友Donut约会时一人一份甜品与Tong和Mew分享一份冰淇淋的对比这样的明示,到两人小时候演出时Tong演出小羊的暗喻心中迷茫的铺陈,还有两人一起入睡时床头前互相依靠的木偶道具,都蕴含了两人的性取向倾向。

还有贯穿影片的道具小木偶,鼻子掌管呼吸,是生命的动力,故象征爱。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丢失了寓意友爱的鼻子,暗示后来彼此的分别。直到两人相遇后,Tong无意中看见了一样的木偶,想重新买那个鼻子,却受到女友的干扰,暗示爱情的波折以及其内心的斗争。后来在阿莹的帮助下Tong终于买到了新的鼻子,也为后来阿莹放手将Tong送给自己深爱的Mew做了铺垫。最终Mew从Tong那里重新得到了新的鼻子,小木偶似乎终于完整了,但是那个鼻子却和原来的木偶不吻合,寓意着他们终究不能在一起。小木偶贯穿影片为时空穿梭的第一个出场之物,又是电影结束最后一个谢幕之物,可见导演在影片中对道具的运用是很成功的。

三、视听语言分析

清新唯美是青春成长电影的特色,影片《暹罗之恋》也不例外。整部影片的影像风格淡静疏离,让人联想起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把唯美、温和的美学观在观众面前展现无余。

影片中的画面,干净、明朗、诗意,叙事节奏舒缓,纯净明丽清澈无比,充满青春唯美纯洁的风格。青青校园、白衫校服等等都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人物造型方面,导演为了营造纯美清爽的气氛,除了白衬衫校服之外,主角的便装也以低调的T恤为主,就连Mew的表演服一点也不华美和夸张。剧中家庭场景的道具也是如此,Mew的床都是由草绿和纯白两种色调组成,两位男主角躺在这样一张床上,将纯美的意境阐释得淋漓尽致,正好符合这个讲述青春与成长的故事应有的特点。

很值得一提的就是片中旋律优美的歌曲和配乐,而且音乐还作为推动情节发展的一条线索,配合剧情的推进。小时候阿嬷就告诉Mew琴声能传情,寂寞的Mew开始自己创作音乐,Tong因为去买Mew乐队的音乐专辑而使两人重逢,最后情歌“同行”的出现也因为两人的爱而创作。所以说,音乐在《暹罗之恋》中不仅仅是抒发情绪而已,还是贯穿影片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

钢琴曲是青春电影中惯用的一种抒情元素,鲜亮的色彩和优美的音乐的适当结合会为观众绘制出一幅美好的青春图画,充满了对青春和理想的赞美和怀念,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阳光和时时出现的钢琴曲,也给影片增加了一份纯净与淡远。影片《暹罗之恋》更是把钢琴曲用到了极致,影片的开始阿嬷就告诉Mew用音乐传情,教他弹钢琴曲,而后在Mew寂寞的时候都是沉浸在钢琴和音乐中的。钢琴曲在片中还成为了转场的工具,利用钢琴曲的贯穿转换镜头和时空,使影片的镜头衔接流畅,不会给观众造成突兀感。

四、文化分析

心理学研究者在提及青少年正在形成中的性别意识时指出:“为了发挥男人或女人的作用,个人应该认识自己的性别,掌握相应的性别角色。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性别,掌握相应的行为习惯和风格,掌握性心理的目标和动向对异性的兴趣等,这是确定个人性别身份的前提。”[2]性别意识的成熟是人性健康成长的基础,爱情与性是伴随青少年成长的重大问题,许多成长故事都倾向于描述与性有关的内容来表现成长的痛苦和叛逆。

青春电影中的同性文化并没有那么残酷,它更接近“酷儿理论”。 酷儿理论和酷儿政治预示着一种全新的性文化,它是性的、性感的,又是颇具颠覆性的,它不仅要颠覆异性恋的霸权,而且要颠覆以往的同性恋正统观念。酷儿理论提供了一种表达欲望的方式,它将彻底粉碎性别身份和性身份,既包括异性恋身份,也包括同性恋身份。酷儿理论向男女同性恋身份本身质疑,批评静态的身份观念,提出一种流动和变化的观念。酷儿理论不把男女同性恋身份视为具有固定不变的内容的东西,而将身份视为弥散的、局部的和变化的。在成长题材影片中,许多成长中的青少年常不能产生正常的性别意识。《暹罗之恋》中并没有尖锐地探讨这一问题,而仅仅含蓄而浅显地表现了这一问题,表现了两个男孩从相识到产生感情的过程,他们的友谊渐渐转变成了爱情,青春恋情最终因为性别认同与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而受到挫折,最终转身分开,开始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

影片《暹罗之恋》是以两个男生在成长过程中朦胧的同性之爱为主线进行叙事的,它真实地反映了男主角的性向摇摆和自身的困惑。社会学研究表明,在青少年阶段伴随着生理第二性征的发育完善,人的性欲取向也经历自我认定过程。对于存在同性恋倾向的青少年来说,这通常是个痛苦的过程。影片所反映的是当下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虽然他们也承受社会舆论和传统观念的压力,但是和同龄人私下的交往中,他们同性恋倾向的苦恼及其表达自然得有些可爱。而最终男主角的这种同性倾向也是因为受到集体意识的阻碍,个人意识服从集体意识,开始抑制自己,向正常的大众所认同的轨迹发展,影片又回归到主流意识形态中去,以一种和谐的大圆满的方式结束。

五、小结

20世纪年90代末,泰国电影在经历了一次危机之后重新以一种崭新而充满自信的姿态出现,并逐渐成为在东南亚文化圈乃至国际影坛缺席已久、具有代表性的影像声音。最近几年泰国电影开始在世界上大放异彩,《暹罗之恋》是2007年底最热门的影片,尽管同性恋题材的电影并不少见,本片却格外受到瞩目,凭借清新的风格、青春的形象和动人的情节,用真实的笔触描写诗意的青春与成长的矛盾,用看似平淡的影像与情节冲击着观众的心灵。最后借用戴锦华的一句话,“青春片它大都是青春神话的不断复制再生产。它作为特定的世俗神话的功能,正在于以迷人、纯情、间或矫情的白日梦,将年轻的观众带离自己不无尴尬,挫败的青春经验,或者成功地以怀旧视野洗净青春岁月的创痛。”

注释

[1]施战军,《论中国式的成长小说的生成》,《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

[2]【苏】伊•谢•康,《青少年心理学》,杨宏、谢平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理论与批评》,北京大学出版,2007年版。

2 李银河:《酷儿理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简介

杨宇姣,1987年,女,汉族,重庆大学电影学硕士研究生。

倾城之恋读后感范文第6篇

本小组成员及本人主要负责工作:崔俊吉、张光耀、晁亚茹、王璐瑶、孙启振、张鑫、许奎栋

后期材料整理:许奎栋

在观看《冰川之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深深的思考,作为地球的一份子,应该怎么样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应对当今世界的环境问题呢?结合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 现状:

1、 全球变暖与热岛现象

全球变暖会影响世界经济,对农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现在农业发达的地区,将可能会退化成草原,高纬度地区会因为全球变暖而变的降水增加,温带植物会在此处安身,但就全球来看,全球变暖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是主要的,得到好处的仅是局部某些地区,城市的气温比近郊要高得多犹如一座温暖的岛屿,这就是所谓的热岛效应,城市中人口密度大,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汽车交通等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石油、煤、天然气等燃料等,释放出大量地人为热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热岛效应。

2、 物种迅速灭绝

由于人们乱伐森林,滥垦草原,环境污染造成野生动物的栖息的大量减少生活环境严重恶化,再加上人们滥捕滥猎频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使得许多物种已

经灭绝和频临灭绝,据统计每二十四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物种永远告别地球,据资料表明,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比形成的速度快100万倍。

3、 水资源严重不足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用水量急剧增加,加上水资源污染严重,造成世界上60%的地区供水严重不足,已有20%的人口难以得到清洁水,50%的人口无法得到卫生用水,特别是非洲一些国家,缺水直接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有人预计,水危机将成为未来最容易引起争端的问题。

4、 大气污染

科学家发现,至少有100种大气污染物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其中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的有二氧化硫、氮氢化合物、一氧化碳等。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的器官,特别是呼吸系统。这些污染物还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生成更多的污染物,形成二次污染。污染物随风飘散,甚至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美国每年因为这个造成的损失高达数亿美元,我国的损失也很严重。

二、分析现状

通过以上的问题,我认为,自古以来,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中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人们总是认为要征服自然来获得自己的生存所需要的资料,我认为人和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观点,特别是到了近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大大增强,宣称要战胜和征服自然。针对这种观点,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有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的越多,人们就不禁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己与自然的一体性,那

种关于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之间的对立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越不可能成立了„„”。在恩格斯看来,人不是出于自然的外部,而是自然地产物和组成部分。他讲的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就是指人本身具有作为自然产物并始终归属于、依存于自然的属性。

理解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有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定位。虽然人同其他事物相比具有很大的独立性,但人并非生活在自然之外,更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就难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际上人作为自然的一个部分儿童周围的环境和谐相处。诚然,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改变和利用自然但绝对不可以把自然当做可以随意改造的对象。自然的某些部分通过改造能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另一部分则只有保持原状,不被人类改造和破坏,才能为人类所利用。

恩格斯认为,人所以比其他一切生物强,是因为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一天天的学会更正确的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为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力量的源泉,是人与其他生物最本质的差别。

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运行的,但因为我们人类宣称要征服和战胜自然,常常违反客观规律,结果遭受损失。自然具有无限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一定的未知区域,我们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遵循自然规律改造和利用自然,保持谦逊的态度,虚心向自然学习,按照自然规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改造力,充分利用大自然,保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明智之选。

上一篇:汽车商业计划书范文下一篇:葡语学习第六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