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解析范文

2023-10-02

倾城之恋解析范文第1篇

——读《倾城之恋》有感

张爱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十八岁的时候被父亲关起来,患了痢疾父亲也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张爱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得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因此能了解她思想的轨迹和文字的脉络,明白她的小说为何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倾城之恋》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张爱玲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许因为她的传统而又不喜欢政治,所以在有的方面并没有表现得很深度。而且《倾城之恋》中对于战争的描写给人的感觉是很粗糙的,只是我们喜欢“得鱼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在乎这一点。

在我看来《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满性似乎就已经落入一个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世界中的思想,那么为什么最后却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个人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

《倾城之恋》中我觉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苏到了上海之后,与柳原那几场交锋,互相揣测对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拨了流苏房里的电话,对她说的那些话,以及他们争吵的内容,流苏想到的是现实方面,表达她想要跟柳原结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发点是情感,

两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违悖,这场谈话终将不欢而散。两人也因为这次的谈话了解到,白流苏想让范柳原跟她结婚,而范柳原却只想让白流苏做他的情妇,了解到这点,流苏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却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这歌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发了电报要流苏回香港的时候,流苏毅然决然地回去了,她想要摆脱这个家,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态大不相同了,她决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苏妥协了,在这场角力赛中,终究因为屈居于弱势而妥协,柳原也顺利得到流苏与对自我的认同。后来柳原把流苏安顿好后,便要前往英国,但拒绝了流苏的同行,至少流苏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拥有了她的房子,在墙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号,这是属于她自己的家。战争爆发,流苏与柳原在战乱中相依为命,确立了对彼此的情感,从游戏般的恋爱升华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结婚,有了完美的结局。在这纷乱的时代,她没有被击倒,在风雨飘摇中立起了身。《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暧昧。相同的,是现代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侣)。如果不是那一场大战(日本侵华),令双方都看到自己是多么地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当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有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甚么输嬴呢?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以结构和语言取胜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一引自《诗经》的描述:“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姓名:刘佳佳 学院:文通学院

倾城之恋解析范文第2篇

在还没有读到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前,我不喜欢张爱玲的作品。因为张爱玲爱的太卑微,以至于对她有深深的误解,一个传奇的女子,怎么可以爱上一个汉奸,还爱得那么"卑微","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所以我认为一个爱的这么卑微的人,作品再怎么传奇也不会有吸引我的地方。

《倾城之恋》让我重新认识了张爱玲与她的作品。她喜欢用"苍凉的哲学"去创作,因为她认为"苍凉"有启示性,揭示朴素的真理,所以她的很多作品都笼罩着世纪末的荒凉感。《倾城之恋》又是她作品中,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倾城之恋》主要是讲上海和香港两座城市的一段华丽的苍凉的传奇爱情故事。

"倾城"的结局看似皆大欢喜的喜剧,白流苏最终跟范柳原结婚,实际上更烘托悲凉之味。婚姻只是一种交易,体现了白流苏的苍凉的人生。《倾城之恋》的苍凉揭示了女性无法突破生存困境,当白流苏在面对"谋生"与"谋爱"的选择时,把生存放在了首位,用自己的未来去作赌注,去捕获富家公子范柳原。苍凉是在现实面前,爱情只能成为神话。也刚好体现了张爱玲的创作小说"爱情观"——笔下的现实,是悲凉,揭示爱情只是一种女性对男性经济的依附关系。白流苏因为范柳原的钱,想要用婚姻绑住他,也由于迫于无奈当过范柳原的情妇;而范柳原只想得到白流苏,并不想结婚,他渴望的是古典的爱情。如果不是战争刚好爆发,就不会有这么一段"炮火里的简约婚姻".或许,白流苏只能当情妇。

张爱玲曾经说过:"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剧则如大红大紫的配角,是一种强烈的对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回味,就是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对照。"这是她的观点,刚好可以诠释《倾城之恋》。风流浪子范柳原,孤独的寻找心中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古典爱情,"流浪"多个国家的他,却没有一个真正的家。从侧面反应了,悲剧的不仅仅是出生封建家庭的白流苏,还有,这个在英国长大,得不到家族承认的私生子。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参差对照,有悲剧,更多的是苍凉。是一座城市的毁灭,才成全了白流苏的传奇爱情故事。就像文中最后的一句"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说也罢!"

最触动我心弦的一段话是"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在那苍凉的年代,有"爱"的爱情,是多么的可望而不可即。"废墟之爱",他与她都不过都是为了寻求安稳,渴望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带着一种淡淡衰伤的压抑与时代有关的感情。忽然我懂了,张爱玲为什么可以爱的那么卑微,因为胡兰成懂她,给了她所渴望的爱情。

《倾城之恋》不仅从内容、情节上体现了苍凉,还用了很多手法去写苍凉。用环境烘托,悲凉的气氛胡琴、月、蚊香、镜子、空房等去营造苍凉的意象。有大量的心理描写,去描绘那个时代的荒凉。还有张爱玲的一贯写法,参差对照。

倾城之恋解析范文第3篇

标题:山楂树下,情深几许 姓名:张文新

学号:20090526

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 班级:服装L09

1山楂树下,情深几许

------电影《山楂树之恋》赏析

摘要

一部电影,带人们回到了1974年,见证着一场纯粹的爱情,安静等待着注定将没有结局的爱情。也许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童话,却有可以相信奇迹的幸福。如同山楂树,斑驳数十载仍会静静的固守原地,无论风雨、无论严寒、无论酷日还是灾难,都用盘根牢牢的依附在泥土中。男主人公“老三”的离开不仅留给了静秋永不消逝的爱,也留给了我们相信爱的勇气。

如果有人说,“我会等你一辈子”,那„„就相信吧。

正文

你的脸庞在回忆中渐行渐远

却清晰记得你说过就在我身边

感谢岁月消逝的斑白

终可以在生命尽头找到你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

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

但我会等你一辈子„„

——老三

因为这些蛊惑人心的字眼,我回到1974年,目睹一场纯粹的爱情。

那年初春,还在上高中的静秋被学校选中,参加编辑新教材,要到一个叫西村坪的地方去,住在贫下中农家里,采访当地村民,然后将西村坪的村史写成教材,供她所 在的K市八中学生使用。作为本书标志性建筑的老山楂树,肃穆地伫立在村口。据传这树原本是开白花的,解放前小鬼子进村杀害革命烈士,花叶就神奇地变了红 色。静秋遇到了会用口琴吹《山楂树》的老三,自然而然地开始了一段恋情。而那个传说,早就隐隐预示着不祥。不需要逻辑,这是真人真事,老三最终葬于树下,永远遥望小路尽头,静秋的方向。

影片没有以往爱情片在男女主角相遇后相爱的桥段上做太多的文章,仿佛一下,两人就搭上了。让很多看惯了那些狗血桥段的人们大失所望。大家纷纷发出疑问“咋这样就在一起了”。不过仔细一想,现实中不也常常是这样么,一次相遇,彼此好感,他向你走一大步,你稍微挪动一小步,够得到距离,一下,也就在一起了,没有太多的故事,也不需要多少故事。

看过很多的爱情剧,总觉得太过遥远,不知道是自己的世界如此贫乏,还是那些爱情片太做作,总之,没有太大的共鸣。而《山楂树》却不一样,很平常的情节,静秋那种爱情来时的不知所措,那些若隐若现的小担心,还有深埋心底的小甜蜜,恰如我们十八岁那年的午后阳光,青春,温暖。

过河的那个情节,不敢牵手的担心,老三那慢慢移动的手,霸道的不松动。以及“豁出去”之后长舒一口气的释放,不都是我们纯情年代的写照,这样的感觉或许一生只有一次,我们或许忘了,但是,片子帮我们找回了记忆,这,才是影片成功的地方。

恋爱中的人,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怎么称呼我们的爱人呢。叫本名,太过生硬。叫大家平时习惯叫的,又有点人云亦云,心有不甘。于是老三对静秋说:你要怎么叫我,总之不能和大家一样的。害羞的静秋,不知所语,而我们,也常常面对这样的问题。恋爱中的静秋,想起了自己的角色,自己是她的爱人,应该表现得更放得开,恋人之间应该做些什么呢?是不是应该多亲密点,他会不会觉得我什么都不懂,会不会是真的喜欢我。于是,我们常常看到她矛盾犹

豫,忐忑不安的样子,这是她的初恋,所以容易多想,所以不知所措,所以那一蹙眉,那一低头,才是如此的动人,好一个静秋!

拥抱,隔着一条不宽的河,我在这头,爱人在那头,可相望不可碰触,织女与牛郎,也不正是这样么?老三的拥抱,有种决绝的味道。静秋的回应,只是心中的不舍,女子是水做的,与爱人的暂别,也会让她那颗玲珑剔透的滴出水了。但是,她只是淡淡地忧伤,因为,她相信,他的老三一直在那里,跑不了。 而老三呢,片中的老三,一个如此乐观的人,哪怕是患了白血病,也没有见到他有一丝的情绪波动,但是河岸这边的老三,如此地悲伤,如此地歇斯底里,他知道了自己的未来。他是真的怕了,怕这一别,即是永恒,从此再难见面。 镜头越拉越长,老三的拥抱凝固,时间在这一刻定格,影片到此升华。

《山楂树》原本是首苏联歌曲。按当时的观点,《山楂树》不仅是“黄色歌曲”,甚至算得上“腐朽没落”、“作风不正”,因为歌词大意是说两个青年同时爱上了一个 姑娘,这个姑娘也觉得他们俩都很好,不知道该选择谁,于是去问山楂树。歌曲最后唱到:“可爱的山楂树啊,白花开满枝头;亲爱的山楂树啊,你为何发愁?最勇 敢最可爱的,到底是哪一个,亲爱的山楂树啊,请你告诉我。”1974年,苏联的东西在中国早就成了禁忌,更何况文化革命中把凡是沾一点“爱情”的东西都当 作资产阶级腐朽堕落的东西给禁了。

电影号称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以表明二人没有性关系,是纯洁的爱情。静秋还小,老三却是个成熟的男人。耳鬓厮磨,性冲动是免不了的。纯洁如静秋,也知道 拥抱的感觉很好,接吻也不那么讨厌了。那时候没有性教育,妈妈保护女儿的方式就是令其远离男人的危险。“老三到底是不是坏人,是不是在玩弄妇女”的疑问一 直困扰着静秋。终于,老三答应静秋的妈妈,在静秋转正后再来找她,为期一年零一个月。

再见面,老三身患白血病。他们在病房里共度一夜,相拥而卧。如果不能与静秋做夫妻之事,他死不瞑目。我不确信静秋是否有相同感受,因为她很少表达激烈的感情。她只是说:“那就做吧。”二人用手读对方的身体,最后老三小心

地俯向她的身体。„„那是他们最后一次相处。隔了半年,静秋才知道那晚并没有 行夫妻之事。

弥留之际,静秋抱着形容枯槁的老三,一遍遍重复:“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只为他曾说过:“我喜欢‘静秋’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即便我一只脚踏进坟墓了,我也会拔回脚来看看你„„”

一滴泪滑落,山楂花儿开

“我曾经对你妈妈许诺,说要等你一年零一个月,我也曾对你许诺,说会等到你二十五岁,看来我是不能守住这些诺言了。儿女情长,终究比不上那些更高层次的召唤。你想怎么责备我就怎么责备我吧,一切都是我的错。”——老三

我想说,如果恰好,有人说等你一辈子,不妨相信吧。

关键词:山楂树拥抱白血病 老三 静秋

倾城之恋解析范文第4篇

通信142班 曾本冲

《倾城之恋》,一段传奇中的传奇。沦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这是一个足以打动世间女子的爱情故事。

寒假里,在家闲时,手里捧着一本书细细品味也不失为一种生活的享受。从小张爱玲对我来说就是如此的神秘,又似梦幻妖娆。无论是从文辞还是从所写的每个故事的绝妙之处,我都十分欣赏张爱玲。这本《倾城之恋》就是我早早计划好的一本书,所以我选择从《倾城之恋》读起,况且这短小而鲜活的作品早就闻名于世了。张爱玲的小说总是让我不停地思考着,思考着,却又百思不得其解,这也就是一种浅浅的魅力吧,也就这么依恋着了她的小说。至此,我也写下自己对《倾城之恋》的心得,以此来表达对张爱玲这位才女的敬仰之情。

谈起张爱玲,则可从她的生平事迹和文辞聊起。

爱玲的人生经历可谓是痛苦的。她十八岁时被父亲关起来,她患了痢疾父亲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后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这使得我明白她的小说何以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我想许多女人都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吧。走进她的文字,如同进入千年古井。幽深,宁静,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凉得让靠近的读者都不禁沉重。张爱玲的文字总是于鲜活华丽中透着悲凉,她笔下的生活有时是一袭华美却爬满虱子的衣袍,有时如同她笔下的茉莉香片,鲜活的冒着阵阵热气,热闹的飘着淡淡香气,喝下一口却是浓浓的苦涩。而倾城之恋,该是这众多苦涩的茶中较可口的一杯,或许更像红茶,有着浓浓的香味,少了铁观音的苦味,香醇无涩,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似是似懂非懂,不过却也静静地读完了它。

对于《倾城之恋》,张爱玲是这么评价的:《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的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只占的洗礼并不曾将她赶花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胜任,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白流苏,这个被抛弃的女人,在那个封建的时代,似乎是不足再有一个女人所梦想的美丽前途。在那个没有自由的时代,也许女人的未来更多的就只靠嫁入豪门,因而爱玲小说中的爱情故事总带些悲苦,似是一杯未曾温热的清酒,酸甜苦辣各种味道都有,但淌入心底时,却依然是透心的凉吧。终于摆脱了那个拥挤、嘈杂令人憎恨的家庭,流苏随徐太太前往香港。一切迷茫,也许只想赌一赌。与柳原的萍水相逢,似乎是一个转折。

范柳原,一个海归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柳原是个十足的坏男人,也正如爱玲每篇小说中的男人形象一样,永远无法给予流苏安全观,然而经历了香港之战的生死相依,终于让柳原改观,两人微妙的关系淡淡地转变。

这样的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起,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这是一个弥漫在香港与上海这两个湿热都市的辛酸故事。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即使是这样感天动地,曲折迂回才完成的爱情,张爱玲也是固执的悲凉着。爱玲似乎将结局交由读者想象,但每每读到结尾却又不知如何续写。

《倾城之恋》的结尾是这样的:

“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有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

这样让人感动让人震憾的倾城之恋,惊世的爱情传奇,在世间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张爱玲看来,这样的经典传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确定的,还有着许多未知的苍凉的可能。温暖的故事之后,张爱玲仍然觉得人生是无奈的,世态是炎凉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质疑的,大有一言难尽之感,于是索性说,不问也罢。

张爱玲以冷漠的笔调,写了两个自私的人精明的爱情斗争。一段倾城之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不是海誓山盟,不是惊天动地,却是那么真实,那么现实,给人内心特殊的触动。爱情的力量与倾城的力量拧在一起,又因为在一座城沦陷的出口处才找到爱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让人震憾。

《倾城之恋》给我的整体的感觉是她的作品没有多少触及到社会的现实问题,或许这是她的一个弱项,又或者作为一个中国传统的女人,她是不喜欢政治的,所以在表面许多社会深度方面的东西上面,她并没有做的很好,且看《倾城之恋》中多余战争一个描写的环节给人的感觉绝对是很粗糙的,只不过我们喜欢“得鱼忘水,得意忘言”的感觉,所以并不很在乎这一点,《倾城之恋》中流苏与柳原的恋情本身的完美性在我看来似乎就已经落如俗套,既然要表现人物本身的恋爱中的思考,那么为什么要到最后也是一个没有划好的圆呢?我的一个感觉是没有划好的圆比划好的更具有一种难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亚的悲剧比喜剧更具有影响力一样,但是看起来我们是无法求全责任的,更何况对于张爱玲这样的作者,我也只不过是九牛一毛罢了,根本够不上多少资格评论她的作品,只是有感而发。

谈此谈彼,爱情终究是一时一刻的产物,再震憾人心,再坚定与强大,也许,仍然与永恒无关。用超越时间来要求爱情,也是一种过度的索求。曾经以为公园里牵手漫步的白发老翁和老妪是因为爱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长地久。生活告诉我们,并不是。清韵自生清欢,但即便经历过倾城之恋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够相守到老,只有那种化学质变的短期的两情相悦也远远不够。从现实而真实的角度来说,范柳原和白流苏在倾城之际,执子之手,成说生死之时,倾城之“恋”其实已经到此为止。倾了城又如何,她的城只能留给香港的那对平凡的夫妇,她还是最终另嫁了他人。如同物理学中的能量转换,机械能转换为内能,爱情之“恋”于其时已得到升华,以另一种感情而存在,成就了爱情之后的另一种幸福。这已经是一种最好的结局,也是一种盛极而淡的规律。如同我们看着太阳东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时候,会惊觉世间一切都一如寻常,从来都如此规律,不曾改变。

世人都渴望得到爱情,女人尤其是。你不用急着反驳我,是的,我承认,是有很多人放弃了爱情,转而选择了金钱、虚荣或是其他更为现实的东西。但你不能否认,他们对爱情是存在渴望的,如果鱼和熊掌能够兼得,谁又会放弃呢?现实太过残酷,他们只是做了一种自己认为对的选择,至于会不会后悔,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了。如果说,流苏最终没有和范柳原在一起,那也绝对不是因为他们爱得不够,而是天地不仁罢了。所以,我们也不要去不齿那些放弃爱情而去选择其他的人了,毕竟,爱情不是在每个人心中都是排第一的。我渴望,但我没法,只因我还有别的牵挂,所以,我只好舍弃你。谁又能忍心责怪这般无奈的人呢? 爱是否重要,这样一个动心和试着得到的过程,经常被复杂化了,我们除了抱着一心向善的态度之外又能如何呢?生活里的爱总归像一副银筷子,是最初因为它好看才要,或是因为还可以用它吃饭就不重要了。

仰观当今,我们的爱情又还剩多少真情呢?也不过只是在金钱与权势上的选择,这些所谓的爱情,怎么经得起生与死的考验呢?我们需要的,正是一种抛开一切,只有彼此的信任的爱情。是“死生契阔,与子成悦”的坚定,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永远。

倾城之恋解析范文第5篇

一、电影简介

影片讲述了斯嘉丽这个南方奴隶主的女儿在战争中不断成长的故事。影片主要围绕斯嘉丽的爱情展开,为了报复抢走心上人阿希里的玫兰妮,她嫁给了玫兰妮的弟弟查尔斯,而后查尔斯战死,经历了亚特兰大城的沦陷,塔拉庄园的破败,斯嘉丽又嫁给她妹妹苏伦的未婚夫弗兰克·肯尼迪,不幸得是她的第二任丈夫又在一次意外中身亡,随后她又嫁给了一直爱着她的男主角白瑞德,而他一直因为斯嘉丽爱着阿希里耿耿于怀,两人在误会中婚姻陷入低谷,玫兰妮在临死前的一番话却让斯嘉丽幡然顿悟,原来对阿希里的爱只是青春时的迷恋,她一直爱的人是白瑞德,可是当她跑回家,等待她的只是白瑞德离去的背影。

二、重点探讨

1.历史事件

影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861年4月~1865年4月的美国南北战争,又称美国内战。 与影片对照,影片合乎史实。当中反映了部分南北战争的过程:战争初期,由于南方军队早有准备,北方军队连连失败;但是并没有详细地记述战争的经过,只是通过镜头展现了原本宁静祥和的南方由于受到战争的摧毁,在战争期间痛苦悲惨、支离破碎的场面;然后直接讲述了战争结束后南方重新组织并与联邦政府重建关系,及人们重建家园的情景。

为了更突出地表现女主角的人物特征及形象,影片详述了经战乱洗劫后南方庄园的颓败,以及在战争中人民的疾苦,更重点表现战争的破坏性,而不是战争的经过。

2.拍摄时形势

《乱世佳人》拍摄时期是1939年01月26日 至 1939年06月11日。

1938年慕尼黑会议召开后,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慕尼黑会议及协定鼓励和助长了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发动侵略战争的野心。同年10~11月德军占领苏台德区。1939年3月,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9月进攻波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20世纪30年代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世界到处充斥着侵略与战争的硝烟味。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影片的拍摄也侧重于从战争方面选取角度,通过讲述女主角斯嘉丽在的故事,展示了她自强不息而又自私残酷的小资本家的形象,为了激励国人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在面对侵略之时也应该奋起反抗,为争取自身的幸福而努力。在当时的社会形势下起着重大而积极的影响作用。

3.自我收获

观看了影片后,我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过程有了更系统、深刻的理解。了解了战争发生的原因是南北方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核心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南方军队主动挑起内战,标志着南北战争的开始。在初期,南方军队的早有准备致使北方军队连连失败。林肯废除了奴隶制后,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北方,北方军队在南方长驱直入,最后南方叛军罗伯特•李将军在投降书上签字,南北战争结束。

但经过思考后我依然对此历史事件存在部分疑问:

1.林肯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前后北方军队的形式是如何转变的?

2. 战争结束后南北方政府是如何重组关系的?

二、附录

资料来源网站

倾城之恋解析范文第6篇

品味乱世中的人生与爱情

——读张爱玲《倾城之恋》

近来,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风靡很多家电视台,成了人们茶余饭后、轻松休闲的话题。我以前也曾看过此篇小说,但当时因为太年轻,感受不深。借着此次再捧出书来看,竟然难以割舍。

在点灯时分,在西斜的暖阳下,在潺潺的夜雨声中,静静地读,细细地品。如独自品一杯香茗,齿颊留香且又回味无穷。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早期的一个中篇,也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个二十八岁没落大户人家的女儿——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家庭,离婚俨然是一件惊世骇俗且无法被原谅的事情,流苏回家后倍受哥嫂的冷眼排挤和母亲的漠不关心,却又意外地将其七妹的相亲对象——范柳原夺了过来。流苏和柳原都是精明的人,开始了一场似乎玩世不恭的爱情游戏。他们在感情上锱铢必较,不肯输给对方半步,最后由于香港战争的爆发,一座城市的陷落成就了这段倾城之恋。

开篇,当白流苏由于受到兄嫂的百般奚落后,她跑去找正在床上的白老太太。白老太太说了一番避重就轻的话,尤其是这句:“我年纪大了,说声走,一撒手就走了,可顾不得你们。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跟着我,总不是长久之计„„”老太太眼见没落的即将颓败的大家庭,在风雨飘摇中,她的世故与无奈让人叹息思索。这与《红楼梦》里的贾母是多么神似。对待宝络的婚事,她说:“宝络这孩子,今年二十四,真是我心头上一个疙瘩。白替她操了心,还让人家说我;她不是我亲生的,我存心耽搁了她。”这与贾母对待林黛玉的态度和言语,简直是同一个模子里的。有这样的白老太太,于是白流苏的命运便没法不多一些个性和坚毅。

看到流苏经常想起林黛玉。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性格的人物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的寄人篱下,同样的多思多虑。不同的是流苏没念过几年书,没有黛玉的才情,但也没有黛玉的小心眼。要说流苏这个人物确实是很有个性,很坚毅的女性,家人如此“指着脸子骂”,她都可以忍下来,要换了黛玉,只怕早香消玉殒了。同样一句“这里住不得了”。黛玉是绝望而沉沦的,而流苏却是在绝望中隐隐地向空里伸出一只手,不肯沉下去,仍要倔强地,体面地活下去。就像她对柳原说的,“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不过流苏从没想到过死,也不会想到死,即使被家人指着脸子骂,她仍会笑盈盈的,“他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完了么?早哩!”。她及家人陪妹妹宝络去相亲,她却成了主角,她心里清楚宝络虽然会恨她,但同时也会对她刮目相看的,用她的话说:“一个女人,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们就是这点贱。”这便是白流苏。

范柳原一直是个玩世不恭狡猾精刮的公子哥,留过学,向来把“把女人看成脚底下的泥”,与女孩子约会,愣是把一个花团锦簇的小姐“搁个两三个钟头,脸上出了油,胭脂花粉褪了色,他可以看着真实些,亲切些”。这就是范柳原。

1 可以说流苏与柳原一开始的交往是各怀鬼胎的。流苏是赌一把,赌输了,毁的是她的名声,如果赌赢了就能得到一张金灿灿的长期饭票,“出净她胸中一口气”。柳原是想征服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当然他要的是情妇,不是妻子。两人可谓旗鼓相当,棋逢对手,为各自的目的耍尽手段。然而流苏不得不略逊一招——流苏终于迫于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成了柳原的情妇。之后,流苏一直陷在名分的阴影里,而柳原仍旧一直寻寻觅觅他的妻。

其实两人都是真心的,只是以往受的伤害太多,于是心上生了茧。最令我难忘的是柳原在一个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最后一个电话柳原忽然语气低沉了,温柔了,他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人在夜晚时的情感最脆弱。柳原半夜给流苏打电话,本意是表达感情的,可是他不敢确定自己对流苏的感情,也不敢确定流苏对自己的感情。这样的隐约其辞,这样的情感交流,苦了的不只是男女主人公,我的心中也充满了无尽的凄苦与哀愁。

再看流苏和柳原在香港浅水湾的一番对话:柳原静了半晌,叹了口气。流苏道:“你有什么不称心的事?”柳原道:“多着呢。”流苏叹道:“若是像你这样自由自在的人,也要怨命,像我这样的,早就该上吊了。”柳原道:“我知道你是不快乐的。我们四周的那些坏事,坏人,你一定是看够了。可是,如果你这是第一次看见他们,你一定更看不惯,更难受。我就是这样。我回中国来的时候,已经二十四了。关于我的家乡,我做了好些梦。你可以想象到我是多么的失望。我受不了这个打击,不由自主的就往下溜。你„„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他突然笑了起来道:“其实我用不着什么借口呀!我爱玩——我有这个钱,有这个时间,还得去找别的理由?”他思索了一会,又烦躁起来,向她说道:“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可是我要你懂得我!我要你懂得我!”他嘴里这么说着,心里早已绝望了,然而他还是固执地,哀恳似地说着:“我要你懂得我!”看得出,从这一对男女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生、对爱情的渴望和丝丝无奈与悲凉。两个原本真心相爱的男女你防着我,我防着你,谁都不敢以

2 真心示人,苦苦相爱,只因现实中的教训太深刻,人生太现实了。如果不是这场战争,一年,两年,十年,或许一辈子他们都看不清彼此。所以,真该庆幸那场的战争,否则这对爱人的爱情游戏该怎样收场呢?

这场香港沦陷战争很残酷,死伤了成千上万的人,可笑的是却成全了流苏和柳原。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他们开始了真正的恋爱,而不是以前的谈恋爱。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兜兜转转了那么久,他们终于在那堵“地老天荒”的墙下相遇了。一刹那,一切不用伪装,一切透明透亮。终于发现: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腔子里的这口气,还有睡在身边的这个人。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不算。我们那时太忙着谈恋爱,哪里还有功夫恋爱。”这话应该算经典了。热恋中的男女太忙着谈恋爱,确实没时间品味爱。爱字笔画太多,太难写。或许仅仅是小说而已,倾国倾城成全了一段爱情,然后写了一段传奇,感动的是我们这些两世旁人。

上一篇:跑业务的技巧范文下一篇:企业管理浅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