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2023-09-16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山东省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对媒介信息的认知和判断、对网络的需求、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青少年网络接触行为的特点,阐释了目前青少年在网络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原因,提出了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及对中学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接触;中学生;网络素养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学习和使用网络成为青少年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着深刻影响。为准确了解中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课题组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山东省中学生的网络接触情况做了认真详细的调查。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截至2004年底,山东省共有省级规范化普通高中294所,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的35%,省级规范化普通初中300所,约占全省普通初中总数的10%。抽取样本时,初中和高中各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和非规范化学校的比例分开进行随机抽样。从全省中学中选取了36个自然班,2070名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过程开始于2005年3月,截止于2005年6月。在调查过程中,发出学生问卷2070份,回收2070份,有效问卷2056份。在对学生做问卷调查的同时,我们还做了针对家长和教师的辅助调查及大量个案访谈。样本学生的家庭住址包含农村、城镇、中小城市和发达城市,分布情况是省会城市占8.9%、地级市占19.6%、县级市和县城占16.9%、乡镇驻地占13.3%、农村占41.5%。调查对象的各项特征与全省中学生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所以样本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调查结果能够反映出全省中学生接触和使用网络媒介的真实状况。因为全国中学生有很强的同质性,所以调查结果也能反映出全国中学生网络接触的大致情况。

一、中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

1、是否会上网(见表一)

调查表明,有72.6%的学生会上网,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上网的一般技术。这是由于学校信息技术课的开设,使很多学生从课堂上学会了网络技术;另一方面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庭的电脑拥有率不断提高,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网络。不会上网的学生一般分布于农村和偏远山村的中学,27.4%的比例已经不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据。根据传播学中的“知沟”理论,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会”与“不会”两者间的差距会加大。

2、平均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见表二)

调查表明,有37.5%的学生平时根本不接触网络,41.1%的学生每天使用网络的时间少于30分钟,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1小时的学生不到学生总数的9%。我们在访谈中了解到,大多数中学生普遍感到学习负担较重,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上网受到老师、家长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比较短。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不会上网,而且初中生和高中生也有很大的差异。但在这9%的每天上网时间超过1个小时的中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网瘾”患者,有的甚至逃课去上网。

3、中学生的上网地点(见表三)

表中缺失数为不会上网学生数。调查表明,学生上网最多的地点是在学校,占26.3%,学生在学校上网一般有老师的指导和监督,能更多地从事有助于学习的活动。其次是在自己家中,占22.1%,家庭环境一般比较自由宽松,学生所受约束相对较少,大多出于满足休闲娱乐的需求。第三是在网吧,占17.7%,虽然排在第三位,但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数据,因为网吧的环境一般比较杂乱,人员构成也比较复杂,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在访谈中老师和同学反映有些学生经常到网吧上网,以至于学校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予以制止。

4、中学生获得网络知识的渠道(见表四)

表中缺失数为不会上网学生数。数据表明,在学生获得网络知识的渠道中,学校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占会上网学生总数的39.9%,但这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发挥得还不是很充分,因为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其次是自学,占23.5%。第三是同伴交流,占22.9%,自学和同伴交流的总和是46.4%,这说明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学习欲望是比较强烈的。第四是传播媒介,仅占8.3%,说明大众传媒的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排在第五位的是父母,仅占3.8%。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是在家中度过的,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指导非常有限。从对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很多家长在网络技术方面不如自己的孩子,他们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指导自己的孩子。

5、中学生与家长对使用网络的看法是否存在分歧的情况(见表五)

调查数据表明,关于网络的使用,有27.1%的学生与家长没有分歧。有63.6%的学生在不同方面与家长有分歧,分歧最大的表现在对媒介利弊的判断方面,它占学生总数的24%,其次是使用时间的长短,占12.6%,问卷调查结果与访谈中所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

6、中学生对是否充分利用网络的看法(见表六)

调查表明,只有19.4%的学生认为自己充分利用了网络,有32.1%的学生认为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另外两个影响学生充分利用网络的主要原因是没有经济条件和师长不允许,各占学生总数的16.6%和17.2%。

二、中学生的网络素养情况

1、中学生获取网络信息的依据(见表七)

调查表明53%的学生是依据自己的爱好获取网络信息,23.5%的学生依据学校的统一安排获取网络信息,其他

调查表明,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比较分散和多样,其中获取与学习有关的信息所占比例最大,是45.1%,其次是听音乐,占42.6%,聊天、玩游戏、浏览新闻等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在校的中学生而言,听音乐、聊天、玩游戏占这么大的比例应足以引起教育者的重视。多数进入聊天室聊天的中学生大都没有固定的话题,这种散漫的聊天方式,容易影响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注意力;计算机网络同时也挤占了中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有些中学生由于过度迷恋、依赖甚至沉湎于网络之中,正常学习、生活秩序遭受破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有的甚至厌学、逃学、辍学。

3、中学生关于个人对网络信息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判断(见表九)

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有比较客观的判断,有61%的学生认为自己对网络信息有的能理解分析,有的则不能。

4、中学生对访问色情网站或阅读色情信息的看法(见表十)

调查表明,54%的学生认为访问色情网站是道德品质不良的表现,有19.5%的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好奇心理,还

有11.1%的学生说不清,难以做出明确的判断。

5、中学生对病毒邮件的做法(见表十一)

调查表明,有38.3%的学生会删除病毒邮件并警告其他网友,直接删除和与别人共享杀毒办法的各占约20%,也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报复性地大范围转发,虽然仅占1.5%,但这种倾向值得教育者和家长注意。

6、中学生对与网友见面的看法(见表十二)

调查发现,54.6%的学生对与网友见面比较慎重,有25.1%的学生认为根本不应该见面。有9.5%的学生认为当然可以见面。调查表明,在会上网的学生中间,有11.7%的学生与网友见过面,虽然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现实中出现的大量通过网络交友犯罪和受骗受害的现象说明,教育者应该在教育、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

7、中学生对网上交友的看法(见表十三)

调查表明,对于网上交友的看法,有6.9%的学生持认可和信任的态度,其他的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排斥,其中59.7%的学生认为很难交到真正的朋友,16.4%的学生认为网上交友是无聊者的游戏。在“其他”这一项中,有些学生说只与认识的人通过网络联系和交流。这说明大部分学生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心理。

8、中学生对利用高水平的技术制造和散发病毒、侵犯别人隐私等破坏和恶作剧的行为的看法(见表十四)

调查表明,有48.5%的学生能够辨证地看待利用高水平的技术制造和散发病毒、侵犯别人隐私等破坏和恶作剧的行为,认为他们虽然技术水平高,但行为是不可取的。有45.8%的学生从情感上对这种行为反映比较强烈,认为应该严惩。也有1.9%的学生只看到这种行为体现的技术水平,不分析行为的性质,盲目崇拜。还有1.8%的学生把这样的行为看作游戏。对后两种学生,虽然人数较少,但应注意加强教育引导。

9、中学生对网上的不文明语言甚至漫骂的看法(见表十五)

调查表明,对于网上的不文明语言甚至漫骂,有54.2%的学生认为这是不道德、没修养的表现,有28%的学生认为这种行为应该制止,也有13%的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发泄,还有4.4%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持后两种观点的学生自己在上网时使用不文明语言的可能性比较大,这同时表明了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的必要性。

10、中学生对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者的看法(见表十六)

调查表明,学生对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者的看法比较多样,有37.2%的学生认为“吃一堑,才能长一智”,他们从上当受骗者身上找原因,而不去考虑网络骗子的不道德甚至犯罪行为;30.5%的学生认为上当受骗者应该得到大家的关怀和帮助;认为在网络中上当受骗者值得同情和不值得同情的学生也各占不小的比例,这反映了中学生行为判断标准和思想观念的多样化。

三、关于中学生网络接触行为的思考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中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网络已经成为中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中学生对网络有所接触,并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这不仅表现在他们的接触时间和频度上,而且表现在他们对网络的认知方面。大多数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网络道德意识和责任感,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不文明行为能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

2、学生对网络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实际上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与他们对网络的需求相差甚远。只有19.4%的学生认为自己充分利用了网络,其他学生由于没有时间或没经济条件或师长不允许或没有兴趣或不会用等原因而没有充分利用网络。虽然大部分中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但他们对自己已有的网络相关知识并不满足,调查发现,有近90%的学生希望了解关于利用媒介获取与传播信息方面的知识。同时,他们已经从学校教育、父母交流、传播媒介、同伴交流、自学等多种渠道获得相关的知识。

3、中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与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判断有很大差别。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了一定的网络信息的认知能力,能比较客观地理解、分析和判断信息,也能对不同媒介信息的可信性程度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对家长和教师的调查发现,他们对中学生的网络信息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非常担忧,所以不得不采取一些强制措施限制中学生上网。因此,大部分学生反映在使用网络时与家长和老师存在分歧,希望网络信息的获取主要根据自己的爱好决定,他们在网络使用中表现出较强的主体意识。

4、中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比较多样,学习与娱乐消遣不相上下。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很多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和游戏,他们也常常深深地自责和懊悔,但又欲罢不能。可以看出,网络对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青少年自控能力差,很难把握自己的网络行为,这已严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学习,而且他们使用网络的时间越多,对学习的负面影响越大。以致有不少家长尽管说不出网络有什么不好,但把孩子上网看作是做了错事一样。所以,有必要对青少年的网络行为进行系统的指导。

5、有一小部分中学生的网络知识技术比较欠缺,少数中学生在网络使用动机和网络道德等方面存在问题,如果不加以教育引导,对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安定都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四、对中学开展网络素养教育的建议

1、学校积极开展网络素养教育。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和网络技术,但多为刚刚入门,对网络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因而学校对他们应进一步普及网络使用知识和技术,培养自主使用网络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观和责任感。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把剑术教给学生,更应该教给他们如何用好,趋利避害。信息时代,网络是各种信息交流的平台,良好的网络素养是保障青少年在信息的海洋中不致迷航的基础。学校教育要充分重视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尤其要把网络技术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能力,使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帮助自己成长。资料表明,我国网络犯罪人数以每年30%的速度增加,其中多数为青少年。在本次调查中,也有部分学生崇拜电脑黑客,不同情网络受害者,认为网络中的不文明语言和行为无所谓,对这些学生如果不加以引导,他们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对此,学校应该给学生多提供机会,加强引导,让学生在网络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加强学校的硬件资源建设,为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积极创造条件。调查表明,学生上网的地点主要是学校和网吧。有的学校基本没有网络资源,学生难以在学校接触到网络;有的学校有网络资源,但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学生根本没有接触的机会;有的学校有很好的网络资源,但只有上计算机课的时候才能开放。所以,很多学生选择了网吧。网吧是赢利性的社会场所,而且目前的管理很不规范,不良风气和娱乐的环境很容易对学生产生诱惑,甚至使学生受到意

想不到的伤害。所以,应加强学校的网络资源建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学校上网的机会,并对学生上网的时间和内容适当限制,再配合老师的监督指导,使学校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场所。

3、学校、家庭密切沟通,为学生的发展形成教育合力。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当前大部分学校都积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网络使用能力,各学科老师也把一些网络知识渗透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但是,仅有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回到家里,相应的教育就相对欠缺。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家长与孩子在使用网络时意见一致,更多的家长和孩子在网络内容的选择、对媒介利弊的判断、使用时间长短等方面有较大的分歧。在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却有31%的家长从来没有与孩子讨论沟通网络信息,有44.5%的家长只是与孩子偶尔进行讨论。调查还表明,有43.2%的家长的网络技术远不如自己的孩子,还有23.8%的家长根本不懂网络。有43%的家长认为孩子基本没有能力避免网上有害信息的影响。有许多父母在问卷中表示,他们省吃俭用,为孩子买了电脑,结果孩子只顾玩游戏,甚至因为浏览黄色网站出现了种种问题。在这样的状况下,多数家长对孩子使用网络的态度有两种:一是严格控制,这很容易导致孩子的压抑或逆反;二是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放任自流。事实证明,这两种态度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调查表明,有90%的家长都很关心媒介对孩子影响的话题,只是自己无能为力。因而,必须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沟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和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家长培训班,就网络技术和教育策略等进行系统培训。家长也应该放下架子,与孩子一同学习,一起成长,为孩子提供有效的指导和监督,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用好网络,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4、建立积极健康的青少年专用网站。现在青少年网站很多,但质量高的相对太少。建立青少年网站要真正从青少年的角度选择内容,用他们的眼睛观察世界、体验生活。这样的网站可以是社会性的,如上海市红领巾理事会与上海最大的政府网——东方网推出的“东方少年”频道,也可以是学校自己建立的校园网站。目前,有很多学校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络。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参与网站建设解除对网络的好奇神秘心理,深入了解网络的运行规律,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校园网站可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搜集、制作,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如科技、生活保健、心理保健、学习方法和与具体的学科学习相关的一些课外知识等,学习登录这样的网站,既可以安全休闲,也可以得到教益。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信息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编号:ECA03041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邮编:250014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正确对待网络,利用网络 一.

(1)调研主题: 大学生沉迷网络情况严重

(2)调研时间: 7/20——8/10

(3)调研目的:使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和利用网络

(4)相关背景:暑假期间,大学生们在休息,旅游或打工期间,很多大学生觉得暑期无所事事。电脑,网络就成为了大学生们的最好的“朋友”。

(5)调查手段: 实地访问调查,发放问卷调查

二.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大、互动性和趣味性强、及时性和实时性等特点,迅速进入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但少数同学过分沉迷于网络之中,超出了正常限度,使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经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沉迷的原因和如何应对的措施。互联网伴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而崛起,作为信息的存储、加工、传递的媒介,互联网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作为互联网使用的主要人群,暴露出来的网络行为的失范问题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而严重影响学业、正常生活、有些造成精神失常、甚至人格扭曲、最终走向犯罪。

关键字:大学生沉迷网络原因措施

三.主要内容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大学生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力的帮助,而且还可以在网上得到各种资讯,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业余生活,享受网上视听娱乐。正因为如此,许多大学生把上网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而是为了娱乐,例如:打网络游戏、聊天等。在网络逐步普及的今天,大学生玩网络游戏已成为一种风气,他们把网络游戏作为最主要的休闲活动,有些人甚至为此放弃学业,一头扎入这个虚拟世界之中。大学生这种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不仅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所以,大学生网瘾现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是高校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第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资料,学生是网民的主体,占到网民总数的3 0 % ,与其它人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时尚潮流

的影响。从大量的媒体报道和研究结果也显示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对学习的影响、对日常生活规律的影响、对心理状态的影响以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四.调查中各大学生的想法

1. 沉迷 就熬夜没精神对眼睛不好,有辐射,天天就想着游戏没心思学习, 成绩自然就不好了,成绩不好了父母不高兴了 。爸怪妈不管,妈怪爸不管。

2.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它既没有空间限制,也没有时间限制。但互联网并不是一个纯净的世界,网上色情作品泛滥,许多犯罪活动都是以互联网为手段进行的。这告械世人,互联网世界虽然是个奇妙的虚拟天地,但也是一个必须加倍提防的地方。成千上万的父母也许还没有意识到互联网上的危险。互联网世界充满了陷阱,遍布着别有用心、引诱孩子走入歧途的人;孩子单纯的心灵很容易被污染,而孩子和父母却往往觉察不到。那么,怎样让孩子面对互联网这个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世界呢?作为父母,应该和孩子努力沟通,以便共同消除

3. 一位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症状”:平日里无精打采,一上网就处于亢奋状态。每天虽然告诫自己不要泡吧了,可一到傍晚,还是不由自主地走进网吧,一玩就玩到了凌晨,想停也停不下来。刚进大学时成绩还不错,后来“红灯”越挂越多,差点被除名,学校最后同意让我试读一学期。爸妈为了管住我,甚至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住下来。

4. 有位学生告诉我他心情不好时,常常上网发“帖子”,召来了许多共鸣者,大家发发牢骚,还相互安慰一番。久而久之,他也觉得自己对网友依赖过度,虽然知道许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靠网络是解决不了的,但不知道怎样面对面地与他人交流沟通,释疑解惑。 5. 网络游戏的危害等同于毒品成瘾,痴迷于网络游戏不可自拔与服用毒品成瘾一样,危害深重,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早期干预。也需要我们大学生自己懂得如何利用网络,如何善待网络,让网络成为我们的学习上的帮手,而不是我们前进的障碍。

6. 使人的价值观改变,不利于未来的发展

7.一位大二男生说:“暑假里天天„挂‟在网上,„网瘾‟越来越大,开学上课了,还是难以自拔,特别痛苦,以至于后来上课时时刻刻想着上网,无论是上网干什么,就是不想学习,脑海里一直时断时续的闪过网上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图片,网络的诱惑力太大了,我无法控制。他觉得那就像是吸毒……

五.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分析

由于网络上的内容可谓是五花八门,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大学生被网络深深地吸引,玩网络游戏、聊天、看色情暴力等内容成了他们上网的主要目的。从当前情况看,沉迷于网络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玩游戏、看色情暴力信息等。那么,这些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为什么对网络上的游戏以及色情暴力信息如此青睐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好胜心理。游戏本身具有的娱乐性质使学生获得快感,当前网吧里的网络游戏多是含有淫秽、暴力、迷信和反动内容。“这种网络游戏项目画面精美、内涵丰富、生动形象、变幻无穷,饶有趣味,网络游戏娱乐的诱惑力使大学生流连忘返、如痴如醉。”对独立性差的人有极大的诱惑力。另外,许多网络游戏内容具有挑战性和赌博性,这对心理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都极富诱惑力。

(二)从游戏中获得成功感。由于网络游戏不同于以往的电子游戏,它既没有确定的程序,也不是个人与计算机的对战,而是网络中不同玩家之间的拼争。如果游戏获得了成功,就可以较好地满足个人渴望成功的心理需求,如果失败了,也可以重新开始以求获

得成功。尤其是复杂的游戏则可以锻炼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反应灵活性增加,并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对某种行为的预见性。高级的游戏中,设计者将游戏结果通过屏幕显示出来,让人得到赞赏,使其他玩家羡慕,这种“荣誉”感促使游戏者为了得高分、高技能而过分投入,这种游戏的强化激励作用往往使大学生难以从游戏中自拔。

(三)网络游戏可帮助大学生逃避现实。长期以来,由于学习负担较重、就业压力过大,加上家长期望值过高,致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不堪重负,使得他们的心里都有或多或少的压抑、敏感、喜欢独处、抽象思维丰富、不服从现实空间中的社会规范等。由于网络游戏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当他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挫折时,通过玩游戏可得到一定渲泄和释放,从而逃避现实中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使压抑的心情得到一定渲泄和释放。

(四)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不良信息如反动的、色情淫秽、迷信等信息的辨别和抵御能力比较差,使少数学生难以抵抗诱惑,他们往往抱着好奇、试试看的心理,进而沾染色情暴力网站,这种精神鸦片,一“吃”就上瘾,一上瘾就难以自拔。所以,沉迷网络的大学生被网上的垃圾信息和不健康的内容挤占了他们大量的学习时间,进而直接导致不良的学习态度,冲击着正当的学习生活,干扰了学习质量的提高,最终影响学业。

(五)学校管理工作的不到位和不完善也是导致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之一。在校大学生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加上学校管理松弛,使得一些学生成了“自由人”。当他们痴迷于网络游戏时,不能得到及时的教育和帮助。学校在教书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考虑到学生业余生活的需求。这些管理上的疏漏使得一些控制能力差的学生有了足够的自由空间,使得痴迷网络的学生有了客观环境上的支持。

六.防止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对策

1.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

目前高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集中在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和心理障碍的防治,很少涉及到学习辅导和个人发展辅导。学习辅导旨在帮助学生扩大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技能,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帮助他门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而个人发展辅导,则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能力、性格、价值观以及社会的需求等等,更全面地认识自我。根据这些判断来选择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

2.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沟通联系

和谐的班级氛围。建议有条件的学校为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固定教室。把定期召开班会做为一项制度。倡导学生根据班级特色创建“特色班会”,组织他们针对生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班会促进同学们的沟通交流,锻炼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统一他们的思想认识。比如组织大一学生围绕“如何适应大学生活”,通过开展班会讨论交流,统一他们的思想认识。也可以倡导学生创建网上班级,组织网上交流与沟通。

3.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

对大学生新生应该做好引导和管理,使他们逐步适应大学的教学与生活方式。加强宿舍的管理和卫生检查,重点是把好就寝关,由宿舍管理人员对晚归人员进行登记,并及时上报所在院系的负责人。对网络成瘾或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学生可由辅导员或心理咨询教师定期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4.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加大推广网游防沉迷系统

进一步加强对网络游戏的管理。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把好网络游戏内容关。同时,在

网络游戏出版环节实施防沉迷系统,从源头上防止沉迷网络游戏。加强对网络游戏运营企业的教育引导,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游戏运营、消费模式和游戏规则。

5.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的管理

加强对大学周围网吧的经常性监管,坚决取缔黑网吧,严格实行上网实名制和“零点断网”,网吧经营者应依据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严格控制上网时间。对违法的网吧给予重罚,同时要依法追究经营者的责任。

七.总论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您好!

我们是XXXX学院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调研的小组成员,我们正在做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方面的调查,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现在想问你几个相关的问题,了解下您的意见。回答将被完全保密,请放心。希望麻烦您抽几分钟帮我填一下这份问卷,感谢您的支持!1. 你的性别( )

A、男生B、女生

2. 你所在的年级( )

A、 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 你的每月的生活费是 ()元

A、300~500B、500~800C、800~1100D、1100以上

4. 你平均每天上网的时间大概有多长( )A、1个小时以下 B 、1-3个小时 C 、3—5小时D 、5个小时以上

5. 你是否有过网购经历()

A、有过 (请跳至第十题)B、没有过

6. 你将来会不会尝试在网上购物呢()

A、会B、不会C、不好说

7. 若会尝试在网上购物,那你网上购买产品时的判断标准是(多选)()

A、产品的品牌B、产品的价格C、产品的质量D、产品的口碑E、其他

8. 你一直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原因(多选)()

A、不信任,怕受骗B、产品质量不能保障C、担心商品物流配送有问题

D、担心支付方式不安全E、网上购物程序太麻烦F、售后服务没有保障G、没有这种消费习惯H、不熟悉,不知道该如何购买

9. 你认为以下哪几项手段能打动您网上购物的念头(多选)()

A、免费送货B、开设赠优惠券C、商品打折D、相应的售后服务E、 朋友推荐

10. 请问你平均一个月在网上购物几次()

A、1—2次 B、3—4次C、5—6次D、6次以上

11. 请问你购物的网站主要是哪些(多选)()

A、淘宝及天猫商城B、京东商城C、当当等图书网站D、拉手等团购E、唯品会等打折网F、乐峰或麦包包等特色商城G、其他

12. 你估计自己每月网上购物的消费额为多少()

A、50元以下 B、50-100元C、100-300元D、300元以上 E、随所购商品价格而定

13.你在网上购物时,是从哪里获取产品信息,以帮助你做出购买决定()

A、同学等生活圈子里的人B、网上信息C、该产品客户服务人员D、广告

14. 你网上购物一般购买什么(多选)()

A、服装B、书籍C、旅行相关服务(机票、车票、酒店预定等)D、电脑及相关数码产品E、音像制品F、饰品及化妆品G、礼品H、地方特产等食品I、电影票、门票等J、生活及体育用品

15. 你选择网上购物的原因是(多选)()

A、省时省力B、价格优惠C、商品款式多样, 品种齐全D、方便快捷E、好玩时尚F、其他

16.你认为目前网上购物存在的问题是(多选)()

A、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B、网上的商品信息不好搜索C、购物所花时间太长

D、没法试穿试用E、操作太繁琐F、价格不够诱人G、缺少传统购物的感觉H、快递很贵,怕商品运坏I、售后服务差J、容易被不法分子欺骗K、其他

17.你有玩网络游戏而消费的经历吗()

A有B没有

18.您网络消费的内容大多是( )

A、实物购买B、虚拟产品、游戏充值C、娱乐支出D、其他

19.请问你有在网上消费被骗的经历吗()

A、 有B、无

20.你的网龄有多长( )

A 、一年左右B、三年以内C、三到五年 D、五年以上

21.您网络消费的支付方式()

A、货到付款B、网上银行C、第三方支付D、邮局汇款E、其他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1、 你目前接触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什么?()

A、 报刊B、书籍C、电视D、网络

2、你经常上网吗?()

A、经常B、偶尔C、从不

3、你认为网络文化的定义是什么?()

A、以网络发展为基础的B、一种精神创作方式C、一种自由的文化传播方式D、以上都是

4、您觉得网络文化代表了怎样的一种认知方式?()(可多选) A、自由开放B、积极向上C、消极狭隘D、愤青易鼓动E、其他

5、你上网经常做什么?()

A、聊天交友B、看电影、听歌或玩游戏 C、查询资料、浏览新闻

6、你认为网络上的教育资源 ?()

A.比较缺乏,种类太少,质量不高B.还可以,有些教育站点不错C.教学信息丰富,更新及时,交互性强D.不太了解,很少关注这方面内容

7、你认为一个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应具有哪些特征?(可多选)()

A、权威性B、 健康性C、引导性 D、 知识性E、娱乐性F、 其它

8、你会因为看到一些互联网上的公益广告而改变自己的一些日常行为吗?

()

A、 会,通过这些广告,我改正了不少自己的陋习 B、一般,想起的时候会注意 C、 偶尔会心血来潮地相应一下 D、对我没有任何影响

9、您在平常日常交流中会使用网络流行语吗?()

A、经常使用B、几乎不用C、从来不用

10、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你觉得网络是 ()

A.是自由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任 B.是虚拟的,不必太认真 C.是不健全的,尚待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规范 D.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规范

11、你对现代网络阅读文化的看法是? ()

A、先进且重要B、 比较泛滥,都不知其精髓所在C、良莠不齐,视个人的判断与使用而不同D、纯粹糟粕

12、你认为网络对你的思维影响是?()

A、更善于思考B、 需要思考更多东西□C、思维变的不够活跃D、没什么影响

13、网络对你的生活的影响?

A、能提供进步的平台B、整天沉迷于网络中C、能更好的展现自己的才能D、不敢面对现实

14、您对未来网络文化持何态度()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摘要: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道德认知的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体现。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迷失主要表现为价值观迷失和责任感缺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反映在人际情感冷漠化、人格冲突、恋爱迷茫三个方面,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则包括剽窃他人网上成果、网上行为不文明、浏览黄色网站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一、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冲突激烈

大学生心理上新旧反映较多地处于对抗状态,也就不可避免地使他们的内心冲突显得格外激烈。所以,当大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时,面对不同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冲击着我们本身所建构的道德价值体系,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思想时,如何选择、如何取舍引发大学生心理内部矛盾的激烈碰撞,从而避免产生心理疾病和精神症状。

(二)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和隐蔽性

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是大学生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两极性。大学生情绪情感的两极性易于出现强烈的极端性,即极易出现极端的兴奋、激动、热情,或极端的失望、发怒、泄气。有的大学生在遨游网络时,由于在网络交往中难于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所以一旦受骗上当他们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第二,隐蔽性。大学生往往把自己的真实情绪隐蔽起来,而表露出一种与内心体验不一致的情绪状态。长期处于隐蔽状态的情绪与渴望交流的心理冲突,使他们渴求有一片能释放自我的天地。网络的出现正好迎合了他们的心理,于是长久压抑自己真实情绪情感的大学生便无所顾及地在网络上宣泄,从而造成网络道德失范。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当他们的独立与自主意向受阻时,便会产生不满或反抗行为,产生对立情绪,以虚假的成功来证实自己力量的存在,并求得一种不合理的独立。网络的出现使他们可以在网络中捏造一个“我”来实现自己的想象,感受新的自我体验和自我设计,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虚拟的“我”和现实的“我”的冲突,极易造成人格异化、分裂,从而产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四)网络特性的影响

1.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使大学生在思想文化的十字路口面临抉择。网络道德环境中,充满了各种与我国传统道德相冲突的“异质”道德,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很容易破坏大学生业已树立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从而毒害青年学生,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2.网络隐蔽性、匿名性造成的道德约束力和青年学生道德意志力的弱化。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上的虚拟社会中失去了约束力,使“他律”作用下降,大学生由于心理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往往道德辨别力较差、道德意志力不强,对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惑能力较弱,进而诱发道德行为的失控。

(五)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从家庭方面来看,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方式上,家长多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等不健康的心理品质。

从学校方面来看:第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使大学生出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第二,网络德育的滞后是导致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因素。网络德育在许多学校是“盲点”、“空白”。高校缺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教育和引导,致使他们在网上的不道德行为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控制。

从社会方面来看: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群体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嬗变。第二,相关法律的缺失。我国的网络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些关于网络行为的认定过于原则或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且宣传力度不够,使一些网络行为无法可依。

二、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举措

(一)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

1.勤学。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逐步完善的重要时期,网络道德的优劣是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个体高尚的道德品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从而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诱惑,在自己内心筑起一道坚固的防御线。

2.内省。即按照科学的、先进的网络道德要求,对比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实际,作自我剖析,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正。不断反思自己、不断改正自己、不断提高自己。一个人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高尚的网络道德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改造的过程,需要用优秀的网络道德、科学的人生观为准则,对照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实践中常思己过,严格地剖析自己,分析自己,评价自己,不断改造和完善自我。因而,内省是大学生把握自身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是自我教育的理性方式,也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层次。

3.慎独。网络道德是一种慎独的道德。网络行为主体的身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越是这样越要保持节操,不能放松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更不能肆意妄为。要做到慎独,最主要的是要学会在小事情上下工夫,坚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德信条,从一个基本的网络行为做起,“在一个人也看不见时和大家都看见时一样不做坏事”。培养“慎独”意识,常怀“慎独”之心,常修“慎独”之功,构筑好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二)发挥高校主渠道,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

1.融网络道德于教育系统之中。第一,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相结合。第二,利用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法律对道德起着保护和促进作用。第三,利用心理教育课程实施系统化网络心理教育。

2.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第一,要开辟网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教育站点和网页,奏响网上主旋律。第二,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利用这座“网络桥”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思想教育活动。(1)建设校园主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网络平台。(2)针对现实社会条件下人们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体现时代特点的、有较强吸引力的各类思想大讨论专栏,在交流中掌握校园网舆情,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努力消除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3)创办反映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形成浓郁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个体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三)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1.建立健全网络立法。在现有法律法规上基础上,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对已有的法规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制订有关网上管理规定,如网络信息发布规范、网络信息审查和监管机制、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等新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违法和犯罪的认定,利用法制手段来杜绝网络犯罪。

2.优化社会环境。第一,优化社会舆论环境。舆论的力量是在法规之外巨大的无形力量,不仅可以引导大学生建构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建构理想的道德人格,其中最根本的是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树立终身为社会奉献的信念。第二,优化社会网络场所环境。文化部门、信息产业部门等相关国家职能部门应行动起来,加大日常管理、监督,积极开展“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如“健康网吧”、“无色网吧”、“无污染网吧”等,净化网吧经营环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上网环境。

3.营造大学生文明上网的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和倡导《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五要五不”的文明公约,营造文明上网的氛围,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行为习惯,这对于培育大学生的良好“网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加强网上信息监管,净化网络环境。第一,引进、研制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控制技术,利用高科技手段为大学生在网上筑道“篱笆”。安装过滤软件,将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和反动言论等不良信息加以堵塞,使大学生远离垃圾文化的毒害;第二,国家专门机构对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进行监管,各大门户网站或商业网站对自己旗下的网络接入服务商和个人主页进行监管,接入服务商对各接入点(如网吧等)进行监管,各接入点对上网者进行监管,层层把关,确保整个监管体系的完善;第三,建立健全打击网络犯罪体系,充分发挥“网络警察”的作用。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传播,形成共建共赢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宋元林.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67-170.

[2]李伦.鼠标下的德性[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14-16.

[3]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网络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168-171.

[4]于万红.大学生网络道德分析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2002,(4):75-76.

[5]林冬月.浅谈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J].中山大学学报,2002,(2):271-274.

[6]江敏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4,(10):25-26.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6,(7).

[8]邹娟.近六成大学生曾网上抄袭论文[N].东方早报,2005-12-16.

[9]新浪网.http://tech.sina.com.cn/focus/rules.shtml,2001-11-22,

[10]谢洋.网络穿上“马甲”也得讲文明[N].中国青年报,2006-04-22.

中学生与网络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是指高职院校师生 (以学生为主体) 群体在特定的校园空间内, 通过网络对高职院校中的各种事件、现象和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所持有的看法、所表现的情绪、所发表的意见等的总和[1]。网络舆情在高职院校的参与主体主要指高职院校学生, 现已在高职院校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

二、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当前, 各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网络平台, 如贴吧, 微博, 官网, 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网络平台学生们可以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 互相交流意见, 倾述生活学习中的困境,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处于同一个年龄段, 社会经历少, 想法相似, 在网上容易引起“共鸣”。

(一)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参与者广泛性

高职院校发生网络舆情大部分的参与主体都是学生, 对学校发生的某一事情引起共同关注, 讨论参与度高, 易让学生提起兴趣。

(二) 网络舆情参与主体身份匿名性。

在高职院校官网院长信箱的写信同学中大部分信件是匿名投稿, 贴吧讨论学校最近发生的事件也是穿着“马甲”讨论, 微博评论大都是匿名评论, 参与主体以匿名为主。

(三) 传播迅速, 影响大

在学校这个空间内, 学生易聚集, 网络舆情传播迅猛, 高职院校学生是正在成长与学习中的特殊群体, 对事情明辨率不高, 易互相影响, 网络舆情易成为社会中的焦点, 引起社会关注, 对学校与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三、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网络舆情学生管理队伍建设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网络舆情重视度不高, 没有针对网络舆情设立专门的管理制度, 大多数时候是“见墙敲墙”, 舆情发生后处理不及时, 后期工作不到位, 舆情学生管理队伍单一, 依赖班主任和辅导员和部分学生干部进行处理, 学生管理上级部门不能及时的了解事情发生的真正成因, 不能做出正确的指导, 影响舆情处理进度。另一方面, 学生管理者未经过专业培训, 应对方式落后, 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不能获得掌握校园舆情的主动权。

(二) 学生对网络舆情缺乏正确的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以匿名方式参与到网络舆情中, 认为在网络匿名的遮挡下可以胡言乱语, 不规范自己的言行, 污染网络环境, 不利于校园稳定, 没有正确认识到不正确言行触犯到法律法规, 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即使在匿名的网络空间也会受到法律制裁。

(三) 网络舆情管理手段不完善

当高职院校发生网络舆情, 做得最多的是去控制舆情, 这种模式适用于发生紧急舆情的情况下, 监管方式单一落后, 冷处理和回避方式采取较多, 舆情发展阶段不同, 需要相对应的政策与措施, 引导舆情向更好的方面发展。

四、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学生管理提升对策

(一) 加强网络舆情学生管理工作力度

学校网络舆情学生工作管理不到位, 容易导致事态扩大, 学生情绪化, 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 加强网络舆情学生工作管理要注重事前预防工作, 事中控制工作, 事后善后工作,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学生管理工作对事前预防重视不够凡是“预则立, 不预则废”, 对学生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制定网络舆情相关预警监测制度, 提升学生管理工作质量, 大多是“00”后, 无法明确的认知事物的真假, 容易听信他人谣言, 学生管理人员利用学校官网或者微信公众号宣传正面积极的网络环境, 完善学校信息公开制度, 做好法制宣传, 积极正能量的引导学生, 在舆情萌芽阶段就开始实施管控措施, 建立网络舆情中学生管理工作联动机制, 建立“点线面”三级联动处理机制, 在学生中选拔信息人员, 如有网络舆情苗头及时上报辅导员, 辅导员调查清楚状况上报学校相关管理部门, 开展三级联动处理工作, 完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对构建和谐校园环境非常重要。网络舆情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 开展班会, 公开网络舆情, 提升透明度, 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二) 运用科学管理方式网络舆情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处于求知欲非常旺盛的年龄段, 他们从网络平台汲取大量信息, 截止2018年6月30日, 我国网民规模达8.08亿, 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 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数的占比率达98.3%[2], 当前各大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大数据管理和分析的专业人员, 学生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 运用新技术, 新管理方式, 大数据时代来临, 高职院校可以运用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网络舆情管理, 设立大数据网络舆情管理平台, 建立专业小组, 用大数据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利用。大数据准确的数字信息和精确的分析数据, 把当为一个重要指标对舆情的萌芽与发展能够快速及时的汇报, 有利于舆情处理人员作出快速有效的决定, 根据分析结果作出更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 发展优秀学生干部参与舆情监管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高职院校每年送走一批毕业生, 又迎来一批新生, 学生的更替要求学生工作管理必须有新方式, 新理念, 更多的了解学生, 高职学生中优秀学生干部, 他们对自己的同龄人网络活动相对更加了解, 把优秀学生加入到学校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管理工作中来, 学校发布一些迎合当代学生口味的方式发布正能量信息、法制宣传、高职院校对主动培养“专业化、权威性”意见领袖, 应坚持走“精准化”路线, 这就对求高校必须注意所升意见领袖所互动能力。“意见领袖所互动包括同被影响者、意见领袖及传统媒人之间所互动”[3], 因此, 高校应该与被影响者、传统媒人及意见领袖保持良性互动。高校可除专家学者、辅导员队伍、学生队伍为主所三类“意见领袖”群人。从高职学生中选出来的意见领袖对同年龄段同学思想动态更为了解, 同龄人之间教育作用更加明显, 同时增加了学校处理网络舆情工作人员, 并且给予了一定的技术支持。

(四) 营造健康校园网络环境

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高职院校每年送走一批毕业生, 又迎来一批新生, 学生的更替要求学生工作管理必须有新方式, 新理念, 更多的了解学生, 高职学生中优秀学生干部, 他们对自己的同龄人网络活动相对更加了解, 把优秀学生加入到学校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管理工作中来, 集思广益研究学生管理方式方法。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对高职院校而言, 利用好网络, 可以提升工作学习效率, 增加知识外扩面, 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营造有利于引导校园网络舆情往良性方向发展, 高职院可组织各类网络安全主题讲座, 看展学生养成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文明用网知识竞赛活动等来正面宣传与引导学生,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活动, 高职院校也可立足于本校的实际情况, 开展本校特色活动, 本校优势项目活动, 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凝聚学生的向心力, 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大家庭。

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 这不仅影响着学生传统学习生活方式, 更是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政治方向。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要与时俱进, 做好本职工作同时, 学习好舆情管理相关专业知识, 运用科学方法及时、合理的管理舆情, 坚持正面引导宣传,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不断学习与提高校园舆情治理能力。

摘要:网络迅猛覆盖与发展对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产生着巨大影响, 大众都积极参与到各类网络活动中, 对学校和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 作为学生管理的新领域, 加强对学生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活动关乎校园和谐稳定, 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提高学生工作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引导网络环境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舆情,学生管理,提升对策

参考文献

[1] 网络舆情[EB/OL].http://baike.baidu.com.

[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上一篇:中学生寒假读后感征文范文下一篇:中心学校工作总结亮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