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2023-09-23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2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先后就信息共享、失信惩戒、公众个人信息保护、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状况等群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进行了询问,指出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市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在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下,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诚信上海的建设。

本报讯 (记者 王海燕 简工博 通讯员 冯丽华)如何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确保公众个人隐私不外泄?信息体系建设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对失信惩戒有什么具体措施?信用信息数据采集怎样才能减少误差率?昨天上午,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继续举行,就市政府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这是本届市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二次专题询问,4名市人大代表首次发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出席。

2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先后就信息共享、失信惩戒、公众个人信息保护、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状况等群众高度关注的内容进行了询问,指出当前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到会应询的市经信委、市建设管理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质量技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以及市发改委、市商务委、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市交通委、市安全监管局、市政府法制办、市金融办、市公务员局等17个政府部门负责人,对每个问题作了实事求是、真诚坦率的回应。

列席会议的副市长周波表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上海诚信体系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关注度高,市人大常委会的专题询问是对这项工作很好的鞭策和推动。下一步市政府将组织各部门认真研究此次专题询问会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根据各自的分工,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办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正视问题,分析原因,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聚焦重点,积极探索,全力完成三年行动计划的各项任务;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推进本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市政府在市委的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下,在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下,将全力以赴攻坚克难,加快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诚信上海的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摘要:广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经历了集权化、分权化、多元化保障三个阶段。近年来,在大力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同时,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试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据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探索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和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而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切实改善广大农民生活状况的重要保障,更是整个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保持和谐稳定的根基。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1.广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历程

根据历史与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将广东整个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

1.1集权化保障阶段(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中“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资帮助的权利”的规定,广东根据国家政策逐步建立了包括劳动保险、困难补助、生活补贴、社会救济和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1958年以后在人民公社建立了敬老院、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简易的社会保障组织。“文化大革命”时期,已经基本社会化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遭到破坏,企业与农村集体一样承担起了低水平的保障功能。计划经济体制下,广东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分配制度,家庭、市场等经济保障功能基本丧失,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集权特征。这个时期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城镇居民享有的就业、医疗、住房、退休金等福利农民均无权享受。

1.2分权化保障阶段(1978~1988年)。

在分权化保障阶段,农村推行联产承包变革,实行了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模式,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农村居民提供了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的制度安排。家庭经营制度实际上成为农民生活保障的主要形式,也相对扩大了农村居民就业和消费的选择自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农村扶贫制度的建设,而且强调开发式扶贫、生产性救济,充分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在这一阶段,广东各地集体经济基础的差异使农村地域间集体福利千差万别,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集体福利和保障水平越高,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以工补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福利水平;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各项事业主要依赖于收取税费来运转,因而集体福利与家庭经营自然会存在一定的矛盾。

1.3多元化保障阶段(1989年以来)。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出台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建立与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并规定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1998年九届人大通过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中,组建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一主管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等保障工作。广东在大力推进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同时,有关部门进行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的试点工作,并逐步在全国农村推广试行。

2.广东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提出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

2.1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在全省分区域、快速有序推进。

2.1.1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广东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始于1992年,经过不断探索,深圳、东莞、中山、佛山、珠海、广州等珠三角地区的六个地级市全面实施了农民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广州、深圳、佛山的实施对象是全征地农民,中山、珠海、东莞是全体农民)。截至2007年6月底,全省共146万农民与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养老保险范围,其中46万人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均月养老金228元,农保基金累计结余38亿元。

2.1.2在欠发达地区开展试点,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从2006年9月起,广东先后以珠海市、阳工市阳西县、惠州市博罗县、肇庆市端州区、湛江市开发区、韶关市武江区为试点,进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探索。各试点先后出台了保障办法,覆盖了当地14万被征地农民。据统计,截至2007年5月底,各试点累计参保人数16334人,领取养老金或老年津贴人数4991人。其中肇庆市端州区进展迅速,截至2008年5月底,端州区35~59周岁的中年被征地农民的参保率已达97%,60周岁以上老人中有98%领取了老年津贴。试点工作开创了在省内欠发达地区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的先河,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1.3为村干部等农村重点人群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全省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在农村选择村干部、计生对象等重点人群,为其建立养老保险制度。1997年以来,云浮市云城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河源市源东县、惠州市等地先后开展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四地共有8363人参保,2034人领取待遇。东莞市、惠州市先后开展了计划生育对象养老保险,对农村独生子女父母和纯生二女结扎夫妇实行了养老保险制度。

2.2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省农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00年前,广东没有统一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2001年后在省人大和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决定由省政府组织、省农业厅承办,于2002年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3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加大政府的资金补助力度,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转交省卫生厅承办,2004年后省财政给每个参保人补助10元,市、县财政补助10元,个人承担不少于10元;2006年省财政对每个参保人员的补助增加到25元,2007年增加到35元,市县增加到15元,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2007年,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4137万人,覆盖率为83.8%,比2005年增长了23.1%。同时提高了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77个县(市、区)的农村合作医疗转变为县级统筹,加大了费用报销比例,2006年,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金额15.8亿元,平均补偿费用占医疗费用的32.9%。另有2.3万人次得到医疗救助,救助金4116万元。各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补偿封顶线提高至1万元以上,最高达6万元。部分地方实行了门诊补偿制度,扩大了受益范围。

经济较发达的东莞市、佛山市在2004年试行了城乡居民参加医疗保险的办法。自运行以来,基本实现了参保人员全覆盖,全部基金也顺利征缴到位,达到了改革设想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两市通过建立农医保制度,解决了城乡居民大病住院医疗费用负担问题,基本上缓解了城乡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3农村低保制度起步较早并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低保资金不断增加。

广东在全国率先将最低生活保障面从城镇拓展到农村,低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省1995年开始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8年这一制度开始覆盖农村,省财政每年对全省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1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行低保补贴,全省享受低保救济人数从1997年10.5万人增加到2007年7月底的68.9万户、171.85万人,增加了16倍,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2.25%,其中农村54.43万户、134.03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适当提高全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将农村人年均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目前,许多市县已开始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困难家庭纳入低保救济范围。

低保资金不断增加,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不断提高。2007年上半年,广州、深圳、佛山、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阳江、揭阳、湛江、茂名、清远、潮州等14个市75个县(市、区)分别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城镇提高了10~100元,农村提高了9~70元。据2007年6月统计,全省城镇低保标准为人月125~361元,农村人月91~320元。城镇人月平均低保标准为226元,比2006年提高12元;农村人月平均低保标准为168元,比2006年提高13元。截至2007年7月,全省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为46元,同比提高了12元。其中,珠江三角洲地区7市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助85元,比2006年月人均提高8元;14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39元,比2006年月人均提高8元。

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根据低保人数增加,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的提高情况,逐步增加了低保资金。全省低保资金从1996年的2113.7万元增加到2006年9.37亿元,增加了44倍。2007年省财政增加了对经济欠发达市的低保补助金额,从2006年的2.5亿元增加到3.85亿元,增加了1.35亿元。2007年1~7月,全省发放低保金7.0069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加发放1.748亿元。其中农村发放低保金4.1954亿元,同比增加1.115亿元。

2.4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也不断加强,对农业及农村发展的作用日益凸现。

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突出的还包括社会救助中的生产救助(防灾、救灾)、农业保险,特种救助、农村优抚。农业产业自身的弱质性以及广东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广东农业生产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尤其是遭受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近年来全省财政不断投入大量资金构建农业生产和农村地区的防灾抗灾体系,大大降低了农业灾害的破坏程度,提高了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另外,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省一直在探索实施各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制度,在各级政府财政支持下,农业保险覆盖面也不断扩大。

农村中的特种救助主要针对特殊人群——五保户实施供养制度,其保障水平高于低保水平,其生活水准也不低于农村的平均水平,多数地区设有农村敬老院,其设施也比较完备,服务水平也比较高。农村优抚、社会福利方面,优抚安置工作成效明显,以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为中心,职业培训、推荐就业和优惠政策扶持相配套的安置改革顺利推进。“十五”期间共完成对14.7万名退役士兵和4107名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无军籍职工的接收安置工作,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达90%。建立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与当地人均生活水平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

3.广东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广东在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上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人们称它为“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3.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设计还不够完善合理。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此基础上逐步打破城乡社保建设的“二元社会结构”,最终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目前,广东虽然在农村设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和养老保障、大病统筹的新型合作医疗、自然灾害社会救助制度,但缺乏在贫困人口中设立一个生活安全保障制度。因为农村居民目前还不富裕,人均纯收入刚过5000元大关,仅跨入小康水平,还有100多万年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和近300万人年纯收入在1000~1500元之间的相对贫困人口。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设计应是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而不是急于建立过于庞大和周密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最需要受社会保障扶持的是贫困人口,这一群体的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不全面的。

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为例。目前,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在计算年限、缴费办法和待遇享受等方面,都是依据城镇正规就业情况设定的,对于劳动关系松散、就业地点频繁变换、工作单位不固定、工作时限不定、收入水平较低的广大农民来说,不大合适。现行养老保险基金实行区域统筹,条块管理,对跨省区流动就业的农民来说更不合适,加上目前设计15年缴费年限和缴费标准成为农民难以逾越的门槛。农民要在同一个社会保险统筹地区累计缴费15年不容易,农民的经济收入并不宽裕,除外出打工外,他们的收入是以年为时间单位结算的,要在15年内保证每次资金的交纳,难度大。现行养老保险制度是参保易,退保难,转移养老保险关系更难,缺乏灵活性。

3.2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具有狭窄性,覆盖面小。广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各个项目,其保障都只是覆盖少部分农村社会成员,或者说大部分农村社会成员仍被排除在农村社会保障范围之外。如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仅在珠三角地区建立起来,全省大部分农村并未推广。在珠三角中也仅覆盖5市,120多万农村人口,其他两市的广州、江门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一些有条件的县镇还没建立,仍在探索之中,或仅对少部分村干部和失地农民实施养老保险。即使是社会救济,也只是救济那些“重点户”,难以将所有农村的老弱孤寡、残疾者以及因天灾人祸而不能维持最基本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囊括在内。同时,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还处于探索阶段。

3.3保障力度区域差异较大,保障水平总体呈现低层次性。广东现行农村社会保障在地域范围上存在非均衡性,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保障水平高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保障水平则低得多。就拿农村中的五保户来说,一些富裕地区的农村敬老院的设施完备,服务水平也相当高,有的五保户甚至还有储蓄,可以资助其他困难的亲属,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只能将一部分五保户纳入保障范围。另外,现行广东农村社会保障支出水平较低,根源在于农村社会保障经费在地方政府的财力分配上很有限,如在社会救助的支出上过分依赖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的救助经费拨款既未制度化,又不能及时到位。目前广东全省基本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除较富裕的农村地区外,大部分农村社会保障只停留在对贫困者进行救济的低层次上,一般只能帮助被保障者暂时脱离困境,难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无助于农民的长远发展。

3.4许多农民对参与社会保障还持观望态度。在养老保险方面,许多农民把自己未来养老的希望寄予后代,他们对养老保险缺乏认同感,存在疑虑心理;在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农民参与的意愿不够强,积极性不够高,其主要原因在于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不到位,有不少农民甚至不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何物,即使知道这项政策,也由于以往基层政府的承诺不兑现,而对新型合作医疗缺乏信任,甚至存在抵触情绪。课题组在兴宁市调研农村合作医疗时,当地相关机构建议把农民应该交的钱由政府出,因为兴宁市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只须交10元/人,另外政府补贴门诊挂号费7元/人,事实上每个农民只须交3元就可以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然而政府在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所付出的成本比3元/人要高,因而他们认为还不如让政府直接代交这3元/人的费用。

4.进一步加强广东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4.1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保制度的宣传力度,促进农民转变思想观念。

要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生活状况的切实改善为根本,把农民观念的更新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当前,全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广大农民对农村各项社会保障的认识不足、了解的不充分,致使许多农民还持观望态度。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以占主体地位的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参与为基础,因此,一方面各级政府决策和研究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政策和实施措施,另一方面要向农民做好宣传,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意识,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4.2完善农村社保工作机构,加强农村社保管理工作。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涉及面广、覆盖人口多,加之全省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使得任务异常繁重。以农村低保为例,广东1997年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保障人数已经达到133.51万人,但各市县民政部门由于编制所限,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低保工作机构,乡镇一般只有一名民政工作人员,难以进行规范管理。

为使全省各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到上级管理决策部门,以及省、市的各项政策部署和规定迅速落实到位,必须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各层次的农村社保工作机构,完善农村社保管理体系。既要加强面上的领导,建立社会保障工作领导机构,统一组织、协调本地区的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增强其整体合力;又要注重基层社会保障网络建设,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和工作“六到位”要求,明确各级职能,确保保障到一线、服务到基层、覆盖到村落。

另外,由于人们的收入是不断变化的,必须做好农村社会保障特别是低保工作的动态管理,因此,由手工化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过渡是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然选择。由计算机对农村社保对象进行信息处理、人员录入、档案管理、信息调阅,既可减少人力,又可节约资金,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4.3加强法制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群众性、政策性、法规性很强的工作。鉴于国家目前社会保障法还未出台,广东可以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台新的地方性法规。在保险对象、交费年龄、交费标准、基金管理、基金增值、经费来源等问题上设置新的操作规范,尤其对新形势下比较敏感的问题(如农村土地问题、农民工权益的保障问题等)制定明确的法规,切实保障失地农民与进城务工农民享受到与他们的付出相对等的权益,从法律的高度指导和规范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相应的司法机制的完善上,广东可尝试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案件,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伤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可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在审判中充分体现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的特殊性。

参考文献

[1]闫玉科.广东“三农”问题:路径与政策选择.农业出版社,2006

[2]宋峥嵘.论中国特色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金融经济.2006(14)

[3]广东省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粤府办〔2006〕90号

[4]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广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2002-07

[5]杨翠迎等.建立和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摘 要: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最根本的问题表现为保障不充分、不彻底。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应使居民群众一切需要治疗、有治疗价值的疾病都不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公民不因医疗费用使家庭生计受到影响。实行“病有所医”,在现代社会其实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我国完全具有实现“病有所医”的财政潜力,实现“病有所医”并非需要很高的财力需求。

关键词:医疗保障;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病有所医;财政支出

近年来,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推进与完善进展比较快,而常州市走在全国前列。从2008年开始,全市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7%(按统计的城镇人口全国60%多),新农合参保率接近100%(全国94%),以市为单位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应保尽保,2009年财政补助已超过120元(全国80元),2010年人均筹资标准要达250元以上(2009年全国113元),亦属较高水平。医疗保障制度的落实作用巨大,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保障程度不够。本文以常州市为例并通过国际比较论证医疗保障制度彻底实现“病有所医”的必要性、目标、可行性和途径。

一、我国现行医疗保障体系保障的不完全性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还存在诸多不足,如政府对医疗资源投入不足,保障制度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职工与居民分割,医疗保险负担和利用存在着不公平性,医药费用控制机制尚未形成,医疗保障作用不充分等。我们认为,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最根本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保障不充分、不彻底。具体表现在:

1.设置报销封顶线。我们知道,重大疾病往往需要1万、5万、10万乃至数十万元的治疗费,这才是真正的风险或大风险,与中小疾病相比,是一般非困难群众也往往难以应付的风险,是最需要保的“险”。而现行的“医疗保险”并不完全“保险”,医疗救助作用也有限,这使一些人有病不能医。

2.报销范围偏窄。基本医疗保险列举不报销的项目百余种,如自杀、自残、斗殴、吸毒、医疗事故的医疗费用;工伤、车祸造成参保人员的伤害所支付的医疗费用(不一定能获得赔偿);因第三者造成参保人员的伤害所支付的医疗费用,依法应由第三者承担的部分(不一定能获得赔偿);怀孕、流产、堕胎、分娩及采取其他计划生育措施所需的一切费用;尤其是重大器官移植只有肾移植报销部分手术费,且不包括器官源费用,其他移植完全不报销。此外,可报销疾病项目不等于费用都可报销,很多费用在报销目录外。这使很多居民遇到困难。

3.保障对象覆盖不充分。一是医疗救助对象范围比较窄;二是还有少数人主要是一些低保边缘的困难家庭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未能参加医疗保险,当然就无法享受到医疗保险报销待遇。

4.医疗救助、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报销比例偏低。如居民医疗保险高于居民医保起付标准至最高支付限额的住院和大病门诊费用,普通人员基金支付65%-70%。“农合”大病住院医疗费用报销补偿比率更低,没有可靠的保障性。

总之,还不能说已经实现了病有所医。个人医疗保障程度往往与自身的经济能力有很大联系,在一定程度上,穷人、农民的医疗负担比富人、职工大得多。据资料,我国先天性心脏病、脑瘫、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等重大疾病在少儿中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位列小儿恶性肿瘤之首的白血病,每年有2万个新发病例,每例治疗费用为10万至20万元左右。由于治疗费用和医疗条件等原因,每年能够接受正常治疗的白血病患儿只有8%,另外92%的白血病患儿在没有接受正常治疗的情况下大都死亡。在一些地区,因病家庭解体、犯罪求医、因病求死和为医抢劫的事件时有所闻。笔者通过电话对一些农村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多数村民指出农村各地存在有病无钱治疗的问题,合作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彻底实现“病有所医”的具体目标和必要性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医疗保障体系都以病有所医为目标。免费医疗的国家谈不到报销上限,实行医疗社会保险的国家也难以见到医疗费报销上限之说,而且报销范围比较宽,如有个人承担部分可报销费用的,比例也低。如加拿大凡属政府保险的公费医疗项目的医疗费用,政府既不规定最高限额,也不要求病人或其雇用单位支付部分费用。国外很多国家都没有医保药品目录。德国法定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覆盖的项目和内容非常广泛:各种预防保健服务、医疗服务、药品及辅助用品费用、各种康复性服务等等。保险公司还承担疗养的全部或部分费用,支付最长78周的病休补贴以及就医部分交通费用等。儿童原则上跟随父母名下,不需要缴纳保险金。德国还有专为老人设立的护理保险,参加该险的人可以请专业护理人员上门为老人、病人进行护理,在家里由亲属护理,亲属可得到400、800、1200马克的护理费,如果被护理者住在养老院里,则养老院可获得2000、2500、2800马克。

世界各国普遍以医疗救助的形式为病有所医承担兜底责任。英国的医疗救助主要是免除国家卫生服务中一些需要个人出资的费用,如处方费、牙医费、视力检查费、配镜及修理费、接受国家卫生服务的路费、假发及相应麻醉和手术材料费。德国的医疗救助主要由政府资助加入医疗保险有困难的人群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如失业者的医疗保险费由劳动局支付, 养老金领取者的医疗保险费由养老保险机构承担。对高龄、残疾、生育等特殊需求者,救助标准比一般标准高30%。新加坡政府为帮助贫困人群支付医疗保健费用而特别建立了一种捐赠性医疗基金, 意在为那些尽管有医疗储蓄和医疗保护仍不能支付医疗费用的人提供最后的帮助。强调个人负责的美国也有政府医疗救助,旨在帮助无力支付医疗保健费用的部分低收入者享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各州必须将绝对贫困人口纳入救助范围,境况稍好的人群则选择性开展救助,以及老人、残疾人的医疗照顾。其条件虽复杂严格,但亦未见上限之说。

真正意义上的医疗保障应使居民群众一切需要治疗、有治疗价值的疾病都不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公民不因医疗费用使家庭生计受到影响。实现“病有所医”的具体改革目标应当是:

(1)医疗保险和困难群体医疗救助都上不封顶。(2)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尤其应大幅放开医疗救助报销范围。突出的如器官移植及其组织源、某些情况下的护理费用等。工伤、车祸、堕胎、分娩、健康体检、康复性医疗、救护车费、出诊费等等也都应尽量报销。医保药品目录不能范围太窄,或对目录外报销一部分。(3)扩大医疗救助对象,政府帮助困难群体参保。切实做到人人享有切实的医疗保障。(4)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医保和合作医疗大幅提高大病报销比例,取消困难群体的医疗费自费部分。至少发达地区大病报销比例还可大幅提高。

此外,没钱就不能看病,那也不是病有所医。无论看病不花钱的免费医疗国家,还是实行医疗保险的国家,无论欧洲还是美国,“先治疗、再付费”早就是一个惯例。病人们不用揣着现金去医院,而是在治愈后在家等着账单或由政府、医保机构去核算。因此,很少会出现有人因为没钱看病而被拒之门外的情况。对急危病人的救治应不附带任何条件。

彻底实现“病有所医”,医疗保障制度才能履行“保障”使命。只有顺应世界文明潮流,把彻底实现病有所医作为医疗保障的直接目标,才能建立起真正体现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要求的医疗保障制度。

1.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当前关注民生的首要任务。目前,农村居民和城市户籍人口住房自有率都比较高,加上住房保障制度的配合,除部分农民工居住条件不佳外,居者有其屋已经不是什么大问题,见不到谁正常情况下流落街头;义务教育已基本不不存在读不起书的情况,由于多种助学措施的配合,大学上学贵和上学难的问题也已不太突出,在大学规模严重超过正常需要的情况下,部分成绩一般的学生有能力考上大学而不去念也很正常。然而,即使医疗保障制度正在落实,看不起病,有病不能得到合理治疗的现象仍然经常发生。“有啥别有病”,这是一个让当事人极其痛苦的事情。

2. 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目标。良好的健康不仅是人类福利的内在组成部分, 而且有利于其他许多社会目标的实现。健康的身体不但能带来人民的幸福,还会使人们能够面对社会机会做出有利的选择、实现个人目标和人的发展。国际比较发现, 拥有健康的国民有助于减少贫穷, 缩小日益扩大的社会不平等以及促进经济增长。[1]包括因病致贫在内的贫困问题历来是世界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保障公民基本的生存权利、促进健康公平是政府的责任。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迫切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

3.彻底实现“病有所医”是释放消费能力的重要途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过剩,直接原因是消费不足。然而,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对策仍然是刺激经济增长,这有加剧产能过剩、浪费资源、形成通胀压力的可能;即使在刺激消费方面,目前绝大部分措施都没有持久提高消费率的确切作用。居民为住房和教育所做的储蓄都会花掉,为养老所做的储蓄花掉的时间虽然比较长,但城市养老保险日益普及,农村也在展开,事实上,大多数居民为安全所作的储蓄主要不是为了老年日常生活所需,而是为应付意外事件,而为医疗所做储蓄不仅动机最大,而且由于大部分人不会得大病,得大病也不一定把储蓄花光,因而大部分不会被花掉。显然,使居民对看病完全没有后顾之忧,是促使其大胆消费的根本措施。

三、我国实现“病有所医”的财力可行性

1.实行“病有所医”在现代社会其实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必然联系,只要有个基本正常的经济发展状态就有能力实现。1949年经济落后的印度通过的第一部宪法中就明确规定,所有国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无业人员、农村人口都可以在政府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如果病情比较严重,患者自己也需要负担一部分费用。很多人因为没有钱,看过病之后便一走了之,医院也不追究。印度的公共投入只占卫生总费用的17.9%,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评估排位,其公平性在全球居第43位,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政府将有限的政府投入补给最需要医疗服务的人众。印度独立以来,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在巴西,连外国人都可以在公立医院享受免费医疗,包括住院食宿和癌症、洗肾、艾滋病这样耗费昂贵的大病。朝鲜从1953年起实行免费医疗制度,1969年全面实施。全部免费性是朝鲜医疗保障的核心内容,甚至疗养和去疗养所的往返旅费也是国家支付。朝鲜医疗保障制度覆盖还具有全面性,即使边远的乡村也能覆盖到。免费医疗的直接结果是延长了朝鲜人的寿命,朝鲜目前的平均寿命是男73岁,女77岁。在古巴,医疗对全民也都是完全免费的,医生对病人进行一系列免费检查后,病人可到社区的药店购买药品,所谓购买,只是象征性地付点钱。如需住院治疗,不仅治疗费、手术费和药费不用出,而且病床和饮食也是免费的,家属陪住也有休息的地方,且免费管吃住。古巴人的期望寿命达到了77岁,是世界上期望寿命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是发达国家免费医疗的典型,有居住权的人都可获得全面、免费的医疗服务,患者只需负担挂号费。与此相反,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但医疗保障程度却比大多数国家都落后。美国药物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每年有18000名美国人因为没有医疗保险而过早死亡。据2009年的调查,25%的人无法支付医疗或药品的费用。

我国陕西神木县顺利实行了“全民免费医疗”(并非完全公费和免费)。其突破是:住院治疗,起付线以上的一般费用包括护理费等予以报销,无比例规定;把安装人工器官、器官移植等特殊检查费、治疗费和材料费也列入报销范围,每人每年报销上限高达30万元;城乡一致,农村报销比例因之大幅提高。据不同测算,实施“全民免费医疗制度”,县财政2009年补贴1.2亿元的资金,占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约5.5%。这是一般县市都能承受的范围;而且要知道,医疗保障并非仅仅是县级财政的职责。

2.我国完全具有实现“病有所医”的财政潜力。实现“病有所医”要有一定的医疗卫生支出特别是相当的国家支出做保证,除公费医疗国家主要由国家出资外,大多数国家政府出资也都达到相当比重。我国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1)我国提高卫生支出比重潜力大。西方发达国家全国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约占10%。全球平均9.3%,联合国规定的最低目标到2000年要达到5%。我国卫生总费用2008年只占GDP的4.52%,2009年为5%,低于一些非洲和拉美国家,且城市人均卫生费用是农村的4.23倍(2007年)。(2)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比重潜力大。据对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03年全球卫生总费用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在低收入、中低收入、中高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组分别为:27%、30%、22%和33%。[2]我国2008年医疗卫生支出政府只占20%左右(2006年18%),远低于各组在2003年时的平均值。不仅如此,全国人大代表周天勇估算,2007年财政收入除国家预算公布的5.13万亿元外,另有巨额预算外收入,两者相加,实际高达9万亿元。[3]以此推算,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万亿以上。这说明本来占比排名非常靠后的政府卫生支出比重比统计数字表现得还要低得多。政府卫生支出的低比重,说明中央财政增加几千亿元使所有公民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有非常巨大的潜力。(3)提高财政收入比重潜力大。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7)》公布的2006年数据计算,全部51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平均为40.6%,21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北欧50%以上,30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9%。目前,人均购买力GDP已为中等以上的我国政府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为20%,加上政府性基金收入、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等才占30%。税收收入占GDP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5.4%,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9.5%,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21.3%,我国2009年是17.74%。提高财政卫生支出比重和财政收入比重,可使医疗支出大幅增加,实现病有所医并不困难。

3.以常州市为例看,实现“病有所医”并非需要很高的财力需求。(1)城镇医保方面:2008年全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支出2084亿元,而年末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累计结存3432亿元。[4]武进区2007年征收基本医疗保险基金25421万元,支出只有10679万元,累计结余29551万元。由此可见,现有筹资额就可以使城镇职工医保报销范围扩大、报销比例提高,居民医疗保险不仅可以使报销范围扩大,而且报销比例可以大幅提高,报销上限提高,如果全市财政补贴1个亿,放开报销上限绝对没问题(2009年市级财政补贴城镇居民保险1537万元)。(2)农村合作医疗方面:全国新农合2008年结余为当年收入的19.0%,2009年当年基金使用率为97.73%。2008年,常州市滚存结余6436.76万元。2009年常州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3.82亿元,使住院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40.71%,如使补偿比例达到职工补偿目标即70%,则共需6.56亿元,如果适当扩大报销范围和上限需增加1-2亿元,即总需求 = 8个亿,差额 = 8 - 3.8 = 4.2个亿。目前农民缴费人均50-70元/年,平均约60元,再增加50元一般可承受,就可增加1个亿。还差3.2个亿,需财政增加支出。2009年各级财政筹资2.67亿元,再加3.2亿元,共需5.87亿元。如果不增加农民负担,也只需7亿元就可以使农民达到职工医保标准。(3)财政支付的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可由目前的3-4千万元增加到1-2个亿。以上三项相加,总共8-9个亿。此外属于财政开支的还有些财政拨款单位医保缴费。以上三方面财政补贴总共用不了10个亿。而2009年财政支出总额达514.40亿元。(4)与神木比较:可报范围内100%报销的、农村人口(需大量补助)为主的神木一年每人免费的公费医疗花销是330元(一说财政补贴315元),全国都按照神木的标准实行免费公费医疗的话,4300亿就可以实现了,而全国每年至少有7万亿的预算收入,每年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公款旅游三项就是9000亿元以上,还有大量非必须基本建设。城镇人口(需财政补助很少)占61.2%的常州市,户籍人口360万人,暂住一年以上人口46.3万人,按户籍人口和神木费用算,财政补贴需近12亿元。常州2008年财政支出384亿元,2009年514亿元,人均1.43万元,是神木的3倍多。(5)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常州2009年全市财政仅一般预算支出达228.49亿元,而全市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只有10.7亿元,各类财政医保支出约3.5亿元,卫生实际总支出约14亿多元。2009常州年地区生产总值2518.7亿元,按世界卫生费用平均占GDP的9.3%、政府支出平均占卫生费的25.4%计,则与国际比较财政医疗卫生类总支出应达59.4亿元。按古巴国家财政支出的20%用于医疗卫生事业,常州市2009年财政医疗卫生类总支出应为45.7亿元(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故结果是45.7亿元而非59.4亿元)。

实际上,医疗费用还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如果实行医疗人员收入的相对固定性,就可防止医生乱开药、开贵药、乱检查、乱做手术,将使医疗费用大幅度减少。或者,通过保护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和损失赔偿请求权,对药品价格全面管制,全面检查医生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推行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也可以使医疗费用大大下降。如果说有些地区财力尚较紧张,但全国整体并不紧张,发达地区更绝对是“小菜一碟”,完全可以在这些方面走在前列,创造全国可以借鉴的改革经验。

总之,我国实现“病有所医”不存在理论障碍,也不是财力问题,仅仅需要观念转变和预算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J].中国社会科学,2005,(6).

[2]雷海潮,刘新亮.政府卫生支出的中外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8,(1).

[3]于泽远.人大代表和学者:实际收入远高于公布数字,财政实入9万亿干什么了?[N].联合早报,2008-03-06.

[4]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05-19.

[责任编辑:黎 峰]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企业年金的主要特点如下: (1) 企业年金既不是社会保险, 也不是商业保险, 而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 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福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得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养老保障“多支柱”战略的重要制度安排, 企业年金与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一起构成多支柱养老金保障体系。 (3) 企业年金的责任主体是企业及其职工,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依据自身经济状况建立的企业保障制度, 企业及其职工承担因实施企业年金计划所产生的所有风险。

企业年金作为社会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 在于其对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延伸和完善作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覆盖面广, 但保障水平较低, 并且一般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当出现老龄化等人口年龄结构失衡等状况时, “现收现付”制存在先天的制度缺陷。即当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 缴费人口变化不大, 退休人员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支付危机。而企业年金作为一种与职业挂钩的退休保障制度,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参加人员在退休收入的纵向调节机制, 即人们在工作阶段将雇主缴费和自己的一部分收入存放在企业年金帐户里, 通过相关机构投资运营获得收益, 当他们退休时再把钱从帐户中取出。企业年金在投资工具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可以最大幅度地调动社会资本, 并实现资本配置的最大化。

目前,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改革, 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完善, 中国现行的养老保障制度又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 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 企业年金的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对于企业来说, 员工队伍的稳定可以说是效益稳定的一块基石。频繁的进进出出, 实际上付出最大机会成本的, 还是企业, 作为激励手段的企业年金正是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一种方式。纵观全球各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在推行企业年金制度。在美国, 基本养老金相当于退休前平均工资的40%, 企业年金养老金约为30%, 大约有70%的企业加入了企业年金计划;在德国, 企业年金养老金相当于员工工资收入的15%, 有1/3的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在日本, 有60%的民营企业实行了企业年金制度。企业年金作为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成为人们老年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面对那些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经济效益突出、民主管理基础较佳的企业来说,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基金, 对吸引并保有优秀人才, 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确保本企业健康高效发展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 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演变成为企业人力资本的竞争和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企业年金制度根据企业经营理念和自身实力的不同实行个性化的设计, 将企业利益和职工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职工实际利益和预期利益相统一, 已成为企业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吸引和挽留高素质人才的有效的激励机制, 既可以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 又可以增强职工归属感, 提高职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改善职工退休后的生活

在我国,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由养老保险制度运行过程中沉淀下来的闲置资本金, 用于支付职工老年退休后的生活费用。由于职工退休后, 基本养老保险金比在职的工资收入明显减少, 因此, 如果职工想保持退休之前的生活水平仅仅依靠基本养老保险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的, 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当地社会平均工资的企业来说, 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是采用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算的, 与高收入人群的实际收入差距大, 造成退休前收入越高的人群, 退休后收入的大幅降低。为了使职工退休后收入水平不至于降低太多, 市场经济国家对由企业自发建立的退休福利计划进行完善的基础上, 通过国家立法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退休人员生活过得更好。

三、企业年金能够减轻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保障的财政压力

从目前来看,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并不乐观。据权威报告, 到2050年时, 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和超过六十岁, 其中1.08亿人超过八十岁。中国的公共养老金制度仅覆盖了其整个劳动力的一小部分, 总的来看, 仅有三分之一的劳动力享有某种正规养老金福利;中国储蓄率很高, 劳动者中却仅有少数人为其老年积蓄了足够的金融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 大部分的老年人仍依靠子女度过晚年, 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发展速度快、老龄人口绝对量多的特点, 家庭的规模在缩小, 非正规的老年赡养网络面临着日益增大的压力。这将产生两个负面的结果:其一, 退休人员的迅速增加, 以及退休费用的急剧上升, 给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二, 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养老金的增长速度, 而企业也无力承担过高的缴费率, 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资金缺口和压力, 因而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养老保障水平下降。财政的不堪重负, 要求社会除了基本养老保险资金外, 还必须健全养老保障机制, 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政支付压力, 弥补职工退休收入的不足。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 到201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10.2%, 2015年将为15%, 到2026年这一比例将达到18%, 届时世界上1/4的老人将在中国。面对即将来临的巨大压力, 仅靠政府提供较高水平的基本养老金极不现实。发展企业年金将是缓解基本养老保险的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年金是一项全新的制度, 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建立企业年金能够增加养老金的积累, 缓解由政府支付养老金的财政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作为劳动保障部门有权利也有义务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策, 宣传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重要意义, 使社会和企业对建立企业年金制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创建采油厂的安全保障体系就是要建立:安全生产责任保障体系、安全生产制度保障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安全生产文化保障体系。

1 构建安全生产责任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的组织机构及人员, 明确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行“一岗双责”, 落实领导责任。一是明确各单位的主要领导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 第一责任人要对本单位安全工作全面负责。树立起“管工作就要管安全”、“谁组织谁负责”的“一岗双责”理念。安全第一责人要参与制定HSE工作计划, 部署月度、节日期间安全工作, 组织安全生产运行工作, 部署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要求, 利用每月安全例会, 进行安全工作经验分享。坚持每月开展至少一次的领导安全联系点活动, 深入基层安全生产实际工作中, 宣传安全生产, 落实厂、大队各项工作, 实现有感领导, 领导干部直线责任。

二是强化直线管理, 落实职能部门责任。各业务科室把督查、纠正生产施工现场“三违”行为, 特别是习惯性违章作为重点进行整治。突出“三违”行为的整治, 要对检查出的“三违”行为, 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和纠正, 监督检查部门要建立检查台帐, 并负责进行追踪和验证, 确保各种“三违”行为得以有效遏制。重点督查纠正的范围包括:一是生产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情况;二是施工设计、施工许可、HSE工作计划书制定及落实情况;三是工业动火、临时用电、工艺点火、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等各种危险作业相关票证管理、签发、执行情况;四是分包工程、临时外雇人员安全协议 (合同) 书签订情况;五是外来施工队伍安全资质准入情况;六是施工现场员工安全操作规程, 施工工艺纪律执行和劳动防护用品穿戴使用情况;七是现场设备设施完好情况;八是事故隐患整改情况;九是重点施工、重点工序干部上岗情况。

2 构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

一是扎实地抓好各项施工项目和重点部位风险管理工作。风险管理是安全生产体系运行的核心工作。各类施工都要按照公司安全生产相关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作业指导书规定, 认真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对项目施工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危害因素进行全方位的识别和评价, 在此基础上, 编制出以HSE工作计划书、HSE现场检查表为主要内容的风险削减控制措施, 对参与施工的全体人员进行风险交底和培训, 增强规避风险的能力。

二是要认真组织修订HSE作业指导书和各岗位作业指导卡。各单位、各项目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各岗位HSE作业指导卡, 达到一岗一卡, 并发到全体岗位作业人员人手一卡。

三是抓好HSE管理体系内审和管理评审工作。要认真编制HSE管理体系内审、管理评审计划, 按照风险等级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方案和控制措施。从油、气、水、火、电、机械、压力、操作环境等方面在全员中开展风险大排查工作。

四是强化隐患治理, 提升现场本质安全程度。认真落实上级隐患治理资金, 对井站、联合站照明电路及配电装置安全隐患改造、设备设施接地改造、作业现场值班房维修等项目进行治理。

3 构建安全文化保障体系

一是提高认识, 形成安全文化认同。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企业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是弘扬企业精神, 塑造企业安全形象, 实现企业安全生产目标的动力, 按照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安全管理文化, 安全物态文化四个方面, 结合采油厂实际, 找准安全文化的切入点。引领员工树立“每项操作前要进行危害识别”的理念。

二是加大宣传, 确保安全文化有效运作。安全经验分享常态化, 厂、大队、小队在开会或搞活动前开展安全经验分享, 由各单位、部门组织, 每年进行一次的全体干部员工各种安全知识的再教育答题活动, 宣讲学习安全知识。开办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全员健康体检人, 建立员工健康档案, 为员工超前预防疾病创造条件。

三是活动形式多样, 突出安全文化的典型示范作用。开展未遂事件征集、“画与话”征集和安全经验分享评比等活动, 组织“安全生产月”、“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反“三违”交流平台建设、“亲情助安全”等活动, 营造了全员参与的良好安全生产氛围。同时, 现场加强现场目示化作用, 通过在生产现场将操作部位、操作区域配备各类安全标志牌、安全提示标语等标识, 为员工提高良好的安全操作环境;

4 结语

通过创建采油厂安全保障体系, 使安全管理思路更加清晰, 各级领导干部的领导责任和直线责任得到了有效落实, 各级直线部门和属地主管的监管作用得到较好发挥。现场隐患及问题得到及时整改并逐步减少。

摘要:本文作者从采油厂创建于应用安全生产责任保障体系、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体系、安全生产文化保障体系等几个体系出发, 有效控制采油、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提高全员自主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意识。

关键词:安全保障体系创建

参考文献

[1] 孟小东.构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J].化工管理, 2014.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范文第6篇

1 企业信息网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

1.1 w in d o ws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

企业信息网络当中, 绝大部分主机中运行的操作系统都是基于windows系列, 由于Windows系统的复杂性, 以及系统的生存周期比较短, 系统中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一些国际上的安全组织已经公示了大量的安全漏洞, 其中一些漏洞可以导致入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 而另一些漏洞则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攻击。例如Windows所采用的存储数据库和加密机制可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windows NT把用户信息和加密口令保存于NTRegistry的SAM文件即安全账户管理 (security Accounts Management) 数据库中, 由于采用的算法的原因, NT口令比较脆弱, 容易被破解。另外网络上存在各种破解口令以及漏洞扫描的黑客工具,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发现漏洞而破解一个或多个超级账户的口令, 并且对NT域中所有主机进行破坏活动,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安全, 甚者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1.2 路由器及交换机等设备的安全隐患

路由器是企业网络的核心部件, 企业信息网络与外界的数据交换都必须经过路由器, 它的安全将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路由器在缺省情况下只使用简单的口令验证用户身份, 并且在远程TELNET登录时以明文传输口令, 一旦口令泄密, 路由器将失去所有的保护能力。同时, 路由器口令的弱点是没有计数器功能,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不限次数地尝试登录口令, 在口令字典等工具的帮助下很容易破解登录口令。每个管理员个可能使用相同的口令, 路由器对于谁曾经作过什么修改没有跟踪审计的能力。

1.3 网络病毒和恶意代码的袭击

与前几年病毒和恶意代码传播情况相比, 如今的病毒和恶意代码的传播能力与感染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其破坏能力也在快速增强, 所造成的损失也在以几何级数上升。当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就使很多企业闻风丧胆。在日常办公和处理业务中E-mail、Web、压缩文件、上传下载信息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这些途径也正是各种病毒的最好载体, 使得它们的寄宿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目前, 全世界发现的病毒已经远远超过数十万种, 这些病毒会对重要的主机或服务器进行攻击诸于类似的SYN FLOOD攻击, 或放置逻辑炸弹, 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如何防范各种类型的病毒和恶意程序, 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

2 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保障的体系

2.1 利用先进网络安全技术

2.1.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一般分为两类:网络级防火墙和应用级防火墙。网络级防火墙防止整个网络出现外来非法入侵;应用级防火墙是从应用程序来进行接人控制, 通常使用应用网关或代理服务器来区分各种应用。目前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屏蔽路由技术、基于代理技术、包过滤技术、动态防火墙技术、DMZ模型。

2.1.2 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 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 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私有的连接。因此, 从本质上说VPN是一个虚拟通道, 它可用来连接两个专用网。通过可靠的加密技术方法保证其他安全性。并且是作为一个公共网络的一部分存在的。

2.1.3 加密技术

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 由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有可能遭到窃听而失去机密性, 因此交易双方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 (加密) 传送到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 保证了网络数据的机密性, 这种技术手段称为加密技术。在安全保密中, 可通过适当的密钥加密技术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网络的信息通讯安全。加密技术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但最为广泛的还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要求顾客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 不必担心自己的信用卡会被人盗用。

2.2 采用严格访问控制措施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 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 使非权限的网络访问受到限制, 只允许有访问权限的用户获得网络资源。首先是要进行身份验证。身份识别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 身份认证是系统查核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 这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 用户名和口令的识别与验证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此外还有数字证书、动态口令、智能卡、生物识别等多种认证方式。目前, 基于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技术体系的身份认证系统能够为企业的敏感通信和交易提供一套信息安全保障, 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确保企业信息资源的访问得到正式的授权, 验证资源访问者的合法身份, 将风险进一步细化, 尽可能地减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3 部署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 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在中小型企业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中记录相关记录, 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检测并且按照规则识别出任何不符合规则的活动, 能够限制这些活动, 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总之, 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利用防火墙技术、网络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 而且需要仔细考虑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安全需求, 认真部署和严格管理, 才能建立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的防御系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 以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来提高办公效率和扩展自身业务, 开展电子商务。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内外的威胁也逐渐增加, 网络安全建设对于保持企业网络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本文将阐述企业在内外部网络环境如何来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企业,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启全.网络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3) .

[2] 闫宏生.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 王静燕, 高伟.企业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J].科技信息, 2009, 17.

上一篇:老人护理服务内容范文下一篇: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目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