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论文范文

2023-09-17

实践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一、编制“课程索引”,丰富“学院日”活动供课菜单

天坛青少年活动中心是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直属的校外教育机构,承担培养中小学生艺术骨干,普及艺术教育,组织开展青少年社会实践及主题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工作任务。常年开设书法、美术、舞蹈、京剧、声乐、器乐等造型、表演类艺术活动20余项、活动小组近50个。活动中心根据原有活动课程的内容及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组织教师认真研究,精心设计,按照“学院日”活动的基本形式及时间,充实选课菜单。一是推出单次、多次,以及学期、学年不同时长的活动课程分类目录;二是按照初步研究的“传统文化之光”“民族艺术之美”“E时代的艺术与生活”三个系列内容,编撰多板块组合式的“学院日”课程索引。索引目录的设置和课程内容的编排全部由一线教师及教研、活动管理部门参与完成,共包含基本板块课程近170项索引内容,以及升级板块课程索引400项。

在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后,教师参考索引类目,确定活动课程的主题、内容以及重难点,生成“一课一定制”的板块式活动课程。以“京剧艺术”这一活动课程为例,教师可以根据索引推出京剧的历史、优秀京剧唱段赏析、京剧表演体验、京剧的音乐、京剧锣鼓经、俊装及脸谱、京剧砌末(道具)、京剧服装、京剧传统剧目中的历史故事、京剧现代剧目赏析、京剧舞台电影赏析、京剧与京歌等十几类活动课程内容,近百节(次)活动课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及学校需求,制定个性化菜单,完成一次或多次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活动菜单的制定可以做到一校一定制,一班一定制,最后过渡到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100%可以自主选课。

二、加强过程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研究水平

“学院日”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不同于校内的综合实践课程,也不是校外教育机构的“兴趣小组”活动,所以进一步加强对校外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实践过程(学法及教法)的研究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在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采用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积累,从而推进下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摸索中,教师们总结了校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活动)指导四环节,俗称“腌萝卜”教学法:浸入阶段(情景导入)—腌制阶段(专业学习、指导)—发酵阶段(自我调整、完善)—出锅阶段(展示和拓展)。以舞蹈综合实践活动《美丽的新疆—感受维吾尔族舞蹈》为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维吾尔族舞蹈,进而普及推广民族文化知识,提高学生对少数民族舞蹈及文化的关注和喜爱。活动总体分为了解民族文化、体验维族舞蹈、评价与拓展三个

环节。

第一个环节“了解民族文化”分为两个活动单元。第一单元为新疆的历史与地理风貌。教师通过PPT课件为学生讲解新疆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该地区所承载的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意义,让学生了解新疆自古以来便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知道在历史中新疆地区对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进而引发学生对这片区域民族知识的学习兴趣。第二单元为维族的传统服饰与节日。这个单元设计由地域特点具象到民族特点介绍,即通过具体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构成等民族文化特点。

第二个环节“体验维族舞蹈”分为两个活动单元。第一单元为维族舞蹈基础介绍与体验。教师设计了解维族舞蹈风格及音乐特点—学习体验维族舞蹈基本体态与基本表现形式两个内容。第二单元为学习维吾尔族表演性舞蹈“盘子舞”。通过教师分解动作指导、分组欣赏练习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第三个环节“评价与拓展”分为两个活动单元。第一单元为教师以问卷方式对本次活动所提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知识巩固与学习成果反馈。提问方式有单项选择题、填空题、连线题以及问答题等,学生通过此问卷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概括。第二单元为欣赏维吾尔族经典男子舞蹈“盘子舞”,领略区别于女子盘子舞的独特魅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之前所学的维族舞蹈基本体态,提示学生注意民族风格的体现,让学生寻找舞蹈感觉,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维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一个活动的参与时间可能只有八九十分钟,但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旨在让学生学习专业表演及书法、美术工艺作品制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其背后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解读,充实对民族精神及内涵的理解,进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诸多活动的设计、研究与成功组织,培养了教师专业强、会研究、重积累、勤反思的良好工作作风。

三、加强评价研究,提升学生体验度

在校外教育机构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同于学校内执行的“三级课程”,学习内容与方式更加灵活开放,更加注重于激趣和培养良好的个性。教师在设计、组织校外“学院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获得结果和体验的过程,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如以表演、展示为主要学习、活动方式的课程环节,在具体操作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表现,采用即时评价的方式记录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绪情感、参与程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将其作为评价标准。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评价观点。如以作品制作为学习、活动方式的课程环节,教师对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表现、制作及展示的成品作出评价的同时,也着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大胆进行自评、互评,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以及相互协作、相互理解、相互融通的

目的。

注重评价的延伸作用。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及活动后进行反思,如“为什么我制作作品的速度还不够快?”“为什么××同学对这个环节、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让学生从专注表演、制作本身延伸扩展到对问题的讨论、对成果的分享及思考中,学会在学习实践中努力完善自己的行动,拓宽自己的视野,最终实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的实际增长目标。

天坛青少年活动中心这一新的教育特色课程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与学校教育实现了有效衔接与优势互补,同时也为校外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只有这样不断深入研究,进一步贯通校内外课程,创新工作模式,才能真正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作者單位:北京市东城区天坛青少年活动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实践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我校是机电类中职学校,开设有数控、电子、模具、机械等专业,在各专业中开设中职物理这门基础课,目的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运动学、力学、几何光学、热学、电磁学及原子能等相关知识,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使之有效地服务于机电各专业成为课程改革的的关键,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总之,机电类中职物理教学面对新的形势,必须坚持知识与技能并重原则,面向专业,立足岗位,打好基础。

(责任编辑 易 凡)

实践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应用型;双师型;毕业设计;实践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产业在全国蓬勃发展,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许多地方高校陆续增设建筑学专业,教学规模逐步增大,逐渐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

本科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也是一门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内综合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学校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一门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要以传授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学生即将从业为根本。

1选题—真题假做

1.1实践性强,真题假做

毕业设计与建筑学日常教学相比,更加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设计院的真实项目经历过实践工程的检验,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选择“真题”。所谓真题,是指课题设计的任务书来源于真实的、未建成的项目,各种设计条件以及基础资料齐全,如为指导教师主持或熟悉的实际工程或研究项目效果将更加凸显。老师亲力亲为的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以虚拟“实践”的氛围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体验方案设计的全部過程,获得全面的“实践”经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1]。所谓“假做”,是指课题并非真实地按照真实项目的任务书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展开,而是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和成果指标进行控制。“假做”不仅从时间进度上不受约束,从设计本身而言,学生可以不受实际项目的约束,将课题转化为可行性研究的设计,进一步锻炼和展现学生的设计能力。

因此,“真题假做”是毕业设计的重要教学模式。

1.2研究性强,方向明确

每一个项目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毕业设计是具有研究性的实践课程,同样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比如侧重观演类建筑的剧院、体育馆,侧重科研教育类建筑的大学城、科技园,以及近几年常见的美丽乡村规划等项目。一旦确定题目,明确方向,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该类型建筑的深入钻研,将这一类型建筑的特殊要求及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除了完成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设计课题相关的小论文。

1.3时代性强,内容广泛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飞速发展,建筑的规模、类型、风格不断提升。尤其是21世纪以后,剧院、城市广场、大学城、商业综合体、体育综合体等建筑类型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建筑领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需求选取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课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够接触到多种类型的建筑,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从容不迫。比如,某学生以某大学城里的高校校园规划以及主教学楼设计为毕业设计课题,毕业后入职设计院也参与类似的设计项目的投标,学生对项目不仅不陌生,而且可以比较游刃有余地做设计。

(前面删掉了一段,图1、图2删掉,该段替换)近几年毕业设计课题选择类型较为均衡。注重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公共建筑为主,建筑类型多样化。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更多的建筑类型,并且注重城市设计。

1.4学业总结,难度提升

毕业设计不同于的普通设计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难度提升有很多方面,比如,建筑单体体量的增大,建筑单体数量的增加(城市设计),建筑改扩建项目的规定性要求增加等等。不论哪一方面的难度提升,均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大学四年的建筑设计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查找相关设计信息,学会团队合作,以设计师的要求来完成课题。

2模式—双师型

2.1人才引进与自我提高

引进“双师型人才”与倡导“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师型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具有两个证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国家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等证书)。具有两种能力: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校必须引进更多的“双师型人才”[2],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停止实践的脚步,授课之余仍然要参与实际项目,不断地补充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设计,才能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教导。

(这里删掉了一段,图3也删掉)

此外,学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需要继续提升。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由于未经历设计院实际项目的锻炼,实践建筑设计的能力有所欠缺。在设计指导过程中,很难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鼓励并推进年轻教师加强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与联系,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定期参与设计院的具体设计项目,不分项目类型及设计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工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的考试,通过学习和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例,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实践类教学活动中,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度,即学院与当地的设计单位合作教学。方式之一是直接聘请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到学校教授设计类课程;方式之二是学校的课程,尤其是毕业设计课程,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外由设计院的工程师负责学生设计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校内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理论方面的提升。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进入设计院锻炼的机会。再次,定期开展高校和设计单位两方的指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毕业设计心得,寻找在校学生实践真实项目的教学方法。

3素质—指导+学习

3.1激发主动性,重在“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辅导设计,目的是启蒙初学者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循循善诱,帮助初学者掌握基本规范,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一个紧跟一个设计课题和类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并设计简单的建筑类型。

而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指导”设计。毕业生是经历过五年系统专业课程的训练,在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毕业设计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指导学生按照法律规范、按照正确的方式途径进行设计;指导学生熟悉项目进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重点、深度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团队的协同设计;指导学生提交符合要求的各项设计成果……

俗话讲“師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教师在指导设计的前提下,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断研究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2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专业可以成为龙头专业,作为“准建筑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必须时刻强调与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过程及成果从技术层面上有一定的把握与控制。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字功底的训练,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除要求学生提交必要的图纸之外,还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如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设计概念和设计说明书等。

团队合作是建筑设计项目的工作特色。选举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设计小组的组长,在协助老师的教学的同时,组织管理小组成员的设计进度,组织学生内部及师生之间的方案谈论会等工作。对于推进项目进度,培养学生的协同设计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3强调过程性与计划性

(标题3.3.下面2段替换为1段了,表1、表2删掉了)

任何一个设计项目或者设计课题,均有设计时长和截止时间,毕业设计之始就要明确时间节点,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书。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需要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大量的文字工作;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基本以设计为主要工作。由于时间短,工作量较大,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必须做出相应的计划,确保过程中每一个节点完成的事项。

4结语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的建筑师,而不是培养新一代设计大师。因此,毕业设计课题必须选择实践性强,方向明确,具有时代性和拓展性性的实践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指导;教学过程重在“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全过程。

建筑设计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是每一位指导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茹冰,周红燕,洪艳.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浙江建筑,2014,31(1):60-62.

[2]周公宁.简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属性[J].建筑教育,2002,20(1):91-92.

(参考文献3删掉了)

收稿日期:2019-09-20

作者简介:集永辉(197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Design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JI Yonghui1, LU Hang2

(1. Jiangsu Longteng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Key words: application type; double teacher type; graduation design; practice

实践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渗流力学课程是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校级精品课程。长期以来,渗流力学课程组成员十分重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特色,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该课程在2008年度被评为陕西省省级精品课。

关键词:渗流力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渗流力学课程性质

渗流力学是油气田开发与开采的理论基础,《渗流力学》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和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其任务是要使学生掌握弹性驱、水驱以及溶解气驱方式下地层流体的运动规律、产能的计算和通过不稳定试井方法确定地层参数。为学生毕业后正确根据地层性质、流体性质和地质条件,选择合理的数学模型,研究流体运动规律并进行动态预测作准备。为解决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从事科研工作准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渗流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

近年来,本课程组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实施教学改革,使得教学队伍的理论、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如下。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学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渗流力学”课程建设主要任务之一,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是教师的學术造诣、科研背景、人格魅力的综合体现。在课程组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任课教师聘任制,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训,要求青年教师必须具有博士学位,广泛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来,由2人次获“陕西省优秀教师”和学校“教学名师”称号,2人次后获学校“课堂教学质量奖”一等奖,4人次出国进修。在所有任课教师的共同努力下,课程组教师所在的石油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在2007年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2.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材建设与更新。自“渗流力学”课程建设以来,课程组十分重视教材建设工作。1963年,李璗教授参与编写了我国石油高校第一份《地下水力学教学大纲》;1991年,在李璗教授等编写的《油气渗流力学基础》油印讲义基础上,由李璗教授和陈军斌教授合作编写了《油气渗流力学基础》内部教材,经过连续9年的试用,2001年8月由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油气渗流力学基础》本科教材。由于该教材发行量大、使用效果良好,经石油工业出版社教材出版基金委员会评选推荐为石油高校“十一五”行业特色教材,经过李璗教授和陈军斌教授第四次修订的新教材《油气渗流力学》已于2009年11月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教材充实了“非牛顿流体渗流理论”,为聚合物驱油等三次采油方法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实用的理论基础。新编教材结合课程组老师在针对低渗特低渗油藏高效开发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增加了“裂缝渗流理论”和“水平井渗流理论”等章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渗流力学理论发展的前沿,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理解教材内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010年在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有陈军斌教授、黄海博士编写的《油气渗流力学学习指导》辅导教材。在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加大实验室投资力度,自行设计开发实验项目,于2001年编写出版了以渗流力学实验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材《石油工程实验》。

3.加强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该课程主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均能有效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娴熟,重点突出,课堂内容能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成果,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信息量大,达到启发学生思考,开拓学生创新思维的效果。特别是在势的叠加、压降漏斗、水驱油理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利用FLASH动画等现代教育手段,把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形象化和生动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单纯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与课后相结合、日常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常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革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该课程共6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54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在实验教学环节,课程组精心安排了4个渗流力学实验,包括验证、综合设计实验。其中通过水电比拟实验研究,可以掌握径向流、井间干扰和水平井段的渗流规律;水力积分仪实验模拟地层条件,展示井的产量或压力恒定条件下,油藏内压力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过程,直观、生动。经过多年的努力,实验设备不断完善,设备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作到每人独立完成或两人合作完成一个实验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开设了“渗流力学”虚拟实验,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渗流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

虚拟实验建立在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平台仿真)之上,而注重的是实验操作的交互性和实验结果的仿真性。虚拟实验的实现有效缓解很多学校在经费、场地、器材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压力,而且开展网上虚拟实验教学突破了传统实验对“时、空”的限制,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可以自由、无顾虑地随时随地上网进入虚拟实验室,操作仪器,进行各种实验,有助于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渗流力学”课程虚拟实验的开发与应用已经对“渗流力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对石油工程专业其他课程的课程实验具有借鉴和辐射作用。

2008年课程组教师所在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验室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加强教学改革与实践,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石油工程专业是一个具有很强工程应用背景的学科专业,与生产实际紧密相关,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很高的要求。专业自创建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多年来,石油工程专业以油气田开发工程和油气井工程两个省级重点学科为依托,将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紧密结合,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及西部特别是陕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配套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与使用机制、实验与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改革,确定了着力培养符合石油工业发展和陕西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西部经济崛起紧缺的、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石油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确立了“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能力、注重素质、突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有利于多样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分别从2002年和2004年开始为石油企业进行“定向复合人才”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其中,“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2001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石油工程专业改革的实践与认识”在2003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扩招形势下教学质量(监控、保证、评估)体系的建设”在2003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石油工程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在2009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三、渗流力学课程的教学特色

本课程是经过50多年的积累,精心打造的优质品牌课程。

1.师资队伍从20世纪50年代一脉相承至今,形成了一个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高水平课程教学团队。

2.教学内容历经多年凝练,丰富全面,重点突出,注重结合西部低渗透、国际合作开发等实际问题,更新及时,并且伴随优质教材的不断推出。

3.教学方法和手段先进,注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及现场实习的紧密结合,通过与油田共建校外实习基地来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丰富网络课程资源达到辐射共享。

四、渗流力学精品课建设成效显著

渗流力学课程组长期不懈地坚持教学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成果。近几年来课程成员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渗流力学课程在2008年被评为陕西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文献:

[1]毕丽红,朴立华,张淑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9,(5).

[2]牛淑珍.《财政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当代经济,2009,(12).

[3]李孟辉.精品课程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4).

[4]李志国.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09,(5).

[5]崔树清,王伟华,陈国强.石油地质基础精品课建设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9,(2).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开放式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重点09BZ28)

作者简介:陈军斌(1963-),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实践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是将校外教学、社会生活和体验实践多项任务融为一体的课程。本研究对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制定合理的考察路线、有针对性的做好课前准备、明确具体的考察内容、主题设计式的结课作业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将学生的见、闻、听、想转化为主题设计。探索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合理、客观的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

【关键词】河南高校  艺术设计专业  考察实践  主题设计

艺术设计专业考察作为河南许多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是将校外教学、社会生活和体验实践多项任务融为一体的课程。本课程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通过游历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观察并搜集与自己本专业相关的设计素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积累学生的设计经验。因此,本实践课程是培养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应用技能不可或缺的实践步骤,也是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的主要补充。

一、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存在的问题

在目前河南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中,已经有不少做了一些实践方面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也有一定的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课程教学目标认识不够到位:专业考察课程需要带学生外出到各个城市等地进行社会考察与体验,因此有些教师和学生把这门课当作外出游玩,使课程的教学目标变得偏离原有方向,教学效果与质量均不好。

对课程考察对象不够明确:河南地处中原,因专业特点不同需要考察不同的对象,如环境设计专业要对建筑的空间、材料的运用、房屋的尺寸等进行考察,河南本地建筑特色不突出,需要到上海、北京、深圳等大城市考察古今有特色的建筑,教师会把考察对象在出发前列举出来,然而有些学生却没做到提前预习,不知道考察的对象是什么,导致考察过程中走马观花,收集资料时很随意。

课程考察主题不够具体:专业考察课程承载着各种专业知识的总结,也关系着毕业设计的素材收集,有些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考察过程中并没有灌输毕业设计相关内容,也未对考察的主题做出规范的指定。

二、专业考察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

鉴于以上出现的问题,如何提高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总结出有效、可行的方法。

(一)制定合理的考察路线

河南地处中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方便设定为考察路线,但需要依据专业特点和学校规定来制定。如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考察课程路线规定只能是北京、上海和江浙地区,考察区域虽然受限,但对学院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专业基本满足需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可以选择北京、上海、杭州等地,这些地方有许多创意园区,园区内的文创产品、包装设计、广告设计、标志设计等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好的创作素材;环境设计专业可以选择江浙古镇,如周庄、同里、西塘等地考察传统建筑,也可到发达城市考察现代建筑,汲取古今建筑和装修特色。

其他高校如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工业大学、黄河科技学院、河南大学、洛阳理工学院等艺术设计专业的考察课程,基本上没有路线的界定,因此可以在全国各地选择考察地点。因选择的范围大,要避免选择路线过多而导致蜻蜓点水,身体上也会疲惫,这样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有针对性的做好课前准备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监督与实施可归纳为三个阶段:上课之前、上课之中、上课之后。河南多所高校艺术设计的专业考察课程在上课之前对学生和教师提出严格要求。

例如对学生进行出发前的动员大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带队教师进行准备工作的监督。对参加专业考察的班级进行考察意义、目的、内容、考核标准及注意事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专业考察的必要性、重要性、严肃性,这是上课之中学生考察并探索学习的关键。上课之后,对学生考察中遇到的设计问题进行分析,为后续的主题创作提供设计思路。

(三)明确具体的考察内容

因专业的特性不同,考察内容也有所不同,从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两个专业举例说明,具体的考察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艺术知识与器物造型的学习。不论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还是环境设计专业,都可以从历代工艺和绘画作品中汲取造型和图案的传统元素。

如各个省市的博物馆,从中可以欣赏到古代制作技艺的高超之处,观看到能工巧匠设计的精彩绝伦,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在各个专业的考察路线中,安排的均有博物馆之行,可以从根源上带给学生创作灵感。

第二,设计素材的搜集与整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需要对传统纹样和现代设计进行素材搜集,如在古镇和博物馆中有许多传统纹样可以提取,这些传统纹样经创作可以运用在现代设计中。

如包装、广告、标志、文创产品等,同时对毕业创作也有很大的灵感启发。环境设计专业需要对传统和现代的居住与公共空间、园林与景观设计、城市雕塑、公共设施、展览展会等进行设计素材的搜集,除了用手机记录,还可用速写手绘的方式[1]。素材的搜集固然重要,后期的整理更为需要。

许多学生考察回校后,往往对手机里拍摄到的素材不予理睬,或者只是统一导出到电脑上。因专业考察的照片数量相当庞大,种类也很多,在素材的整理上可以按地点来分,有时一天会考察好几个地方,建立以日期命名的文件夹,在此文件夹下再设立不同的地点;也可以按素材類型来分,如传统纹样、标志、文创产品、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等;还可以将以上两方式结合起来,地点下面再设立类型的文件夹,这种整理方式更为细致。如果学生能够养成整理搜集素材的习惯,不只是专业考察课程,其他地方收集的素材都可以按照此方法来整理,方便以后的查找使用。

第三,艺术院校的交流与学习。河南自古至今为交通要塞,发展到今天,对外交流虽然较强,但经济发展水平和可利用资源依然比不上江浙和沿海等发达地区,思想相对也较保守。因此可通过专业考察课程,到985、211等重点院校考察,达到交流与学习的目的。

这种模式十分考验带队教师的人脉,需要带队教师提前联系好考察院校的对应专业负责人,以便安排入校参观、交流等事宜,可进入教室看到其他艺术院校的上课氛围,还可以和师生互动交流,请专业对口教师进行专题讲座等等。

(四)主题设计式的结课作业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周期一般在三周,前一周至一周半是考察时间,后半周是作业时间。河南多所高校专业考察的结课作业是论文形式,有些高校只是把考察的照片整理部分当作业来交,而用主题设计式的结课作业很少,所以这种方式需要继续探索和开发。

1.主题设计的选择。主题设计对于学生开拓创意思维、提升设计经验有很大帮助。那么如何进行主题设计的选择至关重要,第一,根据已经学过的专业课程或课程里面的知识点进行选择;第二,根据某个具体的专业内容进行选择。对专业考察主题设计的确定,需要在考察出发前确定,教师结合考察路线进行引导,使主题设计的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例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进行北京798、上海莫干山路50号、上海田子坊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杭州西湖创意谷、广州红砖厂等这一类的创意园区考察时,可以选择文创产品的主题设计;在进行北京南锣鼓巷、上海朱家角古镇、南浔古镇、杭州河坊街等这一类的传统街道与建筑考察时,可以选择产品包装的主题设计;在进行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这一类的博物馆考察时,可以选择图案或图形的主题设计;在进行上海新天地、北京三里屯、南京新街口等这一类现代化都市生活考察時,可以选择标志、广告的主题设计等等。

主题设计的选择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导,能激发学生学习与设计的兴奋点,以期达到在短时间内考察带动创意与设计的教学目的。

2.主题设计的开展。在艺术设计专业考察结束后,学生回到学校需要对考察中能展开主题设计的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包括照片、视频、录音、文字等,方便后续设计时的灵活运用。教师根据每位学生考察中搜集的资料与主题的选择,最终确定适合的主题设计。

确立主题之后,首先要打开创意思路,可用头脑风暴法,教师在学生创意过程中及时了解进度和遇到的困难,提出指导性建议。学生能深入思考创意的过程,面对地域文化不同的考察地点,将设计形式更好的体现。其次要注重设计表现,在设计阶段思考表现形式,手绘和电脑设计均可[2]。再次要重视成品效果,将最终的作品依据不同主题进行相应的制作。

3.主题设计的展览。要区别以往考察报告的结课方式,需要改革,可以用两种形式:

一是考察图片的演示,专业考察返校后,师生一起对考察当中遇到的传统纹样、现代图形和感受到的新鲜设计思维进行梳理,讨论考察中的收获,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感以图片演示的方式进行展示,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汇报与交流模式,可激发学生更多、更深层次的思维。

二是成品展览,根据专业考察内容进行的主题设计成品以展览的形式呈现,如有现场速写可一并展出,通过展览让同年级学生在相互学习之余找到彼此之间的差距,也使低年级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为他们的考察之路做一个铺垫。

三、探索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评价,需要教师有计划、有方法、有环节的规划进行。学生在考察实践课程的评价中可以反馈各种信息并总结经验,教师可以通过评价为学生答疑解难、改进以往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多维的思考[3]。

因艺术类阶段性课程的特殊性,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评价应该贯穿始终并多角度、全方位、深层次的进行,有效的课程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出发前对考察内容了解程度的评价,教师可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酌情评价;

第二,考察期间对考察态度的评价,对能否在考察过程中认真搜集信息做出评价;

第三,对考察方法灵活运用程度的评价,这是衡量学生思维方式的评价标准;

第四,考察主题设计内容的自我评价,对内容的选择、表现和创意可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五,考察结束对展示成品的相互评价,针对展览进行专题互评,实行学生相互打分制。

四、结语

河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课程的探索与改革,通过教师认真的准备来严格执行计划,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提升。学生在艺术设计专业考察过程中能感受到设计表现的不同形式,专业素养、设计信心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激发和提升。主题设计的引入使艺术设计专业考察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衔接的更加紧凑,目标性更强[4]。将学生的见、闻、听、想转化为主题设计,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转化等一系列创造能力。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免存在问题,但这些尝试为专业考察实践教学提供了改革的思路,引领教学模式的探索,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基金项目:2017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2017-JKGHYB-0192)】

参考文献

[1]吴汉华.专业考察在室内设计一体化课程中的实践与探讨——以安徽省专业考察为例[J].职业,2013(7):88-90.

[2]高勇.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6,(1):14-16.

[3]王芳.艺术设计专业外出考察课程教学实践探索--以安徽工程大学环境专业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26-28.

[4]胡翔,徐华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外出考察课程中引入主题设计的教学研究——以《专业考察》课程为例[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118-119.

实践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营销思想的发展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从营销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得出对营销实践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字:营销思想;发展;启示

营销思想是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包括营销实践及其发展的观念、观点、理论,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与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营销实践的发展,营销思想经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

一、营销观念的演变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个企业面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利益分配时的态度问题,它制约和决定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决定了企业的营销战略思想。近百年来,相继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和大市场营销观念等六种营销观念,不同的营销观念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状态。

1、 生产观念(18世纪末至19世纪)

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消费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产生卖方市场,产品销售不成问题。企业几乎没有专门的营销队伍,生产部门则是企业的主体。企业营销是为了增加产量,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这种观念成为当时企业界的主导思想。

2、 产品观念(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

产品观念是指企业以产品为中心来开展营销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商品供应日益充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总体上看商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企业致力于生产高质量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力求精益求精。

3、 推销观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工商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1929年秋,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大萧条:产品过剩,供大于求。为尽快摆脱危机和萧条的影响,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加大产品的推销力度。当时的推销观念认为,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一般不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去选择和购买商品,而需要通过企业的推销产生刺激,激发消费欲望,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4、 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更是突飞猛进,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同类产品不同品牌间竞争加剧,市场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开始注意到企业的产品应适应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即\"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5、 社会营销观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引发了企业利益与消费者、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矛盾等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和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们提出了“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即企业营销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使企业获得利润,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营销。

6、 大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到8O年代,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984年,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思想。他认为大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了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或在特定市场经营,在战略上同时实行经济的、心理的手段和公共关系技巧以赢得参与者的合作。”

二、营销理论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前,人们对市场营销的含义、内容和功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企业营销思想。但这些思想大都是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将产品卖出去,还没有形成对市场营销成熟的理论认识。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和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场营销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并很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从麦卡锡的4P’s理论到科特勒的11P’s理论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麦卡锡在人们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4P组合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欲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整体营销活动,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获利。80年代国际经济进一步发展,为解决世界贸易壁垒及公共、政治上的障碍等问题,1986年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营销概念,在原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即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同年6月,科特勒又提出了11P营销理念,即在大营销6P之外加上探查、分割、优先、定位和人,并将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称为“战术4P”,将探查、分割、优先、定位称为“战略4P”。该理论认为,企业在“战术4P”和“战略4P”的支撑下,运用“权力”和“公共关系”这2P,可以排除通往目标市场的各种障碍。

2、劳特朋的4C’s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消费个性化和感性化更加突出,企业为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迫切需要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信息沟通。1990年美国的劳特朋教授提出了4C’s理论,即顾客、成本、便利和沟通。该理论认为: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要卖消费者想要购买的产品。暂时忘掉定价策略,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忘掉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方便购得商品。最后,忘掉促销,加强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4C’s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应围绕消费者的所求、所欲、所能来进行,这与以企业为中心的4P’s理论有着实质上的不同。

3、舒尔茨的4R’s理论

20世纪的90年代末,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消费者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市场竞争空前的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在不断下降。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战略协作关系十分重要。于是,整合传播营销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提出了4R’s营销新理论,即:关联、反应、关系、回报。企业只有对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做认真的市场调研,然后迅速反应,及时提供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并建立信任、互利和互动的关系,才能增强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赖和忠诚度。4R’s理论是以竞争为中心,不但要研究消费者的感受和需要,而且要考虑相关竞争企业的情况,以竞争为导向重视顾客需求,是对4C’s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三、营销思想的发展对营销实践的启示

营销思想的发展总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不断为解决供给与需求矛盾寻求营销上的解决思路。营销思想的变化发展,给人们的营销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营销思想越来越全面、系统

从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发展到以顾客为中心的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的观念,营销思想不断全面和系统。树立大市场营销观念对中国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不但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不但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非常重要:摈弃小生产观念,树立大市场营销理念。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世界市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资源,积累经济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TCL和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已为国内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2、营销思想的人本化

营销思想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到“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考虑营销问题,进而提出关系营销、一对一营销等营销理念,逐渐贴近消费者的感情、欲望和需求,体现了营销思想的人本化特性。人本营销将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理念。其一,人本营销重视市场调查,及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欲望、需求和消费心理的变化,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及营销决策的起点和关键点,没有对消费市场的充分认识,企业的一切活动将无从谈起。其二,人本化的服务是营销服务的最高境界,以不断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和社会需要为核心,注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相应的顾客满意的服务内容。人本服务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并成为他们市场竞争差异化的重要方面。其三,人本营销强调营销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特别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本营销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为企业的营销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3、营销思想实现营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营销思想为买卖双方交换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卖方市场不存在交换的障碍,所以不必考虑市场的需求问题,企业实现利润自然不成问题;而买方市场使消费者保持强势地位,企业的产品如果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就成问题。所以,市场需求问题一直是营销思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有的观念、理论和策略方法大都围绕如何发现、开发、保持和挖掘市场需求而展开。营销思想追求营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对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企业来说,营销是手段,利润是目的,企业营销与实现企业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营销的效果,而忘掉企业的目的,企业可能陷入营销怪圈而不能自拔。近年来,被家电企业热捧的“价格战”搅得家电市场乌烟瘴气,不少企业因此而亏损或倒闭。没有利润,就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所以,处理好营销与目的辨证关系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营销思想追求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协调一致

营销思想越来越注重营销的和谐性及可持续性;企业应树立社会营销的观念。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两者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企业不能孤立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现在中国企业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4倍、4.6倍和8倍。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中国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作者单位:东莞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乔夫.第四次营销浪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上一篇:跨文化交际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人身安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