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

2023-09-23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第1篇

1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立的背景

以结构主义为划分基点,可以将语言学史分为两个时代:结构主义时代和前结构主义时代。前者支柱是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以后的语言学,即结构语言学。后者则以比较语言学阶段为重点。前结构主义语言学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和语文学家创立的“语法”,以逻辑为基础建立一些规则。第二阶段是18世纪末出现的语文学。此时的语言学研究总是将语言与历史、社会等语言自身之外的因素联系起来,忽略了从其自身的特点规律进行研究,从而无法真正探求到语言的独特研究价值。第三阶段是比较语文学或比较语法阶段。英国东方学家威廉.琼斯发现古梵语与欧洲语言在语法和词根方面的联系。他的这个发现影响了欧洲19世纪掀起的语言比较研究热潮,推动许多著名学者及其著作的涌现。[1]在整个19世纪,比较语法空前繁荣,印欧语系语言的比较研究做得尤为细致深入。但是这个学派没有弄清楚研究的对象性质、目的以及关系意义,因此, 他们所研究的必然是“纯粹”、“自然主义”的语言。

1870年,比较语法内部出现了一个新语法学派——以德国勃鲁格曼为代表的“青年语法学派”。他们认为言语的机构应该包括个人心理的和生理的两个方面。新语法学派的兴起,使比较语法之路发生了重要转向,人们对语言研究的思考更加关注语言的结构问题。结构主义语言学在此背景下诞生。

2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及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一位天才语言学家,1878那时他才21岁他就写出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这篇震惊欧洲语言学界的论文。这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密切相关。13岁就精通法、德、英、拉等语言,15岁就已经尝试解释语言的一般系统,古代梵语以及佛教哲学也促进了他对于语言学的兴趣。20世纪初方兴的“格式塔思想”也促使索绪尔逐渐与摆脱了先前他所信赖的新语法学派语言学观点,缔造了心理社会学学派这个新学派。索绪尔深感当时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中存在的缺陷,潜心于教学和研究,培养了梅耶、巴利等一批优秀的语言学家。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语言学研究的不是各个要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的“结构”,指的就是索绪尔的“系统”。这时,语言学才真正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科学。

其重要观点简述如下:

(1)区分语言的研究和言语的研究:索绪尔认为,语言既是社会的,又是心理的,而心理总归是属于个体的。因此, 语言和言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由言语构成;言语要产生表达效果,为人所理解,也离不开语言。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属于社会部分的语言,而不是属于个人部分的言语。这与主张研究个别、具体语言学的比较语言学的观点是对立的。

(2)确定语言为一门相对独立但专门性很强的学科。索绪尔从语言方法、观念等方面入手,颠覆原先从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确定研究语言内部结构规律的基本方向。

(3)提出“语言是一种表示意念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之所以这样有用,就是因为它有价值。语言的价值是在所指和能指之间的对等关系体现出来。即,所指就是概念(语义或内容),能指是音响形象(语言形式)。形式表示语义,语义需要用形式表达,只有这样,语言才能完成交际的功能,体现出价值。符号介于概念和音响形象之间,语言就是由所指和能指构成的符号系统。

(4)区分共时和历时语言学的主次关系。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个人的,言语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时间阶段上的演变,言语是千变万化的东西,所以言语是属于历时的。相反,语言是属于社会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是比较稳定的,虽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上有变化,但变化最终还是出自于言语上,所以语言可以看作静态的,共时的。索绪尔认为共时语言学研究是最主要的,而把以前比较语法学所重视的历时研究认为是次要的。

(5)符号系统的双重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各种成分的关系,可以分成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两种。后来的结构主义追随者修改了索绪尔这两个带有心理学概念色彩的术语,把句段关系称为组合关系,把联想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成为结构主义叙述学研究的基础,为人们所公认。

3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主要流派及其观点

作为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先驱,索绪尔的诸多理论观点都具有独创性。这些理论为今后的结构主义语言研究奠定了的坚实的基石。索绪尔之后,结构主义发展成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学派这三个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的流派。它们都遵循语言符号系统理论,把语言看作语言学研究对象,把言语排除在语言学大门之外,不同点在于,布拉格学派注重对语言结构的功能进行研究,哥本哈根学派注重语言结构之间的关系,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和分析。

3.1 布拉格学派 (功能语言学派)

1926年10月,马泰休斯、特鲁别茨科依等在布拉格成立语言学会,标志布拉格学派成立。马泰休斯深刻分析了新语法学派的缺陷,强调以共时观指导语言研究。布拉格学派主要研究成就在音位学,这方面成绩最突出是特鲁别茨科依,他最先把语言系统理论运用到语音研究,发展成音位学,他把音位定义为:在语言中相对立的不能分解为更小的辨义单位的成员。这个定义从语音对立和辨义特征两方面相结合,他还在《音位学原理》中全面论述了音位在语言中的地位,如何确定音位,如何划分音位和音位组合的界线,音位组合时各种对立出现的情况等等。

另一位代表人物是雅克布逊。他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区别性特征”的学说。在《言语分析初探》一书中,他将各种语言音位的发音特点,根据声学的原理确定为十二种对立的区别特征。[2]这些区别特征据说可以适用于世界上任何语言的音位的描写,并且可以根据各种语言音位的实际情况绘成相应的矩阵图,对现代语言学具有重大意义。[3]雅可布逊的另一理论贡献是澄清理论共时语言学与历史语言学的相互关系。

布拉格学派自称结构-功能学派,他们的语言观是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结合。他们提出语言是多功能的结构体系,由多个相互依存的次系统构成;建立了音位学说,并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提出了“语言联盟”的理论和“句子的实际切分”的学说。

3.2 哥本哈根学派 (丹麦学派, 或称语符学派)

该学派创立于1931年,以哥本哈根语言学会成立为标志。代表人物及著作是叶尔姆斯列夫《语言理论纲要》、布龙达尔《结构语言学》和乌尔达尔《语符学纲要》。语符学理论是对索绪尔关于语言是符号系统理论的发展。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语言学不同于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科学,研究语言时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常数,使之投射于现实语言中,不论有任何变化,都是适用的,永恒的。他们极力摒弃以往语言研究中采用的归纳法,认为归纳只能寻找语言中的差异,而不能发现常数,只有采用演绎法才能找到常数即他们认为的“符号”。语言学家用语符学理论套用到各种语言研究中去,确实也没有发现什么差错。但由于其以语言结构关系的研究及这种研究的数学性质而著称,实际操作性很差,对具体的语言分析帮助不大。但是这种理论也代表着人文科学和精密科学相结合的趋势。

3.3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描写语言学派)

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先驱者是鲍厄斯及其学生萨丕尔,主要代表是布龙菲尔德,之后是海里斯等。博厄斯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中号召美国学者摆脱传统语言学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的描写。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运用心灵主义解释语言现象,主张把语言现象同人类心理、社会、文化联系起来。布龙菲尔德在《语言论》中制定了语言结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成为这个学派的理论指南。海里斯在《结构语言学的方法》规定了语言结构分析的任务及基本程序。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注重语言形式分析,回避语义问题;在语言结构分析中主要运用分布和替代的方法;创造了语言结构分析的直接成分分析法。他们的学术观点和方法对汉语语言研究影响极大。

4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历史地位

20世纪对于西方来说是个“理论的世纪”。自从索绪尔创立结构主义语言学以来,从结构角度对语言进行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产生了许多致力于研究语言内部规律的优秀学者,硕果累累。结构主义语言学发展到现在,影响已远远超出语言学领域,它的理论方法被其它社会学科所利用,或采纳吸收,或被反攻来新立学说。例如, 人类学融合结构主义理论形成结构人类学学派,神话学用符号理论分析神话结构类型,文学批评从语言文学的内部结构出发品评诗歌,精神分析学运用结构方法阐发无意识活动和进行梦的解析等等,都借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把各自研究的对象看成是一系列符号组成的结构组合。“结构主义”思潮声势浩大,思想驳杂,影响了语言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以及文学理论等几乎所有人文社会学科。“结构主义”包括三方面内容: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文艺理论和当代法国人文思想运动。[4]结构主义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中国的语言学研究。赵元任、吕叔湘、朱德熙这三位重量级的语言泰斗以及袁毓林、王维贤、詹卫东等语言学家都受到了结构主义的影响。

摘要:本文从研究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必要性入题, 概述其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及历史地位。

关键词:结构主义,语言学,产生背景,主要观点,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 如法朗兹.葆朴.梵语动词变位系统[Z].1816.

[2] 马克思.缪勒.语言科学讲话[Z].1861.

[3] 施来赫尔.印度日耳曼语比较语法纲要[Z].1861.

[4] 吴宗济[著].国外语言学[Z].1980 (1) 王力[译]同杂志, 1981 (3) .

[5] 岑麟祥.普通语言学人物志.北京大学, 1989, 9 (1) :142.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第2篇

第二阶段为改革开放至90年代初。由于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城市不断出现,城市功能不断扩张,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这些都为晚报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和条件。不仅停刊的13家晚报复刊,同时也出现了一大批新创办的报纸。这其中以扬子晚报、钱江晚报、深圳晚报、武汉晚报为代表的4小龙,领潮流先声,富有生气与活力。

都市报产生的背景:第三阶段为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不再批准一个城市办两张晚报,于是一些日报办起了具有晚报性质的都市报。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的一批都市报,以市民报为标榜,以报道市民生活、为市民服务为宗旨,以市民为服务对象,获得极大的发展空间,也对传统的晚报办报思路和运营手段带来很大的冲击。至目前,全国各类晚报已发展到160多家。

都市报特点:民生化、通俗化、贴近性、题材广泛性、商业化广告、.“批评性报道”、“故事化”、“娱乐化”

发展:1.突破体制底线,占领主流资讯领域2.跨区域办报,多种产业经营3.发挥看家本领,拓展文化生存空间4.打造都市报竞争力,实现品牌化竞争

晚报的特点:

1.以城市市民为主要读者对象。除报道当天国内外重大新闻外, 还大量采集、发布发生在市民身边的新闻;及时发表群众的意见、要求;深入市民家庭,密切联系群众。

2.注重报道社会新闻和文化、体育新闻;提供有关日常生活的各种知识,做读者衣食住行的参谋;为人们的生活、休息和娱乐服务。

3.晚报送到读者手中已在傍晚,读者阅读心理与读晨报有所不同,所以晚报注意生动活泼,短小精悍,有人情味和可读性,重视读者共同兴趣。

4.注意新闻时间性,体现“报晚信息早”的特色。

5.强调办好副刊。

《新民晚报》:可亲性、可近性、可信性、可读性

第一阶段: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即“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以扬子晚报为代表的第二阶段,则在新民晚报理论的基础上,嫁接了日报重视主体宣传,即雅新闻的优势,大信息量、强综合性、全方位报道、时效快捷,成为这一代晚报的显著特点。第三阶段以华西都市报为代表,嫁接各类各家报纸的优势,以市民角度去选择新闻,积极干预生活,强化批评报道。对文章的长短,则坚持该短必短,该长必长的原则。同时注重新闻策划,吸引读者参与。

但不管怎么变怎么定位,晚报的新闻特点都离不开市民生活,离不开世俗人情。因此晚报在选择新闻时,多以市民为视角,写作手法上也以市民看懂读懂,乐于接受,渴望获取为前提。因此晚报特色,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爱看的新闻,老百姓关注的新闻。

从整体来说,晚报新闻的特点,可以用16字概括,即地域性、市场性、社会性和娱乐性。其内涵可以用4个字概括:早、全、近、软。

地域是指地方性,以本地读者为主要对象,即使报道外地新闻也要以本地读者的兴趣和

关心角度出发;市场也是读者的市场。晚报以灵活多变的办报机制,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根据读者需求不断调整版面和内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日报是计划经济,晚报是市场经济;社会性是指晚报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群众,做到雅俗共享,老少皆宜;娱乐性指晚报的新闻要轻松活泼,具体可感,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日报的直灌式宣传和厚重风格,是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去接收信息、增长知识、受到教育。

晚报新闻写作特点:

一、经济新闻社会化

二、科技新闻生活化

三、社会新闻人情化

四、会议新闻信息化

五、文化新闻大众化

六、深度新闻精细化

晚报的概况:现状:晚报依然主导市场(2005年)

(虽然很多晚报改为早上出版,但是目前晚报依然处在主导市场的地位,也是具有较强市场号召力的品牌报纸。)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报业发展经验来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晚报扩张的势头不再。美国1960年有早报(日报)312种,1993年发展到621种;同期,晚报却由1459种下降到956种。1965年以后,晚报的发行量开始持续下降,到1994年,早报的发行量有4305万份,而晚报只有1676万份。在英国,1961年晚报的发行量有887万份,早报(日报)发行量是1758万份。1963年开始了晚报的倒闭高潮,到1994年,晚报发行量下降到495万份,日报仍然维持在1546万。

两极分化:几家大报影响力大,发行量大,一般地方性晚报无法与之相比。

《新民晚报》、《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扬子晚报》等坚持下午出版的品牌晚报,在长期的经营中,使读者形成了对它的“版面忠诚”和“报纸依赖”,虽然受到了都市报和晚报早出的冲击,依然是雄霸市场,处在主导性的地位。

首先,市场份额相对萎缩,相对于都市报而言,发行量和广告收入的增长速度有些落后。

比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增速相对缓慢更为需要警醒的是,晚报的理念不再处于潮头的位置,风格不再引领读者注意力,锐气已经有所下降,边缘化危机潜伏。近几年来,一些影响重大的新闻事件和办报理念似乎已经远离了晚报,都市报成长的步伐加快,在时政新闻、财经报道、时事评论等各方面都显出勃勃生机;传统的机关报也开始注意吸纳都市报、晚报的成功经验,着力改革会议新闻、领导活动报道的方式和手法,反而是市场化改革较早的晚报显得有些“落伍”了。

晚报与都市报的比较、异同:(版面、标题、舆论引导、选题策划等方面)

《大河报》《大河报》于1995年8月1日创刊,是由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一份以“关切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为宗旨的综合性都市生活日报。全国版:立足中原,关注国内外重大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体育新闻事件,弘扬正义,针砭时弊。省会郑州市区:聚焦省会,报道百姓身边的新闻,追踪热点话题,关注百姓生活,倡导时尚消费;《大河报·大河财富》作为《大河报》全力打造的一份财经类周刊(周日报纸,周五发行),聚焦财经动态,透视经济风云,点评企业成败案例,关注企业家群体,彰显创业精神。具有信息量大,可读性强,阅读率高等特点,高密度覆盖河南省,全国日发行量达100万份,郑州市日发40万份,年广告收入4.3亿元,成为中原报业市场第一品牌,并跻身世界日报发行百强,综合竞争力位居中国报业第四位。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第3篇

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最重大的变化是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世界格局由两极转向多极。在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中,世界一直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在其中起主导作用。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进入70年代这一趋势日益明显。美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控制国际事务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力量强大起来的西欧和日本,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第三世界中一些大国和地区集团随着经济和政治力量增强,在世界上影响逐步扩大。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德统一,两霸争斗局面结束,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但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要求破除国家之间的各种羁绊,按照统一的市场机制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它使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从而促使国家间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的联系与合作大大加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西方发达国家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面向世界,实行对外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科学判断。1985年3月4日,在会见外国访华团时,邓小平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4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在邓小平提出这一论断后,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的观点”,作为构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确立之后,经受了国际风险的考验。大的风险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旧的世界格局终结。加之1989年**之后中国面临严重的国际制裁,一时大有黑云压顶之势。在严峻的国际形势面前,有些人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产生了疑问。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不容置疑地告诫人们:“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1992年,党的十四大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1997年,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另一次是20世纪末接连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国一度面临十分严峻的安全环境和国际经济环境。面对世纪之交复杂的国际形势,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力量的消长,坚持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2001年7月,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指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的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至今一个都没有解决,天下仍很不太平。”并进一步指出,“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时代的潮流。”党的十六大继续重申“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将和平与发展确定为时代主题,抓住了当代世界最突出的矛盾、最根本的变化和最主要的特征,指明了世界人民所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各种复杂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冷战结束以来,世界还很不安宁,还有许多威胁国际和平的因素,如民族和宗教矛盾,自然资源争夺和领土争端,核武器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活动及有组织的国际犯罪活动等,特别是国际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虽然世界范围的大战打不起来,但小规模的地区性冲突乃至局部战争时起时伏。近年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局部战争,使成千上?虻奈薰计矫竦吲媪骼耄藜铱晒椤?

冷战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冷战时期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是两极争霸。冷战结束以后,两极格局解体,这时的霸权主义主要表现为一极称霸。近年来,美国及其盟国鼓吹“为价值观而战”、“人权高于主权”等,形成了一整套新干涉主义理论。这种新干涉主义与昔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者直接掠夺财富、占领土地的炮舰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保护人权”和“防止人道主义灾难”为合法性依据加以实施的。这种新干涉主义的“人道主义战争”,是现代条件下强权政治的典型表现。它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严重破坏了国际关系准则,这是当今世界不安宁的一个主要原因。

对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技术革命使人类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化、数字化和全球知识共享之上的,它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当前,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由于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基础,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国家实现实力的迅速变化。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未来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它面对新技术革命所作出的反应和决策。目前,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发展高新技术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最重要措施。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第4篇

2、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分析

3、计算机与农牧专业产教结合策略分析

4、基于利率市场化视角下的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问题研究

5、论信息时代背景下公证服务模式的创新策略

6、大数据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方向

7、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教学策略

8、我国网站个人信息保护的合规性考察

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推动中华文化传承的路径研究

10、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育分析

11、新时期舞蹈编导创作浅析

12、电气工程概论中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教学与探究

13、基于健康中国背景下“体医结合”发展问题及解决策略

14、关于暖通空调中运用BIM技术的几点思考

15、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究

16、小学语文高年级个性化阅读教学探析

17、王建中钢琴作品《情景》的艺术风格特点与演奏策略

18、信息时代下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策略

19、建筑设计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思考

20、关于企业基层党建政工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探讨

21、数字经济背景下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22、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创新工作的有效措施探讨

23、基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与社会公益组织的融合服务探讨

24、试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角色与作用

25、医疗机构财务信息存在的问题与优化方法

26、大数据时代下电商企业品牌战略研究

27、新时代高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28、复杂环境下动态竞争的逻辑解析

29、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30、初中数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的方式分析与研究

31、互联网+环境下职业教育课堂信息化教学评价研究

32、\"互联网+\"时代农业农村财务管理的思考

33、“互联网+”下高职英语三教改革探讨

34、新时期背景下如何创新医院党群工作机制初探

35、大数据时代冲击下财会变革对策探究

36、浅析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相关问题

37、基于智能手机的博物馆导览模式研究与设计

38、新闻采编工作在大数据时代的模式创新

39、企业实现人力资源数字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解析

40、习近平青年成才观的逻辑进路与实践向度及其当代价值

41、电子计算机技术下电子信息工程管理应用探讨

4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的发展分析

4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4、动画设计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45、试论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实现协调发展的途径

46、“以人为本”构建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新模式摭探

47、互联网+时代的高职课堂教学创新实践

48、企业政工人员职能定位分析与工作策略

49、关于情感视域下的幼儿语言教育的几点思考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第5篇

由于党校档案是国家信息资源比较重要的服务体系之一, 应该公开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信息, 档案管理科室就是为广大师生所服务的, 如果不能够发挥档案的信息职能, 那么档案管理科室将失去自身的优势。

一、党校档案服务的现状

党校档案是党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正在向规范化和信息化的方向转变。但由于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党校的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离档案管理事业的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当前的党校档案管理工作首先存在的问题就是由于管理意识浅薄, 搜集资料比较困难, 所以不能够适应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

大多人普遍认为, 档案就是管理工具, 所以没有真正的实现档案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 由于档案管理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 每项程序的制定都需要一套相应的理论方法, 但党校档案管理人员由于自身素质的良莠不齐, 对专业的知识掌握能力不强, 导致了档案的管理存在很多的漏洞, 影响了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 从而降低了工作效率。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党校档案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 党校档案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 党校档案的服务性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师生们的需求, 而且党校档案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档案呈现着零星分散的状态, 对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由于没有制定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导致由于管理人员的不同, 对档案的管理方式出现了一定的差别, 导致管理方法混乱, 降低了资料查找的效率。

(二) 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相应的管理素质。党校档案管理科室的人员呈现出了专业技能差的情况, 大多数的管理人员不是相关专业人员, 很少接触相关的档案专业知识, 导致了在档案管理中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的技能, 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方式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 而且由于党校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 导致管理人员失去了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三、解决档案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 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服务理念。为了保障党校档案的服务型功能, 必须提高档案的利用价值, 在根本上改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为此, 党校档案服务工作必须要对以前的管理模式做出改变, 总结出一套顺应当代潮流的服务管理体系。当前, 由于党校内部的人员发生了一定的变动, 人事制度也由原来的终身制转变为了聘任制, 这种人事任用模式的转变, 有利于党校管理人员形成竞争意识, 提高档案管理科室人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质量, 充分发挥档案的管理智能, 以便更好地发挥服务性职能。

(二) 利用网络方式实现服务职能。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生活状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党校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当前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获取, 加强档案的网络化管理已经成为了当前党校档案管理科室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首先应该在根本上改变师生们获取档案信息资源的方式, 让师生们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档案信息的获取。

其次, 要加强档案的网络化管理进程, 提高网络信息的有效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的途径。

最后, 应该进行网络服务平台的建设, 建设网络服务的交互式档案管理科室, 保障信息能够在不同的网络领域顺利地运行。

(三) 利用外包服务来提升服务质量。虽然党校的数字化信息管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和一些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地实现服务性的功能, 首先应该运用党校档案的服务性资源, 根据管理部门的要求结合相关专家提供的经验, 不断提高在管理上的技术和业务水平, 对研发出来的新科技管理形式进行全面地评估, 选择有优势的外包服务商来更好地提供服务。其次, 应该加强外包服务的管理, 制定相关的外包合同来保障双方的合法利益。最后, 应该加强外包服务的管理职能, 对整体的服务水平进行全面的评价, 降低风险的可能性。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 党校档案管理在校园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只有在党校档案管理中充分地开展以上三种策略, 不断提高档案的服务性职能, 最终达到为学校和社会提供信息的职能, 实现党校档案管理的真正价值。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 党校档案传统的服务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需求, 成为了党校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要想把档案的信息提供给观众, 真正实现档案的价值, 就必须要加强档案的管理, 做好党校档案的服务工作。

关键词:信息时代,党校档案,服务,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博.档案馆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 2014.

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范文第6篇

一、新媒体在司法公开中的现实需求与应用

所谓新媒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针对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包括了网络、手机和数字信息等, 它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 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等渠道, 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以微博、微信为例, 其使用日益活跃, 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和传播, 其对司法的影响也逐步加深, 借助新媒体广泛的传播力, 树立司法的公信力, 让更多的人全面的、不间断的了解法院的工作。

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对于人民法院具有深远意义, 其一是为人民法院全面推进司法公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其二, 新媒体的大力发展对人民法院的运行体制、司法公开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此同时, 广大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司法更加透明, 对审判、执行程序的公正公开更加期待, 因此各级人民法院更应该抓住当前工作重点, 把握机遇, 迎接挑战, 全面推动司法公开、公正司法, 提升司法公信力。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 社会公众可以即时便捷的了解司法工作, 这促使人民法院应该尽快顺应趋势, 主动通过媒体发布权威信息; 认真倾听群众声音, 充分发挥新媒体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 及时准确的发布司法解释, 着重健全裁判文书公开、审判流程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三大信息平台; 同时还应逐步加强裁判文书的权威性, 增强群众对法院工作的理解和信任。在微时代, 任何一条新闻、一个事件, 都可以通过任一普通网民的推动而迅速发展, 这种情况下, 人民法院应当与时俱进, 主动作为, 把握自媒体时代信息网络传播的特性, 善于用网络的平台传达法院声音、树立法院形象。如微博直播方式既积极又稳妥, 可以对诉讼双方冗长的表达进行整理, 将庭审的脉络清晰呈现。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 坚持重事实、讲证据, 以群众信服的内容和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是最高法院在网络时代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选择。如果说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是司法改革进程中的一个宏伟课题, 那么以微博微信为首的新媒体正在这场改革中展现出以微博大的作用。

二、域外司法对新媒体采取的态度

根据《2013 年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显示, 美国法院在利用新媒体方面的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迅速发展, 相反的是, 其新媒体应用技术的缓慢发展, 与我国法院利用新媒体开展宣传报道工作的迅猛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部分州法院通过新兴视频媒体公布信息、法律教育、社区延伸等。隶属于密执安州最高法院的公共信息办公室, 于2012 年在其法院网站和其他相关网站上建立“密执安法院”频道, 及时发布视频, 通过该视频及时告知当地民众法院每日工作进程。

相比于美国而言,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高级主审法官和高级行政法官则更为谨慎。其于2012 年发布的“联合声明”, 在关于“司法官员如何使用博客”等新媒体问题上, 坚定的维护了公众对英格兰和威尔士法院和法官公正性的信心。尽管这一声明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法官和行政裁判所的行政法官在网上的行为。声明虽然不禁止司法人员写博客, 但其要求司法工作人员在利用社交媒体发表评论时, 不得表明其司法人员的身份; 当司法人员所写内容与此声明冲突时, 必须删除内容, 违反相关规定的, 将受到纪律处分。

三、当前我国司法公开进程与新媒体结合的现状

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公众能够随时随地了解法院工作, 可以更加随意、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最高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截至2013 年底, 除偏远地区的法院外, 全国31 家高级人民法院、400 多家中级人民法院、3000 多家基层法院, 先后开通了法院官方网站。法院网站除包括法院概况、法院新闻、工作报告、法院公告、审判工作白皮书等基本内容外, 还重点设置了开庭公告、网上立案、拍卖公告、案件查询等便民栏目, 同时法官说法、案例指导、理论研究等栏目也向社会公众全面展示着人民法院的各项工作情况。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方面有调查显示, 办案数量越多的法官, 对司法公开的认同度越低, 对网上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 普遍存在四个方面的顾虑: 一是认为会加重法官的工作负担; 二是判决文书上网后怕被议论; 三是担心媒体关注带来工作压力; 四是因网上公开导致审判泄密带来工作不便, 影响法院的工作秩序。另一方面, 法院网站建设也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有的法院因资金、技术的匮乏, 很难做到网络公开; 而一些已经开通的网站存在应付了事、装装样子的情况。同时对于公开的信息, 部分法院采取“选择性公开”, 只公开想公开的, 将司法公开主要作为宣传法院形象的一种手段。这些实践出现的问题都需要及时的解决, 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

同西方对法官使用新媒体的顾虑相同, 虽然我国《法官法》、《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和《法官行为规范》中都有法官慎言慎行义务方面的规定, 但现实中, 人们往往较为关注法官“慎行”义务, 而对法官“慎言”义务的关注和约束不足。有些法官还未形成严格“慎言”职业伦理内心确信, 还习惯于“直言不讳”。近年来, 因法官言论而引发的争议事件不断出现。如2008 年“许霆案”、2011 年“李昌奎案”, 还有近两年来“法官尿不湿”和“庭长必须会做饭”言论, 都引发了大量网友的批评和调侃。这些事件对法官群体、法院和司法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损害司法的尊严和信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 在转型过程中, 社会各种新问题新矛盾大量涌现, 并以司法案件的形式涌入法院, 法院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曾说, “进入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格局、社会舆论环境和公众参与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任何法院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 都可能引起群众的高度关注, 都可能成为舆论焦点和公众话题, 甚至可能被误读、被炒作, 给法院工作带来巨大压力。”实现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只有司法, 而公正更是是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的基础和力量所在。基于法官的身份特殊, 不论在职务内外, 法官都应谨言, 对公开或私下场合发表言论必须慎之又慎, 更不应有损害司法公正、廉洁形象的言行。这是法官品德操守的必然要求, 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保证。

摘要:新媒体作为当下流行的信息传播渠道, 对司法公开具有重要的作用,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新方式, 坚持重事实、讲证据, 以群众信服的内容和方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是最高法院在网络时代推进司法公开的重要选择。加强司法制度与新媒体的结合, 要正确处理下面的问题:法院充分运用新媒体发声、遵守职业规范和自律。

关键词:司法公开,新媒体时代,诉讼法

参考文献

[1] 徐隽.当司法公开遇上网络新媒体[N].人民日报, 2014-1-23.

[2] 张开明.周强在新媒体与司法公开座谈会上要求充分运用新媒体大力推进司法公正公开[N].人民法院报, 2014-2-20.

[3] 张新宝, 王伟国.司法公开三题[J].交大法学, 2013 (4) .

[4] 龙飞.新媒体时代司法公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广播, 2014 (1) .

[5] 蒋慧玲.美国法院使用新媒体情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法院网, 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4/05/id/1296916.shtml, 2013.

上一篇:林业办公室管理制度范文下一篇:旅行社经理述职报告范文